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修綱要上第11課遼宋夏金元的經濟、社會與文化一、單選題1.(2025·貴州六盤水·模擬預測)北宋時期,張載、程顥積極參加政治活動,注重探求儒學經典義理,充分發揮儒學在整齊社會秩序等方面的作用。據此可知,這些學者( )A.重視經世致用 B.首倡知行合一C.重建綱常倫理 D.主張存理滅欲2.(2025·湖北武漢·模擬預測)宋代依據有無田產,將全國戶口分為主戶和客戶,“就所顯示之總的趨勢來說,客戶的比例是在逐漸下降”(《北宋的戶口》,載《食貨月刊》,1977年10月號)。但不同地區的情況又有所不同。下表是北宋寶元元年(1038)和元豐元年(1078)荊湖兩路主戶、客戶的統計數據。表中客戶比率上升的原因可能是該地區( )年份數據 戶別政區 荊湖南路 荊湖北路主戶 客戶 客戶比率 主戶 客戶 客戶比率寶元元年 456431 354626 0.437 350593 238709 0.405元豐元年 475677 395537 0.454 280000 377533 0.574A.社會階層流動較頻繁 B.是主要的產糧區C.交通便利,人口遷入較多 D.商品經濟水平高于其他地區3.(2025·甘肅甘南·模擬預測)北宋都城汴京每年都舉行一兩次相撲比賽,并且成為一種商業娛樂表演節目,甚至出現了女子相撲。到南宋時,都城臨安舉行男子相撲,總是先由女子相撲手進行表演,以招攬觀眾。這折射出宋代( )A.市民階層興起,審美觀念獨特多元B.娛樂行業競爭,表演形式追求創新C.社會觀念轉變,女性地位顯著提高D.社會風氣開放,封建禮教束縛較少4.(24-25高三上·福建莆田·期末)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中,發現大量香料、瓷器及阿拉伯文書寫的貨物清單。這反映出當時( )A.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繁榮 B.阿拉伯人壟斷東西方商路C.泉州成為全國經濟中心 D.中國對外貿易順差顯著5.(2025·四川內江·模擬預測)宋代,福建與江南發達地區聯系密切,江南商品大量流人參與對外貿易。在對外貿易活躍的背景下,泉州逐漸取代廣州成為中國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福建成為中國海外貿易最發達的區域。其發展源于( )A.福建人海外開拓精神 B.宋代政治中心的變化C.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 D.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6.(24-25高三上·山東青島·期末)南宋時有大臣認為“藩舶巨艘……販于中國者皆浮靡無用之異物,而泄于外夷者乃國家貴之操柄。所得幾何,所失者不可勝計矣”。為此,南宋政府屢次禁止銅錢出境。后又認為“以金銀博買,瀉之遠夷為可惜。乃命有司止以絹帛、錦綺、瓷漆之屬博易”,只允許以絲綢和陶瓷、漆器與外商進行物物交易。這說明南宋( )A.試圖緩解貿易逆差 B.強化重農抑商政策C.重視金融貨幣安全 D.商品物物交易為主7.(25-26高三上·山西大同·階段練習)宋朝政府通過市舶司征收香藥進口稅,實行香料禁榷貿易,將獲利豐厚的香藥貿易納入國家管理和經營,不允許民間私自進行買賣。“敢與蕃客貨易,過十五千(文)以上,黥面配海島;過此數者,押送赴闕;婦人犯者,配充針工。”宋朝香藥貿易政策( )A.凸顯國家集權的經濟特色 B.解決了國家的財政危機C.體現出國家輕罪重罰理念 D.彰顯傳統重農抑商政策8.(2022·遼寧沈陽·模擬預測)下表為北宋995—1080年年均鑄幣量的情況統計。鑄幣量的變化緣于( )年份 995年 1000年 1007年 1015年 1021年 1050年 1077年 1080年數量 0.80 1.25 1.83 1.25 1.05 1.46 3.73 5.06A.政府管理的逐漸放松 B.財政危機的現實需要C.經濟運行的活力增強 D.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9.(2025·海南·模擬預測)南宋時,烏鎮和青鎮已經演變為統一的政區單位,中央直接派遣鎮官和酒務官兼轄兩鎮,因此兩鎮獨立于州縣行政體系之外,其在經濟功能與管理模式方面的特殊性一定程度上與現代經濟特區有相似之處。這反映了烏、青兩鎮( )A.商品經濟的發展 B.受到中央直接管轄C.享有高度自治權 D.基層自治體系完備10.(2025·安徽·高考真題)南宋時期,“淮南諸郡,比經兵火,所存凋瘵(困苦),百無二三。其間嘗為人佃客而徙鄉易主,以就口食。……兵火之后,契券不明,州縣既無所憑,故一時金多位高者咸得肆其所欲,而貧弱下戶莫適赴愬(訴),勉從驅使”。這反映了,南宋時期( )A.土地兼并嚴重 B.朝廷給予佃戶租佃自由C.戶籍管理松弛 D.契約適用領域愈加廣泛11.(2025·陜晉青寧卷·高考真題)元代北方的散曲是宋詞與北方各民族樂曲的綜合產物,其在句式上可根據需要增添襯字;內容上運用大量方言、俚語,語言表現更加自由。這( )A.反映了城市經濟的繁榮 B.體現了多元文化的融匯C.得益于市民階層的興起 D.受到了儒學復興的影響12.(2025·北京大興·三模)南宋淳熙年間,兩浙路官府規定:“佃戶種麥所得,不計入租課,滿三年者官給種糧一石。”同時,江南地區出現“稻田務”等專門機構,推廣“早稻收割后,即播種小麥”的耕作方式。這些舉措直接推動了( )A.經濟重心南移的最終完成 B.糧食作物結構的顯著變化C.土地兼并現象的有效緩解 D.海外貿易港口的快速興起13.(2025·河北唐山·模擬預測)北宋推行“入中法”,內地商人向邊境輸送糧草后,邊地官府根據物資價值及運輸距離發放“交引”,作為領取補償的憑證。商人可選擇在京師兌換現錢,或到東南地區(如江淮)領取茶鹽。據此可知,北宋政府( )A.注重邊疆與內地的均衡發展 B.利用市場機制促進邊疆治理C.在榷場貿易中實行官商合作 D.合理分配官商間的茶鹽之利14.(23-24高三上·內蒙古鄂爾多斯·期中)北宋時期,在荊湖南路等地“民計每歲種食之外,余米盡以貿易”,在廣南西路“田家自給之外,余悉糶去,曾無久遠之積”。在緊鄰州縣城郭附近,許多大大小小的環城草市不斷涌現,并發展成為新的商業市區。據此可推知,北宋時期( )A.貨物流通渠道多元并進 B.傳統抑商政策廢止C.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經濟重心實現南移15.(24-25高三下·陜西商洛·階段練習)北宋以前,類書知識體系圍繞皇權與禮法制度構建,未單列“儒學”門類。南宋類書由官修轉為私撰,分類更具活力,“儒學”門類普遍設立。促成這一變化是( )A.科舉制度開始興起 B.理學受到官方尊崇C.書院制度普遍建立 D.獨尊儒術思想實踐16.(24-25高三上·山東青島·期末)下圖為宋代部分農業種植示意圖。圖中的兩種作物為( )A.水稻、小麥 B.棉花、甘蔗 C.玉米、馬鈴薯 D.桑、麻17.(2025·安徽蚌埠·模擬預測)宋代城市中的瓦子以極其豐富的曲藝說唱雜技等表演為內容。演藝可以嘲弄官員(參軍戲)、嘲弄秀才(耍秀才)、嘲弄農民(雜扮),貶“士農”而揚“工商”。該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新生產關系產生 B.重農抑商政策松弛C.商品經濟的發展 D.社會階級結構變動18.(2025·陜西安康·模擬預測)下面卡片是根據一份藏于俄羅斯的敦煌雇工契——《丙申年(936)正月赤心鄉百姓宋多胡雇工契》編制而成。這種雇傭現象在當時較為常見,由此可推知( )雇傭 契約憑據 雇期 從正月十五日到十月十五日,九個月 雇主 赤心鄉百心(姓)宋多胡,緣家內欠少人力 受雇者 洪池鄉百性(姓)馬安住,男 待遇 每月一馱,麥粟中停(中亭,各一半),春【衣】一對,皮鞋一量。限滿之日,任取穩便 要求 (雇傭期間)不得拋直(擲)。拋公(工)一日,逐【日】勒物一斗 畫押 雇主宋多胡 受雇者馬安住 簽訂日期 丙申年(936)正月十日A.契約精神廣泛影響社會生活 B.國家對農民人身控制相對松弛C.民間經濟活動秩序漸趨規范 D.自耕農經濟仍然占據主導地位19.(2025·湖南長沙·模擬預測)南宋時期永嘉學派的代表人物葉適提出:“道在物中,不能離物而獨存”,并主張“利,義之和;利,義之本”,認為“仁義”必須通過實際功利的實踐來體現。這一思想主張( )A.屬于唯心主義的哲學范疇 B.蘊含經世致用的務實精神C.強調以仁義教化維護綱常 D.與程朱理學義利觀相一致20.(24-25高三上·廣東·期末)宋朝范成大指出,金朝本無錢幣,海陵王時所創交鈔乃模仿“中國楮幣”,實際使用極少,暗地里仍使用宋錢。近年考古發現,西夏使用的貨幣種類非常多,但仍以宋錢為主。遼夏金雖都自鑄錢幣,但宋錢仍是各政權間流通的最主要貨幣。宋錢的廣泛流通( )A.反映了邊境榷場貿易規模的擴大 B.造成了農牧混合經濟普遍化C.夯實了中華民族一體化經濟基礎 D.促進了絲綢之路貿易的發展21.(2025·廣東梅州·一模)《夢粱錄》記載當時面食店的門首“以枋木及花樣沓結縛如山棚,上掛半邊豬羊,一帶近里門面窗牖,皆朱綠五彩裝飾,謂之“歡門”;《東京夢華錄》記載:“凡京師酒店,門首皆縛彩樓歡門”;《清明上河圖》中所繪的“孫羊正店”的彩樓歡門甚至有兩三層樓高。這體現出宋代( )A.社會習俗變化明顯 B.城市商業氛圍濃厚C.市坊界限已經打破 D.抑商政策逐漸廢除22.(2025·河北·模擬預測)元代,從司農司的設置到勸農使的派遣,從監察系統兼勸農事到地方官吏皆以勸農署銜,逐漸形成了“上有司農之政,下有勸農之臣”的局面。但在勸農過程中,擾農情況的報告也屢見不鮮。這說明元代( )A.農業管理體系存在弊端 B.朝廷與農民矛盾逐漸激化C.涉農官吏職責較為模糊 D.中央農業機構行政效率高23.(2025·陜西咸陽·模擬預測)周紫芝《竹坡詩話》:“東坡云:‘街談市語皆可入詩,但要人熔化耳。’”“熔化”是將“不典”者化為“典”的過程。蘇軾和黃庭堅皆以“熔化”著名,皆有“以故為新,以俗為雅”之論。這可用來說明宋代( )A.理學世俗化緣于文化的創新 B.市民文化成為社會主流文化C.士大夫與平民審美旨趣趨同 D.商品經濟發展影響文學風格24.(2025·安徽蕪湖·模擬預測)《宋刑統》規定:“諸卑幼在外,尊長后為定婚,而卑幼自娶妻,已成者,婚如法;未成者,從尊長,違者杖一百”;但在實際生活中,“婚姻不問閥閱”“榜下捉婿”等現象盛行。這說明宋代( )A.傳統禮教對婚姻干預松弛 B.宗族倫理與等級秩序受到推崇C.社會變遷影響了婚姻觀念 D.女性在婚姻中主導權不斷提高25.(2025·浙江嘉興·三模)中國北宋時期商業發達,都城東京是全國的商業和交通中心,人口不下百萬,店鋪林立,貨物山積。不但有全國各地的產品,還有來自高麗、大食的外國貨物。對“東京城”商業繁榮成因解釋合理的是( )A.坊市分區制度被打破擴大經營空間B.單一使用紙幣便捷了民間支付交易C.錢鋪等新式金融機構維護經營秩序D.陸上和海上絲路通暢利于中外往來26.(24-25高三上·河北承德·期末)據記載,北宋中后期的東京汴梁城內,經商者并不局限于戶籍上的“商人”(市籍人口),還涉及士、農、工、商,甚至“諸王(宗室貴族)邸多殖產市井,日取其資”。這說明當時( )A.商人社會地位明顯提升 B.城市職能開始發生變化C.戶籍登記制度形同虛設 D.商業經營氛圍相對寬松27.(2025·河南許昌·三模)北宋詩詞中對前代功勛卓著歷史人物的抒寫可謂俯拾皆是,如司馬光“未得西羌滅,終為大漢羞。慚非班定遠,棄筆取封侯”。梅詢“亞夫金鼓從天降,韓信旌旗背水陳。耆致爾功還奏闕,圖形仍有麒麟”。這一現象折射出( )A.現實危機激發士人的愛國情懷 B.程朱理學強化士人的社會責任感C.宋代詩詞興盛植根于歷史文化 D.重文輕武國策營造寬松文化范圍28.(2025·四川巴中·三模)北宋詩人張耒在《賣餅兒》中寫道:“北風吹衣射我餅,不憂衣單憂餅冷。業無高卑志當堅,男兒有求安得閑。”對該詩解讀正確的是( )A.折射出重農抑商政策的改變 B.體現了士人價值觀念的變化C.體現了佛釋道思想交流融合 D.反映出宋代階層流動的頻繁29.(2025·貴州銅仁·模擬預測)據統計,《宋史》列傳和循吏傳所記載的官員共1525人,東南籍貫者有542人,占總數1/3以上。宋代位居宰相之職者有134人,其中浙江24人,福建18人,江西16人,江蘇6人,東南籍貫的宰相幾乎占總數一半。材料所述情況反映了( )A.經濟發展水平影響文化發展 B.崇文抑武政策有效落實C.東南地區高級官員人數最多 D.社會階層流動顯著提升30.(2025·四川成都·模擬預測)唐朝以前,不同社會層次的餐飲按等量原則,配給食物一份,席地或據案而食,獨自享用。唐朝逐漸改變,宋朝不少飲食店鋪中市民圍坐方桌,推杯把盞,群聚合食,滿足了各類交往需求。這一變化反映出( )A.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B.程朱理學影響巨大C.門第觀念逐漸弱化 D.禮法規范遭遇挑戰二、材料題31.(2025·江西宜春·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代是中國坐具轉型的關鍵時期。宋之前起居方式以“席地而坐”為主,席、床等低型坐具在日常生活中占據主導地位。北宋前期,宋人高型坐具僅流行于上層階級及寺院中,且多出現于非正式場合。北宋中后期,宋人起居方式處于“席地而坐”向“垂足高坐”的過渡時期,此時椅、杌凳及坐墩等高型坐具逐漸向市井生活中普及。南宋時期,高型坐具體現的性別差異逐漸消失,“垂足高坐”起居方式已經成型。宋代坐具包括桌、凳、涼床、交椅等,選材于木、竹、藤等,皇室貴族更常用線腳裝飾、雕刻及紋飾、髹漆與嵌螺鈿工藝,文人坐具崇尚雅致,市井長凳光滑清潔。另外宋代統治者及文人士大夫試圖通過椅、杌凳及坐墩等高型坐具在吉禮、嘉禮、賓禮、兇禮中構建新的禮儀空間,從而使宋代的禮儀體系得以繼承和發展。——摘編自李旺《坐具與宋代社會生活研究》材料二 唐代是低足家具和高足家具并存的時期,隨著長條凳和長條桌的出現,在一些飲宴的過程中已經出現了垂足而坐的形象。五代時期高足坐具已經進入了人們的生活,但是傳統士大夫依舊保留著盤腿而坐為禮的遠古遺風。與唐代和五代相比,宋代的坐姿日益統一,跪坐和盤腿都已全部消失。毫無疑問,宋代的坐禮本質上已經發生了轉變,宋人已經從席子移到椅子上了,垂足而坐成為宋代標準的坐姿。(1)據材料一、二概括宋代坐具轉型的表現,并分析坐具轉型對坐姿的影響。(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宋代坐具發生轉型的原因。32.(2025·吉林·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茶館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只是數量較少,當時茶館尚未與人們的生活發生密切的關系。茶館的重要發展時期在宋代。《東京夢華錄》中記載了宋代都城茶館密布的盛況,而且宋代的茶館已由城市普及到鄉村集鎮。當時茶館的營業機制比較完善,大多實行雇傭工作制,為招徠生意,還安排多種娛樂活動。因此從這一時期開始,茶館不僅代表著人們用餐喝茶的地方,還慢慢發展成與人民生活和城市文化有著緊密關系的地方。宋代時,城市商業經濟高度繁榮,飲食商品化的程度也快速提高。在城市,官署、學舍、妓館、瓦市等聚集地,但凡人有聚集之處,旁邊皆有茶館,這方便了人們飲食、歇息、娛樂。在北宋的汴京城中,茶館集中的御街附近還形成了十分有名的“州橋夜市”。——王笛《碌碌有為》(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代茶館發展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宋代茶館發展的意義。33.(2025·湖南長沙·二模)考古是歷史研究的重要途徑,根據以下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夫妻對飲圖(東漢墓葬壁畫)材料二 夫妻對坐宴飲圖(宋朝墓葬壁畫)北宋有“樂舞兼備”的宴飲風尚,不僅上層的文人、士大夫如此,平民中的富豪地主更甚之。以夫婦對坐宴飲為中心的墓葬裝飾藝術,凸顯了人們理想的家庭生活敘事,成為家庭生活幸福和美滿的象征。——徐習文《宋代敘事畫研究》材料三 (夫妻對坐宴飲圖出土于河南省白沙地區)……白沙自漢代以來即為產鐵地區,當時周圍又新興起許多瓷窯工業……這些瓷窯工業的興起和興盛,當然又給附近地區創造了更為繁榮的條件。——宿白《白沙宋墓(第2版)》(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朝社會生活發生的變化,并說明原因。(2)根據所學知識,分析墓葬壁畫的史料價值。34.(2025·廣西柳州·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城市建設高潮出現在周代,本著城邑建設為分封政治服務之目的,建城伊始,首先考慮的是城市政治等級所體現的秩序和尊嚴。《左傳》記載,“先王之制,大都不過三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春秋戰國時期,每個封國治下有諸多城市,皆成為統治的中堅地帶。《墨子·七患》說:“城者,所以自守也。”《禮記·禮運》說:“城郭溝池以為固。”顯然,這個時期城市的主要功能在政治與軍事方面,經濟方面的作用是次要的。早期城市里的人以階級(階層)、職業為單位聚集在一起,統治階級大都集中居住在城市,并形成了與此相適應的文化。“中國城市兩大核心之一的官紳區,通常占據著東西軸線北側的中心部分,名實相符,顯示其行政功能中樞性的衙門就配置在這里”。——摘編自肖建樂《唐代城市發展與城鄉關系變遷》材料二 宋代城市功能日趨走向多樣化,它的社會、商業貿易、文化消費等功能日益顯露出來。最明顯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來只為統治集團、貴族官僚服務開始面向下層,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史載,“今閭閻之卑,倡優之賤,男子服帶犀玉,婦人涂飾金珠,尚多僭侈,未合古制”。城市突破了居民區和商業區的區分,中世紀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發達的“廂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葉,不少城市又演變為“隅巷(坊)制”,坊不再是封閉式的居民區,實際上是商業與居住混雜在一起的街區。正是這場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動了封建城市規劃的變革,中國城市的發展,開始了多元化的道路。——摘編自吳剛《中國古代的城市生活》等(1)根據材料一,歸納先秦時期城市建設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現,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意義。35.(2025·河北石家莊·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宋代筆記小說既有《東坡志林》等以“筆記”命名的散文體,亦有《夷堅志》等規模宏大的志怪集,還有融合游記、考辨、政論的雜記。《東京夢華錄》記錄汴京繁華,《夷堅志》收錄志怪故事,《邵氏聞見錄》以歷史掌故為主,《冷齋夜話》側重文學評論,《萍洲可談》記錄海外貿易與市井生活。這些作品內容多基于“親歷、親見、親聞”,如《涑水記聞》記錄本朝軼事。《容齋隨筆》考辨朝政得失,甚至批判蔡京專權,南宋筆記多寄寓對朝政得失的感慨。筆記小說的考據范圍擴大,從漢魏以考經為主轉向經史子集無所不包,常淡化情節背景,直指“理”的闡發,如《夷堅志》雖載怪異之事,卻常以理性筆調探究現象背后的邏輯。《夷堅志》中約20%的故事涉及法律案件,通過因果報應強調司法公正的重要性。善書《太上感應篇》將筆記中的故事提煉為通俗文本,面向市民階層傳播,形成“三教合一”的勸善體系。筆記中保留了大量士大夫階層的價值判斷,如對女性參政的貶抑性記載,對武將群體的負面描述。——據劉師健等《宋代筆記的文體自覺與新變》等整理(1)根據材料,概括宋代筆記小說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筆記小說流行的影響。36.(2025·湖北·模擬預測)【貨幣國際化與海外貿易】材料一 北宋初年,銅幣的外流即已引起人們的注意,所謂“兩番南海貿易,有去無還”。銅錢流于“兩蕃”之一的契丹遼國地區的數量最為可觀:“北界別無錢幣,公私交易并使本朝銅錢,沿邊禁錢條法雖極深重,而利之所在,勢元由止,本朝每歲鑄錢以百萬計,而所在常患錢少。蓋散入四夷,勢當爾也”。針對這種外流,宋初即嚴令禁止,而設立了所謂的“銅紫”。也許是禁止不住,熙寧七年在大力鑄適銅幣的同時,廢除了這項禁令,攜帶銅錢外出的僅扭收商稅。“錢乃中國寶貨,今乃與四亮共用”,銅錢外流的現象延續到南宋也沒有改變。——摘編自漆俠主編《代經濟史》材料二 元朝版圖遼闊,橫貫歐亞,由于紙幣本身輕便,鋼之可“北逾陰山,西極渡沙,東盡遼東。南越海表”。這使當時的歐洲人覺得不可思議。商旅貨運,板稱方便。純紙幣流通空前興盛。由于中統鈔的信譽昭著,它的流遙領域并不僅限于國內,當時的印度、朝鮮、日本、安南等鄰近國家,曾經質幕地主動與元代紙鈔建立了兌換比率關系,不少海外貿易發達的并邦,對于中統鈔和本地貨幣均定有一定的比值,將其作為現金使用,暢通無阻,如高麗和東南亞的一些國家。甚至直到明代,中統鈔還在東南亞許多地方流通。——摘編自包玉端略說元代紙幣對于中國和世界的影響》(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述北宋時期制錢外流的時代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說明宋元時期貨幣國際化的影響。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必修綱要上第11課遼宋夏金元的經濟、社會與文化一、單選題1.(2025·貴州六盤水·模擬預測)北宋時期,張載、程顥積極參加政治活動,注重探求儒學經典義理,充分發揮儒學在整齊社會秩序等方面的作用。據此可知,這些學者( )A.重視經世致用 B.首倡知行合一C.重建綱常倫理 D.主張存理滅欲【答案】A【知識點】程朱理學的影響【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經世致用是指做學問必須有益于國事。張載、程顥積極參加政治活動,并且注重探求儒學經典義理來整齊社會秩序,這體現了他們將學術研究與社會實際問題相結合,希望通過儒學義理來解決社會秩序混亂等實際問題,這是典型的經世致用思想。他們研究儒學經典不是單純的學術探討,而是有著明確的社會目的,即發揮儒學在社會治理方面的作用,A項正確;明朝王陽明倡導知行合一,排除B項;材料表明這些學者重視經世致用,并不是重建綱常倫理,排除C項; “存理滅欲”是宋明理學的核心倫理思想,主張通過節制過度私欲以存養天理,強調道德修養與理性對欲望的約束。 不符合材料內容,排除D項。故選A項。2.(2025·湖北武漢·模擬預測)宋代依據有無田產,將全國戶口分為主戶和客戶,“就所顯示之總的趨勢來說,客戶的比例是在逐漸下降”(《北宋的戶口》,載《食貨月刊》,1977年10月號)。但不同地區的情況又有所不同。下表是北宋寶元元年(1038)和元豐元年(1078)荊湖兩路主戶、客戶的統計數據。表中客戶比率上升的原因可能是該地區( )年份數據 戶別政區 荊湖南路 荊湖北路主戶 客戶 客戶比率 主戶 客戶 客戶比率寶元元年 456431 354626 0.437 350593 238709 0.405元豐元年 475677 395537 0.454 280000 377533 0.574A.社會階層流動較頻繁 B.是主要的產糧區C.交通便利,人口遷入較多 D.商品經濟水平高于其他地區【答案】C【知識點】宋元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詳解】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時空是:北宋時期(中國)。據材料“北宋寶元元年(1038)和元豐元年(1078)荊湖兩路主戶、客戶的統計數據”和所學知識可知,伴隨封建經濟的發展,客戶的數量和比重往往會下降,但是交通便利度和相關的人口遷徙也是重要影響因素。宋代對人口遷徙的限制較少,這兩路因為交通便利實施當時人口遷入的主要地區,因而在全國客戶數量及比例下降的情況下仍然出現了增長,C項正確;北宋時期社會階層主要是向上流動,客戶比例應下降而非上升,排除A項;據所學知識可知,主要產糧區通常能吸引主戶定居,客戶比例應下降而非上升,排除B項;據所學可知這一地區的經濟水平并為高于江浙地區,排除D項。故選C項。3.(2025·甘肅甘南·模擬預測)北宋都城汴京每年都舉行一兩次相撲比賽,并且成為一種商業娛樂表演節目,甚至出現了女子相撲。到南宋時,都城臨安舉行男子相撲,總是先由女子相撲手進行表演,以招攬觀眾。這折射出宋代( )A.市民階層興起,審美觀念獨特多元B.娛樂行業競爭,表演形式追求創新C.社會觀念轉變,女性地位顯著提高D.社會風氣開放,封建禮教束縛較少【答案】B【知識點】宋元商業和城市的繁榮【詳解】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宋代(中國)。從材料中來看,相撲在北宋本就是商業娛樂表演節目,而隨著娛樂行業發展,競爭加劇,到南宋時采用女子相撲先表演這種創新形式來增加吸引力,B項正確;市民階層興起雖對娛樂有需求,但重點在于用女子相撲招攬觀眾,并非獨特多元審美觀念主導,排除A項;宋代女性地位并未顯著提高,依然受諸多束縛,且利用女子相撲招攬觀眾并不能體現女性地位的提高,排除C項;宋代理學盛行,女性深受傳統封建倫理思想浸染,禮教影響依然較深,并非束縛較少,排除D項,故選B項。4.(24-25高三上·福建莆田·期末)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中,發現大量香料、瓷器及阿拉伯文書寫的貨物清單。這反映出當時( )A.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繁榮 B.阿拉伯人壟斷東西方商路C.泉州成為全國經濟中心 D.中國對外貿易順差顯著【答案】A【知識點】宋元商業和城市的繁榮【詳解】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代(中國)。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福建泉州出土宋代海船,船上有大量香料、瓷器(中國出口商品 )以及阿拉伯文書寫的貨物清單(體現與阿拉伯地區的貿易往來 ) 。宋代海上絲綢之路發達,泉州是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這些考古發現反映了當時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的繁榮,A項正確;材料僅體現了與阿拉伯地區的貿易往來,不能由此得出阿拉伯人壟斷東西方商路的結論,而且宋代海上絲綢之路貿易中,中國商人等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排除B項;題干材料主要圍繞泉州出土海船反映的對外貿易情況,沒有涉及泉州在全國經濟中心地位的相關內容,宋代全國經濟中心在江南地區,且不能僅依據此材料判定泉州是全國經濟中心,排除C項;材料中只是呈現了出土海船里的貨物情況,沒有涉及進出口貿易額的對比等能體現貿易順差的信息,無法得出中國對外貿易順差顯著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A項。5.(2025·四川內江·模擬預測)宋代,福建與江南發達地區聯系密切,江南商品大量流人參與對外貿易。在對外貿易活躍的背景下,泉州逐漸取代廣州成為中國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福建成為中國海外貿易最發達的區域。其發展源于( )A.福建人海外開拓精神 B.宋代政治中心的變化C.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 D.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答案】D【知識點】經濟重心南移(宋元)【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宋代經濟重心南移,福建與江南聯系密切,推動泉州成為最大外貿港口,D項正確;福建人海外開拓精神對當地海外貿易發展可能有一定促進作用,但它不是福建成為中國海外貿易最發達區域的根源性原因,排除A項;宋代政治中心主要在東京(今河南開封)以及后來的臨安(今浙江杭州),但政治中心的變化與福建成為中國海外貿易最發達區域之間沒有直接的因果聯系,排除B項;海上絲綢之路在漢代就已經開通了,并非宋代才開通 ,排除C項。故選D項。6.(24-25高三上·山東青島·期末)南宋時有大臣認為“藩舶巨艘……販于中國者皆浮靡無用之異物,而泄于外夷者乃國家貴之操柄。所得幾何,所失者不可勝計矣”。為此,南宋政府屢次禁止銅錢出境。后又認為“以金銀博買,瀉之遠夷為可惜。乃命有司止以絹帛、錦綺、瓷漆之屬博易”,只允許以絲綢和陶瓷、漆器與外商進行物物交易。這說明南宋( )A.試圖緩解貿易逆差 B.強化重農抑商政策C.重視金融貨幣安全 D.商品物物交易為主【答案】C【知識點】宋元商業和城市的繁榮【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南宋時期。據材料可知,南宋大臣認為外國船只帶來的是“浮靡無用之異物”,而中國流出的是重要的東西,比如銅錢,所以南宋政府先禁止銅錢出境,后又覺得用金銀交易可惜,改為只用絹帛、錦綺、瓷漆之類進行交易,可以看出南宋政府擔心銅錢、金銀等金融貨幣大量流出境外,對國家金融貨幣安全造成威脅,這充分體現了南宋重視金融貨幣安全,C項正確;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對貨幣流出的控制,并非緩解貿易逆差,排除A項;題干重點圍繞對外貿易中貨幣和交易物品的選擇,沒有體現對農業的重視以及對商業抑制的措施,排除B項;題干只是說在對外貿易中,為了保障貨幣安全,限定了交易物品,改為物物交易,但不能就此得出南宋整個商品交易以物物交易為主,排除D項。故選C項。7.(25-26高三上·山西大同·階段練習)宋朝政府通過市舶司征收香藥進口稅,實行香料禁榷貿易,將獲利豐厚的香藥貿易納入國家管理和經營,不允許民間私自進行買賣。“敢與蕃客貨易,過十五千(文)以上,黥面配海島;過此數者,押送赴闕;婦人犯者,配充針工。”宋朝香藥貿易政策( )A.凸顯國家集權的經濟特色 B.解決了國家的財政危機C.體現出國家輕罪重罰理念 D.彰顯傳統重農抑商政策【答案】A【知識點】宋元商業和城市的繁榮【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關鍵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根據材料“實行香料禁榷貿易”、“不允許民間私自進行買賣”等信息可知,宋朝對香藥貿易實行國家壟斷經營,通過嚴刑峻法維護壟斷,是中央集權在經濟領域的體現,凸顯國家集權的經濟特色,A項正確;解決了國家的財政危機,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項;嚴刑峻法是為了維護國家壟斷,國家輕罪重罰理念僅涉及表象未觸本質,排除C項;材料信息僅反映宋朝的商業政策,未涉及農業政策,排除D項。故選A項。8.(2022·遼寧沈陽·模擬預測)下表為北宋995—1080年年均鑄幣量的情況統計。鑄幣量的變化緣于( )年份 995年 1000年 1007年 1015年 1021年 1050年 1077年 1080年數量 0.80 1.25 1.83 1.25 1.05 1.46 3.73 5.06A.政府管理的逐漸放松 B.財政危機的現實需要C.經濟運行的活力增強 D.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答案】C【知識點】宋元商業和城市的繁榮【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宋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北宋995-1080年鑄幣量整體呈上升趨勢,尤其1077-1080年增幅顯著,北宋商品經濟繁榮,交子出現、市鎮興起、海外貿易發展均需大量貨幣支撐,王安石變法(1069-1085年)推行青苗法、免役法等,加速貨幣流通,鑄幣需求激增,故鑄幣量變化主要源于社會經濟發展,經濟運行的活力增強,C項正確;政府管理松懈易導致私鑄泛濫,但材料反映的是官鑄數量增長,且北宋長期實行中央集權的鑄幣制度,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提政府的財政危機,排除B;北宋與遼、西夏長期戰爭,澶淵之盟后雖獲短暫和平,但1080年已處于宋夏戰爭期間,排除D項。故選C項。9.(2025·海南·模擬預測)南宋時,烏鎮和青鎮已經演變為統一的政區單位,中央直接派遣鎮官和酒務官兼轄兩鎮,因此兩鎮獨立于州縣行政體系之外,其在經濟功能與管理模式方面的特殊性一定程度上與現代經濟特區有相似之處。這反映了烏、青兩鎮( )A.商品經濟的發展 B.受到中央直接管轄C.享有高度自治權 D.基層自治體系完備【答案】A【知識點】宋元商業和城市的繁榮【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南宋時期。據材料可知,烏鎮和青鎮由中央直接管理,經濟功能類似現代經濟特區,說明其特殊性。題干強調兩鎮因經濟功能特殊而獨立于州縣,管理模式與經濟特區相似,這反映了商品經濟發展促使中央采取特殊管理,A項正確;烏、青兩鎮受到中央直接管轄,但題干更側重經濟功能特殊性,其根源在于商品經濟的活躍,排除B項;“高度自治權”與中央直接派遣官員矛盾,排除C項;材料描述的是中央管理,而非基層自治,排除D項。故選A項。10.(2025·安徽·高考真題)南宋時期,“淮南諸郡,比經兵火,所存凋瘵(困苦),百無二三。其間嘗為人佃客而徙鄉易主,以就口食。……兵火之后,契券不明,州縣既無所憑,故一時金多位高者咸得肆其所欲,而貧弱下戶莫適赴愬(訴),勉從驅使”。這反映了,南宋時期( )A.土地兼并嚴重 B.朝廷給予佃戶租佃自由C.戶籍管理松弛 D.契約適用領域愈加廣泛【答案】A【知識點】宋元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詳解】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南宋時期(中國)。據材料“淮南諸郡,比經兵火,所存凋瘴,百無二三。其間嘗為人佃客而徙鄉易主,以就口食……兵火之后,契券不明,州縣既無所憑,故一時金多位高者咸得肆其所欲,而貧弱下戶莫適赴愬”可知,材料反映了戰亂導致土地契約混亂,地方豪強趁機兼并土地,貧弱農戶無力反抗,說明土地兼并問題嚴重,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土地兼并的問題,未提及朝廷對佃戶的政策,排除B項;材料主要反映土地問題而非戶籍管理,排除C項;材料強調契約不明導致土地兼并,而非契約適用領域擴大,排除D項。故選A項。11.(2025·陜晉青寧卷·高考真題)元代北方的散曲是宋詞與北方各民族樂曲的綜合產物,其在句式上可根據需要增添襯字;內容上運用大量方言、俚語,語言表現更加自由。這( )A.反映了城市經濟的繁榮 B.體現了多元文化的融匯C.得益于市民階層的興起 D.受到了儒學復興的影響【答案】B【知識點】元曲【詳解】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代(中國)。散曲融合“宋詞”(漢族文學)與“北方各民族樂曲”,且語言中使用方言、俚語,明顯體現了漢族與少數民族文化的交融,B項正確;城市經濟繁榮確實推動市民文化發展(如宋詞、元曲),但題干未提及城市商業、市民消費等經濟層面的內容,而是強調文化元素的融合,排除A項;市民階層興起是元曲發展的社會基礎,但題干未直接涉及市民階層的需求或推動作用,而是側重文化元素的來源與融合,排除C項;儒學復興運動興起于唐朝,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2.(2025·北京大興·三模)南宋淳熙年間,兩浙路官府規定:“佃戶種麥所得,不計入租課,滿三年者官給種糧一石。”同時,江南地區出現“稻田務”等專門機構,推廣“早稻收割后,即播種小麥”的耕作方式。這些舉措直接推動了( )A.經濟重心南移的最終完成 B.糧食作物結構的顯著變化C.土地兼并現象的有效緩解 D.海外貿易港口的快速興起【答案】B【知識點】宋元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詳解】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南宋(中國)。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南宋時期,兩浙路官府規定佃戶種麥所得不計入租稅,并給予種糧獎勵,同時江南地區推廣 “稻麥輪作”。這直接鼓勵了小麥在南方的種植,使水稻之外的糧食作物(小麥)種植規模擴大,推動了糧食作物結構從單一水稻向稻麥兼種的轉變,B項正確;經濟重心南移的最終完成是在南宋時期,但這是長期人口南遷、南方開發的結果,題干舉措僅涉及農業生產局部調整,并非“經濟重心南移完成”的直接原因,排除A項;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官府鼓勵種麥的政策未觸及土地所有權問題,無法緩解土地兼并,排除C項;海外貿易港口的興起與農業政策無直接關聯,其主要受商業政策、港口地理位置等因素影響,排除D項。故選B項。13.(2025·河北唐山·模擬預測)北宋推行“入中法”,內地商人向邊境輸送糧草后,邊地官府根據物資價值及運輸距離發放“交引”,作為領取補償的憑證。商人可選擇在京師兌換現錢,或到東南地區(如江淮)領取茶鹽。據此可知,北宋政府( )A.注重邊疆與內地的均衡發展 B.利用市場機制促進邊疆治理C.在榷場貿易中實行官商合作 D.合理分配官商間的茶鹽之利【答案】B【知識點】宋元商業和城市的繁榮【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宋(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北宋推行“入中法”,商人向邊境輸送糧草以獲得“交引”以兌錢或茶鹽,此做法借助市場手段,使商人基于利益而主動參與邊疆糧草運輸,有利于促進對邊疆的有效治理,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邊疆與內地的經濟平衡政策,僅聚焦邊疆補給問題,排除A項;榷場是宋與遼、夏等政權間的邊境互市場所,而“入中法”屬內地商人支援邊疆的貿易形式,與榷場無直接關聯,排除C項;材料僅說明茶鹽作為補償手段,未體現官商間茶鹽利益的分配是否合理,且“合理分配”缺乏史實支撐,排除D項。故選B項。14.(23-24高三上·內蒙古鄂爾多斯·期中)北宋時期,在荊湖南路等地“民計每歲種食之外,余米盡以貿易”,在廣南西路“田家自給之外,余悉糶去,曾無久遠之積”。在緊鄰州縣城郭附近,許多大大小小的環城草市不斷涌現,并發展成為新的商業市區。據此可推知,北宋時期( )A.貨物流通渠道多元并進 B.傳統抑商政策廢止C.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經濟重心實現南移【答案】C【知識點】宋元商業和城市的繁榮【詳解】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宋(中國)。根據材料中“余米盡以貿易”“余悉糶去”“環城草市不斷涌現”等信息可知,該時期,農民把剩余糧食用于出售,促使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C項正確;材料中強調的是草市的發展,并未反映“貨物流通渠道多元并進”,排除A項;傳統抑商政策廢止發生于鴉片戰爭后,晚于材料中的時間“宋代”,排除B項;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實現南移,排除D項。故選C項。15.(24-25高三下·陜西商洛·階段練習)北宋以前,類書知識體系圍繞皇權與禮法制度構建,未單列“儒學”門類。南宋類書由官修轉為私撰,分類更具活力,“儒學”門類普遍設立。促成這一變化是( )A.科舉制度開始興起 B.理學受到官方尊崇C.書院制度普遍建立 D.獨尊儒術思想實踐【答案】B【知識點】程朱理學的影響【詳解】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代(中國)。根據材料和所學可知,南宋后期,程朱理學被官方確立為正統思想,成為儒學主流,促使類書編纂者單獨設立“儒學”門類以突出其地位,B項正確;據所學,科舉制度開始興起是在隋唐時期,排除A項;據所學,私人講學的書院制度的發展與類書的分類、編撰并無直接關聯,排除C項;據所學,獨尊儒術思想實踐開始于西漢時期,與南宋時期類書的發展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16.(24-25高三上·山東青島·期末)下圖為宋代部分農業種植示意圖。圖中的兩種作物為( )A.水稻、小麥 B.棉花、甘蔗 C.玉米、馬鈴薯 D.桑、麻【答案】D【知識點】宋元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代中國。據圖片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宋代南方絲織業有很大發展,蜀地的絲織品“號為冠天下”,江浙的絲綢產量高,朝廷用的絲綢,有很多來自江浙,棉紡織業于南宋后期迅速興起,海南島已有較先進的棉紡織工具,棉紡織品種類較多,圖中所示兩種作物應為桑樹和麻,D項正確;宋代南方水稻廣泛種植,但圖中并未直接標示水稻,而是展示了兩種經濟作物,小麥在宋代主要種植于北方,圖中區域為南方,排除A項;棉花在宋代開始在我國長江流域推廣種植,但圖中作物種植較為普遍,且棉花植株形態與圖中不符,甘蔗主要種植于南方,但同樣與圖中作物形態不符,排除B項;玉米和馬鈴薯是在明代從美洲傳入我國的,宋代還未出現,排除C項。故選D項。17.(2025·安徽蚌埠·模擬預測)宋代城市中的瓦子以極其豐富的曲藝說唱雜技等表演為內容。演藝可以嘲弄官員(參軍戲)、嘲弄秀才(耍秀才)、嘲弄農民(雜扮),貶“士農”而揚“工商”。該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新生產關系產生 B.重農抑商政策松弛C.商品經濟的發展 D.社會階級結構變動【答案】C【知識點】宋元商業和城市的繁榮【詳解】根據題干設問句,可知是原因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代(中國)。根據所學可知,宋代商品經濟發展,城市繁榮,市民階層壯大,社會控制相對寬松,傳統價值觀念動搖,因此“演藝可以嘲弄官員(參軍戲)、嘲弄秀才(耍秀才)、嘲弄農民(雜扮),貶‘士農’而揚‘工商’”,C項正確;新的生產關系也就是雇傭關系是在明朝中后期產生的,與材料不相符,排除A項;重農抑商政策松弛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原因之一,與材料現象沒有直接關系,排除B項;社會階級結構變動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并不是材料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排除D項。故選C項。18.(2025·陜西安康·模擬預測)下面卡片是根據一份藏于俄羅斯的敦煌雇工契——《丙申年(936)正月赤心鄉百姓宋多胡雇工契》編制而成。這種雇傭現象在當時較為常見,由此可推知( )雇傭 契約憑據 雇期 從正月十五日到十月十五日,九個月 雇主 赤心鄉百心(姓)宋多胡,緣家內欠少人力 受雇者 洪池鄉百性(姓)馬安住,男 待遇 每月一馱,麥粟中停(中亭,各一半),春【衣】一對,皮鞋一量。限滿之日,任取穩便 要求 (雇傭期間)不得拋直(擲)。拋公(工)一日,逐【日】勒物一斗 畫押 雇主宋多胡 受雇者馬安住 簽訂日期 丙申年(936)正月十日A.契約精神廣泛影響社會生活 B.國家對農民人身控制相對松弛C.民間經濟活動秩序漸趨規范 D.自耕農經濟仍然占據主導地位【答案】B【知識點】人身依附關系的減弱【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936年(中國)。根據材料可知,這種雇傭現象常見,受雇者有一定自主選擇權利,可自行選擇是否受雇及期滿后離開,這表明國家對農民人身控制相對松弛,B項正確;契約內容雖詳細,但僅反映個別案例,無法證明契約精神已“廣泛”影響社會生活,排除A項;契約條款具體但屬于個案,未體現整個民間經濟活動“漸趨規范”的趨勢,且敦煌地區因特殊歷史環境保存較多契約,不能代表全國普遍情況,排除C項;自耕農經濟占主導需結合土地所有制分析,材料僅體現雇傭關系,無法直接說明自耕農經濟的主導地位,且雇傭勞動的存在本身可能沖擊自耕農經濟,排除D項。故選B項。19.(2025·湖南長沙·模擬預測)南宋時期永嘉學派的代表人物葉適提出:“道在物中,不能離物而獨存”,并主張“利,義之和;利,義之本”,認為“仁義”必須通過實際功利的實踐來體現。這一思想主張( )A.屬于唯心主義的哲學范疇 B.蘊含經世致用的務實精神C.強調以仁義教化維護綱常 D.與程朱理學義利觀相一致【答案】B【知識點】二程與朱熹及其主張【詳解】根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為特點題、本質題。根據題目具體時空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南宋(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永嘉學派是南宋事功學派的代表,葉適的“道在物中”強調理論需依托具體事物,“義利統一”則反對空談道德,主張道德倫理應與社會實際需求相結合,體現了經世致用的思想傾向,B項正確;葉適的“道在物中”直接否定“道”獨立于物質存在,屬于唯物主義觀點,排除A項;題干未提及“教化”或“綱常倫理”,而是強調道德(仁義)與功利(利)的結合。葉適的“義利統一”旨在批判理學忽視實際功利的弊端,而非單純維護傳統倫理秩序,排除C項;程朱理學主張“義利對立”,認為追求功利會損害道德(如朱熹:“圣人千言萬語,只是教人存天理,滅人欲”)。葉適則主張“義利統一”,兩者觀點截然相反,排除D項。故選B項。20.(24-25高三上·廣東·期末)宋朝范成大指出,金朝本無錢幣,海陵王時所創交鈔乃模仿“中國楮幣”,實際使用極少,暗地里仍使用宋錢。近年考古發現,西夏使用的貨幣種類非常多,但仍以宋錢為主。遼夏金雖都自鑄錢幣,但宋錢仍是各政權間流通的最主要貨幣。宋錢的廣泛流通( )A.反映了邊境榷場貿易規模的擴大 B.造成了農牧混合經濟普遍化C.夯實了中華民族一體化經濟基礎 D.促進了絲綢之路貿易的發展【答案】C【知識點】宋元商業和城市的繁榮【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關鍵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據材料可知,宋錢在各民族中的廣泛使用,促進各民族在頻繁的經濟往來中,相互依存度提高,共同的經濟活動促進了民族間的融合與團結,所以宋錢廣泛流通夯實了中華民族一體化經濟基礎,C項正確;邊境榷場貿易規模擴大可能會使宋錢在邊境地區有更多流通,但宋錢不僅在邊境流通,還在遼、夏、金等政權內部廣泛流通 ,A解釋不全面,排除A項;農牧混合經濟普遍化主要與農業和牧業生產方式在一定區域的融合有關,宋錢的流通主要涉及的是貨幣領域的經濟交流,和農牧混合經濟普遍化沒有直接的因果聯系,排除B項;絲綢之路主要是連接中國與中亞、西亞乃至歐洲的貿易通道,宋錢主要流通在遼、夏、金等周邊少數民族政權地區,與絲綢之路貿易發展關系不大,不能直接促進絲綢之路貿易的發展,排除D項。故選C項。21.(2025·廣東梅州·一模)《夢粱錄》記載當時面食店的門首“以枋木及花樣沓結縛如山棚,上掛半邊豬羊,一帶近里門面窗牖,皆朱綠五彩裝飾,謂之“歡門”;《東京夢華錄》記載:“凡京師酒店,門首皆縛彩樓歡門”;《清明上河圖》中所繪的“孫羊正店”的彩樓歡門甚至有兩三層樓高。這體現出宋代( )A.社會習俗變化明顯 B.城市商業氛圍濃厚C.市坊界限已經打破 D.抑商政策逐漸廢除【答案】B【知識點】宋元商業和城市的繁榮【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根據據材料可知宋代的面食店和酒店非常注重門面的裝飾,這種裝飾不僅豪華,而且具有吸引顧客的效果,這明顯體現了當時城市商業的繁榮和商家對商業氛圍的營造,B項正確;僅憑宋朝裝飾門面的商業習俗的現象不能得出長時段內社會習俗的變化的結論,排除A項;面店與酒店是商業區,而材料無住宅區的信息,排除C項;宋代沒有放棄抑商政策,只是松動,排除D項。故選B項。22.(2025·河北·模擬預測)元代,從司農司的設置到勸農使的派遣,從監察系統兼勸農事到地方官吏皆以勸農署銜,逐漸形成了“上有司農之政,下有勸農之臣”的局面。但在勸農過程中,擾農情況的報告也屢見不鮮。這說明元代( )A.農業管理體系存在弊端 B.朝廷與農民矛盾逐漸激化C.涉農官吏職責較為模糊 D.中央農業機構行政效率高【答案】A【知識點】宋元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元代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農業管理體系,但在勸農過程中,擾農情況的報告也屢見不鮮,說明元代農業管理體系存在弊端,A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朝廷與農民矛盾逐漸激化,排除B項;材料信息顯示涉農官吏職責較為明確,排除C項;材料只是說明農業管理體系的形成,沒有中央農業機構行政效率高的相關信息,排除D項。故選A項。23.(2025·陜西咸陽·模擬預測)周紫芝《竹坡詩話》:“東坡云:‘街談市語皆可入詩,但要人熔化耳。’”“熔化”是將“不典”者化為“典”的過程。蘇軾和黃庭堅皆以“熔化”著名,皆有“以故為新,以俗為雅”之論。這可用來說明宋代( )A.理學世俗化緣于文化的創新 B.市民文化成為社會主流文化C.士大夫與平民審美旨趣趨同 D.商品經濟發展影響文學風格【答案】D【知識點】宋詞【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宋代商品經濟發展,城市繁榮,市民階層壯大,市民文化興起。街談市語等反映市民生活的語言大量出現,文人將其引入詩歌創作,體現了商品經濟發展對文學風格的影響,即文學創作更加貼近市民生活,語言更加通俗化,D項正確;題干中并沒有提及理學世俗化與文化創新之間的關系。材料主要圍繞詩歌創作中對民間俗語的運用展開,而非理學世俗化的緣由,排除A項;在宋代,雖然市民文化有所發展,但社會主流文化依然是儒家文化等正統文化,市民文化并沒有成為社會主流文化,排除B項;士大夫和平民由于階層差異等因素,在審美旨趣上存在明顯不同,“趨同”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故選D項。24.(2025·安徽蕪湖·模擬預測)《宋刑統》規定:“諸卑幼在外,尊長后為定婚,而卑幼自娶妻,已成者,婚如法;未成者,從尊長,違者杖一百”;但在實際生活中,“婚姻不問閥閱”“榜下捉婿”等現象盛行。這說明宋代( )A.傳統禮教對婚姻干預松弛 B.宗族倫理與等級秩序受到推崇C.社會變遷影響了婚姻觀念 D.女性在婚姻中主導權不斷提高【答案】C【知識點】門第觀念的衰敗【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宋代婚姻領域中“法律維護禮教”與“現實突破門第”的現象,本質是商品經濟發展、科舉制推動社會流動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社會變遷打破了傳統門閥制度下的婚姻秩序,使婚姻觀念從“重等級”轉向“重功利”,C項正確;法律仍明確維護尊長權威,說明禮教干預并未“松弛”,只是現實中因經濟、社會變化,民間對禮教的遵守出現松動,排除A項;材料中現實婚姻現象(如“不問閥閱”)恰恰是對宗族倫理和等級秩序的沖擊,而非“推崇”,排除B項;宋代女性地位雖較唐代有所提升,但“榜下捉婿”等現象的主體仍是男性,材料未體現女性在婚姻中的“主導權”,排除D項。故選C項。25.(2025·浙江嘉興·三模)中國北宋時期商業發達,都城東京是全國的商業和交通中心,人口不下百萬,店鋪林立,貨物山積。不但有全國各地的產品,還有來自高麗、大食的外國貨物。對“東京城”商業繁榮成因解釋合理的是( )A.坊市分區制度被打破擴大經營空間B.單一使用紙幣便捷了民間支付交易C.錢鋪等新式金融機構維護經營秩序D.陸上和海上絲路通暢利于中外往來【答案】A【知識點】宋元商業和城市的繁榮【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宋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代及以前,城市實行嚴格的“坊”與“市”分離制度,商業活動被限制在特定區域和時間。北宋時期,坊(居住區)與市(商業區)的嚴格界限被打破,商業活動突破時空限制,直接擴大了經營空間,促進城市繁榮,A項正確;北宋雖出現紙幣“交子”,但僅在局部地區使用,并未單一使用,排除B項;“錢鋪”等金融機構在明清才興起,與北宋不符,排除C項;北宋陸上絲路因戰亂受阻,主要依賴海上貿易,但東京作為內陸城市,其繁榮更直接源于坊市制度瓦解,排除D項。故選A項。26.(24-25高三上·河北承德·期末)據記載,北宋中后期的東京汴梁城內,經商者并不局限于戶籍上的“商人”(市籍人口),還涉及士、農、工、商,甚至“諸王(宗室貴族)邸多殖產市井,日取其資”。這說明當時( )A.商人社會地位明顯提升 B.城市職能開始發生變化C.戶籍登記制度形同虛設 D.商業經營氛圍相對寬松【答案】D【知識點】宋元商業和城市的繁榮【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宋時期(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可知,北宋經商的人階層廣泛,這與北宋打破了坊市制,使市的種類增多,同時放寬了市的時間地點的限制,商業經營的約束減少等因素有關,反映了商業經營氛圍相對寬松,D項正確;北宋仍然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商人的社會地位沒有明顯提高,排除A項;北宋城市的職能以經濟職能突出,但不能體現經商的人階層廣泛的本質問題,排除B項;北宋的戶籍制度使國家征收賦稅和征發徭役、兵役的重要依據,C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故選D項。27.(2025·河南許昌·三模)北宋詩詞中對前代功勛卓著歷史人物的抒寫可謂俯拾皆是,如司馬光“未得西羌滅,終為大漢羞。慚非班定遠,棄筆取封侯”。梅詢“亞夫金鼓從天降,韓信旌旗背水陳。耆致爾功還奏闕,圖形仍有麒麟”。這一現象折射出( )A.現實危機激發士人的愛國情懷 B.程朱理學強化士人的社會責任感C.宋代詩詞興盛植根于歷史文化 D.重文輕武國策營造寬松文化范圍【答案】A【知識點】宋詞【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宋(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北宋時期面臨著遼、西夏等少數民族政權的威脅,存在嚴重的邊患等現實危機。在這種背景下,北宋詩詞中頻繁出現對前代像班超、韓信、周亞夫等功勛卓著且抵御外敵、建功立業歷史人物的描寫,是北宋士人借古諷今、渴望像這些先輩一樣為國家抵御外敵、建立功勛的體現,反映了現實危機激發了士人的愛國情懷,A項正確;程朱理學強調“存天理,滅人欲”等觀念,注重個人的道德修養和社會倫理規范等,其主要影響更多體現在對個人品德和行為規范的約束以及對社會秩序的維護等方面,排除B項;雖然宋代詩詞興盛與歷史文化有一定的傳承關系,但題干重點強調的是北宋詩詞中對特定前代軍事功臣描寫這一現象背后的原因,而不是詩詞興盛與歷史文化的一般性聯系,排除C項;重文輕武國策主要是為了防止武將專權,加強中央集權,它主要影響的是北宋的政治格局、軍事制度以及文官和武官的地位等方面,排除D項。故選A項。28.(2025·四川巴中·三模)北宋詩人張耒在《賣餅兒》中寫道:“北風吹衣射我餅,不憂衣單憂餅冷。業無高卑志當堅,男兒有求安得閑。”對該詩解讀正確的是( )A.折射出重農抑商政策的改變 B.體現了士人價值觀念的變化C.體現了佛釋道思想交流融合 D.反映出宋代階層流動的頻繁【答案】B【知識點】門第觀念的衰敗【詳解】根據題干設問句,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宋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分析可知,“業無高卑志當堅”反映出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社會價值觀念也在發生變化,商業不再是受歧視的行業,B項正確;宋代仍然堅持重農抑商政策,只是略有松弛,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傳統價值觀念的變化,無關佛道儒思想的交融,排除C項;階層流動指在社會結構中,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轉換和變動,材料只涉及價值觀念的變化,不涉及階層的流動,排除D項。故選B項。29.(2025·貴州銅仁·模擬預測)據統計,《宋史》列傳和循吏傳所記載的官員共1525人,東南籍貫者有542人,占總數1/3以上。宋代位居宰相之職者有134人,其中浙江24人,福建18人,江西16人,江蘇6人,東南籍貫的宰相幾乎占總數一半。材料所述情況反映了( )A.經濟發展水平影響文化發展 B.崇文抑武政策有效落實C.東南地區高級官員人數最多 D.社會階層流動顯著提升【答案】A【知識點】經濟重心南移(宋元)【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材料顯示東南籍貫官員(包括宰相)比例顯著高于其他地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時期東南地區依托農業、手工業和海外貿易,成為全國經濟最發達區域,經濟繁榮促進了教育文化發展,東南地區書院興盛、科舉制度普及,使東南士子通過科舉入仕的比例大幅提升,A項正確;崇文抑武是宋代基本國策,但材料僅統計官員籍貫分布,未涉及政策執行情況,且該政策是全國性的,但材料突出的是東南地區的特殊性,而非政策本身的有效性,排除B項;“東南地區高級官員人數最多”僅描述現象,但未揭示本質原因,而材料隱含更深層的經濟文化關聯,排除C項;材料僅提供官員籍貫分布,未涉及官員的出身背景,排除D項。故選A項。30.(2025·四川成都·模擬預測)唐朝以前,不同社會層次的餐飲按等量原則,配給食物一份,席地或據案而食,獨自享用。唐朝逐漸改變,宋朝不少飲食店鋪中市民圍坐方桌,推杯把盞,群聚合食,滿足了各類交往需求。這一變化反映出( )A.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B.程朱理學影響巨大C.門第觀念逐漸弱化 D.禮法規范遭遇挑戰【答案】C【知識點】門第觀念的衰敗【詳解】根據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的時空是唐宋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唐朝以前,不同社會層次的餐飲按等量原則,配給食物一份,席地或據案而食,獨自享用。”說明唐朝以前的社會階層有嚴格的限制,到唐朝逐漸改變,到宋代“飲食店鋪中市民圍坐方桌,推杯把盞,群聚合食,滿足了各類交往需求”說明打破了原來的嚴格的等級秩序,反映了門第觀念逐漸淡化,C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社會等級秩序的弱化,不是中央集權的加強,排除A項;程朱理學強調儒家綱常倫理,與題目中門第觀念弱化不符,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門第觀念淡化,未涉及禮法觀念,排除D項。故選C項。二、材料題31.(2025·江西宜春·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代是中國坐具轉型的關鍵時期。宋之前起居方式以“席地而坐”為主,席、床等低型坐具在日常生活中占據主導地位。北宋前期,宋人高型坐具僅流行于上層階級及寺院中,且多出現于非正式場合。北宋中后期,宋人起居方式處于“席地而坐”向“垂足高坐”的過渡時期,此時椅、杌凳及坐墩等高型坐具逐漸向市井生活中普及。南宋時期,高型坐具體現的性別差異逐漸消失,“垂足高坐”起居方式已經成型。宋代坐具包括桌、凳、涼床、交椅等,選材于木、竹、藤等,皇室貴族更常用線腳裝飾、雕刻及紋飾、髹漆與嵌螺鈿工藝,文人坐具崇尚雅致,市井長凳光滑清潔。另外宋代統治者及文人士大夫試圖通過椅、杌凳及坐墩等高型坐具在吉禮、嘉禮、賓禮、兇禮中構建新的禮儀空間,從而使宋代的禮儀體系得以繼承和發展。——摘編自李旺《坐具與宋代社會生活研究》材料二 唐代是低足家具和高足家具并存的時期,隨著長條凳和長條桌的出現,在一些飲宴的過程中已經出現了垂足而坐的形象。五代時期高足坐具已經進入了人們的生活,但是傳統士大夫依舊保留著盤腿而坐為禮的遠古遺風。與唐代和五代相比,宋代的坐姿日益統一,跪坐和盤腿都已全部消失。毫無疑問,宋代的坐禮本質上已經發生了轉變,宋人已經從席子移到椅子上了,垂足而坐成為宋代標準的坐姿。(1)據材料一、二概括宋代坐具轉型的表現,并分析坐具轉型對坐姿的影響。(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宋代坐具發生轉型的原因。【答案】(1)表現:從低坐具向高坐具;高坐具逐漸平民化、普及化;性別差異逐漸消失;坐具類型豐富、材質多樣、工藝水平高。對坐姿的影響:由“席地而坐”向“垂足高坐”轉變;坐姿日益統一,跪坐和盤腿全部消失;坐的禮儀得到發展。(2)原因:商品經濟的發展;手工業技術的進步;市民階層擴大,社會流動加快;宋代文人士大夫階層崛起;儒家的發展(禮儀制度發展;維護統治秩序的需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知識點】程朱理學的影響、門第觀念的衰敗、宋元商業和城市的繁榮、宋元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影響題。時空是宋朝(中國)。表現:由材料“‘垂足高坐’起居方式已經成型”可得出,從低坐具向高坐具;由材料“此時椅、杌凳及坐墩等高型坐具逐漸向市井生活中普及”可得出,高坐具逐漸平民化、普及化;由材料“南宋時期,高型坐具體現的性別差異逐漸消失”及所學可得出,性別差異逐漸消失;由材料“宋代坐具包括桌、凳、涼床、交椅等”可得出,坐具類型豐富、材質多樣、工藝水平高。影響:由材料“宋之前起居方式以‘席地而坐’為主,席、床等低型坐具在日常生活中占據主導地位,‘垂足高坐’起居方式已經成型”可得出,由“席地而坐”向“垂足高坐”轉變;由材料“宋代的坐姿日益統一,跪坐和盤腿都已全部消失”及所學可得出,坐姿日益統一,跪坐和盤腿全部消失;由材料“毫無疑問,宋代的坐禮本質上已經發生了轉變,宋人已經從席子移到椅子上了,垂足而坐成為宋代標準的坐姿”可得出,坐的禮儀得到發展。(2)本題是原因題。時空是宋朝(中國)。原因:由材料“宋代的坐禮本質上已經發生了轉變,宋人已經從席子移到椅子上了”可得出,可從經濟角度分析,商品經濟的發展;由材料“皇室貴族更常用線腳裝飾、雕刻及紋飾、髹漆與嵌螺鈿工藝”可得出,手工業技術的進步;由材料“此時椅、杌凳及坐墩等高型坐具逐漸向市井生活中普及”及所學可得出,市民階層擴大,社會流動加快;由材料“另外宋代統治者及文人士大夫試圖通過椅、杌凳及坐墩等高型坐具在吉禮、嘉禮、賓禮、兇禮中構建新的禮儀空間”可得出,宋代文人士大夫階層崛起;由材料“但是傳統士大夫依舊保留著盤腿而坐為禮的遠古遺風。與唐代和五代相比,宋代的坐姿日益統一”可得出,儒家的發展(禮儀制度發展;維護統治秩序的需要);結合所學知識,可從民族交融角度分析,民族交往交流交融。32.(2025·吉林·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茶館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只是數量較少,當時茶館尚未與人們的生活發生密切的關系。茶館的重要發展時期在宋代。《東京夢華錄》中記載了宋代都城茶館密布的盛況,而且宋代的茶館已由城市普及到鄉村集鎮。當時茶館的營業機制比較完善,大多實行雇傭工作制,為招徠生意,還安排多種娛樂活動。因此從這一時期開始,茶館不僅代表著人們用餐喝茶的地方,還慢慢發展成與人民生活和城市文化有著緊密關系的地方。宋代時,城市商業經濟高度繁榮,飲食商品化的程度也快速提高。在城市,官署、學舍、妓館、瓦市等聚集地,但凡人有聚集之處,旁邊皆有茶館,這方便了人們飲食、歇息、娛樂。在北宋的汴京城中,茶館集中的御街附近還形成了十分有名的“州橋夜市”。——王笛《碌碌有為》(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代茶館發展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宋代茶館發展的意義。【答案】(1)特點:茶館密布;由城市普及到鄉村;經營機制較完善;附帶娛樂功能;與當時人們的社會生活聯系密切;商業色彩濃厚。(2)意義:豐富和便利了人們的社會生活;帶動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豐富和發展了中國茶文化;推動了市民文化(文學藝術)的發展。【知識點】宋元商業和城市的繁榮【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宋代中國。特點:據材料“宋代都城茶館密布”得出茶館密布;據材料“宋代的茶館已由城市普及到鄉村集鎮”得出由城市普及到鄉村;據材料“茶館的營業機制比較完善”得出經營機制較完善;據材料“為招徠生意,還安排多種娛樂活動”得出附帶娛樂功能;據材料“發展成與人民生活和城市文化有著緊密關系的地方”得出與當時人們的社會生活聯系密切;據材料“城市商業經濟高度繁榮,飲食商品化的程度也快速提高”得出商業色彩濃厚。(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宋代中國。意義:據材料“方便了人們飲食、歇息、娛樂”得出豐富和便利了人們的社會生活;據材料“在城市,……但凡人有聚集之處,旁邊皆有茶館”“形成了十分有名的‘州橋夜市’”得出帶動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結合所學,茶館是中國茶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多個方面豐富和發展了中國茶文化;據材料“與人民生活和城市文化有著緊密關系”得出推動了市民文化(文學藝術)的發展。33.(2025·湖南長沙·二模)考古是歷史研究的重要途徑,根據以下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夫妻對飲圖(東漢墓葬壁畫)材料二 夫妻對坐宴飲圖(宋朝墓葬壁畫)北宋有“樂舞兼備”的宴飲風尚,不僅上層的文人、士大夫如此,平民中的富豪地主更甚之。以夫婦對坐宴飲為中心的墓葬裝飾藝術,凸顯了人們理想的家庭生活敘事,成為家庭生活幸福和美滿的象征。——徐習文《宋代敘事畫研究》材料三 (夫妻對坐宴飲圖出土于河南省白沙地區)……白沙自漢代以來即為產鐵地區,當時周圍又新興起許多瓷窯工業……這些瓷窯工業的興起和興盛,當然又給附近地區創造了更為繁榮的條件。——宿白《白沙宋墓(第2版)》(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朝社會生活發生的變化,并說明原因。(2)根據所學知識,分析墓葬壁畫的史料價值。【答案】(1)變化:物質生活更加豐富;娛樂漸趨世俗化。原因:農業進步以及手工業發達;商品經濟繁榮;市民階層興起。(2)墓葬壁畫為實物史料,有較高的史料價值,能夠反映當時人們的繪畫特點以及審美情趣,同時有助于研究古代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的變化,推動歷史學的發展。【知識點】宋元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宋元商業和城市的繁榮【詳解】(1)本題是對比題、背景題。時空是宋朝(中國)。根據材料二“北宋有‘樂舞兼備’的宴飲風尚,不僅上層的文人、士大夫如此,平民中的富豪地主更甚之”得出,物質生活更加豐富;娛樂漸趨世俗化。原因:根據材料三“這些瓷窯工業的興起和興盛,當然又給附近地區創造了更為繁榮的條件”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農業進步以及手工業發達;根據材料二“北宋有‘樂舞兼備’的宴飲風尚,不僅上層的文人、士大夫如此,平民中的富豪地主更甚之”得出,商品經濟繁榮;市民階層興起。(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宋朝(中國)。根據材料一“夫妻對飲圖(東漢墓葬壁畫)”和材料二“夫妻對坐宴飲圖(宋朝墓葬壁畫)”及所學知識可得出,墓葬壁畫為實物史料,有較高的史料價值,能夠反映當時人們的繪畫特點以及審美情趣;根據材料二“北宋有‘樂舞兼備’的宴飲風尚,不僅上層的文人、士大夫如此,平民中的富豪地主更甚之”得出,有助于研究古代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的變化,推動歷史學的發展。34.(2025·廣西柳州·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城市建設高潮出現在周代,本著城邑建設為分封政治服務之目的,建城伊始,首先考慮的是城市政治等級所體現的秩序和尊嚴。《左傳》記載,“先王之制,大都不過三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春秋戰國時期,每個封國治下有諸多城市,皆成為統治的中堅地帶。《墨子·七患》說:“城者,所以自守也。”《禮記·禮運》說:“城郭溝池以為固。”顯然,這個時期城市的主要功能在政治與軍事方面,經濟方面的作用是次要的。早期城市里的人以階級(階層)、職業為單位聚集在一起,統治階級大都集中居住在城市,并形成了與此相適應的文化。“中國城市兩大核心之一的官紳區,通常占據著東西軸線北側的中心部分,名實相符,顯示其行政功能中樞性的衙門就配置在這里”。——摘編自肖建樂《唐代城市發展與城鄉關系變遷》材料二 宋代城市功能日趨走向多樣化,它的社會、商業貿易、文化消費等功能日益顯露出來。最明顯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來只為統治集團、貴族官僚服務開始面向下層,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史載,“今閭閻之卑,倡優之賤,男子服帶犀玉,婦人涂飾金珠,尚多僭侈,未合古制”。城市突破了居民區和商業區的區分,中世紀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發達的“廂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葉,不少城市又演變為“隅巷(坊)制”,坊不再是封閉式的居民區,實際上是商業與居住混雜在一起的街區。正是這場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動了封建城市規劃的變革,中國城市的發展,開始了多元化的道路。——摘編自吳剛《中國古代的城市生活》等(1)根據材料一,歸納先秦時期城市建設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現,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意義。【答案】(1)特點:出現城市建設高潮;具有鮮明的等級秩序;以政治和軍事功能為主;官紳區占據城市中心地位。(2)表現:城市功能多樣化,經濟文化等功能日益顯露;城市管理由封閉走向開放。意義: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繁榮;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促進市民文化的發展。【知識點】宋元商業和城市的繁榮、春秋戰國的農業、水利、工商業【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先秦時期(中國)。據材料一“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城市建設高潮出現在周代”,可得出出現城市建設高潮;據材料一“本著城邑建設為分封政治服務之目的,建城伊始,首先考慮的是城市政治等級所體現的秩序和尊嚴”,可得出具有鮮明的等級秩序;據材料一“這個時期城市的主要功能在政治與軍事方面,經濟方面的作用是次要的”,可得出以政治和軍事功能為主;據材料一“中國城市兩大核心之一的官紳區,通常占據著東西軸線北側的中心部分,名實相符,顯示其行政功能中樞性的衙門就配置在這里”,可得出官紳區占據城市中心地位。(2)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宋代(中國)。據材料二“宋代城市功能日趨走向多樣化,它的社會、商業貿易、文化消費等功能日益顯露出來”,可得出城市功能多樣化,經濟文化等功能日益顯露;據材料二“城市突破了居民區和商業區的區分,中世紀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發達的‘廂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葉,不少城市又演變為‘隅巷(坊)制’,坊不再是封閉式的居民區,實際上是商業與居住混雜在一起的街區”,可得出城市管理由封閉走向開放。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宋代(中國)。據材料二“正是這場宋代‘城市革命,推動了封建城市規劃的變革,中國城市的發展,開始了多元化的道路正是這場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動了封建城市規劃的變革,中國城市的發展,開始了多元化的道路”,可得出宋代“城市革命”推動了城市從政治中心向經濟文化中心轉變,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民階層的壯大,為城市文化的繁榮和社會結構的多元化奠定了基礎,是中國城市發展史上的重要轉折點,同時促進市民文化的發展;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35.(2025·河北石家莊·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宋代筆記小說既有《東坡志林》等以“筆記”命名的散文體,亦有《夷堅志》等規模宏大的志怪集,還有融合游記、考辨、政論的雜記。《東京夢華錄》記錄汴京繁華,《夷堅志》收錄志怪故事,《邵氏聞見錄》以歷史掌故為主,《冷齋夜話》側重文學評論,《萍洲可談》記錄海外貿易與市井生活。這些作品內容多基于“親歷、親見、親聞”,如《涑水記聞》記錄本朝軼事。《容齋隨筆》考辨朝政得失,甚至批判蔡京專權,南宋筆記多寄寓對朝政得失的感慨。筆記小說的考據范圍擴大,從漢魏以考經為主轉向經史子集無所不包,常淡化情節背景,直指“理”的闡發,如《夷堅志》雖載怪異之事,卻常以理性筆調探究現象背后的邏輯。《夷堅志》中約20%的故事涉及法律案件,通過因果報應強調司法公正的重要性。善書《太上感應篇》將筆記中的故事提煉為通俗文本,面向市民階層傳播,形成“三教合一”的勸善體系。筆記中保留了大量士大夫階層的價值判斷,如對女性參政的貶抑性記載,對武將群體的負面描述。——據劉師健等《宋代筆記的文體自覺與新變》等整理(1)根據材料,概括宋代筆記小說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筆記小說流行的影響。【答案】(1)文體特征的多元性;內容龐雜廣泛;實錄性;彰顯個人特點;注重考據;具有理性化傾向;傳播倫理觀念。(任答三點)(2)豐富市民生活;補充正史不足,推動史學研究;助力社會教化,改善社會風氣;有助于理學的世俗化;保存了文化遺產,促進文化傳承;為后世明清小說發展提供資源;助長了一些社會偏見的傳播。(任答三點)【知識點】宋元話本【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宋(中國)。特點:根據材料“宋代筆記小說既有《東坡志林》等以‘筆記’命名的散文體,亦有《夷堅志》等規模宏大的志怪集,還有融合游記、考辨、政論的雜記”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文體特征的多元性;根據材料“《東京夢華錄》記錄汴京繁華,《夷堅志》收錄志怪故事,《邵氏聞見錄》以歷史掌故為主,《冷齋夜話》側重文學評論,《萍洲可談》記錄海外貿易與市井生活”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內容龐雜廣泛;根據材料‘這些作品內容多基于“親歷、親見、親聞’”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實錄性;根據材料“筆記中保留了大量士大夫階層的價值判斷”,可知彰顯個人特點;根據材料“筆記小說的考據范圍擴大,從漢魏以考經為主轉向經史子集無所不包”,可知注重考據;根據材料“如《夷堅志》雖載怪異之事,卻常以理性筆調探究現象背后的邏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具有理性化傾向;根據材料“《夷堅志》中約20%的故事涉及法律案件,通過因果報應強調司法公正的重要性”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傳播倫理觀念。(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宋(中國)。影響:根據材料“《東京夢華錄》記錄汴京繁華,《夷堅志》收錄志怪故事,《邵氏聞見錄》以歷史掌故為主,《冷齋夜話》側重文學評論,《萍洲可談》記錄海外貿易與市井生活”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豐富市民生活;據材料“筆記小說的考據范圍擴大,從漢魏以考經為主轉向經史子集無所不包”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補充正史不足,推動史學研究;根據材料“《夷堅志》中約20%的故事涉及法律案件,通過因果報應強調司法公正的重要性”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助力社會教化,改善社會風氣;根據材料“常淡化情節背景,直指‘理’的闡發,如《夷堅志》雖載怪異之事,卻常以理性筆調探究現象背后的邏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有助于理學的世俗化;根據材料“宋代筆記小說既有《東坡志林》等以‘筆記’命名的散文體,亦有《夷堅志》等規模宏大的志怪集,還有融合游記、考辨、政論的雜記”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保存了文化遺產,促進文化傳承和為后世明清小說發展提供資源;根據材料“如對女性參政的貶抑性記載,對武將群體的負面描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助長了一些社會偏見的傳播。36.(2025·湖北·模擬預測)【貨幣國際化與海外貿易】材料一 北宋初年,銅幣的外流即已引起人們的注意,所謂“兩番南海貿易,有去無還”。銅錢流于“兩蕃”之一的契丹遼國地區的數量最為可觀:“北界別無錢幣,公私交易并使本朝銅錢,沿邊禁錢條法雖極深重,而利之所在,勢元由止,本朝每歲鑄錢以百萬計,而所在常患錢少。蓋散入四夷,勢當爾也”。針對這種外流,宋初即嚴令禁止,而設立了所謂的“銅紫”。也許是禁止不住,熙寧七年在大力鑄適銅幣的同時,廢除了這項禁令,攜帶銅錢外出的僅扭收商稅。“錢乃中國寶貨,今乃與四亮共用”,銅錢外流的現象延續到南宋也沒有改變。——摘編自漆俠主編《代經濟史》材料二 元朝版圖遼闊,橫貫歐亞,由于紙幣本身輕便,鋼之可“北逾陰山,西極渡沙,東盡遼東。南越海表”。這使當時的歐洲人覺得不可思議。商旅貨運,板稱方便。純紙幣流通空前興盛。由于中統鈔的信譽昭著,它的流遙領域并不僅限于國內,當時的印度、朝鮮、日本、安南等鄰近國家,曾經質幕地主動與元代紙鈔建立了兌換比率關系,不少海外貿易發達的并邦,對于中統鈔和本地貨幣均定有一定的比值,將其作為現金使用,暢通無阻,如高麗和東南亞的一些國家。甚至直到明代,中統鈔還在東南亞許多地方流通。——摘編自包玉端略說元代紙幣對于中國和世界的影響》(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述北宋時期制錢外流的時代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說明宋元時期貨幣國際化的影響。【答案】(1)宋代商品經濟繁榮;邊境貿易與海外貿易繁榮;民族政權和周邊國家貨幣體系不完善,具有強烈的貨幣需求;北宋政府實行“銅禁”政策,但效果有限。(2)影響:積極:促進國際貿易,推動區域經濟交流。(宋的銅錢和元朝紙幣被周邊國家廣泛接受);貨幣國際化提升宋元王朝國際影響力;推動金融創新(發行紙幣);消極:加劇國內貨幣短缺;加大外部市場風險(紙幣貶值波及海外)【知識點】宋元商業和城市的繁榮【詳解】(1)本題是背景題。時空是宋朝(中國)。背景:結合所學可知宋朝海外貿易貿易繁榮,宋朝官方在邊境地區設置榷場進行互市交易;根據材料“針對這種外流,宋初即嚴令禁止,而設立了所謂的‘銅紫’。也許是禁止不住”可知北宋實行“銅禁”但效果有限;根據材料“本朝每歲鑄錢以百萬計,而所在常患錢少”并結合所學可知,少數民族政權和周邊國家貨幣體系不完善,具有強烈的貨幣需求。(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宋元(中國)。影響:積極:根據材料“它的流遙領域并不僅限于國內,當時的印度、朝鮮、日本、安南等鄰近國家,曾經質幕地主動與元代紙鈔建立了兌換比率關系,不少海外貿易發達的并邦,對于中統鈔和本地貨幣均定有一定的比值,將其作為現金使用”可知宋元時期貨幣國際化,促進國際貿易,宋的銅錢和元朝紙幣被周邊國家廣泛接受;根據材料“元朝版圖遼闊,橫貫歐亞,由于紙幣本身輕便,鋼之可“北逾陰山,西極渡沙,東盡遼東。南越海表”。這使當時的歐洲人覺得不可思議”可知貨幣國際化提高了宋元王朝的國際影響力;根據材料“。商旅貨運,板稱方便。純紙幣流通空前興盛“可知推動金融創新。消極:結合所學可知,貨幣國際化使得貨幣外流,導致國內貨幣短缺,其次結合所學可知,元朝為滿足財政需求,濫發紙鈔,造成通貨膨脹,加大外部市場風險。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1練】必修綱要上第11課遼宋夏金元的經濟、社會與文化---備戰2026屆高考歷史復習(原卷版).docx 【第11練】必修綱要上第11課遼宋夏金元的經濟、社會與文化---備戰2026屆高考歷史復習(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