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6張PPT)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第17課時空坐標(一)德意日法西斯主義的興起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戰斗的意大利法西斯”,是世界上第一個法西斯主義政黨,后更名為“國家法西斯黨”,1922年建立法西斯政權。1920年,希特勒組建“民族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簡稱“納粹黨”,是德國法西斯運動的開始。1921年,崗村寧次、東條英機等日本軍人訂立密約,要求“消除軍閥、刷新人士,改革軍制、建立總動員態勢”,日本法西斯運動開始。。一、法西斯主義與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一)德意日法西斯主義的興起法西斯主義帝國主義的變種和極端形式極端民族主義對外擴張對內獨裁“法西斯”一詞來源于拉丁文“Fasces”原意是中間插著一把戰斧的一束棍棒。古羅馬執政官出巡時,其扈從每人肩負一束,寓意人民必須服從至高無上的國家權威,否則立即繩以斧鉞,在古羅馬是權力和威信的標志。一、法西斯主義與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二)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的沖擊1929年10月24日,紐約華爾街股票市場價格狂跌,人們大量拋出股票,證券市場陷入恐慌,這一天被稱為“黑色星期四”。隨后,一場空前嚴重的經濟大危機席卷了美國乃至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危機重創資本主義世界,激化了社會矛盾。為解決危機,美國實施“羅斯福新政”,德國和日本建立了法西斯政權,對外擴張。一、法西斯主義與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經濟危機羅斯福新政德意日對外侵略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受益者一戰后的國際地位經濟基礎文化傳統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利益受損基礎雄厚基礎薄弱三權分立民主傳統深厚軍國主義傳統深厚領袖性格民主傾向獨裁傾向思考:同樣是經歷了經濟危機,為何德意日卻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一、法西斯主義與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亞洲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歐洲1936年日本建立軍事法西斯專政,以擴大對外侵略為基本國策1933年國會縱火案后,納粹黨奪取德國政權1936年納粹德國和意大利結為軸心國,并干涉西班牙內政1937年德意日三國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三)戰爭策源地的形成一、法西斯主義與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四)英法美綏靖政策的縱容在亞洲,面對九一八事變,英法操縱的國際聯盟卻荒謬地把侵略者和被侵略者等同對待,拒絕制裁日本。在非洲,面對意大利發動的侵略戰爭,國際聯盟卻拒絕將石油包括在禁運物資中。在歐洲,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首腦,在沒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參加的情況下,簽訂了把該國領土割讓給德國的《 慕尼黑協定》,換取希特勒的“和平保證”。——摘自徐藍主編《世界近現代史1500-2007》一、法西斯主義與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四)英法美綏靖政策的縱容1935.8 美國通過《中立法案》英法為保持自己的既得利益,對德、意侵略采取不干涉政策,美國也實行中立政策。從法律上把美國基本的歐洲政策固定下來,對當時歐洲的綏靖主義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1939.8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問題:面對法西斯的擴張,美蘇兩國如何處理?一、法西斯主義與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1.根本原因: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2.現實原因: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引發政治危機;3.歷史原因:德、意、日等國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不滿,力圖擺脫其束縛;4.法西斯主義的泛濫;5.英法美綏靖政策的縱容,助長了法西斯國家的侵略野心;6.歷史根源:德意日的封建殘余和軍國主義傳統。“波蘭的覆滅和它完全被征服,這一過程完成的很快……從開始到結束僅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丘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一、法西斯主義與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亞洲階段 1931.9.18 九一八事變 日軍侵略東北,拉開二戰序幕1937.7.7 七七事變 日軍全面侵華,標志二戰在亞洲爆發1938.6-10 武漢會戰 日軍快速滅亡中國計劃破產,抗戰進入相持階段歐洲階段 1939.9.1 閃擊波蘭 德軍閃擊波蘭,二戰全面爆發,波蘭滅亡1940.5 敦刻爾克大撤退 30萬英法軍隊從敦刻爾克撤退至英國1940.6.22 法國投降 維希政府成立;戴高樂帶領抵抗者流亡英國1940.7-9 不列顛空戰 德軍大規模空襲英國本土,登陸作戰計劃失敗1940.9 德意日軍事同盟1941.6.22 蘇德戰爭爆發 美英蘇開始合作1941.8 《大西洋憲章》1941.10-1942.1 莫斯科保衛戰 “閃擊戰”破產,蘇德戰場成為主戰場二、第二次世界大戰(1931—1945)全球階段 1941.12.7 珍珠港事件 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1942.1.1 《聯合國家宣言》 標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1942-1943 斯大林格勒戰役 蘇德戰場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北非阿拉曼戰役 北非戰場轉折點中途島戰役 太平洋戰場轉折點1943.9 意大利投降 法西斯軸心集團開始瓦解1943.11 開羅會議 《開羅宣言》規定戰后處理日本辦法德黑蘭會議 決定在西歐開辟新戰場1944.6 諾曼底登陸 開辟歐洲第二戰場1944.8 德國光復1945.2 雅爾塔會議1945.4 易北河會師1945.4.30 攻克柏林1945.5.8 德國無條件投降1945.7 《波茨坦公告》1945.8 日本宣布投降1945.9.2 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 二戰結束中途島海戰1942.6阿拉曼戰役1942.10—11諾曼底登陸1944.6斯大林格勒役1942.6-1943.2阿拉曼戰役北非戰場的轉折點中途島戰役太平洋戰場的轉折點斯大林格勒戰役蘇德戰場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戰爭轉折中國抗戰為贏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在如何看待中國戰場問題上,美國總統羅斯福曾說:“如果中國屈服,會有多少日本軍隊脫身出來?那些軍隊會干什么呢?會占領澳大利亞,占領印度,會像摘熟梅子一樣輕而易舉地占領中東……那將是日本和納粹的大規模鉗形攻勢,在近東某處會合,完全切斷俄國同外界的聯系,瓜分埃及,切斷經過地中海的所有交通線,難道不會是這樣嗎?”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中國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二、第二次世界大戰(1931—1945)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原因是什么?1.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根本原因)。協調了反法西斯各國行動,充分發揮了人力、物力、財力優勢,為戰爭勝利提供了可靠保障。2.戰爭的正義性,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支持。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戰爭遭到了包括本國反戰力量在內的世界人民的強烈反對。3.蘇聯和中國為對抗德日法西斯做出重要貢獻。4.美國的參戰使得同盟國的經濟力量對軸心國形成壓倒性優勢。從戰爭發動者來看:二戰是一場帝國主義性質的非正義侵略戰爭;從戰爭的抵抗者來看:二戰是一場反法西斯的正義戰爭。戰爭性質“我們凝聚到一起,能打敗世界上任何敵人!”——丘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二、第二次世界大戰帶來災難:力量改變:秩序改變:格局改變:科技發展:觀念改變:政策調整:各國國力也受到嚴重消耗,各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災難。①歐洲嚴重衰落;②美蘇崛起;③加速亞非拉的民族解放運動。④社會主義陣營得到較大發展;國際秩序的重建:雅爾塔體系和聯合國建立;殖民體系的崩潰:亞非拉的獨立。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逐漸被美蘇兩極格局所取代。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礎反對戰爭,呼喚和平。各資本主義國家深刻調整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國家干預資本主義。二、第二次世界大戰(1931—1945)二戰的影響三、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1、雅爾塔體系(1)含義:二戰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國在開羅、德黑蘭、雅爾塔、波茨坦地締結了一系列條約和協定,建立了以美、蘇戰勝國為主導的戰后國際秩序。④ 德黑蘭會議(1943.12)雅爾塔會議 (1945.2)③ 開羅會議 (1943.11) 波茨坦會議(1945.7)開羅會議 (1943.11)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波茨坦會議“前”三巨頭丘吉爾、羅斯福、斯大林參加波茨坦會議的“后”三巨頭艾德禮、杜魯門、斯大林(2)內容:①重新確定歐亞國家的版圖:德國由美、蘇、英、法分區占領;日本由美國單獨占領;日本歸還侵占中國的領土;承認朝鮮獨立;三、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1、雅爾塔體系①重新確定歐亞國家的版圖:② 審判戰犯,肅清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問題探究:同為戰爭罪犯,納粹德國的漢斯 弗蘭克在臨刑前懺悔:“千年易過,德國罪孽難消。” 日本的東條英機卻在就刑前高呼“天皇陛下萬歲!”(紐倫堡審判、東京審判)東京審判華沙之跪(2)內容:三、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1、雅爾塔體系③殖民地問題:對德、日、意的殖民地實行托管,原則上承認被壓迫民族的獨立權利;美、蘇、英劃分勢力范圍④成立聯合國①重新確定歐亞國家的版圖:②審判戰犯,肅清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時間:性質:地位:宗旨:原則:意義:1945年10月24日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體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國際政治秩序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加強國際合作,促進全球 經濟社會發展。“大國一致”原則使和平解決爭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2)內容:三、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1、雅爾塔體系(3)評價:①積極性:②局限性:雅爾塔體系以建立和維護世界和平為主要目標,提倡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之間的共處與合作。它是大國相互妥協的產物,帶有明顯的強權政治色彩,嚴重損害了一些國家的利益。古巴導彈危機赫魯曉夫 肯尼迪三、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1、雅爾塔體系【知識拓展】比較雅爾塔體系與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異同比較項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雅爾塔體系協調關系國際格局建立基礎主要矛盾相同點 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的國際格局以美蘇為中心的兩極格局戰勝國對戰敗國掠奪兩個戰勝國間的妥協戰勝國與戰敗國戰勝國之間的矛盾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之間的矛盾①都是在原有的世界體系被破壞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②都是根據一系列國際會議所確立的基本原則建立新的國際體系;③都是大國意志的體現,具有大國強權政治的烙印,并且都隨著各國力量的消長而瓦解。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資本主義大國同社會主義大國的暫時妥協2、國際格局世界政治力量對比發生變化,美蘇成為世界強國,西歐各國普遍衰落,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關系格局逐漸被美蘇兩極格局所取代。三、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1、雅爾塔體系勝利轉折擴大初期太平洋戰爭爆發1941.12.7突襲波蘭1939.9,北歐淪陷德國進攻西歐,法國投降1940.6不列顛戰役,德軍首次失敗1940.7-10蘇德戰爭爆發1941.6阿拉曼戰役1942.10中途島海戰1942.6斯大林格勒戰役1942.7-1943.2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建立1942.1.11945.9日本簽訂投降書1945.5德國簽訂投降書1943.9意大利投降1939——19411941——19421942——1943四次國際會議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法西斯主義與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戰雅爾塔體系與聯合國二戰的影響法西斯主義的形成與特征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本課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