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單元測驗一、選擇題1.(2025·山東臨沂·模擬預測)鴉片的大量輸入,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與中華民族之間的矛盾,在鴉片問題上集中地反映出來。林則徐的虎門銷煙不僅符合清朝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也符合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由此可以看出虎門銷煙( )A.阻止了白銀大量的外流 B.扭轉了中國貿易逆差情況C.標志著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D.具有反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愛國性質2.(24-25九年級上·全國·課后作業)1793年,英國派遣馬戛爾尼為首的外交使團來華。英方的記載是馬戛爾尼對乾隆行覲見英王的禮儀,單足跪地,但免除拉皇帝的手親吻的動作。而中方大臣和珅在奏折中說,“臣等即令該貢使等向上行三跪九叩頭禮”。中英雙方記載的差異說明( )A.歷史真相無法考究辨別 B.史料信息須甄別其真偽C.和珅的奏折更接近真相 D.英方記載較為真實可信3.(2025·廣東廣州·一模)下圖是哪一戰爭的進程圖?( )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 C.甲午中日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4.(2025·河南周口·二模)英國對華輸出商品的稅率,總體上“值百抽五”,其中棉花、棉紗、頭等和二等白洋布等平均稅分別定為5.56%、5.56%、6.95%、5.56%,只相當于之前中國自定稅率的1/4。由于英方不同意,清政府始終未能自主調整自己的海關稅率。這一現象的出現始于( )A.《南京條約》簽訂后 B.《北京條約》簽訂后C.《馬關條約》簽訂后 D.《辛丑條約》簽訂后5.(2025·河北秦皇島·二模)英中兩國的力量差距比西班牙征服者和(美洲)阿茲特克人之間的力量差距還要大得多。16至17世紀期間,歐洲的軍艦和大炮已得到巨大發展,而中國人的軍事技術仍停留在比阿茲特克人的技術高不了多少的水平上。1842年,北京政府宣布投降,接受了《南京條約》。材料表明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主要原因是( )A.落后的封建專制制度 B.統治者昏庸無能C.經濟發展水平的低下 D.武器裝備的落后6.(2025·山東濟寧·二模)鴉片戰爭前,“中國”一詞多指“中原”“中土”地區。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漸成為“萬邦之一”的正式國家稱號。這一變化反映了當時( )A.中國殖民地化程度逐漸加深 B.民族國家觀念開始形成C.變法圖強成為時代要求 D.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7.(2025·吉林長春·二模)有西方學者在分析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原因時說:“歐洲人渴望中國做出更大的讓步以實現其貿易擴張。”據此判斷,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是( )A.通過洗劫圓明園獲取更多財富 B.廣東水師搜查商船“亞羅號”C.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D.法國天主教神甫馬賴被處死8.(2025·河北唐山·二模)觀察兩次鴉片戰爭形勢圖,對其變化分析正確的是( )A.侵略國家數量減少 B.侵略勢力由東南沿海深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C.臺灣島被日本占領 D.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9.(2025·安徽阜陽·二模)19世紀60-90年代,長江上頻繁出現外國軍艦的身影,它們不僅是軍事存在,更是心理威懾的工具。這種“浮動的炮臺”使得清政府在內政外交上不得不更加屈從于列強意志。這一狀況始于( )A.《南京條約》簽訂 B.《天津條約》簽訂C.《北京條約》簽訂 D.《辛丑條約》簽訂10.(2025·江蘇鎮江·一模)一名英國軍官在他的日記中寫道:“10月26日,我們經過被燒得發黑的圓明園圍墻,……我和另外2人……徑直來到了園內,因為今天上午我聽說有幾個裝有琺瑯彩銅花瓶的房間沒有被燒。”這一史料可直接用于研究( )A.鴉片戰爭時期英軍的暴行 B.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中國遭受的掠奪C.甲午戰爭時期清廷的無能 D.八國聯軍侵華加劇了中國的民族危機11.(23-24九年級下·湖南長沙·期中)林則徐根據自己多年在新疆的考察,結合當時沙俄脅迫清廷開放伊犁,告誡國人:“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吾老矣,君等當見之。”下列史實中,最能證明該預言的是( )A.攻占北京城,火燒圓明園 B.割占中國領土150多萬平方千米C.沙俄支持阿古柏 D.逼迫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12.(2025·遼寧沈陽·一模)鴉片戰爭后,統治階級與勞動群眾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尖銳。各地農民反抗斗爭不斷,社會動蕩不安,為太平天國運動提供了溫床。材料表述的是太平天國運動的( )A.背景 B.經過 C.影響 D.地位13.(2025·江蘇蘇州·模擬預測)太平軍攻占南京后不久,曾頒發過一份《百姓條例》規定:“不要錢漕,但百姓之田,皆系天王之田,每年所得米粒,全行歸于天王收去,每月大口給米一擔,小口減半,以作養生之資。”這一政策( )A.調動了農民的生產意愿 B.實現了普遍的社會救濟C.表達了隱晦的享樂觀念 D.體現了樸素的公有理想14.(2025·河南周口·一模)第二次鴉片戰爭后,英法列強認為保護大清的統治有利于維護自己的利益,于是他們開始徹底倒向清軍。英法不僅出售先進的來復槍給清軍,派人幫助訓練清軍,甚至直接派兵參戰,讓太平軍吃了不少苦頭。這說明太平天國運動( )A.具有反封建反侵略雙重性質 B.擁有推翻君主專制制度決心C.堅決打擊英法列強囂張氣焰 D.開啟了近代思想潮流的閘門15.(2025·河南鄭州·二模)太平天國控制長江中下游核心經濟區長達14年,導致清廷財政崩潰、八旗軍體系瓦解,迫使清廷啟用漢族官僚(如曾國藩、李鴻章)組建地方武裝,形成“督撫專權”的政治格局。這表明太平天國( )A.動搖清朝統治根基 B.打破傳統經濟秩序C.激發民族抗爭意識 D.催生制度變革嘗試二、綜合題16.中國近代史是列強侵華的屈辱史,也是無數中國人不斷探索救國道路的抗爭史。(1).依據圖一,可以看到1795年以來的40多年間英國輸入中國鴉片的數量呈______的趨勢;其直接目的就是要改變正當中英貿易中,中國貿易的____________地位。(2).列舉兩次鴉片戰爭期間,中國人民在反對侵略、捍衛國家主權的斗爭中涌現的英雄人物和事跡兩例。(3).圖四和圖五中,中國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異同?對中國社會性質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中國近代史大事年表(部分)時間 歷史事件1839年 林則徐在虎門海灘銷煙1840—1842年 A1841年2月 英軍進攻虎門炮臺,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親自指揮,死守陣地,頑強抵抗,最終壯烈殉國1841年5月 廣州三元里人民抗擊英軍1842年6月 江南提督陳化成保衛吳淞,與英軍力戰,身負重傷,力竭犧牲1851—1864年 B1856—1860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1)請寫出表中A事件及B事件?(2)請根據以上表格內容并結合所學知識,提煉出表格內容所反映的主題,并加以論述。(要求:主題恰當,觀點明確,史實運用正確;條理清晰,語句通順,表述完整,不少于100字)題號 1 2 3 4 5 6 7 8答案 D B A A D B C B題號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 B B B A D A A1.D【解析】根據題干描述,虎門銷煙反映了中華民族反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愛國性質,且符合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因此最符合題意的選項是具有反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愛國性質,D項正確;阻止白銀外流是虎門銷煙的目的,但效果有限,且與題意不符,材料強調愛國,排除A項;虎門銷煙沒有從根本上扭轉貿易逆差,且材料未涉及,排除B項;標志著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是鴉片戰爭,與材料虎門銷煙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2.B3.A【解析】根據材料“關天培、三元里人民抗英”等信息和結合所學知識,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期間英軍進攻虎門炮臺,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等戰死,1842年,英軍進犯長江門戶吳淞,年近七旬的老將江南提督陳化成犧牲,8月初,英軍到達南京下關江面,清政府向侵略者屈服,簽訂《南京條約》,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鴉片戰爭的過程,與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無關,分別排除BCD項。故選A項。4.A【解析】據材料“英國對華輸出商品的稅率……清政府始終未能自主調整自己的海關稅率”可知,英國對華輸出商品的稅率,特別是棉花、棉紗、白洋布等商品的稅率被設定為“值百抽五”(即5%),且這些稅率遠低于之前中國自定的稅率,由于英方不同意,清政府始終未能自主調整海關稅率,這體現了中國的關稅自主權受到嚴重侵犯。結合所學可知,1842年簽訂的《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其中規定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這實際上剝奪了中國的關稅自主權,A項正確;《北京條約》主要涉及增開商埠、割讓領土和賠款等,并未直接涉及關稅自主權的問題,排除B項;《馬關條約》主要涉及割讓領土、賠款和開放商埠等,同樣未直接涉及關稅自主權,排除C項;《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但主要涉及賠款和外國駐軍等問題,并未直接涉及關稅自主權,排除D項。故選A項。5.D【解析】據材料 “16 - 17 世紀期間,歐洲的軍艦和大炮已得到巨大發展,而中國人的軍事技術仍停留在比阿茲特克人的技術高不了多少的水平上” 可知,材料明確展現了中英之間在武器裝備等軍事技術方面存在極大差距,這種差距在鴉片戰爭中對戰爭結果產生了重要影響,是中國戰敗的主要原因之一,D項正確;材料中沒有任何語句涉及到封建專制制度的相關內容,沒有闡述封建專制制度在鴉片戰爭中對中國戰敗產生的影響,排除A項;整個材料里沒有任何關于清朝統治者在鴉片戰爭期間表現如何的描述,沒有提及統治者是否昏庸、在決策等方面有無失誤等內容,排除B項;材料重點強調的是軍事技術層面的對比,即歐洲軍艦和大炮發展迅速,中國軍事技術停滯落后,沒有涉及中英雙方經濟發展水平的比較,也沒有提及經濟發展水平對鴉片戰爭結果的影響,排除C項。故選D項。6.B【解析】根據材料“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漸成為‘萬邦之一’的正式國家稱號”和所學知識可知,在古代,“中國” 概念相對模糊,多指中原地區。鴉片戰爭后,中國被迫與世界接軌,在與西方列強的交往過程中,逐漸認識到自己是世界眾多國家中的一員,“中國” 成為正式國家稱號,這反映了民族國家觀念開始形成,人們對國家的認知從傳統的地域概念向近代民族國家概念轉變,B項正確;中國殖民地化程度逐漸加深是隨著西方國家對中國的不斷侵略導致的,強調的是一個發展過程,與材料時間信息不符,排除A項;變法圖強是戊戌變法時期的主要主張,與材料時間信息不符,排除C項;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是辛亥革命的影響,與材料時間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7.C【解析】根據題干“歐洲人渴望中國做出更大的讓步以實現其貿易擴張”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強不滿足于第一次鴉片戰爭后獲取的通商權益,企圖通過武力迫使清政府開放更多口岸、擴大貿易特權,以實現其經濟擴張的野心。題干中 “貿易擴張” 的表述直接指向這一本質,C項正確;“洗劫圓明園”是戰爭期間的侵略暴行,不是原因,排除A項;“亞羅號事件”“馬賴事件”是列強挑起戰爭的借口(直接原因),而非根本目的,排除BD項。故選C項。8.B【解析】據題干圖示和所學知識可知,第一次鴉片戰爭主要集中在中國東南沿海一帶;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由東南沿海進一步深入長江中下游乃至天津地區,使清政府被迫簽訂更多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開放內河航運等。因此,“侵略勢力由東南沿海深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最能準確反映兩次戰爭形勢圖的變化,B項正確;第一次鴉片戰爭主要是英國單獨侵略,第二次鴉片戰爭則是英法聯軍共同侵略,侵略國家數量實際上增加了,排除A項;甲午中日戰爭后,中日簽訂了《馬關條約》,臺灣島被日本占領,排除C項;八國聯軍侵華后,簽訂了《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排除D項。故選B項。9.B【解析】據所學可知,19世紀60-90年代,外國軍艦頻繁進入長江的現象始于《天津條約》(1858年)。該條約規定外國軍艦可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這是列強首次通過條約形式獲得中國內河航行權。此條款不僅強化了列強的軍事存在,還迫使清政府在政治、外交上進一步妥協,B項正確;《南京條約》(1842年)僅開放沿海五口通商,未涉及內河航行權,排除A項;《北京條約》(1860年)雖擴大列強特權,但內河航行權的基礎已在《天津條約》中確立,排除C項;《辛丑條約》(1901年)時間晚于題干所述時期,且主要內容為賠款與駐軍,與長江航行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10.B【解析】根據題干信息“10月26日,我們經過被燒得發黑的圓明園圍墻,……我和另外2人……徑直來到了園內,因為今天上午我聽說有幾個裝有琺瑯彩銅花瓶的房間沒有被燒”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對北京西北郊著名的皇家園林——圓明園進行了大肆搶劫,之后又放火燒毀,因此這一史料可直接用于研究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中國遭受的掠奪,B項正確;圓明園位于北京西郊,鴉片戰爭時期和甲午中日戰爭期間,列強并未侵占北京,排除AC項;八國聯軍侵華加劇了中國的民族危機與史實相符,但圓明園被焚毀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排除D項。故選B項。11.B【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后,沙俄趁火打劫,強迫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共割占中國東北和西北領土 150 多萬平方千米,是近代割占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充分體現了沙俄對中國的巨大危害,最能證明林則徐 “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 的預言,B項正確;“攻占北京城,火燒圓明園” 的是英法聯軍,排除A項;“沙俄支持阿古柏” ,沙俄企圖通過支持阿古柏,進而控制新疆地區,但相比割占大量領土,其對中國的侵害程度在領土方面體現得不如割占 150 多萬平方千米領土直接和突出,不能最有力地證明預言,排除C項;“逼迫清政府賠償白銀 4.5 億兩” 是《辛丑條約》的內容,參與簽訂《辛丑條約》的是包括英、美、俄等在內的多個列強,并非沙俄單獨逼迫,不能突出沙俄對中國的主要威脅,排除D項。故選B項。12.A【解析】依據題干“鴉片戰爭后,統治階級與勞動群眾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尖銳。各地農民反抗斗爭不斷,社會動蕩不安,為太平天國運動提供了溫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說明了鴉片戰爭對清朝統治的影響,鴉片戰爭失敗加深了清政府的統治危機,太平天國運動因此爆發,A項正確;經過指的是事件的具體過程,起義爆發、軍事行動等,題干未提及,排除B項;影響指事件帶來的結果或變化,題干未涉及,排除C項;地位是對事件歷史意義的評價,題干未直接評價太平天國運動,排除D項。故選A項。13.D【解析】根據題干信息“不要錢漕,但百姓之田,皆系天王之田,每年所得米粒,全行歸于天王收去,每月大口給米一擔,小口減半,以作養生之資”,識可知,這種分配制度反映了對基本民生問題的重視,體現了樸素的公有理想,D項正確;農民的生產意愿,與農民生產相關,而題干內容反映的是分配制度,排除A項;社會救濟是指國家和社會對因各種原因陷入生活困境的公民提供物質幫助的制度,題干內容沒有涉及,題干內容反映的是分配制度,排除B項;享樂主義是一種追求快樂、樂趣和愉悅感的生活哲學或生活態度,題干內容沒有涉及,題干內容反映的是分配制度,排除C項。故選D項。14.A【解析】據題干“英法不僅出售先進的來復槍給清軍,派人幫助訓練清軍,甚至直接派兵參戰,讓太平軍吃了不少苦頭”和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鴉片戰爭后,英法列強為維護在華利益,選擇支持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這一舉動表明,太平天國不僅面臨清朝封建統治的鎮壓(反封建性質),還遭到外國勢力的直接干涉(反侵略性質),A項正確;太平天國自身仍是君主制,排除B項;題干強調列強主動鎮壓太平軍,而非太平軍主動打擊列強,排除C項;開啟了近代思想潮流閘門的是辛亥革命,排除D項。故選A項。15.A【解析】根據材料“太平天國控制長江中下游核心經濟區長達14年,導致清廷財政崩潰、八旗軍體系瓦解,迫使清廷啟用漢族官僚(如曾國藩、李鴻章)組建地方武裝,形成‘督撫專權’的政治格局”可知,漢族官僚擁有地方武裝,形成“督撫專權”的政治格局,成為強大的地方實力派,導致晚清中央集權的弱化,這表明太平天國動搖了清朝統治根基,A項正確;材料主旨反映太平天國動搖了清朝統治根基,沒有涉及對清朝經濟的影響,排除B項;太平天國抗擊洋槍隊,激發民族抗爭意識,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材料主旨反映太平天國動搖了清朝統治根基,甲午中日戰爭失敗后,《馬關條約》簽訂催生制度變革嘗試,D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16.(1)趨勢:上升;直接目的:改變正當中英貿易中,中國貿易的出超地位。(2)英雄人物和事跡:關天培在虎門戰役中英勇抗擊英軍,壯烈殉國;陳化成在吳淞戰役中堅守炮臺,力戰犧牲。(3)相同點:都集中在沿海地區。不同點:第二次鴉片戰爭開放的通商口岸從沿海地區延伸到了內地。影響:使中國的主權進一步喪失,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解析】(1).趨勢:根據材料“圖一英國輸入中國的鴉片激增表”可知,1795 - 1839 年這 40 多年間,鴉片輸入數量逐年上升。直接目的: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當時在正當中英貿易里,中國的茶葉、生絲、瓷器等產品很受英國等西方國家歡迎,大量出口,而英國的工業制成品在中國卻難以打開市場,所以中國長期處于貿易出超地位,大量白銀流入中國。英國為了改變這種對其不利的貿易狀況,獲取巨額利潤,便向中國走私鴉片,企圖通過這種罪惡的手段扭轉貿易逆差,掠奪中國的白銀。(2).英雄人物和事跡: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兩次鴉片戰爭期間,中國涌現出了眾多英勇抗擊外敵的英雄人物。比如關天培,他在虎門戰役中,面對英軍的猛烈進攻,身先士卒,親自指揮虎門炮臺的將士頑強抵抗。他堅守陣地,直至最后壯烈殉國,展現了中國軍人視死如歸、保家衛國的高尚氣節。還有陳化成,在吳淞戰役中,盡管年事已高,但依然堅定地堅守炮臺,率領將士們奮勇作戰,最終力戰犧牲。他們的英勇事跡體現了中國人民在面對列強侵略時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是中國近代史上抵御外侮的光輝典范。(3).相同點: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對比圖四鴉片戰爭形勢圖和圖五第二次鴉片戰爭形勢圖,從地理分布上看,相同點在于兩次鴉片戰爭中國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都集中在沿海地區。沿海地區交通便利,便于列強利用其海上優勢,進行商品傾銷和原材料掠奪。不同點: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鴉片戰爭開放的通商口岸從沿海地區延伸到了內地,像漢口、九江等長江沿岸城市被開放為通商口岸。影響: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使得列強的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內陸,中國的經濟、政治等方面受到列強更多的控制和影響,中國的主權進一步喪失,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也進一步加深,加速了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進程。17.(1)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2)主題: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抗爭。論述:19世紀中期,列強對中國發動了多次侵略戰爭。英國于1840-1842年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面對侵略,中國人民進行了頑強抗爭。林則徐虎門銷煙振奮人心,三元里人民自發抗英,太平天國運動更是沉重打擊了內外反動勢力。這些抗爭展現了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的堅定決心和不屈精神。【解析】(1)事件:根據時間“1840-1842年”,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發生的重大事件是鴉片戰爭,所以A是鴉片戰爭。依據時間“1851-1864年”,對應的是太平天國運動,所以B是太平天國運動。(2)小論文:此題為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從表格中林則徐虎門銷煙、兩次鴉片戰爭以及太平天國運動等內容來看,主要圍繞著列強的侵略以及中國人民的反抗,可提煉主題為“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抗爭”。論述分為列強侵略和中國人民反抗兩個角度,結合相關史實進行分析,列強侵略方面:1840-1842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1856-1860年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這些侵略戰爭使中國主權不斷喪失,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抗爭方面:面對列強侵略,中國人民奮起反抗。林則徐虎門銷煙顯示了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第一次自發的大規模抵抗外國侵略的斗爭;太平天國運動沉重打擊了清朝統治和外國侵略勢力。這些抗爭體現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示例如下:主題: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抗爭。論述:19世紀中期,列強對中國發動了多次侵略戰爭。英國于1840-1842年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面對侵略,中國人民進行了頑強抗爭。林則徐虎門銷煙振奮人心,三元里人民自發抗英,太平天國運動更是沉重打擊了內外反動勢力。這些抗爭展現了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的堅定決心和不屈精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