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6課 戊戌變法 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 史料實證和時空觀念:了解公車上書的時間和主張;知道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代表人物;識記維新派創辦的報刊及宣傳的維新思想;2. 歷史解釋和唯物史觀:理解百日維新的內容和歷史意義;3.家國情懷:分析變法失敗的原因,認識近代中國探索道路的艱難曲折,增強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樹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公車上書、戊戌變法的內容及影響。【教學難點】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和失敗的原因。教學過程【新課導入】展示圖片:教師:這幅圖反映了中國當時什么形勢?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甲午中日戰爭后,中國處于被列強瓜分的危機中,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地加深了。教師:這樣的情況出現之前,清政府有沒有做出“努力”呢?結果如何?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學習《戊戌變法》。(設計意圖)運用《時局圖》導入 ,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回顧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掀起的瓜分狂潮,承上啟下。進而產生聯系,使學生對本課前后的關聯有更好的認識。教師也可以使用體系化資源中“【課程引入】戊戌變法情境導入”情境視頻導入,讓學生了解戊戌變法的概況后再講解新課。【講授新課】一、康有為與公車上書1.公車上書展示材料甲午中日戰爭后,人們普遍對洋務派所標榜的“求富”“自強”的口號發生懷疑,逐漸形成了一種共識。即要救國,只有維新。維新思想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迅速形成頗有聲勢的變法維新的社會思潮。——李捷、王順生《中國近代史綱要》教師:這則材料說明了什么?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刺激了中國有志之士希望通過變法,挽救民族危亡。為此,正在參加會試的康有為、梁啟超等,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書光緒帝,請求拒和、遷都、變法。這就是著名的“公車上書”。教師:公車上書即舉子上書,漢朝時,政府用公車接送應試的舉子,后來,把參加科舉考試的舉子叫做“公車”,故稱為“公車上書”。雖然上書沒有上達光緒帝,卻轟動京、滬,揭開了維新變法的序幕。展示圖片:展示圖片:展示材料:材料一:康有為,清光緒年間進士,官授工部主事。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廣東望族,世代為儒,以理學傳家。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會改革家、書法家和學者,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學說,并致力于將儒家學說改造為可以適應現代社會的國教,曾擔任孔教會會長。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學偽經考》。材料二:梁啟超,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曾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2.維新人士的主要活動教師:公車上書失敗后,維新人士在各地組織學會、創辦報刊和宣傳變法。展示圖片:教師:《時務報》是當時維新派最重要的、影響最大的機關報。展示圖片:展示材料:“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變亦變,不變亦變”。——梁啟超《變法通議》教師:嚴復等主持的《國聞報》,以“通中外之故”為目的,號召變法圖強,成為北方最具有影響的報紙。展示圖片:展示材料:嚴復,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新法家、翻譯家,是中國近代史上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的“先進的中國人”之一。嚴復系統地將西方的社會學、政治學、政治經濟學、哲學和自然科學介紹到中國,他翻譯了《天演論》《原富》《群學肄言》《群己權界論》等著作,他的譯著在當時影響巨大,是中國20世紀最重要啟蒙譯著。教師:這些都宣傳了變法圖強的觀點,推動了維新變法思想的廣泛傳播。【演一演】學生表演小短劇,感受變法的必要性。榮祿:(盛氣凌人)你老是變法、變法呀,你知不知道,祖宗之法是不能變的,變則背天理,必然禍亂天下。康有為:世事萬物皆變化,祖宗之法為什么不能變?祖宗之法治國之本,只有變祖宗之法中陳腐之處,國家才能富強。李鴻章:(拍桌子)住嘴,此不忠不孝之論,不可寬容。康有為:今天祖宗留下的疆土都保不住了,還談什么祖宗之法,就拿總理衙門來說吧,祖宗之法里并沒有,是最近跟洋人打交道才新設立的,時代變了,祖宗之法必須變。翁同龢:(捋胡子)年紀輕輕,就有如此見解,難得難得,我會盡最大努力把他引見給皇帝的。(設計意圖)通過對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物的講解,使學生明白戊戌變法的歷史背景,同時課堂小短劇的設置,可以使課堂更加生動、活躍,使學生更加貼近歷史。教師此處可帶領學生演示“【歷史地圖】戊戌變法時期學堂、學會、報館分布”動畫,直觀了解維新人士的相關活動的知識點過渡:經過三年的宣傳準備工作,1898年終于迎來了變法維新的高潮。百日維新1.開始變法教師:1897年德國強占膠州灣,康有為再次上書,呼吁變法救國。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1898年是農歷戊戌年,歷史上稱這次變法為“戊戌變法”。展示圖片:教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完成下面表格,說一說維新變法的內容。學生填寫表格略。展示表格:展示圖片:2.變法失敗教師:隨著變法的推進,變法內容觸及守舊勢力的封建傳統和切身利益,引起頑固派對變法的驚恐和敵視。他們決定發動一場宮廷政變來破壞變法,打擊維新派人士。光緒密詔統治康有為等救駕,維新派想爭取列強的支持,但未成功;于是寄希望于在天津小站練兵的袁世凱。于是,9月18日夜,譚嗣同秘訪袁世凱。展示材料:九月十三日,光緒帝寫密詔給康有為:今朕位幾不保,汝康有為、楊銳、林旭、譚嗣同、劉光第等,可妥速密籌,設法相救。教師:結果袁世凱最后向慈禧告密,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了政變,囚禁光緒帝,逮捕并殺害了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變法措施除了保留京師大學堂外,其余一律廢除。展示材料:寧可亡國,不可變法,寧贈友邦,不予家奴。——慈禧展示圖片:教師:參與變法的譚嗣同、劉光第、楊銳、林旭、楊深秀以及康廣仁被捕殺,史稱“戊戌六君子。展示圖片:展示材料:“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而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譚嗣同教師:轟轟烈烈的維新變法運動如曇花一現,僅僅持續了103天,便以悲劇性失敗而告終,因此又被稱為“百日維新”。那維新變法失敗的原因是什么?展示材料:材料一:戊戌變法持續時間僅103天,共發布280多件新政諭旨,平均一天就是兩件多,其中明確指示具體辦法,諭令實行的就有175件。變法之初康有為向光緒帝提出“守舊不可,必當變法;緩變不可,必當速變;小變不可,必當全變”材料二:尤其是康有為,他只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和思想家,而不是一個實踐的政治家。他對現實政治沒有太多認識,也沒有運用過政治權勢。他雖然把皇帝拉攏過來作為權力的法律來源,但他忽略了國家的真正權力是在太后這一明顯的事實。——徐中約《中國近代史》材料三:就光緒帝明詔推行的改革措施來看,無論其廣度和深度,都遠遠超出了洋務運動學西方的程度。……有些改革,如裁撤綠營兵、廢棄驛站、尤其是取締八旗人的寄生制等等,都是直接觸犯其“祖制”的變革措施。——李嵐主編:《光緒王朝》材料四:戊戌變法的階級基礎是知識分子和民族資產階級,當變法曲終人散之時,廣大的人民群眾對此很漠然,好多人不知道具體的情況。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1)維新派變法內容太多、操之過急;維新派缺乏經驗,沒有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改革。(2)維新派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清政府大權把持在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手中。(3)改革措施威脅到守舊派官僚的利益。(4)資產階級維新派力量過于單薄,沒有發動人民群眾。教師: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合作探究】評價戊戌變法歷史地位。觀點一:資產階級所頒布的一系列的新政法令,除京師大學堂保留外,其余都被廢除,是失敗的。在歷史上也毫無意義。觀點二:在中國近代化的過程中,戊戌變法有特別的意義,它為中國近代化過程奠定了主要的基礎,功不可沒。學生討論回答略。教師總結:贊成觀點一。理由是:(1)以慈禧為首的封建頑固派發動政變,廢除了新法,只保留了京師大學堂,戊戌變法失敗了。(2)19世紀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雖初步發展,但經濟基礎薄弱,封建勢力強大,頑固派廢除新法是必然的。(3)維新派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進行變法,缺乏廣泛的社會基礎。……贊成觀點二。理由是:(1)戊戌變法失敗了,但它符合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在中國近代史上影響巨大。(2)維新派提出了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的主張,這是愛國和進步的。(3)維新派提出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的同時學習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倡導西學,要求廢除科舉制,改革教育制度,沖擊了封建君主專制政體。(4)維新派培育人才,使一些知識分子擺脫封建思想的束縛,促進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設計意圖)本目從百日維新的實施、戊戌政變等方面來闡述,通過史料分析的方式,培養學生運用史料的能力。最后再以合作探究的活動方式來讓學生們討論對戊戌變法的看法,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教師此處可帶領學生觀看“【知識解析】戊戌變法的推行與失敗”視頻,直觀了解戊戌變法推行與失敗的知識點。【課堂小結】120多年前的戊戌年是列強瓜分中國狂潮的一年!這一年,中國人進行了挽救民族危亡的重大嘗試——戊戌變法。120多年后的戊戌年是中國奮起蓬勃發展的一年!這一年,也是改革開放41周年。120多年以來,無數仁人志士奮起抗爭,為實現中國夢而前赴后繼。“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新時代的我們要用青春的激情挑起民族復興的重任,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