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2張PPT)第五單元:交通與社會變遷交通:指人、物和信息在兩地之間的往來、傳遞和輸送,包括運輸和通信兩個方面。狹義的交通專指運輸。交通的變遷第12課:水陸交通的變遷第13課:現代交通運輸新變化陸路水路海路郵路運輸通信陸路水路海路航空交通是人類社會交往的產物,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標志課程標準:了解古代的道路、運河建設及主要交通工具;認識新航路開辟和工業革命對促進交通進步的作用。第12課 水陸交通的變遷選必二 第五單元 交通與社會變遷前3500兩河雙輪車漢羅馬道路隋新航路開辟元明17C米迪運河19C蒸汽機車船、自行車、柏油路鐵路馳道直道絲綢之路大運河京杭運河鄭和下西洋新中國汽車、航空公司18691903-14中國造船入世界;第一條高速2017-18-19新四大發明;中國高速世界第一;高鐵世界領先秦前5000中亞馴馬蘇伊士運河飛機福特汽車巴拿馬運河1932-49德國第一條高速1964-69日本商用高鐵1982 2006青藏鐵路全線通車京張鐵路竣工中國輪船招商局成立新中國第一條地鐵時空坐標第12課:水陸交通的變遷【探究思考】1、導言,指出人類運輸方式的變化。馴養動物(畜力)橇的使用(工具)發明輪車(工具)人工搬運(人力)輪車的發明創造,讓人類運輸方式實現了由滑動到滾動的飛躍,輪車的使用大大提高了運載量和運送速度,對道路修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究思考】2、為什么輪車的發明是交通史上的“里程碑”事件?1.天然道路:一、古代的陸路交通與水路交通①原始人在自然界中習慣性的足跡就形成了“路”。“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魯迅《故鄉》②人類轉向定居生活后,以住地為中心的交通進一步發展2.人工道路:(1)原因:(2)表現: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人工道路的鋪設陸路交通水路交通路的形成:原始人在自然界中打獵、捕魚、采集食物,其習慣性的足跡就形成了“路”。人類轉向定居,以住地為中心的交通進一步發展,但運輸依賴天然的道路與河流。羅馬大干道“阿庇烏大道”:興建于公元前400年前后,用68年時間建成。由羅馬東南方向越過亞平寧山脈通往布林迪西。2.人工道路:(2)表現:陸路交通空間 表現西方古羅馬原是意大利的一個小城邦,源于亞平寧半島。公元前1世紀,羅馬發展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羅馬帝國。羅馬帝國為了加強其統治,修建了以羅馬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據史料記載,羅馬人共筑硬面公路8萬公里。這些大道促進了帝國內部和對外的貿易和文化交流。羅馬帝國的道路把羅馬和各行省連接起來,形成“條條大路通羅馬”的盛況。一、古代的陸路交通與水路交通2.人工道路:(2)表現:陸路交通空間 表現中國材料1 (秦)為馳道于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濱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筑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漢書·賈山傳》①秦朝:修筑的馳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構成了以咸陽為中心的全國性道路網。一、古代的陸路交通與水路交通秦直道2.人工道路:(2)表現:陸路交通空間 表現中國①秦朝:修筑的馳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構成了以咸陽為中心的全國性道路網。一、古代的陸路交通與水路交通(1)背景: (2) 影響:【探究思考】閱讀材料分析秦朝能夠建立全國性交通網的背景及影響?政治:經濟:思想:國家統一,中央集權;封建經濟初步發展;法家思想積極:消極:①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國家統一;②有利于各地經濟和文化的交流與發展;③便利了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勞民傷財,增加百姓負擔,激發社會矛盾。2.人工道路:(2)表現:陸路交通空間 表現中國①秦朝:修筑的馳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構成了以咸陽為中心的全國性道路網。②漢代:絲綢之路成為連接亞、歐、北非的大通道。馳道寬67.5米,中間三丈是皇帝專用的道路。馳道主要用于交通,方便皇帝出行。著名的馳道有9條,馳道以咸陽為中心,通往全國各地。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正式“國道”直道,但一點都不直,而且是典型的軍事公路。直道位于今內蒙古自治區、甘肅省和陜西省境內。這個“直道”九曲十八彎,目的是對付和防范匈奴。五尺道,五尺不足兩米,道路很窄,是秦朝時連接云貴與蜀的重要商道。漢朝一、古代的陸路交通與水路交通2.人工道路:(2)表現:陸路交通空間 表現中國①秦朝:修筑的馳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構成了以咸陽為中心的全國性道路網。②漢代:絲綢之路成為連接亞、歐、北非的大通道。唐朝主要交通干線當時(唐朝)每隔30里路設一驛。全國共有1643所驛站,其中陸驛占1297所,水驛260所,水陸兩兼的驛有86所。驛站由兵部屬下駕部司之駕部郎中管理。驛站每年有馬死、馬傷或馬之體重有增減時均須呈報政府。驛站的馬絕不能用作其他用途。如私人擅自借用,則須受罰。 ——錢穆《中國經濟史》③唐代:驛道以長安為中心向各方輻射。④元朝:全國遍設驛站,構成了以大都為中心驛路交通網。“元有天下,薄海內外,人跡所及,皆置驛傳,使驛往來,如行國中。”——《元史·地理志》中國古代人工道路的鋪設有什么特點?目的是什么?特點:目的:政治:軍事:以都城為中心;分布廣(全國)。強化中央集權;有利于信息的傳遞和軍隊調遣。一、古代的陸路交通與水路交通根據材料結合所學,概括中國古代陸路交通的主要特點及其作用。材料 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文明史,自國家出現以來,交通就受到歷代統治者的重視。至周代,已有了明確的道路系統,并設置了道路守衛和交通管理人員—司空官。秦始皇統一中國后,以咸陽為中心,修筑了東至渤海、南至江浙的兩條“馳道”及連接陜甘蒙的軍事設施“直道”,最寬處可供許多駕馬車并排行駛。漢代道路修筑和養護已達一定水平,馳道兩旁置有林蔭。東漢末年以后,交通事業衰落,道路系統變得支離破碎。隋唐時期,全國的道路再現繁榮,修建了以長安城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陸路交通系統。宋朝由于受到遼金的進攻,交通范圍大大縮減。元明清時期,中國陸路交通興盛發達。 ——摘編自趙云旗《中國古代交通》等特點:作用:合作探究①歷史悠久,修筑水平高②發展曲折,與政治、經濟形勢密切相關③政府主導道路建設,政治色彩濃厚④設置專門機構管理,管理制度化⑤以都城為中心向外輻射,形成交通網,范圍廣鞏固統治,促進經濟發展;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一、古代的陸路交通與水路交通空間 表現中國 ①春秋時期:②秦朝:③隋朝:④元朝: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想北上伐齊,修筑“邗溝”。目的是為伐齊遠征需解決軍糧和輜重的運輸問題開鑿連接湘水和離水的靈渠,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溝通了中國南方和北方京杭大運河為世界之最(2)表現:水路交通已有運河靈渠元朝大運河:元代全國政治中心轉移到了北京,為了縮短從北京到杭州繞道洛陽的航線,把原來運河截彎取直,遠離了隋唐大運河的中心洛陽,這比隋代京杭運河縮短了900多千米。它是今天京杭大運河的前身,體現出政治中心北移帶來的影響。【探究思考】兩運河路線,有何明顯的不同?一、古代的陸路交通與水路交通聯絡法國南岸的馬賽和西岸的波爾多,直線距離不長,但其間山脈縱橫,海道則危險且長,必須通過直布羅陀海峽——連接兩海的重要門戶——位于西班牙最南部和非洲西北角之間才能溝通。而17世紀西班牙人因近水樓臺,是海峽無可爭議的霸主,法國人則重稅才能過關。于是,1666年10月自號“太陽王”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授權皮埃爾·保羅·里凱建設內陸運河。建設后來成為17世紀最宏大的土木工程項目之一的米迪運河。其目的是連通大西洋和地中海,“通過避開直布羅陀海峽、海盜和西班牙國王的船隊,促進貿易的繁榮”。空間 表現西方圍繞城市形成同心圓運河帶(2)表現:水路交通①17世紀開通的法國米迪運河,目前仍在通航②17世紀荷蘭阿姆斯特丹建立的運河系統阿姆斯特丹運河城區阿姆斯特丹的運河總長度超過100公里, 擁有大約90座島嶼和1,500座橋梁,使得該市被稱為“北方的威尼斯”。一、古代的陸路交通與水路交通【學思之窗】人類歷史表明,運河的開鑿與利用促進了城鄉發展,滋養了社會文明,傳播了科技文化,便利了商貿交通。運河對于人類社會發展的意義,首先體現在其對運河沿線城市地位與價值的改變方面。其次,運河對于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可能是國家、地區甚至是國際層面的。運河的開鑿利用有時會影響某個國家的歷史走向,或在某個地區或世界戰略格局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最后,運河承載著水路交通與航運經濟的同時,也發揮著文化交流的作用。如今,運河還衍生出諸多頗具時代特色的新功能,在生態環境保護、旅游休閑資源建設等方面,有著巨大潛力。總之,運河的開鑿與利用,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承載著人類互聯互通的共同追求與夢想。根據材料,分析運河的遺產價值有哪些?價值:合作探究①運河的開鑿與利用促進了城鄉發展,滋養了社會文明,傳播了科技文化,便利了商貿交通;②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承載著人類互聯互通的共同追求與夢想。(1)西漢時期:(2)宋元時期:造船和航海技術有重大進步,使中國海船能夠持續航行。西漢商人還經常出海貿易,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漢書·地理志》記載,其航線為:從徐聞(今廣東境內)、合浦(今廣西境內)出發,經南海進入馬來半島、暹羅灣、孟加拉灣,到達印度半島南部的黃支國和已程不國(今斯里蘭卡)。這是可見的有關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文字記載。二、對海洋的探索與全球航路的建立1、古代中國探索海洋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初步形成東、南兩條航線。東線通向朝鮮半島和日本,南線通向印度洋。航海圖(3)明朝: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稱"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1913年由法國的東方學家沙畹首次提及。海上絲路萌芽于商周,發展于春秋戰國,形成于秦漢,興于唐宋,轉變于明清,是已知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中國海上絲路分為東海航線和南海航線兩條線路,其中主要以南海為中心。1、古代中國探索海洋之路——“海上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1405年到1433年(4)中國古代,已經形成連通中國與東亞、南亞、西亞、非洲等地的“海上絲綢之路”。二、對海洋的探索與全球航路的建立第12課:水陸交通的變遷【探究思考】依據材料分析中國古代海洋航運事業發達的原因有哪些?“中國有悠久的海洋航運史,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就出現了航海活動。春秋戰國時期,激烈的戰爭對海洋活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沿海貿易快速發展。秦朝航海事業進一步發展,大一統的局面,也使開辟海上航線成為可能。漢朝和唐朝造船和航海技術都有了進一步,宋元更是有了重大突破。元朝為了補充河運不足,開創了大規模海運漕糧。明前期,1405-1433年,鄭各七次下西洋,開創了15世紀世界大規模航海,是具有世界意義的偉大壯舉。” ——王崇煥《中國古代交通》①戰爭和貿易的要求②秦以后大一統局面③造船和航海技術(指南針)的進步④為了彌補陸路及河運的不足⑤強盛的國力支撐合作探究維京人腓尼基人阿拉伯人波利尼西亞人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區冒險(海盜)首次橫渡地中海印度洋周圍開展海上貿易(非洲東海岸)太平洋諸島活動(復活島)局部探索;受制于航海技術,活動范圍有限;主要是掠奪和貿易。對海洋的探索【探究思考】據圖片史料和教材(P71)內容,概述古代其它地區對海洋的探索。2.古代其它地區對海洋的探索(1)波利尼西亞人很早就在太平洋諸島活動。(2)腓尼基人首次橫渡地中海。(3)維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區探險。(4)阿拉伯人在印度洋開展繁忙的海上貿易。維京人(古挪威語:víkingar),別稱北歐海盜,他們從公元8世紀到11世紀一直侵擾歐洲沿海和不列顛島嶼,足跡遍及從歐洲大陸至北極廣闊疆域,歐洲這一個時期被稱為“維京時期”(Viking Age)。在古英語中,“vikinger”是在海灣中的人,而“wicing”代表海盜;“vikingar”在冰島的土語中也意味著“海上冒險”。維京人的老家是挪威、丹麥和瑞典,除了征戰,維京人還是出色的航海家,向西他們逐漸發現了冰島和格陵蘭島,并最終到達北美。向東他們一度到達了里海。腓尼基人(Phoenician)生活在今天地中海東岸相當于今天的黎巴嫩和敘利亞沿海一帶,自稱為迦南人(Canaan),被希臘人稱為腓尼基人創立了腓尼基字母 ;腓尼基人善于航海與經商,在全盛期曾控制了西地中海的貿易。二、對海洋的探索與全球航路的建立新航路開辟示意圖1487迪亞士1497-1498達·伽馬1492哥倫布1519-1522麥哲倫3.全球航路的建立【探究思考】觀察圖片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新航路開辟的概況,并分析其意義。⑴新航路開辟二、對海洋的探索與全球航路的建立意義:新航路的開辟讓全球海路大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陸之間,通過海上航線建立了直接聯系,環球交通網絡逐漸形成。新航路的開辟讓全球海路大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陸之間,通過海上航線建立了直接聯系,環球交通網絡逐漸形成。時間:概況:影響:①達·伽馬發現從歐洲繞過非洲到達東方的航線。②哥倫布到達美洲。③麥哲倫船隊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完成環球航行。④歐洲人還開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線。15世紀末—16世紀初3.全球航路的建立⑴新航路開辟時間 航海家 探索1497年 卡伯特父子 到達紐芬蘭島16世紀 卡蒂埃 到達拉布拉多半島16世紀 巴倫支 三次航行北冰洋,留下準確的航海圖17世紀初 哈得遜 探索經北冰洋通向亞洲的航線1578年 德雷克 到達美洲南端合恩角1642年 塔斯曼 到達新西蘭和塔斯馬尼亞島二、對海洋的探索與全球航路的建立①蘇伊士運河,1869年開通,連接了紅海和地中海,是西歐和南亞、東亞之間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②巴拿馬運河,1914年通航,極大地縮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航行距離。自1914年至1979年間,巴拿馬運河一直由美國獨自掌控。1979年運河的控制權由巴拿馬運河委員會(由美國和巴拿馬共和國共同組成的一個聯合機構)掌控,自1999年12月31日起巴拿馬正式掌握全部控制權。蘇伊士運河(1869年開通)連接地中海和紅海巴拿馬運河尼加拉瓜運河3.全球航路的建立⑵開鑿運河二、對海洋的探索與全球航路的建立尼加拉瓜運河3.全球航路的建立⑵開鑿運河二、對海洋的探索與全球航路的建立材料 中國有悠久的海洋航運史,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就出現了航海活動。春秋戰國時期,激烈的戰爭對海洋活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沿海貿易快速發展。秦朝航海事業進一步發展,大一統的局面,也使開辟海上航線成為可能。漢朝和唐朝造船和航海技術都有了進一步,宋元更是有了重大突破。元朝為了補充河運不足,開創了大規模海運漕糧。明前期,1405-1433年,鄭和七次下西洋,開創了15世紀世界大規模航海,是具有世界意義的偉大壯舉。 ——王崇煥《中國古代交通》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分析中國古代海洋航運事業發達的特點和因素有哪些?特點:推動因素:合作探究①歷史悠久;①戰爭和貿易的要求;③長期領先;④影響深遠。②發展迅速;②秦以后大一統局面;③造船和航海技術(指南針)的進步;④為了彌補陸路及河運的不足;⑤強盛的國力支撐。1、工業革命引發西方交通變革三、工業革命與交通發展(1)蒸汽時代①1807,富爾頓汽船;②1814,斯蒂芬森蒸汽機車;③19世紀上半葉,鐵路成為陸路交通主干,人類步入鐵路時代。1814年,斯蒂芬森改進了蒸汽機車19世紀歐洲鐵路網美國人富爾頓發明了汽船英國人制造的汽船試航成功英國人斯蒂芬森改進了蒸汽機車英國“旅行者號”機車試車成功歐美國家紛紛修建鐵路網1807年1812年1814年1825年19世紀上半期19世紀80年代富爾頓(1765~1815),美國人,工程師,發明家,輪船的發明者。1、工業革命引發西方交通變革三、工業革命與交通發展(2)內燃機時代①19世紀80年代,德國人發明了汽車。但在20世紀之前,汽車還不夠普及。美國人富爾頓發明了汽船英國人制造的汽船試航成功英國人斯蒂芬森改進了蒸汽機車英國“旅行者號”機車試車成功歐美國家紛紛修建鐵路網德國人發明汽車(20世紀前還未普及)1807年1812年1814年1825年19世紀上半期19世紀80年代1886年的1月29日,德國工程師卡爾·本茨為其由汽油發動機帶動的三輪機動車申請了專利,這是公認的世界上第一輛汽車。卡爾·本茨也被譽為“世界汽車之父”。但在20世紀之前,汽車還不夠普及。卡爾本茨和他的“奔馳1號”汽車②蒸汽機、內燃機逐漸成為主要動力, 噸位大、速度快、航距遠的輪船出現了。18世紀末,法國人西夫拉克發明了最早的自行車。1817年,德國人德萊斯發明了帶車把的木制兩輪自行車。1887年,英國人勞森完成了鏈條驅動自行車的設計,英國人鄧魯普研制出充氣輪胎,自行車商業化,批量生產并投入市場。最初十分昂貴,到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才成為主要的代步工具之一。①唐胥鐵路:1881年建成,這是中國人修建的第一條實用鐵路;唐胥鐵路(唐山至胥各莊)中國最早的鐵路--上海吳淞鐵路(1874年)三、工業革命與交通發展2.近代中國交通的發展(1)陸路交通:②京張鐵路:1909年竣工,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干線,由詹天佑主持修建。他設計的“人”字形路軌,解決了鐵路的陡坡問題;③中國的鐵路業主要掌握在列強手中京張鐵路:人字形路軌火車行駛在京張鐵路人字形鐵道上①19世紀20年代,西方的輪船開到中國;②19世紀60年代中期,“黃鵠號”揭開了中國近代造船工業的序幕;③1872年,上海輪船招商局成立,成為中國近代航運史上的里程碑。“黃鵠號”模型圖設計者---徐壽徐壽(1818年—1884年),清末著名科學家,中國近代化學的啟蒙者,中國近代造船工業的先驅。三、工業革命與交通發展(2)水路交通:輪船招商局1872年,官督商辦的輪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成為中國近代航運史上的里程碑。2.近代中國交通的發展1、交通的改變加強了各地的溝通,促進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秦朝“車同軌”政策和道路建設,提高了國家的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不同地區的經濟往來,具有深遠的影響."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禮記·中庸》同文共軌——四海統一四、交通與社會變遷1.清江浦因京杭大運河的疏通而崛起,又因漕運路線的改變和津浦鐵路的開通而衰落。近代以前的清江浦“舟車鱗集,冠蓋喧闐,兩河市肆,櫛比數十里不絕”清末民初,“逮海道大通,津浦筑路,舟車輻輳,竟赴捷足,昔之都會遂成下邑”南船北馬九省通衢天下糧倉運河沿岸“東南四都”津浦鐵路(天津—南京浦口)鄭州·火車拉出的城市—京漢鐵路和隴海鐵路交匯,超過了開封和洛陽中國2、交通的改變影響了城市的發展.四、交通與社會變遷2.京漢和隴海兩大鐵路開通后,鄭州發展態勢超越了洛陽與開封兩大古都。1.美國的伊利運河將紐約與五大湖和中西部地區聯系起來,推動紐約發展成為國際化商貿中心。2.英國通海運河的建成,使曼徹斯特迅速成為英國最重要的港口之一。世界2、交通的改變影響了城市的發展四、交通與社會變遷伊利運河的開鑿客觀上促使紐約逐漸發展為國際化經濟和金融中心。甘肅博物館藏郵驛畫像磚民信局收據大清郵局電報、電話也在晚清時傳入中國清朝電話局3.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傳遞和信息交流中國古代的郵驛主要是為官方服務1897年創辦大清郵政官局近代中國國家郵政的開端“大龍郵票”1878年1878年清朝政府海關試辦郵政,發行中國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這套郵票共3枚,郵票的顏色和面值不同,面值用銀兩計算:"一分銀"(綠色,寄印刷品郵資)、"三分銀"(紅色,寄普通信函郵資)、"五分銀"(桔黃色,寄掛號郵資)。明朝出現了民間通信機構民信局1878年公眾開放郵寄業務四、交通與社會變遷水陸交通的變遷陸路交通——馬、車、船的產生古代的陸路交通與水路交通對海洋的探索與全球航路的建立水路交通——運河中國古代(西漢、宋元、明朝)加強溝通,促進政、經、文發展西方(古代、近代新航路開辟、運河)陸路交通:火車、汽車、自行車海路交通:輪船工業革命與交通的發展交通與社會變遷影響城市的發展方便了物品傳遞和信息交流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