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講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經濟與文化一、選擇題1.(2024·湖南長沙模擬)三國時期的田莊,多以屯、營等軍事編制單位或堡、寨等軍事建筑外觀來命名;東晉南朝時期的田莊則多稱為別墅、田園。這一變化客觀上反映出 ( )A.政局的穩定性有所加強B.士族勢力受到削弱C.大土地所有制繼續發展D.商品經濟發展遲滯2.《史記》載:“楚越之地,地廣人希,飯稻羹魚”;《晉書》中記載江南“昔年食白飯,今年食麥麩”;南朝《宋書》中則描繪了江南“又田非疁水(水田),皆播麥菽”的景象。據此可知,江南地區 ( )A.農業發展超過北方B.成為全國經濟重心C.農業商品化程度高D.飲食結構漸趨改變3.據記載,孫吳以前,揚州地區主要種植水稻。318年,東晉元帝下令在揚州等地推廣種麥,秋天播種,來年夏天收獲,“繼新故之交,于以周濟,所益甚大”。這說明,晉元帝此舉 ( )A.促進了游牧民族封建化B.促成了北方民眾的南遷C.實現了經濟重心的南移D.提高了耕地使用的效率4.(2024·北京東城區模擬)南朝時期,劉宋政權為彌補“錢荒”而鑄造二銖錢,與古錢(漢五銖錢等)等價使用,但民間紛紛盜鑄二銖錢,引發混亂。齊、梁、陳政權也都進行過類似改革。南朝時期的鑄幣改革( )A.滿足了“土斷”政策的需要B.從側面反映了南方經濟發展C.有利于結束南北分裂局面D.為紙幣的發行提供有利條件5.北魏占領淮河流域以后,江淮地區南北貿易頻繁。北魏邊緣州郡官員“皆無防寇御賊之心,唯有通商聚斂之意”。南朝梁“郁州(江蘇連云港)接邊陲,民俗多與魏人交市”。當時,南北貿易的增多 ( )A.得益于國家統一局面的出現B.推動了區域經濟的互補發展C.消除了南北之間的經濟差異D.改變了傳統的經濟重心格局6.匈奴建立的漢趙政權皇帝劉曜曾規定“非宗廟社稷之祭不得殺牛,犯者皆以死論”;北魏孝文帝曾詔“六月庚午,禁殺牛馬”,孝明帝亦重申“殺牛禁”。這主要反映出該時期這些少數民族 ( )A.牛耕技術的發展 B.治國思想的固化C.政權更迭的頻繁 D.經濟結構的變化7.485年,北魏孝文帝頒布均田令,次年頒行三長制,使租調制由曹魏時期的“以戶計征”變為“以丁計征”。這一變化 ( )A.加重了農民負擔B.推動了均田制的實施C.促進了民族交融D.打擊了豪強地主勢力8.(2024·重慶高三檢測)南朝梁武帝即位之初便組建治禮機構,該機構歷時11年制定出涵蓋國家、社會和人民生活的禮儀體系。梁武帝還修建了很多寺廟,其中有兩座以其父母名字命名,他每月都親自去祭拜。這說明 ( )A.梁武帝倡導儒家思想B.民族交融趨勢加強C.南朝時三教合歸于儒D.五代時期社會動蕩9.(2024·福建南平月考)魏晉時期的玄學以老子和莊子思想為基礎,進行理論上的延伸,彌補儒學的不足。魏晉的士風以人性的自由和真實為主,道家的“逍遙”就符合這一理念,“道”成為當時士大夫追求的最高理想。這表明魏晉玄學 ( )A.旨在探討社會現實問題B.沖擊了士族門閥政治C.改變了儒學的正統地位D.便于道家學說的宣揚10.魏晉時期,佛教造像中的菩提樹并不都以印度造像中的畢缽羅樹為原型,而多以被視為得道長生的靈芝為原型。這反映了當時 ( )A.佛道相互融合的趨勢B.佛教漸趨本土化的現象C.佛教得到官方的支持D.雕塑技術取得重大進步11.(2024·福建漳州模擬)魏晉南北朝時流行的楷書追求形體方正,而行書和草書追求快速書寫,大量使用了連筆。這些均與秦漢時期篆書的瘦長、隸書的扁平形成了鮮明對照。這一變化的前提條件是 ( )A.教育的進一步發展B.士人群體不斷壯大C.學術氛圍較為寬松D.新書寫載體的推廣12.魏晉時期,江南地區壁畫通常以風景、生活為表現內容,而中原地區的壁畫往往以歷史和宗教為主題。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南北朝時中原地區的壁畫也開始呈現更多的世俗主題,如日常生活、風景和肖像。這反映出 ( )A.佛教文化在中原地區的衰落B.江南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融C.社會變遷對藝術創作的影響D.壁畫藝術在中原地區的復興13.(2024·福建高三月考)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逐漸形成了一個抄書的高潮,還涌現了一批靠抄寫養家甚至為官的抄書人,如闞澤、陶弘景、王僧孺、劉芳等。這一現象的出現主要得益于 ( )A.官府對文化的控制B.書法藝術的繁榮C.造紙術的不斷推廣D.儒學教育的發展14.賈思勰《齊民要術》的卷九中專門列有《炙法》篇,對胡人的烹飪方法“炙”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如“取好白魚肉,細琢……灸之”,還有用“炙法”來烹飪家畜、家禽等的記載。這些記載體現了 ( )A.飲食習俗胡化成為主流B.民族交往促進文化交融C.人口流動加快南方開發D.政治改革推動習俗變遷二、非選擇題1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國”,是人類文明中延續最長久的一個共同體。維系這個共同體的,不是靠單一的族群,不是靠單一的語言,不是靠單一的思想,不是靠單一的信仰,不是靠單一的文化。因能容納,而成其大;因能調適,而成其久。維系“中國”這個觀念的真正力量,可能來自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經濟導致的互相溝通和互相依賴;第二,皇權統治下依舊保持的上下流動;第三,以視覺符號為基礎的文字系統超越了語言的間隔,使得文化得以賡續。這三個方面,使得中國的廣土眾民,始終保持著流動,始終進行著融合,使中國文化只有逐漸的變化,而沒有突然的斷裂,使得“中國”的觀念,可以長期保持。——摘編自[美]許倬云《說中國:一個不斷變化的復雜共同體》從材料中提取歷史信息,擬定一個論題,結合中國史知識予以論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表述清晰。)參考答案1.A 解析:據材料可知,東晉南朝時期的田莊名稱相比三國時期更加具有生產生活氣息,軍事防御色彩明顯減弱,這在客觀上反映出當時南方地區的社會政治局勢逐漸穩定,A項正確。當時,士族以田莊經濟為基礎,田莊經濟的漸趨穩定有利于增強士族勢力,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大土地所有制繼續發展,排除C項;材料只介紹了田莊經濟的發展情況,并未對商品經濟發展程度進行介紹,排除D項。2.D 解析:據材料可知,史料記載變化反映了江南地區飲食結構由以稻米為主向多元化發展,D項正確。 材料僅體現江南地區農業的發展,未提及北方的農業發展,無法判斷其超過北方,排除A項; 據所學可知,江南地區成為全國經濟重心是在宋元時期,B項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 材料描述的是飲食結構的變化,并未涉及農業商品化程度,排除C項。3.D 解析:據材料可知,東晉元帝在南方推廣小麥種植,有助于稻麥復種制在南方的推廣,有利于提高耕地的使用效率,D項正確。東晉時期揚州地區居民主要為漢族,并未促進游牧民族封建化,排除A項;小麥在南方的種植與推廣,得益于北方民眾的南遷,B項顛倒了因果關系,排除;經濟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宋元時期,C項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4.B 解析:據材料可知,二銖錢的鑄造或盜鑄源于“錢荒”,這說明當時經濟活動頻繁,市場上對貨幣的需求增長,從側面反映了南方經濟發展,B項正確。“土斷”政策是東晉時期實行的戶籍管理制度,與南朝時期的鑄幣改革沒有直接關系,排除A項;材料只涉及南朝時期的鑄幣改革,沒有涉及北方的信息,排除C項;紙幣最早是在北宋時期發行的,與材料時間相距久遠,該改革并不能為紙幣的發行提供有利條件,排除D項。5.B 解析:據材料可知,南北貿易的頻繁,能夠使南北雙方在物資、技術等方面互通,推動區域經濟的互補發展,B項正確。當時南北朝處于對峙時期,國家并非統一,排除A項;南北貿易雖能促進交流,但不可能消除南北之間長期存在的經濟差異,排除C項;經濟重心格局的改變是受多種因素長期作用的結果,當時南北貿易的增多并不會改變傳統的經濟重心格局,排除D項。6.D 解析:據材料可知,匈奴漢趙政權和北魏政權頒行禁止殺牛、馬的政策,體現出其對牛、馬的重視,反映了少數民族經濟由游牧經濟向農耕經濟的轉變,即其經濟結構的變化,而不是牛耕技術的發展,D項正確,排除A項。這時少數民族政權逐漸封建化,學習儒家思想,治國思想并未固化,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政權更迭,排除C項。7.D 解析:據材料可知,“以丁計征”的規定,使得豪強大族難以再通過隱匿人口來減少納稅,這無疑增加了豪強大族的經濟負擔,從而打擊了豪強地主勢力,D項正確。這一變化有一定均賦意義,有利于減輕農民負擔,排除A項;均田制是租調制的前提和基礎,而不是結果,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民族交融的內容,排除C項。8.A 解析:據材料可知,梁武帝建立治禮機構以制定禮儀體系,還以父母名字命名寺廟,說明梁武帝倡導儒家禮儀思想,故選A項。材料描述的是梁武帝倡導儒家思想,沒有民族交融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隋朝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排除C項;材料時間是南北朝時期,不是五代時期,排除D項。9.D 解析:據題干信息可知,魏晉玄學主張人性的自由和真實,符合道家的“逍遙”理念,結合材料“‘道’成為當時士大夫追求的最高理想”可知,魏晉玄學的興起便于道家學說的宣揚,故選D項。 魏晉玄學崇尚清談,不關心社會現實問題,排除A項;魏晉玄學是士族門閥政治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不能沖擊士族門閥政治,排除B項;C項不符合史實,排除。10.B 解析:據材料可知,魏晉時期,佛教造像中的菩提樹多以靈芝為原型,說明了佛教適應中國文化,反映了佛教發展的本土化趨勢,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道教吸收融合佛教,未體現佛道相互融合的趨勢,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官方態度及雕塑技術,排除C、D兩項。11.D 解析:據材料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漢字發展為自覺的書法藝術,此時期,造紙術得到改進,紙張成為書寫的主要載體,為書法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條件,故選D項。材料反映的是漢字藝術性的增強,教育在魏晉時期沒有顯現出突破性的發展,因此不能作為書法藝術發展的前提條件,排除A項;士人群體的不斷壯大是書法藝術發展的主觀因素,前提條件強調的是客觀因素,排除B項;學術氛圍較為寬松不是只有魏晉時期才具有的社會特征,因此不能作為魏晉時期書寫字體更加豐富的前提條件,排除C項。12.C 解析:據材料可知,從魏晉到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壁畫主題從歷史和宗教轉向世俗生活、風景和肖像。這種變化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變遷,包括人們的生活方式、審美觀念等方面,從而影響了藝術創作的內容和風格,C項正確。材料只是指出了壁畫主題的轉變,并未提及佛教文化在中原地區的衰落,排除A項;雖然材料提到了江南地區和中原地區壁畫的不同主題,但并未明確指出兩種文化之間的交融,排除B項;材料只是指出了壁畫主題的轉變,并未提及壁畫藝術在中原地區的復興,排除D項。13.C 解析:據材料可知,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紙張的普及帶來的是文人著書的熱情,這使得各類圖書、繪畫等更趨繁盛,由此還形成了一個抄書高潮,通過人工抄寫復制文本,各類典籍得到廣泛傳播,故選C項。文化控制與材料中“抄書高潮”不相關,排除A項;材料描述的是抄書,而非書法藝術,排除B項;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受到挑戰,出現三教并行的態勢,排除D項。14.B 解析:據材料可知,《齊民要術》記載了胡人的烹飪方法,而胡人的烹飪方法是通過民族交往傳入的,說明民族交往促進文化交融,故選B項。材料僅是記載了胡人的烹飪方法,不能說明這種飲食習慣在社會上的地位,排除A項;《齊民要術》體現的主要是北方的生產技術知識,不能說明南方開發,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政治改革,排除D項。15.[示例]論題:開放包容的民族精神維系“中國”共同體的延續。論述:“中國”共同體的延續實質上是古代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和鞏固的歷程,這得益于中華民族開放包容的民族精神。在文化方面,歷史上少數民族與漢族交融頻繁,以北魏孝文帝改革為代表的少數民族積極學習漢族文化,推動本民族的漢化。同時,中原漢族也吸收各少數民族的先進文明,在民族交融的過程中推動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在思想方面,董仲舒將傳統儒學與諸子百家的思想糅合,確立了儒學主流思想的地位。隨著漢代以來佛、道的發展,魏晉時期儒、佛、道三教合流的發展趨勢出現,為宋明理學的產生奠定了重要基礎,在不同思想的交融中豐富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可見,中華民族開放包容的民族精神推動著統一多民族的“中國”不斷發展,是維系“中國”共同體的重要因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