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講 秦漢時期的政治一、選擇題1.有學者在談及秦統一的原因時指出:“在秦人的價值評價中,沒有給道德倫理留下位置……內心修養或道德的自我反省,在這里是沒有必要的,需要的是對自我以外實際世界的探求和自身物質需要的索取。所以人們關心的是生產、作戰等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事務,而不注意仁義之興廢、禮樂之盛衰以及道德之完善。”該學者意在強調 ( )A.秦人汲取了法家強權的思想B.功利主義價值觀念助推秦的統一C.秦朝的國家組織力較為強大D.耕戰思想利于強化專制集權統治2.(2024·安徽黃山測試)秦朝沿襲商鞅時代的獎勵軍功制:殺敵一人者賜爵一級,可以任五十石之官;殺敵二人者賜爵二級,可以任百石之官。由此秦朝出現大批軍吏擔任地方官員的現象。此舉 ( )A.加劇了秦朝統治的暴政傾向B.標志著秦代官僚政治的形成C.推動了秦統一六國的步伐D.強化了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3.(2024·遼寧丹東模擬)秦朝建立后,在中央設立了博士官職。這些博士缺乏傳世文獻記載,今尚知名的只有17人,他們大多是儒生,其職責是“掌教弟子”“國有疑事,掌承問對”,但不參與政治決策,政治影響甚微。究其原因是 ( )A.百家爭鳴的延續B.治國理念的影響C.太學教育的發展D.制約皇權的需要4.秦統一后,建立御史府。御史府的官員被稱為御史大夫,相當于副丞相,御史大夫下設御史丞、御史中丞,下面又設15名侍御史。御史大夫和侍御史等官員都由皇帝直接任命,他們必須精通政治、法律和軍事等方面的知識。秦朝設立御史府旨在 ( )A.分散丞相權力 B.提高官員素養C.加強中央集權 D.服務君主專制5.(2024·江蘇揚州調研)秦朝推行文書制度,自郡一級自上而下行文,要求遵照執行。如果縣道屬曹不受命的話,則按下圖所示流程進行反饋,由縣、道向上行文報郡后進行責罰。對該制度解讀正確的是 ( )A.向上行文完全可以越級報送B.體現了文書流轉的科學規范C.郡縣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D.有助于行政命令的有效執行6.(2024·山西太原模擬)秦統一六國后,秦始皇先后平定了東甌、南越和閩越,設閩中、桂林、南海等郡,并謫遷一部分人到南越;秦始皇還在河套地區設置九原郡,并向此地大規模移民。這些舉措 ( )A.主要得益于交通工具的改進B.為秦統一六國奠定基礎C.旨在推動南北經濟文化交流D.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7.秦并天下后,從政治和文化兩方面整合“諸夏”,推動六國故民“秦人化”,力圖塑造新“秦人”認同。這一舉措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秦法與六國舊俗的沖突,以及秦帝國塑造認同的方式強硬,激起了六國故民的故國之思和反秦情緒,最終造成秦帝國的崩潰和新“秦人”認同的瓦解。據此可知,秦帝國崩潰是由于 ( )A.政治殘暴 B.法律法規嚴酷C.濫用民力 D.缺少文化認同8.(2024·河北高三調研)下表為漢初農民家庭的賦稅負擔狀況表。這 ( )家庭糧食總收入/石 賦稅負擔/石 賦稅支出占農業總收入的比例田畝稅 人頭稅 更賦 總計100 3—4 <4 <6 約13 13%A.體現了“與民休息”的政策B.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C.彰顯了“漢承秦制”的成效D.推動了封建租佃關系的發展9.漢武帝時期,一切文書、奏章、政令都由皇帝身邊的親信尚書、侍中等掌管,皇帝可以直接指揮他們,“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輻湊并進而歸命天子”。這反映出 ( )A.行政中樞權力變化B.三公九卿成為虛職C.文書傳遞系統形成D.君相矛盾得以緩和10.(2024·河北邯鄲模擬)學者閻步克認為,漢代士人習經術文法于家,在獲得輿論對其人品的好評之后,仕郡縣為佐吏掾屬,獲得基層經驗之后,才能以功次得到察舉;舉至中央,中央有經術、箋奏之試加以檢驗并授官,“試職”勝任者“典城牧民”。閻步克先生認為,漢代 ( )A.察舉制以考試為基礎B.官員選拔任用較為理性C.君主專制得到了加強D.官員監察注重品德才能11.根據《廣東通志》卷三十八《名宦志》所載,兩漢時任職嶺南的地方官員中有傳記的約有40人,而有儒言儒行的有30人。其中明確記載為博士弟子、學于太學和“通經”的有6人,舉茂才和辟召的有2人,舉孝廉的有13人。這 ( )A.表明儒學正統地位逐步確立B.說明朝廷推行因俗而治政策C.反映了嶺南士大夫勢力崛起D.體現了地方治理儒家化趨勢12.建武十五年(39年)六月,光武帝劉秀頒發“度田令”,檢查耕田與戶口實數,即對原有戶籍上的戶口、年紀進行核實,對墾田進行實地丈量。“度田令”是在承認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根據豪強地主擁有私有土地的多少而征收賦稅的。此舉意在 ( )A.增加政府的賦稅收入B.保障土地合法買賣C.減輕自耕農經濟負擔D.籠絡豪強地主勢力13.東漢后期,成千上萬的學生聚集于太學,儒生遍布于社會。“執法不撓、誅舉邪臣”的李膺成為士人交往的核心。一些士人和正直官員不滿現實,品評人物,抨擊時政,稱為“清議”。當李膺被誣陷為“黨人”而被罷免歸鄉時,“天下士大夫皆高尚其道,而污穢朝廷”。上述材料反映的政治斗爭出現的原因是 ( )A.儒學成為官方正統思想B.宦官專權導致政治黑暗C.綠林起義動搖漢朝統治D.中正官評定士人的品狀14.(2024·江蘇南通適應性考試)漢朝統治者在政治上不斷打擊各種擾亂鄉里的社會勢力,在經濟上防控土地兼并、扶持自耕農生產,在意識形態上以儒家思想改造鄉里社會風尚,在社會治理上重視以法治民、以德化民。這表明漢朝統治者 ( )A.試圖建立單一法治與吏治國家B.延續“休養生息”的治國理念C.注重構建穩固的鄉里社會秩序D.重視基層社會的自我更新二、非選擇題1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秦朝建立后,面臨如何對待各地區不同文化的問題,秦以吏、法、郡縣治東方,結果激起東方社會的反抗,其間包含區域文化的差異與沖突。由此,劉邦建立漢朝,一方面“承秦”,另一方面尊重東方社會之習俗,允許或默許東方王國不用漢法,從俗而制。在東方政策問題上,秦始皇想快速實現文化統一,劉邦則容忍不同區域文化存在,結果都不成功。這個時候,第三種方案出現了,這就是儒家學者提出的“德教”。因此,有學者認為:政治上結束戰國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結束戰國是在漢代。——摘編自樓宇烈《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西漢“在文化上結束戰國”的歷程。參考答案1.B 解析:由材料可知,該學者認為秦人的價值評價是秦統一的重要原因,即功利主義價值觀念推動了秦的統一,故選B項。材料主旨與法家強權思想無關,排除A項;材料僅涉及秦人的價值觀,不能說明國家的組織力較為強大,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強化專制集權統治,排除D項。2.A 解析:大批軍吏僅憑借軍功就可以擔任地方官員,秦朝政府對他們治理地方的能力沒有提出要求,這容易導致統治的暴政傾向,故A項正確。秦朝以郡縣制取代分封制,標志著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這與材料現象不符,排除B項;據材料關鍵詞“秦朝”可知,此時秦已經實現了統一,此舉“推動了秦統一六國的步伐”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秦朝大批軍吏擔任地方官員既有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也可能會對地方的治理和發展帶來一定的挑戰,D項表述并不全面、客觀,排除。3.B 解析:由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法家思想是秦朝的治國思想,以儒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強調“仁”和“禮”,儒家思想與法家思想格格不入,所以秦朝的儒生博士在當時沒有什么政治影響,這主要是受到秦朝治國理念的影響,故選B項。百家爭鳴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排除A項;太學教育最早出現在西漢,排除C項;秦朝的博士并不能制約皇權,其主要職責是充當政治顧問、管理文獻檔案、傳授經學等,排除D項。4.D 解析:據材料可知,御史府的主要官員都由皇帝直接任命,有利于加強皇帝對御史府的控制,從而使皇帝掌控監察等權力,進而為君主專制服務,故D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涉及御史大夫分散丞相權力的信息,排除A項;僅憑御史府的設置不能提高所有官員的素養,排除B項;中央集權強調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加強,御史大夫等是中央官職,體現不出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加強,排除C項。5.D 解析:據材料可知,秦朝的文書制度“自郡一級自上而下行文”,且郡的屬曹有權對不受命的縣道屬曹加以懲戒,這有助于行政命令的有效執行,故D項正確。材料中郡的屬曹對縣道屬曹的治理要經過縣、道,據此可知向上行文不可以越級報送,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文書制度中的流轉程序和對不受命的縣道屬曹的懲戒,而這一制度是否合理材料未呈現,排除B項;郡縣主要長官由中央直接任命,C項說法夸大,排除。6.D 解析:由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在邊疆地區設置郡縣、謫遷人口和大規模移民,有利于促進邊疆地區的開發,故選D項。題干中并未提及交通工具的改進與這些舉措之間的直接關系,排除A項;這些舉措發生在秦統一六國之后,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秦朝設置邊疆郡縣的主要目的在于鞏固國家統一,而不是推動南北經濟文化交流,排除C項。7.D 解析:秦帝國試圖塑造新“秦人”認同,但秦法與六國舊俗的沖突以及塑造方式強硬的問題,導致六國故民缺少文化認同,他們的反秦情緒被激起,最終造成秦帝國的崩潰,故D項正確。推行暴政、嚴刑峻法、濫用民力,都是秦朝速亡的原因,但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A、B、C三項。8.A 解析:由材料可知,漢初賦稅支出占農業總收入的比例是13%,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初統治者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田賦稅率大大降低,故選A項。漢初實行“編戶齊民”政策,并未減輕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排除B項;漢初“與民休息”的政策體現了黃老無為學說,而秦朝采用的是法家學說,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農民的賦稅繳納情況,而非租佃關系的情況,排除D項。9.A 解析:由材料可知,漢武帝通過中外朝制度,將一切文書、奏章、政令交由其身邊的親信,皇帝直接指揮內朝官員,把朝廷的大權集中在自己手中,說明行政中樞權力的變化,故選A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公權力有所削弱,但并沒有成為虛職,排除B項;文書傳遞系統是一種專門用于處理和組織內部文書傳遞和管理的系統,排除C項;D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0.B 解析:材料提及漢代士人被任用為官員,首先要“習經術文法于家”,“獲得輿論對其人品的好評”,要有基層“佐吏掾屬”的經驗,才能得到察舉,經過中央的多層考察后才能“典城牧民”,這說明漢代對官員的選拔任用較為理性,故選B項。“考試”不符合史實,應為“孝廉”,排除A項;“君主專制得到了加強”不符合題意,與材料側重漢代官員選拔相悖,排除C項;材料主旨是“選拔任用”官員,而不是“監察”官員,排除D項。11.D 解析:由材料可知,兩漢時任職嶺南的地方官員中,以儒家思想作為自己行為規范和精通儒學的太學生、博士子弟占了絕大多數,這體現了地方治理儒家化的趨勢,故選D項。材料體現的是學在國家治理的作用,而不是儒學正統地位的逐步確立,排除A項;朝廷推行因俗而治政策的說法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項;嶺南士大夫勢力崛起的說法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12.A 解析:由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劉秀頒發“度田令”,旨在查出隱匿田產、人口,增加政府的賦稅收入,故選A項。“度田令”不涉及“土地買賣”,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向農民征收賦稅的信息,無法根據材料判斷自耕農經濟負擔的變動情況,排除C項;“度田令”針對的是豪強地主的土地兼并、隱匿田產、漏稅等行為,“度田令”的頒發限制和打擊了豪強地主,排除D項。13.B 解析:材料中描述了東漢后期一些士人和正直官員不滿現實,品評人物,抨擊時政,形成了“清議”之風。當李膺被誣陷為“黨人”而被罷免歸鄉時,“天下士大夫皆高尚其道,而污穢朝廷”。這些情況反映了東漢后期宦官專權導致政治黑暗,士人階層試圖通過“清議”來抨擊時政和宦官專權,故選B項。儒學成為官方正統思想是漢武帝時期,與材料中“士人和正直官員不滿現實”無關,排除A項;綠林起義是在王莽統治時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中正官評定士人的品狀”指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的九品中正制,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14.C 解析:漢朝統治者在政治上采取的措施,有助于維護社會穩定,防止地方勢力的崛起威脅中央政權;在經濟上采取的措施,有利于保障農民的利益,從而促進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在意識形態上推廣儒家教育,可以引導人們遵守社會規范,促進社會和諧;在社會治理上通過法律和道德教育來規范人們的行為,維護社會秩序。這些措施體現了漢朝統治者對構建一個穩定、有序的鄉里社會的重視,故選C項。A、B兩項說法片面,排除;D項說法錯誤,材料體現了政府對基層社會的引導和控制,而非基層社會的自我更新,排除。15.歷程:漢承秦制,力圖維護國家統一。漢初統治者尊奉黃老無為思想,采取“與民休息”政策,在地方上采取郡國并行制,造成諸侯王勢力過大等問題,未能消弭區域文化的差異。漢武帝頒布“推恩令”,成功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實現了政治上的統一,為區域文化的整合提供了政治基礎;漢武帝采取改革幣制等經濟舉措,有利于各地經濟聯系增強,為區域文化的交融提供了經濟基礎;漢武帝尊崇儒術,確立了儒學的正統地位。通過上述舉措,西漢最終實現了思想文化的統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