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修綱要上第3課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一、單選題1.(2025·浙江·模擬預測)學界研究指出,偉大的秦帝國只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秦帝國的首都咸陽大約經過一百五十年的輝煌而突然毀滅。不過,秦始皇所開創的皇權官僚集權體制的政治形態,卻延續了兩千多年。下列能夠為此提供佐證的是( )A.宗法制 B.郡縣制 C.內外服制 D.三公九卿制2.(2025·浙江·模擬預測)作為秦國故地,這里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六國貴族豪強的進入,不僅可以方便秦朝中央政府對他們進行直接管理和監視,還可以通過各種政策和措施,逐步同化他們,使他們成為秦朝統治的忠實支持者?!斑@里”是指( )①會稽 ②關中 ③巴蜀 ④河南地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2025·甘肅白銀·模擬預測)秦朝在“河南地”一帶開墾新渠,移民屯田,開始了寧夏引黃灌區的開發。這一舉措( )A.旨在推動封建經濟的繁榮 B.配合了國家政治軍事需要C.維持了邊疆地區繁榮穩定 D.實現了邊疆內地的一體化4.(2025·山東菏澤·二模)西漢時期,匈奴與西域諸國皆稱中原人為“秦人”;東漢時新疆拜城《劉平國刻石》仍沿用“秦人”之稱。這一現象佐證了( )A.漢朝對西域的有效管轄 B.秦朝的制度文化影響深遠C.絲綢之路促進民族交流 D.漢朝與匈奴對西域的爭奪5.(2025·北京朝陽·二模)柳宗元《封建論》評秦朝“亟役萬人,暴其威刑,竭其貨賄……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當代學者李禹階在探討“秦王朝制度效應與資源整合”中指出,秦統一后“仍堅持法家‘霸政’之術、行‘帝業’之治,構成其制度體系的結構性缺陷”。兩者共同揭示秦朝速亡的關鍵在于( )①以法家理念治國造成決策失誤 ②全面推行郡縣制導致矛盾激化③戰后未及時調整社會治理模式 ④統治方式與社會承受力的失衡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24-25高三下·山西忻州·階段練習)通過對里耶奏簡的研究發現,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洞庭郡遷陵縣如秦故地的縣一樣設置了學室,由熟識秦法和秦政者擔任學佴,其培養對象主要是遷陵“新黔首”,所傳授的知識應與為吏的基本素質即“能書會計”有關。據此可知,這一做法( )A.利于加強對新征服地區的控制 B.完善了地方的行政管理架構C.開始確立“以吏為師”教育制度 D.有效緩解了各地的反秦情緒7.(2025·四川樂山·三模)戰國時期發展本國文字成為諸侯異政、思想紛紜的主要表現。秦朝規范了語言和書寫方式,建立了一個國家認可的文化體系,把所有從事帝國事務及渴望為帝國服務的人都聯結起來。這有利于( )A.結束列國紛爭分裂局面 B.推動中華共同體的形成C.奠定封建政治制度格局 D.結束學術與政治的分離8.(2025·江蘇·模擬預測)《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始皇)三十六年,熒惑守心,有墜星下東郡,至地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遣御史逐問,莫服,盡取石旁居人誅之。秋,使者從關東夜過華陰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今年祖龍死。”上述內容反映了( )A.文字史料需經考古驗證方能使用 B.當時民眾對秦朝的統治憤怒不滿C.苛政是導致秦朝速亡的主要原因 D.歷史傳說往往根據史實附會而來9.(2025·河南·模擬預測)秦始皇統一六國后,遷原六國貴族及豪強于關中地區,而在秦末起義浪潮中,各路起義軍在勢力壯大時,多擁立原六國王室之后為王,如趙、魏、齊等推翻秦朝在當地的統治,實現了復國。這一現象揭示了秦朝( )A.未能建構起統一國家的認同 B.基層地方治理混亂無序C.關東與關中的地域矛盾尖銳 D.推行暴政導致自身滅亡10.(2025·山東泰安·二模)柳宗元《封建論》中有這樣的觀點:“秦之所以革之者,其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盡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绷谠鶑娬{的是( )A.秦朝統一的歷史必然性 B.郡縣制推廣的進步性C.皇帝制度的客觀積極性 D.秦執政理念的局限性11.(2025·廣西·模擬預測)秦朝對官員的行為準則有明確規定,例如睡虎地秦簡中提到官員要“善度民力”,“毋使民懼”。而“居官善取”“見民倨敖(傲)”“興事不當”則屬于為吏之失。上述規定反映秦朝( )A.嚴刑峻法的落實 B.國家治理的規范C.專制集權的加強 D.官員辦事的章程12.(2025·貴州·二模)秦統一后在全國設立縣道廟,由地方官員主持祭祀,一改先秦宗廟設于諸侯國國都、由國君主持宗廟祭祀的做法,從而使官僚代祭常規化、制度化。這一變化( )A.有利于國家公權的強化 B.推動宗法制度的瓦解C.體現基層治理因俗而治 D.埋下了秦滅亡的隱患13.(2025·江西南昌·二模)據《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記載:拆開偽造的文書,官員未能察覺,罰二甲;丟失了記書、符券、官印、衙器的權,已受論處,后來自己找到所丟失的東西,不應免除所論之罪。由此可知,秦朝( )A.行政管理機制嚴密 B.官員違法現象頻發C.強調“以法為教” D.文書傳遞系統完備14.(2025·江蘇·二模)秦始皇東巡刻石中,瑯琊臺刻有“皇帝之功,勤勞本事,上農除末,黔首是富”,碣石刻有“天下咸撫,男樂其疇,女修其業”等篆字。這反映了秦朝( )A.統一了各國的文字 B.社會矛盾趨于緩和C.強調農業商業并重 D.重視保護封建經濟15.(24-25高三下·山東·階段練習)下表是關于胡亥繼位的記載。據此可知( )記述 出處(二世詔曰)“天下失始皇帝,皆遽恐悲哀甚,朕奉遺詔,今宗廟吏(事)及箸(書)以明至治大功德者具矣,律令當除定者畢矣?!?湖南益陽兔子山遺址出土《秦二世元年文書》《趙正書》:“趙正流涕而謂斯曰:‘吾非疑子也,子,吾忠臣也。其議所立。’丞相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頓首言曰:‘今道遠而詔期窘(群)臣,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后?!踉唬骸??!?北大藏漢簡《趙正書》《史記·陳涉世家》:“(陳勝)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將兵即欲廢扶蘇。 《史記·陳涉世家》A.文獻記載訛誤過多不足為信 B.作者年代決定記述的真實性C.不同立場影響歷史事件的表達 D.考古發現的資料更具有權威性16.(2025·河北·模擬預測)有學者對《睡虎地秦墓竹簡》的具體事項行文時限情況進行了統計(見下表)。據此,可以印證秦朝( )《睡虎地秦墓竹簡》節選行文事由 上報截止時間 原文 出處處理國有金屬器物 七月 縣、都官以七月糞公器不可繕者……都官輸大內,內受買(賣)之,盡七月而觱(畢)。 《金布律》莊稼生長情況 八月 雨為澍,及誘(秀)粟……盡八月□□之。 《田律》上報已注銷且需補充的器物 九月 都官歲上出器求補者數,上會九月內史。 《內史雜》農作物產量收成 十月 稻后禾孰(熟)……到十月牒書數。 《倉律》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B.注重文書的時效性C.地方治理成效顯著 D.法律制度嚴厲苛刻17.(2025·湖北黃岡·模擬預測)《史記》《漢書》等文獻記載,秦始皇統一全國后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其中并無洞庭郡的明確記載。里耶秦簡的記錄表明秦始皇統一六國當年,就已有遷陵縣與洞庭郡的往來公文。這表明( )A.出土文物比文獻記載更可靠 B.文獻記載須有歷史學者作出考證C.出土文物可以補充傳世文獻 D.綜合多元史料即可得出正確結論18.(2025·陜西咸陽·二模)秦朝三公和諸卿的設立,行政、軍事、司法、監察、財政的分設,博士議政,既分工,又相互制衡,皇帝操大權于股掌,馭群臣如牛馬,體現出高超的政治手腕。這說明秦朝( )A.加強了對勞動人民的統治 B.強化君主專制的政治格局C.鞏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 D.奠定大一統文化基本格局19.(24-25高三上·湖南婁底·階段練習)岳麓秦簡的秦令載:“新黔首(新地居民)或不勉(勤勉)田作、繕(修葺)室屋,而帶劍挾兵,曹(偶)出入,非善谷(俗)?。ㄒ玻?,其謹禁御(禁止)之?!边@一規定( )A.開創了中央集權治理模式 B.體現了當時社會基層治理C.反映了秦朝依法治國理念 D.有助于穩定新地社會秩序20.(24-25高三下·安徽·階段練習)西周時期,庶眾與周天子沒有直接聯系,“帝力于我何有哉”。秦朝以后,帝王經由朝廷命官直接“臨民”,“王朝賦役直達庶眾”。這種轉變可用于說明秦朝( )A.行政系統的完善 B.國家治理的先進C.君主專制的形成 D.農民起義的必然21.(2025·湖南岳陽·二模)有學者認為,周公時代變革的最大結果,是神權退場,這讓中國的文化過于“早熟”;戰國時代變革的最大結果,是貴族退場,這讓中國的政治過于“早熟”。而其他人類文明中,神權和貴族的退場,都發生在1500年之后的所謂近現代時期。材料中兩個“早熟”的結果分別表現為( )A.分封制度和郡縣制度的建立 B.以德治國和以法治國的實施C.周公禮制和官僚政治的形成 D.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的創建22.(24-25高三下·河南·階段練習)據古文獻記載,“戰國時,齊置博士之官”。齊國稷下薈萃了一大批精通禮儀的博士諸生,秦滅齊后將這一制度移植于秦,“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員多至數十人”。這些可用于說明,秦朝建立初期( )A.百家爭鳴的盛況得以持續 B.統治者對文化統一的重視C.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的改變 D.齊國制度文化得到了推廣23.(2025·云南昆明·一模)秦始皇多次下令遷移農民。公元前219年遷3萬戶至沿?,樼鹋_,免除徭役12年;公元前212年遷3萬戶至西北邊陲,免除徭役10年;公元前211年遷3萬戶至北部邊地,拜爵一級。此舉意在( )A.緩解人地矛盾,縮小區域差異 B.瓦解六國殘余,消除地方割據C.實施獎勵耕戰,推動生產發展 D.強化邊防體系,鞏固統一局面24.(2025·江西宜春·二模)下表為《睡虎地秦墓竹簡》中具體事項行文時限表(部分),該表反映秦朝( )原文 行文事由 上報截止時間 出處都官輸大內,內受買(賣)之,盡七月而觱(畢) 處理國有金屬器物 七月 《金布律》雨為澍〈澍〉,及誘(秀)粟……盡八月之 莊稼生長情況 八月 《田律》稻后禾孰(熟)……到十月牒書數 農作物產量收成 十月 《倉律》A.嚴刑峻法以維系統治 B.重視行政管理的時效C.重農抑商以打擊兼并 D.以農為本的司法取向25.(2025·湖北·二模)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夢縣的睡虎地秦簡中,記載有以下法律條文:“甲盜,贓值千錢,乙知其盜,受分贓不盈一錢,問乙何論?同論?!薄ⅰ凹仔∥从?,有馬一匹自牧之,今馬為人敗,食人稼一石,問當論不當?不當論及償稼。”、“司寇盜百一十錢,先自告,可(何)論?當耐為隸臣,或曰貲二甲?!庇纱丝梢姡? )A.以吏為師貫徹于法律解釋 B.法律答問為秦律主要形式C.秦重視判例指導司法實踐 D.賊盜推進法律儒家化進程26.(24-25高三上·云南保山·期末)《漢書 刑法志》說:“秦始皇兼吞戰國,遂毀先王之法,滅禮誼之官,專任刑罰……”可見秦統一后( )A.治理模式違背祖宗法度 B.社會道德水準嚴重下滑C.儒學官員無法適應形勢被淘汰 D.對關東行政人員進行重大調整27.(2025·廣東廣州·二模)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以及龍崗秦簡中均有關于侵占阡陌道路和破壞他人田地的處罰規定。這表明當時政府( )A.保護井田制度 B.規范市場交易秩序 C.維護小農利益 D.抑制社會貧富分化28.(2025·甘肅平涼·模擬預測)《岳麓秦簡·金布律》中規定:“黔首賣奴婢(婢)、馬牛及買者,各出廿二錢以質市亭”,由市亭為交易立券書;市亭不僅需要在券書上標注奴婢、牛馬的市場均價,還須到奴婢、牛馬所在地予以核實。這體現出秦朝( )A.社會契約觀念日漸盛行 B.通過立法改善營商環境C.國家治理的集權性特征 D.市場物價干預機制完善29.(2025·廣西賀州·二模)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統一后第二次出巡,途中秦始皇登上了泰山,并在東海瑯琊臺一帶留下石刻:“皇帝并一海內,以為郡縣,天下和平……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據此可知,秦始皇出巡的主要目的在于( )A.增強政治文化認同 B.擺脫傳統政治束縛C.消除關東敵對情緒 D.考察邊疆軍政事務30.(2025高三·全國·專題練習) 20世紀初,王國維提出“二重證據法”,主張“紙上材料”與“地下材料”互證。下列研究最能體現該方法的是( )A.通過《史記》考證黃帝傳說 B.結合秦簡與傳世文獻重構律令體系C.用《資治通鑒》分析安史之亂 D.參照《清明上河圖》研究北宋市制二、材料題31.(2025·安徽蕪湖·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國家治理是國家的基本職能,大一統是中國歷史的一個基本特點。先秦時期奠定了“大一統”思想的基礎。戰國時,“大一統”思想開始向政治實踐轉化。秦漢以后,實現了大一統國家的治理方式,也成為歷代統治者追求的治理目標。……“大一統”思想與國家治理的關系具體表述為以下4個方面:一是“大一統”思想與中央集權郡縣制國家治理體系;二是“大一統”思想與“民惟邦本”的政策;三是“大一統”思想與社會治理措施;四是“大一統”思想與權力制衡原則。我國歷史上“大一統”思想國家治理堅持中央集權一元化的治理主體地位,符合歷史發展要求,適合國情,是積極成功的。——摘編自卜憲群《談我們歷史上的“大一統”思想與國家治理》結合材料與所學中國古代史知識,圍繞“大一統與國家治理”,自擬論題,并加以闡釋。(要求:觀點正確,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32.(2025·河北·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倉漏朽禾粟,及積禾粟而敗之,其不可食者,不盈百石以下,誶官嗇夫;百石以上到千石,貲①官嗇夫一甲;過千石以上,貲官嗇夫二甲;令官嗇夫、冗吏共賞(償)敗禾粟。禾粟雖敗而尚可食毆(也),程之,以其牦(耗)石數論負②之?!邪l征,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行命書及書署急者,輒行之;不急者,日畢,勿敢留。留者以律論之?!u適(敵)③以恐眾心者,戮。戮者可(何)如?生戮,戮之已乃斬之之謂也。——據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注釋:①貲:罰款②負:令之負責賠償③譽適:贊譽敵軍(1)根據材料,概括秦簡所反映的歷史信息。(2)根據秦墓竹簡某一方面的歷史信息,聯系所學知識,分析其歷史意義。33.(2025·山東·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真假之間——秦始皇史跡的“二重”文獻考察當代歷史學者蘇俊林采用“二重證據法”將《史記》等傳世文獻與秦漢簡牘結合起來,從文獻學角度對秦始皇史跡的真假問題進行了考察。下面是其考察的幾個片段:考察一 《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載改“命”為“制”、改“令”為“詔”、更稱“皇帝”等皇帝名號制度。泰上觀獻曰皇帝。天帝觀獻曰皇帝。帝子游曰皇帝。王節弋曰皇帝。王譴曰制譴。以王令曰以皇帝詔。承令曰承制。王室曰縣官。公室曰縣官。內侯為輪(倫)侯。徹侯為列侯。以命為皇帝。受(授)命曰制?!趺恢啤橹^□詔。——里耶秦簡《秦更名方》考察二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于是急法,久者不赦?!背鲇趯λ抉R遷的信任,“久者不赦”的說法深入人心。廿三年四月,江陵丞文敢(讞)之:廿三【二】年九月庚子,令下劾:祿江陵獄:上造敞、士五(伍)猩智(知)人盜椒冢,分臧(贓),得。敝當耐鬼薪,猩黥城旦。遝戊午(赦),為庶人。——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所藏秦簡《為獄等狀四種》稟叔(菽)、麥,當出未出,即出禾以當叔(菽)、麥,叔(菽)、麥賈(價)賤禾貴,其論可(何)?。ㄒ玻慨斮D一甲。會赦未論,有(又)亡,赦期已盡六月而得,當耐。——睡虎地秦簡《法律》考察三 賈誼在《新書·過秦論》中說秦始皇“先詐力而后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過秦論》被司馬遷摘入《史記·秦始皇本紀》之后,“暴虐天下”成為批評秦始皇的罪證之一。田時先行富有賢人,以閑時行貧者,皆月券書其行月及所為日數,而署其都發及縣請(情)。其當行而病及不存,暑于券,后有(徭)而聶(躡)行之。——岳麓秦簡《徭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該學者“二重”文獻考察的認識。34.(24-25高三下·江西·階段練習)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設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羅,四周于天下,輪運而輻集;合為朝覲會同,離為守臣扦城。然降于夷王,害禮傷尊,下堂而迎覲者。歷于宣王,挾中興復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魯侯之嗣。陵夷迄于幽、厲,王室東徙,而自列為諸侯。厥后,問鼎之輕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伐凡伯、誅萇弘者有之,天下乖戾,無君君之心。余以為周之喪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得非諸侯之盛強,末大不掉之咎歟?遂判為十二、合為七國,威分于陪臣之邦,國殄于后封之秦,則周之敗端,其在乎此矣。——柳宗元《封建論》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廢侯衛而為之守宰,據天下之雄圖,都六合之上游,攝制四海,運于掌握之內,此其所以為得也。不數載而天下大壞,其有由矣:亟役萬人,暴其威刑,竭其貨賄,負鋤梃謫戍之徒,圜視而合從,大呼而成群,時則有叛人而無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殺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論》(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周秦之變”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主要表現,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變化的原因。(2)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評價“周秦之變”對中國古代政治發展的影響。35.(24-25高三上·云南昆明·階段練習)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書同文”發生在周桓王時期,即公元前719年到公元前697年,這次“書同文”對當時秦國通用的文字進行了一次全面系統的整理和規范,變成《史籀篇》,再將《史籀篇》中的標準體-大篆推向全國。材料二 秦國的大篆至少從戰國中期,即秦孝公時期(公元前381-公元前338)開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漸漸演變成一種繁簡夾雜的綜合文字。其中主要成分是小篆和隸書,由于文字的繼承關系以及六國文字的影響,當中夾雜著一些籀文和古文。這種綜合文字一直延續到西漢前期。材料三 秦始皇命令李斯、趙高、胡毋敬等人召集一班文人學士,利用《史籀篇》損改照搬,并參照當時通用的綜合性通用文字(主要是繁體),這樣形成一套標準的小篆(大篆中的簡體)來推行全國。——上述材料引自趙平安《隸變研究》(1)根據材料一、二及所學知識,分析秦國“書同文”改革的歷史背景。(2)根據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概述秦國(朝)“書同文”的影響。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必修綱要上第3課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一、單選題1.(2025·浙江·模擬預測)學界研究指出,偉大的秦帝國只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秦帝國的首都咸陽大約經過一百五十年的輝煌而突然毀滅。不過,秦始皇所開創的皇權官僚集權體制的政治形態,卻延續了兩千多年。下列能夠為此提供佐證的是( )A.宗法制 B.郡縣制 C.內外服制 D.三公九卿制【答案】B【知識點】秦朝的政治制度【詳解】本題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皇權官僚集權體制”,“延續了兩千多年”等信息可知,秦帝國建立后,將郡縣制推廣到全國,并完善了基層組織,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開創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B項正確;宗法制是周朝實行的制度,排除A項;內外服制是商朝實行的制度,排除C項;秦朝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但到隋朝時三公九卿制基本被廢除,排除D項。故選B項。2.(2025·浙江·模擬預測)作為秦國故地,這里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六國貴族豪強的進入,不僅可以方便秦朝中央政府對他們進行直接管理和監視,還可以通過各種政策和措施,逐步同化他們,使他們成為秦朝統治的忠實支持者?!斑@里”是指( )①會稽 ②關中 ③巴蜀 ④河南地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C【知識點】秦鞏固統一的措施【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組合型選擇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國(中國)。根據材料可知,②關中-關中地區是秦國核心區域,是秦國故地。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有很好的地理優勢。六國貴族豪強進入這里,秦國能憑借良好的地緣條件對他們進行直接管理和監視,也利于通過政策逐步同化;③巴蜀-巴蜀之地在秦國統治范圍,秦國對其經營開發較早。這里地形復雜但戰略意義重大,六國貴族豪強被遷至這里,秦國可以利用當地獨特地理進行管控,也便于實施政策同化;②③正確;C項正確;會稽位于江南地區,河南地在當時并非秦國故地,秦國對這一區域的控制和影響力形成較晚,①④錯誤,排除ABD項。故選C項。3.(2025·甘肅白銀·模擬預測)秦朝在“河南地”一帶開墾新渠,移民屯田,開始了寧夏引黃灌區的開發。這一舉措( )A.旨在推動封建經濟的繁榮 B.配合了國家政治軍事需要C.維持了邊疆地區繁榮穩定 D.實現了邊疆內地的一體化【答案】B【知識點】秦鞏固統一的措施【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目的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完成統一后北擊匈奴,”河南地”的開基是為了滿足防御匈奴帶來的糧食等各方面的需要,B項正確;對“河南地"的開墾根本目的是配合國家政治軍事需要,不是推動封建經濟的繁榮,排除A項;這一地區有匈奴的侵擾,C項說法錯誤,排除C項;邊疆內地一體化是國家一體化的重要內容,其基本指向是加強邊疆與內地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密切聯系?!皩崿F了邊疆內地的一體化”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B項。4.(2025·山東菏澤·二模)西漢時期,匈奴與西域諸國皆稱中原人為“秦人”;東漢時新疆拜城《劉平國刻石》仍沿用“秦人”之稱。這一現象佐證了( )A.漢朝對西域的有效管轄 B.秦朝的制度文化影響深遠C.絲綢之路促進民族交流 D.漢朝與匈奴對西域的爭奪【答案】B【知識點】秦的疆域與統一的影響【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為本質題。根據題目具體時空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秦漢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西漢至東漢時期,匈奴和西域諸國仍稱中原人為“秦人”,這一現象表明秦朝雖短暫存在,但其統一后的制度文化對周邊民族和地區產生了深遠影響。秦朝推行中央集權、統一文字和度量衡等措施,強化了“秦”作為中原政權代表的形象。盡管漢朝取代了秦朝,但“秦人”的稱呼被長期沿用,說明秦朝的文化符號在民族交流中具有持久性,B項正確;如果漢朝有效管轄西域,西域應該稱中原人為“漢人”才對,但這里他們還是用“秦人”,這說明漢朝的影響力沒有完全替代秦朝留下的稱呼,或者這個稱呼有歷史延續性,排除A項;絲綢之路確實促進了交流,但題目中的現象是關于稱呼的延續,更直接的應該是秦的影響,排除C項;題目中的現象是稱呼問題,和爭奪西域的關系不大,排除D項。故選B項。5.(2025·北京朝陽·二模)柳宗元《封建論》評秦朝“亟役萬人,暴其威刑,竭其貨賄……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當代學者李禹階在探討“秦王朝制度效應與資源整合”中指出,秦統一后“仍堅持法家‘霸政’之術、行‘帝業’之治,構成其制度體系的結構性缺陷”。兩者共同揭示秦朝速亡的關鍵在于( )①以法家理念治國造成決策失誤 ②全面推行郡縣制導致矛盾激化③戰后未及時調整社會治理模式 ④統治方式與社會承受力的失衡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知識點】秦的滅亡【詳解】本題是組合型選擇題。時空是唐(中國)和當代中國。根據材料“亟役萬人,暴其威刑,竭其貨賄……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可知,柳宗元認為秦滅亡的原因在于有管理人民的制度卻不交給郡縣去實施,在實際操作中過度依賴武力和刑罰導致社會矛盾激化,最終走向滅亡;李禹階認為秦滅亡的原因在于統一之后仍實行法家的霸道之術管理國家,可見雙方都認為秦滅亡的關鍵在于未及時調整社會治理模式,其統治方式與社會承受力失衡,③④正確,D項正確;材料并未說明決策失誤造成秦滅亡,①錯誤,排除A、B項;柳宗元認為秦滅亡的原因在于有郡縣制而不去實施,②錯誤,排除C項。故選D項。6.(24-25高三下·山西忻州·階段練習)通過對里耶奏簡的研究發現,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洞庭郡遷陵縣如秦故地的縣一樣設置了學室,由熟識秦法和秦政者擔任學佴,其培養對象主要是遷陵“新黔首”,所傳授的知識應與為吏的基本素質即“能書會計”有關。據此可知,這一做法( )A.利于加強對新征服地區的控制 B.完善了地方的行政管理架構C.開始確立“以吏為師”教育制度 D.有效緩解了各地的反秦情緒【答案】A【知識點】秦鞏固統一的措施【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根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在秦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在新征服地區由熟識秦法和秦政者培養“新黔首”為吏,這有利于秦法和秦政的推廣,加強對新征服地區的控制,A項正確;材料主旨是注重培養新征服地區的吏,而不是完善地方行政管理架構,排除B項;商鞅變法時期就確立了“以吏為師”的制度,排除C項;材料中只是提到了在遷陵縣的做法,不能由此推斷出這一做法有效緩解了“各地”的反秦情緒,排除D項。故選A項。7.(2025·四川樂山·三模)戰國時期發展本國文字成為諸侯異政、思想紛紜的主要表現。秦朝規范了語言和書寫方式,建立了一個國家認可的文化體系,把所有從事帝國事務及渴望為帝國服務的人都聯結起來。這有利于( )A.結束列國紛爭分裂局面 B.推動中華共同體的形成C.奠定封建政治制度格局 D.結束學術與政治的分離【答案】B【知識點】秦鞏固統一的措施【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至秦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秦朝規范語言和書寫方式,建立國家認可的文化體系,使得不同地域的人有了共同的文化基礎,有利于增強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推動中華共同體的形成,B項正確;秦朝統一六國結束了列國紛爭分裂局面,而不是規范語言和書寫方式結束了分裂局面,規范語言和書寫是在統一之后進行的,排除A項;奠定封建政治制度格局的是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等政治方面的措施,排除C項;“結束學術與政治的分離”與秦朝規范語言和書寫方式的主要作用不符,這一舉措主要是在文化統一方面發揮作用,而非直接影響學術與政治的關系,排除D項。故選B項。8.(2025·江蘇·模擬預測)《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始皇)三十六年,熒惑守心,有墜星下東郡,至地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遣御史逐問,莫服,盡取石旁居人誅之。秋,使者從關東夜過華陰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今年祖龍死?!鄙鲜鰞热莘从沉耍? )A.文字史料需經考古驗證方能使用 B.當時民眾對秦朝的統治憤怒不滿C.苛政是導致秦朝速亡的主要原因 D.歷史傳說往往根據史實附會而來【答案】B【知識點】窮奢極欲的秦始皇【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根據材料“始皇遣御史逐問,莫服,盡取石旁居人誅之”“今年祖龍死”可知,秦始皇統治時期,百姓借用天象敘述秦朝即將滅亡,反映了百姓并不滿意秦朝的統治,B項正確;許多文字史料可以互證,無需也不可能全部經由考古驗證,“方能”說法錯誤,排除A項;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暴政,但材料講的是民眾對秦始皇統治的不滿,未涉及秦朝滅亡的內容,脫離材料,排除C項;部分歷史傳說基于史實而來,但傳說中也包括大量的虛構和夸張成分,排除D項。故選B項。9.(2025·河南·模擬預測)秦始皇統一六國后,遷原六國貴族及豪強于關中地區,而在秦末起義浪潮中,各路起義軍在勢力壯大時,多擁立原六國王室之后為王,如趙、魏、齊等推翻秦朝在當地的統治,實現了復國。這一現象揭示了秦朝( )A.未能建構起統一國家的認同 B.基層地方治理混亂無序C.關東與關中的地域矛盾尖銳 D.推行暴政導致自身滅亡【答案】A【知識點】秦的滅亡【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秦始皇統一六國后,雖然遷原六國貴族及豪強于關中,但秦末起義軍壯大后,多立原六國王室之后為王并實現復國,這表明原六國民眾先前的國家認同依然存在,沒有完全形成對秦朝這個統一國家的認同,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秦朝基層地方治理情況,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原六國地區民眾對秦政權認同感低,與關東和關中地域矛盾尖銳無關,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民眾的國家認同問題,而非秦朝因暴政滅亡,排除D項。故選A項。10.(2025·山東泰安·二模)柳宗元《封建論》中有這樣的觀點:“秦之所以革之者,其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盡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柳宗元所強調的是( )A.秦朝統一的歷史必然性 B.郡縣制推廣的進步性C.皇帝制度的客觀積極性 D.秦執政理念的局限性【答案】B【知識點】秦朝的政治制度【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根據材料“秦之所以革之者,其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并結合所學可知,柳宗元在《封建論》中強調秦朝推行郡縣制,雖然其動機是出于皇帝個人的私欲,但客觀上打破了貴族世襲特權,使選官任能更趨“公天下”,為后世中央集權體制奠定基礎,因此強調郡縣制的推廣具有進步性,B項正確;“秦統一的歷史必然性”側重于統一的條件而非制度變革,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皇帝制度的客觀積極性”與材料中批判“私其一己之威”不符,排除C項;“秦執政理念的局限性”僅對應材料中“私情”,但材料重點是肯定郡縣制的進步性,排除D項。故選B項。11.(2025·廣西·模擬預測)秦朝對官員的行為準則有明確規定,例如睡虎地秦簡中提到官員要“善度民力”,“毋使民懼”。而“居官善取”“見民倨敖(傲)”“興事不當”則屬于為吏之失。上述規定反映秦朝( )A.嚴刑峻法的落實 B.國家治理的規范C.專制集權的加強 D.官員辦事的章程【答案】B【知識點】秦鞏固統一的措施【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根據材料“睡虎地秦簡中提到官員要‘善度民力’‘毋使民懼’。而‘居官善取’‘見民倨敖(傲)’‘興事不當’則屬于為吏之失”結合所學可知,秦朝對官員行為準則進行明確規定,這體現了在國家治理層面,對官員這一重要治理主體的行為進行規范,有利于國家治理的有序進行,B項正確;題干主要強調的是對官員行為準則的規范,而非嚴刑峻法的落實情況,沒有突出刑罰相關內容,排除A項;秦朝確實加強中央集權,但題干未提及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或皇權強化,而是聚焦官員的具體行為規范,排除C項;題干重點在于官員的行為準則,而不是具體辦事的章程流程等內容,排除D項。故選B項。12.(2025·貴州·二模)秦統一后在全國設立縣道廟,由地方官員主持祭祀,一改先秦宗廟設于諸侯國國都、由國君主持宗廟祭祀的做法,從而使官僚代祭常規化、制度化。這一變化( )A.有利于國家公權的強化 B.推動宗法制度的瓦解C.體現基層治理因俗而治 D.埋下了秦滅亡的隱患【答案】A【知識點】秦鞏固統一的措施【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秦統一后在全國設立縣道廟,由地方官員主持祭祀,相當于將宗廟祭祀的權力集中于國家手中,有利于國家公權的強化,A項正確;春秋戰國時期宗法制度逐漸崩潰瓦解,排除B項;因俗而治的意思是根據不同的地區、不同民族的風俗、社會發展狀況實施統治或者管理,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C項;秦朝統治者推行暴政,為秦的滅亡埋下隱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項。故選A項。13.(2025·江西南昌·二模)據《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記載:拆開偽造的文書,官員未能察覺,罰二甲;丟失了記書、符券、官印、衙器的權,已受論處,后來自己找到所丟失的東西,不應免除所論之罪。由此可知,秦朝( )A.行政管理機制嚴密 B.官員違法現象頻發C.強調“以法為教” D.文書傳遞系統完備【答案】A【知識點】秦朝的政治制度【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根據材料“拆開偽造的文書,官員未能察覺,罰二甲;丟失記書、符券等物品,即使找回仍要受罰”并結合所學可知,秦朝法律對官員處理文書、符券等行政事務的責任有嚴格規定,即便失誤后補救仍需追責,體現了對行政環節的嚴密監督和制度化約束,反映出其行政管理機制的嚴密性,A項正確;材料僅強調對官員失職的處罰規定,無法直接推斷“官員違法現象頻發”,排除B項;“以法為教”側重法律教化功能,而材料強調行政責任,排除C項;題干涉及文書管理責任,“文書傳遞系統完備”在材料中未體現,排除D項。故選A項。14.(2025·江蘇·二模)秦始皇東巡刻石中,瑯琊臺刻有“皇帝之功,勤勞本事,上農除末,黔首是富”,碣石刻有“天下咸撫,男樂其疇,女修其業”等篆字。這反映了秦朝( )A.統一了各國的文字 B.社會矛盾趨于緩和C.強調農業商業并重 D.重視保護封建經濟【答案】D【知識點】秦鞏固統一的措施【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時期(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結合所學可知,瑯琊臺刻的意思是皇帝的功勞在于勤勞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重視農業生產減少不重要的事務,這是“重農抑商”的反映。碣石刻意為天下皆得安撫,男子樂于耕作,女子勤于家務,各自事務井然有序,兩段石刻體現的是對封建經濟的重視,D項正確;材料中雖然涉及篆書石刻,但據此不能得知是否統一各國文字,排除A項;材料的內容沒有體現階級矛盾問題,排除B項;秦朝推行的是重農抑商政策,C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故選D項。15.(24-25高三下·山東·階段練習)下表是關于胡亥繼位的記載。據此可知( )記述 出處(二世詔曰)“天下失始皇帝,皆遽恐悲哀甚,朕奉遺詔,今宗廟吏(事)及箸(書)以明至治大功德者具矣,律令當除定者畢矣?!?湖南益陽兔子山遺址出土《秦二世元年文書》《趙正書》:“趙正流涕而謂斯曰:‘吾非疑子也,子,吾忠臣也。其議所立?!┫嗨?、御史臣去疾昧死頓首言曰:‘今道遠而詔期窘(群)臣,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后?!踉唬骸伞!?北大藏漢簡《趙正書》《史記·陳涉世家》:“(陳勝)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將兵即欲廢扶蘇。 《史記·陳涉世家》A.文獻記載訛誤過多不足為信 B.作者年代決定記述的真實性C.不同立場影響歷史事件的表達 D.考古發現的資料更具有權威性【答案】C【知識點】秦二世即位與矛盾激化【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關于胡亥繼位問題,胡亥詔書和趙正書基本上是認同得位的合法性和正統性,可見二者是站在秦王朝統治合法的立場之上的,而司馬遷則持否定態度主要基于漢朝推翻了秦朝而建立,其著述明顯帶有否定前者的意圖,由此可知這種記載與作者的立場密切相關,C項正確;文獻記載雖然存在差異,但不能一概而論地說訛誤過多不足為信,很多文獻記載經過考證和研究是具有一定史料價值的,排除A項;作者年代不是決定記述真實性的唯一因素,同一時代的人對同一事件也可能有不同的記載,排除B項;考古發現的資料固然重要且具有較高的可信度,但不能絕對地說考古發現的資料就更具有權威性,不同類型的史料都有其價值和局限性,需要綜合分析,排除D項。故選C項。16.(2025·河北·模擬預測)有學者對《睡虎地秦墓竹簡》的具體事項行文時限情況進行了統計(見下表)。據此,可以印證秦朝( )《睡虎地秦墓竹簡》節選行文事由 上報截止時間 原文 出處處理國有金屬器物 七月 縣、都官以七月糞公器不可繕者……都官輸大內,內受買(賣)之,盡七月而觱(畢)。 《金布律》莊稼生長情況 八月 雨為澍,及誘(秀)粟……盡八月□□之。 《田律》上報已注銷且需補充的器物 九月 都官歲上出器求補者數,上會九月內史。 《內史雜》農作物產量收成 十月 稻后禾孰(熟)……到十月牒書數。 《倉律》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B.注重文書的時效性C.地方治理成效顯著 D.法律制度嚴厲苛刻【答案】B【知識點】秦朝的政治制度【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睡虎地秦墓竹簡》節選內容之行文時限情況可知,秦朝一些事項需在規定時間內上報,體現了秦朝對公文時效的重視,這較為有效地提高了秦朝事務處理的行政效率,B項正確;材料雖提及農業情況的上報,但未體現重農抑商政策,排除A項;材料反映了秦朝規定了在農業生產、器具管理等方面的行文時限情況,沒有涉及地方治理的成效,排除C項;從出處《倉律》《田律》《金布律》等可以看出,材料體現的是秦朝立法形式、內容多樣,而非法律制度嚴厲苛刻,排除D項。故選B項。17.(2025·湖北黃岡·模擬預測)《史記》《漢書》等文獻記載,秦始皇統一全國后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其中并無洞庭郡的明確記載。里耶秦簡的記錄表明秦始皇統一六國當年,就已有遷陵縣與洞庭郡的往來公文。這表明( )A.出土文物比文獻記載更可靠 B.文獻記載須有歷史學者作出考證C.出土文物可以補充傳世文獻 D.綜合多元史料即可得出正確結論【答案】C【知識點】秦朝的政治制度【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里耶秦簡的這一發現填補了傳世文獻中秦朝郡設的空白,推倒了歷來關于秦朝無洞庭郡行政區劃的結論。可見,出土文物可以補充傳世文獻,C項正確;“出土文物比文獻記載更可靠”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文獻記載的考證工作不只是歷史學者的任務,它是一個多學科、多群體參與的過程,排除B項;綜合多元史料即可得出正確結論的表述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C項。18.(2025·陜西咸陽·二模)秦朝三公和諸卿的設立,行政、軍事、司法、監察、財政的分設,博士議政,既分工,又相互制衡,皇帝操大權于股掌,馭群臣如牛馬,體現出高超的政治手腕。這說明秦朝( )A.加強了對勞動人民的統治 B.強化君主專制的政治格局C.鞏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 D.奠定大一統文化基本格局【答案】B【知識點】秦朝的政治制度【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根據材料“既分工,又相互制衡,皇帝操大權于股掌,馭群臣如牛馬,體現出高超的政治手腕?!苯Y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三公和諸卿的設立,使得各機構既分工又相互制衡,最終皇帝操大權于股掌,這表明秦朝通過這種官僚制度的設計,將權力集中于皇帝手中,強化了君主專制的政治格局,B項正確;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官僚機構對皇權的服務和皇權的強化,而非對勞動人民的統治措施,排除A項;秦朝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但材料中內容主要與中央集權制度有關,沒有涉及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內容,如對邊疆地區的管理、民族融合等方面等信息,排除C項;材料中說的是政治格局而不是文化格局,排除D項。故選B項。19.(24-25高三上·湖南婁底·階段練習)岳麓秦簡的秦令載:“新黔首(新地居民)或不勉(勤勉)田作、繕(修葺)室屋,而帶劍挾兵,曹(偶)出入,非善谷(俗)殹(也),其謹禁御(禁止)之?!边@一規定( )A.開創了中央集權治理模式 B.體現了當時社會基層治理C.反映了秦朝依法治國理念 D.有助于穩定新地社會秩序【答案】D【知識點】秦鞏固統一的措施【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時期(中國)。據材料可知,秦的法令規定意在讓新地居民致力于農耕之事,勤勉田作、修葺房室,限制與“新黔首挾劍兵新居地人民所持私兵器,此舉意在形成秦在新占領地區對重型武器的壟斷,削弱關東民間反抗力量,這些均有助于穩定新地社會的整體秩序,D項正確;秦始皇開創了中央集權治理模式,但材料主旨是強調秦法令中的規定,A項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材料主旨是強調秦法令中的規定,沒有涉及秦的基層治理,排除B項;依法治國指的是用法律來規范社會,治理國家,但是材料主旨是強調秦法令中的某些規定,C項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20.(24-25高三下·安徽·階段練習)西周時期,庶眾與周天子沒有直接聯系,“帝力于我何有哉”。秦朝以后,帝王經由朝廷命官直接“臨民”,“王朝賦役直達庶眾”。這種轉變可用于說明秦朝( )A.行政系統的完善 B.國家治理的先進C.君主專制的形成 D.農民起義的必然【答案】B【知識點】秦朝的政治制度【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周至秦朝(中國)。秦朝以后,帝王通過朝廷官員直接“臨民”,這實質上是中央集權制度確立的結果。中央集權體制的確立和賦役的有效實現極大地推動了中國國家治理的提升和文明的進步。同一時期的世界其他地區的文明均未達到中國的程度,B項正確;行政系統的完善并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材料信息也沒有提及,排除A項;材料并未強調君主獨裁專斷,排除C項;中央集權體制并不是農民起義的根源,排除D項。故選B項。21.(2025·湖南岳陽·二模)有學者認為,周公時代變革的最大結果,是神權退場,這讓中國的文化過于“早熟”;戰國時代變革的最大結果,是貴族退場,這讓中國的政治過于“早熟”。而其他人類文明中,神權和貴族的退場,都發生在1500年之后的所謂近現代時期。材料中兩個“早熟”的結果分別表現為( )A.分封制度和郡縣制度的建立 B.以德治國和以法治國的實施C.周公禮制和官僚政治的形成 D.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的創建【答案】C【知識點】春秋戰國的改革與變法活動、秦朝的政治制度、禮樂制度【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為本質題。根據題目具體時空信息可知具體時空為古代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可知,第一個“早熟”處在周公時代,周公旦在政治上確立了以宗法制度為核心的嫡長制以及分封制,即周公禮制,第二個“早熟”處在戰國時代,貴族退場即封建官僚政治出現并形成,C項正確;分封制和郡縣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以德治國和以法治國都是治國思想,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排除B項;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在秦朝得以確立,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22.(24-25高三下·河南·階段練習)據古文獻記載,“戰國時,齊置博士之官”。齊國稷下薈萃了一大批精通禮儀的博士諸生,秦滅齊后將這一制度移植于秦,“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員多至數十人”。這些可用于說明,秦朝建立初期( )A.百家爭鳴的盛況得以持續 B.統治者對文化統一的重視C.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的改變 D.齊國制度文化得到了推廣【答案】B【知識點】秦鞏固統一的措施【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時期的中國。材料提到戰國時齊國設置博士之官,秦滅齊后移植這一制度,且秦朝博士“掌通古今” 。秦統一六國后,需要通過各種手段加強統治,文化統一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設置博士掌管古今知識,有助于對思想文化進行管理和整合,體現出統治者對文化統一的重視,B項正確;秦朝建立后實行文化專制政策,如“焚書坑儒”,百家爭鳴的盛況在秦朝并未持續,排除A項;秦朝建立初期,主流價值觀念依舊是法家思想為主導,材料未體現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的改變,排除C項;秦朝移植齊國博士制度,并非單純推廣齊國制度文化,而是從自身統治需求出發,利用這一制度服務于文化統治,排除D項。故選B項。23.(2025·云南昆明·一模)秦始皇多次下令遷移農民。公元前219年遷3萬戶至沿海瑯琊臺,免除徭役12年;公元前212年遷3萬戶至西北邊陲,免除徭役10年;公元前211年遷3萬戶至北部邊地,拜爵一級。此舉意在( )A.緩解人地矛盾,縮小區域差異 B.瓦解六國殘余,消除地方割據C.實施獎勵耕戰,推動生產發展 D.強化邊防體系,鞏固統一局面【答案】D【知識點】秦鞏固統一的措施【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從材料中可見,秦始皇多次將農民遷移至沿海、西北邊陲、北部邊地等區域,沿海與邊疆等地,戰略位置重要,遷移農民能充實邊疆人口,加強邊防力量,從而強化邊防體系、鞏固統一局面,D項正確;人地矛盾在秦朝尚未成為全國性問題,且三次遷徙集中于邊疆而非經濟差異區域,未體現縮小區域差異的意圖,排除A項;瓦解六國殘余勢力主要通過遷徙六國貴族至關中,題干中遷移對象為普通農民且遷往邊疆,與地方割據無直接關聯,排除B項;獎勵耕戰的核心是耕織與軍功結合,而材料中僅北部邊地遷徙涉及“拜爵一級”,三次遷徙的核心動機仍是戍邊實防,并非系統性的耕戰政策推行,排除C項。故選D項。24.(2025·江西宜春·二模)下表為《睡虎地秦墓竹簡》中具體事項行文時限表(部分),該表反映秦朝( )原文 行文事由 上報截止時間 出處都官輸大內,內受買(賣)之,盡七月而觱(畢) 處理國有金屬器物 七月 《金布律》雨為澍〈澍〉,及誘(秀)粟……盡八月之 莊稼生長情況 八月 《田律》稻后禾孰(熟)……到十月牒書數 農作物產量收成 十月 《倉律》A.嚴刑峻法以維系統治 B.重視行政管理的時效C.重農抑商以打擊兼并 D.以農為本的司法取向【答案】B【知識點】秦朝的政治制度【詳解】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依據材料信息可知,表格中列舉了秦朝不同行政事項的上報截止時間(如七月、八月、十月),均出自《金布律》《田律》《倉律》等法律條文。這些條文明確規定了處理具體事務的時效要求,例如國有物資管理、農業生長情況及收成統計等,這種對不同事務設定具體時限的做法,反映了秦朝通過法律規范行政流程、強調時效性的特點,B項正確;表格內容并未涉及刑罰或法律嚴苛性,而是聚焦行政事務的時效性,排除A項;表格中雖有農業相關事項(如莊稼、產量),但未提及“抑商”或“打擊兼并”的政策,排除C項;表格主要強調的是具體事務的時間規定,而非以司法手段優先保障農業,排除D項。故選B項。25.(2025·湖北·二模)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夢縣的睡虎地秦簡中,記載有以下法律條文:“甲盜,贓值千錢,乙知其盜,受分贓不盈一錢,問乙何論?同論?!?、“甲小未盈六尺,有馬一匹自牧之,今馬為人敗,食人稼一石,問當論不當?不當論及償稼?!?、“司寇盜百一十錢,先自告,可(何)論?當耐為隸臣,或曰貲二甲?!庇纱丝梢姡? )A.以吏為師貫徹于法律解釋 B.法律答問為秦律主要形式C.秦重視判例指導司法實踐 D.賊盜推進法律儒家化進程【答案】A【知識點】秦鞏固統一的措施【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根據材料“甲小未盈六尺,有馬一匹自牧之,今馬為人敗,食人稼一石,問當論不當?不當論及償稼?!迸c“司寇盜百一十錢,先自告,可(何)論?當耐為隸臣,或曰貲二甲?!苯Y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中的法律條文通過具體案例來對法律問題進行解答和說明,這密切民眾與官吏的聯系,便于官吏向民眾普及與解釋法律,是以吏為師貫徹于法律解釋的體現,A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律的主要形式有律、令、法律答問、封診式、廷行事等多種,僅從睡虎地秦簡中的幾條法律條文不能得出法律答問是秦律主要形式的結論,排除B項;根據材料可知,秦朝的法律條文通過具體案例來對法律問題進行解答,主要是用于普及法律,不是用于司法實踐,排除C項;根據材料可知,秦律是法家思想的體現,材料中的秦律條文沒有體現儒家思想,也不存在秦律儒家化的進程,因為儒家化是漢代之后的趨勢,排除D項。故選A項。26.(24-25高三上·云南保山·期末)《漢書 刑法志》說:“秦始皇兼吞戰國,遂毀先王之法,滅禮誼之官,專任刑罰……”可見秦統一后( )A.治理模式違背祖宗法度 B.社會道德水準嚴重下滑C.儒學官員無法適應形勢被淘汰 D.對關東行政人員進行重大調整【答案】D【知識點】秦鞏固統一的措施【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代(中國)。材料強調秦始皇“兼吞戰國”后,毀壞儒家圣王之法,選官任官貫徹法家思想,這會導致六國故地的相當一部分官員被替換,D項正確;“先王之法”并非始皇先輩之法,排除A項;“毀先王之法”“滅禮誼之官”“專任刑罰”等均無法得出社會道德水準嚴重下滑,排除B項;“滅禮誼之官”會傷害到儒學以及推崇儒學的官員,但“無法適應形勢”的表述錯誤,排除C項。故選D項。27.(2025·廣東廣州·二模)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以及龍崗秦簡中均有關于侵占阡陌道路和破壞他人田地的處罰規定。這表明當時政府( )A.保護井田制度 B.規范市場交易秩序 C.維護小農利益 D.抑制社會貧富分化【答案】C【知識點】秦鞏固統一的措施【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至秦朝時期(中國)。根據材料“侵占阡陌道路和破壞他人田地的處罰規定”并結合所學可知,秦國通過法律維護與小農相關的生產生活資源,實質是維護小農經濟的穩定,確保國家賦稅和兵源基礎,C項正確;井田制在商鞅變法后已被廢除,排除A項;題干涉及農田管理,與市場交易無直接關聯,排除B項;法律旨在保障農業生產秩序,而非直接抑制貧富分化,排除D項。故選C項。28.(2025·甘肅平涼·模擬預測)《岳麓秦簡·金布律》中規定:“黔首賣奴婢(婢)、馬牛及買者,各出廿二錢以質市亭”,由市亭為交易立券書;市亭不僅需要在券書上標注奴婢、牛馬的市場均價,還須到奴婢、牛馬所在地予以核實。這體現出秦朝( )A.社會契約觀念日漸盛行 B.通過立法改善營商環境C.國家治理的集權性特征 D.市場物價干預機制完善【答案】C【知識點】秦鞏固統一的措施【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代(中國)。根據材料“市亭為交易立券書;市亭不僅需要在券書上標注奴婢、牛馬的市場均價,還須到奴婢、牛馬所在地予以核實”可知,由市亭負責交易立券書以及相關的驗證和標價工作,這表明市亭作為國家行政體系中的一環,接受中央政府的領導和管理。同時,對市亭標價核實的規定也反映出國家通過對交易對象來源的嚴格審查,確保了交易的合法性和規范性,也體現了中央政府對經濟活動和社會秩序的集中管控,C項正確;“契約觀念”強調的是平等主體之間基于自由意志而達成的一種協議關系,在秦朝的社會環境下,交易中的券書更多的是作為政府管理的憑證,而不是一種體現平等主體間契約精神的載體,百姓更多的是被動接受政府的交易管理規定,而不是主動基于契約觀念來進行交易,排除A項;從整體來看,秦朝的這一立法側重于政府對經濟交易的管理和控制,體現的是政府的權威和主導作用,并非為了給商業活動提供便利和保障,排除B項;材料中關于物價干預的只有在券書上標注奴婢、牛馬價格一項,“物價干預機制完善”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C項。29.(2025·廣西賀州·二模)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統一后第二次出巡,途中秦始皇登上了泰山,并在東?,樼鹋_一帶留下石刻:“皇帝并一海內,以為郡縣,天下和平……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據此可知,秦始皇出巡的主要目的在于( )A.增強政治文化認同 B.擺脫傳統政治束縛C.消除關東敵對情緒 D.考察邊疆軍政事務【答案】A【知識點】秦的疆域與統一的影響【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據題干中秦始皇石刻內容“皇帝并一海內,以為郡縣,天下和平……人跡所至,無不臣者”,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通過出巡和刻石宣揚統一功績,強調郡縣制下的“天下和平”與疆域內“無不臣者”,其核心目的是以政治宣示和文化整合強化對六國舊地的統治,塑造“海內一統”的集體認同,A項正確;石刻未體現突破傳統政治制度(如分封制)的意圖,排除B項;關東敵對情緒雖存在,但石刻內容側重“臣服”而非“消除敵對”,排除C項;邊疆軍政考察需實際治理行動,而材料僅為象征性宣示,排除D項。故選A項。30.(2025高三·全國·專題練習) 20世紀初,王國維提出“二重證據法”,主張“紙上材料”與“地下材料”互證。下列研究最能體現該方法的是( )A.通過《史記》考證黃帝傳說 B.結合秦簡與傳世文獻重構律令體系C.用《資治通鑒》分析安史之亂 D.參照《清明上河圖》研究北宋市制【答案】B【知識點】文書制度【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初(中國)。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二重證據法強調主張“紙上材料”與“地下材料”互證,而秦簡是實物史料,一般是考古挖掘而出(地下材料),而“秦朝的傳世文獻,如律令屬于紙上材料,能夠和秦簡相互印證,B項正確;《史記》屬于傳世文獻,單憑一項不能構成“二重證據法”,排除A項;《資治通鑒》屬于歷史文獻,即“紙上材料”,二重證據法的研究還需要“地下材料”,排除C項;《清明上河圖》僅是風俗畫,其反映的是北宋末年汴河沿岸商業發展的狀況,但不能把它作為“二重證據法”的任何一方加以使用,排除D項。故選B項。二、材料題31.(2025·安徽蕪湖·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國家治理是國家的基本職能,大一統是中國歷史的一個基本特點。先秦時期奠定了“大一統”思想的基礎。戰國時,“大一統”思想開始向政治實踐轉化。秦漢以后,實現了大一統國家的治理方式,也成為歷代統治者追求的治理目標?!按笠唤y”思想與國家治理的關系具體表述為以下4個方面:一是“大一統”思想與中央集權郡縣制國家治理體系;二是“大一統”思想與“民惟邦本”的政策;三是“大一統”思想與社會治理措施;四是“大一統”思想與權力制衡原則。我國歷史上“大一統”思想國家治理堅持中央集權一元化的治理主體地位,符合歷史發展要求,適合國情,是積極成功的。——摘編自卜憲群《談我們歷史上的“大一統”思想與國家治理》結合材料與所學中國古代史知識,圍繞“大一統與國家治理”,自擬論題,并加以闡釋。(要求:觀點正確,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論題:大一統是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重要手段闡釋:大一統是中國歷史發展的趨勢。戰國中后期,統一逐漸成為當時人們的共識,秦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秦朝采取了一系列鞏固大一統的措施。政治上,在地方徹底廢除分封制,在全國推廣郡縣制,設立郡、縣兩級行政機構,其主要官員由中央任免和考核;經濟上,統一車軌、貨幣和度量衡,修建馳道、直道,編制戶籍;文化上,統一文字、統一思想。這些措施有力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奠定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基礎。綜上所述,統一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客觀需要。示例二論題:“大一統”思想為秦朝國家治理奠定基礎闡釋:中國古代“大一統”思想歷史悠久。先秦時期儒家代表孟子主張“天下定于一”,將統一與仁政集合,荀子提出“四海之內若一家”,突破血緣限制,構建以文化認同為核心的“天下觀”。法家代表韓非子主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為中央集權國家治理提供了理論支持。秦統一后“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采取了一系列鞏固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統治措施,如統一車軌、文字、貨幣和度量衡,修馳道、直道,頒布法律,編制戶籍等,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可見,我國歷史上“大一統”思想奠定了秦朝國家治理的理論基礎,并被以后王朝長期沿用,影響深遠。【知識點】孟子、荀子及儒家思想、墨子及墨家、韓非及法家的思想、秦鞏固統一的措施、秦的疆域與統一的影響【詳解】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古代中國。首先,據材料“國家治理是國家的基本職能,大一統是中國歷史的一個基本特點”“戰國時,‘大一統’思想開始向政治實踐轉化”“我國歷史上‘大一統’思想國家治理堅持中央集權一元化的治理主體地位,符合歷史發展要求”等并結合所學,可以擬定論題:大一統是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重要手段;或者“大一統”思想為秦朝國家治理奠定基礎。其次,緊扣材料信息,回憶、再現所學對所擬定的論題展開闡釋,做到史論結合、有理有據。就論題“大一統是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重要手段”而言,注意圍繞以下方面展開闡釋:大一統是中國歷史發展的趨勢;分別闡釋:戰國中后期,統一逐漸成為當時人們的共識;秦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采取了一系列鞏固大一統的措施(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就論題“‘大一統’思想為秦朝國家治理奠定基礎”而言,注意圍繞以下方面展開闡釋:總況:中國古代“大一統”思想歷史悠久;分別闡釋:先秦儒家、法家關于“大一統”的認識;秦統一后,采取了一系列鞏固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統治措施。最后,末尾附上總結性的語言(小結),以升華所擬定的論題,如統一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客觀需要;或者我國歷史上“大一統”思想奠定了秦朝國家治理的理論基礎,并被以后王朝長期沿用,影響深遠等。32.(2025·河北·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倉漏朽禾粟,及積禾粟而敗之,其不可食者,不盈百石以下,誶官嗇夫;百石以上到千石,貲①官嗇夫一甲;過千石以上,貲官嗇夫二甲;令官嗇夫、冗吏共賞(償)敗禾粟。禾粟雖敗而尚可食毆(也),程之,以其牦(耗)石數論負②之。……御中發征,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行命書及書署急者,輒行之;不急者,日畢,勿敢留。留者以律論之。……譽適(敵)③以恐眾心者,戮。戮者可(何)如?生戮,戮之已乃斬之之謂也。——據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注釋:①貲:罰款②負:令之負責賠償③譽適:贊譽敵軍(1)根據材料,概括秦簡所反映的歷史信息。(2)根據秦墓竹簡某一方面的歷史信息,聯系所學知識,分析其歷史意義。【答案】(1)信息:倉儲管理失職要受到懲罰;朝廷征發徭役須如期完成;文書須即刻傳送不得延誤;嚴懲贊譽敵軍擾亂軍心者。(2)示例:文書須即刻傳送不得延誤。意義:有助于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和監督;對后世的行政管理產生深遠影響。【知識點】秦朝的政治制度【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秦朝中國。信息:根據材料“倉漏朽禾粟,及積禾粟而敗之,其不可食者,不盈百石以下,誶官嗇夫;百石以上到千石,貲①官嗇夫一甲;過千石以上,貲官嗇夫二甲;令官嗇夫、冗吏共賞(償)敗禾粟”可得出,倉儲管理失職要受到懲罰;根據材料“御中發征,乏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可得出,朝廷征發徭役須如期完成;根據材料“行命書及書署急者,輒行之;不急者,日畢,勿敢留。留者以律論之”可得出,文書須即刻傳送不得延誤;根據材料“譽適(敵)③以恐眾心者,戮。戮者可(何)如?生戮,戮之已乃斬之之謂也”可得出,嚴懲贊譽敵軍擾亂軍心者。(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秦代中國。意義:示例:文書須即刻傳送不得延誤。結合所學知識可從提升政府的行政效率、加強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和監督等方面分析作答。如有助于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和監督;對后世的行政管理產生深遠影響。33.(2025·山東·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真假之間——秦始皇史跡的“二重”文獻考察當代歷史學者蘇俊林采用“二重證據法”將《史記》等傳世文獻與秦漢簡牘結合起來,從文獻學角度對秦始皇史跡的真假問題進行了考察。下面是其考察的幾個片段:考察一 《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載改“命”為“制”、改“令”為“詔”、更稱“皇帝”等皇帝名號制度。泰上觀獻曰皇帝。天帝觀獻曰皇帝。帝子游曰皇帝。王節弋曰皇帝。王譴曰制譴。以王令曰以皇帝詔。承令曰承制。王室曰縣官。公室曰縣官。內侯為輪(倫)侯。徹侯為列侯。以命為皇帝。受(授)命曰制。□命曰制。為謂□詔。——里耶秦簡《秦更名方》考察二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于是急法,久者不赦。”出于對司馬遷的信任,“久者不赦”的說法深入人心。廿三年四月,江陵丞文敢(讞)之:廿三【二】年九月庚子,令下劾:祿江陵獄:上造敞、士五(伍)猩智(知)人盜椒冢,分臧(贓),得。敝當耐鬼薪,猩黥城旦。遝戊午(赦),為庶人。——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所藏秦簡《為獄等狀四種》稟叔(菽)、麥,當出未出,即出禾以當叔(菽)、麥,叔(菽)、麥賈(價)賤禾貴,其論可(何)?。ㄒ玻??當貲一甲。會赦未論,有(又)亡,赦期已盡六月而得,當耐。——睡虎地秦簡《法律》考察三 賈誼在《新書·過秦論》中說秦始皇“先詐力而后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哆^秦論》被司馬遷摘入《史記·秦始皇本紀》之后,“暴虐天下”成為批評秦始皇的罪證之一。田時先行富有賢人,以閑時行貧者,皆月券書其行月及所為日數,而署其都發及縣請(情)。其當行而病及不存,暑于券,后有(徭)而聶(躡)行之。——岳麓秦簡《徭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該學者“二重”文獻考察的認識。【答案】關于秦始皇的歷史事跡,出土簡牘證實了史書的某些記錄,如秦簡證實了《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更改名號的記載。但也有不少史書未載的新資料。如秦簡記載秦始皇進行過大赦,秦代赦免制度已經形成。秦簡中還有禁止過度勞役的相關體現。這與《史記》等文獻所記載的秦始皇“久者不赦”、“暴虐天下”等有所不同。傳世文獻遺漏了關于秦始皇的重要資料,對秦始皇史跡的記載并不完全真實。研究秦始皇甚至秦史不能僅憑或者偏信傳世文獻,需要將傳世文獻與出土簡牘結合起來進行綜合分析。【知識點】秦朝的嚴刑峻法、沉重的賦稅與徭役、秦朝的政治制度【詳解】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載改‘命’為‘制’、改‘令’為‘詔’、更稱‘皇帝’等皇帝名號制度”“以命為皇帝。受(授)命曰制?!趺恢啤橹^□詔”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關于秦始皇的歷史事跡,出土簡牘證實了史書的某些記錄,如秦簡證實了《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更改名號的記載。根據材料“《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于是急法,久者不赦?!薄氨之斈凸硇剑慎舫堑?。遝戊午(赦),為庶人”和所學知識可知,《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久者不赦”;秦簡《為獄等狀四種》中“敞當耐鬼薪,猩黥城旦。遝戊午(赦),為庶人”說明有過赦免;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中“會赦未論,有(又)亡,赦期已盡六月而得,當耐”也談到了赦免罪人的問題。由此可知,秦簡記載秦始皇進行過大赦,秦代赦免制度已經形成。根據材料“賈誼在《新書·過秦論》中說秦始皇‘先詐力而后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哆^秦論》被司馬遷摘入《史記·秦始皇本紀》之后,‘暴虐天下’成為批評秦始皇的罪證之一”“田時先行富有賢人,以閑時行貧者,皆月券書其行月及所為日數,而署其都發及縣請(情)。其當行而病及不存,暑于券,后有(徭)而聶(躡)行之”和所學知識可知,《新書·過秦論》所載“暴虐天下”成為批評秦始皇的罪證之一,岳麓秦簡《徭律》規定農忙時應先征發“富有賢人”,農閑時方征發貧窮者,被征發者若生病則順延到下次,可見在徭役征發上不乏體恤與審慎精神。由此可知,秦簡中還有禁止過度勞役的相關體現。這與《史記》等文獻所記載的秦始皇“久者不赦”、“暴虐天下”等有所不同。傳世文獻遺漏了關于秦始皇的重要資料,對秦始皇史跡的記載并不完全真實。綜上所述,研究秦始皇甚至秦史不能僅憑或者偏信傳世文獻,需要將傳世文獻與出土簡牘結合起來進行綜合分析。34.(24-25高三下·江西·階段練習)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設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羅,四周于天下,輪運而輻集;合為朝覲會同,離為守臣扦城。然降于夷王,害禮傷尊,下堂而迎覲者。歷于宣王,挾中興復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魯侯之嗣。陵夷迄于幽、厲,王室東徙,而自列為諸侯。厥后,問鼎之輕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伐凡伯、誅萇弘者有之,天下乖戾,無君君之心。余以為周之喪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得非諸侯之盛強,末大不掉之咎歟?遂判為十二、合為七國,威分于陪臣之邦,國殄于后封之秦,則周之敗端,其在乎此矣。——柳宗元《封建論》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廢侯衛而為之守宰,據天下之雄圖,都六合之上游,攝制四海,運于掌握之內,此其所以為得也。不數載而天下大壞,其有由矣:亟役萬人,暴其威刑,竭其貨賄,負鋤梃謫戍之徒,圜視而合從,大呼而成群,時則有叛人而無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殺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論》(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周秦之變”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主要表現,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變化的原因。(2)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評價“周秦之變”對中國古代政治發展的影響。【答案】(1)主要表現:周實行分封制,將土地和人民分封給諸侯,諸侯在封國內享有世襲統治權,有相對獨立性;秦實行郡縣制,地方官員由中央任免,不得世襲,中央對地方直接控制。變化原因: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分封制無法維持統治秩序,無法有效控制地方,國家分裂戰亂頻繁;秦統一六國后,需要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經濟上,隨著生產力發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漸確立,以血緣為基礎的分封制難以適應新的經濟基礎。文化上,深受法家思想影響。(2)積極影響:建立起中央集權制度,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為后世歷代王朝政治制度奠定基本格局。打破了貴族政治的局面,官僚政治逐漸形成,官員由中央任免考核,提高了行政效率,促進政治制度的發展。消極影響:高度集權的體制下,容易形成暴政,導致階級矛盾激化,秦朝因暴政二世而亡,為后世提供了教訓。【知識點】分封制、秦朝的政治制度【詳解】(1)本題是對比題,時空是西周和秦朝的中國。表現:根據“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設五等,邦群后”“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廢侯衛而為之守宰,據天下之雄圖,都六合之上游,攝制四海,運于掌握之內,此其所以為得也”可知,周實行分封制,將土地和人民分封給諸侯,諸侯在封國內享有世襲統治權,有相對獨立性;秦實行郡縣制,地方官員由中央任免,不得世襲,中央對地方直接控制。變化原因:根據所學可從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方面進行分析,政治上:根據“厥后,問鼎之輕重者”可知,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分封制無法維持統治秩序,無法有效控制地方,國家分裂戰亂頻繁;而秦朝建立后,吸取西周滅亡的教訓,需要加強中央集權;經濟上:根據所學可知,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出現,隨著生產力發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漸確立,以血緣為基礎的分封制難以適應新的經濟基礎。文化上,結合所學可知,秦朝的中央集權深受法家思想影響。(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秦朝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從積極和消極方面進行分析,積極方面:根據“據天下之雄圖,都六合之上游,攝制四海,運于掌握之內,此其所以為得也”可從加強中央集權、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奠定后世歷代王朝政治制度奠定基本格局等方面進行回答;消極方面:根據“不數載而天下大壞,其有由矣:亟役萬人,暴其威刑,竭其貨賄,負鋤梃謫戍之徒,圜視而合從,大呼而成群,時則有叛人而無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殺守劫令而并起”可從容易形成暴政、階級矛盾激化,導致秦朝速亡等方面進行回答。35.(24-25高三上·云南昆明·階段練習)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書同文”發生在周桓王時期,即公元前719年到公元前697年,這次“書同文”對當時秦國通用的文字進行了一次全面系統的整理和規范,變成《史籀篇》,再將《史籀篇》中的標準體-大篆推向全國。材料二 秦國的大篆至少從戰國中期,即秦孝公時期(公元前381-公元前338)開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漸漸演變成一種繁簡夾雜的綜合文字。其中主要成分是小篆和隸書,由于文字的繼承關系以及六國文字的影響,當中夾雜著一些籀文和古文。這種綜合文字一直延續到西漢前期。材料三 秦始皇命令李斯、趙高、胡毋敬等人召集一班文人學士,利用《史籀篇》損改照搬,并參照當時通用的綜合性通用文字(主要是繁體),這樣形成一套標準的小篆(大篆中的簡體)來推行全國。——上述材料引自趙平安《隸變研究》(1)根據材料一、二及所學知識,分析秦國“書同文”改革的歷史背景。(2)根據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概述秦國(朝)“書同文”的影響。【答案】(1)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導致文字使用混亂;秦國地處關中有相對單一的地理文化環境;商鞅變法國力強大并發動兼并戰爭;國家治理推廣文字的需要。(2)促使漢字系統由繁到簡、莊重典雅;滿足了軍事戰爭及大一統國家治理需要;但由于秦政強制推廣、國祚短暫及小篆的復古趨向而不能推廣。【知識點】春秋戰國的改革與變法活動、秦鞏固統一的措施【詳解】(1)本題是背景題。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秦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書同文’發生在周桓王時期,即公元前719年到公元前697年”及所學知識可知,此時周王室逐漸衰微,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導致文字使用混亂;根據材料“秦國的大篆至少從戰國中期,即秦孝公時期(公元前381-公元前338)開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漸漸演變成一種繁簡夾雜的綜合文字”及所學知識可知,秦孝公支持商鞅進行變法,商鞅變法國力強大并發動兼并戰爭;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國地處關中有相對單一的地理文化環境;國家治理推廣文字的需要。(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和秦朝(中國)。根據材料“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漸漸演變成一種繁簡夾雜的綜合文字”“秦始皇命令李斯、趙高、胡毋敬等人召集一班文人學士,利用《史籀篇》損改照搬,并參照當時通用的綜合性通用文字(主要是繁體),這樣形成一套標準的小篆(大篆中的簡體)來推行全國”和所學知識可知,促使漢字系統由繁到簡、莊重典雅;滿足了軍事戰爭及大一統國家治理需要;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由于秦政強制推廣、國祚短暫及小篆的復古趨向而不能推廣。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3練】必修綱要上第3課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備戰2026屆高考歷史復習(原卷版).docx 【第3練】必修綱要上第3課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備戰2026屆高考歷史復習(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