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2練】必修綱要上第2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原卷版+解析版)---備戰2026屆高考歷史復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2練】必修綱要上第2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原卷版+解析版)---備戰2026屆高考歷史復習

資源簡介

必修綱要上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一、單選題
1.(2025·河南·模擬預測)韓非子說道:“彼不臣天子者,是望不得而臣也;不友諸侯者,是望不得而使也……不仕,則不治;不任,則不忠……古之烈士(極端堅持個人氣節者),進不臣君,退不為家,是進則非其君,退則非其親者也。且夫進不臣君,退不為家,亂世絕嗣之道也。”其旨在( )
A.完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B.推崇士人階層的高尚氣節
C.批判儒家的倫理行為 D.回應社會轉型的時代需求
2.(24-25高三下·廣東·階段練習)質子制度在春秋戰國時期是一種外交手段,主要用于增強諸侯國之間的信任和結盟。春秋時期,交質事件只有六次。而戰國時代,“質子”委派或交換成為一種十分普遍的現象。在《史記·六國年表》中頻繁出現“某太子質于某國”、“某國使太子為質”等類似的字句。這一變化反映出( )
A.質子是調解沖突的主要手段 B.諸侯爭霸戰爭規模擴大
C.列國互信機制逐步發展完善 D.傳統禮樂制度加速崩潰
3.(2025·江西·模擬預測)春秋戰國時期,有學派主張通過規范化的禮儀和音樂培養人格,認為“樂者,通倫理者也”;另一派則強調“大音希聲”,倡導回歸樸素本真;還有學派抨擊繁復禮樂“虧奪民衣食之財”,主張實用至上。這些迥然不同的美育觀折射出( )
A.小生產者的審美缺失 B.儒家學說缺乏社會基礎
C.社會變革的時代特色 D.道家學派反對藝術創作
4.(2025·山東泰安·三模)下圖所示為古代典籍中關于春秋時期的某些記述。據此可知,當時( )
A.血緣的政治維系力喪失 B.傳統政治秩序發生異變
C.諸侯王的勢力普遍削弱 D.新的地方行政體系確立
5.(2025·河南·三模)戰國時,人們特別強調“明主察相”的作用,認為只要英明的君主和精明的相采取了正確的政策,其國家就可取得“霸主”的地位。楚懷王時期,昭陽任楚相,懷王與昭陽被時人視為相當好的配合。韓非認為國君如果寵信近臣,就算不上是明君。這些思想觀念可反映出戰國時期( )
A.專制集權體制建立 B.法家思想主導治國實踐
C.社會大變革的趨勢 D.選賢任能成為社會共識
6.(2025·湖南·模擬預測)下表為《左傳》中記載的春秋后期一些士人的言論,這些言論( )
材料 出處
“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左傳·桓公六年》
“吾聞之,國將興,聽于民;將亡,聽于神。神,聰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左傳·莊公三十二年》
“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 《左傳·昭公三十二年》
A.反映了當時社會變革期求 B.開啟了后代重民思想的先河
C.打破了舊的天人合一觀念 D.為政權變革提供合理性依據
7.(2025·浙江·模擬預測)戰國時期,某位思想家認為人應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主張擺脫對名利的執著,追求內心的平靜與自由”。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
A.老子 B.莊子 C.荀子 D.墨子
8.(2025·貴州畢節·模擬預測)西周的教育制度是“學在官府”,平民百姓被剝奪了閱讀文化典籍的權利和接受教育的資格。春秋時期這種情況發生了改變,私學開始出現。到了戰國時期,民間自由講學越來越普遍。這一轉變( )
A.根源于封建經濟的發展 B.促使宗法制度的瓦解
C.得益于百家爭鳴的出現 D.加速貴族政治的衰落
9.(2025·山東泰安·模擬預測)西周時,諸侯國遵循周禮,保留自身特色;至春秋戰國,各諸侯國紛紛推行“書同文”“行同倫”等舉措統一規制。這一變化說明( )
A.各諸侯國實力增強 B.宗法血緣關系得以牢固
C.地主階級統治鞏固 D.華夏認同觀念不斷強化
10.(2025·江西萍鄉·三模)觀察下表
國家 大致時間 君主 變法名稱
魏國 公元前422年—公元前396年 魏文侯 李悝變法
楚國 公元前386年—公元前381年 楚悼王 吳起變法
秦國 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38年 秦孝公 商鞅變法
燕國 公元前311年—公元前284年 燕昭王 樂毅變法
韓國 公元前355年—公元前337年 韓昭侯 申不害變法
齊國 公元前357年—公元前319年 齊威王 鄒忌改革
趙國 公元前307年—公元前299年 趙武靈王 胡服騎射改革
根據表中的信息,可以推知( )
A.各國對富國強兵需求迫切 B.諸侯兼并戰爭已接近尾聲
C.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完成 D.法家治國理念已深入人心
11.(2025·河北·模擬預測)馬王堆帛書《要》篇載孔子言:“贊而不達于數,則其為之巫;數而不達于德,則其為之史……吾求其(《易經》)德而已,吾與史巫同途而殊歸也。”這反映了孔子( )
A.反對一切占卜和神秘信仰 B.主張神權與王權統一
C.否定史巫在社會中的價值 D.強調道德的重要作用
12.(2025·山東濰坊·三模)齊國關于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宗族情況有以下調查:“問宗子之牧昆弟者,以貧從昆弟者幾何家 余子仕而有田邑者,今人者幾何人 子弟以孝聞于鄉里幾何人 余子父母存,不養而出離者幾何人 問國之棄人,何族之子弟也 ”據此可知、當時社會( )
A.宗法制受到沖擊 B.法治意識逐漸增強
C.井田制日趨瓦解 D.基層治理以德為先
13.(2025·江蘇·模擬預測)下表內容是《呂氏春秋》中有關農業生產的記載及其大意,據此可知,當時( )
其深殖之度,陰土必得。大草不生,又無螟蜮 種植深淺的標準,用潤澤的土為宜,既能避免雜草叢生,又可防止蟲害滋生
畝欲廣以平,明欲小以深,下得陰,上得陽,然后咸生 田壟要寬而且平整,溝要小而且深,禾苗的根才能得到足夠的水分,禾苗在土上部分才能得到充足的陽光,禾苗才能茁壯生長
A.精耕細作方式得到推廣 B.重視總結農業生產經驗
C.鐵制農具使用范圍擴大 D.個體農耕占據主導地位
14.(2025·陜西咸陽·模擬預測)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期望恢復“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孟子謂天下當“定于一”,墨子主張“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道家則從哲理層面提出“道通為一”。這說明當時思想家們期望( )
A.建立中央集權體制 B.否定傳統政治體制
C.國家治理統一有序 D.尊崇君主重建倫理
15.(24-25高三下·云南·階段練習)據史料記載:“楚為南蠻之宗,屢為諸夏所詆,號曰荊蠻。逮至西周,楚公逆鐘、楚公逆镈等彝器青銅器傳世,其制及銘文與諸夏器類同。春秋之世,楚與中原文化日洽。及朝(周景王之子)攜周室典籍奔楚,楚乃大興文教,漸染華風。”據此可知,楚國文化的轉變主要得益于( )
A.青銅器制造技術的革新 B.中原文化與本土傳統的交融
C.周王室典籍的系統繼承 D.南方百越各族群的主動學習
16.(24-25高三下·廣東·階段練習)《禮記》記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這反映出( )
A.儒家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B.誠信觀念成為主流意識
C.春秋時期社會趨于安定 D.社會治安狀況明顯好轉
17.(2025·河北保定·二模)如表所示為戰國時期流通的部分貨幣種類及范圍。由此可推知,戰國時期( )
貨幣種類 流通范圍
刀幣 以齊國為主,后擴大到趙、燕,甚至遠及遼東和朝鮮北部
布貝 黃河中游地區,包括衛、鄭、宋等諸侯國
圜錢 刀幣、布貝流通的地區
爰金 楚國的長江、淮河流域
A.諸侯割據阻礙貨幣流通 B.經濟發展孕育統一因素
C.商業活動擺脫官方控制 D.區域經濟發展趨向平衡
18.(2025·四川·二模)《孟子·滕文公》中記載了孟子與農家許行的弟子的對話。“許子冠乎?”曰:“冠。”“自織之與?”曰:“否。以粟易之。”“許子以釜甑(瓦器) (指燒火做飯),以鐵耕乎?”曰:“然。”“自為之與?”曰:“否。以粟易之。”這反映了當時( )
A.鐵器廣泛用于生產 B.社會分工得到發展
C.農業生產相對落后 D.重農抑商政策確立
19.(2025·浙江·二模)春秋時期,居住在“晉南鄙”的姜戎氏稱自己“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言語不達”,但亦能賦《詩》以明其志;位于東南地區的吳國貴族亦自稱“周之胄裔”“比于諸華”“同于先王”。這反映出當時( )
A.周天子喪失天下共主地位 B.華夏認同觀念逐漸形成
C.周邊民族完全融入華夏族 D.傳統政治秩序遭到破壞
20.(2025·湖南·三模)下圖所示是中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期時局圖。據圖可知,該時期( )
鐵犁牛耕技術普及 B.封建制度得以確立
C.王室衰微權力下移 D.統一國內市場形成
21.(2025·吉林長春·模擬預測)戰國時期,齊國國君每年都要在國都公布法令,太史在國君面前分發給地方官員。地方官員“習憲于君前”,然后帶回典冊向下級傳達并按法令執行。這體現出當時齊國( )
A.諸侯國君權力的強化 B.行政管理體系日益規范
C.文書檔案管理的規范 D.成文法的體系建構完成
22.(2025·北京海淀·二模)春秋時,繼齊桓公率先提出“尊王攘夷”,成為王室承認的霸主之后,“尊王”和“攘夷”便成為中原大國爭霸時競相標榜的戰略口號,大國諸侯紛紛開展會盟、朝聘、獻捷、聯姻等活動。以上做法( )
A.恢復了西周初宗法分封的格局 B.消除了春秋時期諸侯之間的矛盾
C.有利于華夏共同體意識的發展 D.推動了奴隸主階級掌握國家政權
23.(2025·四川攀枝花·三模)春秋時期,史官們將之前貴族納諫的原始檔案重新整理,補錄上后果,就成為了春秋史官文獻。如《國語》“祭公諫穆王征犬戎”,史官在諫言結尾補錄“王不聽,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自是荒服者不至”。由此可知,春秋史官文獻( )
A.反映出民本思想萌發 B.記錄詳實還原歷史真相
C.傳承前代的禮儀制度 D.意在提供借鑒維護統治
24.(2025·河南·模擬預測)《商君書·墾令》載:“訾(計算)粟而稅,則上壹而民平。”新獲秦簡資料的研究指出,秦制是在掌握納稅人實際耕作面積的前提下,先根據不同田地的形狀和“什一”或“什二”的稅率,計算出“稅田”的面積,再根據稅田的產量計算出應納稅額。這從側面反映出當時( )
A.農業生產技術得到發展 B.主要依據土地多寡征稅
C.新興地主階級受到盤剝 D.國家治理踐行法治公平
25.(2025·北京東城·二模)戰國時,魏文侯聘儒生田子方為師。有一次,太子覲見魏文侯,田子方未起身致禮,魏文侯見狀不悅。田子方說,“敬其父者不兼其子”,如硬要門客也以主公禮敬奉少主人,必會使有才華之士為之卻步,如此對魏國不利。魏文侯聽聞轉怒為喜。此事反映出( )
A.士得到了統治者的重視 B.德治與法治兩種治國思想之爭
C.分封制被郡縣制所取代 D.“以吏為師”成為主要選官制度
26.(2025·廣東湛江·模擬預測)春秋戰國時期,有學派主張通過規范化的禮儀和音樂培養人格,認為“樂者,通倫理者也”;另一派則強調“大音希聲”,倡導回歸樸素本真;還有學派抨擊繁復禮樂“虧奪民衣食之財”,主張實用至上。這些迥然不同的美育觀折射出( )
A.小生產者的審美缺失 B.儒家學說缺乏社會基礎
C.社會變革的時代特色 D.百家爭鳴推動思想解放
27.(2025·北京昌平·二模)下列事件與圖中時空對應正確的是( )
A.周武王在①推行分封制 B.孔子在②整理六經
C.商鞅在③進行變法運動 D.李冰在④修都江堰
28.(2025·浙江溫州·三模)某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基礎,一度成為戰國顯學,但其理論對于當時的政治原則和秩序改變過大,很難從國家層面普遍實行。該學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29.(2025·甘肅白銀·三模)春秋時期的文獻中,“家”字尚有“宗廟”之義,但大部分文獻將其釋作“氏族(宗族)”;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家”字才引申出“個體家庭”之義。“家”字意義的演變( )
A.推動了小農經濟的形成 B.折射出貴族政治的衰落
C.說明血緣觀念日益淡化 D.反映了人文意識的覺醒
30.(2025·湖南·一模)春秋早期,楚國熊通曰“我蠻夷也”,拒絕周王室封號;春秋晚期,楚大夫申叔時以《詩》《書》《禮》《樂》教太子,言“教之春秋,而為之聳善而抑惡焉”;戰國時期,楚威王自謂“楚,天下之強國也……乃五帝之遺業”。這一變化表明( )
A.楚國最早突破分封制的束縛 B.南北經濟互動推動文化認同
C.楚國試圖構建華夏正統地位 D.禮樂制度的影響進一步南擴
二、材料題
31.(2025·山東德州·三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山東城市體系”的變遷
——據馬亞賓《先秦時期山東城市體系的形成與演變——基于古文獻和考古研究》
概括說明春秋戰國時期“山東城市體系”的變遷體現了怎樣的歷史發展趨勢。
32.(2025·天津·一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察天子之所以治天下者,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其能一同天下之意,是以天下治。是故選擇天下賢良、圣知、辯慧之人,立以為天子,使從事乎一同天下之義。
——墨子《墨子·尚同》
材料二 全道德,致隆高,萘(qí)文理(完善禮儀制度),一天下,振毫末,使天下莫不順比從服,天王之事也。
——荀子《荀子·王制》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墨子與荀子觀點的不同之處并簡析其成因。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墨子與荀子觀點的相同之處,并闡述其出現的歷史必然性
33.(2025·湖南·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代的士,其地位居于卿大夫之下,有上士、中士和下士之分,與諸侯、卿大夫階層一樣,他們也接受詩書禮樂的教育。春秋戰國時期,少數士得到上升機會,進入卿大夫階層,大部分的士和他們擁有的知識和技能一起,降入庶人行列,成為士人。與農、工、商共同組成“四民”。士人的大量出現,從時間上來說,大約是在孔子前后。如春秋末期的老子,曾經做過周王室的史官,后見周王室衰落,辭官西去,隱居草野。但大部分的士人希望通過知識與技能,得到諸侯君王的賞識與重用。子夏(孔子弟子之一)說:“學而優則仕。”孟子也說:“士之仕也,猶農夫之耕也。”隨著諸侯君王對士人重要性認識的提高,養士之風漸趨盛行。齊國的稷下學宮匯集了諸如孟子、鄒衍、荀子、申不害等著名學者上千人,在戰國中后期最有影響力。《管子》一書,就是和稷下學宮有密切關系的著作。
——摘編自袁行霈《中華文明史》第一卷
材料二 秦自孝公以后至于始皇,相傳六代,沿守著商君的法制,獎勵耕戰,勤儉建國,發奮圖強;又加以得到地理上的形勢,居高臨下,俯瞰著東方六國,遠交近攻,進行蠶食……因此,秦雖變法最遲,卻收到了最大的成功,變法以后僅僅一百三十年,秦始皇就完成了統一全中國的大業,同時也完成了此后統治全中國二千多年的中央集權的大封建局面。
——摘編自郭沫若《奴隸制時代·中國古代史的分期問題——代序》
(1)根據材料一概括春秋戰國時期“士”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導致其變化的因素。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唯物史觀角度說明郭沫若高度贊揚商鞅變法的理由。
34.(24-25高三下·山東·階段練習)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西周是由姬姓諸侯與異姓諸侯共同組成的政治共同體,而不是血緣共同體或文化共同體,周王是這一政治共同體的統治者。周王室直接控制的王畿被稱為“中國”,包括鎬京與洛邑,它是政治共同體的“中央之國”或“中心之國”,具有統治中心之意。
材料二 春秋時期,政治共同體被延續下來,只是衰敗的周王已無力承擔實際的統治,政訟所及不出王畿,取而代之的是會盟稱霸的諸侯分享了周王的權力,“挾天子以令諸侯”。戰國時期,隨著周王影響力的式微,政治共同體蕩然無存。諸侯兼并大大拓展了華夏間的深度同質化和對異質文化的排斥,華夏文化日趨強勁的認同催生了華夏文化共同體。
——以上材料均摘編自武沐等《大一統視域下的司馬遷炎黃共同體理論》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西周政治共同體的特征。
(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春秋戰國時期“政治共同體”的變化并分析其原因。
35.(2025·湖南·三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奴隸制瓦解,封建制興起的社會大變革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奴隸制的生產關系變得越來越陳腐,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的激化,導致這一時期激烈的階級斗爭。周平王東遷洛邑后,王室衰微,諸侯坐大,政治權力逐步下移。由于“天命”思想的沒落,“重民”思想的興起,引起統治階級內部的思想分化,形成不同的政治派別。一些開明的貴族統治者及其知識分子紛紛尋覓新的治國方案,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張,“為政”思想迅速發展起來。尤其是戰國時期,各國行政體制的改革,都為其國家的振興帶來直接而明顯的效果。因此,這一時期“為政”思想的發展就更為豐富而多彩。
材料二 在春秋戰國時期,總的說來,國家管理還是經驗管理,缺乏科學的、系統的理論指導。中國古代的“為政”思想只不過是獲得了初步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還處于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飛躍的過程中,不可能達到始終一貫的系統性和準確無誤的科學性的境地。但是,正是在這樣的思想基礎之上,秦王朝才能在公元前221年滅六國后,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國家。從此,行政管理的實踐在更深廣的領域內展開,“為政”思想也迅速成熟并日益發展了。
——以上材料均摘編自韓安國《簡述春秋戰國時期“為政”思想的發展》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春秋戰國時期“為政”思想的特點。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春秋戰國時期“為政”思想發展的原因及影響。
試卷第1頁,共3頁
試卷第1頁,共3頁必修綱要上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一、單選題
1.(2025·河南·模擬預測)韓非子說道:“彼不臣天子者,是望不得而臣也;不友諸侯者,是望不得而使也……不仕,則不治;不任,則不忠……古之烈士(極端堅持個人氣節者),進不臣君,退不為家,是進則非其君,退則非其親者也。且夫進不臣君,退不為家,亂世絕嗣之道也。”其旨在( )
A.完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B.推崇士人階層的高尚氣節
C.批判儒家的倫理行為 D.回應社會轉型的時代需求
【答案】D
【知識點】墨子及墨家、韓非及法家的思想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彼不臣天子者……亂世絕嗣之道也”并結合所學知識,戰國時期法家主張強化君主集權以應對社會變革,可知韓非子批判不服從君主權威、破壞社會秩序的行為,強調臣民應服務于國家治理,其思想核心是通過強化君主集權回應戰國時期統一與穩定的需求,D項正確;此時并未出現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且材料未提及具體制度設計,排除A項;韓非子批判“古之烈士”的行為,認為其是“亂世絕嗣之道也”,并非推崇士人階層的高尚氣節,排除B項;批判對象是“不臣君”“不為家”的行為,雖隱含對儒家倫理的否定,但主旨在于維護統治秩序而非直接針對儒家,排除C項。故選D項。
2.(24-25高三下·廣東·階段練習)質子制度在春秋戰國時期是一種外交手段,主要用于增強諸侯國之間的信任和結盟。春秋時期,交質事件只有六次。而戰國時代,“質子”委派或交換成為一種十分普遍的現象。在《史記·六國年表》中頻繁出現“某太子質于某國”、“某國使太子為質”等類似的字句。這一變化反映出( )
A.質子是調解沖突的主要手段 B.諸侯爭霸戰爭規模擴大
C.列國互信機制逐步發展完善 D.傳統禮樂制度加速崩潰
【答案】D
【知識點】“戰國七雄”及兼并戰爭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國(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春秋時期交換質子事件較少,到戰國時期成為普遍現象,這表明原本依靠禮樂制度來維持的諸侯國之間的秩序和信任已經逐漸瓦解,各國需要通過質子來保證盟約的履行,反映出傳統禮樂制度加速崩潰,D項正確;戰國時期戰爭頻繁,質子制度更多是一種無奈的外交手段,而非調解沖突的主要手段,排除A項;雖然質子現象在戰國時期更為普遍,但題干中并沒有直接提及諸侯爭霸戰爭規模擴大與質子現象增多之間的關聯,沒有足夠的信息支撐這一結論,排除B項;戰國時期交換質子事件普遍出現,恰恰說明的是各國之間的信任度降低,而不是互信機制逐步發展完善,排除C項。故選D項。
3.(2025·江西·模擬預測)春秋戰國時期,有學派主張通過規范化的禮儀和音樂培養人格,認為“樂者,通倫理者也”;另一派則強調“大音希聲”,倡導回歸樸素本真;還有學派抨擊繁復禮樂“虧奪民衣食之財”,主張實用至上。這些迥然不同的美育觀折射出( )
A.小生產者的審美缺失 B.儒家學說缺乏社會基礎
C.社會變革的時代特色 D.道家學派反對藝術創作
【答案】C
【知識點】百家爭鳴出現的背景、孟子、荀子及儒家思想、莊子及道家、鄒衍及陰陽家的思想、墨子及墨家、韓非及法家的思想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樂者,通倫理者也”與“大音希聲”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不同學派的美育觀源于他們的思想主張與國家治理理念,是社會轉型時期不同社會變革主張在藝術領域的反映,C項正確;根據材料可知,小生產者的審美以實用性為主,而實用審美價值也是一種審美觀念,“小生產者的審美缺失”不符合材料,排除A項;由材料可以看出后面兩個學派與儒家學派的主張不同,但事實上儒家學派在春秋戰國時期被稱為“顯學”,“儒家學說缺乏社會基礎”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道家學派主張藝術創作要返璞歸真、尊重自然,并不是反對藝術創作,排除D項。故選C項。
4.(2025·山東泰安·三模)下圖所示為古代典籍中關于春秋時期的某些記述。據此可知,當時( )
A.血緣的政治維系力喪失 B.傳統政治秩序發生異變
C.諸侯王的勢力普遍削弱 D.新的地方行政體系確立
【答案】B
【知識點】“春秋五霸”與爭霸戰爭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時期(中國)。材料表明,春秋時期,齊、楚等諸侯國實力增強,王室衰微;與此同時,士大夫的崛起也導致了諸侯王勢力的衰微,這些都對傳統的分封體制造成了巨大的沖擊,B項正確;春秋時期,雖然血緣貴族政治受到沖擊,但血緣關系仍對政治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排除A項;春秋時期,一些諸侯國國君的力量不斷增強,齊國、楚國等國的國君一度成為霸主,而非削弱,排除C項;材料描述的是政治秩序的變化,而非新的地方行政體系確立,排除D項。故選B項。
5.(2025·河南·三模)戰國時,人們特別強調“明主察相”的作用,認為只要英明的君主和精明的相采取了正確的政策,其國家就可取得“霸主”的地位。楚懷王時期,昭陽任楚相,懷王與昭陽被時人視為相當好的配合。韓非認為國君如果寵信近臣,就算不上是明君。這些思想觀念可反映出戰國時期( )
A.專制集權體制建立 B.法家思想主導治國實踐
C.社會大變革的趨勢 D.選賢任能成為社會共識
【答案】C
【知識點】諸子思想的交流與融合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為本質題。根據題目具體時空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戰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戰國時期,各國為爭霸紛紛變法圖強,舊的分封制、世官制逐漸瓦解,新的官僚選拔制度(如軍功授爵、舉薦賢能)開始萌芽。題干中強調“明主察相”的作用、君臣配合的重要性,以及韓非反對任人唯親的主張,均體現了這一時期社會對政治制度變革的探索,C項正確;戰國時期尚未建立專制集權體制,這一體制在秦朝才正式形成,排除A項;雖然法家思想在戰國時受到重視,但法家思想主導治國實踐的說法過于絕對,題干中雖有韓非觀點,但未體現其他學派被完全取代,排除B項;“選賢任能成為社會共識”過于絕對,戰國時期舊貴族勢力仍有殘留,選賢任能尚未成為普遍實踐,排除D項。故選C項。
6.(2025·湖南·模擬預測)下表為《左傳》中記載的春秋后期一些士人的言論,這些言論( )
材料 出處
“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左傳·桓公六年》
“吾聞之,國將興,聽于民;將亡,聽于神。神,聰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左傳·莊公三十二年》
“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 《左傳·昭公三十二年》
A.反映了當時社會變革期求 B.開啟了后代重民思想的先河
C.打破了舊的天人合一觀念 D.為政權變革提供合理性依據
【答案】A
【知識點】春秋戰國的改革與變法活動
【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后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春秋后期士人對天命鬼神的看法出現變化,即強調“民”,以“民”為主體,并認為政權并非永恒不變,君臣關系也可易位,這些言論正反映出當時社會變革的期求,A項正確;西周時期就提出了“敬天保民”思想,排除B項;“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的言論不能體現對舊的天人合一觀念的突破,排除C項;“社稷無常奉”的思想確實可為政權變革提供合理性依據,但僅為材料部分信息,D項以偏概全,排除D項。故選A項。
7.(2025·浙江·模擬預測)戰國時期,某位思想家認為人應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主張擺脫對名利的執著,追求內心的平靜與自由”。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
A.老子 B.莊子 C.荀子 D.墨子
【答案】B
【知識點】莊子及道家、鄒衍及陰陽家的思想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此思想家主張順應自然法則,擺脫對名利的執著,追求內心的平靜與自由,體現的是莊子崇尚逍遙自由的思想,B項正確;老子是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排除A項;荀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主張隆禮重法,排除C項;墨子為墨家代表人物,主張“兼愛”“非攻”,排除D項。故選B項。
8.(2025·貴州畢節·模擬預測)西周的教育制度是“學在官府”,平民百姓被剝奪了閱讀文化典籍的權利和接受教育的資格。春秋時期這種情況發生了改變,私學開始出現。到了戰國時期,民間自由講學越來越普遍。這一轉變( )
A.根源于封建經濟的發展 B.促使宗法制度的瓦解
C.得益于百家爭鳴的出現 D.加速貴族政治的衰落
【答案】D
【知識點】百家爭鳴出現的背景
【詳解】根據次題干設問詞,可知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隨著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變革,貴族政治逐漸衰落,原有的“學在官府”的教育體系難以維持。而私學的興起打破了貴族對教育的壟斷,更多平民百姓有機會接受教育,這與貴族政治的衰落相互關聯,是這一轉變的重要體現和影響,D項正確;題干問的是“學在官府”到私學興起這一轉變的根源,而封建經濟發展是促使生產力發展等一系列社會變革的基礎,不是直接導致教育制度轉變的關鍵因素,排除A項;宗法制度主要涉及家族血緣關系下的權力、地位繼承等方面,與教育制度從“學在官府”到私學興起這一變化沒有直接的因果聯系,排除B項;百家爭鳴是私學興起后,不同學派思想活躍、相互爭論的表現,是私學興起帶來的結果,而不是導致私學興起的原因,排除C項。故選D項。
9.(2025·山東泰安·模擬預測)西周時,諸侯國遵循周禮,保留自身特色;至春秋戰國,各諸侯國紛紛推行“書同文”“行同倫”等舉措統一規制。這一變化說明( )
A.各諸侯國實力增強 B.宗法血緣關系得以牢固
C.地主階級統治鞏固 D.華夏認同觀念不斷強化
【答案】D
【知識點】華夏族的發展和華夏認同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周(中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西周時期的“周禮”已奠定華夏文化的核心框架,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通過統一文字、風俗等舉措,打破地域文化壁壘,推動分散的“華夏諸侯國”向統一的文化共同體。這些變化表明,諸侯不再局限于“周禮共主”的松散認同,而是通過制度統一強化華夏文明的內在一致性,直接體現華夏認同的深化,D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實力增強是推動統一舉措的客觀條件,但題干核心是文化整合的趨勢,而非單純的實力對比,排除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宗法制在春秋戰國時期因諸侯爭霸、卿大夫崛起而逐漸瓦解,而“書同文” 等舉措更側重地域文化認同,與血緣紐帶無直接關聯,排除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戰國時期各國變法確實確立了地主階級統治,但 “書同文”“行同倫” 的核心是文化層面的整合,而非階級統治的鞏固,排除C項。故選D項。
10.(2025·江西萍鄉·三模)觀察下表
國家 大致時間 君主 變法名稱
魏國 公元前422年—公元前396年 魏文侯 李悝變法
楚國 公元前386年—公元前381年 楚悼王 吳起變法
秦國 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38年 秦孝公 商鞅變法
燕國 公元前311年—公元前284年 燕昭王 樂毅變法
韓國 公元前355年—公元前337年 韓昭侯 申不害變法
齊國 公元前357年—公元前319年 齊威王 鄒忌改革
趙國 公元前307年—公元前299年 趙武靈王 胡服騎射改革
根據表中的信息,可以推知( )
A.各國對富國強兵需求迫切 B.諸侯兼并戰爭已接近尾聲
C.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完成 D.法家治國理念已深入人心
【答案】A
【知識點】春秋戰國的改革與變法活動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戰國時期,各國面臨著激烈的競爭與戰爭威脅,為了在兼并戰中占據優勢,通過變法實現富國強兵是各國的迫切需求,A項正確;戰國時期各國變法是因為諸侯兼并戰爭正處于激烈狀態,排除B項;戰國時期各國變法推動了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但此時過渡并未完成,排除C項;法家思想在戰國時期受到很多國家重視,但說其治國理念已深入人心過于絕對,各國變法并非都完全以法家思想為指導,排除D項。故選A項。
11.(2025·河北·模擬預測)馬王堆帛書《要》篇載孔子言:“贊而不達于數,則其為之巫;數而不達于德,則其為之史……吾求其(《易經》)德而已,吾與史巫同途而殊歸也。”這反映了孔子( )
A.反對一切占卜和神秘信仰 B.主張神權與王權統一
C.否定史巫在社會中的價值 D.強調道德的重要作用
【答案】D
【知識點】孔子及其主張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孔子認為精通占卜而不通術數的,只可以成為巫師;明白數理而不通德義的,只可以成為史師。他只是從《易經》中追尋德義之理,和史巫的目標不同。由此可見,孔子明確表達“吾求其德而已”,指出自己和史巫不同,旨在探求德義之理,反映了孔子對道德的重視,D項正確;材料并未表明孔子反對一切占卜和神秘信仰,排除A項;材料并未提及神權與王權的關系,與題意無關,排除B項;孔子也沒有完全否定史巫的價值,排除C項。故選D項。
12.(2025·山東濰坊·三模)齊國關于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宗族情況有以下調查:“問宗子之牧昆弟者,以貧從昆弟者幾何家 余子仕而有田邑者,今人者幾何人 子弟以孝聞于鄉里幾何人 余子父母存,不養而出離者幾何人 問國之棄人,何族之子弟也 ”據此可知、當時社會( )
A.宗法制受到沖擊 B.法治意識逐漸增強
C.井田制日趨瓦解 D.基層治理以德為先
【答案】A
【知識點】春秋戰國的改革與變法活動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齊國)。據題干“問宗子之牧昆弟者……問國之棄人,何族之子弟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齊國對宗族內部管理、子弟孝行、余子經濟狀況及不贍養父母等問題的調查,反映了宗族內部嫡長子(宗子)權威削弱、余子(非嫡長子)經濟地位上升、孝道倫理松弛等現象。這些現象表明傳統宗法制度下的等級秩序和血緣紐帶受到現實沖擊,A項正確;題干未涉及法律條文或刑罰執行,無法體現法治意識增強,排除B項;井田制瓦解與土地私有化相關,但材料聚焦宗族內部問題,未直接反映土地制度變化,排除C項;“以孝聞于鄉里”的調查雖涉及道德,但整體材料更強調宗族管理混亂和倫理失序,而非突出基層治理的德治導向,排除D項。故選A項。
13.(2025·江蘇·模擬預測)下表內容是《呂氏春秋》中有關農業生產的記載及其大意,據此可知,當時( )
其深殖之度,陰土必得。大草不生,又無螟蜮 種植深淺的標準,用潤澤的土為宜,既能避免雜草叢生,又可防止蟲害滋生
畝欲廣以平,明欲小以深,下得陰,上得陽,然后咸生 田壟要寬而且平整,溝要小而且深,禾苗的根才能得到足夠的水分,禾苗在土上部分才能得到充足的陽光,禾苗才能茁壯生長
A.精耕細作方式得到推廣 B.重視總結農業生產經驗
C.鐵制農具使用范圍擴大 D.個體農耕占據主導地位
【答案】B
【知識點】春秋戰國的農業、水利、工商業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先秦時期的中國。根據表格信息可知,《呂氏春秋》中有關農業生產的記載中有深耕、除草滅蟲、作物生長規律和田壟建設等內容,說明當時重視對農業生產經驗的總結,B項正確;材料內容是精耕細作方式的體現,但材料無法體現這種方式是否已經普及,排除A項;材料內容僅體現了耕作方式,沒有涉及耕作工具的材質和使用情況,排除C項;先秦時期小農經濟開始出現,此后逐漸發展,并占據主導地位,但材料中沒有體現當時小農經濟所處地位,排除D項。故選B項。
14.(2025·陜西咸陽·模擬預測)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期望恢復“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孟子謂天下當“定于一”,墨子主張“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道家則從哲理層面提出“道通為一”。這說明當時思想家們期望( )
A.建立中央集權體制 B.否定傳統政治體制
C.國家治理統一有序 D.尊崇君主重建倫理
【答案】C
【知識點】百家爭鳴的意義及影響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題干中提到的孔子、孟子、墨子和道家的思想都強調了統一和秩序的重要性,孔子希望恢復西周秩序井然的禮樂制度,孟子主張天下統一,墨子提倡百姓服從天子,道家則從哲理層面提出統一的概念,這些思想都反映了當時思想家們期望國家治理能夠統一有序,C項正確;法家主張中央集權,儒家并不主張,排除A項;材料只提到各家學派對未來制度的思考,未體現對傳統政治體制的態度,排除B項;法家崇尚君主權威,儒家強調倫理秩序,與道家、墨家觀念并不相同,排除D項。故選C項。
15.(24-25高三下·云南·階段練習)據史料記載:“楚為南蠻之宗,屢為諸夏所詆,號曰荊蠻。逮至西周,楚公逆鐘、楚公逆镈等彝器青銅器傳世,其制及銘文與諸夏器類同。春秋之世,楚與中原文化日洽。及朝(周景王之子)攜周室典籍奔楚,楚乃大興文教,漸染華風。”據此可知,楚國文化的轉變主要得益于( )
A.青銅器制造技術的革新 B.中原文化與本土傳統的交融
C.周王室典籍的系統繼承 D.南方百越各族群的主動學習
【答案】B
【知識點】華夏族的發展和華夏認同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句,可知是原因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時期中國。材料明確指出楚國“合中原禮樂與荊蠻土風”,這是華夏文化與地方文化互動的結果,體現了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發展過程,B項正確;材料僅提到楚國青銅器“形制與銘文類同”中原,未涉及技術突破,排除A項;西周王室典籍是文化交融的“催化劑”,但核心動力仍是本土與中原的結合,且“系統繼承”不符合史實,屬于絕對化表述,排除C項;材料未提到百越各族群對中原文化的主動學習,排除D項。故選B項。
16.(24-25高三下·廣東·階段練習)《禮記》記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這反映出( )
A.儒家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B.誠信觀念成為主流意識
C.春秋時期社會趨于安定 D.社會治安狀況明顯好轉
【答案】A
【知識點】孔子及其主張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禮記》描繪“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等景象,構建理想和諧社會形態,體現出儒家對美好社會憧憬追求,A項正確;材料雖提到“講信修睦”,但僅作為構建理想社會的要素之一,無法證明誠信已成為春秋時期的主流意識,且春秋時期禮崩樂壞,誠信觀念并未成為社會共識,排除B項;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戰亂頻繁,社會動蕩不安,與材料中“外戶而不閉”的理想狀態形成鮮明對比,排除C項;材料所述“謀閉不興”“盜竊亂賊不作”屬于儒家構想的理想藍圖,而非對當時社會治安狀況的描述,春秋時期社會秩序混亂,排除D項。故選A項。
17.(2025·河北保定·二模)如表所示為戰國時期流通的部分貨幣種類及范圍。由此可推知,戰國時期( )
貨幣種類 流通范圍
刀幣 以齊國為主,后擴大到趙、燕,甚至遠及遼東和朝鮮北部
布貝 黃河中游地區,包括衛、鄭、宋等諸侯國
圜錢 刀幣、布貝流通的地區
爰金 楚國的長江、淮河流域
A.諸侯割據阻礙貨幣流通 B.經濟發展孕育統一因素
C.商業活動擺脫官方控制 D.區域經濟發展趨向平衡
【答案】B
【知識點】春秋戰國的農業、水利、工商業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題,推斷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表格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盡管戰國時期諸侯割據,但貨幣的流通范圍卻在不斷擴大,例如刀幣從齊國擴展到趙、燕等其他地區,布貝在多個黃河中游諸侯國流通,而且還出現了圜錢在刀幣、布貝流通地區流通的情況,這種貨幣流通范圍的擴大,反映了不同地區之間商業交流的增多,經濟聯系日益緊密。而經濟聯系的加強,有利于打破地區間的隔閡,為統一創造經濟基礎,說明經濟發展孕育著統一因素,B項正確;從表格中可以看到,刀幣不僅在齊國流通,還擴大到趙、燕等地區,布貝在黃河中游多個諸侯國流通,圜錢在刀幣、布貝流通地區也有,這表明不同貨幣的流通范圍有一定程度的擴展和交叉,并非體現諸侯割據阻礙貨幣流通,排除A項;材料僅僅呈現了戰國時期不同貨幣的流通范圍,并沒有任何關于商業活動是否擺脫官方控制的相關內容,排除C項;材料只是列舉了不同地區的貨幣流通情況,并沒有提供關于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具體信息,不能依據貨幣流通范圍來判斷區域經濟發展趨向平衡,排除D項。故選B項。
18.(2025·四川·二模)《孟子·滕文公》中記載了孟子與農家許行的弟子的對話。“許子冠乎?”曰:“冠。”“自織之與?”曰:“否。以粟易之。”“許子以釜甑(瓦器) (指燒火做飯),以鐵耕乎?”曰:“然。”“自為之與?”曰:“否。以粟易之。”這反映了當時( )
A.鐵器廣泛用于生產 B.社會分工得到發展
C.農業生產相對落后 D.重農抑商政策確立
【答案】B
【知識點】春秋戰國的農業、水利、工商業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孟子與農家許行的對話中多次提到“以粟易之”,即用糧食換取帽子、炊具和鐵制農具等物品,表明當時不同的人從事著不同的生產活動,而這種交換行為是社會分工發展的表現,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以粟易之”,并未突出鐵器廣泛用于生產,排除A項;“以粟易之"反映出當時有多余的糧食用于交換,表明農業生產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發展,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體現出對農業的特別重視或對商業的抑制等相關信息,排除D項。故選B項。
19.(2025·浙江·二模)春秋時期,居住在“晉南鄙”的姜戎氏稱自己“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言語不達”,但亦能賦《詩》以明其志;位于東南地區的吳國貴族亦自稱“周之胄裔”“比于諸華”“同于先王”。這反映出當時( )
A.周天子喪失天下共主地位 B.華夏認同觀念逐漸形成
C.周邊民族完全融入華夏族 D.傳統政治秩序遭到破壞
【答案】B
【知識點】華夏族的發展和華夏認同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為本質題。根據題目具體時空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春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姜戎氏能賦《詩》(華夏文化的體現),吳國貴族自稱“周之胄裔”“比于諸華”,這分別從文化與血緣角度體現了華夏認同觀念,反映出華夏認同觀念逐漸形成,B項正確;題目里的例子不是直接關于周天子的地位或者政治秩序的破壞,而是關于不同族群的文化交流和認同,排除A項;姜戎氏明確提到“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說明周邊民族與華夏族仍存在差異,并非完全融入,排除C項;姜戎氏賦《詩》、吳國貴族自稱“周之胄裔”等行為,反映不出傳統政治秩序被破壞,排除D項。故選B項。
20.(2025·湖南·三模)下圖所示是中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期時局圖。據圖可知,該時期( )
鐵犁牛耕技術普及 B.封建制度得以確立
C.王室衰微權力下移 D.統一國內市場形成
【答案】C
【知識點】“春秋五霸”與爭霸戰爭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時期的中國。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原本由周天子掌控的天下共主地位喪失,權力下移至各諸侯國,諸侯勢力崛起,出現了諸侯爭霸的局面。圖中眾多諸侯國各自為政,體現了王室衰微權力下移的狀況,C項正確;鐵犁牛耕技術在戰國時期得到進一步推廣,春秋時期雖然已經出現,但尚未普及,且地圖中無法直接體現鐵犁牛耕技術的相關信息,排除A項;封建制度得以確立是在戰國時期,各國通過變法運動逐步確立封建制度,春秋時期主要還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階段,排除B項;春秋時期,諸侯國之間相互征伐,關卡林立,商業交流受到諸多限制,并沒有形成統一國內市場,排除D項。故選C項。
21.(2025·吉林長春·模擬預測)戰國時期,齊國國君每年都要在國都公布法令,太史在國君面前分發給地方官員。地方官員“習憲于君前”,然后帶回典冊向下級傳達并按法令執行。這體現出當時齊國( )
A.諸侯國君權力的強化 B.行政管理體系日益規范
C.文書檔案管理的規范 D.成文法的體系建構完成
【答案】A
【知識點】春秋戰國的改革與變法活動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材料中提到齊國國君每年在國都公布法令,地方官員要在國君面前接受法令然后向下傳達執行,這一過程體現出國君對法令公布以及執行的掌控以及對于地方官員的控制力,反映了諸侯國君權力的強化,A項正確;行政管理體系包括很多方面,如機構設置、官員職能劃分等,但是材料沒有涉及這些信息,僅從公布法令這一行為,不能充分說明行政管理體系日益規范,排除B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法令的公布與傳達執行,重點在于國君的權力體現,而沒有體現出對文書檔案從收集、整理到保管等一系列規范管理的內容,排除C項;材料只是關于齊國公布法令的情況,而從一個國家公布法令不能代表整個成文法體系就建構完成,而且材料沒有涉及成文法的相關內容,排除D項。故選A項。
22.(2025·北京海淀·二模)春秋時,繼齊桓公率先提出“尊王攘夷”,成為王室承認的霸主之后,“尊王”和“攘夷”便成為中原大國爭霸時競相標榜的戰略口號,大國諸侯紛紛開展會盟、朝聘、獻捷、聯姻等活動。以上做法( )
A.恢復了西周初宗法分封的格局 B.消除了春秋時期諸侯之間的矛盾
C.有利于華夏共同體意識的發展 D.推動了奴隸主階級掌握國家政權
【答案】C
【知識點】“春秋五霸”與爭霸戰爭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大國諸侯開展會盟、朝聘等活動,以“尊王攘夷”為口號,“尊王”強調對周王權威的尊崇,“攘夷”則區分華夏與夷狄,這種活動加強了中原各國聯系與認同,促進文化交流融合,有利于華夏共同體意識發展,C項正確;西周分封以血緣宗法為基礎,而春秋諸侯爭霸打破等級秩序,如晉國曲沃代翼、楚國僭越稱王均違背宗法原則,周王室權威名存實亡,排除A項;諸侯爭霸加劇矛盾,如城濮之戰、鄢陵之戰均是會盟后矛盾激化的結果,戰國時期兼并戰爭更趨激烈,排除B項;春秋時期井田制瓦解,私田興起,新興地主階級逐漸掌權,如魯國“初稅畝”、齊國“相地而衰征”均體現社會轉型,題干中會盟活動未強化奴隸主統治,排除D項。故選C項。
23.(2025·四川攀枝花·三模)春秋時期,史官們將之前貴族納諫的原始檔案重新整理,補錄上后果,就成為了春秋史官文獻。如《國語》“祭公諫穆王征犬戎”,史官在諫言結尾補錄“王不聽,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自是荒服者不至”。由此可知,春秋史官文獻( )
A.反映出民本思想萌發 B.記錄詳實還原歷史真相
C.傳承前代的禮儀制度 D.意在提供借鑒維護統治
【答案】D
【知識點】春秋戰國的改革與變法活動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為推斷題、本質題。根據題目具體時空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春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春秋史官補錄諫言后果,是想通過這些記錄讓統治者從歷史事件中吸取經驗教訓,維護統治,D項正確;民本思想在春秋戰國時期確實有所發展,比如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但題目中的例子是貴族納諫和王不聽導致后果,可能更多是勸誡君主納諫,不直接體現民本,排除A項;題目提到史官是“補錄上后果”,說明他們在原有檔案基礎上添加內容,帶有主觀意圖,不一定完全客觀還原真相,排除B項;例子中并沒有提到禮儀制度,而是關于納諫和后果,排除C項。故選D項。
24.(2025·河南·模擬預測)《商君書·墾令》載:“訾(計算)粟而稅,則上壹而民平。”新獲秦簡資料的研究指出,秦制是在掌握納稅人實際耕作面積的前提下,先根據不同田地的形狀和“什一”或“什二”的稅率,計算出“稅田”的面積,再根據稅田的產量計算出應納稅額。這從側面反映出當時( )
A.農業生產技術得到發展 B.主要依據土地多寡征稅
C.新興地主階級受到盤剝 D.國家治理踐行法治公平
【答案】A
【知識點】春秋戰國的改革與變法活動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句,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訾粟而稅”是指依據產量收稅,后文也提到了由土地面積和產量收稅,這是秦人大量開墾私田,農業產量增加推動政府改變征收稅賦的依據;私田大量開墾、農業產量增加,得益于鐵犁牛耕等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A項正確;“訾粟而稅”是指依據產量收稅,材料并沒有提到土地、產量以外的征稅依據的比重,由此不能得出“主要依據”,排除B項;材料中征稅對象可能是地主,也可能是自耕農,且負責征稅的主體是代表地主階級利益的政府,“什一”或“什二”的稅率也稱不上“盤剝”,排除C項;封建社會存在大量的權貴,不能做到真正的“法治公平”,“踐行”一詞不符合歷史事實,排除D項。故選A項。
25.(2025·北京東城·二模)戰國時,魏文侯聘儒生田子方為師。有一次,太子覲見魏文侯,田子方未起身致禮,魏文侯見狀不悅。田子方說,“敬其父者不兼其子”,如硬要門客也以主公禮敬奉少主人,必會使有才華之士為之卻步,如此對魏國不利。魏文侯聽聞轉怒為喜。此事反映出( )
A.士得到了統治者的重視 B.德治與法治兩種治國思想之爭
C.分封制被郡縣制所取代 D.“以吏為師”成為主要選官制度
【答案】A
【知識點】春秋戰國的改革與變法活動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可知,魏文侯聘請儒生田子方為師,當田子方對太子未起身致禮并闡述自己觀點后,魏文侯轉怒為喜,這表明魏文侯重視田子方作為“士”(儒生屬于士階層)的意見,在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了富國強兵、爭奪霸權,積極招攬人才,士階層憑借自身的知識和才能受到統治者的關注和重視,田子方以士的身份能與魏文侯交流并影響其態度,充分體現了士得到了統治者的重視,A項正確;材料中田子方的言論主要圍繞對待士的態度以及這種態度對招攬人才的影響,并未涉及德治(以道德為核心的治理方式)和法治(以法律為核心的治理方式)兩種治國思想的爭論,沒有提到法律相關內容以及用道德還是法律治理國家的對比,排除B項;材料中完全沒有提及分封制和郡縣制的內容,沒有關于地方行政制度變革的描述,排除C項;“以吏為師”是秦朝時期的舉措,強調以官吏作為學習的榜樣,且它主要是一種文化教育方面的措施,并非主要選官制度,材料發生在戰國時期,也未涉及選官制度相關內容,排除D項。故選A項。
26.(2025·廣東湛江·模擬預測)春秋戰國時期,有學派主張通過規范化的禮儀和音樂培養人格,認為“樂者,通倫理者也”;另一派則強調“大音希聲”,倡導回歸樸素本真;還有學派抨擊繁復禮樂“虧奪民衣食之財”,主張實用至上。這些迥然不同的美育觀折射出( )
A.小生產者的審美缺失 B.儒家學說缺乏社會基礎
C.社會變革的時代特色 D.百家爭鳴推動思想解放
【答案】C
【知識點】百家爭鳴的意義及影響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國(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春秋戰國是社會大變革時期,各學派針對社會問題提出不同主張,美育觀的差異正是這種變革的反映,C項正確;題干并未提到小生產者的審美問題,墨家的批評是從實用角度而非審美缺失角度,排除A項;題干只是提到儒家觀點,并未提及其社會基礎是否缺乏。事實上,儒家在戰國時期已有一定影響力,排除B項;題干強調各學派觀點“迥然不同”,確實體現了百家爭鳴的現象,但“推動思想解放”是百家爭鳴的結果,而非題干直接反映的內容,排除D項。故選C項。
27.(2025·北京昌平·二模)下列事件與圖中時空對應正確的是( )
A.周武王在①推行分封制 B.孔子在②整理六經
C.商鞅在③進行變法運動 D.李冰在④修都江堰
【答案】C
【知識點】春秋戰國的農業、水利、工商業、春秋戰國的改革與變法活動、分封制、孔子及其主張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先秦時期的中國。結合所學“戰國形勢圖”可知,③是戰國時期秦國都城咸陽,公元前356年,商鞅開始在這里變法,C項正確;①是戰國時期燕國都城薊,結合所學,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眾伐紂,經過牧野之戰的勝利,建立西周,定都鎬京并推行分封制,位于今陜西西安,不是①位置,排除A項;結合所學,孔子周游列國無法施展抱負,晚年回到魯國曲阜,魯國國君哀公授予他“國老”的爵位,但并沒有打算再重用孔子,孔子看透人生不再求仕,將主要精力用于整理“六經”上 ,而②是齊國都城臨淄,排除B項;結合所學,④是楚國都城郢,位于今天的湖北荊州,而李冰在 今四川成都平原西部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排除D項。故選C項。
28.(2025·浙江溫州·三模)某學派以“兼相愛,交相利”作為學說基礎,一度成為戰國顯學,但其理論對于當時的政治原則和秩序改變過大,很難從國家層面普遍實行。該學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答案】C
【知識點】墨子及墨家、韓非及法家的思想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為正向題。根據題目具體時空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戰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墨家以“兼相愛,交相利”為核心思想,主張無差別的愛(兼愛)和互利互助,反對等級制度。戰國時期,墨家與儒家并稱顯學,但因提倡的平等理念與當時以宗法等級為基礎的政治秩序相沖突,加之“非攻”“尚賢”等主張過于理想化,難以被諸侯國普遍采納,最終逐漸衰落,C項正確;儒家主張仁愛,但強調有差等的愛,即親親尊尊,和“兼愛”不同,排除A項;道家主張無為而治,順應自然,不太符合“兼相愛”的理念,排除B項;法家則強調法治、權術和集權,與兼愛互利無關,反而更注重嚴刑峻法和君主權威,排除D項。故選C項。
29.(2025·甘肅白銀·三模)春秋時期的文獻中,“家”字尚有“宗廟”之義,但大部分文獻將其釋作“氏族(宗族)”;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家”字才引申出“個體家庭”之義。“家”字意義的演變( )
A.推動了小農經濟的形成 B.折射出貴族政治的衰落
C.說明血緣觀念日益淡化 D.反映了人文意識的覺醒
【答案】B
【知識點】春秋戰國的改革與變法活動
【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國(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春秋戰國時期,“家”字意義經歷了從“宗廟”到“氏族(宗族)”再到“個體家庭”的演變,這種演變反映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個體小農經濟的興起,折射出奴隸主貴族政治的衰落,B項正確;“家”字意義的演變反映了小農經濟的形成,但不能推動小農經濟的形成,排除A項;“家”字意義的演變折射出貴族政治的衰落,不能說明血緣觀念日益淡化,排除C項;“家”字意義的演變折射出貴族政治的衰落,D項在材料中體現不出,排除D項。故選B項。
30.(2025·湖南·一模)春秋早期,楚國熊通曰“我蠻夷也”,拒絕周王室封號;春秋晚期,楚大夫申叔時以《詩》《書》《禮》《樂》教太子,言“教之春秋,而為之聳善而抑惡焉”;戰國時期,楚威王自謂“楚,天下之強國也……乃五帝之遺業”。這一變化表明( )
A.楚國最早突破分封制的束縛 B.南北經濟互動推動文化認同
C.楚國試圖構建華夏正統地位 D.禮樂制度的影響進一步南擴
【答案】C
【知識點】華夏族的發展和華夏認同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楚國通過否定周制到融入華夏文化,本質是在亂世中通過文化符號(禮樂、五帝)證明自身統治的“正統性”,直接體現“重構政治合法性”的訴求,C項正確;材料無法得出楚國“最早突破分封制”,排除A項;南北經濟互動是文化交流的基礎,但材料更強調楚國主動借助華夏文化構建政治合法性,“文化認同”是手段,“爭奪正統地位”是目的,排除B項;禮樂制度南擴是現象,楚國學習禮樂的根本動機是通過文化符號證明自身統治的正當性,而非單純接受文化影響,排除D項。故選C項。
二、材料題
31.(2025·山東德州·三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山東城市體系”的變遷
——據馬亞賓《先秦時期山東城市體系的形成與演變——基于古文獻和考古研究》
概括說明春秋戰國時期“山東城市體系”的變遷體現了怎樣的歷史發展趨勢。
【答案】從中心城市變化的角度作答:中心城市數量增多,泰沂山脈以東、以北城市分布密度提高,體現了經濟的發展和工商業的繁榮。
從文化圈變遷的角度作答:從齊文化、魯文化、東夷文化三足鼎立到齊魯文化圈形成,體現了統一趨勢下多元文化的交匯融合。
從城市聯系紐帶的角度作答:戰國時期政權與軍權取代宗法血緣關系成為城市體系的聯系紐帶,體現了宗法分封制走向瓦解。
(若從城市數量變化等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
【知識點】華夏族的發展和華夏認同、春秋戰國的農業、水利、工商業、百家爭鳴的意義及影響
【詳解】本題是對比題。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趨勢:根據圖中城市分布,可知中心城市數量增多,泰沂山脈以東、以北城市分布密度提高。結合所學知識,城市發展與經濟相關,城市數量和分布變化體現當時山東地區經濟發展,工商業繁榮,因為經濟發展會促進城市興起和人口聚集,所以體現了經濟的發展和工商業的繁榮這一趨勢;依據圖中齊魯文化圈相關內容,可知從齊文化、魯文化、東夷文化三足鼎立到齊魯文化圈形成。結合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背景,政治上有走向統一的趨勢,文化圈融合體現了統一趨勢下多元文化交匯融合,所以反映出統一趨勢下多元文化的交匯融合這一趨勢;根據圖中政權與軍權聯系紐帶等信息,可知戰國時期政權與軍權取代宗法血緣關系成為城市體系的聯系紐帶。結合所學,宗法分封制以宗法血緣關系為維系,這種變化體現了宗法分封制走向瓦解,所以呈現出宗法分封制走向瓦解這一趨勢。
32.(2025·天津·一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察天子之所以治天下者,何故之以也?曰:唯以其能一同天下之意,是以天下治。是故選擇天下賢良、圣知、辯慧之人,立以為天子,使從事乎一同天下之義。
——墨子《墨子·尚同》
材料二 全道德,致隆高,萘(qí)文理(完善禮儀制度),一天下,振毫末,使天下莫不順比從服,天王之事也。
——荀子《荀子·王制》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墨子與荀子觀點的不同之處并簡析其成因。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墨子與荀子觀點的相同之處,并闡述其出現的歷史必然性
【答案】(1)不同:墨子強調天子的賢能;荀子更側重于道德和禮儀的作用。
成因 :墨子生活在戰國初期,當時社會動蕩不安,戰爭頻繁,百姓生活困苦;墨子代表小生產者的利益,希望有賢能的君主能夠結束戰亂,實現社會的安定和統一,所以強調天子賢能。荀子生活在戰國末期,此時統一的趨勢逐漸加強;荀子繼承和發展了儒家思想,認為通過道德和禮儀的規范可以教化民眾,實現社會的有序和統一,所以更注重道德和禮儀制度的建設。
(2)相同:都主張實現天下的統一。必然性:政治: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混戰,社會動蕩不安,人民渴望和平與統一;經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各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加強,統一的市場和經濟秩序成為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需要;文化: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不同學派的思想相互影響,為統一提供了思想基礎;人們對文化的認同感也在逐漸增強,有利于統一局面的形成。
【知識點】孟子、荀子及儒家思想、墨子及墨家、韓非及法家的思想
【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原因題。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第一小問不同,根據材料一“是故選擇天下賢良、圣知、辯慧之人,立以為天子,使從事乎一同天下之義。”可得出墨子強調賢能;根據材料二“全道德,致隆高,萘(qí)文理(完善禮儀制度),一天下”可得出荀子更側重于道德和禮儀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第二小問成因,根據所學可知,墨子所處的時代背景為戰國初期,當時社會動蕩不安,戰爭頻繁,百姓生活困苦;從階級來看,墨子代表小生產者的利益,希望有賢能的君主能夠結束戰亂,實現社會的安定和統一,所以強調天子賢能。荀子所處的時代背景為戰國末期,此時統一的趨勢逐漸加強;從所代表階級來看,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所以更注重道德和禮儀制度的建設。
(2)本題是特點題、原因題。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第一小問相同點,根據材料一“使從事乎一同天下之義”、材料二“一天下,振毫末,使天下莫不順比從服”可得出兩者都強調實現天下的統一。第二小問必然性,可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角度進行分析。結合所學春秋戰國時期的史實可知,政治方面,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混戰,社會動蕩不安,人民渴望和平與統一;經濟方面,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各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加強,統一的市場和經濟秩序成為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需要;文化方面,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不同學派的思想相互影響,為統一提供了思想基礎;人們對文化的認同感也在逐漸增強,有利于統一局面的形成。
33.(2025·湖南·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代的士,其地位居于卿大夫之下,有上士、中士和下士之分,與諸侯、卿大夫階層一樣,他們也接受詩書禮樂的教育。春秋戰國時期,少數士得到上升機會,進入卿大夫階層,大部分的士和他們擁有的知識和技能一起,降入庶人行列,成為士人。與農、工、商共同組成“四民”。士人的大量出現,從時間上來說,大約是在孔子前后。如春秋末期的老子,曾經做過周王室的史官,后見周王室衰落,辭官西去,隱居草野。但大部分的士人希望通過知識與技能,得到諸侯君王的賞識與重用。子夏(孔子弟子之一)說:“學而優則仕。”孟子也說:“士之仕也,猶農夫之耕也。”隨著諸侯君王對士人重要性認識的提高,養士之風漸趨盛行。齊國的稷下學宮匯集了諸如孟子、鄒衍、荀子、申不害等著名學者上千人,在戰國中后期最有影響力。《管子》一書,就是和稷下學宮有密切關系的著作。
——摘編自袁行霈《中華文明史》第一卷
材料二 秦自孝公以后至于始皇,相傳六代,沿守著商君的法制,獎勵耕戰,勤儉建國,發奮圖強;又加以得到地理上的形勢,居高臨下,俯瞰著東方六國,遠交近攻,進行蠶食……因此,秦雖變法最遲,卻收到了最大的成功,變法以后僅僅一百三十年,秦始皇就完成了統一全中國的大業,同時也完成了此后統治全中國二千多年的中央集權的大封建局面。
——摘編自郭沫若《奴隸制時代·中國古代史的分期問題——代序》
(1)根據材料一概括春秋戰國時期“士”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導致其變化的因素。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唯物史觀角度說明郭沫若高度贊揚商鞅變法的理由。
【答案】(1)變化:數量大幅增加;社會地位總體下降;職業選擇相對自由;成為特殊的知識階層;多傾向于利用知識與技能重新依附統治者(或新貴族)。因素:私學興起,教育發展;戰爭頻仍,社會動蕩不安;禮崩樂壞,舊的統治秩序瓦解;政治結構的變動(中央集權制與官僚政治萌生);經濟的發展。
(2)理由:商鞅變法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為秦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對后世影響深遠;順應了時代潮流,推動了社會轉型(封建社會)等。
【知識點】“戰國七雄”及兼并戰爭、春秋戰國的農業、水利、工商業、春秋戰國的改革與變法活動、孔子的教育成就
【詳解】(1)本題是對比類、原因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變化:據材料“士人的大量出現,從時間上來說,大約是在孔子前后。”可知,數量大幅增加;據材料“周代的士,其地位居于卿大夫之下”可知,社會地位總體下降;據材料“春秋戰國時期,少數士得到上升機會,進入卿大夫階層,大部分的士和他們擁有的知識和技能一起,降入庶人行列,成為士人。與農、工、商共同組成‘四民’。”可知,職業選擇相對自由;成為特殊的知識階層;據材料“但大部分的士人希望通過知識與技能,得到諸侯君王的賞識與重用。”可知,多傾向于利用知識與技能重新依附統治者(或新貴族)。
因素,結合所學可從春秋戰國時期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方面分析。文化方面,私學興起,教育發展;社會環境方面,戰爭頻仍,社會動蕩不安;政治方面,禮崩樂壞,舊的統治秩序瓦解;政治結構的變動(中央集權制與官僚政治萌生);經濟方面,經濟的發展。
(2)本題是認識題,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理由:設問要求“唯物史觀角度”,結合唯物史觀知識從商鞅變法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國家的統一、推動社會轉型、改革是社會進步的主要方式等角度回答。如,商鞅變法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為秦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對后世影響深遠;順應了時代潮流,推動了社會轉型(封建社會)等。
34.(24-25高三下·山東·階段練習)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西周是由姬姓諸侯與異姓諸侯共同組成的政治共同體,而不是血緣共同體或文化共同體,周王是這一政治共同體的統治者。周王室直接控制的王畿被稱為“中國”,包括鎬京與洛邑,它是政治共同體的“中央之國”或“中心之國”,具有統治中心之意。
材料二 春秋時期,政治共同體被延續下來,只是衰敗的周王已無力承擔實際的統治,政訟所及不出王畿,取而代之的是會盟稱霸的諸侯分享了周王的權力,“挾天子以令諸侯”。戰國時期,隨著周王影響力的式微,政治共同體蕩然無存。諸侯兼并大大拓展了華夏間的深度同質化和對異質文化的排斥,華夏文化日趨強勁的認同催生了華夏文化共同體。
——以上材料均摘編自武沐等《大一統視域下的司馬遷炎黃共同體理論》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西周政治共同體的特征。
(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春秋戰國時期“政治共同體”的變化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特征:以分封和宗法血緣為紐帶,構成政治共同體;政治中心與地理中心分離;周天子居于政治共同體的核心等。
(2)變化:政治共同體逐漸衰敗并最終解體,文化共同體形成并取而代之。原因:宗法分封制度的解體,周王室衰微,諸侯崛起;農耕經濟的發展,推動華夏文化居于優勢地位;民族交融加強,形成華夏認同等。
【知識點】“春秋五霸”與爭霸戰爭、華夏族的發展和華夏認同、分封制、宗法制
【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西周中國。特征:依據材料“西周是由姬姓諸侯與異姓諸侯共同組成的政治共同體,而不是血緣共同體或文化共同體,周王是這一政治共同體的統治者”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周政治共同體以分封和宗法血緣為紐帶,周天子居于核心地位;“周王室直接控制的王畿被稱為‘中國’,包括鎬京與洛邑,它是政治共同體的‘中央之國’或‘中心之國’,具有統治中心之意”可知,周王室是政治中心,但并不位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和地理中心并未實現統一等。
(2)本題是對比題,原因題。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變化:依據材料“周王是這一政治共同體的統治者”“政治共同體被延續下來,只是衰敗的周王已無力承擔實際的統治”“隨著周王影響力的式微,政治共同體蕩然無存……華夏文化日趨強勁的認同催生了華夏文化共同體”等可知,政治共同體逐漸衰敗并最終解體,文化共同體形成并取而代之。原因:結合材料“隨著周王影響力的式微”“華夏文化日趨強勁 ”等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推動這一變化的原因有宗法分封制度的解體,周王室衰微,諸侯崛起;農耕經濟的發展,推動華夏文化居于優勢地位;民族交融加強,華夏文化認同增強等。
35.(2025·湖南·三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奴隸制瓦解,封建制興起的社會大變革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奴隸制的生產關系變得越來越陳腐,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的激化,導致這一時期激烈的階級斗爭。周平王東遷洛邑后,王室衰微,諸侯坐大,政治權力逐步下移。由于“天命”思想的沒落,“重民”思想的興起,引起統治階級內部的思想分化,形成不同的政治派別。一些開明的貴族統治者及其知識分子紛紛尋覓新的治國方案,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張,“為政”思想迅速發展起來。尤其是戰國時期,各國行政體制的改革,都為其國家的振興帶來直接而明顯的效果。因此,這一時期“為政”思想的發展就更為豐富而多彩。
材料二 在春秋戰國時期,總的說來,國家管理還是經驗管理,缺乏科學的、系統的理論指導。中國古代的“為政”思想只不過是獲得了初步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還處于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飛躍的過程中,不可能達到始終一貫的系統性和準確無誤的科學性的境地。但是,正是在這樣的思想基礎之上,秦王朝才能在公元前221年滅六國后,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國家。從此,行政管理的實踐在更深廣的領域內展開,“為政”思想也迅速成熟并日益發展了。
——以上材料均摘編自韓安國《簡述春秋戰國時期“為政”思想的發展》
(1)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春秋戰國時期“為政”思想的特點。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春秋戰國時期“為政”思想發展的原因及影響。
【答案】(1)特點:內涵上是治國的方案;反映不同階層的需求;思想豐富,各有特色;思想派別眾多;不夠系統性和科學性。
(2)原因:社會發生大變革;行政體制的多元化;學術思想自由化;知識分子尋覓治國新方案;生產力發展;禮崩樂壞;士階層活躍。
影響:豐富了古代“為政”思想;促進了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體制的建立;為后世“為政”提供了思想借鑒;促進了社會轉型。(任答三點)
【知識點】百家爭鳴出現的背景、百家爭鳴的意義及影響、諸子思想的交流與融合
【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特點:據材料一“一些開明的貴族統治者及其知識分子紛紛尋覓新的治國方案,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張,‘為政’思想迅速發展起來。”可知,內涵上是治國的方案;據材料一“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奴隸制瓦解,封建制興起的社會大變革時期。”“一些開明的貴族統治者及其知識分子紛紛尋覓新的治國方案,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張”可知,反映不同階層的需求;思想派別眾多;據材料一“尤其是戰國時期,各國行政體制的改革,都為其國家的振興帶來直接而明顯的效果。因此,這一時期‘為政’思想的發展就更為豐富而多彩。”可知,思想豐富,各有特色;據材料二“在春秋戰國時期,總的說來,國家管理還是經驗管理,缺乏科學的、系統的理論指導。”“不可能達到始終一貫的系統性和準確無誤的科學性的境地。”可知,不夠系統性和科學性。
(2)本題是原因題、影響題。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原因:據材料一“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奴隸制瓦解,封建制興起的社會大變革時期。”可知,社會發生大變革;據材料一“尤其是戰國時期,各國行政體制的改革,都為其國家的振興帶來直接而明顯的效果。”可知,行政體制的多元化;據材料一“由于‘天命’思想的沒落,‘重民’思想的興起,引起統治階級內部的思想分化,形成不同的政治派別。一些開明的貴族統治者及其知識分子紛紛尋覓新的治國方案,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張,”可知,學術思想自由化;知識分子尋覓治國新方案;據材料一“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奴隸制的生產關系變得越來越陳腐,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的激化,導致這一時期激烈的階級斗爭。”可知,生產力發展;據材料一“周平王東遷洛邑后,王室衰微,諸侯坐大,政治權力逐步下移。”可知,禮崩樂壞;據材料一“一些開明的貴族統治者及其知識分子紛紛尋覓新的治國方案,各自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張,”可知,士階層活躍。
影響:據材料一“尤其是戰國時期,各國行政體制的改革,都為其國家的振興帶來直接而明顯的效果。因此,這一時期‘為政’思想的發展就更為豐富而多彩。”可知,豐富了古代“為政”思想;據材料二“正是在這樣的思想基礎之上,秦王朝才能在公元前221年滅六國后,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國家。”可知,促進了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體制的建立;結合所學可知,春秋戰國時期眾多的“為政”思想流派及其主張,如儒家的“仁政”“德治”思想、法家的法治思想、道家的“無為而治”的思想等,為后世“為政”提供了借鑒;據材料一“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奴隸制瓦解,封建制興起的社會大變革時期。”及所學可知,在這一時期,各種“為政”思想的提出和實踐,為社會變革提供了理論支持和思想動力,促進了社會轉型。
試卷第1頁,共3頁
試卷第1頁,共3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滨县| 霍邱县| 虎林市| 尉氏县| 巴塘县| 新津县| 威宁| 浦江县| 鄂托克前旗| 东丽区| 新巴尔虎右旗| 宝鸡市| 兰坪| 武隆县| 东方市| 汤原县| 海城市| 青神县| 禹城市| 长乐市| 昔阳县| 罗平县| 南昌县| 东乡族自治县| 肥乡县| 保靖县| 南投市| 嵊泗县| 德江县| 棋牌| 嘉定区| 夏邑县| 四会市| 松潘县| 清新县| 义乌市| 城市| 舞阳县| 忻州市| 织金县| 广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