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0練】必修綱要上第10課遼夏金元的統治(原卷版+解析版)---備戰2026屆高考歷史復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0練】必修綱要上第10課遼夏金元的統治(原卷版+解析版)---備戰2026屆高考歷史復習

資源簡介

必修綱要上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
一、單選題
1.(2025·黑龍江吉林·模擬預測)有學者指出,遼朝是一個行國與城國兼具的國家。東京用渤海制度,南京、西京用漢制,上京、中京則是漢制、契丹制度兼而有之。五京的制度設計體現出( )
A.儒家思想文化影響全面 B.摒棄傳統的治理模式
C.邊疆與中原一體化發展 D.契漢雜糅的統治特色
【答案】D
【知識點】契丹族的興起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遼朝(中國)。據材料可知,遼代五京體制在各地采取適應本地區的體制,體現因俗而治的統治思想,也體現了契漢雜糅的統治特色,D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因俗而治,而非儒家思想影響,且“全面”一詞過于絕對,排除A項;上京、中京則是漢制、契丹制度兼而有之,說明尚未摒棄傳統,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是因俗而治,而非邊疆與中原一體化,排除C項。故選D項。
2.(2025·福建·模擬預測)蒙古部族重大事務多以忽里臺,即大聚會的形式來決定。據《事林廣記》記載:至元二年二月,“諸王共議條畫內一款”;至元七年“諸王共議定圣旨條畫內一款”。這體現出元朝( )
A.中央對地方的管控逐步削弱 B.官僚體系實現了規范化運作
C.蒙古舊制影響國家治理決策 D.決策機制以分權制衡為核心
【答案】C
【知識點】忽必烈改革及元朝的統一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朝(中國)。根據材料“諸王共議條畫內一款”并結合所學可知,忽里臺大會是蒙古傳統議事制度,用于重大決策,元朝建立后仍保留這一舊制,說明蒙古舊制對國家治理決策的影響持續存在,C項正確;“中央對地方管控削弱”不符合史實,元朝通過行省制加強中央集權,排除A項;“官僚體系規范化運作”強調制度化行政,而“諸王共議”屬于蒙古傳統議事方式,非規范化官僚體系,排除B項;分權制衡是近代西方政治特征,忽里臺是傳統集體商議制度,不體現分權制衡,排除D項。故選C項。
3.(2025·河南·模擬預測)元成宗時期,設置中政院,集中管理涉及皇后的相關事宜。皇后掌權后對中政院多施以偏袒,如成宗皇后卜魯罕充分利用中政院的資源為自己謀求政治利益,甚至操控朝政。這可用于說明當時( )
A.行省體制受到沖擊 B.男尊女卑局面得到扭轉
C.皇后權力失去制約 D.內廷機構淪為權力工具
【答案】D
【知識點】一省制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中政院作為內廷機構,本應在皇權框架下規范后宮事務,但皇后通過掌控其人事任免與資源分配,將其轉化為私人政治平臺,沖擊了制度的初衷,淪為了權力斗爭的工具,D項正確;根據材料可知,中政院屬于內廷機構,與地方行政體系無關,排除A項;根據材料可知,皇后干政屬于特例,未曾改變元朝社會男女地位不公平的局面,排除B項;皇后權力膨脹多處于皇權交替時期,且其權力多來源于皇帝,也面臨著宗室、官僚集團等的一定限制,“失去制約”的說法有誤,排除C項。故選D項。
4.(2025·安徽·模擬預測)西夏政權的仁宗李仁孝曾派遣使者到金朝,以重金購買名儒翻譯的各種書籍,并于人慶三年(1146年)下令“尊孔子為文宣帝”,令各州、郡建廟祭祀。此舉( )
A.加劇了政權之間人才爭奪 B.擴大了封建統治的社會基礎
C.促進了民族政權的封建化 D.恢復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
【答案】C
【知識點】西夏的建立與統治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夏。根據材料可知,西夏政權的仁宗李仁孝曾派遣使者到金朝用重金購買名儒翻譯的各種書籍,并下令“尊孔子為文宣帝”,各州、郡建廟祭祀,這些做法有利于加強華夏認同,也從文化上促進了少數民族政權的封建化,C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政權之間人才爭奪的信息,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A項;擴大了封建統治的社會基礎,是指將社會各階層優秀分子納入統治階層,題干并未提及相關內容,排除B項;漢武帝以后,儒家思想取得了正統地位,“恢復”的說法缺乏材料依據,排除D項。故選C項。
5.(24-25高三下·湖北·階段練習)金太宗天會四年(1126年),朝廷實行三省制并開始建立中央監察機構。海陵王正隆元年(1156年),中央僅保留尚書省為宰輔機構,其中尚書令擔任宰相,參知政事為副宰相。在地方行政上,金朝實行了路、府(州)、縣三級制,并設立了行尚書省作為派出機構。金朝的制度建設體現了( )
A.國家治理體系的改革和創新 B.專制皇權統治的衰落
C.宋金之間維持和平友好局面 D.民族本位原則的調整
【答案】A
【知識點】金朝的建立、“猛安謀克”制、金朝的鼎盛與滅亡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金朝中國。金朝在中央政治制度上從實行三省制到僅保留尚書省,在地方行政上實行路、府(州)、縣三級制并設立行尚書省作為派出機構,這些制度建設體現出金朝通過對中原制度的吸收、整合與創新,重構了中央與地方的權力關系,充分體現了國家治理體系的改革和創新,A項正確;金朝制度調整的核心是強化皇權(如尚書省集權),而非削弱皇權,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宋金是否維持和平友好局面,排除C項;金朝的制度改革雖融合了漢制,但未改變其以女真為核心的民族統治原則,材料中也無相關體現,排除D項。故選A項。
6.(2025·江蘇·模擬預測)元朝在統一之初即著手在大運河沿線設置驛站。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因“徐州至揚州水馬站,兩各分置,夏月水潦,使臣勞苦”,丞相桑哥建議“徙馬站附并水站一處安置,馳驛者白日馬行,夜則經由水路”。忽必烈批準了這一建議。元政府的做法旨在( )
A.強化對地方的控制 B.強化基層教化
C.建立全國交通網絡 D.深化邊疆治理
【答案】A
【知識點】忽必烈改革及元朝的統一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古文大意及反映的現象:①徐州到揚州之間設有水馬驛站,分為兩種設置。夏季雨水泛濫,道路積水嚴重,負責傳遞信息的驛馬和使者十分辛苦,反映原來水馬站分置,夏季道路積水,使臣勞苦。②將馬站與水站合并至一處設置,傳遞公文的驛使白天騎馬行進,夜晚則改走水路,反映當時白天走陸路,夜晚走水路。這種調整使驛道安排更加合理,可以有效避免因道路積水等問題導致的不便,有利于提高驛站傳遞信息的效率,暢通上情下達、下情上傳的雙向通道,從而強化中央對地方社會的控制,A項正確;材料講的是大運河沿線驛站的設置和調整,強調驛站系統的優化有利于信息傳遞等,與基層教化無關,排除B項;材料中關于大運河沿線驛站的調整,體現了對部分驛站的優化,但僅由材料看不出建立全國交通網絡的整體規劃和意圖,排除C項;材料圍繞改善大運河沿線驛站的設置展開,沒有涉及邊疆地區, 排除D項。故選A項。
7.(2025·安徽·三模)每年四月,元朝數萬官員隨皇室遷往上都,九月返回大都。這條巡幸路線設置24處行宮(驛站)。上都的宮帳群采用可拆卸結構,保留蒙古包居住傳統;大都宮殿則采用琉璃瓦頂。元朝的兩都巡幸反映出( )
A.對草原貴族特權的維護 B.皇權統治穩定性的削弱
C.游牧與農耕文化的交融 D.“天朝上國”思想盛行
【答案】C
【知識點】忽必烈改革及元朝的統一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朝時期(中國)。據材料可知,上都的宮帳群可拆卸宮帳,保留蒙古包居住傳統,即“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傳統;大都的宮殿采用中原建筑技術(琉璃瓦頂),象征農耕文明的定居特性,反映元朝兩都的游牧與農耕文化的交融,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元朝兩都巡幸制度中的建筑式樣區別,與“對草原貴族特權的維護”無關,排除A項;元朝統治者通過兩都巡幸,強化了中央對草原和內地的控制,皇權統治穩定性得到加強,而非削弱,排除B項;“天朝上國”思想是指以中國為宗主國,周邊國家為附屬國,建立的一個藩屬體系,D項與題干內容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
8.(2025·云南·模擬預測)《金史》記載,海陵王完顏亮意欲伐宋,其嫡母徒單氏表示反對,曾勸諫說:“國家世居上京,既徙中都,又自中都至汴,今又興兵涉江、淮伐宋,疲弊中國”。宦官梁珫勸完顏亮伐宋時也說“議者言珫與宋通謀,勸帝伐宋,征天下兵以疲弊中國”。這說明當時金朝( )
A.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B.自視為中原正統王朝
C.集團內部矛盾激化 D.猛安謀克制日益腐化
【答案】B
【知識點】金朝的建立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金朝時期(中國)。根據“興兵涉江、淮伐宋,疲弊中國”“征天下兵以疲弊中國”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徒單氏和梁珫提到的“中國”,指金朝統治的中原地區,金朝作為女真族建立的王朝,在遷都中都(北京)、汴梁(開封)后,逐漸接受中原文化,以 “中國” 自居,視宋為 “南蠻”,體現了其自視為中原正統王朝,B項正確;金朝統治集團內部對伐宋一事的不同態度不能說明外戚、宦官大權在握、“交替專權”,排除A項;僅此一個爭論不足以得出“矛盾激化”的結論,排除C項;材料內容與女真兵民合一的猛安謀克制日益腐化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
9.(2025·河南·模擬預測)耶律德光在取得燕云十六州后,在幽、薊等州“以漢制待漢人”。會同三年(940年)四月,耶律德光到南京(燕京),“入自拱辰門,御元和殿,行入閣禮。壬子,御便殿,宴晉及諸國使。壬戌,御昭慶殿,宴南京群臣”。這些舉措有利于( )
A.南北對峙局面正式形成 B.契丹族政治制度的發展
C.契丹政權摒棄草原習俗 D.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
【答案】B
【知識點】南北面官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句,可知這是影響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940年的中國。材料反映了契丹首領耶律德光占領燕云十六州后,實行南北面官制度,并按中原(封建制)傳統進行政治活動。這促進了契丹族封建化的發展,B項正確;材料涉及遼朝自身的制度建設,不涉及其與宋的對峙,排除A項;“摒棄草原習俗”與史實不符,材料制度保留了自身的習俗,屬于二元制的結構,排除C項;材料強調契丹首領采取中原制度治理漢人,與民族共同體意識無關,且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于近代,排除D項。故選B項。
10.(2025·安徽合肥·模擬預測)元朝大儒吳澄感嘆:“自古一統之世,車必同軌、書必同文、行必同倫。今則器用各有宜,不必同軌也;文字各有制,不必同文也;國土各有俗,不必同倫也”。這反映元朝( )
A.中央與地方關系較松散 B.不同地區文化割裂嚴重
C.社會治理注重因地制宜 D.各民族間交往交流頻繁
【答案】C
【知識點】忽必烈改革及元朝的統一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元代在車軌、文字、風俗等方面并未強求一致,而是“器用各有宜”“文字各有制”“國土各有俗”,這充分體現出元代在社會治理上尊重不同地區、民族的特點,因俗而治,C項正確。材料中沒有體現出中央對地方控制力度的加強,不能得出中央集權制度空前強化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尊重差異,并非不同地區文化割裂嚴重,排除B項;材料重點在說明治理方式,未提及各民族間交往交流頻繁,排除D項。故選C項。
11.(24-25高三下·河南·階段練習)元初,云南地區眾多民族的部族酋長被任命為行省制下的各級官員,云南行省長官“創建孔子廟明倫堂,購經史,授學田”,在各地建儒學、廟學,讓當地民族上層人物的子弟入學讀書,開始對其進行儒學教育。之后,“吏治文化,侔于中州”。這反映出元代( )
A.實現邊疆和內地的一體化 B.邊疆社會的文明程度提高
C.采取差別對待的民族政策 D.注重吏治以緩和階級矛盾
【答案】B
【知識點】行省制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元朝初期,云南行省長官在當地建儒學、廟學,進行儒學教育,使當地“吏治文化,侔于中州”,這說明云南地區的文化教育得到發展,社會文明程度有所提高,B項正確;僅從材料中“吏治文化,侔于中州”不能得出邊疆和內地實現了一體化,且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云南地區眾多民族的部族酋長被任命為行省制下的各級官員,且推行儒學教育,促進了當地發展,但體現不出差別對待的民族政策,排除C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在云南地區推行儒學教育,提高文化教育水平,未突出注重吏治以及緩和階級矛盾的信息, 排除D項。故選B項。
12.(24-25高三下·山西·階段練習)下面為金朝中都宮城復原簡圖。該圖可用于說明當時( )
A.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 B.城市的建造技術較為先進
C.民族政權封建化轉型的深化 D.宮城兼具政治和經濟功能
【答案】C
【知識點】金朝的建立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為本質題。根據題目具體時空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金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金朝宮城出現以“仁”命名的宮殿、有省部衙署以及宗廟等,這反映出金朝在思度與思想文化,以推動其政權的建設和發展,即封建化轉型不斷深化,C項正確;金朝是當時實現部分統一的民族政權之一,“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表述有誤,排除A項;材料不涉及金朝宮城建設的具體建造技術,無法得出其“先進”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中宮城圖未涉及經濟功能的建筑,排除D項。故選C項。
13.(2025·江蘇·二模)黃仁宇在評價中國某場改革時說:“在我們之前九百年,中國即企圖以金融管制的辦法操縱國事,其范圍與深度不曾在當時世界里其他地方提出。”由此可知,這場改革( )
A.實現了富國強兵 B.激活了民間市場
C.強化了中央集權 D.推行了賦役征銀
【答案】C
【知識點】王安石變法的內容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根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王安石變法中的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市易法等,在一定程度上都是通過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和金融管制來增加財政收入、抑制兼并和打擊富商大賈的勢力,將更多的經濟權力收歸中央政府,從而強化了中央集權,排除C項;王安石變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增強了軍隊的戰斗力,但最終并未完全實現富國強兵的目標,排除A項;王安石變法中的一些措施,如市易法等,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規范了市場秩序,但實際上是政府對市場的過度干預,限制了民間商業的自由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民間市場的活力,排除B項;賦役征銀是明朝張居正改革中的一條鞭法的內容,排除D項。故選C項。
14.(2025·福建莆田·三模)《大契丹國夫人蕭氏墓志》(遼朝)稱蕭氏丈夫祖先為黃帝后裔。西夏自創文字卻以“圣文”自稱;金朝不僅尊孔子為帝,更以“中國”自稱,這些政權還都推行科舉、設立國子監。這些做法反映出少數民族政權( )
A.加速本民族封建化進程的努力 B.爭取中原王朝認可的明確訴求
C.構建正統法理的政治文化策略 D.促進多元文化融合的積極嘗試
【答案】C
【知識點】西夏的建立與統治、金朝的鼎盛與滅亡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遼宋夏金并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遼朝稱自己是黃帝后裔,西夏以“圣文”自稱,金朝以“中國”自稱并尊孔子為帝,還推行科舉、設立國子監等,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的這些措施都是少數民族王朝在從不同方面構建自身政權的正統法理,他們通過與華夏文明的核心元素建立聯系,強調自身的正統地位,從而在政治和文化上獲得更多的合法性和權威性,C項正確;少數民族政權的這些做法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本民族的封建化進程,但這并非主要目的,其更多的是為了從文化和歷史根源上尋找正統地位,排除A項;根據材料可知,材料中的這些少數民族政權并非單純地爭取中原王朝的認可,此時它們與中原王朝多為并立狀態,其一系列做法是為了自身政權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正統性,以更好地統治和發展,而不是求得中原王朝的認可,排除B項;材料中的這些做法雖然促進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但這是客觀結果而非主要目的,少數民族政權采取這些措施的主要動機是為了確立自身的正統地位,排除D項。故選C項。
15.(24-25高三下·重慶·階段練習)元朝科舉前后十六科,共錄取進士139人,其中蒙古人三百余人,曾經埋首漢文經籍、投身考場的蒙古子弟則數以萬計。元朝還加封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王”,加封屈原為“忠節清烈公”,改封柳宗元為“文惠昭靈公”,謚杜甫為“文貞”。這些措施反映了元朝( )
A.政權封建化水平較大提升 B.對科舉制的推崇
C.蒙漢民族融合的進程加快 D.反對蒙古的漢化
【答案】A
【知識點】忽必烈改革及元朝的統一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元朝在科舉上錄取不少蒙古人,且加封孔子、屈原等人,這些舉措反映其學習中原文化和傳統統治模式,提升政權封建化水平,A項正確;科舉在元朝實施規模有限,錄取人數遠少于前代,且常因蒙古貴族反對而中斷,無法體現對科舉制的真正推崇,排除B項;元朝實行四等人制,民族壓迫政策導致蒙漢矛盾尖銳,材料中的文化措施不能直接促進蒙漢民族融合的進程加快,排除C項;材料舉措有利于蒙古的漢化,“反對”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
16.(24-25高三下·重慶·階段練習)元初,南方文人多以幽州、薊北、燕山等名稱來指稱大都,他們筆下的大都是一個草創不久的新城,充滿著濃厚的游牧文化色彩。至元十六年 (1279年)以后,帝都、神京、京華成為他們指稱大都的主流,所謂“維昔之燕,城南廢郛;維今之燕,天下大都”。這反映出( )
A.南方經濟實力較強 B.華夏一體觀念形成
C.政治認同感在上升 D.城市營建制度完善
【答案】C
【知識點】忽必烈改革及元朝的統一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朝(中國)。根據材料“他們筆下的大都是一個草創不久的新城,充滿著濃厚的游牧文化色彩”可知,元初南方文人用具有北方地域特色的名稱來稱呼大都,且認為其充滿游牧文化色彩,這反映出當時南方文人對元朝大都以及元朝統治存在一定的距離感和不認同感。根據材料“維昔之燕,城南廢郛;維今之燕,天下大都”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至元十六年以后,南方文人開始用“帝都”等詞匯來稱呼大都,這些詞匯體現了對大都作為全國政治中心地位的認可,以及對元朝統治的接受,反映出南方文人政治認同感的上升,C項正確;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南方文人對大都稱呼的變化,體現的是政治認同感,沒有涉及南方經濟實力的體現,排除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華夏一體觀念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開始形成,并非元朝時期才形成,排除B項;根據材料可知,材料只是提到了南方文人對大都稱呼的變化,沒有涉及城市營建制度的相關信息,無法得出“城市營建制度完善”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C項。
17.(2025高三·全國·專題練習)對比以下兩則史料:材料甲 :唐太宗“夷狄亦人耳,其情與中夏不殊”;材料乙 :元朝將國民分為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四等。反映的民族觀念本質差異在于( )
A.文化包容性與政治等級性 B.“華夷一體”理念與“族群分化”政策
C.軍事征服與懷柔羈縻 D.宗教傳播與世俗權力
【答案】B
【知識點】回紇與突厥、四等人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元朝(中國)。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唐太宗認為認為少數民族與中原人情感無異,主張以德服人而非猜忌,強調“德澤洽則四夷如一家”。而元朝四等人制強化族群等級,這是“華夷一體”與“族群分化”的對立,B項正確;文化包容性主要側重于文化方面的接納和融合,但材料乙主要體現的是政治上的等級劃分,排除A項;唐太宗側重于從思想認識層面來對待少數民族,而非強調通過軍事征服手段來解決民族問題。元朝不是通過安撫、籠絡的方式來處理民族關系,而是通過等級劃分來強化民族差異和統治秩序,排除C項;唐太宗是從民族平等的角度出發,看待不同民族。元朝是基于政治、經濟等現實因素,排除D項。故選B項。
18.(2025·安徽合肥·模擬預測)孟速思(畏兀兒人)家族是有元一代的顯赫貴族,世代尊榮。下圖是孟速思家族三代的婚配對象族類分布變化示意圖,它主要反映元朝時期( )
A.封建化進程的加速 B.民族交融趨勢增強
C.民族分布發生改變 D.等級觀念不斷弱化
【答案】B
【知識點】四等人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孟速思家族三代的婚配對象族類分布逐漸多樣化,與其他民族如蒙古族、漢族等有了婚配關系,反映民族交融趨勢不斷增強,B項正確;封建化進程主要體現在政治制度、經濟模式、文化觀念等方面向封建制度的轉變和發展,圖中所示的婚配對象族類分布變化與元朝整體封建化進程無必然聯系,排除A項;材料主要展示的是孟速思家族婚配對象的族類變化,沒有涉及各民族在地域上的分布變化情況,無法得出民族分布發生改變的結論,排除C項;圖中沒有提供關于等級觀念變化的直接信息,無法得出此結論,排除D項。故選B項。
19.(2025·江西南昌·二模)遼朝于地方置五京道,“總京五,府六,州、軍、城百五十有六,縣二百有九”,建立起道、府、州、縣等科層化中央集權管轄模式,“治城郭邑屋廛市如幽州制度”,“人民皆入版籍,貢賦悉輸內帑”。這表明當時( )
A.民族內聚性不斷增強 B.統一多民族政權得到了鞏固
C.摒棄了傳統治理模式 D.邊疆與中原地區一體化發展
【答案】A
【知識點】南北面官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遼朝(中國)。根據材料“治城郭邑屋廛市如幽州制度”“人民皆入版籍,貢賦悉輸內帑”并結合所學可知,遼朝在地方推行中原化的行政制度(道、府、州、縣),將各族人民納入戶籍和賦稅體系,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促進了不同民族對遼政權的認同和融合,體現了民族內聚性的增強,A項正確;“統一多民族政權鞏固”表述不準確,遼朝并未統一全國,排除B項;“摒棄傳統治理模式”說法錯誤,遼朝保留北面官等契丹舊制,實行“因俗而治”,排除C項;“邊疆與中原一體化”范圍過大,遼朝的措施更多是內部整合,而非全域融合,排除D項。故選A項。
20.(2025·四川自貢·三模)元朝官修《大元大一統志》,所引資料,凡大江以南各行省大都取材于宋、元舊志,北方各行省大半取材于唐《元和郡縣圖志》、宋《太平寰宇記》和金、元舊志。據此,元政府此舉旨在( )
A.強化蒙古歷史傳承與延續性 B.強化對地方民眾管制
C.彰顯統治的合法性與統一性 D.緩和與漢民族的矛盾
【答案】C
【知識點】行省制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朝(中國)。據題干“所引資料,凡大江以南各行省大都取材于宋、元舊志,北方各行省大半取材于唐《元和郡縣圖志》、宋《太平寰宇記》和金、元舊志”,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編纂《大元大一統志》廣泛吸收前代地理文獻,整合南北不同歷史時期的地方志資料,意在通過繼承前朝文化傳統和疆域整合,凸顯元朝對中原及全國的統一治理,從而強化其政權正統性與疆域統一的政治宣示,C項正確;材料未突出蒙古歷史的傳承,排除A項;地方志編纂主要服務于文化整合與政治象征,而非直接加強地方管制,排除B項;緩和民族矛盾并非編纂地理志的核心目的,排除D項。故選C項。
21.(2025·河北秦皇島·一模)《大契丹國夫人蕭氏墓志》稱蕭氏丈夫耶律污斡里的祖先為軒轅黃帝八世孫虞舜后裔;西夏文把黨項稱作“番”,用“圣”“文”;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尊孔子為文宣帝,翻譯《孝經》《論語》,并以正統自居,自稱“中國”。這些說明少數民族政權( )
A.效法中原制度加速封建化進程 B.意在加強文化認同以維護政權穩定
C.密切了與內地經濟文化的交流 D.旨在追述華夷共祖以傳播中原文化
【答案】B
【知識點】契丹族的興起、西夏的建立與統治、金朝的建立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遼金西夏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契丹、西夏、女真等少數民族政權,通過稱祖先是炎黃后裔、以正統自居等,意在加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贏得漢族士人和百姓的認可,從而維護自身統治穩定,B項正確;材料未提及效法中原制度的內容,如官制、法律等封建制度的學習,排除A項;材料主要強調少數民族政權在文化方面舉措,未涉及少數民族與內地在經濟貿易往來、技術交流等經濟文化交流的具體表現,排除C項;契丹攀附黃帝旨在自證正統而非強調華夷共祖,金朝自稱“中國”亦為爭奪正統地位,并非傳播中原文化,排除D項。故選B項。
22.(2025·江西·模擬預測)元朝行省一改前制:如陜西行省越過秦嶺而有漢中盆地;湖廣行省以湖南、湖北為主體而又越過南嶺有廣西;中書省直轄地區跨太行山東西兩側,兼有山西高原、華北平原和山東丘陵三種不同的地理區域;等等。元朝的這一政策旨在( )
A.強化行省內部的文化認同 B.加強邊遠地區的開發管理
C.重構地緣要素以強干弱枝 D.奠定后世地方體制的基礎
【答案】C
【知識點】行省制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朝時期的中國。結合所學,元朝行省制強調犬牙交錯的建省原則,依據這一原則劃分行省,使敵方喪失扼險而守的地理條件,進而強化中央集權,因此,元朝對行省制度的調整旨在重構地緣要素以強干弱枝,C項正確;元朝對原有地域進行重組,這是對原有文化認同的打破,不利于強化行省內部的文化認同,排除A項;行省劃分的調整既涉及邊遠地區,也涉及中原地區,加強邊遠地區的開發管理不是材料中政策的主要目的,排除B項;元朝調整行省劃分是為強化自身統治的需要,為后世地方體制奠定基礎是行省制度的影響,而非目的,排除D項。故選C項。
23.(2025·河北秦皇島·模擬預測)蒙古統治者在征服金統治區后,將許多有功的漢人世家視為“國人”,如河北藁城董氏—于國家有大功勞,非他漢人比,即賜以弓矢,仍命董氏之族,悉弛其禁”。這說明蒙古統治者( )
A.注重培育政治認同 B.放棄“四等人制”
C.采用漢法治理國家 D.推動蒙古族漢化
【答案】A
【知識點】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和對外征戰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3世紀中國。蒙古統治者在征服金朝統治區后,需要鞏固統治,而將許多有功的漢人世家視為“國人”,這可以擴大金朝統治區漢人的認同感,從而擴大統治基礎,A項正確;蒙古統治者只是對個別漢人世家予以優待,并沒有放棄“四等人制”,排除B項;優待一部分有功漢人不等于“采用漢法治理國家”,排除C項;材料未提及蒙古族學習漢族制度文化,不能得出推動蒙古族漢化,排除D項。故選A項。
24.(2025·湖南·三模)遼朝通過南北面官制,拉攏了漢族士紳,以致到遼朝滅亡前夕,北宋進取燕云十六州,再也沒有出現宋太宗北伐時“簞食壺漿迎王師”的現象。由此可知,該制度( )
A.完成了契丹族的封建化 B.消除了境內的民族矛盾
C.開創了邊疆治理新模式 D.增強了民眾的政治認同
【答案】D
【知識點】南北面官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遼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南北面官制淡化了遼的民族矛盾,增強了民眾的政治認同,D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遼朝境內漢族對政權的態度的變化,而不是契丹族的封建化,排除A項;南北面官制雖然淡化了民族矛盾,但“消除”說法絕對化,排除B項;南北面官制實行于燕云內地,不是邊疆,且南北面官制也不是國家治理的新模式,其早在秦漢多民族國家形成時就已經出現,排除C項。故選D項。
25.(2025·江西·三模)史載,北魏孝文帝曾說:“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耶律阿保機曾下詔建孔子廟、佛寺、道觀。完顏阿骨打屢次敕令安撫歸附的百姓,并規定“罪無輕重,咸與矜免”。這些言行是基于( )
A.儒家文化的影響 B.鞏固政權的需要
C.華夏認同的強化 D.軍事擴張的策略
【答案】B
【知識點】金朝的建立、契丹族的興起、北魏的建立與孝文帝改革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時空是:北魏、遼朝、金朝(中國)。材料中三者均為非漢族統治者,其言行核心在于通過接受中原文化、調整統治策略,化解民族矛盾,確立政權在中原的合法性以鞏固統治,B項正確;完顏阿骨打的言行無法體現儒家文化的影響和華夏認同的強化,排除A、C兩項;材料中言行與軍事擴張無直接聯系,排除D項。故選B項。
26.(2025·天津·二模)“捺缽”意為遼帝的行營。遼帝在一年之中都要從事與契丹游牧習俗相關的營地遷徙和游牧射獵活動,即“春水”“秋山”“坐冬”“納涼”,形成了“四時捺缽”體制。捺缽時,皇帝都會在營地召集北方各少數民族酋長,處理政事,捺缽成為整個遼朝的政治中心。遼朝實行“四時捺缽”的主要目的是( )
A.傳承契丹族尚武精神 B.增強各部族的政治認同
C.擴大游牧文明的影響 D.強化對地方的監督管理
【答案】B
【知識點】契丹族的興起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遼朝中國。據材料“一年之中都要從事……”“皇帝都會在營地召集北方各少數民族酋長”“處理政事”“捺缽成為整個遼朝的政治中心”等并結合所學可知,“捺缽”本是遼的民俗傳統,但捺缽時北方各少數民族酋長都要接受遼帝召見,因此“四時捺缽”作為政治中心,加強了對北方少數民族的控制,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強化各部族對遼政權的認同,B項正確;“四時捺缽”體制以契丹族的狩獵文化為基礎,傳承了契丹族尚武精神,但遼朝推行“四時捺缽”體制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籠絡控制北方各民族從而強化其統治,排除A項;“四時捺缽”是遼頗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政治制度,隨季節變換地點的行營是遼朝處理政務的政治中心,但材料中并沒有涉及游牧文明統治區域“范圍”的變化,排除C項;“四時捺缽”每年定期舉行,皇帝都會召集北方少數民族酋長,可以起到監督地方的作用,但“四時捺缽”體制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強化統治、增強其他民族對遼的認同,排除D項。故選B項。
27.(2025·江西新余·一模)下表是不同時期對元朝行省制的評價摘錄,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
元朝虞集《道園學古錄》 “國家置中書省以治內,分行省以治外,其官名品秩略同,所以達遠邇、均勞逸,參錯出入,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
元朝程矩夫(注:南宋降臣)《雪樓集》卷10《論行省》 “名稱太過,威權太重,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負,驕據縱橫,無敢誰何。……宜罷諸處行省,立宣撫司”
中國近現代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1952年版) “行中書省就是一個行動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駐在這個地方來管事。如是則地方絕無權,權只在中央。……的制度。”
A.行省獨立于中書省管轄之外 B.元朝行省制的作用無法論定
C.虞集和程矩夫為當朝人其評價基本一致 D.個人主觀因素和時代環境影響歷史評價
【答案】D
【知識點】行省制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虞集作為元朝官員,對行省制持正面評價,程矩夫作為南宋降臣,對元朝制度持有更為謹慎和批評的態度,而錢穆作為近現代學者,則從中央與地方權力關系的角度對行省制進行了評價,從材料中的三個評價來看,他們確實受到了評價者個人主觀因素和時代環境的影響,D項正確;結合所學可知,行省作為中書省的派出機構,在行政上仍然受到中書省的監督和指導,排除A項;材料中三人的評價,雖然角度和側重點不同,但都能對行省制的作用進行一定程度論述,排除B項;虞集和程矩夫雖然都是元朝人,但他們的評價并不一致,虞集認為行省制有助于國家管理,而程矩夫則認為行省制存在權力過大、權威過重的問題,排除C項。故選D項。
28.(2025·陜西咸陽·三模)“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咸不逮元……若元,則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滅女真,臣高麗,定南詔,遂下江南,而天下為一。蓋嶺北、遼陽與甘肅、四川、云南、湖廣之邊,唐所謂羈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賦役之,比于內地。”這體現了元代( )
A.對邊疆因俗而治、管理比較松散 B.邊疆管理與內地一體化程度提高
C.協調了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矛盾 D.大大削弱了對邊疆地區控制力度
【答案】B
【知識點】行省制
【詳解】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時空是:元朝時期(中國)。根據材料“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咸不逮元”“唐所謂羈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賦役之,比于內地”等信息可,結合所學可知,元朝為管理空前遼闊的疆域,在全國推行行省制度,原唐朝羈縻州府如嶺北、遼陽等地紛紛納入所在行省,并推行與內地一樣的賦役制等,體現出元代邊疆管理與內地一體化程度提高,B項正確;對邊疆因俗而治與“今皆賦役之,比于內地”不符,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元朝對邊疆地區管理的強化而非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矛盾的協調,排除C項;據所學,元朝在全國推行行省制,加強而非削弱了中央對邊疆地區的控制力度,排除D項。故選B項。
29.(2025·安徽·一模)元朝政府在邊疆地區既因俗設“土官”,又通過宣慰司、宣撫司等機構實行強制性的檢括戶籍、征收固定賦稅,并設立驛站等。這表明,元朝政府( )
A.實現了邊疆內地一體化管理 B.旨在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C.逐步實施了“改土歸流”政策 D.突破了傳統的羈縻政策
【答案】D
【知識點】宣政院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代對邊疆地區的管理雖然實行了因俗而治的“土官”,但是通過設立其他機構并強化在戶籍、賦稅等方面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直接管理”,這是對傳統羈縻政策的突破,D項正確;中國古代邊疆治理實現與內地的一體化是在清代,選項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材料不僅僅提及了賦稅,還包括驛站等信息,選項表述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明清時期逐步實施了“改土歸流”政策,排除C項。故選D項。
30.(2025·河南·二模)元朝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施政既有因俗、因教的一面,又以強大的政權力量加以控制。在云南、海南、遼陽、廣東等地,或是封王分民,或是派重兵駐守屯田,這一過程中,“北人則徙廣海、南人則徙遼東”。元朝的這一做法( )
A.旨在強化君主專制統治 B.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
C.有效消除了民族間隔閡 D.推動了邊疆經濟的快速發展
【答案】B
【知識點】忽必烈改革及元朝的統一
【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目的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代(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元朝在邊疆因俗施政并加強控制,遷移人口”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在邊疆實行行省制,將少數民族地區納入中央直接管轄,通過“北人南徙、南人北徙”打破地域隔閡,促進民族交融,同時“因俗而治”減少文化沖突,強化國家認同,這些措施推動了多民族共同體的鞏固,B項正確;君主專制強調皇權集中,而材料側重邊疆治理與民族整合,如封王、屯田是鞏固邊疆而非直接強化皇權,排除A項;元朝實行四等人制,民族歧視政策加劇矛盾,隔閡并未消除,排除C項;屯田和移民雖促進邊疆開發,但元代邊疆經濟整體仍落后于中原,“快速發展”缺乏史實支撐,且材料未強調經濟成果,排除D項。故選B項。
二、材料題
31.(2025·廣西賀州·二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金太祖即位后“雖有君臣之稱,而無尊卑之別,樂則同享,財則同用”。金太宗私用國庫財務過度,被諸勃極烈數以“違誓約之罪”,“群臣扶下殿,庭杖二十”。金熙宗即位后,下詔廢除勃極烈會議,仿照唐宋中央官制,以尚書、中書、門下三省為宰相機構,宗室共治色彩明顯減弱。海陵王完顏亮在位時期,進一步改革官制,撤銷中書、門下二省,僅保留尚書省,在皇帝領導下負責全國行政事務,經過整頓,金朝各級機構“職有定位,員有常數,紀綱明,庶務舉,終金之世不敢變焉”。
——摘編自張帆等《遼夏金元史》
材料二 關于建國前女真的社會生活,宋人有這樣的描述:“其地則至契丹東北隅,土多林木,田宜麻谷,以耕鑿為業,不事蠶桑。”金初,宋使前往會寧府時,沿途所見景象是:“州地平壤,居民所在成聚落,新稼殆遍,地宜穄黍。”
——摘編自《三朝北盟匯編》
材料三 從金太宗末年起,開始將女真猛安謀克大批遷往長城以南漢地。金熙宗從南宋手中重新奪回河南、陜西后,又將大批猛安謀克遷入中原屯田,“凡屯田之所,自燕之南、淮隴之北俱有之”。海陵王正隆年間,為了加強對女真貴族的控制,“不問疏近,并徙之南”,除了少數安置在長城以北的北京路外,其他均遷入中原漢地。
——摘編自劉浦江《松漠之間——遼金契丹女真史研究》
(1)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金朝建立前后的顯著變化。
(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主動變革”和“被動適應”的角度,分析女真政治經濟變化的動因。
【答案】(1)變化:由部落聯盟向中央集權轉變;農耕技術逐步優化;民族分布與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調整;文化交流借鑒的深化。
(2)動因:政治上,金朝統治者旨在擺脫部落民主傳統對皇權的掣肘,瓦解女真貴族共治傳統,主動選擇漢制以鞏固皇權;盡管改革是主動推動,但深層動因是統治中原農耕區的現實壓力,部落制無法管理復雜農耕社會,隱含被動適應治理需求的邏輯。
經濟上,中原農耕的生產方式較為先進,金初女真主動吸收漢地農業技術,體現因地制宜的主動調適;同時,由于維持統治需要依賴農業稅收、生存需求和環境壓力,金朝也不得不被動地接受農耕經濟。
【知識點】金朝的建立、金朝的鼎盛與滅亡
【詳解】(1)本題是對比題。時空是金朝中國。變化:據材料一“金熙宗即位后,下詔廢除勃極烈會議,仿照唐宋中央官制,以尚書、中書、門下三省為宰相機構,宗室共治色彩明顯減弱”可知,由部落聯盟向中央集權轉變;據材料二“其地則至契丹東北隅,土多林木,田宜麻谷,以耕鑿為業,不事蠶桑。”“州地平壤,居民所在成聚落,新稼殆遍,地宜穄黍。”可知,農耕技術逐步優化;據材料三“金熙宗從南宋手中重新奪回河南、陜西后,又將大批猛安謀克遷入中原屯田”可知,民族分布與社會結構發生重大調整;據材料“除了少數安置在長城以北的北京路外,其他均遷入中原漢地”可知,文化交流借鑒的深化。
(2)本題是原因題。時空是金朝中國。動因:據材料一“金太宗私用國庫財務過度,被諸勃極烈數以‘違誓約之罪’,‘群臣扶下殿,庭杖二十’”“金熙宗即位后,下詔廢除勃極烈會議”可知,政治上,金朝統治者旨在擺脫部落民主傳統對皇權的掣肘,瓦解女真貴族共治傳統,主動選擇漢制以鞏固皇權;據材料三“從金太宗末年起,開始將女真猛安謀克大批遷往長城以南漢地。金熙宗從南宋手中重新奪回河南、陜西后,又將大批猛安謀克遷入中原屯田”可知,盡管改革是主動推動,但深層動因是統治中原農耕區的現實壓力,部落制無法管理復雜農耕社會,隱含被動適應治理需求的邏輯;據材料二“州地平壤,居民所在成聚落,新稼殆遍,地宜穄黍。”可知,經濟上,中原農耕的生產方式較為先進,金初女真主動吸收漢地農業技術,體現因地制宜的主動調適;據材料三“為了加強對女真貴族的控制,‘不問疏近,并徙之南’,除了少數安置在長城以北的北京路外,其他均遷入中原漢地”可知,同時,由于維持統治需要依賴農業稅收、生存需求和環境壓力,金朝也不得不被動地接受農耕經濟。
32.(2025·山西晉中·三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遼宋金時期諸政權并立對峙,兩宋士人“獨尊宋統”,將“華夷有別”的原則不自覺地植入到歷史書寫的各個環節,成書于北宋的《新五代史》《資治通鑒》將“夷狄”塑造成不通禮義、毫無信義的敵對形象。
元朝建立之后,“獨尊宋統”的狹隘史觀被逐漸摒棄,產生了“三史皆為正統”的觀念,開始將遼、金與唐、宋等傳統中原王朝同等對待。大德元年(1297年),燕山文士修端對“獨尊宋統”論進行了駁斥,認為遼、宋、金地位平等,皆為正統。隨著一批遼、金世家大族以及官員后代步入元朝政壇,遼、宋、金三朝皆為正統的觀點逐漸成為社會共識。至正三年(1343年)遼、宋、金三史總裁官脫脫作出決斷,將“三國各與正統,各系其年號”確定為遼、宋、金三史的書寫方針。這一舉動標志著遼、宋、金正統史觀的最終確立。
——摘編自曹流、田野《正統與交融——遼、宋、金正統史觀的創立與元修三史中的民族交融》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從宋到元正統史觀發生轉變的原因。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闡述從宋到元正統史觀轉變的歷史意義。
【答案】(1)原因:元朝實現大一統,疆域遼闊,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遼、金等少數民族政權在統治區域內取得一定的統治成就;漢族士人在元朝政治中的參與,促進了觀念的轉變;理學的發展,使得傳統的華夷觀念有所松動。
(2)歷史意義:有利于民族交融,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推動了史學觀念的進步,豐富了中國古代正統史觀;一定程度上緩和了民族矛盾,鞏固了元朝的統治;為后世研究遼、宋、金歷史提供了更客觀的視角。
【知識點】忽必烈改革及元朝的統一、契丹族的興起、金朝的建立、程朱理學的影響
【詳解】(1)本題是背景題。時空是宋到元(中國)。原因:根據材料“元朝建立之后,‘獨尊宋統’的狹隘史觀被逐漸摒棄,產生了‘三史皆為正統’的觀念,開始將遼、金與唐、宋等傳統中原王朝同等對待”“隨著一批遼、金世家大族以及官員后代步入元朝政壇,遼、宋、金三朝皆為正統的觀點逐漸成為社會共識”和所學知識,可從元朝多民族交融、少數民族的統治成就、漢族士人觀念轉變、理學發展影響等方面分析,如元朝實現大一統,疆域遼闊,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遼、金等少數民族政權在統治區域內取得一定的統治成就;漢族士人在元朝政治中的參與,促進了觀念的轉變;理學的發展,使得傳統的華夷觀念有所松動。
(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宋到元(中國)。歷史意義:根據材料“元朝建立之后,‘獨尊宋統’的狹隘史觀被逐漸摒棄,產生了‘三史皆為正統’的觀念,開始將遼、金與唐、宋等傳統中原王朝同等對待”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有利于民族交融,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一定程度上緩和了民族矛盾,鞏固了元朝的統治;根據材料“將‘三國各與正統,各系其年號’確定為遼、宋、金三史的書寫方針。這一舉動標志著遼、宋、金正統史觀的最終確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推動了史學觀念的進步,豐富了中國古代正統史觀;為后世研究遼、宋、金歷史提供了更客觀的視角。
33.(24-25高三上·江蘇蘇州·階段練習)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為管理廣袤疆土,元朝在中原行政制度傳統基礎上逐漸形成行省制度。但除中書省直轄區外,行省只有10個。行省的劃分采取了犬牙交錯的方式,有意打破自然地理界限。行省權力集中,地方軍、政、財權無所不統,這種情況很大程度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權力,才能夠及時有效地鎮壓反抗行動,也可以對分封在邊疆地區的諸王貴族進行節制。行省長官及一些重要的職位,都是由蒙古、色目人擔任的,“地方分權之弊,可由種族控制之利來彌補。”中央還在江南和陜西設立行御史臺,對行省進行監察。在后來的歷史發展中,元朝行省極少扮演體現地方獨立性、代表地方利益的角色。
——摘編自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新編古代史》等
(1)據材料概括指出元朝行省制度的內容,并說明該制度創立的背景。
(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元朝行省制度的積極作用。
【答案】(1)內容:在地方設置10個行省;采取犬牙交錯原則劃分轄區;行省權力集中,擁有軍政大權;北方少數民族擔任主要官職;設專門機構進行監察。
背景:元朝疆域遼闊;中原王朝制度影響;地方民族矛盾尖銳;邊疆地區貴族勢力的存在。
(2)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統一;是我國省制的開端/為明清地方行政區劃奠定基礎;促進了邊疆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3點即可)
【知識點】行省制
【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背景題。時空是元朝中國。內容:根據材料“除中書省直轄區外,行省只有10個”可知,在地方設置10個行省;根據材料“行省的劃分采取了犬牙交錯的方式,有意打破自然地理界限”可知,采取犬牙交錯原則劃分轄區;根據材料“行省權力集中,地方軍、政、財權無所不統”可知,行省權力集中,擁有軍政大權;根據材料“行省長官及一些重要的職位,都是由蒙古、色目人擔任的”可知,北方少數民族擔任主要官職;根據材料“中央還在江南和陜西設立行御史臺,對行省進行監察”可知,設專門機構進行監察。
背景:根據材料“為管理廣袤疆土”可知,元朝疆域遼闊;根據材料“元朝在中原行政制度傳統基礎上逐漸形成行省制度”可知,中原王朝制度影響;根據材料“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權力,才能夠及時有效地鎮壓反抗行動,也可以對分封在邊疆地區的諸王貴族進行節制”可知,地方民族矛盾尖銳和邊疆地區貴族勢力的存在。
(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元朝中國。積極作用: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關于行省制度的積極作用可從提高行政效率、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地方行政制度創新及促進邊疆發展等角度進行分析。
34.(2025·湖南岳陽·二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唐、元兩個王朝都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重要發展期。圖1是唐代的多重型帝國構造模式示意圖,圖2是元代的多元型帝國構造模式示意圖。
——[日]王柯《從“天下”國家到民族國家》
比較圖1和圖2,概括指出唐帝國和元帝國在國家治理方面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不同點:
①治理模式不同:唐代為多重型;元代為多元型
②治理結構差異:唐代:采用“羈縻府州”制度,形成“內重外輕”的二元結構;元代:推行行省制,形成“多元一體”的中央集權體系。
③中央與地方關系:唐代:中央對邊疆實行間接統治,聯系松散。元代:邊疆與內地行政一體化,實行直接統治,聯系緊密。
原因:
①統治需求:唐朝繼承隋制,以中原為核心,需保持邊疆穩定;元朝實現全國大一統,需快速整合遼、金等多元區域,行省制適應廣袤疆域的直接治理。
②統治者民族屬性:唐朝為漢族政權,受中華民族傳統思想影響較深,依賴文化認同;元代作為少數民族大一統王朝,統治者缺乏傳統中原治理經驗,故以制度化手段強化控制。
③民族政策:唐代推行比較開明的民族政策;元朝為鞏固統治推行民族分化政策等。(若從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知識點】回紇與突厥、吐蕃與“唐蕃會盟”、行省制、宣政院
【詳解】本題是對比、背景題。時空是:唐、元(中國)。不同點:①根據材料“圖1是唐代的多重型帝國構造模式示意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治理模式不同:唐代為多重型;根據材料“圖2是元代的多元型帝國構造模式示意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代為多元型。②根據材料“由異族集團構成的羈縻府州,唐在這里實施宗主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治理結構差異:唐代:采用“羈縻府州”制度,形成“內重外輕”的二元結構;根據材料“嶺北行省”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代:推行行省制,形成“多元一體”的中央集權體系。③根據材料“未進入唐勢力范圍的異民族集團地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央與地方關系:唐代:中央對邊疆實行間接統治,聯系松散。根據材料“嶺北行省、宣政院和中書省直建地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代:邊疆與內地行政一體化,實行直接統治,聯系緊密。原因: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統治需求而言:唐朝繼承隋制,以中原為核心,需保持邊疆穩定而元朝實現全國大一統,需快速整合遼、金等多元區域,行省制適應廣袤疆域的直接治理。②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統治者民族屬性:唐朝為漢族政權,受中華民族傳統思想影響較深,依賴文化認同而元代作為少數民族大一統王朝,統治者缺乏傳統中原治理經驗,故以制度化手段強化控制。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民族政策角度而言唐代推行比較開明的民族政策而元朝為鞏固統治推行民族分化政策等。
35.(2025·新疆·三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戰國時期,中華文化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大體形成了三晉、齊、燕、秦、楚、越六大文化區,地理范圍大約包括秦長城以南、黃河上下、長江南北。秦漢以后,各區域文化融合為漢文化,先民繼續開疆拓土,實行民族交匯,形成廣土眾民的大帝國,又經唐、宋、元、明、清歷代的發展,終于奠定了今日近一千萬平方千米的廣大領土,為中華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闊大的天地。
——摘編自馮天瑜《中華文化史》
結合材料,圍繞“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多元融合”自擬一個具體論題,運用中國古代史具體史實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正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
【答案】示例一論題:先秦時期成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多元融合”的奠基時期
闡述:中華文明是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她的起源呈現出多源化特征。考古發掘證明,無論黃河、長江、珠江、遼河等流域,還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華文明的搖籃。中原華夏族率先成為中華文明的核心,并向四周輻射,推動著多元一體中華文化的形成。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內遷的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區、各民族的血緣認同、文化認同,并涌現出大批著名的思想家和學術流派。這一時期的學術思想大放異彩,成為后世思想文化發展的源頭。所以,先秦時期成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多元融合”的奠基時期。
示例二論題:元朝的統一推動了中華文化的多元融合與發展。
闡述:元朝的統一,結束了唐末五代時期分裂割據和遼宋夏金時期多民族政權并立的局面,確立了空前遼闊的疆域,這就為中華文化的多元融合與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元朝創立的行省制和對吐蕃、臺灣、西域等邊疆地區的管轄,不但鞏固了國家統一,促進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加強了中原與邊疆地區的文化交流與融合,也對后世中國行政區劃產生了深遠影響。元朝統治者不僅將自己的文化和傳統帶到中原地區,還積極吸納漢族及其他民族甚至外國文化的精髓,鼓勵文藝創作,使得元曲、書畫等空前繁榮。這種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不僅推動了中華文化發展,也使元朝文化呈現出多元并存的局面。
【知識點】華夏族的發展和華夏認同、忽必烈改革及元朝的統一、原始社會的組織形態、行省制
【詳解】本題屬于評論解說題,時空是古代中國。首先,根據材料“春秋戰國時期,中華文化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大體形成了三晉、齊、燕、秦、楚、越六大文化區,地理范圍大約包括秦長城以南、黃河上下、長江南北”,圍繞“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多元融合”,可擬定論題:先秦時期成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多元融合”的奠基時期。結合中國古代史具體史實,可從中華文明的起源、春秋戰國時期的民族和文化融合等方面予以闡述,如從中華文明的起源來看,中華文明是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她的起源呈現出多源化特征。考古發掘證明,無論黃河、長江、珠江、遼河等流域,還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華文明的搖籃。中原華夏族率先成為中華文明的核心,并向四周輻射,推動著多元一體中華文化的形成;從春秋戰國時期的民族和文化融合角度分析,可知春秋戰國時期,內遷的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區、各民族的血緣認同、文化認同,并涌現出大批著名的思想家和學術流派。這一時期的學術思想大放異彩,成為后世思想文化發展的源頭。最后,總結概括即可,如先秦時期成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多元融合”的奠基時期。或者根據材料“秦漢以后,各區域文化融合為漢文化,先民繼續開疆拓土,實行民族交匯,形成廣土眾民的大帝國,又經唐、宋、元、明、清歷代的發展,終于奠定了今日近一千萬平方千米的廣大領土,為中華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闊大的天地”,可擬定論題:元朝的統一推動了中華文化的多元融合與發展。結合中國古代史具體史實,可從元朝時期政治統一、民族融合和文化交融等方面論述此時期中華文化融合發展的表現,如政治和民族方面:元朝的統一,結束了唐末五代時期分裂割據和遼宋夏金時期多民族政權并立的局面,確立了空前遼闊的疆域,這就為中華文化的多元融合與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元朝創立的行省制和對吐蕃、臺灣、西域等邊疆地區的管轄,不但鞏固了國家統一,促進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加強了中原與邊疆地區的文化交流與融合,也對后世中國行政區劃產生了深遠影響;文化方面:元朝統治者不僅將自己的文化和傳統帶到中原地區,還積極吸納漢族及其他民族甚至外國文化的精髓,鼓勵文藝創作,使得元曲、書畫等空前繁榮。這種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不僅推動了中華文化發展,也使元朝文化呈現出多元并存的局面等等。最后,總結概括即可。
36.(2025·湖南·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普遍帝國的秩序建構需要激情與理性的共同作用。單純的激情只會帶來破壞,單純的理性則無行動能力。故而,激情可提供運作的動力,理性則將激情整合為秩序,引導其方向。中原帝國歷經多年的吏治統治之后,軍事貴族已消滅殆盡,激情也已被馴化消磨。每逢其衰朽之際,都必須有新激情的注入,這在歷史上經常來源于北方的游牧民族;而中原原有的理性已經不足以馴化此激情,否則當初也不至于衰朽,它需要新的理性要素的注入,這在歷史上經常來源于西域(或說大中亞)的異種文明。兩種新的要素與中原原有的各種要素相融合,才能夠催生出新的秩序建構,在這個過程當中,東亞大陸的體系演化也達到新的高度。
——摘編自施展《樞紐:3000年的中國》
結合所學中國古代史知識,提取材料觀點(任一或整體),并進行評析。(要求:觀點明確,表達清晰,史論結合)
【答案】〖示例〗觀點:激情與理性的共同作用是中國古代帝國秩序構建的重要動力。
這一觀點符合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情況。激情是短期的刺激性事件,而理性是對刺激性事件的吸收與消化,兩者的結合推動中國古代帝國秩序的構建。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同樣彰顯了激情與理性共同作用于帝國秩序構建的重要性。蒙古帝國的崛起和成吉思汗的征服行動,無疑充滿了激情和力量。然而,在建立元朝后,忽必烈等統治者卻采取了一系列理性的治國措施,如推行漢法、設立中書省和行省制度等。這些措施不僅鞏固了元朝的統治,還促進了民族間的交融和文化交流。在元朝的統治下,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融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漢族的儒家文化、蒙古族的草原化文化、西域的伊斯蘭文化以及來自南亞的佛教文化等,在元朝的廣袤土地上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元朝文化。這種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以“大中國”的姿態創造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新的輝煌。
綜上所述,激情與理性的共同作用是中國古代帝國秩序構建的重要動力。這一觀點不僅符合歷史事實,也為我們當前社會變革和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在面對新的社會挑戰和機遇時,我們應該既保持激情與活力,又注重理性和秩序的建設,以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和文明的持續進步。
【知識點】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和對外征戰、忽必烈改革及元朝的統一
【詳解】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本題為開放性試題,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據材料“普遍帝國的秩序建構需要激情與理性的共同作用。單純的激情只會帶來破壞,單純的理性則無行動能力。”可知,材料強調的是激情與理性的共同作用,因此可以擬定論點為激情與理性的共同作用是中國古代帝國秩序構建的重要動力。關于闡釋可從蒙古帝國的崛起和成吉思汗的征服行動(激情)、忽必烈的治國措施(理性)等角度進行分析,突出激情與理性對于民族交融、文化交流以及帝國秩序構建的重要性這個主題,最后進行歸納總結。
試卷第1頁,共3頁
試卷第1頁,共3頁必修綱要上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
一、單選題
1.(2025·黑龍江吉林·模擬預測)有學者指出,遼朝是一個行國與城國兼具的國家。東京用渤海制度,南京、西京用漢制,上京、中京則是漢制、契丹制度兼而有之。五京的制度設計體現出( )
A.儒家思想文化影響全面 B.摒棄傳統的治理模式
C.邊疆與中原一體化發展 D.契漢雜糅的統治特色
2.(2025·福建·模擬預測)蒙古部族重大事務多以忽里臺,即大聚會的形式來決定。據《事林廣記》記載:至元二年二月,“諸王共議條畫內一款”;至元七年“諸王共議定圣旨條畫內一款”。這體現出元朝( )
A.中央對地方的管控逐步削弱 B.官僚體系實現了規范化運作
C.蒙古舊制影響國家治理決策 D.決策機制以分權制衡為核心
3.(2025·河南·模擬預測)元成宗時期,設置中政院,集中管理涉及皇后的相關事宜。皇后掌權后對中政院多施以偏袒,如成宗皇后卜魯罕充分利用中政院的資源為自己謀求政治利益,甚至操控朝政。這可用于說明當時( )
A.行省體制受到沖擊 B.男尊女卑局面得到扭轉
C.皇后權力失去制約 D.內廷機構淪為權力工具
4.(2025·安徽·模擬預測)西夏政權的仁宗李仁孝曾派遣使者到金朝,以重金購買名儒翻譯的各種書籍,并于人慶三年(1146年)下令“尊孔子為文宣帝”,令各州、郡建廟祭祀。此舉( )
A.加劇了政權之間人才爭奪 B.擴大了封建統治的社會基礎
C.促進了民族政權的封建化 D.恢復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
5.(24-25高三下·湖北·階段練習)金太宗天會四年(1126年),朝廷實行三省制并開始建立中央監察機構。海陵王正隆元年(1156年),中央僅保留尚書省為宰輔機構,其中尚書令擔任宰相,參知政事為副宰相。在地方行政上,金朝實行了路、府(州)、縣三級制,并設立了行尚書省作為派出機構。金朝的制度建設體現了( )
A.國家治理體系的改革和創新 B.專制皇權統治的衰落
C.宋金之間維持和平友好局面 D.民族本位原則的調整
6.(2025·江蘇·模擬預測)元朝在統一之初即著手在大運河沿線設置驛站。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因“徐州至揚州水馬站,兩各分置,夏月水潦,使臣勞苦”,丞相桑哥建議“徙馬站附并水站一處安置,馳驛者白日馬行,夜則經由水路”。忽必烈批準了這一建議。元政府的做法旨在( )
A.強化對地方的控制 B.強化基層教化
C.建立全國交通網絡 D.深化邊疆治理
7.(2025·安徽·三模)每年四月,元朝數萬官員隨皇室遷往上都,九月返回大都。這條巡幸路線設置24處行宮(驛站)。上都的宮帳群采用可拆卸結構,保留蒙古包居住傳統;大都宮殿則采用琉璃瓦頂。元朝的兩都巡幸反映出( )
A.對草原貴族特權的維護 B.皇權統治穩定性的削弱
C.游牧與農耕文化的交融 D.“天朝上國”思想盛行
8.(2025·云南·模擬預測)《金史》記載,海陵王完顏亮意欲伐宋,其嫡母徒單氏表示反對,曾勸諫說:“國家世居上京,既徙中都,又自中都至汴,今又興兵涉江、淮伐宋,疲弊中國”。宦官梁珫勸完顏亮伐宋時也說“議者言珫與宋通謀,勸帝伐宋,征天下兵以疲弊中國”。這說明當時金朝( )
A.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B.自視為中原正統王朝
C.集團內部矛盾激化 D.猛安謀克制日益腐化
9.(2025·河南·模擬預測)耶律德光在取得燕云十六州后,在幽、薊等州“以漢制待漢人”。會同三年(940年)四月,耶律德光到南京(燕京),“入自拱辰門,御元和殿,行入閣禮。壬子,御便殿,宴晉及諸國使。壬戌,御昭慶殿,宴南京群臣”。這些舉措有利于( )
A.南北對峙局面正式形成 B.契丹族政治制度的發展
C.契丹政權摒棄草原習俗 D.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
10.(2025·安徽合肥·模擬預測)元朝大儒吳澄感嘆:“自古一統之世,車必同軌、書必同文、行必同倫。今則器用各有宜,不必同軌也;文字各有制,不必同文也;國土各有俗,不必同倫也”。這反映元朝( )
A.中央與地方關系較松散 B.不同地區文化割裂嚴重
C.社會治理注重因地制宜 D.各民族間交往交流頻繁
11.(24-25高三下·河南·階段練習)元初,云南地區眾多民族的部族酋長被任命為行省制下的各級官員,云南行省長官“創建孔子廟明倫堂,購經史,授學田”,在各地建儒學、廟學,讓當地民族上層人物的子弟入學讀書,開始對其進行儒學教育。之后,“吏治文化,侔于中州”。這反映出元代( )
A.實現邊疆和內地的一體化 B.邊疆社會的文明程度提高
C.采取差別對待的民族政策 D.注重吏治以緩和階級矛盾
12.(24-25高三下·山西·階段練習)下面為金朝中都宮城復原簡圖。該圖可用于說明當時( )
A.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 B.城市的建造技術較為先進
C.民族政權封建化轉型的深化 D.宮城兼具政治和經濟功能
13.(2025·江蘇·二模)黃仁宇在評價中國某場改革時說:“在我們之前九百年,中國即企圖以金融管制的辦法操縱國事,其范圍與深度不曾在當時世界里其他地方提出。”由此可知,這場改革( )
A.實現了富國強兵 B.激活了民間市場
C.強化了中央集權 D.推行了賦役征銀
14.(2025·福建莆田·三模)《大契丹國夫人蕭氏墓志》(遼朝)稱蕭氏丈夫祖先為黃帝后裔。西夏自創文字卻以“圣文”自稱;金朝不僅尊孔子為帝,更以“中國”自稱,這些政權還都推行科舉、設立國子監。這些做法反映出少數民族政權( )
A.加速本民族封建化進程的努力 B.爭取中原王朝認可的明確訴求
C.構建正統法理的政治文化策略 D.促進多元文化融合的積極嘗試
15.(24-25高三下·重慶·階段練習)元朝科舉前后十六科,共錄取進士139人,其中蒙古人三百余人,曾經埋首漢文經籍、投身考場的蒙古子弟則數以萬計。元朝還加封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王”,加封屈原為“忠節清烈公”,改封柳宗元為“文惠昭靈公”,謚杜甫為“文貞”。這些措施反映了元朝( )
A.政權封建化水平較大提升 B.對科舉制的推崇
C.蒙漢民族融合的進程加快 D.反對蒙古的漢化
16.(24-25高三下·重慶·階段練習)元初,南方文人多以幽州、薊北、燕山等名稱來指稱大都,他們筆下的大都是一個草創不久的新城,充滿著濃厚的游牧文化色彩。至元十六年 (1279年)以后,帝都、神京、京華成為他們指稱大都的主流,所謂“維昔之燕,城南廢郛;維今之燕,天下大都”。這反映出( )
A.南方經濟實力較強 B.華夏一體觀念形成
C.政治認同感在上升 D.城市營建制度完善
17.(2025高三·全國·專題練習)對比以下兩則史料:材料甲 :唐太宗“夷狄亦人耳,其情與中夏不殊”;材料乙 :元朝將國民分為蒙古、色目、漢人、南人四等。反映的民族觀念本質差異在于( )
A.文化包容性與政治等級性 B.“華夷一體”理念與“族群分化”政策
C.軍事征服與懷柔羈縻 D.宗教傳播與世俗權力
18.(2025·安徽合肥·模擬預測)孟速思(畏兀兒人)家族是有元一代的顯赫貴族,世代尊榮。下圖是孟速思家族三代的婚配對象族類分布變化示意圖,它主要反映元朝時期( )
A.封建化進程的加速 B.民族交融趨勢增強
C.民族分布發生改變 D.等級觀念不斷弱化
19.(2025·江西南昌·二模)遼朝于地方置五京道,“總京五,府六,州、軍、城百五十有六,縣二百有九”,建立起道、府、州、縣等科層化中央集權管轄模式,“治城郭邑屋廛市如幽州制度”,“人民皆入版籍,貢賦悉輸內帑”。這表明當時( )
A.民族內聚性不斷增強 B.統一多民族政權得到了鞏固
C.摒棄了傳統治理模式 D.邊疆與中原地區一體化發展
20.(2025·四川自貢·三模)元朝官修《大元大一統志》,所引資料,凡大江以南各行省大都取材于宋、元舊志,北方各行省大半取材于唐《元和郡縣圖志》、宋《太平寰宇記》和金、元舊志。據此,元政府此舉旨在( )
A.強化蒙古歷史傳承與延續性 B.強化對地方民眾管制
C.彰顯統治的合法性與統一性 D.緩和與漢民族的矛盾
21.(2025·河北秦皇島·一模)《大契丹國夫人蕭氏墓志》稱蕭氏丈夫耶律污斡里的祖先為軒轅黃帝八世孫虞舜后裔;西夏文把黨項稱作“番”,用“圣”“文”;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尊孔子為文宣帝,翻譯《孝經》《論語》,并以正統自居,自稱“中國”。這些說明少數民族政權( )
A.效法中原制度加速封建化進程 B.意在加強文化認同以維護政權穩定
C.密切了與內地經濟文化的交流 D.旨在追述華夷共祖以傳播中原文化
22.(2025·江西·模擬預測)元朝行省一改前制:如陜西行省越過秦嶺而有漢中盆地;湖廣行省以湖南、湖北為主體而又越過南嶺有廣西;中書省直轄地區跨太行山東西兩側,兼有山西高原、華北平原和山東丘陵三種不同的地理區域;等等。元朝的這一政策旨在( )
A.強化行省內部的文化認同 B.加強邊遠地區的開發管理
C.重構地緣要素以強干弱枝 D.奠定后世地方體制的基礎
23.(2025·河北秦皇島·模擬預測)蒙古統治者在征服金統治區后,將許多有功的漢人世家視為“國人”,如河北藁城董氏—于國家有大功勞,非他漢人比,即賜以弓矢,仍命董氏之族,悉弛其禁”。這說明蒙古統治者( )
A.注重培育政治認同 B.放棄“四等人制”
C.采用漢法治理國家 D.推動蒙古族漢化
24.(2025·湖南·三模)遼朝通過南北面官制,拉攏了漢族士紳,以致到遼朝滅亡前夕,北宋進取燕云十六州,再也沒有出現宋太宗北伐時“簞食壺漿迎王師”的現象。由此可知,該制度( )
A.完成了契丹族的封建化 B.消除了境內的民族矛盾
C.開創了邊疆治理新模式 D.增強了民眾的政治認同
25.(2025·江西·三模)史載,北魏孝文帝曾說:“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耶律阿保機曾下詔建孔子廟、佛寺、道觀。完顏阿骨打屢次敕令安撫歸附的百姓,并規定“罪無輕重,咸與矜免”。這些言行是基于( )
A.儒家文化的影響 B.鞏固政權的需要
C.華夏認同的強化 D.軍事擴張的策略
26.(2025·天津·二模)“捺缽”意為遼帝的行營。遼帝在一年之中都要從事與契丹游牧習俗相關的營地遷徙和游牧射獵活動,即“春水”“秋山”“坐冬”“納涼”,形成了“四時捺缽”體制。捺缽時,皇帝都會在營地召集北方各少數民族酋長,處理政事,捺缽成為整個遼朝的政治中心。遼朝實行“四時捺缽”的主要目的是( )
A.傳承契丹族尚武精神 B.增強各部族的政治認同
C.擴大游牧文明的影響 D.強化對地方的監督管理
27.(2025·江西新余·一模)下表是不同時期對元朝行省制的評價摘錄,對此解讀正確的是( )
元朝虞集《道園學古錄》 “國家置中書省以治內,分行省以治外,其官名品秩略同,所以達遠邇、均勞逸,參錯出入,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
元朝程矩夫(注:南宋降臣)《雪樓集》卷10《論行省》 “名稱太過,威權太重,凡去行省者皆以宰相自負,驕據縱橫,無敢誰何。……宜罷諸處行省,立宣撫司”
中國近現代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1952年版) “行中書省就是一個行動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駐在這個地方來管事。如是則地方絕無權,權只在中央。……的制度。”
A.行省獨立于中書省管轄之外 B.元朝行省制的作用無法論定
C.虞集和程矩夫為當朝人其評價基本一致 D.個人主觀因素和時代環境影響歷史評價
28.(2025·陜西咸陽·三模)“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咸不逮元……若元,則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滅女真,臣高麗,定南詔,遂下江南,而天下為一。蓋嶺北、遼陽與甘肅、四川、云南、湖廣之邊,唐所謂羈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賦役之,比于內地。”這體現了元代( )
A.對邊疆因俗而治、管理比較松散 B.邊疆管理與內地一體化程度提高
C.協調了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矛盾 D.大大削弱了對邊疆地區控制力度
29.(2025·安徽·一模)元朝政府在邊疆地區既因俗設“土官”,又通過宣慰司、宣撫司等機構實行強制性的檢括戶籍、征收固定賦稅,并設立驛站等。這表明,元朝政府( )
A.實現了邊疆內地一體化管理 B.旨在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C.逐步實施了“改土歸流”政策 D.突破了傳統的羈縻政策
30.(2025·河南·二模)元朝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施政既有因俗、因教的一面,又以強大的政權力量加以控制。在云南、海南、遼陽、廣東等地,或是封王分民,或是派重兵駐守屯田,這一過程中,“北人則徙廣海、南人則徙遼東”。元朝的這一做法( )
A.旨在強化君主專制統治 B.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
C.有效消除了民族間隔閡 D.推動了邊疆經濟的快速發展
二、材料題
31.(2025·廣西賀州·二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金太祖即位后“雖有君臣之稱,而無尊卑之別,樂則同享,財則同用”。金太宗私用國庫財務過度,被諸勃極烈數以“違誓約之罪”,“群臣扶下殿,庭杖二十”。金熙宗即位后,下詔廢除勃極烈會議,仿照唐宋中央官制,以尚書、中書、門下三省為宰相機構,宗室共治色彩明顯減弱。海陵王完顏亮在位時期,進一步改革官制,撤銷中書、門下二省,僅保留尚書省,在皇帝領導下負責全國行政事務,經過整頓,金朝各級機構“職有定位,員有常數,紀綱明,庶務舉,終金之世不敢變焉”。
——摘編自張帆等《遼夏金元史》
材料二 關于建國前女真的社會生活,宋人有這樣的描述:“其地則至契丹東北隅,土多林木,田宜麻谷,以耕鑿為業,不事蠶桑。”金初,宋使前往會寧府時,沿途所見景象是:“州地平壤,居民所在成聚落,新稼殆遍,地宜穄黍。”
——摘編自《三朝北盟匯編》
材料三 從金太宗末年起,開始將女真猛安謀克大批遷往長城以南漢地。金熙宗從南宋手中重新奪回河南、陜西后,又將大批猛安謀克遷入中原屯田,“凡屯田之所,自燕之南、淮隴之北俱有之”。海陵王正隆年間,為了加強對女真貴族的控制,“不問疏近,并徙之南”,除了少數安置在長城以北的北京路外,其他均遷入中原漢地。
——摘編自劉浦江《松漠之間——遼金契丹女真史研究》
(1)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金朝建立前后的顯著變化。
(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主動變革”和“被動適應”的角度,分析女真政治經濟變化的動因。
32.(2025·山西晉中·三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遼宋金時期諸政權并立對峙,兩宋士人“獨尊宋統”,將“華夷有別”的原則不自覺地植入到歷史書寫的各個環節,成書于北宋的《新五代史》《資治通鑒》將“夷狄”塑造成不通禮義、毫無信義的敵對形象。
元朝建立之后,“獨尊宋統”的狹隘史觀被逐漸摒棄,產生了“三史皆為正統”的觀念,開始將遼、金與唐、宋等傳統中原王朝同等對待。大德元年(1297年),燕山文士修端對“獨尊宋統”論進行了駁斥,認為遼、宋、金地位平等,皆為正統。隨著一批遼、金世家大族以及官員后代步入元朝政壇,遼、宋、金三朝皆為正統的觀點逐漸成為社會共識。至正三年(1343年)遼、宋、金三史總裁官脫脫作出決斷,將“三國各與正統,各系其年號”確定為遼、宋、金三史的書寫方針。這一舉動標志著遼、宋、金正統史觀的最終確立。
——摘編自曹流、田野《正統與交融——遼、宋、金正統史觀的創立與元修三史中的民族交融》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從宋到元正統史觀發生轉變的原因。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闡述從宋到元正統史觀轉變的歷史意義。
33.(24-25高三上·江蘇蘇州·階段練習)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為管理廣袤疆土,元朝在中原行政制度傳統基礎上逐漸形成行省制度。但除中書省直轄區外,行省只有10個。行省的劃分采取了犬牙交錯的方式,有意打破自然地理界限。行省權力集中,地方軍、政、財權無所不統,這種情況很大程度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權力,才能夠及時有效地鎮壓反抗行動,也可以對分封在邊疆地區的諸王貴族進行節制。行省長官及一些重要的職位,都是由蒙古、色目人擔任的,“地方分權之弊,可由種族控制之利來彌補。”中央還在江南和陜西設立行御史臺,對行省進行監察。在后來的歷史發展中,元朝行省極少扮演體現地方獨立性、代表地方利益的角色。
——摘編自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新編古代史》等
(1)據材料概括指出元朝行省制度的內容,并說明該制度創立的背景。
(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元朝行省制度的積極作用。
34.(2025·湖南岳陽·二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唐、元兩個王朝都是中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重要發展期。圖1是唐代的多重型帝國構造模式示意圖,圖2是元代的多元型帝國構造模式示意圖。
——[日]王柯《從“天下”國家到民族國家》
比較圖1和圖2,概括指出唐帝國和元帝國在國家治理方面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35.(2025·新疆·三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春秋戰國時期,中華文化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大體形成了三晉、齊、燕、秦、楚、越六大文化區,地理范圍大約包括秦長城以南、黃河上下、長江南北。秦漢以后,各區域文化融合為漢文化,先民繼續開疆拓土,實行民族交匯,形成廣土眾民的大帝國,又經唐、宋、元、明、清歷代的發展,終于奠定了今日近一千萬平方千米的廣大領土,為中華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闊大的天地。
——摘編自馮天瑜《中華文化史》
結合材料,圍繞“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多元融合”自擬一個具體論題,運用中國古代史具體史實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正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
36.(2025·湖南·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普遍帝國的秩序建構需要激情與理性的共同作用。單純的激情只會帶來破壞,單純的理性則無行動能力。故而,激情可提供運作的動力,理性則將激情整合為秩序,引導其方向。中原帝國歷經多年的吏治統治之后,軍事貴族已消滅殆盡,激情也已被馴化消磨。每逢其衰朽之際,都必須有新激情的注入,這在歷史上經常來源于北方的游牧民族;而中原原有的理性已經不足以馴化此激情,否則當初也不至于衰朽,它需要新的理性要素的注入,這在歷史上經常來源于西域(或說大中亞)的異種文明。兩種新的要素與中原原有的各種要素相融合,才能夠催生出新的秩序建構,在這個過程當中,東亞大陸的體系演化也達到新的高度。
——摘編自施展《樞紐:3000年的中國》
結合所學中國古代史知識,提取材料觀點(任一或整體),并進行評析。(要求:觀點明確,表達清晰,史論結合)
試卷第1頁,共3頁
試卷第1頁,共3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海市| 盖州市| 贵定县| 罗平县| 周至县| 阿瓦提县| 信丰县| 霍州市| 太保市| 湛江市| 本溪| 观塘区| 建始县| 无棣县| 河西区| 常山县| 株洲市| 诸城市| 清远市| 乐至县| 岳阳市| 怀宁县| 科技| 区。| 永安市| 红河县| 蓝山县| 兴海县| 墨江| 渝中区| 东丰县| 新宁县| 蓝山县| 泾阳县| 那曲县| 固阳县| 桑日县| 南开区| 松滋市| 中宁县| 柳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