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修綱要上第12課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一、單選題1.(2025·湖北襄陽·模擬預測)1371—1643年,暹羅先后共114次遣使入訪中國。阿瑜陀耶王朝時期平均每2.4年向明朝進貢一次,遠超“三年一貢”的朝廷定例。從1664年到1766年,阿瑜陀耶王朝共向清王朝朝貢16次,平均6.38年一次,遠沒有達到“三年一貢”的規定。這一變化反映出清朝( )A.航海技術的退步 B.國力的不斷下降C.對外政策的調整 D.邊疆危機的出現2.(2025·浙江·模擬預測)下表為中國商船赴日本長崎貿易情況。對此解釋最合理的是( )時間 1684年 1685年 1688年數量 20艘 85艘 193艘注:1684—1722年,年均逾70多艘,遠超過明末十多年間的年平均數A.朝貢貿易規模不斷擴大 B.局勢變化使海禁政策有所松動C.東南倭患問題徹底解決 D.中國獲得太平洋貿易的主導權3.(2025·四川·模擬預測)明初洪武年間,政府多次頒布禁令。洪武十四年,“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洪武二十年,“禁番使毋得以麻鐵出境,仍命揭榜海上,使咸知之”;洪武三十年,“申禁人民不得擅出海與外國互市”。導致這類禁令政策出現的原因是( )A.防范不安勢力侵擾 B.海外貿易利潤微薄C.國內物資供應緊張 D.抑制民間商業發展4.(24-25高三下·云南·階段練習)唐朝民間乳業飲食大受歡迎,孫思邈曾說:“乳、酪、酥等常食之,令人有筋力、膽干(指有膽量謀略),肌體潤澤?!比欢?,明初名醫徐大椿則認為:“牛乳乃塞外之物,中原水土不宜?!敝煸耙苍凇队拼笳a》中明確將飲奶習俗視為“胡風”,規定“士庶不得僭用酪漿?!边@種變化說明( )A.民族融合趨勢發生逆轉 B.傳統醫學觀念改變飲食風尚C.政治因素影響社會習俗 D.中原地區經濟結構發生異變5.(2025·河南·模擬預測)自洪武三年(1370年)起,朱元璋陸續封24個兒子為親王。諸親王歲祿萬石,王府置相、傅等屬官,護衛甲士少者有3000余人,多者有19000人,隸籍兵部。公侯大臣見到親王皆需伏拜。諸王時或奉詔征伐,節制諸將。據此可推知,這一做法( )A.緩和了文武官員的對立 B.減輕了邊防的財政壓力C.埋下了政局變動的隱患 D.復興了傳統的宗法制度6.(2025·云南·模擬預測)明朝萬歷以前,內閣閣臣的選任大多是通過“特簡”,即由皇帝直接以圣旨的方式任命,而不通過吏部;萬歷以后,多是“廷推”,即由吏部會同九卿、科道共同推舉一些威望素著的大臣,報請皇帝同意后進入內閣。這一變化( )A.凸顯了民主政治的色彩 B.增添了官員選任的理性因素C.有利于監察制度的完善 D.推動了中央集權的制度革新7.(2025·河北·模擬預測)明中后期,皇帝詔令的起草如未經內閣票擬,則被稱為“中旨”“手敕”“內批”;如諸司奏啟的批答不經內閣票擬,則被說是“留中”,均不符合正常程序。正德年間,閣臣蔣冕曾上疏“近奉手敕,事出非常,乃祖宗百五十年來所未嘗有者。傳聞遠近,孰不驚疑”。這說明明朝( )A.內閣成為法定決策機構 B.中樞運行系統逐步穩定C.內閣票擬權日益被侵奪 D.內閣與司禮監相互制衡8.(2025·安徽·三模)1567年,明穆宗解除海禁,在福建漳州月港設督餉館,允許私人商船出海。此前走私猖獗的閩粵海商轉為合法經營,迅速開辟了前往日本、呂宋(菲律賓)、暹羅(泰國)等國航線。由此可推知,這些舉動( )A.有利于商業資本的集聚 B.引發了鄭和下西洋的壯舉C.削弱十三行的壟斷地位 D.擴展了海上絲路輻射范圍9.(2025·湖南永州·二模)元朝圣旨多采用蒙古語法糅合漢語詞匯形式,開篇曰“長生天氣力里,大福蔭互助里,皇帝圣旨”。漢族文臣潤色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明朝又改為“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說明( )A.明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 B.元朝民族矛盾逐漸緩和C.明朝強化皇權正統觀念 D.清朝承襲明朝政治制度10.(2025·四川攀枝花·三模)洪武二十六年(1393)規定:“湖廣、四川、云南、廣西土官承襲,務要驗封司委官體勘”,明確了土司承襲的審批權在吏部,而土司的承襲狀況均須地方官員結狀作保。在日常管理中也要求省級官員及時掌握土司動態并上報。這些規定的實行( )A.增強了朝廷的統治權威 B.開啟了邊疆內地一體化進程C.緩和了中央與地方矛盾 D.彰顯了改土歸流政策的效果11.(2025·廣東深圳·模擬預測)1567年隆慶帝解除海禁,在福建漳州月港設督餉館,允許私人商船出海。此前走私猖獗的閩粵海商轉為合法經營,迅速開辟了日本、呂宋(菲律賓)、暹羅(泰國)等航線。這( )A.促進了商業資本的集聚 B.開辟了海外貿易航線C.削弱十三行的壟斷地位 D.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12.(2025·重慶·二模)以下是關于明朝援朝戰爭(1592—1598年)的部分看法。以下看法反映出( )人物 看法董其昌(1555—1636年) 倭以平秀吉之死,因而惰歸,非戰之功也谷應泰(1620—1690年) 楊鎬(援朝將領)冒功之舉,罔上行私,損威失重張廷玉(1672—1755年) 糜餉數百萬,中朝(明朝)與朝鮮迄無勝算明朝統治存在隱患 B.交戰雙方實力懸殊C.宗藩體系名存實亡 D.明朝軍費拖垮財政13.(2025·遼寧丹東·二模)隨著蒙古使臣朝貢次數與使臣人數的增多,給明政府造成巨大的財政壓力,明廷允許使臣在朝貢途中與沿途百姓進行貿易,“將緊要使臣帶領來京,其余眾人具留大同安歇,給予口糧,有貨物交易者,聽其就彼交易”。這一做法( )A.推動了走私貿易的發展 B.解決了明政府的財政困難C.改變了朝貢貿易的性質 D.擴大了朝貢貿易受眾范圍14.(2025·河北張家口·三模)跟隨鄭和遠航的隨從人員馬歡和費信、鞏珍等人,回國后分別寫下《瀛涯勝覽》《星槎(舟船)勝覽》《西洋番國志》等書。明人還依據鄭和下西洋的路徑,繪制了《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據此可知,鄭和下西洋( )A.提升了中華文化影響力 B.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C.推動了西學東漸的發展 D.沖擊了傳統華夷觀念15.(2025·云南·模擬預測)明朝以正統與景泰時期為界,前期君臣之間雖時有沖突,但總體較少,后期君臣圍繞皇室財用、皇室禮儀、國家權力分配模式發生的沖突此起彼伏,產生了嚴重的政治后果。這種現象反映出當時( )A.士大夫階層政治主體意識覺醒 B.官僚黨爭愈演愈烈C.商品經濟發展沖擊了君臣倫理 D.政治運轉出現變化16.(2025·浙江·模擬預測)下圖為明太祖朱元璋的兩張畫像?,F存的皇帝畫像中,唯有朱元璋有兩類面貌截然不同的畫像,一為端莊之圓臉俊像,一為怪異之長臉丑像。有學者認為,圓臉俊像,是明初宮廷畫師美化朱元璋、美化大明王朝的作品,一般用于太廟、奉先殿的供奉、祭祀。長臉丑像所表達的文化內涵比較復雜:最初是對朱元璋低微身世進行的神話、裝飾,而后又摻雜了對朱元璋稱帝后恩威莫測、多疑嗜殺性格的刻畫。據此可知( )A.圓臉俊像因是官方所繪更接近朱元璋真實相貌B.考證這兩張畫像孰真孰偽毫無歷史研究的價值C.兩張畫像都蘊含著人們認識朱元璋的文化符號D.兩張畫像均是與朱元璋真實相貌無關的寫意畫17.(2025·河南·模擬預測)明英宗年幼即位,無法臨朝聽政,內閣大學士楊榮、楊士奇和楊溥創立“每日早朝止許言事八件”的權宜之制,其余政務則以內閣票擬和內監代為批紅的方式決策,并漸成定制。此舉( )A.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B.加強了內閣的行政權C.調整了中樞決策機制 D.削弱了皇權獨尊地位18.(2025·湖北·三模)明朝建立后,國內局勢不定,倭寇經常登陸騷擾;明太祖于洪武四年(1371年)詔令“瀕海民不得私自出?!薄C髂伦诩次缓?,北部韃靼部落持續進犯,東南沿海頻發倭患。1567年,明朝政府宣布解除海禁,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二洋,開始大規模對海外貿易征稅,史稱“隆慶開禁”。材料說明( )A.明政府對東南沿??刂屏p弱 B.日本武士入侵加劇了倭患程度C.海禁嚴重影響了居民日常生活 D.政府為統治需要調整海洋政策19.(2025·安徽·模擬預測)明中后期,皇帝詔令的起草如未經內閣票擬,則被稱為“中旨”“手敕”“內批”;如諸司奏啟的批答不經內閣票擬,則被說是“留中”,均不符合正常程序。正德年間,閣臣蔣冕曾上疏“近奉手敕,事出非常,乃祖宗百五十年來所未嘗有者。傳聞遠近,孰不驚疑”。這說明明朝( )A.內閣成為法定決策機構 B.中樞運行機制逐漸成熟C.內閣票擬權日益被侵奪 D.內閣與司禮監相互制衡20.(2025·湖南長沙·二模)元朝以“三國各與正統,各系其年號”的方式編纂遼、金、宋三史;明朝修史,強調“承天命,繼華夏”。這反映出元明( )A.史學觀念影響修史體例 B.民族觀念影響歷史敘事C.民族交融呈現歷史演進 D.大一統觀念的根本差異21.(2025·河北·模擬預測)明洪武、永樂時期,對東北的韃靼、女真諸部族采取招降、羈縻政策,建立都司、羈縻衛所,對其頭目進行封官,允許他們進京朝貢,與明政府進行貨物交換。這些舉措( )A.說明武力征服策略已經被取代 B.實現了中央對邊疆的有效管轄C.保障了朝貢貿易體系的穩定性 D.加強了邊疆與內地之間的聯系22.(2025·陜西安康·模擬預測)明朝內閣輔臣在票擬之前,與部院、封疆大吏頻繁商榷成為當時朝廷中樞決策運行中的慣例常態,而往來商榷最重要的載體之一是“公事化”的私函(見表)。萬歷朝內閣首輔私函統計表(部分)姓名 張居正 張四維 申時行 王錫爵 王家屏 沈一貫 李廷機 葉向高 合計數量(封) 889 679 1873 1493 393 43 326 386 6082公事私函這一方式反映了( )正常行政程序的破壞 B.中樞理政的互動協商C.內閣決策效率的提升 D.皇權受到一定的限制23.(24-25高三下·寧夏陜西·階段練習)明洪武二年(1369年)賜爪哇國書曰:“朕奉天命已主中國,恐遐邇未聞,故專報王知之……頒去《大統歷》一本,王其知正朔所在,必能奉若天道,俾爪哇之民安于生理,王亦永保祿位,福及子孫?!庇纱丝梢姡槲涞垡庠冢? )A.促使明朝歷法通行世界 B.貫徹推行朝貢外交體制C.確立明朝國際合法地位 D.維系兩國友好外交關系24.(2025·河北邯鄲·模擬預測)如圖為明朝中后期中樞政治形成的金字塔結構。據此可知( )A.皇帝加強了對朝政的控制 B.行政中樞機構職責分明C.內閣大臣的權力受到削弱 D.司禮監掌握了決策權力25.(2025·河南開封·三模)明宣德六年,朝廷因太湖匪患令南直隸巡撫周忱兼管周邊州縣軍務;嘉靖年間,東南沿海巡撫因抗倭被賜旗牌,可依軍法斬將,其他地區巡撫亦漸獲練兵守土之權。這表明,明代( )A.地方行政體系效率低下催生巡撫集權 B.中央通過分權改革削弱地方軍事力量C.邊疆的危機推動中樞權力向基層轉移 D.中央集權體制下應對危機的彈性調適26.(2025·廣東汕頭·二模)明嘉靖年間,江蘇昆山士子歸有光沿大運河赴京參加會試,途中“過興濟(今河北滄州),行五六里,以冰阻,先后來者皆聚,幾及千艘,半天下之士在此”。這反映了,當時( )A.政治與文化重心分離 B.科舉考試規模的擴大C.京杭大運河逐漸湮廢 D.全國性交通網絡形成27.(2025·廣東佛山·二模)明代選任鎮戍武官,最初由兵部基于“資”“薦”“俸”“地”等要素推舉將領人選。“土木之變”后,主要舉薦人從廷臣變為疆臣,邊軍的統領從勛貴轉移到邊鎮戰將。據此可知明朝( )A.地方治理失序 B.中央集權面臨嚴重挑戰C.邊境形勢嚴峻 D.選官制度發生根本改變28.(2025·福建泉州·模擬預測)唐宋以前,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為“天下之中”,北京被視為“夷狄之域”;自元明以來,北京為“天下之中”的觀念逐漸成型。這一變化( )A.推動經濟重心向南轉移 B.適應邊疆拓展需要C.緣于交通運輸格局改變 D.轉移戰略緩沖地帶29.(2025·西藏拉薩·二模)《明史·職官志》中提到:“自永樂以來,內閣學士多兼領六部事。其初,內閣僅備顧問,而無專任。至正統間,內閣權重,漸奪六部之權。凡昭令,赦宥,封拜、賞賜,征討,皆出內閣票擬。然后呈御前裁決?!边@一變化表明( )A.丞相制度得以重新建立 B.六部權力盡失形同虛設C.內閣權力得到一定加強 D.中央集權的進一參加強30.(2025·陜西安康·模擬預測)《大明官制》所載的1482個府州縣中,帶“沖”字的政區有486個?!皼_”即要沖之地,帶“沖”字政區的地域分布與驛路分布呈現出較高的一致性(見圖)。這種政區劃分( )A.適應了調整地方行政制度的需要 B.反映了因俗而治的治理模式C.便于朝廷對地方進行針對性管理 D.意在建立全國的驛路交通網二、材料題31.(24-25高三下·安徽·階段練習)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宋仁宗慶歷年間,范仲淹主持朝政,他的同年摯友滕宗諒遭到了挪用公務接待費的彈劾。宋朝的公務接待費使用制度本身不合理,大部分負責任的邊州軍政首長都會挪用這筆公款。滕宗諒挪用公款,的確違反了正式制度,但他用挪用的公款犒賞士兵,籠絡軍心,無一錢入于私囊。滕宗諒被審查之后,范仲淹極力為他辯護,而這種辯護也成了反對派攻擊范仲淹朋黨的口實之一。最終,“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范仲淹新政流產。——摘編自趙冬梅《法度與人心——帝制時期人與制度的互動》根據材料,就“制度的構建與運行”提出你的觀點(見解),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清晰)32.(2025·河北·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大明會典》以六部官制為綱,以事則為目,分述明代開國至萬歷十三年(1585年)年間各行政機構的建置沿革及所掌職事。以下政策摘自《大明會典》:材料 凡將馬牛、軍需、鐵貨、銅錢、緞匹、綢娟、絲錦私出外境貨賣,及下海者,杖一百;挑擔馱載之人,減一等,貨物船車并入官。于內以十分為率,三分付告人充賞。若將人口、軍器出境及下海者,絞;因而走泄事情者,斬。凡夷人貢船到岸,未曾報官盤驗,先行接買番貨,及為夷人收買違禁貨物者,俱發邊衛充軍。凡沿海去處,下海船只除有票號文引,許令出洋外,若奸豪勢要及軍民人等,造二桅以上違式大船,將帶違替貨物下海,前往番國買賣,潛通海賊,同謀結聚,及為向導。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謀叛已行律處斬,仍梟首示眾,全家發邊衛充軍。(1)概括材料所述政策的主要內容。(2)結合所學知識,補充一條與上述政策直接相關的舉措,并簡析其影響。33.(2025·湖南·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相關要求。材料一 我國古代宦官制度從秦至清經歷三起三落。最初宦官承擔宮中雜役,地位低賤,但因近侍君王可施加影響。秦漢時成正式組織,東漢后全用閹人,且參政范圍逐漸擴大。東漢中期起,幼主臨朝致外戚專權,皇帝依靠宦官奪回政權,宦官進而形成專權局面。隋唐時宦官勢力復蘇,玄宗后宦官掌兵權,干政專權無忌,至朱溫入朝才清除其勢力。北宋時宦官勢力又起,引發諸多問題。明代宦官自永樂時重用,有“二十四衙門”,還掌握特務機構,權勢極大。清王朝改革宦官機構,宦官失去獨立的行政職能,未形成專權局面。歷史上東漢、唐、明三朝宦官專權最嚴重,且隨封建專制主義政權走向頂峰,其危害漸深。——摘編整理自劉惠敏《宦官在我國古代專制政體中的影響》材料二 唐代中后期,宦官通過統領神策軍禁軍兵權,直接威脅皇權。自唐穆宗至昭宗,八帝中有七帝為宦官所立。唐文宗欲誅宦官,反遭軟禁,慨嘆“受制于家奴”。宋代則嚴格限制宦官權力,規定“內臣(宦官)不得領兵、預政”,宦官童貫雖掌兵權二十年,然其權勢始終依附于皇權,未成獨立勢力。明代司禮監掌印太監“權如元輔”,秉筆太監可代皇帝批紅,實權凌駕于內閣首輔之上。明中后期形成“內閣擬票、司禮監批紅”的共治格局。但顯赫如劉瑾、魏忠賢等宦官,其生死仍系于皇帝一念。萬歷年間,宦官田義因處理機要文書獲皇帝信任,官至司禮監掌印太監,執掌奏章批紅、特務監察等權,史載其“雖權傾朝野,然生死榮辱皆系于帝心”。——摘編整理自閆月嶺《中國古代宦官探究》(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我國古代宦官能夠專權的原因及對當時社會政治產生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唐代與明代宦官專權的異同。34.(2025·河北·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明朝以后,“只知尊君,而不知禮臣”,一味強調尊君和大臣對皇帝的義務,而皇帝對大臣的禮待卻不復存在。明代沿用金代的廷杖制度,明代廷杖只針對臣下?!睹魇贰ば谭ㄖ救贩Q:“廷杖之刑,亦自太祖始矣”,公卿之辱,此前未有。正如明朝人于慎行在《榖山筆麈》中說的那樣:“三代以下待臣之禮,至勝國(元朝)極輕,本朝因之,未能復古”,“本朝承勝國之后,上下之分太嚴”。明朝皇權的膨脹,延續了元朝的情況,以上也是常說的君主集權更加強化的重要現象。——摘編自葉煒《中國古代史十四講》(1)根據材料,概括明朝處理君臣關系的特點。(2)結合材料及所學,指出明代與之相關的一項制度或措施,并簡析其影響。35.(24-25高三下·河北邯鄲·階段練習)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和經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歷占城、爪哇、真臘(今柬埔寨)、舊港、暹羅、古里、滿剌加、渤泥(即文萊,在今加里曼丹島北岸)、蘇門答剌、阿魯、柯枝、大葛蘭、小葛蘭(即大葛蘭,明史誤為兩國,在印度西海岸)、西洋瑣里、瑣里(即西洋瑣里,明史誤為兩國,在今加里曼丹島境內)、加異勒、阿撥把丹、南巫里、甘把里、錫蘭山、喃渤利、彭亨、急蘭丹、忽魯謨斯、比剌、溜山(在印度西南馬爾代夫群島)、孫剌、木骨都束、麻林、剌撒、祖法兒、沙里灣泥、竹步(與卜剌哇、木骨都束,皆在今非洲東北岸索馬里境內)、榜葛剌(今孟加拉)、天方(今沙特阿拉伯麥加)、黎伐、那孤兒,凡三十余國。所取無名寶物,不可勝計,而中國耗廢亦不貲。——摘自《明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所述歷史事件的名稱,并說明其特點。(2)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其中某一特點形成的原因。36.(2025·江西·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相關要求。材料一 中國歷史人口的發展,主要是秦漢以來人口的發展,表現為相當明顯的周期波動性。下表為人口史學家們估計的中國古代人口數。朝代 時期 數量(人) 朝代 時期 數量(人)西漢 漢初 1500-1800萬 唐代 安史之亂前夕 7500萬武帝初年 3600萬 北宋 初年 不到4000萬平帝 6000萬 后期 可達1億東漢 初年 2500萬 南宋與金 政權并存時期 已超1.1億后期 6000萬 元代 初期 6000萬三國 初年 1500萬 明代 初期 不少于6000萬唐代 初年 3000萬 后期 至少1.6億材料二 中國古代人口的周期波動性發展,在世界人口史中極為典型突出。有人認為,世界其他地區人口的發展同樣也有波動周期。然而,“波動”雖然依稀可尋,“周期”規律卻無從探求。看來只有中國獨具條件孕育完備的人口周期。——以上材料均摘編自姜濤《人口史話》(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人口的周期波動性。(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古代孕育完備人口周期的條件。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必修綱要上第12課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一、單選題1.(2025·湖北襄陽·模擬預測)1371—1643年,暹羅先后共114次遣使入訪中國。阿瑜陀耶王朝時期平均每2.4年向明朝進貢一次,遠超“三年一貢”的朝廷定例。從1664年到1766年,阿瑜陀耶王朝共向清王朝朝貢16次,平均6.38年一次,遠沒有達到“三年一貢”的規定。這一變化反映出清朝( )A.航海技術的退步 B.國力的不斷下降C.對外政策的調整 D.邊疆危機的出現【答案】C【知識點】明朝滅亡與清軍入關【詳解】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明朝實行較為開放的對外政策,清朝實行閉關鎖國等對外政策調整,影響了暹羅朝貢頻率,C項正確;題干中暹羅朝貢頻率變化和航海技術無關聯,材料未涉及航海技術相關內容,排除A項;清朝前期國力強盛,題干時間主要是清初,不能體現國力不斷下降,排除B項;暹羅是外國,不是清朝邊疆問題,不存在邊疆危機,排除D項。故選C項。2.(2025·浙江·模擬預測)下表為中國商船赴日本長崎貿易情況。對此解釋最合理的是( )時間 1684年 1685年 1688年數量 20艘 85艘 193艘注:1684—1722年,年均逾70多艘,遠超過明末十多年間的年平均數A.朝貢貿易規模不斷擴大 B.局勢變化使海禁政策有所松動C.東南倭患問題徹底解決 D.中國獲得太平洋貿易的主導權【答案】B【知識點】倭寇侵擾東南沿海與戚家軍抗倭【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684至1688年的中國、日本。根據材料可知,1684年后,中國商船赴長崎貿易的船只數量呈現猛增趨勢,并在此后長期保持較高水平。結合所學可知,1683年,清政府收復臺灣,并于次年設置臺灣府,可知局勢變化促使海禁政策有所松動,B項正確;材料中中國商船赴日本貿易不屬于朝貢貿易范疇,排除A項;明朝末年,東南沿海的倭患已得到解決,排除C項;“中國獲得太平洋貿易主導權”的表述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3.(2025·四川·模擬預測)明初洪武年間,政府多次頒布禁令。洪武十四年,“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洪武二十年,“禁番使毋得以麻鐵出境,仍命揭榜海上,使咸知之”;洪武三十年,“申禁人民不得擅出海與外國互市”。導致這類禁令政策出現的原因是( )A.防范不安勢力侵擾 B.海外貿易利潤微薄C.國內物資供應緊張 D.抑制民間商業發展【答案】A【知識點】倭寇侵擾東南沿海與戚家軍抗倭【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初洪武年間(中國)。據題干“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禁番使毋得以麻鐵出境”等禁令內容,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初張士誠、方國珍等殘余勢力逃亡海上,與倭寇勾結侵擾沿海,明政府為鞏固政權、防范內外勢力聯合威脅,實施海禁以切斷其物資來源和聯系渠道,A項正確;海外貿易在當時往往利潤豐厚,而非微薄,且政府禁令并非基于貿易利潤的考慮,排除B項;物資供應緊張雖可能影響出口限制,但全面海禁的核心目的是政治安全而非單純物資管控,排除C項;抑制民間商業發展是海禁政策的客觀結果,但題干中禁令的軍事防御意圖更為直接,排除D項。故選A項。4.(24-25高三下·云南·階段練習)唐朝民間乳業飲食大受歡迎,孫思邈曾說:“乳、酪、酥等常食之,令人有筋力、膽干(指有膽量謀略),肌體潤澤。”然而,明初名醫徐大椿則認為:“牛乳乃塞外之物,中原水土不宜?!敝煸耙苍凇队拼笳a》中明確將飲奶習俗視為“胡風”,規定“士庶不得僭用酪漿。”這種變化說明( )A.民族融合趨勢發生逆轉 B.傳統醫學觀念改變飲食風尚C.政治因素影響社會習俗 D.中原地區經濟結構發生異變【答案】C【知識點】明朝與蒙古【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朱元璋在《御制大誥》中將飲奶定義為“胡風”,禁止士庶飲用酪漿,此舉旨在通過否定元代蒙古文化遺留,重建漢文化正統性,強化明朝政權合法性,體現了政治因素對社會習俗的有力影響,C項正確;明初對飲奶習俗的限制只是在文化習俗方面的一種表現,并不能說明民族融合趨勢發生了逆轉,排除A項;傳統醫學觀念確實對飲食風尚有一定影響,但根源為政治干預,排除B項;無證據表明乳業衰退與經濟轉型直接相關,明代農業仍以傳統種植業為主,排除D項。故選C項。5.(2025·河南·模擬預測)自洪武三年(1370年)起,朱元璋陸續封24個兒子為親王。諸親王歲祿萬石,王府置相、傅等屬官,護衛甲士少者有3000余人,多者有19000人,隸籍兵部。公侯大臣見到親王皆需伏拜。諸王時或奉詔征伐,節制諸將。據此可推知,這一做法( )A.緩和了文武官員的對立 B.減輕了邊防的財政壓力C.埋下了政局變動的隱患 D.復興了傳統的宗法制度【答案】C【知識點】元朝的滅亡與明朝的建立【詳解】根據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的時空明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明朝時期藩王手握重兵,且“諸王時或奉詔征伐,節制諸將”,這些措施導致藩王實力強大,成為后來明成祖武力推翻建文帝統治的重要前提,C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藩王手握重兵,與緩和文武官員的獨立無關,排除A項;根據材料“諸親王歲祿萬石,王府置相、傅等屬官”會加劇邊防的財政壓力,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朱元璋陸續封24個兒子為親王,并未突出嫡長子繼承制,不是對傳統的宗法制的復興,排除D項。故選C項。6.(2025·云南·模擬預測)明朝萬歷以前,內閣閣臣的選任大多是通過“特簡”,即由皇帝直接以圣旨的方式任命,而不通過吏部;萬歷以后,多是“廷推”,即由吏部會同九卿、科道共同推舉一些威望素著的大臣,報請皇帝同意后進入內閣。這一變化( )A.凸顯了民主政治的色彩 B.增添了官員選任的理性因素C.有利于監察制度的完善 D.推動了中央集權的制度革新【答案】B【知識點】內閣制【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廷推”是由吏部會同九卿、科道共同推舉威望素著的大臣,相較于皇帝個人直接任命(“特簡”),有更多部門參與考量,綜合更多人的意見和對大臣威望等方面的考察,增添了官員選任的理性因素,B項正確;明朝是封建君主專制社會,不存在民主政治,“廷推”雖然有多個部門參與推舉,但最終決定權仍在皇帝手中,本質上還是為皇權服務,并非民主政治,排除A項;題干主要討論的是內閣閣臣選任方式的變化,與監察制度并無直接關聯,排除C項;中央集權是指中央與地方的權力關系,而題干說的是內閣閣臣選任,屬于中央內部官員選任的變化,未涉及中央與地方關系,與中央集權制度革新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7.(2025·河北·模擬預測)明中后期,皇帝詔令的起草如未經內閣票擬,則被稱為“中旨”“手敕”“內批”;如諸司奏啟的批答不經內閣票擬,則被說是“留中”,均不符合正常程序。正德年間,閣臣蔣冕曾上疏“近奉手敕,事出非常,乃祖宗百五十年來所未嘗有者。傳聞遠近,孰不驚疑”。這說明明朝( )A.內閣成為法定決策機構 B.中樞運行系統逐步穩定C.內閣票擬權日益被侵奪 D.內閣與司禮監相互制衡【答案】B【知識點】內閣制【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明中后期,皇帝詔令的起草和諸司奏啟的批答形成了比較固定的程序要求,即需要經過內閣票擬,否則會被視為不符合正常程序,這體現了明朝的中樞運行系統在這個時期逐漸形成了穩定的模式,B項正確;內閣在明朝始終不是法定決策機構,雖然內閣有票擬權,但它的權力是基于皇帝的授權,材料只是強調詔令和奏啟正常情況下需要內閣票擬,不能就此得出內閣成為法定決策機構,排除A項;材料的重點是未經內閣票擬的情況被看作不正常,這實際上是在強調內閣票擬的重要性,沒有體現出內閣票擬權被侵奪,排除C項;材料未提及司禮監相關內容,沒有信息顯示內閣與司禮監相互制衡,排除D項。故選B項。8.(2025·安徽·三模)1567年,明穆宗解除海禁,在福建漳州月港設督餉館,允許私人商船出海。此前走私猖獗的閩粵海商轉為合法經營,迅速開辟了前往日本、呂宋(菲律賓)、暹羅(泰國)等國航線。由此可推知,這些舉動( )A.有利于商業資本的集聚 B.引發了鄭和下西洋的壯舉C.削弱十三行的壟斷地位 D.擴展了海上絲路輻射范圍【答案】A【知識點】倭寇侵擾東南沿海與戚家軍抗倭【詳解】本題是推斷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題干內容并結合相關史實可知,“隆慶開關”通過合法化貿易、擴大市場規模和引入白銀,利于促進中國東南部沿海地區商業資本的集聚,A項正確;鄭和船隊進行的是官方主導的朝貢貿易,而“隆慶開關”是民間貿易合法化,B項混淆了歷史時間與政策性質,排除B項;“十三行”是清朝在廣州設立的官方外貿壟斷機構,與明朝無關,排除C項;結合所學可知,明朝以前海上絲綢之路已經擴展至日本和東南亞地區,排除D項。故選A項。9.(2025·湖南永州·二模)元朝圣旨多采用蒙古語法糅合漢語詞匯形式,開篇曰“長生天氣力里,大福蔭互助里,皇帝圣旨”。漢族文臣潤色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明朝又改為“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說明( )A.明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 B.元朝民族矛盾逐漸緩和C.明朝強化皇權正統觀念 D.清朝承襲明朝政治制度【答案】C【知識點】內閣制【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明時期(中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元朝圣旨開篇“長生天氣力里,大福蔭互助里,皇帝圣旨”,經漢族文臣潤色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到明朝改為“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奉天承運” 強調皇帝是秉承上天的旨意來統治天下,極大地強化了皇權的正統性和神圣性。這種變化體現了明朝進一步強化皇權正統觀念,C項正確;材料中明朝圣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與元朝圣旨“長生天氣力里,大福蔭互助里,皇帝圣旨”形式和表述差異較大,明朝圣旨的表述是典型的強化皇權正統觀念的體現,并非保留蒙古文化元素,排除A項;材料主要圍繞元朝、明朝圣旨開篇用語的變化展開,并沒有關于元朝民族矛盾逐漸緩和的相關信息闡述,排除B項;材料內容只涉及元朝和明朝圣旨開篇用語的變化,沒有提及清朝承襲明朝政治制度的內容,排除D項。故選C項。10.(2025·四川攀枝花·三模)洪武二十六年(1393)規定:“湖廣、四川、云南、廣西土官承襲,務要驗封司委官體勘”,明確了土司承襲的審批權在吏部,而土司的承襲狀況均須地方官員結狀作保。在日常管理中也要求省級官員及時掌握土司動態并上報。這些規定的實行( )A.增強了朝廷的統治權威 B.開啟了邊疆內地一體化進程C.緩和了中央與地方矛盾 D.彰顯了改土歸流政策的效果【答案】A【知識點】明朝與西藏【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為本質題、影響題。根據題目具體時空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明代(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對土司承襲審批和日常管理的規定,加強了中央對土司的控制,增強了朝廷統治權威,A項正確;邊疆內地一體化進程的“開啟”不符合史實,明朝并未實現邊疆與內地一體化,這一進程主要在清朝“改土歸流”后推進,排除B項;這些規定可能激化而非緩和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因中央收權會引發土司不滿,排除C項;“改土歸流”是清朝政策,明朝僅是加強監管,未大規模推行改土歸流,排除D項。故選A項。11.(2025·廣東深圳·模擬預測)1567年隆慶帝解除海禁,在福建漳州月港設督餉館,允許私人商船出海。此前走私猖獗的閩粵海商轉為合法經營,迅速開辟了日本、呂宋(菲律賓)、暹羅(泰國)等航線。這( )A.促進了商業資本的集聚 B.開辟了海外貿易航線C.削弱十三行的壟斷地位 D.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答案】A【知識點】倭寇侵擾東南沿海與戚家軍抗倭【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根據材料“在福建漳州月港設督餉館,允許私人商船出海。此前走私猖獗的閩粵海商轉為合法經營,迅速開辟了日本、呂宋(菲律賓)、暹羅(泰國)等航線?!苯Y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海禁解除后,走私商轉為合法經營,貿易規模擴大,商人積累財富并將資本投入商業活動,推動商業資本向沿海地區集中,A項正確;題干提到海商“迅速開辟了日本、呂宋、暹羅等航線”,實際上,這些航線在海禁時期已通過走私存在,隆慶開關僅是使原有航線合法化,排除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廣州十三行是清代康熙年間設立的外貿壟斷機構,晚于隆慶開關,排除C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隆慶開關促進沿海經濟繁榮,增加政府稅收,緩解社會矛盾,客觀上穩定了統治,而且明亡主要源于內部農民起義、后金威脅、財政崩潰等,與海禁解除無直接因果關系,排除D項。故選A項。12.(2025·重慶·二模)以下是關于明朝援朝戰爭(1592—1598年)的部分看法。以下看法反映出( )人物 看法董其昌(1555—1636年) 倭以平秀吉之死,因而惰歸,非戰之功也谷應泰(1620—1690年) 楊鎬(援朝將領)冒功之舉,罔上行私,損威失重張廷玉(1672—1755年) 糜餉數百萬,中朝(明朝)與朝鮮迄無勝算明朝統治存在隱患 B.交戰雙方實力懸殊C.宗藩體系名存實亡 D.明朝軍費拖垮財政【答案】A【知識點】明朝滅亡與清軍入關【詳解】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背景題、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代(中國)。根據材料“因而惰歸,非戰之功也”“冒功之舉,罔上行私,損威失重”“糜餉數百萬……迄無勝算”等信息可知,明清士大夫看來,明代援朝戰爭的勝利只是僥幸,存在將領冒領軍功、營私舞弊、軍心不穩、軍費消耗過度等問題,反映出明朝統治存在隱患,A項正確;材料未提及中日雙方的實力對比,排除B項;材料只介紹了明朝援助其屬國朝鮮時暴露的軍政問題,并未強調明代宗藩體系已遭破壞、名存實亡,排除C項;材料中張廷玉的看法提到了糜餉數百萬,但其他人物看法未主要圍繞軍費拖垮財政展開,不能全面涵蓋材料內容,排除D項。故選A項。13.(2025·遼寧丹東·二模)隨著蒙古使臣朝貢次數與使臣人數的增多,給明政府造成巨大的財政壓力,明廷允許使臣在朝貢途中與沿途百姓進行貿易,“將緊要使臣帶領來京,其余眾人具留大同安歇,給予口糧,有貨物交易者,聽其就彼交易”。這一做法( )A.推動了走私貿易的發展 B.解決了明政府的財政困難C.改變了朝貢貿易的性質 D.擴大了朝貢貿易受眾范圍【答案】D【知識點】明朝與蒙古【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據材料和所學可知,明朝對朝貢貿易采取“厚往薄來”的賞賜政策,面臨接待成本劇增的問題,通過分流部分使臣至大同等地進行貿易,緩解了京城的財政負擔,為私人貿易提供了空間,擴大了朝貢貿易受眾范圍,D項正確;明廷通過分流部分使臣至大同等地進行貿易,客觀上有利于走私貿易的發展,但并非主觀上的“推動”,排除A項; “解決了明政府的財政困難” 表述太絕對,邊境貿易僅局部緩解開支,排除B項; “改變了朝貢貿易的性質” 表述錯誤,朝貢的政治象征意義和官方主導地位未發生本質變化,排除C項。故選D項。14.(2025·河北張家口·三模)跟隨鄭和遠航的隨從人員馬歡和費信、鞏珍等人,回國后分別寫下《瀛涯勝覽》《星槎(舟船)勝覽》《西洋番國志》等書。明人還依據鄭和下西洋的路徑,繪制了《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據此可知,鄭和下西洋( )A.提升了中華文化影響力 B.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C.推動了西學東漸的發展 D.沖擊了傳統華夷觀念【答案】B【知識點】鄭和下西洋【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鄭和下西洋豐富了國人對異域文化的了解,同時也將中華文化展現給沿途各國家,中外文化交流得以發展,B項正確;材料中撰寫《瀛涯勝覽》《星槎(舟船)勝覽》《西洋番國志》等書和繪制航海圖強調的是中國吸收、整理外來信息,并非提升了中華文化影響力,排除A項;“西學東漸”指明末清初歐洲科技文化傳入中國,排除C項;鄭和下西洋通過朝貢體系強化了傳統華夷觀念,排除D項。故選B項。15.(2025·云南·模擬預測)明朝以正統與景泰時期為界,前期君臣之間雖時有沖突,但總體較少,后期君臣圍繞皇室財用、皇室禮儀、國家權力分配模式發生的沖突此起彼伏,產生了嚴重的政治后果。這種現象反映出當時( )A.士大夫階層政治主體意識覺醒 B.官僚黨爭愈演愈烈C.商品經濟發展沖擊了君臣倫理 D.政治運轉出現變化【答案】D【知識點】內閣制【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根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明代前期君臣沖突總體較少,正統和景泰以后,君臣在多個問題上產生了激烈的沖突。結合所學,前期君主專制較強,后隨著內閣權勢和地位上升,對皇權形成一定程度的制衡,D項正確;材料未明確提及士大夫“主動參政”的意識,更多是制度性沖突的結果,表述不夠全面,排除A項;材料討論的是君臣關系,非官僚內部斗爭,黨爭是官僚之間的斗爭,排除B項;商品經濟發展影響主要體現在社會層面(如白銀貨幣化),與題干政治沖突無直接因果,排除C項。故選D項。16.(2025·浙江·模擬預測)下圖為明太祖朱元璋的兩張畫像?,F存的皇帝畫像中,唯有朱元璋有兩類面貌截然不同的畫像,一為端莊之圓臉俊像,一為怪異之長臉丑像。有學者認為,圓臉俊像,是明初宮廷畫師美化朱元璋、美化大明王朝的作品,一般用于太廟、奉先殿的供奉、祭祀。長臉丑像所表達的文化內涵比較復雜:最初是對朱元璋低微身世進行的神話、裝飾,而后又摻雜了對朱元璋稱帝后恩威莫測、多疑嗜殺性格的刻畫。據此可知( )A.圓臉俊像因是官方所繪更接近朱元璋真實相貌B.考證這兩張畫像孰真孰偽毫無歷史研究的價值C.兩張畫像都蘊含著人們認識朱元璋的文化符號D.兩張畫像均是與朱元璋真實相貌無關的寫意畫【答案】C【知識點】元朝的滅亡與明朝的建立【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代(中國)。根據材料中“美化朱元璋”“對朱元璋低微身世進行的神話、裝飾”“朱元璋稱帝后恩威莫測、多疑嗜殺性格的刻畫”等信息可知,無論是圓臉俊像還是長臉丑像,都是人們以畫面語言的形式來表達對朱元璋地位和性格的認識,兩張畫像都蘊含著人們認識朱元璋的文化符號,C項正確;明初宮廷畫師存在美化朱元璋的可能,官方所繪的朱元璋畫像不一定就更接近朱元璋的真實相貌,排除A項;考證這兩張畫像孰真孰偽可以研究朱元璋歷史形象的構建等問題,并非毫無歷史研究價值,排除B項;這兩張畫像有美化或者丑化朱元璋的可能性,但并不能說明其都與朱元璋真實長相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17.(2025·河南·模擬預測)明英宗年幼即位,無法臨朝聽政,內閣大學士楊榮、楊士奇和楊溥創立“每日早朝止許言事八件”的權宜之制,其余政務則以內閣票擬和內監代為批紅的方式決策,并漸成定制。此舉( )A.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B.加強了內閣的行政權C.調整了中樞決策機制 D.削弱了皇權獨尊地位【答案】C【知識點】內閣制【詳解】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明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原本皇帝親臨朝會處理政務的決策模式,因皇帝年幼轉為內閣票擬(草擬意見)與內監批紅(代行皇權)的協作機制。這一調整使中樞決策從皇帝直接裁決轉向內閣、內監聯合代理,本質上是中樞決策機制的調整,C項正確;雖然“每日早朝止許言事八件”可能簡化了朝會議程,但政務最終需經內閣票擬和內監批紅,流程復雜,未必能提高行政效率,排除A項;內閣沒有法定的行政權,其職能屬顧問性質,因此加強行政權的表述不嚴謹,排除B項;明代皇權獨尊的法理地位始終未變,內閣和內監的權力源于皇帝授權,其行為仍以皇權名義進行,決策合法性依附于皇權,排除D項。故選C項。18.(2025·湖北·三模)明朝建立后,國內局勢不定,倭寇經常登陸騷擾;明太祖于洪武四年(1371年)詔令“瀕海民不得私自出?!?。明穆宗即位后,北部韃靼部落持續進犯,東南沿海頻發倭患。1567年,明朝政府宣布解除海禁,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二洋,開始大規模對海外貿易征稅,史稱“隆慶開禁”。材料說明( )A.明政府對東南沿??刂屏p弱 B.日本武士入侵加劇了倭患程度C.海禁嚴重影響了居民日常生活 D.政府為統治需要調整海洋政策【答案】D【知識點】倭寇侵擾東南沿海與戚家軍抗倭【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明朝初年,為防范倭寇與東南沿海反明勢力勾結,朱元璋下詔實行海禁,明朝中后期,面對韃靼部落進犯和倭患雙重打擊,為增加財政收入,明穆宗放寬對沿海民間貿易的限制,反映出明朝政府根據實際統治需要調整海洋政策,D項正確;明政府對東南沿海控制力減弱與“開始大規模對海外貿易征稅”等不符,排除A項;日本武士入侵加劇了倭患程度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反映的主要問題,排除B項;海禁嚴重影響了居民日常生活,并非明朝政府調整海洋政策的主要原因,排除C項。故選D項。19.(2025·安徽·模擬預測)明中后期,皇帝詔令的起草如未經內閣票擬,則被稱為“中旨”“手敕”“內批”;如諸司奏啟的批答不經內閣票擬,則被說是“留中”,均不符合正常程序。正德年間,閣臣蔣冕曾上疏“近奉手敕,事出非常,乃祖宗百五十年來所未嘗有者。傳聞遠近,孰不驚疑”。這說明明朝( )A.內閣成為法定決策機構 B.中樞運行機制逐漸成熟C.內閣票擬權日益被侵奪 D.內閣與司禮監相互制衡【答案】B【知識點】內閣制【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中后期(中國)。根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明中后期,皇帝詔令的起草和諸司奏啟的批答形成了比較固定的程序要求,即需要經過內閣票擬,否則會被視為不符合正常程序,這體現了明朝的中樞運行系統在這個時期逐漸形成了穩定的模式,逐漸成熟,B項正確;內閣在明朝始終不是法定決策機構,雖然內閣有票擬權,但它的權力是基于皇帝的授權,材料只是強調詔令和奏啟正常情況下需要內閣票擬,不能就此得出內閣成為法定決策機構,排除A項;材料的重點是未經內閣票擬的情況被看作不正常,這實際上是在強調內閣票擬的重要性,沒有體現出內閣票擬權被侵奪,排除C項;材料未提及司禮監相關內容,沒有信息顯示內閣與司禮監相互制衡,排除D項。故選B項。20.(2025·湖南長沙·二模)元朝以“三國各與正統,各系其年號”的方式編纂遼、金、宋三史;明朝修史,強調“承天命,繼華夏”。這反映出元明( )A.史學觀念影響修史體例 B.民族觀念影響歷史敘事C.民族交融呈現歷史演進 D.大一統觀念的根本差異【答案】B【知識點】忽必烈改革及元朝的統一、元朝的滅亡與明朝的建立【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明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元朝以“各與正統”修史,承認遼金宋的合法性,淡化夷狄界限。明朝強化漢文化正統。因此,二者民族政策影響了修史原則,B項正確;根據材料可知,材料強調的是修史敘事差異,未涉及體例的變化,排除A項;材料主要體現政策與修史理念的關系,但是材料沒有體現民族交融與歷史演進的關系,排除C項;根據材料可知,元明兩朝本質上都有大一統觀念,只是實現路徑不同:元朝通過承認各民族政權的正統性維護大一統,明朝通過強調漢族正統來鞏固大一統,排除D項。故選B項。21.(2025·河北·模擬預測)明洪武、永樂時期,對東北的韃靼、女真諸部族采取招降、羈縻政策,建立都司、羈縻衛所,對其頭目進行封官,允許他們進京朝貢,與明政府進行貨物交換。這些舉措( )A.說明武力征服策略已經被取代 B.實現了中央對邊疆的有效管轄C.保障了朝貢貿易體系的穩定性 D.加強了邊疆與內地之間的聯系【答案】D【知識點】明朝與滿洲【詳解】根據次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影響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明代對東北的韃靼、女真諸部族采取招降、羈縻政策,允許其頭目進京朝貢,與明政府進行貨物交換,這些舉措有利于強化邊疆與內地在政治、經濟等方面的聯系,D項正確;明朝對東北地區采取的是軍事威懾與懷柔籠絡相結合的邊疆治理策略,并未放棄武力征服,排除A項;材料中的措施針對是東北地區,不能代表中國整個邊疆,排除B項;朝貢貿易核心是周邊國家或部族通過向中原王朝進獻貢品,換取王朝的回賜、冊封和政治承認,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22.(2025·陜西安康·模擬預測)明朝內閣輔臣在票擬之前,與部院、封疆大吏頻繁商榷成為當時朝廷中樞決策運行中的慣例常態,而往來商榷最重要的載體之一是“公事化”的私函(見表)。萬歷朝內閣首輔私函統計表(部分)姓名 張居正 張四維 申時行 王錫爵 王家屏 沈一貫 李廷機 葉向高 合計數量(封) 889 679 1873 1493 393 43 326 386 6082公事私函這一方式反映了( )正常行政程序的破壞 B.中樞理政的互動協商C.內閣決策效率的提升 D.皇權受到一定的限制【答案】B【知識點】內閣制【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內閣輔臣在票擬之前,會與部院、封疆大吏進行頻繁的商榷,以確保決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這種商榷機制不僅提高了決策的質量,還增強了內閣與部院、封疆大吏之間的協調與合作 ,體現了中樞理政的互動協商,B項正確;公事私函是當時朝廷中樞決策運行中的重要環節 ,并不屬于正常行政程序的破壞,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決策效率的快慢,無法說明內閣決策效率的提升,排除C項;公事私函這一方式反映了中樞理政的互動協商,未涉及對皇權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B項。23.(24-25高三下·寧夏陜西·階段練習)明洪武二年(1369年)賜爪哇國書曰:“朕奉天命已主中國,恐遐邇未聞,故專報王知之……頒去《大統歷》一本,王其知正朔所在,必能奉若天道,俾爪哇之民安于生理,王亦永保祿位,福及子孫?!庇纱丝梢姡槲涞垡庠冢? )A.促使明朝歷法通行世界 B.貫徹推行朝貢外交體制C.確立明朝國際合法地位 D.維系兩國友好外交關系【答案】C【知識點】元朝的滅亡與明朝的建立【詳解】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由材料中“朕奉天命已主中國”“頒去《大統歷》一本,王其知正朔所在,必能奉若天道”可知,明朝建立后,通過向爪哇國頒賜國書,明確明王朝統治是天命所歸,以此確立明王朝的國際合法地位,C項正確;賜《大統歷》并非旨在使明朝歷法通行世界,題干未體現這一宏大意圖,排除A項;“朝貢體制”雖涉及明朝外交框架,但材料側重單方面宣示正統,而非雙向互動,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出維系兩國友好外交關系表述寬泛,沒有準確體現出明朝在朝貢外交體制下,希望爪哇國尊崇明朝正統、遵循朝貢規則的意圖,排除D項。故選C項。24.(2025·河北邯鄲·模擬預測)如圖為明朝中后期中樞政治形成的金字塔結構。據此可知( )A.皇帝加強了對朝政的控制 B.行政中樞機構職責分明C.內閣大臣的權力受到削弱 D.司禮監掌握了決策權力【答案】A【知識點】內閣制【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代(中國)。根據圖片信息,結合所學可知,明代廢除丞相、設內閣后,分置票擬權和批紅權、以司禮監制衡內閣等,體現了皇帝對朝政控制的加強,A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中樞機構職能的異變,而不是職責分明,排除B項;內閣本身是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的秘書機構,沒有法定的權力,排除C項;宦官機構司禮監參與決策過程,但不一定能掌握決策權力,排除D項。故選A項。25.(2025·河南開封·三模)明宣德六年,朝廷因太湖匪患令南直隸巡撫周忱兼管周邊州縣軍務;嘉靖年間,東南沿海巡撫因抗倭被賜旗牌,可依軍法斬將,其他地區巡撫亦漸獲練兵守土之權。這表明,明代( )A.地方行政體系效率低下催生巡撫集權 B.中央通過分權改革削弱地方軍事力量C.邊疆的危機推動中樞權力向基層轉移 D.中央集權體制下應對危機的彈性調適【答案】D【知識點】倭寇侵擾東南沿海與戚家軍抗倭【詳解】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中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明代朝廷在面對太湖匪患和東南沿海倭寇等危機時,通過賦予巡撫更大的軍事和行政權力,如兼管軍務、賜旗牌、練兵守土等來應對,在堅持中央集權體制的前提下,為解決地方問題,適當賦予地方長官一定權力,從而更好的有效解決地方問題,這體現了中央集權體制在危機下的靈活調整能力,D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地方問題促使巡撫權力的擴大,而非行政體系效率低下,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對軍權的分化,涉及的是地方長官獲得了監管軍務的部分權力,排除B項;中樞權力是指中央決策機構的變化,材料涉及的是地方一級長官權力的變化,排除C項。故選D項。26.(2025·廣東汕頭·二模)明嘉靖年間,江蘇昆山士子歸有光沿大運河赴京參加會試,途中“過興濟(今河北滄州),行五六里,以冰阻,先后來者皆聚,幾及千艘,半天下之士在此”。這反映了,當時( )A.政治與文化重心分離 B.科舉考試規模的擴大C.京杭大運河逐漸湮廢 D.全國性交通網絡形成【答案】A【知識點】經濟重心南移(宋元)、元朝的滅亡與明朝的建立【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明朝中國的文化中心在江南,政治中心在北方的北京,因此很多南方士子要經過運河赴京參加會試,側面反映政治與文化重心分離,A項正確;被阻塞的船只達到千艘,反映參加科舉的人數眾多,但沒有具體人數和與前代對比,不能斷定規模擴大,排除B項;士子沿大運河赴京參加會試,表明大運河仍然是重要交通線路,雖然存在阻塞情況,但不至于逐漸湮廢,排除C項;材料主要講大運河這一交通路線,不足以構成交通網絡,排除D項。故選A項。27.(2025·廣東佛山·二模)明代選任鎮戍武官,最初由兵部基于“資”“薦”“俸”“地”等要素推舉將領人選?!巴聊局儭焙?,主要舉薦人從廷臣變為疆臣,邊軍的統領從勛貴轉移到邊鎮戰將。據此可知明朝( )A.地方治理失序 B.中央集權面臨嚴重挑戰C.邊境形勢嚴峻 D.選官制度發生根本改變【答案】C【知識點】明朝與蒙古【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代(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土木之變后,舉薦武官的主要人從廷臣變為疆臣,邊軍統領從勛貴轉移到邊鎮戰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土木之變”導致明朝軍事力量嚴重削弱,北方邊境防御壓力驟增,明朝為應對邊疆危機,調整武官選拔標準,注重實戰經驗,由地方疆臣舉薦邊鎮戰將,反映出邊境形勢嚴峻迫使明朝強化軍事應對,C項正確;材料討論的是武官選拔的變化,而不是地方治理的問題,排除A項;選官權從中央廷臣轉向地方疆臣屬于權力調整,但邊疆將領仍受中央節制,未直接威脅中央集權,排除B項;選官制度的變化局限于武官選拔標準,未涉及科舉等根本性制度變革,排除D項。故選C項。28.(2025·福建泉州·模擬預測)唐宋以前,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為“天下之中”,北京被視為“夷狄之域”;自元明以來,北京為“天下之中”的觀念逐漸成型。這一變化( )A.推動經濟重心向南轉移 B.適應邊疆拓展需要C.緣于交通運輸格局改變 D.轉移戰略緩沖地帶【答案】B【知識點】明朝與蒙古【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宋時期以洛陽為“天下之中”,而元明以來,隨著北方游牧民族對中原的持續威脅及邊疆治理的復雜化,北京為“天下之中”不僅是地理位置的變動,更是政權對邊疆控制力增強的體現,B項正確;經濟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交通運輸格局的改變是服務于政治軍事需求的結果,而非根本原因,排除C項;北京的核心作用是直接控制邊疆,而非被動緩沖,排除D項。故選B項。29.(2025·西藏拉薩·二模)《明史·職官志》中提到:“自永樂以來,內閣學士多兼領六部事。其初,內閣僅備顧問,而無專任。至正統間,內閣權重,漸奪六部之權。凡昭令,赦宥,封拜、賞賜,征討,皆出內閣票擬。然后呈御前裁決?!边@一變化表明( )A.丞相制度得以重新建立 B.六部權力盡失形同虛設C.內閣權力得到一定加強 D.中央集權的進一參加強【答案】C【知識點】內閣制【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代(中國)。根據材料信息“自永樂以來,內閣漸奪六部之權,凡詔令等皆出內閣票擬”并結合所學知識,明太祖廢丞相后,內閣逐漸成為皇帝秘書機構,正統后通過票擬權參與決策,可知內閣從顧問機構演變為擁有較大權力的機構,C項正確;明朝廢除丞相制度后未再重新建立,排除A項;六部并非失去了所有權力,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中央機構權力的變化,而非中央集權的加強,排除D項。故選C項。30.(2025·陜西安康·模擬預測)《大明官制》所載的1482個府州縣中,帶“沖”字的政區有486個?!皼_”即要沖之地,帶“沖”字政區的地域分布與驛路分布呈現出較高的一致性(見圖)。這種政區劃分( )A.適應了調整地方行政制度的需要 B.反映了因俗而治的治理模式C.便于朝廷對地方進行針對性管理 D.意在建立全國的驛路交通網【答案】C【知識點】元朝的滅亡與明朝的建立【詳解】根據次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目的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根據材料“帶‘沖’字政區的地域分布與驛路分布呈現出較高的一致性”結合所學可知,驛路是明朝傳遞文書、運輸物資和軍事調動的關鍵通道,將位于驛路沿線的政區標注為“沖”,意味著朝廷需要加強對這些關鍵戰略節點的管控以及有針對地進行資源調配,確保統治效率和國家安全,C項正確;明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并未因“沖”字標識而改變,排除A項;“因俗而治”通常指根據地方風俗采取差異化管理,而“沖”字政區的劃分基于地理位置和驛路功能,與民俗無關,排除B項;驛路交通網在明朝早已存在,“沖”字政區劃分因驛路而設,排除D項。故選C項。二、材料題31.(24-25高三下·安徽·階段練習)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宋仁宗慶歷年間,范仲淹主持朝政,他的同年摯友滕宗諒遭到了挪用公務接待費的彈劾。宋朝的公務接待費使用制度本身不合理,大部分負責任的邊州軍政首長都會挪用這筆公款。滕宗諒挪用公款,的確違反了正式制度,但他用挪用的公款犒賞士兵,籠絡軍心,無一錢入于私囊。滕宗諒被審查之后,范仲淹極力為他辯護,而這種辯護也成了反對派攻擊范仲淹朋黨的口實之一。最終,“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范仲淹新政流產。——摘編自趙冬梅《法度與人心——帝制時期人與制度的互動》根據材料,就“制度的構建與運行”提出你的觀點(見解),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觀點(見解):制度的構建應在運行實踐中加以完善。論述:制度的構建具有強烈的主觀性,因此尚需要在實踐運行中加以完善。材料中宋朝的公務接待費使用制度本身很不合理,理應加以調整完善,但結果卻間接導致國家新政的破產,不可不謂教訓之深刻。當然,也有許多制度的構建在運行實踐中加以完善。比如,唐初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程序性分工,在實踐中不僅會影響決策效率,也因決策與執行的分離而影響執行效率,為此唐朝設立了宰相議事的政事堂,推動三省辦公一體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再比如,明初廢除宰相制,皇帝直接領導六部,實踐中不僅使皇帝工作壓力巨大,也使得皇帝的個人決策失誤的風險增加,為此明朝設立了內閣,并賦予閣臣票擬權,從而在君主專制與國家決策機制上實現較好的平衡,推動了明朝的國家治理。總之,制度的構建與運行是一個系統工程,制度的構建應在實踐運行中加以檢驗和完善,這樣才能使得制度建設適應實際需要,從而發揮制度的優勢,促進國家治理的有效性。(言之成理即可)(以上“示例”僅供閱卷參考,不是唯一標準答案。如學生提出其他觀點,論述合理亦可賦分)【知識點】三省六部制、內閣制【詳解】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此題是開放性試題,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正確解答本題要做到以下步驟:第一,緊扣材料信息,歸納、概括并提煉出一個觀點(論題),諸如要求圍繞“制度的構建與運行”提出觀點,并根據材料“宋朝的公務接待費使用制度本身不合理,大部分負責任的邊州軍政首長都會挪用這筆公款。滕宗諒挪用公款,的確違反了正式制度,但他用挪用的公款犒賞士兵,籠絡軍心,無一錢入于私囊”可得出制度的構建應在運行實踐中加以完善。第二,緊扣材料信息,回憶、再現所學對所提煉的觀點(論題)展開論證和說明,做到史論結合、有理有據。就答案示例而言,主要選取唐三省六部制、明初廢宰相制,結合所學圍繞三省六部制的運行、影響即在實踐中存在問題,以及改進措施政事堂的設立進行論述,明初廢宰相制主要圍繞其內容、弊端及解決措施內閣制的設立等方面展開論證和說明。第三,末尾要附上總結性的語言(小結),以升華所提煉出的觀點(論題),如制度的構建與運行是一個系統工程,制度的構建應在實踐運行中加以檢驗和完善,這樣才能使得制度建設適應實際需要,從而發揮制度的優勢,促進國家治理的有效性。32.(2025·河北·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大明會典》以六部官制為綱,以事則為目,分述明代開國至萬歷十三年(1585年)年間各行政機構的建置沿革及所掌職事。以下政策摘自《大明會典》:材料 凡將馬牛、軍需、鐵貨、銅錢、緞匹、綢娟、絲錦私出外境貨賣,及下海者,杖一百;挑擔馱載之人,減一等,貨物船車并入官。于內以十分為率,三分付告人充賞。若將人口、軍器出境及下海者,絞;因而走泄事情者,斬。凡夷人貢船到岸,未曾報官盤驗,先行接買番貨,及為夷人收買違禁貨物者,俱發邊衛充軍。凡沿海去處,下海船只除有票號文引,許令出洋外,若奸豪勢要及軍民人等,造二桅以上違式大船,將帶違替貨物下海,前往番國買賣,潛通海賊,同謀結聚,及為向導。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謀叛已行律處斬,仍梟首示眾,全家發邊衛充軍。(1)概括材料所述政策的主要內容。(2)結合所學知識,補充一條與上述政策直接相關的舉措,并簡析其影響。【答案】(1)內容:禁止將違禁物品輸往國外;嚴禁下海通番貿易;加強朝貢貿易管理;嚴禁民間制造二桅以上的大船。(2)舉措:戚繼光抗擊倭寇。影響:重創倭寇,穩定了東南沿海形勢;捍衛了中華民族的利益;為朝廷放松私人海外貿易的限制(隆慶開關)創造了條件。【知識點】倭寇侵擾東南沿海與戚家軍抗倭【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明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凡將馬牛、軍需、鐵貨、銅錢、緞匹、綢娟、絲錦私出外境貨賣,及下海者,杖一百”可知,禁止將違禁物品輸往國外;根據材料“及為夷人收買違禁貨物者,俱發邊衛充軍?!笨芍?,嚴禁下海通番貿易;根據材料“凡夷人貢船到岸,未曾報官盤驗,先行接買番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加強朝貢貿易管理;根據材料“造二桅以上違式大船,將帶違替貨物下海,前往番國買賣,潛通海賊,同謀結聚,及為向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嚴禁民間制造二桅以上的大船。(2)本題是特點題、影響題。時空是明朝時期的中國。第一小問舉措,根據材料“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謀叛已行律處斬,仍梟首示眾,全家發邊衛充軍?!苯Y合明朝的相關知識可知,戚繼光抗擊倭寇。第二小問影響,根據材料“凡夷人貢船到岸,未曾報官盤驗,先行接買番貨”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東南沿海形勢、中華民族利益、私人海外貿易等方面回答。依據明朝的相關知識可知,從東南沿海形勢角度分析,創倭寇,穩定了東南沿海形勢;從中華民族利益角度分析,捍衛了中華民族的利益;從私人海外貿易角度分析,為朝廷放松私人海外貿易的限制(隆慶開關)創造了條件。33.(2025·湖南·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相關要求。材料一 我國古代宦官制度從秦至清經歷三起三落。最初宦官承擔宮中雜役,地位低賤,但因近侍君王可施加影響。秦漢時成正式組織,東漢后全用閹人,且參政范圍逐漸擴大。東漢中期起,幼主臨朝致外戚專權,皇帝依靠宦官奪回政權,宦官進而形成專權局面。隋唐時宦官勢力復蘇,玄宗后宦官掌兵權,干政專權無忌,至朱溫入朝才清除其勢力。北宋時宦官勢力又起,引發諸多問題。明代宦官自永樂時重用,有“二十四衙門”,還掌握特務機構,權勢極大。清王朝改革宦官機構,宦官失去獨立的行政職能,未形成專權局面。歷史上東漢、唐、明三朝宦官專權最嚴重,且隨封建專制主義政權走向頂峰,其危害漸深。——摘編整理自劉惠敏《宦官在我國古代專制政體中的影響》材料二 唐代中后期,宦官通過統領神策軍禁軍兵權,直接威脅皇權。自唐穆宗至昭宗,八帝中有七帝為宦官所立。唐文宗欲誅宦官,反遭軟禁,慨嘆“受制于家奴”。宋代則嚴格限制宦官權力,規定“內臣(宦官)不得領兵、預政”,宦官童貫雖掌兵權二十年,然其權勢始終依附于皇權,未成獨立勢力。明代司禮監掌印太監“權如元輔”,秉筆太監可代皇帝批紅,實權凌駕于內閣首輔之上。明中后期形成“內閣擬票、司禮監批紅”的共治格局。但顯赫如劉瑾、魏忠賢等宦官,其生死仍系于皇帝一念。萬歷年間,宦官田義因處理機要文書獲皇帝信任,官至司禮監掌印太監,執掌奏章批紅、特務監察等權,史載其“雖權傾朝野,然生死榮辱皆系于帝心”。——摘編整理自閆月嶺《中國古代宦官探究》(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我國古代宦官能夠專權的原因及對當時社會政治產生的影響。(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唐代與明代宦官專權的異同。【答案】(1)原因:①近侍君王的特殊地位:宦官作為皇帝貼身侍從,容易獲得信任,成為皇權對抗外戚、權臣的工具。②皇權與外部勢力的博弈的需要:東漢幼主臨朝,外戚專權,皇帝借宦官奪權;唐代宦官因掌握禁軍(如神策軍)成為皇權倚仗;明代皇帝為制衡內閣,賦予宦官批紅權。③制度性授權:唐代宦官掌兵權,明代宦官機構(如司禮監、東廠)被賦予行政、監察等職能,形成獨立權力體系。④皇帝個人因素:君主昏庸或怠政(如明萬歷帝),導致宦官趁機攬權。影響:易導致朝政腐敗與政局動蕩,削弱中央集權穩定性;加劇統治集團內斗,消耗統治力量;激化社會矛盾,加劇民變,加速王朝衰亡。(2)相同點:①權力均源于君主專制的需求:均為皇權制衡外朝(唐代對抗藩鎮、明代牽制內閣)的產物。②都深度干預朝政:唐代宦官掌禁軍、明代司禮監批紅,均直接參與核心決策。③依附性與威脅并存:雖權勢滔天,但根本仍依附皇權(如劉瑾、魏忠賢被皇帝輕易誅殺)。兩者本質均為專制集權制度下權力失衡的產物。不同點:唐代宦官通過軍權直接控制皇帝,甚至廢立,而明代宦官更多是通過行政手段如批紅來干預朝政,但最終權力仍受皇帝制約。【知識點】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外戚宦官交替專權與“黨錮之禍”、內閣制、廠衛制【詳解】(1)本題是背景、影響題。時空是:古代中國。原因:①根據材料“最初宦官承擔宮中雜役,地位低賤,但因近侍君王可施加影響”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近侍君王的特殊地位:宦官作為皇帝貼身侍從,容易獲得信任,成為皇權對抗外戚、權臣的工具。②根據材料“東漢中期起,幼主臨朝致外戚專權,皇帝依靠宦官奪回政權,宦官進而形成專權局面”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皇權與外部勢力的博弈的需要:東漢幼主臨朝,外戚專權,皇帝借宦官奪權;根據材料“隋唐時宦官勢力復蘇,玄宗后宦官掌兵權,干政專權無忌,至朱溫入朝才清除其勢力”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代宦官因掌握禁軍(如神策軍)成為皇權倚仗;根據材料“明代宦官自永樂時重用,有‘二十四衙門’,還掌握特務機構,權勢極大”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代皇帝為制衡內閣,賦予宦官批紅權。③根據材料“隋唐時宦官勢力復蘇,玄宗后宦官掌兵權,干政專權無忌,至朱溫入朝才清除其勢力。北宋時宦官勢力又起,引發諸多問題。明代宦官自永樂時重用,有‘二十四衙門’,還掌握特務機構,權勢極大”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制度性授權:唐代宦官掌兵權,明代宦官機構(如司禮監、東廠)被賦予行政、監察等職能,形成獨立權力體系。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皇帝個人因素:君主昏庸或怠政(如明萬歷帝),導致宦官趁機攬權。影響:根據材料“東漢中期起,幼主臨朝致外戚專權,皇帝依靠宦官奪回政權,宦官進而形成專權局面”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易導致朝政腐敗與政局動蕩,削弱中央集權穩定性;根據材料“隋唐時宦官勢力復蘇,玄宗后宦官掌兵權,干政專權無忌,至朱溫入朝才清除其勢力”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加劇統治集團內斗,消耗統治力量;根據材料“明代宦官自永樂時重用,有‘二十四衙門’,還掌握特務機構,權勢極大”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激化社會矛盾,加劇民變,加速王朝衰亡。(2)本題是對比題。時空是:唐、明(中國)。相同點:①根據材料“明代司禮監掌印太監‘權如元輔’,秉筆太監可代皇帝批紅,實權凌駕于內閣首輔之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權力均源于君主專制的需求:均為皇權制衡外朝(唐代對抗藩鎮、明代牽制內閣)的產物。②根據材料“唐代中后期,宦官通過統領神策軍禁軍兵權,直接威脅皇權”“明代司禮監掌印太監‘權如元輔’,秉筆太監可代皇帝批紅,實權凌駕于內閣首輔之上”都深度干預朝政:唐代宦官掌禁軍、明代司禮監批紅,均直接參與核心決策。③根據材料“但顯赫如劉瑾、魏忠賢等宦官,其生死仍系于皇帝一念。萬歷年間,宦官田義因處理機要文書獲皇帝信任”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依附性與威脅并存:雖權勢滔天,但根本仍依附皇權(如劉瑾、魏忠賢被皇帝輕易誅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兩者本質均為專制集權制度下權力失衡的產物。不同點:根據材料“唐代中后期,宦官通過統領神策軍禁軍兵權,直接威脅皇權”“明代司禮監掌印太監‘權如元輔’,秉筆太監可代皇帝批紅,實權凌駕于內閣首輔之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代宦官通過軍權直接控制皇帝,甚至廢立,而明代宦官更多是通過行政手段如批紅來干預朝政,但最終權力仍受皇帝制約。34.(2025·河北·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明朝以后,“只知尊君,而不知禮臣”,一味強調尊君和大臣對皇帝的義務,而皇帝對大臣的禮待卻不復存在。明代沿用金代的廷杖制度,明代廷杖只針對臣下?!睹魇贰ば谭ㄖ救贩Q:“廷杖之刑,亦自太祖始矣”,公卿之辱,此前未有。正如明朝人于慎行在《榖山筆麈》中說的那樣:“三代以下待臣之禮,至勝國(元朝)極輕,本朝因之,未能復古”,“本朝承勝國之后,上下之分太嚴”。明朝皇權的膨脹,延續了元朝的情況,以上也是常說的君主集權更加強化的重要現象。——摘編自葉煒《中國古代史十四講》(1)根據材料,概括明朝處理君臣關系的特點。(2)結合材料及所學,指出明代與之相關的一項制度或措施,并簡析其影響。【答案】(1)沿襲元朝的做法;設廷杖制度,挫傷大臣尊嚴;過度強化君權,忽視禮待臣下。(2)措施:廢除宰相制度。影響:加強了皇權;導致皇帝工作倍增;促使內閣制度產生。【知識點】元朝的滅亡與明朝的建立、內閣制【詳解】(1) 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明朝(中國)。特點:據材料 “明朝皇權的膨脹,延續了元朝的情況” 可知,明朝處理君臣關系沿襲元朝的做法;據材料 “明代沿用金代的廷杖制度,明代廷杖只針對臣下” 以及 “挫傷大臣尊嚴” 可知,明朝設廷杖制度,挫傷大臣尊嚴 ;據材料 “‘只知尊君,而不知禮臣’,一味強調尊君和大臣對皇帝的義務,而皇帝對大臣的禮待卻不復存在” 可知,明朝過度強化君權,忽視禮待臣下。(2)本題是措施及影響分析題,時空是:明朝(中國)。措施: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措施是選擇廢除宰相制度。影響:據所學知識可知,宰相制度在歷史上一定程度上對皇權有制約,廢除宰相制度使得皇帝直接統領六部,沒有了相權的掣肘,加強了皇權;皇帝直接管理眾多政務,導致皇帝工作倍增;由于皇帝政務過于繁雜,需要有人協助處理,這促使內閣制度產生,內閣最初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機構。35.(24-25高三下·河北邯鄲·階段練習)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和經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歷占城、爪哇、真臘(今柬埔寨)、舊港、暹羅、古里、滿剌加、渤泥(即文萊,在今加里曼丹島北岸)、蘇門答剌、阿魯、柯枝、大葛蘭、小葛蘭(即大葛蘭,明史誤為兩國,在印度西海岸)、西洋瑣里、瑣里(即西洋瑣里,明史誤為兩國,在今加里曼丹島境內)、加異勒、阿撥把丹、南巫里、甘把里、錫蘭山、喃渤利、彭亨、急蘭丹、忽魯謨斯、比剌、溜山(在印度西南馬爾代夫群島)、孫剌、木骨都束、麻林、剌撒、祖法兒、沙里灣泥、竹步(與卜剌哇、木骨都束,皆在今非洲東北岸索馬里境內)、榜葛剌(今孟加拉)、天方(今沙特阿拉伯麥加)、黎伐、那孤兒,凡三十余國。所取無名寶物,不可勝計,而中國耗廢亦不貲。——摘自《明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所述歷史事件的名稱,并說明其特點。(2)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其中某一特點形成的原因。【答案】(1)名稱:鄭和下西洋。特點:規??涨?,資金、裝備、技術等方面領先世界;以“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為目的;后來未能持續;耗費巨大;起到擴大和加深中華文化影響的作用。(2)【示例】特點:規??涨?,資金、裝備、技術等方面領先世界。原因:封建經濟的發展,明朝國力的增強;航海經驗的積累和航海技術的進步;“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奠基;朝廷的支持。【知識點】鄭和下西洋【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明朝(中國)。名稱:根據材料“和經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歷占城、爪哇、真臘(今柬埔寨)……凡三十余國”可知,材料所述的歷史事件為鄭和下西洋。特點:根據材料“先后七奉使,所歷占城、爪哇、真臘(今柬埔寨)……凡三十余國”可知,鄭和下西洋規??涨?;根據材料“所取無名寶物,不可勝計,而中國耗廢亦不貲”可知,耗費巨大;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鄭和下西洋在資金、裝備、技術等方面領先世界;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鄭和下西洋后來未能持續;鄭和下西洋起到了擴大和加深中華文化影響的作用。(2)本題是特點題和原因題。時空:明朝(中國)。特點: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鄭和下西洋規??涨埃Y金、裝備、技術等方面領先世界。原因:根據所學知識,首先,明朝時期,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得到了顯著的發展,國家經濟實力雄厚,為遠洋航行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支持。其次,明朝在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國家實力強大,有能力組織大規模的遠洋航行。此外,明朝在航海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經驗,同時航海技術也不斷進步,為遠洋航行提供了更加安全、便捷的條件。最后,明朝皇帝對遠洋航行給予了高度重視和支持,為鄭和下西洋提供了政治上的保障和組織上的支持。同時,“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也為鄭和下西洋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背景和現實基礎。36.(2025·江西·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相關要求。材料一 中國歷史人口的發展,主要是秦漢以來人口的發展,表現為相當明顯的周期波動性。下表為人口史學家們估計的中國古代人口數。朝代 時期 數量(人) 朝代 時期 數量(人)西漢 漢初 1500-1800萬 唐代 安史之亂前夕 7500萬武帝初年 3600萬 北宋 初年 不到4000萬平帝 6000萬 后期 可達1億東漢 初年 2500萬 南宋與金 政權并存時期 已超1.1億后期 6000萬 元代 初期 6000萬三國 初年 1500萬 明代 初期 不少于6000萬唐代 初年 3000萬 后期 至少1.6億材料二 中國古代人口的周期波動性發展,在世界人口史中極為典型突出。有人認為,世界其他地區人口的發展同樣也有波動周期。然而,“波動”雖然依稀可尋,“周期”規律卻無從探求??磥碇挥兄袊毦邨l件孕育完備的人口周期。——以上材料均摘編自姜濤《人口史話》(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人口的周期波動性。(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古代孕育完備人口周期的條件。【答案】(1)波動性:新舊王朝鼎革之際,中國人口的數量可在極短的時間里降至最低值;新王朝建立到王朝中后期,人口進入高速、穩定增長階段,出現人口的最高值;王朝后期進入下降階段,人口再次跌落谷值;隨著社會動亂的平定或新王朝的建立,人口恢復增長,從而進入一個新的發展周期。(2)條件:大一統政治局面的長期存在;發達的農業文明長期發展;國土面積遼闊,人口基數大;歷代王朝的人口統計制度;鼓勵人口生育的舉措;中國古代的人口觀。【知識點】唐代社會經濟的發展、“文景之治”、唐朝的建立與統一、元朝的滅亡與明朝的建立【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波動性:根據材料“漢初”“東漢初年”“北宋初年”“元代初期”“明代初期”人口數和所學知識可知,新舊王朝鼎革之際,中國人口的數量可在極短的時間里降至最低值;根據材料“武帝初年”“平帝”“西漢后期”“北宋后期”“明朝后期”人口數等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新王朝建立到王朝中后期,人口進入高速、穩定增長階段,出現人口的最高值;王朝后期進入下降階段,人口再次跌落谷值;根據材料“三國”“唐代”“安史之亂前夕”“南宋與金政權并存時期”人口數等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隨著社會動亂的平定或新王朝的建立,人口恢復增長,從而進入一個新的發展周期。(2)本題是背景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條件:根據材料“西漢”“東漢”“唐代”“元代”“明代”等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大一統政治局面的長期存在;國土面積遼闊,人口基數大;根據所學知識,還可從發達的農業文明長期發展; 歷代王朝的人口統計制度; 鼓勵人口生育的舉措; 中國古代的人口觀等方面分析。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2練】必修綱要上第12課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備戰2026屆高考歷史復習(原卷版).docx 【第12練】必修綱要上第12課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備戰2026屆高考歷史復習(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