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 教學設計(表格式)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 教學設計(表格式)

資源簡介

課題: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
學 科:歷史 執教教師:
教材分析 從本課內容子目來看,教材的邏輯是按照地理和時間順序,先概述西亞的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再介紹南亞和東亞的國家。這幾個地區的文明既有自身特色,又分別受到西亞阿拉伯帝國文明和東亞中華文明的影響,德里蘇丹國是阿拉伯世界繼續擴大的結果,日本和朝鮮則在中國影響下發展出自己獨特的制度和文化。各文明既獨具特色又相互聯系。
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經過一學期的中國歷史學習,已經具備一定的歷史學習方法和學科素養意識。但世界古代史尤其是中古時期的歷史對他們來說會略有困難,因為中古時期的亞洲在初中的歷史學習中只涉及到阿拉伯帝國和日本的大化改新,其他的內容都不曾了解,同時眾多地區眾多的地名、制度、文化特點、時空的轉換容易讓學生產生認知障礙,失去學習興趣。
教學目標 與 核心素養 唯物史觀:通過了解中古時期亞洲地區的不同國家、民族、宗教和社會變化等史實,認識亞洲文明發展的多元性和相互聯系。 時空觀念:觀察歷史地圖,知道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南亞笈多帝國和德里蘇丹國家興起和擴張的史實及日本、朝鮮等國的政治發展脈絡。 史料實證:運用資料,總結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等崛起的史實,唐、印度、日本、朝鮮等國政治、文化的發展及影響,領略亞洲豐富多彩的多元文明特色;認識阿拉伯帝國在世界文化發展、東西方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歷史解釋:以相關圖片、文獻等史料為依據,分析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興起的原因;探究古帝國的國家治理特點和盛極而衰的原因和經驗教訓。 家國情懷:通過學習,把握中古時期的亞洲各國與中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史實和中華文化圈的形成,感受中華文明及其模式對亞洲文明演進的深刻影響。
教學重難點 重點: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 難點:日本幕府政治的興起
教學準備 歷史圖片、歷史地圖、文字材料;講授法、討論法、探究法
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導入新課 二、新課講授 問:世界歷史上曾經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 答: 波斯帝國(前550~前330 ) 亞歷山大帝國(前334年-前323年) 羅馬帝國(前27年—395年) 西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395年—1453年) 一、阿拉伯帝國 1、阿拉伯帝國的興起 7世紀早期,穆罕默德統一了阿拉伯半島 引導學生回顧初中所學知識,簡要介紹地理環境和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權,并基本統一阿拉伯半島。 8世紀中期,阿拉伯帝國的建立 學生依據地圖簡要表述阿拉伯人擴張的重大過程和帝國形成。 7世紀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規模向外擴張。 北進敘利亞,東滅波斯,進而征服阿 富汗和印度西北,兵鋒直抵中國唐朝邊境。751年在怛羅斯擊敗唐朝軍隊,控制中亞,向西攻克埃及,橫掃北非,在西南歐洲,占領西班牙使之成為帝國的一個行省。至8世紀中期,地跨歐亞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國形成。 2、帝國的統治 1.阿拉伯帝國的政治制度 解釋哈里發的概念,說明阿拉伯帝國是政教合一的國家,伊斯蘭教經典具有法律效力。 理解帝國從中央到地方的基本架構。 提問:這樣的政治體制對阿拉伯帝國的經濟和文化發展有何作用? 強化了不同地區之間的聯系。有利于東西方生產技術和商業貿易的發展,文化的交流。 2.阿拉伯帝國的經濟 先進農業技術傳播,手工業和商業繁榮,對外貿易發達。 阿拉伯帝國貿易范圍廣泛,歐亞非各洲的各類商品匯聚,巴格達等大城市成為東西方貿易的橋梁,促進了東西方貿易發展。 【學習聚焦】阿拉伯人通過擴張建立的大帝國,在東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3.阿拉伯帝國的文化 學生回憶他們所了解的阿拉伯文化,教師補充表格,引導學生分析:阿拉伯文化的特點和文化繁榮的原因是什么? 阿拉伯文化特點:兼收并蓄,融合創新;各領域成就斐然。 引導學生觀察地圖,分析史料,從帝國政治經濟狀況、統治者政策等角度分析文化繁榮的原因。 二、奧斯曼帝國的興起 1.1453年,奧斯曼攻滅拜占庭帝國 教師簡要介紹奧斯曼土耳其在小亞細亞的崛起和擴張。 2.15-16世紀,奧斯曼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簡要解釋蘇丹的概念。“蘇丹”原指“有道德或有宗教權威的人”。阿拉伯帝國時期阿拔斯王朝的哈里發將這個頭銜授給帝國境內的地區性王朝統治者,此后蘇丹逐漸成為穆斯林國家統治者的稱號。 比較奧斯曼政權結構與阿拉伯帝國的共性。 經濟上: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擴張威脅東西方之間的傳統商路,亞洲輸往歐洲的重要產品如香料、絲綢等價格暴漲,影響了后來的新航路開辟。 過渡:從阿拉伯帝國到奧斯曼帝國,我們感受到了歷史發展的延續性和不同地區經濟文化交流的加強帶來的發展和變化。在南亞和東亞地區也是如此。 三、印度 1.中古印度4世紀初建立笈多帝國 簡介笈多帝國迅速統一北印度。經濟上以農業為主,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手工業比較繁榮。 印度教興起,并逐漸發展成為印度的主要宗教。 2.德里蘇丹帝國的建立 11世紀,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紀初在印度建立與阿拉伯帝國相似的中央集權政教合一政制;伊斯蘭教及阿拉伯文化傳入。 印度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印度古老的傳統文化具有強大同化力。印度歷史上曾多次遭到侵略,早期入侵的的希臘人、白匈奴人等雖然在軍事上取得勝利,但在文化上卻不得不屈服。德里蘇丹國的建立卻使伊斯蘭教在印度迅速傳播,阿拉伯語言、文化、生活方式和社會習俗大量傳進印度,并且滲入土著的古老文化之中,多種宗教文化并存,奠定了現代南亞文化的基礎。伊斯蘭教與印度教的宗教沖突也長期存在。 過渡:從西亞到南亞,我們感受到中古阿拉伯文化的魅力和擴展,在東亞,則是另一個國家文明的不斷傳播擴展。那就是璀璨的中華文化。東亞的日本、朝鮮、越南等國深受中國影響。 四、日本 ①“大化改新”: 引導學生回憶初中所學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措施。 影響:日本建立起中央集權制度。 ②幕府政治的興起: 學生分析相關史料理解幕府政治興起的原因,教師用結構示意圖呈現。 主要是由于生產力發展,隨著鐵農具的普及和技術的進步,新土地得以開墾。政府為鼓勵人民墾荒,三世一身法導致土地私有制發展,原有的國家土地所有制班田制難以維持。貴族、佛寺和神社趁機廣占土地,形成莊園。一些大的莊園主從天皇那里獲得了不輸不入的特權,中小莊園主為了獲得類似特權,把自己的土地通過“寄進”方式交給大莊園主,使大莊園主的勢力進一步膨脹。而貧苦農民為擺脫國家沉重的稅賦,或者逃亡,或者投靠地方豪強。土地兼并盛行,封建莊園經濟逐漸形成。 為應付人民反抗和其他莊園主的侵犯,保護財產,大莊園主們開始組建私家武裝,豢養專業武士。莊園實際成為脫離中央的“獨立王國”,形成控制某一地方的武士集團。天皇和中央政府逐漸被架空,日本中央集權體制逐漸瓦解。 呈現幕府武家政治的基本政權架構。 思考:幕府政治有何特點?天皇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義上中央政府稱號,將軍為首的幕府掌握實權;武士與將軍結成主從關系,成為將軍的家臣;將軍賜予武士官職和俸祿,武士對將軍宣誓效忠、承擔納貢、兵役等義務。 17世紀幕府統治衰落,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西方思想的傳入,幕府閉關鎖國企圖維護武家政治。 朝鮮 與古代日本類似,古代朝鮮歷史的發展也深受中國影響。 1.7世紀末,新羅統一朝鮮半島,模仿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國家。 2.10世紀初,新羅人王建建立高麗王朝。 3.14世紀末,高麗大將李成桂自立為王,遷都漢城,改國號朝鮮。 4.16世紀末,中朝軍民聯合抗擊日本侵略,維護朝鮮獨立。
板書設計:
課后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蓝田县| 嘉定区| 高密市| 霍邱县| 商洛市| 丰城市| 山东省| 甘谷县| 溧水县| 和田市| 涞水县| 绥芬河市| 石狮市| 闽侯县| 紫金县| 鱼台县| 广丰县| 屏南县| 饶阳县| 安岳县| 汉川市| 体育| 新郑市| 邢台市| 宜宾县| 朝阳区| 镇赉县| 自治县| 普定县| 台南县| 浦江县| 信宜市| 广汉市| 临安市| 云阳县| 平邑县| 虎林市| 梓潼县| 宁波市| 邯郸县| 江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