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0講 隋唐時期的經濟與文化一、選擇題1.有學生在開展關于唐代主題的學習中,收集到“江南仲冬天,紫蔗節如鞭”“種藥疏故畦,釣魚垂舊鉤”“楓樹隱茅屋,橘林系歸舟”“故城邊有賣花翁……十畝芳菲為舊業”等唐詩。這些詩句可用于研究唐代 ( )A.經濟作物的種植 B.手工技藝的進步C.市民階層的閑適 D.民眾生活的艱辛2.圖一、圖二依次為東漢水排、唐代筒車。它們反映了中國古代 ( )圖一 圖二A.農業生產技術發展的趨勢B.注重利用自然力服務生產C.水利灌溉技術的發展歷程D.生產關系發展演進的趨勢3.《唐律疏議》規定:“買奴婢、馬牛駝騾驢……立券(官方發給買賣雙方的帶有契約性質的契券)之后,有舊病而買時不知,立券后始知者,三日內聽悔。三日外無疾病,故相欺罔而欲悔者,市如法,違者笞四十,若有病欺,不受悔者亦笞四十。”這一規定 ( )A.避免了買賣雙方的糾紛B.加大了市場交易的風險C.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D.維護了契約雙方的利益4.唐朝的館驛是當時西域地區最小的行政單位,兼有防御和交通功用。館驛成為唐朝軍政人員、公文、物資往來的途徑與支撐,同時也為絲綢之路上興販貿易的商人提供了有安全保障的通暢道路。據此可知,唐朝館驛 ( )A.保障了西域地區的長治久安B.在邊疆治理中發揮重要作用C.促進了唐朝與西域文化交流D.主要為商業貿易提供便利5.651年頒布的《唐律·戶婚律》規定,買賣口分田、永業田,賣者最多杖一百,買者最多徒一年。唐玄宗屢次下詔不許買賣、典貼口分田、永業田,開元二十三年(735年)的詔書中將受徒的刑罰加重為二年。上述現象從側面反映了 ( )A.土地兼并日益嚴重 B.盛唐時期經濟繁榮C.唐律注重禮法結合 D.君主專制得到加強6.(2024·安徽安慶模擬)兩稅法規定:根據每年政府需要支出的多少來制定稅賦的輕重,然后再根據所轄各個州縣的人口多少、田畝面積大小以及貧富的差異,合理地分配各自所應征納的稅額。上述規定體現了 ( )A.稅收確定原則 B.多勞多得原則C.量出制入原則 D.效率優先原則7.(2024·山東臨沂模擬)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楊炎推行兩稅法,一年分夏秋兩季征稅。據唐時人說法,此制與租庸調制最顯著的不同是“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據此可知,兩稅法 ( )A.限制了土地兼并B.有利于人口自由流徙C.保證了生產時間D.減輕了農民徭役負擔8.(2024·內蒙古包頭模擬)變文是在佛教僧侶“唱導”的影響下,繼承漢魏六朝樂府詩、志怪小說、雜賦等文學傳統,逐漸在唐代興起的一種說唱文學。說唱內容原為佛經故事,后包括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等。這反映出唐代 ( )A.文學藝術高度繁榮 B.市民階層不斷壯大C.佛教經文廣泛傳播 D.文化多元并存交融9.(2024·河北邯鄲模擬)中唐時期,韓愈、柳宗元等人倡導古文運動,提出“載道”“明道”的口號,提倡學古文,習古道;他們的古文理論都把明道放在首位,特別重視作家的品德修養。韓愈說:“學古道則欲兼通其辭;通其辭者,本志乎古道者也。”可見,這場古文運動 ( )A.推動了唐詩的繁榮 B.意圖復興傳統儒學C.存在薄古非今弊病 D.賦予文學教化功能10.唐代詩歌的繁榮與多樣性是其文學史上的顯著特征,尤其在諷喻詩領域,其作品呈現出顯著的“諫言”特性。白居易曾言:“文章應時而作,詩歌應事而生。”此觀點揭示了唐代諷喻詩 ( )A.蘊含經世精神B.促進了監察制度的完善C.體現了吏治清明D.推動了科舉制度的繁榮11.(2024·湖北武漢調研)顏真卿楷書因迥異于晉唐楷書傳統而遭到非議,李煜即有“有楷法而無佳處”“得其(羲之)筋而失于粗魯”的批評;而歐陽修主持編撰的《新唐書》寫道:“真卿立朝正色,剛而有禮……善正、草書,筆力遒婉,世寶傳之。”對顏真卿楷書不同的評價體現了 ( )A.社會環境的變遷 B.傳統史觀的影響C.書法藝術的提高 D.多重史料的應用12.據統計,《教坊記》中唐代325首曲名中,天寶末年改名的“胡樂”占到了近1/3,如沙陀調“龜茲佛曲改為金華洞真”“蘇莫刺耶改為玉京春”;金風調“蘇莫遮改為感皇恩,婆伽兒改為流水芳菲”等。這一現象凸顯了 ( )A.外來文化在當時占主流B.三教合一影響文化選擇C.唐代文化的包容性特征D.唐代音樂形式豐富多彩13.“劍舞”是唐代流行的一種舞蹈,基本形式是執劍而舞。其最初起源于軍隊,后經演變,融合西域服飾、舞蹈風格,在宮廷、民間廣泛流傳,深受人們喜愛。杜甫詩中曾描述:“女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據此可知,劍舞的流行體現出唐代 ( )A.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B.豪華奢靡的宮廷生活C.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D.文人雅士的藝術追求14.《千金方》是人稱“藥王”的唐代孫思邈所作的綜合性臨床醫著,他認為生命的價值貴于千金,而一個處方能救人于危殆,價值更當勝于此,醫生首先要確立“普救含靈之苦”的志向。據此可知,這部醫書 ( )A.滲透了大量佛教輪回思想B.包含經世致用的實學思潮C.醫德倫理觀念的特色突出D.標志著中醫臨床理論誕生二、非選擇題15.(2024·河北河間月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韓非子·顯學》記載,儒家思想自孔子以后便分化為八個不同的學派,盡管自漢武帝以來,儒學以經學的形式在此時期內取得了相對統一的和明顯的發展,但仍存有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的區分。魏晉以來,儒家思想不斷受到其他思想的沖擊。進入南北朝時期,儒家思想的地位也進一步動搖,經學在此時期發展出了南宗和北宗兩大派別。考察儒家思想的自身發展史,可以看出在唐代以前,儒家思想從未在真正意義上實現內部的統一,這一狀況,一方面不利于重新恢復和穩定儒學在思想領域的主導地位,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對封建中央集權的維護。材料二 唐初,太宗李世民尊孔子為“先圣”,在全國范圍內興辦教授儒家經典的學校,大力推行儒學。唐代的科舉制度規定儒家經典為考試的主要內容。唐太宗于貞觀四年(630年)命孔穎達等人撰寫《五經正義》,主要以南北朝時期的經典義疏為底本,再由孔穎達作疏,在此基礎上結束了儒學內部的派別之爭,從而使儒家思想得到了統一,實現了儒學在其發展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內部統一。作為科舉考試的官方指定教科書,《五經正義》成為所有考生的必研之書,這就使得儒家經典得以在一個極大的范圍內流傳,大大增強了儒家思想在唐代社會的影響力。《五經正義》是由統治者官方頒布的標準定本,這就確保了儒家思想的官方正統地位,使得其成為唐代的官方意識形態,也確保了其在與佛教和道教的爭本中處于主導地位,由此儒家思想以經學的形式在唐代前期達到了其自身發展史上的一個繁榮時期。 ——以上材料均摘編自李冉《“安史之亂”與唐代后期的儒學復興運動》(1)根據材料一,指出唐代之前儒學自身發展存在的問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這些問題的危害。(2)根據材料二,概括唐代前期儒學發展的表現。參考答案1.A 解析:材料詩句中“紫蔗”“種藥”“橘林”“十畝芳菲”均為經濟作物代表,即材料詩句可用于研究唐代經濟作物的種植,A項正確。手工技藝與材料的農業種植無關,排除B項;材料中的詩人不能說都是“市民”的代表,C項說法理由不充分,排除;材料中并沒有民眾生活的相關信息,無法得出民眾生活艱辛的結論,排除D項。2.B 解析:據材料可知,水排利用水力鼓風冶鐵,筒車利用水力進行灌溉,都體現了中國古代注重利用自然力服務生產的特點,B項正確。水排是鼓風冶鐵工具,不是農業生產技術,排除A項;水排不是灌溉工具,排除C項;圖一是水排,圖二是筒車,兩者展示的均是生產工具,并沒有直接體現生產關系的發展演進趨勢,排除D項。3.D 解析:據材料可知,《唐律疏議》中規定奴婢、馬牛駝騾驢的買賣中,買賣雙方都要實事求是,不能出現欺詐行為,出現這種行為的都要受到處罰,這就有利于買賣雙方都誠實守信,從而維護了契約雙方的利益,D項正確。受商品經濟發展的影響,買賣糾紛不可能避免,排除A項;規定規范了市場交易的秩序,不會加大市場交易的風險,排除B項;規定沒有提及稅費等政府的收入,排除C項。4.B 解析:據材料可知,館驛在西域地區不僅承擔了防御和交通功能,還支持了軍政人員和商業活動。這表明館驛在維護國家治理和邊疆穩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不僅促進了行政管理,還支持了經濟發展,B項正確。雖然館驛有防御功能,但僅靠館驛并不能保障西域地區的長治久安,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文化交流方面的內容,排除C項;館驛不僅為商業貿易提供便利,還為軍政人員、公文、物資往來提供保障,D項說法以偏概全,不符合題意。5.A 解析:據材料可知,政府不斷強調禁止土地買賣,甚至加重了對買賣田地者的刑罰。這從側面反映了當時存在著大量土地買賣的現象,而土地買賣會導致土地兼并問題,A項正確。材料中并未涉及盛唐時期經濟繁榮的相關內容,排除B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對土地買賣的限制,沒有體現唐律注重禮法結合的特點,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君主專制加強的相關信息,排除D項。6.C 解析:據材料可知,兩稅法是按照政府支出確定稅收額度的,這符合量出制入的原則,C項正確,排除A、B、D三項。7.B 解析:據材料可知,兩稅法不再嚴格區分主戶和客戶,以居住地為準,這就有利于人口自由流徙,B項正確。兩稅法的實施是土地兼并帶來的結果,而非限制了土地兼并,排除A項;兩稅法并沒有保證生產時間的相關機制。租庸調制中“庸”的規定有保證農民生產時間的作用,兩稅法與之不同,排除C項;兩稅法只是改變了賦稅的征收方式,并沒有減輕農民徭役負擔,排除D項。8.D 解析:在唐代,佛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互融合,產生了新的藝術形式。變文作為一種說唱文學,其內容從最初的佛經故事擴展到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等,這反映出唐代文化多元并存交融,D項正確。材料只涉及變文的演變過程,不能反映唐代文學藝術高度繁榮,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提及市民階層或社會結構的變化,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變文的演變過程,“佛教經文廣泛傳播”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9.B 解析:據材料可知,韓愈、柳宗元等人倡導古文運動,把明道放在首位,重視作家品德修養,這里的“道”指的是儒家之道,即其希望通過古文運動復興傳統儒學,B項正確。古文運動提倡質樸自由、以散行單句為主,與唐詩風格不同,排除A項;古文運動以復古之名進行創新以復興儒學,“薄古非今弊病”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通過古文運動復興傳統儒學,而非賦予文學教化功能,排除D項。10.A 解析:據材料可知,白居易的意思是說,諷喻詩的創作要為社會現實服務,揭示了唐代諷喻詩所蘊含的經世精神,A項正確。唐朝時期監察制度并不完善,B項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材料表明白居易主張諷喻詩要為現實服務,C項說法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白居易認為諷喻詩要服務于現實,與科舉制度的繁榮不存在直接的關系,排除D項。11.A 解析:據材料可知,李煜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的君主,當時社會動蕩,文化藝術風格更傾向于細膩婉約等;而歐陽修所處的北宋時期,文化昌盛,文人對書法藝術的理解和追求更為多元,且北宋重視文治,對剛正、忠義等品質更為推崇。不同的社會環境導致了對顏真卿楷書評價的差異,A項正確。材料只是反映出不同時代對書法的不同標準和取向,并未涉及傳統史觀對人們評價的影響,排除B項;歐陽修主持編撰的《新唐書》對顏真卿的贊賞,反映的是對書法藝術靈動和剛勁的追求,并不能體現書法藝術的提高,排除C項;雖然對顏真卿書法的批評和贊賞來自不同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但材料并沒有涉及通過綜合使用多重史料進行評價,排除D項。12.C 解析:據材料可知,天寶末年“胡樂”的改名,既保留了胡樂的音樂特色,又融入了本土文化元素,體現了唐代文化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和融合,凸顯了唐代文化的包容性特征,C項正確。雖然天寶末年改名的“胡樂”占到了近1/3,但這并不意味著外來文化在當時占主流,排除A項;材料中并未提及三教合一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題干所指是曲名的修改,而不是音樂形式的變化,排除D項。13.A 解析:據材料可知,劍舞起源于軍隊,其藝術形式體現出陽剛之氣,劍舞的流行反映出唐代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A項正確。劍舞在宮廷、民間廣泛流傳,其藝術特征也無法體現宮廷生活的豪華奢靡,也與文人雅士的追求無關,排除B、D兩項;劍舞的演變是民族文化交融的結果,是劍舞本身的藝術特征,而非其流行所體現出來的,排除C項。14.C 解析:孫思邈認為生命的價值貴于千金,醫生首先要確立“普救含靈之苦”的志向,體現《千金方》這部醫書醫德倫理觀念的特色突出,C項正確。材料表達出了對醫德的重視,沒有體現佛教輪回思想和經世致用思想,排除A、B兩項;中醫臨床理論形成的標志是秦漢時期所出現的《黃帝內經》,而《千金方》是一部綜合性藥學著作,排除D項。15.(1)問題:儒家思想內部分為不同的學派;儒家思想受到佛教和道教的沖擊。危害: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受到沖擊;不利于維護中央集權。(2)表現:儒家思想內部初步實現統一;統治者大力提倡和推廣;儒家思想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增強;儒家思想的官方正統地位得以確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