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歷史試題一、選擇題(17小題,每小題2分,共34分)1.(2025七下·福田期末)福田某校同學在期末復習時選擇了以下四幅圖片總結本學期所學,據此判斷他歸納的主題是( ?。?br/>A.盛世華景 B.帝國版圖 C.開疆拓土 D.史學成就2.(2025七下·福田期末)《隋書》與《日本書紀》均記載日本曾多次派出遣隋使來華。通過以下表格,可以看出隋朝的社會風貌是( ?。?br/>時間 活動600年~614年 日本欲與隋朝交好 派使臣建立友好關系;派留學生、留學僧學習中國文化 加強友好聯系A.等級分明 B.崇尚讀書 C.淳厚質樸 D.開放包容3.(2025七下·福田期末)魏征撰寫《十漸不克終疏》警醒君主應當居安思危,唐太宗將其寫于屏風來提醒自己。由此推斷,“貞觀之治”的出現得益于( ?。?br/>A.選官制度的完善 B.從諫如流的作風C.決策機制的創新 D.文學知識的普及4.(2025七下·福田期末)唐代都城的坊門啟閉時間有嚴格規定,以鼓聲為信號且限制居民夜間活動,違反規定將受處罰。以上反映出唐朝( )A.政治清明依法治國 B.市民生活豐富多彩C.城市管理受到重視 D.長安商業興盛繁榮5.(2025七下·福田期末)唐前期,地方死刑需報大理寺、刑部復核,且處決前需向皇帝再三請示;唐后期,地方武將在藩鎮內掌握生殺大權,死刑判決既不上奏皇帝,也不交由中央司法機構復核。其原因在于( ?。?br/>A.官府職能轉變 B.割據勢力膨脹C.外戚結黨營私 D.國力由盛轉衰6.(2025七下·福田期末)唐朝皇族子弟多執掌軍權或擔任封疆大更且功勛顯著:而宋代皇儲則以學習經史、詩賦、書法為主,對武事并不十分重視。這種變化體現了宋代( ?。?br/>A.重文輕武 B.儒學復興 C.整頓吏治 D.士族崛起7.(2025七下·福田期末)以下兩則材料可以相互印證的歷史信息是( )大金得勝陀頌碑,記載了阿骨打譽師抗遼的更實。 北宋《東都事略》記載,遼朝曾命女真人在深山中大量尋找并馴服海東青(一種獵鷹),并獻給遼朝人。女真人被逼無奈,選擇反叛。A.西夏政權建立 B.南宋偏安一隅C.民族關系發展 D.分裂走向統一8.(2025七下·福田期末)利用兩宋時期部分經濟數據圖(如題8圖),我們可以發現( )A.土地兼并問題緩和 B.資源短缺日益突出C.邊遠地區得到開發 D.南方經濟超越北方9.(2025七下·福田期末)宋朝藏書風氣盛行,不僅中央,地方政府、官辦學校、書院及民間藏書也很豐富,一般的家庭或平民百姓都能買得起書,這主要得益于( ?。?br/>A.中央集權加強 B.對外交往頻繁C.印刷技術普及 D.文學藝術發展10.(2025七下·福田期末)“合河南、河北為一,而黃河之險失;合江南、江北為一,而長江之險失....”這種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為劃分邊界的做法有利于( ?。?br/>A.加強地方控制 B.解決人地矛盾C.構建交通網絡 D.強化身份認同11.(2025七下·福田期末)明太祖認為,秦朝因設丞相而速亡,漢、唐、宋延續了這一制度,導致出現大亂?;谶@種認識,他采取的措施是( )A.設廠衛監察百官 B.廢丞相權分六部C.分三司互不統屬 D.封諸子統御四方12.(2025七下·福田期末)戚繼光認為“自古防寇,未有專言戰而不言守者”,主張立足于守,加強防御體系。以下工程能體現這一軍事思想的是( ?。?br/>A.莫高窟 B.大運河 C.臺州府城墻 D.北京城13.(2025七下·福田期末)以下是福田某校七年級學生主題學習時搜索的關鍵詞,他們探討的主題可能是中國古代的( )方田均稅法 一條鞭法 攤丁入畝A.生產工具 B.水利建設 C.科技進步 D.賦稅改革14.(2025七下·福田期末)雍正皇帝常用朱批奏折表彰或者訓誠大臣,以此啟示他們如何做人和任職。此舉意在( ?。?br/>A.革除專制 B.解放思想 C.招攬人才 D.控制官僚15.(2025七下·福田期末)17—18世紀,歐洲社會狂熱追逐“中國風”,部分皇室貴族定制帶有西方特色的中國瓷器;而自康熙帝始,中國宮廷御用瓷器也融入了西洋技術與藝術設計(如題15圖》,這一現象表明( ?。?br/>A.制瓷技術開始外傳 B.中西文化雙向交流C.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D.手工工藝領先世界16.(2025七下·福田期末)《天工開物》的“造竹紙”插圖(如題圖),詳細記錄了造竹紙的各道工序,圖中人物動作清晰,流程簡要完整,可操作性強。這體現了宋應星( ?。?br/>A.追求實用功能 B.迎合上層審美C.注重理論創新 D.借鑒西方成果17.(2025七下·福田期末)清代宮廷重視傳統節日的慶祝,會專門在各節令時表演與該節日民俗、神話傳說等有關的戲劇,如端午時節上演《白蛇傳》。這反映了清代( )A.節日習俗繼承發揚 B.娛樂活動豐富多樣C.戲曲藝術達到頂峰 D.小農經濟開始瓦解二、非選擇題(2大題,共36分)18.(2025七下·福田期末)“天下觀”是古代中國的世界秩序觀。據此,圍繞“中國與天下秩序”,完成探究活動。材料一:古代中國對世界秩序的構建,充分體現了其治理智慧,如下圖。——圖片整理自唐·閻立本《職貢圖》、日本屏風繪畫《朝鮮軍陣圖》、《海關中外條約》材料二:朝貢是古代中國維系天下秩序的手段之一。朝貢的“貢”就是向帝王進貢物品,而歷史上還出現過拒絕、退還貢品的卻貢現象。進貢 唐·《過華清宮》:“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元·《元史》:“(占城)以珍物及象、犀來獻”,“緬國遣使進白象?!?明·《明憲宗實錄》:“朝貢人數日增·…賞赍(賞賜)不敷?!?清·《貢差行》:“(接待越南朝貢使臣的車夫)絡繹如蟻奔··牧令疲煩民脊苦?!?br/>卻貢 南宋對大理卻貢:不許進貢馬匹,但“賣馬可也”;也不接受東南亞各國的朝貢,認為朝貢比不上“市舶之利,頗助國用?!?明朝曾拒絕日本、佛郎機(即西班牙與葡萄牙)的朝貢。稱日本“入貢來朝,然其剽掠如故”;佛郎機入境后更是“至筑室建城,雄踞海畔”。——整理自陳攀:《面子與里子之間:宋代卻貢探微》侯不勛:《明代“卻貢”制度考述》等材料三:在一定程度上,今天我們提倡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共商共建共享推動建構一個全新的世界秩序,與中國古代“天下觀”的精神內涵是一脈相承的,也賦予了“和而不同”“協和萬邦”“天下一家”“世界大同”以新的生命力。——摘編自周桂銀:《中國古代“天下主義”的千年傳統:演進、內涵和特征》(1)請將材料一中所反映的歷史事件分別填入下表對應的框內,每個事件只能填入一處。(只填序號)據此,歸納古代中國維護天下秩序手段的特點。古代中國維護天下秩序手段 朝貢 協議 征(戰)冊封(2)根據材料二,分析朝貢活動帶來的影響。結合時代背景,分別解釋南宋和明朝卻貢的歷史原因。(3)綜合上述材料,概括從古到今,中國“天下觀”內涵的相同點。19.(2025七下·福田期末)政治、經濟、文化活動共同塑造并豐富著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涵。據此,圍繞“飲食活動與中華文明”,完成探究。材料一:筵宴之中,不論是君臣共歡,還是賜宴外藩,都有其政治寓意。《禮記·燕義》:宴飲時席位的安排、進獻的美味食物等,“皆有等差,所以明貴賤也”。 朱熹:“故先王因其飲食聚會,……以通上下之情。” 《明經世文編》:“以君臣共成太平”,于是佩戴簪花喝酒慶祝。 明憲宗:“宴待諸夷,本柔遠之道,所以尊隆國體,起其瞻仰。”材料二:源自清朝的“滿漢全席”被看作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集大成。清宮御膳—“滿漢席”—“滿漢全席”概況用餐禮儀 菜品食材 制作方式 宴席類別蒙 古親藩宴、廷臣宴、萬壽宴、千叟宴等。 頂戴朝珠,身穿公服赴宴。席間奏樂、鳴炮、行禮恭迎賓客 入座。 席間座次排列、不同人員的用膳規格數量、肴饌原料高低等均有規定。 “滿菜”有來自林海雪山的山珍野味松茸、野豬等和餑餑 糕;“漢菜”以魯菜和蘇杭菜為主,如魚翅、燕窩雞絲等。 既保留了滿族特色的燒烤、火鍋,又有漢族的炸、炒、燒?!笆巢粎捑?,膾不厭細?!?br/>——整理自趙榮光:《“滿漢全席”名實考辨》史海燕:《飲食文化視閾下的清代滿漢民族融合》等材料三:清末,滿漢全席走向民間,在吸收各地特色的基礎上,又形成眾多派別。由“滿漢席”擴張為“滿漢全席”更多地表現出市肆飲食經營的商業氣,但也因為如此,滿漢全席曾一度被扭曲為奢侈、華貴的代名詞,備受詬病。只有正確認識到滿漢全席最重要的文化遺產價值,感受其中的民族特色、中國特色和文化特色,才能真正學會制作和品嘗這桌盛世華筵。——改編自李自然:《論滿漢全席源流、現狀及特點》等(1)根據材料一,總結中國古代宮廷飲食活動的政治作用。(2)結合所學知識,仿照示例,簡述清朝能夠制辦“滿漢全席”的條件,并聯系材料二予以說明。(可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考慮,不得照抄示例)示例:條件:清朝繼承了中原歷代王朝的傳統,統治集團內部較為穩定。說明:清朝舉辦親藩宴、廷臣宴籠絡官員;舉辦萬壽宴、千叟宴彰顯人文關懷,以此強化君臣、君民關系并體現以儒學治國的思想。(3)根據材料三,以滿漢全席為例,指出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趨勢。簡述對待中華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4)請完善“ 推動中華文明的發展”這一觀點,結合所學知識,展開論述。要求:價值觀正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識點】盛唐經濟的繁榮;宋代的經濟發展;宋元時期繁華的都市生活;清朝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解析】【分析】唐·壁畫《樂舞圖》:展現了唐朝樂舞的場景,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的強盛朝代,樂舞的繁榮是當時盛世景象的一種體現,反映出唐朝文化藝術的昌盛以及社會生活的豐富多彩 。宋·《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都城東京(又稱汴京,今河南開封)的繁華景象,生動記錄了中國北宋都城東京城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時期都城東京當年繁榮的見證。元·《江山攬勝圖》:雖然沒有詳細看到圖中內容,但從名稱以及元朝是一個疆域遼闊、國力強盛的朝代來推測,此畫很可能展現了元朝壯麗的山河等盛世景象相關內容 。清 ·《姑蘇繁華圖》:描繪了清朝蘇州城的繁華景象,蘇州在清朝是重要的商業城市,這幅畫反映了清朝的經濟繁榮和城市的繁華。上述四幅圖分別從不同朝代,以不同方式展現了當時社會繁榮昌盛的景象,無論是唐朝的文化藝術、宋朝的城市繁華、元朝的山河(推測與盛世相關)還是清朝的城市經濟繁榮,都可以歸納到“盛世華景”這一主題之下,A正確;這四幅圖主要展現的不是各朝代的疆域范圍等帝國版圖相關內容,而是側重于文化、城市繁華等方面,B錯誤;圖片中沒有體現各朝代對外擴張領土等開疆拓土的信息,主要體現的是盛世的景象,C錯誤;這些圖片并非是關于史學著作、史學研究成果等史學成就方面的內容,D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點是古代中國的盛世華景。解題方法:結合所學分析四幅圖表達的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2.【答案】D【知識點】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解析】【分析】題干給出了《隋書》與《日本書紀》中關于日本在600 - 614年多次派出遣隋使來華的記載,包括欲與隋朝交好、派使臣建立友好關系以及派留學生、留學僧學習中國文化等活動信息。隋朝能夠接納日本派來的使臣、留學生、留學僧,與日本建立友好關系,允許他們學習中國文化,這充分展現了隋朝在對外交往方面具有開放的態度和包容的胸懷,能夠很好地體現隋朝的社會風貌,D正確;題干中所給的日本遣隋使來華的相關活動,并沒有任何內容體現出隋朝社會等級分明的特點,A錯誤;雖然日本派了留學生、留學僧來華學習中國文化,但僅從這一點不能直接等同于隋朝社會整體崇尚讀書,這不是對隋朝社會風貌最恰當的概括,B錯誤;題干中的信息并沒有涉及到隋朝社會在民風等方面淳厚質樸的內容,C錯誤。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點是隋朝的對外交流。解題方法:結合隋朝對外交流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3.【答案】B【知識點】“貞觀之治”【解析】【分析】魏征撰寫《十漸不克終疏》警醒君主,唐太宗將其寫于屏風提醒自己,這體現了唐太宗善于聽取大臣的諫言,具有從諫如流的作風,這種作風有利于政治清明,是“貞觀之治”出現的重要原因,B正確;題干中未提及選官制度相關內容,魏征撰寫奏疏與選官制度完善無關,A錯誤;題干中沒有涉及決策機制創新方面的信息,C錯誤;題干主要說的是君臣之間關于諫言的事情,和文學知識普及沒有關系,D錯誤。故答案為:B。保存進入下一題【點評】本題考點是貞觀之治。解題方法:結合貞觀之治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4.【答案】C【知識點】盛唐經濟的繁榮【解析】【分析】唐代都城對坊門啟閉時間有嚴格規定,以鼓聲為信號限制居民夜間活動,這明顯是對城市管理的重視,通過這些規定來規范城市秩序,C正確;材料主要體現的是對城市居民生活作息的管理規定,并非強調政治清明和依法治國,A錯誤;材料重點在于坊門啟閉時間和夜間活動限制,沒有體現市民生活豐富多彩,B錯誤;材料中未涉及長安商業興盛繁榮的內容,主要說的是城市管理方面的規定,D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點是唐朝坊市管理。解題方法:結合唐朝城市管理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5.【答案】B【知識點】安史之亂;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解析】【分析】唐后期,藩鎮割據勢力膨脹,地方武將權力增大,不服從中央的管理,所以出現了地方武將在藩鎮內掌握生殺大權,且死刑判決不奏報皇帝、不交由中央司法機構復核的情況,B正確;官府職能在唐朝前后期并沒有發生導致地方死刑復核程序改變的這種轉變,A錯誤;材料中主要強調的是地方武將權力的變化,未提及外戚結黨營私,C錯誤;國力由盛轉衰不是地方死刑復核程序改變的直接原因,直接原因是藩鎮割據勢力的膨脹,D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點是唐朝藩鎮割據。解題方法:結合唐朝藩鎮割據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6.【答案】A【知識點】重文輕武的政策【解析】【分析】唐朝皇族子弟在軍事和地方治理上有突出表現,而宋代皇儲側重于文化方面的學習,對武事不重視。這反映了兩個朝代不同的統治策略。宋代皇儲重文輕武的培養方式,正是宋代重文輕武政策的體現。宋朝吸取唐朝藩鎮割據的教訓,為了防止武將權力過大威脅統治,采取了一系列重文輕武的措施,A 正確;儒學復興主要強調的是儒學思想在宋代的重新興盛和發展,注重的是思想文化領域,與皇儲對武事不重視的這種變化關系不大,B錯誤;整頓吏治主要是針對官員的管理、選拔、考核等方面,題干中并未涉及這些內容,C錯誤;士族在隋唐時期已經逐漸衰落,且題干中沒有關于士族崛起的相關信息,D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點是宋朝重文輕武。解題方法:結合宋朝的國策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7.【答案】C【知識點】契丹族與黨項族;女真族的崛起【解析】【分析】大金得勝陀頌碑記載阿骨打誓師抗遼,說明女真族(阿骨打是女真族首領)與遼之間存在軍事對抗關系。 《東都事略》記載遼朝強迫女真人尋找并馴服海東青,女真人被逼反叛,同樣體現了遼與女真族之間的矛盾沖突。材料中體現了遼與女真族之間從壓迫(遼對女真的壓迫)到反抗(女真抗遼)的關系,這屬于民族關系發展的范疇,兩則材料相互印證了民族關系發展這一歷史信息,C正確;西夏政權是黨項族建立的,材料中未涉及西夏政權相關信息,A錯誤;南宋是在北宋滅亡后建立的,材料主要說的是遼與女真族的關系,和南宋偏安一隅無關,B錯誤;材料主要呈現的是遼與女真族的矛盾沖突,沒有體現分裂走向統一的內容,D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點是兩宋時期的民族關系發展。解題方法:結合兩宋時期的民族關系發展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8.【答案】D【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從“西漢至南宋南北方戶數變化”柱狀圖可以看到,西漢時期北方戶數遠多于南方;到唐代,南北方戶數差距縮小;北宋時期,南方戶數進一步增加;到南宋時期,南方戶數超過北方。從“南、北方上繳賦稅占全國比重”餅狀圖可知,南方上繳賦稅占全國比重達到66.7%,北方僅占33.3%,南方賦稅占比遠超北方。南方戶數在南宋超過北方,且南方上繳賦稅占全國比重遠超北方,這充分說明南方在人口和經濟貢獻方面都超過了北方,即南方經濟超越北方,D選項符合圖表所反映的信息,D正確;圖表中并未體現土地兼并相關信息,戶數和賦稅的變化不能直接反映土地兼并問題是否緩和,A錯誤;圖表中沒有任何內容涉及資源短缺的信息,所以B選項無法從圖表得出,B錯誤;圖表主要展示的是南北方(并非特指邊遠地區)戶數和上繳賦稅占全國比重的變化,不能由此推斷出邊遠地區得到開發,C錯誤。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點是兩宋時期經濟發展。解題方法:結合兩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9.【答案】C【知識點】宋元時期的科技——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解析】【分析】在宋朝時期,藏書風氣盛行,普通家庭和平民百姓都能買得起書。這一現象的出現與當時的技術發展密切相關。印刷技術的普及,尤其是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大大提高了書籍的印刷效率,降低了書籍的成本。這使得書籍能夠大量生產,價格也變得相對低廉,從而讓一般家庭和平民百姓都能夠購買,C 正確;中央集權加強主要體現在政治統治方面,對普通家庭能夠買得起書的影響較小,A錯誤;對外交往頻繁主要涉及文化、貿易等方面與外國的交流,和國內普通家庭能買得起書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B錯誤;文學藝術發展會增加對書籍的需求,但如果沒有印刷技術的支持,書籍的供應和價格仍然難以滿足普通家庭的購買需求,D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點是宋代印刷業發展。解題方法:結合宋代印刷業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10.【答案】A【知識點】行省制度及其影響【解析】【分析】在中國古代行政區劃中,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為劃分邊界,使得原本依靠自然天險(如黃河、長江)可能形成割據的地區被整合在一起。例如,將黃河南北或長江南北劃分為同一行政區,地方勢力難以憑借這些天然屏障進行獨立或割據。中央政府能夠更有效地對地方進行管理和控制,削弱了地方利用自然地理條件形成的割據基礎,從而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A正確;解決人地矛盾主要涉及人口數量與土地資源的關系,比如開墾荒地、調整人口分布等措施。而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為劃分行政區邊界,其主要目的并非直接解決人地矛盾,兩者之間沒有直接的邏輯聯系,B錯誤;構建交通網絡主要是通過修建道路、橋梁等交通基礎設施來實現,行政區劃打破自然地理界限對構建交通網絡雖可能有一定影響,但并非其主要目的。構建交通網絡的重點在于交通建設規劃等方面,而非行政區劃的這種劃分方式,C錯誤;強化身份認同一般通過文化傳播、共同的歷史記憶、民族融合等方式來達成,行政區劃打破自然地理界限更多的是從政治統治和管理角度出發,不是以強化身份認同為主要目的,D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點是古代中國的行政劃分。解題方法:結合古代中國的行政劃分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11.【答案】B【知識點】朱元璋強化皇權【解析】【分析】明太祖朱元璋認為丞相制度是導致秦朝速亡以及漢、唐、宋出現大亂的原因。丞相在古代政治體制中權力較大,對皇權有一定的制約。為了消除丞相制度對皇權的威脅,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將丞相的權力分給六部,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B 正確;設廠衛監察百官主要是為了加強對官員的監視和控制,并非針對丞相制度,A錯誤;分三司互不統屬是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與廢除丞相制度無關,C錯誤;封諸子統御四方是為了加強對地方的管理,鞏固統治,和廢除丞相制度沒有直接關系,D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點是明朝廢丞相。解題方法:結合明朝加強皇權專制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12.【答案】C【知識點】戚繼光抗倭【解析】【分析】臺州府城墻是具有軍事防御功能的建筑,戚繼光在臺州抗倭時,臺州府城墻發揮了重要的防御作用,體現了他立足于守,加強防御體系的軍事思想,C正確;莫高窟是古代的佛教藝術寶庫,主要是用于佛教文化的傳播和藝術的展現,與軍事防御體系無關,A錯誤;大運河是中國古代的水利工程,其主要作用是溝通南北交通,促進經濟交流等,并非用于軍事防御,B錯誤;北京城是明清時期的都城,主要是作為政治、文化中心等功能,雖然有一定的防御設施,但不是專門為體現戚繼光這種軍事思想而建設的,D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點是中國古代城墻。解題方法:結合中國古代城墻構造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13.【答案】D【知識點】明朝的經濟發展;清朝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解析】【分析】“方田均稅法”“一條鞭法”“攤丁入畝”都與賦稅制度的變革相關,所以他們探討的主題可能是中國古代的賦稅改革,D正確;A選項生產工具主要涉及農業或手工業生產中使用的器具,題干關鍵詞與生產工具無關,A錯誤;B選項水利建設主要是關于興修水利工程等方面,與題干關鍵詞不相關,B錯誤;C選項科技進步涉及科學技術領域的發展,如四大 -發明等,這些關鍵詞也與之不相關,C錯誤。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點是古代賦稅制度。解題方法:結合古代中國賦稅制度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14.【答案】D【知識點】軍機處的設立【解析】【分析】雍正帝通過朱批奏折對大臣進行表彰或訓誡,明確告訴大臣如何做人和任職,這是皇帝對官僚群體進行管理和控制的一種手段。通過這種方式,皇帝可以強化對官僚的監督和引導,使官僚更好地為封建統治服務,從而達到控制官僚的目的,D正確;雍正皇帝所處的時代是清朝,這是中國封建君主專制強化的時期。雍正帝設立軍機處等措施進一步加強了君主專制,而不是革除專制。所以A選項不符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和雍正帝的統治目的,A錯誤;在封建君主專制統治下,統治者實行文化專制等政策,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秩序,并非解放思想。用朱批奏折表彰或訓誡大臣,主要圍繞做人和任職,核心是為了規范和控制大臣,與解放思想無關,B錯誤;朱批奏折主要是對已有大臣在做人和任職方面進行引導和管理,并非以招攬人才為主要目的。招攬人才通常會有諸如科舉考試、征辟等方式,而不是通過這種方式,C錯誤。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點是清朝加強君主專制。解題方法:結合清朝加強君主專制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15.【答案】B【知識點】閉關鎖國政策【解析】【分析】從“歐洲社會狂熱追逐‘中國風’,部分皇室貴族定制帶有西方特色的中國瓷器”可以看出,中國瓷器文化傳播到歐洲,并且結合西方特色進行定制,這是中國文化對西方的影響。 又從“自康熙帝始,中國宮廷御用瓷器也融入了西洋技術與藝術設計”可知,西方的技術和藝術設計傳入中國并應用于宮廷瓷器制作中,這體現了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影響。這種相互的影響表明中西文化在這一時期是雙向交流的,B正確;材料中未提及制瓷技術是從17 - 18世紀才開始外傳的。制瓷技術在古代就已經有向外傳播的情況,比如在唐朝時期,瓷器就通過絲綢之路等途徑傳播到國外 。材料主要強調的是中西在瓷器設計風格等方面的相互融合,并非制瓷技術開始外傳,A錯誤;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主要體現在手工業生產中雇傭關系的產生,材料中并沒有涉及到瓷器制作過程中雇傭關系等相關內容,C錯誤;材料重點在于中西文化在瓷器方面的交流融合,而不是強調中國手工工藝領先世界。雖然中國古代手工工藝確實領先,但材料未圍繞此點展開,D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點是清朝中外文化交流。解題方法:結合清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16.【答案】A【知識點】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解析】【分析】《天工開物》是一部關于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霸熘窦垺辈鍒D詳細記錄工序,人物動作清晰、流程簡要完整且可操作性強。插圖的這些特點表明其目的是為了讓人能夠清楚地了解造竹紙的實際操作過程,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體現了宋應星追求實用功能,A 正確;從題干描述可知,重點在于記錄生產工序,而非迎合上層審美,B 錯誤;題干中未提及理論創新方面的內容,主要強調的是實際操作流程,C 錯誤;題干沒有任何信息表明是借鑒西方成果,D 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點是《天工開物》。解題方法:結合《天工開物》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17.【答案】A【知識點】傳統節日及習俗【解析】【分析】材料中提到清代宮廷在傳統節日時,專門表演與該節日民俗、神話傳說等有關的戲劇,像端午時節上演《白蛇傳》?!栋咨邆鳌放c端午節的民俗文化相關,宮廷通過上演相關戲劇這種方式,實際上是對傳統節日習俗中文化元素的一種呈現和傳承,有助于傳統節日習俗的繼承與發揚,A正確;材料重點強調的是在傳統節日時表演與節日相關的戲劇,主要圍繞的是傳統節日的慶祝和習俗傳承,而不是廣泛地說清代娛樂活動豐富多樣。如果說娛樂活動豐富多樣,應該列舉多種不同類型、與節日關聯不大的娛樂形式,而材料并非如此,B錯誤;僅從清代宮廷在節日時上演相關戲劇這一現象,不能得出戲曲藝術達到頂峰的結論。戲曲藝術達到頂峰需要從戲曲的創作水平、表演技巧、流派發展、受眾范圍等多方面綜合考量,材料沒有提供足夠信息支撐這一說法,C錯誤;小農經濟開始瓦解是在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的經濟侵略使得中國傳統的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受到沖擊,這與材料中清代宮廷慶祝傳統節日、表演相關戲劇毫無關系,D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點是清代的傳統節日。解題方法:結合清代的傳統節日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18.【答案】(1)朝貢:②;協議:④;征(戰):③;冊封:①手段特點:古代中國維護天下秩序的手段具有多樣性,以和平手段為主,武力手段為輔。(2)積極影響:加強了中國與周邊國家的政治聯系,促進了文化交流和經濟往來。消極影響:導致財政負擔加重,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南宋卻貢原因:南宋偏安江南,經濟重心南移,海上貿易(市舶)成為重要財源,拒絕朝貢可避免政治負擔。明朝卻貢的原因:明朝推行海禁政策,防范倭寇侵擾;西班牙、葡萄牙等西方勢力(佛郎機)入境后占據據點,威脅明朝海防安全。(3)都強調和平交往;均體現尊重差異、合作共贏的理念;都具有責任擔當。【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南宋的偏安;戚繼光抗倭【解析】【分析】(1)過圖片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朝貢:②(外國使臣向唐朝進奉物品,體現朝貢關系)協議:④(《尼布楚條約》是中俄通過談判簽訂的平等條約,屬于協議)征(戰):③(明朝援朝抗倭是通過戰爭維護秩序)冊封:①(東漢御賜倭奴國王金印,是中央王朝對地方政權的冊封)手段特點:古代中國維護天下秩序的手段具有多樣性,既包括和平方式(如朝貢、冊封、協議),也包括武力手段(如征戰),以和平手段為主,武力手段為輔。(2)積極影響: 政治聯系:從材料看,唐、元、明、清各朝都有周邊國家(如占城、緬國等 )“進貢” ,這是古代中國構建天下秩序的方式。通過朝貢,藩屬國(或周邊政權 )與中國建立政治從屬(或友好 )關系,中國以“天朝上國” 身份確認這種關系,強化了中國與周邊國家政治聯結,維護古代東亞政治秩序 。文化交流:朝貢過程中,不同國家人員往來(如使者、隨從 ),帶來各國文化元素(如占城、緬國的物產、風俗傳播到中國 ),同時中國文化(如禮儀、制度 )也向周邊輸出,促進文化互鑒、交融。像荔枝因進貢(“一騎紅塵妃子笑” ),其種植、食用文化在交流中可能擴散,豐富文化內涵 。 經濟往來:朝貢包含“貢” 與“賜” ,藩屬國進貢珍奇異寶,中國回賜絲綢、金銀等。這帶動物品流通,如元時占城“以珍物及象、犀來獻” ,中國會有相應回賜,形成特殊貿易形式,促進中外經濟往來,也刺激相關手工業(如絲綢、陶瓷 ,為回賜物品常見類型 )發展 。消極影響: 財政壓力:依據材料“明《明憲宗實錄》提到‘朝貢人數日增···賞賚(賞賜 )不敷’”可知,大量朝貢人員需賞賜,且接待、運輸貢品等也需耗費錢財。依據材料“清《貢差行》‘牧令疲煩民脊苦’”可知,說明地方為接待朝貢使臣,耗費人力、物力,加重財政與百姓負擔,影響社會經濟正常運轉 。人力物力耗費:從“一騎紅塵妃子笑” 能看出,為快速運送貢品(荔枝 ),動用大量人力(驛站人員、馬匹 );接待越南朝貢使臣,“車夫絡繹如蟻奔” ,投入眾多人力。這些人力物力未用于社會生產(如農業、民生建設 ),造成資源閑置與浪費 。南宋卻貢原因:偏安江南局勢:南宋長期與北方政權(金、元 )對峙,軍事壓力大,政治上偏安江南,統治范圍收縮。在這種格局下,傳統朝貢(需投入大量政治資源維持天下秩序 )對南宋而言,政治意義與實際收益失衡 。經濟重心南移與市舶之利:南宋時經濟重心南移完成,海上貿易(市舶 )發達,“市舶之利,頗助國用” 。相比朝貢(政治象征意義大于經濟收益,且需承擔接待、賞賜成本 ),海上貿易能直接增加財政收入(如關稅、商業利潤 )。所以南宋對大理“不許進貢馬匹,但‘賣馬可也’” ,對東南亞朝貢也拒絕,選擇更具經濟價值的貿易形式,避免朝貢帶來的政治負擔(如外交禮儀、財政消耗 ),優先保障經濟收益 。明朝卻貢原因:防范倭寇侵擾:明朝面臨倭寇(日本海盜 )頻繁侵擾沿海,“日本‘入貢來朝,然其剽掠如故’” ,朝貢可能成為倭寇混入借口,威脅沿海安全。為防倭寇,明朝推行海禁政策,限制海上往來,拒絕日本朝貢是海禁政策延伸,切斷倭寇借朝貢滲透路徑 。西方勢力威脅海防:新航路開辟后,西班牙、葡萄牙(佛郎機 )殖民擴張,“至筑室建城,雄踞海畔” ,在沿海搶占據點,威脅明朝海防安全。明朝為維護海疆穩定,拒絕佛郎機朝貢,防止西方勢力借朝貢進一步滲透、擴張,保障國家主權與安全 。(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古代的朝貢體系到現代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都強調和平交往而非武力征服。古代“和而不同”“協和萬邦”與現代“共商共建共享”均體現尊重差異、合作共贏的理念。古代中國以“天下一家”自居,維護區域秩序;現代中國倡導全球治理,承擔國際責任。【點評】本題考點是古代中國的外交發展。解題方法:(1)手段:結合所學對四幅圖片進行分析,然后與表格內容進行對比即可。手段特點:結合所學對外交手段進行分析,然后進行總結即可。(2)影響:積極影響:結合所學從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文化和經濟交流等分析朝貢的過程即可。消極影響:結合所學從財力消耗、人力物力等方面等分析朝貢的過程即可。南宋卻貢的原因:結合所學分析南宋時期的民族政權并立的情況和南宋時期的經濟發展以及對外貿易情況即可。明朝卻貢原因:結合所學分析明中后期的外患以及應對之策即可。(3)相同點:結合所學分析材料的史料信息,然后進行總結即可。19.【答案】(1)彰顯等級秩序;加強君臣溝通;宣揚政治理念;懷柔遠人。(2)條件:清朝實現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滿漢文化交融加深。說明:政治統一:清朝統一全國后,統治者通過融合滿漢飲食文化強化民族認同,鞏固統治。經濟繁榮:清代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發展,為食材的獲取和精細加工提供了物質基礎。文化包容:清朝統治者推行“滿漢一體”政策,飲食文化吸收漢族魯菜、蘇杭菜等技藝,同時保留滿族燒烤、火鍋特色,體現文化融合。(3)趨勢:從宮廷走向民間;地域融合與創新;文化價值爭議。態度:批判性繼承;創新性發展。(4)觀點:政治、經濟與文化的互動共同推動中華文明的發展。論述:古代宮廷飲食通過禮儀制度強化等級秩序,體現儒家“禮治”思想;明清時期的賜宴外藩則通過飲食外交鞏固邊疆穩定,彰顯大一統政治理念。清代農業、手工業的繁榮為“滿漢全席”提供了豐富食材,商業發展推動飲食文化從宮廷走向民間,形成市肆經營模式,促進經濟與文化的雙向互動?!皾M漢全席”融合滿漢飲食特色,體現“滿漢一體”的民族政策;朱熹“通上下之情”的宴飲理念,則反映儒家“和合”文化對人際關系的塑造。中華飲食文化因此成為民族認同與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結論:中華文明的發展是政治制度、經濟基礎與文化傳統的綜合結果,飲食活動作為其中縮影,既承載了治國理念,也反映了社會變遷,最終成為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紐帶。【知識點】清朝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解析】【分析】(1)政治作用:根據材料一,中國古代宮廷飲食活動的政治作用主要體現在:①彰顯等級秩序:通過席位安排、食物分配等體現“明貴賤”的等級制度(如《禮記 燕義》所述)。②加強君臣溝通:以飲食聚會為媒介,促進上下級情感交流,鞏固統治(如朱熹所言)。③宣揚政治理念:通過宴飲活動傳遞治國思想,如“君臣共成太平”(《明經世文編》)。④懷柔遠人:通過賜宴外藩展示國力,維護國家威望(如明憲宗的“柔遠之道”)。(2)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條件:清朝實現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滿漢文化交融加深。說明: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政治統一:清朝統一全國后,滿漢民族共處,統治者通過融合滿漢飲食文化(如“滿菜”與“漢菜”并存)強化民族認同,鞏固統治。經濟繁榮:清代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發展,為食材(如山珍野味、魚翅燕窩)的獲取和精細加工提供了物質基礎。文化包容:清朝統治者推行“滿漢一體”政策,飲食文化吸收漢族魯菜、蘇杭菜等技藝,同時保留滿族燒烤、火鍋特色,體現文化融合。(3)依據材料“滿漢全席走向民間”可知,從宮廷走向民間;依據材料“由‘滿漢席’擴張為‘滿漢全席’更多地表現出市肆飲食經營的商業氣”可知,滿漢全席從清宮御膳擴展到市肆經營,商業化趨勢明顯。依據材料“在吸收各地特色的基礎上,又形成眾多派別”可知,地域融合與創新,吸收各地飲食特色,形成多元派別。依據材料“滿漢全席曾一度被扭曲為奢侈、華貴的代名詞……中國特色和文化特色,才能真正學會制作和品嘗這桌盛世華筵”可知,文化價值爭議,因奢侈化一度被詬病,但其民族特色和文化內涵仍需重視。態度:結合所學可知,對待傳統文化正確態度應是批判性繼承,取其精華(如民族融合、技藝傳承),去其糟粕(如過度奢侈)。創新性發展,結合現代需求,賦予傳統飲食文化新內涵。(4)本道題為開放性試題,論述需結合具體史實,邏輯清晰,價值觀正確。結合所學分析可知推動中華文明的發展是多種綜合因素促成的,根據我們的所學可知,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起主要作用,所以觀點可為:政治、經濟與文化的互動共同推動中華文明的發展。論述:第一:結合所學分析古代宮廷飲食禮儀制度凸顯的政治含義;第二:結合所學分析清代農業和手工業為飲食提供食材,以及對文化的影響;第三:結合所學分析文化與民族、社會關系;第四:總結升華,照應主題。【點評】本題考點是古代中國飲食、解題方法:(1)結合所學分析材料一中的古代中國的宮廷宴飲的史料信息,然后進行總結即可。(2)條件:結合所學分析情況清朝的國家狀態以及文化發展情況即可。說明:結合所學分析清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情況,然后進行總結即可。(3)趨勢:閱讀史料,找出關鍵信息“滿漢全席走向民間”、“由‘滿漢席’擴張為‘滿漢全席’更多地表現出市肆飲食經營的商業氣”、“在吸收各地特色的基礎上,又形成眾多派別”、“滿漢全席曾一度被扭曲為奢侈、華貴的代名詞……中國特色和文化特色,才能真正學會制作和品嘗這桌盛世華筵”再結合所學對關鍵信息進行分析總結即可。態度:結合所學對史料和結論進行分析總結即可。(4)本道題為開放性試題,論述需結合具體史實,邏輯清晰,價值觀正確。結合所學分析可知推動中華文明的發展是多種綜合因素促成的,根據我們的所學可知,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起主要作用,所以觀點可為:政治、經濟與文化的互動共同推動中華文明的發展。論述:第一:結合所學分析古代宮廷飲食禮儀制度凸顯的政治含義;第二:結合所學分析清代農業和手工業為飲食提供食材,以及對文化的影響;第三:結合所學分析文化與民族、社會關系;第四:總結升華,照應主題。1 / 1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歷史試題一、選擇題(17小題,每小題2分,共34分)1.(2025七下·福田期末)福田某校同學在期末復習時選擇了以下四幅圖片總結本學期所學,據此判斷他歸納的主題是( ?。?br/>A.盛世華景 B.帝國版圖 C.開疆拓土 D.史學成就【答案】A【知識點】盛唐經濟的繁榮;宋代的經濟發展;宋元時期繁華的都市生活;清朝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解析】【分析】唐·壁畫《樂舞圖》:展現了唐朝樂舞的場景,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的強盛朝代,樂舞的繁榮是當時盛世景象的一種體現,反映出唐朝文化藝術的昌盛以及社會生活的豐富多彩 。宋·《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都城東京(又稱汴京,今河南開封)的繁華景象,生動記錄了中國北宋都城東京城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時期都城東京當年繁榮的見證。元·《江山攬勝圖》:雖然沒有詳細看到圖中內容,但從名稱以及元朝是一個疆域遼闊、國力強盛的朝代來推測,此畫很可能展現了元朝壯麗的山河等盛世景象相關內容 。清 ·《姑蘇繁華圖》:描繪了清朝蘇州城的繁華景象,蘇州在清朝是重要的商業城市,這幅畫反映了清朝的經濟繁榮和城市的繁華。上述四幅圖分別從不同朝代,以不同方式展現了當時社會繁榮昌盛的景象,無論是唐朝的文化藝術、宋朝的城市繁華、元朝的山河(推測與盛世相關)還是清朝的城市經濟繁榮,都可以歸納到“盛世華景”這一主題之下,A正確;這四幅圖主要展現的不是各朝代的疆域范圍等帝國版圖相關內容,而是側重于文化、城市繁華等方面,B錯誤;圖片中沒有體現各朝代對外擴張領土等開疆拓土的信息,主要體現的是盛世的景象,C錯誤;這些圖片并非是關于史學著作、史學研究成果等史學成就方面的內容,D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點是古代中國的盛世華景。解題方法:結合所學分析四幅圖表達的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2.(2025七下·福田期末)《隋書》與《日本書紀》均記載日本曾多次派出遣隋使來華。通過以下表格,可以看出隋朝的社會風貌是( ?。?br/>時間 活動600年~614年 日本欲與隋朝交好 派使臣建立友好關系;派留學生、留學僧學習中國文化 加強友好聯系A.等級分明 B.崇尚讀書 C.淳厚質樸 D.開放包容【答案】D【知識點】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解析】【分析】題干給出了《隋書》與《日本書紀》中關于日本在600 - 614年多次派出遣隋使來華的記載,包括欲與隋朝交好、派使臣建立友好關系以及派留學生、留學僧學習中國文化等活動信息。隋朝能夠接納日本派來的使臣、留學生、留學僧,與日本建立友好關系,允許他們學習中國文化,這充分展現了隋朝在對外交往方面具有開放的態度和包容的胸懷,能夠很好地體現隋朝的社會風貌,D正確;題干中所給的日本遣隋使來華的相關活動,并沒有任何內容體現出隋朝社會等級分明的特點,A錯誤;雖然日本派了留學生、留學僧來華學習中國文化,但僅從這一點不能直接等同于隋朝社會整體崇尚讀書,這不是對隋朝社會風貌最恰當的概括,B錯誤;題干中的信息并沒有涉及到隋朝社會在民風等方面淳厚質樸的內容,C錯誤。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點是隋朝的對外交流。解題方法:結合隋朝對外交流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3.(2025七下·福田期末)魏征撰寫《十漸不克終疏》警醒君主應當居安思危,唐太宗將其寫于屏風來提醒自己。由此推斷,“貞觀之治”的出現得益于( ?。?br/>A.選官制度的完善 B.從諫如流的作風C.決策機制的創新 D.文學知識的普及【答案】B【知識點】“貞觀之治”【解析】【分析】魏征撰寫《十漸不克終疏》警醒君主,唐太宗將其寫于屏風提醒自己,這體現了唐太宗善于聽取大臣的諫言,具有從諫如流的作風,這種作風有利于政治清明,是“貞觀之治”出現的重要原因,B正確;題干中未提及選官制度相關內容,魏征撰寫奏疏與選官制度完善無關,A錯誤;題干中沒有涉及決策機制創新方面的信息,C錯誤;題干主要說的是君臣之間關于諫言的事情,和文學知識普及沒有關系,D錯誤。故答案為:B。保存進入下一題【點評】本題考點是貞觀之治。解題方法:結合貞觀之治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4.(2025七下·福田期末)唐代都城的坊門啟閉時間有嚴格規定,以鼓聲為信號且限制居民夜間活動,違反規定將受處罰。以上反映出唐朝( )A.政治清明依法治國 B.市民生活豐富多彩C.城市管理受到重視 D.長安商業興盛繁榮【答案】C【知識點】盛唐經濟的繁榮【解析】【分析】唐代都城對坊門啟閉時間有嚴格規定,以鼓聲為信號限制居民夜間活動,這明顯是對城市管理的重視,通過這些規定來規范城市秩序,C正確;材料主要體現的是對城市居民生活作息的管理規定,并非強調政治清明和依法治國,A錯誤;材料重點在于坊門啟閉時間和夜間活動限制,沒有體現市民生活豐富多彩,B錯誤;材料中未涉及長安商業興盛繁榮的內容,主要說的是城市管理方面的規定,D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點是唐朝坊市管理。解題方法:結合唐朝城市管理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5.(2025七下·福田期末)唐前期,地方死刑需報大理寺、刑部復核,且處決前需向皇帝再三請示;唐后期,地方武將在藩鎮內掌握生殺大權,死刑判決既不上奏皇帝,也不交由中央司法機構復核。其原因在于( )A.官府職能轉變 B.割據勢力膨脹C.外戚結黨營私 D.國力由盛轉衰【答案】B【知識點】安史之亂;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解析】【分析】唐后期,藩鎮割據勢力膨脹,地方武將權力增大,不服從中央的管理,所以出現了地方武將在藩鎮內掌握生殺大權,且死刑判決不奏報皇帝、不交由中央司法機構復核的情況,B正確;官府職能在唐朝前后期并沒有發生導致地方死刑復核程序改變的這種轉變,A錯誤;材料中主要強調的是地方武將權力的變化,未提及外戚結黨營私,C錯誤;國力由盛轉衰不是地方死刑復核程序改變的直接原因,直接原因是藩鎮割據勢力的膨脹,D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點是唐朝藩鎮割據。解題方法:結合唐朝藩鎮割據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6.(2025七下·福田期末)唐朝皇族子弟多執掌軍權或擔任封疆大更且功勛顯著:而宋代皇儲則以學習經史、詩賦、書法為主,對武事并不十分重視。這種變化體現了宋代( ?。?br/>A.重文輕武 B.儒學復興 C.整頓吏治 D.士族崛起【答案】A【知識點】重文輕武的政策【解析】【分析】唐朝皇族子弟在軍事和地方治理上有突出表現,而宋代皇儲側重于文化方面的學習,對武事不重視。這反映了兩個朝代不同的統治策略。宋代皇儲重文輕武的培養方式,正是宋代重文輕武政策的體現。宋朝吸取唐朝藩鎮割據的教訓,為了防止武將權力過大威脅統治,采取了一系列重文輕武的措施,A 正確;儒學復興主要強調的是儒學思想在宋代的重新興盛和發展,注重的是思想文化領域,與皇儲對武事不重視的這種變化關系不大,B錯誤;整頓吏治主要是針對官員的管理、選拔、考核等方面,題干中并未涉及這些內容,C錯誤;士族在隋唐時期已經逐漸衰落,且題干中沒有關于士族崛起的相關信息,D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點是宋朝重文輕武。解題方法:結合宋朝的國策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7.(2025七下·福田期末)以下兩則材料可以相互印證的歷史信息是( ?。?br/>大金得勝陀頌碑,記載了阿骨打譽師抗遼的更實。 北宋《東都事略》記載,遼朝曾命女真人在深山中大量尋找并馴服海東青(一種獵鷹),并獻給遼朝人。女真人被逼無奈,選擇反叛。A.西夏政權建立 B.南宋偏安一隅C.民族關系發展 D.分裂走向統一【答案】C【知識點】契丹族與黨項族;女真族的崛起【解析】【分析】大金得勝陀頌碑記載阿骨打誓師抗遼,說明女真族(阿骨打是女真族首領)與遼之間存在軍事對抗關系。 《東都事略》記載遼朝強迫女真人尋找并馴服海東青,女真人被逼反叛,同樣體現了遼與女真族之間的矛盾沖突。材料中體現了遼與女真族之間從壓迫(遼對女真的壓迫)到反抗(女真抗遼)的關系,這屬于民族關系發展的范疇,兩則材料相互印證了民族關系發展這一歷史信息,C正確;西夏政權是黨項族建立的,材料中未涉及西夏政權相關信息,A錯誤;南宋是在北宋滅亡后建立的,材料主要說的是遼與女真族的關系,和南宋偏安一隅無關,B錯誤;材料主要呈現的是遼與女真族的矛盾沖突,沒有體現分裂走向統一的內容,D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點是兩宋時期的民族關系發展。解題方法:結合兩宋時期的民族關系發展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8.(2025七下·福田期末)利用兩宋時期部分經濟數據圖(如題8圖),我們可以發現( )A.土地兼并問題緩和 B.資源短缺日益突出C.邊遠地區得到開發 D.南方經濟超越北方【答案】D【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從“西漢至南宋南北方戶數變化”柱狀圖可以看到,西漢時期北方戶數遠多于南方;到唐代,南北方戶數差距縮?。槐彼螘r期,南方戶數進一步增加;到南宋時期,南方戶數超過北方。從“南、北方上繳賦稅占全國比重”餅狀圖可知,南方上繳賦稅占全國比重達到66.7%,北方僅占33.3%,南方賦稅占比遠超北方。南方戶數在南宋超過北方,且南方上繳賦稅占全國比重遠超北方,這充分說明南方在人口和經濟貢獻方面都超過了北方,即南方經濟超越北方,D選項符合圖表所反映的信息,D正確;圖表中并未體現土地兼并相關信息,戶數和賦稅的變化不能直接反映土地兼并問題是否緩和,A錯誤;圖表中沒有任何內容涉及資源短缺的信息,所以B選項無法從圖表得出,B錯誤;圖表主要展示的是南北方(并非特指邊遠地區)戶數和上繳賦稅占全國比重的變化,不能由此推斷出邊遠地區得到開發,C錯誤。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點是兩宋時期經濟發展。解題方法:結合兩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9.(2025七下·福田期末)宋朝藏書風氣盛行,不僅中央,地方政府、官辦學校、書院及民間藏書也很豐富,一般的家庭或平民百姓都能買得起書,這主要得益于( )A.中央集權加強 B.對外交往頻繁C.印刷技術普及 D.文學藝術發展【答案】C【知識點】宋元時期的科技——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解析】【分析】在宋朝時期,藏書風氣盛行,普通家庭和平民百姓都能買得起書。這一現象的出現與當時的技術發展密切相關。印刷技術的普及,尤其是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大大提高了書籍的印刷效率,降低了書籍的成本。這使得書籍能夠大量生產,價格也變得相對低廉,從而讓一般家庭和平民百姓都能夠購買,C 正確;中央集權加強主要體現在政治統治方面,對普通家庭能夠買得起書的影響較小,A錯誤;對外交往頻繁主要涉及文化、貿易等方面與外國的交流,和國內普通家庭能買得起書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B錯誤;文學藝術發展會增加對書籍的需求,但如果沒有印刷技術的支持,書籍的供應和價格仍然難以滿足普通家庭的購買需求,D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點是宋代印刷業發展。解題方法:結合宋代印刷業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10.(2025七下·福田期末)“合河南、河北為一,而黃河之險失;合江南、江北為一,而長江之險失....”這種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為劃分邊界的做法有利于( ?。?br/>A.加強地方控制 B.解決人地矛盾C.構建交通網絡 D.強化身份認同【答案】A【知識點】行省制度及其影響【解析】【分析】在中國古代行政區劃中,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為劃分邊界,使得原本依靠自然天險(如黃河、長江)可能形成割據的地區被整合在一起。例如,將黃河南北或長江南北劃分為同一行政區,地方勢力難以憑借這些天然屏障進行獨立或割據。中央政府能夠更有效地對地方進行管理和控制,削弱了地方利用自然地理條件形成的割據基礎,從而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A正確;解決人地矛盾主要涉及人口數量與土地資源的關系,比如開墾荒地、調整人口分布等措施。而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人為劃分行政區邊界,其主要目的并非直接解決人地矛盾,兩者之間沒有直接的邏輯聯系,B錯誤;構建交通網絡主要是通過修建道路、橋梁等交通基礎設施來實現,行政區劃打破自然地理界限對構建交通網絡雖可能有一定影響,但并非其主要目的。構建交通網絡的重點在于交通建設規劃等方面,而非行政區劃的這種劃分方式,C錯誤;強化身份認同一般通過文化傳播、共同的歷史記憶、民族融合等方式來達成,行政區劃打破自然地理界限更多的是從政治統治和管理角度出發,不是以強化身份認同為主要目的,D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點是古代中國的行政劃分。解題方法:結合古代中國的行政劃分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11.(2025七下·福田期末)明太祖認為,秦朝因設丞相而速亡,漢、唐、宋延續了這一制度,導致出現大亂。基于這種認識,他采取的措施是( ?。?br/>A.設廠衛監察百官 B.廢丞相權分六部C.分三司互不統屬 D.封諸子統御四方【答案】B【知識點】朱元璋強化皇權【解析】【分析】明太祖朱元璋認為丞相制度是導致秦朝速亡以及漢、唐、宋出現大亂的原因。丞相在古代政治體制中權力較大,對皇權有一定的制約。為了消除丞相制度對皇權的威脅,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將丞相的權力分給六部,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B 正確;設廠衛監察百官主要是為了加強對官員的監視和控制,并非針對丞相制度,A錯誤;分三司互不統屬是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與廢除丞相制度無關,C錯誤;封諸子統御四方是為了加強對地方的管理,鞏固統治,和廢除丞相制度沒有直接關系,D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點是明朝廢丞相。解題方法:結合明朝加強皇權專制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12.(2025七下·福田期末)戚繼光認為“自古防寇,未有專言戰而不言守者”,主張立足于守,加強防御體系。以下工程能體現這一軍事思想的是( ?。?br/>A.莫高窟 B.大運河 C.臺州府城墻 D.北京城【答案】C【知識點】戚繼光抗倭【解析】【分析】臺州府城墻是具有軍事防御功能的建筑,戚繼光在臺州抗倭時,臺州府城墻發揮了重要的防御作用,體現了他立足于守,加強防御體系的軍事思想,C正確;莫高窟是古代的佛教藝術寶庫,主要是用于佛教文化的傳播和藝術的展現,與軍事防御體系無關,A錯誤;大運河是中國古代的水利工程,其主要作用是溝通南北交通,促進經濟交流等,并非用于軍事防御,B錯誤;北京城是明清時期的都城,主要是作為政治、文化中心等功能,雖然有一定的防御設施,但不是專門為體現戚繼光這種軍事思想而建設的,D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點是中國古代城墻。解題方法:結合中國古代城墻構造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13.(2025七下·福田期末)以下是福田某校七年級學生主題學習時搜索的關鍵詞,他們探討的主題可能是中國古代的( ?。?br/>方田均稅法 一條鞭法 攤丁入畝A.生產工具 B.水利建設 C.科技進步 D.賦稅改革【答案】D【知識點】明朝的經濟發展;清朝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解析】【分析】“方田均稅法”“一條鞭法”“攤丁入畝”都與賦稅制度的變革相關,所以他們探討的主題可能是中國古代的賦稅改革,D正確;A選項生產工具主要涉及農業或手工業生產中使用的器具,題干關鍵詞與生產工具無關,A錯誤;B選項水利建設主要是關于興修水利工程等方面,與題干關鍵詞不相關,B錯誤;C選項科技進步涉及科學技術領域的發展,如四大 -發明等,這些關鍵詞也與之不相關,C錯誤。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點是古代賦稅制度。解題方法:結合古代中國賦稅制度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14.(2025七下·福田期末)雍正皇帝常用朱批奏折表彰或者訓誠大臣,以此啟示他們如何做人和任職。此舉意在( )A.革除專制 B.解放思想 C.招攬人才 D.控制官僚【答案】D【知識點】軍機處的設立【解析】【分析】雍正帝通過朱批奏折對大臣進行表彰或訓誡,明確告訴大臣如何做人和任職,這是皇帝對官僚群體進行管理和控制的一種手段。通過這種方式,皇帝可以強化對官僚的監督和引導,使官僚更好地為封建統治服務,從而達到控制官僚的目的,D正確;雍正皇帝所處的時代是清朝,這是中國封建君主專制強化的時期。雍正帝設立軍機處等措施進一步加強了君主專制,而不是革除專制。所以A選項不符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和雍正帝的統治目的,A錯誤;在封建君主專制統治下,統治者實行文化專制等政策,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秩序,并非解放思想。用朱批奏折表彰或訓誡大臣,主要圍繞做人和任職,核心是為了規范和控制大臣,與解放思想無關,B錯誤;朱批奏折主要是對已有大臣在做人和任職方面進行引導和管理,并非以招攬人才為主要目的。招攬人才通常會有諸如科舉考試、征辟等方式,而不是通過這種方式,C錯誤。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點是清朝加強君主專制。解題方法:結合清朝加強君主專制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15.(2025七下·福田期末)17—18世紀,歐洲社會狂熱追逐“中國風”,部分皇室貴族定制帶有西方特色的中國瓷器;而自康熙帝始,中國宮廷御用瓷器也融入了西洋技術與藝術設計(如題15圖》,這一現象表明( )A.制瓷技術開始外傳 B.中西文化雙向交流C.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D.手工工藝領先世界【答案】B【知識點】閉關鎖國政策【解析】【分析】從“歐洲社會狂熱追逐‘中國風’,部分皇室貴族定制帶有西方特色的中國瓷器”可以看出,中國瓷器文化傳播到歐洲,并且結合西方特色進行定制,這是中國文化對西方的影響。 又從“自康熙帝始,中國宮廷御用瓷器也融入了西洋技術與藝術設計”可知,西方的技術和藝術設計傳入中國并應用于宮廷瓷器制作中,這體現了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影響。這種相互的影響表明中西文化在這一時期是雙向交流的,B正確;材料中未提及制瓷技術是從17 - 18世紀才開始外傳的。制瓷技術在古代就已經有向外傳播的情況,比如在唐朝時期,瓷器就通過絲綢之路等途徑傳播到國外 。材料主要強調的是中西在瓷器設計風格等方面的相互融合,并非制瓷技術開始外傳,A錯誤;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主要體現在手工業生產中雇傭關系的產生,材料中并沒有涉及到瓷器制作過程中雇傭關系等相關內容,C錯誤;材料重點在于中西文化在瓷器方面的交流融合,而不是強調中國手工工藝領先世界。雖然中國古代手工工藝確實領先,但材料未圍繞此點展開,D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點是清朝中外文化交流。解題方法:結合清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16.(2025七下·福田期末)《天工開物》的“造竹紙”插圖(如題圖),詳細記錄了造竹紙的各道工序,圖中人物動作清晰,流程簡要完整,可操作性強。這體現了宋應星( ?。?br/>A.追求實用功能 B.迎合上層審美C.注重理論創新 D.借鑒西方成果【答案】A【知識點】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解析】【分析】《天工開物》是一部關于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霸熘窦垺辈鍒D詳細記錄工序,人物動作清晰、流程簡要完整且可操作性強。插圖的這些特點表明其目的是為了讓人能夠清楚地了解造竹紙的實際操作過程,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體現了宋應星追求實用功能,A 正確;從題干描述可知,重點在于記錄生產工序,而非迎合上層審美,B 錯誤;題干中未提及理論創新方面的內容,主要強調的是實際操作流程,C 錯誤;題干沒有任何信息表明是借鑒西方成果,D 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點是《天工開物》。解題方法:結合《天工開物》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17.(2025七下·福田期末)清代宮廷重視傳統節日的慶祝,會專門在各節令時表演與該節日民俗、神話傳說等有關的戲劇,如端午時節上演《白蛇傳》。這反映了清代( )A.節日習俗繼承發揚 B.娛樂活動豐富多樣C.戲曲藝術達到頂峰 D.小農經濟開始瓦解【答案】A【知識點】傳統節日及習俗【解析】【分析】材料中提到清代宮廷在傳統節日時,專門表演與該節日民俗、神話傳說等有關的戲劇,像端午時節上演《白蛇傳》。《白蛇傳》與端午節的民俗文化相關,宮廷通過上演相關戲劇這種方式,實際上是對傳統節日習俗中文化元素的一種呈現和傳承,有助于傳統節日習俗的繼承與發揚,A正確;材料重點強調的是在傳統節日時表演與節日相關的戲劇,主要圍繞的是傳統節日的慶祝和習俗傳承,而不是廣泛地說清代娛樂活動豐富多樣。如果說娛樂活動豐富多樣,應該列舉多種不同類型、與節日關聯不大的娛樂形式,而材料并非如此,B錯誤;僅從清代宮廷在節日時上演相關戲劇這一現象,不能得出戲曲藝術達到頂峰的結論。戲曲藝術達到頂峰需要從戲曲的創作水平、表演技巧、流派發展、受眾范圍等多方面綜合考量,材料沒有提供足夠信息支撐這一說法,C錯誤;小農經濟開始瓦解是在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的經濟侵略使得中國傳統的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受到沖擊,這與材料中清代宮廷慶祝傳統節日、表演相關戲劇毫無關系,D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點是清代的傳統節日。解題方法:結合清代的傳統節日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二、非選擇題(2大題,共36分)18.(2025七下·福田期末)“天下觀”是古代中國的世界秩序觀。據此,圍繞“中國與天下秩序”,完成探究活動。材料一:古代中國對世界秩序的構建,充分體現了其治理智慧,如下圖。——圖片整理自唐·閻立本《職貢圖》、日本屏風繪畫《朝鮮軍陣圖》、《海關中外條約》材料二:朝貢是古代中國維系天下秩序的手段之一。朝貢的“貢”就是向帝王進貢物品,而歷史上還出現過拒絕、退還貢品的卻貢現象。進貢 唐·《過華清宮》:“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元·《元史》:“(占城)以珍物及象、犀來獻”,“緬國遣使進白象?!?明·《明憲宗實錄》:“朝貢人數日增·…賞赍(賞賜)不敷。” 清·《貢差行》:“(接待越南朝貢使臣的車夫)絡繹如蟻奔··牧令疲煩民脊苦?!?br/>卻貢 南宋對大理卻貢:不許進貢馬匹,但“賣馬可也”;也不接受東南亞各國的朝貢,認為朝貢比不上“市舶之利,頗助國用?!?明朝曾拒絕日本、佛郎機(即西班牙與葡萄牙)的朝貢。稱日本“入貢來朝,然其剽掠如故”;佛郎機入境后更是“至筑室建城,雄踞海畔”。——整理自陳攀:《面子與里子之間:宋代卻貢探微》侯不勛:《明代“卻貢”制度考述》等材料三:在一定程度上,今天我們提倡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共商共建共享推動建構一個全新的世界秩序,與中國古代“天下觀”的精神內涵是一脈相承的,也賦予了“和而不同”“協和萬邦”“天下一家”“世界大同”以新的生命力。——摘編自周桂銀:《中國古代“天下主義”的千年傳統:演進、內涵和特征》(1)請將材料一中所反映的歷史事件分別填入下表對應的框內,每個事件只能填入一處。(只填序號)據此,歸納古代中國維護天下秩序手段的特點。古代中國維護天下秩序手段 朝貢 協議 征(戰)冊封(2)根據材料二,分析朝貢活動帶來的影響。結合時代背景,分別解釋南宋和明朝卻貢的歷史原因。(3)綜合上述材料,概括從古到今,中國“天下觀”內涵的相同點。【答案】(1)朝貢:②;協議:④;征(戰):③;冊封:①手段特點:古代中國維護天下秩序的手段具有多樣性,以和平手段為主,武力手段為輔。(2)積極影響:加強了中國與周邊國家的政治聯系,促進了文化交流和經濟往來。消極影響:導致財政負擔加重,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南宋卻貢原因:南宋偏安江南,經濟重心南移,海上貿易(市舶)成為重要財源,拒絕朝貢可避免政治負擔。明朝卻貢的原因:明朝推行海禁政策,防范倭寇侵擾;西班牙、葡萄牙等西方勢力(佛郎機)入境后占據據點,威脅明朝海防安全。(3)都強調和平交往;均體現尊重差異、合作共贏的理念;都具有責任擔當。【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南宋的偏安;戚繼光抗倭【解析】【分析】(1)過圖片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朝貢:②(外國使臣向唐朝進奉物品,體現朝貢關系)協議:④(《尼布楚條約》是中俄通過談判簽訂的平等條約,屬于協議)征(戰):③(明朝援朝抗倭是通過戰爭維護秩序)冊封:①(東漢御賜倭奴國王金印,是中央王朝對地方政權的冊封)手段特點:古代中國維護天下秩序的手段具有多樣性,既包括和平方式(如朝貢、冊封、協議),也包括武力手段(如征戰),以和平手段為主,武力手段為輔。(2)積極影響: 政治聯系:從材料看,唐、元、明、清各朝都有周邊國家(如占城、緬國等 )“進貢” ,這是古代中國構建天下秩序的方式。通過朝貢,藩屬國(或周邊政權 )與中國建立政治從屬(或友好 )關系,中國以“天朝上國” 身份確認這種關系,強化了中國與周邊國家政治聯結,維護古代東亞政治秩序 。文化交流:朝貢過程中,不同國家人員往來(如使者、隨從 ),帶來各國文化元素(如占城、緬國的物產、風俗傳播到中國 ),同時中國文化(如禮儀、制度 )也向周邊輸出,促進文化互鑒、交融。像荔枝因進貢(“一騎紅塵妃子笑” ),其種植、食用文化在交流中可能擴散,豐富文化內涵 。 經濟往來:朝貢包含“貢” 與“賜” ,藩屬國進貢珍奇異寶,中國回賜絲綢、金銀等。這帶動物品流通,如元時占城“以珍物及象、犀來獻” ,中國會有相應回賜,形成特殊貿易形式,促進中外經濟往來,也刺激相關手工業(如絲綢、陶瓷 ,為回賜物品常見類型 )發展 。消極影響: 財政壓力:依據材料“明《明憲宗實錄》提到‘朝貢人數日增···賞賚(賞賜 )不敷’”可知,大量朝貢人員需賞賜,且接待、運輸貢品等也需耗費錢財。依據材料“清《貢差行》‘牧令疲煩民脊苦’”可知,說明地方為接待朝貢使臣,耗費人力、物力,加重財政與百姓負擔,影響社會經濟正常運轉 。人力物力耗費:從“一騎紅塵妃子笑” 能看出,為快速運送貢品(荔枝 ),動用大量人力(驛站人員、馬匹 );接待越南朝貢使臣,“車夫絡繹如蟻奔” ,投入眾多人力。這些人力物力未用于社會生產(如農業、民生建設 ),造成資源閑置與浪費 。南宋卻貢原因:偏安江南局勢:南宋長期與北方政權(金、元 )對峙,軍事壓力大,政治上偏安江南,統治范圍收縮。在這種格局下,傳統朝貢(需投入大量政治資源維持天下秩序 )對南宋而言,政治意義與實際收益失衡 。經濟重心南移與市舶之利:南宋時經濟重心南移完成,海上貿易(市舶 )發達,“市舶之利,頗助國用” 。相比朝貢(政治象征意義大于經濟收益,且需承擔接待、賞賜成本 ),海上貿易能直接增加財政收入(如關稅、商業利潤 )。所以南宋對大理“不許進貢馬匹,但‘賣馬可也’” ,對東南亞朝貢也拒絕,選擇更具經濟價值的貿易形式,避免朝貢帶來的政治負擔(如外交禮儀、財政消耗 ),優先保障經濟收益 。明朝卻貢原因:防范倭寇侵擾:明朝面臨倭寇(日本海盜 )頻繁侵擾沿海,“日本‘入貢來朝,然其剽掠如故’” ,朝貢可能成為倭寇混入借口,威脅沿海安全。為防倭寇,明朝推行海禁政策,限制海上往來,拒絕日本朝貢是海禁政策延伸,切斷倭寇借朝貢滲透路徑 。西方勢力威脅海防:新航路開辟后,西班牙、葡萄牙(佛郎機 )殖民擴張,“至筑室建城,雄踞海畔” ,在沿海搶占據點,威脅明朝海防安全。明朝為維護海疆穩定,拒絕佛郎機朝貢,防止西方勢力借朝貢進一步滲透、擴張,保障國家主權與安全 。(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古代的朝貢體系到現代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都強調和平交往而非武力征服。古代“和而不同”“協和萬邦”與現代“共商共建共享”均體現尊重差異、合作共贏的理念。古代中國以“天下一家”自居,維護區域秩序;現代中國倡導全球治理,承擔國際責任。【點評】本題考點是古代中國的外交發展。解題方法:(1)手段:結合所學對四幅圖片進行分析,然后與表格內容進行對比即可。手段特點:結合所學對外交手段進行分析,然后進行總結即可。(2)影響:積極影響:結合所學從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文化和經濟交流等分析朝貢的過程即可。消極影響:結合所學從財力消耗、人力物力等方面等分析朝貢的過程即可。南宋卻貢的原因:結合所學分析南宋時期的民族政權并立的情況和南宋時期的經濟發展以及對外貿易情況即可。明朝卻貢原因:結合所學分析明中后期的外患以及應對之策即可。(3)相同點:結合所學分析材料的史料信息,然后進行總結即可。19.(2025七下·福田期末)政治、經濟、文化活動共同塑造并豐富著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涵。據此,圍繞“飲食活動與中華文明”,完成探究。材料一:筵宴之中,不論是君臣共歡,還是賜宴外藩,都有其政治寓意。《禮記·燕義》:宴飲時席位的安排、進獻的美味食物等,“皆有等差,所以明貴賤也”。 朱熹:“故先王因其飲食聚會,……以通上下之情。” 《明經世文編》:“以君臣共成太平”,于是佩戴簪花喝酒慶祝。 明憲宗:“宴待諸夷,本柔遠之道,所以尊隆國體,起其瞻仰?!?br/>材料二:源自清朝的“滿漢全席”被看作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集大成。清宮御膳—“滿漢席”—“滿漢全席”概況用餐禮儀 菜品食材 制作方式 宴席類別蒙 古親藩宴、廷臣宴、萬壽宴、千叟宴等。 頂戴朝珠,身穿公服赴宴。席間奏樂、鳴炮、行禮恭迎賓客 入座。 席間座次排列、不同人員的用膳規格數量、肴饌原料高低等均有規定。 “滿菜”有來自林海雪山的山珍野味松茸、野豬等和餑餑 糕;“漢菜”以魯菜和蘇杭菜為主,如魚翅、燕窩雞絲等。 既保留了滿族特色的燒烤、火鍋,又有漢族的炸、炒、燒。“食不厭精,膾不厭細?!?br/>——整理自趙榮光:《“滿漢全席”名實考辨》史海燕:《飲食文化視閾下的清代滿漢民族融合》等材料三:清末,滿漢全席走向民間,在吸收各地特色的基礎上,又形成眾多派別。由“滿漢席”擴張為“滿漢全席”更多地表現出市肆飲食經營的商業氣,但也因為如此,滿漢全席曾一度被扭曲為奢侈、華貴的代名詞,備受詬病。只有正確認識到滿漢全席最重要的文化遺產價值,感受其中的民族特色、中國特色和文化特色,才能真正學會制作和品嘗這桌盛世華筵。——改編自李自然:《論滿漢全席源流、現狀及特點》等(1)根據材料一,總結中國古代宮廷飲食活動的政治作用。(2)結合所學知識,仿照示例,簡述清朝能夠制辦“滿漢全席”的條件,并聯系材料二予以說明。(可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考慮,不得照抄示例)示例:條件:清朝繼承了中原歷代王朝的傳統,統治集團內部較為穩定。說明:清朝舉辦親藩宴、廷臣宴籠絡官員;舉辦萬壽宴、千叟宴彰顯人文關懷,以此強化君臣、君民關系并體現以儒學治國的思想。(3)根據材料三,以滿漢全席為例,指出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趨勢。簡述對待中華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4)請完善“ 推動中華文明的發展”這一觀點,結合所學知識,展開論述。要求:價值觀正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答案】(1)彰顯等級秩序;加強君臣溝通;宣揚政治理念;懷柔遠人。(2)條件:清朝實現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滿漢文化交融加深。說明:政治統一:清朝統一全國后,統治者通過融合滿漢飲食文化強化民族認同,鞏固統治。經濟繁榮:清代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發展,為食材的獲取和精細加工提供了物質基礎。文化包容:清朝統治者推行“滿漢一體”政策,飲食文化吸收漢族魯菜、蘇杭菜等技藝,同時保留滿族燒烤、火鍋特色,體現文化融合。(3)趨勢:從宮廷走向民間;地域融合與創新;文化價值爭議。態度:批判性繼承;創新性發展。(4)觀點:政治、經濟與文化的互動共同推動中華文明的發展。論述:古代宮廷飲食通過禮儀制度強化等級秩序,體現儒家“禮治”思想;明清時期的賜宴外藩則通過飲食外交鞏固邊疆穩定,彰顯大一統政治理念。清代農業、手工業的繁榮為“滿漢全席”提供了豐富食材,商業發展推動飲食文化從宮廷走向民間,形成市肆經營模式,促進經濟與文化的雙向互動?!皾M漢全席”融合滿漢飲食特色,體現“滿漢一體”的民族政策;朱熹“通上下之情”的宴飲理念,則反映儒家“和合”文化對人際關系的塑造。中華飲食文化因此成為民族認同與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結論:中華文明的發展是政治制度、經濟基礎與文化傳統的綜合結果,飲食活動作為其中縮影,既承載了治國理念,也反映了社會變遷,最終成為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紐帶。【知識點】清朝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解析】【分析】(1)政治作用:根據材料一,中國古代宮廷飲食活動的政治作用主要體現在:①彰顯等級秩序:通過席位安排、食物分配等體現“明貴賤”的等級制度(如《禮記 燕義》所述)。②加強君臣溝通:以飲食聚會為媒介,促進上下級情感交流,鞏固統治(如朱熹所言)。③宣揚政治理念:通過宴飲活動傳遞治國思想,如“君臣共成太平”(《明經世文編》)。④懷柔遠人:通過賜宴外藩展示國力,維護國家威望(如明憲宗的“柔遠之道”)。(2)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條件:清朝實現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滿漢文化交融加深。說明: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政治統一:清朝統一全國后,滿漢民族共處,統治者通過融合滿漢飲食文化(如“滿菜”與“漢菜”并存)強化民族認同,鞏固統治。經濟繁榮:清代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發展,為食材(如山珍野味、魚翅燕窩)的獲取和精細加工提供了物質基礎。文化包容:清朝統治者推行“滿漢一體”政策,飲食文化吸收漢族魯菜、蘇杭菜等技藝,同時保留滿族燒烤、火鍋特色,體現文化融合。(3)依據材料“滿漢全席走向民間”可知,從宮廷走向民間;依據材料“由‘滿漢席’擴張為‘滿漢全席’更多地表現出市肆飲食經營的商業氣”可知,滿漢全席從清宮御膳擴展到市肆經營,商業化趨勢明顯。依據材料“在吸收各地特色的基礎上,又形成眾多派別”可知,地域融合與創新,吸收各地飲食特色,形成多元派別。依據材料“滿漢全席曾一度被扭曲為奢侈、華貴的代名詞……中國特色和文化特色,才能真正學會制作和品嘗這桌盛世華筵”可知,文化價值爭議,因奢侈化一度被詬病,但其民族特色和文化內涵仍需重視。態度:結合所學可知,對待傳統文化正確態度應是批判性繼承,取其精華(如民族融合、技藝傳承),去其糟粕(如過度奢侈)。創新性發展,結合現代需求,賦予傳統飲食文化新內涵。(4)本道題為開放性試題,論述需結合具體史實,邏輯清晰,價值觀正確。結合所學分析可知推動中華文明的發展是多種綜合因素促成的,根據我們的所學可知,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起主要作用,所以觀點可為:政治、經濟與文化的互動共同推動中華文明的發展。論述:第一:結合所學分析古代宮廷飲食禮儀制度凸顯的政治含義;第二:結合所學分析清代農業和手工業為飲食提供食材,以及對文化的影響;第三:結合所學分析文化與民族、社會關系;第四:總結升華,照應主題。【點評】本題考點是古代中國飲食、解題方法:(1)結合所學分析材料一中的古代中國的宮廷宴飲的史料信息,然后進行總結即可。(2)條件:結合所學分析情況清朝的國家狀態以及文化發展情況即可。說明:結合所學分析清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情況,然后進行總結即可。(3)趨勢:閱讀史料,找出關鍵信息“滿漢全席走向民間”、“由‘滿漢席’擴張為‘滿漢全席’更多地表現出市肆飲食經營的商業氣”、“在吸收各地特色的基礎上,又形成眾多派別”、“滿漢全席曾一度被扭曲為奢侈、華貴的代名詞……中國特色和文化特色,才能真正學會制作和品嘗這桌盛世華筵”再結合所學對關鍵信息進行分析總結即可。態度:結合所學對史料和結論進行分析總結即可。(4)本道題為開放性試題,論述需結合具體史實,邏輯清晰,價值觀正確。結合所學分析可知推動中華文明的發展是多種綜合因素促成的,根據我們的所學可知,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起主要作用,所以觀點可為:政治、經濟與文化的互動共同推動中華文明的發展。論述:第一:結合所學分析古代宮廷飲食禮儀制度凸顯的政治含義;第二:結合所學分析清代農業和手工業為飲食提供食材,以及對文化的影響;第三:結合所學分析文化與民族、社會關系;第四:總結升華,照應主題。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歷史試題(學生版).docx 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歷史試題(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