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課程導入“本朝家法,遠過漢唐 ,獨用兵差為不及。”——宋孝宗(1176年)宋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最高階段。兩宋期內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之內,可以說是空前絕后的。這說明,封建社會在其時還具有很旺盛的生命力,還處于向前緩慢發展的階段,而不是已經到達了封建社會的沒落時期,也還并沒有出現資本主義的萌芽……兩宋政權只是從十世紀到十三世紀先后出現在中國境土上的幾個割據政權之一,而先后與之對峙的遼(也叫契丹)、西夏和金,也都同樣是當時的一個割據政權。——鄧廣銘《宋史十講》【思考】結合材料及所學,談談你對宋朝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的認識?普通高中教科書 歷史 必修 中外歷史綱要(上)【課程要求】了解遼夏金元諸政權的建立、發展和相關制度建設,認識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第三單元 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幽燕北地漢法治國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觀察兩幅圖片,遼和西夏的生活方式如何 這體現了北方少數民族什么特點 以游牧而生,牛和馬在生產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契丹人引馬圖西夏買牛契約一、遼和西夏想一想下列史料體現了哪些問題 “阿保機率漢人耕種,為治城邦、屋邑、廛市,如幽州制度”——(《新五代史》卷 72,《四夷附錄》)“夫賦稅之制,自太祖任韓延徽始制國用”——(《遼史·食貨志》)“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公室以居,城郭以治”“畜牧畋漁以食,皮毛以衣,轉徙隨時,車馬為家” ——(《遼史》卷 32,《營為志中》)“地繞五谷,尤宜稻麥。甘、涼之間,則以諸河為溉;興、靈則有古渠,曰唐來,曰漢源,皆支引黃河,故灌溉之利,歲無旱澇之虞”——(《宋史》卷 486《夏國下》)生產方式變化奴隸制社會中出現封建制成分生產和農耕生產和游牧興修水利工程比起前兩張圖片所呈現的游牧生活,這時的生產生活方式有哪些變化呢 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一、遼和西夏這些變化由誰造成?遼和西夏有哪些杰出領袖、做了什么 請閱讀教材內容,小組討論后完成表格。主要領袖 制度建設實施意義遼西夏耶律阿保機南北面官行 營因地制宜維護和平文化交流元昊中央機構漢式官稱與民族稱謂官稱并存維持獨立一、遼和西夏經過檀淵之盟(宋遼)、宋夏和議(宋夏)三國對峙局面由此形成此后局勢又發生了哪些變化 一、遼和西夏局勢演變圖西 夏遼北 宋金+靖康之恥南 宋臣 屬一、遼和西夏1、建立與發展(1)興起:金的建立者女真族源自黑水靺鞨,是生活在黑龍江、松花江流域的游牧民族;(2)建國:1114年,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舉兵反遼;1115年,建立金朝,定都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哈爾濱);(3)發展:1125年,金滅遼;1127年,金滅北宋;1153年,海陵王完顏亮遷都燕京,并改名為中都。北京成為王朝都城的開始黑龍江松花江二、金朝入主中原統治范圍擴大,上京居于東北,不便于統治;上京自然環境更為惡劣;燕京位于國土中部,地處中原和東北交通的咽喉,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完顏亮精通漢學,崇尚中原文化。※完顏亮為什么要遷都燕京?二、金朝入主中原對于北京城市的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金朝遷都燕京,是北京成為王朝都城的開始。它加強對中原漢民的統治,鞏固其占有的中原疆土;有利于女真族同漢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民族之間的交融;※金朝遷都燕京有什么影響?金、元、明北京城址變遷圖二、金朝入主中原2、制度建設——猛安謀克制內容:凡女真民戶,每三百戶編為一謀克,十謀克編為一猛安;遷入中原,在漢族村落中筑寨居住,平時耕作,戰時選拔壯丁出征。特點:行政、生產、軍事三位一體。作用:有利于女真族的建國和鞏固統一;金軍服飾盔甲促進農業生產,推動女真族社會發展;有利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二、金朝入主中原思考:閱讀教材,回顧遼、西夏、金的建立發展和制度建設,思考三個政權的制度建設中的相同之處。既學習漢族制度,又保留本民族特色。二、金朝入主中原遼夏金政治制度有何共同特點?漢化漸深政權 制度建設 核心特征遼 南北面官制 四時捺缽西夏 制仿北宋 一官兩稱 金 沿襲唐宋 猛安謀克制 吸收中原王朝先進制度因俗而治,胡漢互勉遼夏金制度建設的共同經驗,對文明發展有何意義?③民族交融,漢化加深學習漢族文明保留民族特色游牧與農耕文明的碰撞交融①因俗而治,為后世所借鑒②推動少數民族封建化進程保留本民族特色(一)蒙古的崛起1206年,大蒙古國建立。1271年,忽烈改國號為“大元”。元朝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疆域超過歷代,在政治制度上有所開創,對元代社會和后來的明清、近代影響至深;商品經濟和海外貿易較繁榮,北京、泉州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大都會;文化形式更近世俗化,宗信仰自由使文化交流更加廣泛。不可否認,蒙古帝國用鐵血征服了東西方,給眾多地區帶去了戰爭。但跳出農耕文化的邏輯,以更開闊的視角去看:那個征服了亞洲和歐洲,連接了東方和西方的帝國,使世界次進入了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時代,加速了世界一體化的進程。——《細讀元朝一百六十年》成吉思汗 鐵木真成吉思汗先后滅西遼、西夏、金,收復吐蕃,遠征西亞東歐。元世祖 忽必烈建立元朝三、元朝的統治與民族關系(二)元朝的統治(1271年—1368年)1.通訊制度:驛道、驛站、急遞鋪。驛道——交通出行、運輸物資驛站——官差住宿、物資運輸急遞鋪——傳遞公文目的:加強大一統國家的內部聯系,鞏固統一,強化統治效果。三、元朝的統治與民族關系2.中央官制:中書省制皇帝樞密院中書省御史臺部部部部部部軍事行政監察吏戶禮兵刑工中書省:掌管全國的行政事務,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項政務;樞密院:負責全國的軍事事務,調度全國的軍隊;御史臺:負責監察事務。(二)元朝的統治(1271年—1368年)三、元朝的統治與民族關系3.地方制度:行省制度行省“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與都省為表里。中統、至元間,始分立行中書省,因事設官,官不必備,皆以省官出領其事”。“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元史》“大而不專”“犬牙交錯”疆域廣大(二)元朝的統治(1271年—1368年)三、元朝的統治與民族關系①政治:提高行政效率,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統一,強化中央集權。②經濟文化:促進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和民族交融。③后世: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我國省制的開端。元朝行省制的影響:(二)元朝的統治(1271年—1368年)三、元朝的統治與民族關系3.地方制度:行省制度西域北庭都元帥府和宣慰司臺灣澎湖巡檢司西藏宣政院掌管全國佛教事宜(二)元朝的統治(1271年—1368年)三、元朝的統治與民族關系同一竊盜,漢人“初犯,刺左臂,謂已得財者。再犯刺右臂,三犯刺項。強盜初犯刺項,并充景跡人,官司以法拘檢關防之。其蒙古人有犯,及婦人犯者,不在刺字之例”——《元史》卷104《刑法志三·盜賊》4.民族政策:四等人制目的:鞏固統治,保障蒙古貴族統治利益實質:民族歧視和壓迫政策回回波斯人阿拉伯人漢族蒙古畏兀兒(二)元朝的統治(1271年—1368年)三、元朝的統治與民族關系一切革命,單是被剝削被壓迫群眾感到不能照舊生活下去而要求變革,還是不夠的。沒有全國的危機,沒有使統治者也無法繼續統治下去的全國性危機,人民革命是不可能發生并取得勝利的。至正時期,這樣一個全國性的、無論是被統治者或統治者都無法和不愿照舊生活下去的危機已明顯地形成。——周良霄《元史》歷史思考14世紀中葉,農民起義相繼在中原和南方爆發1368年,元朝滅亡,明朝建立【思考】結合材料及所學,你認為明朝建立后需要采取什么樣的統治政策?蕃漢分界戰略要地帝國中心燕云十六州地位的變化時期 政權互動過程 歸屬情況10世紀 后晉、遼:936年,反唐自立,向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后晉。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讓給契丹。 遼后周、遼:后周世宗親征,因病逝而功敗。 北宋、遼:北宋統一后,兩次發起奪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慘敗。 11世紀 北宋、遼:1004年,“澶淵之盟”,宋承認遼對燕云的統治。 12世紀 北宋、遼、金:1125年,金滅遼,占領燕云。 金13世紀 金、元(蒙古帝國):1215年,蒙古帝國南下占領燕云,逐步實現統一。 元(蒙古帝國)探究:燕云被少數民族占據是否意味著“中國”出現了存亡危機?燕云地區從“中國屏障”到帝國中心,足以可見民族隔閡的不斷消解,民族交融的深入。“中國”不僅僅是一個地域概念,也是一種文化概念。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中原文明 中華文明……我們不能只認為宋、明這樣的王朝可以代表中國,而忽略邊疆民族建立的遼、金、西夏區域政權。……沒有邊疆何以中國?中國的歷史就是邊疆民族不斷融入發展的歷史,特別是北方民族的南下和交融,才使中國不斷發展壯大,由原來的華夏形成了現在的中華,造就了今天的多元一體,才葆有了不斷攀升的原動力。——魏堅:不理解草原文明,就無法理解中國歷史同一個中國,同一個夢想統一中國“中國的民族融合不是簡單的同化其他民族,而是大家共同向著一個共同的文明方向融合,共同形成中華民族。”——葛劍雄中央916遼建立1038西夏建立1115金建立1125金滅遼1206蒙古建立1227蒙古滅西夏1234蒙古滅金1271元建立1276南宋滅亡1368元滅亡本課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