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4張PPT)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殖民分布圖《中外歷史綱要》(下)第六單元第13課 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民族民主革命:是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壓迫民族反對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爭取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和政治民主的革命。民族民主革命↓反殖民、反帝主義↓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反對封建專制政治民主↓民族獨立運動:又稱民族解放運動,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進行民族解放的斗爭。【概念辨析】什么是“民族革命”與“民主革命”的區別?斗爭矛頭:斗爭目標:1791年,法屬殖民地海地爆發武裝起義。經過十幾年的艱苦戰斗,終于在1804年建立了拉丁美洲第一個獨立的國家。這幅圖描繪了海地人民為爭取獨立而斗爭的情景。海地獨立斗爭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1亞洲的覺醒非洲的抗爭23目錄CONTENTS課標要求:了解亞非拉人民的抗爭,理解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獨立運動對世界歷史發展的影響。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的意義4自由將屬于你們的父母 兄弟 姐妹----西蒙·玻璃瓦爾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獨立運動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獨立運動1、背景材料:孕育革命的重要因素,是人民大眾遭受不可忍受的殖民壓迫……在這次革命以前,印第安人、黑奴、混血種人和土生白人分立主義者已發動無數次的起義和反抗。 ——李春輝《拉丁美洲史稿》材料:美洲金銀產地的發現,土著居民被剿滅、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礦井......——馬克思《資本論》開采美洲的金銀礦屠殺土著印第安人建立奴隸制種植園販賣黑奴①歐洲殖民者長期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埋下了拉丁美洲人民爭取獨立的火種。材料:到18世紀下半期,拉美殖民地社會經濟沖破了宗主國的種種限制而緩慢發展起來,出現了一批生產紡織品、皮革、陶器、鐵器、玻璃、糖等手工工場及造船廠……在巴拿馬、古巴、阿根廷和巴西興起了造船業。此外拉丁美洲各地普遍生產的棉花、咖啡、煙草、可可等,很大部分是運往歐洲的。隨著經濟的發展,殖民地在經濟上擺脫宗主國束縛的要求越來越強烈,從而推動著殖民地走上爭取獨立斗爭的道路。——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 近代史編》材料:到18世紀后半葉,(拉丁美洲)各殖民地的農業發展很快……在城市和集鎮出現許多手工作坊。工商業的發展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繁榮,各地相繼出現了商業中心。到18世紀末,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已在殖民地封建社會內部孕育成長。——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②到18世紀末19世紀初,拉丁美洲的經濟有了一定發展,為獨立運動奠定物質基礎;(資本主義經濟)。材料:18世紀中葉以后,拉丁美洲與外界接觸日趨頻繁。歐洲的近代科學、文學和法國唯物主義哲學,通過多種方式,不斷傳入。盧梭、伏爾泰、孟德斯鳩、狄德羅等人的一部分重要著作,在殖民地廣泛傳頌。——許海山主編《美洲歷史》啟蒙運動盧梭伏爾泰孟德斯鳩③啟蒙思想的傳播使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識日益增長。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材料2: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對拉丁美洲民族獨立運動起了推動作用。法國大革命時期的著作《人權宣言》等的傳播,促使當時各族人民的民族意識日益增長,為拉美大規模的革命運動準備了思想基礎。宗主國統治力量的削弱,為殖民地民族獨立運動的開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劉祚昌、王覺非《世界史·近代史編》④法國大革命削弱了西方國家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統治,美國獨立也鼓舞了拉丁美洲人民;西、葡的衰落。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獨立運動1、背景(1)法屬海地的獨立:1791年法屬殖民地海地爆發武裝起義。1804年,建立了拉美第一個獨立的共和國。拉開了拉美民族獨立運動的序幕。1789年8月,法國公布了《人權宣言》。(海地人)根據人權平等的原則,向法國提出了獲得全部公民權的要求。遭到拒絕后,200多人舉行了武裝起義,次年初便遭到失敗。同年8月,再次發動起義。1801年1月,統一了整個圣多明各島。同年7月,頒布憲法,規定……廢除奴隸制,居民不分膚色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提倡自由貿易。1802年拿破侖派軍試圖恢復殖民,未獲成功。1804年1月1日,海地正式宣布獨立。——王斯德《世界通史》1810--1821年,墨西哥獨立運動2、進程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獨立運動(2)墨西哥:(土生白人)1821年,墨西哥獨立戰爭后,建立墨西哥第一帝國,1823年,被軍事政變推翻,1824年,建立墨西哥合眾國。1848年,美墨戰爭后被迫將位于北部的近三分之一領土割讓給美國。1863年,在法國的扶持下建立墨西哥第二帝國。1910年爆發墨西哥革命,推翻了獨裁統治,最終促成了1917年憲法的制定和現行政治體制的建立。2、進程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獨立運動(3)巴西:1822年巴西擺脫葡萄牙的統治,獲得獨立,建立君主制。萄屬巴西獨立,建立君主制,國王佩得羅一世(葡萄牙王子)巴西的獨立是通過自上而下的方式實現的,沒有經歷過類似西屬美洲殖民地那樣的獨立戰爭。——摘編自王斯德《世界通史》2、進程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獨立運動(4)西屬拉美:圣馬丁(土生白人)19世紀南美西班牙殖民地獨立戰爭領袖,與玻利瓦爾一道被譽為美洲的解放者,阿根廷尊稱他為“國父”,智利與秘魯尊稱他為“自由的締造者”。在玻利瓦爾和圣馬丁等人領導下,經過16年征戰,1826年西屬拉美殖民地取得獨立運動的勝利。玻利瓦爾和圣馬丁分別是南美北部和南部戰場的領導人。兩人于1822年在厄瓜多爾舉行秘密會晤,后者將秘魯軍隊交給前者指揮,并辭去“護國公”,前往法國定居。1826年西班牙在拉丁美洲大陸300年的殖民統治宣告結束。3、意義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獨立運動獨立后的拉丁美洲①結束了法、西、葡舊殖民主義統治,建立了多個民族獨立國家,基本形成了今天拉丁美洲各國的政治布局。②拉丁美洲獨立運動中對民主制度的追求和實踐為廣大拉美國家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礎,獨立后的大部分拉美國家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制形式的共和國;奴隸制度很大程度上被廢除;限制各國工業和商業發展的殖民壟斷制度被廢除,自由貿易思想被大多數國家接受,為拉美國家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③拉美獨立運動沉重地打擊了西班牙和葡萄牙腐朽的封建勢力,同西歐和北美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相配合,加速了歐洲、美洲封建主義的崩潰。獨立后,半封建的大莊園制被保留下來,由于各國的自由派政府采取了廢除和剝奪教會地產和印第安人村社土地的措施,大莊園制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大種植園發展單一的作物制,生產與銷售都受外國的控制,極大的阻礙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在這些新共和國中,有15個國家出現了獨裁統治,獨裁統治幾乎成為獨立后拉美的一種普遍的統治形式。19世紀70年代以前,獨裁統治表現為考迪羅主義(軍事獨裁制度)。 ——韓琦《論拉丁美洲殖民制度的遺產》門羅主義:1823年美國總統詹姆斯·門羅發表宣言,宣稱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將拉丁美洲視為自己的勢力范圍。為美國在西半球擴張掃清障礙。金元外交:20世紀初美國總統塔夫脫推行的外交政策,鼓吹積極的經濟擴張,以金錢代替槍炮,即用經濟手段控制拉美地區,使其日益依附于美國。大棒政策:20世紀初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提出,主張以武力為后盾,迫使拉丁美洲國家“循規蹈矩”,其本質是武力威脅和戰爭訛詐的外交政策,實質是美國加強對拉美的侵略。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獨立運動4、獨立后的問題①經濟:獨立后的拉美經濟上仍保留了大地產制,封建剝削,推行單一作物制的種植園經濟,極大阻礙民族資本主義發展。②政治:政局動蕩,形成了軍事獨裁的“考迪羅”體制(考迪羅制是拉丁美洲特有的軍閥、大地主和教會三位一體的獨裁制度),民主流于形式,人民依然無權。政治經濟發展停滯不前③外部:英美等帝國主義以“援助”為幌子,加緊對拉美進行經濟侵略、政治滲透甚至是武力干涉。門羅主義、大棒政策、金元外交任務:獨立后的拉美人民依然面臨著繼續進行民族民主革命和發展資本主義的艱巨任務1910——1917年,墨西哥資產階級革命。在農民起義軍的幫助下,墨西哥人民趕走了獨裁者。1917頒布資產階級憲法。(反封建和反殖民壓迫雙重性質)1888年廢除奴隸制、1889年廢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國。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獨立運動5、民族民主革命的繼續(1)巴西:(2)墨西哥:第二階段:繼續民族民主革命;目標是實現拉美真正的民主、自由、獨立一、拉丁美洲的民族獨立運動6、特點拉丁美洲國家獨立時間圖1826年1910年1822年1804年1889年西屬于拉丁美洲殖民地基本實現獨立墨西哥資產階級革命,1917年頒布資產階級憲法巴西擺脫葡萄牙的統治獲得獨立海地獨立,拉開了拉丁美洲民族獨立運動的序幕巴西廢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國從獨立背景看:從獨立過程看:從領導階級看:從獨立結果看:從獨立的形式和性質看:受外部因素影響大,自身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內部條件不成熟,一定程度上帶有早產的性質。由北向南,持續時間長,階段性強,涉及的地域范圍廣由土著集團的先進分子領導,資產階級并沒有真正成為領導階級經濟上封建大地產制沒有被觸動,政治上軍事獨裁的“考迪羅制”外部面臨著帝國主義的侵略、滲透,獨立后的拉美依然步履維艱以戰爭的形式實現獨立,戰爭的性質是雙重的、正義的提拉克(1856—1920)“現代印度的締造者”二、亞洲的覺醒二、亞洲的覺醒1、概念解析16世紀列強在亞洲的早期擴張19世紀末列強在亞洲的殖民地早在16世紀,新航路開辟以后,西方殖民者就開始了對亞洲這片古老大陸的探索。到19世紀上半期,工業革命后,西方國家已經將亞洲絕大部分地區變成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亞洲人民掀起了反侵略反封建的民族解放斗爭即“亞洲革命風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后,亞洲社會發生深刻變化,亞洲開始覺醒。①亞洲覺醒是指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亞洲人民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資產階級從改良走向革命。②亞洲覺醒意味著亞洲各國的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一方面爭取民族解放,另一方面推動資本主義發展,反帝反封建成為這一時期斗爭的主要特點。二、亞洲的覺醒2、背景材料3:你們的工業被徹底摧毀,被外國統治摧毀;你們的財富流出國外,你們的生活降低到沒有人能忍受的最低水平......良方不是請愿,而是抵制。我們說,準備好你的軍隊,組織好你們的力量,然后開始干吧,這樣他們才不能拒絕你們的要求。——摘譯自《提拉克,他的著作與演講》材料2:“今者中國以千年專制之毒而不解,異種殘之,外邦逼之,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殆不可以須臾緩。”——孫中山《民報·發刊詞》材料1:俄國不斷取得在伊朗北部建筑公路,鐵路,在里海的伊朗沿岸捕魚,采伐樹木,開設工廠,建立銀行,甚至販賣鴉片等許多特權。 ——施興和主編《國際關系史》殖民者在亞洲作威作福①政治:帝國主義的侵略加深了亞洲各國的民族危機,激起了亞洲民眾的反抗。材料1:據統計,1858—1911年間全國民族資本所設立的資本在一萬元以上的民用工礦企業有953家,創辦資本總額為2億多元。1901—1911年設立了650多家工礦企業,資本總額為1.4億多元。——摘編自杜恂誠《民族資本主義與舊中國政府》材料2:到1840年前后......英國的工業品不僅摧毀了印度的城市手工業,還打擊了農村手工業,破壞了印度的社會經濟結構,從而使印度自給自足的村寨變成生產棉花和其他原材料用以換取英國貨物的農村......這種演變過程在其他落后國家相繼發生。——摘編自《世紀經濟史》②經濟:亞洲國家的封建經濟進一步解體,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一定發展;列強的侵略阻礙了民族工業的發展。材料1:幾乎所有殖民地獨立運動的領導人都是受過歐式教育的精英,吸收了啟蒙思想的價值觀,將它作為瓦解歐洲人在海外的殖民統治。——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傳承與交流》材料2:英國的教育制度把西方的文學和政治思想整個主要部分引入印度,也促進了印度的民族主義。自由主義和民族主義的原則、個人自由和民族自決的原則,不可避免的變得對外來的英國統治不利起來。——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③思想:亞洲各國民族憂患意識和民主改革(革命)意識覺醒;啟蒙思想的傳播。二、亞洲的覺醒3、概況印度的民族解放運動伊朗的立憲革命中國的辛亥革命1908年,英國殖民當局抓捕提拉克。引發了孟買10多萬工人政治總罷工,要求釋放提拉克。這次罷工成為20世紀初印度人民反英斗爭的高潮,表明印度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斗爭的舞臺。二、亞洲的覺醒3、概況---(1)印度民族解放運動建立政黨確立目標政治罷工1885年,印度民主資產階級成立了國民大會黨,簡稱“國大黨”,積極要求民主平等和自治。1905年,以提拉克為首的國大黨激進派主張聯合人民群眾的力量,進行一切形式的斗爭,推翻殖民統治,實現民族獨立。國大黨黨旗提拉克:印度資產階級運動領導人,國大黨領袖。圣雄甘地稱之為“現代印度的締造者”二、亞洲的覺醒3、概況---(2)伊朗的立憲革命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伊朗半殖民地化日益加深,愷加王朝的橫征暴斂激化了社會矛盾。在開明紳士、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領導下,1905—1911年,伊朗發生了立憲革命。革命期間,制定了伊朗歷史上第一步資產階級性質的憲法,規定伊朗為君主立憲國家。革命雖然在伊朗統治階級和俄英等外部勢力的聯合鎮壓下失敗,但打擊了封建主義和外國勢力,傳播了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并在俄國和中國引起巨大反響,成為亞洲覺醒的先聲。穆罕默德·阿里:1907年繼承伊朗王位,同年議會頒布伊朗歷史上第一部憲法。二、亞洲的覺醒3、概況---(3)中國辛亥革命二、亞洲的覺醒3、概況---(3)中國辛亥革命孫中山:中華民國的締造者,“國父”。①概況:②意義: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成立湖北軍政府1911年爆發,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辛亥革命開始了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它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二、亞洲的覺醒4、特點材料:在斗爭的高潮中,中國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表了大量文章,聲援印度和伊朗等國人民的斗爭。菲律賓爆發革命后,孫中山一再幫助菲律賓革命者購買武器,而后者也曾捐贈10萬元給孫中山作為從事革命活動的經費。中國和越南的革命者也曾互相支持對方的斗爭。 ——劉宗緒主編《世界近代史》①從覺醒背景看:②從領導階級看:③從斗爭水平看:④從革命性質看:⑤從斗爭形式看:⑥從覺醒影響看:亞洲資本主義的發展更為迅速,民族憂患和民主革命意識更加濃厚。資產階級成為覺醒的領導力量,無產階級作為新生力量也參與其中。出現了資產階級政黨,如印度國大黨、中國同盟會;提出了革命綱領,如三民主義。舊式的農民起義逐漸被資產階級領導的民族民主革命代替,宗教的旗幟逐漸被民族主義、民主主義代替,進入到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新時期。帶有一定的國際性,表現出亞洲各國人民互相聲援、支持的新現象。采用了政治罷工和武裝斗爭相結合的形式二、亞洲的覺醒5、性質、意義中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第一次建立了共和政體;……伊朗革命保住了其重要成果憲法;印度人民則迫使英國當局取消了孟加拉分治法案。……亞洲覺醒時期各國斗爭具有資產階級革命的性質,開辟了斗爭的新階段。……亞洲民族運動在客觀上成了西方工人運動的同盟軍。 ——劉宗緒主編《世界近代史》②意義:①性質:資產階級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運動 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東方的殖民體系和本地的封建勢力,對各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標志著亞洲各地人民已作為一支反對帝國主義的強大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斗爭舞臺,在客觀上成為西方工人階級的同盟軍,亞洲成為反帝的重要陣地。 傳播了民主革命思潮,為亞洲各國走上獨立道路奠定了基礎。 一批民族資產階級政黨形成,古老亞洲開始走上近代政黨政治的道路。 標志著亞洲進入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印度的歷史是短暫統一而長期分裂,中國則是長期的統一間隔以短暫的分裂;印度是一個多宗教、多文化,缺乏主體民族的多元大國,而中國從周秦時期就已經構建起中華民族大一統格局,逐漸形成了家國認同和文化認同。印度存在獨特的種姓制度,強調貴賤分明,職業世襲,法律地位不平等,這成為了古代印度社會階層難以逾越的鴻溝。而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在統一帝國內,盡可能地打破身份等級的限制,向民眾“開放政權”。印度文化以信仰為本位的宗教型文化,重精神輕物質,追求來世,忽視現世的責任;而中國傳統文化是以道德為本位的倫理型文化,推尊入世的處世哲學,中國人不把幸福放在遙不可及的彼岸世界,追求現實世界的幸福。ChinaIndia中印都是文明古國,創造出燦爛輝煌的古代文化。近代兩國又都受西方的殖民奴役,經過厚重艱難的近代抗爭歲月,二戰后才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而近年來,印度不斷與中國制造摩擦,人們對兩國的聚焦點逐漸由關注共性轉向差異,那么曾經同樣作為“覺醒者”中印之間究竟存在著哪些差異呢?社會差異國家差異文化差異中印文明之間的相似與相異,相容與相斥,需要我們以更理性的視角來看待,亞洲崛起的道路上,我們共同關注中印未來的發展。孟尼利克二世(MenelikⅡ,1844-1913年)非洲歷史上最偉大和最有成就的統治者之一現代埃塞俄比亞國家的締造者、 埃塞俄比亞皇帝(1889至1913在位),埃塞俄比亞民族英雄。三、非洲的抗爭三、非洲的抗爭1、背景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奴役給非洲帶來了空前的破壞和災難。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喪失了政治獨立,……被強行分割為不同帝國主義統治下的幾部分。……非洲人民喪失了大片土地,人口銳減,豐富資源遭到無情掠奪。——劉宗緒主編《世界近代史》15世紀—19世紀中葉前西方列強入侵非洲,集中于沿海地區,進行罪惡奴隸貿易工業革命后進行全面的殖民入侵。在北非,英國占領埃及、蘇丹;列強還各自制定了侵略非洲的計劃,矛盾、沖突不斷升級。帝國主義瓜分非洲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于列強商品的涌入,非洲各地原有的手工業、冶煉業進一步受到摧毀,而機器制造業幾乎是空白。單一作物制或礦產制的推行,更使非洲經濟具有極大的依附性。——劉宗緒主編《世界近代史》①帝國主義對非洲的瓜分,激起了非洲人民的強烈反抗②非洲經濟具有較強的依附性,工業近代化進程緩慢帝國主義在瓜分非洲的過程中,為了自衛,居民們自動組織起來,在一些要道設立陷阱,用投槍、弓箭襲擊販奴商人。早期非洲人民的反抗斗爭還表現在被捕奴隸進行的頑強斗爭上,最常見的反抗方式是逃跑或自殺。據不完全統計,1700-1845年,僅在英、美販奴船上就爆發了55次大規模的奴隸暴動。19世紀以來,武裝斗爭成為非洲人民的主要斗爭形式。其中,埃及的抗英斗爭、蘇丹馬赫迪起義和埃塞俄比亞抗意戰爭是突出的事件,但在動員民眾方面又有各自不同的特點。依據材料分析,19世紀前后,非洲反抗斗爭的形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早期抗爭:零散規模化三、非洲的抗爭2、斗爭形式三、非洲的抗爭3、概況(1)埃及的抗英斗爭在1882年在反抗英國侵略的斗爭中,祖國黨領袖、愛國軍官阿拉比領導埃及軍民進行了英勇無畏的抵抗。他們提出“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等口號,以此喚起埃及的民族意識。但后因封建上層叛變投敵抵抗失敗,阿拉比等人被俘,英國占領埃及。艾哈邁德·阿拉比:“祖國黨”領袖。該黨提出了“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的口號1881年,蘇丹爆發反英大起義。起義領導人自稱“馬赫迪”,利用伊斯蘭教中關于馬赫迪即救世主的傳說號召人民為擺脫外國奴役進行“圣戰”…… 到1900年1月,起義最后失敗。此后,在“英埃共管”名義下,蘇丹淪為英國殖民地。這次武裝起義規模很大,持續近20年,沉重打擊了英國侵略者。(2)蘇丹馬赫迪起義自稱馬赫迪,意為“蒙受引導者”或“被引上正道的人”。穆罕默德·艾哈邁德(3)埃塞俄比亞抗意戰爭國王孟尼利克二世在阿杜瓦戰役中(繪畫作品)(4)阿散蒂人民抗英斗爭1894年,意大利發動對埃塞俄比亞的侵略戰爭。埃塞俄比亞皇帝孟尼利克二世發表《告人民詔書》,號召人民抗擊侵略者,保衛國家的獨立。全國人民英勇抵抗,終于在1896 年打敗侵埃意軍,迫使意大利簽署《亞的斯亞貝巴條約》,承認埃塞俄比亞是獨立國家并賠款1000萬里拉。18世紀末,統一強盛的阿散蒂聯邦成為英國向西非內陸擴張的障礙。19世紀初,英國為了侵略西非內陸,向位于今天加納境內的阿散蒂聯邦發動進攻。從1806到1900,先后9次戰爭。期間阿散蒂軍民多次打退英軍,直到20世紀初,英國才完全占領阿散蒂。三、非洲的抗爭3、概況三、非洲的抗爭4、特點及意義材料:武裝斗爭和武裝起義是反殖民主義斗爭的主要形式,其范圍和水平已經不再是孤立的、自發的部落起義或地區斗爭,而是發展成有組織的、規模很大的、持久的武裝反抗,甚至有的發展成為全民性的衛國戰爭。……武裝斗爭和武裝起義幾乎都是由封建統治階級或傳統社會的統治者領導的。……非洲人統治階級最早是想利用伊斯蘭教來鞏固其統治,但在客觀上伊斯蘭教卻起了團結非洲人、推動他們進行反帝斗爭的作用。…… ——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近代編》從抗爭形式看:從領導階級看:從抗爭水平看:從革命性質看:從目標結果看:武裝斗爭是反對殖民主義的主要形式。領導力量多元化,有宗教領袖,封建君主,也有資產階級參與;仍以傳統社會階層為主。有組織的、大規模的持久的武裝反抗,甚至發展成為全國性的衛國戰爭,宗教發揮了重要作用。以傳統社會統治者領導的民族解放運動為主,仍屬于舊式民族斗爭。反抗過程和結局有所不同,但爭取民族獨立是共同目標。意義:(1)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列強,延緩了其淪為殖民地的進程;(2)英勇不屈的反抗精神激勵著非洲人民繼續戰斗。合作探究:1894年埃塞俄比亞和中國都爆發了反侵略戰爭,結果卻是一勝一負,埃塞俄比亞與意大利簽約,最終保持了國家的獨立;而清王朝卻在甲午戰爭中慘敗,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中埃同是反侵略的抗爭,結果卻不盡相同,這給了我們怎樣的經驗和教訓?埃塞俄比亞抗擊意大利“敵人侵擾了我們的國境,妄圖消滅我們的信仰,破壞我們的祖國。為了愛惜我們遭受如此深重苦難的國家……我決心保衛我們的國家,給予敵人以反擊,一切有力量的人都跟我來吧。……—— 1895年孟尼利克《告全國人民書》甲午中日戰爭甲午孝欽皇太后(慈禧太后)六旬萬壽慶典……用銀至七百萬兩,鋪張揚厲,備極一時之盛。——《藏園群書題記》1895年,有人題聯于京師城門:“萬壽無疆,普天同慶;三軍敗績,割地求和” ——《聞塵偶記》孟尼利克二世同仇敵愾,勠力同心的民族精神是戰勝侵略者的關鍵因素!慈禧太后欲民族獨立,挽救民族危機,必將反帝反封建的任務相結合!(戰略失誤;退縮保守;民眾長期受剝削壓迫,缺乏民族意識)反對帝國主義 爭取民族獨立四、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的意義四、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的意義材料1:1909年,面臨日益強烈的印度人參與政府的要求,殖民當局頒布了一項有限特許狀,允許富裕印度人選舉地方立法會代表。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傳承與交流》材料2:辛亥革命,已由和平的資本民主運動進步到革命的資本民主運動,更是中國歷史上封建帝制變化到資本民主之劇烈的開始表現。 ——陳獨秀《資產階級的革命與革命的資產階級》材料3:“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 ——祖國黨《祖國報》“自治,自產,抵制英貨和實行民族教育。” ——印度國大黨領袖提拉克“民族主義,其目的在使中國民族得自由獨立于世界。”——孫中山《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歐洲的全球霸權在1914年時似乎是牢固的、永恒的,但只要人們較清醒地回顧一下,便可輕易發現,殖民地世界中潛伏著的復仇者正在慢慢覺醒,正在對西方統治權發起最早的攻擊。……這些運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將以破竹之勢前進。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諾斯)①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②削弱了本國的封建勢力;③激發了亞非拉地區人民的民族意識,推動了民族獨立運動和世界歷史的發展。合作探究: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的異同異 拉美亞洲非洲自身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土著集團的先進分子領導,主要是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民族獨立成為其首要任務由于各個地區、國家的社會發展程度不平衡,外來資本主義刺激下產生的新的經濟因素或強或弱,階級結構的變化有大有小,因而不同地區和國家民族獨立運動的斗爭水平高低各異,形式和性質也不盡相同。由于各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民族解放運動進入了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階段。資產階級成為領導階級,新的階級力量參加斗爭經濟具有較強的依附性,斗爭水平總體上相對落后,領導多是傳統社會階層,仍屬于舊式的民族斗爭,只有埃及出現了非洲第一個政黨——祖國黨。同 背景任務影響都存在殖民者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區經濟都有一定發展;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區都有民族意識的覺醒。都肩負著反抗外來侵略或者反侵略反封建雙重革命任務,多采取武裝斗爭或者是武裝起義的方式進行斗爭,反映了亞非拉人民渴望獨立、自由的強烈愿望。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被迫結束殖民統治或改變管理方式);削弱了本國的反動勢力;推動了民族獨立和世界歷史的發展;激發了亞非拉地區的民族民主意識;但大多遭到失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