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3練】必修綱要上第13課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原卷版+解析版)---備戰(zhàn)2026屆高考歷史復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3練】必修綱要上第13課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原卷版+解析版)---備戰(zhàn)2026屆高考歷史復習

資源簡介

必修綱要上第13課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
一、單選題
1.(2025·河南·模擬預測)乾隆十六年(1751年),朝廷頒布《西藏善后章程》,規(guī)定西藏不再設立郡王,藏區(qū)噶廈政府需“稟知達賴喇嘛與駐藏大臣等,遵奉指示而行”,朝廷還將在西藏常駐軍隊。據此可推知,當時西藏( )
A.原生文明被迫中斷 B.和諧穩(wěn)定漸有保障
C.貴族勢力難以遏制 D.實踐分權制衡機制
【答案】B
【知識點】《欽定藏內善后章程》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藏善后章程》中西藏不再設郡王、噶廈政府要遵達賴喇嘛與駐藏大臣指示行事、朝廷在西藏常駐軍隊等規(guī)定,加強了中央對西藏的管理,有助于穩(wěn)定西藏的局勢,使西藏和諧穩(wěn)定漸有保障,B項正確;材料表明當時西藏和諧穩(wěn)定漸有保障,材料未體現西藏“原生文明被迫中斷”,排除A項;《西藏善后章程》中的規(guī)定削弱了貴族勢力,并非“難以遏制”,排除C項;中國古代是專制統(tǒng)治,不存在“分權制衡機制”,這一舉措是中央集權加強的表現,排除D項。故選B項。
2.(2025·河北滄州·三模)在清政府與俄羅斯簽訂《尼布楚條約》的翌年(1690年),康熙皇帝派遣黑龍江將軍薩布素、寧古塔將軍巴海等兵分九路,首次對黑龍江流域邊界地區(qū)展開巡查。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清政府繪制完成《黑龍江流域圖》,并附有滿文說明。據此可知,當時清政府( )
A.重視維護領土主權完整 B.近代民族國家觀念形成
C.與俄羅斯領土糾紛激化 D.積極拓展東北地區(qū)疆土
【答案】A
【知識點】中俄《尼布楚條約》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據材料可知,在與俄羅斯簽訂《尼布楚條約》后,康熙皇帝派遣軍隊對黑龍江流域邊界地區(qū)展開巡查,并繪制完成《黑龍江流域圖》,這一系列舉措表明清政府重視對邊疆地區(qū)的管理,意在維護領土主權完整,A項正確;中國近代民族國家觀念是在近代列強侵略的背景下逐漸形成的,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體現出與俄羅斯領土糾紛激化,且《尼布楚條約》已經劃定了邊界,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對現有領土的巡查和管理,而非拓展疆土,排除D項。故選A項。
3.(2025·湖南長沙·模擬預測)清代康熙年間,皇帝多次親往曲阜孔廟祭祀,行三跪九叩大禮,并賜予孔子“至圣先師”尊號。雍正帝下詔將祭祀對象擴大至歷代儒家圣賢,修繕各地文廟,命各省府州縣學宮皆行春秋二祭。乾隆時期更將祭祀范圍囊括蒙元名儒耶律楚材、金朝學者王若虛等。清代這些舉措意在( )
A.重申程朱理學的官方哲學地位 B.重構華夷之辨的文化認同體系
C.通過文化整合維護統(tǒng)治正統(tǒng)性 D.削弱地方宗族勢力的政治影響
【答案】C
【知識點】“康乾盛世”
【詳解】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目的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中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清代統(tǒng)治者通過擴大對儒家先賢及少數民族王朝學者的祭祀,將自身納入中原文化傳承體系,同時淡化華夷界限,旨在以文化整合強化滿族政權承接“道統(tǒng)”的正統(tǒng)性,C項正確;“程朱理學”,未能涵蓋材料中跨民族祭祀的特征,排除A項;“重構華夷之辨”與清朝祭祀少數民族名儒以消解夷夏對立的意圖相悖,排除B項;削弱地方宗族勢力的政治影響與祭祀活動無直接關聯,排除D項。故選C項。
4.(2025·湖南長沙·一模)《尼布楚條約》訂立之初,議政王大臣等奏稱“鄂羅斯國人,始感戴覆載洪恩,傾心歸化,悉遵往議大臣指示,定其邊界。此皆我皇上睿慮周詳,德威遐播之所致也”。這反映出當時( )
A.沙俄被納入清朝朝貢體制之中 B.清朝軍事實力強于沙俄
C.議政王大臣會議決定軍國大事 D.民族國家觀念尚未形成
【答案】D
【知識點】中俄《尼布楚條約》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尼布楚條約》訂立之初,議政王大臣會議仍將劃定邊界的行為視作中國對俄國的恩賜,這是受到傳統(tǒng)天下觀的影響,反映出當時民族國家觀念尚未形成,D項正確;清政府試圖將沙俄納入朝貢體制,但一直未能如愿,排除A項;材料表達的是清朝單方面的想法,無法得出軍事實力強于沙俄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主要圍繞對《尼布楚條約》簽訂的認識,突出的是對清朝皇帝的歌功頌德以及當時對國際關系的認知,并非強調議政王大臣會議決定軍國大事,排除C項。故選D項。
5.(2025·湖南婁底·模擬預測)清前期專設“總督漕運兼提督軍務巡撫鳳陽等處兼管河道”一職,簡稱漕運總督,如康熙年間,漕運總督靳輔主持黃淮水利工程,協(xié)調江蘇、安徽、河南等省疏浚河道。漕運總督的設置體現出清朝( )
A.注重管理運河沿岸商貿 B.中央權力下移地方的趨勢
C.削弱了地方的財政權限 D.對跨區(qū)域社會治理的探索
【答案】D
【知識點】“康乾盛世”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為本質題。根據題目具體時空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清代(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總督漕運兼提督軍務巡撫鳳陽等處兼管河道,體現出對河道、水利的管理,屬于社會治理的一個層面;協(xié)調江蘇、安徽、河南等省疏浚河道體現出跨區(qū)域的治理,D項正確;題干未提及商貿活動,漕運總督的職責聚焦于水利工程協(xié)調,而非商貿管理,排除A項;漕運總督是中央任命的職位,代表中央協(xié)調地方事務,體現的是中央集權加強,而非權力下放,排除B項;題干強調河道疏浚的跨省協(xié)調,并未直接涉及財政權限的削弱,排除C項。故選D項。
6.(2025·四川巴中·三模)統(tǒng)一中國后,清朝積極建構滿蒙聯盟,對西藏、回部實行積極管理。中華文明的地理區(qū)域與中國統(tǒng)一行政管轄范圍趨于重合,大幅度消除了中原核心區(qū)與北部草原地帶之間的政治間隔。這表明,清朝的統(tǒng)一( )
A.改變了文明生存的范圍與范圍 B.消除了歷史上各民族間的隔閡
C.推動了不同文明區(qū)域相互融合 D.促進了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
【答案】D
【知識點】清朝鼎盛時期的疆域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為本質題。根據題目具體時空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清朝(中國)。根據材料“統(tǒng)一中國后,清朝積極建構滿蒙聯盟、回部實行積極管理。中華文明的地理區(qū)域與中國統(tǒng)一行政管轄范圍趨于重合”并結合所學可知,采取措施大幅度消除了中原核心區(qū)與北部草原地帶之間的政治間隔,這促進了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D項正確;題干強調行政管轄范圍與文明區(qū)域“趨于重合”,并非改變了文明本身的范圍,只是行政覆蓋更全面,“改變”說法錯誤,排除A項;題干只提到消除“政治間隔”,并未涉及各民族間的隔閡問題,且清朝時期民族矛盾仍存在(如回部叛亂),選項表述過于絕對,排除B項;題干側重行政統(tǒng)一與地理重合,并未直接體現“不同文明區(qū)域相互融合”的內容,重點是國家治理層面,強調統(tǒng)一而非融合,排除C項。故選D項。
7.(2025·山西呂梁·三模)清代,西南大部分土司的朝貢活動完成了向“土貢”的轉化,其標志是取消回賜舊例與土司不必遣人赴京上貢,也即朝貢活動從“有朝”“有貢”“有賞”到“無朝”“有貢”“無賞”。由此可見,清代( )
A.民族平等原則得到貫徹落實 B.邊疆與內地管理呈現一體化趨勢
C.階級矛盾逐漸取代民族矛盾 D.改土歸流政策遭遇到了一定阻礙
【答案】B
【知識點】改土歸流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代(中國)。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清代對明代的土司納貢進行改革,廢除明代的回賜舊例,并且準許土司上貢物品不必遣人赴京,材料所述現象表明清代邊疆與內地管理呈現一體化趨勢,B項正確;材料強調清代邊疆與內地管理呈現一體化趨勢,A項表述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清代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變化情況,材料無法體現階級矛盾逐漸取代民族矛盾,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改土歸流政策遭遇到了一定阻礙,D項不符合材料,排除D項。故選B項。
8.(2025·四川巴中·二模)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政府正式任命明瑞為“總管伊犁等處將軍”,“操練營伍,廣辟屯田”,延續(xù)西漢以來的屯墾戍邊傳統(tǒng),又保留了維吾爾族的社會統(tǒng)治制度——伯克制度,并進行了一定的修正。據此可知,清朝對新疆的統(tǒng)治方略( )
A.開創(chuàng)了“因俗治邊”政策 B.具有很強的歷史繼承性
C.正式完成了對新疆的統(tǒng)一 D.打破了傳統(tǒng)的治理模式
【答案】B
【知識點】設立伊犁將軍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根據材料中的“延續(xù)西漢以來的屯墾戍邊傳統(tǒng)”“保留了維吾爾族的社會統(tǒng)治制度——伯克制度,并進行了一定的修正”等信息可以得出,清朝的治理新疆政策具有很強的歷史繼承性,B項正確:“因俗治邊”的政策早在漢唐時期就曾施行,并非清政府開創(chuàng),排除A項;先完成對新疆的統(tǒng)一后才有對新疆的統(tǒng)治方略,C項因果顛倒,排除C項;題干材料未涉及打破傳統(tǒng)治理模式,而是清朝繼承了西漢、維吾爾族已有的歷史傳統(tǒng),排除D項。故選B項。
9.(24-25高三下·湖南·階段練習)1684年,清廷在東南沿海開設榷關,負責接待外國來華商船。次年,朝廷在廣州設立了洋貨行,挑選“身家殷實之人,愿充洋貨行者”作為行商,專司接待洋商,這便是“廣州十三行”。據此可知,“廣州十三行”的設立( )
A.利于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 B.打破了閉關自守的局面
C.有助于中外文明的交流 D.提高了商人的社會地位
【答案】C
【知識點】閉關鎖國政策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廣州十三行專司接待洋商,成為中外交流的中介窗口,允許中外商貿往來,有助于中外文化、科技等多方面文明的交流傳播,C項正確;資本主義萌芽的核心是雇傭勞動關系和市場化生產,而十三行屬于官方特許壟斷經營,未改變傳統(tǒng)手工業(yè)模式,反而強化富府控制,排除A項;清廷雖允許廣州一口通商,但限制貿易地點、對象和商品種類,仍屬閉關政策框架,未真正開放,排除B項;清朝奉行“重農抑商”,商人地位受壓制,行商雖獲特許權,但需承擔官府攤派且隨時可被革除,社會地位未獲制度性提升,排除D項。故選C項。
10.(2025·河南·三模)1684年,康熙帝諭禮部:“朱子注釋群經,闡發(fā)道理,無一字不精當,無一字不可師法。”1713年,其又在《御制朱子全書序》中說:“讀書務在明理,明理在實用。若不能實用,雖讀盡古人之書,亦奚以為?”康熙帝的言論旨在( )
A.批判空談義理以推動學術爭鳴 B.籠絡士人以穩(wěn)定統(tǒng)治秩序
C.倡導訓詁考據以回歸儒學傳統(tǒng) D.重塑道統(tǒng)以鞏固儒學地位
【答案】B
【知識點】“康乾盛世”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清朝)。根據材料“‘朱子注釋群經,闡發(fā)道理,無一字不精當,無一字不可師法。’1713年,其又在《御制朱子全書序》說:‘讀書務在明理,明理在實用。若不能實用,雖讀盡古人之書,亦奚以為?’”結合所學可知,康熙的言論本質是政治行為,旨在通過意識形態(tài)整合(理學官方化)籠絡士人階層,鞏固清朝統(tǒng)治,B項正確;部分符合(強調實用),但“推動學術爭鳴”不符合,康熙意在統(tǒng)一思想而非鼓勵爭鳴,排除A項;康熙推崇的是理學義理,而非乾嘉學派偏重的考據,排除C項;雖涉及儒學地位,但核心是通過理學正統(tǒng)化強化統(tǒng)治合法性,排除D項。故選B項。
11.(2025·江西·模擬預測)康雍乾時期,清朝東征西討,建立赫赫武功,政府還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修撰巨書大典。如經學方面的《周易折中》《孝經集注》等,史學方面的《明史》,還有類書《古今圖書集成》和叢書《四庫全書》等。這些典籍的修撰意在( )
A.維護儒家倫理秩序 B.繼承盛世修書傳統(tǒng)
C.彰顯天朝文治昌明 D.實行嚴密文化專制
【答案】C
【知識點】“康乾盛世”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為目的題。根據題目具體時空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清朝(中國)。康雍乾時期,清朝通過軍事擴張(“東征西討”)和修撰大型典籍,意圖構建“文治武功”并重的盛世形象。修撰《周易折中》《四庫全書》等巨著,既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總結整理,更是統(tǒng)治者展示文化繁榮、鞏固統(tǒng)治合法性的重要手段。這類文化工程與軍事成就相輔相成,旨在彰顯清朝“天朝上國”的文治昌明,強化政權正統(tǒng)性,C項正確;維護儒家倫理秩序雖涉及思想控制,但更多是具體手段,排除A項;繼承傳統(tǒng)僅為表面形式,未觸及深層政治意圖,排除B項;文化專制雖存在(如《四庫全書》審查),但并非修書的主要直接目的,排除D項。故選C項。
12.(2025·湖北·模擬預測)清朝康熙年間,大臣奏報:四川地區(qū)在經歷明末戰(zhàn)亂后,經過招徠流民開墾荒地等舉措,田地數量大幅增長,而且當地所征賦稅在全國范圍內處于較低水平。清政府此舉旨在( )
A.推動邊疆移民 B.促進邊疆治理
C.推行重農抑商 D.恢復蜀地經濟
【答案】B
【知識點】清朝鼎盛時期的疆域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四川地區(qū)在經歷戰(zhàn)亂后,招徠流民開墾荒地以及較低賦稅政策,有利于恢復當地經濟、穩(wěn)定社會秩序,這都屬于邊疆治理的范疇,該選項能夠很好地反映政府舉措的核心目的,B項正確;雖然招徠流民開墾荒地有一定移民的性質,但從題干整體來看,政府此舉主要目的并非單純推動邊疆移民,重點在于四川地區(qū)經濟及治理等方面,推動邊疆移民表述不準確,不能全面涵蓋政府措施的目的,排除A項;題干中并沒有體現出促進商業(yè)發(fā)展相關內容,主要圍繞的是農業(yè)生產方面的措施及對當地狀況的影響,重農抑商政策在題干中未體現,排除C項;恢復蜀地經濟只是政府舉措帶來的一個結果表現,相比之下,促進邊疆治理能夠更精準地闡述政府推行這些措施的意圖,排除D項。故選B項。
13.(2025·四川成都·三模)明朝的海外貿易政策經歷了“開——關——開”的調整。與明朝對待海外貿易的“開——關——開”政策開放思路相反,清朝走了一個“關——開——關”的政策閉環(huán)路線。出現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統(tǒng)治者文明自信的失卻 B.清王朝綜合國力的下降
C.西方殖民勢力太過強大 D.統(tǒng)治者經濟觀念的差異
【答案】D
【知識點】閉關鎖國政策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清時期(中國)。根據材料信息“明朝海外貿易政策‘開—關—開’,清朝政策‘關—開—關’”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隆慶開關,是基于白銀需求的有限開放,而清朝雖短暫開放,但乾隆后強化“重農抑商”與防范外部威脅的保守觀念,政策更趨封閉,統(tǒng)治者對經濟利益的認知差異主導政策轉向,D項正確;清朝康乾時期仍以“天朝上國”自居,文明自信未顯著喪失,排除A項;清前期國力強盛卻實行了閉關政策,所以國力不是開關、閉關的主要原因,排除B項;明清海禁主因在于統(tǒng)治者對內政的考量,非西方殖民壓力主導,排除C項。故選D項。
14.(2025·黑龍江吉林·模擬預測)清初,政府在海疆管轄方面面臨困境,隨后從康熙后期至清中期確立內外洋管理制度,規(guī)定靠近州縣行政區(qū)域的海面為內洋,由州縣官員與水師官兵共管,遠離海岸和島岸的海域為外洋,由水師官兵負責,部分兇險近岸海域也歸外洋范疇。該制度( )
A.體現出海洋管理的務實性 B.主要為防范西方列強侵略
C.表明近代海疆觀念的形成 D.推動了近代海洋經濟發(fā)展
【答案】A
【知識點】清朝鼎盛時期的疆域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目的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根據材料“規(guī)定靠近州縣行政區(qū)域的海面為內洋,由州縣官員與水師官兵共管,遠離海岸和島岸的海域為外洋,由水師官兵負責,部分兇險近岸海域也歸外洋范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朝根據海域與海岸、島岸的距離及管理難度,劃分州縣與水師的職責,體現了因地制宜的治理邏輯。而避免單一機構管理的局限性,既發(fā)揮州縣對近岸區(qū)域的熟悉優(yōu)勢,又利用水師在遠海的專業(yè)能力,反映出清朝對海洋管理的務實考量。由此可知,清朝海洋管理具有務實性,A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清初至清中期,西方列強對中國海疆的威脅尚未成為主要問題,而且清朝的海洋管理制度的直接目的更側重于內部海疆治理,排除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近代海疆觀念以主權意識為核心,形成于近代時期,而清朝的內外洋劃分仍屬于傳統(tǒng)王朝的疆域管理思維,未涉及近代主權觀念,排除C項;材料主要體現清朝的海洋管理,其主要以政治與軍事目的為主,沒有涉及還有經濟開放,難以得出“推動了近代海洋經濟發(fā)展”的觀念,排除D項。故選A項。
15.(2025·廣東汕頭·三模)清代統(tǒng)治者反復申述其疆域成就,“是中國之一統(tǒng)始于秦,塞外之一統(tǒng)始于元,而極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員極廣,未有如我朝者也”。與此相應,清廷先后完成了《皇輿全覽圖》《雍正十排圖》《乾隆內府輿圖》的測繪工作,并接續(xù)纂修了《大清一統(tǒng)志》。據此可知,清代( )
A.以疆域一統(tǒng)重構“正統(tǒng)”論述 B.實現了對邊疆地區(qū)的有效治理
C.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基礎 D.地圖測繪技術近代化程度較高
【答案】A
【知識點】清朝鼎盛時期的疆域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題干中提到清代統(tǒng)治者反復申述其疆域成就,強調“中國之一統(tǒng)始于秦,塞外之一統(tǒng)始于元,而極盛于我朝”,還提及清廷完成了一些地圖的測繪工作等。這表明清代在疆域方面有突出表現,并通過相關論述和測繪等行為來強調其正統(tǒng)性,A項正確;題干主要強調的是清代對自身疆域成就的申述以及相關行為與“正統(tǒng)”論述的關系,并沒有重點突出對邊疆地區(qū)的有效治理,排除B項;題干中沒有足夠信息表明清代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基礎,重點在于清代對自身疆域成就的宣揚和“正統(tǒng)”論述,排除C項;雖然提到了地圖測繪工作,但題干并非主要圍繞地圖測繪技術的近代化程度展開,排除D項。故選A項。
16.(2025·遼寧大連·三模)奏折制度始于康熙帝,被康熙帝授予奏折權的只有特定的少數人,主要是皇帝派到地方上的家奴和朝內外的官員,且只有奏貼和請安折形式。雍正帝擴大奏折人員的范圍,擴展了奏折的內容范圍。這一變化反映出雍正帝時( )
A.政府的行政效率得以提高 B.家國同構的特征達到頂峰
C.政治制度日益開放的趨勢 D.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
【答案】D
【知識點】密折制度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據材料可知,雍正帝時,代表君主專制集權的奏折人員和內容都得以擴大,可知雍正帝時加強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D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皇權的強化,并未提及行政效率問題,排除A項;題干反映的是君主加強其對官僚體系的監(jiān)察和控制,并非家國同構的特征,排除B項;君主專制的加強并不屬于政治制度的開放,而是更加嚴密和保守,排除C項。故選D項。
17.(2025·天津·二模)《皇輿全覽圖》繪制于清康熙年間,是我國歷史上首次利用近代測繪技術繪制的全圖。該圖標注了經緯坐標,范圍覆蓋了超過我國目前陸地面積2/3地區(qū)的山川地理形勢,并記錄了大量河流、湖泊、島嶼、山脈等地理信息。據此可知,該圖的繪制在當時( )
A.推廣了西方科學技術 B.豐富了國家治理手段
C.增進了民族交往交流 D.普及了自然地理知識
【答案】B
【知識點】清朝鼎盛時期的疆域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據本題材料可知,《皇輿全覽圖》標注了經緯坐標,覆蓋了超過我國目前陸地面積2/3地區(qū)的山川地理形勢,記錄了大量地理信息,這些詳細的地理信息對于國家治理有重要意義,比如在軍事防御、資源管理、水利建設等方面都能提供依據,豐富了國家治理的手段,B項正確;題干中僅提及利用近代測繪技術繪制全圖,但并沒有表明推廣了西方科學技術,排除A項;題干中沒有任何信息表明該圖的繪制增進了民族交往交流,排除C項;該圖主要是為國家治理等方面服務,并沒有體現出普及自然地理知識的作用,排除D項。故選B項。
18.(2025·河南·模擬預測)清代的邊疆政策在繼承中又有創(chuàng)新,既可以從歷史上的羈縻政策、和親政策中找到清代軍府制、盟旗制、滿蒙聯姻等政策措施產生、發(fā)展的歷史軌跡,又可以發(fā)現康熙一改歷代固守長城、消極北防政策的雄才大略。據此可知,這一政策( )
A.標志著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B.促進了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鞏固
C.推動了對外貿易開放繁榮 D.有利于消除民族和階級壓迫
【答案】B
【知識點】清朝鼎盛時期的疆域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清朝的邊疆政策在實踐上對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推進大一統(tǒng)有積極意義,B項正確;結合所學,清朝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封建君主專制達到頂峰,排除A項;清朝閉關自守政策嚴重阻礙新經濟因素發(fā)展,不利于對外貿易的繁榮發(fā)展,使中國落后于世界潮流,排除C項;古代封建社會時期必然存在民族和階級壓迫,“消除”表述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B項。
19.(2025·安徽·模擬預測)清朝某位皇帝的諭旨:“令軍機處行,不由內閣傳鈔者謂之寄信,外間謂之廷寄”,屬于“凡機事慮漏泄不便發(fā)抄者”,直接在軍機處鈐印之后交兵部加封發(fā)驛馳遞,“自有廷寄之例,始密且速矣”。軍機章京的辦事之地“不許閑人窺視”。該諭旨意在( )
A.減輕內閣奏章票擬負擔 B.提高兵部政治地位
C.打擊權貴階層架空中樞 D.建立信息保密機制
【答案】D
【知識點】軍機處的設立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依據材料中“凡機事慮漏泄不便發(fā)抄者”“不許閑人窺視”等可知,當時的廷寄制度和對軍機章京辦事之地的規(guī)定,都是為了避免機密信息外泄,其目的在于建立信息保密機制,D項正確;內閣的“票擬”職能未被削弱,材料僅提到“不由內閣傳鈔”,但未涉及內閣原有奏章處理負擔的變化,排除A項;兵部僅負責加封發(fā)驛的具體執(zhí)行,其政治地位未被提升,且軍機處主導廷寄流程,排除B項;軍機處作為中樞機構本身是皇權強化的產物,材料未體現對權貴的打擊或架空中樞的內容,排除C項。故選D項。
20.(2025·浙江·模擬預測)1694年,川陜總督佛倫巡查了陜西邊墻后向康熙帝匯報道:“三邊墻垣,歷年久遠,坍壞已多,若不亟為修理,必致倒廢……”此時清朝修葺陜西邊墻為防范( )
A.漠南蒙古 B.漠西蒙古 C.浩罕國 D.沙皇俄國
【答案】B
【知識點】平定準噶爾部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根據材料中“康熙帝”和“若不亟為修理,必致倒廢”可知,清初陜西的邊墻重修迫在眉睫,陜西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清政府重修陜西邊墻說明西北邊防壓力較大,清初在西北的強敵是漠西蒙古準噶爾部,B項正確;清軍在入關前就已打敗并收降漠南蒙古,排除A項;1864年,英國支持的浩罕國軍事首領阿古柏入侵新疆,排除C項;17世紀中葉,沙皇俄國的勢力侵入中國黑龍江流域,中俄雙方于1689年簽訂《尼布楚條約》,排除D項。故選B項。
21.(2025·河南·三模)順治十六年(1659年),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來華傳教。后來,南懷仁成為康熙帝的科學顧問,經常出入宮廷,與康熙帝暢談,為康熙帝講授西學。他們“暢談”的內容可能涉及( )
A.蒸汽機車的機械構造和運行原理 B.番茄已成為百姓喜聞樂見的蔬菜
C.西洋火炮對于抵抗沙俄的重要性 D.牛痘接種法在西方的推廣和普及
【答案】C
【知識點】中俄《尼布楚條約》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初年中國和世界。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南懷仁作為康熙帝的科學顧問,其“暢談”內容集中于西方先進技術(尤其是軍事技術),而西洋火炮的應用與清初抵御沙俄的現實需求直接相關,C項正確;南懷仁作為早期傳教士,主要傳播的是天文學、數學、火炮制造等實用科學,而蒸汽機車在康熙時期(17世紀后期至18世紀初)尚未形成成熟技術,排除A項;番茄原產于美洲,約16世紀末(明朝萬歷年間)傳入中國,但初期主要作為觀賞性植物,而非普遍食用的蔬菜,直至清代中后期,番茄才逐漸走上百姓餐桌,排除B項;牛痘接種法由英國醫(yī)生愛德華·詹納于1796年發(fā)明,19世紀初才傳入中國(嘉慶年間),排除D項。故選C項。
22.(24-25高三上·河南漯河·期末)河北避暑山莊,也稱熱河行宮,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處理政務的重要場所。下圖所示為清代修建的河北避暑山莊的正門——麗正門,其門額用滿、蒙古、漢、藏、維吾爾五種文字鐫刻。這一現象的出現主要反映了( )
A.清朝統(tǒng)治者尊重各民族的文化 B.清政府在推動大一統(tǒng)國家觀的構建
C.清代形成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 D.清政府接受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
【答案】B
【知識點】清朝鼎盛時期的疆域
【詳解】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時空是清代時期(中國)。據材料可知,清代修建的河北避暑山莊的正門——麗正門,其門額用滿、蒙古、漢、藏、維吾爾五種文字鐫刻,這反映的是民族文化的和諧共存,這是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發(fā)展的見證,也是清政府在推動大一統(tǒng)國家觀的構建,B項正確;“清朝統(tǒng)治者尊重各民族的文化”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材料反映了清朝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但根本目的是推動大一統(tǒng)國家觀的構建,排除C項;材料僅僅體現清代修建的河北避暑山莊的正門——麗正門,其門額用滿、蒙古、漢、藏、維吾爾五種文字鐫刻,無法說明清政府接受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排除D項。故選B項。
23.(2025·河北秦皇島·三模)清雍正年間,流官進入,按照漢地的禮法重新構建了一套信仰體系,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恩施土家族聚居區(qū)的社會風俗,并產生深遠影響。以恩施來鳳縣為例,同治《來鳳縣志·風俗志》記載:“我朝改設郡縣,鳳以洞蠻舊壤。其初,民皆土著,大抵散毛遺烈猶有存者。久之,流寓漸多,風會日啟,良有同承流宣化,用夏蠻夷。百余年來,士皆秉禮,民亦崇實。”恩施來鳳縣風俗的變化主要反映了( )
A.漢族移民恩施帶去風俗文化 B.恩施少數民族主動接受漢族文化
C.清朝改土歸流帶來移風易俗 D.頻繁的民族交融產生了新的文化
【答案】C
【知識點】改土歸流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代(中國)。根據材料信息“清雍正年間,流官進入,按照漢地的禮法重新構建了一套信仰體系……同治《來鳳縣志·風俗志》記載‘我朝改設郡縣……用夏蠻夷。百余年來,士皆秉禮,民亦崇實”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朝通過改土歸流政策廢除土司制度,派遣流官直接治理,強制推行漢文化以強化中央集權,使當地風俗被動轉變,政策主導的移風易俗是直接原因,C項正確;材料強調官方政策推動,而非漢族移民自發(fā)傳播文化,排除A項;縣志“用夏蠻夷”體現強制同化,非少數民族主動接受,排除B項;材料反映漢文化單向輸出取代土著風俗,而非民族交融生成新文化,排除D項。故選C項。
24.(2025·河南·模擬預測)雍正朝設立軍機處,撰擬廷寄漸成軍機處之專責。嘉慶朝,軍機處可承辦皇帝交發(fā)的題本,追查內閣工作的失誤,代理內閣的部分職責。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之時,軍機處承擔了部分外務的處理。戰(zhàn)后,清廷創(chuàng)設總理衙門專辦外交。這表明( )
A.軍機處的主要職責逐漸定型化 B.軍機處職權演變迎合皇權強化需要
C.政局變動影響軍機處職權演變 D.清代的中樞決策權力逐漸發(fā)生異變
【答案】C
【知識點】軍機處的設立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時期(中國)。據題干可知,材料反映了自雍正年間到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時期軍機處職責的變化,即由撰擬廷寄、承辦皇帝交發(fā)的題本、代理內閣的部分職責,到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時承擔了部分外務處理,反映的是政局變動影響軍機處職權的演變,C項正確;題干反映的是政局的變動影響軍機處的職權演變,沒有體現軍機處主要職責逐漸定型化,排除A項;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之時軍機處承擔部分外務的處理是為了迎合和列強交涉的需要,并不是迎合皇權強化的需要,排除B項;軍機處并不是決策機構,D項說法違背史實,排除D項。故選C項。
25.(2025·福建龍巖·三模)據《粵海關志》記載,1757-1838年間,廣州十三行每年平均出口茶葉約30萬擔、生絲8000擔,進口白銀年均400萬兩。當時歐洲商人記載:“廣州的貿易季節(jié),港內商船云集,帆檣如林”。這一現象主要反映了( )
A.朝貢貿易體系持續(xù)繁榮 B.閉關鎖國政策已經瓦解
C.白銀內流加速社會轉型 D.傳統(tǒng)經濟結構依然穩(wěn)固
【答案】D
【知識點】閉關鎖國政策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757-1838年間的中國。根據材料,這一時期廣州十三行進出口貿易有一定規(guī)模,出口茶葉、生絲,進口白銀,且貿易季節(jié)廣州港商船云集。根據所學知識,這一時期中國依然是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主導,傳統(tǒng)經濟結構占據主導地位,茶葉、生絲等農產品出口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傳統(tǒng)農業(yè)與手工業(yè)結合的經濟結構在對外貿易中有一定優(yōu)勢,說明傳統(tǒng)經濟結構依然穩(wěn)固,D項正確;朝貢貿易是通過朝貢與賞賜完成交易,以政治目的為主,而材料中廣州十三行的貿易是正常的商業(yè)貿易,并非朝貢貿易,排除A項;閉關鎖國政策在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才開始逐步瓦解,1757-1838年間依然在實行,排除B項;雖然這一時期有白銀內流,但中國并未因此加速社會轉型,中國社會轉型是在鴉片戰(zhàn)爭后受到西方列強沖擊等多種因素下緩慢開始的,排除C項。故選D項。
26.(2025·重慶·模擬預測)下表呈現了廣西地區(qū)不同地理要素在清政府繪制的康熙《皇輿全覽圖》(1717年繪制)與《乾隆十三排圖》(1760年繪制)中的數量變化,導致這種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
康圖與乾圖中不同要素出現數量統(tǒng)計表
要素名稱 康熙《皇輿全覽圖》數量 《乾隆十三排圖》數量
山 329 557
村 122 477
鎮(zhèn) 7 20
土州 30 27
繪圖技術的改進 B.行政治理的深化
C.人口數量的劇增 D.區(qū)域經濟的發(fā)展
【答案】B
【知識點】“康乾盛世”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代(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從康圖到乾圖歷時約50年左右,圖中地理要素山、村、鎮(zhèn)數量大幅增加,土州數量小幅下降。通過行政治理的深化,具體表現為改土歸流政策(土州減少)與基層管理強化(政府直接管控的山、村、鎮(zhèn)增加),乾隆時代在繪制廣西地圖的時候能夠相對全面、深入的進入康熙時代未能涉及的地區(qū),這全面解釋了從康圖到乾圖“山、村、鎮(zhèn)、土州”數量的變化,B項正確;若技術提升,理論上所有要素的標注都應更精確,但土州數量反而減少,且“山”的激增遠超技術誤差范圍,排除A項;人口增長與經濟發(fā)展能夠推動村、鎮(zhèn)聚落的增長,但是,五十年的時間跨度能否發(fā)生如此巨變需要存疑,排除C項;此外,人口與經濟發(fā)展無法解釋表格中山的增長與土州的減少,排除D項。故選B項。
27.(2025·甘肅·二模)雍正時期,貴州黎平府屬亮寨正長官龍紹儉請求應試。后貴州學政得旨:“土司龍紹儉原由生員出身,既有志觀光,陳請科舉,準其一體應試。若得中試,其土司世職,著伊將應襲之人舉出承襲”。這主要反映出當地( )
A.土司權威不斷增強 B.與內地一體化進程加快
C.選官標準日益寬松 D.儒家思想得到廣泛傳播
【答案】B
【知識點】改土歸流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雍正時期貴州的土司龍紹儉被準一體應試,如中試要讓他人承襲土司世職,這表明雍正時期對土司地區(qū)的科舉有新舉措,推動其選官等制度與內地趨同,反映了當地與內地一體化進程的加快,B項正確;土司世職必須轉交他人,說明土司權力被削弱而非增強,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清朝選官標準等信息,無法體現選官標準日益寬松,排除C項;材料強調清朝時期少數民族地區(qū)與內地一體化進程加快,材料并未體現儒家思想的傳播情況,排除D項。故選B項。
28.(2025·重慶·三模)明代嘉靖年間在北京修建歷代帝王廟,主祀三皇五帝和夏禹王、商湯王、周武王、漢高祖等16位開國帝王。清朝建立后,順治皇帝增加祭祀元朝和遼朝、金朝帝王,康熙皇帝指示禮部擇優(yōu)增祀從夏到明的188位帝王,40多位名臣功臣從祀。清代統(tǒng)治者的舉措意在( )
A.強化君臣間的倫理綱常 B.總結歷代王朝治國理政經驗
C.利用祭祀進行道德教化 D.彰顯主權延續(xù)與統(tǒng)治合法性
【答案】D
【知識點】“康乾盛世”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代(中國)。根據材料“順治皇帝增加祭祀元朝和遼朝、金朝帝王,康熙皇帝指示禮部擇優(yōu)增祀從夏到明的188位帝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朝作為少數民族政權,通過將遼、金、元等非漢人王朝納入祭祀體系,強調自身對多民族歷史傳統(tǒng)的繼承,以此彰顯政權正統(tǒng)性與合法性,D項正確;材料中雖提到“40多位名臣功臣從祀”,但清朝舉措的核心是擴大帝王祭祀范圍,尤其是少數民族政權,而非重點強化君臣倫理關系,排除A項;增祀歷代帝王并非直接總結治國經驗,而是通過構建歷史延續(xù)性鞏固統(tǒng)治,排除B項;祭祀雖具教化功能,但清朝此舉更側重政治合法性的建構,而非單純道德教化,排除C項。故選D項。
29.(2025·重慶·一模)圖1是《明朝形勢圖(1433年)》,圖2是《清朝疆域圖(1820年)》。對比明清疆域演變,理解正確的是( )
A.明清基本奠定中國現代版圖基本格局 B.中國民族國家形態(tài)于明清基本形成
C.北方游牧民族完成向農耕社會的轉變 D.清代的民族矛盾得到了有效地解決
【答案】A
【知識點】清朝鼎盛時期的疆域
【詳解】根據設問可知是正向題,時空是明清時期(中國)。比較兩幅地圖可知,明朝在1433年的疆域已經涵蓋了漢地十八省和部分邊疆地區(qū),而清朝在1820年的疆域進一步擴展,包括了新疆、西藏、蒙古、臺灣等地,基本奠定了現代中國版圖的雛形,說明明清基本奠定中國現代版圖基本格局,A項正確;中國的民族國家觀念形成于20世紀初的晚清至民國初期,排除B項;清朝部分蒙古、滿洲地區(qū)仍保持游牧傳統(tǒng),未完全農耕化,排除C項;清代存在著各種民族矛盾,如滿漢之間、漢族與其他少數民族之間以及各少數民族之間等,雖然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緩和民族矛盾,但并沒有完全有效地解決,排除D項。故選A項。
30.(2025·重慶·二模)據學者考證,武陵山民族地區(qū)在清朝中期數十年間人口增長極快。湘西永順縣雍正十二年(1734)客民數量5226人,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達46123人,增長7.8倍;1736年新設立的酉陽直隸州(統(tǒng)管酉陽、秀山、黔江、彭水一州三縣)同一時期也有客民激增的情況。導致這一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
A.攤丁入畝的實施 B.改土歸流的推行
C.高產作物的種植 D.山地資源的開發(fā)
【答案】B
【知識點】“康乾盛世”
【詳解】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材料表明武陵山地區(qū)在雍正、乾隆年間在不長的時間內客民劇增。客民,土著的對稱,指外來人戶。這應是改土歸流打破少數民族地區(qū)長期封閉的結果。B項正確;攤丁入畝是清朝的一項賦稅制度改革,主要是將丁銀攤入田賦征收,廢除了以前的 “人頭稅”,這雖然對人口增長有一定促進作用,但不是武陵山民族地區(qū)人口激增的主要原因,排除A項;高產作物的種植確實有助于養(yǎng)活更多人口,但這是全國性的因素,并非武陵山民族地區(qū)人口在這一時期極快增長的主要因素,排除C項;山地資源的開發(fā)是人口增長帶來的結果而非原因,排除D項。故選B項。
二、材料題
31.(2025·天津寶坻·三模)以下是兩部歷史著作關于中國古代邊疆治理的目錄節(jié)選,請閱讀后完成短評。
材料 目錄一(傳統(tǒng)史學視角)
1.秦漢開拓:北擊匈奴與西域都護府的設立
2.隋唐氣象:羈縻府州與文成公主入藏
3.元朝創(chuàng)制:宣政院轄地與行省制度的推行
4.明清鞏固:改土歸流與駐藏大臣的設置目錄二(新史學視角)在天津考生下載更多資料
1.文明交匯帶:邊疆地區(qū)作為多元文化的融合場域
2.制度博弈:中央集權與地方自治的動態(tài)平衡
3.技術賦能:屯田、驛站與邊疆開發(fā)的物質基礎
4.認同構建:從“華夷之辨”到“天下一統(tǒng)”的觀念轉變
短評試題要求:根據上述兩部著作目錄,結合所學知識,以“中國古代邊疆治理的多元維度與歷史意義”為題,撰寫一篇短評。
【答案】短評:中國古代邊疆治理具有多元維度。傳統(tǒng)史學視角下,秦漢至明清通過軍事、行政制度(如西域都護府、改土歸流)鞏固邊疆;新史學視角強調邊疆是文明交匯帶,通過制度博弈(中央集權與自治平衡)、技術賦能(屯田驛站)、認同構建(從華夷之辨到天下一統(tǒng))推動邊疆穩(wěn)定。歷史意義:促進邊疆開發(fā),維護國家統(tǒng)一,推動多元文化融合,為現代邊疆治理提供借鑒。
【知識點】西域都護府的設立、吐蕃與“唐蕃會盟”、行省制、改土歸流
【詳解】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古代(中國)。首先,根據題干要求“中國古代邊疆治理的多元維度與歷史意義”,結合所學史實,可以擬定題目為:中國古代邊疆治理具有多元維度,其次,論述,由材料“秦漢開拓:北擊匈奴與西域都護府的設立;元朝創(chuàng)制:宣政院轄地與行省制度的推行;明清鞏固:改土歸流與駐藏大臣的設置目錄二(新史學視角)在天津考生下載更多資料”可得出,傳統(tǒng)史學視角下,秦漢至明清通過軍事、行政制度(如西域都護府、改土歸流)鞏固邊疆;由材料“文明交匯帶:邊疆地區(qū)作為多元文化的融合場域;制度博弈:中央集權與地方自治的動態(tài)平衡”及所學可得出,新史學視角強調邊疆是文明交匯帶,通過制度博弈(中央集權與自治平衡)、技術賦能(屯田驛站)、認同構建(從華夷之辨到天下一統(tǒng))推動邊疆穩(wěn)定;由材料“技術賦能:屯田、驛站與邊疆開發(fā)的物質基礎”可得出,歷史意義:促進邊疆開發(fā),維護國家統(tǒng)一,推動多元文化融合,為現代邊疆治理提供借鑒。注意史實正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
32.(2025·黑龍江吉林·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類的文明既是一種體系性形態(tài),也由不同的層面構成。有學者認為文明的構成包括四個系統(tǒng)。
——摘編自鄭曉云《長江何以文明:對其內涵與必然性的闡釋》
從材料中任意選取一個或多個角度,自擬題目,并結合中國古代史相關知識進行闡述。(要求:寫出選取的角度,題目明確,闡述須有史實依據,邏輯清晰。)
【答案】示例一
選取角度:社會和制度系統(tǒng)。
題目: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古代有效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重要機制。
闡述: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以皇帝為最高統(tǒng)治者,統(tǒng)一了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有效地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社會穩(wěn)定。為以后二千多年的封建統(tǒng)治奠定了基本的政治框架。中央集權制度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有效地防止了諸侯割據的現象再次出現。秦朝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將全國劃分為郡縣,由中央直接任命官員管理,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漢代的推恩令加強了中央集權,唐朝三省六部制是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宋朝通過削弱地方的權力使地方無力同中央抗衡。明清時期,中央集權進一步強化,設立內閣,軍機處等機構,加強了皇權,有效地維護了國家統(tǒng)一。
總之,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古代有效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重要機制,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為后世王朝的統(tǒng)治提供了借鑒。
示例二
選取角度:技術系統(tǒng)和精神系統(tǒng)。
題目:宋朝的技術發(fā)明和理學的思想,深刻影響了中國及世界的發(fā)展。
闡述:宋朝的技術發(fā)明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促進了歐洲社會轉型:活字印刷術的出現,加速了歐洲文化傳播,推動了思想解放;指南針的應用,促進了新航路的開辟,全球聯系加強;火藥的發(fā)明,改變了戰(zhàn)爭方式,加速歐洲封建勢力瓦解。理學的創(chuàng)立推動了思想文化的發(fā)展,提升了中華文明的內涵。理學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結合時代特點,形成了新的思想體系,強調“格物致知”與“誠意正心”,對后世思想文化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總之,宋朝的技術發(fā)明和理學的思想,是中華文明發(fā)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不僅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發(fā)展,也對世界文明產生了深遠影響。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示例”僅供閱卷參考,不作為評分唯一標準)
【知識點】軍機處的設立、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措施、秦朝的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
【詳解】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古代中國。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
首先,確定論題,任意選擇材料中的角度,如選擇社會和制度系統(tǒng)。根據材料“一種社會形態(tài),往往是一種文明的承載體,而相應的制度則是種種文明的維護機制”結合中國古代史所學知識可以提煉觀點為: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古代有效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重要機制。
其次,圍繞提煉的觀點,結合所學知識以及材料信息,從中國古代各個朝代的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以及影響的角度進行描述,如: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以皇帝為最高統(tǒng)治者,統(tǒng)一了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有效地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社會穩(wěn)定。為以后二千多年的封建統(tǒng)治奠定了基本的政治框架。中央集權制度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有效地防止了諸侯割據的現象再次出現。秦朝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將全國劃分為郡縣,由中央直接任命官員管理,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漢代的推恩令加強了中央集權,唐朝三省六部制是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宋朝通過削弱地方的權力使地方無力同中央抗衡。明清時期,中央集權進一步強化,設立內閣,軍機處等機構,加強了皇權,有效地維護了國家統(tǒng)一。
最后,總結升華,再次說明提煉論題的準確性,如:總之,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古代有效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重要機制,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為后世王朝的統(tǒng)治提供了借鑒。
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也可選擇其他角度提煉觀點,如:選取技術系統(tǒng)和精神系統(tǒng)。結合中國古代史的相關知識,可以提煉觀點:宋朝的技術發(fā)明和理學的思想,深刻影響了中國及世界的發(fā)展。
其次,圍繞提煉的觀點,結合所學知識,從宋朝科技發(fā)明對中國的影響,以及對世界的影響的角度描述,如:宋朝的技術發(fā)明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促進了歐洲社會轉型:活字印刷術的出現,加速了歐洲文化傳播,推動了思想解放;指南針的應用,促進了新航路的開辟,全球聯系加強;火藥的發(fā)明,改變了戰(zhàn)爭方式,加速歐洲封建勢力瓦解。理學的創(chuàng)立推動了思想文化的發(fā)展,提升了中華文明的內涵。理學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結合時代特點,形成了新的思想體系,強調“格物致知”與“誠意正心”,對后世思想文化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最后,總結升華,再次說明論題的準確性,如:總之,宋朝的技術發(fā)明和理學的思想,是中華文明發(fā)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不僅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發(fā)展,也對世界文明產生了深遠影響。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33.(2025·貴州·模擬預測)閱讀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康熙年間,在平定噶爾丹的戰(zhàn)役中,陜甘綠營戰(zhàn)績甚多,其中除漢族,還有相當比例的回族士兵。云南麗江納西族土知府木興等亦主動請纓,派遣土兵五百人隨同清軍參與統(tǒng)一西藏。在清朝統(tǒng)一臺灣之際,包括高山族在內的臺灣“各鄉(xiāng)社百姓以及土番,壺漿迎師,接踵而至”。雍正帝對前代貶低夷狄不以為然,認為“蒙古及邊諸部落,俱歸版圖,……乃中國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華夷中外之分論哉!”在西南改土府為府、州,設流官并派兵鎮(zhèn)守;將青海蒙古正式編旗,共置蒙古28旗。
——摘編自鄧濤《“四個共同”的歷史印證——以各族對清代中國疆域統(tǒng)一的貢獻為中心》
材料二 秦漢以來歷代王朝在邊疆民族地區(qū)均設置有正式政區(qū),然則朝廷派出的官員大多視邊疆為“畏途”而不愿赴任或長期留駐,導致這些政區(qū)被棄置,大大削弱了中央王朝對邊疆地區(qū)持續(xù)有效地行使管轄權。清廷拓展出大片迥異于內地的“新辟之地”,亟待能員干吏填補邊疆施政空白,“邊缺”由此應勢而生。該制度以“人地相宜”為宗旨,量地定缺、獎?chuàng)岵⒂谩S赫拍曜h準官缺等級制度時,還特別強調沿海、苗疆、煙瘴等缺,不受地方官缺等級和州縣等級影響,充分尊重地方督撫的意見,體現出邊疆治理的靈活性。此外,“邊缺”制度還打破官員循例“推升”常規(guī),縮短了官員的歷俸年限,加速了官員升遷,有效提升了“邊缺”所在地的吸引力。
——摘編自張軻風、戴龍輝《清前期“邊缺”與邊疆治理述論》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影響清朝疆域形成的因素。
(2)根據材料二,分析清代“邊缺”制度對邊疆治理的影響。
【答案】(1)因素:在前代基礎上開拓和鞏固;清朝統(tǒng)治者因俗而治的多元民族政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高度發(fā)展;國家認同、民族向心力的增強。
(2)影響:緩解了邊疆缺官的問題;加強了中央對邊疆地區(qū)的控制力(加強對邊疆地區(qū)的行政管理);使邊疆治理更具靈活性;有利于清朝國家疆域的開拓和鞏固;有利于推動邊疆地區(qū)的發(fā)展,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鞏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
【知識點】“康乾盛世”、理藩院的設置、改土歸流、清朝鼎盛時期的疆域
【解析】【小題1】本題為原因題。時空為清朝(中國)。據材料一“雍正帝對前代貶低夷狄不以為然”并結合所學,可得在前代基礎上開拓和鞏固;據材料一“云南麗江納西族土知府木興等亦主動請纓,派遣土兵五百人隨同清軍參與統(tǒng)一西藏”和“在西南改土府為府、州,設流官并派兵鎮(zhèn)守”,可得清朝統(tǒng)治者因俗而治的多元民族政策;據材料一信息并結合所學清代社會特征,可得出,政治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高度發(fā)展;民族關系上,國家認同與民族向心力的增強、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等。
【小題2】本題為影響題。時空為清朝(中國)。據材料二“該制度以‘人地相宜’為宗旨,量地定缺、獎?chuàng)岵⒂谩保傻镁徑饬诉吔惫俚膯栴};據材料二“然則朝廷派出的官員大多視邊疆為‘畏途’而不愿赴任或長期留駐,導致這些政區(qū)被棄置”并結合背景思考,可得加強了中央對邊疆地區(qū)的控制力;據材料二“充分尊重地方督撫的意見,體現出邊疆治理的靈活性”和“‘邊缺’制度還打破官員循例‘推升’常規(guī),縮短了官員的歷俸年限”,可得使邊疆治理更具靈活性;據材料二信并結合所學知識,還可以從邊疆地區(qū)的治理上進行分析,如有利于推動邊疆地區(qū)的發(fā)展;可以從民族關系上進行分析,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結合所學清朝疆域可知,有利于清朝國家疆域的開拓和鞏固以及有利于鞏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
34.(2025·河南·模擬預測)明清對西藏的治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王朝時期在藏族地區(qū)制定了一套朝貢制度。“至成化元年,始定三歲一貢之例。”對故元舊官請求明朝授職者和一些新興的入貢求封的僧俗首領,明朝中央皆授以職名或封號。藏區(qū)僧俗官員在得到朝廷特殊恩惠(如賞賜隆厚、封授職號等)之后,便入朝進貢,以示感謝;每當朝廷慶賀大典.藏區(qū)所有受封首領也要朝貢,表示慶賀。
通過朝貢,明中央獲得大量馬匹以穩(wěn)定國防、促進生產。而貢使們往往會將賞賜品帶回當地市場交換;使者返藏時會獲許攜帶茶葉、布匹等;僧侶朝貢使者們獲得的大量賜賞并不用于自己消費,而是用于所在寺院的建設。明廷為確保藏區(qū)和內地的聯系,修建藏區(qū)道路、進行驛站設置、恢復藏區(qū)交通,使藏區(qū)通往中原地區(qū)的主要交通線上形成了一批新興的城鎮(zhèn),如西藏的昌都等城鎮(zhèn)在明時陸續(xù)出現。
——摘編自普華東智《論明代藏區(qū)僧俗首領朝貢的意義》
材料二
大量的事實表明,班禪系統(tǒng)在清朝治理蒙藏地區(qū)的實踐中亦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17世紀中葉,蒙古勢力固始汗和藏巴汗為爭奪西藏地區(qū)的統(tǒng)治權發(fā)生紛爭,相互征伐,四世班禪羅桑曲結出面調解,平息爭端。18世紀末,西藏先后兩次受到廓爾喀的入侵,班禪及所屬后藏地區(qū)的民眾主動為清朝驅廓大軍籌措糧食、物品,支援清軍抗擊廓爾喀,直至將入侵之敵趕出西藏。歷代班禪,在許多藏傳佛教高僧轉世靈童的認定中秉承清朝中央政府的旨意,秉公認定,不僅受到藏傳佛教界的敬重,同時也為清朝中央政府所認可。
——摘編自陳柏萍《班禪系統(tǒng)在清朝治理西藏中的作用》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代藏區(qū)朝貢制度的類型并分析藏區(qū)朝貢制度的經濟意義。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清朝前期對西藏地區(qū)加強管轄的行政措施并概括班禪在清朝治理西藏中的作用。
【答案】(1)類型:年例朝貢、請封朝貢、謝恩、慶典朝貢。
經濟意義:間接保障了內地經濟的發(fā)展,直接豐富和發(fā)展了藏區(qū)經濟;加強了藏區(qū)與中原地區(qū)的經濟聯系;促進了沿途城鎮(zhèn)的發(fā)展;增加了藏區(qū)寺院經濟的收入,對藏區(qū)寺廟的發(fā)展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2)措施:冊封達賴、班禪,設置駐藏大臣,實行金瓶掣簽制度。
作用:捍衛(wèi)國家主權,反對外敵入侵;加強地方團結,維護地方穩(wěn)定;擁護朝廷決策,維護中央權威。
【知識點】金瓶掣簽、《欽定藏內善后章程》、達賴與班禪、明朝與西藏
【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影響題。時空是明朝時期的中國。由材料“至成化元年,始定三歲一貢之例。”可得出年例朝貢;由材料“對故元舊官請求明朝授職者和一些新興的入貢求封的僧俗首領,明朝中央皆授以職名或封號”可得出請封朝貢;由材料“藏區(qū)僧俗官員在得到朝廷特殊恩惠(如賞賜隆厚、封授職號等)之后,便入朝進貢,以示感謝”可得出謝恩;由材料“每當朝廷慶賀大典,藏區(qū)所有受封首領也要朝貢,表示慶賀。”可得出慶典朝貢。經濟意義:由材料“通過朝貢,明中央獲得大量馬匹以穩(wěn)定國防、促進生產。”及所學可得出間接保障了內地經濟的發(fā)展,直接豐富和發(fā)展了藏區(qū)經濟;由材料“而貢使們往往會將賞賜品帶回當地市場交換;使者返藏時會獲許攜帶茶葉、布匹等”可得出加強了藏區(qū)與中原地區(qū)的經濟聯系;由材料“明廷為確保藏區(qū)和內地的聯系,修建藏區(qū)道路、進行驛站設置、恢復藏區(qū)交通,使藏區(qū)通往中原地區(qū)的主要交通線上形成了一批新興的城鎮(zhèn),如西藏的昌都等城鎮(zhèn)在明時陸續(xù)出現。”可得出促進了沿途城鎮(zhèn)的發(fā)展;由材料“僧侶朝貢使者們獲得的大量賜賞并不用于自己消費,而是用于所在寺院的建設”及所學可得出增加了藏區(qū)寺院經濟的收入,對藏區(qū)寺廟的發(fā)展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2)本題是特點題、影響題。時空是清朝時期的中國。措施:由材料“大量的事實表明,班禪系統(tǒng)在清朝治理蒙藏地區(qū)的實踐中亦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及所學可得出冊封達賴、班禪;由材料“歷代班禪,在許多藏傳佛教高僧轉世靈童的認定中秉承清朝中央政府的旨意”可得出實行金瓶掣簽制度;結合所學可得出設置駐藏大臣。作用:由材料“18世紀末,西藏先后兩次受到廓爾喀的入侵,班禪及所屬后藏地區(qū)的民眾主動為清朝驅廓大軍籌措糧食、物品,支援清軍抗擊廓爾喀,直至將入侵之敵趕出西藏。”及所學可得出捍衛(wèi)國家主權,反對外敵入侵;由材料“歷代班禪,在許多藏傳佛教高僧轉世靈童的認定中秉承清朝中央政府的旨意,秉公認定,不僅受到藏傳佛教界的敬重,同時也為清朝中央政府所認可。”及所學可得出加強地方團結,維護地方穩(wěn)定;擁護朝廷決策,維護中央權威。
35.(2025·江西·模擬預測)海圖繪制是海洋探索、管理與利用的關鍵支撐。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漢始,中國海圖的發(fā)展歷經變遷。秦朝雖設立了南海郡與東海郡,但秦朝地圖中并未詳細描繪海洋。漢代,隨著繪圖技術的提升,曾有過全國性地圖的繪制,如《天下大圖》,但遺憾的是,因戰(zhàn)亂等而未能完整保存。唐代,地圖學家賈耽繪制的《海內華夷圖》,面積龐大,卻也未能流傳至今。宋代,地圖制作技術得到重視,宋人創(chuàng)新性地采用碑刻方法保存地圖,如《禹跡圖》《華夷圖》等,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海圖資料。元代,雖然戰(zhàn)亂頻繁,地圖留存不多,但海陸擴張為海圖的繪制提供了新線索,如《海外諸域圖》《海外諸藩地理圖》等,同時元代地圖還吸收了西域的制圖方法,豐富了制圖技巧。
——摘編自梁二平《海圖上的中國》
材料二 明清時期,中國海圖發(fā)展呈現出復雜多樣的態(tài)勢。明代海圖大多采用“海上陸下”的方位繪制,且與海防聯系緊密。像《鄭開陽雜著》中的《萬里海防圖》等,雖能呈現沿海形勢,但因缺乏精確的方位道里標注,在應對海防事務時存在一定局限性。到了清代,海圖方位出現轉變。清中期以陳倫炯《沿海全圖》為代表的“海下陸上”式海圖涌現,這種海圖以盛京為起點描繪海疆,符合清廷尊奉盛京的典制。然而,長卷式海圖難以精確表示局部海域方位細節(jié)。清后期,隨著海疆事務日益復雜,受西方測繪方法的影響,海圖向精確化、標準化發(fā)展,圖集逐漸取代長卷,如光緒年間《畿輔通志》海防圖部分,采用“上北下南”式,標繪經緯與路程道里,可呈現重點海區(qū)細節(jié)。
——摘編自何國璠、韓昭慶《明清時期中國海圖方位的演變》
(1)根據材料一,概括秦漢到元代中國海圖發(fā)展的特點。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清時期海圖發(fā)展變化的原因。
【答案】(1)特點:歷程曲折;繪制技術不斷進步;保存手段不斷創(chuàng)新;內容與海陸變遷緊密相關;受到外來文化影響。
(2)原因:海防形勢嚴峻,統(tǒng)治者對海圖需求增加;海上絲綢之路繁榮,海上貿易和對外交流頻繁;西方測繪技術傳入,推動了海圖技術的革新;君主專制加強,統(tǒng)治者對地理信息掌控更加嚴格;海陸擴張和人們對海洋認識的加深,促使海圖內容和形式不斷豐富。
【知識點】忽必烈改革及元朝的統(tǒng)一、西漢對東南沿海和西南地區(qū)的治理、鄭和下西洋、清朝鼎盛時期的疆域
【解析】【小題1】本題為特點題。時空為古代中國。根據材料“秦朝雖設立了南海郡與東海郡,但秦朝地圖中并未詳細描繪海洋”和“漢代因戰(zhàn)亂等而未能完整保存”等信息可知,歷程曲折;根據材料“元代,雖然戰(zhàn)亂頻繁,地圖留存不多,但海陸擴張為海圖的繪制提供了新線索,如《海外諸域圖》《海外諸藩地理圖》等,同時元代地圖還吸收了西域的制圖方法,豐富了制圖技巧”可知,繪制技術不斷進步;根據材料“宋人創(chuàng)新性地采用碑刻方法保存地圖”可知,保存手段不斷創(chuàng)新;根據材料“元代,雖然戰(zhàn)亂頻繁,地圖留存不多,但海陸擴張為海圖的繪制提供了新線索”可知,內容與海陸變遷緊密相關;根據材料“同時元代地圖還吸收了西域的制圖方法,豐富了制圖技巧”可知,受到外來文化影響。
【小題2】本題為原因題。時空為古 代中國。根據材料“清后期,隨著海疆事務日益復雜,受西方測繪方法的影響,海圖向精確化、標準化發(fā)展,圖集逐漸取代長卷”可知,海防形勢嚴峻,統(tǒng)治者對海圖需求增加;根據材料“這種海圖以盛京為起點描繪海疆,符合清廷尊奉盛京的典制”結合所學可知,海上絲綢之路繁榮,海上貿易和對外交流頻繁;根據材料“清后期,隨著海疆事務日益復雜,受西方測繪方法的影響,海圖向精確化、標準化發(fā)展”可知,西方測繪技術傳入,推動了海圖技術的革新;根據材料“明代海圖大多采用“海上陸下”的方位繪制,且與海防聯系緊密”可知,君主專制加強,統(tǒng)治者對地理信息掌控更加嚴格;根據材料“清后期,隨著海疆事務日益復雜,受西方測繪方法的影響,海圖向精確化、標準化發(fā)展”可知,海陸擴張和人們對海洋認識的加深,促使海圖內容和形式不斷豐富。
試卷第1頁,共3頁
試卷第1頁,共3頁必修綱要上第13課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
一、單選題
1.(2025·河南·模擬預測)乾隆十六年(1751年),朝廷頒布《西藏善后章程》,規(guī)定西藏不再設立郡王,藏區(qū)噶廈政府需“稟知達賴喇嘛與駐藏大臣等,遵奉指示而行”,朝廷還將在西藏常駐軍隊。據此可推知,當時西藏( )
A.原生文明被迫中斷 B.和諧穩(wěn)定漸有保障
C.貴族勢力難以遏制 D.實踐分權制衡機制
2.(2025·河北滄州·三模)在清政府與俄羅斯簽訂《尼布楚條約》的翌年(1690年),康熙皇帝派遣黑龍江將軍薩布素、寧古塔將軍巴海等兵分九路,首次對黑龍江流域邊界地區(qū)展開巡查。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清政府繪制完成《黑龍江流域圖》,并附有滿文說明。據此可知,當時清政府( )
A.重視維護領土主權完整 B.近代民族國家觀念形成
C.與俄羅斯領土糾紛激化 D.積極拓展東北地區(qū)疆土
3.(2025·湖南長沙·模擬預測)清代康熙年間,皇帝多次親往曲阜孔廟祭祀,行三跪九叩大禮,并賜予孔子“至圣先師”尊號。雍正帝下詔將祭祀對象擴大至歷代儒家圣賢,修繕各地文廟,命各省府州縣學宮皆行春秋二祭。乾隆時期更將祭祀范圍囊括蒙元名儒耶律楚材、金朝學者王若虛等。清代這些舉措意在( )
A.重申程朱理學的官方哲學地位 B.重構華夷之辨的文化認同體系
C.通過文化整合維護統(tǒng)治正統(tǒng)性 D.削弱地方宗族勢力的政治影響
4.(2025·湖南長沙·一模)《尼布楚條約》訂立之初,議政王大臣等奏稱“鄂羅斯國人,始感戴覆載洪恩,傾心歸化,悉遵往議大臣指示,定其邊界。此皆我皇上睿慮周詳,德威遐播之所致也”。這反映出當時( )
A.沙俄被納入清朝朝貢體制之中 B.清朝軍事實力強于沙俄
C.議政王大臣會議決定軍國大事 D.民族國家觀念尚未形成
5.(2025·湖南婁底·模擬預測)清前期專設“總督漕運兼提督軍務巡撫鳳陽等處兼管河道”一職,簡稱漕運總督,如康熙年間,漕運總督靳輔主持黃淮水利工程,協(xié)調江蘇、安徽、河南等省疏浚河道。漕運總督的設置體現出清朝( )
A.注重管理運河沿岸商貿 B.中央權力下移地方的趨勢
C.削弱了地方的財政權限 D.對跨區(qū)域社會治理的探索
6.(2025·四川巴中·三模)統(tǒng)一中國后,清朝積極建構滿蒙聯盟,對西藏、回部實行積極管理。中華文明的地理區(qū)域與中國統(tǒng)一行政管轄范圍趨于重合,大幅度消除了中原核心區(qū)與北部草原地帶之間的政治間隔。這表明,清朝的統(tǒng)一( )
A.改變了文明生存的范圍與范圍 B.消除了歷史上各民族間的隔閡
C.推動了不同文明區(qū)域相互融合 D.促進了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
7.(2025·山西呂梁·三模)清代,西南大部分土司的朝貢活動完成了向“土貢”的轉化,其標志是取消回賜舊例與土司不必遣人赴京上貢,也即朝貢活動從“有朝”“有貢”“有賞”到“無朝”“有貢”“無賞”。由此可見,清代( )
A.民族平等原則得到貫徹落實 B.邊疆與內地管理呈現一體化趨勢
C.階級矛盾逐漸取代民族矛盾 D.改土歸流政策遭遇到了一定阻礙
8.(2025·四川巴中·二模)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政府正式任命明瑞為“總管伊犁等處將軍”,“操練營伍,廣辟屯田”,延續(xù)西漢以來的屯墾戍邊傳統(tǒng),又保留了維吾爾族的社會統(tǒng)治制度——伯克制度,并進行了一定的修正。據此可知,清朝對新疆的統(tǒng)治方略( )
A.開創(chuàng)了“因俗治邊”政策 B.具有很強的歷史繼承性
C.正式完成了對新疆的統(tǒng)一 D.打破了傳統(tǒng)的治理模式
9.(24-25高三下·湖南·階段練習)1684年,清廷在東南沿海開設榷關,負責接待外國來華商船。次年,朝廷在廣州設立了洋貨行,挑選“身家殷實之人,愿充洋貨行者”作為行商,專司接待洋商,這便是“廣州十三行”。據此可知,“廣州十三行”的設立( )
A.利于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 B.打破了閉關自守的局面
C.有助于中外文明的交流 D.提高了商人的社會地位
10.(2025·河南·三模)1684年,康熙帝諭禮部:“朱子注釋群經,闡發(fā)道理,無一字不精當,無一字不可師法。”1713年,其又在《御制朱子全書序》中說:“讀書務在明理,明理在實用。若不能實用,雖讀盡古人之書,亦奚以為?”康熙帝的言論旨在( )
A.批判空談義理以推動學術爭鳴 B.籠絡士人以穩(wěn)定統(tǒng)治秩序
C.倡導訓詁考據以回歸儒學傳統(tǒng) D.重塑道統(tǒng)以鞏固儒學地位
11.(2025·江西·模擬預測)康雍乾時期,清朝東征西討,建立赫赫武功,政府還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修撰巨書大典。如經學方面的《周易折中》《孝經集注》等,史學方面的《明史》,還有類書《古今圖書集成》和叢書《四庫全書》等。這些典籍的修撰意在( )
A.維護儒家倫理秩序 B.繼承盛世修書傳統(tǒng)
C.彰顯天朝文治昌明 D.實行嚴密文化專制
12.(2025·湖北·模擬預測)清朝康熙年間,大臣奏報:四川地區(qū)在經歷明末戰(zhàn)亂后,經過招徠流民開墾荒地等舉措,田地數量大幅增長,而且當地所征賦稅在全國范圍內處于較低水平。清政府此舉旨在( )
A.推動邊疆移民 B.促進邊疆治理
C.推行重農抑商 D.恢復蜀地經濟
13.(2025·四川成都·三模)明朝的海外貿易政策經歷了“開——關——開”的調整。與明朝對待海外貿易的“開——關——開”政策開放思路相反,清朝走了一個“關——開——關”的政策閉環(huán)路線。出現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統(tǒng)治者文明自信的失卻 B.清王朝綜合國力的下降
C.西方殖民勢力太過強大 D.統(tǒng)治者經濟觀念的差異
14.(2025·黑龍江吉林·模擬預測)清初,政府在海疆管轄方面面臨困境,隨后從康熙后期至清中期確立內外洋管理制度,規(guī)定靠近州縣行政區(qū)域的海面為內洋,由州縣官員與水師官兵共管,遠離海岸和島岸的海域為外洋,由水師官兵負責,部分兇險近岸海域也歸外洋范疇。該制度( )
A.體現出海洋管理的務實性 B.主要為防范西方列強侵略
C.表明近代海疆觀念的形成 D.推動了近代海洋經濟發(fā)展
15.(2025·廣東汕頭·三模)清代統(tǒng)治者反復申述其疆域成就,“是中國之一統(tǒng)始于秦,塞外之一統(tǒng)始于元,而極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員極廣,未有如我朝者也”。與此相應,清廷先后完成了《皇輿全覽圖》《雍正十排圖》《乾隆內府輿圖》的測繪工作,并接續(xù)纂修了《大清一統(tǒng)志》。據此可知,清代( )
A.以疆域一統(tǒng)重構“正統(tǒng)”論述 B.實現了對邊疆地區(qū)的有效治理
C.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基礎 D.地圖測繪技術近代化程度較高
16.(2025·遼寧大連·三模)奏折制度始于康熙帝,被康熙帝授予奏折權的只有特定的少數人,主要是皇帝派到地方上的家奴和朝內外的官員,且只有奏貼和請安折形式。雍正帝擴大奏折人員的范圍,擴展了奏折的內容范圍。這一變化反映出雍正帝時( )
A.政府的行政效率得以提高 B.家國同構的特征達到頂峰
C.政治制度日益開放的趨勢 D.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
17.(2025·天津·二模)《皇輿全覽圖》繪制于清康熙年間,是我國歷史上首次利用近代測繪技術繪制的全圖。該圖標注了經緯坐標,范圍覆蓋了超過我國目前陸地面積2/3地區(qū)的山川地理形勢,并記錄了大量河流、湖泊、島嶼、山脈等地理信息。據此可知,該圖的繪制在當時( )
A.推廣了西方科學技術 B.豐富了國家治理手段
C.增進了民族交往交流 D.普及了自然地理知識
18.(2025·河南·模擬預測)清代的邊疆政策在繼承中又有創(chuàng)新,既可以從歷史上的羈縻政策、和親政策中找到清代軍府制、盟旗制、滿蒙聯姻等政策措施產生、發(fā)展的歷史軌跡,又可以發(fā)現康熙一改歷代固守長城、消極北防政策的雄才大略。據此可知,這一政策( )
A.標志著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B.促進了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鞏固
C.推動了對外貿易開放繁榮 D.有利于消除民族和階級壓迫
19.(2025·安徽·模擬預測)清朝某位皇帝的諭旨:“令軍機處行,不由內閣傳鈔者謂之寄信,外間謂之廷寄”,屬于“凡機事慮漏泄不便發(fā)抄者”,直接在軍機處鈐印之后交兵部加封發(fā)驛馳遞,“自有廷寄之例,始密且速矣”。軍機章京的辦事之地“不許閑人窺視”。該諭旨意在( )
A.減輕內閣奏章票擬負擔 B.提高兵部政治地位
C.打擊權貴階層架空中樞 D.建立信息保密機制
20.(2025·浙江·模擬預測)1694年,川陜總督佛倫巡查了陜西邊墻后向康熙帝匯報道:“三邊墻垣,歷年久遠,坍壞已多,若不亟為修理,必致倒廢……”此時清朝修葺陜西邊墻為防范( )
A.漠南蒙古 B.漠西蒙古 C.浩罕國 D.沙皇俄國
21.(2025·河南·三模)順治十六年(1659年),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來華傳教。后來,南懷仁成為康熙帝的科學顧問,經常出入宮廷,與康熙帝暢談,為康熙帝講授西學。他們“暢談”的內容可能涉及( )
A.蒸汽機車的機械構造和運行原理 B.番茄已成為百姓喜聞樂見的蔬菜
C.西洋火炮對于抵抗沙俄的重要性 D.牛痘接種法在西方的推廣和普及
22.(24-25高三上·河南漯河·期末)河北避暑山莊,也稱熱河行宮,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處理政務的重要場所。下圖所示為清代修建的河北避暑山莊的正門——麗正門,其門額用滿、蒙古、漢、藏、維吾爾五種文字鐫刻。這一現象的出現主要反映了( )
A.清朝統(tǒng)治者尊重各民族的文化 B.清政府在推動大一統(tǒng)國家觀的構建
C.清代形成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 D.清政府接受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
23.(2025·河北秦皇島·三模)清雍正年間,流官進入,按照漢地的禮法重新構建了一套信仰體系,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恩施土家族聚居區(qū)的社會風俗,并產生深遠影響。以恩施來鳳縣為例,同治《來鳳縣志·風俗志》記載:“我朝改設郡縣,鳳以洞蠻舊壤。其初,民皆土著,大抵散毛遺烈猶有存者。久之,流寓漸多,風會日啟,良有同承流宣化,用夏蠻夷。百余年來,士皆秉禮,民亦崇實。”恩施來鳳縣風俗的變化主要反映了( )
A.漢族移民恩施帶去風俗文化 B.恩施少數民族主動接受漢族文化
C.清朝改土歸流帶來移風易俗 D.頻繁的民族交融產生了新的文化
24.(2025·河南·模擬預測)雍正朝設立軍機處,撰擬廷寄漸成軍機處之專責。嘉慶朝,軍機處可承辦皇帝交發(fā)的題本,追查內閣工作的失誤,代理內閣的部分職責。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之時,軍機處承擔了部分外務的處理。戰(zhàn)后,清廷創(chuàng)設總理衙門專辦外交。這表明( )
A.軍機處的主要職責逐漸定型化 B.軍機處職權演變迎合皇權強化需要
C.政局變動影響軍機處職權演變 D.清代的中樞決策權力逐漸發(fā)生異變
25.(2025·福建龍巖·三模)據《粵海關志》記載,1757-1838年間,廣州十三行每年平均出口茶葉約30萬擔、生絲8000擔,進口白銀年均400萬兩。當時歐洲商人記載:“廣州的貿易季節(jié),港內商船云集,帆檣如林”。這一現象主要反映了( )
A.朝貢貿易體系持續(xù)繁榮 B.閉關鎖國政策已經瓦解
C.白銀內流加速社會轉型 D.傳統(tǒng)經濟結構依然穩(wěn)固
26.(2025·重慶·模擬預測)下表呈現了廣西地區(qū)不同地理要素在清政府繪制的康熙《皇輿全覽圖》(1717年繪制)與《乾隆十三排圖》(1760年繪制)中的數量變化,導致這種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
康圖與乾圖中不同要素出現數量統(tǒng)計表
要素名稱 康熙《皇輿全覽圖》數量 《乾隆十三排圖》數量
山 329 557
村 122 477
鎮(zhèn) 7 20
土州 30 27
繪圖技術的改進 B.行政治理的深化
C.人口數量的劇增 D.區(qū)域經濟的發(fā)展
27.(2025·甘肅·二模)雍正時期,貴州黎平府屬亮寨正長官龍紹儉請求應試。后貴州學政得旨:“土司龍紹儉原由生員出身,既有志觀光,陳請科舉,準其一體應試。若得中試,其土司世職,著伊將應襲之人舉出承襲”。這主要反映出當地( )
A.土司權威不斷增強 B.與內地一體化進程加快
C.選官標準日益寬松 D.儒家思想得到廣泛傳播
28.(2025·重慶·三模)明代嘉靖年間在北京修建歷代帝王廟,主祀三皇五帝和夏禹王、商湯王、周武王、漢高祖等16位開國帝王。清朝建立后,順治皇帝增加祭祀元朝和遼朝、金朝帝王,康熙皇帝指示禮部擇優(yōu)增祀從夏到明的188位帝王,40多位名臣功臣從祀。清代統(tǒng)治者的舉措意在( )
A.強化君臣間的倫理綱常 B.總結歷代王朝治國理政經驗
C.利用祭祀進行道德教化 D.彰顯主權延續(xù)與統(tǒng)治合法性
29.(2025·重慶·一模)圖1是《明朝形勢圖(1433年)》,圖2是《清朝疆域圖(1820年)》。對比明清疆域演變,理解正確的是( )
A.明清基本奠定中國現代版圖基本格局 B.中國民族國家形態(tài)于明清基本形成
C.北方游牧民族完成向農耕社會的轉變 D.清代的民族矛盾得到了有效地解決
30.(2025·重慶·二模)據學者考證,武陵山民族地區(qū)在清朝中期數十年間人口增長極快。湘西永順縣雍正十二年(1734)客民數量5226人,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達46123人,增長7.8倍;1736年新設立的酉陽直隸州(統(tǒng)管酉陽、秀山、黔江、彭水一州三縣)同一時期也有客民激增的情況。導致這一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
A.攤丁入畝的實施 B.改土歸流的推行
C.高產作物的種植 D.山地資源的開發(fā)
二、材料題
31.(2025·天津寶坻·三模)以下是兩部歷史著作關于中國古代邊疆治理的目錄節(jié)選,請閱讀后完成短評。
材料 目錄一(傳統(tǒng)史學視角)
1.秦漢開拓:北擊匈奴與西域都護府的設立
2.隋唐氣象:羈縻府州與文成公主入藏
3.元朝創(chuàng)制:宣政院轄地與行省制度的推行
4.明清鞏固:改土歸流與駐藏大臣的設置目錄二(新史學視角)在天津考生下載更多資料
1.文明交匯帶:邊疆地區(qū)作為多元文化的融合場域
2.制度博弈:中央集權與地方自治的動態(tài)平衡
3.技術賦能:屯田、驛站與邊疆開發(fā)的物質基礎
4.認同構建:從“華夷之辨”到“天下一統(tǒng)”的觀念轉變
短評試題要求:根據上述兩部著作目錄,結合所學知識,以“中國古代邊疆治理的多元維度與歷史意義”為題,撰寫一篇短評。
32.(2025·黑龍江吉林·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類的文明既是一種體系性形態(tài),也由不同的層面構成。有學者認為文明的構成包括四個系統(tǒng)。
——摘編自鄭曉云《長江何以文明:對其內涵與必然性的闡釋》
從材料中任意選取一個或多個角度,自擬題目,并結合中國古代史相關知識進行闡述。(要求:寫出選取的角度,題目明確,闡述須有史實依據,邏輯清晰。)
33.(2025·貴州·模擬預測)閱讀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康熙年間,在平定噶爾丹的戰(zhàn)役中,陜甘綠營戰(zhàn)績甚多,其中除漢族,還有相當比例的回族士兵。云南麗江納西族土知府木興等亦主動請纓,派遣土兵五百人隨同清軍參與統(tǒng)一西藏。在清朝統(tǒng)一臺灣之際,包括高山族在內的臺灣“各鄉(xiāng)社百姓以及土番,壺漿迎師,接踵而至”。雍正帝對前代貶低夷狄不以為然,認為“蒙古及邊諸部落,俱歸版圖,……乃中國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華夷中外之分論哉!”在西南改土府為府、州,設流官并派兵鎮(zhèn)守;將青海蒙古正式編旗,共置蒙古28旗。
——摘編自鄧濤《“四個共同”的歷史印證——以各族對清代中國疆域統(tǒng)一的貢獻為中心》
材料二 秦漢以來歷代王朝在邊疆民族地區(qū)均設置有正式政區(qū),然則朝廷派出的官員大多視邊疆為“畏途”而不愿赴任或長期留駐,導致這些政區(qū)被棄置,大大削弱了中央王朝對邊疆地區(qū)持續(xù)有效地行使管轄權。清廷拓展出大片迥異于內地的“新辟之地”,亟待能員干吏填補邊疆施政空白,“邊缺”由此應勢而生。該制度以“人地相宜”為宗旨,量地定缺、獎?chuàng)岵⒂谩S赫拍曜h準官缺等級制度時,還特別強調沿海、苗疆、煙瘴等缺,不受地方官缺等級和州縣等級影響,充分尊重地方督撫的意見,體現出邊疆治理的靈活性。此外,“邊缺”制度還打破官員循例“推升”常規(guī),縮短了官員的歷俸年限,加速了官員升遷,有效提升了“邊缺”所在地的吸引力。
——摘編自張軻風、戴龍輝《清前期“邊缺”與邊疆治理述論》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影響清朝疆域形成的因素。
(2)根據材料二,分析清代“邊缺”制度對邊疆治理的影響。
34.(2025·河南·模擬預測)明清對西藏的治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王朝時期在藏族地區(qū)制定了一套朝貢制度。“至成化元年,始定三歲一貢之例。”對故元舊官請求明朝授職者和一些新興的入貢求封的僧俗首領,明朝中央皆授以職名或封號。藏區(qū)僧俗官員在得到朝廷特殊恩惠(如賞賜隆厚、封授職號等)之后,便入朝進貢,以示感謝;每當朝廷慶賀大典.藏區(qū)所有受封首領也要朝貢,表示慶賀。
通過朝貢,明中央獲得大量馬匹以穩(wěn)定國防、促進生產。而貢使們往往會將賞賜品帶回當地市場交換;使者返藏時會獲許攜帶茶葉、布匹等;僧侶朝貢使者們獲得的大量賜賞并不用于自己消費,而是用于所在寺院的建設。明廷為確保藏區(qū)和內地的聯系,修建藏區(qū)道路、進行驛站設置、恢復藏區(qū)交通,使藏區(qū)通往中原地區(qū)的主要交通線上形成了一批新興的城鎮(zhèn),如西藏的昌都等城鎮(zhèn)在明時陸續(xù)出現。
——摘編自普華東智《論明代藏區(qū)僧俗首領朝貢的意義》
材料二
大量的事實表明,班禪系統(tǒng)在清朝治理蒙藏地區(qū)的實踐中亦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17世紀中葉,蒙古勢力固始汗和藏巴汗為爭奪西藏地區(qū)的統(tǒng)治權發(fā)生紛爭,相互征伐,四世班禪羅桑曲結出面調解,平息爭端。18世紀末,西藏先后兩次受到廓爾喀的入侵,班禪及所屬后藏地區(qū)的民眾主動為清朝驅廓大軍籌措糧食、物品,支援清軍抗擊廓爾喀,直至將入侵之敵趕出西藏。歷代班禪,在許多藏傳佛教高僧轉世靈童的認定中秉承清朝中央政府的旨意,秉公認定,不僅受到藏傳佛教界的敬重,同時也為清朝中央政府所認可。
——摘編自陳柏萍《班禪系統(tǒng)在清朝治理西藏中的作用》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代藏區(qū)朝貢制度的類型并分析藏區(qū)朝貢制度的經濟意義。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清朝前期對西藏地區(qū)加強管轄的行政措施并概括班禪在清朝治理西藏中的作用。
35.(2025·江西·模擬預測)海圖繪制是海洋探索、管理與利用的關鍵支撐。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漢始,中國海圖的發(fā)展歷經變遷。秦朝雖設立了南海郡與東海郡,但秦朝地圖中并未詳細描繪海洋。漢代,隨著繪圖技術的提升,曾有過全國性地圖的繪制,如《天下大圖》,但遺憾的是,因戰(zhàn)亂等而未能完整保存。唐代,地圖學家賈耽繪制的《海內華夷圖》,面積龐大,卻也未能流傳至今。宋代,地圖制作技術得到重視,宋人創(chuàng)新性地采用碑刻方法保存地圖,如《禹跡圖》《華夷圖》等,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海圖資料。元代,雖然戰(zhàn)亂頻繁,地圖留存不多,但海陸擴張為海圖的繪制提供了新線索,如《海外諸域圖》《海外諸藩地理圖》等,同時元代地圖還吸收了西域的制圖方法,豐富了制圖技巧。
——摘編自梁二平《海圖上的中國》
材料二 明清時期,中國海圖發(fā)展呈現出復雜多樣的態(tài)勢。明代海圖大多采用“海上陸下”的方位繪制,且與海防聯系緊密。像《鄭開陽雜著》中的《萬里海防圖》等,雖能呈現沿海形勢,但因缺乏精確的方位道里標注,在應對海防事務時存在一定局限性。到了清代,海圖方位出現轉變。清中期以陳倫炯《沿海全圖》為代表的“海下陸上”式海圖涌現,這種海圖以盛京為起點描繪海疆,符合清廷尊奉盛京的典制。然而,長卷式海圖難以精確表示局部海域方位細節(jié)。清后期,隨著海疆事務日益復雜,受西方測繪方法的影響,海圖向精確化、標準化發(fā)展,圖集逐漸取代長卷,如光緒年間《畿輔通志》海防圖部分,采用“上北下南”式,標繪經緯與路程道里,可呈現重點海區(qū)細節(jié)。
——摘編自何國璠、韓昭慶《明清時期中國海圖方位的演變》
(1)根據材料一,概括秦漢到元代中國海圖發(fā)展的特點。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清時期海圖發(fā)展變化的原因。
試卷第1頁,共3頁
試卷第1頁,共3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读书| 洪泽县| 乌兰县| 章丘市| 河东区| 岑溪市| 麻城市| 嵊泗县| 顺平县| 合阳县| 子长县| 乌拉特前旗| 巩留县| 大田县| 宾阳县| 灵台县| 介休市| 靖江市| 新田县| 新安县| 垦利县| 万安县| 新郑市| 梁山县| 黑河市| 麻阳| 边坝县| 兴宁市| 嵊州市| 佛教| 天等县| 鄂伦春自治旗| 济南市| 镇康县| 吴江市| 建始县| 阆中市| 林周县| 千阳县| 东乡族自治县| 封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