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河南省南陽市鄧州市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歷史試題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選擇題1.《歷代詩·陳》中有詩句“六朝至此滅,天下歸楊堅”。與這首詩直接相關的史實是( )A.秦滅東方六國 B.隋朝統一全國 C.北周政權瓦解 D.隋朝定都大興2.在大運河的修建過程中,勞動人民沖破自然限制,最終解決了開辟水源、保持水量、改造地形、克服洪水泥沙之害等難題。由此可見,大運河的開通( )A.凝結了勞動人民智慧 B.加重了勞動人民負擔C.加強了南北地區交流 D.帶動了沿河經濟發展3.魏晉時期“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隋朝以后“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這一變化得益于( )A.分封制的實施 B.郡縣制的實施 C.世襲制的延續 D.科舉制的推行4.唐太宗出巡時發現一些村落逼仄,農民占田不足,立即采取措施切實推行均田令;他還推行常平倉制度,以便幫助農民度過災荒之年。這體現出唐太宗( )A.關注民生 B.重視水利 C.善于納諫 D.厲行節儉5.唐代陸贄這樣評價武則天:“當代謂知人之明,累朝賴多士之用。”該評價意在贊揚武則天( )A.多謀善斷 B.銳意改革 C.知人善任 D.德才兼備6.他曾向唐玄宗建言十事,為開元初年的施政提供了依據,被譽為“救時宰相”“他”是( )A.管仲 B.李斯 C.房玄齡 D.姚崇7.曲轅犁由11個部件構成,設計精妙,輕便靈巧,操作時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淺。這樣的構造( )A.方便除草 B.利于灌溉 C.節約用料 D.省力提效8.下面兩幅圖片共同印證了唐代( )A.開放的社會風氣 B.高超的雕塑藝術C.精湛的繪畫技巧 D.豪邁的尚武風氣9.僧一行從測量中算出地球上南北相差351里80步(合今129.22千米),北極高度相差度,這是人類第一次對地球子午線的科學測量,比外國早了約90年。這反映出唐朝科技成就( )A.注重理論 B.繼承前人 C.領先世界 D.著眼實用10.認為人們迷信鬼神是力量虛弱的表現,如果人們掌握了道(客觀規律),使人力足以支配自然,就不會相信鬼神了。此觀點的提出者是( )A.僧一行 B.孫思邈 C.韓愈 D.柳宗元11.五代十國時期,南方各個政權為了維持生存,不被兼并,競相發展經濟,使南方經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這反映了當時南方經濟發展的( )A.表現 B.特點 C.影響 D.背景12.孫思邈在《千金方·序》中說:“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他認為行醫不能圖利,無論貧富貴賤應一視同仁。這體現出孫思邈( )A.注重實踐 B.醫德高尚 C.醫術高超 D.博學多才13.蘇軾認為:“至唐顏、柳,始集古今筆法而盡發之,極書之變,天下翕然以為宗師,而鍾、王之法益微。”這里評價的是唐朝的( )A.繪畫風格 B.書法藝術 C.印刷技術 D.雕塑成就14.在敦煌初期的佛教藝術中,出現了各種不同的風格,既有犍陀羅風格,也有馬土臘風格,還有西域的龜茲等地區的風格。這意在說明當時( )A.商貿往來不斷 B.社會經濟發展 C.中外交流頻繁 D.文化教育昌盛15.和過去的朝代相比,宋朝在政治上有其突出的特點。如在內政上重用文臣,使文臣的地位大大高于武將,“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這里的“特點”指( )A.重農抑商 B.崇文抑武 C.削弱相權 D.輕視武備16.據學者估計,變法實施后,全國興修水利工程1萬余處,灌田36萬余頃,推動了生產的發展。這說明王安石變法( )A.實現了強兵目標 B.取得了一定成效C.增加了政府收入 D.減輕了百姓負擔17.下列內容共同反映了當時( )A.民族交融的現象 B.冶鐵技術的進步C.飲茶風氣的盛行 D.商品經濟的發展18.他堅持抗金多年,深受人民愛戴;他死后,“天下聞者,無不垂涕,下至三尺之童,皆怨秦檜”。“他”是( )A.寇準 B.范仲淹 C.王安石 D.岳飛19.“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南宋詩人林升的這首《題臨安邸》生動反映了南宋統治者( )A.重視商業 B.偏安一隅 C.勵精圖治 D.誓師北伐20.與下面材料相關的歷史人物是( )13世紀上半葉,茫茫草原上突然刮起一陣旋風。旋風掠過大半個歐亞大陸,一個讓全世界震驚的草原游牧帝國,像一輪太陽躍出歷史的地平線。A.耶律阿保機 B.完顏阿骨打 C.元昊 D.鐵木真二、材料題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隋東都洛陽南對伊闕,北倚邙山,洛水橫貫其中,具有“控以三河,固以四塞”的優越地理形勢。大運河開通以后,洛陽成為東連江都、余杭,北通涿郡,西接長安的交通中心,經濟日益繁榮。隋煬帝時,以洛陽為東都,煬帝和朝臣常駐東都,東都成為實際上的都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地圖出版社教材出版分社編著《中國歷史地圖冊七年級下冊》材料二 唐朝詩人羅隱在《煬帝陵》一詩中寫道:“君王忍把平陳業,只換雷塘數畝田。”(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畫出隋朝大運河示意圖,示意圖要包括大運河的南北起止點、中心及四段的名稱。(注意古今地名變化)(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概括出隋煬帝為什么會落得如此下場?隋朝速亡的原因是什么?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至貞觀三年,關中豐熟……由是官吏多自清謹。制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跡,無敢侵欺細人。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常空,馬牛布野,外戶不閉。又頻致豐稔,米斗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于嶺表,自山東至于滄海,皆不賞糧,取給于路。——《貞觀政要·政體》材料二 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遙認微微入朝火,一條星宿五門西。——白居易《登觀音臺望城》材料三 且如天下諸津,舟航所聚……弘舸巨艦,千軸萬艘,交貿往還,昧旦永日。——《舊唐書·崔融傳》(1)材料一反映了貞觀年間怎樣的社會狀況?(2)材料二中白居易的《登觀音臺望城》描寫了長安城什么樣的特點?材料三反映出了什么樣的盛況?(3)綜合上述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朝初期和中期出現盛世局面的原因。2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與少數民族的關系方面,唐太宗采取以懷柔為主的羈縻政策。在邊遠少數民族地區設立羈縻府州,任命各族首領為都督、刺史等,以統轄本族。他通過“和親”的方法,進一步發展民族關系。又開通通往西域的大磧道和通往北方邊疆地區的參天可汗道,以加強內地與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聯系。——摘編自張傳璽主編《簡明中國古代史》(第五版)材料二 唐代詩歌之所以興盛,與當時的社會環境分不開。一方面,唐代經濟發達,社會風氣開放,處于古代社會的鼎盛時期,這為詩歌創作提供了寬松的社會環境;另一方面,科舉制度的推行也促進了文人的創作。唐詩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內容豐富,有的描寫地理、戰爭、農村、城市等,也有的關注歷史、政治、各階層人民的生活、婦女的遭遇等。——《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1)根據材料一,概括唐朝處理民族關系的方式。由此可知,當時民族交往的主流是什么?(2)根據材料二,概括唐詩興盛與社會環境之間的關系。2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末五代“方鎮太重,君弱臣強”。北宋建立后,為了長治久安,趙匡胤實行了“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的措施,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然而,宋太祖君臣們卻矯枉過正,形成了臃腫腐敗的官僚機構和嚴重的冗官現象,更造成地方財政困難。——摘編自李天石、王建成主編《中國古代史教程》材料二 宋仁宗慶歷以后,國家財政即出現了入不敷出的困難局面。到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虧空高達1500余萬緡。宋神宗即位后,財政困難進一步加劇。——摘編自歐峰吳、營明軍《王安石變法的財政意義探析》材料三 宋神宗一即位就提出“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當今理財最為急務”,并于次年啟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主持變法。——摘編自歐峰昊、營明軍《王安君變法的財政意義探析》(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宋初統治者為實現“長治久安”采取的主要措施。(2)根據材料二,概括當時出現的困難有哪些?(3)綜上所述,指出材料二中的“困難”與材料一、材料二的內容分別有怎樣的聯系?2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元朝交通路線圖》材料二 元朝是一個建立在武力征服基礎上的多民族帝國。它穩定統治了中原和邊疆一百多年,始終保持遼闊的版圖,這是很難做到的巨大成就,也是留給后世的主要遺產。元朝在多民族國家治理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貢獻,盡管一些政策在元亡之后沒有得到延續,但不乏深遠影響。它在國家治理方面的不足,也值得進行省思。——張帆《元朝的多民族統一與國家認同》(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元朝水陸交通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舉例說明元朝在多民族國家治理方面的貢獻。(3)據三則材料和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歷史特征或發展趨勢。試卷第1頁,共3頁《河南省南陽市鄧州市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歷史試題》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A D A C D D A C D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D B B C B B A D B D1.B【詳解】根據題干信息“六朝至此滅,天下歸楊堅”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589年隋文帝楊堅滅陳,統一全國,結束南北朝分裂對峙局面,B項正確;題干強調的是隋朝的統一,與秦滅六國無關,排除A項;北周政權的瓦解與隋朝的建立沒有直接關系,排除C項;581年,北周外戚楊堅(即隋文帝)奪取了政權,建立隋朝,定都大興。589年,隋滅陳,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統一了全國,材料強調的是隋朝統一全國,排除D項。故選B項。2.A【詳解】根據題干“在大運河的修建過程中,勞動人民沖破自然限制,最終解決了開辟水源、保持水量、改造地形、克服洪水泥沙之害等難題”可知,勞動人民在修建過程中克服了諸多自然難題,如水源、地形、洪水等,這直接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創造力,A項正確;題干強調大運河的積極影響,而不是開鑿大運河消極影響,排除B項;大運河開通后的作用,但題干僅討論修建過程的技術難題,未涉及開通后的影響,排除C項;帶動了沿河經濟發展,同樣屬于開通后的經濟效果,與題干“修建過程”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3.D【詳解】據題干“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和所學知識可知,由魏晉的“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到隋唐的“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因為科舉制的推行使得社會階層有了流動,D項正確;分封制的實施可能會形成等級制度而不是推動社會階層的流動,排除A項;郡縣制是一種地方行政制度,與選官制度的變化沒有直接和必然的聯系,排除B項;世襲制可能會固化社會階層,而不會推動社會階層的流動,排除C項。故選D項。4.A【詳解】根據題干“唐太宗出巡時發現一些村落逼仄,農民占田不足,立即采取措施切實推行均田令;他還推行常平倉制度,以便幫助農民度過災荒之年”可知,唐太宗在出巡時發現農民占田不足,立即采取措施推行均田令,并推行常平倉制度以幫助農民度過災荒之年。這些舉措直接體現了唐太宗對農民生計和農業生產問題的關注,目的是改善民生和穩定社會,A項正確;水利工程如灌溉、治水等,但題干中沒有提到任何水利相關的內容,均田令是土地分配,常平倉是糧食儲備,與水利無關,排除B項;納諫指接受臣下的勸諫,題干中說唐太宗“發現”問題后立即采取措施,但未提是否有人進諫。他主動出巡發現問題,沒有體現納諫,排除C項;題干中均田令是分配土地,常平倉是儲備糧食,都屬于社會福利措施,并非減少政府消費,非節儉措施,排除D項。故選A項。5.C【詳解】根據題干“當代謂知人之明,累朝賴多士之用”,意思是當時的人都認為武則天有知人之明,后來幾朝都得益于她選拔的人才”。“知人之明”強調識別人才的眼光,“多士之用”體現善于任用人才,知人善任符合題意,C項正確;“多謀善斷”指善于謀劃和決斷,與題干無關,排除A項;“銳意改革”指積極推行改革,題干未提及,排除B項;“德才兼備”強調品德與才能,題干未涉及品德內容,排除D項。故選C項。6.D【詳解】根據題干中的“救時宰相”曾向唐玄宗提出十項施政建議(“建言十事”),推動開元初年的改革,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姚崇是唐玄宗開元初年名相,其提出的十條建議被玄宗采納,奠定了開元盛世的基礎,史稱“救時宰相”,D項正確;管仲是春秋時期齊國名相,與唐朝無關,排除A項;李斯是秦朝丞相,與唐玄宗無關,排除B項;房玄齡是唐太宗時期宰相,屬貞觀之治時期,排除C項。故選D項。7.D【詳解】根據題干“曲轅犁由11個部件構成,設計精妙,輕便靈巧,操作時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淺”可知,曲轅犁的設計特點,輕便靈巧、自如控制入土深淺,直接提升了耕作效率,減輕了人力或畜力的負擔,推動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因此其核心優勢在于省力和提高工作效率,D項正確;除草主要依賴鋤具,曲轅犁的核心功能是翻土深耕,與除草無直接關聯,排除A項;灌溉需依靠水渠、水車等水利設施,曲轅犁作為耕地工具,不涉及灌溉功能,排除B項;曲轅犁的改進在于結構優化(如將直轅改為曲轅),雖部件精簡,但核心價值是提升效率,題干未強調“節約用料”,排除C項。故選D項。8.A【詳解】根據題干“圖1戴帷帽騎馬”可知,說明女性可參加戶外活動,帷帽融合胡服元素體現民族交融;根據題干“圖2仕女棄棋”可知,說明貴族女性有休閑娛樂自由。兩者共同反映唐代社會對女性的限制較少,社會氛圍包容開放,印證了唐代開放的社會風氣,A項正確;題干兩幅圖反映唐代社會對女性限制較少,社會氛圍包容開放,與雕塑藝術無關,排除B項;題干兩幅圖反映唐代社會對女性限制較少,社會氛圍包容開放,無法體現繪畫技巧,排除C項;唐朝受到西北少數民族習俗的影響,剛健豪邁的尚武風氣盛行一時,與題干兩幅畫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9.C【詳解】根據題干“僧一行從測量中算出地球上南北相差351里80步(合今129.22千米),北極高度相差度,這是人類第一次對地球子午線的科學測量,比外國早了約90年”可知,僧一行對地球子午線的科學測量比外國早了約90年,這體現了唐朝科技成就在世界范圍內的領先地位,C項正確;僧一行的測量強調實證和觀測,而非純理論推導,不符合題干重點,排除A項;題干沒有提到他是否繼承了前人的工作,僧一行的測量是創新的,第一次科學測量,所以可能不是繼承,排除B項;子午線測量可能用于歷法修訂等實用目的,但題干強調其科學性和世界首次,實用不是核心,排除D項。故選C項。10.D【詳解】根據題干“認為人們迷信鬼神是力量虛弱的表現,如果人們掌握了道(客觀規律),使人力足以支配自然,就不會相信鬼神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觀點強調掌握客觀規律(道)可支配自然,否定迷信鬼神,屬于唯物主義思想。柳宗元是唐代唯物主義者,主張自然現象有其規律(“天人不相預”),反對天命鬼神,D項正確;僧一行是唐代天文學家,主要貢獻在天文歷法方面,并非強調此類哲學思想,排除A項;孫思邈為醫藥學家,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B項;韓愈是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倡導古文運動,其思想主要是維護儒家道統等,與題干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11.D【詳解】根據材料,題干描述南方政權為生存競相發展經濟,促使經濟大發展。此現象反映的是南方地區經濟發展的原因,也就是背景,D項正確;“表現”通過經濟成果來體現,如農業、商業發展,題干未直接描述,排除A項;“特點”指獨特之處,如區域特色,題干未涉及,排除B項;“影響”指經濟帶來的后續變化,如文化繁榮,題干未提及,排除C項。故選D項。12.B【詳解】根據題干“‘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他認為行醫不能圖利,無論貧富貴賤應一視同仁”可知,孫思邈認為人的生命極其寶貴,比千金更貴重,若能以一劑藥方救助生命,醫德的價值就超過千金。孫思邈強調“德逾于此”,直接指向醫德的重要性,體現出孫思邈醫德高尚,B項正確;注重實踐涉及臨床經驗,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A項;“醫術高超”雖符合史實,但題干未提技術,排除C項;題干沒涉及孫思邈的知識廣度,博學多才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3.B【詳解】根據材料“至唐顏、柳,始集古今筆法而盡發之,極書之變,天下翕然以為宗師,而鍾、王之法益微”和所學可知,顏真卿、柳公權集古今筆法之大成,使書法變化達到極致,魏晉書法家鐘繇和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柳是唐代著名書法家,以楷書著稱,因此蘇軾評價的是唐朝的書法藝術領域的成就,B項正確;“集古今筆法”“極書之變”等表述均圍繞書法技藝的集大成與創新展開,與繪畫無關,排除A項;印刷技術屬唐代文化成就,但與“筆法”“書法”無關,排除C項;唐朝雕塑成就有唐三彩、石窟藝術,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4.C【詳解】根據題干“在敦煌初期的佛教藝術中,出現了各種不同的風格,既有犍陀羅風格,也有馬土臘風格,還有西域的龜茲等地區的風格”可知,敦煌初期佛教藝術中融合了多種風格,犍陀羅風格是古印度與希臘化藝術結合的產物,馬土臘風格是印度本土佛教藝術,西域龜茲風格是中亞地區特色,這些不同地域的藝術風格共存,直接反映了敦煌作為絲綢之路樞紐的中外文化交流頻繁,C項正確;商貿往來不斷雖與絲綢之路相關,但題干強調“藝術風格”的文化融合,而非商貿,排除A項;經濟發展可能為藝術繁榮提供基礎,但題干未提及經濟因素,而是突出風格來源的多樣性,排除B項;題干涉及文化昌盛,但題干強調外來風格的影響,說明的是文化交流,而非單純的本土文化教育興盛,排除D項。故選C項。15.B【詳解】根據題干“滿朝朱貴紫,盡是讀書人”可知,強調朝廷中文官的主導地位。宋太祖趙匡胤通過“杯酒釋兵權”解除武將威脅,確立“以文制武”的國策,文官擔任樞密院長官(掌兵權)、地方知州(取代節度使)。擴大科舉取士規模,文人通過考試入仕成為統治核心。因此題干描述的“文臣地位高于武將”是宋朝崇文抑武政策的直接體現,B項正確;重農抑商強調農業為本、限制商業,與題干“文臣地位高于武將”無關,排除A項;宋朝通過設樞密院、三司分割宰相權力,但題干未提及相權,排除C項;輕視武備是“抑武”的結果(如軍隊戰斗力下降),但題干強調“政治制度特點”,而非后果,排除D項。故選B項。16.B【詳解】根據題干“變法實施后,全國興修水利工程1萬余處,灌田36萬余頃,推動了生產的發展”和所學可知,王安石變法實施后,全國興修水利工程1萬余處,灌田36萬余頃,促進水利工程和農業生產的發展,說明變法確實取得了一定成效,B項正確;題干“強兵”涉及軍事改革,與水利無關,排除A項;“增加收入”雖為變法目標之一,但題干未提及財政收入或經濟政策的效果,排除C項;“減輕負擔”與水利建設無直接關聯,排除D項。故選B項。17.A【詳解】根據題干“圖1契丹貨幣”“圖2河北宣化遼墓壁畫《備茶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契丹族與漢族之間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反映了當時民族交融的現象,A項正確;冶鐵技術屬于手工業發展狀況,題干信息不符,排除B項;飲茶已經成為遼朝人的日常生活習慣,但圖1契丹貨幣信息不符,排除C項;題干兩幅圖沒涉及經濟發展狀況,無法得出商品經濟的發展,排除D項。故選A項。18.D【詳解】根據題干“他堅持抗金多年,深受人民愛戴”“天下聞者,無不垂涕,下至三尺之童,皆怨秦檜”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岳飛是南宋著名抗金將領,領導“岳家軍”多次擊敗金兵,深受百姓尊敬。1142年,他被奸臣秦檜以“莫須有”罪名陷害致死。死后,民間廣泛流傳他的事跡,對秦檜的怨恨深植人心,D項正確;寇準是北宋名相,以“澶淵之盟”對抗遼國(非金國),與秦檜無關,排除A項;范仲淹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推動“慶歷新政”改革內政,未直接抗金,與秦檜無關,排除B項;王安石是北宋改革家,推行“王安石變法”,專注于內政,未涉及抗金,與秦檜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19.B【詳解】根據題干信息“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可知,詩中南宋統治者在臨安(今杭州 )茍且偷安,不思收復失地,把杭州當作北宋的汴州,反映其偏安一隅的狀態,B項正確;重視商業主要表現在減免商稅、重視商人利益等,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勵精圖治”指統治者或執政集團振奮精神、致力于治理國家,以實現國泰民安、國力強盛的目標,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誓師北伐與題干中描述的南宋統治者不思進取、滿足現狀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20.D【詳解】根據題干信息“13世紀上半葉,茫茫草原上突然刮起一陣旋風。旋風掠過大半個歐亞大陸,一個讓全世界震驚的草原游牧帝國,像一輪太陽躍出歷史的地平線”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權,之后蒙古軍隊不斷擴張,橫掃亞歐大陸,符合“13世紀上半葉”“草原游牧帝國”“掠過大半個歐亞大陸”這些特征,所以締造者是鐵木真,D項正確;耶律阿保機是遼朝(契丹國)的建立者,他建立的是契丹政權,并非“橫掃亞歐大陸”的草原游牧帝國,排除A項;完顏阿骨打是金朝的建立者,金朝主要統治區域在北方,未達到橫掃亞歐大陸的程度,排除B項;元昊是西夏王朝的建立者,西夏疆域主要在今寧夏、甘肅一帶,沒有橫掃亞歐大陸,排除C項。故選D項。21.(1)(2)下場:隋煬帝不恤民力、急功近利、奢侈無度,致使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最后被叛軍殺死在江都。原因:隋煬帝的殘暴統治。【詳解】(1)示意圖:根據材料一“大運河開通以后,洛陽成為東連江都、余杭,北通涿郡,西接長安的交通中心”,結合所學知識,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從北到南分為四段: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繪制示意圖需標注這些關鍵信息(起止點、中心、四段名稱),體現運河連接南北、以洛陽為核心的交通格局,同時,注意字的寫法。(2)隋煬帝下場:根據材料二“君王忍把平陳業,只換雷塘數畝田”,結合所學知識,隋煬帝不恤民力,大規模征發民夫修運河、建東都,急功近利,頻繁發動戰爭,三次東征遼東,奢侈無度,營建宮殿,導致百姓困苦,社會矛盾激化,最終在江都被叛軍殺死,反映其統治的失道與失敗。原因:綜合材料和結合所學知識,隋朝速亡是因為隋煬帝的暴政,包括過度征役、濫用民力、好大喜功,使生產遭到破壞,民不聊生,引發農民起義,各地豪強割據,最終導致隋朝迅速滅亡,體現暴政對王朝統治的致命影響。22.(1)社會狀況:經濟上糧食豐收,畜牧業、商業發展; 政治上王公貴族和官員行事謹慎,不敢為非作歹、欺辱百姓; 社會治安良好,惡性治安案件發生率很低,整個社會呈現出和諧發展的態勢。(2)特點:規模宏偉、功能分置、井然有序。盛況:唐朝沿海、沿江商品貿易繁榮發展。(3)原因:統治者關注民生,減輕百姓負擔,鼓勵發展生產; 統治者嚴格考察各級官吏的政績,特別是對地方官的考核;統治者制定了較為寬松的法律,減省了過重過繁的刑罰。【詳解】(1) 社會狀況:根據材料一“關中豐熟……米斗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于嶺表,自山東至于滄海,皆不赍糧,取給于路”,可得出經濟上糧食豐收,物價低,商業、交通便利(行旅沿途可獲取物資);根據材料“官吏多自清謹……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跡,無敢侵欺細人”,可得出政治上官吏清廉,王公貴族、豪強不敢欺壓百姓,社會秩序良好;根據材料“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常空,馬牛布野,外戶不閉”,可得出社會治安極佳,盜竊等犯罪少,社會和諧安定。從經濟、政治、社會秩序維度,展現貞觀年間盛世風貌。(2)特點:根據材料二“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描繪長安城布局規整(像圍棋盤、菜畦),可得出規模宏偉、功能分區明確、井然有序的特點,如唐朝長安城有宮城、皇城、外郭城,街道整齊劃一。盛況:根據材料三“天下諸津,舟航所聚……弘舸巨艦,千軸萬艘,交貨往來,昧旦永日”,可得出唐朝沿海、沿江港口貿易繁榮,航運發達,商船眾多,貨物交易頻繁,展現唐朝中期商業交通的興盛。(3) 原因:綜合以上材料中貞觀之治、長安布局、商業繁榮內容和結合所學唐朝統治政策知識,統治者關注民生(如唐太宗輕徭薄賦),減輕百姓負擔,鼓勵農業、手工業發展,為盛世奠定經濟基礎;唐太宗重視地方官治理,嚴格考察官吏政績,整頓吏治,保證政治清明,提高行政效率;制定寬松法律,減少嚴刑峻法,穩定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和諧。這些因素共同作用,推動唐朝初期和中期出現盛世局面。23.(1)方式:設置機構管轄、和親等。主流:各民族和平交往。(2)關系:寬松的社會環境促進了唐詩的興盛; 唐詩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環境情況。【詳解】(1)方式:根據材料一“在邊遠少數民族地區設立羈縻府州”可知,唐朝處理民族關系的方式有設置機構管轄,任命各族首領為都督、刺史等,以統轄本族。根據材料一“通過‘和親’的方法,進一步發展民族關系”可知,唐朝處理民族關系的方式有通過“和親”的方法,進一步發展民族關系。主流:根據材料一“在與少數民族的關系方面,唐太宗采取以懷柔為主的羈縻政策。”可知,唐朝時的各民族主要是以和平交往為主,促進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2)關系:根據材料二“唐代經濟發達,社會風氣開放,處于古代社會的鼎盛時期,這為詩歌創作提供了寬松的社會環境”可知,唐朝寬松的社會環境促進了唐詩的興盛;根據材料二“有的描寫地理、戰爭、農村、城市等,也有的關注歷史、政治、各階層人民的生活、婦女的遭遇等”可知, 唐詩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環境情況。24.(1)措施:加強中央集權,加強對地方的統治;收回節度使的軍權、財權;加強君權,削弱相權;崇文抑武,發展文教,改革科舉。(2)困難:國家財政入不敷出,虧空嚴重;財政危機不斷加劇。(3)聯系:加強中央集權過程中機構重疊、官員冗余,增加了財政支出,最終導致財政危機;為解決財政危機,富國強兵,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詳解】(1)措施:根據材料一“實行了‘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的措施,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結合所學知識,“稍奪其權”指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地方權力;“制其錢谷”是收回地方財權,設轉運使管理地方財政;“收其精兵”為收歸地方兵權,將地方精銳編入中央禁軍;同時,宋初還通過加強君權,分割相權,設樞密院、三司;崇文抑武,重視文官,抑制武將權力;發展文教,擴大科舉取士措,鞏固統治,實現“長治久安”。這些措施從中央與地方、君權與相權、軍事與文化等角度,構建宋初集權體系。(2)困難:根據材料二“國家財政即出現了入不敷出的困難局面……虧空高達1500余萬緡……財政困難進一步加劇”,可得出國家財政入不敷出,虧空嚴重;財政危機不斷加劇,反映宋朝中期財政困境,為后續變法埋下伏筆。 (3)聯系:與材料一的聯系:根據材料一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形成了臃腫腐敗的官僚機構和嚴重的冗官現象,更造成地方財政困難”,可得出明宋初集權措施導致機構重疊、官員冗余,增加財政支出,長期積累引發材料二的財政困難;與材料三的聯系:根據材料三“宋神宗即位后,財政困難進一步加劇……啟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主持變法”,可知材料二的財政“困難”成為王安石變法的背景,宋神宗為解決財政危機、富國強兵,任用王安石推行變法,試圖扭轉局面。25.(1)特點:交往范圍廣;以大都為中心;交通線路多;開辟近海海運;水陸并舉。(2)貢獻:開創了行省制度;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行政機構;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權。(3)歷史特征:民族政權并立、民族交融,最終走向全國統一。【詳解】(1)特點:根據材料一《元朝交通路線圖》中交通線路連接歐亞多地,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水陸交通交往范圍廣;路線圖以大都(北京)為中心輻射,體現以大都為中心的交通格局;圖中既有陸路線路,又有海運線路,說明交通線路多,水陸并舉,且開辟了近海海運,加強國內及海外聯系。(2)貢獻:根據材料二“在多民族國家治理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開創行省制,在地方設行省,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如云南行省等,鞏固多民族國家統一;其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行政機構澎湖巡檢司,將臺灣納入中央管轄,維護國家領土完整;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權,設宣政院,使西藏成為元朝行政區,促進民族交融與國家統一。這些舉措推動多民族國家治理體系發展。(3)歷史特征:根據材料一交通體現民族交流,材料二時間軸呈現遼、宋、夏、金并立,后元朝統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先民族政權并立,各民族在并立中交流融合,最終走向全國統一,反映從分裂到統一、民族交融加深的發展趨勢。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