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修綱要上第16課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一、單選題1.(2025·湖南長沙·模擬預測)1885年前后,清廷設立海軍衙門,辦練新式海軍,督撫紛紛對海軍、海防等事務提出建議,地方學堂也以“創立海軍”為議題課考學生,朝野上下一時間出現了空前的“海軍熱”。這主要緣于( )A.新式學堂的推動 B.海防觀念的產生C.洋務官員的提倡 D.邊疆危機的觸動【答案】D【知識點】左宗棠收復新疆【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85年(中國)。根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1883-1885年中法戰爭爆發,法國艦隊襲擊福建水師并侵入臺灣,清廷遂于1885年設立海軍衙門,并引發朝野對海軍建設的高度關注,D項正確;新式學堂是“海軍熱”的表現之一,而非根源,排除A項;早在鴉片戰爭后,魏源等人已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洋務運動時期清廷已開始籌建北洋、南洋水師,海防觀念已初步形成,排除B項;官員的提倡是危機引發的反應,而非“海軍熱”的根本原因,排除C項。故選D項。2.(2025·湖南長沙·二模)下表數據反映了晚清政府外債用途的結構特征。結合所學知識,這一現象最能說明晚清時期( )外債用途 舉借筆數 舉借數額(庫平兩) 所占比例(%)支付賠款 6 793883340 61各種實業借款 85 374560965.7 29海防、塞防與抵御外侮借款 23 79501078.99 6行政經費借款 59 40993647.2 3鎮壓國內起義與革命外債 35 16949265.62 1合計 208 1305888297 100A.近代國家主權意識逐漸增強 B.清政府徹底淪為列強統治的工具C.外債助推中國實業高速發展 D.列強通過資本輸出控制中國經濟【答案】D【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的影響【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中國)。根據材料可知,表格展示晚清外債用途的結構:占比最高的是“支付賠款”(61%),其次是“各種實業借款”(29%),其余用途占比均較低。甲午戰后,列強侵略進入資本輸出階段。外債是資本輸出的重要形式:列強通過提供外債,以賠款、實業、行政經費等名義,綁定中國經濟命脈;表格中“支付賠款”“實業借款”等用途,本質是列強借資本輸出滲透、控制中國經濟,D項正確;表格中“支付賠款”占比最大,說明清政府仍需大量外債償還列強賠款,體現主權受列強壓制,而非“主權意識增強”,排除A項;清政府“徹底淪為工具”的標志是《辛丑條約》(規定“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但表格僅體現外債用途,未直接體現“統治工具”的核心特征,排除B項;表格中“實業借款”僅占29%,并非主導;且晚清實業受列強擠壓、封建勢力束縛,是緩慢發展而非“高速發展”,排除C項。故選D項。3.(2025·湖南長沙·二模)1864年,兩江總督曾國藩對兩淮鹽務進行改革。他招募民間商人自由競標販鹽資格,廢除由少數大鹽商壟斷販鹽資格的做法,同時設立督銷局,統一調控鹽價與銷售秩序。這一做法( )A.導致中央權力的下移 B.以市場競爭取代國家管控C.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 D.推動地方經濟近代化轉型【答案】C【知識點】洋務運動的內容【詳解】根據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推斷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64年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鹽務改革,由于打破壟斷,引入競爭,會促進鹽的銷售,加上政府調控鹽價,自然有利于財政收入增加,C項正確;材料并未說明兩淮鹽業收入歸于地方,排除A項;政府設局調控鹽價,說明管控未取消,排除B項;材料既未提到鹽業使用機器生產,也未提到生產過程采用雇傭勞動,不能充分體現近代化,更不能從鹽業擴大到地方經濟,排除D項。故選C項。4.(2025·河南南陽·模擬預測)1868年成立的江南制造總局翻譯館,從倫敦定購西方書籍并譯成中文出版。1880年以前該局翻譯的西方書籍如下圖所示。據此可知( )A.西方文化已經全面融入中國社會B.開明官僚主動應對危局以圖自強C.傳統文化在中外交流中失去優勢D.翻譯書籍成為傳播西學主要途徑【答案】B【知識點】洋務運動的內容【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68年至1880年(中國)。根據材料可知,19世紀60—90年代開展洋務運動,江南制造總局翻譯館翻譯西方科技、軍事等書籍,反映出以洋務派為代表的開明官僚主動引進西學,意圖通過學習西方技術應對內憂外患危局以實現自強,B項正確;西方文化僅在軍事、工業等有限領域傳入,未全面融入晚清社會,社會主流仍以傳統儒家思想為主導,排除A項;傳統文化在洋務運動中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原則,如張之洞等強調傳統價值觀核心地位,未失去優勢,排除C項;翻譯書籍是傳播西學的重要途徑之一,但同文館、教會學校和報刊等同樣發揮關鍵作用,材料僅反映江南制造局局部活動,不能代表主要途徑,排除D項。故選B項。5.(2025·山東濟南·模擬預測)到甲午戰爭前的1894年,清政府在條約中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有34處。自甲午戰后到清帝遜位前新設的48處商埠中,僅地方自開的就有35個,其中不乏有哈爾濱、濟南、昆明等省會城市。這一轉變表明清政府( )A.階級屬性發生了重大變化 B.找到了新的抵御外侮方式C.意識到對外通商的重要性 D.對地方的控制力急劇減弱【答案】C【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的影響【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甲午戰爭前后清政府通商口岸的設立模式發生顯著變化:戰前以“被迫開放”為主,戰后“地方自開商埠”數量激增(35個),甚至包括省會城市。這一轉變說明清政府對通商重要性的認知有所提升,C項正確;清政府作為地主階級政權,其階級屬性始終未變。自開商埠是為維護統治的政策調整,而非階級立場轉變,排除A項;“找到新方式”夸大了其實際作用,且題干未直接提及“抵御外侮”的主觀意圖,排除B項;“地方自開商埠”需經中央批準,本質是中央與地方協同推動的政策,而非地方脫離中央自主行動。題干未體現地方擅自行動或中央失控,“控制力減弱”缺乏依據,排除D項。故選C項。6.(24-25高三下·貴州貴陽·階段練習)1895年,時任貴州學政的嚴修,將貴陽學古書院改為經世學堂,中西兼授,尤重數學,開創設新式學堂之先聲。但對于中西學的關系,嚴修認為:“西學雖極明備,孔孟程朱之道不能畔也。義理之學愈深,西學之用愈寔。”這表明,嚴修( )A.推動貴州實現教育近代化 B.仍然堅持中體西用的原則C.融匯中西學踐行教育救國 D.堅守儒學傳統以順應變局【答案】B【知識點】洋務運動的內容【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可知,嚴修一方面在貴州創設新式學堂推行西學,另一方面又認為“孔孟程朱之道不能畔也”“義理之學愈深,西學之用愈寔”。可見嚴修在推行西學中堅持中體西用原則,B項正確;嚴修推動了貴州的教育近代化進程,但沒有完成這一進程,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嚴修以教育救國的理念,也沒有體現他將中西學融匯的信息,排除C項;嚴修雖然堅持認為儒家義理之學不能背叛,是根本,但依然推行西學以救亡圖存,D選項表述片面,排除D項。故選B項。7.(2025·湖北武漢·二模)如表是孫中山和李鴻章對于甲午中日戰爭的反思。對此解讀合理的是( )人物 時間 反思言行孫中山 1894年 1894年9月,黃海海戰中國失利。孫中山聞訊長嘆說:“知和平方法無可復施。”不久,他前往檀香山創辦興中會。李鴻章 1895年 1895年3月,李鴻章上奏光緒帝,稱“深盼皇上振勵于上,內外臣工齊心協力,及早變法求才,自強克敵,天下幸甚”。A.時代環境制約歷史評價 B.史料類型左右歷史解釋C.多元視角深化史學研究 D.階級立場影響歷史認知【答案】D【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的過程【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末(中國)。根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孫中山是資產階級革命派,他從革命的角度出發,認識到清政府的腐朽;李鴻章是地主階級洋務派代表人物,他站在維護清朝統治的立場上,認為通過變法求才、自強克敵,就能實現國家富強,沒有認識到封建制度的根本問題。因此,階級立場的不同導致他們對甲午中日戰爭的反思和認知不同,D項正確;兩人所處的時代環境相同,都是甲午中日戰爭時期,時代環境并不能很好地解釋他們反思的差異,排除A項;材料中孫中山和李鴻章的反思都是直接的言論史料,史料類型相同,無法體現史料類型對歷史解釋的影響,排除B項;材料主要體現的是孫中山和李鴻章個人對甲午中日戰爭的反思,沒有涉及多元視角以及史學研究的相關內容,排除C項。故選D項。8.(2025·湖北·模擬預測)晚清外交家薛福成(1838-1894年)既痛惜每年“約計洋商所贏之利,當不下三千萬”,更從中感悟到“以工商為先”正是“西人謀富強”的重要經驗,指出“然則為中國計者,既不能禁各國之通商,惟有自理其商務而已”。這反映出( )A.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沖擊“抑商”觀念B.部分人士對西方富強的認識尚為膚淺C.甲午戰敗助推有識之士深入學習西方D.黃宗羲的“工商皆本”思想影響深遠【答案】B【知識點】洋務運動的背景【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中國。薛福成認識到西方通過發展工商業實現富強,主張中國也應重視商務,但僅強調經濟層面,未涉及西方政治制度、科技革命等更深層因素,反映出當時部分士大夫對西方富強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未觸及制度變革,B項正確;民族資本主義在甲午戰后才獲得初步發展,材料未提及民間資本沖擊傳統觀念,且薛福成屬于洋務派官員,其主張與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無直接關聯,排除A項;薛福成逝世于1894年,甲午戰敗發生于1895年,時間上無法體現甲午戰敗的影響,排除C項;材料中薛福成的觀點源于對西方的觀察,并未提及黃宗羲思想的影響,且“工商皆本”在晚清并非主流觀念,排除D項。故選B項。9.(2025·安徽·模擬預測)下表現象共同體現了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哪一本質特點( )時期 核心現象(數據/事件) 歷史背景(關聯因素)甲午戰后(1895—1913) 新增企業549家,資本總額激增至1.6億元 《馬關條約》允許外資設廠,清政府放寬民間設廠限制一戰期間(1914—1918) 棉紡織業資本增長3倍,面粉出口量激增56倍 歐洲列強忙于戰爭,暫時放松對華經濟侵略戰后(1922年后) 紗廠開工率從90%驟降至20%,大批企業破產 列強資本重返中國市場,日資紗廠成本低于華商30%A.技術依賴性與市場封閉導致產業鏈殘缺B.官僚資本壟斷阻礙民間資本的自由競爭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依附性與脆弱性D.近代民族資產階級缺乏獨立的政治訴求【答案】C【知識點】《馬關條約》的簽訂、民族工商業的發展【詳解】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材料中甲午戰后外資設廠政策刺激民族資本短暫興起,一戰期間列強放松侵略時行業暴增,但戰后列強資本重返即導致企業大規模破產,凸顯民族資本主義深受外國資本控制和國際環境影響,缺乏獨立穩定性,體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下經濟對外依附與內在脆弱性,C項正確;技術依賴性與市場封閉在材料中無依據,甲午戰后外資進入促進開放而非封閉,產業鏈殘缺未涉及,排除A項;官僚資本壟斷現象未出現,清政府放寬民間設廠反而鼓勵競爭,排除B項;民族資產階級政治訴求如戊戌變法等史實在材料未體現,題干純屬經濟現象分析,排除D項。故選C項。10.(2025·山東·模擬預測)如表為洋務運動時期創辦的企業情況。這反映出( )企業名稱 資金來源 生產管理江南制造總局 政府財政撥款 政府派官員管理,生產環節嚴格按官府指令執行,外國技術人員參與指導福州船政局 初期閩海關關稅及地方厘金,后續官府注資 左宗棠等官員統籌,雇傭外國工匠協助,注重造船工藝把控輪船招商局 官府出部分資金,商人入股 官方監督,商人參與具體運營管理,有一定的商業運營規則,注重成本控制與效益提升A.洋務企業經營模式的趨同化 B.洋務運動實踐中的創新探索C.近代企業管理體制的規范化 D.晚清傳統經濟結構迅速瓦解【答案】B【知識點】洋務運動的內容【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江南制造總局外國技術人員參與指導;福州船政局雇傭外國工匠協助;輪船招商局商人參與具體運營管理等,這些在當時都是與傳統模式不同的新嘗試,體現了洋務運動實踐中的創新探索,B項正確;不同洋務企業的經營模式明顯不同,并非趨同化,排除A項;當時近代企業管理體制尚處于摸索階段,存在諸多封建管理弊端,尚未達到規范化,排除C項;材料主要內容是洋務企業的資金來源和生產管理,未涉及傳統經濟結構瓦解的相關內容,排除D項。故選B項。11.(2025·河北滄州·三模)薛福成(1838—1894)在《用機器殖財養民說》中指出:“蓋用機器以造物,則利歸富商;不用機器以造物,則利歸西人。利歸富商則利猶在中國,尚可分其余潤以養我貧民。利歸西人則如水漸涸而禾自萎,如膏漸銷而火自滅,后患有不可言者矣。”材料可用于說明,近代中國( )A.新舊思想觀念沖突激烈 B.社會生產方式轉型原因C.商人階層政治地位提升 D.實業救國思想持續傳播【答案】B【知識點】洋務運動的評價【詳解】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可知,薛福成認為采用機器生產可以使利潤歸中國富商,進而可以分潤養貧民,而不采用機器生產則利潤歸西人,后患無窮,這說明薛福成認識到了采用機器生產對于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這可用于說明近代中國社會生產方式轉型的原因,B項正確;材料中薛福成的觀點主要體現的是關于經濟發展方式的思考,而不是新舊思想觀念的沖突,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涉及商人階層政治地位提升的內容,排除C項;材料中薛福成的觀點主要是從經濟利益的角度來論述機器生產的重要性,沒有體現出實業救國思想的傳播狀況,排除D項。故選B項。12.(2025·山東濟南·三模)下表是中國1870—1894年進口商品結構及比重統計表(單位:千海關兩)。表中數據的變化主要源于( )類別 年份 鴉片 棉制品 其它商品 (含鐵、錫、煤、煤油等)貨值 比重 貨值 比重 貨值 比重1870-1874 25978 39.12 21451 32.30 18984 28.581880-1884 29636 37.49 23265 29.43 26149 33.081890-1894 29947 21.10 49653 34.98 62332 43.92晚清經濟的被動轉型 B.社會消費能力的提升C.列強侵略的不斷加深 D.實業救國思潮的推動【答案】A【知識點】洋務運動的評價【詳解】根據題干設問句,可知是原因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70—1894年中國。根據材料分析可知,1870—1894年進口商品中鴉片所占比重下降,而棉紡織品和其他商品所占比重總體上升,結合所學可知,主要是因為鴉片戰爭后,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淪為列強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A項正確;近代中國受到戰爭、賠款和列強的侵略等因素影響,農民負擔越來越沉重,消費能力并未有明顯提升,排除B項;材料涉及經濟結構的變化,主要是因為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并不能看出列強侵略加深,排除C項;實業救國和設廠自救思想是甲午中日戰后興起的社會思潮,排除D項。故選A項。13.(2025·廣東廣州·模擬預測)下面是某學者繪制的近代中國科技與社會轉型示意圖。該示意圖揭示出,近代中國( )A.傳統科技體系制約轉型路徑選擇 B.“中體西用”思想受到廣泛推崇C.軍事科技革新引領社會全面變革 D.技術進步是社會轉型的重要動力【答案】D【知識點】洋務運動的評價【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從圖中可以看到,從近代軍制、近代工業引發軍事技術、火器技術等科技方面的發展,進而帶動翻譯人才、近代教育、近代科學等,最終推動中國科技與社會轉型,清晰地體現了技術進步是社會轉型的重要動力,D項正確;示意圖中主要呈現的是從近代軍制、近代工業等出發,通過軍事技術、火器技術等一系列發展推動中國科技與社會轉型,并未突出傳統科技體系對轉型路徑選擇的制約,排除A項;“中體西用”思想強調以中國傳統的綱常名教為原本,以西方的科技為應用,圖中重點在于科技進步對社會轉型的推動,沒有體現“中體西用”思想是否受到廣泛探索,排除B項;雖然示意圖從軍事相關方面開始,但只是表明軍事科技等方面的發展推動社會轉型,并非是軍事科技革新引領社會全面變革,“全面變革”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項。故選D項。14.(24-25高三下·遼寧·階段練習)1881年,在收回伊犁的談判中,曾紀澤面對俄國提出割讓霍爾果斯河以西等戰略要地的無理要求,援引《萬國公法》,堅持收回伊犁全境。但迫于俄方的強勢,他答應了設領事館和通商等要求,最終簽訂了《伊犁條約》,俄國歸還伊犁大部分地區。曾紀澤的上述活動( )A.是主權意識與務實妥協的結合 B.遏制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C.說明國際法是維護主權的利器 D.維護了西北邊疆的領土完整【答案】A【知識點】左宗棠收復新疆【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81年(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曾紀澤“援引《萬國公法》,堅持收回伊犁全境”—體現主權意識(用國際法爭取國家權益);“迫于俄方的強勢,他隱忍了該領事館和通商等要求”—體現務實妥協。邏輯正確,符合史實,A項正確;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始于甲午戰爭后,1881年遠未到“瓜分狂潮”階段,時間線錯誤,排除B項;曾紀澤談判后,中國“收回伊犁大部分地區”,說明弱國雖艱難但仍能部分維護主權,并非“無法維護”。該選項與史實矛盾,排除C項;《伊犁條約》中,中國被迫割讓霍爾果斯河以西等領土,西北邊疆領土未完全“完整”,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15.(2025·廣東佛山·模擬預測)京城上層人士中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詭計本多端,使小朝廷設同文之館。軍機無遠略,誘佳弟子拜異類為師。”該順口溜反映的歷史事件( )A.以變革舊的生產關系為目的B.邁出了中國經濟、教育、軍事近代化第一步C.標志著近代民族工業的產生D.提倡學習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政治制度【答案】B【知識點】洋務運動的內容【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材料“詭計本多端,使小朝廷設同文之館。軍機無遠略,誘佳弟子拜異類為師。”中涉及到京師同文館,和向西方學習的相關知識,由此可知,所述為洋務運動。結合所學可知,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在經濟、教育、軍事領域邁出了第一步,B項正確;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維護清王朝的封建統治,通過引進西方技術鞏固舊的生產關系(如封建土地制度、君主專制),而非變革生產關系,排除A項;近代民族工業產生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代表企業如上海發昌機器廠、廣東繼昌隆繅絲廠等,其主體是民族資本家創辦的民辦企業,排除C項;洋務運動僅限于學習西方的生產技術(器物層面),堅決維護封建政治制度(“中體西用”)。學習西方政治制度是維新變法運動(19世紀末)的主張,與洋務運動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16.(2025·安徽馬鞍山·模擬預測)徽商志成號以零售布匹為主要業務,如表是志成號開設在江西樂平縣的兩個分店在咸豐年間的營業額統計。據表可推知( )歷年營業額統計(單位:文)時間 分店一 分店二1851年 8368768 30095671852年 8009618 37512571853年 3704265 15459101854年 6599850 29373251855年 5247130 25104181856年 5409634 30421741857年 2569246 18855341858年 3194769 22327961859年 5352381 25559431860年 4090736 24851571861年 1464206 931077A.列強資本輸出沖擊傳統布業 B.社會動蕩影響徽商發展C.民族資本主義發展遭遇挫折 D.傳統自然經濟加速解體【答案】B【知識點】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51至1861年的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太平天國運動和第二次鴉片戰爭造成的戰亂、賦稅加重、商路受阻等因素,直接導致徽商分店營業額波動下滑。數據中1853年、1857年等關鍵時間點的暴跌,與戰亂進程高度同步,充分體現了社會動蕩對商業的破壞,B項正確;列強資本輸出大規模進入中國始于甲午戰爭(1895年)后,以《馬關條約》允許在華設廠為標志。咸豐年間列強經濟侵略仍以商品輸出為主,且表格未體現外資企業與傳統布業的直接競爭,排除A項;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而徽商屬于傳統商幫,其經營模式仍屬封建商業范疇,并非近代民族資本主義企業,排除C項;自然經濟解體的表現是農業與家庭手工業分離、商品經濟發展,而表格反映的是傳統商業營業額下降,無法直接說明自然經濟加速解體,排除D項。故選B項。17.(2025·海南省直轄縣級單位·二模)《海南島史》記載:1863年,海口方面的重要輸入品是鴉片、上海棉布、麻、洋布、煙草、人參、藥品等。從1876年開始,其他商品如棉絲、洋油等的輸入量不斷增加,使進口值不斷上升。1891年,來自越南北部等地區的大米也第一次進入海南島。這反映出( )A.海南地區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當地農產品的市場化程度提升C.海南島與內地經濟聯系的削弱 D.當地缺乏創辦近代企業的條件【答案】A【知識點】洋務運動的內容【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為本質題。根據題目具體時空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1863年—1891年的中國。材料中鴉片、洋布、洋油等是典型的外國商品,尤其鴉片是列強經濟侵略的標志;進口值上升和新增商品(如洋油、越南大米)表明外國商品對海南島市場的控制加強,本地經濟日益依賴外部,符合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的表現(即外國資本控制市場、傳統經濟受沖擊),A項正確;材料僅提進口商品,未涉及本地農產品輸出或市場化證據。相反,1891年進口大米暗示本地農業可能受沖擊,市場化程度未必提升,排除B項;1863年輸入“上海棉布”表明與內地(如上海)的聯系;新增洋貨不必然削弱內地聯系,材料無直接證據,排除C項;材料僅描述進口現象,未涉及本地企業創辦條件,選項與題干無直接關聯,排除D項。故選A項。18.(2025·江蘇南京·二模)1853年2月,咸豐帝上諭:“前因湖北省淮鹽阻滯,降旨借銷川鹽……著四川總督、即飭鹽茶道、借撥川鹽二千引。迅速解赴湖北以濟急需。俟江路廓清,淮引通暢,仍照舊章辦理。”這表明當時( )A.國內政治局勢動蕩 B.地方督撫的權力膨脹C.邊疆治理水平提高 D.鹽鐵官營局面被打破【答案】A【知識點】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詳解】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53年(中國)。據材料信息和所學可知,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占據長江中下游地區,淮鹽運輸受阻,咸豐帝因“湖北省淮鹽阻滯”而下令借銷川鹽,并要求“俟江路廓清,淮引通暢,仍照舊章辦理”;采取臨時措施調撥川鹽,說明國內存在動亂引發的政治局勢動蕩,迫使清政府調整政策,A項正確;材料中皇帝直接下命令給四川總督,屬于中央指令,看不出地方權力膨脹的情況,反而體現了中央在集中調配資源,排除B項;材料里湖北和四川都不是邊疆,排除C項;材料中只是暫時借銷川鹽,之后還要恢復舊章,說明鹽鐵官營制度并未被打破,只是臨時措施,排除D項。故選A項。19.(2025·河南·模擬預測)1871年,琉球漁民遭遇臺風漂至臺灣,被當地民眾誤殺,日本乘機向清政府發難,清廷頒發上諭“現在日本兵船已有登岸情事,各國船只復駛往福建洋面……情形尤為吃緊”,并派遣船政大臣沈葆楨前往臺灣“悉心布置,毋令日本侵越,并豫(預)杜各國覬覦”。據此可推知( )A.臺灣的行省地位突顯 B.洋務新政取得了成效C.中日矛盾正走向激化 D.清廷的國防意識提高【答案】D【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的背景【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題干信息可知,清政府發了防御的上諭,派了專員,并注意其他列強的動向,這表明清廷的國防意識提高,D項正確。根據所學可知,1885年臺灣建省,時間錯誤,排除A項;題干中沒有洋務新政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題干信息中日本利用琉球漁民被殺事件挑起事端,但還沒有達到中日矛盾激化的程度,排除C項。故選D項。20.(2025·河南·模擬預測)太平天國運動興起之時,英、法等國將其視為“中國之新興力量”,多次派出代表與其接觸。咸豐十年(1860年),清朝江蘇政府向英、法乞援,同年7月,英、法在上海的艦隊助清軍重創太平軍,李秀成被迫放棄攻打上海的計劃。這反映出英、法( )A.勾結軍閥意圖分裂中國 B.遭到太平天國頑強抵抗C.幫助清廷開展洋務運動 D.極力維護在華既得利益【答案】D【知識點】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與發展【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太平天國運動時期(中國)。根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太平天國運動席卷半個中國,其主要控制區與英、法等國通過不平等條約獲得的既得利益息息相關,英、法兩國無論是接觸太平天國,還是在上海重創太平軍,都是為了維護自身在華的既得利益,D項正確;英法與清政府聯合鎮壓太平天國運動,而不是分裂中國,排除A項;英、法軍隊只是“助剿”,并沒有遭到太平天國的頑強抵抗,排除B項;1860年,洋務運動尚未興起,排除C項。故選D項。21.(2025·河南漯河·三模)下表為清朝國旗的誕生歷程。它表明晚清政府( )時間 歷程1862年 總理衙門決定以三角形黃龍旗作為中國水師官船的標志,稱作“官旗”1868年 蒲安臣率領中國使團出訪歐美各國時,自作主張制作了一批三角龍旗,權當國旗使用1872年 清政府將黃龍旗的使用范圍擴大到大清官方輪船1876年 在美國費城世界博覽會上,中國展館插有黃龍旗,作為中國的標志1888年 清廷批準李鴻章的奏請,規定大清國旗為長方形,黃色,中畫青色飛龍,大清從此有了正式的國旗A.重視維護外交領域主權 B.利用國旗神化封建皇權C.近代國家意識逐步增強 D.設置國旗以增強內聚力【答案】C【知識點】洋務運動的評價【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晴(中國)。據材料可知,從1862年黃龍旗作為水師官船標志,到1868年在出訪歐美時使用,1872年擴大到官方輪船,1876年在世界博覽會上作為中國標志,1888 年成為正式國旗,這一系列過程體現了清政府在與世界交往過程中,逐漸認識到國旗在國際交往等方面代表國家的重要性,這反映出清政府近代國家意識逐步增強,C項正確;題干并沒有突出體現維護外交領域主權相關內容,未提及在外交中因國旗而維護主權的具體事件或行為,排除A項;整個材料圍繞著黃龍旗在不同場合被使用并最終成為正式國旗展開,沒有信息表明利用國旗來神化封建皇權,排除B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黃龍旗在國際交往等對外方面的發展歷程,沒有體現設置國旗是為了增強內聚力,沒有相關信息表明國旗在凝聚國內民眾等方面的作用,排除D項。故選C項。22.(2025·河南·模擬預測)19世紀80年代,清廷痛感法國恃其船堅炮利,橫行無忌,中國海防“尚無實濟”,遂舉行了第二次海防籌議。在這次籌議中,官員激烈討論,下面為其中的主要主張。這表明( )官員 主要主張李鴻章 專設海軍衙門左宗棠 凡一切有關海防之政,悉由該大臣(指海防全政大臣)統籌全局,奏明辦理張之洞 設立北洋等四大海軍,皆“統隸于京師”A.洋務運動向縱深發展 B.海軍建設步入正軌C.清政府及時調整海防 D.官員對戰爭的反思【答案】D【知識點】洋務運動的內容【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80年代的中國。材料“19世紀80年代”“法國”“專設海軍衙門”“統籌全局”“設立北洋等四大海軍”“統隸于京師”等都體現了對海防的統一謀劃,這是對中法戰爭原因的反思,D項正確;此時雖然是洋務運動時期,但材料沒有體現洋務運動的縱深發展,排除A項;材料所述只是軍政大員的討論,不能表明海軍建設步入正軌,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是“海防籌議”,不等同于清政府調整了海防,排除C項。故選D項。23.(24-25高三下·江西·階段練習)據2024年出土的《蘇南太平天國戶籍簿》與《吳縣田賦清冊》顯示,太平天國后期在蘇南推行“村戶統管制”,要求“每村立鄉官,查核田產丁口”。但同期發現的民間契約表明,長洲縣七成土地交易仍沿用清廷“紅契”格式,且有35份地契載明“每畝年納錢糧折銀四錢二分”。這表明太平天國( )A.踐行了《天朝田畝制度》的理念 B.未能根本改變傳統土地關系C.建立了近代化的基層治理體系 D.瓦解了地主階級的經濟基礎【答案】B【知識點】《天朝田畝制度》與《資政新篇》【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土地關系形態”包含產權制度、賦稅體系.交易規則等,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土地交易沿用清朝契約,產權規則未變;稅額標準與清朝一致,未建立新體系,大地主仍掌控土地資源,租佃關系持續,B項正確;《天朝田畝制度》主張廢除土地私有制,實行“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公有制,但題干中民間地契顯示土地仍可自由買賣,且沿用清朝“紅契”格式,證明土地私有制實際未廢除,排除A項;雖然太平天國推行“村戶統管制”,設立鄉官,但地契中“每畝年納錢糧折銀四錢二分”與清朝地丁銀標準一致,說明賦稅制度未脫離傳統框架,并未建立近代的治理體系,排除C項;當時地主土地所有制未被打破,其經濟地位依然穩固,選項違背史實,排除D項。故選B項。24.(2025·四川巴中·二模)1872年,清政府規定留美幼童“肄習西學而仍兼講中學”,要定時誦讀“圣諭廣訓”和儒家經典,進行忠君尊孔的教育,要求保持中國的禮俗。據此可知,清政府的做法( )A.提高了留學生的道德修養 B.貫徹了洋務運動指導思想C.推動了實業救國思潮展開 D.促進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答案】B【知識點】洋務運動的內容【詳解】根據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的時空是1872年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1872年清政府規定留美幼童“‘肄習西學而仍兼講中學’,要定時誦讀‘圣諭廣訓’和儒家經典,進行忠君尊孔的教育,要求保持中國的禮俗”得出在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同時,仍然要堅持中國傳統的文化和制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體現了洋務運動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指導思想,B項正確;材料主要體現了清政府的主要目的是堅持中國傳統的文化和制度,不是提高留學生的道德修養,排除A項;實業救國思潮是在甲午戰后興起的,與題目時間不符,排除C項;洋務運動的“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思想表明洋務運動主張積極學習西方的近代科學技術,以此維護清王朝的統治,不是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排除D項。故選B項。25.(2025·海南海口·模擬預測)中法戰爭后,清政府在西南邊疆地區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應對危機,如在西南沿邊地區設置三個邊道。邊道員除擁有廣泛行政司法權外,還被賦予兼管海關事務、中外交涉和防衛邊疆等職權。這一舉措反映了( )A.地方行政權力逐漸膨脹與失控 B.傳統治邊理念發生根本轉變C.近代主權觀念滲透到邊疆治理 D.邊疆事務處理能力得到提升【答案】C【知識點】中法戰爭【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為本質題。根據題目具體時空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晚清(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法戰爭后,清政府受西方沖擊,逐步接納主權觀念(如領土完整、關稅自主、外交獨立)。邊道員兼管海關、外交和防衛,體現了對邊疆主權的主動維護,符合近代國際關系準則,C項正確;清政府此舉是中央為加強邊疆控制而主動授權,旨在集權應對危機,而非地方權力失控(如清末地方督撫權力膨脹發生在太平天國運動后),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傳統治邊以軍事防御、羈縻安撫為主(如土司制度),新措施雖有調整,但整體仍延續“守土衛疆”傳統,未徹底轉向近代民族國家治理模式,排除B項;邊疆事務處理能力客觀上可能提升,但題干強調職權設置本身反映的“觀念變化”,而非直接結果,排除D項。故選C項。26.(2025·山東濟南·三模)下圖為中國近代某一歷史事件的波及范圍及其中爆發不同烈度戰爭的地域分布示意圖。該事件應是( )A.太平天國運動 B.辛亥革命 C.國民大革命 D.第二次國內革命【答案】A【知識點】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與發展【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可知,示意圖中的波及范圍,主要集中在長江流域、淮河流域、錢塘江流域等,結合所學知識,太平天國運動從廣西開始,定都南京,后進行北伐和西征,其活動范圍與材料中歷史事件的波及范圍較為吻合,據此判定,該事件為太平天國運動,A項正確;辛亥革命的影響不局限于某一,它的影響波及全國,推動了整個中國的社會變革,與示意圖描述不符,排除B項;國民大革命以廣州為中心,蔓延到長江流域,與示意圖描述不符,排除C項;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的范圍非常廣泛,涉及到中國的農村地區和各個省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和廣大人民群眾為了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進行的偉大斗爭,與示意圖中描述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27.(2025·云南·模擬預測)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后,清廷先后在14個省份諭令紳民舉辦團練,隨后十余年間將其作為一項針對地方動亂的臨時性防御策略。19世紀70年代,以團練謀求國家強盛的主張開始出現,并因其“為海宇策富強”的目標在“變法”和“維新”聲浪中發出足夠響亮的聲音。這一變化( )A.反映列強對華侵略日益加深 B.嚴重動搖了清政府的統治根基C.說明變法維新成為社會共識 D.推動了晚清軍事制度的近代化【答案】A【知識點】洋務運動的內容、洋務運動的評價【詳解】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的中國。根據材料概況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團練從地方動亂的臨時性防御策略轉變為謀求國家強盛的主張,原因是隨著列強對華侵略的日益加深,軍事建設的目的從鎮壓地方動力到國家御辱,A項正確;材料中未涉及清政府的統治根基是否受到沖擊,涉及的以團練謀求國家的發展,排除B項;材料中未涉及變法維新成為社會共識,戊戌變法因缺少民眾的支持走向失敗,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軍事訓練具體的做法,無法體現是否促進了軍事制度的近代化,排除D項。故選A項。28.(2025·江西·二模)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到宣統二年(1910年),中國茶葉出口值從280多萬元增至8900多萬元。1900年至1910年間,東三省生產的大豆44%以上供應出口,國內消耗僅占14%。這表明( )A.列強在華勢力范圍不斷擴展 B.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得到發展C.中國農業對世界依賴性提高 D.晚清政府放棄重農抑商政策【答案】C【知識點】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甲午中日戰爭的影響【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晚清(中國)。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晚清時期,以茶葉和大豆為代表的中國農產品出口量增加、出口占比大,反映近代中國經濟受世界市場影響大,由此推知中國農業對世界依賴性高,C項正確;列強在華勢力范圍不斷擴展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A項;材料聚焦于農產品,不涉及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信息,排除B項;材料不涉及清政府的態度,不足以說明清政府放棄了重農抑商政策,排除D項。故選C項。29.(2025·安徽·三模)1865年,由曾國藩規劃,后由李鴻章實際負責的江南制造總局在上海成立。它的機器設備及主要原料基本依賴進口,它還雇用了大量的中國工人,操作及學習機器,因有專業技能,其工人的薪水是一般城市中苦力的4—8倍。這表明江南制造總局( )A.具有明顯官督商辦性質 B.帶有近代工廠制度特征C.較高利潤提升工人待遇 D.實現了明清工場的轉型【答案】B【知識點】洋務運動的內容【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65年(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江南制造總局雇傭大量中國工人,讓他們操作進口機器設備并學習機器制造等,有明確的分工和生產組織形式,這符合近代工廠制度使用機器生產、有雇傭工人等特征,B項正確;江南制造總局是洋務派創辦的近代軍事工業,是在西方工業文明影響下產生的,不是具有明顯的官督商辦性質,官督商辦是民用工業的特點,排除A項;江南制造總局是官辦軍事工業,主要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增強軍事力量等,并非以營利為目的,也不存在用較高利潤提升工人待遇的情況,排除C項;明清工場是傳統的手工業生產組織形式,江南制造總局是采用機器生產的近代工業企業,二者有著本質區別,江南制造總局并非由明清工場轉型而來,排除D項。故選B項。30.(2025·江西·模擬預測)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軍用阿姆斯特朗大炮攻打大沽炮臺,大沽炮臺的清軍防線完全暴露在阿姆斯特朗大炮的射程之內。戰爭結束后,清政府興辦洋務,從外國采購軍火武器,尤其看重英國的阿姆斯特朗大炮。1867年,江南制造總局開始仿制阿姆斯特朗大炮,用來裝備海防炮臺。清政府這些舉措的主要出發點是( )A.增強國家御侮的能力 B.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C.應對農民戰爭的威脅 D.踐行中體西用的思想【答案】A【知識點】洋務運動的內容【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本題材料可知,清政府從外國采購軍火武器和江南制造總局仿制阿姆斯特朗大炮的目的在于加強中國的海防力量,以應對列強對中國沿海的侵略,A項正確;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只是手段,而非目的,排除B項;仿制阿姆斯特朗大炮用來裝備海防炮臺,主要是為了應對列強侵略,而非為了鎮壓國內農民起義,排除C項;踐行中體西用的思想并非目的,排除D項。故選A項。二、材料題31.(2025·山西·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墨子所倡導的匠造技藝之“巧”,特指在“利于人謂之巧,不利于人謂之拙”的定義下的“巧”。鑒于工匠技能本身所具有的傳承性,他強調對弟子的評價應以“君子以身戴行”為基本原則。對于那些“務言而緩行”者,他堅持“雖辯必不聽”的立場。而更高的要求,則體現在不畏艱難、不懼困苦地致力于推廣兼愛、非攻的社會理念。崇尚實用不僅是其“匠技求真”的具體體現,也是其倡導的工匠精神的核心。在中華匠道“匠技求真”的普遍追求之上,墨子更進一步地對技術本身提出了倫理之問:為何使用技術,誰能使用技術,以及使用何種技術;并一一給出了答案:為天下之公利使用技術,有德者使用技術,以及使用“利于民”之“巧”技,而非“不利于民”之“拙”技。——摘編自陳旺《墨子工匠精神的思想內涵及其當代價值》材料二 左宗棠和沈葆楨堅信“購買的權力掌握在他人手中,不如制造的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福建船政局首要目標是“抵御外侮”。它遵循了一條學習、模仿、自主創新的發展路徑,在短短20年內實現了從木船到鐵脅兵船,再到巡海快艦和鋼甲兵輪的獨立制造,完成了從完全依賴外部技術到自主研發的飛躍。在產品生產過程中,無論是船體尺寸、發動機功率還是蒸汽機轉速,每一項都經過了造船專家的精心設計和反復推敲。他們不斷實驗、修改圖紙和模型,以確保產品的質量。沈葆楨提出:“沒有培養,才能無從開始;沒有實踐,才能無法施展。”張佩綸也強調“學生所學技藝應從基礎到精深,以達到應用的目的”。福建船政局被后人譽為“近代中國復興之路的起航點,是強國強軍夢想的起點”,它是中國產業發展的先驅。——摘編自張雪蓉《洋務運動時期的產業發展與近代工匠精神內涵》(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墨子工匠精神的思想內涵及其形成背景。(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洋務運動時期工匠精神的新內涵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答案】(1)思想內涵:以人為本;德術兼修;身體力行;心懷天下;兼愛非攻;實用主義;恪守技術倫理。背景:戰國時期戰爭頻繁,社會動蕩,百姓生活困苦;封建經濟發展;百家爭鳴的文化氛圍;工匠群體在當時社會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墨子個人經歷和階級立場。(2)新內涵: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和民族擔當;學習西方先進技術與自主創新相結合;注重科學設計和反復實驗,追求產品質量的精益求精;重視人才培養,強調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影響:推動了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經濟侵略;有利于增強中國的軍事力量,提升國防能力,對抵御列強侵略起到了一定作用;培養了一批近代化的科技人才和技術工人,推動了中國近代實用技術教育的發展;傳播了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思想文化,促進了國人的思想解放。【知識點】墨子及墨家、韓非及法家的思想、洋務運動的內容、洋務運動的評價【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背景題,時空是戰國時期(中國)。思想內涵:根據材料一“利于人謂之巧,不利于人謂之拙”,得出以人為本;根據材料一“匠技求真”“君子以身戴行”,得出德術兼修;根據材料一“君子以身戴行”,得出身體力行;根據材料一“為天下之公利使用技術,有德者使用技術”,得出心懷天下;根據材料一“致力于推廣兼愛、非攻的社會理念”,得出兼愛非攻;根據材料一“崇尚實用”,得出實用主義;根據材料一“墨子更進一步地對技術本身提出了倫理之問”,得出恪守技術倫理。背景:根據材料一以及戰國時期動蕩的社會背景,得出戰國時期戰爭頻繁,社會動蕩,百姓生活困苦;根據所學,還可從經濟、文化、墨子的個人經歷及階級立場等角度總結背景,如:封建經濟發展;百家爭鳴的文化氛圍;工匠群體在當時社會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墨子個人經歷和階級立場。(2)本題是特點題、影響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新內涵:根據材料二“購買的權力掌握在他人手中,不如制造的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福建船政局首要目標是‘抵御外侮抵御外侮’”,得出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和民族擔當;根據材料二“遵循了一條學習、模仿、自主創新的發展路徑”,得出學習西方先進技術與自主創新相結合;根據材料二“每一項都經過了造船專家的精心設計和反復推敲。他們不斷實驗、修改圖紙和模型,以確保產品的質量”,得出注重科學設計和反復實驗,追求產品質量的精益求精;根據材料二“沒有培養,才能無從開始;沒有實踐,才能無法施展”,得出重視人才培養,強調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影響:根據材料二及洋務運動的影響,得出推動了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經濟侵略;根據材料二“福建船政局被后人譽為‘近代中國復興之路的起航點,是強國強軍夢想的起點’”,得出有利于增強中國的軍事力量,提升國防能力,對抵御列強侵略起到了一定作用;根據材料二“沒有培養,才能無從開始;沒有實踐,才能無法施展。”“學生所學技藝應從基礎到精深,以達到應用的目的”,得出培養了一批近代化的科技人才和技術工人,推動了中國近代實用技術教育的發展;根據材料二“遵循了一條學習、模仿、自主創新的發展路徑”和所學,得出傳播了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思想文化,促進了國人的思想解放。32.(2025·山東東營·二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甲午之變:從軍事潰敗到文明覺醒的歷史嬗變材料一 1895年日本《風俗畫報》刊載的版畫《威海衛陷落之圖》中,清軍士兵在威海衛城頭垂頭喪氣,日本士兵高舉旗幟,火炮林立,遠處日本軍艦停泊于港口,背景配以燃燒的建筑和濃煙。材料二 甲午一戰,割臺灣,賠二百兆,天下皆知此為中華之奇恥大辱。然自日本觀之,彼之所以勝我者,不僅在兵力器械,更在于其舉國一致之精神。吾人當知,欲雪此恥,非僅強兵,更需革新政制、喚醒國民。——摘編自傅斯年《東北史綱》(1932)材料三 甲午戰爭的失敗,使中國面臨著被瓜分的危機,同時也成為中國近代化進程的重要轉折點。它打破了“天朝上國”的迷夢,刺激了民族意識的覺醒,為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變革運動埋下了伏筆。——摘編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1992)結合以上材料,從“立場、時代與研究范式(研究范式:史學家研究歷史時采用的特定視角或理論框架)”角度,闡述你對甲午戰爭歷史敘述差異的理解。【答案】材料一中日本《風俗畫報》的版畫站在侵略者立場,通過清軍垂頭喪氣、日軍威武勝利的畫面,刻意美化日本軍事征服,丑化清軍形象,其目的是宣揚日本的軍事榮耀與侵略合理性,這種敘述帶有明顯的政治宣傳意圖,與歷史真相存在偏差。傅斯年在1933年撰寫《東北史綱》時,正值日本侵華加劇、東北淪陷的嚴峻局勢。他強調甲午戰敗是奇恥大辱,認為日本取勝在于制度與國民精神,呼吁中國革新政制、喚醒國民,這種敘述服務于抗戰時期救亡圖存的時代需求,通過歷史反思激發民族意識。陳旭麓在改革開放后的學術環境下,運用現代化史觀分析甲午戰爭。他將戰爭視為中國近代化的轉折點,關注其對民族意識覺醒和政治變革的推動作用,側重于從社會轉型角度解讀歷史事件,體現了學術研究視角的轉變對歷史敘述的影響。三則材料的歷史敘述差異表明,歷史認知受敘述者立場、時代背景和研究范式的深刻影響。因此,還原歷史真相需綜合分析多元史料,辨析不同敘述背后的主客觀因素,避免單一視角的局限性。【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的影響【詳解】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甲午中日戰爭時期(中國)。理解:據材料“ 1895年日本《風俗畫報》刊載的版畫《威海衛陷落之圖》中,清軍士兵在威海衛城頭垂頭喪氣,日本士兵高舉旗幟,火炮林立,……”可知,材料日本《風俗畫報》的版畫刊載的《威海衛陷落之圖》中是站在侵略者立場,帶有明顯的政治宣傳意圖,其目的是宣揚日本的軍事榮耀與侵略合理性,如通過清軍垂頭喪氣、日軍威武勝利的畫面,刻意美化日本軍事征服,丑化清軍形象,但與歷史真相存在偏差;據材料“然自日本觀之,彼之所以勝我者,不僅在兵力器械,更在于其舉國一致之精神。吾人當知,欲雪此恥,非僅強兵,更需革新政制、喚醒國民——(1932)”并結合所學可知,傅斯年在1932年撰寫《東北史綱》時,正值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華加劇、東北淪陷的嚴峻局勢;其目的是服務于抗戰時期救亡圖存的時代需求,通過歷史反思激發民族意識,如他強調甲午戰敗是奇恥大辱,認為日本取勝在于制度與國民精神,呼吁中國革新政制、喚醒國民;據材料“甲午戰爭的失敗,使中國面臨著被瓜分的危機,同時也成為中國近代化進程的重要轉折點——(1992年)”可知,陳旭麓是在改革開放后的學術環境下,運用現代化史觀分析甲午戰爭,既是一次危機,也成為中國近代化進程的重要轉折點,體現了學術研究視角的轉變對歷史敘述的影響;據材料“它打破了‘天朝上國’的迷夢,刺激了民族意識的覺醒,為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變革運動埋下了伏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戰爭促進了中國民族意識覺醒,推動了(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政治變革,其側重于從社會轉型角度解讀歷史事件。最后總結,三則材料的歷史敘述差異表明,歷史認知受敘述者立場、時代背景和研究范式的深刻影響。因此,還原歷史真相需綜合分析多元史料,辨析不同敘述背后的主客觀因素,避免單一視角的局限性。33.(2025·浙江·三模)思想文化在傳承的基礎上演進。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徐光啟(1562—1633年)的活動深刻影響了明清文化史的發展軌跡。徐光啟主持歷局期間,吸收哥白尼、第谷·布拉赫的宇宙模型,引入西方天文觀測儀器和計算方法,主導了《崇禎歷書》的編撰。他組織團隊在北京、南京、廣州等地設立觀測站,通過實測數據修正理論模型,清初《時憲歷》即脫胎于《崇禎歷書》。他在《勾股義》中,他運用幾何原理解釋傳統勾股術,證明勾股定理的普適性,此外,《測量異同》通過比較中西測量術,揭示數學抽象化的必要性,這些工作為晚清李善蘭等數學家接受微積分等近代數學奠定了基礎。1623年,徐光啟上呈《辯學書稿》,系統比較中西文化差異,提出“欲求超勝,必須會通”的思想。——摘編自李天綱《中西文化會通的先驅徐光啟》等材料二 在江南制造總局的運作中,李鴻章等人發現“不懂得西方科學原理,很難真正掌握技術”,這直接催生了1868年翻譯館的設立。翻譯館明確以“因制造而譯書”為宗旨,重點引進“不悖于中國政教”的科學技術。《化學鑒原》引入元素周期表,促成1875年江南制造局硫酸廠的投產;1868年《汽機發軔》指導制造出中國首臺蒸汽機。翻譯館譯書中的“社會”“權利”“進化”等概念被維新派吸收。1874年成立的格致書院,以翻譯館《格致啟蒙》為教材;1887年算學被納入科舉,考題多出自《代數難題解法》等譯著。——摘編自熊月之《江南制造局翻譯館與西學東漸》(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說明徐光啟“深刻影響了明清文化史的發展軌跡”。(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試對19世紀后期江南制造總局翻譯館的翻譯活動從背景、意圖和作用三方面予以簡要評價。【答案】(1)引入西方天文學知識,促進傳統歷法的完善;提出會通中西文化,為明末清初西學東漸和晚清向西方學習提供思想資源;完善并發展傳統數學,促進數學的近代化;撰寫《農政全書》,對傳統農業科技進行系統總結。(任意答出3點即可)(2)歷史背景:兩次鴉片戰爭中,中國戰敗,民族危機嚴重;洋務運動的興起;西學在華持續傳播。意圖:破解工業制造的技術難題;維護清朝統治。(答出1點即可)作用:促進洋務運動的深化,有利于早期現代化;推動思想解放,為維新思想奠基;有利于選官制度的變革(促進科舉制的改革);但受限于體制而未能突破傳統框架。【知識點】傳教士與中外交流、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洋務運動的內容、洋務運動的評價【詳解】(1)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明末清初的中國。影響:據材料一“徐光啟主持歷局期間……引入西方天文觀測儀器和計算方法,主導了《崇禎歷書》的編撰”“通過實測數據修正理論模型,清初《時憲歷》即脫胎于《崇禎歷書》”可得引入西方天文學知識,促進傳統歷法的完善;據材料一“1623年,徐光啟上呈《辯學書稿》,系統比較中西文化差異,提出‘欲求超勝,必須會通’的思想”可得提出會通中西文化,為西學東漸提供思想資源;據材料一“他在《勾股義》中運用幾何原理解釋傳統勾股術,證明勾股定理的普適性”“《測量異同》通過比較中西測量術……為晚清李善蘭等數學家接受微積分等近代數學奠定了基礎”可得完善傳統數學,推動數學近代化;結合所學可知,徐光啟所著《農政全書》綜合歷代農業經驗,引入西方水利技術,是對傳統農業科技的集大成總結,體現了其“經世致用”的學術精神,影響后世農業實踐。(2)本題是原因題、影響題。時空是19世紀后期的中國。歷史背景:結合所學可知,兩次鴉片戰爭中中國戰敗,列強侵略加劇,民族危機加深;據材料二“在江南制造總局的運作中,李鴻章等人發現‘不懂得西方科學原理,很難真正掌握技術’”可得洋務運動的興起;據材料二“《化學鑒原》引入元素周期表……1868年《汽機發物》指導制造出中國首臺蒸汽機”可得西學在華持續傳播。意圖:據材料二“翻譯館明確以‘因制造而譯書’為宗旨,重點引進‘不悖于中國政教’的科學技術”可得破解工業制造的技術難題;據材料二“重點引進‘不悖于中國政教’的科學技術”并結合所學可知,洋務派秉持“中體西用”思想,在不觸動封建體制的前提下學習西方技術,根本意圖是通過器物革新鞏固清朝統治。作用:據材料二“《化學鑒原》引入元素周期表……1868年《汽機發軔》指導制造出中國首臺蒸汽機”可得促進洋務運動深化與早期現代化;據材料二“翻譯館譯書中的‘社會’‘權利’‘進化’等概念被維新派吸收”可得推動思想解放,為維新思想奠基;據材料二“1874年成立的格致書院……算學被納入科舉,考題多出自《代數難題解法》等譯著”可得促進教育與選官制度變革;據材料二“重點引進‘不悖于中國政教’的科學技術”并結合所學可知,翻譯內容局限于科技領域,回避西方政治制度與思想文化,始終以“中體西用”為邊界,未能突破傳統框架,未能觸動封建體制根本,最終難以挽救民族危機。34.(2025·廣東·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胡雪巖,1823年生于安徽績溪。1861年,太平軍攻打杭州時,胡雪巖從上海運軍火、糧米接濟清軍而被左宗棠賞識,后幫助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左宗棠西征時,胡雪巖為他主持上海采運局局務,在上海代借外款5次,高達1195萬兩,采供軍餉、訂購軍火,還將上海中外各界重要消息報告給左宗棠。胡雪巖利用過手的官銀在上海籌辦私人錢莊,在全國各地設立“阜康”錢莊分號,被稱為“活財神”。1874年,胡雪巖在杭州創立“胡慶余堂”中藥店,制“避瘟丹”“行軍散”“八寶丹”供軍民之需,贏得“江南藥王”的美譽。1883年,因各地官僚競相提款、敲詐勒索而引發資金周轉失靈,加之外商排擠,在與洋人爭奪生絲定價權的商戰中遭到買辦勢力背刺,胡雪巖被迫賤賣產業,其資產去半。1885年,胡雪巖被革職查抄家產,郁郁而終。——摘編自高文恩《胡雪巖傳》根據材料,圍繞“個人與時代的關系”,運用所學中國近代史知識,任選角度,自擬論題,加以論證。(要求:論題明確,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論題:胡雪巖的個人命運反映了近代中國民族企業發展的艱難。論證:胡雪巖發家是近代中國民族企業形成和發展的一個縮影,其失敗也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下民族企業面臨的困境。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近代中國,胡雪巖能夠發家有多種因素。太平天國時期,他得到了清政府官員左宗棠的賞識,后依靠左宗棠的支持迅速崛起,這反映出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官府的支持為商業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但是當時外國列強控制著中國的市場和經濟命脈。胡雪巖的商業道路在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官僚的雙重壓迫下,最終走向衰敗,這充分說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民族企業發展面臨著巨大的困境。胡雪巖的經歷說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大背景下,民族企業受到內外多種因素的制約,發展道路充滿曲折。示例二論題:胡雪巖的經歷是近代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狀況的一個縮影。論證:胡雪巖接濟清軍并協助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這與當時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試圖通過洋務運動自強求富的歷史背景密切相關。左宗棠是洋務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胡雪巖協助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主持上海采運局等活動,是洋務運動在地方實踐的具體體現。左宗棠西征期間,胡雪巖代借外款訂購軍火等活動,反映了清政府面臨著邊疆危機和財政困難,印證了列強的侵略對中國社會造成的重創。胡雪巖創立“胡慶余堂”中藥店,制“避瘟丹”“行軍散”等,這與當時社會動蕩、戰亂頻繁,民眾對醫療藥品的迫切需求相關。胡雪巖后期受到各地官僚敲詐勒索和外商排擠,被革職查抄家產,這與晚清時期封建官僚的腐敗、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以及當時商業環境的惡劣緊密相關。從胡雪巖的經歷中,可以窺探到當時中國社會的部分狀況。他的成功與失敗,都深受當時的社會環境的影響,展現了近代中國在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復雜局面和艱難探索。【知識點】洋務運動的評價、洋務運動的內容、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詳解】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晚清的中國。本題為開放性試題,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據材料“1883年,因各地官僚競相提款、敲詐勒索而引發資金周轉失靈,加之外商排擠,在與洋人爭奪生絲定價權的商戰中遭到買辦勢力背刺”與題干“圍繞‘個人與時代的關系’可知,材料強調的是胡雪巖的個人命運與時代大環境,因此可以擬定論點為胡雪巖的個人命運反映了近代中國民族企業發展的艱難。關于闡釋可從時代背景、發展因素、結局等角度進行分析。其次,依據材料結合所學信息進行證明。從時代背景分析,根據材料“因各地官僚競相提款、敲詐勒索而引發資金周轉失靈,加之外商排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胡雪巖發家是近代中國民族企業形成和發展的一個縮影,其失敗也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下民族企業面臨的困境。從發展因素角度分析,根據材料“1861年,太平軍攻打杭州時,胡雪巖從上海運軍火、糧米接濟清軍而被左宗棠賞識,后幫助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近代中國,胡雪巖能夠發家有多種因素;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太平天國時期,他得到了清政府官員左宗棠的賞識,后依靠左宗棠的支持迅速崛起,這反映出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官府的支持為商業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從結局角度分析,根據材料“在與洋人爭奪生絲定價權的商戰中遭到買辦勢力背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但是當時外國列強控制著中國的市場和經濟命脈;根據材料“因各地官僚競相提款、敲詐勒索而引發資金周轉失靈,加之外商排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胡雪巖的商業道路在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官僚的雙重壓迫下,最終走向衰敗,這充分說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民族企業發展面臨著巨大的困境。最后,總結歸納。胡雪巖的經歷說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大背景下,民族企業受到內外多種因素的制約,發展道路充滿曲折。如果論題是胡雪巖的經歷是近代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狀況的一個縮影。關于闡釋可從經濟因素、政治因素、社會因素等角度進行分析。其次,依據材料結合所學信息進行證明。從經濟因素分析,根據材料“后幫助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胡雪巖接濟清軍并協助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這與當時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試圖通過洋務運動自強求富的歷史背景密切相關;根據材料“胡雪巖從上海運軍火、糧米接濟清軍而被左宗棠賞識”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左宗棠是洋務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胡雪巖協助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主持上海采運局等活動,是洋務運動在地方實踐的具體體現。從政治因素分析,根據材料“左宗棠西征時,胡雪巖為他主持上海采運局局務,在上海代借外款5次,高達1195萬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左宗棠西征期間,胡雪巖代借外款訂購軍火等活動,反映了清政府面臨著邊疆危機和財政困難,印證了列強的侵略對中國社會造成的重創。從社會因素分析,根據材料“胡雪巖在杭州創立‘胡慶余堂’中藥店,制‘避瘟丹’‘行軍散’‘八寶丹’供軍民之需,贏得‘江南藥王’的美譽。”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胡雪巖創立“胡慶余堂”中藥店,制“避瘟丹”“行軍散”等,這與當時社會動蕩、戰亂頻繁,民眾對醫療藥品的迫切需求相關;根據材料“1883年,因各地官僚競相提款、敲詐勒索而引發資金周轉失靈,加之外商排擠,在與洋人爭奪生絲定價權的商戰中遭到買辦勢力背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胡雪巖后期受到各地官僚敲詐勒索和外商排擠,被革職查抄家產,這與晚清時期封建官僚的腐敗、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以及當時商業環境的惡劣緊密相關。最后,總結歸納。從胡雪巖的經歷中,可以窺探到當時中國社會的部分狀況。他的成功與失敗,都深受當時的社會環境的影響,展現了近代中國在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復雜局面和艱難探索。35.(2025·天津紅橋·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晚清著名封疆大吏張之洞出版《勸學篇》,其中提出: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國學術精微,綱常名教以及經世大法.無不畢具,但取西人制造之長補我不足。” 提出“中學為內學,西學為外學,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的觀點,全張先明內學,然后擇西學以用之。提倡立學堂、修鐵路等,采用西技西藝。反對蜼新派“開議院”、“興民權”的主張。與此同時,嚴復翻譯《天演論》,引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思想,主張全面學習西方制度與文化。1912年,實業家張謇在《實業政見宣言書》中呼吁:“今欲鞏固民國,非振興實業,無以立救貧之基礎;而欲振興實業,非改良政治,則無以求法律之保障。”材料二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歷史,就是一部中國現代化目標的追求史、探索史。1954 年周恩來同志就提出:“如果我們不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我們就不能擺脫落后和貧困,我們的革命就不能達到目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提出黨在當前以及今后相當長一個歷史時期的主要任務,就是一心一意地搞現代化建設。黨的十八大之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也隨之進入一個新階段。——摘編自馬敏《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歷史演進及前瞻》(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括晚清至民國初期先進的中國人探索中國現代化路徑的差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概述新中國成立后中共在現代化進程中不同時期面臨的挑戰及應對措施。 【答案】(1)路徑差異:張之洞等洋務派主張“中體西用”,側重學習西方技術(如軍事、工業),未觸及制度變革。嚴復等維新派主張制度與文化變革,引入西方進化論,推動思想啟蒙。張謇等實業家強調實業救國,結合政治改良。原因:第二次鴉片戰爭后,面臨內憂外患,清政府維護封建統治的需要;甲午戰敗后民族危機加深,推動制度反思;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觀念傳播;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2)挑戰:建國初期,工業基礎薄弱、國際封鎖;改革開放后,計劃經濟僵化、民生亟待改善;新時代,傳統增長模式瓶頸、國際競爭加劇。(任意答2點)應對措施:建國初期,實施一五計劃奠定工業化基礎;改革開放新時期,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新時代,推進高質量發展與科技自立自強。(任意答2點)【知識點】中共十八大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洋務運動的內容、“百日維新”與戊戌政變【詳解】(1)本題為特點、原因題。時空為晚清至民國初期(中國)。差異:據材料“晚清著名封疆大吏張之洞出版《勸學篇》,其中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可知,張之洞等洋務派主張“中體西用”,側重學習西方技術(如軍事、工業),未觸及制度變革;據材料“嚴復翻譯《天演論》,引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思想,主張全面學習西方制度與文化”可知,嚴復等維新派主張制度與文化變革,引入西方進化論,推動思想啟蒙;據材料“實業家張謇在《實業政見宣言書》中呼吁:“今欲鞏固民國,非振興實業,無以立救貧之基礎;而欲振興實業,非改良政治,則無以求法律之保障”可知,張謇等實業家強調實業救國,結合政治改良。原因:結合所學可知,第二次鴉片戰爭后,面臨內憂外患,清政府維護封建統治的需要;結合所學可知,甲午戰敗后民族危機加深,推動制度反思;結合所學可知,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觀念傳播;結合所學可知,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2)本題為特點題。時空為現當代的中國。挑戰:根據材料中1954年周恩來同志提出的內容可知,建國初期,工業基礎薄弱、國際封鎖;根據材料“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提出黨在當前以及今后相當長一個歷史時期的主要任務,就是一心一意地搞現代化建設”可知,改革開放后,計劃經濟僵化、民生亟待改善;根據材料“黨的十八大之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也隨之進入一個新階段”并結合所學可知,新時代,傳統增長模式瓶頸、國際競爭加劇。應對措施:根據建國初期的挑戰(工業基礎薄弱、國際封鎖)可知,實施一五計劃奠定工業化基礎;根據改革開放時期的挑戰(計劃經濟僵化、民生亟待改善)可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根據新時代的挑戰(推進高質量發展與科技自立自強)可知,對應策略可采取推進高質量發展與科技自立自強。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必修綱要上第16課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一、單選題1.(2025·湖南長沙·模擬預測)1885年前后,清廷設立海軍衙門,辦練新式海軍,督撫紛紛對海軍、海防等事務提出建議,地方學堂也以“創立海軍”為議題課考學生,朝野上下一時間出現了空前的“海軍熱”。這主要緣于( )A.新式學堂的推動 B.海防觀念的產生C.洋務官員的提倡 D.邊疆危機的觸動2.(2025·湖南長沙·二模)下表數據反映了晚清政府外債用途的結構特征。結合所學知識,這一現象最能說明晚清時期( )外債用途 舉借筆數 舉借數額(庫平兩) 所占比例(%)支付賠款 6 793883340 61各種實業借款 85 374560965.7 29海防、塞防與抵御外侮借款 23 79501078.99 6行政經費借款 59 40993647.2 3鎮壓國內起義與革命外債 35 16949265.62 1合計 208 1305888297 100A.近代國家主權意識逐漸增強 B.清政府徹底淪為列強統治的工具C.外債助推中國實業高速發展 D.列強通過資本輸出控制中國經濟3.(2025·湖南長沙·二模)1864年,兩江總督曾國藩對兩淮鹽務進行改革。他招募民間商人自由競標販鹽資格,廢除由少數大鹽商壟斷販鹽資格的做法,同時設立督銷局,統一調控鹽價與銷售秩序。這一做法( )A.導致中央權力的下移 B.以市場競爭取代國家管控C.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 D.推動地方經濟近代化轉型4.(2025·河南南陽·模擬預測)1868年成立的江南制造總局翻譯館,從倫敦定購西方書籍并譯成中文出版。1880年以前該局翻譯的西方書籍如下圖所示。據此可知( )A.西方文化已經全面融入中國社會B.開明官僚主動應對危局以圖自強C.傳統文化在中外交流中失去優勢D.翻譯書籍成為傳播西學主要途徑5.(2025·山東濟南·模擬預測)到甲午戰爭前的1894年,清政府在條約中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有34處。自甲午戰后到清帝遜位前新設的48處商埠中,僅地方自開的就有35個,其中不乏有哈爾濱、濟南、昆明等省會城市。這一轉變表明清政府( )A.階級屬性發生了重大變化 B.找到了新的抵御外侮方式C.意識到對外通商的重要性 D.對地方的控制力急劇減弱6.(24-25高三下·貴州貴陽·階段練習)1895年,時任貴州學政的嚴修,將貴陽學古書院改為經世學堂,中西兼授,尤重數學,開創設新式學堂之先聲。但對于中西學的關系,嚴修認為:“西學雖極明備,孔孟程朱之道不能畔也。義理之學愈深,西學之用愈寔。”這表明,嚴修( )A.推動貴州實現教育近代化 B.仍然堅持中體西用的原則C.融匯中西學踐行教育救國 D.堅守儒學傳統以順應變局7.(2025·湖北武漢·二模)如表是孫中山和李鴻章對于甲午中日戰爭的反思。對此解讀合理的是( )人物 時間 反思言行孫中山 1894年 1894年9月,黃海海戰中國失利。孫中山聞訊長嘆說:“知和平方法無可復施。”不久,他前往檀香山創辦興中會。李鴻章 1895年 1895年3月,李鴻章上奏光緒帝,稱“深盼皇上振勵于上,內外臣工齊心協力,及早變法求才,自強克敵,天下幸甚”。A.時代環境制約歷史評價 B.史料類型左右歷史解釋C.多元視角深化史學研究 D.階級立場影響歷史認知8.(2025·湖北·模擬預測)晚清外交家薛福成(1838-1894年)既痛惜每年“約計洋商所贏之利,當不下三千萬”,更從中感悟到“以工商為先”正是“西人謀富強”的重要經驗,指出“然則為中國計者,既不能禁各國之通商,惟有自理其商務而已”。這反映出( )A.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沖擊“抑商”觀念B.部分人士對西方富強的認識尚為膚淺C.甲午戰敗助推有識之士深入學習西方D.黃宗羲的“工商皆本”思想影響深遠9.(2025·安徽·模擬預測)下表現象共同體現了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哪一本質特點( )時期 核心現象(數據/事件) 歷史背景(關聯因素)甲午戰后(1895—1913) 新增企業549家,資本總額激增至1.6億元 《馬關條約》允許外資設廠,清政府放寬民間設廠限制一戰期間(1914—1918) 棉紡織業資本增長3倍,面粉出口量激增56倍 歐洲列強忙于戰爭,暫時放松對華經濟侵略戰后(1922年后) 紗廠開工率從90%驟降至20%,大批企業破產 列強資本重返中國市場,日資紗廠成本低于華商30%A.技術依賴性與市場封閉導致產業鏈殘缺B.官僚資本壟斷阻礙民間資本的自由競爭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依附性與脆弱性D.近代民族資產階級缺乏獨立的政治訴求10.(2025·山東·模擬預測)如表為洋務運動時期創辦的企業情況。這反映出( )企業名稱 資金來源 生產管理江南制造總局 政府財政撥款 政府派官員管理,生產環節嚴格按官府指令執行,外國技術人員參與指導福州船政局 初期閩海關關稅及地方厘金,后續官府注資 左宗棠等官員統籌,雇傭外國工匠協助,注重造船工藝把控輪船招商局 官府出部分資金,商人入股 官方監督,商人參與具體運營管理,有一定的商業運營規則,注重成本控制與效益提升A.洋務企業經營模式的趨同化 B.洋務運動實踐中的創新探索C.近代企業管理體制的規范化 D.晚清傳統經濟結構迅速瓦解11.(2025·河北滄州·三模)薛福成(1838—1894)在《用機器殖財養民說》中指出:“蓋用機器以造物,則利歸富商;不用機器以造物,則利歸西人。利歸富商則利猶在中國,尚可分其余潤以養我貧民。利歸西人則如水漸涸而禾自萎,如膏漸銷而火自滅,后患有不可言者矣。”材料可用于說明,近代中國( )A.新舊思想觀念沖突激烈 B.社會生產方式轉型原因C.商人階層政治地位提升 D.實業救國思想持續傳播12.(2025·山東濟南·三模)下表是中國1870—1894年進口商品結構及比重統計表(單位:千海關兩)。表中數據的變化主要源于( )類別 年份 鴉片 棉制品 其它商品 (含鐵、錫、煤、煤油等)貨值 比重 貨值 比重 貨值 比重1870-1874 25978 39.12 21451 32.30 18984 28.581880-1884 29636 37.49 23265 29.43 26149 33.081890-1894 29947 21.10 49653 34.98 62332 43.92晚清經濟的被動轉型 B.社會消費能力的提升C.列強侵略的不斷加深 D.實業救國思潮的推動13.(2025·廣東廣州·模擬預測)下面是某學者繪制的近代中國科技與社會轉型示意圖。該示意圖揭示出,近代中國( )A.傳統科技體系制約轉型路徑選擇 B.“中體西用”思想受到廣泛推崇C.軍事科技革新引領社會全面變革 D.技術進步是社會轉型的重要動力14.(24-25高三下·遼寧·階段練習)1881年,在收回伊犁的談判中,曾紀澤面對俄國提出割讓霍爾果斯河以西等戰略要地的無理要求,援引《萬國公法》,堅持收回伊犁全境。但迫于俄方的強勢,他答應了設領事館和通商等要求,最終簽訂了《伊犁條約》,俄國歸還伊犁大部分地區。曾紀澤的上述活動( )A.是主權意識與務實妥協的結合 B.遏制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C.說明國際法是維護主權的利器 D.維護了西北邊疆的領土完整15.(2025·廣東佛山·模擬預測)京城上層人士中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詭計本多端,使小朝廷設同文之館。軍機無遠略,誘佳弟子拜異類為師。”該順口溜反映的歷史事件( )A.以變革舊的生產關系為目的B.邁出了中國經濟、教育、軍事近代化第一步C.標志著近代民族工業的產生D.提倡學習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政治制度16.(2025·安徽馬鞍山·模擬預測)徽商志成號以零售布匹為主要業務,如表是志成號開設在江西樂平縣的兩個分店在咸豐年間的營業額統計。據表可推知( )歷年營業額統計(單位:文)時間 分店一 分店二1851年 8368768 30095671852年 8009618 37512571853年 3704265 15459101854年 6599850 29373251855年 5247130 25104181856年 5409634 30421741857年 2569246 18855341858年 3194769 22327961859年 5352381 25559431860年 4090736 24851571861年 1464206 931077A.列強資本輸出沖擊傳統布業 B.社會動蕩影響徽商發展C.民族資本主義發展遭遇挫折 D.傳統自然經濟加速解體17.(2025·海南省直轄縣級單位·二模)《海南島史》記載:1863年,海口方面的重要輸入品是鴉片、上海棉布、麻、洋布、煙草、人參、藥品等。從1876年開始,其他商品如棉絲、洋油等的輸入量不斷增加,使進口值不斷上升。1891年,來自越南北部等地區的大米也第一次進入海南島。這反映出( )A.海南地區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當地農產品的市場化程度提升C.海南島與內地經濟聯系的削弱 D.當地缺乏創辦近代企業的條件18.(2025·江蘇南京·二模)1853年2月,咸豐帝上諭:“前因湖北省淮鹽阻滯,降旨借銷川鹽……著四川總督、即飭鹽茶道、借撥川鹽二千引。迅速解赴湖北以濟急需。俟江路廓清,淮引通暢,仍照舊章辦理。”這表明當時( )A.國內政治局勢動蕩 B.地方督撫的權力膨脹C.邊疆治理水平提高 D.鹽鐵官營局面被打破19.(2025·河南·模擬預測)1871年,琉球漁民遭遇臺風漂至臺灣,被當地民眾誤殺,日本乘機向清政府發難,清廷頒發上諭“現在日本兵船已有登岸情事,各國船只復駛往福建洋面……情形尤為吃緊”,并派遣船政大臣沈葆楨前往臺灣“悉心布置,毋令日本侵越,并豫(預)杜各國覬覦”。據此可推知( )A.臺灣的行省地位突顯 B.洋務新政取得了成效C.中日矛盾正走向激化 D.清廷的國防意識提高20.(2025·河南·模擬預測)太平天國運動興起之時,英、法等國將其視為“中國之新興力量”,多次派出代表與其接觸。咸豐十年(1860年),清朝江蘇政府向英、法乞援,同年7月,英、法在上海的艦隊助清軍重創太平軍,李秀成被迫放棄攻打上海的計劃。這反映出英、法( )A.勾結軍閥意圖分裂中國 B.遭到太平天國頑強抵抗C.幫助清廷開展洋務運動 D.極力維護在華既得利益21.(2025·河南漯河·三模)下表為清朝國旗的誕生歷程。它表明晚清政府( )時間 歷程1862年 總理衙門決定以三角形黃龍旗作為中國水師官船的標志,稱作“官旗”1868年 蒲安臣率領中國使團出訪歐美各國時,自作主張制作了一批三角龍旗,權當國旗使用1872年 清政府將黃龍旗的使用范圍擴大到大清官方輪船1876年 在美國費城世界博覽會上,中國展館插有黃龍旗,作為中國的標志1888年 清廷批準李鴻章的奏請,規定大清國旗為長方形,黃色,中畫青色飛龍,大清從此有了正式的國旗A.重視維護外交領域主權 B.利用國旗神化封建皇權C.近代國家意識逐步增強 D.設置國旗以增強內聚力22.(2025·河南·模擬預測)19世紀80年代,清廷痛感法國恃其船堅炮利,橫行無忌,中國海防“尚無實濟”,遂舉行了第二次海防籌議。在這次籌議中,官員激烈討論,下面為其中的主要主張。這表明( )官員 主要主張李鴻章 專設海軍衙門左宗棠 凡一切有關海防之政,悉由該大臣(指海防全政大臣)統籌全局,奏明辦理張之洞 設立北洋等四大海軍,皆“統隸于京師”A.洋務運動向縱深發展 B.海軍建設步入正軌C.清政府及時調整海防 D.官員對戰爭的反思23.(24-25高三下·江西·階段練習)據2024年出土的《蘇南太平天國戶籍簿》與《吳縣田賦清冊》顯示,太平天國后期在蘇南推行“村戶統管制”,要求“每村立鄉官,查核田產丁口”。但同期發現的民間契約表明,長洲縣七成土地交易仍沿用清廷“紅契”格式,且有35份地契載明“每畝年納錢糧折銀四錢二分”。這表明太平天國( )A.踐行了《天朝田畝制度》的理念 B.未能根本改變傳統土地關系C.建立了近代化的基層治理體系 D.瓦解了地主階級的經濟基礎24.(2025·四川巴中·二模)1872年,清政府規定留美幼童“肄習西學而仍兼講中學”,要定時誦讀“圣諭廣訓”和儒家經典,進行忠君尊孔的教育,要求保持中國的禮俗。據此可知,清政府的做法( )A.提高了留學生的道德修養 B.貫徹了洋務運動指導思想C.推動了實業救國思潮展開 D.促進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25.(2025·海南海口·模擬預測)中法戰爭后,清政府在西南邊疆地區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應對危機,如在西南沿邊地區設置三個邊道。邊道員除擁有廣泛行政司法權外,還被賦予兼管海關事務、中外交涉和防衛邊疆等職權。這一舉措反映了( )A.地方行政權力逐漸膨脹與失控 B.傳統治邊理念發生根本轉變C.近代主權觀念滲透到邊疆治理 D.邊疆事務處理能力得到提升26.(2025·山東濟南·三模)下圖為中國近代某一歷史事件的波及范圍及其中爆發不同烈度戰爭的地域分布示意圖。該事件應是( )A.太平天國運動 B.辛亥革命 C.國民大革命 D.第二次國內革命27.(2025·云南·模擬預測)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后,清廷先后在14個省份諭令紳民舉辦團練,隨后十余年間將其作為一項針對地方動亂的臨時性防御策略。19世紀70年代,以團練謀求國家強盛的主張開始出現,并因其“為海宇策富強”的目標在“變法”和“維新”聲浪中發出足夠響亮的聲音。這一變化( )A.反映列強對華侵略日益加深 B.嚴重動搖了清政府的統治根基C.說明變法維新成為社會共識 D.推動了晚清軍事制度的近代化28.(2025·江西·二模)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到宣統二年(1910年),中國茶葉出口值從280多萬元增至8900多萬元。1900年至1910年間,東三省生產的大豆44%以上供應出口,國內消耗僅占14%。這表明( )A.列強在華勢力范圍不斷擴展 B.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得到發展C.中國農業對世界依賴性提高 D.晚清政府放棄重農抑商政策29.(2025·安徽·三模)1865年,由曾國藩規劃,后由李鴻章實際負責的江南制造總局在上海成立。它的機器設備及主要原料基本依賴進口,它還雇用了大量的中國工人,操作及學習機器,因有專業技能,其工人的薪水是一般城市中苦力的4—8倍。這表明江南制造總局( )A.具有明顯官督商辦性質 B.帶有近代工廠制度特征C.較高利潤提升工人待遇 D.實現了明清工場的轉型30.(2025·江西·模擬預測)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軍用阿姆斯特朗大炮攻打大沽炮臺,大沽炮臺的清軍防線完全暴露在阿姆斯特朗大炮的射程之內。戰爭結束后,清政府興辦洋務,從外國采購軍火武器,尤其看重英國的阿姆斯特朗大炮。1867年,江南制造總局開始仿制阿姆斯特朗大炮,用來裝備海防炮臺。清政府這些舉措的主要出發點是( )A.增強國家御侮的能力 B.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C.應對農民戰爭的威脅 D.踐行中體西用的思想二、材料題31.(2025·山西·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墨子所倡導的匠造技藝之“巧”,特指在“利于人謂之巧,不利于人謂之拙”的定義下的“巧”。鑒于工匠技能本身所具有的傳承性,他強調對弟子的評價應以“君子以身戴行”為基本原則。對于那些“務言而緩行”者,他堅持“雖辯必不聽”的立場。而更高的要求,則體現在不畏艱難、不懼困苦地致力于推廣兼愛、非攻的社會理念。崇尚實用不僅是其“匠技求真”的具體體現,也是其倡導的工匠精神的核心。在中華匠道“匠技求真”的普遍追求之上,墨子更進一步地對技術本身提出了倫理之問:為何使用技術,誰能使用技術,以及使用何種技術;并一一給出了答案:為天下之公利使用技術,有德者使用技術,以及使用“利于民”之“巧”技,而非“不利于民”之“拙”技。——摘編自陳旺《墨子工匠精神的思想內涵及其當代價值》材料二 左宗棠和沈葆楨堅信“購買的權力掌握在他人手中,不如制造的權力掌握在自己手中”。福建船政局首要目標是“抵御外侮”。它遵循了一條學習、模仿、自主創新的發展路徑,在短短20年內實現了從木船到鐵脅兵船,再到巡海快艦和鋼甲兵輪的獨立制造,完成了從完全依賴外部技術到自主研發的飛躍。在產品生產過程中,無論是船體尺寸、發動機功率還是蒸汽機轉速,每一項都經過了造船專家的精心設計和反復推敲。他們不斷實驗、修改圖紙和模型,以確保產品的質量。沈葆楨提出:“沒有培養,才能無從開始;沒有實踐,才能無法施展。”張佩綸也強調“學生所學技藝應從基礎到精深,以達到應用的目的”。福建船政局被后人譽為“近代中國復興之路的起航點,是強國強軍夢想的起點”,它是中國產業發展的先驅。——摘編自張雪蓉《洋務運動時期的產業發展與近代工匠精神內涵》(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墨子工匠精神的思想內涵及其形成背景。(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洋務運動時期工匠精神的新內涵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32.(2025·山東東營·二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甲午之變:從軍事潰敗到文明覺醒的歷史嬗變材料一 1895年日本《風俗畫報》刊載的版畫《威海衛陷落之圖》中,清軍士兵在威海衛城頭垂頭喪氣,日本士兵高舉旗幟,火炮林立,遠處日本軍艦停泊于港口,背景配以燃燒的建筑和濃煙。材料二 甲午一戰,割臺灣,賠二百兆,天下皆知此為中華之奇恥大辱。然自日本觀之,彼之所以勝我者,不僅在兵力器械,更在于其舉國一致之精神。吾人當知,欲雪此恥,非僅強兵,更需革新政制、喚醒國民。——摘編自傅斯年《東北史綱》(1932)材料三 甲午戰爭的失敗,使中國面臨著被瓜分的危機,同時也成為中國近代化進程的重要轉折點。它打破了“天朝上國”的迷夢,刺激了民族意識的覺醒,為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變革運動埋下了伏筆。——摘編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1992)結合以上材料,從“立場、時代與研究范式(研究范式:史學家研究歷史時采用的特定視角或理論框架)”角度,闡述你對甲午戰爭歷史敘述差異的理解。33.(2025·浙江·三模)思想文化在傳承的基礎上演進。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徐光啟(1562—1633年)的活動深刻影響了明清文化史的發展軌跡。徐光啟主持歷局期間,吸收哥白尼、第谷·布拉赫的宇宙模型,引入西方天文觀測儀器和計算方法,主導了《崇禎歷書》的編撰。他組織團隊在北京、南京、廣州等地設立觀測站,通過實測數據修正理論模型,清初《時憲歷》即脫胎于《崇禎歷書》。他在《勾股義》中,他運用幾何原理解釋傳統勾股術,證明勾股定理的普適性,此外,《測量異同》通過比較中西測量術,揭示數學抽象化的必要性,這些工作為晚清李善蘭等數學家接受微積分等近代數學奠定了基礎。1623年,徐光啟上呈《辯學書稿》,系統比較中西文化差異,提出“欲求超勝,必須會通”的思想。——摘編自李天綱《中西文化會通的先驅徐光啟》等材料二 在江南制造總局的運作中,李鴻章等人發現“不懂得西方科學原理,很難真正掌握技術”,這直接催生了1868年翻譯館的設立。翻譯館明確以“因制造而譯書”為宗旨,重點引進“不悖于中國政教”的科學技術。《化學鑒原》引入元素周期表,促成1875年江南制造局硫酸廠的投產;1868年《汽機發軔》指導制造出中國首臺蒸汽機。翻譯館譯書中的“社會”“權利”“進化”等概念被維新派吸收。1874年成立的格致書院,以翻譯館《格致啟蒙》為教材;1887年算學被納入科舉,考題多出自《代數難題解法》等譯著。——摘編自熊月之《江南制造局翻譯館與西學東漸》(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說明徐光啟“深刻影響了明清文化史的發展軌跡”。(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試對19世紀后期江南制造總局翻譯館的翻譯活動從背景、意圖和作用三方面予以簡要評價。34.(2025·廣東·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胡雪巖,1823年生于安徽績溪。1861年,太平軍攻打杭州時,胡雪巖從上海運軍火、糧米接濟清軍而被左宗棠賞識,后幫助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左宗棠西征時,胡雪巖為他主持上海采運局局務,在上海代借外款5次,高達1195萬兩,采供軍餉、訂購軍火,還將上海中外各界重要消息報告給左宗棠。胡雪巖利用過手的官銀在上海籌辦私人錢莊,在全國各地設立“阜康”錢莊分號,被稱為“活財神”。1874年,胡雪巖在杭州創立“胡慶余堂”中藥店,制“避瘟丹”“行軍散”“八寶丹”供軍民之需,贏得“江南藥王”的美譽。1883年,因各地官僚競相提款、敲詐勒索而引發資金周轉失靈,加之外商排擠,在與洋人爭奪生絲定價權的商戰中遭到買辦勢力背刺,胡雪巖被迫賤賣產業,其資產去半。1885年,胡雪巖被革職查抄家產,郁郁而終。——摘編自高文恩《胡雪巖傳》根據材料,圍繞“個人與時代的關系”,運用所學中國近代史知識,任選角度,自擬論題,加以論證。(要求:論題明確,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35.(2025·天津紅橋·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晚清著名封疆大吏張之洞出版《勸學篇》,其中提出: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國學術精微,綱常名教以及經世大法.無不畢具,但取西人制造之長補我不足。” 提出“中學為內學,西學為外學,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的觀點,全張先明內學,然后擇西學以用之。提倡立學堂、修鐵路等,采用西技西藝。反對蜼新派“開議院”、“興民權”的主張。與此同時,嚴復翻譯《天演論》,引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思想,主張全面學習西方制度與文化。1912年,實業家張謇在《實業政見宣言書》中呼吁:“今欲鞏固民國,非振興實業,無以立救貧之基礎;而欲振興實業,非改良政治,則無以求法律之保障。”材料二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歷史,就是一部中國現代化目標的追求史、探索史。1954 年周恩來同志就提出:“如果我們不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我們就不能擺脫落后和貧困,我們的革命就不能達到目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提出黨在當前以及今后相當長一個歷史時期的主要任務,就是一心一意地搞現代化建設。黨的十八大之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也隨之進入一個新階段。——摘編自馬敏《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歷史演進及前瞻》(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括晚清至民國初期先進的中國人探索中國現代化路徑的差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概述新中國成立后中共在現代化進程中不同時期面臨的挑戰及應對措施。 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6練】必修綱要上第16課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備戰2026屆高考歷史復習(原卷版).docx 【第16練】必修綱要上第16課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備戰2026屆高考歷史復習(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