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早期現代化的初步探索與民族危機加劇 單元測驗(時間90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1.1861年,曾國藩在《復陳購買外洋船炮折》中說:“訪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習,繼而試造,不過一二年,火輪船必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發逆,可以勤遠略?!边@反映出洋務派購買、試造船炮的根本目的是( )A.引進機器生產 B.發展民用企業 C.建成新式海軍 D.保障國家安全2.陳旭麓在《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中指出:“中國人認真地對民族戰爭背后的內容作出反應,并形成一種社會思潮而波及各個階層,則無疑開始于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钡诙硒f片戰爭后體現這種“社會思潮”的主張是( )A.“中體西用” B.變法圖強 C.“實業救國” D.“三民主義”3.19世紀60年代以后,英國支持浩罕國首領阿古柏入侵新疆部分地區。俄國出兵占領伊犁地區。法國控制越南,中法戰爭爆發。1874年日本侵臺;1884年法國進攻臺灣。據此構建的合適主題是( )A.瓜分狂潮 B.邊疆危機 C.救亡圖存 D.開眼看世界4.下面材料信息表明清政府成功收復新疆的原因是( )1875年,左宗棠受命督辦西北軍務;他購買了當時最先進的德式和美式槍炮,還命蘭州制造局為西征軍仿制和改造了一批先進武器;前敵總指揮劉錦棠執行先阿后俄、緩進急戰、剿撫兼施的收復策略,僅一年半就消滅了阿古柏政權。A.洋務運動獲得蓬勃發展 B.軍隊裝備更新與戰術得當C.新疆自古屬于中國領土 D.左宗棠得到民眾大力支持5.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中國出現了很多民間地理學者,涌現出大批邊疆史的著作,如曹廷杰的《東北邊防輯要》,姚文棟的《云南勘界籌邊記》,薛福成的《滇緬劃界圖說》等等。據此可知,當時中國( )A.政府積極籌備邊防 B.地理學研究興起 C.邊疆危機引發關注 D.熱衷于學習西方6.閱讀分析下面的歷史示意圖,提煉出一個最恰當的主題( )A.近代化早期探索 B.近代追求獨立的過程C.近代邊疆危機 D.列強掀起瓜分狂潮7.有學者認為,洋務運動主張積極學習西方國家的先進知識、技術,在軍事和民用工業領域及文化教育、思想變革等方面掀起了近代化浪潮,但由于受當時清政府封建統治和西方列強侵略等內外憂患的影響、洋務運動在自我保護、自治等方面都受到了極大的約束限制。該學者( )A.認為洋務運動實現了工業化 B.客觀地評價了洋務運動C.分析了洋務運動發生的必然 D.強調洋務派主張的弊端8.某地博物館以1895年發生在當地的一次著名戰役為主題,通過文物、圖片及沙盤、模型等手段,展示了北洋海軍將士捍疆衛國的壯舉。該博物館可能位于( )A.廣州 B.北京 C.威海 D.天津9.2018年9月21日,國家文物局證實在大連莊河海域的沉船就是124年前中彈沉沒的北洋水師的“經遠艦”。據此可以判斷,該艦參與了( )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 C.甲午中日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0.戰爭失敗使中國的知識分子和有識之士深刻認識到中國與西方的差距,進一步激發了民族覺醒,救亡圖存的思潮興起,推動了戊戌變法等一系列政治變革運動的開展。材料中的“戰爭”是指( )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 C.甲午中日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1.歷史學習中要關注書籍的目錄和章節標題,以便把握歷史階段特征。與下面書籍目錄相關的條約是( )A.《南京條約》 B.《北京條約》 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12.甲午戰爭的失敗使得清政府朝野上下極度震驚,戰后一系列接踵而來的狂潮使得整個中華民族陷入了巨大的焦慮和危機之中?!敖吁喽鴣淼目癯薄笔侵福? )A.列強共同瓜分中國 B.外國軍隊進駐華北C.通商口岸深入內地 D.鴉片貿易合法經營13.如圖是近代中國人創作的兩幅漫畫,漫畫意在揭示( )A.洋務運動的必要性 B.救亡圖存的緊迫性 C.維新變法的局限性 D.國家統一的必然性14.梁啟超在《時務報》發表《變法通議》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秶剤蟆吠瑫r譯載重要政論及名著,如嚴復翻譯的赫胥黎《天演論》等。可見這些報刊創辦旨在( )A.了解世界,實業救國 B.開啟民智,呼吁變革C.分析形勢,倡導革命 D.傳播新知,宣揚民主15.某同學制作了如下圖表,來理清事件之間的聯系。圖示空白處應填( )A.洋務運動 B.公車上書 C.義和團運動 D.辛亥革命16.戊戌變法時期,維新志士在謀求國家變制的過程中不僅提出“國地”“國權”“國民”的理念,還發出“國者,斯民之公產也;王侯將相者,通國之公仆隸也”的吶喊。這表明當時維新志士( )A.缺乏對西方制度的正確認識 B.秉承洋務派的中體西用思想C.對近代國家概念有一定認識 D.接受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17.清朝末年某科舉考試之前,書商大規模出版“考前沖刺卷”,將大量的西學書目、報刊時文、策論文章編排在一起,幫助學生“考前突擊”。與該現象的出現直接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A.鴉片戰爭 B.洋務運動 C.戊戌變法 D.辛亥革命18.著名的史學家戴逸根據戊戌變法的歷史影響指出:“人們久處在封建閉塞的發霉氣氛中,忽然從那里吹過來一股新鮮的氣息,麻木不仁的頭腦開始清醒過來了,僵硬的四肢逐漸動彈起來了?!边@是強調了戊戌變法的意義是( )A.挽救民族危亡 B.實現富國強兵 C.引領思想啟蒙 D.建立民主政治19.梁啟超認為:“戊戌維新,雖時日極短,現效極少,而實二十世紀新中國史開宗明義第一章也?!边@說明戊戌變法( )A.使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 B.宣告清朝260多年的統治結束C.促進了近代中國人的思想解放 D.開創了中國民主與科學的先河20.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發布上諭稱:“近畿及山東等省義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數十萬人,執干戈以衛社稷……人人敢死,張我國威。”與材料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A.三元里人民抗英 B.太平天國運動 C.義和團運動 D.武昌起義21.周恩來總理曾說:“一百多年以來,中國人民受盡了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壓迫、掠奪和屠殺?!?900年的義和團運動正是中國人民頑強地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表現。他們的英勇斗爭是五十年后中國人民偉大勝利的奠基石之一。”這說明義和團運動( )A.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B.鼓舞了人民反侵略的斗志C.成為中國革命的起點 D.是第一場反侵略斗爭22.陳天華在《猛回頭》中痛斥清政府“替洋人,做一個,守土官長”。其寫作背景是( )A.鴉片戰爭失敗,中國主權遭到破壞 B.甲午戰爭慘敗,列強掀起瓜分狂潮C.八國聯軍侵華,簽訂《辛丑條約》 D.武昌起義爆發,清朝統治土崩瓦解23.下圖是1909年上?!秷D畫日報》刊發的漫畫《營業寫真·賣西瓜》,畫上有“賣國奴莫把祖國山河當作西瓜剖”的文字。該作品意在( )A.揭示民族危機深重 B.深入推進維新變法C.維護清政府的統治D.宣傳實業救國思潮24.法國媒體曾刊登一個回國士兵的陳述:“從北堂我們開向皇宮,修道士們跟著我們同去,他們慫恿我們屠殺、搶劫……我們奉命在城中為所欲為三天,愛殺就殺,愛拿就拿,實際搶了八天。”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撰文記述:“僅在河北任丘縣一處,美國基督傳教士梅子明以‘用人頭抵人頭’為口號,就殺害了中國無辜農民680人。”上述材料陳述的“戰爭”( )A.改變了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 B.使清朝承認鴉片貿易合法化C.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 D.使清政府淪為“洋人的朝廷”25.1900年底,列強向清政府提出正式“議和”條件。慈禧太后對列強沒有把她作為“禍首”來懲辦感激涕零,保證今后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材料充分體現了( )A.列強放松了對中國的侵略 B.清政府的腐敗無能C.清政府捍衛了民族利益 D.列強與清政府關系的友好二、綜合題(第26題12分,第27題13分,第28題12分,第29題13分;共50分)26.歷史信息是社會發展變遷的縮影,人們在時空的流變中,感受家國情懷。下表為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展覽中福州馬尾船政局的部分信息。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2分)時間 事件1866年 左宗棠在福州城郊選址建設船政,同年求是堂藝局開始招生,后改稱船政學堂,聘請歐洲教習執教,培養出詹天佑、鄧世昌等名人志士。1869—1871年 以船政所造“萬年清”號蒸汽動力軍艦為基礎,編練第一支近代化艦隊。1877年 船政向歐洲派遣首批留學生包括嚴復、劉步蟾等,學習海軍、制造以及礦務、國際法等專業,成為我國近代首個全面實施的留學計劃。1912年 船政制造和教育部門分離。船政制造部門被命名為福州船政局。1941—1944 年 福州船政局多次遭到日軍的狂轟濫炸,日軍兩次占領工廠,大肆洗劫破壞。1949年 馬尾解放,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海軍福州接管組接管馬尾造船所廠區。1952年 全國院系調整,勤工、商船、高航學校 (原船政藝圃)師生分別并入集美大學航海學院、福建理工大學和江蘇科技大學。1958年 成功自行研制兩輛履帶式拖拉機。(1)結合所學知識,推斷表格中1866——1877年福州馬尾船政局的創辦與發展得益于中國近代哪一重大歷史事件?該事件在中國近代歷史中有什么歷史地位?(2分)(2)福州馬尾船政局的展覽廳擬設立“工業制造”“近代教育”“近代海軍建設”三個分展廳,如果你是布展人員,請為展覽廳擬定一個合適的會展主題。(2分)(3)如果邀請你作為博物館講解員,請你從“工業制造”“近代教育”“近代海軍建設”三個分展廳中選擇一個分展廳,結合表格中任意兩則以上素材,撰寫一份講解詞,介紹福州馬尾船政局發展的史實和意義。(撰寫講解詞時,需結合對應的時代背景,不得照抄原文,8分)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甲午中日戰爭示意圖材料二:下表關于甲午中日戰爭的史料甲午戰爭的失敗,對中國社會的震動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國看不起的“倭寇”競全殲北洋水師,索得巨款,割走國土。而隨后掀起的瓜分狂潮,進一步加劇了民族危機?!幾詶钐旌辍都孜鐟鸷笾袊R分子的民族主義情愫》 ……這次戰爭確實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轉折點,它的意義就在于激發了全民族的覺醒,一種要求改革和進步的覺醒、富強意識的覺醒、愛國主義和自救的覺醒。 ——戴逸《甲午戰爭深刻影響世界歷史》(1)識讀歷史地圖,將歷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時間和具體的空間中,是“時空觀念”素養的要求。上圖是甲午中日戰爭示意圖,請根據此圖并結合所學知識,描述這一戰爭經過(要求:描述完整的戰爭經過,包含關鍵的時間、地點、戰役、人物、結果等,7分)(2)下表中各是怎樣評價甲午戰爭影響的?請列舉史實,證明材料二中的任一觀點(6分)。28.“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近代杰出人物展“如果聽任鴉片流毒,是使數十年后,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并重”“欲收伊犁,必先克烏魯木齊”“茲局(福州船政局)之設,所重在學造西洋機器以成輪船?!?“我立志殺敵(日軍)報國,今死于海,義也,何求生為。” “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而一切要其大成,在變官制。”(1)圖中近代杰出人物展反映了探索救亡圖存道路中的哪些事件?(4分)(2)選取材料中至少兩個人物,結合所學自定一個你想論述的觀點,用史實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8分)2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文物見證歷史。下面兩幅圖片所示的文物分別是中國近代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的見證。(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圖一、圖二所示分別出現于中國近代史上哪一運動中。(4分)(2)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上述兩場運動的最終結局。歸納導致這兩場運動的最終結局的共同原因。(5分)(3)說說你能從上述兩場運動的共同結局中得出什么啟示。(4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A B B C C B C C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C A B B B C C C C C題號 21 22 23 24 25答案 B C A D B1.D【解析】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從材料中“可以剿發逆,可以勤遠略”可知,“剿發逆”是指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等國內反抗勢力,“勤遠略”是指抵御外來侵略 。洋務派購買、試造船炮,無論是對內鎮壓還是對外防御,都是為了保障國家安全,維護清朝統治,這是其根本目的,D項正確;引進機器生產是洋務派創辦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過程中的手段,而非購買、試造船炮的根本目的 。洋務派通過引進機器設備,學習西方技術來制造船炮等,但這是為了實現更根本的目標服務的,排除A項;發展民用企業是洋務運動的一個方面,主要是為了解決軍事工業資金、燃料、運輸等方面的困難 。而購買、試造船炮屬于軍事方面的舉措,與發展民用企業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不是其根本目的,排除B項;建成新式海軍是洋務運動在軍事建設上的一個重要成果 ,但購買、試造船炮不僅僅是為了組建新式海軍。這些船炮還可以用于維護國內治安、應對外部軍事威脅等,建成新式海軍只是實現根本目的的一部分,排除C項。故選D項。2.A【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鴉片戰爭后,面對內憂外患,洋務派提出 “中體西用” 思想,主張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根本,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掀起洋務運動,這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出現的社會思潮,A項正確;“變法圖強” 是甲午中日戰爭后,民族危機加深,資產階級維新派提出的主張,希望通過變法維新,實現君主立憲,發展資本主義,時間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之后,排除B項;“實業救國” 思潮主要是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民族資產階級為挽救民族危亡,主張通過發展實業來救國,時間晚于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排除C項;“三民主義” 是孫中山在 1905 年提出的資產階級革命綱領,指導辛亥革命等,時間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之后,排除D項。故選A項。3.B【解析】根據題干“英國支持浩罕國首領阿古柏入侵新疆部分地區。俄國出兵占領伊犁地區。法國控制越南,中法戰爭爆發。1874年日本侵臺;1884年法國進攻臺灣”可知,新疆、伊犁地區和臺灣均屬于中國邊疆地區,而越南則屬于中國鄰國,所以,題干中體現的主題是邊疆危機,B項正確;瓜分狂潮是在19世紀末,與題干中的時間不符,排除A項;題干材料體現的是外國侵略,而不是救亡圖存,排除C項;開眼看世界發生在1840年鴉片戰爭后,與題干中的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4.B【解析】材料“購買了當時最先進的德式和美式槍炮,還命蘭州制造局為西征軍仿制和改造了一批先進武器” 體現了軍隊裝備更新;“前敵總指揮劉錦棠執行先阿后俄、緩進急戰、剿撫兼施的收復策略” 體現了戰術得當,這些因素是清政府成功收復新疆的重要原因,B項正確;材料未體現洋務運動整體蓬勃發展的狀況,且收復新疆成功并非主要歸因于洋務運動整體發展,排除A項;新疆自古屬于中國領土是客觀事實,但并非材料所體現的此次收復新疆成功的原因,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任何關于左宗棠得到民眾大力支持的相關表述,排除D項。故選B項。5.C【解析】根據題干“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中國出現了很多民間地理學者,涌現出大批邊疆史的著作,如曹廷杰的《東北邊防輯要》,姚文棟的《云南勘界籌邊記》,薛福成的《滇緬劃界圖說》等等?!苯Y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民族危機加深,部分有識之士關注邊疆地區局勢,編著邊疆史地著作,體現了當時中國部分進步人士民族意識日益增強,C項正確;題干材料僅說明第二次鴉片戰爭后,中國出現了很多民間地理學者,涌現出大批邊疆史地著作,并沒有說明著作者是否為官方,故無法得出“政府積極籌備邊防”,排除A項;題干材料強調的是這一時期有識之士關注邊疆地區局勢,編著邊疆史地著作,并非“地理學的研究興起”,排除B項;“熱衷于學習西方”體現于洋務運動創辦軍事、民用工業,題干材料無法體現,排除D項。故選C項。6.C【解析】據題干“閱讀分析下面的歷史示意圖,提煉出一個最恰當的主題”和所學知識可知,美日侵略臺灣、收復新疆、中法戰爭都突出反映了中國近代在不同邊疆區域面臨的危機,C項正確;“近代化早期探索”主要指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向西方學習,探索近代化道路的活動,題目中的事件主要圍繞邊疆問題,并非近代化探索,排除A項;“近代追求獨立的過程”:近代追求獨立更多體現在反抗列強整體侵略、爭取國家主權獨立等方面,這些事件主要聚焦于邊疆局部危機,并非整體追求獨立的過程,排除B項;列強掀起瓜分狂潮主要是在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紛紛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等,與題目中的事件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7.B【解析】根據所學可知,材料“洋務運動主張積極學習西方國家的先進知識、技術,在軍事和民用工業領域及文化教育、思想變革等方面掀起了近代化浪潮”反映了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洋務運動期間,中國的軍事和民用工業逐漸發展起來,文化教育及思想變革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材料“由于受當時清政府封建統治和西方列強侵略等內外憂患的影響、洋務運動在自我保護、自治等方面都受到了極大的約束限制”反映了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由此可知,題干材料對洋務運動進行了客觀的評價,B項正確;洋務運動創辦了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開啟了中國工業化序幕,而不是實現了工業化,排除A項;題干材料客觀地評價了洋務運動,并沒有分析洋務運動發生的必然性,洋務運動發生的必然性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排除C項;材料客觀評價了洋務運動,并沒有強調洋務派主張的弊端,排除D項。故選B項。8.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895年日本進攻山東威海衛,北洋軍艦陷入絕境,在援軍無望的情況下,北洋水師丁汝昌自殺殉國,北洋軍艦全軍覆沒,因此展示了北洋海軍將士捍疆衛國的壯舉的博物館可能位于威海,C項正確;廣州是鴉片戰后開放的通商口岸,排除A項;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攻占北京,甲午中日戰爭與北京無關,排除B項;天津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時開放的商埠,排除D項。故選C項。9.C【解析】由題干材料“經遠艦”并結合所學可知,“經遠艦”是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殉國沉沒的。在甲午中日戰爭中的黃海戰役中,中國海軍的“致遠艦”、“經遠艦”被日軍擊中沉沒,C項正確;鴉片戰爭發生在1840——1842年,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第二次鴉片戰爭發生在1856—1860年,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項;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發生在1900年,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10.C【解析】根據材料“戰爭失敗使中國的知識分子和有識之士深刻認識到中國與西方的差距,進一步激發了民族覺醒,救亡圖存的思潮興起,推動了戊戌變法等一系列政治變革運動的開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末甲午中日戰爭后,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資產階級維新派為挽救危亡,發起了戊戌變法運動,C項正確;鴉片戰爭 是中國近代史開端,引發林則徐等人“開眼看世界”,但是影響有限,而非戊戌變法等政治變革,排除A項; 第二次鴉片戰爭 進一步加深半殖民地化,推動洋務運動,但未直接導致戊戌變法,排除B項;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發生于戊戌變法失敗后,引發的是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與材料中的變法無直接關聯,排除D項。故選C項。11.C【解析】根據題干信息“悲壯的黃海大戰”“屈辱的乞和之路”“薄海驚心的傷痛”和“輕于一擲的臺灣”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經歷了黃海大戰等戰役后,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C項正確;《南京條約》割讓的是香港島,排除A項;《北京條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簽訂的條約,割讓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排除B項;《辛丑條約》是八國聯軍侵華后簽訂的,沒有割地的條款,與題干目錄不符,排除D項。故洗C項。12.A【解析】根據“甲午戰爭”等信息可知,甲午中日戰爭后,日本迫使清政府簽訂了《馬關條約》,日本獲得大量土地和賠款,極大刺激了列強的野心,此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大大加深,A項正確;《辛丑條約》后外國軍隊進駐華北,排除B項;通商口岸深入內地的時間是1858年 《天津條約》簽訂后,排除C項;在1858年,清政府與英國、美國和法國簽訂了《通商章程善后條約》,準許外商在通商口岸銷售鴉片,并以“洋藥”名目繳稅,從而使得鴉片貿易合法化 ,排除D項。故選A項。13.B【解析】根據兩幅漫畫所表現的“瓜分中國”圖景,真實反映了近代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和企圖瓜分危機,揭示出當時民族存亡的嚴峻形勢,說明中國人民面臨著急切的救亡圖存任務,B項正確;洋務運動在甲午戰爭中失敗破產,時間不相符,排除A項;材料反映西方列強的侵略企圖,沒有體現維新變法的信息,排除C項;材料反映近代中國被西方列強侵略,國家統一、獨立之路漫長艱辛,排除D項。故選B項。14.B【解析】據題干“梁啟超在《時務報》發表《變法通議》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國聞報》譯載嚴復翻譯的赫胥黎《天演論》”和所學知識可知,梁啟超主張變法,《天演論》宣傳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等思想,這些報刊通過傳播相關主張和思想,旨在開啟民智,呼吁進行變革 ,B項正確;“實業救國” 主要是張謇等實業家倡導,題干未體現,排除A項;梁啟超等維新派主張改良而非革命,排除C項;題干重點強調的是倡導變法,并非宣揚民主,排除D項。故選B項。15.B【解析】依據所學可知,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北京,正在北京參加會試的康有為、梁啟超上書光緒帝,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的主張,史稱“公車上書”,公車上書揭開了戊成變法運動的序幕,B項正確;洋務運動發生于19世紀60—90年代,早于甲午中日戰爭和戊戌變法,排除A項;1898年10月,山東冠縣義和拳首領趙三多發動反教起義,被視為運動興起的信號,晚于戊戌變法,排除C項;辛亥革命發生于1911年,晚于戊戌變法,與材料事件關系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6.C【解析】據題干“戊戌變法時期……通國之公仆隸也”和所學知識可知,“國地”強調國家領土 ,“國權”涉及國家主權,“國民”突出民眾在國家中的地位,“國者,斯民之公產也;王侯將相者,通國之公仆隸也”更是體現了國家是人民公有財產、官員是為民眾服務的理念,這些都表明維新志士對近代國家概念有一定認識,C項正確;維新志士的這些主張反映出他們對西方制度有一定的理解和借鑒,并非缺乏正確認識,排除A項;洋務派“中體西用”強調在維護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學習西方技術,維新志士主張變革制度,二者思想不同,排除B項;維新志士倡導君主立憲制,并非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排除D項。故選C項。17.C【解析】據題干“清朝末年某科舉考試之前,書商大規模出版‘考前沖刺卷’,將大量的西學書目、報刊時文、策論文章編排在一起,幫助學生‘考前突擊’?!焙退鶎W知識可知,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實行變法。戊戌變法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由此引發了題干現象,C項正確;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與考試內容的變化無關,排除A項;洋務運動期間興辦了新式學堂,但與“策論文章”無關,排除B項;辛亥革命發生于1911年,而科舉制度已于1905年結束,排除D項。故選C項。18.C【解析】根據題干“人們久處在封建閉塞的發霉氣氛中,忽然從那里吹過來一股新鮮的氣息,麻木不仁的頭腦開始清醒過來了,僵硬的四肢逐漸動彈起來了”,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戊戌變法是一次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也是一次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同時也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C項正確;挽救民族危亡是戊戌變法的目的,排除A項;戊戌變法沒有實現富國強兵,排除B項;戊戌變法主張建立君主立憲制,但遭到慈禧太后政變,沒有建立民主政治,排除D項。故選C項。19.C【解析】據題干“戊戌維新,雖時日極短,現效極少,而實二十世紀新中國史開宗明義第一章也?!笨芍簡⒊u價戊戌變法為“二十世紀新中國史開宗明義第一章”,強調其開創性意義。盡管戊戌變法因頑固派鎮壓迅速失敗,但它通過宣傳維新思想(如君主立憲、學習西方制度),打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縛,推動了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進程,為后來的改革與革命奠定思想基礎,C項正確;馬克思主義傳播始于新文化運動后期,與戊戌變法無關,排除A項;清朝統治結束于1911年辛亥革命,非戊戌變法結果,排除B項;民主與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核心口號,與戊戌變法無直接關聯,排除D項。故選C項。20.C【解析】根據題干材料“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發布上諭稱:‘近畿及山東等省義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數十萬人,執干戈以衛社稷……人人敢死,張我國威?!焙退鶎W可知,材料中的“義兵”是義和團戰士,1900年夏,義和團運動發展到京津地區,清政府對義和團進行利用,C項正確;三元里人民抗英發生在鴉片戰爭期間,打擊了英軍,與材料時間“1900年6月21日”不符,排除A項;1864年8月,太平天國首都天京被湘軍攻陷,太平天國運動失敗,與材料時間“1900年6月21日”不符,排除B項;武昌起義發生的時間是1911年,與材料時間“1900年6月21日”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21.B【解析】據材料“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正是中國人民頑強地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表現。他們的英勇斗爭是五十年后中國人民偉大勝利的奠基石之一”可知,義和團運動中中國人民頑強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精神,鼓舞了后續人民反侵略的斗志,為之后的勝利奠定了一定基礎,B項正確;義和團運動最終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下失敗了,排除A項;近代中國革命可以追溯到更早時期的太平天國運動等,且義和團運動主要是農民自發的反帝愛國運動,其局限性明顯,不能作為中國革命的起點,排除C項;在義和團運動之前,中國就已經有了諸如三元里人民抗英等反侵略斗爭,所以它不是中國第一場反侵略斗爭,排除D項。故選B項。22.C【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辛丑條約》規定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反帝活動,這表明清政府已完全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成為“洋人的朝廷”,也就是“替洋人,做一個,守土官長”,C項正確;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此時清政府還未完全成為“洋人的朝廷”,排除A項;甲午戰爭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但此時清政府還未像《辛丑條約》簽訂后那樣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排除B項;武昌起義發生在1911年,此時陳天華早已犧牲,且武昌起義是推翻清朝統治的重要事件,和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治工具的背景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23.A【解析】據材料“賣國奴莫把祖國山河當作西瓜剖”可知,1909年,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列強加緊侵略,民族危機加深。漫畫中 “賣國奴莫把祖國山河當作西瓜剖”,形象地揭示了當時有人出賣國家利益,瓜分祖國山河,體現了民族危機深重,A項正確;維新變法在1898年已經失敗,排除B項;漫畫批判的是賣國行為,并非維護清政府統治,此時清政府已淪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民族矛盾尖銳,排除C項;漫畫主旨是批判賣國、揭示民族危機,和實業救國思潮(主張通過發展實業來挽救民族危亡)沒有直接關聯,排除D項。故選A項。24.D【解析】根據題干法國、美國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年)期間列強軍隊和傳教士的暴行。八國聯軍侵華后簽訂的《辛丑條約》(1901年)標志著清政府徹底屈服于列強,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D項正確;改變了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的是鴉片戰爭,材料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排除A項;“鴉片貿易合法化”是簽訂《通商章程善后條約》的內容,材料中侵入北京的還有美國,因此,材料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排除B項;“大大加深半殖民地化”是甲午戰爭《馬關條約》的影響。材料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排除C項。故選D項。25.B【解析】據材料“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可知,慈禧太后為求列強不懲治自己,不惜犧牲國家利益來討好列強,充分體現了清政府在面對列強時的腐敗無能、卑躬屈膝,B項正確;1900 年是八國聯軍侵華時期,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并未放松對中國的侵略,排除A項;慈禧太后的言論和態度是出賣民族利益,而非捍衛民族利益,排除C項;列強與清政府是侵略與被侵略、壓迫與被壓迫的關系,并非友好關系,排除D項。故選B項。26.(1)事件:洋務運動。(1分)地位: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開端。(1分)(2)主題:《歷百年風雨 載強國之夢》、《船政風云:近代中國工業化與海權覺醒的破曉》、《百年船政印記:機器轟鳴中的教育革新與海疆守望》(任意一個即可,其他主題言之有理即可,2分)(3)“近代海軍建設”分展廳講解詞:福州船政局把造船與人才培養相結合,1866 年,左宗棠奏請求是堂藝局招收學員,為近代海軍發展和輪船制造培養人才,體現了 這一時期洋務運動中“自強”的目標,為近代海軍輸送了第一代戰艦指揮和駕駛人才,如甲午海戰中的致遠號巡洋艦管帶鄧世昌、定遠號巡洋艦管帶劉步蟾等愛國將領。同時福州船政學堂主動向西方學習,為培養先進人才,聘請外籍教員,1877 年組織第一批學生留學深造并全面實施留學計劃,這些學員學成歸國后,為我國近 代海軍建設、軍事法律和科技的發展都作出巨大貢獻。(8分)【解析】(1)事件:根據表格內容,可知1866--1877年福州馬尾船政局的創辦與發展,發生在洋務運動時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強兵富國,維護清王朝的統治,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洋務派在中央以恭親王奕 為代表,在地方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為代表掀起了一場所在“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因此推斷表格中1866--1877年福州馬尾船政局的創辦與發展得益于中國近代的洋務運動。地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洋務運動使中國近代化的軍事工業、民用企業、交通運輸業等逐漸發展起來,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芍撌录谥袊鷼v史中歷史地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2)主題:根據題干的時間從1866年到1958年,將近一百年的時間,依據題干船政局的發展歷程可知,題干描述的是軍事力量的發展,軍事主要是強國力量,由此可總結主題為百年船政印記:機器轟鳴中的教育革新與海疆守望等。(3)講解詞:本題為開放性試題,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一:“近代海軍建設”分展廳寫講解詞:依據材料的內容,結合所學知識洋務運動的內容等史實撰寫講解詞。如:福州船政局把造船與人才培養相結合,1866年左宗棠就奏請求是堂藝局招收學員,為近代海軍發展和輪船制造培養人才,體現了這一時期洋務運動中“自強”的目標,為近代海軍輸送了第一代戰艦指揮和駕駛人才,如甲午海戰中的致遠號巡洋艦管帶鄧世昌、定遠號巡洋艦管帶劉步蟾等愛國將領。同時福州船政學堂主動向西方學習,為培養先進人才,聘請外籍教員,1877年組織第一批學生留學深造并全面實施留學計劃,這些學員學成歸國后,為我國近代海軍建設、軍事法律和科技的發展都作出巨大貢獻。示例二:選擇“近代教育”分展廳,結合表格中的素材撰寫一份講解詞 。福州船政局在近代教育方面有著重要的貢獻和深遠的影響。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城郊選址建設船政,并創辦求是堂藝局,后改稱船政學堂。船政學堂聘請歐洲教習執教,致力于培養海軍和輪船制造人才。這一舉措不僅為中國近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還培養出了許多杰出的人才,如詹天佑、鄧世昌等 ;船政學堂的教育模式和教學內容在當時具有開創性。它不僅注重理論學習,還強調實踐操作,學生需要參與造船和海軍訓練。這種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方式,為中國近代工業和海軍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基礎。此外,船政學堂還積極與國際接軌,1877年派遣首批留學生到歐洲學習海軍、制造以及礦務、國際法等專業,成為中國近代首個全面實施的留學計劃 ;船政學堂的成立和發展,體現了洋務運動中“自強”的目標。通過培養第一代戰艦指揮和駕駛人才,如甲午海戰中的致遠號巡洋艦管帶鄧世昌、定遠號巡洋艦管帶劉步蟾等愛國將領,船政學堂為近代海軍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這些人才在后來的海戰中展現了出色的戰斗力,進一步證明了船政學堂教育的成功。示例三:選擇“工業制造”,結合表格中的素材撰寫一份講解詞 。1866年,在閩浙總督左宗棠的倡導下,馬尾船政局應運而生,成為晚清洋務運動中規模最大的造船基地;這里誕生了中國第一艘千噸級輪船“萬年清”號、第一艘鐵脅船“威遠”號,以及北洋水師主力鐵甲艦“平遠”號 ;從木船到鋼船,僅用40余年便完成技術迭代,建造艦船44艘,設備全部從法國引進,后期實現自主技術替代;設立鑄鐵廠等十余個分廠,形成完整產業鏈,被譽為“遠東第一大船廠”;所造艦船參與馬江海戰等戰役,雖因清廷腐朽未能扭轉戰局,但奠定了中國近代海軍裝備基礎。馬尾船政局的工業實踐,不僅推動了中國近代造船業的起步,更以“權操諸己”的自主精神,為后世留下“愛國、科學、創新”的工業文化遺產;讓我們從這些銹跡斑斑的機床與圖紙中,感受一個民族向海圖強的百年求索。27.(1)描述:1894年7月,日本在豐島海面挑起戰爭,甲午中日戰爭爆發(2分)。1894年9月,中日在黃海展開激戰。鄧世昌與將士壯烈犧牲(2分)。1895年1-2月,日本進攻威海衛,北洋艦隊全軍覆沒(2分)。中國戰敗(1分)。(要求:描述完整的戰爭經過,包含關鍵的時間、地點、戰役、人物、結果等)(2)評價:楊天宏:甲午戰爭進一步加劇了民族危機(2分);戴逸:甲午戰爭激發了全民族的覺醒(2分)。史實:加劇了民族危機:割地、開設工廠、開放通商口岸、刺激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2分)激發了全民族的覺醒:戊戌變法(2分)。【解析】(1)描述:根據材料中日軍進攻方向、清軍反擊方向并結合所學甲午戰爭相關知識可知1894年7月,日本在豐島海面挑起戰爭,甲午中日戰爭爆發。1894年9月,中日在黃海展開激戰。鄧世昌與將士壯烈犧牲。1895年1-2月,日本進攻威海衛,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中國戰敗。(2)評價:楊天宏:根據材料“全殲北洋水師,索得巨款,割走國土。而隨后掀起的瓜分狂潮,進一步加劇了民族危機”可知甲午戰爭進一步加劇了民族危機;戴逸:根據材料“它的意義就在于激發了全民族的覺醒,一種要求改革和進步的覺醒、富強意識的覺醒、愛國主義和自救的覺醒”可知甲午戰爭激發了全民族的覺醒。史實:加劇了民族危機:結合《馬關條約》的內容可知割地、開設工廠、開放通商口岸、刺激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激發了全民族的覺醒:結合維新運動可知為戊戌變法。28.(1)虎門銷煙(1分)、洋務運動(或左宗棠收復新疆,1分)、黃海戰役(1分)、戊戌變法(1分)(2)示例1:主題:反抗外來侵略,維護國家領土完整是中華民族的歷史使命。(2分)論述:鴉片戰爭爆發前,英國向中國大量走私鴉片,林則徐在廣州緝拿煙販,銷毀鴉片,虎門銷煙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19世紀70年代末,左宗棠率領清軍成功收復新疆,維護了國家統一。甲午戰爭中,北洋艦隊與日軍在黃海激戰,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在黃海海戰中壯烈殉國,其不畏強敵、勇于犧牲之英雄氣概令人蕩氣回腸。(6分)示例2:主題:近代杰出人物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為了富國強兵,洋務派代表人物左宗棠主張向西方學習技術,創辦了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或創辦了福州船政局),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梁啟超等維新派人物宣傳“變法”思想,號召變法圖強,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培養人才,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解析】(1)事件:根據材料“如果聽任鴉片流毒,是使數十年后,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辈⒔Y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人物是林則徐,1839年,林則徐在廣州進行虎門銷煙;根據材料“欲收伊犁,必先克烏魯木齊”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左宗棠收復新疆,根據材料“茲局(福州船政局)之設,所重在學造西洋機器以成輪船?!辈⒔Y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洋務運動;根據材料“我立志殺敵(日軍)報國,今死于海,義也,何求生為?!笨芍巳耸青囀啦?,甲午中日戰爭期間,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在黃海海戰中為抗擊日軍與同艦官兵壯烈殉國;根據材料“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而一切要其大成,在變官制?!笨芍牧戏从车氖橇簡⒊染S新派進行的戊戌變法。(2)主題:根據前三幅圖片的內容和文字,可知分別為林則徐和左宗棠、鄧世昌,林則徐主持虎門銷煙,左宗棠收復新疆,鄧世昌在黃海海戰中英勇犧牲,顯示了中國人抵御外來侵略的決心和勇氣,因此可以擬定論題為反抗外來侵略,維護國家領土完整是中華民族的歷史使命,然后結合林則徐虎門銷煙和左宗棠收復新疆以及鄧世昌在甲午海戰中抗擊日軍等加以論述:鴉片戰爭爆發前,英國向中國大量走私鴉片,林則徐在廣州緝拿煙販,銷毀鴉片,虎門銷煙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19世紀70年代未,俄國直接出兵侵占新疆伊犁,左宗棠率領清軍成功收復新疆,維護了國家統一。甲午戰爭中,北洋艦隊與日軍在黃海激戰,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在黃海海戰中為抗擊日軍與同艦官兵壯烈殉國。 主題:也可以結合左宗棠興辦洋務和梁啟超維新變法對中國近代化的作用,擬定主題為近代杰出人物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然后結合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相關知識加以論述:為了富國強兵,洋務派代表人物左宗棠主張向西方學習技術,創辦了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或創辦了福州船政局),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梁啟超等維新派人物宣傳“變法”思想,號召變法圖強,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廢除八股,發展教育,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29.(1)運動:圖一:太平天國運動(2分);圖二:義和團運動(2分)。(2)結局:失敗(1分);共同原因:農民階級的局限性(2分);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2分)。(3)啟示:沒有科學的理論指導,沒有先進的階級領導,沒有推翻封建主義制度,任何改革和革命都是不成功的。(4分)【解析】(1)運動:根據圖一“天王玉璽”并結合所學可知,金田起義后,洪秀全稱“天王”,故圖一“天王玉璽”出現于太平天國運動中;根據圖二“‘扶清滅洋’旗”并結合所學可知,在義和團興起的過程中,曾提出“扶清滅洋”口號,故圖二“‘扶清滅洋’旗”出現于義和團運動中。(2)結局:根據所學可知,太平天運動和義和團運動都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失敗了;共同原因:根據所學可知,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的主體都是農民階級,這兩場運動都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失敗了,由此可知,其失敗的共同原因是農民階級的局限性;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3)啟示:綜上所述,從兩場運動的共同結局中使我們認識到沒有科學的理論指導,沒有先進的階級領導,沒有推翻封建主義制度,任何改革和革命都是不成功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