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25練】必修綱要上第25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原卷版+解析版)---備戰2026屆高考歷史復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25練】必修綱要上第25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原卷版+解析版)---備戰2026屆高考歷史復習

資源簡介

必修綱要上第25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一、單選題
1.(2025·江蘇南京·模擬預測)1953年7月28日《紐約時報》報道:“美國代表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簽字,這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次未能在戰場上取得勝利的停戰協議……中國軍隊的表現令世界震驚。”這反映了抗美援朝戰爭( )
A.為社會主義革命提供示范 B.提升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
C.匯成了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D.鼓舞了全國人民建設熱情
2.(2025·湖北武漢·模擬預測)與1952年相比,1957年我國內地工業投資占全國工業投資總額的比重由39.5%提高到43.4%,沿海地區所占比重則由43.4%下降為41.6。這說明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 )
A.工業布局得到了改善 B.產業結構漸趨合理
C.國家基本實現工業化 D.沿海經濟發展受阻
3.(2025·云南·模擬預測)1953年,“一五”計劃出臺,當時在農村,手工業產品約占農民生產生活資料的60%~80%。據不完全統計,1952年,全國城鄉手工業工人和手工業獨立勞動者多達1930余萬人,手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20.6%。這些數據可用以說明( )
A.個體經濟占據國民經濟主導地位 B.社會主義改造具有客觀的必要性
C.新中國工業體系嚴重結構性失衡 D.計劃經濟體制建立面臨現實阻力
4.(24-25高三下·云南昭通·階段練習)新中國成立初期,各工廠企業為增進女工福利而自辦工廠托兒所逐步發展為新中國解決女工兒童照料社會化的一種制度化形式。至1952年5月,上海全市擁有的工廠托兒所數量就由解放時的36所增至140所,收托兒童總數則由剛解放時的2192人增至10223人。這一做法( )
A.滿足過渡時期女工的需求 B.減輕女工的工作生活負擔
C.保障“一五”計劃的人力要求 D.解放女工并提高政治地位
5.(2025·北京東城·二模)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國家的指示下,文教領域掀起了“新年畫運動”。下圖為1950年創作的新年畫,這些年畫“新”在( )
《勞動換來光榮》 《兒童游戲》 《群英會上的趙桂蘭》
旗上的字為“夫妻勞模” 被套圈的兩個玩偶,代表蔣介石和侵朝美軍司令麥克阿瑟 毛澤東接見的是“護廠英雄”趙桂蘭
①展示了鞏固新生人民政權的決心 ②宣傳了為恢復經濟而努力生產
③表現出人民的新生活和英勇形象 ④描繪出“一五”計劃的偉大成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24-25高三下·河南·階段練習)1949年9月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國家資本與私人資本合作的經濟為國家資本主義性質的經濟。在必要和可能的條件下,應鼓勵私人資本向國家資本主義方向發展,例如為國家企業加工,或與國家合營,或用租借形式經營國家的企業,開發國家的資源等。”這一規定旨在( )
A.引導私人資本走向國營化 B.限制私人資本主義的發展
C.實現國民經濟的快速恢復 D.構建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
7.(2025·安徽合肥·三模)下圖為1953年王盛烈創作的宣傳年畫《農業生產合作社小麥豐收》。該年畫的創作意在( )
A.展示新中國農業生產的成就 B.表達農民對富足生活的向往
C.稱贊新興集體經濟的優越性 D.宣傳農業機械化領域新成果
8.(2025·遼寧大連·三模)1953年《人民日報》發表社論稱“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系統的改造,必須通過積極穩妥的步驟,使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所有制成為國家經濟的基礎。”1954年中共中央決議指出“通過公私合營,原企業主可參與管理并領取定息,減少社會震蕩。”材料說明中國共產黨( )
A.踐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方式 B.正全力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
C.經濟建設仍受右傾殘余影響 D.過渡的措施兼具務實和理性
9.(2025·河北唐山·模擬預測)新中國成立至1965年,《人民日報》使用“中華民族”一詞的次數總計為681次(見圖),使用次數最多的是1951年(132次),最低為1958年(16次),呈現出明顯的波動性特征。其中1951年使用次數最多的主要原因是( )

《人民日報》正文中的“中華民族”詞頻統計
A.“一邊倒”方針的制定 B.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提出
C.國際形勢的巨大變化 D.美、蘇戰爭威脅的日益嚴峻
10.(2025·山東·二模)下表為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計劃完成情況(單位:億元)。
1950 1952 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進出口國別總額合計 41.54 64.61 80.92 84.72 109.80 108.65 104.50
蘇聯及人民民主國家 其中:蘇聯 13.94 12.86 52.50 40.44 62.44 47.82 69.39 49.07 90.16 68.02 81.60 57.91 77.00 51.86
亞非及西方國家 其中:西方國家 27.60 14.87 12.11 1.59 18.48 7.08 15.33 5.01 19.64 7.42 27.05 9.69 27.50 11.37
據此可知,這一時期中國進出口貿易( )
A.服務于國家工業化建設 B.受到計劃經濟體制影響
C.踐行了靈活務實的理念 D.適應了國家的外交戰略
11.(2025·安徽六安·模擬預測)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總綱中的第八、九、十條明確規定:“國家依照法律保護農民的土地所有權和其他生產資料所有權”“保護手工業者和其他非農業的個體勞動者的生產資料所有權”“保護資本家的生產資料所有權和其他資本所有權”。這些規定( )
A.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原則 B.反映了過渡時期的國情
C.是借鑒蘇聯模式的反映 D.彰顯了計劃經濟的特色
12.(2025·安徽合肥·模擬預測)萬隆會議結束后,周恩來在《亞非會議期間同各類型國家接觸情況的報告》中寫道:“我們按照中央的方案,求同存異,耐心說理,盡一切努力求得一致協議,又對所有與會國家表示尊重,因此博得了大多數與會國家的好感,而反共反蘇最烈的國家也多少改變了它們對新中國的一些成見。”這表明萬隆會議( )
A.加劇了國家意識形態的對立 B.提升了新中國的國際聲譽
C.解除了帝國主義戰爭的威脅 D.貫徹了不結盟運動的精神
13.(2025·湖南長沙·二模)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頒布法律,明確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這一改革( )
A.適應了社會主義改造的需要 B.踐行了民主革命綱領
C.標志著國民經濟恢復的完成 D.優化了國民經濟結構
14.(2025·陜西安康·模擬預測)新中國成立初期,對于蘇聯提供的經濟援助項目、工業產品和軍事援助以及以貸款形式提供的所有設備和物資,連同利息在內,中國都是用蘇聯急需的戰略物資、可兌換的外匯和黃金等進行償付。據此可知,該時期中蘇的經貿交流( )
A.側重于工業結構的改善 B.體現了“一邊倒”方針
C.踐行了平等互利的原則 D.反映了全方位外交理念
15.(2025·湖北宜昌·模擬預測)下圖展現的是1955年手工業女社員集中專業生產。該圖中的現象反映了( )
A.傳統小農經濟觀念向集體生產觀念的徹底轉變
B.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構建中生產關系的逐步調整
C.工業化浪潮下手工勞動向機器大生產的快速過渡
D.計劃經濟體制下忽視個體創造性與積極性的弊端
16.(24-25高三下·貴州貴陽·階段練習)如圖是1952~1957年三大產業所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情況。
據此可知,該時期我國( )
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 B.輕重工業的協調發展
C.發展戰略的成效顯著 D.公私合營的加快推進
17.(2025·吉林長春·模擬預測)“一五”計劃期間,國家建筑工程部陳正人、萬里兩位部長經請示周恩來總理,將麾下主力—建筑五師,從華東調往長春一汽工地。上海等地諸多工廠也踴躍為吉林代培技術工人,還輸送大量成熟技工。此舉體現出我國( )
A.舊工業體系弊端破除 B.區域經濟的聯動共進
C.工業區域格局的轉變 D.工業化建設激發熱情
18.(2025·山東濟寧·三模)與1950年相比,1951年新中國財政總收入的增幅比財政總支出的增幅多出21.6個百分點。1950年全國財政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僅為15.3%,次年上升至26.8%。這一變化主要是由于( )
A.國家政策的調整 B.國民經濟的恢復
C.全國物價的穩定 D.工業建設的發展
19.(2025·河北滄州·三模)“一五”計劃期間,我國從蘇聯和東歐國家引進了156項工礦業基本建設項目(實際落地150項,統稱“156項工程”),這些項目基本沒有位于沿海工業重鎮的,其中79%的重點項目都被安置在了西北、西南、東北等地區。這主要是基于( )
A.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 B.便于接受蘇聯技術援助
C.平衡區域經濟發展需要 D.沿海地區資源相對匱乏
20.(2025·河北秦皇島·三模)據國家統計局資料,1949年,資本主義工業產值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63%。但私營工業一度在原料來源、產品銷路和資金周轉方面出現嚴重困難,國家重點采取了公私關系調整,到1951年,全國私營工業總產值中,加工訂貨、收購包銷所占比重已增加到27.3%。公私關系調整旨在( )
A.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絕對優勢 B.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
C.打破資本主義工業的壟斷地位 D.推進社會主義工業化
21.(2025·重慶·三模)1950年6月,七屆三中全會召開,毛澤東發表《不要四面出擊》的講話,強調劃清“三個敵人”(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和“四個朋友”(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的界限。周恩來也指出,目前的工作政策是節制資本,不是擠走資本,是改組經濟結構,不是破壞經濟結構。上述講話( )
A.擴大了共產黨的階級基礎 B.旨在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
C.服務于社會主義改造需要 D.有利于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
22.(2025·湖北武漢·模擬預測)新中國初期,許多農民舍棄了多年來供奉的“財神爺”和“灶王爺”,大門上出現了“勞動門第”的門聯,甚至年幼的兒童也知道“翻身光榮”,而“剝削”“地主”“封建”則是恥辱的代名詞。這一現象( )
A.徹底肅清農村的封建落后觀念 B.完成了民主革命遺留的反封建任務
C.強化了民眾對新政權的認同感 D.調動廣大農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
23.(2025·陜西西安·模擬預測)1953開始,國家對資本主義企業利潤實行“四馬分肥”,即分為國家所得稅、企業公積金、工人福利費、資方紅利四個部分,資方紅利大體占1/4,企業利潤大部分歸國家和工人。這一舉措( )
A.為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提供了模式
B.使經濟公有制開始居主體地位
C.使企業具有了一定的社會主義性質
D.標志社會主義革命任務的完成
24.(2025·安徽馬鞍山·模擬預測)如圖是畫家忻禮良在1953年創作的宣傳畫《1967農村景象圖》,該畫( )
A.反映了城鄉差別的根本改變 B.展現了社會主義體制的優越性
C.寄托了農村發展的美好憧憬 D.折射出國家工業化的偉大成就
25.(2025·安徽宿州·三模)新中國成立初期通過中印談判、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三次外交實踐,形成了以和平合作、發展中國家場域、求同存異策略為核心的外交話語體系。這種話語體系的形成反映出( )
A.兩極格局形成的深刻影響 B.國際力量對比的顯著變化
C.全方位外交策略得到貫徹 D.中國外交工作的務實傾向
26.(2025·湖南長沙·一模)在某一歷史時期,毛澤東指出,“在打倒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以后,中國內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階級與民族資產階級的矛盾,故不應再將民族資產階級稱為中間階級”。由此可知,這一歷史時期( )
A.抗日戰爭已進入最后反攻階段 B.新民主主義革命即將取得勝利
C.國民經濟恢復工作基本完成 D.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初步建立
27.(2025·山東青島·三模)如圖為1949—1956年《人民日報》中“帝國主義”一詞使用頻率的量化統計示意圖。其變化反映出新中國( )
“一邊倒”成效顯著 B.外交政策漸趨成熟
C.外交環境日益改善 D.外交立場發生變化
28.(2025·安徽·模擬預測)據北京市勞動局統計,1949年北京市各部門職工人數為43.3萬人,1952年增至78.4萬人,1957年為121.2萬人。導致北京職工人數迅猛增長的主要因素是( )
A.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 B.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C.國家經濟政策的調整 D.經濟形勢全面好轉
29.(2025·湖南婁底·模擬預測)下圖是創作于1954年的宣傳畫。這一作品反映了當時( )
《拖拉機到咱社來代耕了》
A.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 B.土改激發了農民積極性
C.人民公社體制的建立 D.農業發展服務于工業化
30.(2025·山東濱州·二模)建國初期,政府組織眾多公營劇團在各地進行展演。1953年,文化部為其擬定了一份劇目列表。如表為該劇目列表的摘選。選取這些劇目展演的深意是( )
(一)傳統劇目:“梁山伯與祝英臺”(越劇)、“白蛇傳”(京劇、越劇兩種)、“孔雀東南飛”(京劇)、“西廂記”(越劇)。 (二)現代劇目:“為了幸福”(大型歌劇)、“鎖不住的人”(小型歌劇)、“夫妻之間”(獨幕話劇)、“新事新辦”(曲劇)。
A.豐富政策宣傳方式 B.發揚優秀傳統文化
C.賦能人民幸福追求 D.娛樂百姓日常生活
二、材料題
31.(2025·山東泰安·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 1952~1956年曹楊新村社區住房建設與分配對比表
時間 住房數量(幢) 工人家庭數量(戶) 勞模家庭占比(%)
1952年 167 1002 100
1956年 623 4870 85
——以上材料均據廖鑫《鄰里單位理論下曹楊新村空間演變及保護研究》等
提取材料信息,以“新村·見證”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
32.(24-25高三下·湖北·階段練習)[近代以來中國無產階級革命與社會進步]
材料一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中國共產黨逐步形成“‘無產階級’就是現代產業工人”的認知,強調其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受壓迫最深,具有最徹底的革命性,是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主力軍。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確立后,中國共產黨將“無產階級”的指涉對象擴展到雇農,并合理調整和補充定義“工人”的經濟社會標準。毛澤東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等著作中,深刻闡述了農民問題的重要性,指出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無產階級只有與農民聯合起來,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1935年華北事變后,黨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應該大量吸收先進的工人、雇農入黨,構成黨內的工人骨干。而隨著“無產階級化”的衡量標準從以成分為主轉變為以思想為主,“無產階級”的內涵不再僅指代某個階級群體的概念,而成為一個具有思想特性的政治術語,是中國共產黨關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一項重大理論創新,是推進革命力量的最大整合。
——摘編自侯竹青《中國共產黨對“無產階級”概念中國化的構建》
材料二 當代中國,無產階級革命與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密切關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無產階級革命為中國社會帶來了深刻的變革和發展,推動了中華民族的進步。
——摘編自干成俊《〈共產黨宣言〉中無產階級革命思想探究》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對“無產階級”概念中國化構建的特點,并分析其原因。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新中國成立初期“無產階級革命與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密切關聯”的具體表現。
33.(2025·云南曲靖·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時期,來自江西、山西等地的富商不僅在云南全省范圍內往來興販,還開展了跨境貿易。曾有一江西商人,“凡三載”,自昆明,歷大理、騰川,前去緬甸經商,“足跡遍七千里”。據記載,位于阿哇國(明朝藩屬國,統治中心位于今緬甸中北部)的寶井“產玫瑰等寶石,去騰越州三十余日,惟江右客時裹糧以往”。這些內陸商人與外國商販交換所用的商品還包括明清兩朝官府禁止出境的銅鐵利器。“中原亡命之徒,出關(騰越州之八關)互市者,歲不下千百人,人資鑼鍋數百遠赴蒲甘,是緬人不費斗粟……歲收銅觔數十萬。”
——摘編自林文勛《明清時期內地商人在云南的經濟活動》
材料二 新中國成立之初,西南陸海邊境走私猖狂,敵特分子內潛外逃,不斷對新中國政權進行破壞。(廣西)東興市東南環向北部灣,西南與越南的芒街隔河相望,當地居住的京族群眾與越南的主體民族一脈相承,自二戰后期起便有“小香港”之稱。1950年6月,“東興統一檢查站”在北侖河畔正式成立。建站初期,條件簡陋,僅有26名邊防官兵在簡陋的房屋中查驗往來旅客和貨物,嚴守著狹長的邊境線。1958年,北侖河友誼大橋(橋上的題名為“中越友誼大橋”)宣布竣工,東興口岸面貌一新。
——摘編自周榮寶、林珉正《中越友誼的紐帶——東興口岸》
(1)根據材料一,指出明清時期云南邊境貿易活躍的表現。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新中國成立初期東興口岸發揮的歷史作用。
34.(2025·河北邢臺·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繼俄國1905年的運動之后,民主革命席卷了整個亞洲——席卷了土耳其、波斯、中國。在英屬印度,動亂也在加劇。值得注意的是:革命民主運動現在又遍及荷屬印度(印度尼西亞),即爪哇島及其他荷屬殖民地,人口共達4000萬。……世界各先進國家的工人以關切、興奮的心情注視著全球各地各種形式的世界解放運動的這種氣勢磅礴的發展。
——列寧《亞洲的覺醒》1913年5月
材料二 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的資產階級民主派,正在發揮農民群眾在政治改革和土地改革方面的高度主動性、堅定性和果斷精神,從中正確地尋找“振興”中國的道路。最后,由于在中國將出現更多的上海,中國無產階級也將日益成長起來。它一定會建立這樣或那樣的中國社會民主工黨,而這個黨在批判孫中山的小資產階級空想和錯誤觀點時,大概會細心地挑選出他的政治綱領和土地綱領中的革命民主主義內核,并加以保護和發展。
——列寧《中國的民主主義和民粹主義》1912年7月
注:民粹主義起源于19世紀下半葉的俄國和北美,強調平民大眾在社會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它把平民群眾的愿望、需要、情緒等當作考慮問題的出發點和歸宿,它肯定平民大眾的首創精神。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列寧筆下“亞洲覺醒”的含義,并分析“亞洲覺醒”的背景。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版的“社會民主工黨”是什么,并說明其在中國革命進程中如何保護和發展孫中山的綱領。
35.(2025·安徽淮北·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2年3月,袁世凱任命唐紹儀成立第一屆內閣。新內閣面臨巨大的財政危機。辛亥革命破壞了中央集權的財政體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都無法有效聚攏并調度全國的稅收。江蘇因劃入國稅還是地方稅的問題,與北京政府發生爭執。革命爆發后,列強指示總稅務司將清朝財政體系中的大宗財源——海關稅款存入專屬賬戶,以保證外債本息的償還。為解決財政困難,唐紹儀原本打算用比利時借款打破大國的壟斷,但在列強施壓下,繼續向英、德、法、美四國銀行團商借。由于外債與國權這一敏感問題,內閣遭到參議員質疑,加之黨派意識和輿論渲染,借款問題變成了立場問題。唐紹儀既要面對財政困難,也要協調內閣中的各黨派意見,并處理與總統府的關系。唐紹儀在壓力巨大且又無可作為的情況下選擇離職,財政問題成為第一屆內閣終結的重要因素。
——摘編自李文杰《唐紹儀內閣的財政難題》等
材料二 建國之初,財政收支失衡,國家財政困難。1950年3月3日,政務院發布《關于統一全國財政經濟工作的決定》。同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保障實施政務院關于統一國家財政經濟工作的決定的通知》。全國財政經濟統一工作隨之展開。具體措施方面,收入上重新分配央地財權,中央控制全國大部分收入,支出上縮減編制,以減輕財政負擔;中央全權指揮,統一調度貿易,地方不再自行決定物資貿易;要求各級機構現金存入國家銀行,統一管理、調度全國公款現金。統一財政經濟工作也不斷進行制度調整。在確保稅制統一的同時嘗試減輕地方政府的征稅壓力;在建立統收統支財政體制后不久即開始劃分收支與醞釀分級管理方案;為了緩解地方的財政壓力,中央采取了整理地方財政、推進地方收支掛鉤、適度劃分管理職權、增加地方收入分成等一系列舉措。4至5月間,全國財政收支衡,物價趨于穩定,國家財政經濟狀況開始好轉。
——摘編自王丹莉《新中國央地財政關系的奠基:統一財經及其制度調整》等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唐紹儀內閣財政困境出現的背景,并評析其應對效果。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新中國應對財政困境措施的特點,并分析其意義。
36.(2025·山東濟南·三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國家形象構建
新中國成立后,藝人們創作了一批精品力作,其中最顯著的特征是對新中國形象的積極建構。象牙雕刻《天安門廣場》,刻畫了天安門城樓、人民大會堂、國家博物館等建筑,人民英雄紀念碑屹立于廣場中央,周圍是自由參觀的各族人民。藝人創造性地在建筑內部安裝了閃爍的小燈,照亮的國徽和天安門籠罩在一片祥和喜慶的氛圍之中。1960年中國登山隊從珠穆朗瑪峰北坡勝利登頂。上海玉雕廠創作了《勇攀高峰》,雕刻了41位運動員和105座山峰,冰天雪地與五星紅旗形成鮮明對比。精湛的工藝美術作品除了展覽和外銷外,還多次被選為國禮送給外國元首。如1952年朱德贈送民主德國總統象牙雕刻作品《頤和園》;1956年,《素胎包花絲紀念杯》作為國禮送給保衛世界和平大會。
——李文文《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形象在工藝美術作品中的構建與表現(1949—1966)》
(1)提取材料信息,概括新中國成立初期構建的國家形象。
(2)結合材料,簡析新中國國家形象構建的意義。
試卷第1頁,共3頁
試卷第1頁,共3頁必修綱要上第25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一、單選題
1.(2025·江蘇南京·模擬預測)1953年7月28日《紐約時報》報道:“美國代表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簽字,這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次未能在戰場上取得勝利的停戰協議……中國軍隊的表現令世界震驚。”這反映了抗美援朝戰爭( )
A.為社會主義革命提供示范 B.提升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
C.匯成了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D.鼓舞了全國人民建設熱情
【答案】B
【知識點】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意義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為本質題。根據題目具體時空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1953年的中國。題干引用了1953年7月28日《紐約時報》的報道,指出美國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簽字,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次未能在戰場上取得勝利的停戰協議”,并強調“中國軍隊的表現令世界震驚”。這直接反映了抗美援朝戰爭對新中國的國際影響,B項正確;題干未提及社會主義革命或意識形態示范,而是強調戰爭本身的國際反響,排除A項;“匯成了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屬于國內影響(如增強民族自豪感),但題干引用的國際報道未涉及國內凝聚力,排除C項;“鼓舞了全國人民建設熱情”指向戰后國內建設,但題干僅描述戰爭停戰時的國際反應,未延伸至建設熱情,排除D項。故選B項。
2.(2025·湖北武漢·模擬預測)與1952年相比,1957年我國內地工業投資占全國工業投資總額的比重由39.5%提高到43.4%,沿海地區所占比重則由43.4%下降為41.6。這說明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 )
A.工業布局得到了改善 B.產業結構漸趨合理
C.國家基本實現工業化 D.沿海經濟發展受阻
【答案】A
【知識點】一五計劃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對比1952年和1957年內地與沿海地區工業投資占全國工業投資總額的比重數據可以看出,內地工業投資比重上升,沿海地區比重下降,這意味著工業在地域上的分布更加均衡,工業布局得到了改善,A項正確;題干中僅僅涉及內地和沿海地區工業投資比重的變化,并未提及產業結構(如農業、輕工業、重工業之間的比例等)的相關內容,所以不能得出產業結構漸趨合理的結論,排除B項;第一個五年計劃只是為國家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并沒有基本實現工業化,排除C項;沿海地區工業投資比重下降并不等同于沿海經濟發展受阻,沿海地區原本就有較好的工業基礎,投資比重的小幅度下降不能說明經濟發展受到阻礙,排除D項。故選A項。
3.(2025·云南·模擬預測)1953年,“一五”計劃出臺,當時在農村,手工業產品約占農民生產生活資料的60%~80%。據不完全統計,1952年,全國城鄉手工業工人和手工業獨立勞動者多達1930余萬人,手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20.6%。這些數據可用以說明( )
A.個體經濟占據國民經濟主導地位 B.社會主義改造具有客觀的必要性
C.新中國工業體系嚴重結構性失衡 D.計劃經濟體制建立面臨現實阻力
【答案】B
【知識點】三大改造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世紀50年代(中國)。根據題干及結合所學可知,手工業的分散性與計劃經濟目標矛盾,說明國家需通過合作化將其納入統一管理,故社會主義改造具有客觀的必要性,B項正確;1953年國營經濟已掌握國家經濟命脈,占據主導地位,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工業內部(如輕重工業)結構問題,僅強調手工業比重大,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個體經濟對計劃經濟的抵制或阻礙,反而說明改造個體經濟是計劃經濟推進的必然要求,排除D項。故選B項。
4.(24-25高三下·云南昭通·階段練習)新中國成立初期,各工廠企業為增進女工福利而自辦工廠托兒所逐步發展為新中國解決女工兒童照料社會化的一種制度化形式。至1952年5月,上海全市擁有的工廠托兒所數量就由解放時的36所增至140所,收托兒童總數則由剛解放時的2192人增至10223人。這一做法( )
A.滿足過渡時期女工的需求 B.減輕女工的工作生活負擔
C.保障“一五”計劃的人力要求 D.解放女工并提高政治地位
【答案】B
【知識點】恢復國民經濟
【詳解】根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為影響題。根據題目具體時空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女工在工作期間可以將孩子寄放在工廠托兒所,既提高了女工的工作效率,同時也降低了女工辭職的概率,保障了家庭收入,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女工的負擔,B項正確;過渡時期是1949至1956年,時間不完全符合,排除A項;“一五”計劃是1953至1957年,時間不符,排除C項;托兒所有助于女工從家庭責任中部分解放,但題干未涉及“提高政治地位”(如選舉權或社會地位),重點在福利和負擔減輕,排除D項。故選B項。
5.(2025·北京東城·二模)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國家的指示下,文教領域掀起了“新年畫運動”。下圖為1950年創作的新年畫,這些年畫“新”在( )
《勞動換來光榮》 《兒童游戲》 《群英會上的趙桂蘭》
旗上的字為“夫妻勞模” 被套圈的兩個玩偶,代表蔣介石和侵朝美軍司令麥克阿瑟 毛澤東接見的是“護廠英雄”趙桂蘭
①展示了鞏固新生人民政權的決心 ②宣傳了為恢復經濟而努力生產
③表現出人民的新生活和英勇形象 ④描繪出“一五”計劃的偉大成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知識點】恢復國民經濟、抗美援朝的背景
【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1950年(中國)。結合所學1950年新中國成立初期,新生政權剛建立,面臨鞏固政權的重要任務,根據《勞動換來光榮》通過宣傳勞動光榮,團結廣大人民群眾,共同為鞏固政權而努力,根據《兒童游戲》中被套圈的兩個玩偶,代表蔣介石和侵朝美軍司令麥克阿瑟,結合所學1950年正處于抗美援朝時期,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鼓舞全國人民為保衛和建設祖國而團結奮斗,①正確;1950年處于國民經濟恢復時期,根據《勞動換來光榮》和“毛澤東接見的是‘護廠英雄’趙桂蘭”可知,這些畫作宣傳勞動、生產,鼓舞人們為恢復經濟而努力生產,是服務于國民經濟恢復這一大局的,②正確;根據所學1950年新中國成立的背景并結合材料畫中描繪的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勞動場景等,反映了當時人們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展現出人民在新社會中的新生活和英勇形象,③正確,A項正確;④錯在“一五”計劃于1953年開始實施,而題干的新年畫創作于1950年,排除BCD項。故選A項。
6.(24-25高三下·河南·階段練習)1949年9月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國家資本與私人資本合作的經濟為國家資本主義性質的經濟。在必要和可能的條件下,應鼓勵私人資本向國家資本主義方向發展,例如為國家企業加工,或與國家合營,或用租借形式經營國家的企業,開發國家的資源等。”這一規定旨在( )
A.引導私人資本走向國營化 B.限制私人資本主義的發展
C.實現國民經濟的快速恢復 D.構建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
【答案】C
【知識點】第一屆政協會議與《共同綱領》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為目的題。根據題目具體時空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1949年的中國。據材料信息,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制定時,新中國剛剛成立,國民經濟因長期戰亂而瀕臨崩潰。此時的主要任務是恢復和發展生產,鞏固新生政權。共同綱領中提出鼓勵私人資本與國家資本合作(如加工、合營、租借等形式),旨在通過國家資本主義形式調動私人資本的積極性,同時將其納入國家管理軌道,以迅速恢復工業生產、穩定社會秩序,C項正確;國營化是在三大改造期間進行的,此時只是私人資本與國家資本的合作,排除A項;題目中的規定是鼓勵合作,不是直接限制,而是引導其發展,排除B項;此時處于過渡時期,社會主義經濟基礎還未完全建立,因為社會主義改造還沒開始,但國家資本主義作為過渡形式可能是在為此做準備,排除D項。故選C項。
7.(2025·安徽合肥·三模)下圖為1953年王盛烈創作的宣傳年畫《農業生產合作社小麥豐收》。該年畫的創作意在( )
A.展示新中國農業生產的成就 B.表達農民對富足生活的向往
C.稱贊新興集體經濟的優越性 D.宣傳農業機械化領域新成果
【答案】C
【知識點】三大改造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3年的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1953年正值我國“一五計劃”和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初期,國家通過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將個體小農經濟逐步轉變為集體所有制經濟。這幅年畫以“小麥豐收”為主題,核心目的是通過藝術形式宣傳農業合作化的積極效果,呼應國家政策導向,引導農民支持集體經濟,C項正確;1953年農業合作化剛起步,實際生產成就尚未充分顯現,排除A項;畫面中呈現了農民的喜悅,但這種情緒是通過集體經濟(合作社)實現的,本質是對制度的贊美,并非突出農民對富足生活的向往,排除B項;1953年中國尚處于農業合作化初期,拖拉機等機械化設備僅在少數試點推廣,并非普遍“新成果”,排除D項。故選C項。
8.(2025·遼寧大連·三模)1953年《人民日報》發表社論稱“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系統的改造,必須通過積極穩妥的步驟,使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所有制成為國家經濟的基礎。”1954年中共中央決議指出“通過公私合營,原企業主可參與管理并領取定息,減少社會震蕩。”材料說明中國共產黨( )
A.踐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方式 B.正全力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
C.經濟建設仍受右傾殘余影響 D.過渡的措施兼具務實和理性
【答案】D
【知識點】三大改造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材料時間1953年、1954年和“三大改造”等信息可知此時主要任務是推動國家實現過渡,根據材料“積極穩妥”和“減少社會動蕩”和所學知識可知,黨在探索和踐行過渡的措施上兼顧了當時的國情,具有務實性和理性色彩,D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三大改造是踐行國家資本主義而不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排除A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9年新民主主義革命任務基本完成,而1952年新民主主義革命遺留任務完成,排除B項;根據材料可知,“右傾”是通常指在政治思想、政策主張等方面偏向保守、妥協,缺乏進取精神或激進態度的傾向,而題干的措施不是軟弱妥協,而是務實正確的做法,因此不能說受右傾影響,排除C項。故選D項。
9.(2025·河北唐山·模擬預測)新中國成立至1965年,《人民日報》使用“中華民族”一詞的次數總計為681次(見圖),使用次數最多的是1951年(132次),最低為1958年(16次),呈現出明顯的波動性特征。其中1951年使用次數最多的主要原因是( )

《人民日報》正文中的“中華民族”詞頻統計
A.“一邊倒”方針的制定 B.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提出
C.國際形勢的巨大變化 D.美、蘇戰爭威脅的日益嚴峻
【答案】C
【知識點】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意義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材料“‘中華民族’一詞的次數總計為681次(見圖),使用次數最多的是1951年(132次),最低為1958年(16次),呈現出明顯的波動性特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1 年正值抗美援朝戰爭關鍵階段,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激發了全國范圍的民族凝聚力。《人民日報》作為官方輿論陣地,通過高頻使用“中華民族”一詞,強化民族共同體意識,動員民眾支持戰爭,凝聚抗敵共識。這一時期的國際形勢如美蘇冷戰、朝鮮戰爭爆發等,迫使中國需以民族整體形象應對外部挑戰,C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一邊倒”方針于1949年確立,強調新中國在外交上倒向社會主義陣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于1958年提出,與題干時間1951年不符,排除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美國威脅確實因朝鮮戰爭加劇,但蘇聯作為盟友,與中國的矛盾主要爆發于1950年代后期,而1951年中蘇仍處于蜜月期,“美、蘇戰爭威脅”的表述不準確,排除D項。故選C項。
10.(2025·山東·二模)下表為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計劃完成情況(單位:億元)。
1950 1952 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進出口國別總額合計 41.54 64.61 80.92 84.72 109.80 108.65 104.50
蘇聯及人民民主國家 其中:蘇聯 13.94 12.86 52.50 40.44 62.44 47.82 69.39 49.07 90.16 68.02 81.60 57.91 77.00 51.86
亞非及西方國家 其中:西方國家 27.60 14.87 12.11 1.59 18.48 7.08 15.33 5.01 19.64 7.42 27.05 9.69 27.50 11.37
據此可知,這一時期中國進出口貿易( )
A.服務于國家工業化建設 B.受到計劃經濟體制影響
C.踐行了靈活務實的理念 D.適應了國家的外交戰略
【答案】C
【知識點】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及三大政策、一五計劃
【詳解】根據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的時空是1950年代的中國。根據材料中的圖表信息可知我國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的進出口貿易中,既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進行貿易,同時也對亞非及西方國家進行貿易,說明我國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發展對外貿易方面從我國的實際出發,實行的是靈活務實的政策,C項正確;材料中僅涉及進出口貿易的對象,并未說明其目的是服務于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排除A項;我國的計劃經濟體制是1956年底基本確立的,與題目時間不符,排除B項;這一時期我國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與題目中的進出口貿易的理念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
11.(2025·安徽六安·模擬預測)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總綱中的第八、九、十條明確規定:“國家依照法律保護農民的土地所有權和其他生產資料所有權”“保護手工業者和其他非農業的個體勞動者的生產資料所有權”“保護資本家的生產資料所有權和其他資本所有權”。這些規定( )
A.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原則 B.反映了過渡時期的國情
C.是借鑒蘇聯模式的反映 D.彰顯了計劃經濟的特色
【答案】B
【知識點】第一屆人大與五四憲法
【詳解】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1954年中國。1954年正處于過渡時期,憲法保護農民、手工業者、資本家等不同群體的生產資料所有權,反映當時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的國情,B項正確;社會主義原則的核心是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而材料承認私有制存在,與社會主義原則存在差異,排除A項;蘇聯模式強調單一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與材料中多種所有制并存的特征不符,排除C項;計劃經濟特色體現為行政指令配置資源,材料未涉及經濟管理方式,且1954年計劃經濟體制尚未完全建立,排除D項。故選B項。
12.(2025·安徽合肥·模擬預測)萬隆會議結束后,周恩來在《亞非會議期間同各類型國家接觸情況的報告》中寫道:“我們按照中央的方案,求同存異,耐心說理,盡一切努力求得一致協議,又對所有與會國家表示尊重,因此博得了大多數與會國家的好感,而反共反蘇最烈的國家也多少改變了它們對新中國的一些成見。”這表明萬隆會議( )
A.加劇了國家意識形態的對立 B.提升了新中國的國際聲譽
C.解除了帝國主義戰爭的威脅 D.貫徹了不結盟運動的精神
【答案】B
【知識點】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為本質題。根據題目具體時空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為: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萬隆會議上中國代表團對與會國家耐心說理,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博得了與會大多數國家的好感,因此提升了新中國的國際聲譽,B項正確;國家之間意識形態的對立得到一定緩和而非加劇,排除A項;萬隆會議聚焦亞非國家團結與反殖民主義,但并未“解除帝國主義戰爭的威脅”,題干中未提及此影響,排除C項;1961年,在南斯拉夫等國倡導下,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貝爾格萊德舉行,此時不結盟運動尚未興起,排除D項。故選B項。
13.(2025·湖南長沙·二模)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頒布法律,明確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這一改革( )
A.適應了社會主義改造的需要 B.踐行了民主革命綱領
C.標志著國民經濟恢復的完成 D.優化了國民經濟結構
【答案】B
【知識點】土地改革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0年(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民主革命綱領(中共二大提出)的核心是“反帝反封建”。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直接打擊封建剝削制度,是“反封建”的具體實踐,踐行了民主革命綱領,B項正確;社會主義改造(1953-1956年)的核心是“生產資料公有化”。但1950年土改是農民私有土地,與“社會主義改造(公有化方向)”邏輯矛盾,且時間不匹配,排除A項;國民經濟恢復完成的標志是1952年底全國工農業生產恢復到戰前水平,土地改革是恢復經濟的“措施之一”,而非“完成標志”,排除C項;“國民經濟結構優化”側重產業比例。土地改革是土地制度的變革,核心是反封建和滿足農民需求,未直接涉及“經濟結構”調整,排除D項。故選B項。
14.(2025·陜西安康·模擬預測)新中國成立初期,對于蘇聯提供的經濟援助項目、工業產品和軍事援助以及以貸款形式提供的所有設備和物資,連同利息在內,中國都是用蘇聯急需的戰略物資、可兌換的外匯和黃金等進行償付。據此可知,該時期中蘇的經貿交流( )
A.側重于工業結構的改善 B.體現了“一邊倒”方針
C.踐行了平等互利的原則 D.反映了全方位外交理念
【答案】C
【知識點】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及三大政策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根據材料“中國用蘇聯急需的戰略物資、可兌換的外匯和黃金等進行償付”可知,新中國成立初期,在中蘇兩國的經貿往來中,中國獲得了蘇聯的經濟援助項目和工業產品等,蘇聯獲得了急需的戰略物資等,這反映了當時中蘇雙方的經貿交流踐行了平等互利原則,C項正確;材料中蘇聯提供的援助包括經濟援助項目、工業產品和軍事援助等,不能反映中蘇經貿交流側重改善工業結構,排除A項;材料主要體現的是中蘇經貿交流基于平等互利原則,而非“一邊倒”方針,排除B項;改革開放后中國開展了全方位外交,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
15.(2025·湖北宜昌·模擬預測)下圖展現的是1955年手工業女社員集中專業生產。該圖中的現象反映了( )
A.傳統小農經濟觀念向集體生產觀念的徹底轉變
B.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構建中生產關系的逐步調整
C.工業化浪潮下手工勞動向機器大生產的快速過渡
D.計劃經濟體制下忽視個體創造性與積極性的弊端
【答案】B
【知識點】三大改造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5年(中國)。據材料可知,1955年正處于社會主義改造時期,縫紉合作社的出現是手工業改造的體現,是對生產關系的調整,旨在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基礎,B項正確;“徹底轉變”表述過于絕對,排除A項;當時并非從手工勞動向機器大生產快速過渡,合作社仍是以手工操作為主,排除C項;這一時期合作社調動了群眾生產積極性,且材料未體現忽視個體創造性與積極性的弊端,排除D項。故選B項。
16.(24-25高三下·貴州貴陽·階段練習)如圖是1952~1957年三大產業所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情況。
據此可知,該時期我國( )
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 B.輕重工業的協調發展
C.發展戰略的成效顯著 D.公私合營的加快推進
【答案】C
【知識點】一五計劃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2—1957年中國。根據材料可知,1952~1957年,我國第一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下降,第二產業顯著上升,第三產業略有上升。結合所學知識,當時我國產業結構的這種變化,與“一五”計劃展開工業化建設并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發展戰略密切相關,C項正確;這一時期我國完成了農業的社會主義的改造,但是農業現代化尚未有明顯成效,排除A項;“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大大彌補了我國重工業的短板,但是材料沒有提供當時輕重工業的比重,所以無法得出輕重工業協調發展的結論,排除B項。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公私合營在1955年已經完成,排除D項。故選C項。
17.(2025·吉林長春·模擬預測)“一五”計劃期間,國家建筑工程部陳正人、萬里兩位部長經請示周恩來總理,將麾下主力—建筑五師,從華東調往長春一汽工地。上海等地諸多工廠也踴躍為吉林代培技術工人,還輸送大量成熟技工。此舉體現出我國( )
A.舊工業體系弊端破除 B.區域經濟的聯動共進
C.工業區域格局的轉變 D.工業化建設激發熱情
【答案】B
【知識點】一五計劃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華東支援東北、上海輸出技工,是區域間資源流動與協作,契合“聯動共進”,B項正確;題干無“剔除弊端”的直接關聯,且“一五”核心是新建工業基礎,非改造舊體系,排除A項;“格局轉變”側重整體布局,題干是建設過程中的區域協作,非“格局”本身變化,排除C項;題干聚焦“人員調配、技術支援”的客觀行為,無“熱情”(主觀情緒)的體現,排除D項。故選B項。
18.(2025·山東濟寧·三模)與1950年相比,1951年新中國財政總收入的增幅比財政總支出的增幅多出21.6個百分點。1950年全國財政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僅為15.3%,次年上升至26.8%。這一變化主要是由于( )
A.國家政策的調整 B.國民經濟的恢復
C.全國物價的穩定 D.工業建設的發展
【答案】A
【知識點】恢復國民經濟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0年至1951年新中國。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1950年至1951年處于國民經濟恢復時期,新中國通過調整國家經濟政策,集中全力恢復經濟,從而推動財政收入的增長,A項正確;“國民經濟的恢復”“全國物價的穩定”屬于影響或后果,而不是原因,排除BC項;此時還未開始工業化建設,排除D項。故選A項。
19.(2025·河北滄州·三模)“一五”計劃期間,我國從蘇聯和東歐國家引進了156項工礦業基本建設項目(實際落地150項,統稱“156項工程”),這些項目基本沒有位于沿海工業重鎮的,其中79%的重點項目都被安置在了西北、西南、東北等地區。這主要是基于( )
A.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 B.便于接受蘇聯技術援助
C.平衡區域經濟發展需要 D.沿海地區資源相對匱乏
【答案】C
【知識點】一五計劃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3年至1957年(中國)。據材料可知,“一五”計劃期間大量重點工礦業項目布局在西北、西南、東北等地區,這主要是為了改變近代以來我國工業集中于沿海地區的不合理狀況,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進而體現了平衡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C項正確;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側重的是項目類型選擇,而非布局地點,排除A項;只有東北地區便于接受蘇聯技術援助,西北、西南地區并非基于此因素,排除B項;沿海地區資源因素并非這些項目布局的主要考量,排除D項。故選C項。
20.(2025·河北秦皇島·三模)據國家統計局資料,1949年,資本主義工業產值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63%。但私營工業一度在原料來源、產品銷路和資金周轉方面出現嚴重困難,國家重點采取了公私關系調整,到1951年,全國私營工業總產值中,加工訂貨、收購包銷所占比重已增加到27.3%。公私關系調整旨在( )
A.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絕對優勢 B.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
C.打破資本主義工業的壟斷地位 D.推進社會主義工業化
【答案】B
【知識點】恢復國民經濟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目的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9年至1951年的中國。根據材料“到1951年,全國私營工業總產值中,加工訂貨、收購包銷所占比重已增加到27.3%”和所學可知,1949—1951年的公私關系政策調整,是因為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需要恢復經濟,但私營工商業在原料、銷售和資金方面存在問題。于是國家開始調整公私關系,比如通過加工訂貨、收購包銷等方式來幫助私營企業,既體現了國家對私營經濟的“利用”,也標志著計劃經濟體制的萌芽,B項正確;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國生產資料公有制占據主導地位,排除A項;材料與打破資本主義工業的壟斷地位無關,排除C項;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開始于1953年,排除D項。故選B項。
21.(2025·重慶·三模)1950年6月,七屆三中全會召開,毛澤東發表《不要四面出擊》的講話,強調劃清“三個敵人”(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和“四個朋友”(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的界限。周恩來也指出,目前的工作政策是節制資本,不是擠走資本,是改組經濟結構,不是破壞經濟結構。上述講話( )
A.擴大了共產黨的階級基礎 B.旨在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
C.服務于社會主義改造需要 D.有利于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
【答案】D
【知識點】恢復國民經濟
【詳解】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0年(中國)。明確敵我界限,節制資本、改組經濟結構,有利于穩定社會秩序,合理調整經濟關系,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D項正確;共產黨的階級基礎是工人階級,材料中講話內容未涉及擴大階級基礎相關信息,排除A項;1950年我國還處于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尚未開始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排除B項;社會主義改造開始于1953年,排除C項。故選D項。
22.(2025·湖北武漢·模擬預測)新中國初期,許多農民舍棄了多年來供奉的“財神爺”和“灶王爺”,大門上出現了“勞動門第”的門聯,甚至年幼的兒童也知道“翻身光榮”,而“剝削”“地主”“封建”則是恥辱的代名詞。這一現象( )
A.徹底肅清農村的封建落后觀念 B.完成了民主革命遺留的反封建任務
C.強化了民眾對新政權的認同感 D.調動廣大農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
【答案】C
【知識點】土地改革
【詳解】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中國初期(中國)。民眾觀念從舊的封建神靈崇拜、等級觀念,轉變為認同新中國的勞動、翻身等價值觀,強化了對新政權新中國的認同感,C項正確;“徹底肅清”表述太絕對,觀念轉變是個長期過程,此時不可能徹底肅清封建落后觀念,排除A項;民主革命遺留的反封建任務主要是土地改革等實際行動(如沒收地主土地),題干是觀念層面,不是完成反封建任務的標志,排除B項;題干時間是“新中國初期”,社會主義建設熱潮(如三大改造、一五計劃)在之后,此時主要是鞏固政權、土地改革等,還沒到大規模建設社會主義階段,“建設社會主義熱情”不符合初期語境,排除D項。故選C項。
23.(2025·陜西西安·模擬預測)1953開始,國家對資本主義企業利潤實行“四馬分肥”,即分為國家所得稅、企業公積金、工人福利費、資方紅利四個部分,資方紅利大體占1/4,企業利潤大部分歸國家和工人。這一舉措( )
A.為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提供了模式
B.使經濟公有制開始居主體地位
C.使企業具有了一定的社會主義性質
D.標志社會主義革命任務的完成
【答案】C
【知識點】三大改造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3年(中國)。根據材料可知,。1953-1956年為三大改造時期,國家對私人工商業采取贖買政策,通過公私合營的方式,逐步將其改造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四馬分肥”使得企業利潤大部分歸國家和工人,就是要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C項正確;對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采取的措施是開展農業生產合作化運動,即將農民土地私有制轉變為農民集體土地所有制,這與對私人工商業的改造沒有關系,排除A項;公有制占據主導地位是三大改造完成時期,1953年改造才剛剛開始,排除B項;社會主義革命——三大改造完成是在1956年,標志是社會主義公有制占據主導地位,排除D項。故選C項。
24.(2025·安徽馬鞍山·模擬預測)如圖是畫家忻禮良在1953年創作的宣傳畫《1967農村景象圖》,該畫( )
A.反映了城鄉差別的根本改變 B.展現了社會主義體制的優越性
C.寄托了農村發展的美好憧憬 D.折射出國家工業化的偉大成就
【答案】C
【知識點】三大改造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1953年畫家以藝術形式暢想1967年農村的繁榮(如畫面中工業、農業、生活場景的豐富性),宣傳畫的核心功能之一是傳遞理想、寄托愿景,符合邏輯,C項正確;1953年及之后很長時期,城鄉發展差距未根本消除,且畫作是“想象未來”,非“已實現的改變”,排除A項;社會主義體制1956年才確立,1953年創作時體制尚未建立,畫作是對未來的構想,非“展現已有優越性”,排除B項;工業化重大成就(如“一五”計劃)1957年才初步顯現,1953年創作時工業化剛起步,且畫作是“未來想象”,非“反映已有成就”,排除D項。故選C項。
25.(2025·安徽宿州·三模)新中國成立初期通過中印談判、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三次外交實踐,形成了以和平合作、發展中國家場域、求同存異策略為核心的外交話語體系。這種話語體系的形成反映出( )
A.兩極格局形成的深刻影響 B.國際力量對比的顯著變化
C.全方位外交策略得到貫徹 D.中國外交工作的務實傾向
【答案】B
【知識點】日內瓦會議與和平共處五項條約的提出、萬隆會議與“求同存異”方針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可知,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面,中國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指導國際關系的重要準則,中國與發展中國家求同存異,共謀發展,說明中國以及發展中國家在全球舞臺上的地位和影響力在不斷提升,B項正確;兩極格局是指以美蘇兩大國為核心的兩大陣營,材料體現的是突破了兩極格局的影響外交,排除A項;全方位外交是20世紀80年代以后推行的,與材料時間不符合,排除C項;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提出一邊倒、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的外交方針,就說明了中國的外交工作的務實傾向,而不是材料的內容體現,排除D項。故選B項。
26.(2025·湖南長沙·一模)在某一歷史時期,毛澤東指出,“在打倒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以后,中國內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階級與民族資產階級的矛盾,故不應再將民族資產階級稱為中間階級”。由此可知,這一歷史時期( )
A.抗日戰爭已進入最后反攻階段 B.新民主主義革命即將取得勝利
C.國民經濟恢復工作基本完成 D.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初步建立
【答案】C
【知識點】恢復國民經濟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新中國成立后的核心任務是恢復國民經濟。這一時期,地主階級、官僚資產階級已被打倒;國民經濟恢復完成后,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為工人階級與民族資產階級的矛盾,與題干邏輯完全匹配,C項正確;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與題干中“工人階級與民族資產階級的矛盾”完全不符,排除A項;新民主主義革命即將勝利的階段,核心任務是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社會主要矛盾是中國共產黨代表的人民大眾與國民黨代表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矛盾,并非“工人階級與民族資產階級的矛盾”,排除B項;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初步建立的標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此時民族資產階級作為一個階級已被消滅,社會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階級與民族資產階級的矛盾”,與題干矛盾,排除D項。故選C項。
27.(2025·山東青島·三模)如圖為1949—1956年《人民日報》中“帝國主義”一詞使用頻率的量化統計示意圖。其變化反映出新中國( )
“一邊倒”成效顯著 B.外交政策漸趨成熟
C.外交環境日益改善 D.外交立場發生變化
【答案】B
【知識點】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及三大政策、日內瓦會議與和平共處五項條約的提出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從時間范圍1949—1956年來看,新中國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經歷了從“一邊倒”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轉變,材料中“帝國主義”一詞使用頻率的變化,反映了中國外交策略的調整,1953年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后,中國外交更注重務實與靈活,減少對意識形態的尖銳批判,轉而通過日內瓦會議(1954)、萬隆會議(1955)等推動國際合作,這體現了外交政策從單一對抗到多元成熟的演變,B項正確;“一邊倒”是1949—1953年的主要方針,但1953年后政策轉向和平共處,且“成效顯著”更多指向成果而非策略調整,排除A項;當時中國仍面臨西方封鎖(如美國對華禁運、臺灣問題)),外交環境并未根本改善,排除C項;中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立場,策略調整不等于立場變化,排除D項。故選B項。
28.(2025·安徽·模擬預測)據北京市勞動局統計,1949年北京市各部門職工人數為43.3萬人,1952年增至78.4萬人,1957年為121.2萬人。導致北京職工人數迅猛增長的主要因素是( )
A.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 B.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C.國家經濟政策的調整 D.經濟形勢全面好轉
【答案】C
【知識點】一五計劃
【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1949到1957年處于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推行一系列經濟建設政策,如“一五”計劃大力發展工業,吸引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工廠等,促使北京職工人數迅猛增長,故國家經濟政策的調整是北京職工人數增加的主要原因,C項正確;城市化水平提高是職工人數增長帶來的結果而非原因,且當時戶籍制度限制人口流動,排除A項;產業結構優化在“一五”期間主要表現為工業比例上升,但材料僅體現了城市人口增長,沒有體現服務業或技術升級等優化特征,排除B項;經濟形勢全面好轉是政策調整的結果,且1957年“一五”計劃剛完成,國民經濟基礎仍薄弱,排除D項。故選C項。
29.(2025·湖南婁底·模擬預測)下圖是創作于1954年的宣傳畫。這一作品反映了當時( )
《拖拉機到咱社來代耕了》
A.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 B.土改激發了農民積極性
C.人民公社體制的建立 D.農業發展服務于工業化
【答案】A
【知識點】三大改造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4年的中國。根據材料“1954年的”“拖拉機到咱社來代耕了”,結合所學知識,從1953年起,我國開展了大范圍的農業合作化運動,建立合作社,進行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調整了農村生產關系,A項正確;根據材料中的“社”可知,宣傳畫不是土改后農民獲得土地的場景,排除B項;人民公社體制建立是1958年,排除C項;材料只反映農業發展的場景,沒有體現出工業的信息,排除D項。故選A項。
30.(2025·山東濱州·二模)建國初期,政府組織眾多公營劇團在各地進行展演。1953年,文化部為其擬定了一份劇目列表。如表為該劇目列表的摘選。選取這些劇目展演的深意是( )
(一)傳統劇目:“梁山伯與祝英臺”(越劇)、“白蛇傳”(京劇、越劇兩種)、“孔雀東南飛”(京劇)、“西廂記”(越劇)。 (二)現代劇目:“為了幸福”(大型歌劇)、“鎖不住的人”(小型歌劇)、“夫妻之間”(獨幕話劇)、“新事新辦”(曲劇)。
A.豐富政策宣傳方式 B.發揚優秀傳統文化
C.賦能人民幸福追求 D.娛樂百姓日常生活
【答案】C
【知識點】三大改造
【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3年(中國)。根據材料中傳統劇目如《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與現代劇目如《為了幸福》《新事新辦》的對比,并結合所學可知,這些劇目既保留了傳統文化中對自由、平等價值觀的弘揚(如反對封建禮教),又通過現代劇目反映新社會的變革(如婚姻法推行),旨在引導人民適應社會主義新生活,激發其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因此,展演的深意是“賦能人民幸福追求”,C項正確;雖然部分現代劇目可能涉及政策宣傳,但傳統劇目的改編更強調思想引導而非直接政策宣傳,整體目的不局限于宣傳方式,排除A項;傳統劇目的選擇雖有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因素,但現代劇目更突出新社會的建設目標,兩者共同服務于人民追求幸福的主題,排除B項;娛樂功能是表象,題干強調“深意”,即更深層的政治與社會動員意圖,排除D項。故選C項。
二、材料題
31.(2025·山東泰安·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 1952~1956年曹楊新村社區住房建設與分配對比表
時間 住房數量(幢) 工人家庭數量(戶) 勞模家庭占比(%)
1952年 167 1002 100
1956年 623 4870 85
——以上材料均據廖鑫《鄰里單位理論下曹楊新村空間演變及保護研究》等
提取材料信息,以“新村·見證”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條理清晰。)
【答案】新村·見證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改善工人居住條件,各地積極開展工人新村建設,上海曹楊新村便是典型代表。它見證了新中國在經濟恢復與建設時期的諸多成就與變遷。
從材料一的規劃示意圖和機構布置圖可見,曹楊新村布局合理,設有文化館、銀行、派出所、合作社、電影院、衛生所等多種公共服務設施。這表明新中國重視人民生活質量的提升,致力于為居民打造功能齊全的生活環境,體現了新政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
材料二的表格數據顯示,1952至1956年間,曹楊新村住房數量從167幢增加到623幢,工人家庭數量從1002戶增長到4870戶,雖勞模家庭占比從100%降至85% ,但整體反映出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更多工人能夠住進新村。1953至1956年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改造和“一五”計劃時期,工業建設蓬勃開展,城市工人隊伍不斷壯大。新村住房的增加正是國家工業化進程中改善工人居住條件的有力見證,也為工人更好地投入生產建設提供了堅實保障。
曹楊新村作為新中國建設的縮影,見證了新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民生改善以及工業化發展道路上的努力與成就,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在集中力量辦大事、保障人民利益方面的巨大優勢 。
【知識點】一五計劃
【詳解】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現代中國。首先,根據材料一“上海新村規劃示意圖”、“上海曹楊新村中心機構規劃布置圖”可知,注重公共服務設施,根據材料二“1952至1956年曹楊新村社區住房建設與分配對比表”可知,住房數量、工人家庭數量增加,勞模家庭占比減少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曹楊新村是新中國建設的縮影,新中國成立初期,為改善工人居住條件,各地積極開展工人新村建設,上海曹楊新村便是典型代表。它見證了新中國在經濟恢復與建設時期的諸多成就與變遷。其次,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闡述,根據材料一“上海新村規劃示意圖”、“上海曹楊新村中心機構規劃布置圖”可知,曹楊新村布局合理,設有文化館、銀行、派出所、合作社、電影院、衛生所等多種公共服務設施。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表明新中國重視人民生活質量的提升,致力于為居民打造功能齊全的生活環境,體現了新政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根據材料二“1952至1956年曹楊新村社區住房建設與分配對比表”可知,曹楊新村住房數量從167幢增加到623幢,工人家庭數量從1002戶增長到4870戶,雖勞模家庭占比從100%降至85% ,但整體反映出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更多工人能夠住進新村。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3至1956年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改造和“一五”計劃時期,工業建設蓬勃開展,城市工人隊伍不斷壯大。新村住房的增加正是國家工業化進程中改善工人居住條件的有力見證,也為工人更好地投入生產建設提供了堅實保障。最后,總結升華短文主題,曹楊新村作為新中國建設的縮影,見證了新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民生改善以及工業化發展道路上的努力與成就,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在集中力量辦大事、保障人民利益方面的巨大優勢 。
32.(24-25高三下·湖北·階段練習)[近代以來中國無產階級革命與社會進步]
材料一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中國共產黨逐步形成“‘無產階級’就是現代產業工人”的認知,強調其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受壓迫最深,具有最徹底的革命性,是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主力軍。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確立后,中國共產黨將“無產階級”的指涉對象擴展到雇農,并合理調整和補充定義“工人”的經濟社會標準。毛澤東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等著作中,深刻闡述了農民問題的重要性,指出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無產階級只有與農民聯合起來,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1935年華北事變后,黨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應該大量吸收先進的工人、雇農入黨,構成黨內的工人骨干。而隨著“無產階級化”的衡量標準從以成分為主轉變為以思想為主,“無產階級”的內涵不再僅指代某個階級群體的概念,而成為一個具有思想特性的政治術語,是中國共產黨關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一項重大理論創新,是推進革命力量的最大整合。
——摘編自侯竹青《中國共產黨對“無產階級”概念中國化的構建》
材料二 當代中國,無產階級革命與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密切關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無產階級革命為中國社會帶來了深刻的變革和發展,推動了中華民族的進步。
——摘編自干成俊《〈共產黨宣言〉中無產階級革命思想探究》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對“無產階級”概念中國化構建的特點,并分析其原因。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新中國成立初期“無產階級革命與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密切關聯”的具體表現。
【答案】(1)特點:強調階級屬性與革命性;突出與農民階級的聯盟;注重思想覺悟與組織性;順應形勢適時調整。原因: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及其中國化實踐;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中國革命的實際需要;工人運動的經驗教訓;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社會各階級的深入分析。
(2)具體表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推進;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大力發展文化教育和科技事業等。
【知識點】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中共一大的內容與歷史意義、工農武裝割據理論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原因題。時空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中國。特點:據材料一“‘無產階級’就是現代產業工人”“強調其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受壓迫最深,具有最徹底的革命性”可知,強調階級屬性與革命性;據材料一“中國共產黨將‘無產階級’的指涉對象擴展到雇農”可知,突出與農民階級的聯盟;據材料一“‘無產階級’的內涵不再僅指代某個階級群體的概念,而成為一個具有思想特性的政治術語”可知,注重思想覺悟與組織性;據材料一時間信息以及中共的系列做法可知,順應形勢適時調整。原因:據材料一“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確立后”可知,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及其中國化實踐;結合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特征可知,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的影響;據材料“指出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無產階級只有與農民聯合起來,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可知,中國革命的實際需要;工人運動的經驗教訓;據材料“應該大量吸收先進的工人、雇農入黨,構成黨內的工人骨干。”可知,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社會各階級的深入分析。
(2)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現代中國。具體表現:據材料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無產階級革命為中國社會帶來了深刻的變革和發展”并結合所學新中國成立初期政治、經濟、文化事業等方面知識,具體可以從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推進、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以及大力發展文化教育和科技事業等方面思考和作答。
33.(2025·云南曲靖·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時期,來自江西、山西等地的富商不僅在云南全省范圍內往來興販,還開展了跨境貿易。曾有一江西商人,“凡三載”,自昆明,歷大理、騰川,前去緬甸經商,“足跡遍七千里”。據記載,位于阿哇國(明朝藩屬國,統治中心位于今緬甸中北部)的寶井“產玫瑰等寶石,去騰越州三十余日,惟江右客時裹糧以往”。這些內陸商人與外國商販交換所用的商品還包括明清兩朝官府禁止出境的銅鐵利器。“中原亡命之徒,出關(騰越州之八關)互市者,歲不下千百人,人資鑼鍋數百遠赴蒲甘,是緬人不費斗粟……歲收銅觔數十萬。”
——摘編自林文勛《明清時期內地商人在云南的經濟活動》
材料二 新中國成立之初,西南陸海邊境走私猖狂,敵特分子內潛外逃,不斷對新中國政權進行破壞。(廣西)東興市東南環向北部灣,西南與越南的芒街隔河相望,當地居住的京族群眾與越南的主體民族一脈相承,自二戰后期起便有“小香港”之稱。1950年6月,“東興統一檢查站”在北侖河畔正式成立。建站初期,條件簡陋,僅有26名邊防官兵在簡陋的房屋中查驗往來旅客和貨物,嚴守著狹長的邊境線。1958年,北侖河友誼大橋(橋上的題名為“中越友誼大橋”)宣布竣工,東興口岸面貌一新。
——摘編自周榮寶、林珉正《中越友誼的紐帶——東興口岸》
(1)根據材料一,指出明清時期云南邊境貿易活躍的表現。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新中國成立初期東興口岸發揮的歷史作用。
【答案】(1)表現:①大量外地商販赴云南經營邊境貿易;②跨境貿易范圍較大、路程較遠;③商人出入境頻繁;④大量金屬器物及貨幣外流。(答出三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歷史作用:①穩定和維護了正當邊貿秩序,有利于國民經濟恢復和社會主義建設;
②有利于防范敵特分子內潛外逃,鞏固人民政權;
③便利了中越友好交流;推動了邊疆地區經濟發展;
④為之后推行對外開放政策積累了經驗。(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知識點】恢復國民經濟、商品經濟的繁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明清時期(中國)。
表現:根據材料“明清時期,來自江西、山西等地的富商不僅在云南全省范圍內往來興販,還開展了跨境貿易。”可知,大量外地商販赴云南經營邊境貿易;根據材料“‘凡三載’,自昆明,歷大理、騰川,前去緬甸經商,‘足跡遍七千里’。”可知,跨境貿易范圍較大、路程較遠,且商人出入境頻繁;根據材料“內陸商人與外國商販交換所用的商品還包括明清兩朝官府禁止出境的銅鐵利器。”可知,大量金屬器物及貨幣外流。
(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新中國成立初期。
歷史作用:根據材料“新中國成立之初,西南陸海邊境走私猖狂,敵特分子內潛外逃,不斷對新中國政權進行破壞。”可知,穩定和維護了正當邊貿秩序,有利于國民經濟恢復和社會主義建設,且有利于防范敵特分子內潛外逃,鞏固人民政權;根據材料“建站初期,條件簡陋,僅有26名邊防官兵在簡陋的房屋中查驗往來旅客和貨物,嚴守著狹長的邊境線。1958年,北侖河友誼大橋(橋上的題名為‘中越友誼大橋’)宣布竣工,東興口岸面貌一新。”可知,便利了中越友好交流,也推動了邊疆地區經濟發展,為之后推行對外開放政策積累了經驗。
34.(2025·河北邢臺·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繼俄國1905年的運動之后,民主革命席卷了整個亞洲——席卷了土耳其、波斯、中國。在英屬印度,動亂也在加劇。值得注意的是:革命民主運動現在又遍及荷屬印度(印度尼西亞),即爪哇島及其他荷屬殖民地,人口共達4000萬。……世界各先進國家的工人以關切、興奮的心情注視著全球各地各種形式的世界解放運動的這種氣勢磅礴的發展。
——列寧《亞洲的覺醒》1913年5月
材料二 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的資產階級民主派,正在發揮農民群眾在政治改革和土地改革方面的高度主動性、堅定性和果斷精神,從中正確地尋找“振興”中國的道路。最后,由于在中國將出現更多的上海,中國無產階級也將日益成長起來。它一定會建立這樣或那樣的中國社會民主工黨,而這個黨在批判孫中山的小資產階級空想和錯誤觀點時,大概會細心地挑選出他的政治綱領和土地綱領中的革命民主主義內核,并加以保護和發展。
——列寧《中國的民主主義和民粹主義》1912年7月
注:民粹主義起源于19世紀下半葉的俄國和北美,強調平民大眾在社會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它把平民群眾的愿望、需要、情緒等當作考慮問題的出發點和歸宿,它肯定平民大眾的首創精神。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列寧筆下“亞洲覺醒”的含義,并分析“亞洲覺醒”的背景。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版的“社會民主工黨”是什么,并說明其在中國革命進程中如何保護和發展孫中山的綱領。
【答案】(1)含義:亞洲各國人民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運動。
背景:帝國主義的侵略加深了亞洲各國的民族危機;亞洲各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亞洲各國民族憂患意識和民主意識的覺醒;俄國1905年革命運動的推動;無產階級力量壯大
(2)中國共產黨
舉措:中國共產黨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滿足農民土地需要;
建立蘇維埃政權,實行工農民主政治;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建立人民共和國,人民當家作主;
進行土地改革,實現耕者有其田;進行農業合作化,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
【知識點】印度民族解放運動 、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工農武裝割據理論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
【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背景題。時空是:近代(亞洲)。第一小問含義,據材料一“民主革命席卷了整個亞洲”“在英屬印度”“荷屬印度(印度尼西亞)”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亞洲覺醒”指的是亞洲各國人民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運動。第二小問背景,據材料一“俄國1905年的運動之后”“世界各先進國家的工人以關切、興奮的心情注視著全球各地各種形式的世界解放運動的這種氣勢磅礴的發展”可知,俄國1905年革命運動的推動,無產階級力量壯大;結合所學,運用唯物史觀,從政治、經濟、思想等角度分析可知,20世紀初,帝國主義的侵略加深了亞洲各國的民族危機,亞洲各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亞洲各國民族憂患意識和民主意識的覺醒。
(2)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近現代(中國)。第一小問名稱,據材料二“在中國將出現更多的上海,中國無產階級也將日益成長起來。它一定會建立這樣或那樣的中國社會民主工黨”,結合所學可知,中國版的“社會民主工黨”指的是中國共產黨。第二小問舉措,據材料二“發揮農民群眾在政治改革和土地改革方面的高度主動性、堅定性和果斷精神,從中正確地尋找‘振興’中國的道路”“在批判孫中山的小資產階級空想和錯誤觀點時,大概會細心地挑選出他的政治綱領和土地綱領中的革命民主主義內核,并加以保護和發展”,結合所學中國近現代史知識,從政治改革和土地改革等角度分析可知,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進程中,保護和發展孫中山的革命綱領的表現主要有,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滿足農民土地需要,建立蘇維埃政權,實行工農民主政治,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建立人民共和國,人民當家作主,進行土地改革,實現耕者有其田,進行農業合作化,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
35.(2025·安徽淮北·模擬預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2年3月,袁世凱任命唐紹儀成立第一屆內閣。新內閣面臨巨大的財政危機。辛亥革命破壞了中央集權的財政體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都無法有效聚攏并調度全國的稅收。江蘇因劃入國稅還是地方稅的問題,與北京政府發生爭執。革命爆發后,列強指示總稅務司將清朝財政體系中的大宗財源——海關稅款存入專屬賬戶,以保證外債本息的償還。為解決財政困難,唐紹儀原本打算用比利時借款打破大國的壟斷,但在列強施壓下,繼續向英、德、法、美四國銀行團商借。由于外債與國權這一敏感問題,內閣遭到參議員質疑,加之黨派意識和輿論渲染,借款問題變成了立場問題。唐紹儀既要面對財政困難,也要協調內閣中的各黨派意見,并處理與總統府的關系。唐紹儀在壓力巨大且又無可作為的情況下選擇離職,財政問題成為第一屆內閣終結的重要因素。
——摘編自李文杰《唐紹儀內閣的財政難題》等
材料二 建國之初,財政收支失衡,國家財政困難。1950年3月3日,政務院發布《關于統一全國財政經濟工作的決定》。同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保障實施政務院關于統一國家財政經濟工作的決定的通知》。全國財政經濟統一工作隨之展開。具體措施方面,收入上重新分配央地財權,中央控制全國大部分收入,支出上縮減編制,以減輕財政負擔;中央全權指揮,統一調度貿易,地方不再自行決定物資貿易;要求各級機構現金存入國家銀行,統一管理、調度全國公款現金。統一財政經濟工作也不斷進行制度調整。在確保稅制統一的同時嘗試減輕地方政府的征稅壓力;在建立統收統支財政體制后不久即開始劃分收支與醞釀分級管理方案;為了緩解地方的財政壓力,中央采取了整理地方財政、推進地方收支掛鉤、適度劃分管理職權、增加地方收入分成等一系列舉措。4至5月間,全國財政收支衡,物價趨于穩定,國家財政經濟狀況開始好轉。
——摘編自王丹莉《新中國央地財政關系的奠基:統一財經及其制度調整》等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唐紹儀內閣財政困境出現的背景,并評析其應對效果。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新中國應對財政困境措施的特點,并分析其意義。
【答案】(1)背景:辛亥革命,南北議和,北京政府成立;財政開支大,財政收入大幅減少;舊財政體制解體,新舊財政體制脫節;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列強的干涉;(3點即可)評析:應對失敗,內閣垮臺;民族意識的覺醒;民國初期政黨政治局限;列強的侵略破壞;時代的局限性、資產階級的局限性。
(2)特點:加強中央政府權力;黨政聯合推進;時間短,成效顯著;不斷調整制度,與時俱進;集中統一與因地制宜結合。(任意3點)意義:有利于穩定金融市場和物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國民經濟的恢復;為社會主義改造和一五計劃奠定基礎;有利于計劃經濟體制的建立;穩定社會秩序,鞏固新政權。(任意3點)
【知識點】恢復國民經濟、北洋軍閥的分裂與混戰
【詳解】(1)本題是原因題。時空是1912年中國。第一小問背景:根據材料一“辛亥革命破壞了中央集權的財政體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都無法有效聚攏并調度全國的稅收。”結合所學可知,辛亥革命后南京臨時政府與北京政府爭執,中央集權的財政體系遭到破壞,無法有效調度全國稅收;根據材料一“列強指示總稅務司將清朝財政體系中的大宗財源—海關稅款存入專屬賬戶,以保證外債本息的償還”可知,財政開支大,大宗財源被列強強占,財政收入大幅減少;列強的干涉;根據材料一“為解決財政困難,唐紹儀原本打算用比利時借款打破大國的壟斷,但在列強施壓下,繼續向英、德、法、美四國銀行團商借”“唐紹儀既要面對財政困難,也要協調內閣中的各黨派意見,并處理與總統府的關系”可知,舊有的財政體制解體,而新舊財政體制脫節;中央與地方的矛盾使財稅征收困難。(3點即可)。第二小問應對效果:根據材料一“唐紹儀在壓力巨大且又無可作為的情況下選擇離職,財政問題成為第一屆內閣終結的重要因素”可知唐紹儀內閣應對財政困境失敗,內閣垮臺;唐紹儀內閣的垮臺反映出民國初期政黨政治的失敗,既有其時代的局限性、資產階級的局限性也受到列強的侵略破壞,相應的唐紹儀內閣的垮臺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中國民族意識的覺醒。
(2)本題是特點題、意義題。時空是1950年中國。第一問特點:根據材料二“收入上重新分配央地財權,中央控制全國大部分收入,支出上縮減編制,以減輕財政負擔”可知,中央政府加強了在財政上的權力;黨政的聯合推進;根據材料二“統一財政經濟工作也不斷進行制度調整”可知,不斷調整制度,與時俱進;根據材料二“4至5月間,全國財政收支衡”可知,時間短,效果顯著;根據材料二“為了緩解地方的財政壓力,中央采取了整理地方財政、推進地方收支掛鉤、適度劃分管理職權、增加地方收入分成等一系列舉措。”結合所學可知,注重集中統一與因地制宜結合。第二問意義:根據材料二“全國財政收支衡,物價趨于穩定,國家財政經濟狀況開始好轉”結合所學可知,有利于穩定金融市場和物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國民經濟的恢復;有利于穩定社會秩序,鞏固新政權。另也可從工業化建設、經濟體制角度作答,為社會主義改造和一五計劃奠定基礎;有利于計劃經濟體制的建立。(任意3點)
36.(2025·山東濟南·三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國家形象構建
新中國成立后,藝人們創作了一批精品力作,其中最顯著的特征是對新中國形象的積極建構。象牙雕刻《天安門廣場》,刻畫了天安門城樓、人民大會堂、國家博物館等建筑,人民英雄紀念碑屹立于廣場中央,周圍是自由參觀的各族人民。藝人創造性地在建筑內部安裝了閃爍的小燈,照亮的國徽和天安門籠罩在一片祥和喜慶的氛圍之中。1960年中國登山隊從珠穆朗瑪峰北坡勝利登頂。上海玉雕廠創作了《勇攀高峰》,雕刻了41位運動員和105座山峰,冰天雪地與五星紅旗形成鮮明對比。精湛的工藝美術作品除了展覽和外銷外,還多次被選為國禮送給外國元首。如1952年朱德贈送民主德國總統象牙雕刻作品《頤和園》;1956年,《素胎包花絲紀念杯》作為國禮送給保衛世界和平大會。
——李文文《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形象在工藝美術作品中的構建與表現(1949—1966)》
(1)提取材料信息,概括新中國成立初期構建的國家形象。
(2)結合材料,簡析新中國國家形象構建的意義。
【答案】(1)國家形象:人民大會堂、人民英雄紀念碑、五星紅旗、各族人民自由參觀等要素,說明新中國實現了人民當家做主,得到各族人民的衷心擁護;登山隊員勇攀百余座山峰等要素,體現了新中國成立初期不畏艱難、銳意進取的時代精神;精美的工藝品作為國禮贈送外國元首與國際組織,展現了新中國積極推行和平外交。
(2)意義:有利于打破傳統觀念形成國家認同,增強國家凝聚力;有利于樹立新中國良好的國際形象,擴大中國國際影響力。
【知識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
【詳解】(1)本題是特點題。時空是成立初期的新中國。國家形象:根據材料“象牙雕刻《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屹立于廣場中央,周圍是自由參觀的各族人民”“《勇攀高峰》,雕刻了41位運動員……五星紅旗”并結合所學知識,新中國初期強調人民民主與民族平等,可知工藝品通過標志性建筑與多民族形象展現人民當家作主與民族團結,由此可得出人民大會堂、人民英雄紀念碑、五星紅旗、各族人民自由參觀等要素,說明新中國實現了人民當家做主,得到各族人民的衷心擁護;根據材料“中國登山隊從珠峰北坡勝利登頂……冰天雪地與五星紅旗形成對比”及作品主題“勇攀高峰”,可知作品以攀登珠峰象征國家不畏艱難、銳意進取的精神,由此可得出登山隊員勇攀百余座山峰等要素,體現了新中國成立初期不畏艱難、銳意進取的時代精神;根據材料“工藝美術作品……被選為國禮送給外國元首”并結合所學知識,新中國推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可知國禮傳遞和平外交理念,由此可得出精美的工藝品作為國禮贈送外國元首與國際組織,展現了新中國積極推行和平外交。
(2)本題是影響題。時空是成立初期的新中國。意義:根據材料“各族人民自由參觀”“《素胎包花絲紀念杯》作為國禮送給保衛世界和平大會”并結合所學知識,新中國成立初期面臨國際孤立,可知工藝品通過藝術形式塑造國家形象,打破西方偏見,由此可得出有利于打破傳統觀念形成國家認同,增強國家凝聚力;根據材料信息“國禮贈送外國元首與國際組織”并結合所學知識,萬隆會議等外交成就,可知工藝美術作為外交媒介提升國際影響力,由此可得出有利于樹立新中國良好的國際形象,擴大中國國際影響力。
試卷第1頁,共3頁
試卷第1頁,共3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肇东市| 高淳县| 饶阳县| 景宁| 龙南县| 大丰市| 金秀| 昆山市| 神木县| 清河县| 伊吾县| 正宁县| 德钦县| 青河县| 皋兰县| 新野县| 西和县| 抚远县| 武穴市| 霍城县| 定兴县| 伊春市| 德化县| 柳江县| 聂拉木县| 肥西县| 确山县| 永平县| 酒泉市| 环江| 苗栗市| 喀喇| 谢通门县| 隆子县| 珠海市| 庄河市| 中方县| 定结县| 任丘市| 诏安县| 平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