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8講 隋唐時期的政治變革 -2026屆高中歷史一輪微專題特訓(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8講 隋唐時期的政治變革 -2026屆高中歷史一輪微專題特訓(含答案)

資源簡介

第8講 隋唐時期的政治變革
一、選擇題
1.608年,隋煬帝“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余萬,開永濟渠……北通涿郡”。611年,隋煬帝征遼東,自江都乘龍舟,直達涿郡,全程400多千米,僅僅用了50天,出動軍隊100多萬人,后勤供輸主要沿著這條水道北運。由此可見,永濟渠的開鑿意在(  )
A.實現南糧北調穩固統治
B.為遷都涿郡創造條件
C.強化對北方的軍事控制
D.提高大運河通航能力
2.(2024·湖南永州模擬)下圖為隋唐時期隋唐大運河沿岸的大型糧倉示意圖,據圖可知 (  )
A.朝廷開始建立常平倉制度
B.經濟重心南移趨勢明顯
C.政府重視糧食的官方儲備
D.民間倉儲建設之風盛行
3.(2024·廣東廣州模擬)唐高祖、唐太宗先后詔修史書,于貞觀十年(636年)修成《梁書》《北齊書》等。《梁書》認為南齊敗亡是末代統治者“掊克聚斂,侵愁細民”所致;《北齊書》認為“齊氏之敗亡,蓋亦由人,匪唯天道也”;《隋書》認為隋亡是因為隋煬帝“驕怒之兵屢動,土木之功不息”。由此可知,唐朝統治者 (  )
A.宣揚君權神授 B.重視民生
C.鼓勵秉筆直書 D.虛美隱惡
4.唐朝初年,李素立因犯顏直諫,依法辦事,遂擢授侍御史;孫伏伽也因“既懷諒直,宜處憲司”,由舊隋小吏而晉升為新唐治書侍御史。貞觀年間,權萬紀以“悻直廉約”,自潮州刺史擢為治書侍御史。上述現象說明唐朝初年 (  )
A.監察官員選任注重品格
B.監察制度不斷創新
C.中央官制趨于成熟完善
D.君臣矛盾較為尖銳
5.下表所示是唐詩中關于女子著戎裝的描寫(部分)。這可以反映出,這一時期 (  )
描寫 出處
軍裝宮娥掃眉淺 李賀《十二月樂辭》
樓下公孫昔擅場,空教女子愛軍裝 司空圖《劍器》
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嚙黃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墜雙飛翼 杜甫《哀江頭》
A.社會風氣崇尚剛毅
B.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
C.華夏認同觀念增強
D.中外文化交流十分頻繁
6.807—889年,共有高級文官25人出任西川節度使,其中武元衡、段文昌、杜元穎、李固言等10人以宰相出鎮成都,形成“碩德名儒”節度使局面。這一局面的出現 (  )
A.有利于中央集權體制的發展
B.說明唐朝中樞機構出現異化
C.得益于藩鎮割據問題的解決
D.是唐朝滅亡的重要原因
7.(2024·山西忻州聯考)唐朝中后期軍事行動比較多,每逢有重大軍事行動,朝廷都會向各地征調兵馬,此時各地藩鎮都會借戰爭的名義來向朝廷邀賞。很多節度使在戰爭期間也常常散發錢財賞賜軍隊,甚至出私財賞賜將士們。這些做法 (  )
A.加劇了地方軍隊的腐敗
B.消解了中央與藩鎮的矛盾
C.增強了地方藩鎮的實力
D.充分體現了募兵制的優勢
8.831年,吐蕃內亂,其大將悉怛(dà)謀攜維州投奔西川節度使李德裕,時任宰相牛僧孺認為“吐蕃之境,四面各萬里,失一維州,未能損其勢。比來修好,約罷戍兵,中國御戎,守信為上”。唐文宗于是令李德裕撤出維州,悉怛謀遭遣返后被吐蕃處死,“德裕由是怨僧孺”。這反映了 (  )
A.唐朝邊疆政策的保守性
B.唐朝內部政治斗爭激烈
C.唐朝民族關系的復雜性
D.唐朝外交注重守信原則
9.后梁太祖朱溫早年參加黃巢起義,投降唐朝后以汴州為據點逐漸擴大勢力,后廢唐自立建后梁;因鎮壓黃巢起義有功而獲封隴西郡王的李克用長期割據河東,后其子滅后梁建后唐;地方上抵抗起義軍的地主土豪武裝,后建立南方十國。上述材料主要說明 (  )
A.農民起義深刻影響唐末五代政局
B.藩鎮割據導致了唐朝的土崩瓦解
C.唐末戰亂推動藩鎮割據局面形成
D.宋朝的首要任務是消滅農民起義
10.唐朝科舉考生在“省試及第”后,須參加吏部的考核,合格后才能授官。考核的項目是“身(體貌豐偉)、言(言辭辯證)、書(楷法遒美)、判(文理優長)”。此舉 (  )
A.體現了人才選拔的公正性
B.有利于提升官員的綜合素質
C.反映了人才來源的廣泛性
D.引發了民眾日常健身的熱情
11.(2024·陜西商洛模擬)唐文宗即位后,在恢復對節度使州縣官吏考課的同時,還命諸道節度觀察使在離任當天要詳細地寫明交接文狀,限令新任節度觀察使到任一個月以后分析上奏,評定考績優劣。上述規定 (  )
A.提高了君主專制的決策效能
B.奠定了中央集權的制度基礎
C.消除了藩鎮割據的嚴重隱患
D.有利于地方政務的有序運行
12.(2024·湖北武漢模擬)《大唐開元禮》是唐代五禮制度中各種儀式的儀注,《唐六典》是唐代各官府機構設置、人員構成及其執掌的規定。這兩部書都是唐玄宗營造盛世的產物。唐玄宗組織編纂《大唐開元禮》與《唐六典》的目的是 (  )
A.提高官員文化素質 B.彰顯統治合法性
C.樹立本朝典制權威 D.完善三省六部制
13.唐代諸多地域性禮儀活動,通常涉及鄉村耆老與正長等鄉族權威人士的參與。在某些情況下,他們的地位顯得尤為關鍵。例如,在每年的鄉飲酒禮中,通常由刺史或縣令擔任主人,而由鄉村中德高望重的長者擔任重要角色。這一做法 (  )
A.強化了與中央的聯系 B.助長了藩鎮勢力
C.推動了儒學全面復興 D.有助于社會教化
14.(2024·湖北武漢調研)據《唐六典》記載,唐開元年間“凡三十里一驛,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履行遞送官文、烽火通信、接送官吏、運輸物資等職責,并設館驛使監察全國驛站。驛站及館驛使的設置,反映了這一時期唐朝 (  )
A.強化專制統治 B.預防內部叛亂
C.重視地方治理 D.建立監察體系
二、非選擇題
15.(2024·河南洛陽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舉制的產生,是中國古代社會內部矛盾發展與官吏選拔制度自我更新的結果。東晉以后,九品中正制完全成為士族維護特權的工具,對中央集權構成一定的威脅。這既埋沒了有才德的寒士,也將士族子弟引向歧途。南北朝后期,世族走向衰落,庶族勢力發展壯大,要求獲得更多參與政權的機會。統治者為了加強皇權,擴大政權的人才基礎,也需要破除九品官人法,將人才選拔權力收歸中央。就選拔人才制度的形式而言,隋唐時期的科舉制與兩漢時期的察舉制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有著一定的淵源。舊制度的合理因素為新的人才選拔制度的產生準備了條件。
——摘編自李憑《北朝研究存稿》等
材料二 科舉制將選官權集中到朝廷,有利于封建專制主義國家擴大其統治基礎。它為庶族學子乃至貧寒子弟打開仕進之門,使官僚集團得以不斷擴充更新,鞏固了封建統治。科舉考試有固定的考試內容,士子必須熟諳儒家經典,無形中加強了思想的統一。但是,科舉制片面地以文章、詩歌為衡量標準去選官,必然將學子引到一味追求空談泛論的方向,特別是八股文等模式固定的體裁,只會使人的思想僵化。
——摘編自林甘泉、張海鵬等主編《從文明起源到現代化——中國歷史25講》等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科舉制度產生的背景。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評價科舉制度的利弊。
參考答案
1.C 解析:據材料可知,隋煬帝的行動主要是為了征遼東,強化對北方的軍事控制,C項正確。開挖永濟渠主要是將其作為軍事交通道路,而不是實現南糧北調這一經濟功能,排除A項;隋朝沒有遷都,都城一直在長安,排除B項;開挖永濟渠并不僅僅是為了提高大運河的通航能力,還有北方的軍事需要,排除D項。
2.C 解析:據材料可知,隋唐時期大運河沿岸建立了許多大型糧倉,說明政府重視糧食的儲備,C項正確。漢朝建立常平倉制度,積谷備倉,調節糧價,排除A項;隋唐時期經濟重心和政治中心仍然在北方,排除B項;當時,大運河沿岸的大型糧倉主要由政府出面建設,排除D項。
3.B 解析:據材料可知,唐朝統治者在修史中,都關注到了統治者對百姓的剝削和濫用民力導致國家敗亡,這體現了唐朝統治者對民生問題的重視,從中吸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B項正確。材料中,唐朝所修的幾部史書均強調了南齊、北齊、隋朝的敗亡是由于統治者自身,沒有體現宣揚君權神授的意圖,排除A項;材料重點在于強調統治者的行為與國家興衰的關系,而不是鼓勵秉筆直書這一修史態度,也沒有對唐朝自身進行虛美,不存在隱惡的情況,排除C、D兩項。
4.A 解析:材料表明,李素立、孫伏伽、權萬紀等人都具有剛正不阿、廉潔奉公等優秀品格,因此被擢升為監察官員,說明唐朝初年監察官員選任注重品格,A項正確。材料主要強調的是監察官員的選任標準,而非監察制度的創新,排除B項;材料僅涉及監察官員的選任,不能由此得出中央官制趨于成熟完善的結論,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君臣矛盾較為尖銳,排除D項。
5.A 解析:據材料可知,當時社會對女子著戎裝這種帶有剛毅氣質的形象是認可甚至崇尚的,反映出社會風氣崇尚剛毅,A項正確。僅從女子著戎裝這一現象不能直接得出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華夏認同觀念,排除C項;材料未提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情況,排除D項。
6.A 解析:據材料可知,這些“碩德名儒”較之武將,在地方上更能貫徹中央的政令和意圖,有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從而有利于中央集權體制的發展,A項正確。宰相出鎮地方只是一種人員的調配和任用方式,并不意味著唐朝中樞機構出現異化,排除B項;當時并沒有解決藩鎮割據問題,C項說法與史實不符;西川地區的“碩德名儒”節度使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穩定地方,并非唐朝滅亡的重要原因,排除D項。
7.C 解析:據材料可知,各地藩鎮借戰爭名義向朝廷邀賞,以及節度使出私財賞賜將士,都有助于增強藩鎮軍隊對藩鎮將領的忠誠度,同時也會使藩鎮軍隊的實力得到一定的增強,C項正確。材料中藩鎮節度使散發錢財賞賜軍隊,主要目的是激勵士氣、籠絡軍心,而非導致軍隊腐敗,排除A項;藩鎮借戰爭邀賞及節度使出私財賞賜將士的行為,只是一種暫時的利益交換,并沒有從根本上消解中央與藩鎮的矛盾,排除B項;材料中藩鎮的這些做法主要體現的是藩鎮勢力的擴張和對自身實力的增強,而非充分體現募兵制的優勢,排除D項。
8.B 解析:材料中牛僧孺和李德裕在對待維州問題上產生分歧,唐文宗的決策導致李德裕對牛僧孺產生怨恨,反映出唐朝內部政治斗爭激烈,B項正確。材料重點并非邊疆政策的特點,而是朝廷內部的不同意見分歧,排除A項;材料主要體現的是唐朝內部對于維州事件的處理分歧,而不是唐朝民族關系本身的復雜情況,排除C項;雖然唐朝遣返悉怛謀是出于守信,但這只是牛僧孺的個人主張,且從長遠來看這一決策并不明智,不能就此說明唐朝外交注重守信原則,排除D項。
9.A 解析:材料中,朱溫參加黃巢起義后又降唐并建立后梁,李克用鎮壓起義后長期割據并由其子建后唐,地方地主土豪武裝抵抗起義軍后建立南方十國,這些都表明農民起義對唐末五代的政治格局產生了深刻影響,A項正確。材料重點強調的是農民起義對政治格局的影響,而非單純強調藩鎮割據導致唐朝瓦解,排除B項;藩鎮割據局面在唐朝后期就已形成,并不是唐末戰亂推動其形成的,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宋朝的情況,排除D項。
10.B 解析:據材料可知,唐朝通過這些考核項目,能夠選拔出綜合素質較高的官員,有利于提升官員的整體素質,B項正確。吏部對科舉及第者的考核要求,主要是從多方面考察其是否具備為官的基本素質,而非重點強調人才選拔的公正性,排除A項;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對科舉及第者的考核內容,未體現人才來源的廣泛性,排除C項;D項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
11.D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唐文宗對節度使的考課要求,有利于規范地方官吏的行為,加強對地方的管理,從而使地方政務能夠有序運行,D項正確。材料中唐文宗的規定與君主專制的決策效能并無直接關聯,排除A項;中央集權制度基礎在秦朝就已奠定,排除B項;C項說法與史實不符,藩鎮割據問題在唐朝后期一直存在,排除。
12.C 解析:唐玄宗時期處于唐朝盛世,編纂《大唐開元禮》作為五禮制度中各種儀式的儀注,以及《唐六典》對各官府機構設置等的規定,旨在樹立本朝典制權威,規范社會秩序和政府運行,C項正確。《大唐開元禮》側重于規范各種儀式,《唐六典》側重于明確官府機構設置等,與提高官員的文化素質關系不大,排除A項;材料中的兩部書主要是對禮儀制度和官府機構等的規范和明確,并非在于彰顯統治合法性,排除B項;《唐六典》雖涉及官府機構設置等,但不是為了完善三省六部制,而是對整個官府機構進行系統規范,排除D項。
13.D 解析:在唐代諸多地域性禮儀活動中,鄉村耆老與正長等鄉族權威人士參與其中,他們可以憑借自身的威望和影響力,對當地民眾進行道德規范和行為引導,有助于社會教化,D項正確。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地域性禮儀活動中鄉族權威人士的參與,未體現出與中央的聯系強化,排除A項;鄉族權威人士參與地域性禮儀活動與助長藩鎮勢力并無直接關聯,排除B項;雖然鄉飲酒禮等地域性禮儀活動有一定的儒學內涵,但是僅靠這些活動不足以推動儒學的全面復興,排除C項。
14.C 解析:據材料可知,唐朝設置眾多驛站并設館驛使監察全國驛站,履行遞送官文、烽火通信、接送官吏、運輸物資等職責,這有利于加強中央與地方的聯系,提高地方治理的效率和效果,反映了唐朝對地方治理的重視,C項正確。驛站及館驛使的設置主要是為了方便信息傳遞、人員接送和物資運輸等,服務于地方治理,并非直接強化專制統治,排除A項;雖然驛站有傳遞信息的功能,但這不能直接表明其主要目的是預防內部叛亂,排除B項;館驛使是驛站的負責人,不屬于監察體系,排除D項。
15.(1)背景: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日益暴露;世族走向衰落,庶族逐漸崛起;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前代選官制度奠定了基礎。
(2)利:加強了中央集權;擴大了統治基礎;鞏固了封建統治;強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有利于思想統一。
弊:選拔人才的依據過于單一;八股取士,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容易造成思想的僵化;阻礙了科技與文藝的發展;等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彭泽县| 广元市| 新津县| 玉环县| 天祝| 延安市| 扬中市| 珠海市| 双城市| 司法| 丹寨县| 夏邑县| 安新县| 简阳市| 遂平县| 城固县| 扶余县| 通城县| 平塘县| 宽甸| 保德县| 大丰市| 通化县| 保定市| 石河子市| 宣城市| 安义县| 鞍山市| 科技| 井研县| 聊城市| 通河县| 独山县| 德保县| 三门县| 望城县| 阿合奇县| 无锡市| 通辽市| 钦州市| 阳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