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4練】必修綱要上第4課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原卷版+解析版)---備戰2026屆高考歷史復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4練】必修綱要上第4課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原卷版+解析版)---備戰2026屆高考歷史復習

資源簡介

必修綱要上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一、單選題
1.(2025·湖北十堰·模擬預測)漢武帝即位之初,就詔令中央和地方主要行政長官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元光元年,漢武帝又下詔策試賢良,“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有學者指出,漢武帝元光元年是“中國學術史和中國政治史的最可紀念的一年”。這反映出察舉制( )
A.邁出了儒學政治化的關鍵一步 B.實現了官員選拔的公平公正性
C.保障了政治體系運行的高效化 D.增強了基層社會治理的有效性
【答案】A
【知識點】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措施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句,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代中國。材料表明,察舉制將儒學倡導的“賢良方正”“直言極諫”“孝廉”等作為選拔官員的基本標準,使政治運行呈現出儒家學術的底色,反映出察舉制邁出了儒學政治化的關鍵一步,A項正確;察舉制下選官標準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并不能實現公平公正,尤其是到了后期出現了“舉孝廉,父別居;舉秀才,不知書”的局面,排除B項;材料只涉及儒家倫理道德對選官的影響,并不涉及政治體系運行的效率,排除C項;材料涉及選官,不涉及基層治理,排除D項。故選A項。
2.(24-25高三下·重慶·階段練習)史載,王莽末年,四方潰叛。樊宏“與宗家親屬作營塹自守,老弱歸之者千余家”。第五倫“乃依險固筑營壁,有賊,輒奮厲其眾,引強持滿以拒之,銅馬、赤眉之屬前后數十輩,皆不能下”,“宗族閭里爭往赴之”,樊宏和第五倫的上述做法在當時( )
A.重創了門閥豪強地主勢力 B.使宗族力量成為政權支柱
C.導致了地方割據局面形成 D.有益于地方秩序的穩定性
【答案】D
【知識點】西漢的滅亡與王莽改制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為本質題、影響題。根據題目具體時空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新朝(中國)。據材料信息可知,王莽末年,朝政衰敗,樊宏、第五倫等人組織宗族力量,構建防御工事,用以抵御地方動亂,這客觀上有助于降低社會動亂對地方的破壞性,有利于維護地方秩序的穩定性,D項正確;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樊宏等人多為地方豪強,他們的上述做法進一步鞏固和強化了其在地方的勢力,排除A項;當時這些宗族力量主要是為了在亂世中求生存,而非成為政權的支柱,排除B項;樊宏和第五倫組織自衛是為了應對戰亂,保護宗族和鄉里,他們的行為也沒有導致地方割據局面的形成,排除C項。故選D項。
3.(2025·廣東·模擬預測)據《后漢書·郡國志》記載,東漢永和五年(140年)全國各郡國的在籍人口總數不足4800萬,與西漢末期相比減少了將近1000萬。而南方揚、荊、益、交四州合計在籍人口增長了700萬以上。影響該時期人口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移民政策導向作用 B.南方政局相對穩定
C.豪強大族勢力膨脹 D.經濟重心逐漸南移
【答案】B
【知識點】光武中興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東漢全國各郡國在籍人口總數低于西漢末年,但南方在籍人口卻有較大增長,結合西漢末年至東漢的時代背景可知,北方長期戰亂,南方政局相對穩定,大量北方人口南遷,B項正確;該時期的人口遷移主要是由于政局變動,而非政府移民政策導向作用,排除A項;東漢豪強大族勢力膨脹,隱匿大量人口,可以解釋政府在籍人口總數下降現象,但無法解釋南方人口增加的原因,排除C項;兩漢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尚未開始,排除D項。故選B項。
4.(2025·山東泰安·三模)漢代,錢范上、印紐上常有“日入千金”“日入千萬”“大利千萬”等字樣,甚至還出現了“日利千金”鼎。時人司馬遷說:“人富而仁義附焉。”趙壹也說:“富貴者稱賢。”這表明漢代( )
A.統治者重視發展商品經濟 B.商業社會作用引發各階層關注
C.社會上存在追求財富傾向 D.儒學傳播與經濟發展密切結合
【答案】C
【知識點】西漢的建立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漢代錢范及印紐上的字樣,反映了時人對獲取金錢和利益的期望,并非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人富而仁義附”“富貴者稱賢”是說人富裕了而自然仁義依附,就能稱賢,這顯然是對富有的一種贊美,由此可見,漢代社會上出現追求財富傾向,C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國家政策和統治者的看法,“重視發展商品經濟”的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材料僅體現了錢范鑄字,并未涉及社會各階層的反應,排除B項;傳統儒學強調重義輕利,而材料強調對富有的積極贊美,無法表達兩者因果關系,排除D項。故選C項。
5.(2025·浙江·模擬預測)漢代的墓室頂部,經常出現刻繪日、月、星辰等表現“天文”的圖像。下圖為河南南陽阮堂出土的畫像石上的圖案,畫面的上方為一月輪,內有玉兔、蟾蜍。下刻蒼龍星座,從頭到尾由十九顆星組成,包括七個主要星宿。這類畫像石體現了( )
A.天文學與民間風俗融合 B.傳統墓葬觀念重視來生
C.天人感應衍生迷信思想 D.科技知識在民間的傳播
【答案】A
【知識點】其他重要科技成就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句,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代中國。根據材料分析可知,漢代墓室頂部刻繪的圖像,包含天文元素(如月亮、星辰)及與民間風俗相關的形象(如玉兔、蟾蜍),其中圖片中的月亮、星辰代表天文學現象,而玉兔、蟾蜍等元素則具有濃厚的民間風俗色彩。月亮、星辰、星宿與玉兔、蟾蜍等結合在一起,正是天文學與民間風俗相融合的體現,A項正確;題干主要描述的是圖像中的天文和民間風俗元素,體現不出重視來生的墓葬觀念,排除B項;天人感應觀念強調天能影響人事(如預示災祥),人的行為也能感應上天 ,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約束君主的行為,與材料不相符,排除C項;題干描述的圖像與科技知識的傳播關系不大,排除D項。故選A項。
6.(2025·陜西漢中·三模)下表為漢代對西南邊疆治理的相關史實。據此可推知,漢代( )
治理措施 考古依據
推行郡縣制 云貴高原、川西高原等地發現漢代城址或官署建筑遺址。
“羈縻之治” 出土“滇王之印”“漢叟邑長”印;滇文化墓地顯示滇人血緣群體及聚族而葬制度長期存在,上層人物仍占據很高社會地位和擁有大量財富。
移民實邊 云貴高原等地發現大量漢式墓,其形制、結構、葬俗和隨葬品與本地原有文化明顯不同。
A.形成了因俗而治的邊疆治理理念 B.實現了邊疆與內地的同步治理
C.奠定了后世邊疆治理的基本模式 D.促進了西南經濟與文化的發展
【答案】A
【知識點】西漢對東南沿海和西南地區的治理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郡縣制是中央集權制度的反映,“羈縻之治”保留了西南夷血緣群體、聚族而葬等傳統,體現了既推行中央集權制度又尊重地方習俗的“因俗而治”理念,A項正確;漢代對西南邊疆采用郡縣制與“羈縻之治”結合的方式,并非與內地“同步治理”,與史實及材料中“羈縻之治”的治理措施矛盾,排除B項;題干僅呈現漢代治理史實,“奠定后世基本模式”缺乏依據,排除C項;題干主要展示漢代對西南邊疆的治理措施,不能直接體現對西南經濟、文化發展的推動作用,排除D項。故選A項。
7.(24-25高三下·江蘇南通·階段練習)秦朝使用的貨幣有金、布、錢三種,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規定“錢十一當一布”,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規定“盜贓值過六百六十錢,黥(臉上刺字)為城旦舂(勞役);六百六十到二百廿(二十)錢,完為城旦舂”,這表明當時( )
A.貨幣形制混亂 B.貨幣換算有一定延續
C.法律刑罰嚴苛 D.簡牘是信息記錄的載體
【答案】B
【知識點】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經濟措施、秦鞏固統一的措施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秦漢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規定一布”,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規定‘盜贓值過六白六十錢,黥(臉上刺字)為城旦春(勞役):六百六十到二百廿(二十)錢,完為城口春’”可知,秦朝的布和漢朝的布在貨幣換算上有一定的延續性,B項正確;材料中只提到秦朝使用的貨幣有金、布、錢三種,并未體現貨幣形制混亂,排除A項;材料中主要聚焦秦朝和漢朝的貨幣換算,并非強調法律刑罰嚴苛,排除C項;材料中主要體現秦朝和漢朝的貨幣換算,并未體現簡牘是信息記錄的載體,排除D項。故選B項。
8.(2025·河北石家莊·模擬預測)漢代完整的詔書分三個部分,“前一部分稱為“奏',奏報下詔的部門及主要官吏姓名;第二部分為詔書本文,也就是該詔書的主要內容,一般史書僅摘錄這一部分;第三部分是詔書下行于內外官署之例文,或曰下行文書”。據此可知,漢代( )
A.中央與地方矛盾有所緩和 B.專制皇權受到一定沖擊
C.官員等級體制漸趨于成熟 D.行政運行機制較為完善
【答案】D
【知識點】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措施
【詳解】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代(中國)。漢代詔書有明確規范的組成部分,包括奏報下詔部門和官員、詔書主要內容、下行文書等,反映出行政運行機制在文書流程等方面較為完善,D項正確;材料僅介紹了漢代詔書的組成部分,未涉及中央與地方矛盾相關內容,無法得出中央與地方矛盾緩和的結論,排除A項;詔漢代詔書體現了專制皇權的加強,并不是專制皇權受到一定沖擊,B項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材料主要圍繞詔書結構展開,沒有關于官員等級體制的信息,不能得出官員等級體制成熟的結論,排除C項。故選D項。
9.(2025·河北張家口·二模)秦漢以來,主動與中國交往的國家越來越多。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后,周邊諸國“思漢威德,咸樂內屬”,出現了“廣地萬里,重九譯,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的氣象。這可以用來說明,秦漢時期( )
A.朝貢貿易體系得到長足發展 B.平等互惠成為交往準則
C.中華文明的影響力逐漸擴大 D.傳統的華夷觀開始動搖
【答案】C
【知識點】張騫出使西域與“絲綢之路”、西域都護府的設立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秦漢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秦漢以來,主動與中國交往的國家越來越多……出現了‘廣地萬里,重九譯,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的氣象”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廣地萬里,重九譯,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的大意為可以擴展萬里領土,招來不同習俗的國家,天子的威望和恩德遍布四海,并且秦漢以來,主動與中國交往的國家越來越多,說明中華文明的影響力逐漸擴大,C項正確;朝貢貿易體系指的是中國各王朝與周邊各族及海外諸國之間進行的以“通貢”方式進行的貿易形式,材料沒有涉及,排除A項;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秦漢時期中華文明影響力不斷擴大的體現,而不是體現秦漢時期平等互惠的交往準則,排除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華夷觀是在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產生的中國傳統的政治文化,在秦漢時期形成,因此這時期開始動搖的表述錯誤,排除D項。故選C項。
10.(2025·福建泉州·二模)漢武帝時推行察舉制,規定每郡國歲舉2人。至漢昭帝時,邊遠小郡及屬國常難以舉薦,全國實舉人數一般僅為應舉人數的一半稍多。據此推知,當時( )
A.經濟文化的區域不平衡 B.士族把持選官特權
C.郡國并行削弱中央集權 D.儒學正統地位確立
【答案】A
【知識點】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措施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代(中國)。根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中原等經濟發達地區,有更多的資源用于興辦教育,更容易出現符合察舉標準的人才。而邊遠小郡及屬國經濟相對落后,缺乏足夠的資金來發展教育事業,人才數量不足以滿足朝廷的舉薦人數,A項正確;士族是在東漢后期逐漸發展起來的,漢武帝和漢昭帝時期士族尚未形成強大勢力,還沒有達到把持選官特權的程度,排除B項;材料中主要體現的是察舉制在不同地區推行的情況,沒有直接涉及郡國并行制對中央集權的影響,排除C項;儒學正統地位的確立是在漢武帝時期,而題干是指察舉制在邊遠地區推行困難,排除D項。故選A項。
11.(2025·四川德陽·三模)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寫道:漢興以來,“自曹參薦蓋公言黃老,而賈生、晁錯明申、商,公孫弘以儒顯,百年之間,天下遺文故事,糜不畢集。”司馬遷記述的這一現象( )
A.奠定了獨尊儒術的基礎 B.不利于大一統國家的確立
C.完成了諸子思想的整合 D.得益于統治者的治國理念
【答案】D
【知識點】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文化措施
【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原因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漢初統治者奉行黃老“無為而治”,促進文化交流,曹參薦蓋公言黃老,賈生、晁錯明申、商及公孫弘以儒顯等現象,正是這一理念下文化繁榮體現,D項正確;材料現象呈現多種思想并存,未突出儒家獨尊地位,獨尊儒術基礎需通過董仲舒改造儒家等一系列活動奠定,排除A項;漢初多種思想并存,思想文化活躍,一定程度為大一統國家奠定思想文化基礎,而非不利于確立,排除B項;材料只是羅列不同思想代表,未表明完成諸子思想整合,事實上思想整合是復雜且長期過程,當時并未完成,排除C項。故選D項。
12.(2025·河北保定·二模)經過文、景二帝治理后,西漢由“天下既定,民亡蓋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發展為“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間,國家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余財。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腐敗不可食”。這一變化( )
A.體現了漢初治國理念的與時俱進 B.彰顯了君主專制權威的高度集中
C.拓展了儒家民本意識的基本內涵 D.提供了朝廷解決邊患的有利條件
【答案】D
【知識點】“文景之治”
【詳解】根據次題干提示詞,可知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時期(中國)。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影響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文景二帝采取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政策,使西漢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到漢武帝初期,國家積累了大量的財富,這為漢武帝解決邊患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D項正確;漢初實行黃老之學,采取休養生息政策,治國理念 相對穩定,并非與時俱進,排除A項; 題干主要強調的是經濟方面的發展變化,沒有直接 體現君主專制權威的高度集中,排除B項;文景之治主要是踐行黃老之學,漢武帝時期確立了儒家的正統地位,排除C項。故選D項。
13.(2025·陜西安康·模擬預測)西漢時期,政府禁止黃金、銅鐵與馬匹流向關外,禁軍主要用關西人,并在關中大興水利、推廣先進農業技術等;東漢時期,中央政權不再向關中實行各種優惠待遇及財政的傾斜投入。這一調整( )
A.體現了政治重心的東移 B.加劇了統治階級的分化
C.反映了東漢國力的衰退 D.促進了南方地區的開發
【答案】A
【知識點】光武中興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漢時期(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東漢政權的建立得益于關東地區豪強地主的支持,東漢定都洛陽,因此,東漢政府不再向關中實行各種優惠待遇和財政傾斜,這一調整體現了東漢政治重心的東移,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統治階級分化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材料中的調整是東漢政府出于維護政權穩定的考慮,看不出東漢國力的衰退,排除C項;材料涉及的是關中、關西,與南方地區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
14.(2025·湖南·模擬預測)面對社會經濟凋敝局面,漢初廢除秦朝苛法,簡化律令,減少對民間的干預,同時漢高祖實行十五稅一的稅率,文景時期進一步下調稅率。這些舉措( )
A.說明國家財政較為充裕 B.利于增強對政權認同感
C.鞏固了儒學的正統地位 D.限制了土地兼并的現象
【答案】B
【知識點】“文景之治”
【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中國)。根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漢初廢除秦朝苛法,簡化律令,減少對民間的干預,這體現了對百姓的關愛;漢高祖實行十五稅一的稅率,文景時期進一步下調稅率,這也有利于減輕百姓負擔,有助于塑造民眾對新生政權的認同感,B項正確;漢初基于休養生息而推出的政策,并不是因為財政充裕,排除A項;漢武帝時期確立了儒家思想正統地位,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漢初放任土地私有和買賣,并未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并且輕徭薄賦與限制兼并無直接關聯,排除D項。故選B項。
15.(2025·福建·模擬預測)下圖為陜西綏德四十里鋪出土的東漢畫像石圖案(局部),描繪了男性舞者以刀、劍等兵器為舞的畫面。這折射了東漢( )
A.男尊女卑的社會秩序 B.開疆拓土的進取精神
C.崇力尚勇的社會風尚 D.戰農合一的邊疆政策
【答案】C
【知識點】光武中興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漢時期(中國)。根據材料“男性舞者以刀、劍等兵器為舞”并結合所學可知,畫像石中兵器舞的描繪,正是通過藝術形式展現對力量與勇武精神的推崇,反映了東漢時期社會尚武風氣濃厚,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女性,無法得出“男尊女卑的社會秩序”這一結論,排除A項;開疆拓土需結合具體軍事行動或政策,而舞蹈屬文化現象,二者無直接聯系,排除B項;“戰農合一的邊疆政策”多指屯田制等軍民結合措施,材料未體現軍事與農業的結合,排除D項。故選C項。
16.(2025·貴州畢節·模擬預測)西漢王朝以關中為根本重地,漢武帝時期實施“廣關”之策,將關中東界向東拓展,河東、太原、上黨諸郡由此括入關中。太原、上黨東憑太行,對華北平原形成居高臨下之勢;河東物產豐富,有鹽鐵之饒。“廣關”之策的推行( )
A.保障了地方政府的物資供應 B.順應了休養生息的現實需要
C.體現了中央集權的戰略意圖 D.實現了王國問題的有效解決
【答案】C
【知識點】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措施
【詳解】根據次題干提示詞,可知是影響題、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中國)。根據材料“廣關之策拓展關中范圍,將河東、太原、上黨等戰略要地納入關中,強化對華北平原的軍事控制,并掌握鹽鐵資源”并結合所學可知,漢武帝通過‘廣關’擴大關中直接控制區域,加強對關東地區的戰略威懾和經濟掌控,目的是鞏固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勢力,因此“體現了中央集權的戰略意圖”,C項正確;材料強調中央對戰略要地和資源的控制,而非單純保障地方供應,排除A項;“休養生息”是漢初政策,漢武帝時期推行積極進取的集權措施,排除B項;王國問題主要通過推恩令等措施解決,“廣關”側重戰略布局,排除D項。故選C項。
17.(2025·山東濰坊·三模)漢初對出入關物資的管理十分嚴格,無論是關內還是關外,馬匹以及金、鐵、銅等貴重金屬不允許私人販賣。重要物資買賣必須由官府進行,攜帶金、銀、馬匹等入關者必須向當地官員登記,否則“與出同罪”。這一舉措( )
A.維護了邊境地區安全 B.抑制了商業貿易發展
C.阻斷了中外經濟交流 D.消除了民間走私隱患
【答案】B
【知識點】“文景之治”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初(中國)。據題干“重要物資買賣必須由官府進行,攜帶金、銀、馬匹等入關者必須向當地官員登記”,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初實行嚴格的物資管控政策,禁止私人販賣馬匹、金屬等戰略物資,重要貿易由官府壟斷,這一做法強化了國家對經濟的控制,限制了民間自由交易,客觀上抑制了商業貿易的活躍性,B項正確;物資管控可能間接維護邊境安全(如防止戰略物資外流),但題干未直接體現對邊境安全的實際效果,排除A項;“阻斷中外經濟交流”不符合史實(漢初仍存在對外貿易),且題干中的“關”更可能指國內關卡而非國境,排除C項;“消除”走私隱患過于絕對,嚴控政策只能減少而無法徹底消除走私,排除D項。故選B項。
18.(2025·河北·模擬預測)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富者,人之性情,所不學而俱欲者也”,統治者應“從民之欲”,輕徭薄賦,創造各種條件,鼓勵人民致力生產,繁榮經濟,增殖財富。據此可知,司馬遷( )
A.肯定漢初與民休息的經濟政策 B.為漢武帝經濟改革提供了思路
C.繼承了商鞅變法中的耕戰思想 D.主張禮法并施以實現民富國強
【答案】A
【知識點】“文景之治”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司馬遷認為,求富是人的天性,統治者應順應民意,輕徭薄賦,鼓勵發展生產。其思想蘊含著“無為而治”、休養生息的理念,可見他理解并贊同漢初統治者的做法,A項正確;漢武帝經濟改革的核心是強化國家對經濟的控制,材料與之相反,排除B項;商鞅變法中的耕戰思想強調發展農業,主張經濟為強國服務、為戰爭服務,排除C項;禮法并施是將儒家的禮制思想同法家思想相結合,排除D項。故選A項。
19.(24-25高三下·安徽·階段練習)東漢初期,劉秀推行“舉謠言”制度,中央派遣官員到地方上收集民間“謠言”,收集整理后上報中央,皇帝以此為依據獎懲地方官吏,并對民間“謠言”進行回應。這反映出當時( )
A.原始民主傳統影響根深蒂固 B.中央集權制度得到加強
C.以民為本治國理念受到推崇 D.政治統治重視社情民意
【答案】D
【知識點】光武中興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漢初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劉秀推行“舉謠言”制度,通過收集民間“謠言”作為獎懲官吏及回應依據,表明重視了解社情民意以利政治統治,D項正確;原始民主傳統多指早期氏族社會的集體議事制度,而東漢已建立專制集權體制,材料中的做法是君主自上而下掌控信息的手段,與原始民主無關,排除A項;中央集權強調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但材料側重統治者通過民間反饋調整治理,核心是重視民意而非單純強化中央權威,排除B項;以民為本強調民為政治根本,但“舉謠言”本質是統治者為鞏固政權而關注民情,屬于治理策略而非推崇民本理念,排除C項。故選D項。
20.(2025·河北·模擬預測)我國保存下來的漢代畫像石、畫像磚內容豐富,取材廣泛,它們不僅是精美的石刻藝術品,也是研究漢代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資料。以下是漢代畫像石、畫像磚部分拓片,其內容主要反映出漢代( )
人獸相通的觀念 B.耕戰結合的習俗
C.文化昌盛的景象 D.剛健勇武的風貌
【答案】D
【知識點】衛青與霍去病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代中國。根據畫像石、畫像磚拓片上的“斗牛”“刺虎”“牽虎”“馴象”等信息可知,與野獸搏斗是需要勇氣和技巧的運動,這主要體現了漢代剛健勇武的社會風貌,D項正確;“斗牛”“刺虎”反映人獸“相斗”而非“相通”,排除A項;“斗牛”“刺虎”“牽虎”“馴象”與軍事和戰爭有關,但材料沒有農耕相關信息。且“斗牛”“刺虎”“牽虎”“馴象”等通常是豪門大族的娛樂活動,而非存在于普通農耕之家,排除B項;漢代畫像石、畫像磚上關于斗獸、馴獸的內容,主要反映當時的娛樂活動和尚武風氣,而非體現注重文治和教育,“文化昌盛”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
21.(24-25高三下·湖北·階段練習)下表為兩漢時期部分賦作家對西漢建都的相關論述。這些論述( )
賦作家 相關論述 出處
杜篤 大漢之開基,聚五星于東井(星宿名) 《論都賦》
班固 及至大漢受命而都之也,仰悟東井之精,俯協《河圖》之靈。奉春建策,留侯演成。天人合應,以發皇明,乃眷西顧,實惟作京 《西都賦》
張衡 自我高祖之始入也,五緯相織,以旅于東井。婁敬委輅,幹非其議,天啟其心,人惎之謀。及帝圖時,意亦有慮乎神祇,宜其可定,以為天邑 《西京賦》
A.表明百家爭鳴的局面仍在延續 B.反映出地方諸侯勢力的削弱
C.體現出民本與君本思想的統一 D.迎合了政治統治的時代需要
【答案】D
【知識點】漢賦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兩漢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兩漢賦作家在論述西漢建都時,頻繁提及“聚五星于東井”“天人合應”“天啟其心”等,強調建都乃天命所歸,通過神化政權合法性來彰顯漢朝統治的正當性。這一行為的本質是為政治統治服務,迎合了當時政治統治的時代需要,D項正確;漢武帝“尊崇儒術”后百家爭鳴的局面已經結束,選項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材料論述的核心是建都的“天命”屬性,未涉及地方諸侯勢力削弱的內容,排除B項;材料僅圍繞“天命”來論證統治合法性,未體現“民本”思想,排除C項。故選D項。
22.(24-25高三下·云南·階段練習)西漢初年百姓日食兩餐,貴族僅三餐。至武帝時期,嚴安感嘆:“今民用材奢靡,車馬、衣裘、宮室皆竟修飾,見美則愿之。”又據漢簡《食方》記載,武帝時期民間飲食已發展出蒸、煮、煎、烤等多種烹飪技法,貴族甚至使用茱萸、木闌等香料調味。這可用來印證當時( )
A.消費觀念突破等級桎梏 B.社會經濟呈現繁榮局面
C.貴族階層引領社會風尚 D.外來文化影響飲食結構
【答案】B
【知識點】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經濟措施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中國)。根據材料信息“武帝時期民間飲食技法多樣、貴族使用香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文景之治后社會經濟恢復發展,武帝時期國力強盛,貴族、民眾生活有了改善,社會經濟呈現繁榮局面,B項正確。消費觀念確實變化,但材料中“貴族使用香料”說明飲食存在等級差異,排除A項;貴族階層引領社會風尚與材料信息偏離,排除C項;材料未提供茱萸、木闌等香料的來源及貿易路徑,且《食方》記載的烹飪技法屬于本土技術積累,與外來文化無直接關聯,排除D項。故選B項。
23.(2025·河南·二模)《漢書》載,西漢豫州刺史鮑宣因“舉措煩苛,代二千石(郡守)署吏聽訟,所察過詔條”,且巡視時車駕規格不合禮制,被丞相司直郭欽彈劾免職。這表明,西漢刺史( )
A.行使職權有嚴格限制 B.巡視對象局限于各郡
C.權勢和地位高于郡守 D.已成為地方行政官員
【答案】A
【知識點】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措施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中國)。根據材料“舉措煩苛,代二千石(郡守)署吏聽訟,所察過詔條”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鮑宣被免職的核心原因是刺史職權受嚴格限制,越權即遭懲處。這體現了西漢刺史制度在運作過程中,通過明確職權范圍,防止監察權濫用,A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刺史的巡視對象不僅限于各郡,還包括諸侯王國,排除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鮑宣被彈劾的罪名之一“代二千石署吏”表明,刺史無權對郡守的行政權進行干涉,側面反映了刺史并未凌駕于郡守之上,排除C項;根據材料可知,東漢時期,刺史才逐漸演變為地方行政長官,排除D項。故選A項。
24.(24-25高三下·河南·階段練習)漢武帝即位之初,“網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或至兼并;豪黨之徒,以武斷于鄉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爭于奢侈,室廬輿服僭于上,無限度”。材料所述社會現象( )
A.客觀上助推統治政策轉變 B.削弱了農民封建依附關系
C.緣于“漢承秦制”的影響 D.有利于生產要素合理應用
【答案】A
【知識點】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措施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中國)。材料中“或至兼并”“豪黨之徒以武斷于鄉曲”表明土地兼并嚴重、地方豪強勢力發展,“宗室有土”說明諸侯王對中央集權構成威脅,“公卿大夫以下,爭于奢侈,室廬輿服僭于上,無限度”表明貴族官僚階層腐化、僭越嚴重。材料體現了漢武帝即位之初,國家在長期休養生息政策之下,社會面臨著一定的危機,這在客觀上助推了統治政策向“有為”轉變,A項正確;土地兼并反而會強化農民對地主的依附(如佃農制),排除B項;“漢承秦制”是指漢朝繼承了秦朝中央集權體制,與材料現象沒有必然的聯系,排除C項;豪強勢力發展、土地集中于少數人手中會導致資源壟斷,阻礙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排除D項。故選A項。
25.(2025·海南海口·模擬預測)《鹽鐵論·水旱》載“縣官鼓鑄鐵器,大抵多為大器,……民用鈍弊,割草不痛,是以農夫作劇,得獲者少,百姓苦之矣。”該現象反映了( )
A.中央集權受到地方嚴重威脅 B.手工業進步束縛了民生發展
C.官營經濟下的農業存在困境 D.對外連年戰爭導致民怨四起
【答案】C
【知識點】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經濟措施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中國)。根據材料可知,《鹽鐵論》記錄了漢代鹽鐵官營政策的爭論,官營經濟(如鐵器、鹽)因官僚體系低效、忽視市場需求,常出現“產品不適民用”“質量差”等問題,嚴重影響農業生產,C項正確;材料未提及地方勢力對中央的威脅,聚焦于官營手工業的弊端,與中央集權無關,排除A項;材料強調官營手工業的低效和質量問題,而非手工業“進步”,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戰爭,核心是官營手工業與農業的矛盾,排除D項。故選C項。
26.(24-25高三下·湖南長沙·階段練習)東漢中期以后,一些豪強大姓逐漸形成血緣、經濟和精神上相互團結的宗族共同體。而且,宗法意識從近親向所謂的門生故吏、朋友和鄉黨輻射,形成更大的“擬宗族”的宗族集團。據此可知,東漢中后期( )
A.中央集權強化 B.階層流動加快
C.地方經濟繁榮 D.政治生態異化
【答案】D
【知識點】外戚宦官交替專權與“黨錮之禍”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漢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東漢中期以后,豪強大姓形成的宗族共同體和“擬宗族”集團,憑借其勢力在政治上相互勾結、相互扶持,干預地方政治,甚至影響到中央政權,使得政治權力被少數家族所壟斷,政治生態出現了不正常的變化,即政治生態異化,D項正確;東漢中期以后,豪強大姓形成宗族共同體和“擬宗族”集團,他們在地方上擁有強大的勢力,把持地方事務,對中央集權形成了嚴重的威脅,排除A項;這些豪強大姓利用自身的勢力和關系網絡,鞏固了自己的地位,使得階層固化現象更加嚴重,阻礙了階層流動,排除B項;題干中主要強調的是豪強大姓在血緣、經濟和精神方面的結合以及宗法意識的輻射,沒有直接體現出地方經濟繁榮,排除C項。故選D項。
27.(2025·四川成都·三模)漢武帝時設太學,立五經博士教授太學生,博士之選用,以名流充任。或被朝廷征召,或被同僚舉薦;東漢則通過保舉和考試相結合的辦法,“始試而后用,蓋欲其為人之師范”。這反映了( )
A.博士選任更重才學 B.儒學主流地位強化
C.社會階層流動加速 D.選官用人標準改變
【答案】B
【知識點】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文化措施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代(中國)。根據材料信息“漢武帝設太學立五經博士,東漢改用保舉與考試結合選拔博士”可知,東漢通過考試選拔博士,強調儒學經典掌握與師范能力,體現儒學作為官方意識形態的進一步強化,B項正確;考試內容仍限于儒家經典,選拔標準并未突破儒學范疇,非廣義“才學”,排除A項;材料僅涉及博士選拔方式變化,未體現寒門或平民階層上升通道擴大,排除C項;漢代選官整體標準未根本改變,且題干聚焦太學博士選任,非整體選官制度,排除D項。故選B項。
28.(2025·湖南長沙·一模)喪葬是基于原始祖先崇拜的禮儀活動,在漢代尊崇儒術的背景下,逐漸與儒家倫理觀緊密結合在一起。下列關于墓葬畫像的描述能夠支撐這一觀點的是( )
A.西漢晚期卜千秋墓脊頂靈魂升仙圖
B.漢代石墓畫像多有周公輔成王故事
C.北魏江陽王墓穹頂繪制銀河天象圖
D.魏晉墓葬畫像中常見飛天、佛塔圖
【答案】B
【知識點】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文化措施
【詳解】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時期(中國)。根據題意可知,漢朝的喪葬文化逐漸與儒家倫理緊密結合,周公輔成王事跡符合儒家的倫理觀念,這些畫像出現于漢代石墓中,體現了材料中的觀點,B項正確;靈魂升仙圖體現的是宗教思想,和儒家倫理不符,排除A項;北魏和魏晉的墓室中出現的圖畫并不能說明漢代的喪葬文化與儒家倫理相結合,排除C、D兩項。故選B項。
29.(24-25高三下·廣東·階段練習)東漢時期,士大夫階層先從師受經傳或游學于太學,然后以經明行修應命征辟,歷任地方守令、中央郎吏,以至卿相高位,逐漸形成為名門望族。他們主張“權去外戚,政歸國家”,并先后與外戚、宦官集團展開了長期斗爭。這體現出( )
A.朝廷決策中樞機構變異 B.儒家思想開始成為主流思想
C.世家大族勢力逐漸增強 D.察舉制推動社會階層的流動
【答案】C
【知識點】外戚宦官交替專權與“黨錮之禍”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漢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東漢時期士大夫階層通過從師受經、游學太學,憑借經明行修被征辟,擔任各種官職,逐漸形成名門望族,這些名門望族即世家大族,他們在政治上有一定影響力,還能與外戚、宦官集團展開長期斗爭,這充分體現出世家大族勢力逐漸增強,C項正確;材料中并未提及朝廷決策中樞機構發生變異相關內容,東漢時期形成了“雖置三公,事歸臺閣”的局面,而材料主要圍繞士大夫階層形成名門望族以及他們與外戚、宦官的斗爭,沒有對決策中樞機構變化的描述,排除A項;儒家思想開始成為主流思想是在西漢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而材料說的是東漢時期,時間不符,排除B項;察舉制確實是漢朝的選官制度,其標準是“經明行修”等,但材料重點強調的是士大夫階層形成名門望族以及他們在政治上的活動和勢力發展,并非強調察舉制推動社會階層流動,社會階層流動一般強調從較低階層向較高階層的轉變,材料未突出這一點,排除D項。
故選C項。
30.(2025·山東·二模)下圖為西漢貨幣“白金三品”出土實物。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大勝匈奴,“造銀錫為白金三品:其一文龍,直三千(錢);二曰文馬,直五百;三曰文龜,直三百”。從實物看“白金三品”大小接近,多含鉛錫合金,罕見銀錫合金。該貨幣的大量發行意在( )
A.彰顯皇帝的至尊之位 B.推行貴金屬幣制改革
C.鞏固休養生息的成果 D.扭轉財政困乏的局面
【答案】D
【知識點】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經濟措施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為目的題。根據題目具體時空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西漢(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漢武帝時期,長期對匈奴作戰消耗了大量國力,導致財政空虛。“白金三品”的發行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的應急措施。其材質以鉛錫為主、含銀量極低,卻規定了遠高于實際價值的面值(如“文龍”面值3000錢),本質上是通過發行不足值貨幣來搜刮民間財富,扭轉國家財政困乏的局面,D項正確;“白金三品”雖有龍、馬、龜紋飾,但貨幣的核心功能是經濟而非政治象征,且低劣材質反而可能損害權威,排除A項;漢代主流貨幣始終是銅質五銖錢,貴金屬(金、銀)僅作為稱量貨幣或賞賜用品,并未形成穩定的幣制體系。“白金三品”本質是臨時財政手段,而非幣制改革,排除B項;漢武帝時期轉而采取積極擴張戰略,財政需求旺盛,與“休養生息”的輕徭薄賦、減少干預相悖,排除C項。
故選D項。
二、材料題
31.(2025·四川成都·三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最早評論秦始皇的是其寵臣王綃、馮劫和李斯。他們以為:“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對秦始皇稱頌之極者莫如鑿刻于全國各地的刻石。秦始皇先后五次外出巡游,足跡所至,無不刻石頌功。遍覽秦人的著作,幾乎看不到指責秦始皇的文字。
到了漢代,僅在《史記》中,漢人評論秦亡的文字多達八十余處,其中談及秦始皇本人的就有六十余次。漢人通過抨擊秦始皇的種種暴行,在研究統治法術上極富成就。漢武帝統治晚期,大有“襲亡秦之跡”的危險。主父偃在肯定秦始皇“并吞戰國,海內為一,功齊三代”的同時,也批評素始皇“暴兵露師”“死者不可勝數命”的殘暴行為。司馬遷在盛贊秦始皇“世變異,成功大”時,也同意秦始皇“以暴虐為天下始”的觀點。
——據梁向明《淺析秦人和漢人對秦始皇的評價》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秦人和漢人對秦始皇的評價。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秦人和漢人對秦始皇的評價不同的原因。
【答案】(1)秦人:秦始皇統一全國,創立并推行郡縣制,功高蓋世;漢人:多數認為秦始皇推行暴政,濫用武力,短暫而亡;少數人將秦始皇的功過進行全面評價。
(2)原因:秦人:結束了春秋戰國500多年的分裂戰亂,符合廣大人民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秦朝嚴刑峻法,焚書坑儒,秦人不敢公開非議時政。漢人:漢代官方或學者都重視總結秦王朝治國理政的經驗教訓;漢武帝開疆拓土,好大喜功,到晚年時期社會矛盾趨于尖銳;改朝換代,對前朝評價的政治禁忌減小。
【知識點】秦的疆域與統一的影響、秦朝的嚴刑峻法、西漢的建立
【詳解】(1)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秦漢時期(中國)。評價:根據材料“寵臣王綃、馮劫和李斯……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對秦始皇稱頌之極者莫如鑿刻于全國各地的刻石”“秦人的著作,幾乎看不到指責秦始皇的文字”并結合所學知識,秦始皇統一六國、推行郡縣制、車同軌書同文,可知秦人強調秦始皇統一全國,創立并推行郡縣制,功高蓋世。根據材料信息“漢代《史記》中評論秦亡文字多達八十余處,抨擊其‘暴虐’‘殘暴’,主父偃肯定‘并吞戰國’之功但批判‘暴兵露師’,司馬遷稱其‘成功大’亦指‘以暴虐為天下始’”并結合所學知識,漢初反思秦亡教訓、黃老之學休養生息,可知漢人多數認為秦始皇推行暴政,濫用武力,短暫而亡;少數人將秦始皇的功過進行全面評價。
(2)本題是背景題。時空是秦漢時期(中國)。原因:根據材料信息“秦人著作幾乎無指責秦始皇文字,刻石頌其‘平定天下,郡縣法令一統’”并結合所學知識,秦朝結束了春秋戰國分裂、建立中央集權且嚴刑峻法,可知秦人評價正面主因是結束了春秋戰國500多年的分裂戰亂,符合廣大人民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秦朝嚴刑峻法,焚書坑儒,秦人不敢公開非議時政。根據材料信息“漢代《史記》多次抨擊秦始皇暴行,主父偃與司馬遷既肯定其統一之功又批判殘暴”并結合所學知識,漢初反思秦亡、利用黃老思想治國,可知漢代官方或學者都重視總結秦王朝治國理政的經驗教訓;根據材料信息“漢武帝晚期‘襲亡秦之跡’危險”并結合所學知識,漢武帝開拓疆土、實行外儒內法、鹽鐵官營等政策激化社會矛盾,可知漢武帝開疆拓土,好大喜功,到晚年時期社會矛盾趨于尖銳;結合所學知識,漢承秦制但否定秦政合法性,可知改朝換代,對前朝評價的政治禁忌減小。
32.(2025·北京朝陽·二模)“新”“舊”史學
材料一 中國前者未嘗有史,蓋舊史家僅載一朝一姓興亡,“實不過一人一家之譜牒”,近世史家當“探察人間全體之運動進步,即國民全部之經歷”;中國數千年史書“知有陳跡而不知有今務”“能鋪敘而不能別裁”(目錄學的分類;篩選、甄別和取舍)“能因襲而不能創作”,此三弊致史學淪為“帝王將相之紀錄片”。
——梁啟超《新史學》1902年
材料二 《史記》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通志》總天下學術于一編,皆可當良史;周秦諸子論師匠、掌故,元明方志載風物民生,即經濟史教育史先聲。中土自有自成體系之史學……惟當取長補短,何必盡廢五千年乎
——馬敘倫《中國無史辨》1903年
注:《通志》:作者鄭樵(1103—1162年),全書共200卷。鄭樵強調史事與典章制度的聯系,認為史家應用實際觀察來核實史書的記載;《通志》改“表”為“譜”,改“志”為“略”,并增加了“載記”部分;氏族、六書、七音、都邑、草木昆蟲等“二十略”是全書的精華,歷代治史學者對《通志》的史料價值給予了較高評價。
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為馬敘倫寫一篇針對梁啟超觀點的駁論(提要)。
要求:觀點明確;角度準確;證據有力;表達清晰。
【答案】中國傳統史學內容豐富,視角廣泛,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關注文化傳承中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傳統史學內容豐富多樣,如《史記》《通志》元明方志等并非“僅為帝王譜牒”;《通志》注重史事與典章制度的聯系,《史記》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為宗旨,深入探索歷史規律,并非“知有陳跡而不知有今務”;傳統史學內容經過篩選、甄別和取舍,《資治通鑒》等史書總結歷史教訓,彰顯史家觀點,并非“能鋪敘而不能別裁”;史學體例不斷創新,史家們秉持的治史精神非“因襲而無創作”;傳統史學為中華文明的連續性提供了重要載體,“當取長補短”,關注國家、國民和社會,借鑒和運用科學的方法,在傳承與批判、守護與創新中發展。
【知識點】史學觀念、史學研究方法、《史記》與司馬遷
【詳解】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近代(中國)。首先,根據題干要求“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為馬敘倫寫一篇針對梁啟超觀點的駁論”,結合所學史實,可以擬定題目為:中國傳統史學內容豐富,視角廣泛,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關注文化傳承中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其次,論述,由材料“中國前者未嘗有史,蓋舊史家僅載一朝一姓興亡”可得出,傳統史學內容豐富多樣,如《史記》《通志》元明方志等并非“僅為帝王譜牒”;由材料“《史記》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通志》總天下學術于一編,皆可當良史”及所學可得出,《通志》注重史事與典章制度的聯系,《史記》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為宗旨,深入探索歷史規律,并非“知有陳跡而不知有今務”;由材料“周秦諸子論師匠、掌故,元明方志載風物民生,即經濟史教育史先聲”可得出,傳統史學內容經過篩選、甄別和取舍,《資治通鑒》等史書總結歷史教訓,彰顯史家觀點,并非“能鋪敘而不能別裁”;由材料“能因襲而不能創作”可得出,史學體例不斷創新,史家們秉持的治史精神非“因襲而無創作”;最后進行總結概括,傳統史學為中華文明的連續性提供了重要載體,“當取長補短”,關注國家、國民和社會,借鑒和運用科學的方法,在傳承與批判、守護與創新中發展。注意史實正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
33.(2025·河南·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呂后的歷史形象受到多重因素影響。司馬遷在《呂太后本紀》中不僅刻畫了呂后的隱忍性格,還描畫了她善良與剛毅的品行;并以“高后之時,黎民得離戰國之苦”肯定其歷史功績。與此同時,司馬遷又如實記述了呂后對戚夫人的迫害,并對這非人的行為予以批判,并不因其地位之尊而為其曲筆隱瞞。
班固筆下的呂后首先是一位惠民利國的女主。班固在《高后紀》中,只是將呂后看作劉邦的妻子,冠以“高后”之稱。《高后紀》主要記載的是呂后在惠帝死后,稱制天下八年間所推行的一系列政令,而呂后在稱制前殘忍毒殺戚夫人,報復趙王如意等行為則被班固移出《高后紀》,寫入《外戚傳》之中。
——摘編自李靜《〈史記〉〈漢書〉中呂后形象的異同及其原因》
(1)根據材料,指出與司馬遷相比,班固對呂后形象的塑造有何不同。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司馬遷與班固對呂后形象塑造差異形成的原因。
【答案】(1)不同:班固筆下呂后的政治舉措與個人行為分立;班固筆下的呂后表現為皇權的附屬而非獨立的政治勢力。
(2)原因:司馬遷是私人修史,班固受到官方約束;司馬遷所在時期儒學倫理尚未深入人心,東漢時期儒學倫理日益強化;司馬遷強調秉筆直書,班固則注重為尊者諱;司馬遷距離呂后時代更近,對天下安定深有感觸,班固所處時代較遠,視角有所不同。
【知識點】《史記》與司馬遷、《漢書》與班固
【詳解】(1)本題是對比題。時空是漢代(中國)。不同:由材料“不僅刻畫了呂后的隱忍性格,還描畫了她善良與剛毅的品行;并以'高后之時,黎民得離戰國之苦'肯定其歷史功績”可得出,班固筆下呂后的政治舉措與個人行為分立;由材料“又如實記述了呂后對戚夫人的迫害,并對這非人的行為予以批判,并不因其地位之尊而為其曲筆隱瞞”可得出,班固筆下的呂后表現為皇權的附屬而非獨立的政治勢力。
(2)本題是原因題。時空是漢代(中國)。原因:由材料“班固筆下的呂后首先是一位惠民利國的女主”可得出,司馬遷是私人修史,班固受到官方約束;由材料“《高后紀》主要記載的是呂后在惠帝死后,稱制天下八年間所推行的一系列政令”可得出,司馬遷所在時期儒學倫理尚未深入人心,東漢時期儒學倫理日益強化;由材料“而呂后在稱制前殘忍毒殺戚夫人,報復趙王如意等行為則被班固移出”及所學可得出,司馬遷強調秉筆直書,班固則注重為尊者諱;由材料“與此同時,司馬遷又如實記述了呂后對戚夫人的迫害,并對這非人的行為予以批判,并不因其地位之尊而為其曲筆隱瞞”可得出,司馬遷距離呂后時代更近,對天下安定深有感觸,班固所處時代較遠,視角有所不同。
34.(2025·寧夏石嘴山·一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早在春秋時期,由于諸侯間爭戰不已,一些諸侯國為防止遭到突然襲擊,開始在部分戰略要地修筑長城。如齊長城和楚長城。在公元前五世紀至公元前三世紀,為了防御北方草原強悍的游牧部落襲擾中原,位于北部的燕、趙、秦等國于要沖之地高筑城墻。戰國長城的建造方式有土筑,也有石砌。凡遇山嶺陡峭處,往往依天險為屏障而不筑墻。在許多地段,長城沿線還修建有亭、障和烽燧等預警防衛設施。
——《我國各個歷史時期長城的作用和意義》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牛海鵬
材料二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長城,……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里。”
——《史記·蒙恬列傳》
“(元朔二年)衛青復出云中以西至隴西,擊胡之樓煩、羊王于河南,得胡首虜數千,牛羊百余萬。于是漢遂取河南地,筑方,復繕故秦時蒙恬所為塞,因河為固。”
——《史記、匈奴列傳》
“及武帝征伐四夷,開地廣境,北卻匈奴,西逐諸羌,乃度河湟筑令居塞。
初開河西,列置四郡,通道玉門,隔絕羌胡,使南北不得交關,于是障、塞、亭、燧出長城外數千里。”
——《史記·大宛列傳》
(1)依據材料一、二,分別概括春秋戰國時期與秦漢時期修筑長城的特點。
(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秦漢時期修筑長城對中華文明的影響。
【答案】(1)春秋戰國時期:為防御諸侯或北方游牧部落而建;建造方式多樣(土筑、石砌等);沿線有預警防衛設施。秦漢時期:規模宏大(如秦長城延袤萬余里);多在原有基礎上修繕;與開疆拓土相關聯。
(2)影響: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保護了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促進了長城沿線的經濟開發和民族融合;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增強了民族凝聚力;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原與北方的交流,但從長遠看,并未完全阻礙民族間的往來。
【知識點】“戰國七雄”及兼并戰爭、秦鞏固統一的措施、秦的疆域與統一的影響、衛青與霍去病
【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與秦漢時期的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據材料一“為了防御北方草原強悍的游牧部落襲擾中原”可知,為防御諸侯或北方游牧部落而建;據材料一“建造方式有土筑,也有石砌”可知,建造方式多樣(土筑、石砌等);據材料一“長城沿線還修建有亭、障和烽燧等預警防衛設施”可知,沿線有預警防衛設施。秦漢時期:據材料二“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里”可知,規模宏大(如秦長城延袤萬余里);據材料二“復繕故秦時蒙恬所為塞”可知,多在原有基礎上修繕;據材料二“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開地廣境,北卻匈奴,西逐諸羌,乃度河湟筑令居塞”“于是障、塞、亭、燧出長城外數千里”可知,與開疆拓土相關聯。
(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秦漢時期的中國。據材料二“為了防御北方草原強悍的游牧部落襲擾中原”并結合所學可得出,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保護了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據材料二“得胡首虜數千,牛羊百余萬”并結合所學可得出,促進了長城沿線的經濟開發和民族融合;據所學可得出,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增強了民族凝聚力;據材料二“隔絕羌胡,使南北不得交關”并結合所學可得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原與北方的交流,但從長遠看,并未完全阻礙民族間的往來。
35.(2025·青海海東·三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曾下令“墮名城”,毀掉了東方六國設置的一些關隘;同時,設置了一些新的關隘。秦朝滅亡后,漢朝繼承了秦的傳統,并有所發展,從而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關隘體系。
秦漢王朝建都關中,十分重視關中的防衛。故歷史上有“百二秦關”的典故。所謂“關中”意即位于“四關之中”。古人稱贊關中形勢,原因是關中四面所設關隘都有其特定的防御指向與功能。東漢王朝定都洛陽,為了保障中央政府的安全,在洛陽四周設置了四個大關。在洛陽“四關”之外,又有河南“八關”。設置八關的目的,是阻止漢末黃巾起義軍的強大攻勢。
為了防御匈奴,秦漢王朝優化了長城體系,長城一線成為秦與兩漢時期最重要的邊防線。除了長城以外,秦漢王朝在關中地區之外的地方還設置了一些關隘。據《漢書·地理志》記載,西漢時比較重要的關隘有20余處。在這些關隘中,玉門關和陽關的建設,是最值得稱道的,因為這兩座名關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漢關”。玉門關與陽關均與絲綢之路有關。
——摘編自王雙懷、董海鵬《中國古代關隘及其地理分布》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秦漢關隘體系的特征。
(2)結合所學知識,從國家安全的角度,簡述對秦漢關隘體系的認識。(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
【答案】(1)特征:形成以都城為中心的多層防御體系;具有繼承性與發展性;邊境與內地相結合的布局;戰略要沖的多層次覆蓋;軍事、政治、經濟多功能相結合;中央集權管理。
(2)示例觀點:秦漢關隘體系是國家安全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論述:秦漢時期,北方匈奴等游牧民族時常襲擾邊境。長城一線的關隘與長城共同構成了堅固的防線,有效地抵御了匈奴等的襲擾,保障了邊疆地區的安全。秦與西漢建都關中,以“四關”拱衛關中地區,為都城提供了有力的安全保障。東漢定都洛陽,設置洛陽“四關”及河南“八關”,這些關隘層層設防,在阻止外部勢力威脅都城方面意義重大。玉門關和陽關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關隘,保障了中原與西域地區的貿易往來安全,促進了經濟交流與文化傳播,維護了國家在經濟和文化交流方面的安全與穩定。總之,秦漢關隘體系從多方面構建了較為完備的國家安全防御體系,對秦漢王朝的發展以及國家安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卷唯一標準答案)
【知識點】西域都護府的設立、秦鞏固統一的措施
【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秦漢時期的中國。特征:據材料“秦漢王朝建都關中,十分重視關中的防衛”,可得形成以都城為中心的多層防御體系;據材料“秦朝滅亡后,漢朝繼承了秦的傳統,并有所發展”,可得具有繼承性與發展性;據材料“東漢王朝定都洛陽,為了保障中央政府的安全,在洛陽四周設置了四個大關”“秦漢王朝優化了長城體系,長城一線成為秦與兩漢時期最重要的邊防線”“除了長城以外,秦漢王朝在關中地區之外的地方還設置了一些關隘”,可得邊境與內地相結合的布局、戰略要中的多層次覆蓋;據材料“為了保障中央政府的安全”“為了防御匈奴,秦漢王朝優化了長城體系”“玉門關與陽關均與絲綢之路有關。”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軍事、政治、經濟多功能相結合;據材料“秦朝滅亡后,漢朝繼承了秦的傳統……從而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關隘體系”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中央集權管理。
(2)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秦漢時期的中國。首先,據材料“秦朝滅亡后,漢朝繼承了秦的傳統……從而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關隘體系”“秦漢王朝建都關中,十分重視關中的防衛”“秦漢王朝優化了長城體系,長城一線成為秦與兩漢時期最重要的邊防線”“秦漢王朝在關中地區之外的地方還設置了一些關隘“等并結合所學,可以擬定觀點“秦漢關隘體系是國家安全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緊扣材料信息結合所學對所擬定的觀點展開論述,做到史論結合、有理有據,可以圍繞以下方面展開論述:背景(秦漢時期,北方匈奴等游牧民族時常襲擾邊境)、概況及影響(長城一線的關隘與長城共同構成了堅固的防線、秦與西漢建都關中,以“四關”共衛關中地區、東漢定都各陽,設置洛陽“四關”及河南“八關”、玉門關和陽關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關隘,維護了國家在經濟和文化交流方面的安全與穩定)。最后,末尾附上總結性的語言(小結),以升華所論述的主題。
試卷第1頁,共3頁
試卷第1頁,共3頁必修綱要上第4課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一、單選題
1.(2025·湖北十堰·模擬預測)漢武帝即位之初,就詔令中央和地方主要行政長官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元光元年,漢武帝又下詔策試賢良,“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有學者指出,漢武帝元光元年是“中國學術史和中國政治史的最可紀念的一年”。這反映出察舉制( )
A.邁出了儒學政治化的關鍵一步 B.實現了官員選拔的公平公正性
C.保障了政治體系運行的高效化 D.增強了基層社會治理的有效性
2.(24-25高三下·重慶·階段練習)史載,王莽末年,四方潰叛。樊宏“與宗家親屬作營塹自守,老弱歸之者千余家”。第五倫“乃依險固筑營壁,有賊,輒奮厲其眾,引強持滿以拒之,銅馬、赤眉之屬前后數十輩,皆不能下”,“宗族閭里爭往赴之”,樊宏和第五倫的上述做法在當時( )
A.重創了門閥豪強地主勢力 B.使宗族力量成為政權支柱
C.導致了地方割據局面形成 D.有益于地方秩序的穩定性
3.(2025·廣東·模擬預測)據《后漢書·郡國志》記載,東漢永和五年(140年)全國各郡國的在籍人口總數不足4800萬,與西漢末期相比減少了將近1000萬。而南方揚、荊、益、交四州合計在籍人口增長了700萬以上。影響該時期人口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移民政策導向作用 B.南方政局相對穩定
C.豪強大族勢力膨脹 D.經濟重心逐漸南移
4.(2025·山東泰安·三模)漢代,錢范上、印紐上常有“日入千金”“日入千萬”“大利千萬”等字樣,甚至還出現了“日利千金”鼎。時人司馬遷說:“人富而仁義附焉。”趙壹也說:“富貴者稱賢。”這表明漢代( )
A.統治者重視發展商品經濟 B.商業社會作用引發各階層關注
C.社會上存在追求財富傾向 D.儒學傳播與經濟發展密切結合
5.(2025·浙江·模擬預測)漢代的墓室頂部,經常出現刻繪日、月、星辰等表現“天文”的圖像。下圖為河南南陽阮堂出土的畫像石上的圖案,畫面的上方為一月輪,內有玉兔、蟾蜍。下刻蒼龍星座,從頭到尾由十九顆星組成,包括七個主要星宿。這類畫像石體現了( )
A.天文學與民間風俗融合 B.傳統墓葬觀念重視來生
C.天人感應衍生迷信思想 D.科技知識在民間的傳播
6.(2025·陜西漢中·三模)下表為漢代對西南邊疆治理的相關史實。據此可推知,漢代( )
治理措施 考古依據
推行郡縣制 云貴高原、川西高原等地發現漢代城址或官署建筑遺址。
“羈縻之治” 出土“滇王之印”“漢叟邑長”印;滇文化墓地顯示滇人血緣群體及聚族而葬制度長期存在,上層人物仍占據很高社會地位和擁有大量財富。
移民實邊 云貴高原等地發現大量漢式墓,其形制、結構、葬俗和隨葬品與本地原有文化明顯不同。
A.形成了因俗而治的邊疆治理理念 B.實現了邊疆與內地的同步治理
C.奠定了后世邊疆治理的基本模式 D.促進了西南經濟與文化的發展
7.(24-25高三下·江蘇南通·階段練習)秦朝使用的貨幣有金、布、錢三種,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規定“錢十一當一布”,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規定“盜贓值過六百六十錢,黥(臉上刺字)為城旦舂(勞役);六百六十到二百廿(二十)錢,完為城旦舂”,這表明當時( )
A.貨幣形制混亂 B.貨幣換算有一定延續
C.法律刑罰嚴苛 D.簡牘是信息記錄的載體
8.(2025·河北石家莊·模擬預測)漢代完整的詔書分三個部分,“前一部分稱為“奏',奏報下詔的部門及主要官吏姓名;第二部分為詔書本文,也就是該詔書的主要內容,一般史書僅摘錄這一部分;第三部分是詔書下行于內外官署之例文,或曰下行文書”。據此可知,漢代( )
A.中央與地方矛盾有所緩和 B.專制皇權受到一定沖擊
C.官員等級體制漸趨于成熟 D.行政運行機制較為完善
9.(2025·河北張家口·二模)秦漢以來,主動與中國交往的國家越來越多。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后,周邊諸國“思漢威德,咸樂內屬”,出現了“廣地萬里,重九譯,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的氣象。這可以用來說明,秦漢時期( )
A.朝貢貿易體系得到長足發展 B.平等互惠成為交往準則
C.中華文明的影響力逐漸擴大 D.傳統的華夷觀開始動搖
10.(2025·福建泉州·二模)漢武帝時推行察舉制,規定每郡國歲舉2人。至漢昭帝時,邊遠小郡及屬國常難以舉薦,全國實舉人數一般僅為應舉人數的一半稍多。據此推知,當時( )
A.經濟文化的區域不平衡 B.士族把持選官特權
C.郡國并行削弱中央集權 D.儒學正統地位確立
11.(2025·四川德陽·三模)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寫道:漢興以來,“自曹參薦蓋公言黃老,而賈生、晁錯明申、商,公孫弘以儒顯,百年之間,天下遺文故事,糜不畢集。”司馬遷記述的這一現象( )
A.奠定了獨尊儒術的基礎 B.不利于大一統國家的確立
C.完成了諸子思想的整合 D.得益于統治者的治國理念
12.(2025·河北保定·二模)經過文、景二帝治理后,西漢由“天下既定,民亡蓋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發展為“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間,國家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余財。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腐敗不可食”。這一變化( )
A.體現了漢初治國理念的與時俱進 B.彰顯了君主專制權威的高度集中
C.拓展了儒家民本意識的基本內涵 D.提供了朝廷解決邊患的有利條件
13.(2025·陜西安康·模擬預測)西漢時期,政府禁止黃金、銅鐵與馬匹流向關外,禁軍主要用關西人,并在關中大興水利、推廣先進農業技術等;東漢時期,中央政權不再向關中實行各種優惠待遇及財政的傾斜投入。這一調整( )
A.體現了政治重心的東移 B.加劇了統治階級的分化
C.反映了東漢國力的衰退 D.促進了南方地區的開發
14.(2025·湖南·模擬預測)面對社會經濟凋敝局面,漢初廢除秦朝苛法,簡化律令,減少對民間的干預,同時漢高祖實行十五稅一的稅率,文景時期進一步下調稅率。這些舉措( )
A.說明國家財政較為充裕 B.利于增強對政權認同感
C.鞏固了儒學的正統地位 D.限制了土地兼并的現象
15.(2025·福建·模擬預測)下圖為陜西綏德四十里鋪出土的東漢畫像石圖案(局部),描繪了男性舞者以刀、劍等兵器為舞的畫面。這折射了東漢( )
A.男尊女卑的社會秩序 B.開疆拓土的進取精神
C.崇力尚勇的社會風尚 D.戰農合一的邊疆政策
16.(2025·貴州畢節·模擬預測)西漢王朝以關中為根本重地,漢武帝時期實施“廣關”之策,將關中東界向東拓展,河東、太原、上黨諸郡由此括入關中。太原、上黨東憑太行,對華北平原形成居高臨下之勢;河東物產豐富,有鹽鐵之饒。“廣關”之策的推行( )
A.保障了地方政府的物資供應 B.順應了休養生息的現實需要
C.體現了中央集權的戰略意圖 D.實現了王國問題的有效解決
17.(2025·山東濰坊·三模)漢初對出入關物資的管理十分嚴格,無論是關內還是關外,馬匹以及金、鐵、銅等貴重金屬不允許私人販賣。重要物資買賣必須由官府進行,攜帶金、銀、馬匹等入關者必須向當地官員登記,否則“與出同罪”。這一舉措( )
A.維護了邊境地區安全 B.抑制了商業貿易發展
C.阻斷了中外經濟交流 D.消除了民間走私隱患
18.(2025·河北·模擬預測)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富者,人之性情,所不學而俱欲者也”,統治者應“從民之欲”,輕徭薄賦,創造各種條件,鼓勵人民致力生產,繁榮經濟,增殖財富。據此可知,司馬遷( )
A.肯定漢初與民休息的經濟政策 B.為漢武帝經濟改革提供了思路
C.繼承了商鞅變法中的耕戰思想 D.主張禮法并施以實現民富國強
19.(24-25高三下·安徽·階段練習)東漢初期,劉秀推行“舉謠言”制度,中央派遣官員到地方上收集民間“謠言”,收集整理后上報中央,皇帝以此為依據獎懲地方官吏,并對民間“謠言”進行回應。這反映出當時( )
A.原始民主傳統影響根深蒂固 B.中央集權制度得到加強
C.以民為本治國理念受到推崇 D.政治統治重視社情民意
20.(2025·河北·模擬預測)我國保存下來的漢代畫像石、畫像磚內容豐富,取材廣泛,它們不僅是精美的石刻藝術品,也是研究漢代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資料。以下是漢代畫像石、畫像磚部分拓片,其內容主要反映出漢代( )
人獸相通的觀念 B.耕戰結合的習俗
C.文化昌盛的景象 D.剛健勇武的風貌
21.(24-25高三下·湖北·階段練習)下表為兩漢時期部分賦作家對西漢建都的相關論述。這些論述( )
賦作家 相關論述 出處
杜篤 大漢之開基,聚五星于東井(星宿名) 《論都賦》
班固 及至大漢受命而都之也,仰悟東井之精,俯協《河圖》之靈。奉春建策,留侯演成。天人合應,以發皇明,乃眷西顧,實惟作京 《西都賦》
張衡 自我高祖之始入也,五緯相織,以旅于東井。婁敬委輅,幹非其議,天啟其心,人惎之謀。及帝圖時,意亦有慮乎神祇,宜其可定,以為天邑 《西京賦》
A.表明百家爭鳴的局面仍在延續 B.反映出地方諸侯勢力的削弱
C.體現出民本與君本思想的統一 D.迎合了政治統治的時代需要
22.(24-25高三下·云南·階段練習)西漢初年百姓日食兩餐,貴族僅三餐。至武帝時期,嚴安感嘆:“今民用材奢靡,車馬、衣裘、宮室皆竟修飾,見美則愿之。”又據漢簡《食方》記載,武帝時期民間飲食已發展出蒸、煮、煎、烤等多種烹飪技法,貴族甚至使用茱萸、木闌等香料調味。這可用來印證當時( )
A.消費觀念突破等級桎梏 B.社會經濟呈現繁榮局面
C.貴族階層引領社會風尚 D.外來文化影響飲食結構
23.(2025·河南·二模)《漢書》載,西漢豫州刺史鮑宣因“舉措煩苛,代二千石(郡守)署吏聽訟,所察過詔條”,且巡視時車駕規格不合禮制,被丞相司直郭欽彈劾免職。這表明,西漢刺史( )
A.行使職權有嚴格限制 B.巡視對象局限于各郡
C.權勢和地位高于郡守 D.已成為地方行政官員
24.(24-25高三下·河南·階段練習)漢武帝即位之初,“網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或至兼并;豪黨之徒,以武斷于鄉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爭于奢侈,室廬輿服僭于上,無限度”。材料所述社會現象( )
A.客觀上助推統治政策轉變 B.削弱了農民封建依附關系
C.緣于“漢承秦制”的影響 D.有利于生產要素合理應用
25.(2025·海南海口·模擬預測)《鹽鐵論·水旱》載“縣官鼓鑄鐵器,大抵多為大器,……民用鈍弊,割草不痛,是以農夫作劇,得獲者少,百姓苦之矣。”該現象反映了( )
A.中央集權受到地方嚴重威脅 B.手工業進步束縛了民生發展
C.官營經濟下的農業存在困境 D.對外連年戰爭導致民怨四起
26.(24-25高三下·湖南長沙·階段練習)東漢中期以后,一些豪強大姓逐漸形成血緣、經濟和精神上相互團結的宗族共同體。而且,宗法意識從近親向所謂的門生故吏、朋友和鄉黨輻射,形成更大的“擬宗族”的宗族集團。據此可知,東漢中后期( )
A.中央集權強化 B.階層流動加快
C.地方經濟繁榮 D.政治生態異化
27.(2025·四川成都·三模)漢武帝時設太學,立五經博士教授太學生,博士之選用,以名流充任。或被朝廷征召,或被同僚舉薦;東漢則通過保舉和考試相結合的辦法,“始試而后用,蓋欲其為人之師范”。這反映了( )
A.博士選任更重才學 B.儒學主流地位強化
C.社會階層流動加速 D.選官用人標準改變
28.(2025·湖南長沙·一模)喪葬是基于原始祖先崇拜的禮儀活動,在漢代尊崇儒術的背景下,逐漸與儒家倫理觀緊密結合在一起。下列關于墓葬畫像的描述能夠支撐這一觀點的是( )
A.西漢晚期卜千秋墓脊頂靈魂升仙圖
B.漢代石墓畫像多有周公輔成王故事
C.北魏江陽王墓穹頂繪制銀河天象圖
D.魏晉墓葬畫像中常見飛天、佛塔圖
29.(24-25高三下·廣東·階段練習)東漢時期,士大夫階層先從師受經傳或游學于太學,然后以經明行修應命征辟,歷任地方守令、中央郎吏,以至卿相高位,逐漸形成為名門望族。他們主張“權去外戚,政歸國家”,并先后與外戚、宦官集團展開了長期斗爭。這體現出( )
A.朝廷決策中樞機構變異 B.儒家思想開始成為主流思想
C.世家大族勢力逐漸增強 D.察舉制推動社會階層的流動
30.(2025·山東·二模)下圖為西漢貨幣“白金三品”出土實物。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大勝匈奴,“造銀錫為白金三品:其一文龍,直三千(錢);二曰文馬,直五百;三曰文龜,直三百”。從實物看“白金三品”大小接近,多含鉛錫合金,罕見銀錫合金。該貨幣的大量發行意在( )
A.彰顯皇帝的至尊之位 B.推行貴金屬幣制改革
C.鞏固休養生息的成果 D.扭轉財政困乏的局面
二、材料題
31.(2025·四川成都·三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最早評論秦始皇的是其寵臣王綃、馮劫和李斯。他們以為:“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對秦始皇稱頌之極者莫如鑿刻于全國各地的刻石。秦始皇先后五次外出巡游,足跡所至,無不刻石頌功。遍覽秦人的著作,幾乎看不到指責秦始皇的文字。
到了漢代,僅在《史記》中,漢人評論秦亡的文字多達八十余處,其中談及秦始皇本人的就有六十余次。漢人通過抨擊秦始皇的種種暴行,在研究統治法術上極富成就。漢武帝統治晚期,大有“襲亡秦之跡”的危險。主父偃在肯定秦始皇“并吞戰國,海內為一,功齊三代”的同時,也批評素始皇“暴兵露師”“死者不可勝數命”的殘暴行為。司馬遷在盛贊秦始皇“世變異,成功大”時,也同意秦始皇“以暴虐為天下始”的觀點。
——據梁向明《淺析秦人和漢人對秦始皇的評價》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秦人和漢人對秦始皇的評價。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秦人和漢人對秦始皇的評價不同的原因。
32.(2025·北京朝陽·二模)“新”“舊”史學
材料一 中國前者未嘗有史,蓋舊史家僅載一朝一姓興亡,“實不過一人一家之譜牒”,近世史家當“探察人間全體之運動進步,即國民全部之經歷”;中國數千年史書“知有陳跡而不知有今務”“能鋪敘而不能別裁”(目錄學的分類;篩選、甄別和取舍)“能因襲而不能創作”,此三弊致史學淪為“帝王將相之紀錄片”。
——梁啟超《新史學》1902年
材料二 《史記》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通志》總天下學術于一編,皆可當良史;周秦諸子論師匠、掌故,元明方志載風物民生,即經濟史教育史先聲。中土自有自成體系之史學……惟當取長補短,何必盡廢五千年乎
——馬敘倫《中國無史辨》1903年
注:《通志》:作者鄭樵(1103—1162年),全書共200卷。鄭樵強調史事與典章制度的聯系,認為史家應用實際觀察來核實史書的記載;《通志》改“表”為“譜”,改“志”為“略”,并增加了“載記”部分;氏族、六書、七音、都邑、草木昆蟲等“二十略”是全書的精華,歷代治史學者對《通志》的史料價值給予了較高評價。
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為馬敘倫寫一篇針對梁啟超觀點的駁論(提要)。
要求:觀點明確;角度準確;證據有力;表達清晰。
33.(2025·河南·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呂后的歷史形象受到多重因素影響。司馬遷在《呂太后本紀》中不僅刻畫了呂后的隱忍性格,還描畫了她善良與剛毅的品行;并以“高后之時,黎民得離戰國之苦”肯定其歷史功績。與此同時,司馬遷又如實記述了呂后對戚夫人的迫害,并對這非人的行為予以批判,并不因其地位之尊而為其曲筆隱瞞。
班固筆下的呂后首先是一位惠民利國的女主。班固在《高后紀》中,只是將呂后看作劉邦的妻子,冠以“高后”之稱。《高后紀》主要記載的是呂后在惠帝死后,稱制天下八年間所推行的一系列政令,而呂后在稱制前殘忍毒殺戚夫人,報復趙王如意等行為則被班固移出《高后紀》,寫入《外戚傳》之中。
——摘編自李靜《〈史記〉〈漢書〉中呂后形象的異同及其原因》
(1)根據材料,指出與司馬遷相比,班固對呂后形象的塑造有何不同。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司馬遷與班固對呂后形象塑造差異形成的原因。
34.(2025·寧夏石嘴山·一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早在春秋時期,由于諸侯間爭戰不已,一些諸侯國為防止遭到突然襲擊,開始在部分戰略要地修筑長城。如齊長城和楚長城。在公元前五世紀至公元前三世紀,為了防御北方草原強悍的游牧部落襲擾中原,位于北部的燕、趙、秦等國于要沖之地高筑城墻。戰國長城的建造方式有土筑,也有石砌。凡遇山嶺陡峭處,往往依天險為屏障而不筑墻。在許多地段,長城沿線還修建有亭、障和烽燧等預警防衛設施。
——《我國各個歷史時期長城的作用和意義》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牛海鵬
材料二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長城,……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里。”
——《史記·蒙恬列傳》
“(元朔二年)衛青復出云中以西至隴西,擊胡之樓煩、羊王于河南,得胡首虜數千,牛羊百余萬。于是漢遂取河南地,筑方,復繕故秦時蒙恬所為塞,因河為固。”
——《史記、匈奴列傳》
“及武帝征伐四夷,開地廣境,北卻匈奴,西逐諸羌,乃度河湟筑令居塞。
初開河西,列置四郡,通道玉門,隔絕羌胡,使南北不得交關,于是障、塞、亭、燧出長城外數千里。”
——《史記·大宛列傳》
(1)依據材料一、二,分別概括春秋戰國時期與秦漢時期修筑長城的特點。
(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秦漢時期修筑長城對中華文明的影響。
35.(2025·青海海東·三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曾下令“墮名城”,毀掉了東方六國設置的一些關隘;同時,設置了一些新的關隘。秦朝滅亡后,漢朝繼承了秦的傳統,并有所發展,從而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關隘體系。
秦漢王朝建都關中,十分重視關中的防衛。故歷史上有“百二秦關”的典故。所謂“關中”意即位于“四關之中”。古人稱贊關中形勢,原因是關中四面所設關隘都有其特定的防御指向與功能。東漢王朝定都洛陽,為了保障中央政府的安全,在洛陽四周設置了四個大關。在洛陽“四關”之外,又有河南“八關”。設置八關的目的,是阻止漢末黃巾起義軍的強大攻勢。
為了防御匈奴,秦漢王朝優化了長城體系,長城一線成為秦與兩漢時期最重要的邊防線。除了長城以外,秦漢王朝在關中地區之外的地方還設置了一些關隘。據《漢書·地理志》記載,西漢時比較重要的關隘有20余處。在這些關隘中,玉門關和陽關的建設,是最值得稱道的,因為這兩座名關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漢關”。玉門關與陽關均與絲綢之路有關。
——摘編自王雙懷、董海鵬《中國古代關隘及其地理分布》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秦漢關隘體系的特征。
(2)結合所學知識,從國家安全的角度,簡述對秦漢關隘體系的認識。(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
試卷第1頁,共3頁
試卷第1頁,共3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中市| 区。| 大连市| 吉林省| 崇礼县| 永兴县| 黔东| 彰武县| 安福县| 神木县| 彭阳县| 吉隆县| 砚山县| 米林县| 安义县| 石林| 德州市| 隆德县| 望江县| 牟定县| 衡山县| 黄龙县| 崇信县| 哈尔滨市| 铜陵市| 雅安市| 丰顺县| 边坝县| 横山县| 崇阳县| 蒙山县| 卢氏县| 新乡市| 砀山县| 容城县| 漳平市| 三门峡市| 陵水| 曲阳县| 雅江县| 耿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