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貴陽市青巖貴璜中學2024-2025學年度八年級下學期3月質量監測歷史試卷(滿分:100分 時間:60分鐘)一、單項選擇題(下列各小題的備選答案,只有一個是最符合題意的。每小題3分,共45分)1.結合下表,為解決重工業發展滯后的問題,新中國成立初期實行了( C )A.三大改造 B.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C.第一個五年計劃 D.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中國與印度、美國的鋼產量和發電量的比較項目 中國(1952年產量) 印度(1950年產量) 美國(1950年產量)鋼產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發電量(人均) 2.76千瓦時 10.9千瓦時 2 949千瓦時2.★從1953年到1957年,在工業生產不斷發展的基礎上,國民收入總額增長53%,人均國民收入增長36.5%;全國消費基金增長36.8%,人均增長21.6%,全民所有制職工年平均工資增長42.8%。這些數據表明“一五”計劃 ( )A.兼顧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 B.堅持按勞分配與按需分配C.提倡自力更生與艱苦奮斗 D.謀劃產業布局與地區平衡3.★在實施“一五”計劃的同時,中國進行了大規模的社會主義改造,以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實現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這表明,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 ( )A.受到了蘇聯模式的影響 B.順應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C.推動了多種經濟形式的發展 D.初步奠定了中國工業化基礎4.右圖為著名作家老舍(舒舍予)的一張當選證書,他參加的政治生活的主題是 ( )A.人民民主B.政治協商C.國家獨立D.和平共處5.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將“消滅資本家私有制”作為奮斗目標之一。這一目標基本實現的標志是 ( )A.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B.《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頒布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6.★1953年春,河南安陽縣一個村的18戶貧下中農組織起來進行生產。一些富裕戶諷刺地說:“沒有見過雞毛能上天!”18戶農民誓不向困難低頭,堅持“非叫雞毛上天不行!”他們經過一年齊心協力的苦干,實現了“雞毛也能繞天飛”的奇跡。這說明當時 ( )A.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 B.農業合作化的優越性C.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效果 D.包產到戶改革的成就7.右圖所示是一張1955年發行的南洋兄弟煙草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根據所學知識和圖文信息判斷其印發的目的是 ( )A.引導手工業者走合作化道路B.擴大國有企業的經營自主權C.對私營企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D.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8.1955年,我國公私合營工業的人均勞動生產率為314(以1950年為100),而私營工業的人均勞動生產率僅為158。這說明公私合營( )A.得到了國家政策的支持 B.保證了企業的生產利潤C.激發了企業的生產活力 D.旨在壓制私營工業發展9.★如果為右面三幅圖片反映的歷史擬定一個學習主題,最恰當的是 ( )A.走向社會主義之路B.艱難曲折的探索歷程C.社會主義建設的轉折D.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10.★下圖是我國20世紀50年代的新聞報道圖片。這些圖片反映了當時我國 ( )A.完成了國民經濟調整任務 B.工農業生產高速發展C.對國內主要矛盾缺乏認識 D.強烈的富國強國愿望11.★右圖漫畫作者意在說明 ( )A.社會主義建設遭遇到挫折B.人民的生產熱情空前高漲C.經濟建設要尊重客觀規律D.大躍進遏制浮夸風的蔓延12.右圖是中國1957—1965年國家經濟增長走勢圖,導致這種巨大變化的主要因素有 ( )A.“一五”計劃,三大改造B.三大改造,中共“八大”C.“大躍進”運動,國民經濟調整D.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13.1967年8月5日,在經受了長時間殘酷的“批斗”之后,時任國家主席的劉少奇手拿憲法憤怒地抗議道:“憲法保障每一個公民的人身權利不受侵犯,破壞憲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的嚴厲制裁的!”由此可見,我們應從長達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中吸取的最深刻的歷史教訓是 ( )A.要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 B.要預防和反對個人崇拜C.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D.要堅持不懈地促進社會和諧14.習近平總書記說,學習焦裕祿時我上初中,當時政治課老師讀報,讀著讀著便哽咽了,聽著聽著我們也流淚了。總書記接著說,焦裕祿精神是永恒的。焦裕祿被譽為 ( )A.“最可愛的人” B.“黨的好干部”C.“鐵人” D.“兩彈元勛”15.★1956—1976年,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也出現嚴重失誤。出現失誤的原因是 ( )A.全黨缺乏領導大規模經濟建設的經驗B.人民群眾缺乏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C.各地頻繁發生洪水、干旱等自然災害D.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包圍、封鎖二、非選擇題(共55分)1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6分)材料一 王國范,河北遵化市西留村鄉農民,雇農出身,家境貧寒,靠給地主家做長工維持生計,新中國的誕生使他翻身解放。(1)右圖讓你想到了什么運動?(2分)它為何使王國范笑逐顏開?(2分)材料二 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張小泉剪刀始創于杭州,傳統民用剪刀是張小泉的起家產品。它靠磨工精細、刃口鋒利等十大特點稱雄制剪業。當歷史的時針指在1953年時,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開始了,原先的小作坊全部統一在一起,成立了一個制剪生產合作社。1956年張小泉剪刀廠誕生了。(2)你知道我們是如何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嗎?(2分)手工業改造的實質是什么?(2分)材料三 右圖是唐山啟新水泥廠工人慶祝公私合營的場景。(3)它是當時我國哪一歷史事件的反映?(2分)這一事件過程中采取了哪一創舉?(2分)材料四 有關如何看待三大改造,張明和王剛展開了爭論。張明:真是了不起!在短短的三年多的時間里,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大大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真是了不起!王剛:三大改造中存在很多缺點和偏差,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4)你覺得他們說的有道理嗎?(2分)請你說說對三大改造的看法。(2分)1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6分)材料一 中華民國成立后出現的實業投資熱,是中國的第二次工業化浪潮。它的主角是以盈利為主要動力的新興企業家,他們投資的產業主要集中于民生領域,以提供消費類商品為主,大量的中小企業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據國內學者計算,工業增長率在1912年到1920年之間達到13.4%。——《歷代經濟變革得失》(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括“中國的第二次工業化浪潮”的表現。(2分)材料二 從1953年開始,全國圍繞蘇聯援建的156項工程展開全面的工業化建設,156項工程全部是重工業,尤其是國防工業。“一五”期間建立的工礦企業達到了1萬個以上……這些新興項目的先后建成投產,不但使中國原有工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而且使中國原有的工業布局發生了明顯變化,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偏重沿海沿江地區、內地稀少的現狀。(2)根據材料二,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工業化的特點。(4分)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進行工業化建設的積極意義。(2分)材料三 用最高的速度來發展我國的生產力,實現工業化,是總路線的基本精神……速度是總路線的靈魂……快,是“多快好省”的中心環節。(3)根據材料三,指出這一時期工業化建設的主要問題。(4分)(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我國的工業化建設之路帶給你怎樣的啟示。(4分)1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8分)材料一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的工業基礎特別是重工業基礎非常薄弱……這種落后的經濟狀況只能靠優先發展重工業才能改變,只有鋼鐵等基礎工業發展了,機器制造業的原料增多了,輕工業的裝備才能保證……同時,當時的國際環境也急需我們盡快建立強大的軍事工業,以增強國防力量。材料二 1956年我國國民經濟中公有經濟和私有經濟所占比例項目 公有經濟 私有經濟工業總產值 100% 0商品零售額 95.8% 4.2%材料三 1958年10月,山東省范縣縣委書記作報告:“人人進入新樂園,吃喝穿用不花錢;雞鴨魚肉味道鮮,頓頓可吃四個盤;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樣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說天堂好,天堂不如新樂園。”(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經濟的什么狀況?(4分)為改變這種狀況,我國政府提出了什么方針?(4分)(2)材料二反映了我國的經濟成分有何特點?(4分)這與哪一事件有關?(4分)(3)材料三中的“新樂園”在當時指什么?(4分)簡要分析它出現的原因。(4分)19.根據以下大事年表分析,回答問題。(5分)1953年至1956年底 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 中共八大正確分析了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1958年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1959年至1961年 三年經濟最困難的時期1964年 我國研制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5年 調整國民經濟工作完成;實現原油自給1966年至1976年 文化大革命時期1967年 我國研制的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請根據上面圖表中的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寫一篇小論文。(要求:題目自擬,史實正確,語句通順,表述完整,至少200字。)參考答案: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45分)1.( C )2. ( A )3.( B )4.( A )5.( C )6. ( B )7.( C )8.( C )9. ( A )10.( D )11.( C )12.( C )13.( A )14. ( B )15.( A )二、非選擇題(共55分)16.(16分)(1)運動:土地改革運動。(2分)原因: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出臺使他能夠得到夢寐以求的屬于自己的土地了!(2分。意思相近即可)(2)方式:建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2分)實質: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2分)(3)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2分)贖買政策。(2分)(4)有道理。(2分)看法:①三大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②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③在社會主義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缺點。(2分)17.(16分)(1)表現:出現實業投資熱潮;以民營資本為主;集中在民生領域;中小企業成為主流;工業增長快。(任答兩點,2分)(2)特點:接受蘇聯援助;優先發展重工業;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原有的工業布局。(任答兩點,4分)意義: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2分)(3)主要問題:追求高速度;忽視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4分)(4)啟示: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工業化建設要遵循客觀經濟規律;要堅持工業強國。(任答兩點,4分)18.(18分)(1)狀況:我國的工業基礎特別是重工業基礎非常薄弱。(4分)方針:第一個五年計劃。(4分)(2)特點: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體地位。(4分)事件: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4分)(3)“新樂園”指的是:人民公社。(4分)原因:黨和人民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的發展階段認識不足;建設社會主義缺少經驗;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4分)19.(5分)題目: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前進(1分)論述:1956年,我國基本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把生產資料的私有制變成社會主義公有制,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確立。(1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始了艱辛探索。1956年召開中共八大之后,中國開始全面地大規模建設。由于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導致了嚴重的“左傾”錯誤。由于“左”的錯誤,致使1959年至1961年經濟陷入最困難的時期。(1分)為了克服困難局面,中共中央開始調整國民經濟,提出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到1965年,國民經濟調整工作完成。“左”的錯誤延續到思想文化領域,就是進行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整個社會主義探索時期,有正確決策,也有失誤,但總的趨勢是前進,也取得了很多成就,所以說這一時期的特點是: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前進。(2分)(只要言之有理,意思相近,可酌情給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答案.docx 貴陽市青巖貴璜中學2024-2025學年度八年級下學期3月質量監測歷史試卷.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