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9講 隋唐時期的民族關系和對外交往一、選擇題1.(2024·江蘇南京調研)隋朝開皇十年(590年),番禺少數民族首領王仲宣起兵抗隋。冼夫人得知廣州被困,立刻派孫子馮暄帶兵援救。之后,冼夫人不顧花甲高齡,又親自披甲胄護衛朝廷使者裴矩巡撫當地諸州,各路豪強被懾服,接受隋朝官爵。這表明隋朝( )A.加強了嶺南地區各族的治理B.設置了羈縻府州緩和民族關系C.建立了完備的武裝巡查制度D.得到了各族人民的擁護和認同2.(2024·河南信陽模擬)隋代“京兆(長安城)王都所在,俗具五方,人物混淆,華戎雜錯。……安定(甘肅中部)、北地、上郡、隴西、天水、金城,于古為六郡之地,其人性猶質直。然尚儉約,習仁義,勤于稼穡,多畜牧”。材料反映 ( )A.游牧經濟帶向中原地區推進B.少數民族放棄了傳統C.北方接受少數民族生活方式D.漢胡雜居,農牧兼營3.(2024·湖北十堰調研)隋朝,冊立歸附的東突厥染干為“意利珍豆啟民可汗”,啟民可汗以藩屬自居。唐太宗時期,不再冊立東突厥首領為可汗,而是任命突厥首領為都督、刺史,普通部眾則是唐朝治下的臣民。這一調整意在 ( )A.加強對北方邊疆地區的管控B.擴大中原政治文明的影響C.構建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D.規范少數民族地區的行政4.貞觀六年(632年),唐太宗下令修撰全國總譜《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淵源,收集當時全國各地具有影響的293個家族,排出等級,但不作為任用官員的依據。當時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從草原南遷,也因此躋身“高門”之列。據此可知,唐太宗時期的譜牒改革 ( )A.加強了皇室地位B.導致了門第觀念的淡化C.瓦解了士族勢力D.鞏固了民族交融的成果5.唐代在西域地區普遍設置羈縻州,與內地一些邊緣地區的經制州同為邊州。邊州與內地州一樣,同為州一級的行政區劃,原則上同為唐施政的區域。據此可知,唐朝實行羈縻政策 ( )A.有利于古代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B.削弱了朝廷對邊疆少數民族的統治C.體現邊疆管理與內地管理的一體化D.標志著西域地區開始歸屬中國版圖6.如圖為唐代出土文物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壺面上是經過專門訓練后會跳舞的馬,銜杯進酒是它最經典的動作。舞馬最早在西域流行,玄宗時成為盛大獨特的宮廷娛樂活動。舞馬活動的發展反映了唐朝 ( )A.政治態度的包容 B.民族文化的交融C.社會生活的開放 D.禮樂制度的轉型7.《歲時廣記·探春宴》:“都人士女,每至正月半后,各乘車跨馬,供帳于園圃,或郊野中,為探春之宴。”從高宗至肅宗有名公主共計98人,其中二嫁24人,三嫁3人。唐代女子還活躍于商業領域及體育運動中。這些現象反映出唐代 ( )A.婦女的政治地位較高B.受到少數民族習俗的濡染C.推行開放的外交政策D.佛教倫理重構女性價值觀8.唐代,朝廷對嶺南的官員輸出以貶謫為主,對西域的官員輸出以建功為主。在貶流文人的筆下,嶺南不僅是“牢籠”,更是“鬼門關”“死亡鄉”;而岑參認定“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甚或姚崇、宋璟、蘇颋等人因曾就職西北邊疆而官拜宰相。這一差別反映了,當時 ( )A.民族政策的重北輕南B.經濟發展的區域失衡C.自然環境的地區差異D.南北詩風的源流特色9.(2024·廣東佛山模擬)唐朝永徽年間,使臣多依賴天山廊道將關于大食征服中亞等信息帶至朝廷,使朝廷得以及時調整西天山的防御戰線。由此可知,這一時期的西域 ( )A.與中亞地區互動較頻繁B.成為感知外界信息的廊道C.經貿往來促進民族交融D.有效防范了外國勢力入侵10.唐末黃巢起義時,起義軍圍攻廣州,黃巢向朝廷求任廣州節度使。在朝議時,官員于琮反對,他說:“南海有市舶之利,歲貢珠璣。如今妖賊所有,國藏漸當廢竭。”由此可見當時 ( )A.節度使已成朝廷大患B.朝議制度影響了決策C.朝貢貿易的利潤豐厚D.外貿是重要財政來源11.(2024·湖南衡陽聯考)公元7—10世紀,途經中國新疆的商路主要有三條:南路主要通往天竺(印度)等國,中路由疏勒經波斯(伊朗)通往地中海沿岸,北路“自庭州至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通向里海沿岸。這些商路 ( )A.擴大了中華文化圈范圍B.因蒙古西征而被迫中斷C.主要由阿拉伯帝國開辟D.是亞歐貿易的重要紐帶12.(2024·廣東佛山模擬)玄奘流傳后世的《大唐西域記》不僅為官方編撰《西域圖經》提供參考,還作為禮物贈送西州刺史和供出使西域的官員使用。由此得知,《大唐西域記》 ( )A.體現佛教的本土化B.獲得文人士族的關注C.具有政治實用功能D.擴大唐朝對外影響力13.(2024·廣東茂名模擬)新羅使用唐代年號,采用唐朝歷法,漢字是官方文字,男女服裝、婚喪嫁娶同漢族習俗一樣。朝鮮半島的留學生可以參加唐朝的科舉考試,及第可以做官。這說明了當時 ( )A.對外政策發生了根本性變化B.唐朝的繁榮昌盛C.唐文化兼具包容性和輻射力D.中朝關系較和睦14.20世紀70年代初發掘的唐章懷太子李賢墓墓道兩壁上繪有一幅以六人組成的《禮賓圖》(如下圖),位于左邊的三人為唐代鴻臚寺文職官員;位于右邊的是東羅馬使節和東北靺鞨族的使者。該圖可用于說明當時 ( )A.大唐文明的影響力強大B.民族關系和諧穩定C.中原王朝疆域空前擴大D.朝貢貿易開始興起二、非選擇題15.歷史研究的生命力在于證據。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序號 材料① 吐魯番文書《唐天寶十載交河郡客使文卷》載,來自寧遠國(在今中亞費爾干納盆地)的使者,包括3位王子,他們至少分為8個班次前來都城長安② 《舊唐書·儒學傳上》記載,(貞觀年間)四方學者云集京師,乃至高麗、百濟、新羅、高昌、吐蕃諸酋長,亦遣子弟請入國學③ 揚州唐城遺址多次發現波斯釉陶碎片;陜西扶風法門寺唐代地宮出土18件伊斯蘭玻璃器④ 劉長卿《同崔載華贈日本聘使》:“憐君異域朝周遠,積水連天何處通。遙指來從初日外,始知更有扶桑東。”王維《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九天閭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據中國歷史研究院《中華文明史簡明讀本》、薛正昌《唐代海上絲綢之路與廣州港口》等(1)將上述材料按類型進行分類,并寫出每類的序號。(2)提取材料信息,說明唐代中外交往的基本狀況。參考答案1.A 解析:冼夫人幫助隋朝處理嶺南地區少數民族的叛亂,并使各路豪強接受隋朝官爵,這表明隋朝加強了對嶺南地區各族的治理,A項正確。材料中并沒有“羈縻府州”和“武裝巡查制度”等相關信息,排除B、C兩項;材料只體現了冼夫人對隋朝的支持,不能由此得出隋朝得到了各族人民的擁護和認同,排除D項。2.D 解析:“京兆(長安城)王都所在,俗具五方,人物混淆,華戎雜錯”體現了長安地區漢胡雜居的情況,“勤于稼穡,多畜牧”則反映了農牧兼營的經濟特點,故D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農耕經濟和游牧經濟的相互影響,并非游牧經濟帶向中原地區推進,排除A項;B項明顯與材料中“多畜牧”信息不符,排除;材料強調的是漢族與少數民族的相互影響,且材料沒有涉及黃河中下游等地區,不能得知北方整體的情況,排除C項。3.A 解析:隋朝冊立東突厥首領為可汗,其以藩屬自居,而唐太宗時期直接任命突厥首領為都督、刺史,將普通部眾納入唐朝治下,這體現了唐朝對東突厥地區控制的加強,即加強對北方邊疆地區的管控,A項正確。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對東突厥治理方式的變化,重點在于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控,而非單純擴大中原政治文明的影響,排除B項;構建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和整體的目標,這一調整主要是為了加強對東突厥地區的管控,排除C項;規范少數民族地區行政只是表面現象,其本質是加強對北方邊疆地區的管控,排除D項。4.D 解析:唐太宗下令修撰全國總譜《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淵源,使得不少北朝后期從草原南遷的文武大臣祖先躋身“高門”之列,這體現了對各民族的平等對待,有利于鞏固民族交融的成果,D項正確。材料未體現譜牒改革對皇室地位的加強,排除A項;門第觀念在唐朝時依然存在,排除B項;雖然士族勢力在唐朝時已逐漸衰落,但是“瓦解了士族勢力”的說法過于夸大,排除C項。5.A 解析:唐朝在西域地區普遍設置羈縻州,與內地邊緣地區的經制州同為邊州,且同為唐施政的區域,這有利于加強唐朝對邊疆地區的管理,促進民族交融,從而有利于古代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A項正確。羈縻政策并非削弱了朝廷對邊疆少數民族的統治,而是根據邊疆地區的實際情況采取的一種靈活有效的統治方式,有利于加強對邊疆的控制,排除B項;雖然羈縻州與經制州同為邊州,但是羈縻州在管理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靈活性,并非與內地管理完全一體化,排除C項;西域地區在西漢時期就已歸屬中國版圖,排除D項。6.B 解析:舞馬最早在西域流行,后來成為唐朝玄宗時盛大獨特的宮廷娛樂活動,這反映了西域文化傳入中原并被吸收,體現了民族文化的交融,B項正確。材料反映文化的開放包容,而非政治態度的包容,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男女界限開放,尚武風氣流行,不能體現社會生活的開放,排除C項;唐朝的禮樂依然以中原漢族地區的禮樂為主,僅憑舞馬不能斷定禮樂制度轉型,排除D項。7.B 解析:唐代女子在婚姻、社會活動、商業和體育運動等方面的表現較為開放和活躍,這與少數民族習俗有一定的相似性,唐朝皇室本身有少數民族血統,在文化習俗上可能受到少數民族習俗的濡染,B項正確。材料未提及婦女在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不能體現其政治地位較高,排除A項;材料沒有外交政策的相關內容,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佛教倫理對女性價值觀重構的相關信息,排除D項。8.A 解析:據材料可知,唐朝時期,官員去嶺南和西域的結果有著顯著的不同,且在文人筆下也有著不同的記載,這主要和唐朝時期的民族政策有關,在地理位置上重視西北地區,A項正確。材料與經濟發展的區域失衡無關,排除B項:南方的自然條件要優于北方,但是材料中嶺南卻不受重視,排除C項:材料與詩風的源流特色無關,是政府政策導致的,排除D項。9.B 解析:據材料可知,因為使臣能通過天山廊道將大食征服中亞等外界信息帶到朝廷,所以西域成為感知外界的信息廊道,B項正確。材料主要強調的是西域的天山廊道作為信息傳遞通道的作用,而非西域與中亞地區的互動頻繁程度,排除A項;材料中并沒有經貿往來和民族交融的相關內容,排除C項;材料只是說朝廷能通過信息及時調整防御戰線,但沒有表明有效防范了外國勢力入侵,排除D項。10.D 解析:據材料可知,于琮指出南海有市舶之利,歲貢珠璣,若被黃巢占據,國藏漸當廢竭,這表明外貿是唐朝重要的財政來源,D項正確。材料中并沒有節度使成為朝廷大患的相關內容,排除A項;材料重點不是在強調朝議制度對決策的影響,排除B項;雖然材料提到南海有市舶之利,但其重點是強調外貿對財政的重要性,而非單純強調朝貢貿易利潤豐厚,排除C項。11.D 解析:據材料可知,從南路通往天竺、中路通往地中海沿岸、北路通向里海沿岸可以看出,這些商路連接了亞洲和歐洲的眾多地區,是亞歐貿易的重要紐帶,D項正確。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商路在亞歐貿易中的作用,未涉及中華文化圈范圍的擴大,排除A項;蒙古西征是在13世紀,與題干中公元7—10世紀的時間不符,排除B項;這些商路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并非主要由阿拉伯帝國開辟,排除C項。12.C 解析:據材料可知,《大唐西域記》為官方編撰《西域圖經》提供參考,還作為禮物贈送西州刺史和供出使西域的官員使用,這體現了它具有政治實用功能,C項正確。材料中沒有佛教本土化的相關內容,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關于文人士族對《大唐西域記》關注情況的描述,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明確體現《大唐西域記》擴大唐朝對外影響力的相關內容,排除D項。13.C 解析:據材料可知,新羅全面學習唐朝文化,體現了唐文化的包容性,即能夠吸收和接納其他文化;同時新羅對唐朝文化的廣泛借鑒也反映了唐文化的輻射力,C項正確。材料主要體現的是新羅對唐朝文化的學習和吸收,未涉及唐朝對外政策發生根本性變化,排除A項;新羅學習唐朝文化確實能從側面反映唐朝的繁榮昌盛,但這不是材料主要強調的內容,排除B項;雖然從材料中能看出中朝關系和睦,但這只是表面現象,排除D項。14.A 解析:據材料可知,圖中有外國使節和少數民族使者來朝,這表明大唐文明具有強大的影響力,能夠吸引不同地區的使者前來交流,A項正確。雖然圖中有東北靺鞨族的使者,但僅根據這幅圖不能全面反映整個民族關系是和諧穩定的,排除B項;圖中并未體現中原王朝疆域情況,排除C項;圖中沒有朝貢貿易開始興起的相關信息,排除D項。15.(1)原始的歷史記錄,①;歷史遺存,③;后人的歷史記述,②;文學作品,④。(2)不同類型的材料全面反映了唐代中外交往的盛況,是寶貴的歷史研究資料。材料表明唐代中外交往方式多樣,有政治、經濟、文化交流;表明對外交往范圍很大,東到日本,南到南亞,西至中亞、西亞;域外物品運到中國和中國手工業品大量出口海外,表明中外經濟貿易發達;中外使者頻繁往來,眾多學者來中國學習,以及長安城內的波斯邸、胡商、賣胡琴者等布局,反映了唐朝是交流中心,長安是國際化都市,也反映了唐朝政府支持中外交流和開放包容的心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