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4練】必修綱要上第14課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原卷版+解析版)---備戰2026屆高考歷史復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4練】必修綱要上第14課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原卷版+解析版)---備戰2026屆高考歷史復習

資源簡介

必修綱要上第14課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
一、單選題
1.(2025·湖南長沙·模擬預測)明末對于僧侶的評判標準很直接,能身體力行平時宣傳的道理即為“真”修行者。當時的筆記小說中存在大量嘲笑和尚道士不守清規戒律,經不起世俗誘惑的故事,也有很多贊揚僧道用功修行的故事。這一現象體現出( )
A.西學東漸影響宗教僧侶行為 B.民眾對僧人愛恨交加的心態
C.小說是社會教化的主要形式 D.心學傳播影響世俗價值判斷
2.(2025·湖南長沙·二模)明代江蘇、浙江兩省農民大多種植榨油用的烏桕樹,徐光啟說,“兩省之人既食其利,凡高山大道,溪邊宅畔,無不種之,亦有全用熟田種者”。據此可知,明代( )
A.農業領域出現地區經濟分工 B.自給自足的傳統經濟逐漸解體
C.全國統一商品市場體系形成 D.工商業發展影響農業種植結構
3.(2025·山東威海·二模)如圖為明清時期華北平原人口數與人均耕地變化情況。這( )
A.說明土地集中問題嚴重 B.影響農業種植結構變化
C.反映農村多種經營興盛 D.表明稅制改革成效顯著
4.(2025·山西·模擬預測)明末清初,王夫之認識到傳統倫理需要在政治、社會等不同領域細化拆分形成獨立的形態,實現“中國式的‘政’(行政)‘教’(倫常教義)分離”。他從傳統儒家忠孝倫理中構建出“家國殊等”“環相而治”“虛君共和”的君臣倫理形態。王夫之的這一思想( )
A.動搖了傳統儒學的主體地位 B.意欲探討和解決現實問題
C.顯露出新舊思想沖突的特征 D.改變了讀書人的價值取向
5.(2025·山東東營·二模)如表是關于明代思想領域的部分記載。由此可知當時( )
時間 地區 內容 出處
正德九年 南昌府 王陽明講學于白鹿洞書院,倡“心即理”,弟子編《傳習錄》刊行,士子“翕然從之”。 《白鹿洞書院志》
嘉靖四十年 紹興府 知府毀陽明祠,禁“偽學”,稱“守程朱方為正道”,逮捕講學儒生三十余人。 《紹興府志·學校》
萬歷二十八年 泰州 李贄刊刻《焚書》,書商“私印千冊,鬻于江南”,巡撫以“倡亂俗”下令禁毀。 《泰州巡撫禁書令》
天啟五年 無錫 東林書院被毀,顧憲成牌位遭棄,“天下書院盡改為官學”,禁議朝政。 《東林書院碑刻遺文》
A.程朱理學喪失主流地位 B.思想專制與文化創新并存
C.西學傳播沖擊傳統觀念 D.市民文化取代士大夫文化
6.(24-25高三下·廣東·階段練習)徐光啟、李之藻針對晚明出現的種種弊端,重視西方自然科學的征實精神,他們甚至準備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對“有益世用”的西方圖書“漸次廣譯”。黃宗羲也受西學影響,撰著了大量具有實用價值的科學著作,如《開方命算》《測圖要義》等。這反映出當時中國( )
A.經世致用思潮得到西學的助益 B.西學東漸改變了傳統學術格局
C.西方科技知識得到了廣泛傳播 D.傳統科技發展順應了社會轉型
7.(2025·陜西西安·模擬預測)清代發展了明代普遍流行的土地押租制,是一種佃農交納押金才能租種地主土地的制度,也就是地主收取押金轉讓土地經營權的制度。這說明( )
A.土地經營權的商品化和貨幣化 B.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矛盾尖銳
C.人口增長迅速使人地關系緊張 D.新型租佃關系催生了雇傭勞動
8.(2025·安徽馬鞍山·模擬預測)清前期江南等地曾出現包買商開設的“賬房”或“行號”,這種“賬房”或“行號”擁有大量的織機和原料,或自行設機督織,或將織機、原料分給小機戶為其生產,在賬房周圍有眾多的小機戶及織工受其支配。賬房的出現表明( )
A.民營手工業超過官營手工業 B.手工業分工趨于專業化
C.封建人身依附關系逐漸強化 D.工商業經營模式的創新
9.(24-25高三下·遼寧·階段練習)清朝學者汪輝祖(1731—1807)說:“經言其理,史記其事。儒生之學,先在窮經。既入官,則以制事為重……剖大疑,決大獄,史無不備,不必刻舟求劍,自可觸類引申。公事稍暇,當涉獵諸史以廣識議。慎勿謂一官一邑,不足見真實學問也。”這一言論( )
A.突破了傳統封建綱常倫理的束縛 B.動搖了宋明理學的統治地位
C.提供了解決社會問題的主流方案 D.凸顯了經世致用的價值追求
10.(24-25高三下·四川遂寧·階段練習)清廷禁毀小說,然《紅樓夢》《儒林外史》等仍以抄本私傳,士大夫案頭多藏之。至于滿文譯本《三國》《西游》,則因‘忠義’‘征伐’之旨暗合滿洲尚武之風,反得官方默許。清朝對小說的管控政策導致了( )
A.民間文化創新停滯 B.社會價值觀念趨于混亂
C.官方意識形態強化 D.儒家尚學風氣受到沖擊
11.(24-25高三下·四川遂寧·階段練習)從下表可推出的最正確的結論是( )
時間(世紀) 中國白銀流入量(億兩) 主要來源地
16世紀中葉 0.8 日本、東南亞
16世紀后期 1.2 美洲(經菲律賓)
17世紀前期 2.3 美洲、歐洲
A.白銀大量流入加速了中國自然經濟解體
B.白銀貨幣化引發了全球商業革命
C.全球貿易促使中國經濟向出口導向轉型
D.白銀流入推動中國商品經濟發展
12.(24-25高三下·海南省直轄縣級單位·階段練習)清代康乾時期,為加強疆域管理,朝廷組織西方傳教士與欽天監官員,運用天文測量技術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大規模測繪。康熙時期創制“晷度”體系,通過測定各地經緯度、晝夜長短及時差,繪制成《皇輿全覽圖》;乾隆時期又將“晷度”標準編入《大清一統志》,形成“以天文定地理”的疆域表述體系。這一系列舉措旨在( )
A.構建統一國家的空間秩序 B.編制歷法以滿足農業需要
C.推動邊疆治理體系精準化 D.彰顯皇權至高無上的權威
13.(2025·安徽宿州·三模)明清時期,大量的絲綢等商品從蘇州運往各地,蘇州匯聚了來自不同地區的商人,城內甚至有專門為各地商人服務的會館,還出現了多種行業:踹布(通過踩踏巨石使布匹平整)繡作(專門從事刺繡制作)賬房(管理絲綢商業的資金賬務等)和絲牙(絲綢交易的中介人)。這表明,當時蘇州( )
A.成為全國絲織業技術中心 B.開設手工工場現象普遍
C.傳統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D.商業發展帶動行業變遷
14.(2025·山東·二模)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區日用類書的農業占候在提及糧食作物時,更多關注其價格變化而非收成。日用類書的撰者也將關于桑、絲、棉的占候放在書的重要位置。這反映出江南地區( )
A.經濟結構出現明顯調整 B.市民文化興起助推書籍編纂
C.區域長途貿易較為活躍 D.商品經濟繁榮影響人們觀念
15.(2025·山西·模擬預測)清朝劉獻廷在《廣陽雜記》中記載:“天下有四聚,北則京師,南則佛山,東則蘇州,西則漢口。”又提到“漢口不特為楚省咽喉,而云貴、四川、湖南、廣西、陜西、河南、江西之貨,皆于此焉轉輸。”這些描述可用以說明當時( )
A.市鎮經濟的興起 B.長途販運貿易的發展
C.區域經濟的互補 D.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
16.(2025·山東濱州·二模)圖1、圖2分別為宋代與清代南方農作物分布示意圖。與宋代相比,清代南方農業( )
生產方式更先進 B.糧食產量更高
C.專業化生產更強 D.發展更有活力
17.(2025·四川巴中·二模)明朝時晉商不僅經營鹽茶、絲綢等商品,也通過票號提供匯兌、貸款等金融服務,其業務遍及全國各地。官府一方面利用晉商征收賦稅、運送軍餉、調劑糧食,另一方面也對其施加各種監管和干預。官府同晉商的關系( )
A.標志著私商取代了官商 B.加劇了金融市場的風險
C.補充了中央集權的建設 D.增強官商合辦企業地位
18.(2025·江西·模擬預測)明朝哲學家徐愛曾說:“心猶鏡也。圣人心如明鏡,常人心如昏鏡。近世格物之說,如以鏡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鏡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鏡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嘗廢照。”徐愛的這一言論( )
A.辨明了格物功夫的差異 B.強調了格物致知的重要性
C.隱含了一定的叛逆色彩 D.體現了客觀唯心主義傾向
19.(2025·北京·三模)明朝后期,邊關軍務成為許多學者關注的重點內容:一些人著力搜尋名臣經世濟民奏疏結集刊刻,作為治國平天下的借鑒;顧炎武遍查二十一史和各地方史志、名人文集等,并作實地考察稽核,編成《天下郡國利病書》。這反映出當時( )
A.西方殖民者是明朝的主要威脅 B.科技發展呈現出總結性的特點
C.時務策成為科舉考試主要內容 D.關心天下興亡的經世思潮興起
20.(2025·河南周口·模擬預測)乾隆年間,“(河北)順天、河間、天津、保定等處淀地居民,近在水鄉,似無所利。然可種蘆葦、藕菱、稗蒲之屬。數者之中,葦利最大。男人日可獲七八分之值,女人可獲四五分之值,而河工所用之葦掃之類,亦甚多,利與旱地侔”。這表明當時( )
A.農業與手工業出現分離 B.新經濟因素的成長較快
C.手工業存在商品化生產 D.政府鼓勵種植經濟作物
21.(24-25高三下·湖北·階段練習)哪吒梵文名為 Nalakuvara或 Nalakubala,最初是一個猙獰詭異的印度神祇形象,長著三頭六臂、三只眼睛。在經歷了中國化、兒童神和道教神三次關鍵轉向后,最終在《西游記》和《封神演義》等文學作品中,確立了具有反叛內核的“道教童神”形象。這主要體現了( )
A.三教合一觀念推動思想交融 B.對外開放政策利于文化整合
C.社會環境變遷促使形象演變 D.商品經濟發展影響人物塑造
22.(2025·江西·模擬預測)明代中后期,《琵琶記》《牡丹亭》等傳奇戲曲盛行,士大夫秉持“不關風化體,縱好也徒然”的創作理念,將忠孝節義融入劇情。官方亦刊行《盛世新聲》等類似曲本。這一現象的出現反映了( )
A.市民階層的壯大 B.儒家倫理的世俗化
C.戲曲藝術的衰落 D.皇權向基層的滲透
23.(2025·北京海淀·二模)中國歷史研究院主編的《中華文明史簡明讀本》指出,明清時期“與西方國家不同的是,中華文明則以和平性為主旨”。在與世界各地區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中華文明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呈現出諸多創新氣象。能支持以上觀點的是( )
①君主專制發展到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 ②開明士大夫翻譯和傳播西方科技著作
③鄭和下西洋構建和平交流為主的秩序 ④邊界條約的出現推動國家觀念清晰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4.(2025·江西·模擬預測)明朝泰山學派的王艮公開宣講“不稱師”“不師古”,主張發揚自己主觀的是非判斷,按照自己的思想來行事。李贄把王陽明“以吾心之是非為是非”的主張進一步發展,對千百余年以來“咸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的思想進行了猛烈批判。二者的思想( )
A.體現了思想解放的意涵 B.宣揚了經世致用的主張
C.否定了程朱理學的價值 D.倡導了天賦人權的理念
25.(2025·福建·模擬預測)據如表推之,清朝福建人口和耕地情況變化( )
清朝福建人口和耕地情況表(部分)
年份 康熙二十四年 (1685年) 嘉慶十七年 (1812年) 咸豐元年(1851年)
人口(人) 1,395,102 14,779,158 20,098,556
耕地(畝) 11,199,548 13,653,662 13,065,652
A.導致了傳統手工業的破產 B.推動了人口轉移
C.加速了清政府的改革進程 D.加劇了土地兼并
26.(2025·浙江·模擬預測)明后期,江南市鎮商人在《市井見聞錄》說:“商賈之家,競逐繁華,或筑樓閣以顯富,或藏珍玩以炫世,更有甚者,以重金延請文人雅士題寫匾額,欲附風雅。”當時士人在《時弊論》中批評:“市井之流,妄效縉紳之風,以奢靡為榮,反譏清貧讀書人為“寒酸',此風實乃亂了綱常。”這反映了( )
A.商人階層對傳統等級制度挑戰 B.政府政策導致士紳地位急劇衰落
C.市鎮成為文化教育的主導中心 D.商品經濟沖擊了傳統社會價值觀
27.(24-25高三下·江西·階段練習)明代中后期,廣東蔗糖大量出口,江南絲織品或經運河銷往北方或遠銷海外。北方臨清等城市因運河漕運有一定商業規模,但在產業創新與海外貿易拓展上遠不及南方。這表明明代( )
A.南北經濟差距呈擴大趨勢 B.經濟重心南移推動海外貿易發展
C.貿易格局發生了根本改變 D.對外貿易成為經濟發展主導力量
28.(2025·河南·模擬預測)龔自珍提出:“天地,人所造,眾人自造,非圣人所造……眾人之宰,非道非極,自名曰我。我光造日月,我力造山川,我變造毛羽肖翹,我理造語言文字,我氣造天地,我天地又造人,我分別造倫紀。”這一觀點( )
A.彰顯出對傳統哲學觀的反思突破 B.符合注重實證的考據方向
C.背離了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潮流 D.體現了對程朱理學的繼承
29.(2025·湖南·模擬預測)某學者認為:與英國工業結構的早期變化相反,明清江南工業呈現出明顯的輕型結構,實質上是一種節省能源與材料的工業結構。到1850年以前,以紡織業為主的輕工業已成為江南最大的產業部門。據此可知,明清江南之所以走上一條不同的發展道路,重要因素是( )
A.賦稅貨幣化增強 B.民營手工業發展
C.人口資源的膨脹 D.煤炭燃料的稀缺
30.(2025·黑龍江吉林·模擬預測)如表為明代歙縣(今安徽省黃山市)三位人物的部分事跡。該表反映了當時( )
人物 事跡
汪泰護 “嘗賈毗陵,值歲祲,出谷大賑”,后家鄉饑荒,“輸粟六百石”。郡守李公上奏朝廷為他申請“賜建義坊”
許滋 善治生,營業廬州(今合肥),“居積幾致萬金,田產日贏”。會廬州大饑,餓殍載道,遂“發廩賑貸”,時人感恩刻骨
吳榮 性好善樂施,發跡后,往往周人之急,賑人之乏,“人咸德之”
A.自然災害加劇了人地矛盾 B.商人在社會中的作用增強
C.儒商人士以鄉約教化鄉里 D.社會救濟主體是商人階層
二、材料題
31.(2025·遼寧朝陽·模擬預測)商品經濟發展與社會階層關系的變遷是研究封建社會的一把鑰匙。閱讀以下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所謂“富民”階層,是中唐以來特別是宋代以來崛起的一個新的社會階層。在以農業為基礎的中國傳統社會,他們主要以農業為致富的途徑,但也包括以工商等其他途徑致富者。宋人蘇轍說:“惟州縣之間,隨其大小,皆有富民”。南宋葉適對富民的重要性作了最全面的闡述,他指出:“富人者,州縣之本,上下之所賴也”。宋代以來,國家不斷推行改革。歷代改革均涉及社會和國家治理的方方面面,但一般來說,均平賦役和整頓吏治始終是國家改革的兩個重點。而這兩者又均與“富民”階層緊密相關。“宋王朝對農民的統治是通過戶等制而實現”,而鄉村組織一級頭目基本都是由戶等靠前的富民群體來擔任。
——摘編自林文勛、楊瑞憬《宋元明清的“富民”階層與社會結構》
材料二 原本中國古代的城市以城為主,純粹體現工商貿易功能的市鎮,要到唐宋之際才出現,而明朝中后期是一個高峰。尤其是江南蘇、松、杭、嘉、湖地區的許多著名市鎮,都是在那時形成的。這些市鎮中的居民,已經從農業人口中分離出來,大多從事紡織業。工商集貿性質市鎮的興起,使得農業人口與手工業和商業人口的比例發生了變化。而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為雇傭工人的后備隊伍。城市和商業進一步繁榮,具有明顯經濟職能的城市在增加。到清朝前期,廣東佛山鎮在內的“天下四大鎮”在專業性市鎮的基融上發展成為新興的城市。
——摘編自劉、朱漢國《歷史學習精要》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富民”階層崛起的原因并從國家發展與治理的角度分析“富民”階層產生的作用。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江南市鎮的特點。并從經濟、思想方面等簡析明清商品經濟發展對中國社會轉型產生的影響。
32.(2025·河南漯河·三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明初以來,據傳統《大統歷》推算所作的天象預報多次出現不準。欽天監對1629年6月21日日食的預報又發生顯著錯誤,而禮部侍郎徐光啟根據歐洲天文學方法所作的預報卻符合天象,崇禎帝因而對欽天監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此后,管轄欽天監的禮部奏請開局改歷并得到批準。同年7月,禮部決定在北京宣武門內首善書院開設歷局,命徐光啟督修歷法。
在徐光啟的主持下,歷局從翻譯西方天文學資料起步,并聘用意大利龍華民、羅雅各,瑞士鄧玉函,德國湯若望等人,與歷局天文學家一道譯書。從1629—1634年,歷局歷經六年完成了卷帙浩繁的《崇禎歷書》,全書共46種,137卷。歷書基本上納入了“熔彼方之材質,入大統之型模”的規范。歷書采用丹麥天文學家第谷·布拉赫所創立的宇宙體系和幾何學的計算方法,其中引入了明確的地球概念和地理經緯度概念,引入了球面天文學,以及視差、蒙氣差等重要天文概念和相應的計算方法。但歷書并未突破《大統歷》的框架,對天文學的研究僅限于編修歷法的具體應用上。書中也有不少的錯誤和缺點,如第谷體系維護地靜觀,否認天體自轉等。
歷法內容的變化,引起了保守派的攻擊,直到1643年,崇禎帝才下定頒發新歷的決心,但此時明政權已面臨崩潰邊緣,已無力顧及歷法的事情了。入清后,湯若望將歷書改訂為一百余卷,改稱《西洋新法歷書》,得以刊行。
——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
(1)概括指出明代編修《崇禎歷書》的時代背景。
(2)說明《崇禎歷書》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產生的積極影響。
33.(2025·福建·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關于建溪的主要史料匯總
出處 作者 作者身份 記述
《大明一統志》 李賢 明朝內閣主要輔臣 東溪。在府城東,一名建溪。流至府城西南,輿西溪合,經延平,抵福州入海。唐人詩:“雷霆入地建溪險”,西溪。在府城西,源出崇安分水嶺。
《閩部疏》 王世懋 明朝福建提學副使 東溪從浙之州來,何與武夷?古人所詠建溪險者,即西溪也。今建陽有建溪驛,可證。
《明史》 張廷玉 清朝軍機大臣 建安……東有東溪,即建江,自浙江慶元縣流經此,又西合于西溪。浦城,府東北。北有漁梁山。建溪之源出焉。又有蓋仙山,有黎嶺……又南有南浦溪,亦曰建溪,即建溪也。
《建寧府志》(康熙年) 張琦 清朝建寧知府 東溪在府城東。源出處州之松源……唐人詩蓋送人歸閩而作,其下句云:“星斗逼人梨人高。”梨嶺之路,下接浦城,浦城亦西溪發源之處,恐其所謂建溪,即西溪也。
《清史稿》 趙爾巽 民國清史館館長 建溪亦曰建江,松溪東北自政合入,屈西南,左合川石潦,右東游、橫谷、坤口、千源諸溪,又西南,左合東長溪、沙溪,至城東南為東溪;又西,西溪自甌寧運城西南來會,是為建溪。
綜合上述史料,說明“建溪是否即東溪”,并分析上述記載產生差異的原因。
34.(2025·江西·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夫明王治國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務而趨末作。今世近習之請行則官爵可買,官爵可買則商工不卑也矣;奸財貨賈得用于市則商人不少矣。聚斂倍農而致尊過耕戰之士,則耿介之士寡而高價之民多矣。是故亂國之俗……其商工之民,修治苦窳之器,聚弗靡之財,蓄積待時而侔農夫之利。
——[戰國]韓非《韓非子·五蠹》
材料二 然為今議者,方欲奪商之利歸于公上而專之,故奪商之謀益深,則為國之利益損。……夫國之善為術者,不惜其利而誘大商。此與商賈共利,取少而致多之術也。……夫欲誘商而通貨,莫若與共其利,此術之上也。欲制商,使其不得不從,則莫若痛裁之,使無私貨,此術之下也。
——摘編自[宋]歐陽修《歐陽修集》卷四十五
材料三 今夫通都之市肆,十室而九。有為佛而貨者,有為巫而貨者,有為倡優而貨者,有為奇技淫巧而貨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絕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為末,妄議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來,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蓋皆本也。
——摘編自[明]黃宗羲《明夷待訪錄·財計》
(1)根據材料一、二,分別概括韓非子和歐陽修的經濟思想。
(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黃宗羲經濟思想產生的意義。
35.(2025·安徽·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代康乾時期是中國古代最后一個“盛世”,此后經歷大規模農民戰爭掃蕩以及鴉片戰爭殖民主義炮火轟擊,帝國一蹶不振,不復再現昔日輝煌。傳統社會內部危機周期性發作,以及統治者昏庸腐敗顯然是導致這次衰變的重要原因。不過,這還不足以說明為什么以往歷代雖屢經興衰升沉,卻大體保持向上發展勢頭,并長期居于世界領先地位;而康乾之后的衰變卻使帝國徹底淪入萬劫難復受侮挨打的危局。如所周知,明清時期世界歷史發展的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歐洲主要國家完成了從產生資本主義萌芽到實現資產階級革命和產業革命的飛躍,相繼進入近代工業文明軌道,而中國在世界范圍由先進轉為落后的變化也恰恰發生在明清之際。明清時期的中國是否存在向工業文明演進的可能?明清社會何以未能順利向近代工業文明轉軌?這應該是詮釋處于中國古代鼎盛高峰的農耕文明迅速在世界潮流中殞落原因的關鍵。
——摘編自曹大為《明清農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業文明潮流中的殞落》
從材料中提取相關歷史信息,自擬論題,并運用所學中國古代史知識加以闡述。(要求:觀點正確,史實準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
試卷第1頁,共3頁
試卷第1頁,共3頁必修綱要上第14課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
一、單選題
1.(2025·湖南長沙·模擬預測)明末對于僧侶的評判標準很直接,能身體力行平時宣傳的道理即為“真”修行者。當時的筆記小說中存在大量嘲笑和尚道士不守清規戒律,經不起世俗誘惑的故事,也有很多贊揚僧道用功修行的故事。這一現象體現出( )
A.西學東漸影響宗教僧侶行為 B.民眾對僧人愛恨交加的心態
C.小說是社會教化的主要形式 D.心學傳播影響世俗價值判斷
【答案】D
【知識點】陸王心學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為本質題。根據題目具體時空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明末(中國)。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明末心學(以王陽明為代表)盛行,核心思想是“知行合一”,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統一。題干中“能身體力行即為真”的標準直接呼應心學理念,而筆記小說中的故事則體現了世俗價值判斷受此影響,對僧侶行為進行道德評價,D項正確;西學東漸(西方文化傳入)主要涉及科學、技術等領域,對宗教僧侶行為的影響在明末并不顯著。題干未提及西方元素,排除A項;題干雖有嘲笑和贊揚的故事,但核心是民眾基于“身體力行”的標準進行評判,而非簡單的情感矛盾。選項過于表面化,未觸及現象本質,排除B項;筆記小說是傳播這些故事的載體,但題干未強調其“主要形式”或“教化功能”,而是通過小說內容反映價值標準的變化,排除C項。故選D項。
2.(2025·湖南長沙·二模)明代江蘇、浙江兩省農民大多種植榨油用的烏桕樹,徐光啟說,“兩省之人既食其利,凡高山大道,溪邊宅畔,無不種之,亦有全用熟田種者”。據此可知,明代( )
A.農業領域出現地區經濟分工 B.自給自足的傳統經濟逐漸解體
C.全國統一商品市場體系形成 D.工商業發展影響農業種植結構
【答案】D
【知識點】農業的發展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代(中國)。明代江蘇、浙江兩省農民大量種植經濟作物,用于榨油,說明工商業發展影響到農業種植結構,D項正確;江蘇、浙江農民多種烏柏樹,但材料也提到,大部分是種在“高山大道,溪邊宅畔”,可見是作為副業發展,而非主業。“亦有全用熟田種者”,即用耕地來種烏柏樹,但既然是“亦有”,可見不是普遍現象,所以當地并未專業種烏柏樹,不能體現“地區經濟分工”,排除A項;到鴉片戰爭后自給自足的傳統經濟才逐漸解體,排除B項;材料并未提到江浙的烏柏樹制品販賣到全國,不能說明全國統一商品市場體系形成,排除C項。故選D項。
3.(2025·山東威海·二模)如圖為明清時期華北平原人口數與人均耕地變化情況。這( )
A.說明土地集中問題嚴重 B.影響農業種植結構變化
C.反映農村多種經營興盛 D.表明稅制改革成效顯著
【答案】B
【知識點】農業的發展
【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清時期(中國)。根據材料“明清時期華北平原人口數與人均耕地變化情況”數據信息,可知人口數整體呈上升趨勢,人均耕地呈下降趨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人口激增導致耕地短缺,倒逼農業集約化與作物結構調整,人地矛盾加劇迫使農民調整種植模式,如推廣高產作物或轉向經濟作物,B項正確;“土地集中問題嚴重”需結合地主兼并土地的數據,材料僅顯示人均耕地減少,排除A項;“農村多種經營興盛”需副業、手工業等證據支撐,材料僅涉及耕地與人口關系,排除C項;“稅制改革成效”需稅制變化與耕地、人口關聯的說明,材料無此信息,排除D項。故選B項。
4.(2025·山西·模擬預測)明末清初,王夫之認識到傳統倫理需要在政治、社會等不同領域細化拆分形成獨立的形態,實現“中國式的‘政’(行政)‘教’(倫常教義)分離”。他從傳統儒家忠孝倫理中構建出“家國殊等”“環相而治”“虛君共和”的君臣倫理形態。王夫之的這一思想( )
A.動搖了傳統儒學的主體地位 B.意欲探討和解決現實問題
C.顯露出新舊思想沖突的特征 D.改變了讀書人的價值取向
【答案】B
【知識點】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影響題、目的題、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末清初(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君主專制不斷強化,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王夫之提出這些新型君臣倫理形態,是針對當時的社會現實,試圖通過對君臣關系的重新界定,來限制君主權力,目的是探討當時政治、社會等方面存在的現實問題,為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B項正確;王夫之是從傳統儒家忠孝倫理中構建新的倫理形態,說明他沒有徹底否定傳統儒學倫理,而是對其進行了發展和創新,直到近代新文化運動時期,傳統儒學的主體地位才受到動搖,排除A項;材料沒有明顯體現出新舊思想沖突的特征,而是強調他對傳統倫理在政治等領域的新探索,并非突出新舊思想的矛盾,排除C項;當時傳統儒家思想依然占據主導地位,大多數讀書人的價值取向還是圍繞科舉入仕、遵循傳統倫理道德等,排除D項。故選B項。
5.(2025·山東東營·二模)如表是關于明代思想領域的部分記載。由此可知當時( )
時間 地區 內容 出處
正德九年 南昌府 王陽明講學于白鹿洞書院,倡“心即理”,弟子編《傳習錄》刊行,士子“翕然從之”。 《白鹿洞書院志》
嘉靖四十年 紹興府 知府毀陽明祠,禁“偽學”,稱“守程朱方為正道”,逮捕講學儒生三十余人。 《紹興府志·學校》
萬歷二十八年 泰州 李贄刊刻《焚書》,書商“私印千冊,鬻于江南”,巡撫以“倡亂俗”下令禁毀。 《泰州巡撫禁書令》
天啟五年 無錫 東林書院被毀,顧憲成牌位遭棄,“天下書院盡改為官學”,禁議朝政。 《東林書院碑刻遺文》
A.程朱理學喪失主流地位 B.思想專制與文化創新并存
C.西學傳播沖擊傳統觀念 D.市民文化取代士大夫文化
【答案】B
【知識點】陸王心學、李贄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代(中國)。從材料中可以看出,一方面王陽明倡導“心即理”,李贄刊刻《焚書》等,這些都是思想文化方面的創新表現;另一方面,知府禁“偽學”、逮捕講學儒生,巡撫下令禁毀書籍,朝廷毀東林書院、禁議朝政等,體現了當時對思想領域的嚴格控制,即思想專制,所以當時的明朝思想領域呈現出思想專制與文化創新并存的局面,B項正確;材料中雖有王陽明心學的傳播,但“守程朱為正道”等記載表明程朱理學仍被視為正道,且在明朝程朱理學一直是官方正統思想,并未喪失主流地位,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關于西學傳播的相關內容,無法得出西學傳播沖擊傳統觀念的結論,排除C項;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士大夫階層的思想文化活動,沒有體現市民文化與士大夫文化的地位更替,排除D項。故選B項。
6.(24-25高三下·廣東·階段練習)徐光啟、李之藻針對晚明出現的種種弊端,重視西方自然科學的征實精神,他們甚至準備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對“有益世用”的西方圖書“漸次廣譯”。黃宗羲也受西學影響,撰著了大量具有實用價值的科學著作,如《開方命算》《測圖要義》等。這反映出當時中國( )
A.經世致用思潮得到西學的助益 B.西學東漸改變了傳統學術格局
C.西方科技知識得到了廣泛傳播 D.傳統科技發展順應了社會轉型
【答案】A
【知識點】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傳教士與中外交流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末清初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徐光啟、李之藻重視西方自然科學的征實精神,欲廣譯“有益世用”的西方圖書,黃宗羲受西學影響撰寫實用科學著作,這體現了他們將西方科學知識與經世致用相結合,說明經世致用思潮得到了西學的助益,A項正確;晚明時期傳統學術格局仍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西學東漸雖有影響,但并未改變這一格局,排除B項;材料僅提及徐光啟、李之藻、黃宗羲等少數人對西學的關注和傳播,不能據此得出西方科技知識“廣泛傳播”的結論,排除C項;晚明時期社會轉型并不明顯,傳統科技也沒有順應社會轉型,排除D項。故選A項。
7.(2025·陜西西安·模擬預測)清代發展了明代普遍流行的土地押租制,是一種佃農交納押金才能租種地主土地的制度,也就是地主收取押金轉讓土地經營權的制度。這說明( )
A.土地經營權的商品化和貨幣化 B.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矛盾尖銳
C.人口增長迅速使人地關系緊張 D.新型租佃關系催生了雇傭勞動
【答案】A
【知識點】商品經濟的繁榮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交押金租種”“收押金轉讓經營權”體現土地經營權通過貨幣(押金)完成交易,經營權成為可交易的“商品”,且交易媒介是貨幣,符合“商品化和貨幣化”邏輯,A項正確;題干僅描述押租制的交易形式,未體現階級矛盾的對抗性(如沖突、斗爭),無對應信息,排除B項;地主收取押金轉讓土地經營權,就是將土地經營權作為商品投放市場,收取押金即轉讓金后可自由流通,反映了土地經營權的商品化和貨幣化,題干未提及“人口”“土地數量”等關聯信息,話題不相關,排除C項;押租制本質仍是“租佃關系”,而雇傭勞動是“勞動力與資本”的交換,二者邏輯不同,題干也未體現“雇傭勞動”,排除D項。故選A項。
8.(2025·安徽馬鞍山·模擬預測)清前期江南等地曾出現包買商開設的“賬房”或“行號”,這種“賬房”或“行號”擁有大量的織機和原料,或自行設機督織,或將織機、原料分給小機戶為其生產,在賬房周圍有眾多的小機戶及織工受其支配。賬房的出現表明( )
A.民營手工業超過官營手工業 B.手工業分工趨于專業化
C.封建人身依附關系逐漸強化 D.工商業經營模式的創新
【答案】D
【知識點】手工業的進步
【詳解】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賬房”或“行號”擁有大量織機和原料,采取自行設機督織或分給小機戶生產的經營模式,這是工商業經營模式的創新,D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民營手工業與官營手工業的比較信息,無法得出民營手工業超過官營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重點描述的是“賬房”或“行號”如何組織生產(自行設機督織或分給小機戶生產 ),并非聚焦于手工業生產分工的細化,排除B項;在清朝前期,隨著商品經濟發展,封建人身依附關系總體趨勢是逐漸弱化的,小機戶受“賬房”支配,更多是一種經濟合作與雇傭關系,并非封建人身依附關系強化,排除C項。故選D項。
9.(24-25高三下·遼寧·階段練習)清朝學者汪輝祖(1731—1807)說:“經言其理,史記其事。儒生之學,先在窮經。既入官,則以制事為重……剖大疑,決大獄,史無不備,不必刻舟求劍,自可觸類引申。公事稍暇,當涉獵諸史以廣識議。慎勿謂一官一邑,不足見真實學問也。”這一言論( )
A.突破了傳統封建綱常倫理的束縛 B.動搖了宋明理學的統治地位
C.提供了解決社會問題的主流方案 D.凸顯了經世致用的價值追求
【答案】D
【知識點】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
【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據材料可知,汪祖輝的話強調了儒生在學術上的追求,即首先要通過研讀經典獲取學問(即“窮經”),并在實際官職中注重實踐操作能力(“制事”)的重要性,這種思想反映了清代注重經世致用的觀念,即通過學習經典和史籍的理論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體現了“通經致用”的價值追求,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儒生入官后要以制事為重,涉獵諸史以廣識議,重點在于經世致用,而非對封建綱常倫理的突破,排除A項;宋明理學在清朝時期依然占據著重要的統治地位,汪輝祖的言論只是倡導官員要注重實際事務和歷史知識的積累,并沒有對宋明理學的統治地位產生動搖作用,排除B項;題干只是汪輝祖個人對于官員學習和做事的一種觀點,不能將其視為解決社會問題的主流方案,而且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并沒有明確體現出這是解決社會問題的主要途徑,排除C項。故選D項。
10.(24-25高三下·四川遂寧·階段練習)清廷禁毀小說,然《紅樓夢》《儒林外史》等仍以抄本私傳,士大夫案頭多藏之。至于滿文譯本《三國》《西游》,則因‘忠義’‘征伐’之旨暗合滿洲尚武之風,反得官方默許。清朝對小說的管控政策導致了( )
A.民間文化創新停滯 B.社會價值觀念趨于混亂
C.官方意識形態強化 D.儒家尚學風氣受到沖擊
【答案】C
【知識點】《水滸傳》和《三國演義》、《西游記》和《儒林外史》、《紅樓夢》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為影響題。根據題目具體時空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清代(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清廷禁毀小說(如《紅樓夢》《儒林外史》),但因內容符合官方價值觀(如滿文譯本《三國》《西游》的“忠義”“征伐”暗合滿洲尚武精神),部分作品被默許傳播,說明清朝鎮壓不符合統治需求的內容,默許強化統治合法性的內容,實質是強化官方意識形態控制,C項正確;禁書政策下,《紅樓夢》等仍以抄本私傳,證明民間文化未停滯,排除A項;題干未體現社會價值觀混亂,反而強調官方通過管控引導價值觀,排除B項;《儒林外史》雖被禁,但題干未提儒學受沖擊;且清朝推崇程朱理學,儒學仍是官方正統,排除D項。故選C項。
11.(24-25高三下·四川遂寧·階段練習)從下表可推出的最正確的結論是( )
時間(世紀) 中國白銀流入量(億兩) 主要來源地
16世紀中葉 0.8 日本、東南亞
16世紀后期 1.2 美洲(經菲律賓)
17世紀前期 2.3 美洲、歐洲
A.白銀大量流入加速了中國自然經濟解體
B.白銀貨幣化引發了全球商業革命
C.全球貿易促使中國經濟向出口導向轉型
D.白銀流入推動中國商品經濟發展
【答案】D
【知識點】商品經濟的繁榮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時空是16世紀中葉——17世紀前期的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6世紀中葉至17世紀前期,流入中國的白銀持續增長,這為市場提供充足貨幣,推動國內商業活動,D項正確;白銀流入推動了商品經濟繁榮(如江南市鎮興起),但自然經濟仍占主導地位,未被瓦解,其解體發生在19世紀中后期(鴉片戰爭后),而表格數據截止到17世紀前期,排除A項;全球商業革命(1500-1750年)的驅動力是歐洲殖民擴張與航海技術,而非中國白銀需求,排除B項;明清中國長期是內向型經濟體,政策以“重農抑商”“海禁”為主。白銀流入是因中國絲綢、瓷器、茶葉出口順差所致,但這是被動貿易獲利,政府從未主動轉向“出口導向型經濟”,排除C項。故選D項。
12.(24-25高三下·海南省直轄縣級單位·階段練習)清代康乾時期,為加強疆域管理,朝廷組織西方傳教士與欽天監官員,運用天文測量技術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大規模測繪。康熙時期創制“晷度”體系,通過測定各地經緯度、晝夜長短及時差,繪制成《皇輿全覽圖》;乾隆時期又將“晷度”標準編入《大清一統志》,形成“以天文定地理”的疆域表述體系。這一系列舉措旨在( )
A.構建統一國家的空間秩序 B.編制歷法以滿足農業需要
C.推動邊疆治理體系精準化 D.彰顯皇權至高無上的權威
【答案】A
【知識點】傳教士與中外交流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為目的題。根據題目具體時空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清代(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明確說明清政府通過天文測繪技術測定全國經緯度、繪制《皇輿全覽圖》,并將標準編入《大清一統志》,形成“以天文定地理”的疆域表述體系。這一舉措直接服務于國家疆域管理的系統化與規范化,旨在建立全國統一的地理坐標體系,強化中央對疆域的空間控制,A項正確;題干未提及修訂歷法或農業需求,天文測量技術僅作為測繪工具,排除B項;“全國范圍測繪”包含內地與邊疆,但核心是構建全國性空間體系,非僅側重邊疆,且“精準化”未突出統一性,排除C項;《皇輿全覽圖》等雖有皇權象征色彩,但題干強調“加強疆域管理”的實用目的,并非主要服務于權威彰顯,排除D項。故選A項。
13.(2025·安徽宿州·三模)明清時期,大量的絲綢等商品從蘇州運往各地,蘇州匯聚了來自不同地區的商人,城內甚至有專門為各地商人服務的會館,還出現了多種行業:踹布(通過踩踏巨石使布匹平整)繡作(專門從事刺繡制作)賬房(管理絲綢商業的資金賬務等)和絲牙(絲綢交易的中介人)。這表明,當時蘇州( )
A.成為全國絲織業技術中心 B.開設手工工場現象普遍
C.傳統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D.商業發展帶動行業變遷
【答案】D
【知識點】商品經濟的繁榮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清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城內甚至有專門為各地商人服務的會館,還出現了多種行業:踹布(通過踩踏巨石使布匹平整)繡作(專門從事刺繡制作)賬房(管理絲綢商業的資金賬務等)和絲牙(絲綢交易的中介人)”等信息可知,隨著蘇州絲綢貿易的發展,會館及絲綢相關行業隨之興起,這說明商業發展帶動行業變遷,D項正確;材料涉及蘇州與絲綢相關的行業發展,并不涉及絲織技術,更不能說明其成為全國絲織業技術中心,排除A項;手工工場強調雇傭勞動,從材料中無從體現,排除B項;鴉片戰爭后自然經濟開始解體,排除C項。故選D項。
14.(2025·山東·二模)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區日用類書的農業占候在提及糧食作物時,更多關注其價格變化而非收成。日用類書的撰者也將關于桑、絲、棉的占候放在書的重要位置。這反映出江南地區( )
A.經濟結構出現明顯調整 B.市民文化興起助推書籍編纂
C.區域長途貿易較為活躍 D.商品經濟繁榮影響人們觀念
【答案】D
【知識點】商品經濟的繁榮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為本質題。根據題目具體時空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明代中后期(中國)。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可知,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區日用類書(實用手冊)在農業占候中更關注糧食價格變化而非收成,同時將桑、絲、棉等經濟作物的占候置于重要位置。這一現象反映了以下邏輯:關注價格變化:傳統農業社會通常重視收成好壞以保障生存,而關注價格變化說明糧食已更多進入市場流通,價格波動直接影響經濟利益,體現出商品交易意識的增強;重視桑、絲、棉:這些作物是手工業(如絲織、棉紡織業)的原料,其占候地位的提升表明江南地區經濟作物種植擴大,手工業生產與市場聯系緊密,農業逐漸轉向商品化生產;商品經濟的驅動:江南地區此時商品經濟繁榮,手工業發達,農產品和手工業品大量進入市場,導致人們從自給自足的“生產導向”轉向市場需求的“利潤導向”,觀念隨之變化,D項正確;“經濟結構明顯調整”需整體經濟形態轉變(如農業主導轉向工商業),但題干僅體現農業內部結構調整,不夠全面,排除A項;“市民文化助推書籍編纂”側重文化因素,而題干強調內容變化與經濟活動的關系,關聯性較弱,排除B項;“長途貿易活躍”可能存在,但題干現象更多指向本地商品經濟繁榮對觀念的影響,而非單純貿易范圍擴大,排除C項。故選D項。
15.(2025·山西·模擬預測)清朝劉獻廷在《廣陽雜記》中記載:“天下有四聚,北則京師,南則佛山,東則蘇州,西則漢口。”又提到“漢口不特為楚省咽喉,而云貴、四川、湖南、廣西、陜西、河南、江西之貨,皆于此焉轉輸。”這些描述可用以說明當時( )
A.市鎮經濟的興起 B.長途販運貿易的發展
C.區域經濟的互補 D.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
【答案】B
【知識點】商品經濟的繁榮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時期的中國。依據材料“漢口不特為楚省咽喉,而云貴、四川、湖南、廣西、陜西、河南、江西之貨,皆于此焉轉輸”可知,漢口匯聚了來自多個省份的貨物,這體現了不同地區之間貨物的遠距離運輸和流通,是長途販運貿易發展的典型表現,B項正確;市鎮經濟在明清之前就已經興起,排除A項;材料突出貨物在不同地區之間的運輸和流轉,重點在于貿易的流通方式,區域經濟互補非材料主旨,排除C項;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時期,排除D項。故選B項。
16.(2025·山東濱州·二模)圖1、圖2分別為宋代與清代南方農作物分布示意圖。與宋代相比,清代南方農業( )
生產方式更先進 B.糧食產量更高
C.專業化生產更強 D.發展更有活力
【答案】D
【知識點】農業的發展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代中國。對比宋代,清代南方農作物種類更為豐富,劃分的區域更多,而且很多地區涉及經濟作物的種植,更好的適應社會需求和市場變化,反映了南方農業發展的活力,D項正確;從宋代到清代,南方農業生產方式依舊以傳統的鐵犁牛耕、精耕細作的小農生產為主,沒有發生革命性變化,且圖中沒有體現生產方式的相關信息,所以不能得出清代生產方式更先進的結論,排除A項;這兩幅圖僅呈現了農作物的分布區域,并沒有關于產量的數據信息,無法據此推斷出清代糧食產量更高,排除B項;農業專業化生產是指農業生產過程中,根據地區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專門生產某一種或少數幾種農產品,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的生產方式,僅從圖示不能看出清代專業化生產更強,排除C項。故選D項。
17.(2025·四川巴中·二模)明朝時晉商不僅經營鹽茶、絲綢等商品,也通過票號提供匯兌、貸款等金融服務,其業務遍及全國各地。官府一方面利用晉商征收賦稅、運送軍餉、調劑糧食,另一方面也對其施加各種監管和干預。官府同晉商的關系( )
A.標志著私商取代了官商 B.加劇了金融市場的風險
C.補充了中央集權的建設 D.增強官商合辦企業地位
【答案】C
【知識點】商品經濟的繁榮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句,可知是影響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據材料和所學可知,晉商為政府的運行提供了具體的支持,朝廷利用晉商輔助官府,是對中央集權建設的補充,C項正確:材料強調政府利用晉商加強中央集權,并不能由此看出私商取代了關上,A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材料中征收賦稅、運送糧餉等不屬于金融市場活動,排除B項;材料只強調晉商為政府提供一些支持和服務,不能說明晉商演變為官商合辦企業,排除D項。故選C項。
18.(2025·江西·模擬預測)明朝哲學家徐愛曾說:“心猶鏡也。圣人心如明鏡,常人心如昏鏡。近世格物之說,如以鏡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鏡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鏡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嘗廢照。”徐愛的這一言論( )
A.辨明了格物功夫的差異 B.強調了格物致知的重要性
C.隱含了一定的叛逆色彩 D.體現了客觀唯心主義傾向
【答案】A
【知識點】二程與朱熹及其主張、陸王心學
【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控制這是影響題、本質題。時空是明朝(中國)。材料文言文釋義:“心就像鏡子。圣人的心如同明亮的鏡子,常人的心如同昏暗的鏡子。近世格物的學說,如同用鏡子照物,在照映上用功,卻不知道鏡子昏暗不清,怎么能照出呢!先生的格物學說,就如同打磨鏡子使它明亮,在打磨上用功,鏡子明亮之后也未嘗不能照物”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可知,徐愛的言論比較了程朱理學與陽明心學在格物功夫上的區別:前者之格物功夫指向在“物”,陽明心學之格物功夫指向在“心”,一為外向性功夫,一為內向性功夫,A項正確;材料主旨是對比程朱理學與陽明心學在格物功夫方面的側重點,而非強調格物致知的重要性,排除B項;徐愛的言論肯定的是陽明心學的“磨上用功”,陽明心學以自己的內心為準則,隱含了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但這不是材料強調的主題,排除C項;陽明心學注重的是人的內心的作用,帶有主觀唯心主義傾向,排除D項。故選A項。
19.(2025·北京·三模)明朝后期,邊關軍務成為許多學者關注的重點內容:一些人著力搜尋名臣經世濟民奏疏結集刊刻,作為治國平天下的借鑒;顧炎武遍查二十一史和各地方史志、名人文集等,并作實地考察稽核,編成《天下郡國利病書》。這反映出當時( )
A.西方殖民者是明朝的主要威脅 B.科技發展呈現出總結性的特點
C.時務策成為科舉考試主要內容 D.關心天下興亡的經世思潮興起
【答案】D
【知識點】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后期(中國)。根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明朝后期,學者聚焦邊關軍務,通過整理奏疏、編纂史書、實地考察等方式研究治國實務,這反映出當時關心天下興亡的經世思潮興起,D項正確;明朝后期的邊防壓力主要來自北方蒙古(如俺答汗)和東北地區的女真(后金),西方殖民者(如葡萄牙、荷蘭)僅在東南沿海有局部侵擾,排除A項;明朝科技總結性成果側重技術領域,而題干聚焦于軍事、政治的實務研究,排除B項;明朝科舉以八股文為主,側重四書五經,“時務策”僅為考試中的次要環節,且題干未提及科舉內容的變化,排除C項。故選D項。
20.(2025·河南周口·模擬預測)乾隆年間,“(河北)順天、河間、天津、保定等處淀地居民,近在水鄉,似無所利。然可種蘆葦、藕菱、稗蒲之屬。數者之中,葦利最大。男人日可獲七八分之值,女人可獲四五分之值,而河工所用之葦掃之類,亦甚多,利與旱地侔”。這表明當時( )
A.農業與手工業出現分離 B.新經濟因素的成長較快
C.手工業存在商品化生產 D.政府鼓勵種植經濟作物
【答案】C
【知識點】手工業的進步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男子日可獲七八分之值,女人可獲四五分之值,而河工所用葦草之類,亦甚多利,利與旱地侔”可以看出,居民種植的蘆葦等作物能夠通過售賣獲得經濟價值,這說明手工業存在商品化生產,C項正確;題干未提及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僅描述種植經濟作物和銷售產品,不涉及生產方式變革,排除A項;新經濟因素一般指的是資本主義萌芽,其特征是雇傭關系的出現,而題干中并沒有涉及雇傭關系相關內容,排除B項;題干提到河工使用葦掃,但未明確政府是否鼓勵種植。“利與旱地侔”是居民自發行為,非政策導向,排除D項。故選C項。
21.(24-25高三下·湖北·階段練習)哪吒梵文名為 Nalakuvara或 Nalakubala,最初是一個猙獰詭異的印度神祇形象,長著三頭六臂、三只眼睛。在經歷了中國化、兒童神和道教神三次關鍵轉向后,最終在《西游記》和《封神演義》等文學作品中,確立了具有反叛內核的“道教童神”形象。這主要體現了( )
A.三教合一觀念推動思想交融 B.對外開放政策利于文化整合
C.社會環境變遷促使形象演變 D.商品經濟發展影響人物塑造
【答案】C
【知識點】《西游記》和《儒林外史》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至明清時期(中國)。據題干“哪吒從印度神祇經中國化、兒童神化和道教神化三次轉向,最終形成具有反叛內核的道教童神形象”,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演變過程與明清時期社會文化環境的變化密切相關。道教在民間的深入發展、文學作品對反叛精神的推崇,以及社會對宗教形象的本土化需求,共同推動了哪吒形象的轉型,C項正確;三教合一雖涉及思想交融,但材料更強調社會文化環境對形象演變的驅動作用,排除A項;“對外開放政策”在題干中無直接關聯,且文化整合更多是自發融合而非政策驅動,排除B項;商品經濟發展主要影響市民文學題材,但哪吒形象的宗教內核演變更受社會思想環境主導,排除D項。故選C項。
22.(2025·江西·模擬預測)明代中后期,《琵琶記》《牡丹亭》等傳奇戲曲盛行,士大夫秉持“不關風化體,縱好也徒然”的創作理念,將忠孝節義融入劇情。官方亦刊行《盛世新聲》等類似曲本。這一現象的出現反映了( )
A.市民階層的壯大 B.儒家倫理的世俗化
C.戲曲藝術的衰落 D.皇權向基層的滲透
【答案】B
【知識點】戲曲的發展
【詳解】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儒家倫理通過戲曲這一通俗藝術形式滲透到社會基層,將“忠孝節義”等抽象道德規范轉化為具體的劇情故事,使精英文化(儒家思想)與大眾文化結合,實現倫理觀念的世俗化傳播,直接對應題干中“融入劇情”“官方刊行曲本”的教化意圖,B項正確;市民階層壯大是戲曲繁榮的社會基礎,但題干核心并非市民階層的崛起,面是士大夫與宜方借助戲曲傳播儒家倫理,二者邏輯關聯為“手段一目的”,而非現象反映的本質.排除A項;題干明確提及戲曲“盛行”,與“衰落”矛盾,排除C項;官方參與曲本刊行確有社會教化目的,但題干未體現皇權通過行政手段直接控制基層(如管理戶籍.賦稅等),而是強調儒家倫理借助戲曲的傳播,題干重點在“倫理教化”面非“權力控制”,排除D項。故選B項。
23.(2025·北京海淀·二模)中國歷史研究院主編的《中華文明史簡明讀本》指出,明清時期“與西方國家不同的是,中華文明則以和平性為主旨”。在與世界各地區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中華文明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呈現出諸多創新氣象。能支持以上觀點的是( )
①君主專制發展到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 ②開明士大夫翻譯和傳播西方科技著作
③鄭和下西洋構建和平交流為主的秩序 ④邊界條約的出現推動國家觀念清晰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知識點】鄭和下西洋、軍機處的設立、中俄《尼布楚條約》、傳教士與中外交流
【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明清時期中國。根據材料“中華文明則以和平性為主旨”“交流互鑒中呈現創新氣象”并結合所學可知:開明士大夫翻譯西方科技著作(如徐光啟與利瑪竇合譯《幾何原本》)體現了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創新;鄭和下西洋以和平朝貢貿易為主,符合“和平性主旨”;邊界條約(如《尼布楚條約》)通過外交談判劃定邊界,推動了近代國家主權觀念的形成,屬于政治創新,據結論可知②③④正確,D項正確。君主專制頂峰(如清朝軍機處)屬于內部集權強化,與對外和平交流及創新無關,①錯誤,排除ABC項。故選D項。
24.(2025·江西·模擬預測)明朝泰山學派的王艮公開宣講“不稱師”“不師古”,主張發揚自己主觀的是非判斷,按照自己的思想來行事。李贄把王陽明“以吾心之是非為是非”的主張進一步發展,對千百余年以來“咸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的思想進行了猛烈批判。二者的思想( )
A.體現了思想解放的意涵 B.宣揚了經世致用的主張
C.否定了程朱理學的價值 D.倡導了天賦人權的理念
【答案】A
【知識點】李贄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根據材料信息“王艮公開宣講不稱師、不師古,主張發揚自己主觀的是非判斷,按照自己的思想來行事”“李贄對千百余年以來‘咸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的思想進行了猛烈批判”可知,王艮主張自己判斷是非,并獨立行事,李贄批判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沒有自己主觀思想的行為,這反映出二人的思想隱含反叛傳統之色彩,提倡個性自由,具有解放思想的意涵,A項正確;“經世致用”是對空談義理的否定,材料并未提及對義理的探究,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王艮與李贄的主張具有一定解放思想的意義,并未提及程朱理學關在天理、人性和倫理三個方面的相關內容,排除C項;天賦人權強調人權與生俱來,人生而平等,材料并未提及人權的相關內容,且“天賦人權”為近代資本主義思想,排除D項。故選A項。
25.(2025·福建·模擬預測)據如表推之,清朝福建人口和耕地情況變化( )
清朝福建人口和耕地情況表(部分)
年份 康熙二十四年 (1685年) 嘉慶十七年 (1812年) 咸豐元年(1851年)
人口(人) 1,395,102 14,779,158 20,098,556
耕地(畝) 11,199,548 13,653,662 13,065,652
A.導致了傳統手工業的破產 B.推動了人口轉移
C.加速了清政府的改革進程 D.加劇了土地兼并
【答案】B
【知識點】農業的發展
【詳解】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據表及所學知識可知,福建人口明顯增長,但耕地面積增長緩慢甚至有萎縮現象,人地矛盾突出,這會導致福建人口很多遷往江西等土地較多的地區,甚至移民海外,推動了人口的跨地域轉移,B項正確;人口的增長提供勞動力和市場,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傳統手工業的發展,排除A項;這一時期,清政府沒有提出解決人多地少矛盾的有效改革,排除C項;材料只反映土地面積萎縮,看不出土地集中程度,無法得出土地兼并問題嚴重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B項。
26.(2025·浙江·模擬預測)明后期,江南市鎮商人在《市井見聞錄》說:“商賈之家,競逐繁華,或筑樓閣以顯富,或藏珍玩以炫世,更有甚者,以重金延請文人雅士題寫匾額,欲附風雅。”當時士人在《時弊論》中批評:“市井之流,妄效縉紳之風,以奢靡為榮,反譏清貧讀書人為“寒酸',此風實乃亂了綱常。”這反映了( )
A.商人階層對傳統等級制度挑戰 B.政府政策導致士紳地位急劇衰落
C.市鎮成為文化教育的主導中心 D.商品經濟沖擊了傳統社會價值觀
【答案】D
【知識點】商品經濟的繁榮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后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明后期江南市鎮商人競逐繁華、效仿士人之風,士人批評其亂綱常,這表明商品經濟發展影響下,商人行為沖擊了傳統以等級觀念為核心的社會價值觀,D項正確;商人行為雖隱含對等級秩序的潛在挑戰,但材料核心是價值觀沖突而非直接制度變革,士人批評焦點在道德淪喪而非等級破壞,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政府政策,明后期士紳地位衰落源于經濟因素如白銀流入和市鎮興起,而非政策導致,排除B項;商人延請文人題匾僅為附庸風雅之舉,市鎮作為商業中心并未取代傳統書院或士紳在文化教育中的主導地位,材料無此體現,排除C項。故選D項。
27.(24-25高三下·江西·階段練習)明代中后期,廣東蔗糖大量出口,江南絲織品或經運河銷往北方或遠銷海外。北方臨清等城市因運河漕運有一定商業規模,但在產業創新與海外貿易拓展上遠不及南方。這表明明代( )
A.南北經濟差距呈擴大趨勢 B.經濟重心南移推動海外貿易發展
C.貿易格局發生了根本改變 D.對外貿易成為經濟發展主導力量
【答案】A
【知識點】商品經濟的繁榮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時期的中國。根據題干信息,通過南北方在經濟發展關鍵領域的對比,能夠清晰地看出南北經濟差距呈現進一步擴大趨勢,A項正確;材料只是分別闡述了南方經濟在海外貿易方面的表現以及北方經濟的相對滯后,并沒有建立起經濟重心南移與海外貿易發展之間的因果聯系,排除B項;“根本改變”用詞過于絕對,區域貿易格局是長期形成且相對穩定的,僅從材料所給信息無法得出此結論,排除C項;明代經濟結構中,農業占據主導地位。海外貿易雖有發展,但不足以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這與明代以農為本的經濟特征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
28.(2025·河南·模擬預測)龔自珍提出:“天地,人所造,眾人自造,非圣人所造……眾人之宰,非道非極,自名曰我。我光造日月,我力造山川,我變造毛羽肖翹,我理造語言文字,我氣造天地,我天地又造人,我分別造倫紀。”這一觀點( )
A.彰顯出對傳統哲學觀的反思突破 B.符合注重實證的考據方向
C.背離了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潮流 D.體現了對程朱理學的繼承
【答案】A
【知識點】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根據材料信息“龔自珍提出:天地,人所造,眾人自造,非圣人所造……眾人之宰,非道非極,自名曰我”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傳統哲學多以“道”“理”等為宇宙根本,龔自珍提出“我”造天地、倫紀等,突出人的主體地位和主觀能動性,是對傳統哲學觀的反思與突破,A項正確;乾嘉學派專注古籍考據,重訓詁考據而輕思想創新,龔自珍此觀點聚焦哲學層面的主體創造,與乾嘉學派考據方向無關,排除B項;明清之際進步思想(如強調個性、批判專制)蘊含對傳統的反思,龔自珍突出人的主體創造,與這一潮流相呼應,并非“背離”,排除C項;程朱理學以“理”為萬物本原,強調對綱常倫理的尊崇,而龔自珍突出“我”的創造主體地位,與程朱理學內核相悖,非“繼承”,排除D項。故選A項。
29.(2025·湖南·模擬預測)某學者認為:與英國工業結構的早期變化相反,明清江南工業呈現出明顯的輕型結構,實質上是一種節省能源與材料的工業結構。到1850年以前,以紡織業為主的輕工業已成為江南最大的產業部門。據此可知,明清江南之所以走上一條不同的發展道路,重要因素是( )
A.賦稅貨幣化增強 B.民營手工業發展
C.人口資源的膨脹 D.煤炭燃料的稀缺
【答案】D
【知識點】手工業的進步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清(中國)。根據學者的觀點,英國與明清的工業發展對比上,與英國依賴煤鐵驅動,由輕工業走向發展重工業的路徑不同,江南因煤炭資源匱乏、木材依賴外部輸入,被迫選擇節省能源與材料的工業結構,這一選擇本質上是煤炭燃料稀缺的結果,D項正確;明清一條鞭法等賦稅改革促使賦稅貨幣化增強,但未改變對能源的依賴,排除A項;民營手工業的發展是輕型結構的表象而非原因,排除B項;江南地區工業發展的核心矛盾是能源而非單純人力過剩,排除C項。故選D項。
30.(2025·黑龍江吉林·模擬預測)如表為明代歙縣(今安徽省黃山市)三位人物的部分事跡。該表反映了當時( )
人物 事跡
汪泰護 “嘗賈毗陵,值歲祲,出谷大賑”,后家鄉饑荒,“輸粟六百石”。郡守李公上奏朝廷為他申請“賜建義坊”
許滋 善治生,營業廬州(今合肥),“居積幾致萬金,田產日贏”。會廬州大饑,餓殍載道,遂“發廩賑貸”,時人感恩刻骨
吳榮 性好善樂施,發跡后,往往周人之急,賑人之乏,“人咸德之”
A.自然災害加劇了人地矛盾 B.商人在社會中的作用增強
C.儒商人士以鄉約教化鄉里 D.社會救濟主體是商人階層
【答案】B
【知識點】商品經濟的繁榮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明代歙縣商人通過商業活動積累財富,并以賑災等方式參與地方社會治理,獲得官方與民間的雙重認可,體現了商人在社會中的作用增強,B項正確;材料僅提及災荒(“歲祲”“大饑”)及商人賑災的行為,未涉及“人地矛盾”,排除A項;鄉約是基層社會的道德教化制度,材料中商人的行為屬于賑災濟困,而非通過鄉約條文進行教化,排除C項;明代社會救濟的主體仍是政府(如官方倉儲制度、賑濟政策),商人賑災屬于民間輔助力量。題干僅列舉三位商人案例,無法得出“主體是商人”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B項。
二、材料題
31.(2025·遼寧朝陽·模擬預測)商品經濟發展與社會階層關系的變遷是研究封建社會的一把鑰匙。閱讀以下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所謂“富民”階層,是中唐以來特別是宋代以來崛起的一個新的社會階層。在以農業為基礎的中國傳統社會,他們主要以農業為致富的途徑,但也包括以工商等其他途徑致富者。宋人蘇轍說:“惟州縣之間,隨其大小,皆有富民”。南宋葉適對富民的重要性作了最全面的闡述,他指出:“富人者,州縣之本,上下之所賴也”。宋代以來,國家不斷推行改革。歷代改革均涉及社會和國家治理的方方面面,但一般來說,均平賦役和整頓吏治始終是國家改革的兩個重點。而這兩者又均與“富民”階層緊密相關。“宋王朝對農民的統治是通過戶等制而實現”,而鄉村組織一級頭目基本都是由戶等靠前的富民群體來擔任。
——摘編自林文勛、楊瑞憬《宋元明清的“富民”階層與社會結構》
材料二 原本中國古代的城市以城為主,純粹體現工商貿易功能的市鎮,要到唐宋之際才出現,而明朝中后期是一個高峰。尤其是江南蘇、松、杭、嘉、湖地區的許多著名市鎮,都是在那時形成的。這些市鎮中的居民,已經從農業人口中分離出來,大多從事紡織業。工商集貿性質市鎮的興起,使得農業人口與手工業和商業人口的比例發生了變化。而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為雇傭工人的后備隊伍。城市和商業進一步繁榮,具有明顯經濟職能的城市在增加。到清朝前期,廣東佛山鎮在內的“天下四大鎮”在專業性市鎮的基融上發展成為新興的城市。
——摘編自劉、朱漢國《歷史學習精要》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富民”階層崛起的原因并從國家發展與治理的角度分析“富民”階層產生的作用。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江南市鎮的特點。并從經濟、思想方面等簡析明清商品經濟發展對中國社會轉型產生的影響。
【答案】(1)原因:宋代商品經濟發展、農業進步、科舉制推動社會流動。作用:“富民”階層擔任鄉村頭目,協助國家治理;均平賦役依賴其經濟實力,穩定社會秩序。
(2)特點:工商集貿為主、脫離農業人口、專業性強。影響:經濟上沖擊自然經濟,思想上催生反封建啟蒙思想(如黃宗羲“工商皆本”),但未突破封建體制,社會轉型緩慢。
【知識點】宋元商業和城市的繁榮、商品經濟的繁榮
【詳解】(1)本題是背景、影響題。時空是:唐宋(中國)。原因:根據材料“在以農業為基礎的中國傳統社會但也包括以工商等其他途徑致富者”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商品經濟發展、農業進步、科舉制推動社會流動。作用:根據材料“‘宋王朝對農民的統治是通過戶等制而實現’,而鄉村組織一級頭目基本都是由戶等靠前的富民群體來擔任”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富民”階層擔任鄉村頭目,協助國家治理;根據材料“但一般來說,均平賦役和整頓吏治始終是國家改革的兩個重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均平賦役依賴其經濟實力,穩定社會秩序。
(2)本題是特點、影響題。時空是:古代中國。特點:根據材料“純粹體現工商貿易功能的市鎮,要到唐宋之際才出現,而明朝中后期是一個高峰”“商集貿性質市鎮的興起,使得農業人口與手工業和商業人口的比例發生了變化”“這些市鎮中的居民,已經從農業人口中分離出來,大多從事紡織業”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其特點是工商集貿為主、脫離農業人口、專業性強。影響:根據材料“商集貿性質市鎮的興起,使得農業人口與手工業和商業人口的比例發生了變化”“城市和商業進一步繁榮,具有明顯經濟職能的城市在增加”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其發展在經濟上沖擊自然經濟,思想上催生反封建啟蒙思想(如黃宗羲“工商皆本”),但未突破封建體制,社會轉型緩慢。
32.(2025·河南漯河·三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明初以來,據傳統《大統歷》推算所作的天象預報多次出現不準。欽天監對1629年6月21日日食的預報又發生顯著錯誤,而禮部侍郎徐光啟根據歐洲天文學方法所作的預報卻符合天象,崇禎帝因而對欽天監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此后,管轄欽天監的禮部奏請開局改歷并得到批準。同年7月,禮部決定在北京宣武門內首善書院開設歷局,命徐光啟督修歷法。
在徐光啟的主持下,歷局從翻譯西方天文學資料起步,并聘用意大利龍華民、羅雅各,瑞士鄧玉函,德國湯若望等人,與歷局天文學家一道譯書。從1629—1634年,歷局歷經六年完成了卷帙浩繁的《崇禎歷書》,全書共46種,137卷。歷書基本上納入了“熔彼方之材質,入大統之型模”的規范。歷書采用丹麥天文學家第谷·布拉赫所創立的宇宙體系和幾何學的計算方法,其中引入了明確的地球概念和地理經緯度概念,引入了球面天文學,以及視差、蒙氣差等重要天文概念和相應的計算方法。但歷書并未突破《大統歷》的框架,對天文學的研究僅限于編修歷法的具體應用上。書中也有不少的錯誤和缺點,如第谷體系維護地靜觀,否認天體自轉等。
歷法內容的變化,引起了保守派的攻擊,直到1643年,崇禎帝才下定頒發新歷的決心,但此時明政權已面臨崩潰邊緣,已無力顧及歷法的事情了。入清后,湯若望將歷書改訂為一百余卷,改稱《西洋新法歷書》,得以刊行。
——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
(1)概括指出明代編修《崇禎歷書》的時代背景。
(2)說明《崇禎歷書》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產生的積極影響。
【答案】(1)傳統歷法在實踐中暴露出缺陷;西方歷法知識的影響(或西學東漸)。
(2)特點:卷帙浩繁;兼采中西;側重具體應用;未突破傳統框架。影響:促進中國天文學發展;有利于農業發展。(若從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知識點】農業的發展、傳教士與中外交流
【詳解】(1)本題為原因題。時空為明代(中國)。根據材料“欽天監對1629年6月21日日食的預報又發生顯著錯誤”可知,傳統歷法在實踐中暴露出缺陷;根據材料“在徐光啟的主持下,歷局從翻譯西方天文學資料起步,并聘用意大利龍華民、羅雅各,瑞士鄧玉函,德國湯若望等人,與歷局天文學家一道譯書”可知,西方歷法知識的影響(或西學東漸)。
(2)本題為特點題、影響題。時空為明代(中國)。特點:根據材料“從1629—1634年,歷局歷經六年完成了卷帙浩繁的《崇禎歷書》,全書共46種,137卷”可知,卷帙浩繁;根據材料“歷書采用丹麥天文學家第谷·布拉赫所創立的宇宙體系和幾何學的計算方法”和“歷書并未突破《大統歷》的框架”可知,兼采中西;根據材料“對天文學的研究僅限于編修歷法的具體應用上”可知,側重具體應用;根據材料“但歷書并未突破《大統歷》的框架”可知,未突破傳統框架。影響:根據材料“歷書基本上納入了’熔彼方之材質,入大統之型模‘的規范”可知,促進中國天文學發展;根據材料“對天文學的研究僅限于編修歷法的具體應用上”可知,有利于農業發展。
33.(2025·福建·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關于建溪的主要史料匯總
出處 作者 作者身份 記述
《大明一統志》 李賢 明朝內閣主要輔臣 東溪。在府城東,一名建溪。流至府城西南,輿西溪合,經延平,抵福州入海。唐人詩:“雷霆入地建溪險”,西溪。在府城西,源出崇安分水嶺。
《閩部疏》 王世懋 明朝福建提學副使 東溪從浙之州來,何與武夷?古人所詠建溪險者,即西溪也。今建陽有建溪驛,可證。
《明史》 張廷玉 清朝軍機大臣 建安……東有東溪,即建江,自浙江慶元縣流經此,又西合于西溪。浦城,府東北。北有漁梁山。建溪之源出焉。又有蓋仙山,有黎嶺……又南有南浦溪,亦曰建溪,即建溪也。
《建寧府志》(康熙年) 張琦 清朝建寧知府 東溪在府城東。源出處州之松源……唐人詩蓋送人歸閩而作,其下句云:“星斗逼人梨人高。”梨嶺之路,下接浦城,浦城亦西溪發源之處,恐其所謂建溪,即西溪也。
《清史稿》 趙爾巽 民國清史館館長 建溪亦曰建江,松溪東北自政合入,屈西南,左合川石潦,右東游、橫谷、坤口、千源諸溪,又西南,左合東長溪、沙溪,至城東南為東溪;又西,西溪自甌寧運城西南來會,是為建溪。
綜合上述史料,說明“建溪是否即東溪”,并分析上述記載產生差異的原因。
【答案】建溪不是東溪。原因:“建溪即東溪”說僅有《大明一統志》記載,史源單一,有孤證之嫌,難以確證;認為建溪不是東溪的相關史料來源廣泛,這些史料從不同角度闡述建溪水系構成,信息豐富,形成多元互證,更為可靠;受時代發展、作者身份及個人因素、地域認知等因素的影響。
【知識點】史學觀念、史學研究方法、農業的發展、商品經濟的繁榮
【詳解】本題是特點題、原因題。時空是明清時期(中國)。說明:由材料“《大明一統志》(明代官方地理總志)認為建溪即東溪;《閩部疏》(明代地方官員著述)認為古人所詠建溪為西溪;《明史》(清代官方史書)記載東溪為建江,建溪與東溪源頭不同”可得出,建溪不是東溪;原因:由材料“《大明一統志》(明代官方地理總志)認為建溪即東溪”可得出,“建溪即東溪”說僅有《大明一統志》記載,史源單一,有孤證之嫌,難以確證;由材料“《明史》(清代官方史書)記載東溪為建江,建溪與東溪源頭不同;《建寧府志》(清代地方府志)推測建溪為西溪;《清史稿》(民國編纂的史書)表明建溪是由東溪、西溪等眾多溪流匯合而成”及所學可得出,認為建溪不是東溪的相關史料來源廣泛,這些史料從不同角度闡述建溪水系構成,信息豐富,形成多元互證,更為可靠;由材料“《閩部疏》(明代地方官員著述)認為古人所詠建溪為西溪;《清史稿》(民國編纂的史書)表明建溪是由東溪、西溪等眾多溪流匯合而成”可得出,受時代發展、作者身份及個人因素、地域認知等因素的影響。
34.(2025·江西·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夫明王治國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務而趨末作。今世近習之請行則官爵可買,官爵可買則商工不卑也矣;奸財貨賈得用于市則商人不少矣。聚斂倍農而致尊過耕戰之士,則耿介之士寡而高價之民多矣。是故亂國之俗……其商工之民,修治苦窳之器,聚弗靡之財,蓄積待時而侔農夫之利。
——[戰國]韓非《韓非子·五蠹》
材料二 然為今議者,方欲奪商之利歸于公上而專之,故奪商之謀益深,則為國之利益損。……夫國之善為術者,不惜其利而誘大商。此與商賈共利,取少而致多之術也。……夫欲誘商而通貨,莫若與共其利,此術之上也。欲制商,使其不得不從,則莫若痛裁之,使無私貨,此術之下也。
——摘編自[宋]歐陽修《歐陽修集》卷四十五
材料三 今夫通都之市肆,十室而九。有為佛而貨者,有為巫而貨者,有為倡優而貨者,有為奇技淫巧而貨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絕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為末,妄議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來,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蓋皆本也。
——摘編自[明]黃宗羲《明夷待訪錄·財計》
(1)根據材料一、二,分別概括韓非子和歐陽修的經濟思想。
(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黃宗羲經濟思想產生的意義。
【答案】(1)韓非子:強調統治者要以農為本,以工商為末,推行重農抑商政策;認為工商業發展導致吏治腐敗;崇尚耕戰,將重農與尚武相關聯;認為商人亂國,與農民爭利。歐陽修:認為商業發展利于國家治理;提倡官府與商人共享商業利益;主張以“誘商”政策取代“制商”政策。
(2)意義:黃宗羲的“工商皆本”思想,沖擊了傳統的重農抑商政策;順應了商品經濟發展的時代需求;在理論層面論證了工商業者逐利的合理性。
【知識點】墨子及墨家、韓非及法家的思想、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
【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戰國和宋朝(中國)。韓非子:根據材料一“寡趣本務而趨末作”可知,強調統治者要以農為本,以工商為末,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根據材料一“修治苦窳之器,蓄積待時而侔農夫之利”認為工商業發展導致吏治腐敗;根據材料一“聚斂倍農而致尊過耕戰之士”可知,崇尚耕戰,將重農與尚武相關聯;根據材料一“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和“官爵可買則商工不卑”可知,認為商人亂國,與農民爭利。歐陽修:根據材料二“故奪商之謀益深,則為國之利益損”可知,認為商業發展利于國家治理;根據材料二“夫欲誘商而通貨,莫若與共其利”提倡官府與商人共享商業利益;根據材料二“欲制商,使其不得不從,則莫若痛裁之,使無私貨,此術之下也”可知,主張以“誘商”政策取代“制商”政策。
(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明清時期(中國)。意義:根據材料三“夫工固圣王之所欲來,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蓋皆本也”可知,黃宗羲的“工商皆本”思想,沖擊了傳統的重農抑商政策;根據材料三“今夫通都之市肆,十室而九”并結合所學可知,順應了商品經濟發展的時代需求;結合所學可知,在理論層面論證了工商業者逐利的合理性。
35.(2025·安徽·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代康乾時期是中國古代最后一個“盛世”,此后經歷大規模農民戰爭掃蕩以及鴉片戰爭殖民主義炮火轟擊,帝國一蹶不振,不復再現昔日輝煌。傳統社會內部危機周期性發作,以及統治者昏庸腐敗顯然是導致這次衰變的重要原因。不過,這還不足以說明為什么以往歷代雖屢經興衰升沉,卻大體保持向上發展勢頭,并長期居于世界領先地位;而康乾之后的衰變卻使帝國徹底淪入萬劫難復受侮挨打的危局。如所周知,明清時期世界歷史發展的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歐洲主要國家完成了從產生資本主義萌芽到實現資產階級革命和產業革命的飛躍,相繼進入近代工業文明軌道,而中國在世界范圍由先進轉為落后的變化也恰恰發生在明清之際。明清時期的中國是否存在向工業文明演進的可能?明清社會何以未能順利向近代工業文明轉軌?這應該是詮釋處于中國古代鼎盛高峰的農耕文明迅速在世界潮流中殞落原因的關鍵。
——摘編自曹大為《明清農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業文明潮流中的殞落》
從材料中提取相關歷史信息,自擬論題,并運用所學中國古代史知識加以闡述。(要求:觀點正確,史實準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1】
論題:康乾盛世的背后隱藏著巨大危機
闡述:清代康雍乾三位皇帝前后相繼,一度開創了國家統一、政治穩定、經濟繁榮、人口激增的輝煌盛世。但盛世之中已暗藏危機,其政治、經濟、思想和外交上的局限極大束縛了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在經濟上固守農耕經濟,遏制了資本主義萌芽成長;政治上設軍機處,進一步強化君主專制;思想上大興文字獄,壓制了思想文化的進步;外交上閉關自守,使中國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再加之人口膨脹帶來的資源危機、吏治腐敗、自然災害等,激化了社會矛盾。從乾隆后期起,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其中川陜等地白蓮教起義持續十年之久,成為清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將康乾盛世與同一時期的歐美國家對比,可看出康乾盛世在世界大局的地位;從清朝自身的政治、經濟、思想和外交政策出發,可看出清王朝在強化封建專制統治的同時,也必然使其走向衰落。總之,盡管康乾盛世成就輝煌,但其本質上是封建盛世,當時中國在經濟、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逐漸落后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也落后于時代發展趨勢和潮流。
【示例2】
論題:清朝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具有多種因素
闡述:首先是封建政治體制的束縛,在這種體制下,君主集中高度權力,壓制了知識分子的創新力,使得清朝無法適應時代的發展需求。其次是落后的土地制度,在清朝,封建土地制度得不到有效改革,導致土地集中在少數官僚和地主手中,農民生活極度貧困。第三是清朝繼續實行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堅守著舊有的觀念和制度,對科學技術等新領域缺乏投入。第四是西方列強的侵略。清朝長期受到西方列強的侵略,遭受了多次戰爭的打擊,這使得國家面臨了巨大的壓力和挑戰。此外還有閉關鎖國的政策和政治腐敗等。綜上所述,清朝走向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內部體制和政策的弊端,也有外部環境的壓力和挑戰。正是這些因素的相互交織,共同導致了清朝在近代世界的舞臺上處于落后和被動挨打的局面。
(示例僅供參考,如有其它答案,只要符合題目要求,言之成理也可)
【知識點】“康乾盛世”、文字獄、閉關鎖國政策、農耕經濟的局限性
【詳解】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明清時期(中國)。示例1:首先,根據材料“清代康乾時期是中國古代最后一個‘盛世’……而康乾之后的衰變卻使帝國徹底淪入萬劫難復受侮挨打的危局”“明清時期世界歷史發展的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歐洲……進入近代工業文明軌道”并結合所學知識,可擬出論題:康乾盛世的背后隱藏著巨大危機。其次,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經濟桎梏、政治專制、思想禁錮、外交封閉、社會矛盾等方面進行分析闡述。根據材料“明清時期的中國是否存在向工業文明演進的可能”并結合所學知識,清朝重農抑商政策、限制工商業發展,可知經濟上固守農耕經濟,遏制了資本主義萌芽成長。根據材料信息“傳統社會內部危機周期性發作,以及統治者昏庸腐敗”并結合所學知識,軍機處強化皇權、官僚腐敗激化矛盾,可知君主專制強化加劇了政治僵化。結合所學知識,文字獄壓制思想、考據學興盛但缺乏創新,思想文化未能突破傳統,由此可知思想上大興文字獄,壓制了思想文化的進步。根據材料“明清社會何以未能順利向近代工業文明轉軌”并結合所學知識,閉關鎖國政策隔絕中外交流,可知外交上閉關自守,使中國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結合所學知識,清朝人口激增帶來嚴重的資源壓力,人地矛盾日漸突出,社會矛盾趨于尖銳。最后進行總結歸納,盡管康乾盛世成就輝煌,但其本質上是封建盛世,當時中國在經濟、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逐漸落后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也落后于時代發展趨勢和潮流。根據上述分析進行闡述即可,要求表述成文,史論結合,邏輯清晰。
示例2:首先,根據材料“明清時期世界歷史發展的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歐洲主要國家……進入近代工業文明軌道,而中國在世界范圍由先進轉為落后的變化也恰恰發生在明清之際”及所學知識,可擬出論題:清朝落后于世界發展潮流具有多種因素。其次,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封建政治體制的束縛、土地制度與經濟結構固化、思想文化禁錮、外部沖擊與閉關政策等方面進行分析闡述。根據材料信息“傳統社會內部危機周期性發作,以及統治者昏庸腐敗”并結合所學知識,清朝軍機處強化皇權、官僚腐敗盛行,可知高度集權的君主專制壓制社會活力,阻礙制度創新,封建政治體制束縛了適應時代需求的能力。結合所學知識,清朝土地兼并嚴重、小農經濟主導,材料中“傳統社會內部危機”隱含經濟基礎矛盾,落后的土地制度導致社會貧困,抑制工商業發展。根據材料“明清社會何以未能順利向近代工業文明轉軌”并結合所學知識,八股取士、文字獄禁錮思想,可知科舉制僵化與思想控制阻礙科技文化進步,抑制新領域探索。根據材料“鴉片戰爭殖民主義炮火轟擊”及所學知識,閉關鎖國限制中外交流,可知西方列強侵略與閉關政策使中國孤立于世界潮流。最后進行總結歸納,清朝走向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內部體制和政策的弊端,也有外部環境的壓力和挑戰。正是這些因素的相互交織,共同導致了清朝在近代世界的舞臺上處于落后和被動挨打的局面。根據上述分析進行闡述即可,要求表述成文,史論結合,邏輯清晰。
試卷第1頁,共3頁
試卷第1頁,共3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封市| 祁阳县| 惠州市| 集安市| 谷城县| 怀远县| 高淳县| 墨江| 怀宁县| 武安市| 儋州市| 三亚市| 侯马市| 秭归县| 南岸区| 绥中县| 义乌市| 尚志市| 辉县市| 正安县| 黄龙县| 雅安市| 怀集县| 阳信县| 友谊县| 平远县| 安泽县| 衡山县| 兴安盟| 兴宁市| 清镇市| 庆元县| 高邑县| 铁岭市| 商水县| 永胜县| 宜川县| 盐津县| 广安市| 中江县| 衡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