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7張PPT)第24課 解放戰爭課程標準:1.了解全面內戰的爆發及人民解放戰爭的進程。2.分析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統治滅亡的原因。3.探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原因和意義。①爭取和平民主階段:1945.8—1946.6(政治斗爭)②戰略防御階段:1946.6—1947.6(內線作戰)③戰略反攻階段:1947.6—1948.9(外線作戰)④戰略決戰和勝利階段:1948.9—1949.10(軍事斗爭,短暫政治斗爭)人民解放戰爭時期可分四個階段:一、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1、重慶談判:(1945.8.29—10.10)——是民主革命期間國共兩黨唯一的一次最高級別的談判。背景:抗戰勝利后,和平建國是中國人民的強烈愿望,當時出現了兩種不同的建國方針。共產黨:和平、民主、團結,建立聯合政府,建成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國民黨:打著“和平建國”的旗號,堅持獨裁和內戰的方針抗戰勝利后,中國面臨兩個前途兩種命運的斗爭一、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過程:1945.8,蔣三次電報邀請毛澤東到重慶“共同商討”國內和平問題。目的:蔣介石:迫于國內外的和平壓力,爭取準備內戰的時間。毛澤東:盡力爭取和平;揭露美蔣假和平的陰謀,以利于團結和教育廣大人民。決定參加重慶談判;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與民主;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的陰謀;毛澤東敢于犧牲個人利益的精神(彌天大勇)材料:“……此去重慶,談成了對人民有利,對中國的和平建設有利。萬一談不成,蔣介石把我扣起來作為人質,他堅持內戰的嘴臉便暴露無遺。最壞的情況無非像歷史上明英宗土木堡之變……” ——毛澤東揮手之間一、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意義:①共產黨在人民面前表明了爭取和平的誠意,政治上取得主動。②共產黨在國統區和民主黨派中擴大了影響。③迫使國民黨承認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國民黨破壞協定、發動內戰,就在政治上陷于被動地位。成果:簽署《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規定:①堅決避免內戰,建設獨立、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②國民黨迅速結束“訓政”,實施“憲政”;③召開政治協商會議;④保證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的權利斗爭焦點:①政治民主化(改組國民政府,廢除一黨專政、成立民主聯合政府)②軍隊國家化(全國軍隊交給國家)結果——通過了有利于人民的協議:①改組國民政府 ②召開國民大會 ③實施《和平建國綱領》④整編全國軍隊⑤制定憲法意義:沖破了蔣的獨裁統治,有利于實現民主政治與和平建國,受到普遍歡迎。但1946年3月六屆二中全會否決協議一、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2、重慶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1946.1.10——1.31)二、全面內戰的爆發1946年6月26日,國民黨22萬人進攻我中原解放區,全面內戰爆發;隨后進攻華東、晉冀魯豫、晉綏等解放區思考 :內戰爆發的必然性?(1)階級屬性:國民黨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中共代表廣大人民的利益,決心實現民主革命的目標,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推翻國民黨的獨裁統治。(2)主要矛盾:抗戰勝利后,階級矛盾重新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一切斗爭必須服從這個主要矛盾的變化。(3)力量對比:國共雙方都擁有強大的武裝力量。(4)雙方策略:雖有和平談判,但國民黨假和談,真內戰;共產黨方面抱著十分的誠意,同時,也沒放松戰爭的準備。(5)國際形勢:二戰后,美國奉行杜魯門主義,在華實行“扶蔣反共”的方針。國民黨在軍隊數量、軍事裝備、后備資源及外來援助等方面,都明顯超過共產黨。內戰爆發時國共雙方力量對比階段 國民黨全面進攻中原解放區 重點進攻陜北、山東解放區時間方針結果二、全面內戰的爆發1946年6月—1947年2月1947年3月—7月自力更生、以自衛戰爭粉碎國民黨軍隊進攻中共中央主動撤離延安,轉戰陜北7-10月,共殲滅國民黨軍隊約70萬人,粉碎了國民黨的全面進攻西北野戰軍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戰役勝利;華東野戰軍在山東孟良崮消滅國民黨王牌主力整編第七十四師,擊斃師長張靈甫1.粉碎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防御階段)(1946.6-1947.6)陜北解放區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山東解放區聯系著華北和華東地區,進攻山東解放區可切斷華北與華東地區的聯系,減輕南京、上海的壓力。國民黨重點進攻陜北和山東解放區的原因1946年6月到1947年6月是解放戰爭的防御階段作戰方針: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不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消滅敵人有生力量1947年某日,毛澤東曾致電劉伯承、鄧小平及陳賡:“延安準備暫時讓敵占去,但陳先瑞、韓東山所率五師部隊三千余人有被敵殲滅之危險。故無論如何應派隊救援”,“以一個旅渡(黃)河接護五師,主力四個旅即刻占領同浦線”。此時戰爭的主要態勢是( )A.國民黨軍隊發動全面進攻B.國民黨軍隊展開重點進攻C.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D.渡江戰役即將打響B三、國民黨政權的統治危機①經濟崩潰,物價飛漲,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國民黨信譽一落千丈三、國民黨政權的統治危機②社會危機:官僚資本巧取豪奪,剝削壓迫,民不聊生。第二條戰線以1946年冬爆發的“抗議美軍暴行”運動為標志,一個以反對美蔣為中心的、聲勢浩大的愛國民主運動在國統區迅速興起。這一運動以學生為先鋒,核心是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逐步發展成為配合人民解放軍作戰的第二條戰線。③政治危機:召開偽“國大”(1946年11月),通過偽憲法,暴露獨裁、內戰的真面目。③政治危機:兩條戰線相互配合、共同反蔣;四、解放戰爭的勝利1、解放軍戰略反攻(1947.6——1948.9)時間:1947.6底開始標志:三路大軍挺進中原(1)劉鄧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戰略反攻序幕,開辟大別山根據地(豫皖鄂三省邊界)(2、陳賡、謝富治率晉冀魯豫解放軍一部挺進豫陜鄂(3)陳毅粟裕率華東野戰軍主力挺進豫皖蘇蔣介石兩個拳頭(指陜北和山東)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來了。所以,我們的戰略就是要把這兩個拳頭緊緊拖住,對準他的胸膛插上一刀。----毛澤東戰略反攻的意義:對扭轉全國戰局起了決定性作用,是人民解放戰爭走向勝利的轉折點。其他內線作戰的解放軍,陸續展開反攻,收復失地。1948年4月西北野戰軍收復延安。此前(3月),中共中央進駐西柏坡。2、土地改革:(奠定群眾基礎)目的:滿足廣大農民的土地要求內容:《中國土地法大綱》1947.9(徹底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綱領)①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②實行耕者有其田,按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路線: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有步驟、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發展農業生產。意義:為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物質基礎和群眾基礎。中國革命不同時期的土地政策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抗戰時期: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解放戰爭:土地改革:耕者有其田,廢除封建土地制度3、解放軍的戰略決戰(三大戰役:1948.9~1949.1)條件:①1948年秋,敵我力量對比發生重大變化(中共兵力280萬,國軍機動兵力170萬)②國軍被迫重點防御戰略要地遼沈戰役1948.9—1948.11淮海戰役1948.11—1949.1平津戰役1948.11—1949.1解放軍的戰略決戰3、解放軍的戰略決戰(三大戰役:1948.9~1949.1)①遼沈戰役:1948.9—1948.11攻占錦州、沈陽,解放長春,殲敵47萬,東北全境解放。②淮海戰役:1948.11—1949.1,殲敵55萬,使國民黨在華東、中原的主力喪失殆盡。③平津戰役:1948.11—1949.1攻占張家口、天津,北平和平解放,殲敵52萬,基本解放華北全境。3、解放軍的戰略決戰(三大戰役:(1948.9~1949.1)特點:中國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戰役意義:殲滅國軍150多萬,國軍主力基本上被消滅,為解放全中國奠定基礎(170萬機動兵力被消滅150萬)1949年春(3月5日—13日),中共在河北西柏坡召開七屆二中全會,決定把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轉移到恢復和發展生產上來。4.七屆二中全會召開內容:①基本方針:促進革命取得全國勝利;②基本政策:革命勝利后黨的基本政策;③工作重心: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④兩個務必:“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5、國共北平和談(4.1—4.20):目的:國民黨:①蔣:緩兵之計 ②李:劃江而治共產黨:迅速結束戰爭,減少人民苦難。結果:達成《國內和平協定》,國民政府拒絕協議簽字,和談破裂。作用: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派假和談的陰謀,打破其劃江而治的美夢。把共產黨阻止在長江北岸……司徒雷登大使曾說:劃江而治,搞一個國共兩黨“南北朝”……美國人的一廂情愿,構成了李宗仁全部言語和活動的精神支柱。—《解放戰爭全記錄》兩次國共和談中共代表全中國廣大人民的利益,決心實現民主革命的目標(“二大”最低綱領),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推翻國民黨的獨裁統治。渡江:4月21日,江蘇江陰(東)—江西湖口(西)覆滅:4月23日,占領南京,國民政府覆亡。民國時期結束6、渡江戰役和南京國民政府的覆滅: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①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建立了新中國②改變了世界格局,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③是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勝利7、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基本勝利,為中國的現代化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國共兩黨關系的演變:時間(年) 1924—1927 1927—1937 1937—1945 1945—1949關系 合作革命 對峙戰爭 合作抗日 分裂敵對原因①兩黨的階級性質不同。國民黨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中國共產黨代表工農群眾的利益。階級性質的不同是國共關系惡化直至破裂的根本原因。②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當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時,兩黨就有結束對抗走向合作的可能;當階級矛盾上升時,兩黨合作關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對抗。③國際政治形勢與國際環境的影響。有利的國際政治形勢和有利的國際環境能促成兩黨之間的合作,反之,不利的國際政治形勢和國際環境會加速兩黨關系的破裂。影響因素共同反對北洋軍閥的統治國民黨叛變革命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主要矛盾階級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合作→對抗→再合作→再對抗總結歸納1.下表摘引了一部人物傳記的目錄。根據所學判斷,表中空白處應該是( )DA.五四大潮的洗禮B.長征C.上井岡山D.重慶談判課堂訓練2.毛澤東在《復李濟深等五十六人電》中說:“(蔣)求喘息謂求和平,待外援曰待談判,口誦八條,手庇戰犯,眼望美國,腳向廣州。”當時的歷史背景是( )A.抗日戰爭剛剛取得勝利 B.國共第一次合作宣告破裂C.渡江戰役剛剛取得勝利 D.三大戰役中共取得勝利【解析】D 據“和平”“談判”“八條”等信息可以判斷是北平和談,北平和談中中共提出八項條件,北平和談是在三大戰役中共取得勝利的歷史背景下發生的,故選D。抗日戰爭剛剛取得勝利,雖然進行了重慶談判,但與材料中的“八條”信息不符,A項錯誤;國共第一次合作宣告破裂,蔣介石建立一黨獨裁政權,國共雙方沒有進行和談,B項錯誤;渡江戰役取得勝利,國民黨政權的統治被推翻,C項錯誤。3.毛澤東致電陳(毅)、鄧(小平):“請你們準備著,在攻克鄭州休息數日后,迅即全軍東進,相機攻占開封。或者不打開封,直出徐蚌線。”其戰略意圖在于策劃( )A.遼沈戰役 B.淮海戰役C.平津戰役 D.渡江戰役【解析】B “在攻克鄭州休息數日后,迅即全軍東進,相機攻占開封。或者不打開封,直出徐蚌線”反映了以徐州為中心的淮海戰役,沒有涉及遼沈戰役、平津戰役和渡江戰役,故B項符合題意。答案4.中國近代民主革命有高潮也有低潮,下面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主革命力量變化趨勢的描繪較為準確的是 ( )解析: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領導革命,有兩次低潮:一是大革命失敗后,二是在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國民黨的破壞。故選B項。人民解放戰爭爆發防御反攻決戰勝利1946年6月,國民黨全面進攻中原解放區。1947年2月,粉碎國民黨的全面進攻(前八個月)。1947年7月,粉碎國民黨對陜北和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1947年6月,三路大軍挺進中原,對國民黨展開戰略反攻(轉折點)。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取得了三大戰役的勝利(基本消滅國民黨主力)國共和談:1949年4月20日,李宗仁拒絕在和平協定上簽字,和談破裂解放南京:21日,發起渡江戰役,23日,南京解放,國民黨結束統治。三大戰役:遼沈戰役(遼西會戰)、淮海戰役(徐蚌會戰)和平津戰役(平津會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