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7課 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課件(共27張PPT)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7課 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課件(共27張PPT)

資源簡介

(共27張PPT)
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第7課
學習目標:
通過本單元學習,了解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考核與監察制度,了解西方近代文官制度與近現代中國公務員制度。
學習目標
課程標準 學科素養
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對近現代中國公務員制度的影響。 1.了解晚清、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官員選拔和管理制度的變革進程,培育時空觀念的核心素養。
2.了解近代中國官員選拔和管理制度變革的歷史背景,認識政治、經濟、文化等時代因素對選官制度的影響,培育歷史解釋、唯物史觀的核心素養。
3.引導學生增強對當今中國制度建設與發展的自信心和責任感,培育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
時間軸
時空史觀
【探究】閱讀教材,歸納科舉制度被廢的原因
材料二 自洋務新政以來,為了適應形式的需要,洋務派引進了大量的西方近代自然科學知識,培養了一大批精通洋務的各種新式人才。這實際上已對只培植官僚的傳統教育目標造成沖擊。
——《晚清科舉革廢進程中政學關系的變化》
材料一 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而一切要其大成,在變官制。 ——梁啟超《變法通議》
科舉制積弊已久,難以適應新的時代條件
洋務運動引進西學,培養新式人才對傳統教育目標的沖擊
便于推行新政,培養人才,開通民智,維護清王朝自身的統治
材料三 科舉夙為外人詬病,學堂最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決然舍其舊而新是謀,則風聲所樹,觀聽一傾,群且刮目相看,推誠相與;而中國士子之留學外洋者,亦知進身之路,歸重學堂一途,益將勵志潛修,不為邪說浮言所惑,顯收有用之才俊,隱我不虞之詭謀,所關甚宏,收效甚巨。且設立學堂者,并非專為儲才,乃以開通民智為主,使人人獲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國,下得自謀其生。 ——袁世凱等《立??婆e推廣學校折》
一、晚清選官制度的變化
(一)選官制度的變革
1、背景:
2、表現:
(1)戊戌變法時期:
(2)清末新政時期:
①經濟特科
②廢八股
①設學堂廢科舉
②學堂選官制度
③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
西學的傳播和洋務運動的開展;維新變法運動和清末新政的推動。
科舉夙為外人詬病,學堂最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決然舍其舊而新是謀,則風聲所樹,觀聽一傾,群且刮目相看,推誠相與;而中國士子之留學外洋者,亦知進身之路,歸重學堂一途,益將勵志潛修,不為邪說浮言所惑,顯收有用之才俊,隱我不虞之詭謀,所關甚宏,收效甚巨。且設立學堂者,并非專為儲才,乃以開通民智為主,使人人獲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國,下得自謀其生。
——袁世凱等《立停科舉推廣學校折》(1905年)
閱讀材料,指出袁世凱主張廢除科舉制、發展學堂的原因。
換取列強信任;
可使留學生為求功名而潛修所學,不受蠱惑;
設立學堂可以培養人才,開啟民智,促進教育發展;
總之,可維護清王朝統治。
1、背景:
2、內容:
3、特點:
4、意義:
①總理衙門——外務部;
②設立新部門
①學習西方,順應時代潮流;
②培養經濟等經世致用人才;
③改革艱難曲折;
④不徹底,封建殘余;
選官制度開始向近代轉型;有助于培養近代人才。
改革不徹底,沒有觸及清政府專制本質。
(二)、選官制度的改革
科舉制度被廢除,急需要新的官制體系。
1903年12月,清政府公布了......《奏定學堂章程》,......,即把學校教育分成初、中、高三級,最高一級為通儒院。通儒院或大學畢業生被授予進士功名,高等學堂畢業生授予舉人功名,中學堂和高等小學堂的畢業生則可以取得生員(秀才)的功名。新學制頒布前后,國內各類新式學堂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 ——章開沅、朱英主編《中國近代史》
史料一: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朝廷又一次通令各省選派學生到西洋各國求習專門學業。二十九年(1903年)頒布了學生章程。這時,已經實行了對各級學堂畢業的人授予貢生、舉人、進士等名銜的辦法,而且規定按照科舉考試制度通過會試的人還必須去京師大學堂分門肄業。 ——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
史料二:(清政府)1905年廢除科舉制度,成立學部,同時,在京師設立仁學院、進士館,各省設立課吏館。
——鄭師渠《中國近代史》
1、根據史料一,概括清末新政的措施,并分析其意義。
2、根據史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史料二中選官制度變革的原因。
措施:派遣留學生;改革選官制度;對科舉考試獲得功名的學子進行培訓。
意義:選官制度開始向近代轉型;有助于培養近代人才。
大勢所趨:國家發展需要專門人才,而科舉制不再適應社會需要;20世紀初,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為挽救統治危機;教育、選官制的調整為廢除科舉制奠定了一定基礎。
民國時期的文官制度總體上以西方文官制度為藍本,帶有中西合璧的味道。南京國民政府時期黨派性更加濃厚,一切文官均須為國民黨的一黨私利服務,成為實際上的“黨務員” 。軍治色彩則在北京政府時期體現的最為明顯 ,軍閥之間相互割據,憑借自己的軍事勢力,制造政潮,以軍壓政。
——摘編自陶繼波《民國時期文官制度發展概述》
根據史料說明民國時期中國文官制度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民國時期中國文官制度確立的背景。
特點:
背景:
二、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
中西結合;黨派性強;軍治色彩濃厚。
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西方文官制度的傳入;
資產階級民主 政治的確立
1.南京臨時政府時期(1912年)
(1)依據:
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
②完善制度:建立文官的培養、任用、監察等方面的運行機制。
①奠定了近代中國文官制度的基礎;對日后民國文官制度的建設產生了重要影響
②對于提高文官素質,建立公平的用人機制有積極意義;
③局限性:基本只停留在紙面上。
(2)孫中山文官考試思想的內容:
①官員選拔:以考試制度為主,也就是在"五權憲法"的框架之中,考試院主管人才的選拔和任用。
(3)評價:
“五權”即立法、行政、司法、考試、監察
2.北洋政府時期(1912——1927年)
(1)方式:
選拔官員主要采用考試和甄別兩種方式。
(2)考試:
1913年頒布《文官考試法草案》,標志著文官考試制度的建立。
報考條件 民國男子年滿21歲者
負責機構 政事堂銓敘局
考試類型 文官高等考試、普通考試,司法官考試,知事試驗,留學畢業生甄拔考試
(3)甄別:
對已經在文官職位上工作的人,通過檢驗畢業文憑、調查經歷、檢查工作成績、考察學時與工作經驗等決定其能否留任。
意義:是舊人事制度向現代文官制度轉變的一個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連續性與穩定性。
(4)結果:
僅在中央政府實行。但北洋政府時期,基本廢止了封建選官制度,建成近代中國文官法律制度雛形,對南京國民政府選官制度產生影響。
3.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927——1949年)
(1)背景:
①1927年形式上統一全國;
②選拔人才,鞏固統治;
(2)措施:
重新設計頒布,"官吏"稱謂逐漸被"公務員"代替。
①人事制度:
②公務員制度:
1929年,國民政府制定《公務員任用條例》,1933年頒布的《公務員任用法》標志著公務員制度建立。
③考試法規:
公務員選任 由最高考試機關考試院負責。1929年頒布第一部《考試法》,允許女子參加考試,具有更強的開放性和平等性。此后又出臺一系列相關法規。
①文官制度發展到公務員制度;
②法律制度更加完備;
③考試內容和形式更加專業化和標準化;
④政黨官僚主義色彩濃厚;
⑤更具有開放性和平等性;
⑥孫中山關于文官考試的思想主張,幾乎全部以法律條文的形式得到確立。
(3)特點:
(4)評價:
3.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927——1949年)
事實上,國民政府的公務員制度雖規定較詳細,卻并未能動搖其專制獨裁基礎,反而在吏治腐敗和專制事實面前,徒具形式,得不到嚴格執行。對此,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也不得不指出,"多年來官僚主義早已構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責、假公濟私為尤甚"。在當時,對政府官吏的貪污舞弊,不僅"不能批評,且須為之隱蔽"。因此,公務員制度及其有關法律規定多被踐踏,成效甚微。
—白鋼《政治制度史》
①正式建立了近代公務員制度,法律制度規定嚴密??荚噧热莺托问礁訉I化和標準化,允許女子參加考試,具有更強的開放性和平等性。
②未動搖專制統治的基礎,實施過程漏洞百出,任用親信、拉幫結派現象始終無法禁絕,官僚主義、貪污舞弊現象依然嚴重。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英國政府和南京國民政府近代文官制度實踐效果不同的原因。
材料一 1836年英國觀察家默德赫斯特在著述中說:“假如我們的文職官員和副職官員在得到委任之前,能夠采取某種三級考試的選拔,那么他們就不會經常出錯了。”19世紀中后期,英國政府頒布了兩道改革文官體制的法令,逐步建立政治中立、職務常任、強化培訓、知識更新等頗具西方特色的近代文官考試制度,并被其他西方國家紛紛效仿。
——據馬樺《英國文官考試研究》等
材料二1930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考試院,著手推行公務員制度。但是國民政府一面采用公務員制度,另一面限制非國民黨員進入政府;一些地方實力派也把公務員制度視為中央政府對地方進行人事滲透、瓦解其統治基礎的陰謀,……抗戰時期及至解放戰爭時期則步履維艱,流于形式,甚至是連形式都沒有。
——據楊學為《中國考試制度通史》、張創新《中國政治制度史》等
英國:相對寬松自由的政治文化傳統;公民文化政治素養較高;工業化的推進。代議制的建立與發展)政黨制度的形成與完善)。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較強;國內政局長期穩定。
中國:專制集權的政治文化傳統;公民文化政治素養相對較低;工業化水平較低。國民政府一黨專政。中央政府與地方實力派的矛盾;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相對較弱;國內政局長期動蕩(或長期內外戰爭的干擾)
(一)干部制度
(二)公務員制度
1、歷程
(1)建立:新中國成立后, 統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2)發展:后來又建立了統一領導、統一管理下的分類管理的干部制度。
(3)完善:改革開放后。在干部選拔、任用、考核、獎懲、離休、退休、培訓、工資、回避制度等方面進行改革。廢止領導干部職務終身制等。
2、意義:在堅持貫徹中國共產黨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則下,逐步實現干部管理的科學化、民主化、法制化、現代化,特別是在干部管理體制上不斷加強法制建設,初步建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干部管理制度。
1、確立:
2005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標志著國家公務員制度正式形成。
2、內容:
公開考試、嚴格考察、平等競爭、擇優錄取的辦法,公務員考錄工作正式進入法制化軌道。
3、特征:
報考公務員人數不斷增多;文化程度呈現高學歷化的特點;
考試錄用的規模和范圍擴大;錄用過程透明化、公開化和平等化。
(4)意義:
公務員政治、文化素質不斷提升,為國家管理人員的隊伍建設增添了活力。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
現代中國公務員制度與西方文官制度的主要區別。
加深認識:
1.沒有一成不變的制度,也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制度。
2.現代公務員制度,是適合我國國情的,推動了各項事業的發展。我們要堅定制度自信!
  西方 中國
法定范圍
選用標準
性質劃分
政治原則
服務對象
多數國家公務員僅指中央一級,不包含地方政府公職人員
包含中央和地方各級公職人員
注重通才或專才,基本把業務知識和工作能力作為主要條件
德才兼備,并貫穿公務員的考試、錄用、管理、晉升、獎懲等各環節
西方分政務官和事務官,政務官隨政黨競選成敗而進退,事務官保持穩定,兩者之間不能專任
沒有政務官和事務官劃分,各級各類公務員根據需要可以相互轉任
(不搞“兩官分途”)
政治中立,不受黨派干預,不得參加黨派政治活動,公務活動中不帶有黨派政治傾向
不搞政治中立,黨管干部,公務員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捍衛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政府,受雇于政府,服從政府需要,維護政府利益
人民,做人民公仆,為人民辦事,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
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
除舊:科舉制度的變化:背景、表現
立新:選官制度的變化:背景、官制改革、選官制度
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
南京臨時政府時期:文官制度草創
(依據、內容、意義)
北洋政府時期:文官制度建立
( 考試制度、甄別制度 )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文官制度新發展
(措施、特點、評價)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
本課小結
干部制度改革
公務員制度
1.(2023·廣東卷)1902年有人在日記中寫道:“今歲省城將一切書院改為大學堂,選才華秀美者入堂肄業,每月給薪水,所學以西法為要,有主教,有助教,以通西法者為之,此外又延洋夷為師(刻下尚未延來),在堂助教者,聞洋夷為師而告退之者數人,可謂有志氣者矣。”這反映出( )
對點訓練
1.A【詳解】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02年中國。據材料“在堂助教者,聞洋夷為師而告退之者數人,可謂有志氣者矣”可知,作者對新式學堂部分助教因為學堂聘請洋人為師采用辭職形式抵制的行為大為贊賞,可見作者具有排外傾向,A項正確;
A.作者具有排外傾向 B.作者主張中體西用
C.維新運動漸入高潮 D.天朝上國觀念盛行
2.(2022·天津卷)1897年,因聽聞科舉欲求變新,浙江很多人紛紛購買主張維新的《時務報》,以備應試,但很少有人“真能潛研精討以究中西治亂、強弱之故”;當年科舉考試“猶然故轍”,購報者遂意興索然。此現象說明當時的科舉( )
A.側重選撥時務人才 B.極大促進西學傳播
C.尚未發生實質變化 D.深刻推動制度革新
2.C【詳解】科舉考試“猶然故轍”是指科舉考試還是之前的內容,沒有發生根本變化,這沉重打擊了想要了解維新變法的群體,C項正確;此時的科舉考試沒有發生根本變化,因此不是側重選拔實務人才,更不可能極大促進西學的傳播和深刻推動制度革新,排除ABD項。故選C項。
3.如表為1916年北京政府教育部制訂的《選派留學外國學生規程》。如表中的規定( )

A.體現出資產階級教育宗旨 B.說明政府對留學大力支持
C.反映出政府重視人才培養 D.規劃了留學生的發展目標
類別 基本內容
關于留學考試 留學生要通過考試方式進行選拔。考試分初試和復試兩個步驟,初試由省行政長官組織,復試由教育部在京組織進行,初試合格者的試卷要送教育部復核
關于留學生的管理 留學生由教育部特派的留學監督進行管理。留學監督每月收取留學生學位論文和考察報告,驗明留學生畢業憑證等
3.C【詳解】根據材料“留學生要通過考試方式進行選拔”可知,政府要篩選出優秀學生留學;根據材料“留學監督每月收取留學生學位論文和考察報告”可知,政府注重留學人員的學習成果,綜合起來看,政府重視人才培養,C項正確;
4.下圖為1898年《點石齋畫報》刊登的時政畫《時文鬼》。畫中作者配文:“國家以制藝取士,歷二百余年,一旦忽改為策論,士子半生學歷盡付東流,不免同深扼腕……士習之陋,大率如此,可笑也夫?!边@反映了( )
A.地方士子反對廢除科舉 B.傳統觀念阻礙社會變革
C.改革斷送士人政治前途 D.改試策論違背歷史潮流
4.B
【詳解】材料“國家以制藝取士,歷二百余年,一旦忽改為策論,士子半生學歷盡付東流,不免同深扼腕”體現的是作者認為國家雖然變革選官制度,但是傳統士人思想仍然在阻礙社會變革,B項正確;科舉制廢除是在1905年,排除A項;改革并未斷送士人的政治前途,排除C項;改試策論符合歷史潮流,排除D項。故選B項。
5.下表是清末民初外務(交)部的人事來源構成概況,據此可知( )
A.中國外交人才選拔重務實 B.清末“新政”的效果顯著
C.傳統科舉選士制度已瓦解 D.外務部逐漸居六部之首
5.A【詳解】依據材料“清末民初外務(交)部的人事來源構成”,可以看出在清末民初外務(交)部的人事來源構成中,出國留學的人才明顯增多,反映了當時的外交人才選拔更務實,注重與國際接軌,A項正確;材料并未指明具體原因,排除B項;表格中有章京考選以及舉貢考試,說明科舉制度依然存在,排除C項;從表格中不能得出外務部的地位,排除D項。故選A項。
6.下圖是《兩江師范學堂全圖》,兩江師范學堂是清末新式學堂的代表,由張之洞創建,初名三江師范學堂,1906年易名為兩江師范學堂。與該學堂的建立發生在同一時期的事件( )
A.清政府加設經濟特科,選拔經時濟變之才
B.在康有為等人的建議下,廢八股,改試策論
C.光緒帝詔準立停科舉之奏
D.官員選拔以考試制度為主,國家建立考試院
6.C【詳解】根據材料信息“1906年易名為兩江師范學堂”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與其發生在同一時期的是1905年,廢除科舉制,C項正確;清政府加設經濟特科,選拔經時濟變之才是19世紀末戊戌變法時期對選官制度的改革,排除A項;在康有為等人的建議下,廢八股,改試策論同樣發生在19世紀末,排除B項;民國時期,官員選拔以考試制度為主,國家建立考試院,排除D項。故選C項。
7.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重新設計頒布了政府的人事制度,“官吏”稱謂逐漸被“公務員”代替。1929年制定的《公務員任用條例》,1933年頒布的《公務員任用法》,均明確規定:“所有公務員均須依法律,經考試院考選、銓敘,方得任用”。這些舉措( )
A.奠定了近代中國文官制度的基礎 B.標志著近代中國文官考試制度的建立
C.有利于強化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 D.旨在保持行政運作的穩定性和連續性
7.B【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改革政府人事制度,通過立法形式規范公務員的選拔和任用,標志著近代中國文官考試制度的建立,B項正確;奠定近代中國文官制度基礎的是孫中山關于文官制度的設想,排除A項;僅有公務員選拔和任用法案的出臺,并不能直接強化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排除C項;材料不能說明其旨在保持行政運作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排除D項。故選B項。
8.新中國成立后,經過1953年的普選,婦女參政人員逐步增多,參加機關工作的女干部數量也在逐年增加。據統計,從1952年到1953年,區級以上專職婦女工作干部,由634名增加到1189名。材料表明,新中國成立后( )
A.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 B.真正地實現了男女平等
C.婦女的政治地位提高 D.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
8.C【詳解】根據材料“從1952年到1953年,區級以上專職婦女工作干部,由634名增加到1189名”并結合所學可知,新中國成立后,開展普選,女干部數量大幅度增加,表明新中國成立后婦女的政治地位逐步提高,C項正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马边| 庆元县| 丰城市| 徐闻县| 涿鹿县| 桂阳县| 定远县| 元朗区| 潮安县| 平山县| 西平县| 仲巴县| 崇义县| 昆山市| 连云港市| 霞浦县| 疏勒县| 芮城县| 彩票| 车险| 连云港市| 盖州市| 东兴市| 昌图县| 合肥市| 靖远县| 定日县| 绍兴市| 安阳市| 博客| 车致| 威宁| 谷城县| 兴宁市| 金门县| 安西县| 舒城县| 金塔县| 崇仁县| 桦甸市| 淮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