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1張PPT)人人都說皇帝好,其實皇帝也苦惱;宰相權大睡不好,選才選官更難搞;要是官吏選不好,貪污腐敗治不了;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難保。皇帝的煩惱第5課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選官制度考核制度監察制度考核:對官吏在一定任期內施政的效果進行考察監察:對官員的監督、檢舉【課程標準】了解中國古代官員選拔方式的更迭過程和不同階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權體制下古代中國的官員考核和監察制度。【學習目標】時空觀念:從時空觀念角度把握中國古代官員選拔與管理制度的歷史變革進程史料實證:結合史料認識中國古代主要歷史時期官員選拔與管理的核心內容及演變原因。歷史解釋:利用史料,對中央集權體制下中國古代官員考核和監察制度的演變做出正確的歷史解釋。家國情懷:通過對本課各種制度的學習,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形成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學習難點學習重點難點學習重點時空坐標西周-春秋 戰國 秦朝 兩漢 魏晉 隋唐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世官制舉薦軍功“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上計制御史大夫刺史制度吏部御史臺臺諫合一御史臺行御史臺肅政廉訪司考滿六科考課都察院古代官員管理:考核與監察制度古代官員選拔:選官制度課程標準1、了解中國古代官員選拔方式的更迭過程和不同階段的特征。2、知道中央集權體制下古代中國的官員考核和監察制度。綱要鏈接(上)第1、2、3、4、5、7、9、10、13、14課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地方制度選官制度輸送人才監察制度考核制度管理官員一、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一)先秦朝代 西周—春秋 戰國選官制度標準特點影響思考:根據教材內容和所學知識填寫下表世官制(世卿世祿制)血緣官位世襲,貴族壟斷高官才能、軍功舉薦與軍功爵制爵位官制與軍功緊密聯系①積極:穩定統治。②消極:重血緣而輕才能,形成貴族政治,形成階層固化,不利于長遠發展。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有利于地主階級力量的壯大,適應了爭霸兼并戰爭的需要思考:世官制為何被取代?①尚賢思想興起;②各國爭霸圖強,需要人才。“斬一首者爵一級,欲為官者為五十石之官;斬二首者爵二級,欲為官者為百石之官。官爵之遷與斬首之功相稱也。”——《史記 商君列傳》只適用于戰爭狀態和臨時狀態,并非常態化的選官制度。(二)秦朝——“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概念:“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指百姓和普通官吏都要向“法官、法吏”學習律令而為官,“法官”“法吏”負責宣講法律和君主的旨意。1、途徑:2、目的:3、實質:4、結果:向官吏學習律令而為官。規范社會秩序,統制輿論鉗制思想,維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摒棄諸子學說,專任法家思想,文化專制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提升法律的社會地位,然而造成文化專制。韓非子: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 秦朝之后實行官僚政治,但世官制仍存在:一方面在后代的少數民族控制地區或王朝有出現,另一方面通過“恩蔭制”(官僚子弟憑借先人之功績循例而仕的一種選官制度)的形式遺存下來。一、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三)漢朝1、漢武帝推行察舉制:(1)方式:先考察而后推舉(自下而上),重點考察輿論評價和為官能力(2)科目:常科定時察孝廉講求孝行、廉潔舉茂才選拔智略出眾的優秀人才特科不定時賢良方正賢良文學明經德才兼備,正直不阿,能直言極諫品德與文才兼備,又有良好的經學底蘊明于儒學的經典,通曉儒術(3)特點:地方推舉(自上而下);形式多樣;突出儒學地位。鄉里清議——察舉制一、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三)漢朝(4)評價:材料2:東漢順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舉六名孝廉的名額,當權的貴族勛戚爭相請托,結果真正名士入選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門人選的。材料1:在察舉制下,個人的社會背景、家庭出身不再是選士任官的唯一依據。地方士人只要有真才實學,有一定的社會威望,或有值得稱頌的道德品質,就有可能成為察舉對象,從而登上仕途。察舉制有利于招徠各類人才。察舉科目很多,有孝廉、秀才、明經、明法、賢良方正、直言極諫、孝悌力田等不下十幾種,而且又讓熟悉地方情況的州郡長官親任察舉官,這就能把各類人才作為察舉對象,選士任官。1、漢武帝推行察舉制:——察舉制一、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三)漢朝(4)評價:積極:①注重品行才學,打破血緣世襲,促進了階層流動;②為兩漢政權選拔了大批人才,擴大了統治基礎;局限:③任免權由中央掌握,加強中央集權;④推動儒家思想成為選官標準。①容易任人唯親,滋生腐敗;②后期選官被世家大族操縱,難以選拔真正的人才。③地方豪強勢力的崛起,也不利于中央集權。2、積功勞為官、征辟制:概念:征辟制是自上而下選拔官吏,主要由皇帝征聘與公府、州郡辟除兩種方式。皇帝征召稱“征”,官府征召稱“辟”。1、漢武帝推行察舉制:地方推舉 考核 中央授官——察舉制一、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四)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1、背景材料:漢末社會動蕩,“人口流移,考詳無地”,察舉制所依賴的鄉里清議失去了社會基礎。當時,選官多操縱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們交結朋黨,嚴重干擾了人才選拔。自曹操開始,嘗試新的選人方法,曹丕繼魏王后,采納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頒制九品中正制。這種選官制度既繼承了兩漢鄉里評議人物的傳統,又將評議權收歸中央,在一定時期內加強了中央集權。思考:為什么九品中正制會取代察舉制呢?①人口流動加劇,鄉里清議失去社會基礎②地方大族操縱選拔權,不利于中央集權③曹魏求賢若渴,需要人才,察舉制不適應選拔需求一、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察舉制和戰國時期的薦舉制度相比,有何變化?(特點)更為健全完善①權力掌握在皇帝和各級主要長官手中,科目由皇帝制定;②指導思想:儒家(開儒學取士之先河)③標準:輿論評價和為官能力并重。④有固定的時間、地域、名額規定。特點:一、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四)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2、推行:220年,魏王曹丕采納禮部尚書陳群建議推行3、內容:高門(上品)寒門(下品)(1)設置中正:(2)品評人物:(3)按品授官: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擔任評定士人資品,寫出評語“狀”吏部授官4、標準:初創時重視家世、道德、才能西晉時主要看重家世5、實質: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6、衰落:隨著士族沒落,九品中正制無法繼續。訪 問郡中正州大中正司 徒吏 部登記報名評定資品分為九等寫出評語[狀]審訂職位授官本籍高官(四)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7、評價:材料:九品中正制頒行之初,門第并非是定品的惟一標準,才能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視,但由于舉薦制度的性質沒有改變,而中正官徇私舞弊,以權謀私,門第成為選官用人的唯一標準,漸為諸姓士族壟斷,最終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門閥士族政治。材料2:魏晉南北朝時的“九品中正制”將舉官察吏的標準定在品行情操上,而衡量其高下的唯一尺度是儒學的仁義忠孝。于是,“家訓”“家誡”的家學教育便適時而興盛起來。——摘編自吳霓《論魏晉九品中正制與私學的關系》等一、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四)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7、評價:①早期為曹魏政權選拔了大量的人才;②選官權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③對魏晉南北朝時的家學教育起到了促進作用,推動了儒家思想傳播。后來成為鞏固門閥政治的工具,具有壟斷性和封閉性的特點,不利于人才選拔和中央集權。積極:消極:一、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四)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材料:至南北朝,有識者對士族政治以及九品中正制多有批評。君主為了改變門閥勢盛,威權下移的局面,開始啟用寒庶,典掌機要。標準由出身門第變為以文化考試為主,考試逐漸居于選用官制度的中心環節。——《閻步克自選集》以寒門抑門閥,以考試代門第思考:針對上述弊端,統治者做了哪些調整?1、南朝宋孝武帝劉裕任用出身貧寒的戴法興、巢尚之等人擔任中樞機構要職,負責協助皇帝起草詔令決策國家大事,從而出現了“寒人掌機要”的局面。這一現象反映出( )A.門閥士族政治結束 B.庶族地主掌握權力中樞C.君主權力有所強化 D.九品中正制已遭到廢棄c一、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五)隋唐至清——科舉制1、背景材料:隨著門閥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開皇年間被隋文帝廢除,改為主要通過察舉選拔官員。隋唐時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階級強烈要求加入政權,分享政治權力,唐代統治者也在治國方針上確立了“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選天下之才為天下之務”的原則。從南北朝時代考試取士措施中發展起來的科舉制便在這樣的氛圍中確立。——鄧嗣禹《中國科舉制度起源考》①九品中正制的弊端;②社會經濟發展,門閥世族衰落,庶族地主勢力上升,希望打破門閥士族壟斷政治的局面;③統治者加強中央集權、擴大統治基礎的需要;④繼承發展前代選官制度;⑤隋唐時期紙和印刷術的發展。一、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五)隋唐至清——科舉制2、標準(特點):(1)隋唐:創立與發展3、發展歷程分科考試選拔人才(才學)創立 隋文帝隋煬帝發展 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方式選拔官員創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增設考試科目,以進士和明經兩科為主擴大科舉取士人數,首創武舉和殿試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知識回顧:科舉制在隋唐時期經歷了怎樣的發展?一、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一、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五)隋唐至清——科舉制(1)隋唐:創立與發展3、發展歷程時間 科目 結果制舉常舉 每年 自主學習:根據教材梳理隋唐時期科舉制的內容皇帝自設科目秀才、明經、進士等幾十種取得為官資格,吏部選拔后正式任官材料:大中十四年(公元860年),禮部侍郎裴坦主考,進士科考生一千余人,有三十人及第,其中皆衣冠士子,是歲:鄭義則,故戶部尚書瀚之孫;裴弘,故相休之子;魏當,故相魏扶之子;令狐湻,故相令狐綯之子。余不能遍舉,皆以門閥取之。惟陳河一人孤平,負藝第于榜末。——《冊府元龜·貢舉部·謬濫》不足:重門第、重出身、兼采名望、錄取比例小常舉 概況進士 考詩賦文才政論明經 考對儒家經典及注疏的理解秀才 極難,高宗廢止明法 選拔明習法令、文字書法、數學計算的專門人才,社會影響不大明書 明算 (五)隋唐至清——科舉制(2)兩宋:3、發展歷程進一步發展完善(成熟)材料:北宋“取士不問家世”原則的確立,堪稱我國封建選士制度史上的一大變革。至此,魏晉隋唐“官之選舉必由于簿狀”的時代始告終結。——張邦煒《論北宋“取士不問家世”》思考:兩宋科舉制進一步發展完善的表現有哪些?①“取士不問家世”,錄取人數大大增加;②嚴格考試制度,“鎖院”“糊名”“謄錄”等,更公平、嚴密。③考試程序和內容有了明顯的變革。南北分卷制度、殿試制度、以經義取代詩賦,注重真才實學。科舉成為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鎖院制度謄錄制度已糊名彌封拆去糊名彌封①籍貫信息②三代腳色③所習經典一、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五)隋唐至清——科舉制(2)元朝:3、發展歷程時辦時廢①官員選拔部分保留了蒙古傳統方式材料:從元代開始,蒙古人統治中原,科舉考試進入中落時期,但以四書試士,卻是元代所開創新先例。元朝自仁宗至順帝時滅亡止,科舉停辦兩次,共舉辦過十六次,取進士139人,國子學錄取284人,總計1,423人。但元科舉所選人材通常并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在政府中影響也不大。“朕所愿者,安百姓以圖至治。然匪用儒士,何以至此?”皇慶二年,頒布行科舉詔。②1314年恢復科舉制,但時斷時續③錄取人數不多,官員比例不高保留蒙古傳統 科舉不受重視一、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五)隋唐至清——科舉制(3)明清:3、發展歷程鼎盛與僵化①形式:②生源:③內容:④形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與殿試三級主要是國子監和府州縣學的學生等從四書五經中命題八股取士:規定科舉考試只須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考生只能根據指定的觀點答題,不準發揮自己的見解。答卷的文體,必須分成八個部分,稱為“八股文” (每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組成)八股取士一、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科舉制(五)隋唐至清3、發展歷程(3)明清:鼎盛與僵化材料:1397年明朝科舉考試錄取進士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舉人全數落選。北方舉人強烈不滿,紛紛指責主考官自己是南人,就包庇南人壓抑北人。朱元璋派人復查,結果是主考官并未舞弊違法,史稱“南北榜爭”。1425年,明朝實行按地域調配進士名額的制度,規定“南六十,北四十”。這一制度后來被清朝繼承沿用。——林白、朱梅蘇著《中國科舉史話》思考:結合所學思考“南北榜爭”出現的原因①“南北榜爭”反映了經濟文化重心南移背景下,科舉錄取的公平性問題;②明朝最終按地域分配進士名額的做法,有利于籠絡北方士人,緩和矛盾,鞏固明朝統治,為后世借鑒。一、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五)隋唐至清——科舉制4、評價材料1:士人可以不經薦舉,直接報名考……由政府擇優錄取,從而糾正了魏晉以來世家大族壟斷用人做官大權的狀況。——韋慶遠 《中國政治制度史》材料2:貧苦子弟,類皆廉謹自勉,埋首窗下……即紈绔子弟,亦知苦讀,以獲科第……是皆科舉鼓勵之功有甚于今日十萬督學之力也。——鄧嗣禹《中國考試制度史》材料3:(科舉制度)“為所有西方國家以考試錄用人員的文官考試制度提供了一個遙遠的榜樣。”材料4:愚以為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材,有甚于咸陽之郊所坑者。——(明)顧炎武:《日知錄》一、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五)隋唐至清——科舉制4、評價①八股取士,嚴重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不利于中國的近代化。②教育和做官相結合,知識階層追求功名忽視實用性學問,阻礙了科學技術的新發展。積極:① 使出身社會中下層的讀書人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試參與政權,擴大了統治基礎,加速了社會階層的流動。② 把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聯系起來,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③ 把選官權從世家大族手中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④對西方文官制度產生深遠影響。消極:一、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朝代 制度 標準 方式 特點 演變趨勢先秦 ①選拔標準:②選拔方式:③選拔原則:④選官基礎:⑤選官權力:漢代 魏晉南北朝 隋唐 明清 軍功與爵位官制密切相連世官制舉薦與軍功爵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八股取士血緣才能軍功品行才能門第出身才學世襲品評授官考試與分封制、宗法制相結合以才能和品德為依據與當時門閥政治密切相關沖破士族壟斷政治的局面與君主專制強化相關家世門第到學識才能舉薦血緣世襲到公開考試逐漸走向制度化日益擴大,官員素質不斷提高由地方到中央趨勢:古代選官制度逐漸走向成熟完善,選官日趨科學、公正、客觀實質:選官權收歸中央,加強中央集權,反映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加強一、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材料:中國古代官員選拔重視“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原則。司馬光說:“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朱元璋要求選拔官吏“以德行為本,而文藝次之”。康熙帝說:“朕觀人必先心術,次才學。心術不善,縱有才學何用 ”察舉制和科舉制中的孝廉、賢良方正、明經等科目,都包含著對官員“德”的重視,而秀才、茂才、明法、進士等科目,又包含著對官員“才”的重視。科舉制形成后,儒家經典成為士人考試的必讀書目,實際已將德才的關系在考試中具體體現出來了。中國古代對官員選拔的要求既重才又重德,且德是第一位的。思考:結合所學,分析中國古代對官員“德”“才”的要求有何特點。一、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二、中國古代的考課制度——上計制(一)秦漢考核:也稱考績、考課,是中國古代政府對官員履行職責情況進行考察、核實并評定優劣等級的一項人事管理制度。縣、侯國戶口墾田、錢谷入出、盜賊多少等郡國郡國匯編,制成計簿上報中央。中央御史參與審核計簿,防止造假。1、考核標準:2、考核官員:3、呈現形式:4、作用:御史計簿考核結果是官員賞罰的依據◎江蘇連云港尹灣漢墓木牘土地人口、財政收入、治安情況(二)魏晉南北朝——流于形式(因門閥士族勢力強大,戰亂頻仍)(三)隋唐1、考核機構:2、考核方式:尚書省吏部①隋朝:九品以上官員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員向中央報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縣巡行考察。②唐朝:以品德和才能為標準考核官員,分為九等,依據考核結果確定官員升降。四善德慎公勤唐代的考課制度特點:覆蓋廣泛(所有官吏);等級與標準明確、客觀;制度嚴密(設專門機構,定考課時限等)。二、中國古代的考課制度閱讀材料,談談隋唐時期地方官員任用上的變化對中央集權有什么樣的影響。學思之窗(P32) 往者州唯置綱紀,郡置守丞,縣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則長官自辟,受詔赴任,每州不過數十。今則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纖介之跡,皆屬考功。——《隋書·劉炫傳》隋唐考核制度特點:①覆蓋廣泛:所有官吏均納入考課范圍;②等級與標準明確、客觀,便于執行;③制度、流程嚴密:有專門負責機構和明確考課時限,既有校考使,又有監校使,相互制約監督;④與科舉制形成相關。(四)宋朝——制定了嚴格的考核標準(五)明朝考滿考察明朝考核初考再考通考結果稱職平常不稱職依據升遷降調朝覲考察京察內容重在查處官員的貪、酷和不作為(六)清朝清代考課京察大計考察外省文官考察京官貪、酷者削職為民,情節嚴重者依法懲辦;疲軟、不謹者免職;浮躁、才力不及者降職使用。二、中國古代的考課制度朝代 考核制度或歸屬部門 考核時間 考核對象 考核結果秦漢 上計制 每年歲末 地方行政長官 官員賞罰的依據隋唐 兩宋 尚書省吏部負責考核 每年 九品以上官員 官員升降的依據明朝 考滿 三年、六年、九年 任職期滿的官員 分三等,是決定官員升降的依據考察 三年 外地官員 查處官員貪、酷和作為六年 京官 清朝 京察 三年 京官 官員獎懲的依據大計 外省官員 總體趨勢①官員考核制度漸趨完善②品德與政績并重③地方官和中央官分開考核;④考核日趨嚴格,標準細化;⑤獎懲結合,考核與懲貪結合。二、中國古代的考課制度拓展:中國古代考課制度的特點①考核內容較全面:既考察經濟和社會指標,也注重對官吏道德才能的評判。②考核對象合理分類:中央和地方的官吏都要接受考核,而且對地方官和京官采用了不同的考核體系。③考核機構專業化:唐代出現最早的專門考核機構——吏部考功司,宋代設審官院、考課院和監司負責不同類別官吏的考核,明代由吏部尚書和御史臺都御史會同有關部門行使京察和外察之職。⑤考核過程注重公開公正:宋代對京官的考核叫磨勘,意為檢查復核,以防止申報不實或獎懲升降不妥。二、中國古代的考課制度拓展:中國古代考課制度的評價(1)積極:①有利于提升官員的積極性和政務處理能力;②考核與監察相結合,與獎懲相配套,強化了中央集權;③督促官吏勵精圖治,推動社會進步;④官吏的道德、品行、能力得到重視。(2)局限:①中國古代官僚考核制度是鞏固統治、強化專制的一種手段;②考核逐漸流于形式,作用有限,制度本身不能杜絕官僚的腐敗和低效。二、中國古代的考課制度三、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中央 地方秦朝漢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御史大夫監察史御史大夫十三州刺史御史臺唐太宗將全國分為10道監察區,派監察官巡回監察御史臺“臺諫合一”地方劃分路為監察區(四監司)、通判御史臺行御史臺(省)、肅政廉訪司(省以下)都察院、六科御史代皇帝巡按各省、按察使司都察院按察使司要求:根據教材將下表補充完整,并思考古代監察制度的特點(一)特點①以輕制重(監察官員位卑權重);②監察機構獨立化、專門化、垂直監察,并日趨完備;③監察廣泛(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各級官員違法與不良行為);④服務于皇權。皇帝掌握最高監察權材料1:漢武帝派出的刺史,論職級只有六百石,卻可彈劾了二千石的郡國長官。唐代御史臺成為一獨立機構,所謂三省、六部、一臺,監察權脫離相權。宋朝諫官脫離門下省,變成禿頭的,獨立的,不再隸屬于宰相。地方設通判,直隸皇帝。三、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二)評價材料:中國古代的監察、諫議制度并不能從根本上約束皇帝的無上權力,也不能杜絕官僚隊伍中的腐敗和低效現象。但它作為一種常設的政治制度,在整頓吏治,打擊地方割據勢力,維護中央集權,諫正皇帝過失,防止決策失誤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岳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一(1)積極:(2)局限:①有利于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②加強了決策的科學性。③有利于澄清吏治,提高官員的素質。①不能從根本上約束皇帝權;②不能杜絕官僚隊伍的腐敗和低效現象。三、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知識補充:中國古代諫議制度(1)含義:古代對皇帝的言行和決策進行監督的制度,就是諫議制度。(2)發展演變:朝代 措施隋唐宋元明清門下省負責諫議和封駁出現了諫議機構——諫院與皇權的高度加強一致,專門的諫議機構被取消(3)評價:諫議制度并不能從根本上約束皇帝的無上權力,但它作為一種常設的政治制度,在諫正皇帝過失、防止決策失誤等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三、中國古代的監察制度課堂小結中國古代官員選拔制度中國古代官員考核制度中國古代官員監察制度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秦漢——御史大夫宋代——臺諫合一明清——科道合一秦漢——上計制魏晉南北朝——流于形式隋唐宋——嚴格考核制度明清——考滿、考察、京察、大計西周至春秋——世官制春秋戰國——軍功爵制秦朝——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漢朝——察舉制隋唐宋元明清——科舉制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認識:三大制度始終圍繞著皇權的強化、中央集權的加強而變化,是鞏固統治、強化專制的一種手段。真題試做A1.(2022·山東卷)明朝時期,朝廷除對各地的監察御史進行考核外,還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時據實上報御史巡按地方時有無鋪張浪費以勞州縣等情況。這些規定旨在( )A.保證監察規范有效 B.限制監察御史權力C.協調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D.拓寬對地方的監察渠道BD2.明朝時期,監察御史和六科給事中被稱為“言官”,專職彈劾百司。朱元璋要求由“賢良方正”之人來充任言官,明成祖朱棣則進一步強調言官要“有學識、通達治”。明朝對言官的選任實行任職回避,且規定不能選用胥吏出身和曾犯“奸貪罪名”的人為言官。明朝實行上述舉措的本質意圖是( )A. 加強監察隊伍的建設 B. 為實現吏治清明創造條件C. 培養優秀的監察人才 D. 為監察工作提供制度保障3.清代對官員的考核分為京察和大計,分別對京官和外官進行考核。考核結束后,京察一等、大計一等和二等的部分官員將被引見給皇帝。被引見的官員中,經常有人被取消“一等”或“卓異”的評價。這一做法( )A.表明皇權得到空前加強 B.是吏治澄清的表現C.保證了國家的長治久安 D.體現了人治的色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