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4—2025學年度河南省安陽市第八中學七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試卷(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4—2025學年度河南省安陽市第八中學七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試卷(含解析)

資源簡介

河南省安陽市第八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歷史試題
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
一、選擇題
1.下面的年代尺反映了隋朝的重大歷史事件,其中②處的相關事件是( )
A.定都大興 B.統一全國 C.開鑿運河 D.隋朝滅亡
2.“它的統一建立在魏晉南北朝民族大融合與南北經濟共同發展的基礎上,……為唐代經濟文化的昌盛創造了條件。”引文中的“它”指的是( )
A.秦朝 B.西晉 C.隋朝 D.元朝
3.隋朝大運河修通后,在大運河沿岸興起了許多集市城鎮,汴州、宋州、楚州、揚州、潤州、常州、蘇州、杭州等城市,因運河而聲名鵲起。杭州在隋朝以前是個僅有1.5萬戶人口的小鎮,大運河貫通后四方商貿云集,杭州城內各行業發展迅速,城市規模也日益擴大,到唐朝中葉這里僅店鋪就有3萬余家,港中停泊的商船綿延20余里,已是相當繁華的東南名郡了。這表明大運河的開通( )
A.推動了科舉制的繁榮 B.鞏固了隋王朝的統治
C.加速了農民起義的爆發 D.帶動了沿河城市的發展
4.“在歷代帝王中,唐太宗是以其‘雄才大略而從諫如流,位及人主而兼聽納下’的開明作風而聞名于世的。”該評價的依據是,唐太宗( )
A.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 B.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
C.嚴格考察官員的政績 D.善于聽取臣下建議,鼓勵臣下直言
5.假如在籌備一場以“盛世風華”為主題的文化展覽時,你負責唐朝板塊的內容策劃。為了展現唐朝國力最為強盛的風貌,你在搜集歷史素材時,重點應圍繞( )
A.“文景之治” B.“貞觀之治” C.“開元盛世” D.“光武中興”
6.“安史之亂期間和以后,唐朝陸續在內地增設藩鎮。黃巢起義后,部分實力雄厚的藩鎮先后被封為王。唐朝滅亡后,各地藩鎮紛紛自立,地處華北地區、軍力強盛的政權控制中原,形成五代。”材料反映了( )
A.安史之亂使唐朝由盛轉衰 B.黃巢起義推翻唐朝的統治
C.唐朝滅亡后形成藩鎮割據 D.唐末五代社會危機的根源
7.唐朝初年,藩鎮節度使僅有培養自己親兵部隊的權利;后來為了解決邊防駐軍的后勤供應問題,中央不得不把防區的財政權力轉給各防區的軍事將領;玄宗天寶年間,又授予節度使在其轄區內的行政權。節度使權力的變化( )
A.表明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加強 B.利于提高中央行政運轉效率
C.推動國家治理體系日益完善 D.埋下了唐朝由盛而衰的隱患
8.《新唐書·突厥傳》載:“帝(唐太宗)曰:‘朕為天下主,無問中國及四夷,皆養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樂者,我必令樂。’”這一記載反映了唐朝( )
A.民族政策以武力威懾為主 B.秉持平等包容的民族理念
C.民族間經濟文化交流頻繁 D.民族管理機構的設置完善
9.對日本來說,派遣遣唐使付出了極其沉重的代價。因為在那個時代,日本的造船技術很差,所以當船使往深海時經不起風浪,大約有一半的人葬身海底。付出如此巨大的犧牲,日本還是源源不斷地派遣使者到唐朝,日本這樣做的目的是( )
A.傳播先進的日本文化 B.求取佛經
C.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 D.加強兩國的友誼
10.大唐以她博大的胸懷,兼收并蓄外來文化的精華,又以她慷慨豪邁的性格,向各國傳播著中華文化。不能佐證上述觀點的史實是(  )
A.玄奘西游 B.鑒真東渡 C.文成公主入藏 D.派遣遣唐使
11.唐政府曾廣泛吸收社會人士參與歷法編制工作,如著名的天文學家僧一行,就曾主持編制過《大衍歷》,并且負責制造了不少天文儀器。這體現出( )
A.科學技術服務社會生產 B.中國天文技術領先于世界
C.國家力量推動科技發展 D.政府加強了對文化的控制
12.868年,王玠用雕版印刷了一部《金剛經》。后來,雕版印刷術傳入新羅、日本和波斯,又傳入歐洲。雕版印刷術的發明( )
A.使唐朝由盛轉衰 B.體現了唐朝兼容并包的風氣
C.促進了世界不同地區的文化傳播 D.鞏固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13.“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都與下列哪位皇帝相關( )
A.唐太宗李世民 B.唐玄宗李隆基
C.宋太祖趙匡胤 D.宋太宗趙光義
14.“在西夏陵墓考古中,所有的銅錢窖藏,都以北宋錢為主,占80%-90%,……西夏雖然鑄造錢幣,但西夏社會流通的主要幣種是北宋錢”。據此考古發掘,可以推斷(  )
A.宋代海外貿易興盛 B.西夏被北宋所滅
C.宋夏貿易往來密切 D.宋代出現“交子”
15.浙江杭州西湖畔的岳廟中有一座這樣的塑像(見圖)。塑像上方四個大字——“還我河山”赫然醒目,據傳這是岳飛的手跡。這體現了岳飛( )
A.勇與元軍作戰到底,寧死不屈的斗爭精神
B.勇斗倭寇,面對困難毫不退縮的堅強意志
C.迎擊荷敵收復臺灣,捍衛國家主權的情懷
D.誓死打敗金軍,收復河山的精忠報國精神
16.秦漢唐宋以來,中國政區都以“山川形便”為慣例劃分,常以大山、大河作為政區的邊界。元朝行省的置劃打破了自然地理疆界,以犬牙交錯的形式劃分行省疆域。元朝的這一做法( )
A.割斷了中國歷史的連續性 B.利于消除地方割據分裂的地理基礎
C.意在防范封國的勢力壯大 D.擴大統治區域以便于加強專制皇權
17.忽必烈在統一北方的過程中,反對將土地變為“牧地”,主張“勸農桑以富民”。這種做法( )
A.阻礙農業發展 B.延緩統一進程
C.利于民族交融 D.改變經濟結構
18.《宋史·食貨志(下)》記載:“初,蜀民以鐵重,私為券,謂之交子,以便貿易,富民十六戶主之。”這一經濟現象出現的原因是( )
A.銅錢分量重、價值低 B.北宋時期造紙業發達
C.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 D.北宋政府的強力推動
19.2024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1年。“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在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是在(  )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20.在宋代的文化發展歷程中,諸多文人雅士熱衷于著書立說,各類書籍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當時的文獻曾記載道:“舊法雕版,費工費時,一版成而用之有限,今有奇巧之法,字可活取復用,印書之時,不論多寡,皆能靈活為之,故而典籍得速傳于世,文墨之風益盛。”由此可見,這一“奇巧之法”的出現( )
A.使書寫材料發生根本性變革 B.極大提高了書籍印刷的效率
C.改變了傳統的文化教育模式 D.導致傳統雕版印刷技術失傳
二、材料題
2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前朝之鑒】
材料一:貞觀四年,唐太宗準備在洛陽修建宮殿,大臣張玄素上書勸諫:昔日隋朝為修宮殿,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計一柱之費,已用數十萬功”。“陛下役瘡痍之人(役使極為疲憊的百姓),襲亡隋之弊,恐又甚于煬帝矣!”于是太宗接納了他的建議,停此項勞役。
——摘編自《資治通鑒》
(1)根據材料一,張玄素認為“亡隋之弊”是什么?基于此認識,唐太宗在經濟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
【唐襲隋規】
材料二:秦漢時,因相權過大,皇權常受到威脅,如有“扶天子以令諸侯”的權相曹操。隋唐時,相權被一分為三、《新唐書》記載:“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長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共議國政,此宰相職也。”
(2)根據材料二,“隋制”具體是指哪項制度?隋唐實行該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運河之利】
材料三:唐代重要工商業城市(如下圖)。
(3)根據材料三,概括大運河的歷史貢獻。
(4)綜合上述材料,簡述隋朝對唐朝繁榮的影響。
22.閱讀下列材料,并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材料一:“它是唯一沒有被動搖過基礎的制度,是在權威一再崩潰和顛覆中唯一能維持全面而廣泛影響的制度,”“中國競爭性文士考試制度是該國特有的制度,并持續了一千三百多年。”
材料二:東都放榜未花開,三十三人走馬回。秦地少年多釀酒,卻將春色入關來。
——杜牧《及第后寄長安故人》
請回答:
(1)以上二則材料反映了中國的哪一制度?這一制度選官的標準是什么?這一制度正式確立的標志是什么?
(2)唐朝時期,哪位皇帝創立殿試制度?
(3)寫出你對該制度的歷史意義中印象最深刻的一點?
三、綜合題
23.唐朝時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647年,天竺摩揭陀國遣使來中國;隨即,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唐初波斯商人的足跡遍于長安、洛陽、揚州、泉州、廣州。他們販賣珠寶、香料以及西域、南海一帶的土產。中國的絲綢、瓷器、紙張等商品也大量運往波斯,并被波斯商人轉銷到西方。
——摘編自《中外關系史講義》
材料二:大唐國者,法式備定,珍國也,常須達(應該常去)。
——《日本書紀》
材料三:舍己為人傳道藝,唐風(唐文化)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1)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括唐朝中外交往的特點。(寫出兩點即可)
(2)除政府間派人往來外,舉出唐朝時期民間與天竺交往一個著名人物及其著作
(3)據材料二三,日本政府派遣唐使到中國學習,一位中國人盲目航東海,為人傳道藝。這位偉大的中國人是誰?作為一名中學生,從中外交往的歷史事實中能學習到什么?
2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宋朝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了科舉制度。……科舉制度的發展對宋朝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全國范圍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也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
——《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
材料二:17世紀英國著名的哲學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中寫道:“舉世皆知的印刷術、火藥和磁石,人類的世界因為這三種發明而為之改觀,首先是在學術上,其次在戰爭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由此又引出了不計其數的變化。由此,人類的文明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1)根據材料一,指出宋代科技發展的原因。
(2)根據材料二培根的評述,就其中的一項發明談談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
(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科技發展的認識。
25.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來的統一全國的政權。為了鞏固蒙古人在中原地區的統治,元朝統治者大力推行以“采用漢法”為主要內容的改革。吸收中原地區歷代封建統治的經驗,建立包括行省制度在內的各項制度,逐步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注重農業生產,多次下詔禁止蒙古貴族圈占農田作牧場;采取一些勸課農桑、興修水利的措施,使農業生產逐漸得到恢復和發展。接受中原先進文化,在中央設立專門學習儒家經典的學校,呈現以中原傳統為主的文化認同趨向。
——摘編自《中國古代的勸農制度》
材料三:中國文明的特點是統一和連續……曾有許多游牧民族侵入中國,甚至還取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國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語言、習俗或畜牧經濟,相反,是入侵者自己總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國化。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所示人物是誰?據所學知識,概括材料一中歷史人物的主要事跡。
(2)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元朝統一的歷史意義。
(3)材料三認為中華文明有何特點?用材料二中的史實進行說明。
試卷第1頁,共3頁
《河南省安陽市第八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歷史試題》參考答案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D D C D D B C C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C C D B C C B B
1.B
【詳解】根據時間軸上②處對應的是589年,結合所學知識,589年,隋朝滅掉南朝的最后一個朝代陳朝,結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割據局面,實現了全國統一,B項正確;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定都大興,排除A項;605年,隨煬帝下令開始開鑿大運河,排除C項;618年,隋煬帝被殺,隋朝滅亡,排除D項。故選B項。
2.C
【詳解】據材料“它的統一建立在魏晉南北朝民族大融合與南北經濟共同發展的基礎上,……為唐代經濟文化的昌盛創造了條件”可知,材料強調的是歷史上的隋朝,隋朝的統一建立在魏晉南北朝民族大融合與南北經濟共同發展的基礎上,為唐代經濟文化的昌盛創造了條件,C項正確;秦朝是在魏晉南北朝之前的朝代,排除A項;西晉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朝代,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元朝是唐朝之后的王朝,排除D項。故選C項。
3.D
【詳解】根據題干“在大運河沿岸興起了許多集市城鎮”“杭州城內各行業發展迅速,城市規模也日益擴大”可知,大運河的開通帶動了沿河城市的發展,出現了許多商業城市,經濟貿易也繁榮起來,D項正確;大運河的開通有利于經濟發展,與科舉制的繁榮無關,排除A項;大運河的開通鞏固了隋王朝的統治,但題目未涉及,排除B項;大運河的開通勞民傷財,加速了農民起義的爆發,但與題目信息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
4.D
【詳解】根據題干信息“雄才大略而從諫如流,位及人主而兼聽納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在位20多年,開創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吸取隋朝速亡的歷史教訓,勤于政事,虛心納諫,從善如流。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進諫200多次。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 “鏡子”,D項正確;“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是唐太宗統治時期經濟上的舉措,與題干涉及的納諫無關,排除A項;“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是唐太宗在完善科舉制上的貢獻,與題干涉及的納諫無關,排除B項;“嚴格考察官員的政績”是唐太宗統治時期在政治上的舉措,與題干涉及的納諫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
5.C
【詳解】據材料“唐朝國力最為強盛”并結合所學可知,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唐朝的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了鼎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C項正確;“文景之治”是西漢時期治世,不是唐朝,排除A項;“貞觀之治”是唐太宗時期的治世,但不是國力最為強盛時期,排除B項;“光武中興”是東漢光武帝時期出現的,與材料唐朝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
6.D
【詳解】依據題意,可知安史之亂后藩鎮割據局面逐漸形成,黃巢起義給唐朝造成重大傷亡,唐末各地藩鎮自立,逐漸形成五代,意在闡述五代藩鎮割據局面形成的根源,D項正確;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不是題干重點,排除A項;唐末的農民起義軍在黃巢的率領下,轉戰南北,并攻入長安,建立政權,給唐朝統治以致命的打擊,907年,朱溫建立了后梁政權,唐朝至此滅亡,黃巢起義動搖唐朝的統治并非推翻了,排除B項;唐朝滅亡后形成藩鎮割據是對題干后半部分的概括,題意側重于唐末五代社會危機的根源,排除C項。故選D項。
7.D
【詳解】根據題干可知,唐朝時期節度使的權力越來越大,不僅有軍政權,還陸續掌握了財證權和行政權。節度使權力過大,最終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埋下了唐朝由盛而衰的隱患,D項正確;節度使權力的變化表明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逐漸衰弱,排除A項;節度使是地方官員,與中央行政運轉效率無關,排除B項;節度使權力增大買下了社會動蕩的隱患,不利于國家治理的完善,排除C項。故選D項。
8.B
【詳解】根據材料“朕為天下主,無問中國及四夷,皆養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樂者,我必令樂”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時期對待少數民族的態度是平等包容的理念,強調漢族與少數民族的平等,并維護少數民族安定的生活,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少數民族的安居樂業,未涉及用武力震懾少數民族,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民族間的經濟和文化的交流,涉及的是國家對少數民族的態度,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機構的設置,無法得出民族管理機構的設置完善,排除D項。故選B項。
9.C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時期,中國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頻繁。為了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日本派遣使節到中國,當時稱為“遣唐使”。跟隨使節來華的,還有很多留學生和留學僧等,C項正確;傳播日本先進文化,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求取佛經教義、加強兩國友誼,與題干內容不符,排除BD項。故選C項。
10.C
【詳解】本題為逆向選擇題,據題干“收并蓄外來文化的精華,又以她慷慨豪邁的性格,向各國傳播著中華文化”和所學知識可知,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了蔬菜種子、茶葉、絲綢、工藝品以及佛經、醫藥、歷法、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書籍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屬于唐朝民族關系方面的史實,C項符合題意,選擇C項;唐朝貞觀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經,不畏艱險,歷經磨難,經過4年的長途跋涉到達天竺,屬于唐朝對外交流的史實,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在唐朝與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響的人物是鑒真。他是揚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請東渡日本,屬于唐朝對外交流的史實,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唐朝時期,中國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頻繁。為了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日本派遣使節到中國,當時稱為“遣唐使”。跟隨使節來華的,還有很多留學生和留學僧等,派遣遣唐使屬于唐朝對外交流的史實,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
11.C
【詳解】題干強調唐政府主動吸收社會人士(如僧一行)參與歷法編制和天文儀器制造,體現了國家通過組織人才和資源推動科技發展,C項正確;科技服務生產與題干中“政府組織”的核心不符,排除A項;題干未涉及中外科技對比,排除B項;題干體現的是唐朝支持而非控制科技,排除D項。故選C項。
12.C
【詳解】根據題干材料“雕版印刷術傳入新羅、日本和波斯,又傳入歐洲”并結合所學可知,雕版印刷術發明后傳入新羅、日本、波斯乃至歐洲,使得書籍、文獻等能夠更快速、大量地復制和傳播。例如,許多佛教經典和文化典籍通過雕版印刷傳播到周邊國家,促進了各國之間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促進了世界不同地區的文化傳播,C項正確;唐朝由盛轉衰的標志是安史之亂,與題干不符,排除A項;唐朝兼容并包的風氣主要體現在其對外來文化、宗教、藝術等方面的開放和接納上,與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和傳播不符,排除B項;雕版印刷術主要是在文化傳播、知識傳承等文化領域發揮作用,對政治制度的鞏固沒有直接的、實質性的作用,排除D項。故選C項。
13.C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960年后,后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手下的將士把一件黃袍披在他身上,高呼“萬歲”,他建立了宋朝,取代后周,以開封為東京,作為都城,史稱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建立以后,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消滅割據政權,結束了分裂局面,C項正確;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號為“貞觀”,他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唐太宗。唐太宗在位20多年,開創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吸取隋朝速亡的歷史教訓,勤于政事,虛心納諫,從善如流,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唐玄宗是武則天的孫子,不僅多才多藝,治理國家也很有能力。他即位以后,穩定政局,勵精圖治,重用賢能,在賢相姚崇和宋璟的輔佐下,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頓吏治,裁減冗員;發展經濟,改革稅制;注重文教,編修經籍,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趙光義于公元976年登基為帝,迫使錢俶、陳洪進納土歸順,又親征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
14.C
【詳解】根據題干“在西夏陵墓考古中,所有的銅錢窖藏,都以北宋錢為主,占80%—90%,……西夏雖然鑄造錢幣,但西夏社會流通的主要幣種是北宋錢”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夏自身鑄造錢幣,社會卻主要流通北宋錢,這說明宋夏貿易往來密切,北宋錢幣在西夏廣泛使用,C項正確;材料中主要說的是西夏境內貨幣流通情況,未體現宋代對外貿易,排除A項;西夏被蒙古所滅,排除B項;“交子”是北宋在四川地區出現的紙幣,與題干銅錢流通無直接關聯,排除D項。故選C項。
15.D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岳飛是南宋時期的抗金名將,他的主要歷史功績是與金軍作戰,力圖收復失地。“還我河山”是岳飛的名言,表達了他誓死收復失地、精忠報國的精神,D項正確;岳飛主要事跡是抗金,與抗元、倭寇均無關,因此“勇與元軍作戰到底,寧死不屈的斗爭精神”和“勇斗倭寇,面對困難毫不退縮的堅強意志”說法均錯誤,排除AB項;“迎擊荷敵收復臺灣”與鄭成功相關,和題干中的“岳飛”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
16.B
【詳解】根據題干“打破了自然地理疆界,以犬牙交錯的形式劃分行省疆域”可知,元朝的這一做法有效防止地方分裂割據勢力以險據守,B項正確;行省制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切斷中國歷史的連續性的說法錯誤,排除A項;元朝行省不屬于封國,排除C項;改變行政區的劃分方式與擴大統治區域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
17.C
【詳解】根據題干可知,忽必烈鼓勵農耕,可能使得原本從事游牧的蒙古族與從事農耕的漢族等民族有更多接觸和交流的機會,從而促進民族交融,C項正確;忽必烈鼓勵農耕,明顯是為了促進農業發展,而非阻礙,排除A項;“延緩統一進程”在題目中并沒有直接的證據支持。忽必烈的政策與統一進程的直接關聯并不明顯,排除B項;題目中并沒有明確提到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排除D項。故選C項。
18.C
【詳解】由題干“初,蜀民以鐵重,私為券,謂之交子,以便貿易,富民十六戶主之”可知,這一經濟現象是紙幣的發行。結合所學可知,商品經濟發展促進了貨幣交易量的增長,但金屬貨幣攜帶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C項正確;金屬貨幣攜帶不方便,并不能說明銅錢分量重、價值低,排除A項;紙幣出現是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與造紙業發達無關,排除B項;紙幣出現是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北宋政府并沒有進行強力推動,排除D項。故選C項。
19.B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海上絲綢之路在宋元時期達到鼎盛,其中元朝因疆域遼闊、海外貿易發達及港口繁榮,成為鼎盛時期,發展到頂峰,B項正確;唐朝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勃興時期,排除A項;明朝雖鄭和下西洋但整體趨勢衰落,排除C項;清朝實行海禁進一步萎縮,排除D項。故選B項。
20.B
【詳解】根據題干信息“字可活取復用,印書之時,不論多寡,皆能靈活為之,故而典籍得速傳于世,文墨之風益盛”可知,與此相關的是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北宋時期,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活字印刷術通過使用可重復使用的單個字模,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相比于傳統的雕版印刷,活字印刷術可以快速完成大量印刷工作,同時減少了材料和人工成本,使得書籍的制作更加經濟高效,B項正確;宋朝的時期的書寫材料依然是以紙張為主,并未發生根本性變革,排除A項;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有利于推動文化教育的發展,但并未改變了傳統的文化教育模式,排除C項;題干雖然提及了雕版印刷術,但不能就此推斷出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導致傳統雕版印刷技術失傳,排除D項。故選B項。
21.(1)“亡隋之弊”:隋朝為修宮殿,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
措施:輕徭薄賦,提倡節儉等。
(2)制度:三省六部制。
目的:因相權過大,皇權常受到威脅,加強皇權。
(3)貢獻: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對中國以后經濟的發展有重大意義。
(4)影響:為唐朝的繁榮創造了條件。
【詳解】(1)“亡隋之弊”:根據材料一“昔日隋朝為修宮殿,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計一柱之費,已用數十萬功’。‘陛下役瘡痍之人(役使極為疲憊的百姓),襲亡隋之弊,恐又甚于煬帝矣’”和所學知識可知,張玄素認為“亡隋之弊”是隋朝統治者濫用民力,大規模征發百姓修建宮殿等工程,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加重百姓負擔,導致社會矛盾激化。
措施: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在經濟方面采取了輕徭薄賦,減輕農民的賦稅和徭役負擔;提倡節儉,注重發展生產,鼓勵農耕等措施。例如,唐太宗多次減免租稅,推行均田制,使農民有地可種,促進了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從而鞏固了統治,為“貞觀之治”局面的出現奠定基礎。
(2)制度:根據材料二“秦漢時,因相權過大,皇權常受到威脅……隋唐時,相權被一分為三、《新唐書》記載:‘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長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共議國政,此宰相職也’”和所學知識可知,“隋制”具體是指三省六部制。隋朝建立后,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整合政治制度,設立三省六部制,唐朝繼承并完善了這一制度。
目的: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因相權過大,皇權常受到威脅,隋唐實行該制度的目的是分割相權,加強皇權。通過將原來集中的相權一分為三(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三省長官都是宰相,相互牽制和監督,從而避免相權過大威脅皇權,使皇權得到加強,同時也提高了行政效率。
(3)貢獻:根據材料三“唐代重要工商業城市”和所學知識可知,大運河貫通南北,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同時,加強了中原地區與南方、北方地區的聯系,有利于不同區域之間的人員往來、文化交流和經濟互補,推動了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和發展,對中國以后經濟的發展有重大意義。
(4)影響: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隋朝創立的三省六部制等政治制度,被唐朝繼承和完善,為唐朝的政治清明、高效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有利于唐朝加強中央集權,穩定統治秩序。隋朝因濫用民力導致滅亡的教訓,使唐朝統治者重視民生,采取輕徭薄賦、發展生產等措施,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為唐朝的繁榮奠定經濟基礎。隋朝開鑿的大運河,為唐朝提供了重要的交通和經濟命脈,促進了唐朝南北經濟交流、商業繁榮和城市發展,對唐朝的經濟繁榮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總之,隋朝在政治制度、歷史教訓、交通建設等方面為唐朝的繁榮提供了重要條件,唐朝在繼承和借鑒隋朝的基礎上,實現了政治、經濟等方面的興盛。
22.(1)制度:科舉制度;
標準:個人才能。
標志:進士科的創立。
(2)皇帝:武則天
(3)科舉制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政局的穩定;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推動了教育的發展。(任意一點即可)
【詳解】(1)制度:根據材料一“中國競爭性文士考試制度是該國特有的制度,并持續了一千三百多年”、材料二“東都放榜未花開,三十三人走馬回”和所學知識可知,兩則材料反映的是科舉制度。科舉制是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選官制度。
標準: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科舉制度選官的標準是才能(或學識),打破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按門第選官的制度,使有才學的人能夠進入仕途。
標志: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隋煬帝時期,進士科的創立,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
(2)皇帝: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時期,武則天創立了殿試制度。殿試是科舉考試中的最高級別考試,由皇帝親自主持,進一步完善了科舉制度,擴大了統治基礎。
(3)歷史意義: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科舉制度通過考試選拔人才,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政局的穩定;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這一制度打破了世家大族對官場的壟斷,為寒門子弟提供了進入仕途的機會,有利于社會的公平與穩定,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
23.(1)交往范圍廣泛,且互相有往來;交往領域全面,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多方面;交往渠道眾多,有官方外交往來及民間貿易等;交往內容豐富,中國傳出去的主要是文化生產技術等,外國傳入的主要是土特產、當地物種;等等。(任意兩點即可)
(2)玄奘,《大唐西域記》
(3)鑒真。認識到強大在于開放:或學習到他們身上都有百折不撓,勇于探索的精神等。
【詳解】(1)特點:根據材料三“ 647年,天竺摩揭陀國遣使來中國;隨即,唐太宗派人到天竺”可知,唐朝中外交往范圍廣泛,且互相有往來;根據材料三“唐初波斯商人的足跡遍于長安、洛陽、揚州、泉州、廣州。他們販賣珠寶、香料以及西域、南海一帶的土產。中國的絲綢、瓷器、紙張等商品也大量運往波斯,并被波斯商人轉銷到西方”可知,交往內容豐富,中國傳出去的主要是文化生產技術等,外國傳入的主要是土特產、當地物種;同時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中外交往的特點還有交往領域全面,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多方面;交往渠道眾多,有官方外交往來及民間貿易等。
(2)人物及著作: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貞觀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經,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根據他的口述,由弟子記錄成書的《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
(3)人物:根據材料三“舍己為人傳道藝,唐風(唐文化)洋溢奈良城”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鑒真東渡日本,其過程中因辛勞過度而雙目失明,但鑒真矢志不渝,最終達到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等,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學習:根據唐朝對外開放政策,玄奘和鑒真都歷經艱辛,為中外交往作出貢獻,從而我們可以學習到具有百折不撓,勇于探索的精神等或者國際強大在于開放等等內容。
24.(1)宋朝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了科舉制度,培養了人才,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也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
(2)活字印刷術的出現,降低了制書成本,加快了圖書的普及和文化的傳播,促進了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促進了人類思想的解放;火器的使用,改變了作戰方式,促使冷兵器向熱兵器轉變,加速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指南針應用于航海,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為鄭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發現提供了重要條件。(一例即可)
(3)中國古代科技輝煌燦爛,是中華民族勤勞和智慧的結晶;中國古代科技對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科技創新要與時俱進;科技發展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
【詳解】(1)原因:根據材料一“宋朝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了科舉制度”可知,宋朝對文教事業的重視,改革和發展了科舉制度,培養了人才;根據材料一“……科舉制度的發展對宋朝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全國范圍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也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可知,宋朝時期,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也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
(2)貢獻:根據材料二“舉世皆知的印刷術、火藥和磁石,人類的世界因為這三種發明而為之改觀,首先是在學術上,其次在戰爭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由此又引出了不計其數的變化。由此,人類的文明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發明活字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為世界文明發展作出貢獻。如活字印刷術的出現,大大提高了印刷速度,降低了制書成本,加快了圖書的普及和文化的傳播。火藥武器的使用,改變了傳統的作戰方式,火藥傳到歐洲后,促使冷兵器向熱兵器轉變,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指南針在宋朝時期應用于航海,這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為鄭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
(3)認識:根據材料一科舉制度的發展、材料二宋朝的科技發明可從科技的作用、對待科技的態度等方面簡要說明,從而得出科技發展的認識,中國古代科技輝煌燦爛,是中華民族勤勞和智慧的結晶;中國古代科技對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科技創新要與時俱進;科技發展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心須重視科技的發展;等等。
25.(1)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權。
(2)結束了我國歷史上較長時期的分裂割據局面,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3)統一和連續,入侵者自己總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國化;如蒙古族進入中原,建立元朝,統一中國,大力推行以漢法為主要內容的改革,蒙古族逐漸被漢化。
【詳解】(1)人物:據所學可知,該人物為鐵木真。
事跡:據所學可知,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權,被尊稱成吉思汗。
(2)據材料“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來的統一全國的政權”并結合所學可知,元朝結束了我國歷史上較長時期的分裂割據局面,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3)特點“中國文明的特點是統一和連續……”可知,具有統一和連續;據材料“不是中國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語言、習俗或畜牧經濟,相反,是入侵者自己總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國化。”可知,入侵者自己總是被迅速、完全地中國化。
舉例說明:據材料二“元朝統治者大力推行以‘采用漢法’為主要內容的改革”可知,蒙古族進入中原,建立元朝,統一中國,大力推行以漢法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據材料“接受中原先進文化,在中央設立專門學習儒家經典的學校,呈現以中原傳統為主的文化認同趨向”可知,蒙古族逐漸被漢化。
答案第1頁,共2頁
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拉萨市| 贡嘎县| 南漳县| 富蕴县| 寻乌县| 镇巴县| 高邮市| 青川县| 安仁县| 长泰县| 盐山县| 孝昌县| 陈巴尔虎旗| 宜都市| 襄汾县| 彭泽县| 思南县| 昔阳县| 岑溪市| 三河市| 建德市| 衡东县| 大渡口区| 尼勒克县| 土默特左旗| 久治县| 怀来县| 叶城县| 丹凤县| 正宁县| 会宁县| 墨竹工卡县| 安平县| 女性| 嵩明县| 安图县| 永兴县| 油尖旺区| 长岛县| 蓬溪县| 商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