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2張PPT)第21課 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課程標準:了解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認識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的意義;認識紅軍長征的意義。一、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武漢國民政府南京國民政府“寧漢合流”,標志國民黨專制統治確立張作霖控制北京政府。19251926.71926.11-1927.31927.4廣州國民政府成立。國共合作,開始北伐。北伐挺進長江流域,國民政府遷都武漢,汪精衛控制。蔣介石建立南京國民政府。1927.91927.6國民政府繼續北伐討伐張作霖。1928.4日本制造“皇姑屯事件”。1928.61928.12張學良東北易幟,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全國。日本阻撓北伐,“濟南慘案”。1928.5(一)政治:一黨專政、形式統一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國民黨于1928年8月通過《訓政綱領》,確定國民政府實行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種治權。1928年10月,國民政府頒布《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組織法》,規定國民政府“總攬中華民國之治權”,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五院組成,由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負責指導監督重大國務。實質是國民黨一黨專政。立法院院長胡漢民司法院院長王寵惠監察院院長蔡元培考試院院長戴季陶行政院院長蔣介石一、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形式上統一:1928年底,東北易幟,南京國民政府實現形式上的統一。南京國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政權。發展狀況19C60、70s甲午戰后1895民國初年一戰期間191219191927產生開始興起初步發展短暫春天蕭條193719491956迅速發展日益萎縮陷入困境恢復發展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全面抗戰解放戰爭新中國成立三大改造一、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2、經濟:民族工業有較大發展;官僚資本憑借國家權力,聚斂起巨額財富,四大銀行(中國、中央、農民、交通)成為他們巧取豪奪的重要工具。退出歷史舞臺國民黨統治前期經濟發展的原因?(1)政治: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統一了全國。(2)經濟:國民政府采取一系列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改訂新約,收回關稅自主權;國民經濟建設運動、實行幣制改革等)。(3)民間(教材129頁):①民族資產階級興辦實業的熱情提高。②中國人民反帝愛國運動蓬勃開展,抵制洋貨、提倡國貨的行動,為民族工業的發展創造機遇。官僚資本是指憑借國家政權的力量發展起來的資本主義經濟。洋務派的官辦企業是雛形。近代官僚資本的主要代表是四大家族的官僚資本,即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和陳果夫、陳立夫四大家族,是國民黨官僚資產階級代表。四大家族官僚資本抗戰時期急劇膨脹,不斷對民族工業進行侵蝕和滲透,控制了國家的經濟命脈,新中國成立后被沒收。知識鏈接:“官僚資本”蔣家天下陳家黨宋氏姐妹孔家財宋子文孔祥熙陳立夫陳果夫蔣介石1935年,國民政府實行法幣改革,規定由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發行的鈔票為法定貨幣,并禁止銀元的流通,將白銀收為國有。法幣政策改訂新約運動(1928)國民政府成立后,為擴大稅源和樹立對外自主形象,圍繞“實現關稅自主”和“廢除領事裁判權”的問題,發起“改訂新約運動”。1933年,基本收回關稅自主權,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國的自主地位,但未能從根本上取消帝國主義在華特權??箲鸷笃谥饾u取消領事裁判權。從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殺害的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達31萬多人,其中,共產黨員2.6萬多人。——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二、工農武裝割據開辟革命新道路(1927—1937)(一)、 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領導:周恩來、 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建立人民軍隊的開始。主要內容:1、總結了國民革命失敗的教訓,糾正了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2、確定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的反動派的總方針;3、會上,毛澤東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4、決定舉行湘贛邊的秋收起義。(二)八七會議(1927.8.7 漢口召開緊急會議)瞿秋白主持八七會議(三)、秋收起義:1927年9月9日,毛澤東打出工農革命軍旗號,領導湘贛邊的秋收起義由于敵強我弱,起義軍在進攻長沙途中受挫,毛澤東主持召開會議,決定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山區進軍。(文家市決策)三灣改編:支部建在連上,確立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廣州起義:1927年12月,葉劍英、葉挺、張太雷等領導廣州起義,由于敵眾我寡,起義失敗點撥:三大武裝起義都以攻打大城市為目標,說明當時尚未找到革命正確道路。西江月.秋收起義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 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 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云愁,霹靂一聲暴動。1、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的隊伍來到井岡山,開展游擊戰爭,進行土地革命,建立紅色政權,創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點燃“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2、朱毛會師,建立紅軍: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的革命隊伍和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井岡山,建立工農革命軍紅軍第四軍(后改稱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和軍委書記。(四)開辟革命新道路井岡山道路: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工農武裝割據道路)3.古田會議——紅軍第四軍黨的第九次代表大會(歷史縱橫)時間:1929年12月;地點:福建上杭縣古田村內容:總結了紅四軍成立以來軍隊建設方面的經驗教訓,確立了人民軍隊建設的基本原則,規定了紅軍的性質、宗旨和任務,重申了中國共產黨對軍隊實行絕對領導的原則,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建黨建軍原則。選舉毛澤東為中共紅四軍前敵委員會書記。“我們的原則是黨指揮槍,而決不容許槍指揮黨。”——毛澤東:《戰爭和戰略問題》(1938年11月6日)1929-1932年農村革命根據地分布示意圖1930年夏,全國建立起大小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分布在十多個省,革命武裝力量達十萬人。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最大的革命根據地:中央革命根據地。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瑞金召開。選舉產生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宣布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毛澤東當選為執行委員會主席和執行委員會人民委員會主席。臨時中央政府的建立是中國共產黨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寶貴探索與嘗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二、工農武裝割據開辟革命新道路何謂“工農武裝割據”含義:“工農武裝割據”道路即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它是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把武裝斗爭、土地革命、根據地建設三者結合起來。武裝斗爭:游擊戰,反圍剿斗爭;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制度。建立紅色政權與農村革命根據地:到1930年夏,全國已經建立起大小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建立。工農武裝割據的理論:毛澤東總結井岡山斗爭的經驗,相繼寫成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分析了中國社會的特點,建立了“工農武裝割據”的理論。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工農武裝割據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勢土地革命為主要內容農村革命根據地為戰略陣地二、工農武裝割據開辟革命新道路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決定。城市:工人階級力量薄弱,反動勢力相對強大;農村:反動勢力相對薄弱,農民階級占主體,且有革命的要求,是革命的同盟軍和主力軍。(敵弱我強)中國革命為什么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井岡山精神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堅持黨的絕對領導;密切聯系群眾的思想作風;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艱苦奮斗的作風①寧漢合流,國民黨一黨專制統治②1928年,繼續北伐,討伐張作霖③1928年東北易幟,國民政府統一全國④1930年新軍閥混戰中蔣介石獲勝政權趨于穩定,終于騰出時間和精力來集中解決紅軍①1927年南昌起義,打響反抗第一槍②1927年,八七會議,指明方向③1927年,建立井岡山根據地④1931年,江西瑞金,中央臨時政府星火燎原 實力壯大三、紅軍長征(1934.10-1936.10)蔣介石著手準備第五次“圍剿”。……僅在江西就已構筑碉堡4920座……蔣介石于廬山舉辦軍官訓練團,聘請德、美、意等國軍官組成軍事顧問團……還從美、英等國購入大批先進武器。——摘編自魏宏運《中國現代史》1930-1933年蔣介石對革命根據地發動五次 “圍剿”三、紅軍長征路1、原因:中共中央犯了“左”傾錯誤,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三、紅軍長征(1934.10-1936.10)共產國際代表李德、博古放棄了前四次反“圍剿”的成功經驗,實行進攻中的冒險主義。李德不顧中國國情和革命的特殊性,無視紅軍割據的長期性和艱巨性,認為這場戰爭“是國民黨政權與紅色政權的決戰”,在戰術上堅持正規化的陣地戰,主張“御敵于國門之外”。2、長征的過程(1934.10-1936.10)瑞金沖破四道封鎖線1935.1遵義會議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到達陜北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征吳起鎮1936、10三軍會師(1)歷史性的轉折:1935.1遵義會議內容:結束了王明“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軍事最高指揮權;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會后政治局常委決定張聞天負總責,并成立由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組成的三人小組負責全軍的軍事行動;意義:遵義會議開始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全黨的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2)長征勝利: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勝利到達陜北吳起鎮,與陜北紅軍會師。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地區會師,紅軍長征勝利結束。長征的偉大意義:實現了紅軍的戰略轉移,保存了紅軍的有生力量,鼓舞了廣大人民群眾,鑄就了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宣言書、宣傳隊、播種機)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余次戰斗,攻占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干部多達430余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長征路上,紅軍只休息了44天,日平均行軍37公里,期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通過6個不同少數民族地區。平均每行進一公里就有三四個紅軍戰士獻出生命。行程約二萬五千里,紅一方面軍于1935年10月到達陜北,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七律 長征毛澤東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長征精神的基本內涵①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②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③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④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⑤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 一、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政治經濟:寧漢合流二次北伐東北易幟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二、工農武裝割據開辟革命新道路南昌起義八七會議秋收起義武裝反抗之路工農割據之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土地革命根據地政權建設三、紅軍長征原因:過程:轉折:遵義會議勝利、意義:第21課 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