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9張PPT)佛門傳說,虎溪在廬山東林寺前,相傳晉僧慧遠居東林寺時,送客不過溪。一日儒者陶潛(陶淵明)、道士陸修靜來訪,與語甚契,相送時不覺過溪,虎輒號鳴,三人大笑而別。后人于此建三笑亭。《虎溪三笑圖》南宋 佚名儒釋道三教合流三國至隋唐的文化中外歷史綱要上 第二單元第8課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思想文化領城的新成就,體會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了解中外交流的歷史意義。儒學、道教和佛教的發展壹三國兩晉南北朝出現思想文化新發展的原因社會生活上,多數時候百姓流離失所,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社會——亂材料一:西晉八王之亂以后,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紛紛建立割據政權,中原地區陷入分裂狀態,直到北魏統一北方,長達一百三十多年,歷史上稱為五胡十六國時期。......就是胡人漢化與漢人胡化,各民族在融合中求同存異,為大一統帝國的重建奠定了基礎。——樊樹志《國史十六講》政治上,從東漢后期到南北朝時期,除了西晉短暫的統一之外,其余大部分時間處于戰亂之中,政權更迭不斷。少數民族和漢族混居,學習、交融材料二:自晉宋以來,視洛陽為荒土,此中謂長江以北,盡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經濟上,南方相對穩定,江南經濟發展;北方相對凋敝。士族門閥的莊園經濟發展,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惡化一、儒學、道教和佛教的發展漢魏之際“紀綱既衰,儒道尤甚”以致曹魏京師上萬名大小官吏和太學生中,通經知禮的“略無幾人”。——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父之于子,當有何親 論其本意,實為情欲發耳。子之于母,亦復奚為 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后漢書.孔融傳》經學失落道德危機這兩則材料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狀?一、儒學、道教和佛教的發展漢武帝以來居于正統地位的儒學地位遭受挑戰董仲舒新儒學思想君權神授大一統三綱五常弒君篡權,政權變動戰爭四起,國家分裂社會動蕩,道德淪喪儒學不再適應當時的社會需求一、儒學、道教和佛教的發展佛道盛行道教所關心的,是社稷榮衰、戰爭勝負、命運窮達、人生貧富、壽命長短、前途吉兇、祛病消災等社會現實問題。佛教與人們欲求脫離苦海的愿望產生共鳴,僧人們還吸取道家的道術,關心人們的現世利益。——卜憲群《中國通史 秦漢魏晉南北朝》儒學自身存在沒有關注人生終極目標的缺陷;佛教和道教注重解決人生的現實問題,關注人的精神需求;統治者借助佛教、道教鞏固自身統治等。思考:佛教和道教盛行的原因東漢末年 道教興起魏晉南北朝 在民間廣為傳播,主張“貴儒”和“尊道”唐朝 三教并行,道教最受尊崇兩漢 佛教傳入中國魏晉南北朝 在中國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漸趨本土化武則天 有很大發展,形成不同宗派(禪宗)利用道教為李氏皇族的統治制造合法根據個人情感、《大云經》中以女身成佛的教義提供統治依據一、儒學、道教和佛教的發展比來慕法,家家齋戒,不務農桑,空談彼岸。......(武帝大興佛教,郭祖深上書條陳:)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窮極宏麗;僧尼十余萬,資產豐沃。所在郡縣,不可勝言。道人又有白徒(白徒,非正式僧人),尼則人皆畜養女,皆不貫人籍。天下戶口,幾亡其半。而僧尼多非法,養女多服羅紈。——《南史·郭祖深傳》廣修寺廟,耗費錢財;不事生產,佛門成為避稅斂財之地,損害政府利益;寺廟奢侈,僧侶不檢面對佛道盛行,儒家是如何面對的?統治者滅佛:“三武一宗”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武宗民間反佛:范縝《神滅論》影響:佛教文化遭受損失,但佛教的發展并未從根本上受到遏制一、儒學、道教和佛教的發展儒學新發展魏晉南北朝: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的發展隋朝: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唐朝:儒學復興運動夫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韓愈《諫迎佛骨表》韓愈從維護封建統治出發,用儒家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佛教的觀點,鞏固儒學主流思想地位一、儒學、道教和佛教的發展儒學 道教 佛教漢朝 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東漢末年興起 兩漢之際傳入中國魏晉南北朝 吸收佛道精神 民間廣為傳播,主張“貴儒”和“尊道” 吸收儒道思想漸趨本土化隋朝 三教合一,以儒為主 唐朝 三教并行,韓愈等提出儒學復興 道教最受尊崇 武則天時期有很大發展一、儒學、道教和佛教的發展魏晉玄學魏晉之際,統治階級內部的政治殘殺非常頻繁,社會上出現了逃避現實政治斗爭、崇尚老莊的思潮玄學。玄學家用老莊的思想解釋儒家易經,主張虛無的“道”,宣揚“無”是產生萬物的根本。他們認為,政治上應當“無為”,生活作風上要任其“自然”,社會風氣上崇尚“清談”。竹林七賢是魏晉時期玄學的代表。背景思想內容承襲東漢清議的風氣,就一些玄學問題反復辯論的文化現象一、儒學、道教和佛教的發展貳文學藝術漢末魏晉南北朝是政治史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濃于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宗白華《美學散步》1、文學(東漢末年)建安文學: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東晉)田園詩:陶淵明(南北朝)駢文和民歌(唐朝)唐詩: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二、文學藝術蒿里行作者:曹操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淮南弟稱號,刻璽于北方。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于上路,訪風景于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云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滕王閣序作者:王勃飲酒·其五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在精神世界里,構建自己的“桃花源”魏晉名士的風流、張狂、不羈,說到底,不過是有志難伸的發泄,不過是國破家亡而束手無策的放縱,不過是在黑暗時代里,用鮮血澆灌的罌粟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2. 書法(東漢末年)成為一種藝術(魏晉南北朝時期)書體完備: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東晉)王羲之:“書圣”《蘭亭集序》(隋唐)顏真卿、柳公權:顏體、柳體特點:從實用轉為審美、從自發走向自覺。二、文學藝術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多寶塔感應碑》柳公權《神策軍碑》二、文學藝術3. 繪畫(魏晉南北朝時期)成就斐然(東晉)出現專職畫家:顧愷之《女史箴圖》、《洛神賦圖》(隋唐)繪畫題材廣泛、風格多樣:人物畫、宗教畫、山水畫(唐朝)吳道子:“畫圣”(魏晉至隋唐)石窟盛行:云岡石窟(山西大同)、龍門石窟(河南洛陽)、莫高窟(甘肅敦煌)二、文學藝術“樸實生動”描畫的民間生產生活嘉峪關魏晉墓壁畫(磚畫)二、文學藝術《女史箴圖》(局部),東晉,顧愷之,唐代摹本,全卷長348.2cm,高24.8cm,大英博物館藏二、文學藝術《洛神賦圖》(局部),東晉,顧愷之,宋人摹本,縱27.1厘米,橫572.8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顧愷之提出“以形寫神”,全畫用筆恰如“春蠶吐絲”。“春蠶吐絲”描畫的文人貴族生活山川樹石畫法幼稚古樸,所謂“人大于山,水不容泛”,體現了早期山水畫的特點。二、文學藝術《游春圖》,隋,展子虔,高43厘米,寬80.5厘米,故宮博物院藏《游春圖》出現之后則打破了這種(“人大于山、水不容泛”)限制,全圖無處不展現著一種空間之美,人物、山水疏密安排十分得宜,展現著自然界的交替、交換與重疊。——孫蘭芳 臧蕊《淺析展子虔及其<游春圖>》《送子天王圖》(又名《釋迦降生圖》),唐,吳道子,縱35.5厘米,橫338.1厘米,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吳帶當風”二、文學藝術河南洛陽龍門石窟二、文學藝術山西大同云岡石窟二、文學藝術甘肅敦煌莫高窟壁畫——飛天敦煌博物館贈送王一博滑板二、文學藝術胡旋舞 唐 壁畫敦煌二二〇窟4.樂舞唐玄宗《霓裳羽衣舞》唐代樂舞唐代政治穩定,經濟興旺,統治者奉行開放政策,不斷吸收他方文化,加上魏晉以來已經孕育著的各族音樂文化融合打基礎,終于萌發了以歌舞音樂為主要標志的音樂藝術的全面發展的高峰。二、文學藝術叁科技閱讀教材45頁,梳理三國至隋唐時期科技的發展概況領域 朝代人物 成就數學 南朝祖沖之農學 北朝賈思勰地理學 西晉裴秀建筑 隋李春印刷術 隋唐軍事 唐天文學 唐僧一行醫學 唐孫思邈唐精確地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齊民要術》繪制出《禹貢地域圖》,并提出繪制地圖的方法世界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趙州橋已有雕版印刷術,《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唐中期書籍記載火藥配方;唐末開始用于戰爭,火箭最早火藥武器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創始人《千金方》,全面總結歷代合當時的醫藥學成果唐高宗時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領域廣泛;實用性強;唐朝出現高峰世界領先。三、科技肆中外文化交流時 期 交 流 概 況 (基本史實)東漢 至北朝 ①有中亞、印度的高僧來華,將大批佛經翻譯成漢文。②東晉的法顯,到天竺收集大批梵文經典。唐朝 ①玄奘天竺取經。②日本、新羅等國派學問僧求法,如日本的空海③唐朝高僧鑒真6次東渡,傳授佛法1.佛教的傳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四、中外文化交流問題探究唐朝受域外文化的影響很大,給唐朝社會打上了深刻烙印。著名史學家向達指出:李唐起自西陲,歷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襲前代之舊,一切文物亦復不聞華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紀以降之長安,幾乎為一國際的都會,各種人民,各種宗教,無不可于長安得之……異族入居長安者多,于是長安胡化盛極一時,此種胡化大率為西域風之好尚:服飾、飲食、宮室、樂舞、繪畫,競事紛泊;其極社會各方面,隱約皆有所化,好之者蓋不僅帝王及一二貴戚達官已也。——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查閱資料,結合所學,談談唐朝所受域外文化影響在文化藝術方面的具體表現。說 說 看我 能 行四、中外文化交流2.其他方面的文化交流①長安聚集了許多國的使節、商人、僑民,成為當時的國際大都會。②日本、新羅向唐朝派遣使節和留學生,③唐朝后期,不少經海路來華的西亞商人在廣州、泉州等南方港口城市定居。▲ 唐朝首都長安城四、中外文化交流▲ 唐招提寺唐招提寺是鑒真和他的弟子在日本奈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是唐朝中華文化圈對日本影響的體現。▲ 唐朝對外主要交通路線示意圖陸路——從長安出發,向東可以到達朝鮮,向西經絲綢之路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歐非國家;海路——從登州、揚州出發,到達朝鮮、日本;從廣州出發,經馬來半島、印度,可以到達波斯灣。四、中外文化交流隋唐文化燦爛發展的主要原因:1、國家統一強盛,經濟發達2、開明、兼容的文化政策3、各民族交往密切,文化上相互交流、交融4、中國與亞非歐國家頻繁的來往,吸收了外來文化的優秀部分。5、繼承發揚了歷代傳統文化四、中外文化交流單元小結:第二單元歷史發展思維導圖感謝觀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