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4—2025學年度河南省駐馬店市平輿縣七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試卷(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4—2025學年度河南省駐馬店市平輿縣七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試卷(含解析)

資源簡介

河南省駐馬店市平輿縣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歷史試題
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
一、選擇題
1.以下資料可以用于研究( )
①在長安、洛陽兩都和地方廣設倉庫,如含嘉倉是當時最大的國家糧庫,積儲豐富
②每月役使200萬人營建洛陽,征調一百多萬民工修建大運河,三征高麗
A.隋朝的興亡 B.隋朝的滅亡 C.唐朝的興亡 D.唐朝的滅亡
2.《新唐書》寫道:“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鑒,內防己過。今魏征逝,一鑒亡矣?!睋丝芍?,唐太宗( )
A.整頓吏治,裁減冗員 B.發展經濟,改革稅制
C.中央集權,強化專制 D.虛心納諫,從善如流
3.武則天遺言立無字碑,由后人評價自己的功過。后世史學家之所以肯定武則天,是因為( )
A.她建立了唐朝 B.她首創科舉制度
C.其執政時期社會經濟繼續發展 D.她勵精圖治,使唐朝進入開元盛世
4.下圖所示文物佐證了唐代
A.生產工具的改進 B.科學理論的進步
C.手工業水平高超 D.城市布局的嚴整
5.如表內容可用來說明唐朝的興盛得益于
時期 唐太宗時期 武則天時期 唐玄宗時期
政治措施 完善三省六部制 創立殿試制度 改革稅制和兵制
A.國家統一 B.選官方式的調整 C.開放的社會 D.制度的創新發展
6.在許多詩人筆下,長安是一座魂牽夢縈的城。杜甫說:“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崩畎渍f:“長安如夢里,何日是歸期。”夢回大唐,可能在長安城出現的是( )
A.開元通寶 B.占城稻 C.瓦子 D.交子
7.《舊唐書·崔融傳》記載:“天下諸津,舟航所聚……弘舸巨艦,千舶萬艘,交貿往還,昧旦永日?!辈牧戏从沉颂瞥? )
A.商品交流繁盛 B.城市經濟繁榮 C.民族交往頻繁 D.政治制度完善
8.杜甫的詩以反映歷史的真情實況為特點,被譽為“詩史”。他的詩句“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與“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形成鮮明對比。導致這種巨大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七國之亂 B.藩鎮割據 C.黃巢起義 D.安史之亂
9.小鎰在學習《黃巢起義與唐朝衰亡》后做了如下總結。其中③屬于
①唐朝后期,統治腐朽,人民賦役繁重。 ②黃巢率領起義軍,轉戰南北,攻入長安,建立政權。 ③給唐朝統治以致命的打擊。
A.歷史原因 B.歷史結論 C.歷史過程 D.歷史意義
10.下圖反映五代十國時期歷史的基本特征是( )
A.國家基本統一 B.政權更迭與分立 C.中外交流頻繁 D.社會開放與繁榮
11.下圖空白方框處應填( )
詩歌 “詩仙”李白,“詩圣”杜甫
繪畫 閻立本《步輦圖》
吳道子《送子天王圖》
A.唐朝的都市生活 B.宋朝的都市生活
C.唐朝的文學藝術 D.元朝的科學技術
12.從下表可以看出隋唐時期科技( )
名稱 地位
趙州橋 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
雕版印刷《金剛經》卷子 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唐本草》 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
A.吸收了外來文化 B.走在了世界前列
C.影響了周邊國家 D.促進了農業發展
13.北宋宰相趙普曾提出“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下列體現北宋在經濟上“奪其權”措施的是( )
A.將調兵權與統兵權分離
B.采用分化事權的辦法,削弱相權
C.設通判監督知州,以分知州的權利
D.設置轉運使,收回地方財賦權
14.《文獻通考》記載:王安石改革后的熙寧十年(1077年),國家稅收劇增到52101029石,即使與治平時相比也增長了4倍。中央積蓄的錢粟,“數十百巨萬”,作為戶部的經費,“可以支二十年之用”。這說明王安石變法( )
A.增加了北宋政府的財政收入
B.使北宋徹底脫了財政危機
C.造就了國富兵強的歷史局面
D.解決了北宋存在的內部危機
15.歷史學習小組開展“小錢幣、大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以下是同學們收集的資料,這組圖片反映了( )
A.宋朝推行重文輕武政策 B.北宋的手工業技術穩定發展
C.北宋從事海外貿易 D.各個民族政權之間交流互鑒
16.北宋與遼、西夏有戰有和有對峙,也有商業往來,并在邊界設榷場,它有利于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此榷場主要用于( )
A.進貢歲幣 B.互通使節 C.邊界貿易 D.仿效唐制
17.南宋詩人林升在《題臨安邸》中寫道:“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边@首詩( )
A.贊美杭州城市商業經濟的繁華 B.描述金軍南下軍事擴張的速度
C.歌頌杭州人對西湖的熱愛之情 D.諷刺南宋統治者偏安江南心態
18.元朝的建立者,接受了漢族儒臣提出的“行漢法”“行仁政”“不嗜殺”的建議,施行“治國安民”的方略,整頓吏治,注重農桑。這種狀況( )
A.阻礙了國家統一的進程 B.出現于成吉思汗在位期間
C.促進了蒙古族的封建化 D.推動了中原文化的發展
19.岳飛的“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激勵和感召古往今來無數志士仁人為正義事業英勇獻身。他們的事跡( )
A.反映了宋遼之間長久的軍事對峙
B.保護了南宋百姓免遭蒙古的劫掠
C.豐富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
D.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進程
20.表中的史料可以共同佐證( )
①宋朝諺語“蘇湖熟,天下足” ②南宋時,江南地區已成為我國制瓷中心 ③南宋時,中央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
A.繁華的都市生活 B.經濟重心南移 C.農業的發展 D.手工業的興盛
二、材料題
2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 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業革命前規模最大、范圍最廣的工程項目,它促進了中國南北物資的交流和領土的統一管轄,反映出中國人民高超的智慧、決心和勇氣,以及東方文明在水利技術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
——世界遺產委員會對中國大運河的評價
(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對圖一“隋朝大運河”加以介紹,指出圖二元朝新開鑿的兩段運河和主要的海運航線。
(2)通過比較材料一中的兩幅圖,指出其發生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變化的原因。
(3)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說出大運河的歷史價值。
2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脛以啖腹,腹飽而身斃。”
——唐太宗
材料二 王者雖以武功克定,終須用文德救治。
——宋太祖
材料三 元朝把除今山東、山西和河北等地直屬中書省管轄外,全國共設10個行省。行省轄區廣闊,軍政大權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這一行政區劃與管理的制度……在歷史上影響深遠。
——摘編自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太宗的治國理念,寫出一例治國措施加以說明。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宋太祖的治國方針,說出這一方針給宋朝帶來的影響。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元朝實行的“行政區劃與管理制度”的名稱,說出今天中國的省,從建制到名稱上與元朝這種制度的關系。
2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蕃人舊日不耕犁,相學如今種禾黍?!穷^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啤ね踅ā稕鲋菪小?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艉T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啤ぴ 斗ㄇ?br/>材料二 遼宋夏金元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各民族共同創造歷史的典型時期,是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沖突與交融的重要時期。一幕幕酣戰與交融、破碎與創新的史實情景起伏疊合。
——葉坦《遼宋夏金元文化史》
材料三 為了對遼闊的疆域進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統治者根據各地區的情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東北、西北、東南、西南等地區設置相應的管理機構,加強中央對這些地區的統治。
——摘編自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詩句反映出唐朝時期怎樣的社會狀況?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的特點并舉例說明。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以西北地區和西藏為例,舉例說明元朝是如何對邊疆地區實行有效管轄的。
2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唐朝以其博大的胸懷吸收著各種外來文化,同時又以其高度的文明影響了周邊各國。它與日本、天竺、新羅等世界上70多個國家或地區有往來。那時候,外國人除了和中國人貿易,還學習中國的科技文化,引進中國的政治經濟制度。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的聲望很高,各國稱中國人為“唐人”。
——申東城《隋唐史話》
材料二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朝以其博大的胸懷吸收著各種外來文化,同時又以高度的文明影響了周圍各國”的典型事例(各一例)。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圖片體現的兩宋時期經濟發展的表現。
(3)綜合上述探究,概括促進唐宋經濟發展的共同因素。
25.請依據下面圖片反映的歷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寫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題目自擬,觀點明確,史實正確,條理清晰,語句通順,表述完整)
《河南省駐馬店市平輿縣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歷史試題》參考答案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C C D A A D D B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D A D C D C C B
1.A
【詳解】根據資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文帝勵精圖治,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促進了社會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當時注重儲藏糧食,含嘉倉是當時最大的國家糧庫。隋煬帝在位期間,營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屢次發動戰爭,致使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最終導致隋末農民大起義的發生,所以題干資料反映的既有隋朝的興,又有隋朝的衰亡,A項正確;“隋朝的滅亡”概括不全面,排除B項;資料②反映的是隋煬帝的暴政,與唐朝無關,排除CD項。故選A項。
2.D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統治期間,開創了唐朝盛世局面。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進諫200多次,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鏡子”。材料中體現了唐太宗重視魏征的進諫,表明他虛心納諫,從善如流,D項正確;唐玄宗在位期間整頓吏治,裁減冗員,排除A項;發展經濟,改革稅制是唐玄宗時期的措施,排除B項;唐太宗在位期間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但是材料沒有體現其中央集權,強化專制,排除C項。故選D項。
3.C
【詳解】根據所學可知,武則天在位期間,她勵精圖治,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國力不斷增強,為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這是史學家肯定武則天的主要原因,C項正確; 618年,唐高祖李淵建立唐朝,排除A項,隋煬帝開創科舉制,武則天創立了殿試,排除B項;唐玄宗勵精圖治,使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排除D項。故選C項。
4.C
【詳解】依據題干的圖片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秘色”一名最早見于唐代詩人陸龜蒙的《秘色越器》詩,“秘色”瓷最初是指唐代越窯青瓷中的精品,唐三彩是中國古代陶瓷燒制工藝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種低溫釉陶器,二者都是唐朝時期手工業的突出成就,體現了唐朝時期手工業水平的高超,C符合題意;ABD三項的內容不能通過材料文物體現出來,不符合題意;故選C。
5.D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唐朝的興盛得益于唐太宗時期完善三省六部制,武則天時期創立殿試制度,唐玄宗時期改革稅制和兵制,故制度的創新發展是唐朝興盛的原因,D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國家統一,排除A項;選官方式仍然是科舉制,殿試制度屬于科舉制的發展與完善,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開放的社會,排除C項。故選D項。
6.A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開元通寶是唐高祖時期鑄造的貨幣,廣泛流通于唐朝,符合長安作為都城的背景,A項正確;占城稻為宋代引進,瓦子是宋代娛樂場所,交子是北宋紙幣,三者均晚于唐代,排除BCD項。故選A項。
7.A
【詳解】根據所學和材料“……舟航……交貿往還,昧旦永日。”可知,這體現了唐朝商品交流繁盛,A項正確;城市經濟繁榮、民族交往頻繁、政治制度完善在題干材料中不能體現,排除BCD項。故選A項。
8.D
【詳解】根據“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與“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形成鮮明對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導致詩句描繪的情景出現的歷史事件是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持續八年之久,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尤其是北方地區遭到浩劫,唐朝的國勢由盛轉衰,D項正確;西漢初,諸侯王勢力強大,各自獨霸一方;地方上豪強地主與官府分庭抗禮。兩股勢力導致社會秩序混亂,嚴重威脅中央集權,引發了七國之亂,排除A項;藩鎮割據的局面形成于安史之亂后;黃巢起義給唐朝統治以致命打擊,排除BC項。故選D項。
9.D
【詳解】根據材料“③給唐朝統治以致命的打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黃巢起義導致唐末國力大衰,打擊了唐朝政府的腐朽統治,沖擊了最高統治者,加速了唐朝的滅亡。所以說黃巢起義給唐朝統治以致命的打擊,是黃巢起義的歷史意義,D項正確;①是黃巢起義歷史原因,排除A項;材料③黃巢起義的歷史意義,并不是歷史結論,排除B項;②是黃巢起義的歷史過程 ,排除C項。故選D項。
10.B
【詳解】依據圖片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唐朝滅亡后,北方黃河流域先后出現了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政權,南方出現了吳、南唐、吳越、前蜀、后蜀、楚、閩、南漢、南平九個政權,在加上北方割據太原的北漢,史稱“五代十國”。政權更迭與分立是這一時期的典型特征,所以B項符合題意;而ACD三項均與圖片信息不符,排除。故選B。
11.C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李白、杜甫是唐朝時期的詩人;閻立本、吳道子是唐朝時期的畫家,因此反映的是唐朝的文學藝術,C項正確;都城長安規模宏偉,布局嚴整對稱,街道寬敞整齊,商業繁榮,既是當時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會,反映了唐朝的都市生活,與題干所述不符,排除A項;宋朝的都市生活出現了瓦子,與題干所述不符,排除B項;李白、杜甫、閻立本、吳道子是唐朝時期的人物,不能反映元朝的科學技術,排除D項。故選C項。
12.B
【詳解】根據材料“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分析可知趙州橋、雕版印刷《金剛經》卷子、《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科技發明,體現了隋唐時期科技走在了世界前列,B項正確;材料反映趙州橋、雕版印刷《金剛經》卷子、《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科技發明,沒有與外來文化之間的比較,無法得出吸收了外來文化,排除A項;材料反映趙州橋、雕版印刷《金剛經》卷子、《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科技發明,沒有出現對其他國家之間的影響,排除C項;材料反映趙州橋、雕版印刷《金剛經》卷子、《唐本草》分別屬于科技層面,與農業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
13.D
【詳解】依據題干“北宋在經濟上‘奪其權’的措施”,即經濟上的措施。結合所學可知,為加強中央集權,宋太祖下令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利,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稅收由中央掌控。后來又陸續在地方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D項正確;將調兵權與統兵權分離是軍事方面的措施,與“奪其權”不符,排除A項;宋太祖為防止宰相權力過大,采用分化事權的辦法,削弱相權,屬于政治上的措施,與經濟上“奪其權”不符,排除B項;宋太祖為加強對地方的控制,設通判監督知州,以分知州的權利,屬于政治上的措施,與經濟上“奪其權”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
14.A
【詳解】根據材料“國家稅收劇增到52101029石,即使與治平時相比也增長了4倍”“可以支二十年之用”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顯示王安石變法一定程度上扭轉了積貧局面,增加了北宋政府的財政收入,C項正確;“徹底擺脫”“國富民強”夸大其詞,排除BC項;“解決”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A項。
15.D
【詳解】根據圖示貨幣可知,北宋、契丹、西夏的錢幣在形制等方面有相似之處,都是圓形方孔錢,說明契丹貨幣、西夏貨幣都模仿了中原(北宋)錢幣的樣式,這反映出當時各個民族政權之間存在著交流互鑒的情況,D項正確;重文輕武政策體現主要體現在政治和軍事方面,與錢幣關系不大,排除A項;材料反映民族間的交流,“契丹、西夏的錢幣”無法北宋的手工業技術,排除B項;材料主要體現的是民族政權間的交流,與海外貿易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
16.C
【詳解】根據材料“北宋與遼、西夏有戰有和有對峙,也有商業往來”可知榷場的存在使北宋與遼、西夏在經濟上交往密切,這促進了民族交流與融合,此榷場是指貿易場所,用于邊界貿易,C項正確;進貢歲幣不是榷場等功能,排除A項;材料闡述的是商業往來,與互通使節無關,排除B項;榷場在唐朝無,不存在效仿唐制,排除D項。故選C項。
17.D
【詳解】根據古詩“直把杭州作汴州”可知,詩人通過“杭州”與“汴州”的對照,表現出作者對當政者不思收復失地的憤激以及對國家命運的擔憂,以諷刺南宋統治者茍且偏安江南,D項正確;古詩諷刺南宋統治者偏安江南,不是贊美杭州的繁華,排除A項;古詩諷刺南宋統治者偏安江南,與金軍南下迅速擴張無關,排除B項;古詩諷刺南宋統治者偏安江南,不是歌頌杭州人對西湖的熱愛之情,排除C項。故選D項。
18.C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忽必烈接受了漢族儒臣提出的“行漢法”“行仁政”“不嗜殺”的建議,施行“治國安民”的方略,廣開言路,整頓吏治,注重農桑。這些措施推動了統一大業的完成,促進了蒙古族的封建化,C項正確;阻礙了國家統一的進程與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A項;這種狀況出現在忽必烈在位期間,排除B項;材料信息沒有體現推動中原文化的發展,排除D項。故選C項。
19.C
【詳解】根據所學可知,“靖康恥”體現的是反掠奪,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體現的是氣節,這些均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C項正確;岳飛體現的是抗金,文天祥體現的是抗元,不是宋遼對峙,排除A項;岳飛打擊的是金政權的掠奪,排除B項;岳飛抗金與文天祥抗元,這體現的是民族政權的對立,不能體現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進程,排除D項。故選C項。
20.B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①宋朝諺語“蘇湖熟,天下足”這句諺語主要描述的是農業生產的豐收情況,特別是蘇州和湖州地區的糧食產量對全國的重要性,但它并不直接反映經濟重心的南移。②南宋時,江南地區已成為我國制瓷中心:這一描述明確指出了南宋時期,制瓷業這一手工業在江南地區的繁榮發展,并且已經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這反映了經濟活動的南移趨勢,但更側重于手工業方面。③南宋時,中央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這一史料直接說明了南宋時期,國家的財政收入主要依賴于南方地區,這是經濟重心南移的明確證據。無論是制瓷業的南移,還是中央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都明確指向了經濟重心在南宋時期的南移,B項正確;史料中并未直接提及都市生活的繁華,而是聚焦于經濟活動的地域分布和財政收入的來源,排除A項;雖然“蘇湖熟,天下足”反映了農業的發展,但這一點并不足以概括所有史料的核心內容,且其他兩條史料更多地指向了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以及經濟重心的南移,排除C項;雖然史料中提到了江南地區成為制瓷中心,但這只是手工業興盛的一個方面,且不是所有史料的核心內容,排除D項。故選B項。
21.(1)介紹: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
運河:會通河和通惠河。
海運航線:從劉家港出發,經黃海、渤海到達直沽。
(2)變化:截彎取直;航程縮短。
原因:政治中心的東移;經濟重心的南移。
(3)價值: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鞏固國家統一;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
【詳解】(1)介紹:根據材料一圖一“隋朝大運河示意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加強南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隋煬帝開鑿了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
運河:根據材料一圖二“元朝的運河和海運航線圖”可知,新增加的兩段運河是會通河和通惠河。
海運航線:根據材料二“元朝的運河和海運航線圖”中海運航線圖可知,元朝時期海運航線是從劉家港出發,經黃海、渤海到達直沽。
(2)變化:根據材料一圖一“隋朝大運河示意圖”和圖二“元朝的運河和海運航線圖”可知,發現的變化是:元朝時期大運河截彎取直,航程縮短。
原因:結合所學元朝時期大運河的變化,可從政治、經濟中心等角度進行分析,例如政治中心的東移;經濟重心的南移。
(3)價值:根據材料二“它促進了中國南北物資的交流”可得出,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根據材料二“領土的統一管轄”可得出,鞏固國家統一;根據材料二“反映出中國人民高超的智慧、決心和勇氣”可得出,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根據材料二“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可得出,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故價值: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鞏固國家統一;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的運河。
22.(1)治國理念:以民為本。
說明: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制定法律,減省刑罰。(任選一個即可)
(2)治國方針:崇文抑武。
影響:扭轉了五代十國以來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
(3)名稱:行省制度。
關系:今天中國的省作為地方一級行政區域,其建制和名稱都來源于元朝的行省制度。
【詳解】(1)治國理念:根據材料一“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統治時期,實行以民為本的治國理念。
說明:結合所學唐太宗的統治可知,唐太宗統治時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制定法律,減省刑罰,為“貞觀之治”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任選一個即可)
(2)治國方針、影響:根據材料二“王者雖以武功克定,終須用文德救治”并結合所學北宋的統治可知,為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宋朝實行崇文抑武的方針,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 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故治國方針:崇文抑武。
影響:根據所學可知,宋朝的崇文抑武政策,扭轉了五代十國以來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
(3)名稱:根據材料三“這一行政區劃與管理的制度”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實行行省制度,這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一大變革。故名稱:行省制。
關系:結合所學行省的知識可知,元朝時期開創的行省制,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今天中國的省作為地方一級行政區域,其建制和名稱都來源于元朝的行省制度。
23.(1)社會狀況:各民族相互影響、不斷交融,共同發展(或者民族交融、社會開放);唐朝周邊少數民族向漢族學習農業耕作技術,種植谷物,同時少數民族的音樂、飲食、服裝、騎馬等也在唐代廣為流傳。
(2)特點:有戰有和;酣戰與交融;破碎與創新;沖突與交融等。舉例:北宋與遼、西夏的交戰,北宋與遼、西夏訂立和約;南宋與金的對峙,南宋與金的議和;澶州之戰,澶淵之盟等。
(3)管轄措施:西北地區:設置北庭都元帥府等機構,管理西域軍政事務。西藏:在地方設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屯駐軍隊;在中央設宣政院管理全國宗教和西藏地區軍政事務。
【詳解】(1)社會狀況:根據材料一“蕃人舊日不耕犁,相學如今種禾黍”“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女為胡婦學胡妝,伎進胡音務胡樂”“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材料一中的詩句反映社會狀況是各民族相互影響、不斷交融,共同發展;“蕃人舊日不耕犁,相學如今種禾黍”體現了唐朝周邊少數民族向漢族學習農業耕作技術,學習種植谷物;“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體現了少數民族的音樂、飲食、服裝、騎馬等也在唐代廣為流傳等。
(2)特點:根據材料二“是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沖突與交融的重要時期。一幕幕酣戰與交融、破碎與創新的史實情景起伏疊合”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的特點是有戰有和,酣戰與交融,破碎與創新,沖突與交融等。
事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遼宋夏金元時期各民族間戰與和的事例有北宋與遼、西夏的交戰;北宋與遼、西夏訂立和約;南宋與金的對峙;南宋與金的議和;澶州之戰;澶淵之盟等。
(3)管轄措施:結合所學可知,在西北地區,元朝設置北庭都元帥府等機構,管理西域軍政事務。西藏地區,元朝在地方設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屯駐軍隊,在中央設宣政院管理全國宗教和西藏地區軍政事務。
24.(1)吸收著各種外來文化:玄奘西行取經等。
影響了周圍各國:鑒真東渡。
(2)表現:農業的發展(或者農耕技術的提高);手工業的興盛(或者制瓷業的興盛);商業貿易的繁榮(或者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3)共同因素:先進的技術;開放的政策等。
【詳解】(1)結合所學唐朝時期中外交往的知識,其中吸收外來文化可舉例玄奘。玄奘天竺取經,玄奘在天竺學習佛教經典,帶回大量佛經,促進了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同時也吸收了天竺的文化。影響了周圍各國的史實可舉例鑒真東渡。鑒真東渡日本傳播佛法,鑒真在日本除了傳播佛教外,還把中國的醫藥、建筑、雕塑、文學、書法、繪畫等技術知識介紹到日本,對日本的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日本派遣遣唐使到中國學習,遣唐使回國后,把唐朝的政治制度、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知識帶回日本,推動了日本的大化改新等一系列改革,促進了日本社會的發展。故吸收著各種外來文化:玄奘西行取經等。影響了周圍各國:鑒真東渡。
(2)表現:根據材料二“宋代《耕獲圖》”可得出,農業的發展(或者農耕技術的提高);根據材料二“定窯孩兒枕”可得出,手工業的興盛(或者制瓷業的興盛);根據材料“北宋紙幣銅版拓片”可可得出,商業貿易的繁榮(或者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故表現:農業的發展(或者農耕技術的提高);手工業的興盛(或者制瓷業的興盛);商業貿易的繁榮(或者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3)共同因素:根據上述唐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可知,唐宋時期都處于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中,對外政策開明,積極開展對外交流,同時在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方面相互促進,并且都有生產技術的進步,這些因素共同促進了唐宋時期經濟的發展。故共同因素:先進的技術;開放的政策等。
25.題目: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
論述:589年,隋滅掉陳朝,統一全國。隋的統一,結束了長期分裂局面,順應了民族交融的大趨勢,進一步促進了南北方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1279年,元滅南宋,完成了全國的統一,結束了我國歷史上長時期多個政權并立的局面,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結論:綜上所述,國家統一是我國歷史發展的主流,結束國家分裂,實現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詳解】根據題干信息“隋文帝、元世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兩位帝王都順應統一的歷史潮流,結束了長期大分裂的局面,因此可提煉出觀點為: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然后圍繞觀點,結合隋文帝和元世祖的史實進行分析,最后進行總結。論述:589年,隋滅掉陳朝,統一全國。隋的統一,結束了長期分裂局面,順應了民族交融的大趨勢,進一步促進了南北方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1279年,元滅南宋,完成了全國的統一,結束了我國歷史上長時期多個政權并立的局面,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結論:綜上所述,國家統一是我國歷史發展的主流,結束國家分裂,實現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和县| 遂平县| 正蓝旗| 军事| 延川县| 惠来县| 象山县| 泰顺县| 桂平市| 靖远县| 阿坝县| 仲巴县| 东莞市| 江西省| 安平县| 开江县| 桦南县| 墨脱县| 徐汇区| 施甸县| 青冈县| 马关县| 大兴区| 万载县| 云安县| 泾阳县| 东城区| 凌海市| 吉林省| 阳江市| 镇雄县| 蕉岭县| 十堰市| 镇江市| 马边| 襄樊市| 柯坪县| 大庆市| 芦山县| 泾源县| 鄂尔多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