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3課 古代印度 課件(20張PPT)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3課 古代印度 課件(20張PPT)

資源簡介

(共20張PPT)
第一單元 古代亞非文明
第3課 古代印度
學習目標
1.通過種姓制度、佛教的創立和傳播,初步了解古代印度社會(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2.通過閱讀歷史地圖,了解印度河、恒河等的地理位置,了解古代印度發展的基本線索(時空觀念、歷史解釋);
3.了解古代印度文明,體會人類文明的產生有多個源頭,認識到大河流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地理環境
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亞次大陸
【跨學科縱橫】思考古代印度和現在的印度是同一概念嗎?有什么特點?
古印度≠今天印度
古代印度
現今印度
古代印度是一個歷史上的地理概念,是指今天的南亞次大陸,又稱為“印度半島”,包括現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不丹等國。在古代,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以印度作為自己的國名。
“一面圍山,三面環海”
哈拉帕遺址
摩亨佐﹒達羅遺址
次大陸:面積比洲小,在地理上或政治上有某種程度獨立性的陸地。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2.文明遺址:
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都是城市遺址。從遺址看這兩座城市的建設都經過精心規劃。城市分為上城和下城兩部分:上城是政治中心,有高大的公共建筑;下城是住宅區和工商業活動區,街道筆直寬闊垂直交叉,街區整齊劃一,有完整的下水道系統。
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現于印度河流域。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等早期文明遺址。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BC23世紀
BC324年
孔雀王朝統治時期基本實現統一
BC187年
BC1500年左右
BC18世紀
哈拉帕遺址
摩亨佐·達羅遺址
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北部出現許多小國
鼎盛時期
首都華氏城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來,從事農業生產
阿育王宣揚佛教
衰亡
早期文明
雅利安人
古印度文明沒有延續下去
3.文明發展歷程
首都華氏城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阿育王
阿育王宣揚佛教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4.國家出現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印度北部)
建立國家
雅利安人
5.鼎盛時期
時間:
國王:
發展:
首都:
①除半島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實現了統一
②農業和工商業都比較繁榮
華氏城——世界上最繁華,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前324年—前187年
阿育王
華氏城
結果:孔雀王朝統治時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時期。除半島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實現了統一。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5.文明成就
黃金之國
大象之國
阿拉伯數字
《摩訶婆羅多》 《羅摩衍那》
數學
文學
宗教
佛 教
婆羅門教
黃金之國
大象之國
數字之國
領域 具體成就
金屬冶煉
軍事
數學
文學
社會制度
宗教
最早發現和使用黃金,被譽為“黃金之國”
被稱為“大象之國”,象兵是古代印度的重要兵種
任務四:閱讀教材12-14,除了種姓制度,古印度還有哪些文明代表?
阿拉伯數字
阿拉伯數字
《摩訶婆羅多》 《羅摩衍那》
種姓制度
佛教
佛教
二、森嚴的種姓制度
1.由來;
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后,逐漸建立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史稱“種姓
制度”。
“種姓”一詞在印度的梵文中稱“瓦爾那”,意為膚色。
二、森嚴的種姓制度
2.目的:維護奴隸主貴族的利益,特別是婆羅門的特權
3.種姓制度的內容
1
3
2
最高等級,掌管祭祀,擁有神權
婆羅門
第二等級 ,掌管軍事和行政權力。
剎帝利
第三等級,從事農業、畜牧業和商業。
吠舍
4
首陀羅
從事農業、畜牧業、捕魚業、手工業,
要為前三個等級服務。
統治
階級
被統治
階級
被排除在種姓以外:最卑賤的“不可接觸者”——賤民
祭司貴族
國王、武士、官吏
農牧民、手工業者、商人
被征服者(奴隸)
二、森嚴的種姓制度
4、特點:
【材料研讀】閱讀材料并根據課本內容分析種姓制度的特點
材料一:瓦爾那的社會等級地位取決于其家庭出身,嚴格按照血統關系世襲。——培倫《印度通史》
材料二:出身低賤的人由于貪婪而從事高貴種姓的職業為生,國王應立即剝奪其一切所有,并處以流放。 ——《摩奴法典》(第十卷)第96條
材料三:不得以較低種姓氏與高級階層結婚,使高貴的血統受到污染。
——顏剛威《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歷史溯源》
①各等級世代相襲
②各等級之間貴賤分明,低等級的人不得從事高等級的人的職業
③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
實質:維護奴隸主特權的社會等級制度
等級世襲
貴賤分明
職業固定
實行內婚
《鄭和航海圖》
婆羅門
剎帝利
吠 舍
首陀羅
不可接觸者—賤民
低賤種姓的人如果用身體的某一部分傷害了高級種姓的人,就必須將那一部分肢體斬斷;如果是首陀羅辱罵了婆羅門,就要用滾燙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而高級種姓人的如果殺死了一個首陀羅,僅用牲畜抵償。
——《摩奴法典》
《摩奴法典》判決的標準一致嗎?
從中你看出種姓制度的實質是什么?
思考:種姓制度會帶來什么影響呢?
有利于鞏固統治,維持社會秩序;
積極
激化社會矛盾,阻礙社會進步。
消極
5.影響
二、森嚴的種姓制度
種姓制度在印度社會一直延續下來,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印度獨立后,雖然種姓制度在名義上被廢除,但仍有殘余。
三、釋迦牟尼創立佛教
1.初創佛教
(2)時間地點:
(3)創始人:
公元前6世紀
喬達摩·悉達多(釋迦摩尼)
(1)佛教產生的背景:
種姓制度激化了社會矛盾。隨著社會的發展,種姓制度日益引起人們的不滿,反對婆羅門特權的情緒不斷高漲。百姓生活困苦,社會矛盾尖銳。
(4)佛教的基本教義:
①反對婆羅門特權,提出“眾生平等”
②宣揚“忍耐順從”,得到國王和富人的支持
獲得上層統治者支持
獲得下層人民的支持
早期佛教的實質:古代印度統治者維護統治的工具。
釋迦摩尼佛像
三、釋迦牟尼創立佛教
①公元前6世紀,創立佛教。
②約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宣布佛教為國教。
③大約10世紀,佛教在印度的地位被印度教所取代。
公元2世紀時,婆羅門教進行了重組改造,組成新婆羅門教(即印度教),影響日益廣泛。
2.佛教在印度的發展
釋迦牟尼佛像
佛教四苦
(生、老、病、死)
阿育王石柱
(公元前303年至前232年)
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皇帝
信仰佛教的民眾日益增多,佛教一度成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三、釋迦牟尼創立佛教
3.佛教傳播
閱讀課本,結合地圖,指出佛教向外傳播路徑
時間:前三世紀后佛教開始外傳
作用:通過佛教的傳播,印度文化對周邊地區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古代印度(公元前3世紀)
中亞
中國
(公元前1世紀)
錫蘭
朝鮮、
日本
越南
緬甸、泰國、柬埔寨等
三、釋迦牟尼創立佛教
4.佛教與中國
敦煌莫高窟
中國古代佛教石窟藝術
大同云岡石窟
洛陽龍門石窟
中國古代佛教四大名山
山西五臺山—文殊菩薩
浙江普陀山—觀音菩薩
四川峨眉山—普賢菩薩
安徽九華山—地藏菩薩
三、釋迦牟尼創立佛教
活動與探究:這是一幅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亞非文明地圖,請回答:
(1)按從左到右的順序寫出古代文明的名稱,并寫出它們產生的大致時間。
(2)這些古文明是在什么樣的地理環境中發生和發展的?為什么?
古代埃及、公元前3500年;古代兩河流域、公元前3500年;
古代印度、公元前23世紀;古代中國、公元前21世紀;
大河流域。大河流域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土地肥沃,水源豐富,適合農業生產,為人類生存提供良好條件。
課堂小結
印度河流域
文明發源地
文明發展
歷程
早期文明: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
雅利安人侵入與定居
鼎盛時期:孔雀王朝
古代印度
創立:
公元前6世紀
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
教義:
眾生平等
忍耐順從
傳播:
公元前3世紀后
佛教
種姓制度
婆羅門
剎帝利
吠舍
首陀羅
不可接觸者
——賤民
隨堂訓練
1.下列示意圖能夠反映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是( )
A B C D
2.右圖所示的路線傳播的是( )。
A.佛教 B.阿拉伯數字
C.活字印刷術 D.基督教
D
A
隨堂訓練
3.斯塔夫里阿諾斯認為:“由于雅利安人有強烈的種族優越感,他們極力阻止與受他們鄙視的臣民混合,因而發展起四大世襲種姓的制度。前三個種姓是由雅利安人自己的職業等級組成,第四種姓留給達塞人(土著)。”材料表明古代印度種姓等級劃分的最主要依據是( )
A.職業 B.財產 C.種族 D.信仰
4.課本劇表演是課堂改革的一種重要形式。某歷史興趣小組編寫了一部關于古代種姓制度的劇本,其中不符合史實的場景是( )
A.剎帝利對婆羅門畢恭畢敬 B.婆羅門主持祭祀活動
C.首陀羅擔任官吏在辦案 D.吠舍在農田里勞動
C
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芦溪县| 江源县| 化州市| 祁阳县| 清流县| 湄潭县| 乌兰县| 武鸣县| 咸宁市| 洛浦县| 繁峙县| 湖州市| 镶黄旗| 芒康县| 民丰县| 宁河县| 那坡县| 河西区| 东宁县| 垦利县| 郯城县| 兴安县| 勐海县| 山丹县| 易门县| 四会市| 曲阳县| 壶关县| 蒙山县| 乌拉特中旗| 博乐市| 德保县| 仪陇县| 芜湖县| 新津县| 米林县| 辽源市| 岳阳市| 阳谷县| 三原县| 花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