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2張PPT)第3課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課程標準】1.了解近代以來共和制取代君主制在中國建立的曲折過程;2.理解中國政治發展的艱巨性、獨特性“同學們,在高一《中外歷史綱要》下冊,我們學習了波瀾壯闊的中國近現代史。請大家快速回憶,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百余年里,中國經歷了哪幾個主要的政權更替階段?晚清政府(清王朝) 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國民政府) 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些政權名稱的變化,本身就是政治制度發生劇變最直觀的體現南京臨時政府1912.1-4北洋政府1912-1928.6南京國民政府1927.4-1948.5191110.10武昌起義191112南北議和1927-1937國共十年對峙革命根據地1931-1945抗日戰爭抗日根據地1946-1949解放戰爭解放區邊區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締造共和破壞共和探索共和確立、完善共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舊址五色旗一、初探共和:民國時期的政治制度1.南京臨時政府時期(1912年1月-1912年3月)(1)中華民國的建立:1912年1月1日,南京臨時政府正式成立,標志著資產階級共和制度在中國的誕生。中華民國國都:南京總統:孫中山國旗:五色旗紀年:民國紀年歷法:公歷性質:資產階級共和國自主學習:概述中國近代“共和制”建立的經過?臨時政府印五色旗1912年2月12日,溥儀頒布退位詔書一、初探共和:民國時期的政治制度(2)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12年3月11日)為防止袁世凱獨裁(直接),維護共和(根本)①目的探究:概括《臨時約法》內容所體現出的原則和作用第二條: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第四條:中華民國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第五條: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第六條: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財產、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各項之自由權。第四十五條:實行責任內閣制,內閣總理由議會多數黨產生,可以駁回總統的意見,總統頒布命令須由總理副署才能生效。主權在民三權分立自由平等責任內閣制變化:由總統制到責任內閣制②內容積極性: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對君主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一、初探共和:民國時期的政治制度(2)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12年3月11日)③評價在總統之外復設總理,是為總統制改為責任內閣制的標志。但規定的責任內閣制并不完備,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確定總統府與國務院孰為最高行政中樞。由于總統府和國務院都被賦予了相當的行政權,而《臨時約法》又“并未說明內閣是對總統或是對議會承擔責任”,于是導致了一國之內同時具有兩個行政中樞的二元化政體格局。……從民初政治的實踐上看,斯時真可謂政爭不斷。——楊天宏《論<臨時約法>對民國政體的設計規劃》局限性存在“因人設法”的局限;職權不明,未能真正限制袁世凱權力;2.北洋政府時期的政黨政治(1912-1928)一、初探共和:民國時期的政治制度【概念闡釋】北洋政府:是指中華民國前期以袁世凱為首的晚清北洋軍閥在政治格局中占主導地位的中央政府(1912年-1928年)。【歷史縱橫】民國初期的黨派民國初期的政黨、社團有300多個,如統一黨、共和黨、統一共和黨、共和建設討論會、中國社會黨等。這些黨派大體為原有的革命派、立憲派、舊官僚三派勢力的分合。其中,同盟會、共和黨、統一共和黨為三大黨,共和黨擁戴袁世凱,統一共和黨接近同盟會。如果你是當時的選民,你會支持哪個政黨?民國初年促進政黨政治出現的因素有哪些?名稱 發起人 席位 派別國民黨 宋教仁 392 革命派共和黨 黎元洪 176 舊官僚統一黨 程德全 24 舊官僚民主黨 湯化龍 24 立憲派1912年12月至1913年初國會議席分配表②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和民族資產階級壯大;③思想:西方啟蒙思想的傳播。①政治: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成立,共和制的確立激發參政熱情;西方政黨政治的影響。2.北洋政府時期的政黨政治(1912-1928)一、初探共和:民國時期的政治制度辛亥革命后,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組,為謀求議會席位,各黨派展開激烈競爭,開始了政黨政治的嘗試。⑴背景:(2)歷程:1912 1913 1914 1915 1916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臨時約法》國民黨成立“宋教仁案”解散國民黨“二次革命”實行總統制解散國會復辟帝制“護國戰爭”取消帝制軍閥混戰革命黨人袁世凱統治(1912-1916)皖系軍閥統治(1916—1920)直系軍閥統治(1920—1924)奉系軍閥統治(1924—1928)政黨政治名存實亡2.北洋政府時期的政黨政治(1912-1928)一、初探共和:民國時期的政治制度材料一 政黨社團如雨后春筍蓬勃興起,僅1912年間,大小各種政黨團體就曾出現300多個。……各個政黨紛紛采取公開發表演說的方式開展競選活動,使得政治性的演講、報告會一時蔚然成風。——鄭炳凱《辛亥革命與中國政治參與變化的實證研究》材料二 民國初年,這些政黨進行著無窮無盡的黨爭,不會受到制度上的有效監督。每當召開國會期間,那些議員們前呼后擁地先住到甲黨招待所,得到各種好處與紅包,承諾投該黨的票,然后再到乙黨招待所住下,同樣再得到好處費,并答應投該黨的票。——蕭功秦《第二次選擇:辛亥革命后的多黨議會民主》★【探究】:民國初年政黨政治有什么特點?政黨數量多;參政意識強;黨政激烈,不受監督;腐化嚴重;民國初期的政黨政治走向破產的原因何在?民初的政黨政治實踐之所以會失敗……政黨自身的嚴重畸形化,各黨派間無休止的激烈競爭,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基礎的薄弱,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根深蒂固以及由于國民民主意識的淡薄與參政能力的低下而造成的民眾支持力的不足等。除此之外,資產階級政治精英對政黨理念的主觀認識與實踐,以及中國社會歷史的發展為代議制民主建立所準備的條件的不足,也是不可忽視的兩個因素。——摘編自《論民國初年的政黨政治》①經濟: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力量弱小;(根本)②政治:封建勢力強大,軍閥操控政權;政黨成立的條件不成熟、準備不充分、黨派間競爭激烈;③社會:受傳統政治文化影響較深,國民民主意識淡薄,缺乏群眾基礎。一、初探共和:民國時期的政治制度3.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927-1949)“軍政”(1924年國民黨一大-1928年東北易幟)是指在國民黨的領導下,“用兵力掃除國內之障礙”,“促進國家之統一”,即指“國民大革命”。“訓政”(1928年—1948年):是指“軍政”統一全國后,需在國民黨的領導下,“以黨治國”,培養合格官員以實現地方自治,訓練人民使用民權和承擔義務,發展“工商事業”、“開發富源”。“憲政”(1948年以后):“還政于民”,“依憲法行全國大選舉”。一、初探共和:民國時期的政治制度3.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927-1949)(1)訓政時期(1928-1948)在訓政時期,由中國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國民大會領導行使政權;大會閉會期間,把政權付托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治權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和監察五權,由國民黨政府獨攬執行。--《訓政綱領》(1928)國民黨的現實VS九、一完全自治之縣,其國民有直接選舉官員之權,有直接罷免官員之權。……十四、每縣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得選國民代表一員,以組織代表會,參預中央政事。--《國民政府建國大綱(1924)孫中山的理想孫中山的“訓政”理論與國民黨的“訓政”實質各是什么?主權在民一黨專政實質:違背了孫中山“主權在民”的初衷就是剝奪人民權利的一黨專政鮮明特色:以黨治國+軍權統治一、初探共和:民國時期的政治制度3.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927-1949)(2)憲政時期(1948年以后)思考:如何評價國民政府的“憲政”?哪些因素導致中國近代以來的民主憲政屢屢受挫?1948年,國民黨召開“國民大會”,選舉蔣介石、李宗仁為總統、副總統,建立總統府,取代國民政府。1948年5月正副總統就職典禮實質:國民黨政權作為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代表,“憲政”只是獨裁統治的外衣,但最終逃脫不了崩潰的命運。③ 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力量弱小①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② 內憂外患,政局動蕩④ 封建守舊思想根深蒂固【典例】(2025·湖南婁底·二模)據統計,自辛亥革命到1913年底,新公開的團體達682個,其中政治類團體312個,集中于京、津、滬等地。這些團體數量雖多,素質卻差,不少既無綱領也無章程,相互攻伐、爭權奪利。袁世凱曾批評:“無論何種政黨……藐法令若棄髦,以國家為孤注。”這反映出民國初年政治實踐的特點是( )A.民主制度確立推動政治多元化發展B.民主轉型中制度構建與政治素養的脫節C.傳統官僚體系瓦解引發了政治動亂D.根源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答案】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民國初年(中國)。據材料可知,材料中提到團體數量多但素質差、無綱領章程,說明民初政黨政治形式上效仿西方,但參與者缺乏法治意識、組織能力等現代政治素養,導致民主實踐異化為爭權工具,B項正確;【典例】(2025·江西南昌·二模)如圖是1912年刊登于《真相畫報》的漫畫《選舉法》。圖中英文譯為“議會選舉程序的模式”,標注有“十票”“百票”“千票”的票箱依次相連,一人正搖動票箱后部的手柄。該漫畫( )A.諷刺了袁世凱試圖復辟帝制B.助推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C.反映了民主憲政的曲折發展D.說明政黨政治已經名存實亡【答案】C【詳解】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可知,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歷經了幾千年的封建專制統治結束,設立議會進行民主選舉,但材料體現的是一人正搖動票箱后部的手柄,并沒有實行真正意義上的選舉,反映了民主憲政的曲折發展,C項符合材料內容,C項正確;二、人民政權: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制度探索土地革命時期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抗日戰爭時期“三三制”民主政權解放戰爭時期設置行政區。新中國成立前期《論人民民主專政》01020304新中國二、人民政權: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制度探索1. 土地革命時期——創建人民革命政權(1927-1937)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爆發,中國共產黨走上武裝反抗國民黨的道路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爆發1927年10月,毛澤東建立井岡山根據地1928年4月底,朱德、毛澤東在井岡山會師分別為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井岡山會師、中華蘇維埃共和國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二、人民政權: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制度探索1. 土地革命時期——創建人民革命政權(1927-1937)(1)背景:1927—1930年夏,全國建立起大小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各級蘇維埃政權陸續建立(2)建立:(3)評價:思考:從大會內容來看,蘇維埃政權的性質是?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工農民主政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嘗試制定了憲法大綱,通過了土地法、勞動法等法令。宣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正式成立。大會推選毛澤東為臨時中央政府主席。二、人民政權: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制度探索2.建設抗日民主政權——邊區政府(全面抗日戰爭時期:1937-1945)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共領導的抗日民主根據地逐步擴大自主學習:梳理建設抗日民主政權的背景、目的、措施?(3)目的:適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需要(4)措施:陜甘寧、晉察冀、晉冀魯豫、晉綏等邊區抗戰勝利時發展為19個根據地(1)背景:(2)代表:①設立邊區政府,作為民國地方政府。②設置各級參議會,推行抗日民主制度,邊區政府委員由邊區參議會選舉產生。③實行“三三制”原則,與黨外人士實行民主合作。觀察教材P17《陜甘寧邊區人民投票選舉》圖片,從中可以獲取哪些信息 邊區政權開展以民主選舉為核心的民主政治建設,在最廣大的范圍內充分調動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選舉產生了抗日民主政權二、人民政權: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制度探索原因:①全面抗戰爆發,需要團結各抗戰階級一致抗日;②南京國民政府實行訓政,實行剝奪人民權利的一黨專政。特點:①實行普選;②實施參議會制度;③推行“三三制”作用: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擴大了參政議政的群眾基礎,加強了抗日民主政權的建設,為新中國政黨制度奠定基礎。材料:《陜甘寧邊區選舉條例》規定:“凡居住邊區境內之人民,年滿十八歲者,無階級、職業、男、女、宗教、民族、財產與文化程度之區別,經選舉委員會登記,均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參議會各級議員的選舉都實行直接選舉。1937年第一次普選時選民參選率就達到了70%。1942年選舉后陜甘寧邊區11個縣的鄉參議員黨派統計【探究】閱讀課本和下列材料,回答“三三制”的原因、特點、作用縣別黨派 延川、安塞、清澗、吳堡、曲子、華池、新正、淳耀、同宜耀等11個縣 共產黨員 2 456人 占參議員總數的30.34%國民黨員、無黨派人士等 5 640人 占參議員總數的69.66%二、人民政權: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制度探索3.建立解放區人民政權——解放區政府(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9)①設置六大行政區(詳見右邊地圖)②行政區設軍政委員會或人民政府,作為最高一級的地方政府機關,各自管轄若干省級及以下行政單位(2)措施思考: 解放區行政區的建設的措施有哪些?有何意義?(3)意義:①加速了解放戰爭的勝利②鞏固了人民政權③為新中國的政權建設奠定堅實基礎①解放戰爭戰局變化和解放區日益擴大②鞏固新興人民政權的需要(1)背景(原因)二、人民政權: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制度探索(1)內容: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2)意義:這是對馬克思國家學說的豐富和發展,為建立人民共和國奠定了理論基礎思考:材料中毛澤東為中國規劃了一條怎樣的道路?這篇文章的發表有什么歷史意義?4.新政權的理論建設——《論人民民主專政》(新中國成立前夕:1949.6)【史料閱讀】西方資產階級的文明,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人民的心目中,一起破了產。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讓位給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主義,資產階級共和國讓位給人民共和國。”——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二、人民政權: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制度探索時期 制度建設 地區 意義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探究】比較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時期的制度建設蘇維埃政權(工農民主政權)農村革命根據地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嘗試,開辟人民政權的重要實踐,積累了治國安民的寶貴經驗。邊區政府參議會三三制原則(抗日民主政權)抗日根據地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加強了抗日民主政權建設,為抗戰勝利奠定了政治基礎。加速了解放戰爭的勝利,鞏固了人民政權,為新中國的政權建設奠定了堅定基礎。解放區行政區(人民民主政權)【典例】(2024·廣西·高考真題)1934年2月,中央蘇區的消費合作社達到1140個,成為中央蘇區各區各鄉普遍的經濟組織,自成立以來,“不間斷供給與優惠價格滿足了民眾對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部分合作社還提供“免費看病等福利”。這有利于A.增強黨在蘇區的社會動員能力B.建立革命統一戰線C.推動根據地土地改革順利實施D.鞏固無產階級專政【答案】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34年中國。據材料“不間斷供給與優惠價格……免費看病等福利”可知,通過消費合作社為民眾提供生活必需品和福利,能夠增強黨在蘇區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動員群眾支持革命事業,從而增強黨在蘇區的社會動員能力,A項正確;【典例】(2025·陜晉青寧卷·高考真題)1948年11月,中共冀中區黨委指出,由于此前區黨委“沒有認識到城市工作的重要”,今后城市工作總的方針“就是貫徹政策,發展經濟,加強城市建設與管理工作,認真的解決貧苦市民生活(問題)……從多方面建設我們的城市”。這一方針旨在( )A.激發人民支援前線的熱情B.適應解放區建設的新形勢C.提高干部管理城市的水平D.推動城鄉經濟結構的轉變【答案】B【詳解】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時空是:1948年(中國)。據材料“貫徹政策,發展經濟,加強城市建設與管理工作,認真的解決貧苦市民生活(問題)……從多方面建設我們的城市”和所學知識可知,1948年解放戰爭進入戰略決戰階段,中共開始重視城市工作,以適應解放區不斷擴大和城市接管的新形勢,B項正確;三、特色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中國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有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三、特色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根本政治制度雛形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規定“人民行使國家政權的機關為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政府”。正式 建立 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規定了我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正式建立起來。曲折 1957年至1976年,反右斗爭擴大化和“左”傾錯誤指導。 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恢復 和發展 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進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使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入新的階段。(1)發展過程:三、特色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根本政治制度(2)意義閱讀“史料閱讀”,從材料可以看出1954年憲法在我國政治生活中居于什么地位 體現了什么原則 規定了哪些內容 地位:我國的根本法。體現的原則:人民民主原則。規定的內容:規定了我國的國家性質、權力機關和權力機關的運作原則。意義:①新中國成立之初,人大制度保障人民當家做主,調動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促進了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的順利進行。②新時期成為中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載體,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根本制度安排。三、特色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2.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1)政黨關系:①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是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領導核心;②各民主黨派是參政黨,與中國共產黨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2)人民政協:是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社會各方面代表人士組成的愛國統一戰線組織。①性質:②職能: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2.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三、特色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3)發展歷程1949195619781982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確立中共中央提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八字方針,進一步確立了社會主義條件下我國多黨合作的基本格局進一步明確這一制度是我國政治制度的一個特點和優點,并提出了一整套與之相關的理論與政策中共中央提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十六字方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召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改革開放后中國十二大五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被寫入憲法三、特色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3.基本的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內蒙古自治區1947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955寧夏回族自治區1958廣西壯族自治區1958西藏自治區1965P20概念闡釋三、特色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完善與發展01堅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體系、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各方面體制機制等具體制度有機結合起來02堅持把國家層面民主制度同基層民主制度有機結合起來03堅持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結合起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三個堅持﹄家國情懷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確立目標012019年10月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突出強調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作出決定02(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與特點:(1)歷程:三、特色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完善與發展(3)評價①既堅持了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又借鑒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設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國國情,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③確保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閱讀教材P20“史料閱讀”,該史料反映了什么 談談為什么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反映:我國社會主義的政治優勢以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作用。原因: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也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典例】(2025·安徽合肥·模擬預測)滿清政府被迅速推翻,造成了一種錯覺,似乎隨后的政治和經濟建設也將在短期內同樣順利地實現。這種普遍的樂觀和幻想,使人們認為需要思考的只是如何在民主共和制度的新格局下建設這個國家,對舊社會勢力的斗爭已不那么重要,甚至因害怕引起破裂而處處趨向妥協。這說明( )A.國民大革命的爆發具有偶然性B.民族工業的發展具備了社會條件C.新文化運動有深刻的經濟根源D.政黨政治興起有一定的社會基礎【答案】D【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題干強調的是,辛亥革命后社會氛圍趨向妥協,這為和平的議會斗爭提供了社會基礎,說明政黨政治興起有一定的社會基礎,D項正確;【典例】(2025·陜西寶雞·二模)下表為建國初期我國地方各級政權的建立過程,可以說明當時( )A.人民民主專政得到了加強和鞏固B.新舊政權之間實現了和平交替C.中央政府組織機構得以完全建立D.召開全國人大的時機已經成熟【答案】A【詳解】據本題材料“地方政權建立從臨時軍事管制到中央任命,再到民主選舉”可知,建國初期通過逐步建立地方政權,實現了對地方的有效控制和管理。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過程體現了新政權通過民主集中制原則,將地方權力納入人民民主專政體系,既強化了中央權威,又通過民主形式動員群眾參與政權建設,人民民主專政得到了加強和鞏固,A項正確;解放之初 各地建立了臨時政權——軍事營制委員會1949年底 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任命了5個大行政區、10個省、自治區和5個大城市的人民政府委員。由他們組建人民政府1951年10月 有17個省、69個市、186個縣的人民代表會議通過民主選舉產生了省、市縣人民政府的長官和委員材料一 根據地政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性質的政權,是一切贊成抗日又贊成民主的人們的政權,是幾個革命階級聯合起來對于漢奸和反動派的民主專政。邊區(省)、縣參議會既是民意機關,也是立法機關。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員分配上實行“三三制”原則。這樣做,可以容納各方面的代表,團結一切贊成抗日又贊成民主的各階級、階層。抗日民主政權普遍采取民主集中制,各級抗日民主政權機構的領導人都經過人民選舉產生。—摘編自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材料二 下面是我國中央國家機構組織系統簡圖。——摘編自章若龍等《簡明法律辭典》(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邊區政權的性質,并簡析實行“三三制”原則的作用。(2)根據材料二,說明我國中央國家機構的運行機制。這體現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怎樣的特點?從“家國情懷”角度考查中國共產黨為政權建設所作出的努力從“家國情懷”角度考查中國共產黨為政權建設所作出的努力【答案】(1)性質: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權。作用:為黨外人士參與抗日民主政權提供了制度保障,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民主政權建設的重要探索。(2)運行機制:我國的最高權力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是其常設機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和決定中央機構領導成員,并對其進行監督。特點: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史論史識】唯物史觀:現代中國民主政治的特點(1)以科學理論為指導。(2)以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為基礎。(3)以始終保持先進性的中國共產黨為領導力量。(4)適合中國國情,體現中國特色。(5)與時俱進,始終保持強大的生命力。【史論史識】史論: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制度探索(1)土地革命時期:創建人民革命政權。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是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嘗試。(2)抗日戰爭時期:抗日民主政權建設。在抗日根據地設立邊區政府,設置各級參議會,推行抗日民主制度,實行“三三制”原則,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加強了抗日民主政權的建設。(3)人民解放戰爭時期:在解放區設置行政區。行政區設軍政委員會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轄若干省級及以下行政單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權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政治道路與政治制度,受到這個國家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歷史傳統、階級力量、民族心理等國內、國際因素的影響,是這些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制度自信——國家治理體系建設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吸收人類文明有益成果,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制度探索民國時期的政治制度(1912年—1949年)南京臨時政府時期(1912年1月-1912年3月)北洋政府時期的政黨政治(1912-1928)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927-1949)中華民國的建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政黨政治開始出現轉折:“宋案”結果:袁世凱復辟始末“訓政”時期:頒布《訓政綱領》“憲政”時期披著“憲政”外衣的“獨裁”建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成立國共對峙時期(1927-1937)革命根據地的建設全面抗戰時期(1937-1945)抗日根據地的建設解放戰爭時期(1946-1949)抗日根據地的建立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建設實踐:行政區的建立理論:《論人民民主專政》的發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之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感謝觀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