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湖南省長沙市長郡教育集團2025年中考三模歷史試題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湖南省長沙市長郡教育集團2025年中考三模歷史試題

資源簡介

湖南省長沙市長郡教育集團2025年中考三模歷史試題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最符合題意的)
1.(2025·長沙模擬)考古發現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具有重要意義。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山西陶寺公共墓地中,大型墓的隨葬品可達一二百件,并有整豬骨架;中型墓的隨葬品有幾件至一二十件不等,常有豬下頜骨;小型墓大多沒有隨葬品。這表明當時(  )
A.農業生產技術領先世界 B.貧富分化現象已經出現
C.長江流域出現早期國家 D.彩陶器制作工藝較高超
【答案】B
【知識點】原始的農耕生活;中華文明的起源及特點
【解析】【分析】據題干“大型墓的隨葬品可達一二百件,并有整豬骨架;中型墓的隨葬品有幾件至一二十件不等,常有豬下頜骨;小型墓大多沒有隨葬品”,結合所學知識,材料闡述了山西陶寺公共墓地中墓葬大小規模不同,隨葬品多少不同,說明陶寺遺址出現了明顯的財富不均的現象,反映了貧富分化現象已經出現,故選B項。
材料描述的是墓葬陪葬物的多寡,沒有提及其他國家農業生產技術情況,排除A項;
山西陶寺遺址位于黃河流域,而非長江流域的考古發掘,排除C項;
材料沒有明確表明陪葬品涉及彩陶器,無法得出彩陶器制作工藝高超,排除D項。
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中華文明的起源,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
2.(2025·長沙模擬)《史記》:“……鑿空,其后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于外國,外國由是信之。”材料反映的是(  )
A.張騫通西域的影響 B.西域都護的設立
C.鄭和下西洋的壯舉 D.絲綢之路的路線
【答案】A
【知識點】張騫的歷史貢獻
【解析】【分析】據題干“《史記》記載‘鑿空,其后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于外國,外國由是信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時期,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中原與西域的交通道路,增強了外國對漢朝的信任,極大地促進了中原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由此得出材料反映的是張騫通西域的影響,故選A項。
公元前60年,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加強對西域的管轄,與張騫鑿空不符合,排除B項;
明朝時期,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之間的友好交流,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
材料強調了張騫出使西域產生的重大影響,并沒有描述絲綢之路的具體路線,排除D項。
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點是張騫通西域,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史料實證的素養。
3.(2025·長沙模擬)知識結構圖能夠幫助我們很好地構建知識框架。下列選項符合該知識結構圖的最佳主標題是(  )
A.唐朝繁榮的社會經濟 B.宋朝繁華的都市生活
C.明朝突出的科技成就 D.清朝成熟的商業網絡
【答案】A
【知識點】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
【解析】【分析】據題干知識結構圖“發明并推廣曲轅犁和筒車”“農業,蜀錦冠于全國”“如玉如冰的青瓷”“造船業頗具規模”“長安成為國際性大都會”,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描述了農業進步,手工業發展,商業繁榮,全面地展示了唐朝社會經濟的繁榮景象,故選A項。
材料描述了唐朝經濟繁榮的表現,宋朝繁華的都市生活主要表現在市民文化、娛樂活動等,排除B項。
材料描述了唐朝經濟繁榮的表現, 明朝突出的科技成就體現在《天工開物》《農政全書》《本草綱目》等科技著作,排除C項;
材料描述了唐朝經濟繁榮的表現, 清朝成熟的商業網絡強調晉商等商幫,以及國內商業市鎮、跨區域貿易等發展,排除D項。
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唐朝經濟繁榮。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思維導圖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唐朝經濟發展的相關史實。
4.(2025·長沙模擬)甲午戰爭前,外國對中國的資本輸出數量不多。甲午戰爭后,帝國主義通過設廠、筑路、開礦等方式加大對華投資,1902年投資總額達15億美元,比甲午戰爭前增加5至8倍。這一變化反映了(  )
A.實業救國沒有取得成就 B.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
C.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停滯 D.西方列強經濟侵略的加劇
【答案】D
【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馬關條約》
【解析】【分析】據題干“……甲午戰爭后,帝國主義通過設廠、筑路、開礦等方式加大對華投資,1902年投資總額達15億美元,比甲午戰爭前增加5至8倍”,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信息表明甲午戰爭后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由商品輸出為主變為資本輸出為主,這一變化反映了西方列強經濟侵略的加劇,故選D項。
材料強調列強對華資本輸出, 沒有涉及實業救國的成就,排除A項;
《南京條約》協定關稅,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排除B項;
甲午戰后民族資本主義得到初步發展,并非停滯,排除C項。
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西方列強的經濟侵略。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列強經濟侵略的相關史實。
5.(2025·長沙模擬)七七事變后,中國共產黨堅持全面抗戰路線,提出和實施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和一整套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開辟廣大敵后戰場和抗日根據地,領導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抗日聯軍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裝英勇作戰。這充分說明了(  )
A.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B.中國的抗戰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廣泛支持
C.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D.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貢獻
【答案】A
【知識點】敵后戰場的抗戰
【解析】【分析】據題干“中國共產黨堅持全面抗戰路線,提出和實施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和一整套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開辟廣大敵后戰場和抗日根據地,領導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抗日聯軍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裝英勇作戰”,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充分說明了中國共產黨為抗日戰爭制定了正確的戰略戰術方針,作出了巨大貢獻,在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故選A項。
中國的抗戰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廣泛支持,是中國抗戰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材料強調的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排除B項;
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巨大貢獻,材料強調的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排除C項;
中國戰場是東方主戰場,中國抗日戰爭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材料強調的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排除D項。
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以為切入點抗日戰爭,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6.(2025·長沙模擬)“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為解決詩中反映的歷史問題,我國政府提出的基本方針是(  )
A.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B.“求同存異”方針
C.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D.建立民族自治區
【答案】C
【知識點】海峽兩岸交往
【解析】【分析】據材料“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為解決詩中反映的歷史問題,我國政府提出的基本方針”,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導致臺灣與大陸分離,是歷史遺留的內政問題,為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我國政府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故選C項。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用于解決國家間的外交問題,而臺灣問題是祖國統一問題,屬于中國內政,排除A項;
萬隆會議,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促成會議圓滿成功,促——亞非國家團結協作,與和解決臺灣問題無關,排除B項;
建立民族自治區是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實行的民族政策,用于保障少數民族當家作主,與臺灣問題不相關,排除D項。
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祖國統一大業,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
7.(2025·長沙模擬)歷史地圖是學習歷史的重要工具。《漢謨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其誕生于圖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知識點】古巴比倫王國
【解析】【分析】據題干“《漢謨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18世紀,西亞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王國制定了《漢謨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其位置與圖②相符,故選B項 。
①位于非洲東部尼羅河流域,古埃及文明所在地區,而《漢謨拉比法典》誕生于西亞,排除A項;
③位于印度河流域,古印度文明的發源地,而《漢謨拉比法典》誕生于西亞,排除C項;
④位于地中海地區,是古希臘文明的誕生地,而《漢謨拉比法典》誕生于西亞,排除D項。
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漢謨拉比法典》。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漢謨拉比法典》的相關史實。
8.(2025·長沙模擬)14世紀晚期,意大利佛羅倫薩等地新創辦了一批學校,強調古典文學學習和體育鍛煉的并重,教育學生健康、快樂地生活,發展自身所固有的潛能。這一教育理念(  )
A.直接推動資產階級革命 B.體現了人文主義精神
C.擺脫了宗教的思想束縛 D.體現了理性主義精神
【答案】B
【知識點】文藝復興
【解析】【分析】據題干“14世紀晚期”“強調古典文學學習和體育鍛煉的并重,教育學生健康、快樂地生活,發展自身所固有的潛能”,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表明佛羅倫薩的新式學校強調人的價值、尊嚴和潛能,注重現世生活和個性發展,體現了文藝復興時代的人文主義思想核心,故選B項。
17-18世紀,英法美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發生,與14世紀的教育改革無直接因果關系,排除A項;
材料體現了14世紀晚期的新式學校注重人文主義教育,未反映擺脫了宗教思想束縛,排除C項;
17-18世紀,啟蒙運動宣揚理性主義精神,而文藝復興運動關注的是人性而非理性,排除D項。
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文藝復興,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
9.(2025·長沙模擬)下列歷史人物具有共同的特征,他們都(  )
玻利瓦爾 (1783—1830) 章西女王 (約1835—1858) 甘地 (1869—1948) 曼德拉 (1918—2013)
A.打擊英國統治 B.推動改革內政
C.反對封建專制 D.反抗殖民壓迫
【答案】D
【知識點】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印度民族大起義;甘地與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非洲獨立運動與“非洲年”
【解析】【分析】據題干“玻利瓦爾、章西女王、甘地、曼德拉”,結合結合所學知識,玻利瓦爾領導南美人民反抗西班牙殖民統治;章西女王、甘地領導印度人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曼德拉領導南非黑人反抗南非白人種族主義,說明這些杰出人物都為都為擺脫殖民壓迫、爭取民族獨立而斗爭,故選D項。
曼德拉斗爭的對象是南非白人種族主義統治,并非英國統治,排除A項;
材料中的四位人物領導反抗外來殖民統治,并非推動內政改革,排除B項;
材料中的四位人物領導反抗外來殖民統治,并非反對封建專制,排除C項。
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
10.(2025·長沙模擬)伊恩·布魯瑪在《零年:1945—現代世界誕生的時刻》中說:“1945年不是一個勝利時刻,更是一個通向新的混亂的前奏。”下列有關“新的混亂”表述正確的是(  )
A.促成了《聯合國家宣言》成功簽署
B.開始于美國“馬歇爾計劃”
C.源于國家間的制度差異和利益沖突
D.推動了世界貿易組織建立
【答案】C
【知識點】美國的冷戰政策
【解析】【分析】據題干“1945年不是一個勝利時刻,更是一個通向新的混亂的前奏”,結合所學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蘇由于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不同,以及國家利益的沖突,由戰時盟友變成了戰后對手,直接導致冷戰格局形成,所以“新的混亂”源于國家間的制度差異和利益沖突,
1942年,《聯合國家宣言》簽署,標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與材料時間“1945年后”不符,排除A項;
1947年,馬歇爾計劃啟動,是美蘇冷戰在經濟上的表現,而“新的混亂”始于戰后初期美蘇的矛盾斗爭,排除B項;
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正式運轉,與戰后初期的“混亂”無直接關聯,排除D項。
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二戰后國際形勢的變化 。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相關歷史知識。
11.(2025·長沙模擬)書法藝術是文化的獨特表現形式,不同時期的書法藝術也有著不同的特點。中國古代,在湖湘大地上誕生了眾多的書法家,被李白盛贊“草書獨步天下”的是(  )
A.懷素 B.歐陽詢 C.張旭 D.何紹基
【答案】A
【知識點】唐朝的文學藝術——唐詩、書法、繪畫
【解析】【分析】據題干“湖湘大地”“草書獨步天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懷素是唐代湖南長沙人,以草書聞名,李白曾贊其草書“獨步天下”,故選A項。
歐陽詢是初唐書法家,以楷書為著,創立“歐體”,排除B項;
張旭是江蘇蘇州人,也是草書大家,但并非湖湘地域,排除C項;
何紹基是清代湖南人,唐代李白不可能贊譽其書法成就,排除D項。
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唐朝書法藝術成就,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唐朝書法藝術發展的相關史實。
12.(2025·長沙模擬)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湖南近代教育開始于維新變法時期,湖南人熊希齡在這一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因為他(  )
A.開啟中國教育近代化 B.廢除了科舉考試制度
C.創辦了長沙時務學堂 D.創建了長沙府中學堂
【答案】C
【知識點】中國近代教育、新聞出版業的發展
【解析】【分析】據題干“湖南近代教育開始于維新變法時期,湖南人熊希齡在這一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結合所學可知,1897年,正值維新變法時期,熊希齡聯合譚嗣同等創辦長沙時務學堂,推廣新學,培養維新人才,創辦湖南近代新式教育,故選C項。
洋務運動開設近代新式學堂,開啟了中國教育近代化,排除A項;
1905年,清末新政推行,廢除了科舉制度,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
1904年,清末新政期間,創建了長沙府中學堂,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
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中國近代教育發展,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
二、非選擇題
13.(2025·長沙模擬)我國自古就是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鮮卑族改用漢姓的情況
鮮卑姓 改為漢姓 鮮卑姓 改為漢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陸
拔拔 長孫 賀蘭 賀
達奚 奚 獨孤 劉
乙旃 叔孫 勿忸于 于
丘穆陵 穆 尉遲 尉
材料二 宋元時期民族政權演變
材料三 明清時期,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不斷鞏固和發展,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漸趨穩定……清朝通過大規模的改土歸流以及盟旗制度、冊封制度、駐藏大臣等措施,有效維護了國家統一,進一步夯實了中華民族認同的政治基礎。
——人民出版社《民族大團結》
(1)提取材料一的信息并簡要說明。
(2)請將材料二中的示意圖按出現的時間先后排序(寫序號),并依據其內容概括這一時期政局的主要特點。
(3)根據材料三指出清朝前期為加強邊疆治理、維護國家統一采取了哪些措施?
(4)進入近代,為挽救民族危亡中國人民進行了前仆后繼的斗爭,試列舉抗日戰爭時期的一位著名湖南籍藝術家。
【答案】(1)信息及說明:鮮卑族將鮮卑姓改為漢姓。改漢姓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加速了漢化進程。
(2)排序:③④②①;特點:民族政權并立。
(3)措施:改土歸流、盟旗制度、冊封制度、駐藏大臣等。
(4)藝術家:羅裕庭、張天翼、田漢等。(符合題意即可)
【知識點】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遼與北宋的和戰
【解析】【分析】(1)據材料一“鮮卑族改用漢姓的情況”可知,拓跋姓改為元姓、拔拔性改為長孫姓等,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實行漢化政策,將鮮卑姓改為漢姓的史實。結合所學可知,改漢姓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通過改漢姓加強民族認同,加速鮮卑族的漢化進程,進而鞏固鮮卑族的統治。
(2)排序:據材料二“宋元時期民族政權演變”,結合所學可知,916年遼建立;960年,北宋建立;1038年,西夏建立;形成遼宋夏并立局面。1115年,金建立;1125年,金滅遼;形成了北宋、金和西夏短暫并立局面。1127年,金滅北宋后,南宋建立,形成了南宋與金和西夏的并立。蒙古崛起后,1227年滅了西夏;1234年,滅金;1271年,元朝建立,元朝與南宋形成對峙局面。因此,先后順序為:③④②①。
特點:據材料二“宋元時期民族政權演變”,結合所學可知,宋元時期,多民族政權并立,未形成統一局面。故這一時期的特征是:民族政權并立。
(3)措施:據材料三“清朝通過大規模的改土歸流以及盟旗制度、冊封制度、駐藏大臣等措施,有效維護了國家統一,進一步夯實了中華民族認同的政治基礎”,結合所學可知,清朝通過改土歸流、盟旗制度、冊封制度、駐藏大臣等措施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轄。
(4)藝術家:本題為開放性試題,答案不唯一,符合題意即可。如羅裕庭是著名的湘劇藝術家,曾協助田漢組織抗日救亡宣傳,為湘劇抗日宣傳第二隊的領隊之一。1944年,羅裕庭在耒陽的涌金戲院演出時被日軍殺害 。張天翼是著名的左翼作家,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他以筆為槍,從事抗日救亡工作和文藝活動。田漢是著名的戲劇藝術家,他與聶耳合作創作了抗戰歌曲 《義勇軍進行曲》 。在抗戰期間積極參與戲劇和歌曲創作,通過藝術形式宣傳抗日救亡思想 。
故答案為:(1)信息及說明:鮮卑族將鮮卑姓改為漢姓。改漢姓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加速了漢化進程。(2)排序:③④②①;特點:民族政權并立。(3措施:改土歸流、盟旗制度、冊封制度、駐藏大臣等。)(4)藝術家:羅裕庭、張天翼、田漢等。(符合題意即可)
【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關歷史知識。
(2)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宋元時期政權更替。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守元時期政權更替的相關史實。
(3)本題主要考查清朝邊疆治理。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清朝邊疆治理的相關史實。
(4)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抗日戰爭,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
(1)信息及說明:根據材料一“鮮卑族改用漢姓的情況”可知,表格信息反映了鮮卑族將鮮卑姓改為漢姓的史實。結合所學可知,改漢姓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通過改漢姓加強民族認同,加速鮮卑族的漢化進程,進而鞏固鮮卑族的統治。
(2)排序:結合所學可知,960年,北宋建立,之后與北面的遼(916年建立)和西北的西夏(1038年建立)并立;金(1115年建立)崛起后滅遼(1125年),北宋與金和西夏形成短暫的并立;1127年,金滅北宋后,南宋建立,形成了南宋與金和西夏的并立;蒙古崛起后滅了西夏(1227年)和金(1234年),建立元朝(1271年),元朝與南宋形成對峙局面。因此,先后順序為:③④②①。
特點:根據材料二“宋元時期民族政權演變”可知,宋元時期,多民族政權并立,未形成統一局面。故這一時期的特征是:民族政權并立。
(3)措施:根據材料三“清朝通過大規模的改土歸流以及盟旗制度、冊封制度、駐藏大臣等措施,有效維護了國家統一,進一步夯實了中華民族認同的政治基礎。”可知,清朝通過改土歸流、盟旗制度、冊封制度、駐藏大臣等措施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轄。
(4)藝術家:本題答案不唯一,符合題意即可。如:羅裕庭是著名的湘劇藝術家,曾協助田漢組織抗日救亡宣傳,為湘劇抗日宣傳第二隊的領隊之一。1944年,羅裕庭在耒陽的涌金戲院演出時被日軍殺害 。張天翼是著名的左翼作家,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他以筆為槍,從事抗日救亡工作和文藝活動。田漢是著名的戲劇藝術家,他與聶耳合作創作了抗戰歌曲 《義勇軍進行曲》 。在抗戰期間積極參與戲劇和歌曲創作,通過藝術形式宣傳抗日救亡思想 。
14.(2025·長沙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們黨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理論創新、進行理論創造的歷史。
——摘自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
閱讀上述材料,請從“馬克思主義指引著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動”和“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中任選一個作為觀點,結合中國近現代史的相關知識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200字左右)
【答案】示例一:觀點: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
闡述: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始終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并不斷發展。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結合,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領導中國人民取得革命勝利;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鄧小平立足中國國情,創立鄧小平理論,推動改革開放,開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征程;新時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指引中國在脫貧攻堅、科技創新等領域取得舉世矚目成就。這些理論成果體現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開放包容的特質,不斷推動中國發展進步 。
【知識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秋收起義與井岡山會師;中共七大
【解析】【分析】本題為觀點論述試題,屬于開放性試題。依據題意,從“馬克思主義指引著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動”和“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中任選一個作為觀點分析闡述即可。如選取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然后明確寫出與觀點有關的史實,如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根據觀點對史實進行闡述,從它們的形成過程和影響上說明,注意史論結合,邏輯清晰,如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始終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并不斷發展。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結合,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領導中國人民取得革命勝利;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鄧小平立足中國國情,創立鄧小平理論,推動改革開放,開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征程;新時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指引中國在脫貧攻堅、科技創新等領域取得舉世矚目成就。最后簡要的對觀點總結即可,這些理論成果體現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開放包容的特質,不斷推動中國發展進步 。
故答案為:觀點: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闡述: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始終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并不斷發展。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結合,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領導中國人民取得革命勝利;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鄧小平立足中國國情,創立鄧小平理論,推動改革開放,開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征程;新時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指引中國在脫貧攻堅、科技創新等領域取得舉世矚目成就。這些理論成果體現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開放包容的特質,不斷推動中國發展進步 。【點評】本題以馬克思主義為切入點,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5.(2025·長沙模擬)民主與法制是人類政治文明演進的產物,也是現代社會不斷發展的必然要求。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在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演變的過程中,開創新制度的思想先驅對于傳統文化大都有離異和回歸兩種傾向。資本主義發展最早的西歐是一種類型,那里的離異,主要表現為對中世紀千年黑暗的批判和背離;那里的回歸,則主要表現為從希臘、羅馬古代精神文明中尋求人文主義的力量源泉。
——張開沅《離異與回歸》
材料二
圖一 圖二 圖三
材料三 1804年,《拿破侖法典》頒布實施,它明確規定成年法國人都平等地享有民事權利,體現了在法律上公民平等的原則;嚴格規定了私有財產的合法性,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受侵犯;否定了封建特權,確立了資產階級的自由和平等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民事權利的宣言書和保障書。如果說憲法重在限制公權力,那么民法典就重在保護私權利,幾乎所有的民事活動大到合同簽訂、公司設立,小到繳納物業費、離婚,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據。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民主與法制建設的角度,列舉史實對“從希臘、羅馬古代精神文明中尋求人文主義的力量源泉”加以說明。
(2)根據材料二指出,圖一圖二共同反映了英國政治傳統中哪一民主制度?結合所學指出,圖三所反映的歷史事件與英國哪一法制建設成就密切相關?其后確立起的政體在近代對亞洲哪一國家影響深遠?
(3)根據材料三概括指出兩部法典的相同之處。綜上,談談你對中外近現代民主法制的感悟與認識?
【答案】(1)說明:古希臘雅典的民主政治,如伯里克利時期,雅典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參加公民大會,決定城邦重大事務,這是從古希臘精神文明中尋求人文主義力量源泉的體現;古羅馬的《十二銅表法》,它是古羅馬第一部成文法,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的利益,體現了法治精神,是從羅馬古代精神文明中尋求人文主義力量源泉的表現。
(2)民主制度:議會制度;成就:《權利法案》;國家:日本。
(3)相同之處:都強調法律面前公民平等;都注重保護私有財產;都對社會民事等活動進行規范,維護社會秩序。
感悟與認識:民主與法制建設是人類政治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不同國家的民主法制建設既有共性也有特色,要不斷完善民主法制以保障公民權利、促進社會發展;中外近現代民主法制建設相互借鑒,推動人類社會治理體系的進步。
【知識點】雅典民主政治;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法國大革命與《人權宣言》;日本明治維新
【解析】【分析】(1)說明:據材料一“從希臘、羅馬古代精神文明中尋求人文主義力量源泉”,結合所學可知,古希臘和羅馬的文明成果突出表現在民主與法制建設方面,古希臘雅典民主政治為人文主義提供了實踐基礎,公民參與政治體現對人的價值尊重;古羅馬《十二銅表法》等法律成果,體現法治對人權、社會秩序的保障,契合人文主義追求,所以從這兩個方面舉例說明。
(2)民主制度:據材料二“圖一16世紀伊麗莎白一世主持議會”“圖二1651年議會大印章呈現的共和國議會開會場景”,結合所學可知,圖一的英國牌封建王權時期、而圖二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共和國時期,雖然二者所處的時代不同,但核心都是圍繞“議會”這一機構展開,凸顯議會在英國政治運作里的持續性與重要性。不管是君主統治下,還是共和國階段,議會都是政治活動、權力行使的關鍵平臺,反映出議會制度是英國政治傳統的核心民主制度。
成就:據材料二“圖三威廉和瑪麗加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688年,英國發生光榮革命,終結君主專制復辟風險,使議會重掌實權,為限制王權、確立新法治秩序,掃清政治障礙。1689年,英國議會頒布《權利法案》。它以法律形式明確限制王權讓英國從君主專制逐步向君主立憲制轉型,使國家權力從君主向議會轉移,奠定英王“統而不治”的憲政基礎。
國家: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中葉,日本面臨內憂外患,幕藩體制瓦解。日本推翻了幕府統治,明治政府推行維新改革,開始向西方學習,尋求富國強兵之路。在政治制度方面,日本看到了英國君主立憲制在維護國家穩定和促進資本主義發展方面的優勢,決定借鑒這一制度。
(3)共同之處:據材料三“《拿破侖法典》頒布實施,它明確規定成年法國人都平等地享有民事權利,體現了在法律上公民平等的原則”“如果說憲法重在限制公權力,那么民法典就重在保護私權利,幾乎所有的民事活動大到合同簽訂、公司設立,小到繳納物業費、離婚,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據”可知,法國的《拿破侖法典》和中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都有平等、保護私權、規范社會生活等共性。
感悟認識:本題為開放性試題,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總結闡述,言之有理即可。如基于民主法制是政治文明產物,結合兩部法典及中外民主法制發展,總結出其對社會進步的意義、相互借鑒等要點。
故答案為:(1)說明:古希臘雅典的民主政治,如伯里克利時期,雅典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參加公民大會,決定城邦重大事務,這是從古希臘精神文明中尋求人文主義力量源泉的體現;古羅馬的《十二銅表法》,它是古羅馬第一部成文法,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的利益,體現了法治精神,是從羅馬古代精神文明中尋求人文主義力量源泉的表現。(2)民主制度:議會制度;成就:《權利法案》;國家:日本。(3)相同之處:都強調法律面前公民平等;都注重保護私有財產;都對社會民事等活動進行規范,維護社會秩序。感悟與認識:民主與法制建設是人類政治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不同國家的民主法制建設既有共性也有特色,要不斷完善民主法制以保障公民權利、促進社會發展;中外近現代民主法制建設相互借鑒,推動人類社會治理體系的進步。
【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古代希臘羅馬法制成果。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古代希臘羅馬法制文明的相關歷史知識。
(2)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英國近代民主制度的形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英國近代民主政治的相關史實。
(3)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近現代民主法制認識,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相關史實。
(1)說明:根據“材料一提到從希臘、羅馬古代精神文明中尋求人文主義力量源泉”可知,在民主與法制建設角度,古希臘雅典民主政治為人文主義提供了實踐基礎,公民參與政治體現對人的價值尊重;古羅馬《十二銅表法》等法律成果,體現法治對人權、社會秩序的保障,契合人文主義追求,所以從這兩個方面舉例說明。
(2)民主制度:根據圖一“16世紀伊麗莎白一世主持議會”以及圖二“1651年議會大印章呈現的共和國議會開會場景”可知,雖所處時代(封建王權時期、共和國時期)不同,但核心都是圍繞“議會”這一機構展開,凸顯議會在英國政治運作里的持續性與重要性。不管是君主統治下,還是共和國階段,議會都是政治活動、權力行使的關鍵平臺,反映出議會制度是英國政治傳統的核心民主制度。
成就: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終結君主專制復辟風險,使議會重掌實權,為限制王權、確立新法治秩序,掃清政治障礙。1689年,英國議會頒布《權利法案》。它以法律形式明確限制王權讓英國從君主專制逐步向君主立憲制轉型,使國家權力從君主向議會轉移,奠定英王“統而不治”的憲政基礎。
國家:19世紀中葉,日本面臨內憂外患,幕藩體制瓦解。日本開始向西方學習,尋求富國強兵之路。在政治制度方面,日本看到了英國君主立憲制在維護國家穩定和促進資本主義發展方面的優勢,決定借鑒這一制度。
(3)共同之處:根據材料三可知,《拿破侖法典》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都有平等、保護私權、規范社會生活等共性。
感悟認識,基于民主法制是政治文明產物,結合兩部法典及中外民主法制發展,總結出其對社會進步的意義、相互借鑒等要點。
16.(2025·長沙模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后初期到20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主要通過運用預算政策刺激需求,實現了經濟增長和“充分就業”的經濟目標。70年代,出現生產停滯與通貨膨脹并存的局面,各國政府紛紛調整經濟政策,其共同點是加強市場調節,縮小政府作用。
——摘編自李景治、林蘇主編《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
材料三 全球100大跨國公司的變化
年份 1994年 1999年 2005年 2012年
資產(億美元) 海外資產 15879 21240 47320 76983
總資產 38631 50920 86830 128415
銷售(億美元) 海外銷售額 18265 21230 37420 56620
總銷售額 40023 43180 66230 87269
雇員(萬人) 海外雇員 534 605 803 985
總雇員 1225 1328 1511 1688
20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縮小了經濟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距離,加速了經濟信息在全球范圍內的傳遞……發達國家推行的不同類型的市場經濟模式,隨著世界經濟發展和形勢變化,正在進行調整、改革與完善。發展中國家,特別是經濟轉軌國家,也先后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化……東西方由對抗走向對話,為全球經濟發展與合作奠定了新的基礎。
——中國地圖出版社《世界歷史》地圖冊九年級下冊
(1)結合所學,從政治和經濟方面分析材料一中美國工業生產總值比重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
(2)依據材料二,概括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經濟政策進行了怎樣的調整?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方國家經濟政策調整的實質是什么?
(3)根據材料三,從全球化的角度指出1994年-2012年跨國公司的變化。分析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原因。綜上,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
【答案】(1)主要原因: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使生產力大幅度提高;南北戰爭掃除了美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最大內部障礙。
(2)調整:從凱恩斯主義轉向新自由主義。
實質: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穩定。
(3)變化:跨國公司的海外資產、銷售額和雇員數量均顯著增加;海外業務占總業務的比例提高。
原因:信息技術革命;市場經濟體制的推廣;國際政治環境改善等。
啟示:加強科技創新;根據經濟形勢變化適時調整政策,平衡市場與政府的作用;積極參與全球化,融入全球經濟體系。
【知識點】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戰后的歐洲的聯合;經濟全球化與世界貿易組織
【解析】【分析】(1)主要原因:據材料一“英美兩國1870年、1913年占世界工業生產總值比重(%)”可知,美國工業生產總值所占比重大幅度上升。結合所學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美國充分采用了新科技革命成果,推動了美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再加上北國南北戰爭,廢除了黑奴制度,維護了聯邦統一,為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勞動力條件,同時又統一擴大了國內市場。所以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使生產力大幅度提高;南北戰爭掃除了美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最大內部障礙。這一切是20世紀初美國工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2)調整:據材料二“70年代,出現生產停滯與通貨膨脹并存的局面,各國政府紛紛調整經濟政策,其共同點是加強市場調節,縮小政府作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初期,盛行凱恩斯主義,西方國家主要通過政府干預,刺激需求,但7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出現“滯脹”,即生產停滯與通貨膨脹并存,出現新的經濟理論——新自由主義,各國開始減少政府干預,加強市場調節,推行私有化和放松管制等政策。故調整:從凱恩斯主義轉向新自由主義。
實質:結合所學可知,西方國家經濟政策調整的知識可知,為了應對經濟危機和維持資本積累,西方國家在政府干預與市場自由化之間尋找平衡,本質上是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穩定。
(3)變化:據材料三“全球100大跨國公司的變化”可知,1994到2012年,世界主要跨國公司的“資產、銷售、雇員”的數據變化表明,1994—2012年,全球100大跨國公司的海外資產、銷售額和雇員數量均顯著增加,表明跨國公司全球化程度加深;據材料三“海外資產、海外銷售額、海外雇員”可知,海外業務占總業務的比例提高,反映全球經濟聯系更加緊密。由此得出,跨國公司的海外資產、銷售額和雇員數量均顯著增加;海外業務占總業務的比例提高。
原因:據材料三“0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縮小了經濟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距離,加速了經濟信息在全球范圍內的傳遞……”,結合所學可知,20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革命為全球化提供了技術條件,并且互聯網、通信技術的進步縮短了經濟活動的時空距離,提高了全球資源配置效率;市場經濟體制的推廣;發展中國家和經濟轉軌國家向市場經濟轉型,為全球化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國際政治環境改善:冷戰結束后,東西方對抗減少,國際合作加強,貿易和投資壁壘降低。故原因:信息技術革命;市場經濟體制的推廣;國際政治環境改善等。
啟示:本題是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綜合上述材料可知,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可從技術、政策調整、全球化等角度進行分析,例如技術創新是關鍵:資本主義國家通過技術升級推動經濟增長,我國也應加強科技創新;靈活調整經濟政策:根據經濟形勢變化適時調整政策,平衡市場與政府的作用;積極參與全球化:跨國公司的發展表明全球化趨勢不可逆轉,我國應深化開放,融入全球經濟體系。故啟示:加強科技創新;根據經濟形勢變化適時調整政策,平衡市場與政府的作用;積極參與全球化,融入全球經濟體系。
故答案為:(1)主要原因: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使生產力大幅度提高;南北戰爭掃除了美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最大內部障礙。(2)調整:從凱恩斯主義轉向新自由主義。實質: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穩定。(3)變化:跨國公司的海外資產、銷售額和雇員數量均顯著增加;海外業務占總業務的比例提高。原因:信息技術革命;市場經濟體制的推廣;國際政治環境改善等。啟示:加強科技創新;根據經濟形勢變化適時調整政策,平衡市場與政府的作用;積極參與全球化,融入全球經濟體系。
【點評】(1)本題主要考查第二次工業革命。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相關史實。
(2)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西方國家經濟政策的調整,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相關史實。
(3)本題以經濟全球化為切入點,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主要原因:根據材料一“英美兩國1870年、1913年占世界工業生產總值比重(%)”可知,美國工業生產總值所占比重大幅度上升。結合所學20世紀初美國工業快速發展的知識,可從第二次工業革命、南北戰爭等史實進行分析,例如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使生產力大幅度提高;南北戰爭掃除了美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最大內部障礙。
(2)調整:根據材料二“70年代,出現生產停滯與通貨膨脹并存的局面,各國政府紛紛調整經濟政策,其共同點是加強市場調節,縮小政府作用”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戰后初期西方國家主要通過政府干預(盛行凱恩斯主義)刺激需求,但70年代出現“滯脹”(生產停滯與通貨膨脹并存)后,出現新的經濟理論——新自由主義,各國開始減少政府干預,加強市場調節,推行私有化和放松管制等政策。故調整:從凱恩斯主義轉向新自由主義。
實質:結合所學西方國家經濟政策調整的知識可知,為了應對經濟危機和維持資本積累,西方國家在政府干預與市場自由化之間尋找平衡,本質上是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穩定。
(3)變化:根據材料三1994到2012年跨國公司的“資產、銷售、雇員”可知,1994—2012年,全球100大跨國公司的海外資產、銷售額和雇員數量均顯著增加,表明跨國公司全球化程度加深;根據材料三“海外資產、海外銷售額、海外雇員”可知,海外業務占總業務的比例提高,反映全球經濟聯系更加緊密。故變化:跨國公司的海外資產、銷售額和雇員數量均顯著增加;海外業務占總業務的比例提高。
原因:結合所學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原因,可從信息技術革命、市場經濟體制、國際政治環境等角度進行分析,例如信息技術革命:互聯網、通信技術的進步縮短了經濟活動的時空距離,提高了全球資源配置效率;市場經濟體制的推廣:發展中國家和經濟轉軌國家向市場經濟轉型,為全球化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國際政治環境改善:冷戰結束后,東西方對抗減少,國際合作加強,貿易和投資壁壘降低。故原因:信息技術革命;市場經濟體制的推廣;國際政治環境改善等。
啟示:本題是開放性試題,根據上述材料反映的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可從技術、政策調整、全球化等角度進行分析,例如技術創新是關鍵:資本主義國家通過技術升級推動經濟增長,我國也應加強科技創新;靈活調整經濟政策:根據經濟形勢變化適時調整政策,平衡市場與政府的作用;積極參與全球化:跨國公司的發展表明全球化趨勢不可逆轉,我國應深化開放,融入全球經濟體系。故啟示:加強科技創新;根據經濟形勢變化適時調整政策,平衡市場與政府的作用;積極參與全球化,融入全球經濟體系。
1 / 1湖南省長沙市長郡教育集團2025年中考三模歷史試題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最符合題意的)
1.(2025·長沙模擬)考古發現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具有重要意義。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山西陶寺公共墓地中,大型墓的隨葬品可達一二百件,并有整豬骨架;中型墓的隨葬品有幾件至一二十件不等,常有豬下頜骨;小型墓大多沒有隨葬品。這表明當時(  )
A.農業生產技術領先世界 B.貧富分化現象已經出現
C.長江流域出現早期國家 D.彩陶器制作工藝較高超
2.(2025·長沙模擬)《史記》:“……鑿空,其后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于外國,外國由是信之。”材料反映的是(  )
A.張騫通西域的影響 B.西域都護的設立
C.鄭和下西洋的壯舉 D.絲綢之路的路線
3.(2025·長沙模擬)知識結構圖能夠幫助我們很好地構建知識框架。下列選項符合該知識結構圖的最佳主標題是(  )
A.唐朝繁榮的社會經濟 B.宋朝繁華的都市生活
C.明朝突出的科技成就 D.清朝成熟的商業網絡
4.(2025·長沙模擬)甲午戰爭前,外國對中國的資本輸出數量不多。甲午戰爭后,帝國主義通過設廠、筑路、開礦等方式加大對華投資,1902年投資總額達15億美元,比甲午戰爭前增加5至8倍。這一變化反映了(  )
A.實業救國沒有取得成就 B.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
C.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停滯 D.西方列強經濟侵略的加劇
5.(2025·長沙模擬)七七事變后,中國共產黨堅持全面抗戰路線,提出和實施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和一整套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開辟廣大敵后戰場和抗日根據地,領導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抗日聯軍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裝英勇作戰。這充分說明了(  )
A.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B.中國的抗戰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廣泛支持
C.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D.中國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貢獻
6.(2025·長沙模擬)“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為解決詩中反映的歷史問題,我國政府提出的基本方針是(  )
A.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B.“求同存異”方針
C.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D.建立民族自治區
7.(2025·長沙模擬)歷史地圖是學習歷史的重要工具。《漢謨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其誕生于圖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8.(2025·長沙模擬)14世紀晚期,意大利佛羅倫薩等地新創辦了一批學校,強調古典文學學習和體育鍛煉的并重,教育學生健康、快樂地生活,發展自身所固有的潛能。這一教育理念(  )
A.直接推動資產階級革命 B.體現了人文主義精神
C.擺脫了宗教的思想束縛 D.體現了理性主義精神
9.(2025·長沙模擬)下列歷史人物具有共同的特征,他們都(  )
玻利瓦爾 (1783—1830) 章西女王 (約1835—1858) 甘地 (1869—1948) 曼德拉 (1918—2013)
A.打擊英國統治 B.推動改革內政
C.反對封建專制 D.反抗殖民壓迫
10.(2025·長沙模擬)伊恩·布魯瑪在《零年:1945—現代世界誕生的時刻》中說:“1945年不是一個勝利時刻,更是一個通向新的混亂的前奏。”下列有關“新的混亂”表述正確的是(  )
A.促成了《聯合國家宣言》成功簽署
B.開始于美國“馬歇爾計劃”
C.源于國家間的制度差異和利益沖突
D.推動了世界貿易組織建立
11.(2025·長沙模擬)書法藝術是文化的獨特表現形式,不同時期的書法藝術也有著不同的特點。中國古代,在湖湘大地上誕生了眾多的書法家,被李白盛贊“草書獨步天下”的是(  )
A.懷素 B.歐陽詢 C.張旭 D.何紹基
12.(2025·長沙模擬)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湖南近代教育開始于維新變法時期,湖南人熊希齡在這一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因為他(  )
A.開啟中國教育近代化 B.廢除了科舉考試制度
C.創辦了長沙時務學堂 D.創建了長沙府中學堂
二、非選擇題
13.(2025·長沙模擬)我國自古就是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鮮卑族改用漢姓的情況
鮮卑姓 改為漢姓 鮮卑姓 改為漢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陸
拔拔 長孫 賀蘭 賀
達奚 奚 獨孤 劉
乙旃 叔孫 勿忸于 于
丘穆陵 穆 尉遲 尉
材料二 宋元時期民族政權演變
材料三 明清時期,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不斷鞏固和發展,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漸趨穩定……清朝通過大規模的改土歸流以及盟旗制度、冊封制度、駐藏大臣等措施,有效維護了國家統一,進一步夯實了中華民族認同的政治基礎。
——人民出版社《民族大團結》
(1)提取材料一的信息并簡要說明。
(2)請將材料二中的示意圖按出現的時間先后排序(寫序號),并依據其內容概括這一時期政局的主要特點。
(3)根據材料三指出清朝前期為加強邊疆治理、維護國家統一采取了哪些措施?
(4)進入近代,為挽救民族危亡中國人民進行了前仆后繼的斗爭,試列舉抗日戰爭時期的一位著名湖南籍藝術家。
14.(2025·長沙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們黨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理論創新、進行理論創造的歷史。
——摘自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
閱讀上述材料,請從“馬克思主義指引著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動”和“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中任選一個作為觀點,結合中國近現代史的相關知識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200字左右)
15.(2025·長沙模擬)民主與法制是人類政治文明演進的產物,也是現代社會不斷發展的必然要求。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在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演變的過程中,開創新制度的思想先驅對于傳統文化大都有離異和回歸兩種傾向。資本主義發展最早的西歐是一種類型,那里的離異,主要表現為對中世紀千年黑暗的批判和背離;那里的回歸,則主要表現為從希臘、羅馬古代精神文明中尋求人文主義的力量源泉。
——張開沅《離異與回歸》
材料二
圖一 圖二 圖三
材料三 1804年,《拿破侖法典》頒布實施,它明確規定成年法國人都平等地享有民事權利,體現了在法律上公民平等的原則;嚴格規定了私有財產的合法性,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受侵犯;否定了封建特權,確立了資產階級的自由和平等原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民事權利的宣言書和保障書。如果說憲法重在限制公權力,那么民法典就重在保護私權利,幾乎所有的民事活動大到合同簽訂、公司設立,小到繳納物業費、離婚,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據。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民主與法制建設的角度,列舉史實對“從希臘、羅馬古代精神文明中尋求人文主義的力量源泉”加以說明。
(2)根據材料二指出,圖一圖二共同反映了英國政治傳統中哪一民主制度?結合所學指出,圖三所反映的歷史事件與英國哪一法制建設成就密切相關?其后確立起的政體在近代對亞洲哪一國家影響深遠?
(3)根據材料三概括指出兩部法典的相同之處。綜上,談談你對中外近現代民主法制的感悟與認識?
16.(2025·長沙模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后初期到20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主要通過運用預算政策刺激需求,實現了經濟增長和“充分就業”的經濟目標。70年代,出現生產停滯與通貨膨脹并存的局面,各國政府紛紛調整經濟政策,其共同點是加強市場調節,縮小政府作用。
——摘編自李景治、林蘇主編《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
材料三 全球100大跨國公司的變化
年份 1994年 1999年 2005年 2012年
資產(億美元) 海外資產 15879 21240 47320 76983
總資產 38631 50920 86830 128415
銷售(億美元) 海外銷售額 18265 21230 37420 56620
總銷售額 40023 43180 66230 87269
雇員(萬人) 海外雇員 534 605 803 985
總雇員 1225 1328 1511 1688
20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縮小了經濟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距離,加速了經濟信息在全球范圍內的傳遞……發達國家推行的不同類型的市場經濟模式,隨著世界經濟發展和形勢變化,正在進行調整、改革與完善。發展中國家,特別是經濟轉軌國家,也先后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化……東西方由對抗走向對話,為全球經濟發展與合作奠定了新的基礎。
——中國地圖出版社《世界歷史》地圖冊九年級下冊
(1)結合所學,從政治和經濟方面分析材料一中美國工業生產總值比重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
(2)依據材料二,概括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國家經濟政策進行了怎樣的調整?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方國家經濟政策調整的實質是什么?
(3)根據材料三,從全球化的角度指出1994年-2012年跨國公司的變化。分析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原因。綜上,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識點】原始的農耕生活;中華文明的起源及特點
【解析】【分析】據題干“大型墓的隨葬品可達一二百件,并有整豬骨架;中型墓的隨葬品有幾件至一二十件不等,常有豬下頜骨;小型墓大多沒有隨葬品”,結合所學知識,材料闡述了山西陶寺公共墓地中墓葬大小規模不同,隨葬品多少不同,說明陶寺遺址出現了明顯的財富不均的現象,反映了貧富分化現象已經出現,故選B項。
材料描述的是墓葬陪葬物的多寡,沒有提及其他國家農業生產技術情況,排除A項;
山西陶寺遺址位于黃河流域,而非長江流域的考古發掘,排除C項;
材料沒有明確表明陪葬品涉及彩陶器,無法得出彩陶器制作工藝高超,排除D項。
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中華文明的起源,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
2.【答案】A
【知識點】張騫的歷史貢獻
【解析】【分析】據題干“《史記》記載‘鑿空,其后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于外國,外國由是信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時期,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中原與西域的交通道路,增強了外國對漢朝的信任,極大地促進了中原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由此得出材料反映的是張騫通西域的影響,故選A項。
公元前60年,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加強對西域的管轄,與張騫鑿空不符合,排除B項;
明朝時期,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之間的友好交流,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
材料強調了張騫出使西域產生的重大影響,并沒有描述絲綢之路的具體路線,排除D項。
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點是張騫通西域,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史料實證的素養。
3.【答案】A
【知識點】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
【解析】【分析】據題干知識結構圖“發明并推廣曲轅犁和筒車”“農業,蜀錦冠于全國”“如玉如冰的青瓷”“造船業頗具規模”“長安成為國際性大都會”,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描述了農業進步,手工業發展,商業繁榮,全面地展示了唐朝社會經濟的繁榮景象,故選A項。
材料描述了唐朝經濟繁榮的表現,宋朝繁華的都市生活主要表現在市民文化、娛樂活動等,排除B項。
材料描述了唐朝經濟繁榮的表現, 明朝突出的科技成就體現在《天工開物》《農政全書》《本草綱目》等科技著作,排除C項;
材料描述了唐朝經濟繁榮的表現, 清朝成熟的商業網絡強調晉商等商幫,以及國內商業市鎮、跨區域貿易等發展,排除D項。
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唐朝經濟繁榮。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思維導圖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唐朝經濟發展的相關史實。
4.【答案】D
【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馬關條約》
【解析】【分析】據題干“……甲午戰爭后,帝國主義通過設廠、筑路、開礦等方式加大對華投資,1902年投資總額達15億美元,比甲午戰爭前增加5至8倍”,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信息表明甲午戰爭后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由商品輸出為主變為資本輸出為主,這一變化反映了西方列強經濟侵略的加劇,故選D項。
材料強調列強對華資本輸出, 沒有涉及實業救國的成就,排除A項;
《南京條約》協定關稅,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排除B項;
甲午戰后民族資本主義得到初步發展,并非停滯,排除C項。
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西方列強的經濟侵略。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列強經濟侵略的相關史實。
5.【答案】A
【知識點】敵后戰場的抗戰
【解析】【分析】據題干“中國共產黨堅持全面抗戰路線,提出和實施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和一整套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開辟廣大敵后戰場和抗日根據地,領導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抗日聯軍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裝英勇作戰”,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充分說明了中國共產黨為抗日戰爭制定了正確的戰略戰術方針,作出了巨大貢獻,在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故選A項。
中國的抗戰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廣泛支持,是中國抗戰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材料強調的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排除B項;
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巨大貢獻,材料強調的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排除C項;
中國戰場是東方主戰場,中國抗日戰爭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材料強調的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排除D項。
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以為切入點抗日戰爭,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6.【答案】C
【知識點】海峽兩岸交往
【解析】【分析】據材料“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為解決詩中反映的歷史問題,我國政府提出的基本方針”,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導致臺灣與大陸分離,是歷史遺留的內政問題,為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我國政府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故選C項。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用于解決國家間的外交問題,而臺灣問題是祖國統一問題,屬于中國內政,排除A項;
萬隆會議,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促成會議圓滿成功,促——亞非國家團結協作,與和解決臺灣問題無關,排除B項;
建立民族自治區是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實行的民族政策,用于保障少數民族當家作主,與臺灣問題不相關,排除D項。
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祖國統一大業,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
7.【答案】B
【知識點】古巴比倫王國
【解析】【分析】據題干“《漢謨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18世紀,西亞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王國制定了《漢謨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其位置與圖②相符,故選B項 。
①位于非洲東部尼羅河流域,古埃及文明所在地區,而《漢謨拉比法典》誕生于西亞,排除A項;
③位于印度河流域,古印度文明的發源地,而《漢謨拉比法典》誕生于西亞,排除C項;
④位于地中海地區,是古希臘文明的誕生地,而《漢謨拉比法典》誕生于西亞,排除D項。
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漢謨拉比法典》。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漢謨拉比法典》的相關史實。
8.【答案】B
【知識點】文藝復興
【解析】【分析】據題干“14世紀晚期”“強調古典文學學習和體育鍛煉的并重,教育學生健康、快樂地生活,發展自身所固有的潛能”,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表明佛羅倫薩的新式學校強調人的價值、尊嚴和潛能,注重現世生活和個性發展,體現了文藝復興時代的人文主義思想核心,故選B項。
17-18世紀,英法美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發生,與14世紀的教育改革無直接因果關系,排除A項;
材料體現了14世紀晚期的新式學校注重人文主義教育,未反映擺脫了宗教思想束縛,排除C項;
17-18世紀,啟蒙運動宣揚理性主義精神,而文藝復興運動關注的是人性而非理性,排除D項。
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文藝復興,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
9.【答案】D
【知識點】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印度民族大起義;甘地與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非洲獨立運動與“非洲年”
【解析】【分析】據題干“玻利瓦爾、章西女王、甘地、曼德拉”,結合結合所學知識,玻利瓦爾領導南美人民反抗西班牙殖民統治;章西女王、甘地領導印度人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曼德拉領導南非黑人反抗南非白人種族主義,說明這些杰出人物都為都為擺脫殖民壓迫、爭取民族獨立而斗爭,故選D項。
曼德拉斗爭的對象是南非白人種族主義統治,并非英國統治,排除A項;
材料中的四位人物領導反抗外來殖民統治,并非推動內政改革,排除B項;
材料中的四位人物領導反抗外來殖民統治,并非反對封建專制,排除C項。
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
10.【答案】C
【知識點】美國的冷戰政策
【解析】【分析】據題干“1945年不是一個勝利時刻,更是一個通向新的混亂的前奏”,結合所學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蘇由于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不同,以及國家利益的沖突,由戰時盟友變成了戰后對手,直接導致冷戰格局形成,所以“新的混亂”源于國家間的制度差異和利益沖突,
1942年,《聯合國家宣言》簽署,標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與材料時間“1945年后”不符,排除A項;
1947年,馬歇爾計劃啟動,是美蘇冷戰在經濟上的表現,而“新的混亂”始于戰后初期美蘇的矛盾斗爭,排除B項;
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正式運轉,與戰后初期的“混亂”無直接關聯,排除D項。
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二戰后國際形勢的變化 。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相關歷史知識。
11.【答案】A
【知識點】唐朝的文學藝術——唐詩、書法、繪畫
【解析】【分析】據題干“湖湘大地”“草書獨步天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懷素是唐代湖南長沙人,以草書聞名,李白曾贊其草書“獨步天下”,故選A項。
歐陽詢是初唐書法家,以楷書為著,創立“歐體”,排除B項;
張旭是江蘇蘇州人,也是草書大家,但并非湖湘地域,排除C項;
何紹基是清代湖南人,唐代李白不可能贊譽其書法成就,排除D項。
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唐朝書法藝術成就,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唐朝書法藝術發展的相關史實。
12.【答案】C
【知識點】中國近代教育、新聞出版業的發展
【解析】【分析】據題干“湖南近代教育開始于維新變法時期,湖南人熊希齡在這一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結合所學可知,1897年,正值維新變法時期,熊希齡聯合譚嗣同等創辦長沙時務學堂,推廣新學,培養維新人才,創辦湖南近代新式教育,故選C項。
洋務運動開設近代新式學堂,開啟了中國教育近代化,排除A項;
1905年,清末新政推行,廢除了科舉制度,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
1904年,清末新政期間,創建了長沙府中學堂,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
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中國近代教育發展,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
13.【答案】(1)信息及說明:鮮卑族將鮮卑姓改為漢姓。改漢姓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加速了漢化進程。
(2)排序:③④②①;特點:民族政權并立。
(3)措施:改土歸流、盟旗制度、冊封制度、駐藏大臣等。
(4)藝術家:羅裕庭、張天翼、田漢等。(符合題意即可)
【知識點】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遼與北宋的和戰
【解析】【分析】(1)據材料一“鮮卑族改用漢姓的情況”可知,拓跋姓改為元姓、拔拔性改為長孫姓等,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實行漢化政策,將鮮卑姓改為漢姓的史實。結合所學可知,改漢姓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通過改漢姓加強民族認同,加速鮮卑族的漢化進程,進而鞏固鮮卑族的統治。
(2)排序:據材料二“宋元時期民族政權演變”,結合所學可知,916年遼建立;960年,北宋建立;1038年,西夏建立;形成遼宋夏并立局面。1115年,金建立;1125年,金滅遼;形成了北宋、金和西夏短暫并立局面。1127年,金滅北宋后,南宋建立,形成了南宋與金和西夏的并立。蒙古崛起后,1227年滅了西夏;1234年,滅金;1271年,元朝建立,元朝與南宋形成對峙局面。因此,先后順序為:③④②①。
特點:據材料二“宋元時期民族政權演變”,結合所學可知,宋元時期,多民族政權并立,未形成統一局面。故這一時期的特征是:民族政權并立。
(3)措施:據材料三“清朝通過大規模的改土歸流以及盟旗制度、冊封制度、駐藏大臣等措施,有效維護了國家統一,進一步夯實了中華民族認同的政治基礎”,結合所學可知,清朝通過改土歸流、盟旗制度、冊封制度、駐藏大臣等措施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轄。
(4)藝術家:本題為開放性試題,答案不唯一,符合題意即可。如羅裕庭是著名的湘劇藝術家,曾協助田漢組織抗日救亡宣傳,為湘劇抗日宣傳第二隊的領隊之一。1944年,羅裕庭在耒陽的涌金戲院演出時被日軍殺害 。張天翼是著名的左翼作家,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他以筆為槍,從事抗日救亡工作和文藝活動。田漢是著名的戲劇藝術家,他與聶耳合作創作了抗戰歌曲 《義勇軍進行曲》 。在抗戰期間積極參與戲劇和歌曲創作,通過藝術形式宣傳抗日救亡思想 。
故答案為:(1)信息及說明:鮮卑族將鮮卑姓改為漢姓。改漢姓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加速了漢化進程。(2)排序:③④②①;特點:民族政權并立。(3措施:改土歸流、盟旗制度、冊封制度、駐藏大臣等。)(4)藝術家:羅裕庭、張天翼、田漢等。(符合題意即可)
【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關歷史知識。
(2)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宋元時期政權更替。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守元時期政權更替的相關史實。
(3)本題主要考查清朝邊疆治理。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清朝邊疆治理的相關史實。
(4)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抗日戰爭,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
(1)信息及說明:根據材料一“鮮卑族改用漢姓的情況”可知,表格信息反映了鮮卑族將鮮卑姓改為漢姓的史實。結合所學可知,改漢姓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通過改漢姓加強民族認同,加速鮮卑族的漢化進程,進而鞏固鮮卑族的統治。
(2)排序:結合所學可知,960年,北宋建立,之后與北面的遼(916年建立)和西北的西夏(1038年建立)并立;金(1115年建立)崛起后滅遼(1125年),北宋與金和西夏形成短暫的并立;1127年,金滅北宋后,南宋建立,形成了南宋與金和西夏的并立;蒙古崛起后滅了西夏(1227年)和金(1234年),建立元朝(1271年),元朝與南宋形成對峙局面。因此,先后順序為:③④②①。
特點:根據材料二“宋元時期民族政權演變”可知,宋元時期,多民族政權并立,未形成統一局面。故這一時期的特征是:民族政權并立。
(3)措施:根據材料三“清朝通過大規模的改土歸流以及盟旗制度、冊封制度、駐藏大臣等措施,有效維護了國家統一,進一步夯實了中華民族認同的政治基礎。”可知,清朝通過改土歸流、盟旗制度、冊封制度、駐藏大臣等措施加強了對邊疆地區的管轄。
(4)藝術家:本題答案不唯一,符合題意即可。如:羅裕庭是著名的湘劇藝術家,曾協助田漢組織抗日救亡宣傳,為湘劇抗日宣傳第二隊的領隊之一。1944年,羅裕庭在耒陽的涌金戲院演出時被日軍殺害 。張天翼是著名的左翼作家,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他以筆為槍,從事抗日救亡工作和文藝活動。田漢是著名的戲劇藝術家,他與聶耳合作創作了抗戰歌曲 《義勇軍進行曲》 。在抗戰期間積極參與戲劇和歌曲創作,通過藝術形式宣傳抗日救亡思想 。
14.【答案】示例一:觀點: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
闡述: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始終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并不斷發展。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結合,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領導中國人民取得革命勝利;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鄧小平立足中國國情,創立鄧小平理論,推動改革開放,開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征程;新時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指引中國在脫貧攻堅、科技創新等領域取得舉世矚目成就。這些理論成果體現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開放包容的特質,不斷推動中國發展進步 。
【知識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秋收起義與井岡山會師;中共七大
【解析】【分析】本題為觀點論述試題,屬于開放性試題。依據題意,從“馬克思主義指引著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動”和“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中任選一個作為觀點分析闡述即可。如選取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然后明確寫出與觀點有關的史實,如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根據觀點對史實進行闡述,從它們的形成過程和影響上說明,注意史論結合,邏輯清晰,如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始終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并不斷發展。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結合,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領導中國人民取得革命勝利;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鄧小平立足中國國情,創立鄧小平理論,推動改革開放,開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征程;新時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指引中國在脫貧攻堅、科技創新等領域取得舉世矚目成就。最后簡要的對觀點總結即可,這些理論成果體現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開放包容的特質,不斷推動中國發展進步 。
故答案為:觀點: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闡述: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始終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并不斷發展。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結合,提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領導中國人民取得革命勝利;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鄧小平立足中國國情,創立鄧小平理論,推動改革開放,開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征程;新時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指引中國在脫貧攻堅、科技創新等領域取得舉世矚目成就。這些理論成果體現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開放包容的特質,不斷推動中國發展進步 。【點評】本題以馬克思主義為切入點,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5.【答案】(1)說明:古希臘雅典的民主政治,如伯里克利時期,雅典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參加公民大會,決定城邦重大事務,這是從古希臘精神文明中尋求人文主義力量源泉的體現;古羅馬的《十二銅表法》,它是古羅馬第一部成文法,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的利益,體現了法治精神,是從羅馬古代精神文明中尋求人文主義力量源泉的表現。
(2)民主制度:議會制度;成就:《權利法案》;國家:日本。
(3)相同之處:都強調法律面前公民平等;都注重保護私有財產;都對社會民事等活動進行規范,維護社會秩序。
感悟與認識:民主與法制建設是人類政治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不同國家的民主法制建設既有共性也有特色,要不斷完善民主法制以保障公民權利、促進社會發展;中外近現代民主法制建設相互借鑒,推動人類社會治理體系的進步。
【知識點】雅典民主政治;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法國大革命與《人權宣言》;日本明治維新
【解析】【分析】(1)說明:據材料一“從希臘、羅馬古代精神文明中尋求人文主義力量源泉”,結合所學可知,古希臘和羅馬的文明成果突出表現在民主與法制建設方面,古希臘雅典民主政治為人文主義提供了實踐基礎,公民參與政治體現對人的價值尊重;古羅馬《十二銅表法》等法律成果,體現法治對人權、社會秩序的保障,契合人文主義追求,所以從這兩個方面舉例說明。
(2)民主制度:據材料二“圖一16世紀伊麗莎白一世主持議會”“圖二1651年議會大印章呈現的共和國議會開會場景”,結合所學可知,圖一的英國牌封建王權時期、而圖二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共和國時期,雖然二者所處的時代不同,但核心都是圍繞“議會”這一機構展開,凸顯議會在英國政治運作里的持續性與重要性。不管是君主統治下,還是共和國階段,議會都是政治活動、權力行使的關鍵平臺,反映出議會制度是英國政治傳統的核心民主制度。
成就:據材料二“圖三威廉和瑪麗加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688年,英國發生光榮革命,終結君主專制復辟風險,使議會重掌實權,為限制王權、確立新法治秩序,掃清政治障礙。1689年,英國議會頒布《權利法案》。它以法律形式明確限制王權讓英國從君主專制逐步向君主立憲制轉型,使國家權力從君主向議會轉移,奠定英王“統而不治”的憲政基礎。
國家: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中葉,日本面臨內憂外患,幕藩體制瓦解。日本推翻了幕府統治,明治政府推行維新改革,開始向西方學習,尋求富國強兵之路。在政治制度方面,日本看到了英國君主立憲制在維護國家穩定和促進資本主義發展方面的優勢,決定借鑒這一制度。
(3)共同之處:據材料三“《拿破侖法典》頒布實施,它明確規定成年法國人都平等地享有民事權利,體現了在法律上公民平等的原則”“如果說憲法重在限制公權力,那么民法典就重在保護私權利,幾乎所有的民事活動大到合同簽訂、公司設立,小到繳納物業費、離婚,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據”可知,法國的《拿破侖法典》和中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都有平等、保護私權、規范社會生活等共性。
感悟認識:本題為開放性試題,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總結闡述,言之有理即可。如基于民主法制是政治文明產物,結合兩部法典及中外民主法制發展,總結出其對社會進步的意義、相互借鑒等要點。
故答案為:(1)說明:古希臘雅典的民主政治,如伯里克利時期,雅典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參加公民大會,決定城邦重大事務,這是從古希臘精神文明中尋求人文主義力量源泉的體現;古羅馬的《十二銅表法》,它是古羅馬第一部成文法,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的利益,體現了法治精神,是從羅馬古代精神文明中尋求人文主義力量源泉的表現。(2)民主制度:議會制度;成就:《權利法案》;國家:日本。(3)相同之處:都強調法律面前公民平等;都注重保護私有財產;都對社會民事等活動進行規范,維護社會秩序。感悟與認識:民主與法制建設是人類政治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不同國家的民主法制建設既有共性也有特色,要不斷完善民主法制以保障公民權利、促進社會發展;中外近現代民主法制建設相互借鑒,推動人類社會治理體系的進步。
【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古代希臘羅馬法制成果。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古代希臘羅馬法制文明的相關歷史知識。
(2)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英國近代民主制度的形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英國近代民主政治的相關史實。
(3)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近現代民主法制認識,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相關史實。
(1)說明:根據“材料一提到從希臘、羅馬古代精神文明中尋求人文主義力量源泉”可知,在民主與法制建設角度,古希臘雅典民主政治為人文主義提供了實踐基礎,公民參與政治體現對人的價值尊重;古羅馬《十二銅表法》等法律成果,體現法治對人權、社會秩序的保障,契合人文主義追求,所以從這兩個方面舉例說明。
(2)民主制度:根據圖一“16世紀伊麗莎白一世主持議會”以及圖二“1651年議會大印章呈現的共和國議會開會場景”可知,雖所處時代(封建王權時期、共和國時期)不同,但核心都是圍繞“議會”這一機構展開,凸顯議會在英國政治運作里的持續性與重要性。不管是君主統治下,還是共和國階段,議會都是政治活動、權力行使的關鍵平臺,反映出議會制度是英國政治傳統的核心民主制度。
成就: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終結君主專制復辟風險,使議會重掌實權,為限制王權、確立新法治秩序,掃清政治障礙。1689年,英國議會頒布《權利法案》。它以法律形式明確限制王權讓英國從君主專制逐步向君主立憲制轉型,使國家權力從君主向議會轉移,奠定英王“統而不治”的憲政基礎。
國家:19世紀中葉,日本面臨內憂外患,幕藩體制瓦解。日本開始向西方學習,尋求富國強兵之路。在政治制度方面,日本看到了英國君主立憲制在維護國家穩定和促進資本主義發展方面的優勢,決定借鑒這一制度。
(3)共同之處:根據材料三可知,《拿破侖法典》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都有平等、保護私權、規范社會生活等共性。
感悟認識,基于民主法制是政治文明產物,結合兩部法典及中外民主法制發展,總結出其對社會進步的意義、相互借鑒等要點。
16.【答案】(1)主要原因: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使生產力大幅度提高;南北戰爭掃除了美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最大內部障礙。
(2)調整:從凱恩斯主義轉向新自由主義。
實質: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穩定。
(3)變化:跨國公司的海外資產、銷售額和雇員數量均顯著增加;海外業務占總業務的比例提高。
原因:信息技術革命;市場經濟體制的推廣;國際政治環境改善等。
啟示:加強科技創新;根據經濟形勢變化適時調整政策,平衡市場與政府的作用;積極參與全球化,融入全球經濟體系。
【知識點】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戰后的歐洲的聯合;經濟全球化與世界貿易組織
【解析】【分析】(1)主要原因:據材料一“英美兩國1870年、1913年占世界工業生產總值比重(%)”可知,美國工業生產總值所占比重大幅度上升。結合所學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美國充分采用了新科技革命成果,推動了美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再加上北國南北戰爭,廢除了黑奴制度,維護了聯邦統一,為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勞動力條件,同時又統一擴大了國內市場。所以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使生產力大幅度提高;南北戰爭掃除了美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最大內部障礙。這一切是20世紀初美國工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2)調整:據材料二“70年代,出現生產停滯與通貨膨脹并存的局面,各國政府紛紛調整經濟政策,其共同點是加強市場調節,縮小政府作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初期,盛行凱恩斯主義,西方國家主要通過政府干預,刺激需求,但7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出現“滯脹”,即生產停滯與通貨膨脹并存,出現新的經濟理論——新自由主義,各國開始減少政府干預,加強市場調節,推行私有化和放松管制等政策。故調整:從凱恩斯主義轉向新自由主義。
實質:結合所學可知,西方國家經濟政策調整的知識可知,為了應對經濟危機和維持資本積累,西方國家在政府干預與市場自由化之間尋找平衡,本質上是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穩定。
(3)變化:據材料三“全球100大跨國公司的變化”可知,1994到2012年,世界主要跨國公司的“資產、銷售、雇員”的數據變化表明,1994—2012年,全球100大跨國公司的海外資產、銷售額和雇員數量均顯著增加,表明跨國公司全球化程度加深;據材料三“海外資產、海外銷售額、海外雇員”可知,海外業務占總業務的比例提高,反映全球經濟聯系更加緊密。由此得出,跨國公司的海外資產、銷售額和雇員數量均顯著增加;海外業務占總業務的比例提高。
原因:據材料三“0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縮小了經濟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距離,加速了經濟信息在全球范圍內的傳遞……”,結合所學可知,20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革命為全球化提供了技術條件,并且互聯網、通信技術的進步縮短了經濟活動的時空距離,提高了全球資源配置效率;市場經濟體制的推廣;發展中國家和經濟轉軌國家向市場經濟轉型,為全球化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國際政治環境改善:冷戰結束后,東西方對抗減少,國際合作加強,貿易和投資壁壘降低。故原因:信息技術革命;市場經濟體制的推廣;國際政治環境改善等。
啟示:本題是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綜合上述材料可知,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可從技術、政策調整、全球化等角度進行分析,例如技術創新是關鍵:資本主義國家通過技術升級推動經濟增長,我國也應加強科技創新;靈活調整經濟政策:根據經濟形勢變化適時調整政策,平衡市場與政府的作用;積極參與全球化:跨國公司的發展表明全球化趨勢不可逆轉,我國應深化開放,融入全球經濟體系。故啟示:加強科技創新;根據經濟形勢變化適時調整政策,平衡市場與政府的作用;積極參與全球化,融入全球經濟體系。
故答案為:(1)主要原因: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使生產力大幅度提高;南北戰爭掃除了美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最大內部障礙。(2)調整:從凱恩斯主義轉向新自由主義。實質: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穩定。(3)變化:跨國公司的海外資產、銷售額和雇員數量均顯著增加;海外業務占總業務的比例提高。原因:信息技術革命;市場經濟體制的推廣;國際政治環境改善等。啟示:加強科技創新;根據經濟形勢變化適時調整政策,平衡市場與政府的作用;積極參與全球化,融入全球經濟體系。
【點評】(1)本題主要考查第二次工業革命。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相關史實。
(2)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西方國家經濟政策的調整,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相關史實。
(3)本題以經濟全球化為切入點,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1)主要原因:根據材料一“英美兩國1870年、1913年占世界工業生產總值比重(%)”可知,美國工業生產總值所占比重大幅度上升。結合所學20世紀初美國工業快速發展的知識,可從第二次工業革命、南北戰爭等史實進行分析,例如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使生產力大幅度提高;南北戰爭掃除了美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最大內部障礙。
(2)調整:根據材料二“70年代,出現生產停滯與通貨膨脹并存的局面,各國政府紛紛調整經濟政策,其共同點是加強市場調節,縮小政府作用”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戰后初期西方國家主要通過政府干預(盛行凱恩斯主義)刺激需求,但70年代出現“滯脹”(生產停滯與通貨膨脹并存)后,出現新的經濟理論——新自由主義,各國開始減少政府干預,加強市場調節,推行私有化和放松管制等政策。故調整:從凱恩斯主義轉向新自由主義。
實質:結合所學西方國家經濟政策調整的知識可知,為了應對經濟危機和維持資本積累,西方國家在政府干預與市場自由化之間尋找平衡,本質上是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穩定。
(3)變化:根據材料三1994到2012年跨國公司的“資產、銷售、雇員”可知,1994—2012年,全球100大跨國公司的海外資產、銷售額和雇員數量均顯著增加,表明跨國公司全球化程度加深;根據材料三“海外資產、海外銷售額、海外雇員”可知,海外業務占總業務的比例提高,反映全球經濟聯系更加緊密。故變化:跨國公司的海外資產、銷售額和雇員數量均顯著增加;海外業務占總業務的比例提高。
原因:結合所學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原因,可從信息技術革命、市場經濟體制、國際政治環境等角度進行分析,例如信息技術革命:互聯網、通信技術的進步縮短了經濟活動的時空距離,提高了全球資源配置效率;市場經濟體制的推廣:發展中國家和經濟轉軌國家向市場經濟轉型,為全球化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國際政治環境改善:冷戰結束后,東西方對抗減少,國際合作加強,貿易和投資壁壘降低。故原因:信息技術革命;市場經濟體制的推廣;國際政治環境改善等。
啟示:本題是開放性試題,根據上述材料反映的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可從技術、政策調整、全球化等角度進行分析,例如技術創新是關鍵:資本主義國家通過技術升級推動經濟增長,我國也應加強科技創新;靈活調整經濟政策:根據經濟形勢變化適時調整政策,平衡市場與政府的作用;積極參與全球化:跨國公司的發展表明全球化趨勢不可逆轉,我國應深化開放,融入全球經濟體系。故啟示:加強科技創新;根據經濟形勢變化適時調整政策,平衡市場與政府的作用;積極參與全球化,融入全球經濟體系。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肃省| 汉源县| 大埔县| 新田县| 浏阳市| 如皋市| 新野县| 定安县| 榆林市| 洛浦县| 双江| 抚松县| 绥化市| 无为县| 扎赉特旗| 灵宝市| 舟山市| 攀枝花市| 浙江省| 城市| 商都县| 清流县| 玉林市| 达州市| 长顺县| 修文县| 罗定市| 蒲江县| 东安县| 纳雍县| 沅陵县| 柏乡县| 论坛| 绥德县| 新蔡县| 古交市| 阳朔县| 甘德县| 三河市| 正阳县| 开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