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修綱要上第21課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一、單選題1.(2025·安徽·模擬預測)1931年南京國民政府軍費超過2.96億元,以此數據作為基數100得出下表數據。下列內容與此數據變化有關的是( )1931年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1935年 1936年100 102.3 122.24 124.23 123.65 152.25A.北伐戰爭逐漸取得勝利 B.“攘外必先安內”方針C.民國時期經濟日益蕭條 D.正面戰場的消耗巨大【答案】B【知識點】紅軍長征的背景【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南京國民政府軍費總體呈上漲趨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時國民黨主要在進行對共產黨的“圍剿”行動,材料數據變化與國民黨“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有關,B項正確;北伐戰爭在1928年結束,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軍費增加不代表經濟蕭條,排除C項;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前,國民黨主要在“圍剿”共產黨,正面戰場是在全面抗戰時期,排除D項。故選B項。2.(2025·黑龍江哈爾濱·模擬預測)1933年,中央蘇區政府頒布《開荒規則》,規定“新墾荒地三年免交土地稅”,并動員婦女、兒童參與生產。至1934年,蘇區耕地面積擴大20%,糧食儲備增加,群眾稱“多收一擔糧,多消滅一個白匪”。這一舉措核心目的是( )A.徹底消滅封建的土地剝削制度 B.為持久抗戰積累更多物質基礎C.集中資源保障反“圍剿”斗爭 D.開辟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新道路【答案】C【知識點】紅軍長征的背景【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3年(中國)。根據材料可知,中央蘇區頒布《開荒規則》,通過“免土地稅”“動員婦女兒童生產”等方式,實現“耕地面積擴大、糧食儲備增加”,群眾口號“多收一擔糧,多消滅一個白匪”也體現出糧食生產與反“圍剿”斗爭的直接關聯,當時國民黨持續“圍剿”蘇區,“開荒增產、儲備糧食”本質是集中資源保障反“圍剿”的物資供應,C項正確;“徹底消滅封建土地剝削制度”是土地革命的核心目標,題干措施是“開荒增產”,并非直接變革土地所有權,與“消滅封建剝削”無直接關聯,排除A項;“持久抗戰”是全面抗戰時期毛澤東提出的戰略,1933-1934年尚未進入全面抗戰階段,排除B項;“新民主主義革命新道路”是20世紀20年代末(如井岡山時期)開辟的,1933年并非“開辟新道路”的時間節點,排除D項。故選C項。3.(2025·河南·三模)劉伯承曾回憶說,遵義會議以后,我軍好像忽然獲得了新的生命,我軍一動,敵又須重擺陣勢,因而我軍得以從容休息,待敵部署就緒,我們卻又打到別處去了,弄得敵人撲朔迷離,到處挨打,疲于奔命。這表明紅軍( )A.軍事力量增強 B.完成戰略轉移 C.得到群眾支持 D.作戰靈活主動【答案】D【知識點】遵義會議【詳解】根據題干設問句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5年以后中國。根據“我軍一動,敵又須重擺陣勢,因而我軍得以從容休息,待敵部署就緒,我們卻又打到別處去了,弄得敵人撲朔迷離,到處挨打,疲于奔命”等信息可知,材料強調我軍機動靈活,這種靈活的作戰方式有利于擺脫困境,提高我軍戰斗力,D項正確;我軍此時軍人人數和武器裝備都沒有明顯增加,只是作戰方式較為靈活,不能體現軍事力量增強,排除A項;紅軍長征勝利結束表明完成了戰略轉移,從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B項;材料涉及紅軍的作戰策略,不涉及群眾態度,排除C項。故選D項。4.(24-25高三下·河南·階段練習)1934年1月,毛澤東在江西瑞金召開的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作《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報告,他指出:“我們應該深刻地注意群眾生活的問題,從土地、勞動問題,到柴米油鹽問題……一切這些群眾生活上的問題,都應該把它提到自己的議事日程上?!痹搱蟾娴闹饕康氖牵? )A.闡述武裝斗爭的重要作用 B.強調群眾路線的實踐問題C.改變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 D.應對嚴峻的革命斗爭形勢【答案】B【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理論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為目的題。根據題目具體時空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1934年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毛澤東在1934年的報告中提出關注群眾生活細節(如土地、勞動、柴米油鹽等),其核心在于強調中國共產黨的工作方法必須貼近群眾需求,通過解決群眾實際問題來贏得支持。這體現了“群眾路線”的實踐要求,即依靠群眾、服務群眾,將群眾利益與革命目標結合,B項正確;雖然武裝斗爭是當時的重要部分,但題目中的報告內容更偏向群眾生活,所以可能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項;統一戰線策略的變化通常與抗日戰爭時期有關,比如后來聯合國民黨抗日,而1934年還是國共內戰時期,排除C項;當時確實形勢嚴峻,但報告直接談的是如何通過關心群眾生活來贏得支持,這屬于具體的實踐方法,而選項比較籠統,排除D項。故選B項。5.(2025·四川涼山·三模)1929年,毛澤東在閩西領導革命斗爭時,強調“土地問題的解決,是閩西廣大群眾的最迫切的要求”,并積極開展土地革命,使農民獲得土地。同時,還大力發展根據地的經濟,組織生產合作社等。這一系列舉措( )A.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B.表明黨的工作重心轉移至城市C.鞏固了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基礎 D.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發展成熟【答案】C【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理論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詳解】根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9年的中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毛澤東在閩西領導革命斗爭時開展土地革命,有利于獲得農民對革命的支持,而開展經濟建設,促進經濟發展,則為農村革命根據地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從而鞏固了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基礎,C項正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是在1937年,推動其形成的關鍵性事件是1936年的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與材料的時間信息不符,排除A項;黨的工作重心轉移至城市是1949年七屆二中全會之后,與材料時間信息不符,排除B項;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發展成熟是1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澤東思想被確定為黨的指導思想,排除D項。故選C項。6.(2025·河北唐山·模擬預測)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共產黨指出:國民黨的“所謂經濟統制,否認經濟的自由發展,以打擊民族工商業資產階級及廣大小資產階級”,實質上是“少數大資產階級分子與大官僚分子,壟斷一切財政經濟命脈”。由此可見,中國共產黨認為國民黨的經濟政策( )A.導致了邊區經濟困難 B.為軍事獨裁奠定了基礎C.造成民族經濟的崩潰 D.削弱了抗戰的經濟基礎【答案】D【知識點】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目的的、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結論:民族工商業資產階級及廣大小資產階級是抗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國民黨的經濟統制政策打擊了這些群體,壟斷財政經濟命脈,這必然會削弱抗戰的經濟基礎。因為抗戰需要各階層經濟力量的支持,對民族工商業等的打擊不利于抗戰經濟的穩固,D項正確;題干中主要論述的是國民黨經濟統制政策對民族資產階級等的影響,并未提及該政策與邊區經濟困難的關系。邊區經濟困難有其自身多種因素,如日軍封鎖、國民黨的封鎖等,并非國民黨此經濟政策直接導致,排除A項;題干重點強調的是國民黨經濟政策在經濟方面的影響,即對民族工商業等的打擊和經濟壟斷,沒有突出該政策為軍事獨裁奠定基礎,軍事獨裁側重于政治統治方面,與題干論述重點不符,排除B項;雖然國民黨的經濟統制政策對民族工商業有打擊,但說造成民族經濟的崩潰過于絕對。民族經濟在當時雖面臨困境,但仍有一定的發展和生存空間,沒有達到崩潰的程度,排除C項。故選D項。7.(24-25高三下·遼寧沈陽·階段練習)1935年3月,紅軍某部在張貼的標語中寫道:“毛主席教我們‘打必勝的仗,走該走的路’!昨天三渡赤水,迂回北上,百姓說‘紅軍像天兵,忽東忽西讓蔣軍撲空’?!睋丝芍? )A.毛澤東思想指導地位確立 B.紅軍獲得群眾的廣泛支持C.戰略轉移從被動轉向主動 D.紅軍力量實現空前的團結【答案】C【知識點】紅軍長征的進程【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打必勝的仗,走該走的路”、“迂回北上”、“讓蔣軍撲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的口號直接體現遵義會議后紅軍告別“左”傾錯誤的盲目硬拼,開始運用機動戰術掌握戰場主動權,標志著戰略轉移從被動突圍轉向主動規劃,C項正確;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是1945年中共七大,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紅軍向來重視群眾工作(如井岡山時期),標語中群眾支持是戰術成功的結果,而非遵義會議的直接意義,排除B項;材料主旨是具體的戰略戰術,且“空前團結”無從得知,排除D項。故選C項。8.(2025·湖南長沙·模擬預測)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規定,蘇維埃政權只承認“工人、農民、紅軍士兵及一切勞動民眾和他們的家屬”可以享有政治上的自由權利,對一切“軍閥、官僚、地主、豪紳、資本家、富農、僧侶及一切剝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則只能采取階級專政的辦法,不給他們任何的自由和權利。上述規定( )A.確立了土地革命的基本原則 B.有利于開辟中國革命新道路C.彰顯了工農民主政權的性質 D.體現了中國民主革命的要求【答案】C【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理論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詳解】根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為本質題、影響題。根據題目具體時空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1931年的中國。據材料可知,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規定蘇維埃政權強調工農、紅軍和勞苦大眾享有政治權利,而地主、官僚等反革命分子不應享有政治權利,這表明中共成立的蘇維埃政權屬于工農民主政權,代表廣大人民利益,而國民黨反動派建立的南京國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站在人民對立面,反映了蘇維埃政權是工農民主政權,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蘇維埃政權的性質,并非規定的土地革命原則,排除A項;1927年秋收起義后逐漸開辟中國革命新道路,時間不符,排除B項;中國民主革命的根本要求是反帝反封,實現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解放,材料信息更體現中國民主革命反封的要求,排除D項。故選C項。9.(2025·河南·模擬預測)中華蘇維埃時期,蘇維埃政權在吸收農民優秀分子入黨后,不僅設有候補期制度,還要求他們接受黨員規章制度和紀律的培訓。當時政策還規定“保證商業自由”“獎勵私人經濟同時發展”,引導中小商人“集中經濟力量供給戰爭,同時極力改良民眾的生活”。這些做法( )A.調動了農民革命積極性 B.推動了蘇維埃政權建設C.保障了反“圍剿”的勝利 D.促進了解放區經濟建設【答案】B【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理論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詳解】根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為影響題。根據題目具體時空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土地革命時期的中國。題干描述了中華蘇維埃時期的兩方面政策:一是黨的建設,吸收農民優秀分子入黨,設立候補期制度,加強紀律培訓,旨在增強黨的組織性和純潔性;二是經濟政策,允許商業自由、獎勵私人經濟,同時引導中小商人支持革命戰爭和改善民生,體現了靈活務實的經濟方針。這些政策的核心作用是通過組織建設和經濟措施鞏固蘇維埃政權,B項正確;雖然吸收農民入黨可能提升其積極性,但題干更強調黨組織的規范化(如候補期、紀律培訓),而非直接描述農民動員效果,表述不全面,排除A項;經濟政策確實為戰爭提供支持,但題干未明確提及反“圍剿”結果,且最終第五次反“圍剿”失敗,此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解放區”是抗戰后期及解放戰爭時期的稱謂,與題干“中華蘇維埃時期”(1927-1937)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0.(2025·北京昌平·二模)1928年,湘贛邊界蘇維埃政府創辦了井岡山紅軍造幣廠。造幣廠生產的銀元上有“工”字印記,稱為“工”字銀元?!肮ぁ弊帚y元重量足、成色好、信用高,湖南鄰近各縣的商民也都紛紛將手中銀元兌換成“工”字銀元。“工”字銀元( )A.實現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貨幣統一B.打破了國民黨軍對根據地的經濟封鎖C.受到了當時廣大國統區商民的一致認可D.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的制度探索【答案】D【知識點】秋收起義與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設【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為本質題、影響題。根據題目具體時空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1928年的中國。據材料信息,1928年,井岡山紅軍造幣廠發行“工”字銀元,是中共在革命根據地經濟領域的創新舉措。通過鑄造高質量、高信用的貨幣,蘇維埃政府穩定了根據地經濟秩序,提升了民眾對紅色政權的信任。這一措施屬于中共在根據地建設中的制度性探索,體現了其通過經濟手段鞏固政權、發展革命力量的實踐,D項正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于1931年,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打破了國民黨軍對根據地的經濟封鎖雖有一定合理性,但題干未直接說明“打破封鎖”的結果,排除B項;“廣大國統區商民一致認可”不符合史實(根據地周邊商民可能處于游擊區而非純粹國統區),排除C項。故選D項。11.(2025·河北秦皇島·三模)1934-1936年,在長征中一路征戰的各路紅軍,曾多次嘗試尋找或建立新的立足點。這表明,長征過程中的紅軍( )中央紅軍 先后選擇湘西川黔邊川西或川西北川濱黔邊創建革命根據地紅二、紅六軍團 先后嘗試創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黔西北革命根據地紅二十五軍 創建鄂豫陜革命根據地紅四方面軍 創建川西北、川康邊、康北革命根據地A.積極推動革命的中心向西南轉移B.致力于擴大革命根據地的國際影響C.尋求中國共產黨的集中統一領導D.一直把建立新根據地作為直接目標【答案】D【知識點】紅軍長征的進程【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1934-1936年,在長征中一路征戰的各路紅軍,曾多次嘗試尋找或建立新的立足點”和所學可知,紅軍長征期間,紅軍不僅需要突破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還多次嘗試尋找或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以保存力量并尋求新的發展空間。這些嘗試既體現了紅軍的靈活機動,也反映了革命道路的曲折探索,D項正確;長征期間,中國革命的中心逐漸向北轉移,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根據地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長征期間,紅軍面臨國民黨的圍追堵截,需要不斷尋找新的根據地以保存實力,非尋求中國共產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排除C項。故選D項。12.(2025·湖南長沙·一模)土地革命初期,中國共產黨曾提出“沒收一切土地”,到1929年,則調整為“沒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土地”,1931年春又允許農民租借、買賣土地。這些調整( )A.有利于擴大統一戰線 B.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C.不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D.推動了蘇維埃政權建立【答案】A【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理論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影響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沒收一切土地”,到“沒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土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土地革命時期,土地政策的調整是為了保護地少的貧農,穩定中農、富農,以減小土地革命的阻力,因此,這些調整有利于擴大統一戰線,A項正確;土地改革后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排除B項;材料與土地兼并無關,講的是中共土地政策的調整,排除C項;1927年以后,蘇維埃政權就逐漸確立起來,排除D項。故選A項。13.(24-25高三下·陜西寶雞·階段練習)下圖是1931年《紅星報》第60期刊登的一幅漫畫——《疾病是革命勝利的障礙物》。該漫畫反映出中華蘇維埃政府( )A.將保障民生與革命實踐相結合 B.重視調整土地革命的斗爭策略C.衛生防疫服務于意識形態建設 D.致力于推進根據地的經濟發展【答案】A【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理論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1年的中國。漫畫通過將疾病比喻為革命勝利的障礙物,強調了健康問題對革命成功的重要性,中華蘇維埃政府在革命實踐中注重改善民生,通過衛生防疫等措施保障民眾健康,從而為革命勝利創造條件,A項正確;漫畫側重強調疫病對中國革命的阻礙作用,并未提及土地革命或斗爭策略(如“打土豪、分田地”等),排除B項;漫畫強調疾病防控對革命勝利的重要性,而非單純意識形態建設,排除C項;疫病防治工作是根據地經濟建設的重要保障,但漫畫并未提及經濟發展的意圖,排除D項。故選A項。14.(2025·河南·模擬預測)1927年,某報告指出,紅軍“每遇休息時間,必請(譚)平山、(惲)代英等公開講演。又常開黨員大會,請(周)恩來等做報告。故雖在行軍作戰之時,黨務尚未停頓”。當時,紅軍還對政治課的教材編制、班級劃分、教授方法等做出細致規定。這說明當時( )A.紅軍的政治教育體系完備 B.中共重視軍隊的思想建設C.旨在提高民眾的文化水平 D.軍隊的作戰任務相對輕松【答案】B【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理論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7年的中國。根據材料“1927年”“公開講演”“黨務尚未停頓”“對政治課的教材……細致規定”可知,紅軍不斷學習,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紅軍在行軍作戰之時仍重視開展黨務活動,且對政治課各方面進行細致規定,這充分體現了黨對軍隊思想建設的重視,B項正確;該報告只是對政治課有了初步規定,不能說明紅軍政治教育體系已完備,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材料主要說的是加強紅軍的思想建設,“民眾”說法錯誤,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中共對軍隊思想建設的重視,與軍隊作戰任務是否輕松無關,且“行軍作戰”的時候,依然“黨務尚未停頓”,排除D項。故選B項。15.(2025·江西·模擬預測)據1935年實業部中央農業實驗所全國農村副業調查,20世紀30年代江南地區副業情形如下圖所示。對該圖解釋合理的是,當時( )資料來源:根據《農村副業調查》(《農情報告》,1936年第11期)第6—7頁相關內容繪制。數字表示報告興衰次數。報告為“興”記為正數,報告為“衰”則記為負數。國民政府統治腐敗 B.官僚資本壟斷市場C.日本擴大侵華戰爭 D.農業商業化程度高【答案】D【知識點】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詳解】根據題干設問句,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5年中國。根據所學可知,20世紀30年代,由于外國商品的傾銷,農村的農產品無法在當地市場立足;就國外市場而言,當時受全球經濟恐慌影響,許多國家紛紛提高關稅以保護本國市場,導致中國農產品向外尋求市場的努力也備受打擊。而根據材料分析可知,20世紀30年代,江南地區蠶桑業、紡紗織布業等傳統副業明顯衰落,但當地也興起了幫傭、割柴草、兼業小商販等副業。從總體趨勢看,浙江副業呈現衰落態勢,江蘇副業反而有興盛之勢。因此可知,江南地區農業、副業的商業化程度較高,導致其受全球經濟危機影響甚于他處,即工商業最發達的江南地區反而農村破產更深,D項正確;國民政府統治腐敗不能解釋材料中農副業的發展態勢,國民政府的腐敗對農副業的影響應該是相同的,排除A項;材料中的行業是農村副業,多與官僚資本壟斷的行業關聯不大,官僚資本主義的膨脹主要是在國民黨統治后期,排除B項;1935年,日本沒有在江浙地區發動大規模戰爭,排除C項。故選D項。16.(2025·海南??凇つM預測)1929 年冬至 1931 年秋,湘鄂贛革命根據地蘇維埃政府先后設立省縣區各級蘇區紅色銀行,發行了多種版別的銀幣和紙幣,發布了《蘇維埃政府為創辦工農銀行頒發的布告》《敬告群眾書》,向群眾廣泛宣傳并進行政治動員。這一時期的金融改革( )A.側重于廣泛傳播革命文化 B.實現與傳統金融完全切割C.反映了群眾認知水平低下 D.增強了政權合法性與威信【答案】D【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理論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詳解】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9-1931年(中國)。設立紅色銀行、發行貨幣并宣傳動員,使群眾了解、參與到根據地金融體系中,有利于增強蘇維埃政權在群眾中的合法性(被群眾認可)與威信(樹立政權積極作為形象),D項正確;金融改革主要目的是服務革命政權經濟、鞏固政權,“傳播革命文化”是宣傳動員的部分作用,但不是側重點,排除A項;“完全切割”表述絕對,革命根據地金融改革是構建自身金融體系,并非與傳統金融徹底斷絕聯系,排除B項;“完全切割”表述絕對,革命根據地金融改革是構建自身金融體系,并非與傳統金融徹底斷絕聯系,排除C項。故選D項。17.(2025·浙江·模擬預測)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經歷了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和長征初期的嚴重挫折后,通過下列哪次會議反思戰略決策和領導方式( )A.八七會議 B.瓦窯堡會議 C.遵義會議 D.西柏坡會議【答案】C【知識點】遵義會議【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土地革命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遵義會議在1935年召開,會后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并確立由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組成的三人小組負責全軍的軍事行動,C項正確;八七會議于1928年召開,糾正了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瓦窯堡會議于1936年召開,主要內容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統一黨內思想,排除B項;西柏坡會議的召開時間為1949年,不是在土地革命時期,時間上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18.(2025·河南周口·模擬預測)秋收起義由于敵我力量懸殊、全國革命形勢低落等原因而失敗,起義部隊退到湖南瀏陽文家市集中。毛澤東向全師指戰員說:“這次武裝起義受了挫折,算不了什么!勝敗乃兵家常事。我們當前力量還小,還不能去攻打敵人重兵把守的大城市,應當先到敵人統治薄弱的農村,去保存力量,發動農民革命?!边@一論述( )A.認識到農民在革命中的領導地位 B.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C.闡釋了建設敵后根據地的重要性 D.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體現【答案】D【知識點】秋收起義與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設【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毛澤東根據秋收起義受挫的實際情況,提出放棄攻打大城市,轉向敵人統治薄弱的農村,保存力量發動農民革命,這是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體現,D項正確;題干中并沒有突出農民在革命中的領導地位相關內容,主要圍繞的是革命戰略的調整,排除A項;開辟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是一個長期的實踐過程,不是這一論述就直接開辟了該道路,這一論述只是體現了戰略方向的思考轉變,排除B項;題干中主要強調的是起義受挫后的戰略轉變,重點并非闡述建設敵后根據地的重要性,敵后根據地是抗日戰爭時期的概念,與秋收起義后的這一時期背景不同,排除C項。故選D項。19.(2025·河南·三模)1933年,閩浙贛蘇維埃政府的報告指出,使廣大群眾具備看蘇維埃法令、研究政治問題的識字能力是目前最重要的工作。隨后又編制了識字教育新教材。(下圖為識字教育插圖之一)。這一時期識字教育的開展旨在( )A.提高民眾的文化素質 B.推動國民革命的開展C.打破國民黨的軍事圍剿 D.動員民眾參與土地革命【答案】D【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理論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3年的中國。據材料“使廣大群眾具備看蘇維埃法令、研究政治問題的識字能力”結合所學可知,1933年正處于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需要廣大民眾的積極參與和支持,通過識字教育,能讓民眾更好地理解蘇維埃法令,了解土地革命的政策和意義,從而動員民眾積極參與土地革命,D項正確;據所學可知,1933年革命斗爭是首要任務,一切工作都圍繞著革命斗爭展開,提高民眾文化素質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革命斗爭,可見,提高民眾的文化素質并非主要目的,排除A項;國民革命發生于1924—1927年,與題干中的1933年時間不符,排除B項;打破國民黨的軍事圍剿主要依靠軍事斗爭等手段,識字教育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凝聚人心,但并不能直接打破國民黨的軍事圍剿,排除C項。故選D項。20.(2025·山東·模擬預測)1930年2月,中共閩西特委制定《合作社講授大綱》,強調合作社應為群眾所組織的經濟團體,不是政府所辦的救濟機關;合作社應以增進社員共同的經濟幸福為目的,不以營利為目的。這在當時( )A.意在瓦解封建經濟基礎 B.利于增強群眾經濟自主C.凸顯土地革命政策導向 D.旨在推動武裝斗爭深入【答案】B【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理論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目的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0年(中國)。根據材料可知,1930年中共閩西特委強調合作社是群眾組織的經濟團體,以增進社員共同經濟幸福為目的,這有利于讓群眾自主組織起來發展經濟,增強群眾經濟自主能力,B項正確;材料未提及對封建經濟基礎的沖擊,“意在瓦解封建經濟基礎”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合作社的性質和目的,沒有涉及土地革命相關內容,“凸顯土地革命政策導向”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合作社的性質和目的,與武裝斗爭深入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項。故選B項。21.(24-25高三下·海南·階段練習)下圖是中國近代一次戰爭形勢圖。這次戰爭( )A.借助正確軍事路線紅軍取得了勝利 B.實現了紅軍的戰略大轉移C.沉重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氣焰 D.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之火【答案】A【知識點】紅軍長征的進程【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紅軍長征初期由于“左”傾錯誤軍事路線,遭受重大損失,遵義會議后確立了正確的軍事路線,紅軍取得了一系列勝利,如四渡赤水等,A項正確;長征實現了紅軍的戰略大轉移,但從圖中主要體現的是長征中的戰斗與行軍路線等,并沒有突出其戰略大轉移的意義,排除B項;紅軍長征主要是為了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保存革命力量,主要針對的是國民黨反動派,并非直接沉重打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氣焰,排除C項;點燃“工農武裝割據”之火的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與本題戰爭形勢圖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22.(2025·江西·模擬預測)1932年1月,《湘鄂贛省鄂東第二次各縣區蘇聯席會議文化問題決議案》指出實施共產社會主義教育,提高工農兵士群眾文化水平與堅定工農兵士群眾階級政治認識。“工農兵俱樂部,是實施共產社會主義最好的方式,一方面是教育宣傳群眾的機關;另一方面即是調節工農兵士群眾殘酷斗爭中的枯燥生活?!痹摏Q議案( )A.弘揚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B.借鑒了蘇聯文化建設的經驗C.適應了當時革命斗爭的需要 D.落實了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答案】C【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理論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當時處于革命時期,通過“工農兵俱樂部”實施共產主義教育,提高工農兵群眾文化水平與階級認識,既可以進行教育宣傳,又能調節工農兵群眾殘酷斗爭中的枯燥生活,這對于凝聚工農兵力量,推動革命斗爭具有積極意義,非常適應當時革命斗爭的需要,C項正確;題干中主要強調的是實施共產主義教育、提高工農兵群眾文化水平和階級認識等與革命相關的內容,并未提及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相關,排除A項;蘇區開展的教育是為了提高工農兵群眾的“文化水平”和“階級政治認識”,這說明該決議案適應了當時與國民黨反動派開展革命斗爭的需要,題干中沒有任何信息表明借鑒了蘇聯文化建設的經驗,屬于無中生有,排除B項;民族統一戰線是在抗日戰爭時期為團結抗日力量而形成的,1932年還未形成民族統一戰線,材料也未涉及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排除D項。故選C項。23.(2025·河南·模擬預測)20世紀30年代,中華蘇維埃政府深入群眾組織農業生產,幫助群眾解決生產中的具體問題,并大力推廣農業生產知識,實行農業技術改革,進行勞力互助,開展積肥運動,興修水利。這些舉措( )A.鞏固了蘇維埃政權的社會基礎 B.推動了減租減息政策的實施C.加快了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步伐 D.反映了土地改革運動的開展【答案】A【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理論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詳解】根據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根據材料“中華蘇維埃政府深入群眾組織農業生產,幫助群眾解決生產中的具體問題”“大力推廣農業生產知識,實行農業技術改革,進行勞力互助,開展積肥運動,興修水利”及所學知識可知,中華蘇維埃政府的舉措有助于提高農民生產水平,改善農民生活,密切蘇維埃政府與農民的聯系,這鞏固了蘇維埃政權的社會基礎,A項正確;減租減息政策實施對象是地主,且施行于全面抗戰時期,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發生在新中國成立后,排除C項;土地改革運動發生在解放戰爭時期以及新中國成立初期,排除D項。故選A項。24.(24-25高三下·湖南·階段練習)下面為1915—1936年中國近代工業核密度(即分布密度)示意圖。這反映出當時中國( )A.商品經濟有所發展 B.民族工業發展遭遇瓶頸C.產業布局亟待優化 D.國民經濟結構得到調整【答案】C【知識點】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5-1936年,中國工業發展呈現區域不平衡性,產業布局亟待優化,C項正確;題干重點是工業分布的不均衡性,而非商品經濟發展的“程度”,排除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15—1936年期間,民族工業經歷了“短暫春天”、戰后調整及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局部發展,整體呈波動上升趨勢,并非全面“遭遇瓶頸”,而分布圖僅反映空間分布,未涉及發展速度或困境,排除B項;國民經濟結構調整涉及工業、農業、服務業的比例變化,而圖示僅反映工業內部的空間分布,未涉及其他產業,也未體現經濟結構的調整,排除D項。故選C項。25.(2025·湖南·模擬預測)下圖為某時期中央執行委員會發行的經濟建設公債券。該公債券準購買者以糧食或金錢自由交付,可在市場上自由流通。公債券上半部分為正券,下半部分是為期7年的票息。這可用于說明( )A.根據地對經濟建設的積極探索 B.根據地金融體系的完善與成熟C.政府團結抗戰形式的豐富拓展 D.民眾的生活水平得以顯著提高【答案】A【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理論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國共對峙時期(中國)。根據公債券上的信息可知,該時期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時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發行公債券是一種發展經濟、解決資金等問題的嘗試,是對根據地經濟建設的積極探索,A項正確;金融體系的完善與成熟包含多種金融機構、多樣的金融產品及健全的金融監管等方面的內容,材料無法體現,排除B項;材料沒有足夠多的信息表明該公債發行與團結抗戰有直接關系,且通過公債券“蘇維埃共和國”信息可知,此時主要矛盾為階級矛盾,排除C項;公債主要是與籌集資金等經濟活動相關,無法說明民眾生活水平程度的問題,排除D項。故選A項。26.(2025·廣東廣州·模擬預測)1929年在《古田會議決議》中,毛澤東提出要教育黨員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勢的分析和階級力量的估量,指出要以社會經濟的調查研究為基礎來決定黨的策略方針,強調“離開了實際情況的調查,就要墮入空想和盲動的深坑”。上述決議( )A.使中共徹底擺脫蘇俄革命模式 B.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體現C.使全黨擺脫了教條主義的束縛 D.推動了土地革命的迅速展開【答案】B【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理論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毛澤東在決議中強調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方法分析中國實際,注重調查研究,這正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結合的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指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古田會議決議》是這一進程的重要標志,B項正確;《古田會議決議》確實強調從中國實際出發,反對盲目照搬外國經驗,但“徹底擺脫”的說法過于絕對。當時中共仍在一定程度上受共產國際和蘇俄模式的影響,并未完全擺脫,排除A項;《古田會議決議》確實反對教條主義(即脫離實際的盲目照搬),但“使全黨擺脫”的說法過于絕對。當時教條主義在黨內仍有較大影響(如后來的王明“左”傾錯誤),并未完全擺脫,排除C項;《古田會議決議》主要聚焦于黨和軍隊的建設(如思想建黨、政治建軍),并未直接涉及土地革命的具體政策,排除D項。故選B項。27.(2025·遼寧葫蘆島·二模)20世紀30年代,中國經濟結構與稅制結構呈現出不均衡發展態勢:占國民經濟30%多的工商業承擔了85%以上的稅收,占國民經濟60%多的農業所承擔的稅收不足15%。這一現象表明了當時中國( )A.農業納稅能力弱 B.稅制設計不合理C.扶持工商業發展 D.工商業已成支柱【答案】B【知識點】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30年代(中國)。根據材料“中國經濟結構與稅制結構呈現出不均衡發展態勢”可知,經濟占比與納稅比例失衡,表明稅制設計不合理,無法有效調節經濟,B項正確;農業納稅少主要是稅制結構問題,并非單純納稅能力弱,排除A項;工商業稅收負擔重,并非扶持,排除C項;僅從納稅多不能得出工商業已成國家財政主要支柱,且當時農業經濟占比更大,排除D項。故選B項。28.(2025·廣東廣州·三模)1936年3月中旬,紅二、六軍團從黔滇邊境北進,準備與紅四方面軍會合。紅四方面軍全軍指戰員在“迎接二、六軍團”“準備北上”的口號下,積極展開了整編、訓練、籌集物資等準備工作。這些工作旨在( )A.宣告長征的偉大勝利 B.鼓舞群眾開展土地革命C.堅定抗日救亡的決心 D.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圍堵【答案】C【知識點】紅軍長征的進程【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6年(中國)。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6年3月中旬,紅二、六軍團與紅四方面軍的會合準備工作,此時中央紅軍早已于1935年10月到達陜北地區為中國革命建立了新的根據地,成為全國抗日救亡的中心,而此時紅二、六軍團與紅四方面軍的會合,是為了北上抗日做準備。所以,紅二、六軍團與紅四方面軍的會合準備工作更加堅定了抗日救亡的決心,C項正確;長征勝利的標志是1936年10月三大主力會師,1936年3月仍處于長征中途,排除A項;土地革命是蘇區建設的核心內容,但紅四方面軍此時處于長征轉移中,主要任務是軍事突圍,而非發動群眾土改,排除B項;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圍堵的是紅軍在撤退中的戰略與戰術,紅二、六軍團與紅四方面軍的會合準備工作沒有直接幫助紅軍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圍堵,排除D項。故選C項。29.(2025·貴州銅仁·模擬預測)1931年通過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關于經濟政策的決定》規定:“特別注意保障供給紅軍的一切企業的發展”“必須極力幫助消費合作社的組織與發展”“蘇維埃應保證商業自由,不應干涉經常的商品市場關系”。這一規定( )A.旨在扶植國內的民族企業 B.有效鞏固了革命統一戰線C.削弱政府對經濟干預程度 D.有利于提高人民生產熱情【答案】D【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理論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詳解】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目的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1年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1931年處于土地革命時期,國共內戰,為應對國民黨對革命根據地的封鎖,蘇維埃政府對根據地開展經濟建設活動,通過保障工廠發展、建立合作社、利用商品市場關系等方式激勵人民生產,為共產黨提供充足的物質基礎,D項正確;當時民族企業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這些城市處于國民黨控制范圍,且材料中“消費合作社”的主要對象是農民,選項片面解讀材料,排除A項;“革命統一戰線”的時間是1924-1927年國民革命時期,1927年國共合作破裂,革命統一戰線瓦解,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側重的是對根據地經濟的發展,政府手段是次要內容,不符合材料主旨,且當時進行“保障企業發展”體現的是政府對企業生產的支持,“削弱”說法不嚴謹,排除C項。故選D項。30.(2025·安徽淮北·模擬預測)有研究者指出,土地革命集中爆發的東南地區,土地集中程度并非想象中的嚴重,中央蘇區所在地閩、贛兩省在江南更屬于土地分散區域,反動力量的薄弱、獨特的自然環境、大革命的良好基礎,為蘇維埃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有利條件,也是推動這里成為革命中心區的主要原因。這可用于說明( )A.革命道路選擇的特殊性 B.中共革命政策的重要性C.土地革命原因的多樣性 D.統一戰線政策的必要性【答案】C【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理論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東南地區成為革命中心區是因為土地集中程度情況、反動力量狀況、自然環境以及大革命基礎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體現了土地革命爆發在該地區原因的多樣性,C項正確;題干主要強調的是東南地區成為革命中心區的多種有利因素,而非革命道路選擇的特殊性,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A項;題干中并沒有重點突出中共革命政策的重要性,更多的是在說東南地區自身具備的各種條件,排除B項;土地革命時期,國共合作已經破裂,不存在統一戰線政策,排除D項。故選C項。二、綜合題31.(2025·河南·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漢代官員離任后回歸鄉里的比比皆是。大批官員回歸鄉里,或“臥不出戶”,或“守約鄉閭”,或“賑宗族朋友”,或“教授門生”。《后漢書·楊厚列傳》:“(厚)固稱病求退。帝許之,賜車馬錢帛歸家。修黃老,教授門生……鄉人謚曰文父。”《后漢書·孔奮列傳》:“(奮)上病去官,守約鄉閭?!薄逗鬂h書·廉范列傳》:“在蜀數年,坐法免歸鄉里。范世在邊,廣田地,積財粟,悉以賑宗族朋友。”回歸鄉里的官員中也不乏擾亂鄉里者,如酷吏寧成“歸家……乃貰貸陂田千余頃,假貧民,役使數千家”,無疑成了地方豪強。灌夫失官后在其家鄉“陂池田園,宗族賓客為權利,橫于潁川”。——摘編自卜憲群《秦漢鄉里社會演變與國家治理的歷史考察》材料二 在國民黨“訓政”下,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和宗法制度之下,過著傳統的生活。城市呈現出奢華與簡陋兩極化的傾向。工人失業率近30%,勞動條件惡劣,工作時間長,工資低。社會生活中賭博盛行,土匪、盜賊、流氓猖獗,嚴重危害著人們的正常生活。1931—1934年,中央根據地進行了3次民主選舉,許多地方80%以上的選民參加了投票。蘇維埃政權興辦各種文化教育事業來滿足人民的要求。根據地開展經濟建設,通過開荒種地、興修水利,以及組織廣大的消費合作社、生產合作社、借貸合作社,打破了敵人的經濟封鎖,改善了人民生活。廣大人民投入到蘇區火熱的社會生活中,成立了工會、貧民團、婦女代表會、少年先鋒隊等組織,建立了當時中國最有秩序、最為平等和朝氣蓬勃的社會。——摘編自王文泉、劉天路《中國近代史(1840—1949)》(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漢代官員離任后歸鄉定居對鄉里治理的利弊。(2)根據材料二,簡析20世紀30年代國共社會治理效果的顯著差異,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出現這種差異的原因。【答案】(1)利:促進鄉村的開發和經濟發展;促進儒學的傳播和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有利于和睦鄰里關系;增強本地與外界的聯系;帶動形成積極向上的風氣等。弊:與地方官吏勾結;加劇土地兼并;損害社會公正;橫行鄉里,激化社會矛盾;聚居宗族,形成豪強,危及政權穩定等。(2)差異:政治上,國統區人民受封建主義的壓迫剝削,蘇區人民享受到真正的獨立、民主;經濟上,國統區貧富差距大,普通民眾生活艱難,蘇區人民經濟上翻了身,生活水平提高;社會生活上,國統區存在落后的社會風氣,社會秩序混亂,蘇區文化教育事業發展,社會風氣健康向上。原因:國民黨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實行一黨獨裁;中國共產黨代表最廣大人民的利益,探索建立新型社會體制;蘇區開展土地革命,受到了農民的歡迎;蘇區取消了帝國主義的特權;蘇區建立高效廉潔的政權機關;蘇區進行了廣泛的社會改革等。【知識點】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措施、秋收起義與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設【詳解】(1)本題是評價題。時空是漢代中國。利:根據“范世在邊,廣田地,積財粟,悉以賑宗族朋友”可知,促進鄉村的開發和經濟發展;根據“守約鄉閭”“教授門生”“修黃老,教授門生”等可知,促進儒學的傳播和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根據“守約鄉閭”可知,有利于和睦鄰里關系;結合材料及所學還可從增強本地與外界的聯系、帶動形成積極向上的風氣等方面進行分析回答。弊:根據“歸家……乃貰貸陂田千余頃,假貧民,役使數千家”“陂池田園,宗族賓客為權利,橫于潁川”等及所學可知,與地方官吏勾結;加劇土地兼并;損害社會公正;橫行鄉里,激化社會矛盾;聚居宗族,形成豪強,危及政權穩定等。(2)本題是對比題、原因題。時空是20世紀30年代中國。差異:根據“1931—1934年,中央根據地進行了3次民主選舉,許多地方80%以上的選民參加了投票”等及所學可知,政治上,國統區人民受封建主義的壓迫剝削,蘇區人民享受到真正的獨立、民主;根據“城市呈現出奢華與簡陋兩極化的傾向”“根據地開展經濟建設,通過開荒種地、興修水利,以及組織廣大的消費合作社、生產合作社、借貸合作社,打破了敵人的經濟封鎖,改善了人民生活”可知,經濟上,國統區貧富差距大,普通民眾生活艱難,蘇區人民經濟上翻了身,生活水平提高;根據“社會生活中賭博盛行,土匪、盜賊、流氓猖獗,嚴重危害著人們的正常生活”“蘇維埃政權興辦各種文化教育事業來滿足人民的要求”“廣大人民投入到蘇區火熱的社會生活中,成立了工會、貧民團、婦女代表會、少年先鋒隊等組織,建立了當時中國最有秩序、最為平等和朝氣蓬勃的社會”可知,社會生活上,國統區存在落后的社會風氣,社會秩序混亂,蘇區文化教育事業發展,社會風氣健康向上。原因:根據所學可從國共兩黨的階級屬性及中國共產黨在蘇區進行的土地革命、民主政治建設等方面分析原因。32.(2025·貴州銅仁·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材料二 長征標語口號承載著紅軍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基于理想、信念所鑄成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和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紅軍戰士以“踢死黔軍,踩死川軍,打死滇軍,拖死中央軍”“突破烏江”“拿下桐梓”“完成軍委所給先頭師的戰斗任務”“到遵桐去慶祝新年”“四道封鎖線都一連突破”“烏江雖險,又怎能攔住紅軍的飛渡”“你進攻,咱后退,你是咱的運輸隊,要想消滅咱紅軍,除非咱們打瞌睡”“紅軍都是鋼鐵漢,理想信念高于天,野菜充饑志越堅”等鏗鏘有力的口號和標語,激勵著戰士們的斗志。紅軍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對長征標語口號的形式和載體進行大膽創新。長征所經之處,標語遍布,口號在大街小巷、場壩院落、田間地頭高呼。長征期間,紅軍走到哪里,就把標語口號帶到哪里。紅軍既是標語口號的創作主體,更是傳播主體,人民群眾既是長征標語口號的受眾,也自發成為黨和紅軍的宣傳者。——袁馗《紅軍長征中的標語口號:長征精神的生動載體》(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解釋紅軍遠征困難的原因。(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長征精神的認識。【答案】(1)原因:長征途中惡劣的自然環境;國民黨的圍追堵截和地方武裝的襲擾;紅軍缺乏先進的武器裝備和充足的物資補給;內部矛盾和分裂。(3點)(2)認識: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二萬五千里長征中創造的革命精神,紅軍在長征途中表現出對革命理想和事業無比的忠誠、堅定的信念,表現出不怕犧牲、敢于勝利的無產階級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長征精神是不畏艱難,不怕困苦,不怕流血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弘揚長征精神有利于弘揚民族精神,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為社會的全面進步提供精神動力。弘揚長征精神有利于促進精神文明的建設與發展,可以使人們正確認識歷史,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有利于發揚艱苦奮斗和艱苦創業精神,鼓舞廣大人民努力奮斗。(言之有理即可)【知識點】紅軍長征的意義、紅軍長征的進程、紅軍長征的背景【詳解】(1)本題是背景題。時空是近代的中國。根據材料一“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可知,國民黨的圍追堵截和地方武裝的襲擾;根據材料一“長征途徑省份(包括出發和到達省份)”中的“四川、西康、青海、甘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長征途中惡劣的自然環境;根據材料一“紅四方面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內部矛盾和分裂;根據材料一“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紅軍缺乏先進的武器裝備和充足的物資補給。(2)本題是認識題。時空是近代的中國。根據材料一“長征行軍里程累積”里的“2.5萬里”與材料二“烏江雖險,又怎能攔住紅軍的飛渡”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二萬五千里長征中創造的革命精神,紅軍在長征途中表現出對革命理想和事業無比的忠誠、堅定的信念,表現出不怕犧牲、敢于勝利的無產階級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根據材料二“長征標語口號承載著紅軍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基于理想、信念所鑄成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和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長征精神是不畏艱難,不怕困苦,不怕流血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弘揚長征精神有利于弘揚民族精神,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為社會的全面進步提供精神動力;根據材料二“紅軍既是標語口號的創作主體,更是傳播主體,人民群眾既是長征標語口號的受眾,也自發成為黨和紅軍的宣傳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弘揚長征精神有利于促進精神文明的建設與發展,可以使人們正確認識歷史,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有利于發揚艱苦奮斗和艱苦創業精神,鼓舞廣大人民努力奮斗。33.(2025·江西·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18年7月,李大釗指出,“俄羅斯之革命是二十世紀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會主義上之革命,是社會的革命而并著世界的革命之采色者也”;對于這場革命,中國人“惟有翹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而求所以適應此世界的新潮流”;“歐洲各國的資本制度一天盛似一天,中國所受他們經濟上的壓迫也就一天甚似一天;中國雖曾用政治上的勢力抗拒過幾回,結果都是敗辱?!倍砹_斯式的革命,將看似強大的俄國帝國主義和官僚地主迅速推翻。1918年夏,孫中山致電列寧和蘇維埃政府,在對蘇俄革命表示欽佩的同時,初步表明了“中俄兩黨團結共同斗爭”的期望。1919年7月25 日,蘇俄政府發布第一次對華宣言,宣布廢除沙皇政府與中國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同時建議中國政府與蘇俄建立正式的外交關系。1920年4月,在共產國際的指派下,俄共黨員維經斯基來到北京,受到了李大釗的熱烈歡迎。——摘編自王偉《澄明、鏡鑒與探索:李大釗與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話語權的構建》材料二 學界對于井岡山時期中國革命道路探索的重要歷史定位與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狀態存在著一定的共識,同時也存在一定的爭議。當前對這一問題主要存在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是“無關論”,認為井岡山時期的中國革命道路探索是毛澤東的獨創,并且背離了“正統的”馬克思主義。第二種觀點是“陰謀論”,認為所謂的“中國道路”只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嚴格指導下的產物,是蘇俄向外擴展的“陰謀”。第三種觀點是“結合論”,越來越多的中西方學者提出了更為中立的看法,也就是把中國革命道路看成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結合。——摘編自林修能《井岡山時期中國革命道路探索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與發展》(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李大釗主張中國進行“俄式革命”的依據。(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中國近現代史的相關知識,評述材料二中的任一觀點。【答案】(1)依據:俄國革命的先進性;中國面臨的經濟壓迫;俄國革命的示范作用;蘇俄的友好態度;革命力量的交流與互動。(2)示例一:觀點:贊同中國革命道路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結合。闡述:在井岡山時期,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實現了全方位的結合。軍事上,毛澤東提出的“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十六字訣,是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與中國農村地形、敵我力量對比等實際情況相結合的經典范例。這種靈活的游擊戰術,充分發揮了我軍在機動性和群眾基礎方面的優勢,有效保存和發展了革命力量。政權建設方面,根據地建立的工農兵政權,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人民當家作主理念。通過民主選舉產生政權機構,保障了廣大工農群眾的政治權利,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在中國農村的生動實踐。經濟建設上,根據地開展的土地革命和經濟生產活動,既滿足了農民的土地需求,又促進了根據地經濟的發展,為革命斗爭提供了物質保障,是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與中國農村經濟實際相結合的成禾。總之,井岡山時期探索出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產物。示例二:觀點:“陰謀論”將中國革命道路污蔑為蘇俄向外擴展的“陰謀”,是對中國革命歷史的歪曲。闡述:中國共產黨在探索革命道路過程中,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從秋收起義攻打長沙受挫后,毛澤東果斷決定放棄攻打大城市,轉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這一決策是基于對中國國情的深刻洞察。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決定了城市敵人力量強大,而農村有著廣闊的空間和豐富的人力資源。中國共產黨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開展武裝斗爭,建立革命政權,都是根據中國實際情況做出的戰略選擇。雖然在革命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借鑒了蘇俄革命的一些經驗,但絕不是盲目照搬,更不是蘇俄“陰謀”的產物。例如,井岡山根據地的建設,從土地革命政策的制定,到軍事斗爭策略的運用,都是結合實際情況,經過不斷實踐和總結得出的。【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理論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國共產黨誕生的背景【詳解】(1)本題是背景題。時空是近代中國。依據:根據材料“俄羅斯之革命是二十世紀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會主義上之革命,是社會的革命而并著世界的革命之采色者也”“惟有翹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而求所以適應此世界的新潮流”可知,俄國革命的先進性;根據材料“歐洲各國的資本制度一天盛似一天,中國所受他們經濟上的壓迫也就一天甚似一天;中國雖曾用政治上的勢力抗拒過幾回,結果都是敗辱”可知,中國面臨的經濟壓迫;根據材料“俄羅斯式的革命,將看似強大的俄國帝國主義和官僚地主迅速推翻”可知,俄國革命的示范作用;根據材料“1919年7月25 日,蘇俄政府發布第一次對華宣言,宣布廢除沙皇政府與中國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同時建議中國政府與蘇俄建立正式的外交關系”可知,蘇俄的友好態度;根據材料“1918年夏,孫中山致電列寧和蘇維埃政府,在對蘇俄革命表示欽佩的同時,初步表明了‘中俄兩黨團結共同斗爭’的期望”“1920年4月,在共產國際的指派下,俄共黨員維經斯基來到北京,受到了李大釗的熱烈歡迎”可知,革命力量的交流與互動。(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近代中國。首先,明確觀點,總述立場 。從材料“第一種觀點是‘無關論’,認為井岡山時期的中國革命道路探索是毛澤東的獨創,并且背離了“正統的”馬克思主義”“第二種觀點是‘陰謀論’,認為所謂的‘中國道路’只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嚴格指導下的產物,是蘇俄向外擴展的‘陰謀’”“第三種觀點是‘結合論’,越來越多的中西方學者提出了更為中立的看法,也就是把中國革命道路看成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結合”這三種觀點明確選擇評述的觀點(如“結合論”)。示例:贊同中國革命道路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結合。其次,從政治、軍事、經濟、思想等角度切入,每個分論點需結合具體歷史事件、政策或人物思想,論證自己的觀點。示例:分論點1:軍事斗爭策略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毛澤東提出“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十六字訣游擊戰術。馬克思主義認為“武裝斗爭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基本形式”,但毛澤東根據井岡山 山區地形 和 敵強我弱 的現實,創新游擊戰法,將馬克思主義暴力革命理論轉化為適應中國農村斗爭的具體實踐。 分論點2:政權建設的本土化實踐 。井岡山根據地建立工農兵代表會議制度,頒布《井岡山土地法》。馬克思主義主張“無產階級專政”,而中國農村以農民為主體。毛澤東通過 土地革命 (沒收地主土地分給農民)和 基層民主選舉 ,將無產階級專政理論轉化為“工農聯盟”的政權形式,解決了農民問題這一中國革命的核心問題。 分論點3:經濟政策的創造性轉化 。根據地開展“打土豪、分田地”運動,發展合作社經濟。馬克思主義要求“消滅剝削制度”,但中國農村的封建土地制度與歐洲資本主義剝削形式不同。中國共產黨通過 階級分析 (區分地主、富農、中農、貧農)和 漸進改革 (如土地分配政策多次調整),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與中國農村實際的結合。最后,總結升華。從歷史價值、現實啟示、理論貢獻等角度總結或者回歸題目要求,強調評述觀點的歷史解釋力。比如:總之,井岡山時期探索出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產物。34.(24-25高三上·江西·階段練習)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19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湘江評論》連載毛澤東的《民眾的大聯合》一文。文中對辛亥革命作了生動的描述并指出:辛亥革命使人們有了“一層覺悟”,這就是“知道圣文神武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設的”。人們應該有話敢說,有事敢做。同時又指出,雖然辛亥革命所持之“主義”,是為一般民眾所贊成的,但革命行動本身,卻缺乏廣大民眾的參與,沒有建立起“民眾的大聯合”。——摘編自魯振祥《孫中山·辛亥革命·三民主義:毛澤東半個世紀論說述要》材料二 在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一百年(1840—1940年)中,分為前八十年和后二十年兩個大段落。這兩大段落中,各有一個基本的帶歷史性質的特點,即在前八十年,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屬于舊范疇的;而在后二十年,由于國際國內政治形勢的變化,便屬于新范疇了。舊民主主義——前八十年的特點,新民主主義——后二十年的特點。這種區別,在政治上如此,在文化上也是如此。——摘編自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評析毛澤東對辛亥革命的認識。(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的意義。【答案】(1)評析:在民族危機深重、北洋軍閥統治黑暗、馬克思主義進一步傳播的背景下,毛澤東闡述了對辛亥革命的認識;毛澤東一方面肯定辛亥革命推翻君主專制統治的進步性,另一方面指出辛亥革命脫離廣大群眾的局限性,認識客觀全面;其認識有利于人民(尤其是進步青年)汲取歷史經驗教訓,為繼續救亡圖存進行民主革命尋找新的方法與出路。(從為什么、是什么、怎么樣三個層面答,每點2分,共6分)(2)意義:①區分新舊民主主義的不同特點,有利于動員和組織更廣泛的力量參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科學指導了中國革命;②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發展(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大理論成果);③系統闡明新民主主義理論,是毛澤東思想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④為新中國的建立以及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提供思想理論指導。【知識點】工農武裝割據理論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詳解】(1)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一“1919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辛亥革命使人們有了‘一層覺悟’”并結合所學,從背景、內容、影響等角度來展開毛澤東對辛亥革命的認識得出,背景:根據材料“1919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和所學知識可知,在民族危機深重、北洋軍閥統治黑暗、馬克思主義進一步傳播的背景下,毛澤東闡述了對辛亥革命的認識;內容:據材料一“知道圣文神武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設的”得出毛澤東一方面肯定辛亥革命推翻君主專制統治的進步性;據材料一“缺乏廣大民眾的參與,沒有建立起‘民眾的大聯合’”得出另一方面指出辛亥革命脫離廣大群眾的局限性,認識客觀全面;影響: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毛澤東對辛亥革命的認識有利于人民(尤其是進步青年)汲取歷史經驗教訓,為繼續救亡圖存進行民主革命尋找新的方法與出路。(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二“舊民主主義——前八十年的特點,新民主主義——后二十年的特點”,材料一“缺乏廣大民眾的參與,沒有建立起‘民眾的大聯合’”得出,區分新舊民主主義的不同特點,有利于動員和組織更廣泛的力量參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科學指導了中國革命;據材料二“在后二十年,由于國際國內政治形勢的變化,便屬于新范疇了”并結合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等相關知識可知,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發展(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大理論成果);據材料二出處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并結合所學得出,系統闡明新民主主義理論,是毛澤東思想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結合新中國歷史等相關知識得出,為新中國的建立以及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提供思想理論指導。35.(24-25高三上·安徽·開學考試)賦稅是社會治理的重要物質保證。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農業是歷代私有制國家賦稅收入的主要來源,歷代統治者無不把“令民歸心于農”作為“治國之要”。早在商鞅變法時,秦孝公就頒布法令:“大小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者多,復其身”。唐宋以后,隨著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發展,土地占有矛盾日趨加劇,封建國家日益重視荒地的開墾,例如,洪武二十八年,明政府下令:山東、河南農民“新墾田地,不論多寡,俱不起科”??滴跏暌幎ǎ骸八煤蟾魇¢_墾荒地,俱再加寬限,通計十年方行起科”。除上述目的外,歷史上還有因“凡水旱蟲霜為災,十分損四以上免租”、“民產子,復勿事二歲”而減免賦稅的情況。——摘編自劉德成《中國古代減免賦稅析論》材料二 至是,炎建議作兩稅法。先計州縣每歲所應費用及上供之數而賦于人,量出以制入。戶無主客,以現居為薄,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為行商者,在所州縣稅三十之一,使與居者均,無僥利。居人之稅,秋、夏兩征之。其租庸調、雜徭悉省。——選自《資治通鑒》材料三 土地革命時期,蘇區開始建立稅收制度,不過主要由富有階層承擔,一般民眾的稅負很輕。土地稅征收中“貧農中農稅輕,富農稅重,雇農及紅軍家屬免稅”。營業稅按照商業資本大小及盈余多少征收統一的累進稅,資本在百元以下的群眾合作社以及農民直接出售剩余產品的都實行免稅政策。關稅一般是輕稅或者免征,一切貨物在邊境納稅之后通行全蘇區,不重復征稅。中國共產黨沒有完全依靠稅收,而是采取“取之于己”的方針:一是紅軍公田收入;二是來自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手工業收入;三是發展經濟,開展生產建設。——摘編自趙云琪《從歷史視角看中國共產黨“輕稅于民”的稅收政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中國古代政府減免賦稅的原因。(2)依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概括唐朝后期賦稅制度的特點。(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中國共產黨稅收制度的特征,并簡要評價中國古代政府與近代中共減免賦稅的做法。【答案】(1)原因:鼓勵農業生產,促進經濟發展,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減輕自然災害對衣民的影響;增加人口,促進人口增長。(2)特點:以人丁和財產為主要征稅標準;稅收分夏秋兩季征收;簡化稅收名目;擴大征稅對象。(3)特征:稅收負擔輕;稅收政策具有階級性;稅收來源多樣化;注重發展經濟。 評價:中國古代政府減免賦稅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穩定,但也存在著局限性,如減免賦稅的目的往往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而不是真正為了人民的利益。 近代中共減免賦稅的做法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時期為了爭取人民支持、發展經濟而采取的重要政策,它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利益的宗旨,有利于調動人民的革命積極性,促進革命的發展。同時,中共的稅收制度也注重發展經濟,為革命勝利提供了物質保障。【知識點】兩稅法、工農武裝割據理論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詳解】(1)本題是原因題。時空是古代中國。原因:根據材料“農業是歷代私有制國家賦稅收入的主要來源”“凡水旱蟲霜為災,十分損四以上免租”“土地占有矛盾日趨加劇”“民產子,復勿事二歲”和所學可知,可從增加財政收入、促進經濟發展、穩定社會秩序、減輕自然災害對衣民的影響及促進人口增長等角度進行分析。(2)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唐朝時期的中國。特點:根據材料“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可知,以人丁和財產為主要征稅標準;根據材料“秋、夏兩征之”可知,稅收分夏秋兩季征收;根據材料“其租庸調、雜徭悉省”可知,簡化稅收名目;根據材料“戶無主客,以現居為薄”可知,擴大征稅對象。(3)本題是特點題、評價題。時空是古代、近代中國。特征:根據材料“貧農中農稅輕,富農稅重,雇農及紅軍家屬免稅”可知,稅收負擔輕;根據材料“不過主要由富有階層承擔,一般民眾的稅負很輕”可知,稅收政策具有階級性;根據材料“土地稅”“營業稅”“關稅”可知,稅收來源多樣化;根據材料“三是發展經濟,開展生產建設”可知,注重發展經濟。 評價:結合上述分析和所學可知,關于古代政府減免賦稅做法的評價可從一定程度減輕農民負擔、穩定農業發展、維護社會穩定及維護封建統治的目的等角度進行分析;關于近代中共減免賦稅做法的評價可從國共十年對峙時期的社會背景、為人民謀利益的宗旨、調動群眾革命積極性及為革命勝利提供物質保障等角度進行分析。36.(2025·貴州·二模)閱讀材料,按要求作答。材料一 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受到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影響,一度堅持“城市中心論”。然而,這一理論在中國屢遭挫折。毛澤東等領導人深刻認識到中國國情,提出工農武裝割據理論,強調以農村為中心,建立革命根據地,逐步實現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戰略。這一理論的成功實踐,為中國革命開辟了新的道路。——摘編自《中國共產黨歷史》等材料二 紅軍長征是中國革命史上的一次偉大壯舉。1934年10月開始,1936年10月結束,歷時兩年,行程二萬五千里。長征途中,紅軍經歷了無數艱難險阻,包括爬雪山、過草地等極端惡劣環境,以及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盡管付出了巨大犧牲,但紅軍始終保持堅定的理想信念,最終完成了戰略轉移。長征的成功,不僅保存了革命力量,還擴大了黨的政治影響,宣傳了革命主張。——摘編自《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指出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探索中的轉變,并分析這些轉變對中國革命的影響。(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說說長征精神的內涵。【答案】(1)①轉變:從“城市中心論”轉向以農村為中心的工農武裝割據理論;從城市暴動到農村包圍城市;更加注重政治宣傳和群眾動員等。②影響:開辟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基礎;保存并壯大了革命力量,使黨能夠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繼續斗爭;擴大了黨的政治影響力,通過建立根據地和開展群眾工作,贏得了廣大農民的支持;宣傳了革命主張,為后續的戰略布局積累了寶貴經驗;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等。(2)內涵:堅定革命的理想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顧全大局、緊密團結的集體主義精神;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革命理想的傳播與升華等。【知識點】紅軍長征的意義、工農武裝割據理論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詳解】(1)本題是對比題、影響題。時空是近代中國。轉變:根據材料一“一度堅持‘城市中心論’。然而,這一理論在中國屢遭挫折”“毛澤東等領導人……提出工農武裝割據理論,強調以農村為中心,建立革命根據地?!笨芍?,從“城市中心論”轉向以農村為中心的工農武裝割據理論;根據材料一“逐步實現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戰略。”結合所學可知,從城市暴動到農村包圍城市;根據材料二“擴大了黨的政治影響,宣傳了革命主張?!苯Y合所學可知,更加注重政治宣傳和群眾動員等。影響:根據材料一“這一理論的成功實踐,為中國革命開辟了新的道路?!苯Y合所學可知,開辟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基礎;根據材料二“長征的成功,不僅保存了革命力量?!苯Y合所學可知,保存并壯大了革命力量,使黨能夠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繼續斗爭;根據材料一“以農村為中心,建立革命根據地”和材料二“擴大了黨的政治影響”結合所學可知,擴大了黨的政治影響力,通過建立根據地和開展群眾工作,贏得了廣大農民的支持;根據材料二“宣傳了革命主張”結合所學可知,宣傳了革命主張,為后續的戰略布局積累了寶貴經驗;根據材料一“毛澤東等領導人深刻認識到中國國情,提出工農武裝割據理論”結合所學可知,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等。(2)本題是認識題。時空是近代中國。內涵:根據材料二“紅軍始終保持堅定的理想信念?!苯Y合所學可知,堅定革命的理想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根據材料二“經歷了無數艱難險阻……付出了巨大犧牲。”結合所學可知,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根據材料一“毛澤東等領導人深刻認識到中國國情”結合所學可知,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根據材料二“最終完成了戰略轉移”結合所學可知,顧全大局、緊密團結的集體主義精神;根據材料二“擴大了黨的政治影響,宣傳了革命主張?!苯Y合所學可知,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革命理想的傳播與升華等。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必修綱要上第21課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一、單選題1.(2025·安徽·模擬預測)1931年南京國民政府軍費超過2.96億元,以此數據作為基數100得出下表數據。下列內容與此數據變化有關的是( )1931年 1932年 1933年 1934年 1935年 1936年100 102.3 122.24 124.23 123.65 152.25A.北伐戰爭逐漸取得勝利 B.“攘外必先安內”方針C.民國時期經濟日益蕭條 D.正面戰場的消耗巨大2.(2025·黑龍江哈爾濱·模擬預測)1933年,中央蘇區政府頒布《開荒規則》,規定“新墾荒地三年免交土地稅”,并動員婦女、兒童參與生產。至1934年,蘇區耕地面積擴大20%,糧食儲備增加,群眾稱“多收一擔糧,多消滅一個白匪”。這一舉措核心目的是( )A.徹底消滅封建的土地剝削制度 B.為持久抗戰積累更多物質基礎C.集中資源保障反“圍剿”斗爭 D.開辟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新道路3.(2025·河南·三模)劉伯承曾回憶說,遵義會議以后,我軍好像忽然獲得了新的生命,我軍一動,敵又須重擺陣勢,因而我軍得以從容休息,待敵部署就緒,我們卻又打到別處去了,弄得敵人撲朔迷離,到處挨打,疲于奔命。這表明紅軍( )A.軍事力量增強 B.完成戰略轉移 C.得到群眾支持 D.作戰靈活主動4.(24-25高三下·河南·階段練習)1934年1月,毛澤東在江西瑞金召開的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作《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報告,他指出:“我們應該深刻地注意群眾生活的問題,從土地、勞動問題,到柴米油鹽問題……一切這些群眾生活上的問題,都應該把它提到自己的議事日程上。”該報告的主要目的是( )A.闡述武裝斗爭的重要作用 B.強調群眾路線的實踐問題C.改變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 D.應對嚴峻的革命斗爭形勢5.(2025·四川涼山·三模)1929年,毛澤東在閩西領導革命斗爭時,強調“土地問題的解決,是閩西廣大群眾的最迫切的要求”,并積極開展土地革命,使農民獲得土地。同時,還大力發展根據地的經濟,組織生產合作社等。這一系列舉措( )A.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B.表明黨的工作重心轉移至城市C.鞏固了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基礎 D.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發展成熟6.(2025·河北唐山·模擬預測)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共產黨指出:國民黨的“所謂經濟統制,否認經濟的自由發展,以打擊民族工商業資產階級及廣大小資產階級”,實質上是“少數大資產階級分子與大官僚分子,壟斷一切財政經濟命脈”。由此可見,中國共產黨認為國民黨的經濟政策( )A.導致了邊區經濟困難 B.為軍事獨裁奠定了基礎C.造成民族經濟的崩潰 D.削弱了抗戰的經濟基礎7.(24-25高三下·遼寧沈陽·階段練習)1935年3月,紅軍某部在張貼的標語中寫道:“毛主席教我們‘打必勝的仗,走該走的路’!昨天三渡赤水,迂回北上,百姓說‘紅軍像天兵,忽東忽西讓蔣軍撲空’?!睋丝芍? )A.毛澤東思想指導地位確立 B.紅軍獲得群眾的廣泛支持C.戰略轉移從被動轉向主動 D.紅軍力量實現空前的團結8.(2025·湖南長沙·模擬預測)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規定,蘇維埃政權只承認“工人、農民、紅軍士兵及一切勞動民眾和他們的家屬”可以享有政治上的自由權利,對一切“軍閥、官僚、地主、豪紳、資本家、富農、僧侶及一切剝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則只能采取階級專政的辦法,不給他們任何的自由和權利。上述規定( )A.確立了土地革命的基本原則 B.有利于開辟中國革命新道路C.彰顯了工農民主政權的性質 D.體現了中國民主革命的要求9.(2025·河南·模擬預測)中華蘇維埃時期,蘇維埃政權在吸收農民優秀分子入黨后,不僅設有候補期制度,還要求他們接受黨員規章制度和紀律的培訓。當時政策還規定“保證商業自由”“獎勵私人經濟同時發展”,引導中小商人“集中經濟力量供給戰爭,同時極力改良民眾的生活”。這些做法( )A.調動了農民革命積極性 B.推動了蘇維埃政權建設C.保障了反“圍剿”的勝利 D.促進了解放區經濟建設10.(2025·北京昌平·二模)1928年,湘贛邊界蘇維埃政府創辦了井岡山紅軍造幣廠。造幣廠生產的銀元上有“工”字印記,稱為“工”字銀元?!肮ぁ弊帚y元重量足、成色好、信用高,湖南鄰近各縣的商民也都紛紛將手中銀元兌換成“工”字銀元。“工”字銀元( )A.實現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貨幣統一B.打破了國民黨軍對根據地的經濟封鎖C.受到了當時廣大國統區商民的一致認可D.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的制度探索11.(2025·河北秦皇島·三模)1934-1936年,在長征中一路征戰的各路紅軍,曾多次嘗試尋找或建立新的立足點。這表明,長征過程中的紅軍( )中央紅軍 先后選擇湘西川黔邊川西或川西北川濱黔邊創建革命根據地紅二、紅六軍團 先后嘗試創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黔西北革命根據地紅二十五軍 創建鄂豫陜革命根據地紅四方面軍 創建川西北、川康邊、康北革命根據地A.積極推動革命的中心向西南轉移B.致力于擴大革命根據地的國際影響C.尋求中國共產黨的集中統一領導D.一直把建立新根據地作為直接目標12.(2025·湖南長沙·一模)土地革命初期,中國共產黨曾提出“沒收一切土地”,到1929年,則調整為“沒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土地”,1931年春又允許農民租借、買賣土地。這些調整( )A.有利于擴大統一戰線 B.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C.不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D.推動了蘇維埃政權建立13.(24-25高三下·陜西寶雞·階段練習)下圖是1931年《紅星報》第60期刊登的一幅漫畫——《疾病是革命勝利的障礙物》。該漫畫反映出中華蘇維埃政府( )A.將保障民生與革命實踐相結合 B.重視調整土地革命的斗爭策略C.衛生防疫服務于意識形態建設 D.致力于推進根據地的經濟發展14.(2025·河南·模擬預測)1927年,某報告指出,紅軍“每遇休息時間,必請(譚)平山、(惲)代英等公開講演。又常開黨員大會,請(周)恩來等做報告。故雖在行軍作戰之時,黨務尚未停頓”。當時,紅軍還對政治課的教材編制、班級劃分、教授方法等做出細致規定。這說明當時( )A.紅軍的政治教育體系完備 B.中共重視軍隊的思想建設C.旨在提高民眾的文化水平 D.軍隊的作戰任務相對輕松15.(2025·江西·模擬預測)據1935年實業部中央農業實驗所全國農村副業調查,20世紀30年代江南地區副業情形如下圖所示。對該圖解釋合理的是,當時( )資料來源:根據《農村副業調查》(《農情報告》,1936年第11期)第6—7頁相關內容繪制。數字表示報告興衰次數。報告為“興”記為正數,報告為“衰”則記為負數。國民政府統治腐敗 B.官僚資本壟斷市場C.日本擴大侵華戰爭 D.農業商業化程度高16.(2025·海南海口·模擬預測)1929 年冬至 1931 年秋,湘鄂贛革命根據地蘇維埃政府先后設立省縣區各級蘇區紅色銀行,發行了多種版別的銀幣和紙幣,發布了《蘇維埃政府為創辦工農銀行頒發的布告》《敬告群眾書》,向群眾廣泛宣傳并進行政治動員。這一時期的金融改革( )A.側重于廣泛傳播革命文化 B.實現與傳統金融完全切割C.反映了群眾認知水平低下 D.增強了政權合法性與威信17.(2025·浙江·模擬預測)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經歷了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和長征初期的嚴重挫折后,通過下列哪次會議反思戰略決策和領導方式( )A.八七會議 B.瓦窯堡會議 C.遵義會議 D.西柏坡會議18.(2025·河南周口·模擬預測)秋收起義由于敵我力量懸殊、全國革命形勢低落等原因而失敗,起義部隊退到湖南瀏陽文家市集中。毛澤東向全師指戰員說:“這次武裝起義受了挫折,算不了什么!勝敗乃兵家常事。我們當前力量還小,還不能去攻打敵人重兵把守的大城市,應當先到敵人統治薄弱的農村,去保存力量,發動農民革命?!边@一論述( )A.認識到農民在革命中的領導地位 B.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C.闡釋了建設敵后根據地的重要性 D.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體現19.(2025·河南·三模)1933年,閩浙贛蘇維埃政府的報告指出,使廣大群眾具備看蘇維埃法令、研究政治問題的識字能力是目前最重要的工作。隨后又編制了識字教育新教材。(下圖為識字教育插圖之一)。這一時期識字教育的開展旨在( )A.提高民眾的文化素質 B.推動國民革命的開展C.打破國民黨的軍事圍剿 D.動員民眾參與土地革命20.(2025·山東·模擬預測)1930年2月,中共閩西特委制定《合作社講授大綱》,強調合作社應為群眾所組織的經濟團體,不是政府所辦的救濟機關;合作社應以增進社員共同的經濟幸福為目的,不以營利為目的。這在當時( )A.意在瓦解封建經濟基礎 B.利于增強群眾經濟自主C.凸顯土地革命政策導向 D.旨在推動武裝斗爭深入21.(24-25高三下·海南·階段練習)下圖是中國近代一次戰爭形勢圖。這次戰爭( )A.借助正確軍事路線紅軍取得了勝利 B.實現了紅軍的戰略大轉移C.沉重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氣焰 D.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之火22.(2025·江西·模擬預測)1932年1月,《湘鄂贛省鄂東第二次各縣區蘇聯席會議文化問題決議案》指出實施共產社會主義教育,提高工農兵士群眾文化水平與堅定工農兵士群眾階級政治認識?!肮まr兵俱樂部,是實施共產社會主義最好的方式,一方面是教育宣傳群眾的機關;另一方面即是調節工農兵士群眾殘酷斗爭中的枯燥生活?!痹摏Q議案( )A.弘揚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B.借鑒了蘇聯文化建設的經驗C.適應了當時革命斗爭的需要 D.落實了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23.(2025·河南·模擬預測)20世紀30年代,中華蘇維埃政府深入群眾組織農業生產,幫助群眾解決生產中的具體問題,并大力推廣農業生產知識,實行農業技術改革,進行勞力互助,開展積肥運動,興修水利。這些舉措( )A.鞏固了蘇維埃政權的社會基礎 B.推動了減租減息政策的實施C.加快了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步伐 D.反映了土地改革運動的開展24.(24-25高三下·湖南·階段練習)下面為1915—1936年中國近代工業核密度(即分布密度)示意圖。這反映出當時中國( )A.商品經濟有所發展 B.民族工業發展遭遇瓶頸C.產業布局亟待優化 D.國民經濟結構得到調整25.(2025·湖南·模擬預測)下圖為某時期中央執行委員會發行的經濟建設公債券。該公債券準購買者以糧食或金錢自由交付,可在市場上自由流通。公債券上半部分為正券,下半部分是為期7年的票息。這可用于說明( )A.根據地對經濟建設的積極探索 B.根據地金融體系的完善與成熟C.政府團結抗戰形式的豐富拓展 D.民眾的生活水平得以顯著提高26.(2025·廣東廣州·模擬預測)1929年在《古田會議決議》中,毛澤東提出要教育黨員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勢的分析和階級力量的估量,指出要以社會經濟的調查研究為基礎來決定黨的策略方針,強調“離開了實際情況的調查,就要墮入空想和盲動的深坑”。上述決議( )A.使中共徹底擺脫蘇俄革命模式 B.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體現C.使全黨擺脫了教條主義的束縛 D.推動了土地革命的迅速展開27.(2025·遼寧葫蘆島·二模)20世紀30年代,中國經濟結構與稅制結構呈現出不均衡發展態勢:占國民經濟30%多的工商業承擔了85%以上的稅收,占國民經濟60%多的農業所承擔的稅收不足15%。這一現象表明了當時中國( )A.農業納稅能力弱 B.稅制設計不合理C.扶持工商業發展 D.工商業已成支柱28.(2025·廣東廣州·三模)1936年3月中旬,紅二、六軍團從黔滇邊境北進,準備與紅四方面軍會合。紅四方面軍全軍指戰員在“迎接二、六軍團”“準備北上”的口號下,積極展開了整編、訓練、籌集物資等準備工作。這些工作旨在( )A.宣告長征的偉大勝利 B.鼓舞群眾開展土地革命C.堅定抗日救亡的決心 D.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圍堵29.(2025·貴州銅仁·模擬預測)1931年通過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關于經濟政策的決定》規定:“特別注意保障供給紅軍的一切企業的發展”“必須極力幫助消費合作社的組織與發展”“蘇維埃應保證商業自由,不應干涉經常的商品市場關系”。這一規定( )A.旨在扶植國內的民族企業 B.有效鞏固了革命統一戰線C.削弱政府對經濟干預程度 D.有利于提高人民生產熱情30.(2025·安徽淮北·模擬預測)有研究者指出,土地革命集中爆發的東南地區,土地集中程度并非想象中的嚴重,中央蘇區所在地閩、贛兩省在江南更屬于土地分散區域,反動力量的薄弱、獨特的自然環境、大革命的良好基礎,為蘇維埃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有利條件,也是推動這里成為革命中心區的主要原因。這可用于說明( )A.革命道路選擇的特殊性 B.中共革命政策的重要性C.土地革命原因的多樣性 D.統一戰線政策的必要性二、綜合題31.(2025·河南·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漢代官員離任后回歸鄉里的比比皆是。大批官員回歸鄉里,或“臥不出戶”,或“守約鄉閭”,或“賑宗族朋友”,或“教授門生”?!逗鬂h書·楊厚列傳》:“(厚)固稱病求退。帝許之,賜車馬錢帛歸家。修黃老,教授門生……鄉人謚曰文父。”《后漢書·孔奮列傳》:“(奮)上病去官,守約鄉閭?!薄逗鬂h書·廉范列傳》:“在蜀數年,坐法免歸鄉里。范世在邊,廣田地,積財粟,悉以賑宗族朋友。”回歸鄉里的官員中也不乏擾亂鄉里者,如酷吏寧成“歸家……乃貰貸陂田千余頃,假貧民,役使數千家”,無疑成了地方豪強。灌夫失官后在其家鄉“陂池田園,宗族賓客為權利,橫于潁川”。——摘編自卜憲群《秦漢鄉里社會演變與國家治理的歷史考察》材料二 在國民黨“訓政”下,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和宗法制度之下,過著傳統的生活。城市呈現出奢華與簡陋兩極化的傾向。工人失業率近30%,勞動條件惡劣,工作時間長,工資低。社會生活中賭博盛行,土匪、盜賊、流氓猖獗,嚴重危害著人們的正常生活。1931—1934年,中央根據地進行了3次民主選舉,許多地方80%以上的選民參加了投票。蘇維埃政權興辦各種文化教育事業來滿足人民的要求。根據地開展經濟建設,通過開荒種地、興修水利,以及組織廣大的消費合作社、生產合作社、借貸合作社,打破了敵人的經濟封鎖,改善了人民生活。廣大人民投入到蘇區火熱的社會生活中,成立了工會、貧民團、婦女代表會、少年先鋒隊等組織,建立了當時中國最有秩序、最為平等和朝氣蓬勃的社會。——摘編自王文泉、劉天路《中國近代史(1840—1949)》(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漢代官員離任后歸鄉定居對鄉里治理的利弊。(2)根據材料二,簡析20世紀30年代國共社會治理效果的顯著差異,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出現這種差異的原因。32.(2025·貴州銅仁·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材料二 長征標語口號承載著紅軍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基于理想、信念所鑄成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和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紅軍戰士以“踢死黔軍,踩死川軍,打死滇軍,拖死中央軍”“突破烏江”“拿下桐梓”“完成軍委所給先頭師的戰斗任務”“到遵桐去慶祝新年”“四道封鎖線都一連突破”“烏江雖險,又怎能攔住紅軍的飛渡”“你進攻,咱后退,你是咱的運輸隊,要想消滅咱紅軍,除非咱們打瞌睡”“紅軍都是鋼鐵漢,理想信念高于天,野菜充饑志越堅”等鏗鏘有力的口號和標語,激勵著戰士們的斗志。紅軍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對長征標語口號的形式和載體進行大膽創新。長征所經之處,標語遍布,口號在大街小巷、場壩院落、田間地頭高呼。長征期間,紅軍走到哪里,就把標語口號帶到哪里。紅軍既是標語口號的創作主體,更是傳播主體,人民群眾既是長征標語口號的受眾,也自發成為黨和紅軍的宣傳者。——袁馗《紅軍長征中的標語口號:長征精神的生動載體》(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解釋紅軍遠征困難的原因。(2)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長征精神的認識。33.(2025·江西·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18年7月,李大釗指出,“俄羅斯之革命是二十世紀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會主義上之革命,是社會的革命而并著世界的革命之采色者也”;對于這場革命,中國人“惟有翹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而求所以適應此世界的新潮流”;“歐洲各國的資本制度一天盛似一天,中國所受他們經濟上的壓迫也就一天甚似一天;中國雖曾用政治上的勢力抗拒過幾回,結果都是敗辱?!倍砹_斯式的革命,將看似強大的俄國帝國主義和官僚地主迅速推翻。1918年夏,孫中山致電列寧和蘇維埃政府,在對蘇俄革命表示欽佩的同時,初步表明了“中俄兩黨團結共同斗爭”的期望。1919年7月25 日,蘇俄政府發布第一次對華宣言,宣布廢除沙皇政府與中國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同時建議中國政府與蘇俄建立正式的外交關系。1920年4月,在共產國際的指派下,俄共黨員維經斯基來到北京,受到了李大釗的熱烈歡迎。——摘編自王偉《澄明、鏡鑒與探索:李大釗與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話語權的構建》材料二 學界對于井岡山時期中國革命道路探索的重要歷史定位與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狀態存在著一定的共識,同時也存在一定的爭議。當前對這一問題主要存在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是“無關論”,認為井岡山時期的中國革命道路探索是毛澤東的獨創,并且背離了“正統的”馬克思主義。第二種觀點是“陰謀論”,認為所謂的“中國道路”只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嚴格指導下的產物,是蘇俄向外擴展的“陰謀”。第三種觀點是“結合論”,越來越多的中西方學者提出了更為中立的看法,也就是把中國革命道路看成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結合。——摘編自林修能《井岡山時期中國革命道路探索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與發展》(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李大釗主張中國進行“俄式革命”的依據。(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中國近現代史的相關知識,評述材料二中的任一觀點。34.(24-25高三上·江西·階段練習)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19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湘江評論》連載毛澤東的《民眾的大聯合》一文。文中對辛亥革命作了生動的描述并指出:辛亥革命使人們有了“一層覺悟”,這就是“知道圣文神武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設的”。人們應該有話敢說,有事敢做。同時又指出,雖然辛亥革命所持之“主義”,是為一般民眾所贊成的,但革命行動本身,卻缺乏廣大民眾的參與,沒有建立起“民眾的大聯合”。——摘編自魯振祥《孫中山·辛亥革命·三民主義:毛澤東半個世紀論說述要》材料二 在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一百年(1840—1940年)中,分為前八十年和后二十年兩個大段落。這兩大段落中,各有一個基本的帶歷史性質的特點,即在前八十年,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屬于舊范疇的;而在后二十年,由于國際國內政治形勢的變化,便屬于新范疇了。舊民主主義——前八十年的特點,新民主主義——后二十年的特點。這種區別,在政治上如此,在文化上也是如此。——摘編自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評析毛澤東對辛亥革命的認識。(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的意義。35.(24-25高三上·安徽·開學考試)賦稅是社會治理的重要物質保證。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農業是歷代私有制國家賦稅收入的主要來源,歷代統治者無不把“令民歸心于農”作為“治國之要”。早在商鞅變法時,秦孝公就頒布法令:“大小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者多,復其身”。唐宋以后,隨著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發展,土地占有矛盾日趨加劇,封建國家日益重視荒地的開墾,例如,洪武二十八年,明政府下令:山東、河南農民“新墾田地,不論多寡,俱不起科”??滴跏暌幎ǎ骸八煤蟾魇¢_墾荒地,俱再加寬限,通計十年方行起科”。除上述目的外,歷史上還有因“凡水旱蟲霜為災,十分損四以上免租”、“民產子,復勿事二歲”而減免賦稅的情況。——摘編自劉德成《中國古代減免賦稅析論》材料二 至是,炎建議作兩稅法。先計州縣每歲所應費用及上供之數而賦于人,量出以制入。戶無主客,以現居為薄,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為行商者,在所州縣稅三十之一,使與居者均,無僥利。居人之稅,秋、夏兩征之。其租庸調、雜徭悉省。——選自《資治通鑒》材料三 土地革命時期,蘇區開始建立稅收制度,不過主要由富有階層承擔,一般民眾的稅負很輕。土地稅征收中“貧農中農稅輕,富農稅重,雇農及紅軍家屬免稅”。營業稅按照商業資本大小及盈余多少征收統一的累進稅,資本在百元以下的群眾合作社以及農民直接出售剩余產品的都實行免稅政策。關稅一般是輕稅或者免征,一切貨物在邊境納稅之后通行全蘇區,不重復征稅。中國共產黨沒有完全依靠稅收,而是采取“取之于己”的方針:一是紅軍公田收入;二是來自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手工業收入;三是發展經濟,開展生產建設。——摘編自趙云琪《從歷史視角看中國共產黨“輕稅于民”的稅收政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中國古代政府減免賦稅的原因。(2)依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概括唐朝后期賦稅制度的特點。(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中國共產黨稅收制度的特征,并簡要評價中國古代政府與近代中共減免賦稅的做法。36.(2025·貴州·二模)閱讀材料,按要求作答。材料一 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受到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影響,一度堅持“城市中心論”。然而,這一理論在中國屢遭挫折。毛澤東等領導人深刻認識到中國國情,提出工農武裝割據理論,強調以農村為中心,建立革命根據地,逐步實現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戰略。這一理論的成功實踐,為中國革命開辟了新的道路。——摘編自《中國共產黨歷史》等材料二 紅軍長征是中國革命史上的一次偉大壯舉。1934年10月開始,1936年10月結束,歷時兩年,行程二萬五千里。長征途中,紅軍經歷了無數艱難險阻,包括爬雪山、過草地等極端惡劣環境,以及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盡管付出了巨大犧牲,但紅軍始終保持堅定的理想信念,最終完成了戰略轉移。長征的成功,不僅保存了革命力量,還擴大了黨的政治影響,宣傳了革命主張。——摘編自《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指出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探索中的轉變,并分析這些轉變對中國革命的影響。(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說說長征精神的內涵。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21練】必修綱要上第21課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備戰2026屆高考歷史復習(原卷版).docx 【第21練】必修綱要上第21課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備戰2026屆高考歷史復習(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