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9張PPT)觀看“【歷史地圖】北宋初期的統一形勢”。五代時期,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中原王朝更迭頻繁,人們飽受戰亂之苦,渴望安定統一與和平。960年,北宋建立后,相繼消滅南北方割據政權,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形成長時間的穩定統治。那么,北宋是如何建立的?其經濟、政治狀況如何?中國古代為什么會有“強漢、弱宋、盛唐”的說法?我們今天就來一起探討其中的緣由吧。第9課兩宋的政治和軍事(一)北宋的建立1、概況: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部下擁立他當皇帝2、結果:趙匡胤奪取后周政權,改國號為宋,定都東京(今開封),史稱北宋宋太祖趙匡胤一、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二)原因:1.五代分裂割據,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2.“陳橋兵變”建立北宋,防止類似兵變重演;3.建國時分裂割據現狀。一、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平定南方各國和攻取北漢以及收復幽云十六州,是完成全國統一必不可少的兩大歷史任務 。但是這兩件事不可能同時進行,而只能根據實際力量,按照輕重緩急,來確定用兵先后。“先南后北”“先易后難”1、北宋(三)措施1、防弊原則之一:收權(1)削實權: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長官知州,削弱節度使的權力;(2)制錢谷:設諸路轉運司統管地方財政,保證各州賦稅絕大部分上繳朝廷;(3)收精兵:將地方精銳部隊收歸中央,編入禁軍,或拱衛京師,或鎮守地方,定期更換駐地一、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2、防弊原則之二:分權(1)中央:二府三司(2)地方:四監司一、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三)措施財政中央:君主專制皇帝中書省門下省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唐:三省六部尚書省中書門下(政事堂)同平章事(宰相)參知政事(執政)行政樞密使(執政)樞密副使(執政)軍政三司樞密院三司使宋:二府三司臺諫御史中丞知諫院監察御前會議統兵權 離調兵權 分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三衙更戍法禁軍定期換駐四監司——中央派到地方監控指揮地方——文官擔任——與知州彼此制約地方:加強中央集權思考唐代三省六部制與宋代二府三司制分散相權的方式有什么區別?分散相權的方式:唐:決策流程分權宋:行政、經濟、軍事三大專業領域分權一、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3、防弊原則之三:崇文抑武①“杯酒釋兵權”,罷免宿將兵權②用文官擔任樞密院長官③大行募兵之法,多招地方流亡無賴之徒④提倡文治,擴大科舉,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一、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三)措施思考根據所學,并結合書中“學思之窗”及的“問題探究”分析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具有怎樣的特點?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特點:強干弱枝,守內虛外分化權力,機構眾多抑制武將,重文輕武一、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思考根據所學,并結合書中“學思之窗”及的“問題探究”分析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具有怎樣的特點?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特點:強干弱枝,守內虛外分化權力,機構眾多抑制武將,重文輕武影響:(1)有效地預防了內部動亂,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強化了專制集權。(2)制度過于僵化,權力分割過細,影響了行政效率,助長了因循守舊的政治風氣。(3)導致官僚機構膨脹和軍隊不斷擴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費的局面,為北宋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一、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宋朝真的很強大嗎?宋朝的人均國民收入位于歷代最高峰,為7.5兩白銀,遠遠高于晚明2.88兩,要到19世紀的晚清,才追得上宋代的水平。歐洲在960—1280年間,人均國內總值則從400美元增至500美元,只增加了1/4?!币簿褪钦f,宋代的經濟與生活水平,不但在縱向上優于其他時代,而且在橫向上遙遙領先于同時代的歐洲。 ——香港科技大學劉光臨《漁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問題:“塞下” 指哪里?為什么會“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澶淵之盟弟弟,請笑納零花錢!宋宋夏國主,請笑納零花錢!透過詩詞看兩宋的邊防危機北宋、遼、西夏對峙圖(1111年)“雖每歲贈遺,較于用兵之費,不及百分之一”——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歲幣歲賜燕云十六州宋夏和議澶淵之盟訂立后……茶馬互市,擴大了茶和馬的市場,同時也帶動了其他商品的交換?!吨腥A文明地圖》二、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財政危機內不支朝廷財政之需單位:萬貫冗官冗兵冗費(宋王朝)養了武的又要養文的,文官數目也就逐漸增多,待遇亦逐漸提高。弄得一方面是冗兵,一方面是冗吏,國家負擔一年重過一年,弱了轉貧,貧了更轉弱,宋代政府再也扭不轉這形勢來?!?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積貧積弱二、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細說宋初措施流弊在散,在弱,不在專與暴。——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材料一:使三代之君常守禹、湯、文、武之法,雖至今存可也。漢武取高帝約束紛更,盜賊半天下;元帝改孝宣之政,漢業遂衰。由此言之,祖宗之法不可變也?!抉R光材料三“本朝鑒五代藩鎮之弊,遂盡奪藩鎮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虜騎所過,莫不潰散。” ——《朱子語類》守內虛外,為邊疆危機埋下隱患制度過于僵化,權力分割過細,影響行政效率外難御遼夏虎狼之師助長因循保守的政治風氣1.慶歷新政背 景:宋仁宗時期,官僚隊伍龐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遼和西夏威脅著北方和西北邊疆,社會危機日益嚴重。時 間:1043年—1045年改 革 者:范仲淹支 持 者:宋仁宗改革目的:整頓官僚機構改革結果:失敗失敗原因:觸犯了官僚集團的既得利益。范仲淹三、王安石變法2.王安石變法基本原則:加強管理和控制,實現富國強兵。背 景:北宋出現“冗官”“冗兵”“冗費”,財政入不敷出,形成積貧積弱的局面。時 間:1069年王安石惟善理財者,民不加賦而國用饒。三、王安石變法三、王安石變法主要內容:富國強兵(目的)領域 措施 主要內容 作用富國 青苗法 青黃不接之時,政府貸款或谷物給農民,收獲后還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貸對農民的剝削,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募役法 納錢代役 有利于經濟發展,增加政府收入農田水利法 鼓勵墾荒和興修水利 保證灌溉,防洪賑災均輸法 采購物資“徙貴就賤,用近易遠” 節省費用,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減輕了人民的負擔方田均稅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賦稅,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增加了政府收入,農民得到實惠市易法 在東京設市易務 打破了大商人對市場的壟斷,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強兵 實行“省兵”措施,精簡軍隊,縮減編制 節省軍費開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軍的戰斗力推行強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馬法、將兵法等 取士 改革科舉制度,主要改變科舉考試的內容 有利于選拔和培養人才;有利于推動改革;有利于擴大統治基礎批判“恩蔭”制度,選拔人才貫徹擇優錄取的原則 三、王安石變法結 果:王安石變法達到了富國目的,增加了大筆收入,但強兵的效果并不明顯,北宋與西夏開戰,又以失敗告終。一些措施在執行過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也引起激烈爭議。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日益嚴重,北宋逐漸走向衰亡。司馬光王安石三、王安石變法(1)進步性①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增強了國家的軍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②促進了經濟發展,客觀上有利于社會進步。③針對北宋統治錯綜復雜的積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這種勇于改革和敢于斗爭的精神,值得肯定。(2)局限性①是封建地主階級針對北宋統治危機進行的改革運動,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危機。②變法以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為出發點,農民的處境沒有根本改變,負擔依然沉重。評 價:三、王安石變法【想一想】王安石變法緣何失???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啟示?(1)失敗原因:①觸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阻撓和破壞。②宋神宗在變法后期立場動搖,其死后,司馬光任宰相,廢除了新法。且變法過程中用人不當,危害百姓利益。③變法本身沒有觸及社會的根本問題,沒有真正給農民以最大利益,因而不可能獲得農民的支持,更不能很好的解決社會的根本矛盾。(2)啟示:①改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革除社會弊端,促進社會發展和國家興盛的重要手段。②改革必然會遭到守舊勢力的阻撓,要充分認識改革的復雜性與艱巨性,要體現百姓利益,改革者要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要注意用人。三、王安石變法南宋的偏安金、南宋、西夏對峙圖(1142年)紹興和議五代960年1127年1141年1069年宋太祖建北宋王安石變法靖康之役宋高宗建南宋紹興和議《題臨安邸》(南宋)林升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問題:“杭州”“汴州” 指哪里?為什么會“直把杭州作汴州”?歲貢陛下,請笑納零花錢!宋四、南宋的偏安南宋初年,宋與金對抗中素質明顯提高,形成幾支較有戰斗力的部隊,尤以岳飛指揮的岳家軍戰績卓著。此后宋金之間又發生幾次戰爭,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稱臣,而是“世為侄國”,繼續維持南北對峙的局面。變:軍隊戰隊力有所增強,對外關系上地位有所提高四、南宋的偏安和議 時間 內容紹興和議 1141年 以東起淮水、西至大散關一線劃界;南宋對金稱臣;每年向金朝繳納白銀25萬兩、絹25萬匹,稱為“歲貢”隆興和議 1164年 仍維持《紹興和議》后的疆界;南宋不再對金稱臣,改為叔侄關系;宋每年向金朝繳納白銀和絹各縮減至20萬兩、匹;宋割商、秦兩州給金嘉定和議 1208年 宋金改為伯侄之國;歲幣絹、銀各增至30萬匹、兩;犒軍錢300萬貫;維持原來邊界什么未變?未變:以錢財換和平,在民族關系上依然處于下風四、南宋的偏安岳飛 紹興十一年(1141年),以“莫須有”罪名殺害在杭州風波亭韓世忠 紹興十一年(1141年),剝奪其兵權。晚年杜門謝客,口不談兵,悠游西湖以自樂張俊 首請納兵權,被罷樞密使,參與促成岳飛冤獄劉光世 紹興七年(1137年),引疾罷去兵權未變:防止武將權勢過大,崇文抑武合作探究再談“變”與 “不變”請同學們根據漢唐宋強化統治的相關舉措,從漢唐宋集權的角度分析兩宋時期“變”的是什么 從治國指導思想的角度分析“不變”的又是什么 變:治國策略的變化,集權措施的變化不變:指導思想:以儒家思想為主目的都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四、南宋的偏安兩宋政治軍事課堂小結變不變崇文:集權之變變法:破局求變南宋:偏安未變外交:錢財換和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