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0課 近代以來的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擴展 這個是你的(共33張PPT)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0課 近代以來的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擴展 這個是你的(共33張PPT)

資源簡介

(共33張PPT)
【學習目標】
1.通過自主學習和史料研讀,了解全球貿易網形成的主要過程,知道全球貿易中的典型商品,提升時空觀念與史料實證素養。
2.通過史料研習與合作探究,以茶葉為例,了解各種商品所體現的特色文化,理解貿易活動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提升歷史解釋能力。
3.通過史料研習與合作探究,認識商品和文化交流對于各國和整個世界的重要意義,涵養家國情懷。
本課線索
——從區域商路到全球商路
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
【概念闡釋】
世界貿易:是指跨越國境的貨品和服務交易,也稱之為進出口貿易。
世界市場:世界范圍的商品交換和商品流通,是通過商品交換把各國市場緊密聯系起來的總體。
古代史上就有以貿易為途徑的文化交流—絲綢之路(注:通過絲綢之路,歐洲人認識了瓷器、絲綢等中國商品,但是和中國的直接往來非常少。)
世界貿易主要局限于各洲內部和亞歐大陸之間,以局部性貿易為主,缺乏穩定的洲際貿易路線。
(1)15世紀以前世界貿易
主要局限于各洲內部和亞歐大陸之間。
特點:
原因:
——從區域商路到全球商路
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
1、全球貿易網的發展歷程:
①局限性:美洲:洲內貿易;
歐亞大陸之間西歐無法直接同亞洲進行貿易。
②間接性:中間轉手貿易;
③局部性:缺乏穩定的全球性航路;
④貿易量較小,耗時較長,效率較低。
①自然地理環境的阻礙;
②生產力水平較低,交通落后。
【探究思考】15世紀以前的世界貿易有何特點?為何不具有全球化的意義?
【探究思考】1、據教材結合所學,說明促成世界貿易網形成?
——從區域商路到全球商路
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
1、全球貿易網的發展歷程:
時間 事件 途徑 發展
15世紀末 —16世紀
17-18世紀
18世紀60年代 —19世紀中
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
20世紀初—20世紀90年代初 20世紀90年代以來
新航路開辟
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
早期殖民擴張
殖民擴張與掠奪
掠奪原料
商品輸出
資本輸出
瓜分世界狂潮
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的雛形出現
歐洲和世界各地建立起商業聯系,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越來越來國家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世界市場得到進一步拓展
大多數亞非拉被卷入資義經濟體系,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①兩次世界大戰、經濟大蕭條和冷戰,影響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貿易;②《關稅與貿易總協定》推動著世界貿易的發展。
冷戰結束;
全世界貿易出口總值迅速增加;生產的國際分工進一步向廣度和深度發展,一些產品往往由眾多國家的公司合作完成。
①冷戰結束;②經濟全球化;③科學技術發展;④市場經濟確立
【探究思考】2、根據以上信息思考:影響全球貿易網形成和發展的因素有哪些?
①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及資本的擴張性;
②新航路開辟和殖民擴張,兩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③交通和通訊工具的發展;
④國際貿易協調機制的建立;
⑤跨國公司的推動;
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展;
⑦區域集團化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⑧國際局勢的變化(如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
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
直接原因:世界各洲之間貿易的擴大。
新航路開辟后至工業革命前(15世紀末-工業革命)
——從區域商路到全球商路
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
1、全球貿易網的發展歷程:
①商品種類和數量增加;
②股份制公司出現和發展
西歐早期殖民擴張客觀上推動了洲與洲之間的貿易,
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新航路開辟和殖民擴張。
時間:
原因:
表現:
影響:
特點:
15世紀末—18世紀上半期
(2)初步形成
【知識回顧】中外歷史綱要下冊第7課 “商業革命”
A.商品種類與流通量成倍增長;
B.股份公司與證券交易所紛紛出現;
C.貿易中心逐漸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
D.英國、法國、荷蘭等新的商業強國崛起。
①對外貿易和軍事征服相結合,帶有明顯的掠奪性質。
②主要目的是進行資本原始積累。
1.新航路開辟至工業革命前的世界貿易
影響:擴大了洲際之間的貿易;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探究思考】結合綱要下知識,描述圖中主要商路及其產生的影響
大西洋貿易:
歐美之間西葡荷英法黑奴貿易
太平洋貿易
(1)西班牙主導的以菲律賓為中轉站,中國與墨西哥的絲銀貿易
(2)葡萄牙主導以澳門為中轉站中國與日本的絲銀貿易
印度洋貿易:
(1)西歐殖民者取代阿拉伯人
(2)葡萄牙主導的澳門至印度至里斯本絲銀貿易
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
原因:
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
1、全球貿易網的發展歷程:
(3)最終形成:
①工業革命后,工業化生產需要更多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
②交通工具的進步;
③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18世紀60年代——20世紀初(兩次工業革命時期)
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開發,到處建立聯系。
——[德]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
材料:1900年,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貿易中所占的比重為:英國19%,美國12%,德國13%,法國9%。此外,這一時期原料和工業制成品的世界貿易額均呈現出均衡發展的趨勢。從1870至1913年,這兩類商品的貿易額都增加了兩倍多,這就說明工業發達國家和初級產品生產國家之間的國際分工以及世界各國間的相互依賴程度都加強了。 ——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近代史編》(下卷)
表現:
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
1、全球貿易網的發展歷程:
(3)最終形成:
①形成了新的國際分工和貿易格局;
西歐、北美國家生產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國家生產和出口初級產品。
18世紀60年代——20世紀初(兩次工業革命時期)
②世界貿易額劇增;
兩次世界大戰至冷戰結束
【探究思考】根據圖片和圖表,分析全球貿易的阻礙因素和促進因素。
時段 世界貿易年均增長率(%)
1913--1929 0.7
1929--1938 -1.2
1938--1948 0
阻礙因素:
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
1、全球貿易網的發展歷程:
(4)曲折發展:
原因:
政治因素:
經濟因素:
①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影響了世界貿易的發展;
②冷戰的發生,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之間貿易受到影響。
1929-1933年經濟危機。
大蕭條世界貿易下降
被原子彈轟炸后的日本
美蘇兩極對峙格局
促進因素:
1947年簽署《關貿總協定》,各國圍繞關貿的談判推動發展。
1、全球貿易網的發展歷程:
冷戰結束20世紀90年代以來
(5)突飛猛進:
原因:
表現:
大 事 年 表 1947年 關貿總協定建立
1978年 中國確立改革開放政策
1991年 中國加入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1991年 蘇聯解體標志著冷戰結束
1992年 中國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目標
1995年 世界貿易組織取代關貿總協定
2001年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①中國改革開放的發展;
②冷戰結束;
③世貿組織(WTO)的成立
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
體系化
制度化
【探究思考】1、上面圖表一反映了什么現象?
冷戰使世界貿易受到極大影響。
冷戰結束后,世界貿易突飛猛進。
【探究思考】2、結合圖表二及所學知識,分析二戰后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是什么?
④此外,第三次科技革命、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戰后相對穩定和平的環境、跨國公司的崛起,經濟全球化等因素也在促進世界貿易發展。
①世界貿易雖有曲折但迅猛發展
②生產的國際分工進一步向廣度和深度發展。
年份 海外分支機構總產值 占GDP的比例 海外分支機構銷售額 占GDP的比例 海外分支機構出口總額
占全球出口額的比例
1985年 4.77% 20.02% 30.30%
1990年 6.27% 23.56% 26.41%
1995年 5.99% 27.63% 14.86%
2000年 9.63% 47.70% 44.67%
2005年 9.03% 46.18% 32.31%
2010年 10.24% 39.98% 33.04%
1985-2010年跨國公司海外分支機構經營情況
——根據盧進勇、楊國亮、楊立強等編著《中外跨國公司發展史》編制
【探究思考】跨國公司海外分支機構的經營情況體現了跨國公司的什么特征?
學思之窗
①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年提升;
②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發展勢頭迅猛;
③出口不斷增加,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
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
材料 從歷史看,全球化分為幾個階段,主導方式不停變化。第一階段是1500年到工業革命時期,強國通過海上戰爭控制航路,擊潰競爭對手商船船隊尋求貿易壟斷,建立主導性的全球貿易網絡。第二階段是英國工業革命后,強國以殖民方式在全球進行原材料掠奪和市場擴張,這個時期的全球化本質上是種“帝國模式”,英國是霸權國。第三階段是二戰后,世界各國間逐漸走向全球性相互依賴,國家間處理彼此關系的行為也發生了變化,最強大的國家認為以戰爭方式開疆拓土得不償失,戰爭無異于自殺,美國靠貿易就能致富。
——摘自徐秀君、劉貞曄等《特朗普會大開經濟全球化倒車嗎?》
【合作探究】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全球貿易網階段特點及其形成的推動因素。
(1)特點: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2)推動因素:
一、全球貿易網的形成
控制航路,壟斷貿易網絡;
掠奪原料,擴張市場;
加強聯系,建立全球貿易體系。
①新航路的開辟及殖民擴張和掠奪;
②兩次工業革命與科技革命的推動;
③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
④區域集團化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⑤冷戰結束與市場經濟的普遍建立;
⑥跨國公司與國際貿易協調機制的建立。
二、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
1、原因:
紋章瓷 :古代外銷瓷器的一種
是把紋章,即歐洲諸國貴族、都市、團體等的特殊標志,燒在瓷器上,故名。約始于明代。據瑞典統計,有三百多家貴族曾到中國定燒過紋章瓷。
隨著商品的流動,各國文化也傳播到世界其他地區,同時在互相借鑒中向前發展。
(1)經濟上:
(2)文化上:
買賣雙方以貿易為平臺輸送的各種商品,把生產者和消費者緊密聯系在一起。
以直接和間接的渠道呈現各自的知識、信念、道德、藝術和習俗等。
商 品 流 動
買方
賣方
雙方的接觸、洽談、協商、協議
呈現各自的知識、信念、道德、藝術、習俗等
材料1: 茶的發祥地是我國西南部的巴蜀地區。起初,茶被作為藥與菜,約至秦漢之際,民間才開始將其作為飲料,如西漢宣帝時王褒撰寫的《僮約賦》中,講到“烹茶盡具”和“武陽買茶”。這是以茶葉為飲料的最早記載。南北朝至隋唐、宋元,飲茶逐漸成為各民族的一種重要習俗。明清時期,飲茶盛況空前,茶葉成為每家開門七件事之一,舉凡應酬、交際都離不開茶葉。 ——摘編自傅永聚《中國傳統文化精要》
【探究思考】茶是中國先民的偉大發現。據材料概括中國古代飲茶風俗的特征。
①起源早;
材料2:唐代飲茶之風遍及大江南北。陸羽的《茶經》提出飲茶“宜精行儉德之人”,標志著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唐代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諧、中庸的思想;強調飲茶字字內省和超然物外、安詳、平和的審美境界追求。 ——蕭風聲《試論中國國民性與中國茶文化精神》
2、表現:
二、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
②在日常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
③中國的飲茶風俗蘊含了含蓄內斂的東方哲學和嫻靜淡雅的東方美學;
④是中國文化的符號之一。
⑤中國茶文化糅合了中國儒、道、佛諸派思想,獨成一體。
在漢語里,茶又稱“茗”。在中國,因地域和習慣的不同,喝茶的方式也不同。”
蒙古人喝奶茶
景頗族喝烤茶
藏族人喝酥油茶
回族喝蓋碗茶
苗族喝打油茶
【知識拓展】中國茶的故鄉
二、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
項目 時間 表現 茶文化地位 茶文化傳播 16世紀以前 16世紀以后
茶文化創新 ⑴ 中國茶文化的的國際化:
2、表現:
二、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
廣泛傳播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區
俄國:上流社會把中國的茶具作為最珍貴的室內擺設;中俄之間的“萬里茶道”
中國的飲茶風俗蘊含了含蓄內斂的東方哲學和嫻靜淡雅的東方美學,是中國文化的符號之一。
中國茶主要中國周邊傳播。





茶炊,茶湯壺。一種金屬制有兩層壁四圍灌水在中間著火的燒水壺,有球形、桶形、花瓶狀、小酒杯形、罐形等。到1912、1913年,俄羅斯的茶炊年產量已達66萬只。
二、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
萬里茶道
萬里茶道又稱茶葉之道(習近平主席2013年訪問俄羅斯時稱之為17世紀時連通中俄兩國的“世紀動脈”),盛行于17世紀至20世紀初,從福建武夷山起,經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西、內蒙古向北延伸,穿越戈壁草原,抵達蒙俄邊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圖,再往西到達圣彼得堡和歐洲其他國家,全長1.3萬公里。
項目 時間 表現 茶文化地位 茶文化傳播 16世紀以前 16世紀以后
茶文化創新 ⑴ 中國茶文化的的國際化:
2、表現:
二、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
廣泛傳播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區
俄國:上流社會把中國的茶具作為最珍貴的室內擺設;中俄之間的“萬里茶道”
中國的飲茶風俗蘊含了含蓄內斂的東方哲學和嫻靜淡雅的東方美學,是中國文化的符號之一。
中國茶主要中國周邊傳播。
英國:茶會上主人炫耀中國茶和茶具
19世紀英國貴族用中國瓷器喝茶的生活場景
凱瑟琳(1638—1705),葡萄牙公主,1662年嫁給英王查理二世,成為英國王后。她的嫁妝中有:丹吉爾和孟買兩座重鎮、50萬英鎊、中國茶具和茶葉。品茶從此成為英國宮廷時尚。
荷蘭:專門的“茶室”
荷蘭的茶室
各國自身的風俗習慣創造出新的茶文化:“日本茶道”,英國“下午茶”
日本茶文化源自中國,經與日本本土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別具風格的茶道文化。日本茶道講究“和、敬、清、寂”。這表明,日本茶道與中國佛教文化中的禪宗有某種關聯,帶有一種出世色彩。可以說,日本茶道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結晶。人們通過茶室中的飲茶進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溝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內心的塵垢和彼此的芥蒂,以達到和、敬的目的。日本茶道英國人的早餐較晚且食物非常豐盛,所以忽略中餐,晚餐一般在晚上八九點鐘開始。早晚兩餐間隔時間過長,到下午就感到饑餓難忍。于是他們就在早餐和晚餐之間的時段,用加砂糖的奶茶和點心充饑提神,這就成了最初的下午茶。英國下午茶材料:1658年,倫敦《政治快報》上刊登了一則茶葉廣告,稱飲茶可以改善體質,這是英國最早關于茶的記載。1669年,英國政府授權英國東印度公司專營茶葉貿易,從中國大量進口茶葉到歐洲市場。1786年,一名法國人到英國旅行時注意到:即使是貧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樣,一天喝兩次茶。因為廉價而且能夠提神,茶葉特別受工人階層的歡迎。18世紀末,英國從中國進口的茶葉量達到了230萬磅,與這個世紀的頭一年相比,足足增長了200倍。1851年,英國人將中國的茶樹和制茶技藝帶到印度,茶葉在印度和錫蘭被大面積種植,歐洲紅茶市場擺脫了對中國產地的依賴。 ——摘編自(英)麥克法蘭《綠色黃金:茶葉帝國》
【探究思考】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7—19世紀飲茶在英國盛行的原因,并指出飲茶在世界傳播的積極意義。
原因:
意義:
豐富了人類的物質文化生活;
推動了茶葉種植區農業和商品經濟的發展;
促進了文明的交流與傳播。
新航路開辟,世界各地的聯系加強,世界市場的推動;
茶作為優良飲品,符合大眾需求;
工業革命的推動;
④英國的殖民掠奪;
二、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
1700年1月7日,為慶祝新世紀的到來,路易十四(1643-1715年在位)在法國凡爾賽宮舉行舞會。他竟身著中國式服裝,坐在一頂中國式大轎里出場
法國宮廷服飾上的中式花紋
18世紀三四十年代,許多本土歐洲絲綢也開始繪制龍、鳳、花鳥等中國傳統圖案,并注明“中國制造”,假冒中國原裝進口。西方設計師們創造“Chinoiserie”這個詞,用來形容當時流行的藝術風格“中國風”。
⑵各國服飾的變化:
2、表現:
①17世紀末,中國服裝隨著傳教士傳到法國;
二、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
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孔子服”
⑵各國服飾的變化:
2、表現:
②20世紀初,法國設計師設計的女裝——孔子,采用了東方(中、日)女裝的樣式,
奠定了20世紀西方女裝流行的基調。
保羅·波烈(1879—1944)是法國杰出的服裝設計大師,他對東方文化特別癡迷,他游歷過東歐及東亞各國,在1913年設計出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大袍式外套,將其稱為”孔子服”,很快獲得巴黎女性的歡迎。他推出以“自由”命名的兩件套裝亦是吸收了東方服裝的剪裁方法
二、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
◎受希臘古典文化、俄國芭蕾舞、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女裝
◎中國傳統特色的'“孔子服”
明治維新時期,推行“文明開化”政策,日本人穿洋衣、說洋話、行洋禮。此后,西服在日本流行開來。1887年,時任首相
的伊藤博文在鹿鳴館舉辦了約400人參加
的大型化妝舞會,可以說是把歐化之風一
氣推向了高潮。
明治維新時期派出的“巖倉使節團”
⑵ 各國服飾的變化:
2、表現:
③明治維新后,西服在日本流行。
二、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
門襟五粒紐扣代表五權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
前身四個口袋表示國之四維(禮、義、廉、恥)                             
袖口三粒紐扣表示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  
后背不破縫,表示國家統一大義
口袋為倒筆架形,寓意是以文治國
衣領為翻領封閉式,寓意是“三省吾身”,嚴謹治國
【探究思考】試結合材料說說民國中山裝哪些地方保留了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哪些地方借鑒了西方文化?
傳統文化:
西方文化:
“s”形曲線設計借鑒西方傳統裙子人體美
裙子開衩借鑒了波烈的設計
⑵ 各國服飾的變化:
2、表現:
④民國早期設計的中山裝,兼具中西服裝的特點。
國之四維(禮義廉恥);國家統一大業;
以文治國;“三省吾身”,嚴謹治國。
三民主義、五權憲法。
二、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
二、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
不同國家的傳統服飾
利瑪竇獻給萬歷皇帝的自鳴鐘(明)
上海法租界大自鳴鐘(清)
活躍于乾嘉道三朝的文人錢泳就曾總結說,西洋的鐘表自康熙時期傳入中國,現在的士大夫階層幾乎人人皆有。福建的一名按察使司在因貪污問題倒臺后,家中被抄出十幾件西洋鐘表,也足以可知西洋鐘表在官員中的泛濫。而和珅這個級別的巨貪家藏則是更為夸張,據說他被查后,家中被抄出西洋鐘表數百件,真是令人嘆為觀止。
2、表現:
⑶鐘表的傳播:
①鐘表誕生于歐洲,16世紀中期經澳門傳入中國內地;
英國18世紀生產的銅鍍金象馱亭式表
材料 整體基材采用中國人喜歡的銅鍍金,亮麗的金色外殼上以紅、綠、藍、黃、白等各色料石鑲嵌花飾;
在造型上,以能體現東方傳統風格的建筑為型;
有人物、動物,十分注重中國文化所講的寓意——太平有象。太平有象是中國傳統吉祥紋樣
②18世紀,中國進口鐘表的數量已很多;
③中國人制作的鐘表,體現了中國自身的文化特色。。
二、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
更鐘,把我國傳統夜間計時的“更”與西方計時的“時”“分”有機結合起來,并能根據節氣的變化調整“更”的長短,符合傳統計時習慣。更鐘是西方科技與中國計時完美結合的產物。
清乾隆紫檀嵌琺瑯重檐樓閣更鐘
【探究思考】根據材料和所學指出鐘表的傳入的原因及近代人們時間觀念的變化
材料1 在傳統的農業社會里,人們對時間的認識比較模糊,中國人在時間使用上一般使用“掌燈時分、日上三竿、不見不散”等相當模糊說法,反映了深厚的農耕文明氣息。
——摘編自汪天文、王仕民《文化差異與時間觀念的沖突》
材料2 人們的時間觀念隨著鐘表的普及變得精準化。張謇在《政聞錄》中曾特別強調:“最可寶貴者莫如時,愿國人均分歧力求時間上之經濟。”新學制規定學堂授課需要定時,一些政府機構在實行星期休息制度的同時,也開始實行工作定時制度。近代中國人新式時間觀念的產生并不依靠一種自然的發展狀態,而是一個伴隨著壓迫去強行消化的過程。沿海地區更新快一些,內地相對緩慢;城市更新快一些,農村相對緩慢。
——摘編自《轉型時代的生態.生活.生命》
原因: 變化:
①中國與世界聯系加強,中西交流的開展;
②近代工業、教育、交通運輸的推動;
③近代城市的發展;
④思想觀念的轉變。
①確立近代時間觀念;
②更加精準化;
③追求時間價值;
④被迫變化,具有不平衡性。
20世紀,電影、音樂、電視節目、動漫、書籍等
各國文化產品,也廣銷世界各地。
1987年,中國第一家肯德基餐廳在北京開業
八十年代上海大眾桑塔納汽車
九十年代中國的電腦
手拿大哥大,腰跨BP機
七八十年代,穿著牛仔喇叭褲,提著錄音機到處蹦迪自娛自樂的青年
1981年,百人圍觀一臺電視機
觀看中國女排首奪世界杯冠軍
2、表現:
⑷文化產品:
二、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
家國情懷
20世紀以來世界文化交流
積極:
消極:
①外來文化的擴張,容易導致忽視本土傳統文化;
②西方文化利用資本技術優勢打壓本土文化,對文化多樣性造成威脅;
人類學家博厄斯認為:“人類的歷史證明,一個社會群體,其文化的進步往往取決于它是否有機會吸取鄰近社會群體的經驗。一個社會群體所獲得的種種發現可以傳給其他社會群體;彼此之間的交流愈多樣化,相互學習的機會也就愈多。大體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長期與世隔絕的部落,因而,它們不能從鄰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獲得好處。”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著,吳象嬰等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
【探究思考】根據材料結合所學說明文化交流的雙面影響有哪些?
①加強各國間文化交流,有利于先進文化的傳播;
②有利于各國文化間相互學習,促進文化多元化;
③有利于從不同角度審視本國文化,促進思想解放;
【問題探究】如何看待文化歧視現象?
《破產姐妹》中的亞裔角色Han,是劇中的亞裔代表,身高矮小,口音明顯,舉止夸張,常被嘲諷,是劇中的“受氣包”。
材料:西方電影中亞裔形象的演繹過程……自從電影誕生以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形成了以西方電影為主導的局面……至于亞裔的角色和形象則幾乎不予考慮,而且即使需要亞裔角色的時候,也毫無例外地扮演著“乞丐”“小偷”“流氓混混”等角色。而且這些亞裔的角色通常都是在故事情節中被戲耍、嘲笑、攻擊的對象,在面臨利益的誘惑時他們無一例外遭到誘惑,而后被無情的譏諷和懲罰。在面臨危險或者挑戰的時候,亞裔角色也總是草草露面,匆匆退場,伴隨著凄慘的命運,或者是倒霉的窘境。即使是具有強大能力的人物,也都是大反派角色。
——《論西方電影中亞裔角色的“文化歧視”現象》
尊重文化的多樣性,
促進文化交流
... ...
本課小結
全球貿易網的形成
文化交流的國際化
初步形成(15C末-18C)
——原因;表現
最終形成(18C60S-20C初)
——原因;表現
曲折發展(20世紀初-20世紀90年代)
——原因
突飛猛進(20C90S以來)
——原因;表現
形成過程
推動因素
產生影響
—世界貿易發展;國際分工和貿易格局;文化交流融合
飲茶習俗的傳播
——茶文化的地位;茶文化的外傳
20世紀的文化交流
——原因;表現
各國服飾的變化
鐘表的傳入中國
概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泽县| 桃园市| 安康市| 安平县| 迁西县| 喀什市| 达州市| 长春市| 商洛市| 门头沟区| 苍溪县| 武安市| 宜兰市| 武平县| 安达市| 文成县| 德令哈市| 顺平县| 信宜市| 顺昌县| 游戏| 蓝山县| 阳曲县| 金乡县| 赤城县| 确山县| 同仁县| 柏乡县| 苏尼特右旗| 南宫市| 固镇县| 澄迈县| 泾川县| 东乡族自治县| 南宁市| 句容市| 绩溪县| 新营市| 新野县| 阿图什市| 织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