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修綱要上第7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一、單選題1.(2025·廣東·三模)武則天時期,開始啟用一些地位低下的學士起草詔書;唐玄宗時正式設置翰林院負責部分詔書的起草工作;唐宣宗時成立樞密院負責傳宣詔令,如樞密使認為詔令不妥,可用黃紙書寫意見,貼于詔令之后,稱為“貼黃”。由此可見,這一時期( )A.三省六部蕩然無存 B.門閥士族遭到打擊C.中樞機構逐漸變遷 D.文官地位得到提升2.(2025·湖北十堰·模擬預測)766年,唐代宗因寵幸宦者,故“內置樞密使,使之掌機密文書,如漢之中書謁令者,若內中處分則令內樞密使宣付中書門下實行。”此外,宦官充任的樞密使還掌握了原本屬于門下省的“出納帝命”的職任。這表明唐代中后期( )A.三省六部職能喪失 B.中央決策程序異化C.宦官左右中央官制 D.君權旁落受制于人3.(2025·浙江·模擬預測)晚唐的民間童蒙讀物多有“丈夫學問”“讀書”便是“隨身寶”的觀念。如敦煌曲子《十二時·勸學》中就有“丈夫學問隨身寶,白玉黃金未是珍”等記載。這可用以說明當時( )A.政府主導地方蒙學教育 B.商業發展改變士人價值取向C.基層治理重視社會教化 D.科舉考試帶動民間向學風氣4.(2025·廣東·模擬預測)唐憲宗以后,翰林院學士起草有關軍國大事的詔制,中書舍人起草一般臣僚的任免以及例行的文告;同時又設樞密使,為皇帝傳宣詔令,承受外朝表奏,如樞密使認為詔敕有不便之處,可以黃紙書寫意見,貼于詔敕之后,稱為“貼黃”,以這種形式來指揮政事。由此可見唐中后期( )A.中樞決策權異變 B.中央集權的強化C.宦官掌控軍政大權 D.皇權旁落宰相手中5.(2025·江西·模擬預測)唐貞元三年,時值豐年,米粟價平,德宗詔令和糴(即政府出資收購糧食)。農民說現在兩稅之外雜稅更多,和糴強取且運輸艱辛。并且兩稅法雖“定稅計錢”,實則“折錢納物”,陸贄、韓愈也認為絹價下跌,致百姓折納負擔劇增。這說明( )A.兩稅法推行致物價持續走低 B.政府舉措背離經濟調控初衷C.貨幣計稅加重百姓經濟負擔 D.實物納稅阻礙商品經濟發展6.(24-25高三上·河南漯河·期末)如下表為唐朝中期租庸調歲入預算總量的指數變化情況。表中租庸調制在國家預算中地位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課丁總數(人) 租庸調預算指數755 8208321 100760 2989889 36.4763 2391911 29.1稅收結構的調整 B.經濟政策的調整C.稅收基礎的動搖 D.中央集權的弱化7.(2025·山東棗莊·二模)唐朝時期,三省六部制不斷完善,每部的機構設置均明確實行三級制,與六部相對應的事務機構同樣實行三級制,從而形成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形組織結構。這反映出唐朝( )A.國家政治體制嬗變 B.三省權力下放六部C.國家機器效能提升 D.權力制衡體制產生8.(2025·湖南湘西·模擬預測)下圖為唐朝不同時期刑部尚書出身階層變化圖。據此可知,唐朝( )(注:郡姓,一郡的大姓望族)君主專制的加強 B.士族階層仍有較大影響力C.尚書省地位上升 D.九品中正制影響權力分配9.(2025·安徽·三模)貞元四年(788年),山南東道進行戶等核查時,出現胥吏受賄導致“富者降等,貧者提等”的逆向調節現象。這一現象主要反映了( )A.吏治的腐敗干擾行政效能 B.國家對農民的控制加強C.兩稅法實施后的制度漏洞 D.戶籍與納稅的逐步脫離10.(24-25高三下·河南·階段練習)唐初,中書省、門下省位于長安宮城內的政宮(太極殿)附近,以便群臣朝會商議政務。武則天時將朝會外遷至大明宮,并新選學士參與三省議論決策,中書、門下兩省也隨后遷至外朝。據此可知,武則天時期( )A.中樞機構對皇權制約作用減弱 B.宰相的職權漸趨擴大C.三省六部制喪失原有職能功效 D.政治制度呈現民主化11.(2025·江西·模擬預測)唐憲宗以后,翰林院學士起草有關軍國大事的詔制,中書舍人起草一般臣僚的任免以及例行的文告;同時又設樞密使,為皇帝傳宣詔令,承受外朝表奏,如樞密使認為詔敕有不便之處,可以黃紙書寫意見,貼于詔敕之后,稱為“貼黃”,以這種形式來指揮政事。由此可見唐中后期( )A.中樞決策權異變 B.宦官外戚交替專權C.中央集權的強化 D.皇權旁落宰相手中12.(2025·湖南·三模)唐朝科舉及第者稱主考官為“座主”,自稱“門生”,同榜及第者之間互稱為“同年”。這一現象說明唐朝( )A.選官權被世家大族壟斷 B.人才選拔缺乏公正性C.官場政治生態比較復雜 D.官僚集團關系較融洽13.(2025·福建龍巖·三模)隋唐時期,只有通曉儒經,能書寫規范楷體字,說規范官話的人,才能通過科舉考試和銓選,封官授爵。這一規定( )A.恢復了儒學正統地位 B.拓寬了人才選拔的途徑C.適應了大一統的需要 D.推動了書法藝術的產生14.(2025·河南·模擬預測)唐德宗即位后,宰相楊炎實行兩稅法改革,主要做法為:將建中(唐德宗年號)以前的正稅、雜稅及雜徭合并為一個總額,稱為“兩稅元額”;元額分地稅、戶稅兩種,按土地面積攤征斛斗(即谷物),按戶等高下攤征稅錢;停止一切苛雜的征派。這一做法( )A.大大改善普通百姓生活 B.加強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C.放松了重農抑商的政策 D.推動了國家財政收入的增加15.(2025·山西晉中·三模)《通志》記載:“自后周(指北周)以降,選無清濁。(隋)初,盧愷攝吏部尚書,與侍郎薛道衡、陸彥師甄別物類,頗為清簡。”這表明,隋初( )A.門閥士族勢力受到限制 B.人才選拔方式的成熟C.科舉成為主要選官方式 D.官員考核機制的完善16.(2025·福建廈門·三模)魏晉南北朝時,士族多世居鄉里;隋唐之際,士族開始紛紛遷徙、著籍兩京周邊,形成“里閭無豪族,井邑無衣冠”的現象。這一變化主要緣于( )A.經濟重心南移 B.政治權力結構調整C.社會局勢動蕩 D.戶籍管理制度松弛17.(2025·江西贛州·二模)下圖為唐朝中央財計組織制度運行簡圖。據此可知,唐朝這一制度( )A.通過機構相互牽制保障財計運作規范B.以強化君主專制為核心構建財計體系C.確立了古代中國財政審計獨立的傳統D.構建起從中央到地方嚴密的財計網絡18.(2025·浙江溫州·三模)詩歌蘊含歷史信息。唐中后期《莊居野行》載:“客行野田間,比屋皆閉戶。借問屋中人,盡去作商賈。官家不稅商,稅農服作苦。居人盡東西,道路侵壟畝……”據此可知( )①土地兼并嚴重②農民生活較為困苦③中央集權削弱④賦稅制度存在弊端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9.(2025·山東·模擬預測)如表為唐代中后期官員韋紓在《栝郡廳壁記》中的相關記載。這反映出唐代( )處州溯浙江東南七百里,連山洞溪,負海逾嶠.舒自司賀員外郎奉符典州,大懼不稱其職。且以地險而瘠,人貧而勞;繭絲之稅,重倍他郡。故逢穰歲,亦未若他郡之平年也。為是邦者,得不謹節而乃自封乎?A.經濟政策調整的滯后性 B.地方稅負矛盾待解決C.政區變革制約經濟發展 D.關注生態破壞的影響20.(2025·山東東營·二模)唐德宗時期,淮南節度使杜佑奏請“以江淮運米雇民船分入河、渭,罷州縣冗役”,并嚴令江南諸道“據見佃戶產錢數,均定兩稅,不得以隱寄破除”。朝廷準奏,并遣黜陟使赴各道“勘定戶籍,追補逃戶欠稅”。這些舉措( )A.暴露了租庸調制瓦解后的稅基危機 B.推動江淮漕運與均田制深度的綁定C.反映了使職差遣取代三省戶部職能 D.實現中央對州縣冗員的系統性裁汰21.(2025·重慶·三模)隋唐以前史書多為私家著述,成書質量良莠不齊。隋文帝下令禁止私人修撰史書,初步確立官修史書制度。唐初,朝廷設立史館,先屬于秘書省著作局,后轉移到門下省,再移至中書省,確立由宰相奉敕領銜修撰前代或本朝國史,以后遂相沿成習。史書編纂的變化( )A.體現儒家倫理對修史的影響 B.有利于修史工作的客觀與公正C.反映了君主專制強化的趨勢 D.促進了史學研究方法的多元化22.(2025·福建莆田·三模)據《新唐書·職官志》載,唐肅宗至德年間“置內樞密使,以宦官為之,掌出納帝命,承宣機政”。有學者指出,這一舉措使外朝官僚機構(南衙)與內廷宦官系統(北司)形成制度性對立。這表明當時( )A.中樞決策效率得到了顯著提升 B.皇權通過內廷機構強化專制集權C.藩鎮與內廷形成利益共生關系 D.官僚機構南北對峙格局日益固化23.(2025·廣東揭陽·二模)據敦煌出土文獻記載,唐代天寶六載,政府授予當地某農戶的四十畝土地被分為四塊,其最遠間距達十三里。同期吐魯番文獻記載的當地五十四戶農戶中,更是有二十戶的授田地塊間距在三十里以上。這些文獻可用于佐證當時( )A.民族交融影響生產方式 B.均田制的危機逐漸顯現C.西北地區農耕水平落后 D.工具進步助推土地墾拓24.(2025·北京朝陽·一模)Deepseek對《資治通鑒》中相關內容進行了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在763名唐代科舉進士中,有17%的人具備實務能力,而同期世家子弟的勝任率則達到了34%。對于這些數據的合理解釋包括( )①安史之亂造成的人才斷層 ②門閥家學壟斷仕途的升遷③科舉考試側重于詩賦經義 ④及第后需吏部的選拔任命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25.(24-25高三下·山東·開學考試)唐代,門下省給事中執掌封駁。《貞觀政要》記載:貞觀三年(629),太宗謂侍臣曰:“詔敕如有不穩便,皆須執論。……自今詔敕疑有不穩便,必須執言,無得妄有畏懼,知而寢默。”這一要求旨在( )A.提升官員政治意識 B.改變唐朝社會風氣C.提高政府決策效率 D.擴大監察諫政職能26.(2025·天津·二模)唐前期實行“錢帛兼行”政策,絹帛是重要的商品,也是法定貨幣之一。唐后期,絹帛的貨幣地位衰落,無論達官貴人還是販夫走卒,“無錢皆寸步難行”。這一變化( )A.源于賦稅制度改變 B.刺激了土地兼并C.加速了紙幣的流通 D.增加了政府收入27.(2025·河北秦皇島·三模)當代史學大師陳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指出,“進士試雖設于隋代,而其時特見尊重,以為全國人民出仕之唯一正途,實始于唐高宗之代,即武曌(武則天)專政之時。”即唐高宗時期,武后專政之時,進士科才成為文人進入仕途的唯一正途。據此可知,唐政府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繁榮詩歌藝術 B.改革選官制度 C.發揚光大儒學 D.打擊門閥政治28.(2025·黑龍江吉林·二模)在井田制、均田制等“份地制”下,政府不向各戶或各丁發放納稅通知。但唐中后期,政府會預先下發納稅通知,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榜示”,在此榜上明細各戶交納賦役的數目;另一種是向各戶或各役發放的“納稅通知”。這一變化反映了( )A.租佃經濟以家庭為生產單位 B.賦役制度進行較全面的改革C.各戶不明確應納賦役的數目 D.統一的戶籍和地籍制度出臺29.(2025·廣東廣州·一模)下圖為唐朝不同時期刑部尚書出身階層變化圖。據此可知,唐朝( )A.君主專制的加強 B.九品中正制影響權力分配C.尚書省地位上升 D.士族階層仍有較大影響力30.(2025·江西·模擬預測)《續資治通鑒長編》指出,“中書出詔令,門下掌封駁,日有爭論,紛紜不決,故使兩省先于政事堂議定”,開元中“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自是相承,至于國朝,莫之能改”,故謂“非不欲分也,理勢不可復分也”。這反映了( )A.政務處理程序分工機制完善 B.三省制下相權遭到嚴重削弱C.中樞機構調整順應實際需要 D.行政效率低下引發政治混亂二、材料題31.(24-25高三下·湖南邵陽·階段練習)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唐初賦斂之法曰租庸調……玄宗之末,版籍浸壞,多非其實。及至德兵起,所在賦斂,迫趣取辦,無復常準。賦斂之司增數而莫相統攝,各隨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紀極。民富者丁多,率為官為僧以免課役,而貧者丁多無所伏匿,故上戶優而下戶勞。吏因緣蠶食,旬輸月送,不勝困弊,率皆逃徙為浮戶,其土著⑥百無四五。至是,炎建議作兩稅法,先計州縣每歲所應費用及上供之數而賦于人,量出以制入。戶無主客,以現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為行商者,在所州縣稅三十之一,使與居者均,無僥利。居人之稅,秋、夏兩征之。其租庸調、雜徭悉省。——【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26建中元年(780)春正月丁卯朔閱讀上述材料,概括兩稅法實施的背景,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意義。32.(2025·河北·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魏太子(曹丕)為五官中郎將,天下向慕,賓客如云,而(邴)原獨守道持常,自非公事不妄舉動。……太子燕會,眾賓百數十人,太子建議曰:“君父各有篤疾,有藥一九,可救一人,當救君邪,父邪 ”眾人紛紜,或父或君。時原在坐,不與此論,太子諮之于原,原悖然對曰:“父也。”——摘自[西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卷十一》材料二 臣以險釁,夙遭閔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愿乞終養。——摘自[西晉]李密《陳情表》(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邴原、李密二人觀念相通之處,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當時這一觀念盛行的原因。(2)東晉南朝時期,邴原、李密所代表的觀念和行為引發了朝野思想層面的激烈交鋒,支持與反對雙方的觀點背后都有著豐富且深刻的思想根源。請你選擇其中一方,寫出其思想理論依據。33.(2025·黑龍江吉林·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唐代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完備學制體系,中央官學有三個系統,分別是普通教育、特殊教育和職業教育。普通教育以國子監為主體,下設六學,即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書學、算學、律學。前三學屬大學性質,學習內容在儒經之外還有類似于今天大學中的選修課程,后三學是專科學校性質。特殊教育只招收皇室近親、外戚、宰相、一品功臣的子弟,由著名學者擔任教師,學校兼有教育與研究雙重任務。職業教育頗具規模,有崇玄館,專事研習道教經典;在太醫署,設有醫科、針科、藥科等;在司天臺設有天文學、歷數學、漏刻學;在太仆寺設有獸醫學等。學校管理漸次規范,包括對入學年齡、學制時間、考試制度、結業等都有明確的規定。學習期滿,考試合格者送尚書省錄用或送高一級學校深造,亦可參加科舉考試。——摘編自鐘坤杰《試論中國古代教育機制的沿革及變遷》(1)根據材料,概括唐代教育發展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唐代教育發展的影響。34.(2025·江西·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隋文帝即位后,廢除了九品中正制,逐步進行選官制度改革,借以選拔民間有才能的人。開皇三年(583年),冬十一月己酉,發使巡省風俗,并詔:“如有文武才用,未為時知,宜以禮發遣,朕將銓擢。其有志節高妙,越等超倫,亦仰使人就加旌異,令一行一善獎勸于人。”開皇九年(589年)正月,平陳,統一中國,四月,又詔“見善必進,有才必舉”。開皇十八年(598年)七月,再詔“京官五品已上、總管、刺史,以志行修謹、清平干濟二科舉人”。通過變革,一種新的選官制度初步建立。——摘編自孫培青《隋唐五代考試研究》等(1)根據材料,概括隋文帝時期選官制度改革的措施。(2)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隋文帝時期的選官制度存在的問題(寫出兩個),并說明理由。35.(2025·重慶·二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有學者認為,魏晉隋唐時期“是由貴族掌握權力,所以有隋文帝、唐太宗等英主出現”,類似西歐中世紀王權衰弱時期的情況。以三省為例,認為“政治成為天子和貴族的協議體”“唐代在政治上有三個重要機關: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在形式上,中書省代表天子,門下省代表官吏輿論,即貴族的輿論。但因為中書、門下、尚書三省的長官都出身貴族,貴族并不絕對服從天子的命令。天子在對臣下上奏的批答中,亦非常友好,并非像下命令一樣。”“唐代宰相全部出自貴族階級,他們一旦得位,即使天子也不能自由動搖其權力。”——摘編自楊際平《走出“唐宋變革論”的誤區》根據材料,歸納這位學者的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評析。 (要求:評析正確,論證充分,史實準確,表達清晰。)36.(2025·江西南昌·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兩漢租賦制度田租輕而人口稅與徭役折納比重大,結果成為世家豪族地主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漢末,軍閥混戰,人口銳減,建安年間,董卓壞五銖錢,改鑄小錢,物價高漲,“自是后錢貨不行”。于是,曹操下租調令: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袁氏之治也,使豪強攘態,親戚兼并,下民貧弱,代出租賦,欲望百姓親附,甲兵強盛,豈可得邪?其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綿二斤而已,他不得擅興發。曹魏統治集團在各地大力推行。杜畿治河東郡,“漸課民畜悖牛、草馬,百姓勤農,家家豐實”。到西晉統一之后,租調制的實行范圍更廣,制度更為完備。租調制的出現,廢除了三十稅一制,租重調輕,實現了從以錢納“賦”到“戶調絹綿”的變化。太和九年至十年,北魏連續實行了以均田制、租調力役制和三長制為中心的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的一系列改革。——周國林《曹魏西晉租調制的考實與評價》(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曹魏賦稅制度改革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曹魏租調制的特點并分析其影響。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必修綱要上第7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一、單選題1.(2025·廣東·三模)武則天時期,開始啟用一些地位低下的學士起草詔書;唐玄宗時正式設置翰林院負責部分詔書的起草工作;唐宣宗時成立樞密院負責傳宣詔令,如樞密使認為詔令不妥,可用黃紙書寫意見,貼于詔令之后,稱為“貼黃”。由此可見,這一時期( )A.三省六部蕩然無存 B.門閥士族遭到打擊C.中樞機構逐漸變遷 D.文官地位得到提升【答案】C【知識點】三省六部制【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從武則天啟用地位低下學士起草詔書,到唐玄宗設翰林院負責部分詔書起草,再到唐宣宗時成立樞密院且有權對詔令提意見,這些都是唐代中樞機構組成和職能的變化,體現中樞機構逐漸變遷,C項正確;三省六部制在唐代始終存在,材料中翰林院、樞密院的分權并未否定三省體系,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門閥士族與寒門階層的權力斗爭,僅涉及中樞機構職能調整,排除B項;樞密使多由宦官擔任,翰林學士雖屬文官但材料側重機構職能變化而非整體文官地位提升,排除D項。故選C項。2.(2025·湖北十堰·模擬預測)766年,唐代宗因寵幸宦者,故“內置樞密使,使之掌機密文書,如漢之中書謁令者,若內中處分則令內樞密使宣付中書門下實行。”此外,宦官充任的樞密使還掌握了原本屬于門下省的“出納帝命”的職任。這表明唐代中后期( )A.三省六部職能喪失 B.中央決策程序異化C.宦官左右中央官制 D.君權旁落受制于人【答案】B【知識點】三省六部制【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唐朝皇帝設置樞密使在權力上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原來中書與門下的部分職能,使得中央決策程序異化,B項正確;唐代中后期雖出現使職差遣分割三省職權的現象,但三省六部并未完全 “喪失職能”。“喪失”一詞表述過于絕對,排除A項;樞密使是皇帝設置的,不是宦官,排除C項;樞密使權力源于皇帝寵幸,本質是皇權對相權的壓制,宦官專權是君權加強的表現,排除D項。故選B項。3.(2025·浙江·模擬預測)晚唐的民間童蒙讀物多有“丈夫學問”“讀書”便是“隨身寶”的觀念。如敦煌曲子《十二時·勸學》中就有“丈夫學問隨身寶,白玉黃金未是珍”等記載。這可用以說明當時( )A.政府主導地方蒙學教育 B.商業發展改變士人價值取向C.基層治理重視社會教化 D.科舉考試帶動民間向學風氣【答案】D【知識點】科舉制【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唐時期(中國)。根據材料“晚唐的民間童蒙讀物多有‘丈夫學問’‘讀書’便是‘隨身寶’的觀念”可知,當時民間社會崇尚讀書,結合唐朝科舉制發展的史實,說明當時科舉考試帶動民間向學風氣,D項正確;材料中說的是民間的童蒙讀物,無法體現政府的主導作用,排除A項;材料中未體現商業發展的影響,排除B項;材料是民間的讀書風尚,未反映出基層治理的內容,排除C項。故選D項。4.(2025·廣東·模擬預測)唐憲宗以后,翰林院學士起草有關軍國大事的詔制,中書舍人起草一般臣僚的任免以及例行的文告;同時又設樞密使,為皇帝傳宣詔令,承受外朝表奏,如樞密使認為詔敕有不便之處,可以黃紙書寫意見,貼于詔敕之后,稱為“貼黃”,以這種形式來指揮政事。由此可見唐中后期( )A.中樞決策權異變 B.中央集權的強化C.宦官掌控軍政大權 D.皇權旁落宰相手中【答案】A【知識點】三省六部制【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中國)。據題干“翰林院學士起草軍國大事的詔制……設樞密使,為皇帝傳宣詔令……以‘貼黃’形式指揮政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翰林學士和樞密使的設立分割了原屬中書門下等傳統中樞機構的決策權,樞密使(多由宦官擔任)通過“貼黃”干預詔敕,表明中樞決策程序與權力分配發生顯著變化,體現了決策權的分散和轉移,A項正確;中央集權強化強調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而題干反映的是中央內部權力結構的調整,排除B項;題干僅提及樞密使參與政事指揮,但未明確其全面掌控軍政大權,排除C項;皇權旁落宰相的說法與史實不符,樞密使依附于皇權,本質是皇權加強的表現,排除D項。故選A項。5.(2025·江西·模擬預測)唐貞元三年,時值豐年,米粟價平,德宗詔令和糴(即政府出資收購糧食)。農民說現在兩稅之外雜稅更多,和糴強取且運輸艱辛。并且兩稅法雖“定稅計錢”,實則“折錢納物”,陸贄、韓愈也認為絹價下跌,致百姓折納負擔劇增。這說明( )A.兩稅法推行致物價持續走低 B.政府舉措背離經濟調控初衷C.貨幣計稅加重百姓經濟負擔 D.實物納稅阻礙商品經濟發展【答案】B【知識點】兩稅法【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農民說現在兩稅之外雜稅更多,和糴強取且運輸艱辛”“陸贄、韓愈也認為絹價下跌,致百姓折納負擔劇增”可知,唐德宗時期實施的兩稅法等,本應利于經濟與民生,實際上卻使百姓負擔劇增,這表明政府舉措背離經濟調控初衷,B項正確;“物價持續走低”由材料無法得出,排除A項;百姓負擔加重主要是由于兩稅之外雜稅更多了,并非由于貨幣計稅,排除C項;材料未提及實物納稅對商品經濟發展的阻礙作用,排除D項。故選B項。6.(24-25高三上·河南漯河·期末)如下表為唐朝中期租庸調歲入預算總量的指數變化情況。表中租庸調制在國家預算中地位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課丁總數(人) 租庸調預算指數755 8208321 100760 2989889 36.4763 2391911 29.1稅收結構的調整 B.經濟政策的調整C.稅收基礎的動搖 D.中央集權的弱化【答案】C【知識點】租庸調制【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期(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表中數據顯示從755年至763年期間,課丁總數大幅下降,同時租庸調預算指數也顯著降低,這反映出隨著均田制逐漸崩潰及土地私有化趨勢增強,原有的以授田為基礎的租庸調制度難以繼續維持其在國家財政收入中的重要地位。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國有制難以持續下去,導致了租庸調制度基礎動搖,C項正確;稅收結構的調整不是主要原因,主要還是土地國有制難以持續下去,導致了租庸調制度基礎動搖,排除A項;根據題目提供的信息,直接導致租庸調預算減少的原因并非經濟政策調整本身,而是土地制度的變化,排除B項;依據材料無法得出中央集權的弱化,同時中央集權弱化是影響,而不是原因,排除D項。故選C項。7.(2025·山東棗莊·二模)唐朝時期,三省六部制不斷完善,每部的機構設置均明確實行三級制,與六部相對應的事務機構同樣實行三級制,從而形成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形組織結構。這反映出唐朝( )A.國家政治體制嬗變 B.三省權力下放六部C.國家機器效能提升 D.權力制衡體制產生【答案】C【知識點】三省六部制【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唐朝時期,六部等機構在機構設置上進行了細化,形成了更加明確的上下層級秩序,這有利于政令的貫徹執行,提高行政效率,C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三省六部制的發展與完善,“嬗變”強調根本性變革,與材料中制度發展的漸進性不符,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六部等機構設置的細化,沒有涉及職權變動,排除B項;三省六部屬于封建王朝的中樞機構,其分權是為了提高行政效率,加強皇權,不屬于權力制衡,排除D項。故選C項。8.(2025·湖南湘西·模擬預測)下圖為唐朝不同時期刑部尚書出身階層變化圖。據此可知,唐朝( )(注:郡姓,一郡的大姓望族)君主專制的加強 B.士族階層仍有較大影響力C.尚書省地位上升 D.九品中正制影響權力分配【答案】B【知識點】三省六部制【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圖中展示了唐朝前期、中期和后期刑部尚書出身階層的變化情況,可以看出,地方郡姓(即士族階層)在刑部尚書的出身中始終占有較大比例,即便到了后期有所下降,但仍然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從圖中可以看出,地方郡姓(士族階層)在刑部尚書的出身中始終占有一定比例,說明士族階層在唐朝時期仍然具有較大的影響力,B項正確;材料主要關注的是刑部尚書的出身階層變化,并未直接涉及君主專制的加強,因此這一選項與材料內容無直接關聯,排除A項;材料主要討論的是刑部尚書的出身階層變化,并未涉及尚書省地位的變化,因此這一選項與材料內容無直接關聯,排除C項;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選官制度,唐朝時期已經實行了科舉制,因此九品中正制對唐朝權力分配的影響已經減弱,且材料并未提及九品中正制,排除D項。故選B項。9.(2025·安徽·三模)貞元四年(788年),山南東道進行戶等核查時,出現胥吏受賄導致“富者降等,貧者提等”的逆向調節現象。這一現象主要反映了( )A.吏治的腐敗干擾行政效能 B.國家對農民的控制加強C.兩稅法實施后的制度漏洞 D.戶籍與納稅的逐步脫離【答案】C【知識點】兩稅法【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中國。780年實行兩稅法(戶等制+財產稅),788年為兩稅法實施第8年,山南東道為重要賦稅區(今湖北西北部),戶等制運作原理:戶籍登記—戶等劃分—賦稅攤派—富戶多征、貧戶少征,兩稅法存在技術性漏洞:戶等三年一造,財產評估主觀性強,胥吏自由裁量權過大。而制度是由人執行的,一些胥吏利用兩稅法的制度漏洞,受賄逆向調節戶等,導致“富者降等,貧者提等”,C項正確;材料并非強調因吏治腐敗干擾兩稅法執行的效率,排除A項;因為兩稅法以田畝和資產取代人丁作為主要征稅依據,客觀上使人身依附關系松弛,選項與題干內容不符,排除B項;兩稅法仍以戶籍(戶等)作為征稅依據,僅因吏治腐敗導致數據失真、貧民稅負加重,并未脫離戶籍制度,排除D項。故選C項。10.(24-25高三下·河南·階段練習)唐初,中書省、門下省位于長安宮城內的政宮(太極殿)附近,以便群臣朝會商議政務。武則天時將朝會外遷至大明宮,并新選學士參與三省議論決策,中書、門下兩省也隨后遷至外朝。據此可知,武則天時期( )A.中樞機構對皇權制約作用減弱 B.宰相的職權漸趨擴大C.三省六部制喪失原有職能功效 D.政治制度呈現民主化【答案】A【知識點】三省六部制【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武則天為鞏固權力,打破傳統政治系統的制約,重用學士集團,使其直接參與決策;此舉旨在繞過中書、門下兩省的傳統程序,削弱外朝官員對皇權的限制,A項正確;武則天通過“分宰相之權”的策略,使宰相逐漸失去議政的核心地位,排除B項;三省六部制的框架依然存在,但其職能重心從決策轉向執行,并未完全失效,排除C項;武則天的舉措本質是加強專制皇權,通過內廷私人班底壟斷決策,與“民主化”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11.(2025·江西·模擬預測)唐憲宗以后,翰林院學士起草有關軍國大事的詔制,中書舍人起草一般臣僚的任免以及例行的文告;同時又設樞密使,為皇帝傳宣詔令,承受外朝表奏,如樞密使認為詔敕有不便之處,可以黃紙書寫意見,貼于詔敕之后,稱為“貼黃”,以這種形式來指揮政事。由此可見唐中后期( )A.中樞決策權異變 B.宦官外戚交替專權C.中央集權的強化 D.皇權旁落宰相手中【答案】A【知識點】三省六部制【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唐中后期,不但翰林院掌握決策權,新設的樞密使也掌握部分決策權,樞密使以“貼黃”的形式來指揮政事,由此可見,唐中后期中樞決策權異變,A項正確;宦官與外戚交替專權主要是指宦官與外戚輪流把持朝政,材料強調的主題與此不符,排除B項;唐中后期藩鎮割據,中央集權嚴重削弱,且材料未體現中央與地方關系的變化,排除C項;唐中后期,中樞決策權從三省轉移到翰林院和樞密院,這實際上是皇權加強的體現,排除D項。故選A項。12.(2025·湖南·三模)唐朝科舉及第者稱主考官為“座主”,自稱“門生”,同榜及第者之間互稱為“同年”。這一現象說明唐朝( )A.選官權被世家大族壟斷 B.人才選拔缺乏公正性C.官場政治生態比較復雜 D.官僚集團關系較融洽【答案】C【知識點】科舉制【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時期(中國)。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座主”、“門生”、“同年”關系,容易使官僚之間因這種特殊關系結成利益集團,是導致“朋黨之爭”的重要因素,反映了唐朝政治生態的復雜性,C項正確;隋唐時期實行的科舉制,打擊了世家大族,加強了中央集權,科舉制相對公平公正,故A項說法錯誤,排除A項;材料反映了科舉制尚不成熟有待完善,但與前代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相比較,科舉制相對公平、公正,排除B項;材料說明唐朝科舉制容易形成官員間朋黨關系,形成官僚利益集團,不是關系融洽的表現,故D項說法錯誤,排除D項。故選C項。13.(2025·福建龍巖·三模)隋唐時期,只有通曉儒經,能書寫規范楷體字,說規范官話的人,才能通過科舉考試和銓選,封官授爵。這一規定( )A.恢復了儒學正統地位 B.拓寬了人才選拔的途徑C.適應了大一統的需要 D.推動了書法藝術的產生【答案】C【知識點】科舉制【詳解】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隋唐時期(中國)。據材料信息和所學可知,隋唐時期推行科舉制,要求士子通曉儒經、書寫規范楷體字、使用標準官話,以儒家思想為考試內容,強化意識形態統一,鞏固中央集權;規范文字書寫,促進政令文書在全國范圍內的準確傳遞;統一語言標準,減少地域文化隔閡,加強中央與地方的聯系,C項正確;這些措施直接服務于大一統王朝的治理需求,而非單純恢復儒學地位,排除A項;科舉制本身確實拓寬了選拔途徑,打破世族壟斷),但材料強調的是“通曉儒經、書寫楷體、說官話”的統一標準,而非途徑的拓寬,排除B項;書法藝術在漢魏時期已經發展,楷書在唐代趨于成熟,排除D項。故選C項。14.(2025·河南·模擬預測)唐德宗即位后,宰相楊炎實行兩稅法改革,主要做法為:將建中(唐德宗年號)以前的正稅、雜稅及雜徭合并為一個總額,稱為“兩稅元額”;元額分地稅、戶稅兩種,按土地面積攤征斛斗(即谷物),按戶等高下攤征稅錢;停止一切苛雜的征派。這一做法( )A.大大改善普通百姓生活 B.加強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C.放松了重農抑商的政策 D.推動了國家財政收入的增加【答案】D【知識點】兩稅法【詳解】根據題干設問句,可知這是影響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期的中國。兩稅法按土地面積攤征斛斗(即谷物),按戶等高下攤征稅錢,兩種稅收都以資產為主要標準,停止一切苛雜的征派,改為統一的地稅和戶稅,有利于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D項正確;普通百姓是賦稅徭役的主要承擔者,且勉強自給自足,A項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兩稅法減輕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排除B項;唐朝并未放松重農抑商政策,排除C項。故選D項。15.(2025·山西晉中·三模)《通志》記載:“自后周(指北周)以降,選無清濁。(隋)初,盧愷攝吏部尚書,與侍郎薛道衡、陸彥師甄別物類,頗為清簡。”這表明,隋初( )A.門閥士族勢力受到限制 B.人才選拔方式的成熟C.科舉成為主要選官方式 D.官員考核機制的完善【答案】A【知識點】科舉制【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隋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自后周……與侍郎薛道衡、陸彥師甄別物類,頗為清簡”,意思是北周以來,選官不分士庶貴賤,隋初盧愷等人在選拔官員時能夠區分不同的人,選拔較為公正,A項正確;材料未體現人才選拔方式的成熟,僅提及隋初選官有所甄別,不能說明選拔方式成熟,排除B項;材料沒有明確指出科舉成為主要選官方式,且隋初科舉制剛創立,尚未成為主要選官方式,排除C項;材料說的是選官而非官員考核機制,排除D項。故選A項。16.(2025·福建廈門·三模)魏晉南北朝時,士族多世居鄉里;隋唐之際,士族開始紛紛遷徙、著籍兩京周邊,形成“里閭無豪族,井邑無衣冠”的現象。這一變化主要緣于( )A.經濟重心南移 B.政治權力結構調整C.社會局勢動蕩 D.戶籍管理制度松弛【答案】B【知識點】科舉制【詳解】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中國)。隋唐時期,通過科舉制等制度調整,打破了魏晉南北朝以來士族依靠門第壟斷政治的局面,士族政治權力被削弱。同時,隋唐都城在長安和洛陽(兩京),政治中心吸引士族遷移。政治權力結構的調整使得士族為了追逐政治利益等紛紛前往兩京周邊,該選項符合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B項正確;經濟重心南移主要影響的是南北經濟格局,與士族從鄉里遷往兩京周邊并使當地出現“里閭無豪族,井邑無衣冠”現象關聯不大,排除A項;社會局勢動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同樣存在,并非隋唐時期士族遷移的主要因素,排除C項;戶籍管理制度松弛與士族遷移到兩京周邊并造成相關現象沒有直接的因果聯系,排除D項。故選B項。17.(2025·江西贛州·二模)下圖為唐朝中央財計組織制度運行簡圖。據此可知,唐朝這一制度( )A.通過機構相互牽制保障財計運作規范B.以強化君主專制為核心構建財計體系C.確立了古代中國財政審計獨立的傳統D.構建起從中央到地方嚴密的財計網絡【答案】A【知識點】三省六部制【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從圖中可以看出,度支司負責會計核算與財政預算,金部司負責錢帛出納,倉部司負責錢谷等,它們既共同對戶部負責又與牽制戶部。由此可知,唐朝中央財計組織制度中,戶部、度支司、金部司、倉部司等機構在職能上相互關聯又相互牽制,通過這種相互牽制的關系,保障了財計運作的規范,A項正確;根據材料可知,圖中主要體現的是財計組織制度中各機構之間的關系,沒有突出君主在財計體系構建中的核心作用,排除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雖然圖中有比部司負責獨立審計,但是材料沒有體現唐朝中央財計組織制度是否被后世繼承,難以得出“古代中國財政審計獨立的傳統確立”的結論,排除C項;根據材料可知,題干圖中主要展示的是中央財計組織制度,沒有涉及地方財計網絡的構建,排除D項。故選A項。18.(2025·浙江溫州·三模)詩歌蘊含歷史信息。唐中后期《莊居野行》載:“客行野田間,比屋皆閉戶。借問屋中人,盡去作商賈。官家不稅商,稅農服作苦。居人盡東西,道路侵壟畝……”據此可知( )①土地兼并嚴重②農民生活較為困苦③中央集權削弱④賦稅制度存在弊端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D【知識點】兩稅法【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唐朝時期政府不收取商賈的賦稅,主要是收取農民的賦稅。導致當時民眾紛紛從事商業而荒廢了農業生產,因此可知農民生活較為困苦和當時的稅制存在弊端,②④符合題意,D項正確;材料強調田野荒蕪而非土地兼并;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權力變化,無法得出中央集權削弱。①③不符合題意,排除ABC項。故選D項。19.(2025·山東·模擬預測)如表為唐代中后期官員韋紓在《栝郡廳壁記》中的相關記載。這反映出唐代( )處州溯浙江東南七百里,連山洞溪,負海逾嶠.舒自司賀員外郎奉符典州,大懼不稱其職。且以地險而瘠,人貧而勞;繭絲之稅,重倍他郡。故逢穰歲,亦未若他郡之平年也。為是邦者,得不謹節而乃自封乎?A.經濟政策調整的滯后性 B.地方稅負矛盾待解決C.政區變革制約經濟發展 D.關注生態破壞的影響【答案】B【知識點】兩稅法【詳解】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文中提到處州“人貧而勞,蠶絲之稅,重倍他郡。故逢穰歲,亦未若他郡之平年也”,意思是當地百姓貧窮勞苦,蠶絲稅比其他郡重很多,豐收年景也比不上其他郡平常年份,反映出地方稅負重,稅賦矛盾亟待解決,B項正確;材料未提及唐代經濟政策調整相關內容,沒有體現經濟政策調整是否滯后,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政區變革(如行政區劃的調整等)對經濟發展的制約,排除C項;材料中未出現關于生態破壞的任何描述,排除D項。故選B項。20.(2025·山東東營·二模)唐德宗時期,淮南節度使杜佑奏請“以江淮運米雇民船分入河、渭,罷州縣冗役”,并嚴令江南諸道“據見佃戶產錢數,均定兩稅,不得以隱寄破除”。朝廷準奏,并遣黜陟使赴各道“勘定戶籍,追補逃戶欠稅”。這些舉措( )A.暴露了租庸調制瓦解后的稅基危機 B.推動江淮漕運與均田制深度的綁定C.反映了使職差遣取代三省戶部職能 D.實現中央對州縣冗員的系統性裁汰【答案】A【知識點】租庸調制、兩稅法【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為本質題、影響題。根據題目具體時空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唐代(中國)。據材料信息,杜佑奏請“據見佃戶產錢數,均定兩稅,不得以隱寄破除”以及朝廷遣黜陟使赴各道“勘定戶籍,追補逃戶欠稅”,這些舉措反映出當時朝廷在努力確定稅基,以保證稅收。這是因為租庸調制瓦解后,原有的稅收體系遭到破壞,出現了稅基不穩等問題,朝廷需要通過新的措施來重新確定納稅依據和范圍,所以這些舉措暴露了租庸調制瓦解后的稅基危機,A項正確;材料中只是提到以江淮運米雇民船分入河、渭,并未涉及江淮漕運與均田制的深度綁定。且唐德宗時期均田制已經逐漸瓦解,排除B項;材料中雖然有節度使奏請和朝廷遣黜陟使等使職差遣的行為,但并沒有表明使職差遣取代了三省戶部職能,這種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材料中只是提到“罷州縣冗役”,但不能就此說明實現了中央對州縣冗員的系統性裁汰,“系統性裁汰”表述不準確,排除D項。故選A項。21.(2025·重慶·三模)隋唐以前史書多為私家著述,成書質量良莠不齊。隋文帝下令禁止私人修撰史書,初步確立官修史書制度。唐初,朝廷設立史館,先屬于秘書省著作局,后轉移到門下省,再移至中書省,確立由宰相奉敕領銜修撰前代或本朝國史,以后遂相沿成習。史書編纂的變化( )A.體現儒家倫理對修史的影響 B.有利于修史工作的客觀與公正C.反映了君主專制強化的趨勢 D.促進了史學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答案】B【知識點】三省六部制【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隋唐(中國)。根據材料“隋文帝下令禁止私人修撰史書,初步確立官修史書制度。唐初,朝廷設立史館,先屬于秘書省著作局,后轉移到門下省,再移至中書省,確立由宰相奉敕領銜修撰前代或本朝國史,以后遂相沿成習。”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唐時期,官修史書制度得以確立,由朝廷設立史館,宰相奉敕領銜修撰前代或本朝國史。這種官方組織修史的方式能夠利用更多的資源,對史實進行更全面、深入的考證,減少私家著述中可能存在的主觀片面性,有利于修史工作的客觀與公正,B項正確;根據材料可知,材料主要強調的是修史從私家著述到官修的轉變,沒有涉及儒家倫理與修史的聯系,排除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君主專制強化往往體現在政治權力的高度集中等方面,材料沒有體現這些信息與修史制度的聯系,無法得出“反映了君主專制強化的趨勢”的結論,排除C項;根據材料可知,講述了修史主體從私人變為官方的變化,沒有涉及官方的史學研究方法的改變,排除D項。故選B項。22.(2025·福建莆田·三模)據《新唐書·職官志》載,唐肅宗至德年間“置內樞密使,以宦官為之,掌出納帝命,承宣機政”。有學者指出,這一舉措使外朝官僚機構(南衙)與內廷宦官系統(北司)形成制度性對立。這表明當時( )A.中樞決策效率得到了顯著提升 B.皇權通過內廷機構強化專制集權C.藩鎮與內廷形成利益共生關系 D.官僚機構南北對峙格局日益固化【答案】B【知識點】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前外朝與內廷(如皇帝與宰相)通過三省流程形成協作,而內樞密使的設立使二者從“協作”變為“對立”(北司代表皇權直屬的內廷,南衙代表外朝官僚體系);內樞密使成為皇權延伸的工具,形成“內廷決策一外朝執行”的二元結構,外朝從“協同決策”變為“承命執行”,其制約功能被架空,皇權得以進一步加強,B項正確;內廷(北司)與外朝(南衙)權責重疊,導致政令多門。如德宗朝需同時處理“堂狀”(外朝奏章)與“密白”(內廷文書),易引發推諉,這一舉措并不一定有利于提高中樞決策效率,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中樞內部權力結構的調整,意在強化皇權專制,與藩鎮無關,排除C項;北司(宦官)的權力完全依賴皇帝信任,唐后期皇帝常通過外朝(如宰相)制衡宦官(如唐文宗"甘露之變"試圖誅殺宦官),二者關系是動態博弈而非“固化”,D項混淆了“內廷依附皇權”與“外朝獨立運作”的本質差異,忽視了皇權對北司的主導性,排除D項。故選B項。23.(2025·廣東揭陽·二模)據敦煌出土文獻記載,唐代天寶六載,政府授予當地某農戶的四十畝土地被分為四塊,其最遠間距達十三里。同期吐魯番文獻記載的當地五十四戶農戶中,更是有二十戶的授田地塊間距在三十里以上。這些文獻可用于佐證當時( )A.民族交融影響生產方式 B.均田制的危機逐漸顯現C.西北地區農耕水平落后 D.工具進步助推土地墾拓【答案】B【知識點】租庸調制【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材料“政府授予當地某農戶的四十畝土地被分為四塊,其最遠間距達十三里。同期吐魯番文獻記載的當地五十四戶農戶中,更是有二十戶的授田地塊間距在三十里以上”結合所學可知,均田制是唐代的土地制度,政府按人口分配土地。土地被分割成零散且相距較遠的塊狀,說明:可分配的土地資源不足。土地分配難以集中,管理困難。這是均田制難以維持的表現,符合“危機顯現”,B項正確;敦煌和吐魯番是多民族聚居地,但土地分散與民族交融無直接關聯,排除A項;題干僅描述土地分配情況,未提及農耕技術或生產力水平。土地分散不等于農耕水平落后,排除C項;題干未提及農業工具進步或土地開墾。土地分散是分配問題,與墾拓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24.(2025·北京朝陽·一模)Deepseek對《資治通鑒》中相關內容進行了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在763名唐代科舉進士中,有17%的人具備實務能力,而同期世家子弟的勝任率則達到了34%。對于這些數據的合理解釋包括( )①安史之亂造成的人才斷層 ②門閥家學壟斷仕途的升遷③科舉考試側重于詩賦經義 ④及第后需吏部的選拔任命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答案】D【知識點】科舉制【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安史之亂主要導致社會動蕩和官員流失,但題干數據反映進士與世家子弟的實務能力差異,與人才斷層無直接關聯,故①錯誤;唐代科舉制削弱了門閥壟斷,世家子弟勝任率高源于家學傳承而非壟斷仕途,故②錯誤;唐代科舉以詩賦經義為主,缺乏實務考核,導致進士實務能力不足,故③正確;進士及第后需通過吏部銓選(身言書判)才能授官,選拔標準側重行政能力,進一步限制勝任比例,故④正確。因此,③④解釋合理,D項正確;①②解釋不合理,排除ABC項。故選D項。25.(24-25高三下·山東·開學考試)唐代,門下省給事中執掌封駁。《貞觀政要》記載:貞觀三年(629),太宗謂侍臣曰:“詔敕如有不穩便,皆須執論。……自今詔敕疑有不穩便,必須執言,無得妄有畏懼,知而寢默。”這一要求旨在( )A.提升官員政治意識 B.改變唐朝社會風氣C.提高政府決策效率 D.擴大監察諫政職能【答案】A【知識點】三省六部制【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中國)。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了唐太宗要求官員恪守職責,詔令制敕如有不便之處,務必嚴格把關,無需畏懼,這有利于官員秉公辦事,提升官員政治意識,A項正確;材料強調官員可以封駁制敕,這與君主意志容易發生抵觸,君臣關系也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化,這與改變唐朝社會風氣無關,排除B項;官員封駁制敕后,政令要重新研究制定,然后再進一步審核,雖然能夠保障政令的正確,這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治理效率,排除C項;門下省官員不是監察官,且材料要求官員秉公辦事,并未擴大其職權,排除D項。故選A項。26.(2025·天津·二模)唐前期實行“錢帛兼行”政策,絹帛是重要的商品,也是法定貨幣之一。唐后期,絹帛的貨幣地位衰落,無論達官貴人還是販夫走卒,“無錢皆寸步難行”。這一變化( )A.源于賦稅制度改變 B.刺激了土地兼并C.加速了紙幣的流通 D.增加了政府收入【答案】A【知識點】兩稅法【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原因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結合所學,唐后期賦稅制度由租庸調制轉向兩稅法,以錢計稅取代實物繳納,迫使民眾必須獲取銅錢納稅,促使絹帛退出流通領域,材料中“錢帛兼行”到“無錢寸步難行”的轉變與此直接相關,A項正確;土地兼并主要與土地買賣、封建土地私有制有關,與絹帛貨幣地位變化無直接聯系,排除B項;紙幣是在北宋才出現,唐后期不存在加速紙幣流通的情況,排除C項;絹帛貨幣地位變化并非增加政府收入的直接原因,兩者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排除D項。故選A項。27.(2025·河北秦皇島·三模)當代史學大師陳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指出,“進士試雖設于隋代,而其時特見尊重,以為全國人民出仕之唯一正途,實始于唐高宗之代,即武曌(武則天)專政之時。”即唐高宗時期,武后專政之時,進士科才成為文人進入仕途的唯一正途。據此可知,唐政府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繁榮詩歌藝術 B.改革選官制度 C.發揚光大儒學 D.打擊門閥政治【答案】D【知識點】科舉制【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據題干“進士科才成為文人進入仕途的唯一正途”,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武則天執政時期大力推廣科舉(尤其是進士科),旨在通過選拔寒門士子打破傳統門閥士族對仕途的壟斷,削弱門閥勢力以鞏固皇權,D項正確;進士科雖涉及詩賦考試,但繁榮詩歌藝術是客觀結果而非政治目的,排除A項;改革選官制度是手段而非根本目的,排除B項;進士科考試內容以詩賦為主,與發揚儒學關聯較弱,排除C項。故選D項。28.(2025·黑龍江吉林·二模)在井田制、均田制等“份地制”下,政府不向各戶或各丁發放納稅通知。但唐中后期,政府會預先下發納稅通知,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榜示”,在此榜上明細各戶交納賦役的數目;另一種是向各戶或各役發放的“納稅通知”。這一變化反映了( )A.租佃經濟以家庭為生產單位 B.賦役制度進行較全面的改革C.各戶不明確應納賦役的數目 D.統一的戶籍和地籍制度出臺【答案】B【知識點】兩稅法【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材料“政府不向各戶或各丁發放納稅通知。但唐中后期,政府會預先下發納稅通知,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榜示’,在此榜上明細各戶交納賦役的數目”結合所學可知,唐中后期(如兩稅法改革)確實對賦役制度進行了重大調整,強調按戶或按資產征稅。發放納稅通知是改革的一部分,體現了征收方式的規范化和透明化。符合題意,B項正確;租佃經濟與題干無關。題干討論的是賦稅征收方式的變化,而非生產組織形式,排除A項;題干明確提到“明細各戶交納賦役的數目”,說明各戶是明確賦役數目的,排除C項;戶籍和地籍制度是征稅的基礎,但題干強調的是“通知”環節,而非戶籍或地籍本身。這一選項過度引申,未直接體現題干的核心變化,排除D項。故選B項。29.(2025·廣東廣州·一模)下圖為唐朝不同時期刑部尚書出身階層變化圖。據此可知,唐朝( )A.君主專制的加強 B.九品中正制影響權力分配C.尚書省地位上升 D.士族階層仍有較大影響力【答案】D【知識點】三省六部制【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中的示意圖可知,唐代刑部尚書出身階層占比最高的是地方郡姓,即一郡的大姓望族,而非地方郡姓的占比逐漸下降,這說明唐朝士族階層影響仍在,D項正確;君主專制強調的是決策權的問題,材料涉及的是刑部尚書的出身,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A項;此時唐朝時期的選官制度是科舉制而非九品中正制,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尚書省權力的擴大,無法得出尚書省地位的上升,排除C項。故選D項。30.(2025·江西·模擬預測)《續資治通鑒長編》指出,“中書出詔令,門下掌封駁,日有爭論,紛紜不決,故使兩省先于政事堂議定”,開元中“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自是相承,至于國朝,莫之能改”,故謂“非不欲分也,理勢不可復分也”。這反映了( )A.政務處理程序分工機制完善 B.三省制下相權遭到嚴重削弱C.中樞機構調整順應實際需要 D.行政效率低下引發政治混亂【答案】C【知識點】三省六部制【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中書省負責草擬皇帝的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詔令,有不妥者駁回,但二者容易發生爭論,意見眾多而不能決定,所以讓兩省先在政事堂討論并達成共識,開元中政事堂改為中書門下,并一直延續下去,在唐朝沒有再改變,所以說不是不想將它們分開,而是情勢決定它們不可再分開,說明中樞機構調整順應實際需要,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政事堂的演變,雖提到了中書省、門下省的程序分工,但無法反映出整個政務處理程序分工機制完善,排除A項;材料主旨是中樞機構的調整,而非相權的變化,排除B項;材料強調因為行政效率低下對中央官制進行變革,沒有體現“政治混亂”,排除D項。故選C項。二、材料題31.(24-25高三下·湖南邵陽·階段練習)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唐初賦斂之法曰租庸調……玄宗之末,版籍浸壞,多非其實。及至德兵起,所在賦斂,迫趣取辦,無復常準。賦斂之司增數而莫相統攝,各隨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紀極。民富者丁多,率為官為僧以免課役,而貧者丁多無所伏匿,故上戶優而下戶勞。吏因緣蠶食,旬輸月送,不勝困弊,率皆逃徙為浮戶,其土著⑥百無四五。至是,炎建議作兩稅法,先計州縣每歲所應費用及上供之數而賦于人,量出以制入。戶無主客,以現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為行商者,在所州縣稅三十之一,使與居者均,無僥利。居人之稅,秋、夏兩征之。其租庸調、雜徭悉省。——【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26建中元年(780)春正月丁卯朔閱讀上述材料,概括兩稅法實施的背景,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意義。【答案】背景:戶籍損壞,原本賦稅制度失去征收依據;戰亂加劇財政混亂;賦稅征收無序;社會不公易加劇社會矛盾;宰相楊炎的推動。意義:兩稅法簡化稅收名目,擴大收稅對象,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改變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人民的人身控制。【知識點】兩稅法【詳解】本題是背景題、影響題。時空是唐朝的中國。第一小問背景,根據材料“玄宗之末,版籍浸壞,多非其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戶籍損壞,原本賦稅制度失去征收依據;根據材料“及至德兵起,所在賦斂,迫趣取辦,無復常準”可知,戰亂加劇財政混亂;根據材料“賦斂之司增數而莫相統攝,各隨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紀極”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賦稅征收無序;根據材料“民富者丁多,率為官為僧以免課役,而貧者丁多無所伏匿,故上戶優而下戶勞。”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社會不公易加劇社會矛盾;根據材料“至是,炎建議作兩稅法”可知,宰相楊炎的推動。第二小問意義,根據材料“居人之稅,秋、夏兩征之。其租庸調、雜徭悉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兩稅法簡化稅收名目,擴大收稅對象,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根據材料“戶無主客,以現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改變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人民的人身控制。32.(2025·河北·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魏太子(曹丕)為五官中郎將,天下向慕,賓客如云,而(邴)原獨守道持常,自非公事不妄舉動。……太子燕會,眾賓百數十人,太子建議曰:“君父各有篤疾,有藥一九,可救一人,當救君邪,父邪 ”眾人紛紜,或父或君。時原在坐,不與此論,太子諮之于原,原悖然對曰:“父也。”——摘自[西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卷十一》材料二 臣以險釁,夙遭閔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愿乞終養。——摘自[西晉]李密《陳情表》(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邴原、李密二人觀念相通之處,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當時這一觀念盛行的原因。(2)東晉南朝時期,邴原、李密所代表的觀念和行為引發了朝野思想層面的激烈交鋒,支持與反對雙方的觀點背后都有著豐富且深刻的思想根源。請你選擇其中一方,寫出其思想理論依據。【答案】(1)相通之處:先孝后忠(或先家后國)。原因:士族勢力的發展;政治斗爭殘酷;傳統倫理道德的影響。(2)支持者:儒家以孝道為核心,孝道是一切道德的根基;儒家強調“家國同構”,“齊家”而后方能“治國”;漢代實現家禮文化重構,使家族倫理成為社會禮制的價值軸心。反對者:儒家強調正統名教秩序,忠君是高于一切的道德要求;法家思想主張君主集權,將國家利益置于至高無上的地位;傳統天命觀認為君主受天命統治天下,具有神圣性;儒家強調士人的社會責任與抱負。【知識點】西晉的統一與興亡、東晉的興亡與士族的興盛、九品中正制、諸子思想的交流與融合【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原因題。時空是古代(中國)。相同之處:由材料“守道持常,慈父見背,盡節于陛下”可得出,先孝后忠(或先家后國);原因:由材料“眾人紛紜,或父或君”可得出,士族勢力的發展;由材料“臣以險釁,夙遭閔兇”及所學可得出,政治斗爭殘酷;由材料“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可得出,傳統倫理道德的影響。(2)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支持者:由材料“君父各有篤疾,有藥一九”可得出,儒家以孝道為核心,孝道是一切道德的根基;由材料“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可得出,儒家強調“家國同構”,“齊家”而后方能“治國”;由材料“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及所學可得出,漢代實現家禮文化重構,使家族倫理成為社會禮制的價值軸心;反對者:由材料“行年四歲,舅奪母志”可得出,儒家強調正統名教秩序,忠君是高于一切的道德要求;由材料“或父或君。時原在坐,不與此論”可得出,法家思想主張君主集權,將國家利益置于至高無上的地位;由材料“原獨守道持常,自非公事不妄舉動。……太子燕會”及所學可得出,統天命觀認為君主受天命統治天下,具有神圣性;由材料“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及所學可得出,儒家強調士人的社會責任與抱負。33.(2025·黑龍江吉林·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唐代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完備學制體系,中央官學有三個系統,分別是普通教育、特殊教育和職業教育。普通教育以國子監為主體,下設六學,即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書學、算學、律學。前三學屬大學性質,學習內容在儒經之外還有類似于今天大學中的選修課程,后三學是專科學校性質。特殊教育只招收皇室近親、外戚、宰相、一品功臣的子弟,由著名學者擔任教師,學校兼有教育與研究雙重任務。職業教育頗具規模,有崇玄館,專事研習道教經典;在太醫署,設有醫科、針科、藥科等;在司天臺設有天文學、歷數學、漏刻學;在太仆寺設有獸醫學等。學校管理漸次規范,包括對入學年齡、學制時間、考試制度、結業等都有明確的規定。學習期滿,考試合格者送尚書省錄用或送高一級學校深造,亦可參加科舉考試。——摘編自鐘坤杰《試論中國古代教育機制的沿革及變遷》(1)根據材料,概括唐代教育發展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唐代教育發展的影響。【答案】(1)特點:建立了完備的教育體系;學校種類多;分科教育發展,學習內容豐富;職業教育快速發展,專業性強;學校管理規范,規定明確。(2)影響:培養了人才;促進了科技發展和思想文化繁榮;適應時代發展需要,有利于提升唐朝國力;對唐以后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知識點】唐代社會經濟的發展、科舉制【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唐代中國。特點:根據材料“唐代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完備學制體系,中央官學有三個系統,分別是普通教育、特殊教育和職業教育”可知,建立了完備的教育體系;根據材料“普通教育以國子監為主體,下設六學,即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書學、算學、律學。前三學屬大學性質,學習內容在儒經之外還有類似于今天大學中的選修課程,后三學是專科學校性質。特殊教育只招收皇室近親、外戚、宰相、一品功臣的子弟,由著名學者擔任教師,學校兼有教育與研究雙重任務。職業教育頗具規模,有崇玄館,專事研習道教經典;在太醫署,設有醫科、針科、藥科等;在司天臺設有天文學、歷數學、漏刻學;在太仆寺設有獸醫學等”可知,學校種類多;分科教育發展,學習內容豐富;根據材料“職業教育頗具規模,有崇玄館,專事研習道教經典;在太醫署,設有醫科、針科、藥科等;在司天臺設有天文學、歷數學、漏刻學;在太仆寺設有獸醫學等”可知,職業教育快速發展,專業性強;根據材料“學校管理漸次規范,包括對入學年齡、學制時間、考試制度、結業等都有明確的規定。學習期滿,考試合格者送尚書省錄用或送高一級學校深造,亦可參加科舉考試”可知,學校管理規范,規定明確。(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唐代中國。影響:根據材料“唐代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完備學制體系,中央官學有三個系統,分別是普通教育、特殊教育和職業教育”“學校管理漸次規范,包括對入學年齡、學制時間、考試制度、結業等都有明確的規定。學習期滿,考試合格者送尚書省錄用或送高一級學校深造,亦可參加科舉考試”和所學知識,可從培養了人才;促進了科技發展和思想文化繁榮;適應時代發展需要,有利于提升唐朝國力;對唐以后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等方面分析。34.(2025·江西·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隋文帝即位后,廢除了九品中正制,逐步進行選官制度改革,借以選拔民間有才能的人。開皇三年(583年),冬十一月己酉,發使巡省風俗,并詔:“如有文武才用,未為時知,宜以禮發遣,朕將銓擢。其有志節高妙,越等超倫,亦仰使人就加旌異,令一行一善獎勸于人。”開皇九年(589年)正月,平陳,統一中國,四月,又詔“見善必進,有才必舉”。開皇十八年(598年)七月,再詔“京官五品已上、總管、刺史,以志行修謹、清平干濟二科舉人”。通過變革,一種新的選官制度初步建立。——摘編自孫培青《隋唐五代考試研究》等(1)根據材料,概括隋文帝時期選官制度改革的措施。(2)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隋文帝時期的選官制度存在的問題(寫出兩個),并說明理由。【答案】(1)措施:廢除九品中正制;派遣使者巡查風俗;下詔鼓勵舉薦人才;規定舉薦標準。(任答兩點)(2)問題一:舉薦制度的主觀性。理由:盡管隋文帝強調“志行修謹”和“清平干濟”的標準,但被舉薦人才的德行仍然依賴于官員的主觀判斷。這可能導致舉薦過程中出現偏袒、徇私或結黨營私的現象,真正有才能的人未必能被公平選拔出來。問題二:世家大族的影響依然存在。理由:雖然隋文帝試圖削弱世家大族的勢力,但這些家族在地方上仍然具有強大的影響力。他們可能通過操縱舉薦過程,繼續將家族成員或親信推舉到重要職位,從而維持自身的特權地位。問題三:分科考試制度尚不完善。理由:隋文帝時期的科舉制度處于初創階段,考試內容和形式還不夠規范,選拔標準也不夠明確。這可能導致選拔出的人才能力參差不齊,甚至出現以文辭華麗而非實際才能為評判標準的情況。問題四:地方官員的權力過大。理由:在舉薦人才的過程中,地方官員(如總管、刺史)擁有較大的權力。如果他們濫用職權,可能導致人才選拔的公平性和透明度受到損害。問題五:對基層人才的忽視。理由:雖然隋文帝強調選拔下層有才能的人,但在實際操作中,基層人才(尤其是偏遠地區的人才)可能因為信息不暢或地方官員的忽視而難以被舉薦。(答出兩個問題即可,理由充分,言之以理即可)(答出兩個問題即可,理由充分,言之以理即可)【知識點】九品中正制、科舉制【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隋朝中國。措施:根據材料“廢除了九品中正制”,可以得出廢除九品中正制;根據材料“發使巡省風俗”,可以得出派遣使者巡查風俗;根據材料“如有文武才用,未為時知,宜以禮發遣,朕將銓擢”“又詔‘見善必進,有才必舉’”,可以得出下詔鼓勵舉薦人才;根據材料“以志行修謹、清平干濟二科舉人”,可以得出規定舉薦標準。(2)本題是特點題、原因題。時空是隋朝中國。問題一:據材料“京官五品已上、總管、刺史,以志行修謹、清平干濟二科舉人”可知,存在舉薦制度的主觀性。理由:據材料“京官五品已上、總管、刺史”可知,可從舉薦官員徇私舞弊、結黨營私角度分析。問題二:據材料“九品中正制”可知,新制度可能存在舊制度影響,如世家大族。理由:結合所學,可從九品中正制的影響分析。問題三:據材料“通過變革,一種新的選官制度初步建立。”可知,分科考試制度尚不完善。理由:結合所學,制度初創時期存在不完善問題,如考試內容和形式還不夠規范,選拔標準也不夠明確等。問題四:據材料“京官五品已上、總管、刺史,以志行修謹、清平干濟二科舉人”可知,地位高的官員具有推薦權。理由:結合所學,地位高的官員獲得選官權,易造成任人唯親的現象,不利于公平公正。問題五:據材料“如有文武才用,未為時知,宜以禮發遣,朕將銓擢”可知,對基層人才的忽視。理由:結合所學,可從基層人才(尤其是偏遠地區的人才)可能因為信息不暢;地方官員的忽視而難以被舉薦等角度分析。35.(2025·重慶·二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有學者認為,魏晉隋唐時期“是由貴族掌握權力,所以有隋文帝、唐太宗等英主出現”,類似西歐中世紀王權衰弱時期的情況。以三省為例,認為“政治成為天子和貴族的協議體”“唐代在政治上有三個重要機關: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在形式上,中書省代表天子,門下省代表官吏輿論,即貴族的輿論。但因為中書、門下、尚書三省的長官都出身貴族,貴族并不絕對服從天子的命令。天子在對臣下上奏的批答中,亦非常友好,并非像下命令一樣。”“唐代宰相全部出自貴族階級,他們一旦得位,即使天子也不能自由動搖其權力。”——摘編自楊際平《走出“唐宋變革論”的誤區》根據材料,歸納這位學者的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評析。 (要求:評析正確,論證充分,史實準確,表達清晰。)【答案】學者觀點歸納:學者認為魏晉隋唐政治由貴族主導,三省制是天子與貴族共治的協議體,宰相權力穩固且天子難以動搖,類似西歐中世紀王權衰弱局面。評析:此觀點部分符合史實,但存在偏差。合理性:魏晉隋唐門閥勢力強大,三省長官多出身貴族(如關隴集團),中書、門下省對皇權形成制衡,貴族輿論(如“清流”評議)確實影響決策,體現貴族與王權的合作。局限性:皇權強化:三省制本質服務于皇權,如唐太宗通過分割相權加強集權,武則天以“同平章事”打破貴族壟斷。制度差異:西歐王權衰弱源于封建割據,而中國隋唐是中央集權,貴族依附皇權,科舉制逐漸削弱門閥基礎,與西歐有本質區別。歷史趨勢:隋唐后期貴族勢力衰退,皇權與官僚制結合更緊密,學者忽視制度演變中皇權強化的主線。結論:學者揭示了貴族對魏晉隋唐政治的影響,但過度類比西歐且忽略皇權主導性,需結合制度動態演變全面看待。【知識點】三省六部制【詳解】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為古代中國。首先,題干要求根據材料,歸納這位學者的觀點:根據材料信息“魏晉隋唐時期‘是由貴族掌握權力,所以有隋文帝、唐太宗等英主出現’”“唐代在政治上有三個重要機關: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學者觀點:魏晉隋唐政治由貴族主導,三省制是天子與貴族共治的協議體,宰相權力穩固且天子難以動搖,類似西歐中世紀王權衰弱局面。其次,綜合題干和材料的主干信息可知:學者觀點:魏晉隋唐時期的政治由貴族主導,三省制是天子與貴族共治的協議體。具體表現:唐代宰相全部出自貴族階級,三省長官多出身貴族,天子并不絕對控制這些官員,且天子對臣下的批答非常友好,不似命令。類比西歐:類似西歐中世紀王權衰弱時期的情況,貴族與王權之間形成了一種合作而非完全服從的關系。第三,根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知識論述:此觀點部分符合史實,但存在偏差。合理性:魏晉隋唐門閥勢力強大:三省長官多出身貴族(如關隴集團),中書、門下省對皇權形成制衡,貴族輿論(如“清流”評議)確實影響決策,體現貴族與王權的合作。三省制的作用:三省制中的中書省代表天子,門下省代表官吏輿論,即貴族的輿論,這種制度設計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貴族與天子之間的協商機制。局限性:皇權強化:三省制本質服務于皇權,如唐太宗通過分割相權加強集權,武則天以“同平章事”打破貴族壟斷。這表明皇權并非完全受制于貴族,而是通過制度設計來強化自身權力。制度差異:西歐王權衰弱源于封建割據,而中國隋唐是中央集權,貴族依附皇權,科舉制逐漸削弱門閥基礎,與西歐有本質區別。中國隋唐時期的貴族雖然強大,但最終還是依賴于皇權的支持。歷史趨勢:隋唐后期貴族勢力衰退,皇權與官僚制結合更緊密,學者忽視了制度演變中皇權強化的主線。例如,科舉制的推行使得更多的寒門子弟有機會進入政府,逐步削弱了門閥貴族的基礎。最后,升華總結:綜上所述,學者揭示了貴族對魏晉隋唐政治的影響,但過度類比西歐且忽略皇權主導性,需結合制度動態演變全面看待。魏晉隋唐時期的政治確實受到貴族階層的深刻影響,三省制的設計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貴族與皇權之間的協商關系。然而,隨著歷史的發展,皇權通過一系列制度創新(如科舉制、分割相權等)逐步強化自身權力,貴族勢力逐漸被削弱。36.(2025·江西南昌·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兩漢租賦制度田租輕而人口稅與徭役折納比重大,結果成為世家豪族地主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漢末,軍閥混戰,人口銳減,建安年間,董卓壞五銖錢,改鑄小錢,物價高漲,“自是后錢貨不行”。于是,曹操下租調令: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袁氏之治也,使豪強攘態,親戚兼并,下民貧弱,代出租賦,欲望百姓親附,甲兵強盛,豈可得邪?其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綿二斤而已,他不得擅興發。曹魏統治集團在各地大力推行。杜畿治河東郡,“漸課民畜悖牛、草馬,百姓勤農,家家豐實”。到西晉統一之后,租調制的實行范圍更廣,制度更為完備。租調制的出現,廢除了三十稅一制,租重調輕,實現了從以錢納“賦”到“戶調絹綿”的變化。太和九年至十年,北魏連續實行了以均田制、租調力役制和三長制為中心的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的一系列改革。——周國林《曹魏西晉租調制的考實與評價》(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曹魏賦稅制度改革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曹魏租調制的特點并分析其影響。【答案】(1)兩漢租賦制度的弊端日益顯現;漢末政局動蕩、人口銳減,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的需要;打擊世家豪強地主,抑制土地兼并,緩和階級矛盾的需要;均貧富的傳統思想的影響。(2)特點:實行定額稅制;征收實物布帛;租重調輕。影響:增加了國家的財賦收入;一定程度上減輕農民的負擔;有利于東漢末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有利于抑制豪強勢力的膨脹;促進賦稅制度的發展完善;為后世的賦稅制度提供借鑒;強化了人身依附關系,不利于人口的流動。【知識點】租調制【詳解】(1)本題是背景題。時空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兩漢租賦制度田租輕而人口稅與徭役折納比重大,結果成為世家豪族地主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可知兩漢租賦制度的弊端日益顯現;根據材料“漢末,軍閥混戰,人口銳減,建安年間,董卓壞五銖錢,改鑄小錢,物價高漲,‘自是后錢貨不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末政局動蕩、人口銳減,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的需要;根據材料“于是,曹操下租調令: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袁氏之治也,使豪強攘態,親戚兼并,下民貧弱,代出租賦,欲望百姓親附,甲兵強盛,豈可得邪”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打擊世家豪強地主,抑制土地兼并,緩和階級矛盾的需要;根據材料“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均貧富的傳統思想的影響。(2)本題是特點、影響題。時空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特點:根據材料“其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綿二斤而已,他不得擅興發”,可知實行定額稅制和征收實物布帛;根據材料“廢除了三十稅一制,租重調輕,實現了從以錢納‘賦’到‘戶調絹綿’的變化”,可知租重調輕。影響:根據材料“到西晉統一之后,租調制的實行范圍更廣,制度更為完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增加了國家的財賦收入;根據材料“廢除了三十稅一制,租重調輕,實現了從以錢納‘賦’到‘戶調絹綿’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定程度上減輕農民的負擔;根據材料“漸課民畜悖牛、草馬,百姓勤農,家家豐實”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有利于東漢末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根據材料“其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綿二斤而已,他不得擅興發。”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有利于抑制豪強勢力的膨脹;根據材料“到西晉統一之后,租調制的實行范圍更廣,制度更為完備”,可知促進賦稅制度的發展完善;根據材料“太和九年至十年,北魏連續實行了以均田制、租調力役制和三長制為中心的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的一系列改革”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后世的賦稅制度提供借鑒;根據材料“袁氏之治也,使豪強攘態,親戚兼并,下民貧弱,代出租賦,欲望百姓親附,甲兵強盛,豈可得邪”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強化了人身依附關系,不利于人口的流動。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7練】必修綱要上第7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備戰2026屆高考歷史復習(原卷版).docx 【第7練】必修綱要上第7課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新---備戰2026屆高考歷史復習(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