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0張PPT)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重難點:重點:不同時代、不同類型的商路開辟及興衰。難點:理解貿易活動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導入新課思結合教材思考(1)什么是絲綢之路?(2)絲綢之路是怎么開通的?(3)絲綢之路的歷史地位?一、絲綢之路1.早期文明交往人類早期幾個文明中心之間的交往主要是沿著東西方向展開的。2.含義(1)狹義:經由中國西北和中亞連通歐亞大陸的商路。后人在這條商路上發現了大量絲綢遺存,因此將它命名為“絲綢之路”。(2)廣義: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路線的總稱。包括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等。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中國——親身旅行和據此所作的研究成果》首次用“絲綢之路”一詞來稱呼歷史上這條促成東西方經濟和文化交流的路線。3.地位絲綢之路是東西方經濟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4.條件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和制造絲綢的國家,絲綢很早就被輾轉販運到歐亞大陸其他地區,成為廣受歡迎的珍貴商品。5.開通(1)標志性事件:張騫通西域是絲綢之路發展史上的一個標志性事件。(2)時間:公元前138年。(3)目的: 計劃聯合大月氏等政權共擊匈奴。為什么西漢要開通絲綢之路?①漢朝時期經濟的發展。②漢武帝國力強盛,政局穩定。③北方匈奴時刻威脅著西漢王朝政權穩固。④漢武帝為徹底消除盤踞在北方的匈奴勢力。(4)過程:漢武帝派遣張騫沿河西走廊出使西域,張騫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人俘虜,羈留十余年,后輾轉抵達大月氏。張騫把在西域各國的見聞,以及各國想與漢朝往來的愿望,向漢武帝進行了匯報,使漢朝了解到西域的具體情況。(5)影響:張騫出使西域被稱為“鑿空”,大大推進絲綢之路的暢通和貿易的繁榮。然張騫鑿空,其后使往者皆稱博望侯。——司馬遷案:謂西域險阸,本無道路,今鑿空而通之也。——司馬遷《史記索隱》鑿,開;空,通也。——裴駰《史記解集》張騫,漢中人,建元中為郎。是時天子問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無與共擊之。漢方欲事滅胡,聞此言,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募能者。——《史記·大宛列傳》事件 時間 目的 結果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38年 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 了解西域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 聯絡烏孫夾擊匈奴, 加強漢與西域的聯系 溝通西域如何理解將張騫出西域稱為“鑿空?1.張騫之前已有絲綢之路,但無固定路線、斷斷續續、少為人知,此舉實為“創舉”。2.張騫通西域后,絲綢之路的交通、貿易,在規模、穩定性和影響力上不可同日而語。多角度理解張騫出使西域的影響1.政治:加強對西部邊疆地區的有效管轄,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2.經濟:促進物種的交流,有利于邊疆開發和經濟發展。3.外交:促進絲綢之路暢通,有利于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擴大中華文明的影響。4.文化:“鑿空”和“絲路”精神,成為中國人民不畏艱險、勇于開拓的歷史象征。6.演變絲綢之路在長期發展中開辟出一些支線,新疆、中亞地區的線路尤為復雜。唐中期以后,海路聯系日益活躍,絲綢之路在東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漸趨下降。明清時期:衰落絲綢之路的興衰兩漢時期:興起隋唐時期:繁榮宋元時期:轉變隋唐時期“絲綢之路”達到鼎盛的原因?①政治:國家統一,政治穩定,疆域廣闊。②經濟:經濟繁榮,手工業發達,交通發達。③文化:文化繁榮,兼收并蓄。④外交:政策開放、開明。唐代中期后絲綢之路衰落有哪些原因?①安史之亂后,西域地區逐漸脫離中原王朝控制。②經濟重心南移,海上絲綢之路的沖擊。③陸上絲綢之路運量小,運輸成本高昂,盜賊橫行。④受沿線政權政局變動影響較大。元朝時再度興起。其原因①元朝完成統一,疆域空前遼闊;②蒙古西征,暢通了東西驛路;③元代驛道網絡打通了元朝首都與亞歐各地的聯系。(1)評述材料中的二者觀點。(2)簡要評析上述史料的價值。域外文獻史料,有助于了解當時西方對中國的認知和想象,有利于豐富研究視角。一定程度上佐證了中國絲織品遠銷歐洲,反映了中國古代絲織業的發展和東西方貿易交流(絲綢之路)。但存在認知上的訛誤,需要慎重運用,與其他史料進行對照辨析后慎重使用。二、歐亞大陸其他重要商路結合教材思考(1)有多少條重要商路?(2)每條重要商路的名字和內容?思開始時間 起點 途經地 終點 主要貨物 主要意義陸上絲綢之路 西漢草原絲綢之路 不祥 西南絲綢之路 西漢 海上絲綢之路 秦漢 長安西北中亞歐洲非洲漠北、南西伯利亞咸海里海北長安成都緬甸印度中亞西亞中國沿海南海印度洋西亞、北非、朝鮮、日本歐洲小亞細亞促進了東西方物質技術文化交流絲綢民族遷徙茶、馬瓷器展1.草原絲綢之路(皮毛路、茶馬路)(1)路線:從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亞西行,經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歐洲或小亞細亞的商路。(2)作用: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遷,很多是沿著這條商路進行的。文化的傳播范圍廣、速度較快,持續性長。草原絲綢之路具有多樣性與復雜性的特點距今3000多年前,亞洲北部草原出現大面積的干旱,生活在那里的游牧部落大規模南遷西移,無意中開辟了東自蒙古高原,西至阿爾泰山地區,直至西亞和東歐的歐亞大陸草原通道,使之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雍際春《絲綢之路的歷史沿革》2.西南絲綢之路(茶馬古道)(1)路線:從關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橫斷山麓南下,跨越瀾滄江、怒江,向西進入緬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亞、西亞等地的商路。(2)開辟:漢武帝根據張騫通西域獲得的信息,派人對這條道路進行了探索。(3)發展:隋唐鼎盛,宋明衰落,主要貿易以茶馬為主。唐宋時期,中原與青藏高原形成茶馬互市(4)地位:它在溝通古代中國西南地區與東南亞、南亞的聯系上,長期發揮著重要作用。茶馬古道,主要分布四川省、云南省、貴州省三省境內,是指唐代以來為順應當地人民需求,在西南地區以茶葉和馬匹為主要交易內容、以馬幫為主要運輸工具的商品貿易通道。《漢書·張騫傳》記載,張騫從西域返回后,向漢武帝匯報說:臣在大夏時,見邛竹杖、蜀布,問安得此,大夏國人曰:吾賈人往市之身毒國。身毒國在大夏東南可數千里。其俗土著,與大夏同,而卑濕暑熱。其民乘象以戰。其國臨大水焉。以騫度之,大夏去漢萬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又居大夏東南數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遠矣。今使大夏,從羌中(今青海、西藏及四川西北部、甘肅西南部)險,羌人惡之;少北,則為匈奴所得;從蜀,宜徑,又無寇。張騫提出了怎樣的探險計劃 他為什么會提出這樣的計劃 探險計劃:從蜀地經過印度到大夏。原因:張騫在大夏時見到當地人從印度販賣的成都的竹杖、蜀布,認為中國西南到印度間有條商道可通;其他兩條路徑都很危險。3.海上絲綢之路(1)路線:古代東西方的海上交通線。(2)地位: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它在東西方交流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3)發展①早在西漢,中國就已經開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②宋元時期,人們能夠制造排水量很大、可承載數百人的巨舟,使用先進的帆索和磁羅盤,官方使節和私人商賈出洋航海都十分頻繁。③明初鄭和下西洋達到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交通的巔峰。(4)作用①中國與東南亞、南亞、西亞和東非建立了廣泛聯系。②廣州、泉州、明州等口岸,成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樞紐,促進南方經濟發展。宋代,陸地“絲綢之路”被西夏王朝所占據,海外貿易受阻,南宋偏安江南,對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此時,南方已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城市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商品經濟的繁榮,統治者實行獎勵海外貿易的政策。元代的大統一,為海外貿易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宋代時期,我國造船技藝和航海水平在隋唐的基礎上又有了較大的發展,所制造的海船載重量更大,設計更為先進。——以上材料均選自梁勵《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衰》宋代海上絲綢之路興盛的原因1.政治:少數民族政權隔斷了陸路交通,政府重視,設置機構專門管理;2.手工業:手工業發達,制瓷業水平較高3.經濟:商品經濟發展,經濟重心南移;4.貨物:瓷器逐漸在中外貿易中占據重要地位,需要平穩的運輸條件;5.條件:造船和航海技術發展。4.漢志商道(1)路線:也門→漢志→巴勒斯坦、 敘利亞地區。(運輸工具:駱駝)(2)商品:中國的絲綢、印度的香料和刀劍、埃塞爾比亞的象牙和奴隸、海灣的珍珠、也門的香料、中藥。(3)衰落:為了爭奪也門,波斯和埃塞俄比亞發生了戰爭,使得原來經過漢志的商路被切斷。(4)作用:溝通了印度洋地區與地中海地區的商品貿易。思結合教材思考(1)中西文化交流里中國對外輸出了什么?(2)中西文化交流里西方傳入中國了什么?(3)你覺得今天“一帶一路” 有何意義?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方向 商品、技術 路徑/時間 地區/渠道中國對外輸出西方傳入中國①養蠶和繅絲技術②漆器及其制造技術、鐵器及冶鐵技術③四大發明陸路和海路中亞向西傳播東羅馬帝國陸路④陶瓷,特別是瓷器沿海路外銷東南亞、南亞、西亞、北非、東非等地,西亞和北非工匠仿制中國瓷器西方①“汗血馬”,引進飼草苜蓿及葡萄②西瓜和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胡桃、胡蘿卜等帶有“胡”字的物種③服飾、飲食④棉花隋唐西漢西漢由西域傳入中亞大宛國中亞和西亞宋元時期陸海兩個渠道傳入⑤香料、珠寶、金銀器皿等外來商品早期多由陸路,宋代起基本來自海路⑥玻璃是古埃及人最早制造從東羅馬帝國傳入中國展1.科技交流之路——中國對外輸出(1)絲綢:隨著中國絲綢的不斷向西出口,養蠶和繅絲技術逐漸傳到東羅馬帝國。(2)漆器與冶鐵:漆器及其制造技術、鐵器及冶鐵技術,也很早經由中亞向西傳播。(3)科技: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經由陸路和海路傳到西方。(4)瓷器:從8世紀起,陶瓷特別是瓷器成為中國大宗出口商品,主要沿海路外銷到東南亞、南亞、西亞、北非、東非等地,深受當地人喜愛,不僅被用于日常生活,而且成為建筑或墓碑的裝飾品。由于社會需要,西亞和北非工匠大量仿制中國瓷器,反映出當地人在審美等方面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影響。(5)茶葉:茶葉也大量從海路向西銷售,引發了西方的飲茶風氣。2.物質交流之路——西方傳入中國(1)西漢一度征服中亞的大宛國,獲得了當地出產的良種“汗血馬”,同時引進了優良的飼草苜蓿以及葡萄等水果。(2)西瓜和中國古代文獻中帶有“胡”字的物種,如胡桃、胡瓜、胡蔥、胡椒、胡蘿卜等,原產自西亞、中亞、南亞等地,它們基本都是通過西域傳入的。(3)中亞和西亞的服飾、飲食對隋唐社會產生重大影響。(4)棉花從陸、海兩個渠道逐漸傳入中國,在宋元時期發展為重要的經濟作物。(5)香料、珠寶、金銀器皿等外來商品,早期多從陸路輸入,自宋代起基本來自海路。3.文藝交流之路(1)宗教傳入①佛教在漢代從印度經中亞傳入中國,此后逐漸中國化,深刻影響了中國的思想、文學和藝術創作。絲綢之路沿線保存下來的著名佛教石窟,融匯了東西藝術風格,是人類文化史上的瑰寶。②其他宗教:繼佛教之后,祆[xiān]教、摩尼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歐洲的基督教陸續傳到中國。(2)藝術傳入:中亞和西亞的雜技、魔術、音樂、舞蹈在漢、唐王朝廣受歡迎。(3)中醫藥知識也隨著煉丹術傳到阿拉伯地區。唐三彩雜技俑敦煌胡旋舞壁畫唐代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襖教摩尼教絲綢之路對東西文明交流的影響從出現伊始,絲綢之路就始終主宰著人類文明進程。它仿佛是一條無形的紐帶,將沿途的一個個亞歐文明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斷地發生劇烈碰撞、最終相互影響,相互融合。絲綢之路是復數形式:奴隸之路、霸權之路、白銀之路、西歐之路、帝國之路、戰爭之路、技術之路,這樣的章節提示著絲綢之路上所流通的遠不止絲綢。——〖英〗彼得·弗蘭科潘《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1)對世界文明的影響①成為東西方經濟和文化交流的橋梁,豐富了物質文化生活。②溝通了東西方人類的智慧和創造,促進了西方社會生產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的發展。③推動了歐亞大陸不同民族之間的互相認知和文化交融,加強了各國人民之間的友好往來。(2)對中國的影響①經濟:農作物、畜牧品種傳入中原,豐富了中國的物質生活。②文化:佛教、基督教以及西亞中亞的音樂舞蹈藝術等傳入中國,豐富了中華文化。③社會生活:不同程度的影響了我國的飲食結構,擴大了食物來源。總結絲綢之路的特點(1)起源早,歷史悠久:最早的絲綢之路距今已經有2 600余年的歷史。(2)線路多,海陸并舉:包括陸上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等,覆蓋了歐亞大陸乃至非洲地區。(3)時間長,歷時千年:從漢代張騫“鑿空”到明代絲綢之路衰敗,歷時1600余年。(4)重經濟,互利互惠:絲綢之路從最初的軍事路、外交路發展為民生路、商業路、文化路,在中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絲路兩端以及沿途都大受其益。你覺得今天“一帶一路” 有何意義?以改革促發展構成了中國古代社會歷史進程中的普遍共識,并貫穿于中國古代歷代統治者的統治理念和時間。尤其是一個政權初期和后期的改革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亦即改革成敗與否,決定著舊政權能否延續或新政權能否確立和穩固,其也直接關涉到政權對外交流的積極或被動。——王超:《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概念、特點及其對“一帶一路”建設的啟示》(1)對中國:有利于我國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有利于保持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進一步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2)對世界:有利于增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合作和文化交流,實現各國資源的優勢互補,促進各國共同發展;有利于各國消除分歧,增進友誼,維護地區和世界和平。有利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發展...檢1.“飛天”是印度佛教的重要藝術形式之一,北魏以前,莫高窟早期飛天多為男性,且都是上半身赤裸,雙手合十具有濃厚的印度色彩。北魏后期,飛天開始向女性化發展,五官均勻,身上的飄帶數量多達四五條,營造出飛動升空的視覺效果。這表明( )A.中外繪畫藝術風格相互交融B.各民族間的文化交融加速C.外來文化決定飛天風格變化D.北魏儒學受到巨大的沖擊A2.漢唐時期,大部分中原王朝建都于長安和洛陽,其威脅多來自北方草原;因而,當時鼓勵周邊民族商人入中原貿易的主要目的,并非微不足道的關市之征和獲取宮廷所需珍寶,而是顯示王朝的強大富足,吸引各國臣服。這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當時( )A.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B.中華文化圈的最終形成C.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D.陸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性D3.絲織品在古羅馬的流通相對有限,僅有皇族、貴族才允許穿戴絲綢,制度極其森嚴。4世紀時,羅馬歷史學家阿米阿努斯·馬塞利努斯說:“從前,這種賽里斯布僅為貴族們專用,而如今最低賤者也能毫無差別地使用了。”上述變化主要得益于( )A.羅馬的絲織技術漸趨成熟B.絲綢之路開通及貿易量增加C.中國與羅馬外交關系融洽D.羅馬實現了社會階層的平等B4.大蒜原產歐洲南部和中亞,漢代王逸《正部》中記載:“張騫使還,始得大蒜、苜蓿”,1990年于敦煌懸泉置遺址采集到大蒜標本三枚,現藏于甘肅簡牘博物館。這說明絲綢之路( )A.推動區域間物種的傳播B.初步構建起全球化市場C.有利于中西科技的互鑒D.促進了西域經濟的繁榮A課堂總結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絲綢之路歐亞大陸其他重要商路早期文明交往含義地位條件開通演變草原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漢志商道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科技交流之路——中國對外輸出物質交流之路——西方傳入中國文藝交流之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