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0張PPT)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重難點:重點:了解歷史上學校教育、留學、書刊出版、翻譯事業發展。難點:認識圖書館、博物館在文化傳承與傳播中的作用。時空坐標思結合教材思考(1)概括古代學校教育的發展歷程。(2)梳理近代學校教育的發展歷程。一、學校教育的發展1.中國古代學校教育(1)形式:中國古代學校教育主要形式是官學與私學。(2)表現①官學a.漢朝設立的太學,以及西晉設立的國子監,是古代中國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機構。b.中央官學之外,還有漢朝開始設立的地方官學。國子監與太學“學”與“監”不同的含義說明了二者在承擔兩種功能上的不同分工,“學”是傳授知識,指向教育和最高學府的功能;“監”是督查監管,指向國家教育管理的功能。漢朝太學授業圖國子監琉璃牌坊是全國唯一一座專門為教育而設立的牌坊,是中國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征。國子監不僅接納全國各族學生,還接待外國留學生,為培養國內各民族人才,促進中外文化交流,起到積極作用。②私學a.產生:私學產生于春秋時期,改變了“學在官府”的情形。其中儒家的代表孔子影響最大,其他諸子的思想也各有特色。b.發展:唐朝以后,私學得到進一步發展,私人設立的學塾、村學和蒙學構成基層社會教育的重要形式。c.繁榮:書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動了私學的發展。宋代是書院產生和發展的重要時期,位于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最為著名。岳麓書院(湖南長沙)白鹿洞書院(江西九江)應天書院(河南商丘)嵩陽書院(河南登封)岳麓書院(湖南長沙)白鹿洞書院(江西九江)嵩陽書院(河南登封)應天書院(河南商丘)岳麓書院(湖南長沙)白鹿洞書院(江西九江)嵩陽書院(河南登封)宋朝書院興起的原因①理學興起并向基層滲透;②重文輕武,大興科舉的推動;③商品經濟的空前活躍;④造紙術、印刷術的發展。書院本是一種收藏、點校圖書的機構,其后演變為教育機構,但藏書和修書的職能依然保留。尤其是書院注重研習學問,又多建于偏遠山鄉,沒有一定量的藏書,教學活動是難以維持的。而宋代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為書院藏書創造了條件,也為宋代書院的興盛提供了必要前提。所以書院藏書是書院的一大特色。——王建軍著:《中國教育史新編》由收藏、點校圖書的機構演變為教育機構。朱熹編纂學規《白鹿洞書院揭示》,對后世產生長久的影響父子有親 君臣有義 夫婦有別長幼有序 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博學之 審問之 慎思之明辨之 篤行之右為學之序言忠信 行篤敬 懲忿窒欲遷善改過右修身之要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右處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右接物之要指出白鹿洞書院教學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書院教育的影響(1)特點:以儒家經典為教育內容,重視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2)影響①積極:促進了教育的發展,培養了大批人才,推動了學術的繁榮,有利于中華文化的延續與發展;書院提倡的忠孝倫理教育有利于維護政治、社會穩定。②消極:書院倡導的綱常名教倫理觀,成為維護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精神工具;綱常名教倫理思想日益僵化,壓制思想的發展,束縛了人們的創造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的書院,作為教育機構中重要的一環,培養了許多人才。由于書院實行自由講學,講求相互辯論,一些名儒往往在書院就各種學術問題展開討論,這對宋代學術的發展有著難以估量的積極作用。書院對學生入學不作限制,一些貧困學生甚至可以寄讀,這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從中央到地方對教育的重視,使得宋朝各類學校眾多,管理規范,既培養了大批人才,也促進了宋代文化的繁榮。——游彪著:《宋史:文治昌盛武功弱勢》(3)作用:無論官學還是私學,在古代文化的保存與傳播上,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傳承。科舉考試的推行,也有賴于官學與私學的支撐。中國古代教育的特點①起源早,發展時間長;②政府主導;③官學私學并存;④儒學主導,教化功能突出;⑤體制隨時代不斷發展。中國古代學校教育的作用政治:為政府提供后備人才,維護封建統治;思想:鞏固了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凸顯儒學的社會教化功能;經濟:封建小農經濟的發展與之相適應;文化:有利于保存古代文化,推動了文化的發展與創新;局限:封建社會后期文化專制阻礙了教育的發展。古者鄉有庠,黨有序,閭有塾,里居有父師少師之教,是以道德一而理義明。書院之設,意猶近古,睢陽、白鹿為稱首。若周、程、朱、呂治教之地,文獻尤盛,天典民彝之統紀,恃以不墜。——(南宋)王應麟《慈湖書院記》士子們為了獲取功名,一條路子是進官學為考科舉作準備,……科舉后來重在詩文,官學只讀經書,實際上不能滿足需要。士子們轉而投向名流學者。這樣既可學到真本領,而且還可以得到大師的推薦與指引,對于取得功名是重要門徑,因之名流學者更是士子們所景仰和投靠的,私學當然更加繁榮。——孟東憲《中國古代學校制度史料》2.西方學校教育(1)古代①起源:古希臘產生了歐洲最初的學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礎。②興起:中世紀(10—11世紀)起,西歐各地興起了眾多城市,一些城市興辦大學,是現代大學制度源頭。(意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柏拉圖學園公元前387年,柏拉圖在雅典西北郊辦起了歐洲第一所綜合性學校,后人稱之為柏拉圖學園。今天的大學“學院”就是此詞來的。柏拉圖學園存在900余年,對地中海地區的學術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公元1088年,意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是公認的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大學(2)近現代①作用: 近代以后,大學逐漸發展成為保存、傳播和發展人類文化的重要場所。②表現a.法國:拿破侖創立“大學區”制度,確立了保留至今的國民教育制度。b.德國:洪堡秉持“研究教學合一”的精神創辦的柏林大學,促成大學職能的轉變,將教學與研究結合在一起。c.美國:美國大學則逐漸傾向世俗化與商業化,使更多的人有機會接受大學教育。創辦于1810年,是一所公立綜合類研究型大學。歷史上曾產生57位諾貝爾獎獲獎者。洪堡大學是世界上第一所將科學研究和教學相融合的新式大學;主張教學與研究同時進行,強調學術自由,完全以知識及學術為最終的目的,而非實務人才的培育。被譽為“現代大學之母”,愛因斯坦、黑格爾等大師都曾在該校學習任教。柏林洪堡大學根據材料結合所學,指出中世紀大學向近代大學過渡的表現、原因及意義14世紀初,歐洲各國大學先后發生了相應的變革。以大學課程的演變為例,新的學科,如希臘文學、修辭學、詩歌、歷史等,逐漸與舊的經院主義的課程一起在大學里有了自己的位置。由于教會和大學幾個世紀以來的緊密關系,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純世俗的大學,研究發現教會的改革不可避免地也會引起大學相應的變化。“隨著歐洲逐漸被劃分成一些中央集權的政治單位和宗教單位,大學喪失了它們一貫具有的國際性。它們變成了地區性的中心,為它們坐落在其版圖內的國家服務。” ——摘編自賀國慶《中世紀大學向現代大學的過渡》表現:增加古典文化課程,出現世俗化趨勢,由國際性機構轉變為民族性機構原因①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和發展,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②資產階級革命的推動;③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的開展;④民族國家的興起。意義①為學校教育體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培養了大批人才。②有利于傳承和發展人類文化,推動了科學的發展。哈佛大學3.中國近代教育(1)北京大學①京師大學堂創建于戊戌維新運動中,既是近代中國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綜合大學,又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主導新式教育的推進,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京師大學堂的建立,是中國教育近代化的標志。概括蔡元培的觀點及其教育思想產生的影響觀點:將大學定位于“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力圖將大學由追逐高官厚祿的名利場轉變為研究高深學問的殿堂。影響: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的發展;促進了思想解放;有利于開展學術研究,促進了近代大學的成長。②1912年,改名為“北京大學”。1917年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學校長后,將大學定位為“囊括大典、網羅眾家之學府”,很快使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學術研究的重鎮。(2)清華大學①1911年創辦的清華學堂,次年更名為“清華學校”,1928年組建為國立清華大學。②清華大學延聘國內外著名學者執教,迅速發展成為全國高水平的大學。談談你對近代留學教育作用的認識①有利于中華文化的傳播與中外文化交流;②為近代化事業培養了優秀人才,促進了近代思想解放;③推動了資產階級改革和革命的發展;④促進了中國教育的近代化。根據材料,分析中國古代教育與近代教育的不同漢武帝在長安建立太學,五經博士專門講授儒家經典《詩》、《書》、《禮》、《易》、《春秋》,又下令各地設立學校教授儒家經典。晉代增設國子學(國子監),教授內容與太學相同。到了明清,各府縣學校學、生歲考優秀者可直接升入國子監成為監生,監生畢業可直接做官;未升入國予監者,則參加科考,科考合格者可進一步參加會試,會試合格者即為進士及第,成為官員。 19世紀60年代起,我國出現一批新式學堂,開設了外語翻譯、輪船駕駛、天文、測算、軍械、行軍布陣等課程。1904年清政府學部頒行《奏定學堂章程》(又稱“癸卯學制”),規定中學堂課程如下:修身、讀經講經、中國文學、外語、歷史、地理、幾何代數、植物動物、理化、圖畫、法制、理財、體操。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蔡元培就任教育總長,實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在蔡元培的領導下,北京大學在1920年秋季起即正式招收女生,開我國公立大學招收女生之先例。……北大還開辦了不少平民學校和夜校等,努力服務于社會。比較項 中國古代 中國近代教育目的教育內容培養封建官僚,鞏固封建統治培養實用人才,救亡圖存以儒家經典為主,與科舉考試相結合注重自然科學與實用技能,融匯中西4.中國現代教育(1)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教育——形成體系①背景: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收回了教育主權,接管了各級各類學校。②措施:1949年底,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會議決定教育要為國家建設服務,學校要向廣大工農開門,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后來,還提出了受教育者要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③影響: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中國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學前教育、大中小學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規模,全日制、半工半讀、業余教育共同發展,培養了大批素質較高的勞動后備軍和德才兼備的建設人才。田間地頭的掃盲班1951年河北省定縣翟城村參加“冬學”的學員們在上課(2)“文革”時期——受到破壞:“文化大革命”暴發后,教育事業受到很大破壞。(3)改革開放后的教育——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①措施a.“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中斷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復,教育事業重新走上正軌。b.1983年,鄧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指導方針,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c.20世紀90年代,國家開始實行“科教興國”發展戰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②成就a.改革開放40多年,中國教育邁入新征程,高校年畢業生人數大幅增加,教育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b.各類教育不斷發展,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進,每個人的受教育權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5.學校教育的意義學校教育的不斷發展與完善,具有重要意義。在文化傳承、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學校教育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2001年1月1日,我國實現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1978年春天,北京大學迎來恢復高考后錄取的第一批新生檢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全面接收了之前存在的各類國立、私立中小學和大學,轉為公辦學校,統一教材、教案并建立考試制度。上述舉措的主要目的在于( )A,推動教育在全國的普及B.確保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C.回應教育現代化的訴求D,鞏固近代教育發展的成果B2.1872年,清政府官派留學生赴美留學,主習醫、農、工及各項實業,并不鼓勵留學生研習法政科目。1900年以后,清末留日學生(含官費生和私費生)中,學習法政的人數占比達21.3%。這一變化表明( )A.士人找到救亡圖存新道路B.日本加緊對華進行文化滲透C.尋求變革成為留學生共識D.時代變革影響士人價值取向D3.1902年有人在日記中寫道:“今歲省城將一切書院改為大學堂,選才華秀美者入堂肄業,每月給薪水,所學以西法為要,有主教,有助教,以通西法者為之,此外又延洋夷為師(刻下尚未延來),在堂助教者,聞洋夷為師而告退之者數人,可謂有志氣者矣。”這反映出( )A.作者具有排外傾向 B.作者主張中體西用C.維新運動漸入高潮 D.天朝上國觀念盛行A思結合教材思考(1)梳理發展歷程及意義。二、印刷書的誕生1.書籍的產生(1)地位:書籍是萬花傳承的主要載體。(2)世界:約公元前30世紀,埃及出現紙草書卷,一般被認為是書籍的雛形。(3)中國:早期的書籍是用竹片或木板作書寫材料的簡策和用縑帛作書寫材料的帛書,盛行于春秋戰國乃至秦漢時期。莎草紙書寫的《亡靈書》殘片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云夢睡虎地秦簡2.書籍的發展書籍的普及有賴于造紙業的發展以及雕版印刷術、活字印刷術的發明。(1)造紙業①公元前2世紀,中國已出現用植物纖維制成的紙。②105年,東漢蔡倫在總結前人經驗基礎上改進制成“蔡侯紙”。書寫材料由竹木、縑帛等逐漸過渡為紙,促進了文化的傳播。(2)印刷術①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②北宋時的畢昇發明用膠泥制的活字,這是印刷技術一次質的飛躍。③約15世紀中葉,德國人谷登堡將多項技術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屬活字印刷。這成為現代印刷術發展具有象征意義的重大事件,直接催生了被視作“新一代的書籍”的印刷書,還進一步推動了報紙、雜志的普及。古登堡圣經868年雕版印刷的《金剛經》書不僅是生活,而且是現在、過去和未來文化生活的源泉。——庫法耶夫(3)意義①印刷術的誕生,堪稱具有革命性的轉變,掌握書籍的不再是少數人。②這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眾化,對提高人們的文化修養,促進各民族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思考點:印刷書為什么被視作“新一代的書籍”?①技術層面:將多項技術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屬活字印刷,成為現代印刷術發展具有象征意義的重大事件,進一步推動了報紙、雜志的出版②文化普及層面a.印刷書的誕生,堪稱具有革命性的轉變,掌握書籍的不再是少數人,更多人可以閱讀書籍,這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眾化,對提高人們的文化修養、促進各民族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b.印刷書的誕生,極大地推進了文化的傳承與傳播。為何宋代活字印刷未能如古登堡印刷術產生革命性影響?①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主要印刷工具書;②科舉制和儒家思想的制約;③文化傳統的制約,女性讀書少;④雕版技術歷史悠久工藝成熟,更換印刷方法的要求并不迫切;⑤漢字數量大,排版繁瑣,制作成本高昂;⑥對工人知識水平要求高。——摘編自徐中約《中國近代史》思考:概括1850-1904年中國譯著的主要變化,并結合所學,簡述你對這一變化的認識。變化:譯著內容從以應用和自然科學為主向以人文和社會科學為主轉換譯著來源由以英美為主向以日本為主轉變認識:這一變化始終以救亡圖存、富國強民為主旨民族危機加深和民族意識覺醒推動了中國對西方認識的深入認識的深入推動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檢1.書籍是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下列有關書籍發展歷程敘述正確的是( )A.中國早期的簡策和帛書一般被認為是書籍的雛形B.在東漢蔡倫制成“蔡侯紙”后,中國出現了紙張C.中國在唐朝時已經開始使用膠泥制成的活字印刷術D.德國人谷登堡采用金屬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印刷書D2.宋代雕版印刷的書籍不僅有歷史、儒家經典和話本,還包括農業、占卜和藥學等手冊。老百姓可讀到以前只有專家掌握的知識,他們可自行舉行葬禮、占卜,或為家人開方抓藥。這說明( )A.雕版印刷影響社會結構的變動B.宋朝社會治理的能力得到增強C.印刷技術進步推動文化的傳播D.宋代出版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C思結合教材思考(1)梳理發展歷程及意義。三、圖書館的成長1.職能圖書館擔負保存人類文化典籍職責,起源于對文字資料的收藏。2.西方發展歷程(1)古代:古文明遺址中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書籍最齊全的圖書館,是公元前7世紀的亞述巴尼拔王建立的。這里收藏約25000塊泥版文書,幾乎囊括當時亞述的全部知識。(2)中世紀:在西方文明演進過程中,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學圖書館,在保存古典時期文化遺產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私人圖書館也隨之興起(3)近代:圖書館的作用不僅限于古籍和文化遺產,而且逐漸發展出服務公眾的職能。19世紀下半葉,英、美等國家出現了面向所有人開放的具有近代意義的公共圖書館。圣加侖修道院圖書館法國圖書館美國圖書館3.中國圖書館(1)古代①官藏:中國古代十分重視圖書文獻的保存,朝廷設有專門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閣”“堂”“室”等藏書之所。②私人:除了官藏外,私家藏書伴隨私學的出現得到發展。明清兩代尤為突出,出現了一批著名的藏書家和藏書樓。明朝中期建造的天一閣,是古代中國私家藏書的代表。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年—1566年),明兵部右侍郎范欽開始于宅東建造藏書樓,并命名為“天一閣”。時藏書七萬余卷。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黃宗羲登上天一閣,這是外姓人首次登樓。自此以后,天一閣逐漸有選擇地向一些大學者開放。康熙十五年(1676年),范欽后人范光燮傳抄天一閣百余種書籍供士子閱讀。(2)近代:1909年,清政府開始籌建京師圖書館。1916年起,凡在內務部立案的出版圖書均交京師圖書館收藏,國家圖書館的職能開始體現。(3)現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京師圖書館改名為“北京圖書館”,1998年改稱“國家圖書館”。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在全國范圍內逐漸建立各級各類的圖書館。圖書館有什么作用保存古籍和文化遺產;文獻開發;培養人才;服務公眾、教育功能。檢1.1850年,歐洲第一部公共圖書館法案在英國誕生,并于1893年做出修正。此后,公共圖書館得以穩步發展,并逐步消除了圖書館使用上對性別、階層、經濟狀況、身份、年齡的諸多限制。到20世紀初,歐洲已經普遍建立起公共圖書館體系。這表明,歐洲圖書館( )A.擔負著保存文化典籍的職責B.逐漸具備了服務公眾的職能C.徹底實現了文化的大眾化D.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場所B2.《趙城金藏》是國家圖書館的四大專藏之一。幾代國圖人不懈努力,修復金藏,使其不斷完善。2008年,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影印出版《趙城金藏》,讓更多讀者能夠直觀地看到《趙城金藏》的真實面貌。國家圖書館的以上舉措( )A.有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B.促進了世界文化遺產的廣泛傳播C.迎合了基層社會教育的需要D.受益于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制度A3.西周時,重要檔案均“書之玉版,藏之金匱,置之宗廟”,以后歷代藏書之制莫不仿于此。隨著“蔡侯紙”問世,檔案進一步發展。兩宋時,律法規定檔案要按期逐級上送;《大明律》規定:“凡棄毀制書及官文書者,杖一百。”這表明,中國古代檔案的發展( )A.源于漢字成熟及書寫載體演進B.種類數量進一步擴大C.反映重視文化傳承的歷史傳統D.促進了文化教育發展C思結合教材思考(1)梳理發展歷程及意義。四、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1.西方發展歷程(1)約公元前290年,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亞歷山大城創建的亞歷山大博學園,有圖書館、動植物園,還有專門收藏文化珍品的繆斯宮。繆斯宮后來被稱為“亞歷山大博物館”,一般認為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2)1683年,牛津大學建立的向公眾和學者開發的阿什莫林博物館,被視作第一個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館。(3)到18世紀,博物館建設邁出重要的一步,英國的不列顛博物館、法國的盧浮宮等重要的博物館,都建立于這一時期。阿什莫林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盧浮宮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歐洲博物館建立的歷史背景15世紀末期起,一些來自人們剛剛知道的地方的“奇物”出現在歐洲,刺激了學者們的研究欲望和收藏家們的好奇心。與此同時,在思想解放浪潮沖擊下,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初步形成了自然科學的分類和科學實驗方法。17世紀,一些思想家和科學家紛紛倡議建立博物館,認為博物館將會“達到教化民眾的目的,成為發明家集結與交換心得的場所”。18世紀40年代起,英、法等國相繼建立起自然史博物館。當時的博物館追求珍奇物品和標本的齊全,陳列繁雜。 ——摘編自《博物館的歷史》①新航路開辟,美洲物品的傳入;②文藝復興的出現;③自然科學分類和科學實驗方法的推廣;④啟蒙運動的發展,啟蒙思想家的倡導;⑤西歐國家的早期殖民擴張和掠奪。2.中國發展歷程(1)晚清①19世紀六七十年代,法國人韓伯祿在上海建立的自然歷史博物院建立,是中國最早出現的近代意義上的博物館。英國亞洲文會也在上海設立了主要陳列動物標準的自然歷史與考古博物館。②中國人自建的第一個公共博物館,是1905年張謇在江蘇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徐家匯博物院法國人韓伯祿建立自然歷史博物院上海博物院英國亞洲文會在上海設立(2)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成立后,博物館的建設展現出新的氣象。①國立歷史博物館1912年,教育部在北京國子監設立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1926年,國立歷史博物館正式開館。②國立中央博物院1933年,蔡元培等倡議在南京建立國立中央博物院,由于戰爭的影響,到1948年4月第一期工程及附屬工程才竣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立歷史博物館改名為“國立北京歷史博物館”,國立中央博物院改名為“國立南京博物館”。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南京博物館③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位于北京故宮紫禁城內,成立于1925年10月10日,是為保護清朝宮廷遺留下來的文物珍品而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通過國家調撥、向社會征集以及接受私人捐贈等方式,故宮博物院在舊藏珍寶的基礎上,極大豐富了文物藏品。現存藏品總量186萬余件,其中一級藏品8000余件。故宮博物院是中國最大的古代藝術博物館,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館。(3)中華人民共和國①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1959年7月建成的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個綜合類軍事博物館,館藏特色文物為武器、軍服、證章何軍事題材藝術品等。②中國國家博物館1959年9月,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革命博物館建成。2003年2月,在兩館基礎上中國國家博物館正式組建。該館現有149萬余件藏品,建筑面積近20萬平方米,是世界單體建筑面積最大的博物館。③其他博物館中國各地有建有綜合性博物館,以及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專業博物館。這些博物館共同展現了中華民族的血脈延續與燦爛輝煌。上海自然歷史博物院蘇州博物館3.博物館的意義近代以來建立的博物館,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場所。同時,博物館也是進行國民教育的重要場所,全方位向公眾提供關于自然、文化各領域的知識,以一種特有的方式擔負著文化傳承和傳播的使命。檢1.1953年,北京市開始籌建首都歷史與建設博物館,計劃建成反映北京自然、歷史和社會風貌的綜合性博物館。此外,徐悲鴻紀念館、北京魯迅博物館、周口店中國猿人展覽館、北京天文館也在這一時期建立起來。這些博物館的建立( )A.利于弘揚紅色文化精神B.體現了國家對人才培養的重視C.旨在鞏固主流意識形態D.適應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需要D2.2021年河南春晚節目《唐宮夜宴》和元宵節特別節目《河南博物院元宵奇妙夜》驚艷全國,這是通過數字媒體技術讓歷史文物走進大眾視野,從而引發了河南博物院的參觀熱。這體現了( )A.創新表達讓傳統文化煥發光彩B.博物館是文化傳承的最佳載體C.珍貴的文化遺產被過度娛樂化D.優秀的文化遺產具有世界價值A課堂總結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學校教育的發展印刷書的誕生中國古代學校教育西方學校教育中國近代教育中國現代教育書籍的產生書籍的發展圖書館的成長職能西方發展歷程中國圖書館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西方發展歷程中國發展歷程博物館的意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