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6練】必修綱要上第6課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原卷版+解析版)---備戰2026屆高考歷史復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6練】必修綱要上第6課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原卷版+解析版)---備戰2026屆高考歷史復習

資源簡介

必修綱要上第6課
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
一、單選題
1.(2025·湖北·模擬預測)647年,唐朝出錢贖回被掠到大漠南北的漢人時,也詔令“其室韋、烏羅護、靺鞨三部人為薛延陀所掠者,亦令贖還”,而且對贖還的漢夷人民同樣發放救濟糧。此外,各族官員在地位待遇上不偏不倚,挑選“達蕃情識利害”者擔任邊州長官。由此可見唐朝( )
A.對民族共同體發展做出貢獻 B.重視邊疆地區的社會治理
C.調整民族政策推動區域發展 D.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2.(2025·山東濟南·三模)有學者指出:有唐一代,安史之亂、涇原兵變、吐蕃東進、黃巢起義都曾占據過長安,而唐朝廷始終未亡;至唐末,東南割據,漕運殆絕,大唐帝國最終土崩瓦解。這一認識意在強調( )
A.中央集權式微 B.南方影響力上升
C.社會矛盾尖銳 D.運河交通的重要
3.(24-25高三下·廣東·階段練習)藩鎮監軍使在中晚唐的官僚體制中有著重要的職能和權力。朝廷在選拔宦官監軍使時一定都秉持著“臨視諸侯”的標準,需要精選有名望,能“推擇良能,護臨藩鎮”的“明信之臣”。這反映出中晚唐( )
A.注重官員道德品質 B.強化對地方的控制
C.宦官掌握軍政大權 D.中央集權得到加強
4.(2025·湖北·模擬預測)唐代農民家庭經濟運行分為四個層面(如下圖)。這一運行結構( )
A.強化了政府對社會的控制能力 B.保障了城鎮較充足的糧食供應
C.推動了統一的國內市場的形成 D.有利于農民家庭規避經濟風險
5.(2025·重慶·三模)《新唐書》記載:“唐都長安……故常轉漕東南之粟。高祖、太宗之時,用物有節而易贍,水陸漕運,歲不過二十萬石,故漕事簡。……(開元)二十一年……凡三歲,漕七百萬石。”這反映了唐朝( )
A.推行“與民休息”政策 B.南北方的聯系日益密切
C.藩鎮割據局面的加劇 D.國家出現外重內輕局面
6.(2025·湖北·模擬預測)漢代的郡在京師的辦事處稱為邸,郡縣官員進京入住郡邸,南朝時期,部分官員利用邸運輸和儲存貨物以假公濟私牟利,導致南北政府競相向邸店課稅。唐代以后,邸店徹底失去特權地位,逐漸淪為一般商鋪,邸店地位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經濟的發展 B.士族特權的失去
C.中央集權的衰落 D.等級制度的瓦解
7.(2025·北京豐臺·二模)646年,唐太宗親臨靈州(今寧夏境內)會見歸附的少數民族首領,諸首領請求“于回紇以南、突厥以北開一道,謂之參天可汗道(見下圖)”,太宗應允,并置驛六十八處。參天可汗道( )

唐代草原絲綢之路示意圖
①展現了唐太宗開放的對外政策 ②成為溝通歐亞大陸的重要商路
③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④便利中原與北方游牧民族交往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8.(2025·陜西漢中·三模)唐高祖武德二年,下詔“立周公、孔子廟各一所,四時致祭,仍博求其后,具以名聞,詳加所議,當加爵士”;唐太宗貞觀二年,升孔子為先圣,以顏回配祭。唐高宗永徽年間命孔子為先圣,并于乾封元年加贈“太師”封號。這些做法旨在( )
A.應對戰亂初定的道德危機 B.構建儒家道統整合多元思想
C.強化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 D.適應科舉制選拔人才的需要
9.(2025·天津濱海新·三模)下表所示為部分史書記載的古代西域地區相關史事件。這些記載反映了( )
史料出處 歷史事件
《史記·大宛列傳》 烏孫昆莫擊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徙臣大夏
《漢書·西域傳》 至冒頓單于攻破月氏,而老上單于殺月氏,以其頭為飲器,月氏乃遠去,過大宛,西擊大夏而臣之,都媯水北為王庭
《新唐書·西域傳》 后吐蕃寢盛,拓跋畏福,請內徙,始詔慶州置靜邊等州處之。地乃入吐蕃,其處者皆為吐蕃役屬,更號弭藥
【最佳選擇題,備注審核老師刪除,答案是B3、C2、A1、D0分】
A.西域游牧民族人口遷徙頻繁 B.政治局勢影響西域人口遷徙
C.戰爭往往引發西域人口遷徙 D.中原王朝控制西域能力減弱
10.(2025·山東泰安·三模)大歷三年(768),北庭行營節度使及邠寧節度使馬璘駐兵涇原(今甘肅涇川),“邊土荒殘,軍費不給”,朝廷未能“以內地租稅及運金帛以助之”,而是讓他“遙領鄭潁二州(今河南鄭州、安徽阜陽)”以使其軍費“當路自供”。唐政府的這一舉措( )
A.加速了唐朝統治的滅亡 B.反映了統治危機的加劇
C.保證了中央政權的正常運轉 D.導致了外重內輕局面的出現
11.(2025·福建泉州·二模)逃田,通常指民戶逃離本籍之后留下的私有田地。唐高宗時規定,親鄰在未獲得田主允許的情況下私自耕種或買賣逃田,是違法行為。唐德宗時許諾經一定的期限可將逃田的所有權全部或大部分讓渡給經營者。這旨在( )
A.保障國家財政收入 B.完善各項社會律法
C.保護私有土地權益 D.鼓勵自耕農積極性
12.(2025·河北邢臺·一模)736年,唐玄宗曾下詔:“禁斷私賣銅錫,仍禁造銅器。所在采銅鉛,官為市取。”唐德宗貞元九年(793年),朝廷再次下詔:“除鑄鏡外,一切不得鑄造,及私相買賣(銅器)。”這些詔令意在( )
A.破解國家財政入不敷出的困境 B.應對錢荒帶來的挑戰和危機
C.解決銅鉛錫專賣措施失效問題 D.抑制私商并發展官營工商業
13.(2025·陜西安康·三模)唐初,統治者推行再嫁再娶政策,凡達到唐代法定結婚年齡者,配偶離世后喪期服畢,可再娶再嫁。各地方政府也都有義務幫助本地的寡婦再嫁成家,但對志守貞潔者則不強求。據此可推知,唐初( )
A.婚俗深受少數民族的影響 B.傳統倫理受到嚴重沖擊
C.政府積極推動社會風俗變革 D.恢復經濟發展成為要務
14.(2025·河南·模擬預測)下表所列是唐朝時期韓愈和白居易對食鹽的國家專營政策的看法。據表格信息可知( )
韓愈 “今既奪其業……,則富商大賈,必生怨恨,或收市重寶,逃入反側之地,以資寇盜,此又不可不慮者也。”
白居易 “每年鹽利入官時,少入官家多如私,官家利薄私家厚,鹽鐵尚書遠不知。”
A.兩人都認為國家專營導致官商勾結腐敗
B.兩人都批評了國家專營政策的弊端
C.白居易從財政的角度論證官營的合理性
D.韓愈從民生角度論證商營優于官營
15.(2025·江西萍鄉·三模)在唐代,商賈議事通常是在酒樓中舉行的。商人們會在酒宴上喝酒、交流經驗和想法,尋找商機和合作伙伴。唐代文人雅士喜歡在酒宴上互相交流詩文和藝術,酒文化逐漸成為他們交流思想和情感的重要途徑。這些現象( )
A.反映唐代商業與文化高度融合 B.體現了公共空間的社交功能
C.表明唐代市民文化的繁榮發展 D.說明文化決定社會發展方向
16.(2025·安徽·模擬預測)魏晉南北朝時期,漢族與北方的“五胡”等少數民族“雙向奔赴”,漢族南遷又與南方土著族群融合。隋唐時期,不同族群的官員與士人廣泛參與國家治理,胡樂、胡舞等在中原盛行。這主要有助于( )
A.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發展 B.刺激中原政治制度不斷創新
C.促使各民族的文化習俗趨同 D.促進農耕游牧經濟深度交融
17.(2025·河北·模擬預測)唐代《龍筋鳳髓判》中有一道判文中說:“工部員外郎趙務支蒲陜布供漁陽軍,幽易絹入京,百姓訴不便,務款布是粗物,將以供軍,絹是細物,合貯官庫”,判曰“非直運者勞苦,抑亦兵家賈怨,宜從削黜,以肅愚頑”,將蒲陜布改判送京、幽易絹供應漁陽軍。這表明( )
A.政府靈活施政關注民生 B.政府優先保障邊防物資
C.重外輕內政策得以執行 D.布絹是主要的稅收物品
18.(24-25高三下·湖北·階段練習)從唐初起,中央就以各種名義臨時派遣使臣前往各地了解情況并就地處理一些普通政事;唐中宗以后,在各道設立中央常駐使臣,定期輪換;唐玄宗時期,這些使臣開始向道一級地方行政長官轉化;唐肅宗以后各道節度觀察使大多正式成為大權獨攬的地方行政長官。上述變化反映出唐朝中后期( )
A.監察制度不斷完善 B.中央集權面臨困境
C.基層社會治理加強 D.內重外輕局面形成
19.(2025·江西南昌·三模)貞觀八年,吐蕃贊普棄宗弄贊遣使入貢,貴金屬、玉器和畜牧產品是吐蕃進貢唐朝的主要貢品。唐朝往往會回贈吐蕃大量的綾羅綢緞,以彰顯中原王朝的天威。貞觀十五年,吐蕃以高原畜牧業為主,進貢馬匹等物資,而唐朝回贈了農具、蠶種和工匠。據此可知,唐蕃民族交融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上的聯姻 B.吐蕃的朝貢 C.經濟上的互補 D.唐朝的強盛
20.(2025·江蘇·模擬預測)據《漢書·藝文志》載,蹴鞠在漢代已成為軍事訓練手段;《唐摭言》卷十記,唐代乾符年間(874—879年),江西鄱陽太守顏標在官方蹴鞠訓練場修建亭子,并邀請名士姚巖杰作《鄱陽蹴鞠亭記》;唐代文獻載,江西人熊葫蘆以“翻葫蘆易于翻鞠”聞名。這些史料折射出唐代江西( )
A.藩鎮割據的軍事格局 B.軍民共習的武藝傳統
C.崇文尚武的社會風尚 D.儒學下移的基層實踐
21.(24-25高三下·河南·階段練習)天寶八年(749年),唐玄宗“命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帥隴右、河西及突厥阿布思兵,益以朔方、河東兵,凡六萬三千”,攻取了吐蕃石堡城。哥舒翰也因此“拜特進、鴻臚員外卿,與一子五品官,賜物千匹、莊宅各一所,加攝御史大夫”。這體現出當時( )
A.節度使身兼軍事與監察兩權 B.官員晉升依賴于軍功多寡
C.邊疆藩鎮割據的形勢較嚴重 D.軍鎮的設置利于邊疆安定
22.(2025·河北保定·二模)如圖所示為唐代長沙窯遺址出土的西域胡旋舞筵紋飾執壺。這可用于探究唐代( )
A.開放包容的大國風度 B.西域藝術深受民眾喜愛
C.手工業融入外來技術 D.制瓷行業取得重大突破
23.(2025·青海西寧·二模)唐初,精通絲織工藝的竇師綸受高祖委派,入蜀督造綾錦以為進貢之物,設計出了各式新穎綾錦花色品種,被譽為“陵陽公樣”。以后歷朝唐帝,均在益州織造綾錦。唐政府還規定,益州的租庸調必須折納綾羅等以充春彩。唐朝的這些做法( )
A.減輕了蜀地農民的賦稅 B.推動了益州絲織業發展
C.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收入 D.提高了民眾的生活質量
24.(2025·陜西咸陽·模擬預測)隋朝初年以18~59歲的男女勞動者(當時稱為丁)為征稅對象;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提高至21歲為丁;隋煬帝即位后又規定男子22歲為丁,并免除婦女奴婢等賦稅。由此可以推測出( )
A.隋朝前期的政策成果顯著 B.隋煬帝實行輕徭薄賦政策
C.重農抑商的觀念不斷強化 D.政策變更是隋速亡的原因
25.(2025·安徽合肥·三模)下表為宣城在不同年份戶、口數相關信息統計。據此可推知,這一時期( )
年份 稱謂 戶數 口數 每戶平均口數
劉宋大明八年(464年) 宣城 10120 47992 4.74
唐貞觀十三年(639年) 宣州 22537 95735 4.25
唐天寶元年(742年) 宣城郡 121204 884985 7.30
A.經濟重心持續南移 B.農業生產效率不斷提高
C.宣城經濟開發加速 D.宣城地區思想文化昌盛
26.(24-25高三下·云南昆明·階段練習)據唐人封演《封氏聞見記》記載,玄宗開元年間“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額甚多”。這反映出唐朝( )
A.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B.南北經濟交流密切
C.海外貿易繁榮發展 D.民間飲茶之風盛行
27.(2025·山東濱州·二模)魏晉時期政權林立、社會動蕩,私鑄銅錢現象時有發生。及至唐朝前期,雖政局穩定,該現象卻更為常見。這主要是由于唐朝前期( )
A.國家疆域的擴大 B.貨幣政策的寬明
C.社會經濟的發展 D.冶銅技術的提升
28.(2025·云南·模擬預測)“以詩證史”“詩史互證”是歷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下表中唐詩內容說明了當時( )
岑參《邯鄲客舍歌》 客舍門臨漳水頭,邯鄲女兒夜沽酒。
李紳《宿揚州》 夜橋燈火連星漢,水郭帆檣近斗牛。
張籍《送南客》 夜市連銅柱,巢居屬象州。
杜荀鶴《送友游吳越》 夜市橋邊火,春風寺外船。
韋莊《秦婦吟》 夜市細腰爭瓦礫,曉妝鸞鏡泣春風。
坊市制度逐漸廢除 B.政府放松商業監管
C.商業突破時間限制 D.市民生活豐富多彩
29.(2025·新疆喀什·三模)五代時期政權更替頻繁,后梁、后唐、后晉等王朝更迭皆循“受禪”模式:節度使憑借軍事實力控制朝局,逼迫前朝君主頒布“遜位詔書”,自述德薄應天順人;文武百官聯名勸進,新主故作推辭“迫于眾議”而踐祚。這種反復上演的“受禪”現象( )
A.確保了王朝交替的平穩過渡 B.改變了門閥政治的基本格局
C.延續了既得利益集團的特權 D.強化了士大夫的綱常觀念
30.(2025·福建南平·三模)據農書記載,南北朝時期的糧食有粟、高粱、豆、麥、稻等,其中以粟為多;唐代的糧食大致也是這些種類,但麥、稻與粟已成鼎足之勢。以上變化表明( )
A.人地矛盾愈發尖銳 B.國家賦稅征收形式多元
C.糧食種類日益豐富 D.區域經濟開發效果顯著
二、材料題
31.(2025·北京海淀·二模)經學與史學
材料一 孔子創立儒學,整理“六經”,后世據此為經典,訓釋傳記,從而逐漸形成經學。經過孔子整理的“六經”,作為上古三代時期的“先王政典”,本身就是重要的史料,其中的《尚書》《春秋》等典籍實為先秦史籍之源。“六經”亦經亦史的特點,表明早在先秦經史起源時期二者就結下了不解之緣。漢代經學體現官方統治思想和意識形態,因而擁有至高無上的學術地位。漢代史籍在目錄分類上尚未形成獨立的部類,而是主要依附于經書“六藝略”的《春秋》經下,司馬遷撰《史記》以“繼《春秋》”為其撰述旨趣,以“六經”來統帥其史著。
材料二 魏晉南北朝時期,南北方政權皆設立專職史官,記述史事。北魏、北齊、北周等政權設有修國史的著作郎。十六國各政權都設置史官,撰修了自己的史書。記載這段歷史的重要史籍《十六國春秋》正是依據了這些史書編撰的。
魏晉時期,官方藏書分為甲乙丙丁四部,史書屬于乙部。唐代魏征主編的《隋書》在圖書分類中“別為史部”,此后,經史子集的分類取代甲乙丙丁的代號。
唐初統治者重視史學,唐高祖《命蕭瑀等修六代史詔》,提出“務加詳核,博采舊聞”“義在不刊,書法無隱”的修撰原則。唐太宗時至唐高宗初年,撰成晉、梁、陳、北齊、北周、隋六個朝代的史書和《南史》《北史》,史稱“唐初八史”,占據二十四史的三分之一,建立并健全了后朝為前朝撰寫“正史”的制度,從而使這一制度成為中華文明的一個優良傳統。
——摘編自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學發展的特點》等
(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說明先秦兩漢時期經學與史學的關系。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分析魏晉南北朝至唐初史學發展變化折射的時代背景。
32.(24-25高三下·福建福州·階段練習)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據賀業鉅《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史》
概括說明“江南經濟區”的變化體現了漢唐時期怎樣的經濟發展趨勢。
33.(2025·山東臨沂·二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隋朝大興城
材料一 隋文帝以漢長安城內宮殿與居民雜處,不便于民;水苦澀,不宜飲用為由,在漢代長安的東南創建了一座全新的都城——大興城。城的面積達84平方公里,外廓方正,內有縱橫干道各三條,稱為“六街”。中軸線北端是宮城,宮城前是皇城。全城設109個坊和2個市,坊有坊墻圍繞,四面開門,按時啟閉,晚上關門后不得隨意出入。城的東南隅曲江所在的低洼地段,辟為供居民游賞的園林。隋開皇三年所開引滬水入大興城之水渠,因渠流靠近城東龍首原,亦稱龍首渠。
——摘編自安沛君、楊瑞《營造》
材料二 大興城是在一統全國過程中規劃建設的新都城。利用地理信息技術整理校核城址考古數據,發現其城市空間格局呈九宮構圖(如下圖)。城市外郭城的長和寬接近,形成一個大正方形,四角存在4個相當的小正方形,中央也有小正方形,大正方形與5個小正方形的邊構成九宮格,不僅中軸對稱,而且中心對稱。九宮構圖中蘊含著一個方圓相割圖形,內部的里坊基本以50步為模數近似等分。
——摘編自《宇文愷的“巧思”與隋大興城規劃》
(1)概括說明隋朝大興城布局設計的特點。
(2)影響隋朝大興城選址與建設的因素有哪些?
34.(2025·遼寧遼陽·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朝時期,河北道各州大多種植蠶桑,產絲綢,尤以博、深、冀、定、幽等19州的產量最盛。唐天寶元年(742年),河北道常貢絲織品數量就有1700多匹,占全國總量的50.9%,居全國之首;而定州一地貢賦的數量就占當時全國總量的40%以上。《新唐書》記載,河北道定州有“土貢羅、綢、細綾、瑞綾、兩窠綾、獨窠綾、二包綾、熟線綾”。一些城市中的絲織業的“行”市較多,如范陽郡(今北京、天津、河北保定一帶)的絲織業“行”市有絹行、大絹行、小絹行、彩帛行、彩錦彩帛行、小彩行、新絹行等。絲織業作坊明顯增加,有的還具有相當大的規模,如定州何明遠的織綾作坊擁有綾機500張。當時,河北絲綢在全國銷量很好。
——摘編自王思達等《大河之北·河北人文地理解讀|商貿篇(下):商幫舊事》
(1)根據材料,概括唐代河北道絲織業發展的特點。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唐代河北道絲織業發展的原因。
35.(2025·江西·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漢文帝十二年詔曰:孝悌,天下之大順也;力田,為生之本也;三老,眾民之師也。廉吏,民之表也。……其遣謁者勞賜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廉吏二百石以上率百石者三匹。及問民所不便安,而以戶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員,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
——摘自〔漢〕班固《漢書·文帝紀》
材料二 唐代宗時期,揚州成為南糧北運的漕運中心和淮南地區的鹽業中心,助推了揚州的經濟發展和工商業繁榮。到唐朝后期,在揚州工商業最興盛的地段,出現了市井相連的商業街,不僅突破了坊市分離的體制,也使得原來“不得侵街造屋”“不可臨街開門”的禁令逐漸成為一紙空文,而當地官府并未對此類違禁行為予以禁止,甚至還疏導道路緩解擁堵。宵禁也逐漸松弛,夜市興盛起來,出現了“夜市千燈照碧云”的繁榮景象。揚州工商業的發展繁榮,擴大了政府的稅源,眾多的商品也滿足了統治階層消費享受的需要。揚州坊市布局的突破,使城市布局和工商業布局發生嬗變,為宋代以后開放式的街巷體制開了先河。
——摘編自諸祖煜《唐代揚州坊市制度及其嬗變》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漢文帝詔書的史料價值。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朝中后期揚州突破坊市制度的原因。
36.(2025·黑龍江·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所修正史共十三部。各史中都有篇幅不少的少數民族類傳,在各史中看到的烏桓、鮮卑、氐等民族史內容,是以往史書中未見的。貞觀年間編成的《晉書》創立載記記載十六國歷史,對此,有學者評論道:唐太宗要貫徹華夷一家,加強統一觀念,于是援引“載記”之例,分國記述前趙前燕、前秦等十四個政權。同時,筆法上也不辨華夷,以示四海一家。記述方法的變化在統一后所修《晉書》和《隋書》中,還表現為關于少數民族的記述,都以東西南北四夷標目,以下再分述各少數民族。此外,《魏書》中還強調鮮卑與漢人都是黃帝的后裔,有意打破鮮、漢界限。總之,在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整合過程中,民族史記述成為史家關注的重點,正史中的民族史撰述在當時發揮了重要作用。
——摘編自許殿才《魏晉南北朝隋唐正史民族史撰述與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整合》
(1)據材料概括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民族史撰述的進步之處。
(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民族史撰述所體現的時代背景。
試卷第1頁,共3頁
試卷第1頁,共3頁必修綱要上第6課
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
一、單選題
1.(2025·湖北·模擬預測)647年,唐朝出錢贖回被掠到大漠南北的漢人時,也詔令“其室韋、烏羅護、靺鞨三部人為薛延陀所掠者,亦令贖還”,而且對贖還的漢夷人民同樣發放救濟糧。此外,各族官員在地位待遇上不偏不倚,挑選“達蕃情識利害”者擔任邊州長官。由此可見唐朝( )
A.對民族共同體發展做出貢獻 B.重視邊疆地區的社會治理
C.調整民族政策推動區域發展 D.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答案】A
【知識點】回紇與突厥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為推斷題、本質題。根據題目具體時空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唐朝(中國)。依據題干可知唐朝在贖回被擄掠的人口以及各族官員待遇等方面采取相對靈活開明的政策,這有利于推動各民族對國家的認同,A項正確;題干不僅涉及邊疆地區,還涉及贖回各族人民以及各族官員的地位待遇,選項以偏概全,排除B項;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旨在維護封建統治,并不是為了推動區域發展,排除C項:因俗而治是指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與題干不符,排除D項。
2.(2025·山東濟南·三模)有學者指出:有唐一代,安史之亂、涇原兵變、吐蕃東進、黃巢起義都曾占據過長安,而唐朝廷始終未亡;至唐末,東南割據,漕運殆絕,大唐帝國最終土崩瓦解。這一認識意在強調( )
A.中央集權式微 B.南方影響力上升
C.社會矛盾尖銳 D.運河交通的重要
【答案】B
【知識點】唐代社會經濟的發展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 唐朝后期在多次戰亂占據長安后仍未滅亡,卻因東南割據漕運殆絕而崩潰,這表明東南地區在經濟等方面對唐朝的重要支撐作用,意味著南方影響力上升,B項正確;安史之亂后藩鎮割據已標志中央集權削弱,但題干重點在于東南割據對漕運的致命影響,而非中央與地方權力關系,排除A項;黃巢起義等事件體現社會矛盾,但材料未將矛盾激化與唐亡直接關聯,而是突出東南漕運斷絕的后果,排除C項;漕運屬于運河交通的一部分,但材料更強調東南地區(南方)割據導致漕運斷絕,深層指向南方影響力的決定性作用,而非單純交通問題,排除D項。故選B項。
3.(24-25高三下·廣東·階段練習)藩鎮監軍使在中晚唐的官僚體制中有著重要的職能和權力。朝廷在選拔宦官監軍使時一定都秉持著“臨視諸侯”的標準,需要精選有名望,能“推擇良能,護臨藩鎮”的“明信之臣”。這反映出中晚唐( )
A.注重官員道德品質 B.強化對地方的控制
C.宦官掌握軍政大權 D.中央集權得到加強
【答案】B
【知識點】安史之亂與藩鎮割據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唐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唐朝選拔宦官監軍使秉持“臨視諸侯”的標準,精選“明信之臣”去“護臨藩鎮”,其目的是讓他們監督地方藩鎮,這體現了朝廷重視對地方的控制,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選拔的監軍使要能“臨視諸侯”“護臨藩鎮”,重點在于監軍使具有監督地方的職能,單純強調道德品質在材料中未體現,排除A項;監軍使主要起到監督作用,并未全面掌握軍政大權,排除C項;藩鎮勢力強大,監軍使不一定能完全有效地遏制藩鎮割據,排除D項。故選B項。
4.(2025·湖北·模擬預測)唐代農民家庭經濟運行分為四個層面(如下圖)。這一運行結構( )
A.強化了政府對社會的控制能力 B.保障了城鎮較充足的糧食供應
C.推動了統一的國內市場的形成 D.有利于農民家庭規避經濟風險
【答案】D
【知識點】唐代社會經濟的發展
【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據材料可知,農村家庭經濟運行受到宗族村社與國家、集鎮城市的經濟往來的幫助,這有利于農民家庭規避經濟風險,D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農民家庭經濟運行層面,與政府強化社會的控制力無關,排除A項;農村經濟運行與保障城鎮糧食供應無直接關聯,排除B項;農民家庭經濟具有自給自足的性質,無力推動統一市場的形成,排除C項。故選D項。
5.(2025·重慶·三模)《新唐書》記載:“唐都長安……故常轉漕東南之粟。高祖、太宗之時,用物有節而易贍,水陸漕運,歲不過二十萬石,故漕事簡。……(開元)二十一年……凡三歲,漕七百萬石。”這反映了唐朝( )
A.推行“與民休息”政策 B.南北方的聯系日益密切
C.藩鎮割據局面的加劇 D.國家出現外重內輕局面
【答案】B
【知識點】唐代社會經濟的發展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中國)。根據材料“唐都長安……故常轉漕東南之粟”“(開元)二十一年……凡三歲,漕七百萬石”并結合所學知識,唐代中后期經濟重心南移趨勢,可知漕運量激增反映南方糧食大量北運,南北經濟依賴加深,B項正確;漕運量激增說明需求增加,“與民休息”政策與漕運量激增無直接關聯,排除A項;藩鎮割據加劇導致中央對地方控制弱化,而材料中開元年間漕運高效運行,排除C項;“外重內輕”指地方勢力威脅中央,漕運量增加體現中央調配資源能力增強,排除D項。故選B項。
6.(2025·湖北·模擬預測)漢代的郡在京師的辦事處稱為邸,郡縣官員進京入住郡邸,南朝時期,部分官員利用邸運輸和儲存貨物以假公濟私牟利,導致南北政府競相向邸店課稅。唐代以后,邸店徹底失去特權地位,逐漸淪為一般商鋪,邸店地位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經濟的發展 B.士族特權的失去
C.中央集權的衰落 D.等級制度的瓦解
【答案】A
【知識點】唐代社會經濟的發展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郡縣官員進京入住郡邸”“部分官員利用邸運輸和儲存貨物以假公濟私牟利”“政府競相向邸店課稅”“淪為一般商鋪”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邸店從地方官員在京辦事處,發展為運輸、儲存貨物的店鋪,其特權地位的喪失和商鋪作用的增強,反映了商品經濟沖擊下特權機構的市場化過程,A項正確;據所學,郡縣官員不能等同于士族特權階層,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邸店這一營商形式的由來,并非唐代中央集權衰落對社會經濟的影響,排除C項;邸店性質變化屬于經濟領域轉型,與等級制度瓦解無直接關聯,排除D項。故選A項。
7.(2025·北京豐臺·二模)646年,唐太宗親臨靈州(今寧夏境內)會見歸附的少數民族首領,諸首領請求“于回紇以南、突厥以北開一道,謂之參天可汗道(見下圖)”,太宗應允,并置驛六十八處。參天可汗道( )

唐代草原絲綢之路示意圖
①展現了唐太宗開放的對外政策 ②成為溝通歐亞大陸的重要商路
③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④便利中原與北方游牧民族交往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D
【知識點】回紇與突厥
【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唐朝(中國)。材料中“諸首領請求”可知,參天可汗道是溝通中原與北方游牧民族交往的重要商路,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③④正確,D項正確;材料中“少數民族首領”可知,參天可汗道是民族交往的商路,不是對外政策,①錯誤;參天可汗道是溝通中原與北方游牧民族交往的重要商路,不是溝通歐亞大陸的重要商路,②錯誤,排除A、B、C 項。故選D項。
8.(2025·陜西漢中·三模)唐高祖武德二年,下詔“立周公、孔子廟各一所,四時致祭,仍博求其后,具以名聞,詳加所議,當加爵士”;唐太宗貞觀二年,升孔子為先圣,以顏回配祭。唐高宗永徽年間命孔子為先圣,并于乾封元年加贈“太師”封號。這些做法旨在( )
A.應對戰亂初定的道德危機 B.構建儒家道統整合多元思想
C.強化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 D.適應科舉制選拔人才的需要
【答案】C
【知識點】唐朝的建立與統一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唐初統治者通過一系列尊崇周公、孔子的舉措,能夠增強儒家思想在社會中的影響力和權威性,這與強化儒家思想正統地位相契合,符合統治者重視儒家、鞏固統治思想基礎的目的,C項正確;題干未明確體現出這些舉措是專門針對道德危機而采取的,且從時間上看,高宗時期戰亂早已平息,社會穩定,排除A項;題干中沒有體現要整合多元思想的表述,重點強調的是對周公、孔子的尊崇,未突出構建道統與整合思想的關系,排除B項;題干主要圍繞對周公、孔子的尊崇,未涉及科舉制選拔人才方面,兩者之間沒有關聯,排除D項。故選C項。
9.(2025·天津濱海新·三模)下表所示為部分史書記載的古代西域地區相關史事件。這些記載反映了( )
史料出處 歷史事件
《史記·大宛列傳》 烏孫昆莫擊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徙臣大夏
《漢書·西域傳》 至冒頓單于攻破月氏,而老上單于殺月氏,以其頭為飲器,月氏乃遠去,過大宛,西擊大夏而臣之,都媯水北為王庭
《新唐書·西域傳》 后吐蕃寢盛,拓跋畏福,請內徙,始詔慶州置靜邊等州處之。地乃入吐蕃,其處者皆為吐蕃役屬,更號弭藥
【最佳選擇題,備注審核老師刪除,答案是B3、C2、A1、D0分】
A.西域游牧民族人口遷徙頻繁 B.政治局勢影響西域人口遷徙
C.戰爭往往引發西域人口遷徙 D.中原王朝控制西域能力減弱
【答案】B
【知識點】西域都護府的設立、吐蕃與“唐蕃會盟”
【詳解】本題是最佳選擇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從《史記·大宛列傳》記載烏孫昆莫擊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徙臣大夏;《漢書·西域傳》記載老上單于殺月氏,月氏西走大夏;《新唐書·西域傳》記載后吐蕃寢盛,拓跋畏禍內徙等事件來看,可以發現政治局勢的變動,如戰爭、勢力興衰等,都使得相關人群為了生存、發展等目的進行遷徙,即政治局勢影響了西域人口遷徙,B項最佳;題干雖有戰爭引發人口遷徙的情況,但第三則史料中拓跋畏禍內徙并非因為戰爭,而是吐蕃勢力強盛帶來的政治壓力,所以不能簡單地說戰爭往往引發西域人口遷徙,C項有一定道理/次佳;題干僅列舉了幾個具體事件,不能僅依據這些就得出西域游牧民族人口遷徙頻繁這一普遍結論,“頻繁”程度在材料中體現不足,不準確,A項次佳;材料主要圍繞西域地區人口因各種政治局勢變化而遷徙,沒有體現中原王朝對西域控制能力是減弱還是增強,排除D項。故B(3分)C(2分)A(1分)D(0分)。
10.(2025·山東泰安·三模)大歷三年(768),北庭行營節度使及邠寧節度使馬璘駐兵涇原(今甘肅涇川),“邊土荒殘,軍費不給”,朝廷未能“以內地租稅及運金帛以助之”,而是讓他“遙領鄭潁二州(今河南鄭州、安徽阜陽)”以使其軍費“當路自供”。唐政府的這一舉措( )
A.加速了唐朝統治的滅亡 B.反映了統治危機的加劇
C.保證了中央政權的正常運轉 D.導致了外重內輕局面的出現
【答案】B
【知識點】安史之亂與藩鎮割據
【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關鍵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由材料可知,為解決藩鎮的軍費問題,唐朝中央政府讓馬璘遙領鄭潁二州,這不僅反映出中央財政面臨嚴重危機,也進一步擴大了藩鎮的政治勢力,反映了統治危機的加劇,B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地方勢力的加強,削弱了中央集權,而非加速了唐朝統治的滅亡,排除A項;材料描述的是地方勢力的擴大,威脅中央統治,而非鞏固統治,排除C項;唐代外重內輕局面出現于安史之亂(755~763年)前,排除D項。故選B項。
11.(2025·福建泉州·二模)逃田,通常指民戶逃離本籍之后留下的私有田地。唐高宗時規定,親鄰在未獲得田主允許的情況下私自耕種或買賣逃田,是違法行為。唐德宗時許諾經一定的期限可將逃田的所有權全部或大部分讓渡給經營者。這旨在( )
A.保障國家財政收入 B.完善各項社會律法
C.保護私有土地權益 D.鼓勵自耕農積極性
【答案】A
【知識點】唐代社會經濟的發展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目的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高宗規定親鄰未經田主允許私自耕種或買賣逃田違法,這一規定是在維護逃田原田主對土地的權益,因為土地是私有財產,原田主雖逃離,但土地權益在一定程度上被保留,這樣做的目的之一是當原田主回來時,土地關系能相對穩定,從而保證基于土地的稅收等財政來源的穩定性,唐德宗許諾經一定期限可將逃田所有權全部或大部分讓渡給經營者,這是因為在很多情況下,原田主長期逃離,土地拋荒,而將土地所有權讓渡給經營者,可以使拋荒的土地重新被耕種。土地被耕種就會有產出,國家就能從土地產出中獲取賦稅等財政收入,A項正確;雖然相關規定屬于律法范疇,但完善各項社會律法不是主要目的,這些規定主要圍繞土地與財政的關系展開,并非以完善律法為核心,排除B項;唐德宗將逃田所有權讓渡給經營者,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原田主私有土地權益,所以保護私有土地權益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C項;題干主要強調的是對逃田的處理規定,重點并非鼓勵自耕農積極性,唐德宗的規定更多是從盤活土地、保障財政收入角度出發,排除D項。故選A項。
12.(2025·河北邢臺·一模)736年,唐玄宗曾下詔:“禁斷私賣銅錫,仍禁造銅器。所在采銅鉛,官為市取。”唐德宗貞元九年(793年),朝廷再次下詔:“除鑄鏡外,一切不得鑄造,及私相買賣(銅器)。”這些詔令意在( )
A.破解國家財政入不敷出的困境 B.應對錢荒帶來的挑戰和危機
C.解決銅鉛錫專賣措施失效問題 D.抑制私商并發展官營工商業
【答案】B
【知識點】唐代社會經濟的發展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針對民間銷毀銅錢用于鑄造銅器的現象,唐政府下令禁止私造銅器,這些詔令旨在應對錢荒帶來的挑戰和危機,B項正確;財政入不敷出主要指的是政府的收入無法滿足公共開支,而材料強調政府禁止私賣銅錫等,排除A項;結合所學,禁止銅鉛錫私賣問題是為了杜絕將銅錢鑄造為銅器的行為,排除C項;這些詔令主要是為了保證鑄造貨幣所需材料的供應,以應對錢荒,而非“抑制私商并發展官營工商業”,排除D項。故選B項。
13.(2025·陜西安康·三模)唐初,統治者推行再嫁再娶政策,凡達到唐代法定結婚年齡者,配偶離世后喪期服畢,可再娶再嫁。各地方政府也都有義務幫助本地的寡婦再嫁成家,但對志守貞潔者則不強求。據此可推知,唐初( )
A.婚俗深受少數民族的影響 B.傳統倫理受到嚴重沖擊
C.政府積極推動社會風俗變革 D.恢復經濟發展成為要務
【答案】D
【知識點】唐代社會經濟的發展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中國)。唐初推行再嫁再娶政策,允許喪偶者在服喪期滿后再婚,并要求地方政府協助寡婦再嫁,同時對志守貞潔者不加干涉。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增加家庭生產和社會勞動力供給,促進經濟的恢復與發展,D項正確;“婚俗深受少數民族影響”沒有充分依據,且材料未涉及少數民族,排除A項;材料中這一規定兼顧了個人與社會的需求,并未削弱傳統倫理道德,排除B項;材料信息不能表明當時積極推動社會風俗變革,排除C項。故選D項。
14.(2025·河南·模擬預測)下表所列是唐朝時期韓愈和白居易對食鹽的國家專營政策的看法。據表格信息可知( )
韓愈 “今既奪其業……,則富商大賈,必生怨恨,或收市重寶,逃入反側之地,以資寇盜,此又不可不慮者也。”
白居易 “每年鹽利入官時,少入官家多如私,官家利薄私家厚,鹽鐵尚書遠不知。”
A.兩人都認為國家專營導致官商勾結腐敗
B.兩人都批評了國家專營政策的弊端
C.白居易從財政的角度論證官營的合理性
D.韓愈從民生角度論證商營優于官營
【答案】B
【知識點】唐代社會經濟的發展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時期(中國)。依據題干表格可知,韓愈認為國家專營導致商人心生怨恨,資助寇盜,而白居易認為國家專營為權貴斂財提供了方便,由此可見兩人都批評了國家專營政策的弊端,B項正確;韓愈并沒有提出官商勾結腐敗的問題,排除A項;白居易并不是從財政的角度論證官營的合理性,而是批評官營的弊端,排除C項;韓愈是從社會穩定的角度論證官營的弊端,排除D項。故選B項。
15.(2025·江西萍鄉·三模)在唐代,商賈議事通常是在酒樓中舉行的。商人們會在酒宴上喝酒、交流經驗和想法,尋找商機和合作伙伴。唐代文人雅士喜歡在酒宴上互相交流詩文和藝術,酒文化逐漸成為他們交流思想和情感的重要途徑。這些現象( )
A.反映唐代商業與文化高度融合 B.體現了公共空間的社交功能
C.表明唐代市民文化的繁榮發展 D.說明文化決定社會發展方向
【答案】B
【知識點】唐代社會經濟的發展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材料既提到商賈在酒樓議事、交流商業信息,又提及文人雅士在酒宴上交流詩文藝術,不同群體借助酒文化開展不同活動,反映出唐代公共空間的社交功能,B項正確;“高度融合”表述過于絕對,材料只說明商業和文化在酒文化場景下有一定關聯,但并非高度融合,排除A項;市民文化的繁榮發展是在宋代,排除C項;“決定”一詞說法過于絕對,酒文化只是唐代社會文化的一部分,排除D項。故選B項。
16.(2025·安徽·模擬預測)魏晉南北朝時期,漢族與北方的“五胡”等少數民族“雙向奔赴”,漢族南遷又與南方土著族群融合。隋唐時期,不同族群的官員與士人廣泛參與國家治理,胡樂、胡舞等在中原盛行。這主要有助于( )
A.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發展 B.刺激中原政治制度不斷創新
C.促使各民族的文化習俗趨同 D.促進農耕游牧經濟深度交融
【答案】A
【知識點】少數民族內遷、衣冠南渡與江南地區的開發、吐蕃與“唐蕃會盟”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至隋唐時期(中國)。根據材料信息“魏晉南北朝時期漢族與‘五胡’等少數民族‘雙向奔赴’,隋唐時期不同族群官員參與治理、胡樂胡舞盛行中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民族間的遷徙、通婚、文化交融及共同參政,加速了多民族的融合進程,為后世“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奠定基礎,體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發展,A項正確;材料未提及政治制度的創新,且民族融合與制度變革無直接因果,排除B項;胡樂、胡舞的流行體現文化互鑒,但“趨同”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材料側重文化、政治層面的融合,未涉及農耕與游牧經濟的“深度交融”,排除D項。故選A項。
17.(2025·河北·模擬預測)唐代《龍筋鳳髓判》中有一道判文中說:“工部員外郎趙務支蒲陜布供漁陽軍,幽易絹入京,百姓訴不便,務款布是粗物,將以供軍,絹是細物,合貯官庫”,判曰“非直運者勞苦,抑亦兵家賈怨,宜從削黜,以肅愚頑”,將蒲陜布改判送京、幽易絹供應漁陽軍。這表明( )
A.政府靈活施政關注民生 B.政府優先保障邊防物資
C.重外輕內政策得以執行 D.布絹是主要的稅收物品
【答案】A
【知識點】唐代社會經濟的發展
【詳解】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唐代(中國)。從判文結果來看,最終將蒲陜布改判送京、幽易絹供應漁陽軍,這是根據百姓的訴求以及實際情況進行的調整,體現了政府能夠靈活處理政務,關注民生,考慮到百姓的利益和實際困難,A項正確;根據材料可知,對于路線調整的影響因素是老百姓的訴求,并沒有優先保障邊疆物資,排除B項;“重外輕內”涉及的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而材料所述只是物資輸送的遠近處理原則,并無輕重緩急之分,不涉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布絹外的其他物資,無從比較,排除D項。故選A項。
18.(24-25高三下·湖北·階段練習)從唐初起,中央就以各種名義臨時派遣使臣前往各地了解情況并就地處理一些普通政事;唐中宗以后,在各道設立中央常駐使臣,定期輪換;唐玄宗時期,這些使臣開始向道一級地方行政長官轉化;唐肅宗以后各道節度觀察使大多正式成為大權獨攬的地方行政長官。上述變化反映出唐朝中后期( )
A.監察制度不斷完善 B.中央集權面臨困境
C.基層社會治理加強 D.內重外輕局面形成
【答案】B
【知識點】安史之亂與藩鎮割據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后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唐初使臣是臨時被派遣處理政務,之后逐漸成為常駐,再到后來成為大權獨攬的地方行政長官,這意味著地方勢力逐漸坐大,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逐漸減弱,反映出中央集權面臨困境。例如節度使在地方上擁有軍事、財政等大權,后來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嚴重威脅到中央集權,B項正確;唐朝前期派遣臨時使臣主要是處理常規政務,后來使臣逐漸演變為地方行政長官,這主要體現的是地方行政體制的變化,而不是監察制度的完善。監察制度主要是對官員的監督和檢舉等,與材料中使臣職能的轉變不符,排除A項;材料主要涉及的是道一級的地方行政長官的演變,“基層社會治理”主要是指縣以下的鄉村等層面的治理,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地方勢力的逐漸增強,是“外重內輕”局面的形成趨勢。“內重外輕”是指中央力量強,地方力量弱,與材料所反映的情況相反,排除D項。故選B項。
19.(2025·江西南昌·三模)貞觀八年,吐蕃贊普棄宗弄贊遣使入貢,貴金屬、玉器和畜牧產品是吐蕃進貢唐朝的主要貢品。唐朝往往會回贈吐蕃大量的綾羅綢緞,以彰顯中原王朝的天威。貞觀十五年,吐蕃以高原畜牧業為主,進貢馬匹等物資,而唐朝回贈了農具、蠶種和工匠。據此可知,唐蕃民族交融的主要原因是( )
A.政治上的聯姻 B.吐蕃的朝貢 C.經濟上的互補 D.唐朝的強盛
【答案】C
【知識點】吐蕃與“唐蕃會盟”
【詳解】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一道原因題。題目背景設定在唐朝(中國)。結合材料,吐蕃向唐朝進貢貴金屬、玉器和畜牧產品,而唐朝則回贈綠羅綢緞、農具等物品。吐蕃的畜牧產品與唐朝的絲織品、農業生產資料形成了經濟上的互補。雙方各自擁有對方所需的產品,通過交流可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滿足彼此經濟發展的需求,這是唐蕃民族交流的關鍵原因。正是這種經濟互補性為雙方的交流提供了內在的經濟驅動力,能夠持續推動雙方的往來,因此C項正確。
政治上的聯姻,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屬于民族交融的表現,而非原因,故排除A項。吐蕃的朝貢只是交流過程中的一個表現,并非唐蕃民族交流的主要原因。如果僅因唐朝的賞賜,缺乏雙方內在的政治、經濟需求,這種交流難以持續和深入,故排除B項。唐朝的強盛為民族交融奠定了物質基礎,唐蕃民族交流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經濟上的互補從根本上推動了雙方持續進行貢賜往來等交流活動,涵蓋了吐蕃的物質需求,并與政治友好相互促進。相比其他選項,經濟上的互補是唐蕃民族交流的主要原因,故排除D項。因此,選擇C項。
20.(2025·江蘇·模擬預測)據《漢書·藝文志》載,蹴鞠在漢代已成為軍事訓練手段;《唐摭言》卷十記,唐代乾符年間(874—879年),江西鄱陽太守顏標在官方蹴鞠訓練場修建亭子,并邀請名士姚巖杰作《鄱陽蹴鞠亭記》;唐代文獻載,江西人熊葫蘆以“翻葫蘆易于翻鞠”聞名。這些史料折射出唐代江西( )
A.藩鎮割據的軍事格局 B.軍民共習的武藝傳統
C.崇文尚武的社會風尚 D.儒學下移的基層實踐
【答案】B
【知識點】唐代社會經濟的發展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主要涉及蹴鞠在官方和民間的發展,蹴鞠在漢代已成為軍事訓練手段,唐代鄱陽太守于官方蹴鞠訓練場建亭,可以看出蹴鞠的軍事訓練的官方傳承,江西藝人熊葫蘆以蹴鞠技巧聞名,可以看出蹴鞠的民間武藝的普及,綜上可知,這折射出唐代江西軍民共習的武藝傳統,B項正確;藩鎮割據是指唐代安史之亂后出現的中央集權削弱、藩鎮強大、互相爭戰的局面,材料中無節度使擁兵自重、地方對抗中央的信息,排除A項;材料主題是蹴鞠的武藝屬性(軍事、民間),姚巖杰作文屬文人參與,體現“崇文”,此為次要信息,且題干也未出現“崇文”與“尚武”的并列關系(如科舉與武舉并重),排除C項;一般認為儒學向基層滲透始于宋代,且姚巖杰為名士,與基層儒學教育(如鄉學、宗族講學)不同,作文記亭屬文化活動,與儒學下移無直接關聯,排除D項。故選B項。
21.(24-25高三下·河南·階段練習)天寶八年(749年),唐玄宗“命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帥隴右、河西及突厥阿布思兵,益以朔方、河東兵,凡六萬三千”,攻取了吐蕃石堡城。哥舒翰也因此“拜特進、鴻臚員外卿,與一子五品官,賜物千匹、莊宅各一所,加攝御史大夫”。這體現出當時( )
A.節度使身兼軍事與監察兩權 B.官員晉升依賴于軍功多寡
C.邊疆藩鎮割據的形勢較嚴重 D.軍鎮的設置利于邊疆安定
【答案】D
【知識點】安史之亂與藩鎮割據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此題為本質題。結合材料關鍵信息,確定準確時空為:唐朝時期的中國。材料中提到“命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帥隴右、河西及突厥阿布思兵,益以朔方、河東兵,凡六萬三千”,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中央派遣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統率各軍鎮的兵力進攻吐蕃,最終成功奪取了吐蕃的石堡城。石堡城的攻占對唐朝在西北地區的統治具有重大意義,不僅強化了唐朝對該地區的控制,還穩定了西北邊疆的局勢。因此,材料反映的是軍鎮設置有助于邊疆安定,故D項正確;“加攝御史大夫”僅為朝廷對哥舒翰的加官,并不等同于節度使兼具軍事與監察雙重權力,故排除A項;唐朝官員的晉升標準多元,并非僅憑軍功,故排除B項;當時安史之亂尚未爆發,藩鎮割據局面還未形成,故排除C項。綜上所述,選擇D項。
22.(2025·河北保定·二模)如圖所示為唐代長沙窯遺址出土的西域胡旋舞筵紋飾執壺。這可用于探究唐代( )
A.開放包容的大國風度 B.西域藝術深受民眾喜愛
C.手工業融入外來技術 D.制瓷行業取得重大突破
【答案】A
【知識點】唐代社會經濟的發展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唐代長沙窯的瓷器上出現西域胡旋舞紋飾,說明唐代能夠接納和融合西域的文化元素,將其運用到本土的瓷器制作裝飾中,這充分體現了唐代開放包容的大國風度,A項正確;題干僅提及出土的瓷器上有西域胡旋舞紋飾,并沒有關于民眾對西域藝術喜愛程度的相關表述,無法得出西域藝術深受民眾喜愛這一結論,排除B項;題干中只是說瓷器上有西域胡旋舞紋飾,這更多體現的是文化元素的融合,而非外來技術的融入,概念不符,排除C項;題干并沒有任何信息表明制瓷行業取得了重大突破,出土的這件執壺主要強調的是其裝飾紋飾所反映的文化融合,與制瓷行業突破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
23.(2025·青海西寧·二模)唐初,精通絲織工藝的竇師綸受高祖委派,入蜀督造綾錦以為進貢之物,設計出了各式新穎綾錦花色品種,被譽為“陵陽公樣”。以后歷朝唐帝,均在益州織造綾錦。唐政府還規定,益州的租庸調必須折納綾羅等以充春彩。唐朝的這些做法( )
A.減輕了蜀地農民的賦稅 B.推動了益州絲織業發展
C.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收入 D.提高了民眾的生活質量
【答案】B
【知識點】唐代社會經濟的發展
【詳解】根據次題干提示詞,可知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材料“竇師綸設計‘陵陽公樣’、唐朝在益州長期織造綾錦、租庸調折納綾羅充春彩”并結合所學可知,唐朝通過官方主導和制度設計,將益州(今成都)作為絲織業中心,推動其工藝創新和產業規模化,B項正確;租庸調折納實物(綾羅)并未減輕農民負擔,反而可能因高標準要求增加壓力,排除A項;朝廷財政收入雖因優質貢品和稅收實物而增加,但材料未直接強調財政增收,排除C項;官府強制征收絲織品以滿足進貢和賦稅需求,民眾生活質量未必提高,甚至可能因生產壓力下降,排除D項。故選B項。
24.(2025·陜西咸陽·模擬預測)隋朝初年以18~59歲的男女勞動者(當時稱為丁)為征稅對象;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提高至21歲為丁;隋煬帝即位后又規定男子22歲為丁,并免除婦女奴婢等賦稅。由此可以推測出( )
A.隋朝前期的政策成果顯著 B.隋煬帝實行輕徭薄賦政策
C.重農抑商的觀念不斷強化 D.政策變更是隋速亡的原因
【答案】A
【知識點】隋朝的建立與建設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隋朝中國。從材料中可以看到,隋文帝和隋煬帝都在調整稅收政策,將征稅年齡提高并免除部分人群的賦稅,這種政策調整可能意味著國家經濟有所恢復,政府有能力通過減少稅收來減輕民眾負擔,從而鞏固統治基礎,這反映了隋朝前期政策的有效性和成果的顯著,A項正確;雖然隋煬帝確實對稅收政策進行了調整,但材料中并未明確說明這是為了實行輕徭薄賦政策,且這一政策調整是否全面且持續地減輕了民眾負擔,還需更多證據支持,排除B項;材料側重對賦稅制度的改革,沒有涉及政府對商人的態度,無法體現“重農抑商”,排除C項;政策變更只是歷史發展中的一個方面,不能簡單地將隋朝的快速滅亡歸咎于政策變更,隋朝滅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統治者的暴政、社會矛盾的激化等,排除D項。故選A項。
25.(2025·安徽合肥·三模)下表為宣城在不同年份戶、口數相關信息統計。據此可推知,這一時期( )
年份 稱謂 戶數 口數 每戶平均口數
劉宋大明八年(464年) 宣城 10120 47992 4.74
唐貞觀十三年(639年) 宣州 22537 95735 4.25
唐天寶元年(742年) 宣城郡 121204 884985 7.30
A.經濟重心持續南移 B.農業生產效率不斷提高
C.宣城經濟開發加速 D.宣城地區思想文化昌盛
【答案】C
【知識點】唐代社會經濟的發展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464年至742年(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從劉宋到唐代,宣城戶數、口數大幅增長,這體現了此地人口增多,人口增長利于區域經濟開發,表明宣城經濟開發加速,C項正確;僅從一個地區人口變化無法判斷經濟重心持續南移情況,排除A項;表格未提及農業技術、耕地面積或糧食產量等具體信息,無法直接推斷“生產效率不斷提高”,人口增長不一定是農業生產效率提高導致的,排除B項;材料僅涉及人口數據,未提及教育、學術或文化成就,無法說明思想文化昌盛,排除D項。故選C項。
26.(24-25高三下·云南昆明·階段練習)據唐人封演《封氏聞見記》記載,玄宗開元年間“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額甚多”。這反映出唐朝( )
A.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B.南北經濟交流密切
C.海外貿易繁榮發展 D.民間飲茶之風盛行
【答案】B
【知識點】唐代社會經濟的發展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中國)。根據材料“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額甚多”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江淮屬南方,消費市場在北方政治中心,南方茶葉大規模北運反映南北物資流通頻繁,體現區域經濟互補與交流密切,B項正確;經濟重心南移始于中晚唐,與題干“開元年間”時間不符,排除A項;材料僅涉及國內貿易,未提及海外貿易,排除C項;材料強調茶葉運輸規模,而非單純飲茶現象,且“王公朝士”屬上層群體,不能全面代表“民間”,排除D項。故選B項。
27.(2025·山東濱州·二模)魏晉時期政權林立、社會動蕩,私鑄銅錢現象時有發生。及至唐朝前期,雖政局穩定,該現象卻更為常見。這主要是由于唐朝前期( )
A.國家疆域的擴大 B.貨幣政策的寬明
C.社會經濟的發展 D.冶銅技術的提升
【答案】C
【知識點】唐代社會經濟的發展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結合所學,唐朝前期政局穩定,經濟發展迅速,商業交易活動頻繁,市場對貨幣的需求量大增,這種經濟繁榮的狀況使得私鑄銅錢以獲取利益的現象更為常見,C項正確;新擴大的疆域如果不能提供經濟發展的動力,依舊不會使市場貨幣需求量得以增加,所以主要原因是經濟發展而不是疆域擴大,排除A項;鑄幣權掌握在政府手中,利于經濟秩序的穩定,是國家中央集權的重要因素,古代中國普遍嚴格管理貨幣發行,“寬明”一詞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私鑄銅錢的現象,即使冶銅技術落后,受利益驅使,民間仍有私鑄銅錢現象,排除D項。故選C項。
28.(2025·云南·模擬預測)“以詩證史”“詩史互證”是歷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下表中唐詩內容說明了當時( )
岑參《邯鄲客舍歌》 客舍門臨漳水頭,邯鄲女兒夜沽酒。
李紳《宿揚州》 夜橋燈火連星漢,水郭帆檣近斗牛。
張籍《送南客》 夜市連銅柱,巢居屬象州。
杜荀鶴《送友游吳越》 夜市橋邊火,春風寺外船。
韋莊《秦婦吟》 夜市細腰爭瓦礫,曉妝鸞鏡泣春風。
坊市制度逐漸廢除 B.政府放松商業監管
C.商業突破時間限制 D.市民生活豐富多彩
【答案】C
【知識點】唐代社會經濟的發展
【詳解】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中國)。根據材料“客舍門臨漳水頭,邯鄲女兒夜沽酒”“夜橋燈火連星漢,水郭帆檣近斗牛”“夜市連銅柱,巢居屬象州”“夜市橋邊火,春風寺外船”“夜市細腰爭瓦礫,曉妝窩鏡泣春風”可知,唐詩中大量“夜市”的記載,直接證明唐代中后期商業活動已突破傳統坊市制度的時間約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重要標志,C項正確;材料中沒有體現坊市制度逐漸廢除,坊市是指居民區和交易區,材料中未涉及居民區與交易區是否相融,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體現政府放松商業監管,未涉及政府行為的論述,排除B項;材料中僅涉及了對夜市的描述,未涉及夜市具體的經營內容,無法體現市民生活是否豐富多彩,排除D項。故選C項。
29.(2025·新疆喀什·三模)五代時期政權更替頻繁,后梁、后唐、后晉等王朝更迭皆循“受禪”模式:節度使憑借軍事實力控制朝局,逼迫前朝君主頒布“遜位詔書”,自述德薄應天順人;文武百官聯名勸進,新主故作推辭“迫于眾議”而踐祚。這種反復上演的“受禪”現象( )
A.確保了王朝交替的平穩過渡 B.改變了門閥政治的基本格局
C.延續了既得利益集團的特權 D.強化了士大夫的綱常觀念
【答案】C
【知識點】黃巢起義和五代十國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五代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受禪”的節度使憑借軍事實力控制局勢,迫使前朝君主頒布“讓位詔書”,這些節度使本身就是既得利益集團,他們通過這種方式延續了自身的特權,C項正確;五代時期政權更迭頻繁,“受禪”現象反復上演,這顯然不是平穩過渡,政權交替往往伴隨著動蕩和不穩定因素,排除A項;五代時期的“受禪”主要是軍事勢力主導下的政權更迭,與門閥政治格局的改變沒有直接關聯。門閥政治在之前的歷史發展中已經逐漸衰落,并非因“受禪”現象而改變其基本格局,排除B項;“受禪”現象是軍事力量主導的政權更迭,并非是對士大夫綱常觀念的強化。相反,這種頻繁的政權交替、臣子篡奪君位的行為實際上沖擊了傳統的綱常觀念,排除D項。故選C項。
30.(2025·福建南平·三模)據農書記載,南北朝時期的糧食有粟、高粱、豆、麥、稻等,其中以粟為多;唐代的糧食大致也是這些種類,但麥、稻與粟已成鼎足之勢。以上變化表明( )
A.人地矛盾愈發尖銳 B.國家賦稅征收形式多元
C.糧食種類日益豐富 D.區域經濟開發效果顯著
【答案】D
【知識點】唐代社會經濟的發展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南北朝至唐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南北朝到唐代,粟地位下降,麥、稻與粟成鼎足之勢,這得益于南方地區長期開發,從南北朝時以粟為多到唐代麥、稻地位提升,體現區域經濟開發讓適宜南方種植的麥、稻產量提高,推動糧食作物格局變化,D項正確;人地矛盾尖銳指土地不足與人口增長沖突,材料僅體現作物比例變化,未涉及人口壓力或耕地短缺,排除A項;題干僅列舉糧食種類變化,未涉及國家征收賦稅形式,不能得出其多元結論,排除B項;由材料可知唐代糧食種類仍是南北朝時那些,并非日益豐富,排除C項。故選D項。
二、材料題
31.(2025·北京海淀·二模)經學與史學
材料一 孔子創立儒學,整理“六經”,后世據此為經典,訓釋傳記,從而逐漸形成經學。經過孔子整理的“六經”,作為上古三代時期的“先王政典”,本身就是重要的史料,其中的《尚書》《春秋》等典籍實為先秦史籍之源。“六經”亦經亦史的特點,表明早在先秦經史起源時期二者就結下了不解之緣。漢代經學體現官方統治思想和意識形態,因而擁有至高無上的學術地位。漢代史籍在目錄分類上尚未形成獨立的部類,而是主要依附于經書“六藝略”的《春秋》經下,司馬遷撰《史記》以“繼《春秋》”為其撰述旨趣,以“六經”來統帥其史著。
材料二 魏晉南北朝時期,南北方政權皆設立專職史官,記述史事。北魏、北齊、北周等政權設有修國史的著作郎。十六國各政權都設置史官,撰修了自己的史書。記載這段歷史的重要史籍《十六國春秋》正是依據了這些史書編撰的。
魏晉時期,官方藏書分為甲乙丙丁四部,史書屬于乙部。唐代魏征主編的《隋書》在圖書分類中“別為史部”,此后,經史子集的分類取代甲乙丙丁的代號。
唐初統治者重視史學,唐高祖《命蕭瑀等修六代史詔》,提出“務加詳核,博采舊聞”“義在不刊,書法無隱”的修撰原則。唐太宗時至唐高宗初年,撰成晉、梁、陳、北齊、北周、隋六個朝代的史書和《南史》《北史》,史稱“唐初八史”,占據二十四史的三分之一,建立并健全了后朝為前朝撰寫“正史”的制度,從而使這一制度成為中華文明的一個優良傳統。
——摘編自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學發展的特點》等
(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說明先秦兩漢時期經學與史學的關系。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分析魏晉南北朝至唐初史學發展變化折射的時代背景。
【答案】(1)史學和經學同源;重要的經學著作同時又是史學著作;史學依附于經學,史學著述的目的是與經學的目標一致,并受到經學思想的影響。
(2)魏晉南北朝時,政權林立,各政權都重視史書的修撰,政府設立專職史官、專門機構修撰史書,史學著作數量和種類都大大增多,史學獨立于經學,成為專門的學問,大量的史書得以保存。
唐代國家統一,經學歸于一統,唐朝政府重視史學編撰,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史書和隋代歷史一起編為“唐初八史”,使史學進入大總結時期,并形成了后代修前代史的傳統。
【知識點】北朝的統治和政權更迭、孔子及其主張、《史記》與司馬遷、唐朝的建立與統一
【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先秦兩漢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孔子創立儒學,整理‘六經’,后世據此為經典,訓釋傳記,從而逐漸形成經學。經過孔子整理的‘六經’,作為上古三代時期的‘先王政典’,本身就是重要的史料,其中的《尚書》《春秋》等典籍實為先秦史籍之源”可知,史學和經學同源;根據材料“‘六經’亦經亦史的特點”可知,重要的經學著作同時又是史學著作;根據材料“漢代史籍在目錄分類上尚未形成獨立的部類,而是主要依附于經書‘六藝略’的《春秋》經下,司馬遷撰《史記》以‘繼《春秋》’為其撰述旨趣,以‘六經’來統帥其史著”可知,史學依附于經學,史學著述的目的是與經學的目標一致,并受到經學思想的影響。
(2)本題是背景題。時空是魏晉南北朝至唐初(中國)。根據材料“魏晉南北朝時期,南北方政權皆設立專職史官,記述史事。北魏、北齊、北周等政權設有修國史的著作郎。十六國各政權都設置史官,撰修了自己的史書”“魏晉時期,官方藏書分為甲乙丙丁四部,史書屬于乙部”和所學知識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政權林立,各政權都重視史書的修撰,政府設立專職史官、專門機構修撰史書,史學著作數量和種類都大大增多,史學獨立于經學,成為專門的學問,大量的史書得以保存。根據材料“唐初統治者重視史學”“唐太宗時至唐高宗初年,撰成晉、梁、陳、北齊、北周、隋六個朝代的史書和《南史》《北史》,史稱‘唐初八史’,占據二十四史的三分之一,建立并健全了后朝為前朝撰寫‘正史’的制度,從而使這一制度成為中華文明的一個優良傳統”和所學知識可知,唐代國家統一,經學歸于一統,唐朝政府重視史學編撰,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史書和隋代歷史一起編為“唐初八史”,使史學進入大總結時期,并形成了后代修前代史的傳統。
32.(24-25高三下·福建福州·階段練習)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據賀業鉅《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史》
概括說明“江南經濟區”的變化體現了漢唐時期怎樣的經濟發展趨勢。
【答案】
變化:漢代經濟區指長江以南大部分地區。唐代主要指長江中下游地區;漢代江南經濟區商業中心城市數量少。唐代江南經濟區商業中心城市數量多,呈現多中心,多層次等變化;漢代江南經濟區交通干道較少,水路欠發達。唐代主干道較多,并與大運河海路通道構成水路交通網等變化(交通發達)。趨勢:體現出南方經濟地位提高(或經濟重心逐步(開始)南移);體現出南方經濟日趨繁榮(或南方城市經濟發展;或商業發展);體現出南北或中外經濟聯系加強(北民南遷帶來先進技術,民族交融與日本交流頻繁)。
【知識點】衣冠南渡與江南地區的開發、唐代社會經濟的發展
【詳解】本題是對比題、特點題。時空是:漢唐時期(中國)。第一步,分析兩幅圖中江南經濟區的不同,通過觀察兩幅地圖及相關圖例,由圖1中長江以南的所有地區統稱江南經濟區,而圖2中長江以南則分為了江南東道、江南西道、嶺南經濟區和巴蜀西南經濟區等數個經濟區,可得出漢代江南經濟區指長江以南大部分地區,唐代主要指長江中下游地區;由圖1全國商業中心城只分布在北方,江南區域商業中心城和地區商業中心城數量有限,圖2則形成了以中心城、副中心城為中心的數個區域性、地區性經濟圈可知,漢代江南經濟區商業中心城市數量少,唐代江南經濟區商業中心城市數量多,呈現多中心,多層次等變化;對比圖1圖2中城市周邊水陸交通干線分布情況可得出,漢代江南經濟區交通干道較少,水路欠發達,唐代主干道較多,并與大運河海路通道構成水路交通網等變化(交通發達)。第二步,在對比漢唐江南經濟區變化基礎上,分析其體現的經濟發展趨勢,由唐代比漢代對江南地區的經濟區域劃分更細致、中心城市更多,交通干道更密集,結合所學可得出,南方經濟地位提高(或經濟重心逐步(開始)南移);由唐代各層次經濟中心城市更多,可得出南方經濟日趨繁榮(或南方城市經濟發展;或商業發展);由圖2更密集的水陸交通干道和更多內河、沿海港口城市的出現可得出,南北或中外經濟聯系加強(北民南遷帶來先進技術,民族交融與日本交流頻繁)。
33.(2025·山東臨沂·二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隋朝大興城
材料一 隋文帝以漢長安城內宮殿與居民雜處,不便于民;水苦澀,不宜飲用為由,在漢代長安的東南創建了一座全新的都城——大興城。城的面積達84平方公里,外廓方正,內有縱橫干道各三條,稱為“六街”。中軸線北端是宮城,宮城前是皇城。全城設109個坊和2個市,坊有坊墻圍繞,四面開門,按時啟閉,晚上關門后不得隨意出入。城的東南隅曲江所在的低洼地段,辟為供居民游賞的園林。隋開皇三年所開引滬水入大興城之水渠,因渠流靠近城東龍首原,亦稱龍首渠。
——摘編自安沛君、楊瑞《營造》
材料二 大興城是在一統全國過程中規劃建設的新都城。利用地理信息技術整理校核城址考古數據,發現其城市空間格局呈九宮構圖(如下圖)。城市外郭城的長和寬接近,形成一個大正方形,四角存在4個相當的小正方形,中央也有小正方形,大正方形與5個小正方形的邊構成九宮格,不僅中軸對稱,而且中心對稱。九宮構圖中蘊含著一個方圓相割圖形,內部的里坊基本以50步為模數近似等分。
——摘編自《宇文愷的“巧思”與隋大興城規劃》
(1)概括說明隋朝大興城布局設計的特點。
(2)影響隋朝大興城選址與建設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方正對稱:城市布局規整,以皇城為中心對稱分布。
注重實用:坊市劃分便于治安管理,龍首渠等水利系統解決城市供水問題。
重視秩序:中軸線布局、九宮構圖體現秩序觀念。
(若從其他角度闡述,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
(2)歷史因素:延續關中作為政治中心的傳統。
政治因素:國家統一,皇權強化。
軍事因素:防御北方政權威脅的需求
經濟因素:國力強盛,關中地區資源豐富
文化因素:儒家禮制與法家秩序等多種思想的影響。
地理因素:關中平原的地理優勢。
個人因素:帝王、設計及建造者等個人意愿不同程度的影響。(答出四點即可)
【知識點】隋朝的建立與建設、中國古代城市的發展
【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隋朝(中國)。特點:據材料“中軸線北端是宮城,宮城前是皇城”,并結合隋大興城平面圖,可得出,方正對稱:城市布局規整,以皇城為中心對稱分布;據材料“坊有坊墻圍繞,四面開門,按時啟閉,晚上關門后不得隨意出入;城的東南隅曲江所在的低洼地段,辟為供居民游賞的園林。隋開皇三年所開引滬水入大興城之水渠”可得出,注重實用:坊市劃分便于治安管理,龍首渠等水利系統解決城市供水問題;據材料“利用地理信息技術整理校核城址考古數據,發現其城市空間格局呈九宮構圖”可得出,重視秩序:中軸線布局、九宮構圖體現秩序觀念。
(2)本題是原因題。時空是隋朝(中國)。因素:結合材料“在漢代長安的東南創建了一座全新的都城——大興城”可得出,歷史因素:延續關中作為政治中心的傳統;結合所學可知,政治因素:國家統一,皇權強化;結合所學可知,軍事因素:防御北方政權威脅的需求;結合所學可知,經濟因素:國力強盛,關中地區資源豐富;結合所學可知,經濟因素:國力強盛,關中地區資源豐富;結合所學可知,文化因素:儒家禮制與法家秩序等多種思想的影響;結合所學可知,地理因素:關中平原的地理優勢;結合所學可知,個人因素:帝王、設計及建造者等個人意愿不同程度的影響。
34.(2025·遼寧遼陽·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朝時期,河北道各州大多種植蠶桑,產絲綢,尤以博、深、冀、定、幽等19州的產量最盛。唐天寶元年(742年),河北道常貢絲織品數量就有1700多匹,占全國總量的50.9%,居全國之首;而定州一地貢賦的數量就占當時全國總量的40%以上。《新唐書》記載,河北道定州有“土貢羅、綢、細綾、瑞綾、兩窠綾、獨窠綾、二包綾、熟線綾”。一些城市中的絲織業的“行”市較多,如范陽郡(今北京、天津、河北保定一帶)的絲織業“行”市有絹行、大絹行、小絹行、彩帛行、彩錦彩帛行、小彩行、新絹行等。絲織業作坊明顯增加,有的還具有相當大的規模,如定州何明遠的織綾作坊擁有綾機500張。當時,河北絲綢在全國銷量很好。
——摘編自王思達等《大河之北·河北人文地理解讀|商貿篇(下):商幫舊事》
(1)根據材料,概括唐代河北道絲織業發展的特點。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唐代河北道絲織業發展的原因。
【答案】(1)特點:產量高且地位重要;產品種類豐富;專業化市場繁榮;生產規模較大;產品銷路廣;官營、民營和家庭生產并存。
(2)原因:自然條件優越;歷史基礎雄厚;交通便利;政府的重視支持;絲綢需求量較大。
【知識點】唐代社會經濟的發展
【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唐朝時期的中國。特點:根據材料“常貢絲織品數量就有1700多匹,占全國總量的50.9%,居全國之首”可知,產量高且地位重要;根據材料“土貢羅、綢、細綾、瑞綾、兩窠綾、獨窠綾、二包綾、熟線綾”可知,產品種類豐富;根據材料“絲織業的‘行’市較多”“‘行’市有絹行、大絹行、小絹行、彩帛行、彩錦彩帛行、小彩行、新絹行等”可知,專業化市場繁榮;根據材料“絲織業作坊明顯增加,有的還具有相當大的規模”可知,生產規模較大;根據材料“當時,河北絲綢在全國銷量很好”可知,產品銷路廣;根據材料“如定州何明遠的織綾作坊”和所學可知,官營、民營和家庭生產并存。
(2)本題是原因題,時空是唐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河北道各州大多種植蠶桑”可知,自然條件優越;根據材料“河北道常貢”可知,歷史基礎雄厚;根據材料“博、深、冀、定、幽等19州”“而定州一地貢賦的數量就占當時全國總量的40%以上”可知,交通便利;根據材料“常貢絲織品”“貢賦的數量”可知,政府的重視支持;根據材料“一些城市中的絲織業的‘行’市較多”“絲織業作坊明顯增加”可知,絲綢需求量較大。
35.(2025·江西·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漢文帝十二年詔曰:孝悌,天下之大順也;力田,為生之本也;三老,眾民之師也。廉吏,民之表也。……其遣謁者勞賜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廉吏二百石以上率百石者三匹。及問民所不便安,而以戶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員,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
——摘自〔漢〕班固《漢書·文帝紀》
材料二 唐代宗時期,揚州成為南糧北運的漕運中心和淮南地區的鹽業中心,助推了揚州的經濟發展和工商業繁榮。到唐朝后期,在揚州工商業最興盛的地段,出現了市井相連的商業街,不僅突破了坊市分離的體制,也使得原來“不得侵街造屋”“不可臨街開門”的禁令逐漸成為一紙空文,而當地官府并未對此類違禁行為予以禁止,甚至還疏導道路緩解擁堵。宵禁也逐漸松弛,夜市興盛起來,出現了“夜市千燈照碧云”的繁榮景象。揚州工商業的發展繁榮,擴大了政府的稅源,眾多的商品也滿足了統治階層消費享受的需要。揚州坊市布局的突破,使城市布局和工商業布局發生嬗變,為宋代以后開放式的街巷體制開了先河。
——摘編自諸祖煜《唐代揚州坊市制度及其嬗變》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漢文帝詔書的史料價值。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朝中后期揚州突破坊市制度的原因。
【答案】(1)史料價值:該詔書屬于文獻史料;有助于研究文景之治時期的休養生息政策;有助于研究漢代基層治理和教化實施過程中三老、廉吏的作用;有助于研究漢代戶籍管理辦法;有助于佐證漢代絲織品在政府管理中的作用及絲織業繁榮的原因。
(2)原因:經濟重心南移;揚州成為漕運中心和鹽業中心;揚州城市工商業繁榮;政府在管理上對坊市制度突破的默認和一定程度的支持(或城市管理的松弛);能夠擴大政府稅源,緩解政府財政壓力;滿足統治階層的需要。
【知識點】唐代社會經濟的發展、“文景之治”
【詳解】(1)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西漢時期的中國。據材料一出處“班固《漢書·文帝紀》”可知,該詔書屬于文獻史料;結合所學漢代文景之治時期的經濟政策可知,有助于研究文景之治時期的休養生息政策;據材料一“三老,眾民之師也。廉吏,民之表也”“及問民所不便安,而以戶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員,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可知,有助于研究漢代基層治理和教化實施過程中三老、廉吏的作用;據材料一“而以戶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員”可知,有助于研究戶籍管理的辦法;據材料一“其遣謁者勞賜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廉吏二百石以上率百石者三匹”結合所學漢代絲織業的發展可知,有助于佐證漢代絲織品在政府管理中的作用及絲織業繁榮的原因。
(2)本題是原因題。時空是唐朝時期的中國。結合所學可知,唐朝中后期,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南方經濟發展迅速,為揚州商業發展及坊市制度突破創造了經濟條件;據材料二“揚州成為南糧北運的漕運中心和淮南地區的鹽業中心”可知,優越的交通和經濟地位,推動了揚州經濟發展和商業活動的活躍,促使原有的坊市制度因時而變;據材料二“工商業繁榮”“市井相連的商業街”可知,城市工商業的繁榮使得突破坊市限制成為必然趨勢;據材料二“而當地官府并未對此類違禁行為予以禁止,甚至還疏導道路緩解擁堵”可知,政府在管理上對坊市制度突破的默認和支持(或城市管理的松弛);據材料二“揚州工商業的發展繁榮,擴大了政府的稅源,眾多的商品也滿足了統治階層消費享受的需要。”可知,能夠擴大政府稅源,緩解政府財政壓力;滿足統治階層的需要。
36.(2025·黑龍江·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所修正史共十三部。各史中都有篇幅不少的少數民族類傳,在各史中看到的烏桓、鮮卑、氐等民族史內容,是以往史書中未見的。貞觀年間編成的《晉書》創立載記記載十六國歷史,對此,有學者評論道:唐太宗要貫徹華夷一家,加強統一觀念,于是援引“載記”之例,分國記述前趙前燕、前秦等十四個政權。同時,筆法上也不辨華夷,以示四海一家。記述方法的變化在統一后所修《晉書》和《隋書》中,還表現為關于少數民族的記述,都以東西南北四夷標目,以下再分述各少數民族。此外,《魏書》中還強調鮮卑與漢人都是黃帝的后裔,有意打破鮮、漢界限。總之,在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整合過程中,民族史記述成為史家關注的重點,正史中的民族史撰述在當時發揮了重要作用。
——摘編自許殿才《魏晉南北朝隋唐正史民族史撰述與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整合》
(1)據材料概括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民族史撰述的進步之處。
(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民族史撰述所體現的時代背景。
【答案】(1)民族史記述成為各正史的重要內容;新發展起來的少數民族的歷史活動得到及時反映;撰寫方式革新,體現多民族一體;傳遞民族同源共祖的信息(都是黃帝的后裔)。
(2)魏晉時期少數民族活動活躍,民族政權分立(國家處于分裂時期);民族聯系加強,民族交融成發展大勢;文化認同增強;隋唐實現了大一統政權的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發展)。
【知識點】少數民族內遷、北魏的建立與孝文帝改革、回紇與突厥、吐蕃與“唐蕃會盟”
【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中國)。進步之處:據材料“總之,在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整合過程中,民族史記述成為史家關注的重點,正史中的民族史撰述在當時發揮了重要作用”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史記述成為各正史的重要內容;據材料“各史中都有篇幅不少的少數民族類傳,在各史中看到的烏桓、鮮卑、氐等民族史內容,是以往史書中未見的”可知,新發展起來的少數民族的歷史活動得到及時反映,如在各史中看到的烏桓、鮮卑、氐等民族史內容;據材料“唐太宗要貫徹華夷一家,加強統一觀念,于是援引‘載記’之例,分國記述前趙前燕、前秦等十四個政權。同時,筆法上也不辨華夷,以示四海一家”可知,材料體現的撰寫方式革新,體現多民族一體,如唐太宗貫徹華夷一家,筆法上也不辨華夷;據材料“此外,《魏書》中還強調鮮卑與漢人都是黃帝的后裔,有意打破鮮、漢界限”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傳遞民族同源共祖的信息(都是黃帝的后裔),如《魏書》中還強調鮮卑與漢人都是黃帝的后裔。
(2)本題是背景題。時空是: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中國)。時代背景:據材料“各史中都有篇幅不少的少數民族類傳,在各史中看到的烏桓、鮮卑、氐等民族史內容,是以往史書中未見的”并結合所學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分裂,政權更迭頻繁,少數民族活動活躍,民族政權分立(國家處于分裂時期);據材料“此外,《魏書》中還強調鮮卑與漢人都是黃帝的后裔,有意打破鮮、漢界限”并結合所學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聯系加強,民族交融成發展大勢,如五胡內遷、孝文帝改革、北民南遷均促進了民族交融的加強;各民族文化認同增強,如十六國時期,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均采用中原模式的國號、年號、學習漢族的典章制度等;據材料“記述方法的變化在統一后所修《晉書》和《隋書》中,還表現為關于少數民族的記述,都以東西南北四夷標目,以下再分述各少數民族”并結合所學可知,隋唐結束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分裂局面,完成統一,實現了大一統政權的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發展)。
試卷第1頁,共3頁
試卷第1頁,共3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乡县| 六盘水市| 凤凰县| 新龙县| 阿拉善盟| 乌鲁木齐县| 堆龙德庆县| 志丹县| 新巴尔虎左旗| 临夏县| 阳泉市| 汝州市| 诏安县| 广水市| 广宁县| 始兴县| 东乌珠穆沁旗| 东方市| 依兰县| 彭阳县| 临湘市| 郸城县| 姜堰市| 始兴县| 达尔| 德兴市| 方正县| 远安县| 九寨沟县| 盐山县| 上高县| 邵武市| 上饶市| 广水市| 桂阳县| 莆田市| 深水埗区| 图木舒克市| 奇台县| 辉县市| 运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