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6張PPT)第17課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一、法西斯主義與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可以說,“一戰”結束時就埋下了“二戰”爆發的種子,地點就在巴黎凡爾賽宮。種子的萌發還需要空氣、水、土壤等外部條件。1929年爆發的世界經濟大危機,就為“二戰種子”提供了恰逢其時的生長條件。這次危機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空前嚴重、歷時最長的一次,從1929年一直持續到1933年。——思不群《二戰全史》【合作探究】閱讀教材結合材料,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背景是什么?根本原因:歷史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其他原因:是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德意日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不滿和仇視;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打擊;法西斯擴軍備戰,形成歐亞戰爭策源地。①大國的綏靖政策,加速了大戰的爆發;②局部反法西斯戰爭各自為戰,不能制止戰爭的爆發。法西斯含義:法西斯是拉丁語fasces的音譯,本義為“束棒”,是把多根粗細不一的木棍綁在一起,中間插一把斧頭。束棒捆在一起表示個體服從集體,斧頭是用來處死罪犯。法西斯在古羅馬帝國是權力和威信的標志。意大利國家法西斯黨黨徽美國參議院圖章法西斯特征:①以極端民族主義為基本特征;②反對自由主義和共產主義;③對內實行恐怖獨裁統治;④對外侵略擴張,發動戰爭,爭霸世界。理論:①種族優劣(社會達爾文主義);②國家至上;③意志至上;④強權理論極端民族主義:鼓吹國民對國家絕對效忠、愛國,宣傳“民族優越論”,鼓吹本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宣稱對外擴張是民族利益所在,稱本民族利益受到對手損害,煽動民眾的仇恨情緒,鼓噪用武力“自衛”,動員民眾支持戰爭。【知識拓展】法西斯一、法西斯主義與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19221919世界上第一個法西斯主義政黨墨索里尼成立“戰斗的意大利法西斯”,后更名為“國家法西斯黨”德國法西斯運動開始希特勒組建“民族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簡稱“納粹黨”1921日本軍部法西斯運動開始崗村寧次、東條英機等日本軍人訂立密約,要求“消除軍閥、刷新人士、改革軍制、建立總動員態勢”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政權1920【合作探究】閱讀教材P102思考點結合材料,思考法西斯主義產生的背景是什么?①一戰帶來的社會大動亂;②極端民族主義情緒的出現;③對“紅色”革命的深深恐懼;④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不滿;⑤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影響;【知識拓展】的形成一、法西斯主義與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根據《凡爾賽和約》,德國損失了13.5%的領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16%的煤產地及半數的鋼鐵工業。德國共需賠償2260億馬克(約合113億英鎊)且以黃金支付。德國被迫承認其發動戰爭并承擔所有戰勝國的損失。——摘編自《凡爾賽合約》德國:“屈辱的和約像一把利劍刺傷了德國人民的民族情感,也埋下了下一次戰爭的伏筆?!?br/>意大利:巴黎和會上意大利分贓最少,當消息傳來,引起了意大利社會各階層的極大不滿,民族主義情緒空前高漲,打倒政府的呼聲響遍了全國。日本:雖然是戰勝國,但“華盛頓體系”使其擴張的野心遭到美英的遏制,因而有不滿情緒。【知識拓展】德、意、日等國對“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不滿一、法西斯主義與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時間 綏靖政策的表現1931年9月 容忍日本侵略中國東北,不加以制裁。1935年 縱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亞1936年3月 放任希特勒武裝進占萊茵區非軍事區。1937年7月 縱容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38年3月 默許希特勒兼并奧地利。1938年9月 簽訂《慕尼黑協定》,將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等地區割讓給德國1939年 希特勒進攻波蘭后,英法采取“靜坐戰爭”。【知識拓展】綏靖政策一、法西斯主義與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戰經歷了從局部戰爭到全球戰爭的過程五大戰場:中國戰場、西歐戰場、蘇聯戰場、太平洋戰場、北非戰場(一)概況:(二)進程:局部戰爭階段1、亞洲戰場1931年9月18日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九一八事變日本制造七七事變拉開了二戰的序幕二戰在亞洲爆發標志中華民族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抗日,開辟了對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戰的東方主戰場。抗日戰爭開始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和新四軍立即挺進敵后,廣泛開展游擊戰爭,1938年,解放區戰場抗擊了日本在華兵力的58.8%,1939年,達到62%。——《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關于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五個統計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戰(二)進程:局部戰爭階段2、歐洲戰場(1)全面爆發:1939年9月1日,德國以“閃擊戰”突襲波蘭,英法被迫對德宣戰宣而不戰,西線出現“靜坐戰爭”德國東突西進,迅速占領歐洲大部分地區,法國投降,英國堅持抵抗1940.5,德軍突進法國,6.22法國投降敦刻爾克撤退,保存反攻主力1940.7-9,德軍大規??找u英國本土,不列顛之戰爆發英軍勝,德國“海獅計劃”失敗36天征服波蘭、4小時征服丹麥、63天征服挪威、1天征服盧森堡、5天征服荷蘭、19天征服比利時、39天征服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11天征服南斯拉夫、56天征服希臘。歐洲大陸基本淪陷。二、第二次世界大戰(2)戰爭擴大:蘇德戰爭:19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巴巴羅薩”計劃,入侵蘇聯,德國同盟國相繼對蘇宣戰,戰火燒到整個歐洲。蘇聯戰場成為抵抗納粹的主戰場1941年6月22日德國發動全面進攻,11月15日,德軍撲向莫斯科,蘇軍于12月6日發起猛烈反擊,重創德軍,取得莫斯科戰役的勝利,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鼓舞了蘇聯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英美蘇三國尋求合作,1941.8美英簽署《大西洋憲章》,蘇聯宣布支持憲章。1941.10-1942.1莫斯科保衛戰宣告希特勒閃電戰破產,打破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二)進程:局部戰爭階段2、歐洲戰場二、第二次世界大戰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美國對日宣戰,二戰發展到全球階段。1、太平洋戰場:美國對日宣戰后,與日本交戰多年的中國也跟著宣戰,納粹德國和意大利王國也對美宣戰,歐亞兩大戰場合一。至此,全世界約4/5的人口卷入戰爭。日本偷襲珍珠港,不僅損傷了美軍艦隊的戰斗力,還迫使美國卷入二戰,正式加入反法西斯戰爭。二戰真正成為全球性的戰爭。(二)進程:全球戰爭階段二、第二次世界大戰2、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一)每一政府各自保證對與各該政府作戰的三國同盟成員國及其附從者使用其全部資源,不論軍事的或經濟的。(二)每一政府各自保證與本宣言簽字國政府合作,并不與敵人締結單獨停戰協定或和約。——《聯合國家宣言》A.壯大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B.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勝利信心;C.反法西斯國家互相配合,保證了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后勝利。(1)標志:1942年1月,以美、英、蘇、中為首的26國簽署《聯合國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最終形成(2)意義:性質:反法西斯的政治、經濟、軍事同盟為聯合國成立奠定基礎(二)進程:全球戰爭階段二、第二次世界大戰3、戰爭轉折:(1)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太平洋戰場轉折點。(2)1942年,阿拉曼戰役,北非戰場的轉折點。(3)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戰役是德國發動侵略戰爭以來遭遇的最大失敗,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4)1944年6月,美、英盟軍成功登陸法國諾曼底,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德國陷入東西兩個戰場的夾擊之中。8月,法國光復。1944年諾曼底登陸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戰役1942年阿拉曼戰役(二)進程:全球戰爭階段二、第二次世界大戰4、戰爭勝利:1945年5月德國無條件投降1945年8月6日、9日美國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日本投降簽字儀式1945年8月15日1945年9月2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1943年9月8日意大利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中國戰區日本投降簽字儀式蘇軍占領德國國會大廈德國簽署無條件投降書(二)進程:全球戰爭階段二、第二次世界大戰總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過程亞洲戰場 歐洲戰場 非洲戰場局部階段 1931年,九一八事變:拉開二戰序幕;1937年,七七事變:二戰在亞洲爆發的標志 1938年,德國吞并奧地利,并對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領土要求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全面爆發 1939年9月,德國閃擊波蘭,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40年5月,法國戰敗,英法軍隊“敦刻爾克大撤退” 戰爭擴大 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蘇聯成為抗擊納粹德國的主要戰場 1941年8月,羅斯福、丘吉爾發表《大西洋憲章》 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珍珠港事件)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發展到全球階段 1942年1月,《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戰爭轉折 1942年中途島戰役是太平洋戰場轉折點 1942-1943年,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二戰轉折點 1942年,阿拉曼戰役是非洲戰場轉折點戰爭結束 1945年9月2日, 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標志著二戰結束 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標志著歐洲戰場結束 1943年5月,非洲戰場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特點:①從局部戰爭發展為全球戰爭;②從各自作戰到協同作戰;③從亞洲開始; ④多個戰場并存;⑤持續時間長;⑥破壞性大; ⑦影響深遠。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原因是什么?1.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根本原因)。協調了反法西斯各國行動,充分發揮了人力、物力、財力優勢,為戰爭勝利提供了可靠保障。2.戰爭的正義性,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支持。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戰爭遭到了包括本國反戰力量在內的世界人民的強烈反對。3.蘇聯和中國為對抗德日法西斯做出重要貢獻。4.美國的參戰使得同盟國的經濟力量對軸心國形成壓倒性優勢。從戰爭發動者來看:二戰是一場帝國主義性質的非正義侵略戰爭;從戰爭的抵抗者來看:二戰是一場反法西斯的正義戰爭。戰爭性質“我們凝聚到一起,能打敗世界上任何敵人!”——丘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涨暗膽馉?。這次戰爭直接涉及歐、亞、非和大洋洲四大洲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把61個國家和地區卷入戰爭,按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9000余萬,死亡者達5500萬,是歷次戰爭中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其中有一半是無辜的平民。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意、日法西斯在國內和占領區建立起法西斯恐怖統治,犯下了令人發指的罪行。希特勒上臺后;立即將其種族主義理論付諸行動。1941年底,希特勒下達了“徹底解決猶太人”的命令,德國法西斯對歐洲占領區1100萬猶太人進行有計劃的種族滅絕性的大屠殺。日本軍國主義在占領區所犯下的罪行更是罄竹難書。1937年12月,日本侵略軍侵占中國首都南京后,有組織、有計劃地對無辜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國士兵進行了長達六個多星期的血腥大屠殺,遇難者總數達30萬人以上。日軍在中國東北成立了代號為“731”的細菌部隊,大量生產鼠疫、霍亂、傷寒、炭疽等傳染病菌。為了迅速有效地研制出細菌武器,竟慘無人道地在活人身上進行各種細菌試驗,殘酷殺害無辜生靈。從1939年到1945年,就以細菌試驗的方法殘殺了三千多人。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給人類前所未有的破壞和災難三、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1、雅爾塔體系(1)含義:二戰中后期,同盟國在雅爾塔等地締結了一系列條約和協定,建立了以美、蘇戰勝國為主導的戰后國際秩序,史稱“雅爾塔體系”。德黑蘭會議開羅會議雅爾塔會議波茨坦會議三、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2)內容:① 重新確定歐亞國家的版圖:德國由美、蘇、英、法分區占領,日本由美國單獨占領;日本歸還侵占中國的領土,承認朝鮮獨立;德國領土變化與分區占領三國之宗旨,在剝奪日本自從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奪得或占領之一切島嶼;在使日本所竊取于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臺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務將日本驅逐出境;我三大盟國稔知朝鮮人民所受之奴隸待遇,決定在相當時期,使朝鮮自由與獨立。——《開羅宣言》1、雅爾塔體系三、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② 審判戰犯,肅清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③ 對德、日、意的殖民地實行托管,原則上承認被壓迫民族的獨立權利;④ 美、蘇、英劃分勢力范圍;⑤ 成立聯合國。紐倫堡審判東京審判同為戰爭罪犯,納粹德國的漢斯 弗蘭克在臨刑前懺悔:“千年易過,德國罪孽難消?!?br/>日本的東條英機卻在就刑前高呼“天皇陛下萬歲!”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現狀須予維持。對1904年由于日本背信攻擊(日俄戰爭)所受侵害的帝俄舊有權利,應予恢復如左:(a)庫頁島南部及其鄰近的一切島嶼均須歸還蘇俄;(b)維護蘇俄在大連商港的優先權益,并使該港國際化;同時恢復旅順港口俄國海軍基地的租借權;(c)中蘇設立公司共同經營合辦中東鐵路、南滿鐵路,并保障蘇俄的優先利益。同時維護中華民國在滿洲完整的主權。千島群島讓與蘇俄。——《雅爾塔協定》三、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打結的手槍鑄劍為犁聯合國作為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體現了二戰后的國際政治秩序。聯合國致力于促進各國在國際法、國際安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權及實現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 在維護世界和平,緩和國際緊張局勢,解決地區沖突方面,在協調國際經濟關系,促進世界各國經濟、科學、文化的合作與交流方面,都發揮著相當積極的作用。1945年10月24日,在美國舊金山簽訂生效《聯合國憲章》,標志著聯合國正式成立。(1)成立:(2)宗旨:(3)原則:(4)作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加強國際合作,促進全球經濟社會發展。實行形成實質性事項的決議需要五個常任理事國一致同意的“大國一致”原則。和平解決爭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強的可操作性。三、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聯合國(3)評價① 以建立和維護世界和平為主要目標,提倡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之間的共處與合作。用和平方式、協商談判來解決爭端,維持了戰后的總體和平。② 是大國相互妥協的產物,帶有明顯的強權政治色彩,嚴重損害了一些國家的利益。雅爾塔體系其特點是:以美國和蘇聯兩極為中心,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爭奪霸權的冷戰,但不排除局部地區由兩個超級大國直接或間接參與的戰爭(如朝鮮戰爭、越南戰爭、阿富汗戰爭等)。1989年的東歐劇變和1991年的蘇聯解體,標志著兩極格局上的瓦解,也象征著雅爾塔體系最終瓦解。雅爾塔體系的實質是大國實力對比和互相妥協的產物,打上了大國強權政治的烙印。1、雅爾塔體系三、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我的一邊坐著把一條腿搭在另一條腿上的巨大的俄國熊,另一邊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間坐著的是一頭可憐的英國小毛驢。”----丘吉爾材料說明了什么?世界政治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美國、蘇聯成為世界強國,西歐各國普遍衰落。2.國際格局:確立雅爾塔體系,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關系格局,逐漸被美蘇兩極格局所取代。戰后形成了美、蘇兩極格局,出現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的對峙,形成約半個世紀的“冷戰“局面。戰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政治、經濟和軍事強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霸主。蘇聯經濟遜于美國,軍事和政治十分強大,特別是由于它在戰爭中的巨大貢獻而贏得很高威望(國際地位空前提高)。造成了德國、朝鮮的分裂和歐洲的分裂,導致了美蘇兩極格局的出現,世界分裂為兩大陣營,進入“冷戰”狀態,成為戰后國際局勢緊張、局部戰爭的根源。三、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二戰后,世界歷史進入當代史時期。當代史的一個重要內容是亞洲、非洲、拉丁美洲被壓迫民族爭取解放的運動空前高漲,并取得廣泛勝利。從4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形成了亞非拉民族獨立國家體系,成為世界政治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統計,截至1990年,全世界180多個國家中,有近100個國家是在二戰后宣布獨立的,其中亞洲27個,非洲48個,拉丁美洲10個,大洋洲11個,歐洲1個。在短短的45年間,如此眾多的國家掙脫殖民枷鎖,登上世界歷史舞臺,其規模之大,影響之深遠,是世界近代民族獨立運動所不能比擬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后,社會主義從一國擴展到多國,形成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包括歐洲東部的蘇聯、波蘭、民主德國、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和亞洲東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蒙古人民共和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等13個社會主義國家,成為推動世界歷史發展的偉大力量。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覺醒,促進了民族解放運動的空前高漲。促進了國際社會主義力量發展壯大,社會主義超出一國范圍三、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3、二戰的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保證戰爭的勝利,美英等國實行食品供應配給制度,保證民眾的基本需要。隨著二戰的結束,國家政策進行調整,定量配給制度被取消。二戰推動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開啟,初期的科技成就以軍事技術為主,但隨著戰后世界形勢的發展,科技研究領域開始向社會需要轉變。從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的新科學技術革命,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的應用為代表,還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這次科技革命被稱為“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現,既是由于科學理論出現重大突破,一定的物質、技術基礎的形成,也是由于社會發展的需要,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各國對高科技迫切需要的結果。促使政府機構調整了職能,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促使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二戰成為新技術發展和應用的催化劑,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三、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3、二戰的影響(1)對歐洲:歐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受致命打擊,各國的國力也受到嚴重消耗。(2)對美國: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政治和軍事強國。戰后初期,美國擁有全球財富的50%左右,掌握制海權和制空權,一度壟斷核武器。(3)對蘇聯:蘇聯雖然經濟遜于美國,但軍事和政治十分強大,特別是由于它在戰爭中的巨大貢獻而贏得很高威望。(4)對國際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就成為國際格局從歐洲中心走向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的真正轉折點。三、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3、二戰的影響勝利轉折擴大初期太平洋戰爭爆發1941.12.7突襲波蘭1939.9,北歐淪陷德國進攻西歐,法國投降1940.6不列顛戰役,德軍首次失敗1940.7-10蘇德戰爭爆發1941.6阿拉曼戰役1942.10中途島海戰1942.6斯大林格勒戰役1942.7-1943.2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建立1942.1.11945.9日本簽訂投降書1945.5德國簽訂投降書1943.9意大利投降1939——19411941——19421942——1943四次國際會議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法西斯主義與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戰后國際秩序的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戰雅爾塔體系與聯合國二戰的影響法西斯主義的形成與特征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本課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