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7張PPT)20世紀20年代快結束時,歐洲似乎正在安定下來,處于一個和平、安全和相對繁榮的時期。然而,這一令人欣慰的景象卻被突然到來的大蕭條給徹底破壞了,由此產生的經濟混亂和大規模失業逐漸損害了前幾年已取得的和解的基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又會將世界引向何方?對國際社會又將會產生哪些深遠而深刻的歷史影響?第17課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課程標準:1.通過學習二戰的爆發背景、進程與結果,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2.通過了解雅爾塔體系的建立,理解二戰引起的國際秩序的重要變化。一、法西斯主義與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背景)(1)基本特征:(2)主要主張:反對自由主義和共產主義對內實行恐怖獨裁統治,對外侵略擴張;發動戰爭,爭霸世界1、法西斯主義(獨裁、暴政、侵略戰爭)極端民族主義法西斯:寓意人民必須服從至高無上的國家權威,否則立即繩以斧鉞,在古羅馬是權力和威信的標志。二戰后,成為貶義詞。“雙刃劍”帝國主義的極端形式(1)基本特征(2)主要主張:(3)法西斯運動:意大利:① 1919 年墨索里尼成立世界上第一個法西斯主義政黨——“戰斗的意大利法西斯”,后更名為國家法西斯黨。② 1922年,建立了法西斯政權。德國:1920年希特勒組建“民族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簡稱“納粹黨”,是德國法西斯運動的開始。日本:1921年岡村寧次、東條英機等日本軍人訂立密約,是日本軍部法西斯運動的開始。(“巴登巴登密約”)第一次高潮:滋生期(1919—1923)1、法西斯主義一、法西斯主義與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背景)(3)法西斯運動:第一次高潮:滋生期(1919—1923)第二次高潮:泛濫期(1929—1936)1933年納粹黨上臺,建立法西斯政權①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②1936年與德國結成軸心國1922年建立法西斯政權①1938年吞并奧地利②對捷克提出領土要求(《慕尼黑協定》——綏靖政策的頂峰)1936年廣田弘毅組閣,建立法西斯政權①1931年九一八事變②1937年七七事變建立政權意:德:日:發動侵略戰爭一、法西斯主義與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背景)史料:1929年— —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陷入歷史上最深刻、最持久、最嚴重的的一次經濟大危機,其間資本主義各國工業生產劇烈下降,各國企業大批破產,失業人數激增,失業率高達30%以上。此后,資本主義世界又出現了五年左右的持續蕭條。這次經濟大危機還加速了法西斯主義在德國、日本和意大利的發展,使這些國家走上了對內強化軍事統制、對外大肆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吳于廑、齊世榮 《世界史·現代編(上冊)》經濟危機引發政治危機,法西斯勢力崛起。一、法西斯主義與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背景)探究:法西斯主義勢力崛起的原因有哪些?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與1919-1920年和平條約的失敗相關。那些條約制造出的問題與解決的問題幾乎一樣多。和平締造者們屈從于戰勝國兼并別國領土和建立附屬國的要求,從而播下了仇恨和沖突的新種子。在30年代那個時候,無論德國、意大利、日本,它們一概不滿意這些條件,它們是“修改主義”的國家或不滿意的國家。這些國家在1919年訂立過一項條約,然而在十二年之后,它們不愿意實施了。——菲利普·李·拉爾夫等《世界文明史》、R.R.帕爾默《世界現代史》德、意、日等國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不滿,力圖擺脫其束縛。一、法西斯主義與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背景)探究:法西斯主義勢力崛起的原因有哪些?希特勒、墨索里尼與狗英國首相張伯倫我們對一個在強大鄰邦壓境下的小國不論抱有多大同情,但總不能僅僅為了它而不顧一切地使大不列顛帝國卷入一場戰爭。希特勒說:“沒有問題的,你知道有些狗是只會吠而不會咬人的嗎?”綏靖政策縱容侵略,助長了法西斯侵略的氣焰一、法西斯主義與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背景)探究:法西斯主義勢力崛起的原因有哪些?更加助長了法西斯國家的侵略野心。一下飛機,張伯倫就得意地宣稱:“我帶來了整整一代人的和平!”.溫斯頓·丘吉爾則評價: “讓你在戰爭與恥辱之間作一抉擇,你選擇了恥辱,而你將來還得進行戰爭。”《慕尼黑協定》 ——綏靖政策的頂峰(1)背景:(2)內容:(3)影響:1938 年,德國吞并奧地利,并對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領土要求;英法實行綏靖政策,把捷克的蘇臺德等地區割讓給德國;知識擴展:為何會出現綏靖政策?如何評價?史料一:英法盡管同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勝國,但其經濟地位和軍事地位都因戰爭受到了巨大的削弱……這種狀況使英法統治集團中的部分人士不敢同德、日、意的侵略擴張政策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而是試圖通過滿足侵略者部分貪欲的方法來維持自己的既得利益.——摘編自《國際關系史》史料二:還有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經濟危機使英法兩國政局動蕩,內閣更替頻繁,很難指望政府在法西斯進攻面前實行一種堅定和連續的外交政策。英法資產階級對社會主義蘇聯的本能仇恨、對弱小國家的固有蔑視……在一個時期內,希特勒竭力造成一種似乎唯有共產國際、唯有蘇聯才是德國敵人的假象,英法集團相信了這一點…….。——摘編自《國際關系史》綏靖政策是英法兩國實行的縱容法西斯侵略的政策;目的是通過部分滿足侵略者的貪欲來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它是建立在犧牲弱小國家和民族基礎上的;具有反蘇性質。原因:英法兩國實力削弱; 經濟危機、政治危機影響到外交政策的連續性; 對社會主義的仇視; 無視小國利益; 希特勒的欺騙策略。評價:避戰求和禍水東引【歸納】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二戰的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二戰的具體原因:② 英、法、美推行綏靖政策縱容侵略,助長了法西斯侵略的氣焰,加速了大戰的爆發。1929年經濟大危機引發政治危機,法西斯專政的建立和歐、亞兩個戰爭策源地的形成① 德國、日本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中被懲治受遏制的地位不滿,力圖突破其束縛德意日的封建殘余和軍國主義傳統1、經濟根源:2、國際政治根源:3、歷史根源: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與擴大法西斯國家發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經歷了從局部戰爭逐漸發展到全球戰爭的過程。五大戰場:中國戰場、西歐戰場、蘇聯戰場、太平洋戰場、北非戰場。其中,蘇聯戰場為抵抗納粹德國的主戰場,中國戰場為東方主戰場。亞洲戰場 (1931.9.18-1945.9.2) 歐洲戰場 (1939.9.1-1945.5.8) 非洲戰場(1940.7-1943.5)局部階段全面爆發 全球階段 戰爭轉折戰爭結束1931年九一八事變(序幕)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東方主戰場)1938年德國吞并奧地利,并對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領土要求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1939年9月,德國閃擊波蘭,英法對德宣戰標志著二戰全面爆發1941.6,德國入侵蘇聯,蘇聯成為抗擊納粹德國的主要戰場1941.12,日本偷襲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戰爭,美國對日宣戰, 二戰發展到全球階段1942.1,26個國家簽署《聯合國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1942年中途島戰役(亞洲戰場轉折點)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戰役(二戰的轉折點)1942年阿拉曼戰役(非洲戰場轉折點)1945年9月2日,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標志二戰結束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標志著歐洲戰場的結束1943年5月,非洲戰場結束1940.5-6月,德國突進法國(敦刻爾克撤退),6.22法國投降,英國繼續抵抗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與擴大視角一:德國初期擴張之速1933 希特勒領導的納粹黨上臺;1936 德國軍隊出兵萊茵非軍事區;1938 德國吞并奧地利;德國以《慕尼黑協定》獲得蘇臺德地區;1939.9.1 德軍閃擊波蘭;10.6 波蘭淪陷,政府流亡;1940.4.9 德國對挪威、丹麥宣戰;4.9 丹麥投降;6.10 挪威淪陷;1940.5.10 入侵法、荷、比、盧,6.25 戰役結束;5.10 盧森堡投降;5.15 荷蘭投降;5.28 比利時投降;6.17 法國決定投降;1941 控制芬蘭、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肢解南斯拉夫,占領希臘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與擴大視角二:反法西斯聯盟的成立1942年1月1日,蘇美英中等26個國家在華盛頓共同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標志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正式形成。此后又有21個國家陸續在宣言上簽字。(中國簽署代表:宋子文,時任外交部長、駐美大使)珍珠港事件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宣告太平洋戰爭爆發,此后美國對日宣戰,二戰發展到全球階段。思考:簡要分析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意圖?擺脫對華戰爭僵局;削弱英美在亞勢力;掠奪東南亞物資等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與擴大視角三:二戰轉折點——斯大林格勒戰役(1942)祖國母親在召喚朱可夫曼施坦因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及仆從國發動“巴巴羅薩計劃”,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悍然入侵蘇聯,蘇德戰爭爆發。前期德國取得蘇聯西部大量領土,直至12月莫斯科保衛戰蘇聯勝利,蘇德戰線逐漸穩定,雙方秣馬厲兵,準備更大規模的戰役,以爭奪戰略主動權。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與擴大視角四:軸心國的失敗與二戰結束今天,槍炮沉沒,一場大悲劇結束了,一個偉大的勝利贏得了。——1945.9.5盟軍最高總司令麥克阿瑟向全世界發表廣播講話墨索里尼被槍殺后暴尸東條英機被審判希特勒自殺身亡意大利代表簽署投降文件德國代表簽署投降文件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與擴大學術觀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中國思考張海鵬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前所長關于第二次大戰的歷史,大部分歐洲學者都認為,二戰的起點是1939年9月1日,德國對波蘭的進攻,中國學者幾乎都認同這一觀點。二戰爆發形成兩個策源地,因此就存在兩個戰爭起點。戰爭策源地和起點密切相聯。過去學者承認二戰有兩個策源地,但沒有將兩個戰爭策源地和兩個起點聯系在一起。以前研究似乎認為一場戰爭,只有一個起點,這是將戰爭看作簡單的過程,而二戰是過程復雜、矛盾尖銳、在不同的時間先后爆發的世界性戰爭。1937年盧溝橋事變和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先后爆發是二戰的起點。1941年德國進攻蘇聯,與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是二戰發展的頂峰,所以二戰成為真正大規模的戰爭是在1941年之后。因此,二戰是有兩個策源地、兩個起點、兩個戰場的世界大戰。——張海鵬《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的宏觀反思》1.含義:二戰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國的首腦相繼在開羅、德黑蘭、雅爾塔和波茨坦召開會議,締結了一系列條約和協定,建立了以美、蘇、英、中等戰勝國為主導的戰后國際秩序,史稱“雅爾塔體系”。1943.11 開羅會議1943.11 德黑蘭會議1945.2 雅爾塔會議1945.7 波茨坦會議(一)雅爾塔體系三、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2.內容:(1)重新確定歐亞國家版圖,德國由美、蘇、英、法分區占領,日本由美國單獨占領;日本歸還侵占中國的領土(臺灣、澎湖列島等島嶼),承認朝鮮獨立。(一)雅爾塔體系三、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2)審判戰犯,肅清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紐倫堡審判(對德國戰犯的審判)東京大審判(對日本戰犯的審判)(一)雅爾塔體系(3)對德、日、意的殖民地實行托管,原則上承認被壓迫民族的獨立權利。蘇、英兩國關于劃分巴爾干勢力范圍(4)美、蘇、英劃分勢力范圍。蘇聯的利益比例 丘吉爾與斯大林協定的草案 莫洛托夫最后提議獲接受的方案匈牙利 50% 80%南斯拉夫 50% 50%保加利亞 75% 80%羅馬尼亞 90% 90%希臘 10% 10%(5)成立聯合國。(一)雅爾塔體系三、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3.評價:(1)積極:以建立和維護世界和平為主要目標,提倡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之間的共處與合作,對戰后世界和平、民主、獨立和發展有著很大的作用。(2)消極:是大國相互妥協的產物,帶有明顯的大國強權政治色彩,嚴重損害了一些國家的利益。雅爾塔體系的實質是大國實力對比和互相妥協的產物,打上了大國強權政治的烙印。1989年的東歐劇變和1991年的蘇聯解體,標志著兩極格局的瓦解,也象征著雅爾塔體系最終瓦解。(一)雅爾塔體系三、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1.成立:1945年10月24日2.宗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加強國際合作,促進全球經濟社會發展。3.議事原則:五大常任理事國“大國一致”4.作用:和平解決爭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體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國際政治秩序。(二)聯合國三、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二戰對國際格局的影響(三)國際格局的演變傳統國際格局以歐洲為中心戰后國際格局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三、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知識拓展】國際體系的演變體系名稱 形成標志 體系內容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維也納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雅爾塔體系1648年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結束了歐洲的混戰局面(選必1P68)①確立了國際關系中的國家領土、主權與獨立等原則;②開創了用國際會議和協議的形式解決國際爭端的先例;③確認了集體制裁的國際法基本原則。1815年,歐洲各國在維也納會議及此后簽訂了一系列條約建立的國際關系體系大國協調、歐洲均勢為特征“一戰”后戰勝國在全球范圍內建立的帝國主義的國際新秩序。一戰以后帝國主義在宰割戰敗國和利益再分配暫時平衡基礎上建立的世界范圍內的國際關系新秩序。二戰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國建立了戰后國際秩序領土問題、戰敗國問題殖民地問題、體系保障問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