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5張PPT)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第7課學習目標:通過本單元學習,了解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考核與監察制度,了解西方近代文官制度與近現代中國公務員制度。課程標準: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對近現代中國公務員制度的影響。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唯物史觀】 分析傳統選官制度與當代公務員制度、西方文官制度與中國公務員制度的差異,認識政治、經濟、文化等時代因素對選官制度的影響。【時空觀念】 了解晚清、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官員選拔和管理制度的變革進程,認識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制度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史料實證】 理解晚清科舉制度廢除的必然性,探究晚清選官制度改革的歷史意義,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歷史解釋】 了解近代以來中國官員選拔、管理制度的嬗變歷程,明確官員選拔與管理的具體舉措,培養有效解讀材料、自主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家國情懷】 讓學生理解中國近代選官制度發展的漸進性、傳承性、創新性,關注中西方文明間的相互借鑒。增強對當今中國制度建設與發展的自信心和責任感,培育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探究】閱讀教材,歸納科舉制度被廢的原因材料二 自洋務新政以來,為了適應形式的需要,洋務派引進了大量的西方近代自然科學知識,培養了一大批精通洋務的各種新式人才。這實際上已對只培植官僚的傳統教育目標造成沖擊。——《晚清科舉革廢進程中政學關系的變化》材料一 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而一切要其大成,在變官制。 ——梁啟超《變法通議》科舉制積弊已久,難以適應新的時代條件洋務運動引進西學,培養新式人才對傳統教育目標的沖擊便于推行新政,培養人才,開通民智,維護清王朝自身的統治材料三 科舉夙為外人詬病,學堂最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決然舍其舊而新是謀,則風聲所樹,觀聽一傾,群且刮目相看,推誠相與;而中國士子之留學外洋者,亦知進身之路,歸重學堂一途,益將勵志潛修,不為邪說浮言所惑,顯收有用之才俊,隱我不虞之詭謀,所關甚宏,收效甚巨。且設立學堂者,并非專為儲才,乃以開通民智為主,使人人獲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國,下得自謀其生。 ——袁世凱等《立停科舉推廣學校折》隋朝唐朝宋朝明朝創立發展完善鼎盛1905 科舉廢除晚清(1)背景:科舉制度的一生元朝中斷科舉制發生了什么變化?背景?一、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政治:經濟:思想: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維新變法、清末新政的推動;洋務運動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西學的傳播,科舉制不能適應時代發展;仁人志士的推動其他:1.除舊:科舉制度的變化唯物史觀(2)過程:①1898年,清政府增加經濟特科,選拔經時濟變之才,廢八股,改試策論,以時務策命題。②戊戌變法失敗后,慈禧太后下令所有考試悉照舊制。③1901年,清政府實行新政,各省書院一律改為大學堂,各府、州、縣學改為小學堂,并多設蒙養學堂。④1905年,光緒帝詔準立停科舉之奏,決定自1906年起,所有鄉試、會試一律停止,遍設學堂,將育人、取才合于學校一途。至此,在中國延續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被廢除科舉制度廢除的影響:積極:促進了新式教育制度的建立和發展;有利于推動社會風氣的轉變;動搖了清王朝的統治基礎,間接的導致了清朝的滅亡,推進了中國近代化進程.消極:造成了中國選官制度的紊亂;導致了清末民初中國政局動蕩,軍閥混戰(士紳階層日益衰敗,武官軍人階層逐漸走向中國的政治舞臺,一躍成為社會的領導者)【知識拓展】科舉制落后嗎?當中國社會進入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型時期,科舉制恰恰成了新舊經濟、政治、文化三對矛盾的焦點,因而成了社會轉型的一個綜合性障礙。到戊戌維新至清末新政的幾年里,在輿論頻頻抨擊、權臣屢屢奏請之下,經朝廷進退反復、躊躇再三,這項制度終于被一紙詔書徹底注銷。1905年9月2日清廷頒詔,諭令自次年起停止科舉考試,從隋朝以來綿延了1300年的科舉取士制度至此被劃上了句號。科舉制落后的不是選拔形式,而是考試內容:以儒家經典為主的考試內容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領域 主要內容 標志性事件官制 改革選官 革新裁減冗署冗官,總理衙門改外務部,設新部門,六部制瓦解學堂選官制度:考試結果分5等、獎勵出身5等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考試結果分3等,獎勵出身2等1904《奏定學堂章程》建立癸卯學制思考:速讀教材,請梳理清末新政中有關官制改革的相關信息。1905年廢除科舉制后學堂選官制度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清政府官員選拔的主要方式近代中國第一部全國統一施行的學制,是現代教育建立的標志,學堂選官制度正式確立標志2.布新:晚清選官制度改革為挽救民族危機為政治革新服務受西學傳播的影響近代化趨勢明顯【知識拓展】中國近代選官制度的變革有何特點半殖民化性質不徹底性歷史解釋②內容:四書五經經時濟變①形式:科舉選官學堂、留學畢業生選官③目的:選拔官吏育人、取才合于一途歸納:選官制度變革的表現、評價評價:積極:選官制度開始向近代轉型;有助于培養近代人才;一定程度上完善和擴大國家職能,促進國家體制近代化消極:改革不徹底,沒有觸及清政府專制本質。歷史解釋1、南京臨時政府時期(1912.1—1912.3)材料:將來中華民國憲法,必需設獨立機關,專掌考試權,大小官吏必須考試,定了他的資格,無論那官吏是由選舉的抑或是委任的,必須合格之人,方得有效。這法可以除卻盲目濫舉及任用私人的流弊。 —孫中山在東京《民報》創刊周年慶祝大會上的演講措施:①考試權獨立,設考試院,選拔和任用人才;②完善制度,建立文官培養、任用、監察運行機制特點:吸收科舉制有益成分,又借鑒西方文官考試制度評價:⑴積極:文官考試思想進一步奠定了中國文官制度的基礎對日后民國文官制度的建設產生重要影響⑵消極:基本停留在紙面上二、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我國近代文官制度的發端和奠基時期2.北洋政府時期(1912-1928)建立標志:1913年初,北洋政府頒布《文官考試法草案》方式:考試和甄選二、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報考條件 民國男子年滿21歲者負責機構 政事堂銓敘局考試類型 文官高等考試、普通考試,司法官考試,知事試驗,留學畢業生甄拔考試考試:甄別:對已經在文官職位上工作的人,通過檢驗畢業文憑、調查經歷、檢查工作成績、考察學時與工作經驗等決定其能否留任。意義:是舊人事制度向現代文官制度轉變的一個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連續性與穩定性。 結果:僅在中央政府實行。但北洋政府時期,基本廢止了封建選官制度,建成近代中國文官法律制度雛形,對南京國民政府選官制度產生影響。(女子沒有參政權)我國近代文官制度的形成與確立時期結合表格中《文官考試法草案》的內容,歸納北洋政府時期選官制度的特點及作用。措施 對象 考試類型/選拔方式考試甄別民國男子年滿21歲,女子不得參加已在文官職位的工作者文官高等/普通考試、司法官考試、知事試驗、留學畢業生甄拔檢驗文憑、經歷、成績、學識與經驗特點:作用:①男女參政權不平等;②以立法形式實施;③選拔措施多樣,科目廣泛;④考試和資歷并重。①促進舊人事制度向現代文官制度轉變;②有利于保持行政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背景 內容 人事制度改革 公務員制度建立考試機關 考試法規 報考資格甄別制度①1927年形式上統一全國;②選拔人才,鞏固統治;重新設計頒布,"官吏"稱謂逐漸被"公務員"代替。1929年《公務員任用條例》1933年《公務員任用法》標志著公務員制度建立。最高考試機關--考試院1929.第一部《考試法》等男女皆可對一般在職人員,采用甄別審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資格國民政府考試院舊址戴季陶1928-1948任考試院院長二、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3、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927—1949):公務員制度我國近代文官制度的成熟時期3、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927—1949):公務員制度材料:1931年南京國民政府的第一屆文官高等考試中,有很多婦女報名參加。南京國民政府還在考試中增加了檢定考試一項,即沒有受到正規學校教育而自學成才的青年,可以參加檢定考試,及格后便取得參加高等考試與普通考試的應試資格。……南京國民政府一方面以“致力于國民革命”的年限為資格,使國民黨員可以繞開文官考試進入文官隊伍;另一方面,規定黨義為考試科目,對非國民黨員進入政府嚴加限制。——《北洋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文官考試制度之比較》①開放平等②考試為主④制度法律化 ⑤中西結合 ⑥選拔方式多樣化積極:1.孫中山關于文官考試的思想,幾乎全部以法律條文的形式在這一時期得到確立2.《考試法》允許女子參加考試,具有更強的開放性和平等性消極:實施過程漏洞百出,任用親信、拉幫結派現象始終無法禁絕③黨派性強特點:評價:二、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我國近代文官制度的成熟時期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時期南京國民政府1、方式:文官考試2、內容:①以考試為主,②完善國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養、任用、監察等運行機制3、作用:奠定近代文官制度基礎;影響深遠4、局限:只停留在紙面上1、方式:考試和甄別2、建立標志:1913年《文官考試法草案》的頒布,標志文官考試制度建立。3、作用:①促進舊人事制度向現代文官制度轉變;②保持行政的連續性和穩定性。4、弊端:女子不得參加考試1、方式:考選、銓敘2、建立標志:1933年頒布《公務員任用法》標志著公務員制度的建立3、內容考試機關——考試院法律——1929年《考試法》4、作用①許女子參加考試,具有更強的開放性和平等性。②法律、制度規定嚴密,考試內容趨于現代化。二.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發端與奠基形成與確立發展與成熟P41歷史縱橫:【干部】新中國成立后,主要指中國共產黨組織、國家機關、群眾團體的工作人員,以及國營企事業單位的管理人員和各類專業技術人員。P42歷史縱橫【公務員】指在各級政府機關中,行使國家行政職權,執行國家公務的人員。除行政機關外,中國共產黨機關、人大機關、政協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民主黨派機關的工作人員均納入公務員隊伍。“干部是黨和國家事業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三.新中國的干部制度與公務員制度【概念辨析】由中共中央及各級黨委組織部門統一管理的干部制度民主革命新中國成立沿用,并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級黨委組織部門統一領導、統一管理下的分類管理的干部制度十八大以來干部隊伍建設更加規范化、制度化,嚴格依法依規辦事,特別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設方面不斷完善各項制度和規定,取得很大成績1.干部制度演變三.新中國的干部制度與公務員制度改革開放在干部選拔、任用、考核、獎懲、離休、退休、培訓、工資、回避制度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逐步實現干部管理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現代化,初步建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干部管理制度。根本原則黨管干部2.公務員制度2006年發展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正式實施,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得到全方位的推進和改善,考試錄用的規模和范圍不斷擴大。公務員制度開始推行,隨后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建立。1993年初步形成2005年正式形成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標志著公務員制度正式形成。三.新中國的干部制度與公務員制度主要變化在于改非領導職務為職級,實行職務、職級并行制度,重新設置了職級序列(1)建立過程:(1)建立過程:逐漸法制化(2)意義:思考:P42 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建立公務員制度的意義是什么?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應了人事制度發展的趨勢加強干部人事工作法制化的根本措施提升公務員政治、文化素質為國家管理人才隊伍建設增添活力有利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和政府行政能力2.公務員制度三.新中國的干部制度與公務員制度第一章 總則第四條 公務員制度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貫徹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組織路線,堅持黨管干部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2018年修訂)(1)不搞“政治中立”。中國公務員必須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堅決捍衛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2)堅持黨管干部。強調堅持黨的組織領導,保持黨對政府重要領導人選的推薦權。(3)不搞“兩官分途”。我國公務員制度沒有“政務官”和“事務官”的劃分。(4)堅持服務于民的宗旨。做人民公仆,為人民辦事,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合作探究】分析西方文官制度與中國公務員制度的區別家國情懷角度 西方文官制度 中國公務員制度指導原則 政治中立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管理體制 與黨派脫鉤 黨管干部范圍劃分 “兩官分途” 劃分“政務官”和“事務官” 不搞“兩官分途”不論職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公務員服務對象 一個獨立的利益集團 為資產階級服務 代表資產階級整體利益 做人民公仆,為人民辦事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相同點 依法管理;公平競爭;功績制原則;注重權益保障;分類管理。 【合作探究】分析西方文官制度與中國公務員制度的區別認識:1.沒有一成不變的制度,也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制度。2.現代公務員制度,是適合我國國情的,推動了各項事業的發展。3.我們要堅定制度自信!家國情懷近代以來選官制度的演變歷程1840-19121912-19491949-至今晚清時期民國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1905廢除科舉學堂選官留學生畢業生選官19131933文官考試制度建立《公務員任用法》公務員制度開始推行1993近代以來選官制度在繼承、發展中,不斷完善,逐步形成適合國情的公務員制度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時間 選官制度 特點 原因 作用晚清 廢科舉制,實行學堂選官和留學畢業生選官制 濃厚的封建性 自然經濟逐漸瓦解;民族危機加劇;西方憲政思想影響;科舉制弊端。 促進思想解放;推動工業化進程;推動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民國 文官考試制度(公務員制度) 濃厚的西方化 西方文官制度的影響 為知識分子參政提供機會,體現政治民主化;無力發揮實際效用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干部管理制度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經濟體制改革深化,市場經濟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完善;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競爭增強。 建成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滿足現代化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知識延伸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除舊:科舉制度的變化:背景、表現立新:選官制度的變化:背景、官制改革、選官制度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南京臨時政府時期:文官制度草創(依據、內容、意義)北洋政府時期:文官制度建立( 考試制度、甄別制度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文官制度新發展(措施、特點、評價)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本課小結干部制度改革公務員制度1.(2023·廣東卷)1902年有人在日記中寫道:“今歲省城將一切書院改為大學堂,選才華秀美者入堂肄業,每月給薪水,所學以西法為要,有主教,有助教,以通西法者為之,此外又延洋夷為師(刻下尚未延來),在堂助教者,聞洋夷為師而告退之者數人,可謂有志氣者矣。”這反映出( )對點訓練1.A【詳解】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02年中國。據材料“在堂助教者,聞洋夷為師而告退之者數人,可謂有志氣者矣”可知,作者對新式學堂部分助教因為學堂聘請洋人為師采用辭職形式抵制的行為大為贊賞,可見作者具有排外傾向,A項正確;A.作者具有排外傾向 B.作者主張中體西用C.維新運動漸入高潮 D.天朝上國觀念盛行2.(2022·天津卷)1897年,因聽聞科舉欲求變新,浙江很多人紛紛購買主張維新的《時務報》,以備應試,但很少有人“真能潛研精討以究中西治亂、強弱之故”;當年科舉考試“猶然故轍”,購報者遂意興索然。此現象說明當時的科舉( )A.側重選撥時務人才 B.極大促進西學傳播C.尚未發生實質變化 D.深刻推動制度革新2.C【詳解】科舉考試“猶然故轍”是指科舉考試還是之前的內容,沒有發生根本變化,這沉重打擊了想要了解維新變法的群體,C項正確;此時的科舉考試沒有發生根本變化,因此不是側重選拔實務人才,更不可能極大促進西學的傳播和深刻推動制度革新,排除ABD項。故選C項。3.如表為1916年北京政府教育部制訂的《選派留學外國學生規程》。如表中的規定( ) A.體現出資產階級教育宗旨 B.說明政府對留學大力支持C.反映出政府重視人才培養 D.規劃了留學生的發展目標類別 基本內容關于留學考試 留學生要通過考試方式進行選拔。考試分初試和復試兩個步驟,初試由省行政長官組織,復試由教育部在京組織進行,初試合格者的試卷要送教育部復核關于留學生的管理 留學生由教育部特派的留學監督進行管理。留學監督每月收取留學生學位論文和考察報告,驗明留學生畢業憑證等3.C【詳解】根據材料“留學生要通過考試方式進行選拔”可知,政府要篩選出優秀學生留學;根據材料“留學監督每月收取留學生學位論文和考察報告”可知,政府注重留學人員的學習成果,綜合起來看,政府重視人才培養,C項正確; 4.下圖為1898年《點石齋畫報》刊登的時政畫《時文鬼》。畫中作者配文:“國家以制藝取士,歷二百余年,一旦忽改為策論,士子半生學歷盡付東流,不免同深扼腕……士習之陋,大率如此,可笑也夫。”這反映了( )A.地方士子反對廢除科舉 B.傳統觀念阻礙社會變革C.改革斷送士人政治前途 D.改試策論違背歷史潮流4.B【詳解】材料“國家以制藝取士,歷二百余年,一旦忽改為策論,士子半生學歷盡付東流,不免同深扼腕”體現的是作者認為國家雖然變革選官制度,但是傳統士人思想仍然在阻礙社會變革,B項正確;科舉制廢除是在1905年,排除A項;改革并未斷送士人的政治前途,排除C項;改試策論符合歷史潮流,排除D項。故選B項。5.下表是清末民初外務(交)部的人事來源構成概況,據此可知( )A.中國外交人才選拔重務實 B.清末“新政”的效果顯著C.傳統科舉選士制度已瓦解 D.外務部逐漸居六部之首5.A【詳解】依據材料“清末民初外務(交)部的人事來源構成”,可以看出在清末民初外務(交)部的人事來源構成中,出國留學的人才明顯增多,反映了當時的外交人才選拔更務實,注重與國際接軌,A項正確;材料并未指明具體原因,排除B項;表格中有章京考選以及舉貢考試,說明科舉制度依然存在,排除C項;從表格中不能得出外務部的地位,排除D項。故選A項。6.下圖是《兩江師范學堂全圖》,兩江師范學堂是清末新式學堂的代表,由張之洞創建,初名三江師范學堂,1906年易名為兩江師范學堂。與該學堂的建立發生在同一時期的事件( )A.清政府加設經濟特科,選拔經時濟變之才B.在康有為等人的建議下,廢八股,改試策論C.光緒帝詔準立停科舉之奏D.官員選拔以考試制度為主,國家建立考試院6.C【詳解】根據材料信息“1906年易名為兩江師范學堂”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與其發生在同一時期的是1905年,廢除科舉制,C項正確;清政府加設經濟特科,選拔經時濟變之才是19世紀末戊戌變法時期對選官制度的改革,排除A項;在康有為等人的建議下,廢八股,改試策論同樣發生在19世紀末,排除B項;民國時期,官員選拔以考試制度為主,國家建立考試院,排除D項。故選C項。7.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重新設計頒布了政府的人事制度,“官吏”稱謂逐漸被“公務員”代替。1929年制定的《公務員任用條例》,1933年頒布的《公務員任用法》,均明確規定:“所有公務員均須依法律,經考試院考選、銓敘,方得任用”。這些舉措( )A.奠定了近代中國文官制度的基礎 B.標志著近代中國文官考試制度的建立C.有利于強化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 D.旨在保持行政運作的穩定性和連續性7.B【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改革政府人事制度,通過立法形式規范公務員的選拔和任用,標志著近代中國文官考試制度的建立,B項正確;奠定近代中國文官制度基礎的是孫中山關于文官制度的設想,排除A項;僅有公務員選拔和任用法案的出臺,并不能直接強化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排除C項;材料不能說明其旨在保持行政運作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排除D項。故選B項。8.新中國成立后,經過1953年的普選,婦女參政人員逐步增多,參加機關工作的女干部數量也在逐年增加。據統計,從1952年到1953年,區級以上專職婦女工作干部,由634名增加到1189名。材料表明,新中國成立后( )A.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 B.真正地實現了男女平等C.婦女的政治地位提高 D.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8.C【詳解】根據材料“從1952年到1953年,區級以上專職婦女工作干部,由634名增加到1189名”并結合所學可知,新中國成立后,開展普選,女干部數量大幅度增加,表明新中國成立后婦女的政治地位逐步提高,C項正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