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單元 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單元測試題一、單選題1.圖書館、博物館是文化傳承與保護的主要載體,其中博物館全方位地向社會提供了關于自然、社會各領域的知識。下列著名博物館(博物院)中建立于民國時期的是( )①南通博物院 ②國立歷史博物館 ③故宮博物院 ④中國國家博物館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下圖所示為故宮借助互聯網平臺推出的一系列文化創意產品。這些文創產品( )A.促進了傳統文化元素的傳播 B.必須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C.是進行學術研究的重要資源 D.以歷史真實性為第一要義3.近年來文旅產品層出不窮,北京故宮博物院推出了眾多文化創意產品——從故宮國風膠帶、千里江山圖,到“紫禁·太平有象”書簽、脊獸鑰匙扣等等,大受市場青睞。這得益于( )A.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 B.博物館文物研究價值C.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 D.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4.大約從19世紀開始,一些國家通過立法進行現代意義上的文物保護。下列立法按頒布的時間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 ②《保存古物推廣辦法》③《古物保存法》 ④《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③①④ D.②③④①5.下表為京師大學堂1904年課程設置節選。由此推知,對京師大學堂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學科分類 課程舉例經學 《周易》《春秋》政法 國際公法、政治學文學 中國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格致 物理學、化學A.推動教育的近代化 B.體現中體西用的辦學方針C.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陣地 D.有利文化傳承、交流與創新6.有學者曾論述,“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之名,雖見于《左傳》,“晉乘楚杌”之名,雖見于《孟子》,然漢隋唐藝文經籍諸志,從未著錄,司馬遷以下未嘗有一人征引。而明人所刻古逸史,忽有所謂《三墳記》、《晉史乘》、《楚史杌》等書。凡此類書,殆可以不必調查內容,即可知其偽。該學者旨在揭示( )A.判斷史料價值的基本原則 B.文獻史料的局限性C.辨別史料真偽的基本方法 D.史書撰寫的主觀性7.湖南省博物院始建于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有館藏文物18萬余件,共設馬王堆漢墓陳列和三湘歷史文化陳列兩個基本陳列以及青銅、陶瓷、書畫、工藝四個專題展館。湖南省博物院的興建( )A.提升了國民的專業素養 B.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大眾化C.擔負著文化傳承的使命 D.起源于愛國主義教育的需要8.根據1964年頒布的《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對如圖歷史古跡的保護應強調( )A.對原文物進行全面模擬復原 B.以歷史的真實性為第一要義C.由聯合國全權負責籌集資金 D.對破壞行為發出國際性譴責9.如表為部分文獻中關于儒的起源探討,據此可知( )內容 文獻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毋為小人儒。” 《論語》劉歆《別錄》載: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經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為高。 《漢書·藝文志》古之學者多出于王官。世卿用世之時,百姓當家,則務農商畜牧,無所謂學問也。其欲學者,不得不給事官府為之胥徒,或乃供灑掃為仆役焉。 章太炎《諸子學略說》(1906年)《周禮》司徒掌邦教,儒家以六經設教,而論者遂謂儒家為出于司徒之官。不知儒家之六籍,多非司徒之官之所能夢見。 胡適《諸子不出于王官論》(1917年)A.儒學的形成是由于孔子的大力提倡 B.章太炎對劉歆的觀點有繼承和創新C.胡適與劉歆都否定儒學六經的存在 D.胡適的觀點與劉、章二人一脈相承10.善書,又稱勸善書,多數由鄉紳和士族階層創作或輯錄而成,主要內容是民眾道德及有關事例、言論。作為一種通俗讀物,善書“是一種不論貧賤貴富,儒、佛、道三教共通又混合了民間信仰的規勸人們實踐道德的書”。由此可知,中國古代“善書”的撰輯和刊刻( )A.發揮了一定的教化作用 B.沖擊了儒學的正統地位C.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D.豐富了鄉約、族規的形態11.按技術發明或改進的時間先后,將下列材料排序,正確的是( )①鐫刻者于木板上刻字,刻成之后,每板皆依次編號,印就則付以書。②用膠泥刻字,每字為一印。欲印則密布字印作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③(蔡)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自是莫不從用④泰西谷登堡以鉛活字版印書,其法以機壓之,一壓即成。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③④①② D.③①②④12.下圖是昆曲研究者繪制昆曲保護示意圖。該圖可用于說明( )A.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式的探索 B.昆曲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C.市場化是文化遺產保護的必由之路 D.昆曲是目前我國主流戲曲形式13.下表為宋元時期書院的分布統計,據此可推知流域 宋朝 元朝書院數 百分比 書院數 百分比黃河 13 3.26 43 18.94長江 297 74.43 152 66.96珠江 89 22.31 32 14.10合計 399 100 227 100A.文化教育受自然條件影響B.民族交往交融的不斷加強C.南北經濟差距的持續擴大D.政局變動影響文化的傳播14.世界各國的王室建筑各具特色,不僅體現了特定歷史時期的文化積淀,也是建筑藝術的寶貴遺產。下列關于王室建筑敘述正確的是( )A.瑞典首都的中國宮帶有濃郁的中國文化因素B.波斯王宮門口的標志性雕塑是人首飛牛石雕C.法國路易十六修建的凡爾賽宮是王權的象征D.故宮內的養心殿是清朝皇帝與大臣議政之所15.1909年清政府在北京籌建京師圖書館,調內閣大庫、翰林院、國子監南學書,以及文津閣《四庫全書》、敦煌劫余遺書作為基本館藏圖書。1916年,教育部飭京師圖書館,凡在北洋政府之內務部立案的出版圖書均交京師圖書館收藏。這一變化說明京師圖書館( )A.促進了中國國民思想的解放 B.成為北洋軍閥統治的工具C.開啟了中國圖書館的近代化 D.被賦予國家圖書館的職能二、材料題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新疆地區出土的部分文物材料二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故宮文物)有過一場特殊的歷險,這場歷險跨越了大半個中國,期間困難重重、驚險連連,守護國寶的故宮人創造了無數奇跡,完成了這項意義非凡的壯舉。“它絕對不是一個博物院院長、幾個知識分子就能做到的,那個時候,有軍隊護衛、有人民支持。”文物運出北平時,每節車廂都有軍警;火車經過的每個分段,地方都會派出軍力;一些路段還設有騎兵,沿路跟著火車跑。“到了樂山,存放文物需要占用人家的祠堂,幾個村子的族人沒有二話”“包括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招募工人、找船、談價這類事,很多地方百姓都會包下來,他們也覺得這是責任”。—摘編自《一代故宮人的回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疆地區能夠出土大量古代文物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抗戰時期文物保護的歷史意義。17.中國自古以來就高度重視學校教育,學校教育隨著時代變遷在曲折中發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魏晉時期,統治者將太學作為表彰文治的“裝飾品”,國家為了讓太學生研習學問,給予免役的特權。然而,由于當時戰爭、土木工程的繁多,反而本末倒置,很多人進入太學以求“避役”。結果,便導致因門第而擁有免役特權的“高門子弟”不屑于進入太學,他們厭惡太學更重要的理由,還有負責教學的太學博士地位低下,素質惡劣,對儒家學問不甚關心。隨著“門第世族之風”的形成,官僚們基于門閥,而不再依靠太學。佛教、老莊學說的盛行,也使得知識分子熱衷于佛學、玄學。西晉泰始八年,因學力不足,朝廷決意遣散太學生。——摘編自[日]福原啟郎《魏晉政治社會史研究》材料二 1900年八國聯軍占領北京,京師大學堂被迫停辦。1902年1月,清政府正式下令恢復京師大學堂,任命吏部尚書張百熙為管學大臣,負責籌辦復校事宜。張百熙受命后,積極從校舍、圖書、課程等方面為復校作準備。1902年10月舉行了第一次入學考試,12月27日,舉行正式開學典禮。復校后的京師大學堂增設預備科(政科、藝科)及速成科(仕學館、師范館)。1903年又增設進士館,設學館及醫學實業館,畢業生分別授予貢生、舉人、進士頭銜。——摘編自楊波《中國近代最早的國立大學一京師大學堂》材料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開展了一場對包括教育在內各項事業的政治性改造,完成“向社會主義教育的轉變”。1958年,中共中央發布了《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集中表達了力求“多快好省”地發展我國教育事業的愿望,提出要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到2010年,我國同齡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學率要從現在的9%提高到15%左右,這也是國際通行的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最低標準。1999年至2004年的6年間,平均增幅高達24.8%。“99擴招”是把教育用于經濟改革的典型例子,擴大內需以拉動經濟增長是擴招最終的核心政策目標。——摘編自高水紅主編《社會學視角下的中國教育改革》(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中國古代太學的性質,分析魏晉時期太學教育衰弱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概述京師大學堂復校初期的辦學舉措,結合所學,分析1902年京師大學堂能夠復校的歷史條件。(3)閱讀上述材料,結合所學,請選擇闡釋:①指出“教育革命”興起的歷史背景。指出“文化大革命”爆發前,新中國教育發展的特征,并簡述其成就。②指出“99擴招”的意圖,歸納中國學校教育不斷發展與完善的重要意義。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917年5月,黃炎培聯合教育界、實業界知名人士在上海創立中華職業教育社,希望以職業教育為突破口,溝通教育與職業,通過職業教育解決人們的生計,實現對國民性的改造。1919年后,受杜威實用主義思想影響,蔡元培、胡適等形成了“實用主義教育救國論”。蔡元培強調教育應該獨立,應當交給教育家去辦。胡適強調教育救國應從自身做起,明確個體的權利,然后再履行自己的責任——救國。在他們的努力下,20世紀二三十年代普及教育運動以不同形式迅速擴展到全國各地,造成了極大的教育救國的聲勢。——摘編自吳春苗《近代中國教育救國思潮的歷史演變》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簡要評價材料的救國思潮。19.閱讀材料, 回答問題。材料一:古代中國,四周是高山、沙漠和海洋,形成了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但內陸資源豐富,農耕經濟下養成了知足常樂的性格。春秋戰國,人們在農閑時分開展了角抵等養生保健活動。秦漢時期,五禽戲、蹴鞠、百戲等逐漸在上層社會中流行。魏晉南北朝時期,各階層受玄學影響,強調意、氣、體協調配合的導引養生法和講究“中和”的圍棋盛行,舞蹈、投壺等活動也普及到平民階層。唐宋時期,各階層參與休閑體育活動的熱情度高、馬球等具有娛樂觀賞性的群體活動備受推崇。明清時期,民間還喜愛“萬物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的太極拳。——摘編自周明華《中國的傳統體育》材料二:古希臘羅馬三面環海,土壤貧瘠,人們出于生存、御敵和祭神的需要,崇尚戰車賽、拳擊、賽跑等戶外運動。公元前8世紀,城邦經濟文化的繁榮帶來了奧林匹克盛會,他們以力量、速度等展現人體的力和美,構筑了公共體育館以供休閑之用。古羅馬的體育具有濃厚的軍事化特色,觀賞殘酷血腥的角斗競技比賽是古羅馬貴族喜歡的休閑娛樂方式,運動競技場較多中世紀,休閑體育發展受阻,人們只有在宗教節日和農閑時分休閑、如在圣誕節、受洗節跳舞。15世紀,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宗教和世俗生活內容逐漸走向融合,足球、籃球、排球、橄欖球、曲棍球等集體項目逐漸大眾化。——摘編自劉錦清《中西休閑體育的發展歷程與差異》等(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古代中西方休閑體育運動的不同之處。(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古代中西方休閑體育運動發展存在差異的原因。(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古代中西方休閑體育發展的認識。試卷第6頁,共7頁第六單元 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A A C C C C B B A題號 11 12 13 14 15答案 D A D A D1.B【詳解】結合所學可知,國立歷史博物館是中華民國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個博物館,1912 年蔡元培主持在北京國子監舊址籌建,任命胡在縉為主任,②正確;故宮博物院是我國著名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在北京故宮內,建于1925年,以歷代藝術館為主,設立各類專館及陳列室,存有大量的珍貴文物,③正確。②③正確,B項正確;南通博物院是近代中國最早的博物館,1905年張謇創設于江蘇通州,與材料中民國時期不符,①錯誤,排除A項;2003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合并組建成為中國國家博物館,與材料中民國時期不符,④錯誤,①、④錯誤,排除C項;④錯誤,排除D項。故選B項。2.A【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正向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帶有故宮文化元素的實用產品通過互聯網等媒體進行售賣,這有利于傳統文化元素的傳播,A項正確;這些文創產品具有極強的特色價值,不是其普遍價值,排除B項;故宮推出的一系列文化創意產品,是現代工藝品,其可以進行學術研究,但是“學術研究的重要資源”夸大了其作用,排除C項;這些文創產品不是歷史資料,主要以文化性為第一要義,排除D項。故選A項。3.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當代(中國)。據材料可知,當今中國的文創產品豐富多樣,受大眾喜愛。這得益于我們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也反映我們對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A項正確;文物具有研究價值,不一定就受到大眾的喜歡,排除B項;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是指經濟體制改革的問題,與文創產品的受歡迎無關,排除C項;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文創產品不一定就受到歡迎,排除D項。故選A項。4.C【詳解】結合所學可知,《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 頒布于1964年,《保存古物推廣辦法》頒布于1906年,《古物保存法》 頒布于193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頒布于1982年,因此先后順序是②③①④,C項正確,排除ABD三項。故選C項。5.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反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04年的中國。京師大學堂1904年課程設置包含經學、政法、文學、格致等中西學科,但新文化運動始于1915年后,其中心是北京大學(1912年改名),1904年時京師大學堂尚未成為該運動的陣地,說法錯誤但符合題意要求,C項正確;課程引入物理學、化學等西方科學,推動中國教育向近代化轉型,不符合題意要求,排除A項;經學代表中國傳統“中學為體”,政法格致體現“西學為用”,符合洋務運動時期中體西用方針,不符合題意要求,排除B項;融合《周易》、外國語言文學等課程,促進文化傳承、交流與創新,不符合題意要求,排除D項。故選C項。6.C【詳解】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三墳五典八索九丘”“晉乘楚杌”在漢隋唐藝文經籍諸志未著錄,司馬遷之后也無人征引,然而明人所刻古逸史中卻突然出現相關書籍。基于這種情況,學者認為不必調查內容就可知這些書是偽書。學者依據這些書在漢隋唐重要典籍中未被著錄以及無人征引,而在明人所刻書中才出現這一情況,得出這些書是偽書的結論,這體現了一種辨別史料真偽的方法,即通過考察史料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著錄和征引情況來判斷其真偽,C項正確;題干重點并非闡述判斷史料價值的原則,判斷史料價值通常涉及史料的來源、時代、與研究主題的相關性等多方面,而這里主要圍繞如何辨別史料真偽,排除A項;題干沒有強調文獻史料本身存在諸如記載不全面、受主觀因素影響等局限性,而是在說通過書籍著錄和征引情況來辨別史料真偽,排除B項;題干沒有涉及史書撰寫過程中作者主觀因素對史書內容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C項。7.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清朝(中國)。據材料可知,1897年湖南省博物院被興建,館藏了大量文物。結合所學可知,博物院有保存人類文化古籍和文化遺產的作用,擔負文化傳承的使命,C項正確;“提升了”說法絕對,應該是有利于提升國民的專業素養,排除A項;博物院擔負服務公眾的職能,應該改為有利于促進文化的大眾化,排除B項;材料反映博物院的館藏文物,但未涉及博物館興建的原因,排除D項。故選C項。8.B【詳解】依據材料“根據1964年頒布的《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可以得出歷史古跡的保護應強調以歷史的真實性為第一要義,B項正確;對原文物進行全面模擬復原、由聯合國全權負責籌集資金、對破壞行為發出國際性譴責,均不符合史實,排除ACD項。故選B項。9.B【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劉歆認為儒家“出于司徒之官”,章太炎認為“古之學者多出于王官”,可見章認可劉的主張——儒家出于官學,但章太炎是以發展變化的眼光分析儒之起源的,B項正確;《論語》中孔子告誡子夏要當“君子儒”,毋做“小人儒”,說明孔子時代儒階層已發生了相當大的分化,可見儒起源在孔子之前,排除A項;劉認為儒家“游文于六經之中”,可見他沒有否定六經的存在,胡適強調諸子學包括儒學不出于王官,并沒有否定六經的存在,因此,胡適與劉、章觀點不一致,排除C、D項。故選B項。10.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從“善書”的主要內容和受眾群體看,其撰輯和大面積傳播能夠發揮一定的教化作用,A項正確;儒學倫理也是善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善書的流行有鞏固儒學正統地位的作用,排除B項;材料沒有提到政府在善書傳播過程中的作用,排除C項;善書的形式和功能與鄉約、族規存在明顯區別,排除D項。故選A項。11.D【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古代(中國)、近代(歐洲)。本題是考查漢朝、唐朝、宋朝、15世紀歐洲時段的史實,據所學知識可知,①為雕版印刷術,最早可見于唐代;②為泥活字印刷術,始于北宋畢昇;③是對東漢時期蔡倫改進造紙術的描述;④是對15世紀歐洲出現的古登堡鉛活字印刷術的描述,時間先后順序是③①②④。故本題選D項。12.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現代中國。昆曲于 2001年 5月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宣布的第一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題干中的昆曲保護示意圖體現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式的探索,A項正確;材料主旨是昆曲保護而非價值,排除B項;材料未提及對文化遺產進行商業化推廣、市場化運作,排除C項;材料信息看不出昆曲是否是主流,排除D項。故選A項。13.D【詳解】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元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宋元時期書院的分布統計”及所學可知,元朝實現大一統,政治格局發生變化,其政治中心在北方。這一時期北方黃河流域的書院數量有大幅度增加,而長江流域卻在減少,說明政局變動影響文化的傳播,D項正確;表格僅涉及書院分布數量在不同流域的差異,無法直接得出文化教育與自然條件之間的關系,排除A項;表格中僅呈現了書院在不同流域的分布統計數據,并沒有涉及民族交往交融相關的信息,如少數民族地區書院的發展情況、不同民族參與書院教育等內容,與題意無關,排除B項;表格僅涉及書院在不同流域的分布統計數據,未涉及南北經濟對比的相關內容,并不能直接得出南北經濟差距持續擴大的結論,排除C項。故選D項。14.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結合所學可知,瑞典首都的中國宮始建于1753年,位于瑞典斯德哥爾摩市郊的皇后島,它是瑞典國王為王后慶生而建,整個建筑呈弓形,宮頂仿中國宮殿,有雕龍裝飾,宮門宮窗兩側邊框刻有中國式圖案,宮內陳設為中國傳統樣式,四壁掛有中國字畫,帶有濃郁的中國文化因素,A項正確;人首飛牛是亞述帝國王宮大門上常見的雕刻,排除B項;法國路易十四修建的凡爾賽宮是王權的象征,排除C項;明朝、清朝兩代皇帝接見大臣和處理政務,一般是在乾清宮,排除D項。故選A項。15.D【詳解】本題為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至民國初年(中國)。根據材料可知,京師圖書館從收納朝廷藏書擴展到收藏所有經政府立案的出版物,這一轉變意味著它承擔起了集中保存國家文獻資源的職責,符合國家圖書館的基本職能定位,D項正確;題干并未提及圖書內容對國民思想的具體影響,且主要聚焦于館藏圖書來源的變化,而非圖書內容或其對社會思想的影響,排除A項;題干信息并未顯示京師圖書館直接服務于北洋軍閥的政治統治,而是強調其作為圖書收藏機構的職能變化,排除B項;題干雖提及京師圖書館的成立與發展,但并未具體說明這是中國圖書館近代化的起點,且“開啟”一詞通常指代的是更根本性變革的起始,題干信息不足以支撐這一結論,排除C項。故選D項。16.(1)原因:新疆自身地理位置以及文化的積淀;絲路開通,中原地區文化的傳入,各民族交融交流;中外經濟文化交流;自然氣候利于文物的保存;黨和政府對文物發掘和保護的重視。(2)歷史意義:有利于歷史文化的保存和學術研究;是中國抗戰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全民族抗戰的體現;在文化層面反擊日本的侵略,體現了民族意識的增強,鼓舞了中國人民抗戰必勝的決心。【詳解】(1)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現代(中國)。原因:新疆地區能夠出土大量古代文物,應從3個方面分析,第一是在古代能存在大量實物,第二是可以保存,第三是發掘。結合所學,新疆地區文明歷史悠久,又因其是古代陸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所以文物眾多;又因其較為干旱少雨的氣候條件,更有利于文物的保存;而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對文物的重視,是能夠大量發掘的現實原因。(2)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抗戰時期(中國)。影響:據材料二“不是一個博物院院長,幾個知識分子就能做到的,那個時候,有軍隊護衛、有人民支持”可以得出,是中國抗戰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全民族抗戰的體現;結合所學,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包括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多方面,抗戰時期的文物保護,是在文化領域對日本侵略的反擊,是文化領域抗戰的勝利,可以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鼓舞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斗志。17.(1)性質:古代中國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機構。原因:統治者政策導向;太學生入學目的不純;士族政治及九品中正制選官的影響;儒學受到當時佛學、玄學思想的沖擊。(任意答出其中三點即可)(2)辦學舉措:考試入學;分館分科教育;授予科舉制下的頭銜。歷史條件:戊戌維新運動中辦學經驗的積累;清政府實施“新政”;張百熙的努力。(3)選擇①,歷史背景: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提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的提出。(如答“教育領域出現‘左’傾錯誤”也可)特征:與政治運動相結合。成就: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培養了大批素質較高的勞動后備軍和德才兼備的建設人才。選擇②,意圖:推動高等教育大眾化;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擴大內需,推動經濟增長)。重要意義:在文化傳承、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詳解】(1)性質: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太學是古代中國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機構。原因:根據材料“統治者將太學作為表彰文治的‘裝飾品’”“給予免役的特權”,可得出統治者政策導向;根據“很多人進入太學以求‘避役’”,可得出太學生入學目的不純;根據“便導致因門第而擁有免役特權的‘高門子弟’”“官僚們基于門閥,而不再依靠太學”并聯系所學可得出士族政治及九品中正制選官的影響;根據“佛教、老莊學說的盛行,也使得知識分子熱衷于佛學、玄學”,可得出儒學受到當時佛學、玄學思想的沖擊。(2)舉措:根據材料“復校后的京師大學堂增設預備科(政科、藝科)及速成科(仕學館、師范館)。1903年又增設進士館,設學館及醫學實業館”可得出分館分科教育;根據“1902年10月舉行了第一次入學考試”,可得出考試入學:根據“畢業生分別授予貢生、舉人、進士頭銜”,可得出授予科舉制下的頭銜。歷史條件:根據材料“任命吏部尚書張百熙為管學大臣,負責籌辦復校事宜。張百熙受命后,積極從校舍、圖書、課程等方面為復校作準備”,可得出張百熙的努力;根據“1902年1月”“1902年10月”等可知當時處于清末“新政”時期,“新政"推行新式教育;此外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戊戌維新運動中辦學經驗的積累。(3)如選擇闡釋①。背景:根據“1958年……力求‘多快好省’地發展我國教育事業的愿望”,可得出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提出;根據“提出要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可得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的提出。特征:根據材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開展了一場對包括教育在內各項事業的政治性改造”等,可得出與政治運動相結合。成就:聯系所學可知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培養了大批素質較高的勞動后備軍和德才兼備的建設人才。選擇闡釋②。意圖:根據材料“我國同齡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學率要從現在的9%提高到15%左右……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最低標準”,可得出推動高等教育大眾化;根據“是把教育用于經濟改革的典型例子”,可得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要意義:聯系所學可知學校教育不斷發展與完善,在文化傳承、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8.概括內容:教育救國思潮。評價:進步性:是民族危機加深、近代思想啟蒙和解放的產物,順應時代潮流;有利于民族工業發展、啟發民智、促進社會改造和救亡運動。局限性:沒有找到救國的現實力量和有效途徑,不能解決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詳解】本題為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為:近代(中國)。評價:進步性:根據材料“在他們的努力下,20世紀二三十年代普及教育運動以不同形式迅速擴展到全國各地,造成了極大的教育救國的聲勢。”并結合所學可得出:是民族危機加深、近代思想啟蒙和解放的產物,順應時代潮流;有利于民族工業發展、啟發民智、促進社會改造和救亡運動。局限性:根據所學知識可得出:沒有找到救國的現實力量和有效途徑,不能解決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19.(1)不同之處:中國:體育運動更注重的是養生保健活動,注重休閑娛樂和身心和諧,強調修身養性;中國體育運動由貴族體育向民間平民體育發展;中國體育運動深受儒、道文化影響,中國休閑體育與中國傳統文化深度融合。西方:古代體育崇尚競技和戰斗,突出個體英雄主義,更加崇尚戰車賽、拳擊、賽跑等戶外運動與冒險運動;西方體育運動與軍事訓練結合,宗教和軍事化色彩濃厚;體育類型多樣。(2)差異原因:地理環境方面:中國相對封閉,資源豐富;西方相對開放,缺少天然屏障。社會經濟方面,中國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西方以商品經濟、海洋貿易為主。思想文化方面,中國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強調中庸、順應自然;西方受宗教文化和人文精神影響,注重競爭意識。(3)認識:是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產物(國情影響休閑體育發展的路徑);受本土傳統文化影響;豐富了社會文化的內涵;地理環境對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有重要影響。【詳解】(1)本題是背景類對比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的中國和希臘羅馬。據材料一“農耕經濟下養成了知足常樂的性格”可得出中國的體育運動更注重的是養生保健活動,注重休閑娛樂和身心和諧,強調修身養性;據材料一“秦漢時期,五禽戲、蹴鞠、百戲等逐漸在上層社會中流行……舞蹈、投壺等活動也普及到平民階層。”可得出中國體育運動由貴族體育向民間平民體育發展;據材料一“萬物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的太極拳。”等可得出中國體育運動深受儒、道文化影響,中國休閑體育與中國傳統文化深度融合。據材料二“人們出于生存、御敵和祭神的需要,崇尚戰車賽、拳擊、賽跑等戶外運動”可得出古代體育崇尚競技和戰斗,突出個體英雄主義,更加崇尚戰車賽、拳擊、賽跑等戶外運動與冒險運動和體育類型多樣;據材料二“古羅馬的體育具有濃厚的軍事化特色”“人們只有在宗教節日和農閑時分休閑、如在圣誕節、受洗節跳舞。”可得出西方體育運動與軍事訓練結合,宗教化和軍事化色彩濃厚。(2)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的中國和希臘羅馬。據材料一“古代中國,四周是高山、沙漠和海洋,形成了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和材料二“古希臘羅馬三面環海,土壤貧瘠”可得出,地理環境方面:中國相對封閉,資源豐富;西方相對開放,缺少天然屏障。據材料一“內陸資源豐富,農耕經濟下養成了知足常樂的性格”和材料二“人們出于生存、御敵和祭神的需要,崇尚戰車賽、拳擊、賽跑等戶外運動”并結合所學可得出,社會經濟方面,中國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西方以商品經濟、海洋貿易為主。據材料一“民間喜愛‘萬物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的太極拳”和材料二“城邦經濟文化的繁榮帶來了奧林匹克盛會,他們以力量、速度等展現人體的力和美”并結合所學可得出思想文化方面,中國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強調中庸、順應自然;西方受宗教文化和人文精神影響,注重競爭意識。(3)本題是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本題可籠統分析,東西方體育文化演變的差異和發展過程是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產物或表述為國情影響休閑體育發展的路徑;或具體表述為,古代中西方休閑體育發展,受本土傳統文化影響;豐富了社會文化的內涵;地理環境對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有重要影響。言之成理即可。答案第8頁,共8頁答案第1頁,共8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