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講 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與經濟一、選擇題1.周人青銅器銘文內容中最有特色、最多見的是“頌揚”。西周中期以后的銘文中大量出現臣下對君主的頌揚以及屬下對上司的頌揚,這些“頌揚”多見于冊命賞賜。但西周晚期以來,這種因冊命賞賜而發的頌揚逐漸消失。材料反映出周代 ( )A.禮樂制度逐漸消亡B.王權由強盛到衰落C.青銅鑄造業的變遷D.敬天保民思想丟失2.《<戰國策>書錄》記載:“暴師經歲,流血滿野。父子不相親,兄弟不相安,夫婦離散,莫保其命,湣然道德絕矣……貪饕無恥,競進無厭,國異政教,各自制斷。”這種情況 ( )A.打擊了舊的經濟政治秩序B.導致思想文化萬馬齊喑C.有利于區域專業性的生產D.催生了佛道盛行的局面3. (2024·河南高三聯考)春秋時期,齊桓公主持葵丘會盟,盟國相約“無忘賓旅(保護過往的賓客和商旅)”“無遏糴(保障彼此之間的糧食買賣順利進行)”;晉、楚弭兵之會,約定“同恤菑(農耕)危,備救兇患”。此類盟約 ( )A.強化了“工商食官”制度B.構建了全國性貿易網絡C.體現了政治統一的趨勢D.反映了小農經濟的落后4.“國人”是居住在城郭和郊區的民眾,是最底層的貴族;“野人”是居住在農村中的平民。西周時期“國人”能夠“執干戈以衛社稷”,而“野人”沒有資格當兵。春秋中后期,“野人”獲得當兵資格。這一變化的原因是 ( )A.華夏認同觀念產生B.鐵犁牛耕廣泛應用C.分封宗法制度瓦解D.諸侯爭霸戰爭不斷5.《管子·小匡》中有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中原諸侯國并舉的記述,并認為華夏(“中國”)居中,為五方的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觀念得到升華。這一記述反映出 ( )A.百家爭鳴的盛況 B.傳統秩序遭到破壞C.華夏認同的增強 D.社會矛盾不斷激化6.據《史記》記載:“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賞從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而秦國以軍功賜爵受田的做法更是打破了世祿、世業的傳統秩序,確認了轉移土地歸屬的合法手續。這反映出當時 ( )A.中央集權體制建立B.社會階層的新變化C.官僚政治產生發展D.世卿世祿制度確立7. (2024·陜西渭南模擬)春秋時期,魯、齊、衛、越等國都以農村公社共同體為單位來處理全國的土地和農業人口問題,二十五家為一社,“以社之戶口,書于版圖”。而戰國以后,以家戶為對象的戶籍制度開始成為國家對社區單位進行管理的主要辦法之一。這一變化反映出 ( )A.生產力發展影響戶籍管理B.宗法關系逐漸遭到破壞C.社區管理的模式開始出現D.國家權力延伸到了農村8.(2024·山東濰坊模擬)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成員身份由氏族(宗族)之人變成了在國家控制下的編戶齊民。戰國時期,將所有民眾置于國家名籍之上成為各國變革的主旋律。上述變化 ( )A.有利于大一統國家形成B.促使宗法觀念瓦解C.宣告了氏族社會的崩潰D.推動小農經濟產生9.(2024·湖南高三測試)戰國時期,以抗旱保墑為目的的“耕—耙—耢—壓—鋤”農業耕作體系和熟荒耕作與休耕制等,已成為北方旱地農業耕作技術體系中的重要內容和特色之一。這主要是因為 ( )A.鐵器和牛耕技術的推廣B.社會轉型的推動C.各國變法運動的影響D.文化下移的完成10. (2024·山東淄博模擬)戰國時期,人們廣泛使用“城”作為土地人口的計量單位,封地的大小往往不再用方圓多少來形容,如秦王用十五城求購“和氏璧”,商鞅被封為商君并且得到商於之地十五城。這說明 ( )A.社會生產持續發展B.分封制不斷強化C.兼并戰爭更加激烈D.土地國有制度廢除11.下表所示為先秦時期有關手工工匠的部分記載。據該表可知當時 ( )內容 出處工之子恒為工 《國語·齊語》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 《周禮·冬官考工記》工匠之子,莫不繼事 《荀子·儒效》A.政府壟斷了手工業的生產B.工匠人身依附關系明顯加強C.民營手工業發展受到限制D.生產技術傳承注重世代相襲12. (2024·江西南昌模擬)戰國時期,江淮地區有長松、文梓、楩、楠、豫樟,江漢魚、鱉、黿、鼉為天下饒,還有珠璣、犀、玳瑁、果、布等,吸引全國各地商人前來販運,“雖楚有材,晉實用之”。這反映江淮地區 ( )A.政治局勢相對穩定B.經濟有了長足發展C.商貿專門市場形成D.區域長途販運興盛13. (2024·山東青島模擬)李悝被魏文侯任命為相國,他編纂了《法經》。《法經》中的盜、賊、囚、捕四篇以打擊盜賊為主,雜篇涉及禁城(越城)、禁嬉(賭博)、禁徒(聚集)等對編戶齊民的治理。這說明李悝的《法經》( )A.旨在實現富國強兵B.打擊了貴族的勢力C.反映了中央集權的加強D.是封建成文法典的典范14.(2024·安徽高三檢測)晉國趙氏對畝制進行了改革,以二百四十步為畝的大畝制取代了周代以百步為畝的畝制。后來商鞅在秦國變法,廢井田,開阡陌,采用的就是這種新畝制,并以“一夫力余,地利不盡……百畝給一夫”。由此可知 ( )A.當時小農經濟尚未形成B.大畝制的采用適應時代變革C.商鞅側重于培養地主階層D.秦國農業生產力水平高于別國二、非選擇題15.(2024·山東淄博模擬)《管子·問》保存了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一份社會調查提綱。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一份社會調查提綱問死事(為國犧牲)之孤,其未有田宅者,有乎 問死事之寡,其餼廩(口糧)何如 問國之有功大者,何官之吏也 …… 問宗子(嫡長子)之收(庇護)昆弟者,以貧從昆弟者幾何家 余子仕而有田邑者,今入者幾何人 余子父母存,不養而出離者幾何人 問國之棄人,何族之子弟也 …… 問理園圃而食者幾何家 人之開田而耕者幾何家 所辟草萊有益于家邑者幾何矣 士之有田而不耕者幾何人 身何事 …… 問男女有巧伎,能利備用者幾何人 工之巧,出足以利軍伍,處可以修城郭補守備者,幾何人 問邑之貧人,債而食者幾何家 問人之貸粟米有別券者幾何家 ……——據《管子·問》整理(1)這份社會調查提綱反映了當時哪些社會現象 (2)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齊國進行社會調查的目的。參考答案1.B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西周中期以后的銘文中大量出現臣下對君主的頌揚以及屬下對上司的頌揚,但到西周晚期,這類頌揚逐漸消失,這反映出周王的影響力下降,王權逐漸衰落,故選B項。材料并未涉及人們的行為規范,沒有體現對等級秩序的破壞, 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青銅器銘文的內容,而非青銅鑄造業的變遷,排除C項;材料并未涉及遵循天意愛護百姓的思想,不能體現“敬天保民思想丟失”,排除D項。2.A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戰國時期社會動蕩,這對舊的奴隸制經濟和政治制度造成了沖擊,故選A項。戰國時期思想文化領域活躍,排除B項;明清時期,區域化的專業性生產出現,排除C項;魏晉南北朝時期,佛道盛行,排除D項。3.C 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時期諸侯國間通過會盟方式保護過往的賓客和商旅、保障糧食貿易,約定互幫互助、同恤災危,體現出當時各諸侯國加強了彼此之間的聯系,客觀上反映出政治上由分裂到統一的歷史趨勢,故選C項。會盟只是強調保障盟國間商業往來暢通,無法體現商業的屬性,排除A項;會盟發生在特定諸侯國區域內,并不是“全國性”的,排除B項;春秋戰國時期,小農經濟屬于先進生產方式,排除D項。4.D 解析:西周時期,“國人”作為最底層的貴族,有義務參與保衛國家的軍事活動,而“野人”作為平民,通常被排除在軍事義務之外。到了春秋中后期,隨著諸侯國之間的爭霸戰爭日益頻繁和激烈,為了擴充軍隊,各諸侯國開始放寬征兵的條件,使得原本沒有資格當兵的“野人”也獲得了參軍的資格,故選D項。華夏認同觀念與材料中“野人”獲得當兵資格無關,排除A項;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廣泛應用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春秋戰國時期分封宗法制度瓦解,但這與“野人”獲得當兵資格沒有直接關系,排除C項。5.C 解析:根據材料“認為華夏(‘中國’)居中”“‘五方之民’共‘天下’”可知,這一時期周邊的少數民族認為華夏居中,為五方的核心,這反映出當時華夏認同觀念的增強,故選C項。材料反映的是民族關系,百家爭鳴是文化現象,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當時的傳統秩序指的是分封制、宗法制及禮樂制度,由材料無法得出“傳統秩序遭到破壞”的結論,排除B項;社會矛盾是指社會各階級或階層之間的沖突,材料主要涉及民族關系,與社會矛盾無關,排除D項。6.B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這些做法反映了當時社會階層的新變化,改變了世卿世祿制下的階層劃分,故選B項。中央集權制改變了分封制下的中央與地方的關系,與社會階層變化不屬于同一范疇,排除A項;秦朝郡縣制取代分封制,意味著官僚政治產生,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C項;題干中的做法是在動搖世卿世祿制,而不是確立世卿世祿制,排除D項。7.A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戶籍制度開始成為國家對社區單位進行管理的主要制度之一,這說明社會生產力發展影響了戶籍管理,故選A項。戶籍制度的管理不涉及宗法關系,排除B項;社區管理的模式開始出現是現象,而非材料反映的本質問題,排除C項;春秋時期的農村公社共同體和戰國時期的戶籍管理均體現了國家權力延伸到了農村基層,因此,不能反映變化,排除D項。8.A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成員的身份逐漸脫離血緣宗族的控制,這加速了宗法血緣關系的解體和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轉型,為強化中央集權和促進國家統一奠定基礎,故選A項。材料所述做法有利于宗法制度的解體,但是宗法觀念至今存在,排除B項;氏族社會在原始社會末期向階級社會過渡時就已經解體,排除C項;材料信息與小農經濟的產生無關,排除D項。9.A 解析:材料中北方旱地農業耕作技術體系的重大突破,是當時生產力發展的結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戰國時期,隨著鐵器和牛耕技術的推廣,農業生產力水平得到提高,故選A項。社會轉型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而不是原因,排除B項;變法運動的發生是生產力發展所帶來的影響,不符合題干邏輯,排除C項;文化下移與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體系沒有必然關聯,排除D項。10.A 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戰國時期鐵農具的推廣使用,提高了生產力水平,隨著經濟的發展,諸侯國的土地規模和人口規模逐漸突破等級的約束,故選A項。封地逐漸突破等級的約束體現了戰國時期分封制受到沖擊而不是不斷強化,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諸侯國的土地規模擴大,實力逐漸增強,沒有體現兼并戰爭更加激烈,排除C項;題干僅提及諸侯國實力逐漸增強,沒有提及土地所有制的改變,排除D項。11.D 解析:根據材料“工之子恒為工”“述之守之”“莫不繼事”可知,先秦時期的手工業生產注重世代相襲,故選D項。材料并未提及政府對手工業的壟斷、民營手工業的發展狀況,排除A、C兩項;人身依附關系強調的是兩個不同主體之間的關系,材料并未提及工匠對國家的依附,排除B項。12.B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江淮物產豐饒,吸引了全國各地商人前來販運,說明江淮地區經濟有了長足發展,故選B項。戰國時期,戰亂頻發,政治動蕩,“政治局勢相對穩定”的說法錯誤,排除A項;商貿專門市場是指集中交易某一類商品的場所,材料未體現專門銷售,排除C項;區域長途販運興盛應該是在明清時期,排除D項。13.A 解析:李悝被魏文侯任命為相國,他編纂的《法經》涉及打擊盜賊和對編戶齊民的治理,這些規定都是為了實現富國強兵,維護魏國的長治久安,故選A項。材料未涉及打擊貴族勢力的內容,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排除C項;《法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比較系統的封建成文法典,但這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14.B 解析:材料反映了戰國時期大畝制始創于晉,發展于秦的史實。大畝制的實行增加了百姓實際上獲得的土地面積,適應了經濟發展的需要,故選B項。小農經濟形成于春秋戰國時期,排除A項;商鞅推行大畝制,直接授田于民,并非重點培養地主階層,排除C項;材料未指明別國生產力水平,由此無法得知秦國農業生產力水平高于別國,排除D項。15.(1)社會現象:撫恤對國家有功之人,獎勵軍功,世卿世祿制逐漸被打破;宗族內部關系削弱,宗法制度逐漸崩潰;農業與工商業得到發展;存在貧富分化現象;租佃及借貸關系出現;井田制逐漸瓦解。(2)目的:全面了解當時齊國的政治、經濟等狀況;為調整制定相關政策提供依據;實現富國強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