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修綱要上第15課兩次鴉片戰爭一、單選題1.(2025·山西·模擬預測)總理衙門支持由海關總稅務司英國人赫德代征厘金,赫德對此表示:“由我主持,仍舊是由一個中國機構自己辦理這件事。相反,如果建立一個全新的機構,例如由法國或俄國去管理鹽務稅,那將變成一個完全獨立的、純粹外國的機構。”這可用于說明當時( )A.清朝開始從閉關自守走向開放B.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C.清廷推行較為務實的近代外交D.中西方維權意識存在明顯的差異2.(2025·天津·一模)第二次鴉片戰爭后,西洋賽馬開始在通商口岸傳播。英國人曾在天津租界內四次修建現代化賽馬場。每值賽馬季,“看跑馬”成為全民參加的活動,占據租界報紙的頭條,同時也衍生出帶有賭博性質的“買馬票”,惡化社會治安。這反映出( )A.殖民活動重塑時人生活方式 B.西方文化的雙重影響C.租界的特殊性導致賽馬興起 D.治外法權的負面作用3.(2025·山東濟南·模擬預測)下圖為1867~1894年中國洋布、洋紗、洋棉進口總量變化示意圖。這些變化表明這一時期( )A.傳統小農經濟快速解體 B.國內外經濟形勢不斷變化C.中國社會轉型動力不足 D.列強對華經濟侵略的加深4.(2025·山東泰安·三模)梅關古道是明清時期贛粵兩地交通的必經之路,“南北之官軺,商賈之貨物,與夫諸夷朝貢皆取道手斯”1851年,清政府對其進行了最后一次維修,梅關古道卻逐漸衰落,19世紀70年代,與其他南北通道一樣趨于凋零。梅關古道凋零的主要原因是( )A.對外貿易中心的轉移 B.太平天國運動的沖擊C.近代水陸交通工具的重大改進 D.列強經濟侵華主要方式的變化5.(2025·陜西西安·模擬預測)1858年5月,咸豐帝針對法國提出的“公使駐京”要求答復到:“中國與外國往還,總在邊界,惟有屬國,始行進京朝貢,亦無欽差駐京之事。至通商地方各有大臣,該夷既來貿易,即當遵照中國章程?!鼻逋⒋伺e旨在( )A.維護朝貢貿易體系 B.防止法國干涉中國內政C.竭力維持天朝體制 D.保持對外關系中的優勢6.(2025·湖南婁底·模擬預測)以下是鴉片戰爭前夕,英國報刊關于中英鴉片貿易的報道。觀點 引自的報刊“對于任何頭腦正常的人,只要讀一讀欽差大臣寫給女王的信,就會為邪惡的店小二(鴉片販子)給英國犯下的罪行感到恥辱。” 《北極星報》“對于鴉片輸入中國造成的危害,引發了政府的反感,林則徐沒收了20882箱鴉片,這是無可厚非的做法?!?《倫敦新文化報》“現在還沒開戰,即使最后開戰也不要以鴉片的名義開戰?!?《泰晤士報》如表可知,英國報刊( )A.對鴉片貿易評價缺少理性 B.具有一定歷史客觀性C.發揮了媒體政治導向作用 D.努力地維護政府形象7.(2025·河南·模擬預測)1842年8月,耆英向道光帝奏報稱:“該夷所請各條……其意不過求賞碼頭、貿易通商而止,尚非潛蓄異謀……不若姑允所請,以保江南大局。”隨后,道光帝下旨:“念江南數百萬生靈,一經開仗,安危難保,既經該大臣等權宜應允,朕亦只可以民命為重?!边@反映了清政府( )A.對當時局勢的正確判斷 B.維護國家主權和民生利益C.觀念落后和統治的腐朽 D.展開近代外交的初步嘗試8.(2025·河南·模擬預測)林則徐曾對靖逆將軍奕山說道:“夷情叵測,宜周密探報也”,并指出“近年(自己)雇有翻譯之人,因而輾轉購得新聞紙,密為譯出。其中所得夷情,實為不少,制馭準備之方,多由此出”。林則徐意在強調( )A.搜集情報是御敵的首要任務 B.翻譯人才隊伍建設的急迫性C.以信息優勢決定戰爭的勝負 D.建立外情探報機制的重要性9.(2025·黑龍江吉林·模擬預測)1861年奕訢上書:“查各國事件向由外省督撫奏報,匯總于軍機處。近年各路軍報絡繹……若不悉心經理,專一其事,必致辦理延緩……請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以王大臣領之……俟軍務肅清,外國事務較簡,即行裁撤……以符舊制?!笨偫硌瞄T的設立表明( )A.晚清政府主動融入世界 B.傳統外交向近代轉型C.民族矛盾成為主要矛盾 D.傳統朝貢體系的瓦解10.(24-25高三下·廣東·階段練習)1831年,外國商人在一篇文章中寫道:“中國人從未想到有一天,外方會為了強行與中方簽署商業條約,并將為改變在廣東做生意的模式而付諸武力……唯有通過武力才能從中國有所收獲。”以上材料表明( )A.與中國自由通商是列強根本目的 B.外國侵略中國的方式以武力為主C.鴉片戰爭前列強已武力侵略中國 D.西方勢力對中國的侵略蓄謀已久11.(2025·廣東廣州·模擬預測)18世紀中期,中國每年出海貿易的商船達到90-110艘,到1830年增加到220多艘,每年輸入白銀達到400多萬兩。馬嘎爾尼訪華時的中國粵海關每年上繳國庫稅銀在百萬兩以上,成為一項重要財政收入。這些得益于( )A.清朝朝貢貿易促進的結果 B.清朝務實態度推動對外貿易C.開明對外交往政策的推動 D.西方工業革命商品輸入中國12.(2025·河北秦皇島·三模)鴉片戰爭后,“天朝帝國”被迫與“地上的世界接觸”,中國近代出現了第一批介紹和研究世界歷史、地理和現狀的著作,如魏源《英吉利小記》(1841年)等。據統計,從1840年到1861年,至少出現了22種有關世界史地方面的著作。這表明( )A.譯書成為了解世界的手段 B.學習西方得到政府支持C.傳統“天下”觀念受到沖擊 D.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13.(2025·浙江·模擬預測)有學者評論道:“在中世紀與近代之交,林則徐觀念大變,既表現了御侮的民族勇氣,又表現了接納新知的開明,兩者同樣具有光彩?!菑膫鹘y的華夷觀念中探出頭來認識西方的人?!绷謩t徐的“開明”體現在( )①開設譯館羅致譯員 ②輯成《四洲志》 ③興辦洋務工業 ④首倡“師夷長技”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4.(2025·四川德陽·三模)1841年,林則徐上書道光皇帝,主張發動民眾御敵,奕山則稱“粵民多漢奸、賊黨”。《廣州和約》簽訂后,奕山把戰敗說成是英人“乞恩通商”,把“贖城費”說成“歸還商欠”。奕山的這些認識( )A.深受天朝上國觀念影響 B.突破了朝貢貿易體制C.表明地方離心傾向明顯 D.反映出民族意識萌發15.(2025·福建廈門·三模)如表可用于佐證清朝( )1818~1835年中國白銀的流動凈額(單位:百萬比索)年份 白銀進口 白銀出口 白銀流動凈額1818~1820 19.31 9.42 +9.891821~1825 26.13 5.12 +21.011826~1830 12.72 25.68 —12.961831~1835 5.17 24.98 —19.81關稅主權的喪失 B.長途貿易的興盛C.閉關自守的動因 D.統治危機的顯現16.(2025·山東淄博·三模)買辦是中國近代興起的一批從事進出口貿易的商人,他們依附于洋行而存在。據統計,晚清買辦中,廣東籍買辦有146人,但在廣東任職的僅36人。上海籍買辦僅有5人,在上海任職的買辦卻有148人。這一現象反映了( )A.經濟區域性分工逐漸成熟 B.列強侵略引發經濟格局變動C.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斷擴展 D.沿海地區的半殖民地化加深17.(2025·廣西河池·二模)清政府歷來規定紋銀1兩兌換制錢1000文。據記載,1845年在京師“今銀價每兩易錢二千,較昔平時錢價蓋倍之,較貴時幾及三倍?!蓖馐t易制錢二千二三百文不等。這一狀況主要源于( )A.白銀大量外流 B.對外戰爭賠款C.自然經濟解體 D.財政收支失衡18.(2025·湖北·模擬預測)清道光年間,龔自珍將經學地位降于諸子百家學說之下,并提出“欲知大道,必先為史”“史之外無有語言焉;史之外無有文字焉;史之外無有人倫品目焉。史存而周存,史亡而周亡”的“尊史”觀。龔自珍的“尊史”意在( )A.恢復唐宋正統的史學觀念 B.重視對治亂興衰教訓的總結C.倡導中西思想的融會貫通 D.打破理學思想對教育的束縛19.(2025·河南·模擬預測)下表為1865—1895年上海直接對外貿易貨值表(單位:千海關兩)。據此可知,這一時期上海( )年份 洋貨輸入 土貨出洋 合計 占全國對外貿易貨債比重1865 34,584 26,630 61,214 561870 46,355 31,753 78,108 661875 45,862 30,808 76,670 561880 56,046 36,179 92,225 591885 59,416 27,655 87,071 671890 66,251 32,742 98,993 461895 98,640 70,200 168,840 64日益融入世界市場 B.關稅自主權逐漸喪失C.社會生活漸趨西化 D.民族資本主義占主導20.(2025·湖南·模擬預測)《海國圖志》開卷的《籌海篇》直接陳述改革方略,中間主體部分60余卷百科全書式地記錄世界各國,后20余卷記錄西洋科技知識。前者通過探討軍事改革而延伸指向技術化社會的改革遠景,后兩者為此改革遠景提供現實模板。由此可知( )A.中華傳統文化受西學嚴重沖擊 B.程朱理學逐步得到了完善C.魏源等對西學具有系統化認知 D.傳統夷夏觀念已經被摒棄21.(2025·天津河西·三模)1858年,湖南巡撫駱秉章謂:“道光初年,每銀一兩尚止易錢一千三四百文,自后漸次增長至二千文,近更增至二千三四百文。農民以錢易銀,完納錢漕。”這一現象導致( )A.民族工業發展 B.社會矛盾激化C.列強對華商品輸出 D.貿易逆差改變22.(2025·浙江·三模)“咸豐曾因外國公使駐京問題拒絕《天津條約》,但聯軍卷土重來,清政府在戰敗后不得不全盤接受原有條款,甚至追加更嚴苛的條件?!贝撕螅逭黄群炇鹆耍? )A.《望廈條約》 B.《黃埔條約》 C.《璦琿條約》 D.《北京條約》23.(2025·云南·模擬預測)徐繼畬的《瀛寰志略》刊行于1848年,系統介紹了當時世界上近80個國家和地區的基本情況。他介紹歐洲人“長于制器,金木之工,精巧不可思議……造舟尤極奧妙,無一不精”,敘述南洋、印度等地時,他敘述了這些地方淪為西方列強殖民地的過程。由此可知該書( )A.顛覆傳統天朝上國的觀念 B.成為戊戌維新運動的先聲C.是中國早期近代化的嘗試 D.體現強國御辱的憂患意識24.(2025·山東威?!ざ#?844年,為將中西交涉限定在廣州,清政府規定由兩廣總督兼任的五口通商大臣來處理中西關系。1859年,為避免外國公使駐京,清政府決定將中西交涉中心北移到江南地區,為此授命兩江總督為欽差大臣,辦理各國事務。這表明清政府( )A.與外部反動勢力漸趨勾結 B.被動接受了近代外交原則C.調整外交方式以維護主權 D.深受傳統外交理念的影響25.(2025·四川·三模)《瀛環志略》認為“以商賈為本計”是西方富強的原因,推崇美國“不設王侯之號,不循世及之規,公器付之公論”之制度,“創古今未有之局”,主張中國“對外與外洋各國均善邦交,對內取法泰西文明,并采用其長技,以圖自強也”。這些主張表明( )A.國人拋棄了傳統的夷夏觀念 B.資產階級改良思想開始形成C.中國開啟了政治現代化歷程 D.先進人士探索國家富強之路26.(2025·天津北辰·三模)《南京條約》簽訂后,負責談判的欽差大臣繼續與英方交涉,以對條約進行補救。其中一條是:“英國除廣州外,多得四處……系大皇帝天恩。今后若他國要求去四處口岸通商,應由英國與之講解,使仍在粵通商,無致生事。”這說明清政府( )A.在傳統思維下應對變局 B.利用英國維護國家主權C.承認英國世界霸主地位 D.被動融入國際外交體系27.(2025·山西呂梁·三模)鴉片戰爭后,魏源一再強調建船廠、火器局的重要性,船廠“非徒造戰艦也”,火器“不徒配戰艦也”。魏源去世后,朝廷官員奏請將魏源所著《海國圖志》五十卷本重印,使內外臣工人手一冊,以為救時之方。這些做法旨在( )A.具體應對西方列強的軍事威脅 B.堅定朝廷推行洋務的決心C.拓展西方軍事學說傳播的渠道 D.緩和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28.(2025·貴州畢節·模擬預測)1854年,美、英借口所謂十二年修約期滿,要求修改條約以開放更多口岸。清政府以《南京條約》為根據,駁斥其十二年修約理由為非法要求。清政府負責對外通商事宜的督撫,均采用將外交事務推到廣州兩廣總督處的辦法加以拖延。這說明清政府( )A.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善用外交手段捍衛國家利益C.致力于維護傳統外交體制 D.外交事務的主體性意識增強29.(2025·河北·模擬預測)1842年,道光帝在發給接任兩廣總督一職的祁塤的廷寄中說“廣東兩年有余辦理夷務,剿撫均不得手,總緣該省文武員弁不得其人,以致夷逆鴟張,一籌莫展”。祁璜也驚詫于廣東文武官員中“深通韜略者實難其選,已將無員可?!?。據此可知,當時( )A.派留學生出國的必要性 B.廢除八股取士的緊迫性C.亟須變更人才選拔標準 D.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減弱30.(2025·河南·模擬預測)19世紀50年代,南方一些地區出現“紡績稀少,機軸之聲幾欲斷矣”“女工幾停其半”等現象。時人記載,“中國之織婦機女束手坐困者,奚啻千百萬人”。這一現象的出現主要是因為,當時中國( )A.自然經濟已經解體 B.民族工業初步發展C.紡織工業技術停滯 D.被迫卷入世界市場二、材料題31.(2025·湖北·模擬預測)【社會變革】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羅榮渠先生的《現代化新論》中闡述道:在人類歷史上,凡屬社會形態的轉變,都不是一般的社會變動,而是巨大的社會變革即社會革命過程。這樣的歷史運動不同于改朝換代,不是任何單因素可以支配的,它總是由眾多的內因和外因的交互作用與奇特的湊合。外部條件的必要性在于光靠社會內部的對抗運動很難突破現有的社會形態,這時候需要有一種外部力量進行一定程度的破壞。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圍繞“社會變革的條件”自行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史實準確,論證充分,表述清晰)32.(2025·甘肅平涼·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 1840年的鴉片戰爭,給古老的中國造成巨大的社會變動。“對華戰爭給了古老中國以致命的打擊,國家的閉關自守已不可能……于是舊有的小農經濟制度也隨之日益瓦解;同時,可以安插比較稠密的人口的那一切陳舊的社會制度并隨之崩潰”,洋貨充斥五口及其他市場,嚴重破壞了東南沿海地區的社會經濟,造成了更多的農民和手工業者破產失業。19世紀中葉以來,西方殖民者為開發東南亞、美洲、非洲和澳洲的殖民地,正迫切需要大量廉價的勞動力。華人被自覺不自覺地納入世界勞動力市場之中,成為人販手中繼黑奴之后的又一種“變相”勞動力。華人從亞洲東部大量流向東南亞和美洲及其他殖民地,成為殖民者手中的工具。——摘編自葉文杰《對近代中國移民的思考》(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圖中這兩個時期人口遷移的共同特點和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中國海外移民的原因。33.(2025·廣東汕頭·二模)即便是對基本事實的敘述,往往也包含著作者的主觀因素。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況西洋諸國甚多,非止爾一國。若俱似爾國王懇請派人留京,豈能一一聽許?是此事斷難行。豈能因爾國王一人之請,以致更張天朝百余年法度?!?br/>——1793年英使馬戛爾尼回國,乾隆皇帝致英國國王的信件原文材料二 “英國并不是唯一希望與我們帝國建立貿易關系的野蠻國家(barbarian land)。假設其他國家都仿效你的壞榜樣(evil example),要求我給他們每個人都提供一個交易場所,我怎么可能同意呢?”——某英國教科書在講述鴉片戰爭起因時轉譯的1793年乾隆皇帝致英王的信件(1)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說明英王遣使赴華的背景,并分析乾隆皇帝拒絕英王請求的原因。(2)比較材料一與材料二,指出該英國教科書對信件的轉譯存在哪些問題,并辨析作者這一歷史敘述所潛藏的動機。34.(2025·福建廈門·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天津有客民在距津一百五十里地方、批租荒地五萬畝、概從西法,以機器從事、行見翻梨鋤來,事半功倍,各省農民定必有聞風仿辦者,眼界當為之一擴也。”——天津報刊《益聞錄》載(1880年)根據材料概括天津農業領域出現的新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在近代中國并未盛行的原因。35.(2025·福建龍巖·一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宋以來,福建沿海船只絡繹不絕?!洞笤_\記》《鄭和航海圖》等航海文獻,標注五虎山、官塘礁等天然航標,以保障糧船安全航行;明清朝廷設立燈船、煙墩、燈塔等航標,以柴草和動植物油為燃料,“晝則舉煙,夜則明火”,并向過往民船收費維持運營;商船主和漁民們自籌資金,通過懸掛燈樁、刻石示警、立標指淺以避險;地方紳士和高僧募資行善,興建羅星塔、萬壽塔等寶塔,由寺僧掌燈,這些措施為近代航標建設提供了歷史鏡鑒。材料二 福州和廈門通商后,被列強視為茶葉和鴉片的貿易中心,外國輪船熙來攘往,海難頻發。1863年,英國人赫德擔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引進歐美經驗,專設船鈔部,制定《華班燈塔主事人誠程》等章程,使航標巡檢、經費劃撥、人員獎懲有據可循,還推廣煤油和乙炔氣,燈機、霧號等機電設備,足與西歐媲美。經赫德等人籌辦,“水師行駛、商船人貨,獲益匪淺”。1997年,3座中國近代燈塔入選國際燈塔(航標)協會歷史文物燈塔名錄。——以上材料均摘編自江濤《近代福建沿海的助航標志探析》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內容,概括古代福建沿海航標建設的特點,并分析其形成條件。(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內容,指出近代福建沿海航標建設的新變化,并分析這些新變化的影響。(3)綜合材料并結合所學內容,簡析影響福建沿海航標建設的主要因素。36.(2025·福建·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竹樹腳》作者麥嘉湖(John MacGowan),1866年來廈門傳教,并長期生活在廈門。作者熟悉閩南民俗風情。書名來源于其傳教教堂所在地廈門竹樹腳禮拜堂(現廈門竹樹堂)。作者提到:“數百年以來,他們都不曾允許來自其他國度的人們將目光探進他們的前庭,或是一瞥后院風光。而如今他們敞開大門,對英國人投以歡迎的微笑?!睆B門港“是中國沿海最為繁忙的地區之一、來自世界各地的船舶在這里???,場面壯觀”。既有來自英國利物浦的大輪船,一邊卸下貨物,一邊裝載一箱箱的茶葉;也有飄揚著星條旗的大型郵輪,把在這里裝載的水仙花球運往舊金山,送往美國千家萬戶。——摘編自葉泓《晚清閩南社會生活的殖民視角》根據材料,任意概括一個閩南的社會現象,并結合所學的相關史實,對所概括閩南社會現象進行實證。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必修綱要上第15課兩次鴉片戰爭一、單選題1.(2025·山西·模擬預測)總理衙門支持由海關總稅務司英國人赫德代征厘金,赫德對此表示:“由我主持,仍舊是由一個中國機構自己辦理這件事。相反,如果建立一個全新的機構,例如由法國或俄國去管理鹽務稅,那將變成一個完全獨立的、純粹外國的機構。”這可用于說明當時( )A.清朝開始從閉關自守走向開放B.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C.清廷推行較為務實的近代外交D.中西方維權意識存在明顯的差異【答案】B【知識點】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詳解】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海關是國家主權的重要標志,英國人赫德作為海關總稅務司,已經掌握了中國海關的關鍵權力;在此基礎上,清政府支持他代征厘金,這表明中國在經濟發展的自主性和獨立性上受到嚴重限制,中國經濟主權進一步喪失,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總理衙門支持赫德代征厘金,反映出清政府在經濟和外交等領域對英國的依賴性增強,這使得其在國際事務中更加受制于英國,外交決策上難以保持獨立自主,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B項正確;清朝開始從閉關自守走向開放主要是在鴉片戰爭后,《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打破了清朝的閉關狀態,而材料中赫德的表態主要涉及海關及厘金管理等問題,排除A項;材料中主要是赫德從自身利益和維護英國在華勢力角度的一種說法,不能由此得出“清廷推行較為務實的近代外交”的結論,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關于中西方維權意識對比的內容,赫德主要是強調不同國家管理中國稅務的差異,而不是在討論維權意識問題,排除D項。故選B項。2.(2025·天津·一模)第二次鴉片戰爭后,西洋賽馬開始在通商口岸傳播。英國人曾在天津租界內四次修建現代化賽馬場。每值賽馬季,“看跑馬”成為全民參加的活動,占據租界報紙的頭條,同時也衍生出帶有賭博性質的“買馬票”,惡化社會治安。這反映出( )A.殖民活動重塑時人生活方式 B.西方文化的雙重影響C.租界的特殊性導致賽馬興起 D.治外法權的負面作用【答案】B【知識點】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中后期(中國)。根據材料“賽馬成為全民參加的活動,占據租界報紙頭條,同時衍生出賭博性質的‘買馬票’,惡化社會治安”并結合所學可知,賽馬作為西方文化的一部分,既帶來了娛樂方式的革新,也因其賭博性質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體現了西方文化的雙重作用,B項正確;“殖民活動重塑時人生活方式”雖部分符合,但未突出消極影響,排除A項;“租界的特殊性導致賽馬興起”僅強調租界因素,未涉及文化影響的雙重性,排除C項;治外法權雖為殖民特權,但材料未直接涉及法律豁免與賽馬、賭博的關聯,排除D項。故選B項。3.(2025·山東濟南·模擬預測)下圖為1867~1894年中國洋布、洋紗、洋棉進口總量變化示意圖。這些變化表明這一時期( )A.傳統小農經濟快速解體 B.國內外經濟形勢不斷變化C.中國社會轉型動力不足 D.列強對華經濟侵略的加深【答案】B【知識點】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觀察材料可知,從1867~1890年中國洋布進口總量總體呈現上升趨勢,在1890年前后,中國洋布進口總量卻出現下降趨勢,而中國洋紗進口量呈現上升趨勢,而且在1882年之后,上升趨勢進一步加快。洋棉進口總量從1867~1894年呈現下降趨勢,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西方列強工業化升級,機器大生產出的成品(如洋布與洋紗)產量進一步提升,于是西方國家加強對于中國的商品傾銷,以獲取更多的利潤。而此時的中國,洋務運動興起,民族工業開始發展,對洋紗的需求增加,同時,傳統手工業者因洋紗價格低廉而放棄自制土紗,轉向購買洋紗織布,材料體現進口結構變化與國內外經濟動因的關聯,說明國內外經濟形勢不斷變化的情況,B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小農經濟解體是一個長期過程,且不同地區差異顯著,僅從進口數據無法直接得出“快速解體”的結論,需結合其他因素(如土地兼并、農產品商品化程度等)綜合判斷,排除A項;根據材料可知,洋紗進口激增恰恰說明中國經濟結構在被動適應世界市場,客觀上推動了手工業的近代化轉型,“轉型動力不足”的說法僅從洋布進口角度解讀有一定道理,但是其忽略了材料中洋紗進口帶來的積極轉型因素,其表述片面,排除C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前,列強對華經濟侵略從以商品輸出為主逐步轉向資本輸出為主,而洋紗、洋棉進口量增長,表明列強更注重控制中國原料和初級產品市場,這是商品輸出的表現,而這一時期尚未進入資本輸出為主的階段,“對華經濟侵略的加深”的說法難以得出,排除D項。故選B項。4.(2025·山東泰安·三模)梅關古道是明清時期贛粵兩地交通的必經之路,“南北之官軺,商賈之貨物,與夫諸夷朝貢皆取道手斯”1851年,清政府對其進行了最后一次維修,梅關古道卻逐漸衰落,19世紀70年代,與其他南北通道一樣趨于凋零。梅關古道凋零的主要原因是( )A.對外貿易中心的轉移 B.太平天國運動的沖擊C.近代水陸交通工具的重大改進 D.列強經濟侵華主要方式的變化【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影響【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據材料可知,梅關古道的衰落與凋零主要是由于鴉片戰爭后五口通商取代廣州一口通商,導致對外貿易中心由廣州轉移到上海,國內商業通道發生重大變化,A項正確;太平天國運動的沖擊、近代水陸交通工具的改進對梅關古道的衰落與凋零有一定的影響,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C兩項;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經濟侵華主要方式發生變化,排除D項。故選A項。5.(2025·陜西西安·模擬預測)1858年5月,咸豐帝針對法國提出的“公使駐京”要求答復到:“中國與外國往還,總在邊界,惟有屬國,始行進京朝貢,亦無欽差駐京之事。至通商地方各有大臣,該夷既來貿易,即當遵照中國章程。”清廷此舉旨在( )A.維護朝貢貿易體系 B.防止法國干涉中國內政C.竭力維持天朝體制 D.保持對外關系中的優勢【答案】C【知識點】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背景【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為目的題。根據題目具體時空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1858年的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咸豐皇帝以法中并非藩屬朝貢關系,拒絕了法國提出的“公使駐京”要求,這正是清政府固守天朝上國陳舊觀念的反映,其目的就是維持天朝體制,C項正確;朝貢貿易體系的核心是周邊國家以“屬國”身份向中國朝貢,中國則給予賞賜和貿易優惠。 但題目中法國并非朝貢國,而是要求平等外交(公使駐京),咸豐帝的回應是拒絕這種平等外交模式,而非單純維護貿易體系,排除A項;咸豐帝拒絕“公使駐京”是固守天朝上國觀念的體現,與防止法國對清廷內政干涉沒關系,排除B項;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戰敗,使清朝威風掃地,與法國交往沒有什么優勢可言,排除D項。故選C項。6.(2025·湖南婁底·模擬預測)以下是鴉片戰爭前夕,英國報刊關于中英鴉片貿易的報道。觀點 引自的報刊“對于任何頭腦正常的人,只要讀一讀欽差大臣寫給女王的信,就會為邪惡的店小二(鴉片販子)給英國犯下的罪行感到恥辱。” 《北極星報》“對于鴉片輸入中國造成的危害,引發了政府的反感,林則徐沒收了20882箱鴉片,這是無可厚非的做法。” 《倫敦新文化報》“現在還沒開戰,即使最后開戰也不要以鴉片的名義開戰。” 《泰晤士報》如表可知,英國報刊( )A.對鴉片貿易評價缺少理性 B.具有一定歷史客觀性C.發揮了媒體政治導向作用 D.努力地維護政府形象【答案】B【知識點】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背景【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鴉片戰爭前夕(英國)。根據材料“英國犯下的罪行感到恥辱”“對于鴉片輸入中國造成的危害”“現在還沒開戰,即使最后開戰也不要以鴉片的名義開戰”可知,材料中引用的報刊對英國鴉片貿易都是予以批判,可見這些報道均是比較客觀,說明英國報刊比較尊重歷史客觀事實,B項正確;報刊對于鴉片貿易的評價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并非缺乏理性,排除A項;英國意圖借中國銷毀鴉片為借口發動鴉片戰爭,從政府層面是想發揮媒體導向,但是報刊對鴉片戰爭的報道與官方政治意圖不符合,排除C項;報刊報道的內容顯然不是維護政府形象,有部分是批判,排除D項。故選B項。7.(2025·河南·模擬預測)1842年8月,耆英向道光帝奏報稱:“該夷所請各條……其意不過求賞碼頭、貿易通商而止,尚非潛蓄異謀……不若姑允所請,以保江南大局?!彪S后,道光帝下旨:“念江南數百萬生靈,一經開仗,安危難保,既經該大臣等權宜應允,朕亦只可以民命為重?!边@反映了清政府( )A.對當時局勢的正確判斷 B.維護國家主權和民生利益C.觀念落后和統治的腐朽 D.展開近代外交的初步嘗試【答案】C【知識點】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影響【詳解】根據題干設問句,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42年中國。耆英奏報中稱英國的要求只是“求賞碼頭、貿易通商而止”,認為可以暫時答應對方的要求以保江南地區的大局,而道光帝在回應中則表示考慮到江南地區“數百萬生靈”的生命安全與安定局勢,決定“以民命為重”,接受外方的條件。這反映了清政府面對嚴重外來威脅時的軟弱態度,其沒有從國際形勢和國家長遠利益的角度作出全面判斷,C項正確;從材料中耆英和道光帝的觀點可以看出,他們認為英國只是想通商,沒有認識到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侵略本質,排除A項;清政府答應英國的要求主要是為了避免戰爭,“以民命為重”只是妥協的借口,排除B項;材料中只是提到清政府被動接受英國的要求,未體現近代外交中的主權平等、按照國際法交往等,排除D項。故選C項。8.(2025·河南·模擬預測)林則徐曾對靖逆將軍奕山說道:“夷情叵測,宜周密探報也”,并指出“近年(自己)雇有翻譯之人,因而輾轉購得新聞紙,密為譯出。其中所得夷情,實為不少,制馭準備之方,多由此出”。林則徐意在強調( )A.搜集情報是御敵的首要任務 B.翻譯人才隊伍建設的急迫性C.以信息優勢決定戰爭的勝負 D.建立外情探報機制的重要性【答案】D【知識點】林則徐與魏源【詳解】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林則徐明確提到“雇翻譯”“購新聞紙”“密譯”等具體行動,是其構建探報機制(翻譯人才+信息渠道+分析手段)的實踐,并強調通過機制化手段獲取外情,而非單純依賴臨時情報搜集,D項正確;林則徐雖重視情報,但未明確將其定義為“首要任務”,且材料更強調構建系統性的探報機制,而非情報搜集的優先級,排除A項;雇傭翻譯是探報機制的一部分,但林則徐的最終目的是通過翻譯獲取情報,而非強調培養翻譯人才的重要性,排除B項;“決定戰爭的勝負”表述過于絕對,且林則徐僅強調情報對“制馭準備”的作用,未上升到決定戰爭勝負的層面,排除C項。故選D項。9.(2025·黑龍江吉林·模擬預測)1861年奕訢上書:“查各國事件向由外省督撫奏報,匯總于軍機處。近年各路軍報絡繹……若不悉心經理,專一其事,必致辦理延緩……請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以王大臣領之……俟軍務肅清,外國事務較簡,即行裁撤……以符舊制。”總理衙門的設立表明( )A.晚清政府主動融入世界 B.傳統外交向近代轉型C.民族矛盾成為主要矛盾 D.傳統朝貢體系的瓦解【答案】B【知識點】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61年(中國)。根據材料“請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和所學知識可知,這是專門處理外交事務的機構,表明傳統以理藩院等處理外交事務的模式發生改變,朝著近代外交轉變,B項正確;該舉措是清政府應對西方列強壓力的被動調整,而非主動融入,排除A項;材料聚焦于外交機構的改革,未涉及民族矛盾的變化,排除C項;朝貢體系是自公元前3世紀開始,直到19世紀末期,存在于東亞、東北亞、東南亞和中亞地區的,以中國中原帝國為主要核心的等級制網狀政治秩序體系。而材料聚焦于外交機構的改革,兩者無關聯,而且此時朝貢體系還未徹底瓦解,排除D項。故選B項。10.(24-25高三下·廣東·階段練習)1831年,外國商人在一篇文章中寫道:“中國人從未想到有一天,外方會為了強行與中方簽署商業條約,并將為改變在廣東做生意的模式而付諸武力……唯有通過武力才能從中國有所收獲。”以上材料表明( )A.與中國自由通商是列強根本目的 B.外國侵略中國的方式以武力為主C.鴉片戰爭前列強已武力侵略中國 D.西方勢力對中國的侵略蓄謀已久【答案】D【知識點】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背景【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為本質題。根據題目具體時空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1831年的中國。材料出自1831年外國商人的文章,提到“唯有通過武力才能從中國有所收獲”,并提到“強行簽署商業條約”“改變廣東做生意的模式”。1831年是鴉片戰爭(1840年)前9年,說明西方列強在戰爭前已有武力侵華意圖,D項正確;自由通商是列強的目的之一,但題干更強調“武力”手段,而非根本目的,且未直接體現“自由通商”的表述,排除A項;題干提到“唯有通過武力”,但僅反映1831年的態度,不能概括整個侵略方式(如經濟、文化侵略等),排除B項;題干僅體現列強的武力意圖,但1831年尚未發動實際戰爭(鴉片戰爭始于1840年),排除C項。故選D項。11.(2025·廣東廣州·模擬預測)18世紀中期,中國每年出海貿易的商船達到90-110艘,到1830年增加到220多艘,每年輸入白銀達到400多萬兩。馬嘎爾尼訪華時的中國粵海關每年上繳國庫稅銀在百萬兩以上,成為一項重要財政收入。這些得益于( )A.清朝朝貢貿易促進的結果 B.清朝務實態度推動對外貿易C.開明對外交往政策的推動 D.西方工業革命商品輸入中國【答案】B【知識點】19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代(中國)。材料反映了清朝時期來廣州貿易的商船數量增加,稅銀大幅增長,說明當時政府雖然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但實際上只是有限開放,對外貿易仍在發展,所以得益于清朝務實態度,B項正確;朝貢貿易以厚往薄來為原則,不以經濟利益為目的,會加重財政負擔,排除A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不是開明對外交往政策,排除C項;材料說的是中國對外貿易,產品外銷使得白銀大量流入中國,而不是西方商品輸入中國,排除D項。故選B項。12.(2025·河北秦皇島·三模)鴉片戰爭后,“天朝帝國”被迫與“地上的世界接觸”,中國近代出現了第一批介紹和研究世界歷史、地理和現狀的著作,如魏源《英吉利小記》(1841年)等。據統計,從1840年到1861年,至少出現了22種有關世界史地方面的著作。這表明( )A.譯書成為了解世界的手段 B.學習西方得到政府支持C.傳統“天下”觀念受到沖擊 D.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答案】C【知識點】林則徐與魏源【詳解】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中國)。在鴉片戰爭前,中國秉持“天朝上國”觀念。戰后大量介紹世界史地的著作出現,說明中國人開始關注外部世界,傳統“天下”觀念受到沖擊,C項正確;材料中提及的是出現眾多介紹和研究世界歷史、地理和現狀的著作,未明確表明這些是譯書,不能得出譯書成為了解世界手段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沒有任何信息顯示政府對學習西方的態度,無法得出學習西方得到政府支持,排除B項;材料主要體現的是中國對世界的了解,未涉及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雙向互動的情況,排除D項。故選C項。13.(2025·浙江·模擬預測)有學者評論道:“在中世紀與近代之交,林則徐觀念大變,既表現了御侮的民族勇氣,又表現了接納新知的開明,兩者同樣具有光彩。……他是從傳統的華夷觀念中探出頭來認識西方的人?!绷謩t徐的“開明”體現在( )①開設譯館羅致譯員 ②輯成《四洲志》 ③興辦洋務工業 ④首倡“師夷長技”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A【知識點】林則徐與魏源【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組合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近代中國。林則徐開設譯館羅致譯員,通過翻譯西方書籍、報紙等資料,主動去了解西方,這充分展現了他接納新知的開明,①符合題意;林則徐組織編譯《四洲志》,使國人對世界各國地理、歷史等情況有了初步認識,是其開明接納西方知識的重要體現,②符合題意,A項正確;興辦洋務工業是19世紀60-90年代洋務派的行為,主要代表人物為曾國藩、李鴻章等,并非林則徐所為,③不符合題意;“師夷長技”由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明確提出,雖受林則徐影響,但首倡者非林則徐,④不符合題意,排除含③④的B、C、D項。故選A項。14.(2025·四川德陽·三模)1841年,林則徐上書道光皇帝,主張發動民眾御敵,奕山則稱“粵民多漢奸、賊黨”。《廣州和約》簽訂后,奕山把戰敗說成是英人“乞恩通商”,把“贖城費”說成“歸還商欠”。奕山的這些認識( )A.深受天朝上國觀念影響 B.突破了朝貢貿易體制C.表明地方離心傾向明顯 D.反映出民族意識萌發【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鴉片戰爭的過程【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原因題、影響題、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41年(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奕山把戰敗說成英人“乞恩通商”,將“贖城費”說成“歸還商欠”,這明顯未正確認識戰敗的實際情況,仍以高高在上的姿態看待英國,正是天朝上國觀念影響的體現,A項正確;朝貢貿易體制強調中國中心地位,奕山并未突破此體制,反而以“通商”解釋戰敗,仍在舊框架內理解中外關系,排除B項;奕山作為欽差大臣代表中央處理對外事務,其言論是為掩蓋失敗而非對抗中央,與地方離心傾向無關,排除C項;民族意識萌發需具備反抗侵略的覺醒,奕山掩蓋戰敗真相的行為恰是愚昧保守的體現,與民族意識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15.(2025·福建廈門·三模)如表可用于佐證清朝( )1818~1835年中國白銀的流動凈額(單位:百萬比索)年份 白銀進口 白銀出口 白銀流動凈額1818~1820 19.31 9.42 +9.891821~1825 26.13 5.12 +21.011826~1830 12.72 25.68 —12.961831~1835 5.17 24.98 —19.81關稅主權的喪失 B.長途貿易的興盛C.閉關自守的動因 D.統治危機的顯現【答案】D【知識點】19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18—1835年(中國)。根據材料“1826—1830年白銀凈流出12.96百萬比索,1831—1835年凈流出19.81百萬比索”并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30年代鴉片走私加劇,導致白銀大量外流,引發清政府財政危機、銀貴錢賤等問題,社會矛盾激化,統治危機顯現,D項正確;“關稅主權的喪失”始于1842年《南京條約》,與表格時間不符,排除A項;“長途貿易興盛”多表現為商品流通擴大和白銀流入,與后期外流趨勢矛盾,排除B項;閉關自守政策是清朝限制貿易的主動行為,白銀外流是政策失效的結果而非動因,排除C項。故選D項。16.(2025·山東淄博·三模)買辦是中國近代興起的一批從事進出口貿易的商人,他們依附于洋行而存在。據統計,晚清買辦中,廣東籍買辦有146人,但在廣東任職的僅36人。上海籍買辦僅有5人,在上海任職的買辦卻有148人。這一現象反映了( )A.經濟區域性分工逐漸成熟 B.列強侵略引發經濟格局變動C.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斷擴展 D.沿海地區的半殖民地化加深【答案】B【知識點】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影響【詳解】根據題干設問句,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晚清買辦中,廣東籍買辦有146人,但在廣東任職的僅36人。上海籍買辦僅有5人,在上海任職的買辦卻有148人”等信息可知,大量買辦集中在上海任職,這是因為鴉片戰爭后,貿易中心由廣州轉移到上海,B項正確;材料涉及貿易中心的轉移,不涉及區域分工,排除A項;材料涉及中國經濟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不涉及文化交流,排除C項;半殖民地化加深的表現主要涉及主權進一步淪喪、列強侵略勢力深入內地、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等,與材料不相符,排除D項。故選B項。17.(2025·廣西河池·二模)清政府歷來規定紋銀1兩兌換制錢1000文。據記載,1845年在京師“今銀價每兩易錢二千,較昔平時錢價蓋倍之,較貴時幾及三倍。”外省則易制錢二千二三百文不等。這一狀況主要源于( )A.白銀大量外流 B.對外戰爭賠款C.自然經濟解體 D.財政收支失衡【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背景【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45年(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可知,1845年中國出現嚴重的銀貴錢賤現象,聯系所學知識可知,這是由鴉片戰爭前后英國對華走私鴉片使中國白銀大量外流導致的,A項正確;此時的對外戰爭賠款主要是鴉片戰爭失敗后對英國的賠款,其數量不足以導致全國性的銀貴錢賤現象,排除B項;銀貴錢賤現象主要由白銀缺乏導致,自然經濟解體和財政收支失衡都與白銀流失無必然聯系,排除C、D項。故選A項。18.(2025·湖北·模擬預測)清道光年間,龔自珍將經學地位降于諸子百家學說之下,并提出“欲知大道,必先為史”“史之外無有語言焉;史之外無有文字焉;史之外無有人倫品目焉。史存而周存,史亡而周亡”的“尊史”觀。龔自珍的“尊史”意在( )A.恢復唐宋正統的史學觀念 B.重視對治亂興衰教訓的總結C.倡導中西思想的融會貫通 D.打破理學思想對教育的束縛【答案】B【知識點】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背景【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根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材料中“尊史”的核心是強調從歷史中總結治亂規律,直接指向經世致用的現實目的,與龔自珍改革社會的訴求高度契合,B項正確;龔自珍并未主張恢復唐宋史學傳統,其“尊史”是創新性思想,與唐宋正統史學無直接關聯,排除A項;材料強調重在總結教訓,未體現中西思想的融合,排除C項;雖然龔自珍批判理學束縛,但“尊史”的直接目的是通過歷史研究解決現實問題,而非單純打破教育領域的理學壟斷,排除D項。故選B項。19.(2025·河南·模擬預測)下表為1865—1895年上海直接對外貿易貨值表(單位:千海關兩)。據此可知,這一時期上海( )年份 洋貨輸入 土貨出洋 合計 占全國對外貿易貨債比重1865 34,584 26,630 61,214 561870 46,355 31,753 78,108 661875 45,862 30,808 76,670 561880 56,046 36,179 92,225 591885 59,416 27,655 87,071 671890 66,251 32,742 98,993 461895 98,640 70,200 168,840 64日益融入世界市場 B.關稅自主權逐漸喪失C.社會生活漸趨西化 D.民族資本主義占主導【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影響【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表格可知,1865—1895年上海直接對外貿易的進口洋貨與出口土貨貨值整體上處于增長狀態,說明上海與世界市場的聯系日益密切,A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關稅自主權喪失是鴉片戰爭后通過不平等條約確立的,與表格中1865年后的貿易數據無直接關聯,而且表格僅反映貿易規模,未涉及關稅稅率或主權問題,排除B項;根據材料可知,表格數據為對外貿易貨值,主要體現經濟領域的中外交流,無法直接推斷社會生活層面如服飾、飲食、習俗等方面西化的信息,排除C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末,中國經濟結構仍以自然經濟為主導,民族資本主義雖有所發展,但力量薄弱,在對外貿易中主要扮演原料供應和商品銷售的角色,而非主導地位,排除D項。故選A項。20.(2025·湖南·模擬預測)《海國圖志》開卷的《籌海篇》直接陳述改革方略,中間主體部分60余卷百科全書式地記錄世界各國,后20余卷記錄西洋科技知識。前者通過探討軍事改革而延伸指向技術化社會的改革遠景,后兩者為此改革遠景提供現實模板。由此可知( )A.中華傳統文化受西學嚴重沖擊 B.程朱理學逐步得到了完善C.魏源等對西學具有系統化認知 D.傳統夷夏觀念已經被摒棄【答案】C【知識點】林則徐與魏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前者通過探討軍事改革而延伸指向技術化社會的改革遠景,后兩者為此改革遠景提供現實模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所論述的圖書結構表明魏源對西學的整理并非零散,而是以“師夷長技”為核心,將軍事、制度、科技等知識整合為改革藍圖。這體現了魏源等對西學的系統化認知,C項正確;根據材料可知,材料未體現傳統文化與西學的沖突,重點在于魏源對西學的主動吸收,而非沖擊,排除A項;程朱理學在南宋已經系統化,并且與《海國圖志》無關,排除B項;根據材料可知,魏源雖主張“師夷”,但仍稱西方為“夷”這保留了文化優越感,傳統夷夏觀未被摒棄,僅開始松動,排除D項。故選C項。21.(2025·天津河西·三模)1858年,湖南巡撫駱秉章謂:“道光初年,每銀一兩尚止易錢一千三四百文,自后漸次增長至二千文,近更增至二千三四百文。農民以錢易銀,完納錢漕。”這一現象導致( )A.民族工業發展 B.社會矛盾激化C.列強對華商品輸出 D.貿易逆差改變【答案】B【知識點】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影響、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58年(中國)。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1858年是鴉片戰爭后,鴉片大量走私和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中國白銀大量外流,因此,白銀價格上漲,銀貴錢賤,農民需要用更多的銅器來兌換白銀來繳納賦稅。這一現象加重了農民的負擔,激化了社會矛盾,B項正確;民族工業產生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此時民族工業發展還沒發展起來,且銀貴錢賤對民族工業發展無直接的促進作用,排除A項;列強對華商品輸出是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之一而非結果,排除C項;貿易逆差涉及進出口貿易中出口與進口的差額情況,題干中提及的是農民完納賦稅時錢銀兌換問題,與貿易逆差的改變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項。故選B項。22.(2025·浙江·三模)“咸豐曾因外國公使駐京問題拒絕《天津條約》,但聯軍卷土重來,清政府在戰敗后不得不全盤接受原有條款,甚至追加更嚴苛的條件?!贝撕?,清政府被迫簽署了( )A.《望廈條約》 B.《黃埔條約》 C.《璦琿條約》 D.《北京條約》【答案】D【知識點】《天津條約》與《北京條約》等【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北京條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被迫簽署的最終條約,既確認了《天津條約》的內容,又增加了新的不平等條款,與題干描述完全一致,D項正確;《望廈條約》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后,美國于1844年強迫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與第二次鴉片戰爭無關,排除A項;《黃埔條約》同樣屬于第一次鴉片戰爭后的條約,由法國于1844年簽訂。題干涉及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后的條約,排除B項;《璦琿條約》是1858年俄國趁第二次鴉片戰爭之機,通過武力脅迫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割讓了黑龍江以北的大片領土。雖然屬于同一時期,但題干的核心是“接受原有條款并追加條件”,而《璦琿條約》并非《天津條約》的后續或補充,而是俄國單獨攫取領土的產物,因此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23.(2025·云南·模擬預測)徐繼畬的《瀛寰志略》刊行于1848年,系統介紹了當時世界上近80個國家和地區的基本情況。他介紹歐洲人“長于制器,金木之工,精巧不可思議……造舟尤極奧妙,無一不精”,敘述南洋、印度等地時,他敘述了這些地方淪為西方列強殖民地的過程。由此可知該書( )A.顛覆傳統天朝上國的觀念 B.成為戊戌維新運動的先聲C.是中國早期近代化的嘗試 D.體現強國御辱的憂患意識【答案】D【知識點】徐繼畬【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徐繼畬介紹歐洲人在“制器,金木之工”等方面巧妙以及南洋、印度等地為西方列強殖民地,這種對外國先進之處和列強殖民擴張情況的描述,讓中國人對外部世界有了更多的認識,反映出當時中國面臨外部列強威脅的狀況。在此背景下,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了強國御辱的憂患意識,D項正確;戊戌維新運動發生在19世紀90年代末,而《瀛寰志略》刊行于1848年。從時間上看,《瀛寰志略》不可能成為戊戌維新運動的先聲,排除A項;題干重點在于介紹該書對世界近80個國家和地區基本情況的介紹以及對歐洲工藝、南洋等地的描述,沒有著重提及對傳統天朝上國觀念的鄙夷相關內容,排除B項;中國早期近代化的嘗試主要是在洋務運動時期興起并逐步開展的,洋務運動開始于19世紀60年代,強調學習西方技術來發展近代工業等以推動近代化進程,排除C項。故選D項。24.(2025·山東威?!ざ#?844年,為將中西交涉限定在廣州,清政府規定由兩廣總督兼任的五口通商大臣來處理中西關系。1859年,為避免外國公使駐京,清政府決定將中西交涉中心北移到江南地區,為此授命兩江總督為欽差大臣,辦理各國事務。這表明清政府( )A.與外部反動勢力漸趨勾結 B.被動接受了近代外交原則C.調整外交方式以維護主權 D.深受傳統外交理念的影響【答案】D【知識點】《天津條約》與《北京條約》等、《南京條約》及其附件【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1844—1859年的中國。據材料“1844年,為將中西交涉限定在廣州,清政府規定由兩廣總督兼任的五口通商大臣來處理中西關系。1859年,為避免外國公使駐京,清政府決定將中西交涉中心北移到江南地區,為此授命兩江總督為欽差大臣,辦理各國事務”可知,通過限制交涉地點和官員身份,避免西方勢力深入統治中心,維護虛幻的“天朝尊嚴”,始終由地方總督(兩廣、兩江)處理外交,而非設立專職機構或接受近代外交規則,D項正確;題干中清政府的行為是被動應對西方壓力,而非主動勾結外國勢力,排除A項;“近代外交原則”指平等外交、設立專門外交機構等。 題干中清政府仍通過地方總督而非專職外交官處理交涉,且目的是維護傳統華夷秩序,限制外國人進京,排除B項;清政府的“維護主權”本質是維護傳統天朝體制(如拒絕公使駐京),而非近代國家主權觀念,排除C項。故選D項。25.(2025·四川·三模)《瀛環志略》認為“以商賈為本計”是西方富強的原因,推崇美國“不設王侯之號,不循世及之規,公器付之公論”之制度,“創古今未有之局”,主張中國“對外與外洋各國均善邦交,對內取法泰西文明,并采用其長技,以圖自強也”。這些主張表明( )A.國人拋棄了傳統的夷夏觀念 B.資產階級改良思想開始形成C.中國開啟了政治現代化歷程 D.先進人士探索國家富強之路【答案】D【知識點】徐繼畬【詳解】根據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背景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瀛環志略》”“‘以商賈為本計’是西方富強的原因”“推崇美國‘不設王侯之號,不循世及之規,公器付之公論’之制度”“主張中國‘對外與外洋各國均善邦交,對內取法泰西文明,并采用其長技,以圖自強’”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鴉片戰爭后,徐繼畬等先進知識分子介紹西方政治、經濟制度,主張平等外交和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是在積極回應西方工業文明的挑戰,努力探索救國道路,屬于“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早期現代化思潮,D項正確;據所學,《瀛環志略》僅代表少數先進士人的看法,當時整個社會主流觀念依舊以天朝上國自居,堅守傳統夷夏觀念,排除A項;據所學,《瀛環志略》成書時,資產階級及其改良思想尚未形成,排除B項;《瀛環志略》只簡單稱贊了美國政治制度,并未付諸實踐,近代中國政治現代化歷程以19世紀末的戊戌變法為開端,排除C項。故選D項。26.(2025·天津北辰·三模)《南京條約》簽訂后,負責談判的欽差大臣繼續與英方交涉,以對條約進行補救。其中一條是:“英國除廣州外,多得四處……系大皇帝天恩。今后若他國要求去四處口岸通商,應由英國與之講解,使仍在粵通商,無致生事。”這說明清政府( )A.在傳統思維下應對變局 B.利用英國維護國家主權C.承認英國世界霸主地位 D.被動融入國際外交體系【答案】A【知識點】《南京條約》及其附件【詳解】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中國)。材料中清政府官員認為英國多得四處口岸通商是“大皇帝天恩”,且以后他國通商應由英國“講解”,仍在“粵通商”,這體現了清政府仍以傳統“天朝上國”思維看待國際關系,試圖在傳統外交觀念下應對《南京條約》簽訂后的變局,未認識到國際關系已發生根本變化,A項正確;清政府此舉并非利用英國維護國家主權,而是在傳統觀念下的錯誤應對,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清政府承認英國世界霸主地位,排除C項;材料重點體現的是清政府在傳統思維下的應對,而非被動融入國際外交體系,排除D項。故選A項。27.(2025·山西呂梁·三模)鴉片戰爭后,魏源一再強調建船廠、火器局的重要性,船廠“非徒造戰艦也”,火器“不徒配戰艦也”。魏源去世后,朝廷官員奏請將魏源所著《海國圖志》五十卷本重印,使內外臣工人手一冊,以為救時之方。這些做法旨在( )A.具體應對西方列強的軍事威脅 B.堅定朝廷推行洋務的決心C.拓展西方軍事學說傳播的渠道 D.緩和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答案】A【知識點】林則徐與魏源【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鴉片戰爭后(中國)。根據材料可知,“魏源一再強調建船廠、火器局的重要性”,而且朝廷官員奏請將魏源所著《海國圖志》五十卷本重印,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做法旨在具體應對西方列強的軍事威脅,A項正確;這些做法旨在具體應對西方列強的軍事威脅,“推行洋務”屬于手段,B項表述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這些做法旨在具體應對西方列強的軍事威脅,材料做法并不是旨在拓展西方軍事學說傳播的渠道,排除C項;材料沒有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相關信息,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28.(2025·貴州畢節·模擬預測)1854年,美、英借口所謂十二年修約期滿,要求修改條約以開放更多口岸。清政府以《南京條約》為根據,駁斥其十二年修約理由為非法要求。清政府負責對外通商事宜的督撫,均采用將外交事務推到廣州兩廣總督處的辦法加以拖延。這說明清政府( )A.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善用外交手段捍衛國家利益C.致力于維護傳統外交體制 D.外交事務的主體性意識增強【答案】D【知識點】《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影響、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背景【詳解】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1854年(中國)。據材料“清政府以《南京條約》為根據,駁斥其十二年修約理由為非法要求”和所學知識可知,清政府試圖通過援引既有條約和拖延戰術來應對外國修約要求,體現了其在外交事務中開始有意識地運用條約依據和行政手段,D項正確;據材料可知清政府并未采取實質性的獨立自主行動,而是被動應對,排除A項;據材料可知清政府的拖延手段并非有效捍衛國家利益,而是傳統外交體制下的消極應對,排除B項;據材料可知清政府在外交事務中開始有意識地運用條約依據和行政手段維護自身利益,這體現了清政府開始突破傳統外交體制走向近代外交 ,排除C項。故選D項。29.(2025·河北·模擬預測)1842年,道光帝在發給接任兩廣總督一職的祁塤的廷寄中說“廣東兩年有余辦理夷務,剿撫均不得手,總緣該省文武員弁不得其人,以致夷逆鴟張,一籌莫展”。祁璜也驚詫于廣東文武官員中“深通韜略者實難其選,已將無員可?!?。據此可知,當時( )A.派留學生出國的必要性 B.廢除八股取士的緊迫性C.亟須變更人才選拔標準 D.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減弱【答案】C【知識點】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影響【詳解】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1842年(中國)。由材料可知,1842 年時,中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面對列強的侵略,清政府在處理 “夷務” 即對外事務時表現不佳,道光帝認為廣東辦理夷務不當主要是因為無可用人才,新任總督也意識到這個問題,結合當時的形勢可知,亟須以新的標準選用人才,C項正確。材料中并未直接提及派留學生出國相關內容,沒有信息表明當時認識到通過派留學生來培養人才以應對時局,派留學生出國不可能馬上解決問題,也不符合當時歷史階段特征,排除A項;雖然八股取士存在諸多弊端,束縛人才,但材料中沒有明確指出要廢除八股取士,只是強調了現有官員不能勝任處理夷務等事務,沒有直接涉及到對八股取士制度的批判和廢除的緊迫性,排除B項;無合適的人可用不代表中央權力對地方的控制減弱,排除D項,故選C項。30.(2025·河南·模擬預測)19世紀50年代,南方一些地區出現“紡績稀少,機軸之聲幾欲斷矣”“女工幾停其半”等現象。時人記載,“中國之織婦機女束手坐困者,奚啻千百萬人”。這一現象的出現主要是因為,當時中國( )A.自然經濟已經解體 B.民族工業初步發展C.紡織工業技術停滯 D.被迫卷入世界市場【答案】D【知識點】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影響【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50年代(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50年代,西方列強通過強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獲得了一系列特權,大量洋紗洋布等西方商品涌入中國。中國傳統紡織業受到沖擊,出現了“紡績稀少,機軸之聲幾欲斷矣”“女工幾停其半”等現象,這說明中國傳統紡織業從業者陷入困境。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不斷加緊對華經濟侵略,使中國逐漸淪為西方的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料產地,即成為西方主導的世界市場中的附庸,加速了中國傳統自然經濟的解體,D項正確;這一時期自然經濟剛開始解體,并非“已經解體”,排除A項;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得到初步發展是在甲午中日戰爭后,排除B項;材料重點強調的是西方經濟沖擊導致中國傳統紡織業陷入困境,而非“紡織工業技術停滯”,排除C項。故選D項。二、材料題31.(2025·湖北·模擬預測)【社會變革】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羅榮渠先生的《現代化新論》中闡述道:在人類歷史上,凡屬社會形態的轉變,都不是一般的社會變動,而是巨大的社會變革即社會革命過程。這樣的歷史運動不同于改朝換代,不是任何單因素可以支配的,它總是由眾多的內因和外因的交互作用與奇特的湊合。外部條件的必要性在于光靠社會內部的對抗運動很難突破現有的社會形態,這時候需要有一種外部力量進行一定程度的破壞。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圍繞“社會變革的條件”自行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史實準確,論證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論題: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是多種社會條件(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論述: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鐵犁牛耕技術的推廣和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井田制遭到破壞,封建土地私有制開始確立,新興的地主階級力量日益強大。諸侯國的爭霸兼并戰爭,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潰。各諸侯國的變法改革運動,進一步瓦解了奴隸制度,促進了封建制度的建立。在思想文化領域,隨著私人辦學的興起,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士”這一社會階層開始崛起,他們針對社會變革提出了自己的不同主張,推動了“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法家思想得到統治階級的認可,奠定了社會轉型的思想基礎:日益強大的秦國,最終完成了國家的統一,建立了統一的封建國家,完成了社會變革。由此可見,春秋戰國時期的大變革是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多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示例二:論題:外部條件是推動社會變革的重要條件。論述:(可以以西方列強的侵略對中國社會的近代化變革產生的影響、-戰為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提供有利時機、美國的侵略對日本明治維新的影響等為例進行論述)說明:學生可以從宏觀上以社會變革的條件為論題進行論述,也可以以—個具體的社會變革事例作為論題進行論述,只要論述合理充分即可,符合題意其他論題也可。【知識點】春秋戰國的改革與變法活動、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影響【詳解】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古代、近代、現代世界。示例一,首先,閱讀材料,擬定論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社會變革的條件,可得出論題,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是多種社會條件(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次,結合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的時代特征,以秦國為例,進行論述: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鐵犁牛耕技術的推廣和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井田制遭到破壞,封建土地私有制開始確立,新興的地主階級力量日益強大。諸侯國的爭霸兼并戰爭,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潰。各諸侯國的變法改革運動,進一步瓦解了奴隸制度,促進了封建制度的建立。在思想文化領域,隨著私人辦學的興起,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士”這一社會階層開始崛起,他們針對社會變革提出了自己的不同主張,推動了“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法家思想得到統治階級的認可,奠定了社會轉型的思想基礎:日益強大的秦國,最終完成了國家的統一,建立了統一的封建國家,完成了社會變革。最后,總結歸納,完成論述,由此可見,春秋戰國時期的大變革是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多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示例二,首先閱讀材料,擬定論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社會變革有內部原因,也有外部條件,可得出論題:外部條件是推動社會變革的重要條件。其次,結合中國近代史被列強侵略、俄國十月革命和一戰的聯系及日本明治維新和美國侵略的聯系等史實為例進行論述,學生可以從宏觀上以社會變革的條件為論題進行論述,也可以以一個具體的社會變革事例作為論題進行論述,只要論述合理充分即可,符合題意其他論題也可。最后,總結歸納,完成論述。32.(2025·甘肅平涼·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 1840年的鴉片戰爭,給古老的中國造成巨大的社會變動。“對華戰爭給了古老中國以致命的打擊,國家的閉關自守已不可能……于是舊有的小農經濟制度也隨之日益瓦解;同時,可以安插比較稠密的人口的那一切陳舊的社會制度并隨之崩潰”,洋貨充斥五口及其他市場,嚴重破壞了東南沿海地區的社會經濟,造成了更多的農民和手工業者破產失業。19世紀中葉以來,西方殖民者為開發東南亞、美洲、非洲和澳洲的殖民地,正迫切需要大量廉價的勞動力。華人被自覺不自覺地納入世界勞動力市場之中,成為人販手中繼黑奴之后的又一種“變相”勞動力。華人從亞洲東部大量流向東南亞和美洲及其他殖民地,成為殖民者手中的工具。——摘編自葉文杰《對近代中國移民的思考》(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圖中這兩個時期人口遷移的共同特點和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中國海外移民的原因。【答案】(1)共同特點:與政局變動和北方戰亂密切相關;主要由北方地區向南方地區遷徙;規模大;范圍廣;時間長。影響:給南方帶去了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生產方式;傳播了北方的文化習俗和價值觀念;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進一步推動了南北文化的交融。(2)原因:工業革命的進行和進一步擴展;列強對中國的侵略;西方殖民者對殖民地開發的需求;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傳統自然經濟遭到破壞;中國被迫卷入世界市場;清政府的腐朽及對外政策的改變;貧困人民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知識點】衣冠南渡與江南地區的開發、安史之亂與藩鎮割據、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背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影響【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影響題。時空是三國兩晉至隋唐時期中國。特點:根據圖片“五胡亂華”時期人口遷移圖與唐末人口遷移圖結合所學知識三國兩晉時期政權更迭頻繁與唐中后期安史之亂可得出,與政局變動和北方戰亂密切相關;時間長;根據圖片中人口遷移的方向可得出,主要由北方地區向南方地區遷徙;規模大;范圍廣。影響:結合所學知識三國兩晉時期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可得出,給南方帶去了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生產方式;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結合所學知識中原文化隨士族南遷傳播至江南,推動南方文化繁榮(如東晉“衣冠南渡”后的文化中心轉移)和客家民系在唐末移民中逐漸形成,成為南方重要族群可得出,傳播了北方的文化習俗和價值觀念;進一步推動了南北文化的交融。(2)本題是原因題。時空是近代中國。原因:根據材料“1840年的鴉片戰爭,給古老的中國造成巨大的社會變動”可得出,列強對中國的侵略;結合所學知識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性質發生變化可得出,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根據材料“對華戰爭給了古老中國以致命的打擊,國家的閉關自守已不可能……于是舊有的小農經濟制度也隨之日益瓦解”可得出,傳統自然經濟遭到破壞;根據材料“洋貨充斥五口及其他市場,嚴重破壞了東南沿海地區的社會經濟,造成了更多的農民和手工業者破產失業”可得出,中國被迫卷入世界市場;根據材料“19世紀中葉以來,西方殖民者為開發東南亞、美洲、非洲和澳洲的殖民地,正迫切需要大量廉價的勞動力”可得出,工業革命的進行和進一步擴展;西方殖民者對殖民地開發的需求;根據材料“華人被自覺不自覺地納入世界勞動力市場之中,成為人販手中繼黑奴之后的又一種“變相”勞動力。華人從亞洲東部大量流向東南亞和美洲及其他殖民地,成為殖民者手中的工具”可得出,貧困人民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結合所學知識清政府后期的統治政策可得出,清政府的腐朽及對外政策的改變。33.(2025·廣東汕頭·二模)即便是對基本事實的敘述,往往也包含著作者的主觀因素。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況西洋諸國甚多,非止爾一國。若俱似爾國王懇請派人留京,豈能一一聽許?是此事斷難行。豈能因爾國王一人之請,以致更張天朝百余年法度。”——1793年英使馬戛爾尼回國,乾隆皇帝致英國國王的信件原文材料二 “英國并不是唯一希望與我們帝國建立貿易關系的野蠻國家(barbarian land)。假設其他國家都仿效你的壞榜樣(evil example),要求我給他們每個人都提供一個交易場所,我怎么可能同意呢?”——某英國教科書在講述鴉片戰爭起因時轉譯的1793年乾隆皇帝致英王的信件(1)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說明英王遣使赴華的背景,并分析乾隆皇帝拒絕英王請求的原因。(2)比較材料一與材料二,指出該英國教科書對信件的轉譯存在哪些問題,并辨析作者這一歷史敘述所潛藏的動機。【答案】(1)背景:英國進行工業革命,急需開拓海外市場;英國對外實行殖民擴張政策,成為殖民霸主(英國以印度為跳板向中國滲透);英國對華貿易逆差,白銀大量外流;中國農耕經濟達到高峰,具有廣闊的市場等;中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原因:防患英國及列強殖民勢力滲入;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維持傳統制度與統治秩序;維持傳統朝貢貿易體系;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對外來商品沒有強烈需求等。(2)問題:沒有如實轉譯,而是添加了作者個人偏見;用“野蠻國家”“壞榜樣”等貶義詞轉譯,扭曲了乾隆的真實態度;將英國駐京的要求,篡改為通商的要求等。動機:塑造清政府驕傲自大的負面形象;激發讀者對清政府的不滿情緒;掩蓋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非正義性(美化侵略);向英國學生滲透扭曲的歷史觀;為英國“通商戰爭”的說法提供依據等。【知識點】19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閉關鎖國政策、農耕經濟的局限性、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背景【詳解】(1)本題是背景題、原因題。時空是近代英國、清朝時期的中國。背景:由材料“況西洋諸國甚多,非止爾一國。若俱似爾國王懇請派人留京,豈能一一聽許?是此事斷難行。豈能因爾國王一人之請,以致更張天朝百余年法度?!?793年英使馬戛爾尼回國,乾隆皇帝致英國國王的信件原文”及所學知識,分別從工業革命的開展、海外殖民擴張、對外開展貿易、閉關鎖國政策等方面分析說明,如,英國進行工業革命,急需開拓海外市場;英國對外實行殖民擴張政策,成為殖民霸主(英國以印度為跳板向中國滲透);英國對華貿易逆差,白銀大量外流;中國農耕經濟達到高峰,具有廣闊的市場等;中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原因:由材料“況西洋諸國甚多,非止爾一國。若俱似爾國王懇請派人留京,豈能一一聽許?是此事斷難行。豈能因爾國王一人之請,以致更張天朝百余年法度?!笨傻贸鼍S持傳統制度與統治秩序;維持傳統朝貢貿易體系;結合所學知識,還可以從防范殖民勢力滲入、維護國家主權安全、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等方面分析說明。(2)本題是特點題、目的題。時空是近代英國。問題:由材料“況西洋諸國甚多,非止爾一國。若俱似爾國王懇請派人留京,豈能一一聽許?是此事斷難行。豈能因爾國王一人之請,以致更張天朝百余年法度。”“英國并不是唯一希望與我們帝國建立貿易關系的野蠻國家(barbarian land)。假設其他國家都仿效你的壞榜樣(evil example),要求我給他們每個人都提供一個交易場所,我怎么可能同意呢?”及所學可得出沒有如實轉譯,而是添加了作者個人偏見;用“野蠻國家”“壞榜樣”等貶義詞轉譯,扭曲了乾隆的真實態度;將英國駐京的要求,篡改為通商的要求等。動機:由材料“英國并不是唯一希望與我們帝國建立貿易關系的野蠻國家(barbarian land)。假設其他國家都仿效你的壞榜樣(evil example),要求我給他們每個人都提供一個交易場所,我怎么可能同意呢?”及所學可得出塑造清政府驕傲自大的負面形象;激發讀者對清政府的不滿情緒;向英國學生滲透扭曲的歷史觀;結合鴉片戰爭的實質可知,掩蓋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非正義性(美化侵略);為英國“通商戰爭”的說法提供依據等。34.(2025·福建廈門·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天津有客民在距津一百五十里地方、批租荒地五萬畝、概從西法,以機器從事、行見翻梨鋤來,事半功倍,各省農民定必有聞風仿辦者,眼界當為之一擴也?!?br/>——天津報刊《益聞錄》載(1880年)根據材料概括天津農業領域出現的新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在近代中國并未盛行的原因。【答案】新變化:農業資本主義:集約化(或規模化)經營:農業機械化(或近代生產方式):農場經營方式。原因:①封建土地所有制及租傭關系的束縛(或封建生產關系占主導):小農經濟仍占主導(或自然經濟)②外國侵略勢力的影響(或列強侵略):國內社會動蕩(或戰爭頻繁)缺乏穩定的生產環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制約:封建政府的阻礙:③農業生產技術的落后:農業資本的薄弱:大量剩余勞動力制約了技術的推廣:(封閉保守、重農抑商、抵制西方等)傳統觀念的阻礙。【知識點】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影響【詳解】本題是對比題、背景題。時空是近代的中國。第一小問新變化,根據材料“在距津一百五十里地方、批租荒地五萬畝”可知,農業資本主義以及集約化(或規模化)經營;根據材料“概從西法,以機器從事”可知,農業機械化(或近代生產方式);根據材料“行見翻梨鋤來,事半功倍”可知,農場經營方式。第二小問原因,根據材料“天津有客民在距津一百五十里地方、批租荒地五萬畝”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封建土地所有制及租傭關系的束縛(或封建生產關系占主導);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小農經濟仍占主導(或自然經濟);根據材料“概從西法,以機器從事、行見翻梨鋤來,事半功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外國侵略勢力的影響(或列強侵略),根據材料“概從西法,以機器從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制約以及封建政府的阻礙;根據材料“各省農民定必有聞風仿辦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國內社會動蕩(或戰爭頻繁)缺乏穩定的生產環境。根據材料“概從西法,以機器從事”結合所學知識從技術,資本,勞動力與觀念等角度分析,從技術角度分析,農業生產技術的落后;從技術角度分析,農業資本的薄弱;從勞動力角度分析,大量剩余勞動力制約了技術的推廣;從觀念角度分析,(封閉保守、重農抑商、抵制西方等)傳統觀念的阻礙。35.(2025·福建龍巖·一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宋以來,福建沿海船只絡繹不絕?!洞笤_\記》《鄭和航海圖》等航海文獻,標注五虎山、官塘礁等天然航標,以保障糧船安全航行;明清朝廷設立燈船、煙墩、燈塔等航標,以柴草和動植物油為燃料,“晝則舉煙,夜則明火”,并向過往民船收費維持運營;商船主和漁民們自籌資金,通過懸掛燈樁、刻石示警、立標指淺以避險;地方紳士和高僧募資行善,興建羅星塔、萬壽塔等寶塔,由寺僧掌燈,這些措施為近代航標建設提供了歷史鏡鑒。材料二 福州和廈門通商后,被列強視為茶葉和鴉片的貿易中心,外國輪船熙來攘往,海難頻發。1863年,英國人赫德擔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引進歐美經驗,專設船鈔部,制定《華班燈塔主事人誠程》等章程,使航標巡檢、經費劃撥、人員獎懲有據可循,還推廣煤油和乙炔氣,燈機、霧號等機電設備,足與西歐媲美。經赫德等人籌辦,“水師行駛、商船人貨,獲益匪淺”。1997年,3座中國近代燈塔入選國際燈塔(航標)協會歷史文物燈塔名錄。——以上材料均摘編自江濤《近代福建沿海的助航標志探析》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內容,概括古代福建沿海航標建設的特點,并分析其形成條件。(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內容,指出近代福建沿海航標建設的新變化,并分析這些新變化的影響。(3)綜合材料并結合所學內容,簡析影響福建沿海航標建設的主要因素。【答案】(1)特點:歷史悠久;建設主體多元;航標類型多樣;多渠道籌資(任答2點)條件:航海經驗的積累;經濟重心南移;佛教盛行;政府重視;海外貿易的發展。(任答3點)(2)新變化:列強控制;利用工業革命成果(或使用新能源、推廣機電設備);引進西方管理經驗;經費來源穩定(任答2點)影響:破壞了近代中國領海主權;便利了列強侵華;客觀上適應了經濟文化交流的需要;推動了中國航標管理近代化;促進了近代中國海洋文明進步;有利于航標文化的傳承。(任答3點)(3)影響因素:社會制度、經濟發展水平、科技創新、經驗傳承、國內外形勢等。(任答2點。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給分)【知識點】宋元商業和城市的繁榮、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影響【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背景題。時空是古代的中國。第一小問特點,根據材料一“唐宋以來,福建沿海船只絡繹不絕”可知,歷史悠久;根據材料一“明清朝廷設立燈船、煙墩、燈塔等航標”與“商船主和漁民們自籌資金”,“地方紳士和高僧”可知,建設主體多元以及多渠道籌資;根據材料一“標注五虎山、官塘礁等天然航標,以保障糧船安全航行;明清朝廷設立燈船、煙墩、燈塔等航標”可知,航標類型多樣。第二小問條件,根據材料一“《大元海運記》《鄭和航海圖》等航海文獻,標注五虎山、官塘礁等天然航標,以保障糧船安全航行”可知,航海經驗的積累;根據材料一“地方紳士和高僧募資行善,興建羅星塔、萬壽塔等寶塔,由寺僧掌燈”可知,佛教盛行;根據材料一“明清朝廷設立燈船、煙墩、燈塔等航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政府重視;根據材料一“唐宋以來,福建沿海船只絡繹不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經濟重心南移以及海外貿易的發展。(2)本題是對比題、影響題。時空是近代的中國。第一小問新變化,根據材料二“被列強視為茶葉和鴉片的貿易中心,外國輪船熙來攘往,海難頻發”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列強控制;根據材料二“還推廣煤油和乙炔氣,燈機、霧號等機電設備,足與西歐媲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利用工業革命成果(或使用新能源、推廣機電設備);根據材料二“英國人赫德擔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引進歐美經驗”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引進西方管理經驗以及經費來源穩定。第二小問影響,根據材料二“福州和廈門通商后,被列強視為茶葉和鴉片的貿易中心,外國輪船熙來攘往,海難頻發。”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破壞了近代中國領海主權以及便利了列強侵華;根據材料二“英國人赫德擔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引進歐美經驗,專設船鈔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推動了中國航標管理近代化;根據材料二“使航標巡檢、經費劃撥、人員獎懲有據可循,還推廣煤油和乙炔氣,燈機、霧號等機電設備,足與西歐媲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促進了近代中國海洋文明進步;根據材料二“1997年,3座中國近代燈塔入選國際燈塔(航標)協會歷史文物燈塔名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有利于航標文化的傳承;根據材料二“水師行駛、商船人貨,獲益匪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客觀上適應了經濟文化交流的需要。(3)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古代至近代(中國)。根據材料一“《大元海運記》《鄭和航海圖》等航海文獻,標注五虎山、官塘礁等天然航標,以保障糧船安全航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經驗傳承;根據材料二“被列強視為茶葉和鴉片的貿易中心,外國輪船熙來攘往,海難頻發”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國內外形勢;根據材料二“使航標巡檢、經費劃撥、人員獎懲有據可循,還推廣煤油和乙炔氣,燈機、霧號等機電設備,足與西歐媲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科技創新;根據材料一“明清朝廷設立燈船、煙墩、燈塔等航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社會制度;根據材料二“經赫德等人籌辦,‘水師行駛、商船人貨,獲益匪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經濟發展水平。36.(2025·福建·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竹樹腳》作者麥嘉湖(John MacGowan),1866年來廈門傳教,并長期生活在廈門。作者熟悉閩南民俗風情。書名來源于其傳教教堂所在地廈門竹樹腳禮拜堂(現廈門竹樹堂)。作者提到:“數百年以來,他們都不曾允許來自其他國度的人們將目光探進他們的前庭,或是一瞥后院風光。而如今他們敞開大門,對英國人投以歡迎的微笑?!睆B門港“是中國沿海最為繁忙的地區之一、來自世界各地的船舶在這里???,場面壯觀”。既有來自英國利物浦的大輪船,一邊卸下貨物,一邊裝載一箱箱的茶葉;也有飄揚著星條旗的大型郵輪,把在這里裝載的水仙花球運往舊金山,送往美國千家萬戶。——摘編自葉泓《晚清閩南社會生活的殖民視角》根據材料,任意概括一個閩南的社會現象,并結合所學的相關史實,對所概括閩南社會現象進行實證。【答案】示例一:現象:從對外封閉到敞開大門歡迎英國人。實證:鴉片戰爭前,清政府長期推行閉關鎖國政策,閩南地區也處于封閉狀態,限制外國人進入。鴉片戰爭后,廈門作為《南京條約》中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打破了對外封閉格局。英國等列強憑借不平等條約,在廈門取得諸多特權,閩南民眾逐漸與外國人接觸,從最初抗拒到后來因通商等利益關系,對英國人態度有所改變。示例二:現象:廈門港成為中國沿海繁忙地區,世界各地船舶停靠。實證:鴉片戰爭后,中國國門被打開,廈門港對外貿易不斷發展。西方列強為掠奪中國的茶葉等原料,進行商品輸出,紛紛開辟通往中國的航線,廈門港成為重要停靠點,融入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成為中國沿海貿易繁忙地區。【知識點】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背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影響、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詳解】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晚清時期(中國)。首先,閱讀材料,概括現象,根據材料“數百年以來,他們都不曾允許來自其他國度的人們將目光探進他們的前庭,或是一瞥后院風光。而如今他們敞開大門,對英國人投以歡迎的微笑?!睆B門港“是中國沿海最為繁忙的地區之一、來自世界各地的船舶在這里停靠,場面壯觀”,可以概括出當時的一個社會現象是:從對外封閉到敞開大門歡迎英國人。其次,結合所學的晚清時期的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相關史實進行論證,比如鴉片戰爭前,清政府長期推行閉關鎖國政策,閩南地區也處于封閉狀態,限制外國人進入。鴉片戰爭后,廈門作為《南京條約》中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打破了對外封閉格局。英國等列強憑借不平等條約,在廈門取得諸多特權,閩南民眾逐漸與外國人接觸,從最初抗拒到后來因通商等利益關系,對英國人態度有所改變。本題的開放題,言之成理即可。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5練】必修綱要上第15課兩次鴉片戰爭---備戰2026屆高考歷史復習(原卷版).docx 【第15練】必修綱要上第15課兩次鴉片戰爭---備戰2026屆高考歷史復習(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