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河南省周口市項城市第一初級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歷史試題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選擇題1.下圖所示的運河( )A.旨在開發珠江流域 B.結束了分裂局面C.加強了南北交流 D.以城市大興為中心2.梁啟超認為:“自此法(科舉考試)行,我國民不待勸而競于學。此法之造于我國也,大矣?!边@表明科舉制( )A.營造了濃厚的讀書氛圍 B.加強了朝廷的選官權力C.提高了官僚隊伍的素養 D.是選拔官員的主要制度3.唐太宗道:“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役繁重,官吏貪求,饑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朕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使民衣食有余。”為此,他( )A.完善三省六部制度 B.增加科舉考試科目C.打擊敵對官僚貴族 D.減輕人民勞役負擔4.有學者認為:武則天的統治起到承前啟后的樞紐作用,史稱“武周之治”。該評價主要是依據她( )A.重視農業生產的發展 B.在位期間政治經濟發展C.開創殿試選拔優秀人才 D.是歷史上唯一女皇帝5.下列圖片所示文物共同反映了唐代( )A.對外開放 B.農業先進 C.民族交融 D.經濟繁榮6.學者呂思勉認為:“唐代天寶之亂,原因孔多,邊兵之重,要為其大者?!痹搶W者認為安史之亂爆發的主要原因是( )A.君主專制遭到嚴重削弱 B.藩鎮割據局面形成C.邊疆軍事防務所致 D.地方完全脫離中央管控7.五代十國后期,北方繼續保持了后唐時就形成的基本完整局面,而南方的九個政權在經過兼并后也變為五個。這種狀況( )A.反映了統一的必然趨勢 B.造成了南方的戰亂更多C.推動了北方經濟穩定發展 D.斷絕了各地的經濟聯系8.誠如陳寅恪所言“李氏據帝位,主其軸心,其他諸族人則為相,出則為將”。唐朝的著名將領中,有很多都是番將,如史大奈,突厥特勤(官職名稱);阿史那·社爾,突厥處羅可汗次子;執失思力,東突厥執失部首長。他們皆受唐太宗重用,戰功卓著。出現這一現象主要是由于( )A.唐太宗善于納諫且虛懷若谷 B.唐朝時周邊各民族都已臣服C.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 D.唐朝時期尚武風氣十分盛行9.據下表兩則考古發現可臺推測出( )在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出土了12歲小學生卜天壽于景龍四年(710年)抄寫的《論語鄭氏注》,以及《史記》《漢書》《神農本草》等書的殘紙。 考古工作者在吉林省敦化近郊發現少數民族政權渤海國的貞惠公主墓碑,從碑制形式到碑文文體,完全與中原地區相同。 A.唐文化對周邊各族富有吸引力 B.唐朝時期十分注重典籍的流傳C.各個民族社會風俗完全漢化 D.唐朝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加強10.玄奘從印度帶回的佛經有657部,他還將漢文譯成梵文,如譯老子《道德經》傳入印度等。這主要表明玄奘西行( )A.傳播了道家思想 B.促進了文化交流C.加速了民族交融 D.推動了國家統一11.唐朝在借鑒波斯馬球運動的同時,融入自己的創造,使馬球運動兼具東西文化特色。在外來體育運動影響唐朝的同時,我國本土體育運動也向外傳播,如唐朝時圍棋傳入印度。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唐朝對外文化交流的特點是( )A.昂揚進取,充滿活力 B.政策開明,和同一家C.恩威并重,懷柔為主 D.雙向交流,兼收并蓄12.7世紀中葉,被醫家奉為治病指南的《本草經集注》因存在種種不足和錯誤而顯“不合時宜”。唐政府遂組織蘇敬等二十余賢才集體重修了豐富嚴謹的《唐本草》,頒布后對國內外醫藥學的發展都起了重大作用。這體現出( )A.中國醫學技術領先于世界 B.國家力量助推醫學發展C.唐朝政府內部人才濟濟 D.技術更新有利于鞏固統治13.唐代柳宗元認為宇宙是由混沌的、運動著的元氣構成的,天地萬物的運動變化,都是元氣“自動自休,自峙自流,是惡乎與我謀,自斗自竭,自崩自缺”的結果。他認為天地、元氣、陰陽都是物質的,沒有什么意志。柳宗元這一觀點( )A.可為無神論和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提供依據B.肯定文以載道的古文運動C.開啟了古代思想理性化D.深受道家唯心思想的影響14.下表為北宋時期樞密院部分官員情況統計。通過表中數據可以看出北宋時期( )官職類型 來自于文職 來自于武職 總人數樞密院正職 54人 18人 72人樞密院副職 108人 21人 129人注:據《宋史》、《宋宰輔編年錄》及《續資治通鑒長編》整理A.推行重文輕武政策 B.在地方設置轉運使C.在各州府設置通判 D.取消節度使收稅權15.《文獻通考》記載:“王安石變法后,熙寧(宋神宗)十年(1077年),國家財政收入與治平(宋英宗)時相比增長了4倍……中央積蓄的錢粟,數十百巨萬,作為戶部的經費,可以支二十年之用。”這則史料反映了王安石變法( )A.增加了財政收入 B.增強了軍事力量C.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 D.觸犯了地主利益16.觀察“契丹貨幣”與“西夏貨幣”圖,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A.契丹、西夏都是游牧民族B.契丹、西夏都與北宋訂立了和約C.契丹、西夏與北宋關系密切D.契丹、西夏互市貿易往來17.“遼與朝廷和好年深,蕃漢人戶休養生息,人人安居,不樂戰斗。”該材料反映的是澶淵之盟的( )A.背景 B.經過 C.內容 D.影響18.據《宋史·孝宗本紀》記載,孝宗為岳飛平反,追謚號為岳武穆、岳太師等,并按照最高開國將帥的規格進行改葬,還建立了岳廟。世人將此舉稱為“平反昭雪”,以表達對岳飛的追思。下列表述與此相關的是( )A.率軍抗金,精忠報國 B.組織抗遼,寧死不屈C.收復中原,維護統治 D.斥逐西夏,捍衛南宋19.為有效治理遼闊的疆域,元朝統治者設置了相應的機構進行管轄,如遼寧由遼陽行省管理、西域由北庭都元帥府管轄。綜上所述,元朝疆域管理的特點是( )A.山河形便 B.因地制宜 C.沿襲宋代 D.民族自治20.“元朝建立后所營建的上都城,在保留蒙古族生活習俗的基礎上融合漢族建筑的特點?!薄霸瘯r期,邊疆各族成批遷往內地,漢族人也大量來到邊疆……各族雜居相處互通婚姻?!边@表明當時( )A.積極進行交通設施建設 B.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C.各民族交融的趨勢加強 D.全國大一統局面形成二、材料題2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隋唐之前,選官主要憑靠家世背景,世家大族子弟雖無才學,不思進取,照樣“坐至公卿”,世代壟斷高官顯位。材料二:科舉選官的基本原則是由朝廷設立一些科目,公開競爭,擇優錄取……隋朝的科舉制度還處于開創的階段,大體在隋煬帝時期……成為國家純粹按照才學標準選拔文士擔任官吏的考試制度。——摘編自劉宗緒《唐代的選和舉》材料三:(唐太宗)嘗私幸端門,見新科進士綴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薄^“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1)對比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選官標準的變化。(2)根據材料二,指出科舉制的突出特點。(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科舉制度實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三、綜合題22.唐朝前期,社會呈現一派繁盛景象。七年級某班學生對這一時期的歷史進行探究,請你參與,完成下面任務。材料一:唐朝都城長安是以隋朝大興城為基礎擴建而成的,規模宏偉。長安城分為宮城、皇城和外郭城,規劃井然有序。宮城是皇帝起居和辦公的地方,皇城是中央官署所在地,外郭城實行坊市制度。全城街道整齊,樹木成行。長安人口百萬,還云集著邊疆各族和世界各國的人,工、商業等,居住人口達百萬。長安既是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心,也是聞名中外的國際大都市。——摘編自《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材料二:資料序號 資料① 蕃人舊日不耕犁,相學如今種禾黍?!穷^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② 唐詩題材豐富,風格多樣,僅《全唐詩》輯錄的詩歌就有近5萬首③ 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監獄)???,馬牛布野,外戶不閉材料三:玄奘,西行天竺取經,不畏艱險,歷經磨難,經過4年的長途跋涉到達天竺,研習佛法。10多年后,玄奘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此后主持譯經工作,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據他口述成書的《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 鑒真,受邀東渡日本,前五次都因種種原因沒有成功,還因辛勞過度而雙目失明。但鑒真矢志不渝,進行第六次東渡,終于抵達日本。他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摘編自《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1)根據材料一的圖文內容,概括唐都長安城的特點。(2)如果把材料二的資料按照下表的研究角度進行分類,請你把對應的資料序號填入表中。研究角度 唐朝社會安定 唐朝民族交融 唐朝文化輝煌資料序號(3)根據材料三,比較玄奘和鑒真的經歷有哪些共同之處?四、材料題2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李白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鸥粕胶釉冢谴翰菽旧睢?——杜甫材料二:唐代藝術不僅達到了中國古代藝術史的發展高峰,而且也是中世紀世界上最發達、最輝煌的藝術之一。在書法方面,唐代的書法藝術,是在繼承前代書法藝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r半島和日本正是在中國書法藝術的影響下才有了本國的文字。……在繪畫方面,唐代的繪畫藝術影響到了西域、日本、朝鮮半島、大食、波斯、希臘、羅馬等。唐代的畫工樊淑、刑玠作為戰俘流入大食,他們也把唐代的繪畫技藝傳播到了大食;吳道子、周昉等唐代畫家的作品也傳入新羅,并對新羅的繪畫藝術產生了影響。——摘編自趙君慧《唐代中外藝術交流研究》(1)根據材料一,概括李白和杜甫的詩歌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導致兩人詩歌特點各異的時代原因。(2)根據材料二,分析唐代藝術有何影響。2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秦始皇平六國,隋煬帝富有四海,既驕且逸,一朝而敗,吾亦何得自驕也?言念于此,不覺惕焉震懼!——《貞觀政要》材料二:(宋)太祖既得天下,召(趙)普問曰:“天下自唐季(末)以來……(戰亂)不息,蒼生涂地,其故何也?”普曰:“……此非他故,方鎮(藩鎮割據)太重,君弱臣強而已矣。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br/>——摘編自《續資治通鑒》材料三:遼宋夏時期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往,呈現出相互吸收的特點。在遼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漢文化。西夏王室同樣重視吸收漢族文化。雖然宋朝自以為是文化大國,但仍然吸收了遼夏的某些文化成分。——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民族關系史綱要》(1)根據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不覺惕焉震懼”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分析趙普認為“唐季(末)以來,戰亂不息”的原因,為此他提出的解決方案是什么?(3)根據材料三,指出遼宋夏時期的民族文化交往呈現出怎樣的特點。25.請依據下面圖片反映的歷史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寫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題目自擬,史實正確,語句通順,表述完整,體現圖片內容之間的聯系)試卷第1頁,共3頁《河南省周口市項城市第一初級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歷史試題》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A D B D C A C A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D B A A A C D A B C1.C【詳解】根據圖片中的“洛陽”“永濟渠”“通濟渠”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示運河為隋朝大運河。大運河的開通,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成為我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促進了運河沿線經濟和商業城鎮的發展,對我國以后經濟的發展有重大意義,有利于國家統一,C項正確;大運河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與珠江流域無關,排除A項;589年,隋文帝滅掉陳朝,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排除B項;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排除D項。故選C項。2.A【詳解】根據題干“自此法(科舉考試)行,我國民不待勸而競于學。此法之造于我國也,大矣”可知,梁啟超認為,中國自從實行科舉考試之后,民眾不用勸而競相學習,這說明科舉制在全國范圍內營造了濃厚的讀書氛圍,A項正確;科舉制確實加強了中央集權,但梁啟超的話沒有直接提到選官權力,而是強調學習風氣,排除B項;科舉制可能提升了官員素質,但題干焦點是人民學習行為,而非官僚素養,排除C項;科舉制是古代選官的主要方式,但題干突出其對社會學習風氣的影響,而非制度本身,排除D項。故選A項。3.D【詳解】據題干“朕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使民衣食有余”和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在文中提到的“去奢省費、輕徭薄賦,使民衣食有余”表明了他的施政目標,即通過減少奢侈浪費、減輕賦稅和勞役來改善民生,使民眾有充足的衣食。因此,最符合這一目標的是“減輕人民勞役負擔”,D項正確;三省六部制主要是關于中央行政機構的設置和運作,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加強中央集權等,與減輕百姓賦役負擔沒有直接關聯,排除A項;科舉制度是選拔人才的制度,主要影響的是人才選拔和社會階層流動等方面,和減輕百姓的賦役負擔沒有直接聯系,排除B項;材料中并沒有體現出打擊敵對官僚貴族的相關內容,重點是在說減輕百姓負擔,排除C項。故選D項。4.B【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武則天在位期間繼續推行減輕百姓負擔的政策和措施,重視發展生產,經濟得以持續發展,社會相對安定,人口不斷增長,為后來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被稱為“武周之治”,B項正確;武則天確實重視農業,推行均田制、勸課農桑等措施,促進了經濟發展。農業是古代經濟的基礎,重視農業對“承前啟后”和“治世”有重要作用,但農業,屬于經濟中的局部措施,不足以體現武則天“樞紐作用”和“武周之治”的整體評價,排除A項;開創殿試選拔優秀人才是統治措施之一,不是對武則天統治的整體評價,排除C項;武則天是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屬于身份,不是對她統治時期的成效,排除D項。故選B項。5.D【詳解】根據題干“筒車和敦煌壁畫中的曲轅犁”可知,二者均為唐朝典型農業生產工具,筒車是灌溉工具,可高效利用水力輸水灌溉;曲轅犁是耕作農具,改進了犁的構造,操作更靈活,二者共同促進唐朝農業發展;三彩釉陶載樂駱駝代表了手工業的發展,因此三幅圖共同反映了唐朝經濟的繁榮,D項正確;筒車是灌溉工具,敦煌壁畫中的曲轅犁是耕地工具,三彩釉陶載樂駱駝代表了手工業的發展,排除A項;筒車用于灌溉,曲轅犁用于耕地,都屬于農業生產工具改進,不能全面概括題干圖片內容,排除B項;筒車是灌溉工具,敦煌壁畫中的曲轅犁是耕地工具,三彩釉陶載樂駱駝代表了手工業的發展,沒涉及民族交往的情況,排除C項。故選D項。6.C【詳解】根據材料“唐代天寶之亂,原因孔多,邊兵之重,要為其大者”可知,“邊兵之重,要為其大者”說明安史之亂爆發的主要原因是“邊兵之重”即邊疆節度使勢力膨脹,形成內輕外重的局面,最終導致節度使發動叛亂,C項正確;題干主旨是強調安史之亂爆發的主要原因是邊疆軍事防務不當所致,與君主專制遭到削弱無關,排除A項;藩鎮割據局面形成是在安史之亂后,并非安史之亂發生的原因,排除B項;“地方完全脫離中央管控” 說法過于絕對,天寶年間地方雖有節度使勢力膨脹情況,但并非完全脫離中央控制,如安史之亂期間仍有不少地方支持朝廷平叛,排除D項。故選C項。7.A【詳解】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五代十國前期,北方政權林立,南方“九國”并立,呈現大分裂局面。 后期北方“保持基本完整”,南方經兼并后從“九國”變為 “五國”,政權數量減少,分裂程度降低,體現了局部統一的趨勢。 政權從分裂走向局部整合,為后來北宋統一奠定了基礎,反映了統一的歷史必然性,A項正確;南方政權從“九國”兼并為“五國”,這一過程雖伴隨戰爭,但兼并后政權數量減少,戰亂頻率應相對降低;而北方政權“基本完整”,戰亂可能少于南方,排除B項;五代十國時期,北方政權更迭頻繁(如后梁、后唐、后晉等),戰亂相對較多,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影響,并未“穩定”。題干中“北方保持基本完整局面”僅指政權結構未完全分裂,而非經濟穩定,排除C項;五代十國時期,盡管政治分裂,但南北方的經濟交流(如茶葉、絲綢貿易)并未完全斷絕,題干也未提及經濟聯系中斷,排除D項。故選A項。8.C【詳解】根據題干“。唐朝的著名將領中,有很多都是番將……他們皆受唐太宗重用,戰功卓著”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平等對待各族人民,所以他麾下出現了很多少數民族的將領,C項正確;唐太宗確實以善于納諫著稱(如魏征的故事),但題干問的是“番將受重用”的現象,這更多與民族政策或民族關系相關,而非納諫或虛懷若谷的個人品質,排除A項;唐朝時期周邊民族并未完全臣服(如突厥、吐蕃等時有戰爭),且題干強調的是“番將受重用”,而非各民族臣服的狀況,排除B項;唐朝前期確實尚武,但題干強調的是“番將受重用”,側重體現民族政策的開明,而非尚武風氣,排除D項。故選C項。9.A【詳解】根據題干“在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出土了12歲小學生卜天壽于景龍四年(710年)抄寫的《論語鄭氏注》,以及《史記》《漢書》《神農本草》等書的殘紙” “考古工作者在吉林省敦化近郊發現少數民族政權渤海國的貞惠公主墓碑,從碑制形式到碑文文體,完全與中原地區相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分別反映邊疆地區(吐魯番、渤海國)學習中原典籍和碑刻文化,說明唐文化對周邊各族具有吸引力,A項正確;“注重典籍流傳”側重唐朝主動傳播,但材料強調邊疆主動吸收,偏離主旨,排除B項;“完全漢化”說法過于絕對,少數民族仍有自身風俗特色,排除C項;“管轄加強”涉及政治控制,而材料僅體現文化影響,無法直接證明管轄強化,排除D項。故選A項。10.B【詳解】根據題干信息“從印度帶回的佛經有657部,他還將漢文譯成梵文,如譯老子《道德經》傳入印度”可知,玄奘既把佛教文化帶回唐朝,又把中國傳統文化傳播到印度,說明玄奘西行促進了文化交流,B項正確;玄奘將《道德經》傳入印度傳播了道家思想,但不是材料的主要思想,排除A項;玄奘西行促進了中外交流,并非民族交融,排除C項;玄奘西行去往印度,不能推動國家統一,排除D項。故選B項。11.D【詳解】根據題干“唐朝在借鑒波斯馬球運動的同時,融入自己的創造,使馬球運動兼具東西文化特色。在外來體育運動影響唐朝的同時,我國本土體育運動也向外傳播,如唐朝時圍棋傳入印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朝文化兼收并蓄的特點,既有外傳,又有吸收外來文化,體現了雙向交流,D項正確;唐朝時期的社會風氣比較開放,充滿活力,人們多顯示出一種昂揚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政策開明,和同一家反映的是唐王朝與少數民族的開明政策,排除B項;恩威并重,懷柔為主是唐朝處理與少數民族關系的特點,排除C項。故選D項。12.B【詳解】根據題干“唐政府遂組織蘇敬等二十余賢才集體重修了豐富嚴謹的《唐本草》,頒布后對國內外醫藥學的發展都起了重大作用”和所學可知,題干強調唐政府主動組織人才修訂醫書,并頒布實施,體現國家力量助推醫學發展,B項正確;“領先世界”缺乏直接比較依據,材料沒有與其他國家比較,排除A項;材料反映國家力量助推醫學發展,沒有強調唐朝政府內部人才的多少,排除C項;材料反映國家力量助推醫學發展,沒有涉及技術更新,無法得出技術更新有利于鞏固統治,排除D項。故選B項。13.A【詳解】根據材料“他認為天地、元氣、陰陽都是物質的,沒有什么意志”,可知柳宗元認為宇宙由物質性的元氣構成,萬物變化是元氣自身運動的結果,否定超自然意志,柳宗元的觀點強調物質(元氣)是世界的本源,否定神或意志的主宰,屬于樸素唯物主義和無神論思想,因此可為無神論和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提供依據,A項正確;古文運動涉及文學或儒學復興,材料中未涉及此內容的論述,排除B項;“開啟”表述不準確,因古代唯物主義思想早有淵源(如王充),排除C項;柳宗元的唯物主義與道家唯心思想(如“道”的抽象性)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14.A【詳解】根據題干“北宋時期樞密院部分官員情況統計”表格數據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為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后繼的宋太宗,繼續采取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統兵的格局逐漸形成,當時的文官擔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職,甚至主持軍務,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將。題干統計表中北宋樞密院官員文官出身的人數遠遠高于武將出身,這正反映出北宋實行重文輕武政策,A項正確;北宋建立后,陸續在地方設置轉運使,其職責是將地方征收的賦稅,轉運到中央,其目的是加強對地方控制,排除B項;設置通判主要職責是為了加強對地方官的監察和控制,防止知州職權過重,分割知州權力,排除C項;取消節度使收稅權,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加強對地方控制,排除D項。故選A項。15.A【詳解】根據題干“王安石變法后,熙寧(宋神宗)十年,國家財政收入與治平(宋英宗)時相比增長了4倍 中央積蓄的錢粟,數十百巨萬,作為戶部的經費,可以支二十年之用”并結合所學可知,王安石變法的核心是理財,其目的是實現富國強兵,挽救統治危機。材料中的“國家財政收入與治平(宋英宗)時相比增長了4倍 中央積蓄的錢粟,數十百巨萬,作為戶部的經費,可以支二十年之用”,說明王安石變法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的局面,A項正確;材料只是強調國家財政收入的增加,未反映軍事力量的增強,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國家財政收入增長,未提及對人民的控制,排除C項;北宋實施不限制土地兼并的措施,而且材料未提到觸犯了地主利益,排除D項。故選A項。16.C【詳解】根據“契丹貨幣”與“西夏貨幣”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契丹貨幣和西夏貨幣都是仿照中原漢族王朝的圓形方孔銅錢鑄造的,這說明契丹和西夏都與中原文化聯系密切,可以得出結論是契丹、西夏與北宋關系密切,C項正確;契丹、西夏都是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權,但從圖片貨幣無法得出契丹、西夏是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權,排除A項;契丹、西夏都與北宋訂立了和約符合史實,但從圖片貨幣無法得出契丹、西夏都與北宋,排除B項;契丹、西夏互市貿易往來頻繁,從圖片信息無法得出,排除D項。故選C項。17.D【詳解】材料內容“遼與朝廷和好年深,蕃漢人戶休養生息,人人安居,不樂戰斗。”的意思是澶淵之盟簽訂后,遼與北宋維持了長久的和平,契丹族和漢族人民友好相處,安居樂業。所以材料反映的是澶淵之盟的影響,D項正確;澶淵之盟的背景是在宋遼多次大戰后簽訂的,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澶淵之盟簽訂后,遼與北宋維持了長久的和平,契丹族和漢族人民友好相處,沒有涉及澶淵之盟簽訂的過程,排除B項;澶淵之盟的內容有:宋遼維持舊有邊界,約為兄弟之國,遼朝皇帝稱宋真宗為兄,宋真宗稱遼朝皇帝為弟;宋每年給遼國銀10萬兩,絹20萬匹,稱為“歲幣”;雙方沿邊州縣各守疆界,不相互侵擾,越界逃亡之人相互遣返,排除C項。故選D項。18.A【詳解】結合所學可知,岳飛是南宋抗金英雄,南宋初年,金軍幾次大舉南下,南宋軍民奮起抵抗。岳飛等抗金將領率軍北伐,從金軍手中收復許多失地。岳飛統率的“岳家軍”在郾城大敗金軍主力,并乘勝追擊,迫使金軍后撤,A項正確;遼被金所滅,岳飛并未組織抗遼,排除B項;岳飛曾立志收復中原,但并未成功,排除C項;岳飛是抗金影響,并未斥逐西夏,排除D項。故選A項。19.B【詳解】結合所學可知,為有效治理遼闊的疆域,元朝統治者根據各地區情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東北、西北、東南、西南等地區設置相應的管理機構,B項正確;元朝統治者不是根據山河形便劃分的行省,而是“犬牙交錯”的原則,排除A項;沿襲宋代不符合題意,且宋代沒有元朝那么大的疆域,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涉及民族自治,且說法錯誤,排除D項。故選B項。20.C【詳解】根據題干“元朝建立后所營建的上都城,在保留蒙古族生活習俗的基礎上融合漢族建筑的特點”“元朝時期,邊疆各族成批遷往內地,漢族人也大量來到邊疆……各族雜居相處互通婚姻”可知,元朝時期邊疆各族與漢族之間的遷徙、雜居和互通婚姻,這表明當時民族交融的趨勢加強,C項正確;題干只體現了民族交融,并未提及元朝在交通設施建設方面的積極行動,排除A項;題干主要討論的是元朝時期國內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并未涉及對外政策,排除B項;雖然元朝實現了全國的大一統,但題目主要強調的是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而非大一統局面的形成,排除D項。故選C項。21.(1)變化:選官標準由家世背景變為才學(2)特點:分科考試,公開競爭,擇優錄取(3)根本目的:維護(或鞏固)封建統治【詳解】(1)變化:根據材料一“選官主要憑靠家世背景”可知,隋唐之前,選官看重門第出身;材料二“科舉選官的基本原則……成為國家純粹按照才學標準選拔文士擔任官吏的考試制度”可知,在隋唐時期設立了科舉制,注重對才學的考查,由此對比可知,選官標準從依據家世背景(看重門第),轉變為依據才學(通過考試競爭擇優),反映出選官權力收歸中央、選拔更注重能力的趨勢。 (2)特點:根據材料二“由朝廷設立一些科目,公開競爭,擇優錄取”可知,特點為分科考試,公開競爭,擇優錄取?!胺挚瓶荚嚒斌w現選拔形式(設不同科目考查),“公開競爭”強調選拔過程開放(不局限門第,給更多人機會),“擇優錄取”突出選拔結果(以才學為標準選優),這些特點打破魏晉以來門閥壟斷仕途局面,為寒門子弟提供上升通道。(3)根本目的:根據材料三唐太宗“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和結合所學可知,科舉制讓人才通過考試進入官僚體系。從統治角度看,封建王朝實施政策根本目的是維護統治??婆e制選拔人才為封建官僚體系注入新鮮血液,既鞏固統治基礎(吸納寒門、抑制門閥),又強化中央集權(將選官權收歸中央),從而維護(或鞏固)封建統治秩序,保障政權穩定。22.(1) 特點:規模宏偉;規劃井然有序;市坊分離;商業繁榮;是國際大都市;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2)唐朝社會安定:③;唐朝民族交融:①;唐朝文化輝煌:② 。(3)共同之處:都遠赴鄰國,經歷了艱辛;都傳播了佛教;都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貢獻;都體現了唐朝開放的政策。【詳解】(1)特點:根據材料一“唐都長安的城市規劃井然有序”可知,唐都長安城規劃井然有序;根據材料一“城中有東、西兩市,是主要的商業區,這里商鋪林立”可知,唐都長安城市坊分離、商業繁榮;根據材料一“國內各族和國外的商人、使者、藝人、學子、僧侶、工匠等云集長安”可知,長安城是國際大都市;根據材料一“居住人口達百萬”和長安城平面圖,可知唐都長安城規模宏偉;結合所學知識,長安城是唐朝的都城,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2) 序號:根據材料二①“蕃人舊日不耕犁,相學如今種禾黍?!穷^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反映的是唐朝時期少數民族和漢人相互學習生產生活的信息,體現民族交融;根據材料二②“唐詩題材豐富,風格多樣,僅《全唐詩》輯錄的詩歌就有近5萬首”可知,唐朝詩歌繁榮,體現文化輝煌;根據材料二③“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圖圖(監獄)常空,馬牛布野,外戶不閉”可知,唐朝社會安定,沒有盜賊,監獄經常空著等信息,體現社會安定。因此,唐朝社會安定:③;唐朝民族交融:①;唐朝文化輝煌:②。(3) 共同之處: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可以從經過、作用和影響等角度作答,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鑒真受日本的邀請東渡,先后五次都沒有 成功,還因辛勞過度而雙目失明,但鑒真矢志不渝,繼續進行第六次東渡,最終抵 達日本,他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對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貢獻,貞觀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經,不畏艱險,經過4年的長途跋涉到達天竺,10多年后,玄奘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此后主持譯經工作,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因此玄奘和鑒真都遠赴鄰國,經歷了艱辛,都傳播了佛教,都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貢獻,都體現了唐朝開放的政策。23.(1)詩歌特點:李白詩歌豪放飄逸、充滿浪漫主義色彩;杜甫詩歌沉郁頓挫、注重反映社會現實(寫實風格)。時代原因: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國家繁榮、社會開放,為其浪漫詩風提供寬松環境與創作靈感;杜甫經歷唐朝由盛轉衰(安史之亂等),社會動蕩、民生疾苦,促使其詩歌關注現實、表達憂國憂民情懷。(2) 影響:對中國古代藝術史,推動書法、繪畫等藝術發展至新高峰;對世界,影響周邊國家(如朝鮮、日本等)藝術發展,促進中外藝術交流,豐富世界藝術寶庫。【詳解】(1)詩歌特點:根據材料一李白“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可知,其豪放灑脫、想象豐富,具浪漫主義特質 ;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可知 ,體現對社會現實、百姓苦難的關注,風格沉郁寫實。時代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盛唐政治開明、經濟繁榮、文化多元,激發李白的浪漫與豪情,使其詩歌掙脫現實束縛,追求精神自由;而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代,唐朝經安史之亂,社會破碎、百姓流離,他以詩記錄時代苦難,成為“詩史”,反映社會變遷與民生疾苦。(2)影響:對中國藝術史影響:根據材料二“唐代藝術不僅達到了中國古代藝術史的發展高峰、唐代的書法藝術,是在繼承前代書法藝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可知,推動書法、繪畫等藝術發展至新高峰,從而推動中國藝術向縱向發展。對世界影響:“朝鮮半島與日本正是在中國書法藝術的影響下才有了本國的文字……唐代的繪畫藝術影響到了西域、日本、朝鮮半島”“把唐代的繪畫技藝傳播到了大食……作品也傳入新羅”可知,唐代藝術通過文化交流,傳播到周邊及中亞地區,影響當地藝術創作(如日本文字、繪畫受唐影響),促進中外藝術互動,提升唐代藝術國際影響力。24.(1)原因:秦始皇和隋煬帝因驕奢而亡,唐太宗以此為戒(2)原因:藩鎮割據導致君弱臣強;解決方案:削弱地方權力(收行政權、財權、兵權)(3)特點:各民族相互吸收文化(或“雙向交流”)【詳解】(1)原因:根據材料一“秦始皇平六國,隋煬帝富有四海,既驕且逸,一朝而敗”可知,秦、隋因驕奢淫逸(如秦始皇的暴政、隋煬帝的濫用民力等)走向滅亡,唐太宗以史為鑒,警惕自身步其后塵,故有此憂患意識。(2)原因:根據材料二提及“(宋)太祖既得天下……方鎮(藩鎮割據)太重,君弱臣強而已矣”可知,表明趙普認為唐后期到五代十國,藩鎮割據問題嚴重,地方武將權力過大(掌握行政、財權、兵權等),中央集權被削弱,導致“戰亂不息”。方案解讀:根據材料二趙普提出“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可知,通過行政上分化事權、財政上控制地方財賦、軍事上收回地方精兵來削弱地方權力,加強中央集權,實現“天下自安”。這一方案奠定宋朝“重文輕武”“強干弱枝”的政策基礎,強化中央對地方管控。 (3) 特點:根據材料三“遼宋夏時期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往,呈現出相互吸收的特點”可知,呈現相互吸收的特點;“在遼朝,契丹族上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漢文化;西夏主夏同樣重視吸收漢族文化”可知,遼和西夏都重視吸收漢族文化;“雖然宋朝自以為文化大國,但仍積極吸收了遼夏的某些文化成分”可知,宋朝也吸收少數民族的文化;所以體現民族文化交往相互吸收(雙向交流)特點。25.題目:共同書寫了唐朝從奠基到鼎盛再到轉折的復雜圖景。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奠定了唐朝盛世的基礎唐太宗李世民以"貞觀之治"開啟唐朝盛世篇章。他廣開言路,魏征等諫臣直言進諫成為千古佳話;完善科舉制度,讓寒門士子得以通過考試躋身朝堂;推行均田制與租庸調制,保障農民土地權益與賦稅公平。這些舉措如同精心搭建的基石,為后世統治者提供了治國理政的范式。武則天作為女皇,推動了唐朝社會的繼續發展武則天以女皇身份續寫盛世華章。她在科舉制度中首創殿試,親自面試考生,將選賢任能推向新高度;重視農業發展,鼓勵興修水利,使社會經濟保持增長態勢。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將唐朝推向鼎盛唐玄宗李隆基將唐朝推向"開元盛世"的巔峰。他重用姚崇、宋璟等賢相,整頓吏治,改革財政,使國庫充盈、百姓富足。絲綢之路商旅不絕,大明宮含元殿見證萬國來朝的盛況。然而"漁陽鼙鼓動地來",后期沉迷享樂、寵信奸佞的失誤,導致安史之亂爆發,讓盛極一時的帝國陷入動蕩。因此這段由盛轉衰的歷史軌跡,提醒后人居安思危的治國智慧。從唐太宗的奠基之功,到武則天的創新突破,再到唐玄宗的輝煌與教訓。【詳解】題目:根據材料“圖一唐太宗”“圖二武則天”“圖三唐玄宗”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時期推行一系列革新的措施,政治清明,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國力增強,歷史上稱之為“貞觀之治”。武則天統治時期,社會經濟得以持續發展,人口持續增長,為后來“開元盛世”局面出現奠定了基礎。唐玄宗統治前期,唐朝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了鼎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唐玄宗統治后期,追求享樂,朝政日趨腐敗,社會各種矛盾越來越尖銳,邊疆形勢也日益緊張,最終導致安史之亂,使得唐朝的國勢從此由盛轉衰。因此可以得出題目是共同書寫了唐朝從奠基到鼎盛再到轉折的復雜圖景。論述:圍繞題目,結合唐太宗時期出現的“貞觀之治”,武則天統治時期,經濟持續發展,她的統治風格與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相似,被稱為貞觀遺風,同時為后來“開元盛世”局面出現奠定了基礎。唐玄宗統治前期將唐朝推向鼎盛唐玄宗李隆基將唐朝推向“開元盛世”的巔峰,統治后期,出現安史之亂,導致讓盛極一時的帝國陷入動蕩;等等方面加以論述,做到史論結合,條例清晰。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奠定了唐朝盛世的基礎唐太宗李世民以“貞觀之治”開啟唐朝盛世篇章。他廣開言路,魏征等諫臣直言進諫成為千古佳話;完善科舉制度,讓寒門士子得以通過考試躋身朝堂;推行均田制與租庸調制,保障農民土地權益與賦稅公平。這些舉措如同精心搭建的基石,為后世統治者提供了治國理政的范式。武則天作為女皇,推動了唐朝社會的繼續發展武則天以女皇身份續寫盛世華章。她在科舉制度中首創殿試,親自面試考生,將選賢任能推向新高度;重視農業發展,鼓勵興修水利,使社會經濟保持增長態勢。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將唐朝推向鼎盛唐玄宗李隆基將唐朝推向“開元盛世”的巔峰。他重用姚崇、宋璟等賢相,整頓吏治,改革財政,使國庫充盈、百姓富足。絲綢之路商旅不絕,大明宮含元殿見證萬國來朝的盛況。然而“漁陽鼙鼓動地來”,后期沉迷享樂、寵信奸佞的失誤,導致安史之亂爆發,讓盛極一時的帝國陷入動蕩。因此這段由盛轉衰的歷史軌跡,提醒后人居安思危的治國智慧。從唐太宗的奠基之功,到武則天的創新突破,再到唐玄宗的輝煌與教訓。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